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篇1

如今,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也开始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成本控制,以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外贸企业如果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

供应链需要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涉及到供应、制造、销售、用户等多个方面,供应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目标主要是控制企业之间的交易方面和企业本身的各个环节。在企业间的交易方面,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比如在谈判、签约等方面需要付出一定的信息和考核成本,因为外贸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寻求帮助时就需要花费一些费用,来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外贸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所以需要控制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分享,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节省交易成本。企业还要对自己本身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无效或低效的环节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对供应链进行不断优化,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特征

(一)涉及领域广

外贸企业在以前的成本控制中侧重关注销售、采购方面,对于其他的方面聚关注的比较少,比如开发、设计等方面,而供应链成本控制就会将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供应链成本控制适应如今经济分发展趋势,即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成本在提高,生产成本在减少,外贸企业要重新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整合,提高外贸企业的效益[1]。

(二)可以对控制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行结合

外贸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并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在以前的成本管理中是很难做到的,以前的成本管理者认为必须来提高成本来保证服务质量,要多生产产品,避免供应链出现断裂情况,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看,比如有的外贸企业在原材料充足、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建立工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注重供应链的性能

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并不是仅对个别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而是促进整个供应链性能的提升,就是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对供应链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找出最佳的降低成本的方案,以便对供应链的成本进行控制。外贸企业注重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关注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更关注市场需求,以前的成本控制比较侧重关注生产方面,侧重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益,没有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外贸企业通过关注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调节。外贸企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ERP等,对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对市场进行调查,搜集市场数据,再根据市场数据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对供应链中的生产、供应、销售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节省不必要的存储等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措施

(一)完善服务体系

外贸企业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控制,就要考虑市场需求,建立优秀的团队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外贸企业要注重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当外贸企业确定市场需求后,要对所要生产产品的功能、外观等进行设计,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联系合适的供应者,在安排生产者进行生产,并做好监测工作,然后为完整的产品办理相关手续,通过运输的方式投放到市场中,满足市场的需求,外贸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要做好全程跟踪工作,全面掌握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有效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有效控制供应链的成本。这些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外贸企业就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整个团队去搜集市场信息,确定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联系供应者、生产者、销售者等供应链中的各个部分,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2]。

(二)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外贸企业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外贸企业不仅要与合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还要注重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企业与合作者之间可以建立成本信息公开制度,让合作者对各方成本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便于平衡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企业还要与合作者定期进行交流,了解合作者的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供应商会议,让供应商在会上提出自己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给予解决措施,定期组织会议还可以提高供应商的竞争意识,促进供应商对自身的完善,便于外贸企业实现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用户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培养用户的忠实度,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优化供应链流程

为了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外贸企业有必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一些无效的环节要进行删减,比如外贸企业购入原材料时,可以直接将原材料运送到生产者手中,不必再运送到企业中,造成时间的浪费,减少企业利润。对于一些效率低的环节,要努力优化低效环节,比如外贸企业在决定生产新产品时,需要寻找合适的工厂,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去找工厂,避免出现盲目性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比如服装企业在对服装进行染色时,企业本身需要花费的成本比较高,有些做相同工作的工厂就没有很高的成本,企业就要学会将染色环节安排给成本低的工厂去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控制,可以为外贸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外贸企I的发展。外贸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完善自身的自身的服务体系,与合作者、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优化,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外贸企业要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不断探索,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粮食供应链的阐述

粮食供应链是指粮食从供应商地到接受地的流动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集粮食收购、集并、存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为一体,并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系统化管理想,实现用户需求的全过程。粮食供应链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决定整个粮食行业甚至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粮食供应链的构成是指从产业化农业企业下达订单需求粮食仓库公粮向粮食生产者订购粮食生产按采购订单供应卡粮食仓库接收粮食仓库按需送货产业化农业企业接收货物。

粮食供应链具有有效性、连续性、复杂性的特点。之所以说,粮食供应链具有有效性是因为通过粮食供应链完成原材料转化成成品或半成品,应用效果不言而喻,是促进我国粮食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连续性是指粮食供应链需要通过粮食收购、集并、存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在一起,其连续、稳定的进行,才能实现粮食经济化。复杂性是指由于粮食供应链有多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中涉及的方面较多。

粮食供应链是保证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供应链一方面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保证我国军粮供应长期稳定进行。我国农业大国,优化和完善粮食供应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军事是保护国国家的最有力的武器,予以军事供应粮食是支持军事发展最基本的工作,优化和完善粮食供应链,避免其断裂需要我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我国政府为了保证粮食供应链能够稳定合理应用,做出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政府开展的粮食链微观管理是针对粮食生产要素市场和粮食流通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如严格调查经营者的营业执照,针对违章经营现象予以严惩;针对经营产品的质量、规格、产地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品,予以没收。杜绝任何不良行为存在,为粮食链合理化。稳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开展宏观调控从粮食储备调控、粮食供求调控、粮食产能调控三个方面进行调控。采用的调控手段是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对粮食的生产、加工、供需等方面予以支持,促使粮食供应链在宏观调控下,实现粮食供需不间断的进行。

粮食供应链的经济目标体系

保证粮食供应链结构的稳定和合理,需要在粮目标体系的规划和改进下实现。粮食经济目标体系建立是一个必然情况。粮食经济目标体系主要从物流成本、资源利用率、损耗率、粮食加工、超市连锁经营销售以及其他方面构成。因此。在建立两室经济目标体系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物流成本。所谓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在建立粮食供应链的经济目标体系中规划物流成本以收购环节成本、运输环节成本、存储环节成本、仓库建设成本、保管费用、管理环节费用、信息成本七个方面。通过系统的规划,有效的控制供应链物流过程中的成本的浪费,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有效性。

收购环节成本是指从粮食生产者手中收购粮食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在过程中存在的隐形成本的应用:运输环节的成本是指从粮食收购到生产车间再到销售场所需要进行的运输工作才能够完成,当然粮食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一些费用,如燃油费、人工费等;存储环节成本是指大量粮食存储应用的仓库,其建设费用以及在粮食存储过程中的管理费用;仓库建设成本是指存在各种粮食所建立的不同类型仓库的成本;保管费用。粮食存储在仓库中需要对其进行保管,所支付的费用;管理环节的成本是指粮食运输、加工销售等相关方面需要有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产生的管理费用;信息成本是信息系统建设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通常由单位产品物流信息流通费用来衡量信息成本情况。

资源利用率。谈到资源利用率一定关乎利益。的确,粮食供应链的形成是进行我国粮食经济化的一个途径,经济效益是推动粮食行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进行粮食经济目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可缺少的一项。资源利用率涉及到粮食加工企业资源利用率、仓库利用率、运输工具的装载率和开动率、供应链整体资源的生产率和固定资产效用比率这四个方面,在规划和改进粮食供应链过程中通过这四个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粮食损耗率。所谓损耗率是指粮食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根据正常的残次和损耗情况在核定单位产品消耗和总消耗量后所确定损耗的比率。粮食损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保证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和合理,尽量将粮食损耗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对此,需要从搬运方式、搬运方式、保管方式、粮食加工技术等方面改进和优化,提高粮食的利用率。

篇3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26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120-05

The Ripple Effects Evaluation of Disrupted Supply Chain

Network Based on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

WEI Hairui1, SHENG Zhaohan 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2. School of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he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 (IIM)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s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IIM used in macroeconomic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influenc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the OWA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 has been formulated to evaluate the interdependency matrix. The "inoperability" and "economic losses" metrics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disruptions to supply chain networks, especially quantized the indirect propagation effects caused b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des in supply chain, to identify the weak links of the network and propose the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supply chain network robust; ripple effects

1引言

前衰退的经济周期带来的人为突发事件频发,极端天气情况带来的自然灾害频现的情景下,全球供应链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非常规事件威胁。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1],内部存在复杂相互依赖关系。当供应链局部受到冲击,就会在复杂关系作用下,将冲击扩散到链条各环节形成连锁扰动,从而导致远超出局部直接影响的整体性损失。如2014年美西港口罢工事件,约1000万棵准备出口亚洲、加拿大等地的圣诞树滞留港口,致需求地“树荒”;更导致华盛顿农夫花费6~8年培植的“圣诞树”丢向大海;船舶陷入进不去、出不来、卸不下困境,给航运公司、商家等带来损失;级联航运运价、航线班次出现调整,最终导致美西航运链条全体节点主体利益受损,这是突发事件冲击供应链形成连锁影响的典型案例。正如Soute等[2]得出的一般结论:供应链内节点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干扰事件不止影响单个组织或节点,还会沿着复杂关系将影响传递到其他节点。因此,只有理解与及时评估这种连锁影响,才能获得受损供应链影响全貌,挖掘供应链脆弱节点和关系,及时采取补救与应对措施,降低损失,提高对抗突发事件的鲁棒性。

随着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相关研究领域。Sheffi[3]较早投入研究,提出了应对恐怖组织突发事件风险的双供应源采购方法;Klibi[4]及国内学者杨康等[5,6]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鲁棒性提高措施和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季建华[7]等从运营指标角度设计了多种应对中断的鲁棒运作模式;刘家国[8]提出了降低供应链脆弱性的概念模型,并对脆弱性削减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赵林度[9]分析了供应链弹性、脆弱性、利润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供应链弹性可很好抵御脆弱性。以上研究多是从预设计与模拟角度对供应链鲁棒性的研究,未见从系统内部节点间相互依赖关系视角对节点间级联影响与各节点影响全貌的定量研究,而其恰能直观识别供应链脆弱节点,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供应链灾后恢复、风险管理策略提供有效信息。

本文将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能够有效刻画系统间复杂相互依赖关系的不可运作性输入输出模型(IIM)创新应用于受冲击供应链各节点间连锁影响评估与鲁棒性优化领域,根据供应链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的不同特征对IIM模型中的相互关系矩阵用有序加权平均法进行了改进,以不可运作性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对突发事件冲击下的供应链各节点及整体的受损程度进行评价,识别出脆弱环节,有针对性提出鲁棒优化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供应链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突发事件冲击后的网络恢复与止损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框架见图1。

F(u1,u2,…,un)=∑nj=1wjbj(10)

其中,函F:RnR(R是实数集),(u1,u2,…,un)为一给定向量,W=(w1,w2,…,wn)T是与F相关的权重向量,∑nj=1wj=1,wj∈[0,1],j=1,2,…,n。bj表示(u1,u2,…,un)中第j大元素ui。

OWA算子的特性是权重wi与元素ui没有联系,而是与元素大小排序后的第i个位置有关。供应链中若干因素共同决定了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且相同因素对不同节点对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作用可能不同,恰好与OWA算子特性吻合。

设供应链节点间相互关系影响因素为节点间的交易量(u1),供给或需求节点的可替代性(u2),同种产品供应商或分销商的数量(u3),缓冲库存(u4)[16]。基于OWA算子的相互关系矩阵评估步骤如下。

首先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向量值W=(w1,w2,…,wn)T。然后找出与节点i直接相连的节点,由专家对每一节点对的4个因素影响大小进行评估,定性因素划分为5个等级,定量因素直接用真实数值表示,得到评价矩阵。标准化评价矩阵[17],并用式(10)集结得与节点i直接相连的节点对相互关系系数agij。最后对供应链每一节点重复以上步骤,可得相互关系矩阵Ag=(agij)n×n。

35供应链整体及各节点经济损失评估

不可运作性是反应节点生产能力受损程度的指标。但规模不同的企业节点相同的不可运作性造成的损失是不同的,对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影响也不同,有必要从经济损失维度对影响做进一步分析。设企业不可运作性和经济损失之间是线性关系。令Q*i为节点i的计划经济收益。令ΔQi为突发事件影响下节点i未能实现的经济收益。S为供应链总经济损失,得:

ΔQi=qi・Q*i,i=1,2,…,n(11)

S=∑ni=1ΔQi=∑ni=1qi・Q*i(12)

4应用案例分析

41案例描述

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爆炸,对天津港及其附近产业造成直接破坏性冲击,当地发达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更是损失惨重。本文以天津某汽车座椅供应链为例,见图4,对供应链IIM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节点6是座椅制造商,节点1和2是提供钢、铝等原材料的一级供应商,节点3是座椅骨架供应商,节点4是外饰材料提供商,节点5是座椅电机提供商(通过天津港进口),节点7~12是座椅销售网络。爆炸使节点3的三条生产线直接受损,企业产能降低30%;进口通道中断致节点5无法给节点6正常供货超3个月,相当于节点5产品供给能力降低16%。

42不可运作性与经济损失评估

按34节方法,首先确定权重向量W=(04,03,02,01)T,依次评价每一节点并计算相互关系矩阵,由式(9)得每一节点不可运作性见图5。已知各节点计划经济收益见表1,由式(11)得各节点的经济损失值见图6。由式(12)得供应链总损失为8220亿元。

43结果分析

以上结果从不可运作性和经济损失两个角度,反应了生产商与供应渠道同时受创时汽车座椅供应链的全面影响。不可运作性是各节点性能受损程度,反应了系统脆弱性。经济损失指标对供应链效益影响分析更有意义。本文采用多指标评价法绘制了两指标综合序列图,颜色由深到浅表示影响程度由大到小,见图7。可见节点3、6、5是受影响最大的3个节点,其次是节点1和2。因此,应参照综合影响次序进行风险削减和灾后恢复策略选择,以优化供应链鲁棒性。

结合实际发现,外饰材料供应商可替代性强;机电是进口的,备用库存相对充足;而座椅骨架是定制产品且供应商只有一家并采用JIT方式供货,短期寻找替代产品不易,备用库存很少。骨架供应商受创是造成座椅厂受影响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本例采用了增加骨架供应商数量来削减风险的策略[7,19],增加一家定制骨架供应商(节点14),分担节点3一半供应量。改进后供应链结构见图8。其中,节点15是节点14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

在同样的外部冲击下,对改进后网络用供应链IIM进行风险预测。计算各节点不可运作性见图9。由计划经济收益见表2,得各节点经济损失风险见图10,及供应链总经济损失风险6518亿元,比采取措施之前降低了1762亿元,降低比例为27%。

由图9和图10可知,采取风险削减措施后各节点面临同样冲击事件的不可运作性和经济损失都有很大程度减低,尤其是改进前受冲击最严重的3个节点降幅最大。

5结论

本文提出了研究突发事件下供应链在内部各节点相互依赖关系作用下的级联影响及供应链鲁棒性优化的IIM方法。供应链IIM方法通过对受冲击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节点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刻画,通过各节点的不可运作性和经济损失指标展示了突发事件冲击下供应链受影响全貌,可以有效识别供应链的脆弱环节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环节,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鲁棒优化、灾后恢复和风险管理措施,是突发事件影响下供应链鲁棒性事前、事后分析的有效工具。但供应链IIM分析的是具体类别的突发事件影响,若作为事前风险管理工具,需要尽可能穷举突发事件类型并依次分析决策。如果IIM能与供应链突发事件识别理论、供应链鲁棒性优化等方法结合应用,将能给供应链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更强大的分析工具,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urana S.Supply Chain Network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20):4235-4265.

[2]Souter G.Risks from Supply Chain also Demand Attention[J].Business Insurance,2000,34(20): 28-28.

[3]Sheffi Y.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12: 1-11.

[4]Klibi W.The Design of Robust Value-creating Supply Chain Networks: A Critical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3(2):283-293.

[5]羁担张仲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网络风险传播机理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3,33(10): 1224-1232.

[6]刘纯霞,舒彤,汪寿阳,等.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路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3):608-615.

[7]李彬,季建华.应对供应中断风险的供应链鲁棒运作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管理,2013,35(3):64-73.

[8]刘家国,周粤湘,卢斌,等.基于突发事件风险的供应链脆弱性削减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66.

[9]赵林度,王新平.供应链弹性管理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21-27.

[10]Haimes Y Y,Jiang P.Leontief-based Model of Risk in Complex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s[J].Haimes ASC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2001,7(1):1-12.

[11]Santos J R,Haimes Y Y.Modeling the Demand Reduction Input Output Inoperability Due to Terrorism of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s[J].Risk Anal,2004,24(6): 1437-1451.

[12]Crowther K G,Haimes Y Y.Application of the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 (IIM) for Systemic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rdependent Infrastructures[J].Systems Engineering,2005,8(4):323-341.

[13]Xu W P,Wang Z J,Hong L.The Uncertainty Recovery Analysis for Interdependent Infrastructure Systems Using the Dynamic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15,46(7): 1299-1306.

[14]Amine E H,Santos J R.A Stochastic Recovery Model of Influenza Pandemic Effects on Interdependent Workforce Systems[J].Natural Hazards,2015,77(2): 987-1011.

篇4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篇5

二、钢管制造企业新成本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钢管制造企业新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方法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为: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作业消耗资源,通过合理有依据的成本动因将实际资源消耗以可追溯的方式分配到产品中。作业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真实成本以及与产品增值无关的成本,通过控制各环节不必要的成本以及剔除无增值的资源耗费来实现成本管理。2.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将成本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含了系统在生命周期内所有与该系统有关的所有成本,包含了产品实物流程成本、物源和能资流动成本、劳动力和知识使用成本、信息流交易成本等等,借此来确定产品从开发、生产、使用、以及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根据得到的成本分析结果确定生命周期的供应链中成本的实际驱动因素以及成本之间的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生命周期最小总成本的产品。与作业成本法相比,生命周期成本法在企业长期的成本分析中具有更强大的优势。3.改善成本法。改善成本法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的成本目标确定需要以预期来确定,它不仅适用于企业内部,还能够在供应链实现成本管理,还能够在供应链上游、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不同组织间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实现。此种方法是目标成本法在合作企业之间的延伸,两者之间存在类似之处。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价格传递,将多种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进行分析,从整体角度制定合理的成本改善目标是最关键的,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共担风险是必不可少的。

(二)钢管制造企业新成本管理模式的目的及其实现

1.钢管制造企业新成本管理模式的目的。以供应链优化为核心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以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策略,它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把企业内外部供应链视为一个循环体,能够有力的增强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内外部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从整体、持久、竞争的角度降低企业的成本。具体分析,通过内部供应链成本管理,企业首先可以达到杜绝资源浪费的基本要求,例如,生产系统中的过量生产运作、加工过程设计不合理、库存搬运步骤多余动作等等,可以由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得出并进行消除。另外,通过对外部供应链系统的优化,企业还能实现客户对产品在成本、质量、时间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要求,整合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实现敏捷化制造,与客户树立紧密、长久合作的关系。2.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的实现。目前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较弱,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欠缺联系,信息的实时沟通不足。而供应链为核心的成本管理系统要求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各环节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各业务建立相关的动态系统,企业与外部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形成统一的网络,及时反馈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的有关信息,更好的集成企业的信息,提高各公司在供应链中即时信息的可见度。在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实现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它拆除了不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围墙,将企业内外部和供应链环节的信息化孤岛连接在一起,实现整体供应链信息业务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实现了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跨企业协作,保证每一个企业在保持自身个体优势的同时,也可利用同盟企业的信息资源,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提升实力。

三、钢管制造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一)钢管制造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成本管理缺乏全员参加。供应链成本管理涉及各个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换言之,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的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参与者与实际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多个企业、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参加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信息的传递机制、传递系统也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2.缺乏供应链整体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和部门存在考核机制与利益冲突,如果没有整体供应链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各个企业、部门的员工会形成以各自利益为主的各自的目标,造成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发生,直接破坏供应链成本管理机制形成。

(二)加强钢管制造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协调和激励机制。供应链之间各个企业、部门的成员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影响整体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同时扮演着人和委托人的角色,在非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都试图通过谈判来减少对方的收益,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下,所有的矛盾必然会给供应链整体带来内耗,只有通过给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制定协调激励措施,将存在的分歧和利益矛盾在机制中加以规定,才能保证供应链上的企业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目标利益,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供应链整体的长期发展。2.建立适应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供应链整体的顺利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企业节点高质量的完成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而信息技术系统是高效的完成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手段。建立以IT为基础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实现不同企业、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协调与沟通,是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设施。

篇6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篇7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64-02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供应链战略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供应链战略就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的全局性规划,它确定原材料的获取和运输,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供给,以及产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方式。供应链战略突破了一般战略规划仅仅关注企业本身的局限,通过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规划,进而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供应链战略管理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给企业增加的竞争优势,而是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运动的流程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则是整合全球性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的流动,企业的作业流程需要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同时还要符合各个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供应链的设计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风险。

电子商务、产品多样化、供应资源的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客户要求对现存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快速做出应对方案。本文以IBM企业为例,分析跨国企业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2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经济存在太多的不稳定因素,企业所面对的供应链问题将更加的复杂和多样化。IBM的全球供应链支持的产品线多、面对的市场范围广、业务环境复杂。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得出,IBM供应链正面临着五大挑战。

(1)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本身是指商品、服务、信息、技术和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并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全球化最终表现为市场、生产、投资、金融和科技活动的跨国界联系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正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设计自己稳定的、高效的、全球合作的供应链结构,如何在全球性的环境中寻找机会都是企业要面对的挑战。

(2)成本控制(Cost Containment)。在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面对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剧烈的竞争,成本控制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愈演愈烈的供应商与劳动力的成本增长、环境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扩大,都阻碍着供应链在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体系,以适应新的竞争需要,确保供应链持续保持竞争力。

(3)客户需求(Customer Intimacy)。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所追求的市场,只有充分了解了客户的需要,才能抢先赢得市场,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很多公司宁愿选择与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设计方面合作,而不去听听支持他们的客户的声音。有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供应链设计工作中而没有真正将他们的客户放在第一位。现代竞争中,企业应该要更主动地去了解客户。

(4)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及供应链管理相互依赖性加大,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更加紧迫。尤其是在跨区域、跨国界的供应链操作中,风险的危害性、不可测性更加大。企业供应链设计中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日本在2011年3月爆发了地震和海啸,由于日本占有全球芯片生产市场1/5的份额,此次地震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特别是生产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热门产品的储存数据的闪存芯片厂家。这场灾难将引发市场中的芯片供应短缺,更严重的是有些电子企业的整条供应链面临瘫痪。各相关企业如何启动紧急预案来恢复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利润和发展。

(5)商业智能(Intelligent Business)。智能化的商业模式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中评估和解释,为决策者提供:①适当的警告信息。例如,告诉决策者什么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②供应链中一些中间环节的状态信息。③通过一些数据模型、数理统计、分析、仿真模拟来预测未来的问题。当今的供应链管理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如何去提取有效的数据、如何做到实时分析和数据转换,将数据变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供应链中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都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应对策略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升企业供应链结构,IBM的供应链战略主要考虑了五个方面。

3.1全球化的应对

全球化不仅仅是指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技能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全球工业指数也正改变着企业经营的环境。跨国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去减少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机遇,提升竞争能力并向节约型经济转型,确保能在市场能力方面将中央集中做到最优。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市场中潜在着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和利润价值。全球化意味着可以选择将工作移去最适合的地点,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消除在同一个国家有多个企业集团的机构冗余,从而实现工作流的全球最优化。IBM具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①通过全球采购,大大提高采购过程中选择供应商的能力,并利用“全球的价格信息”来缩短部件的周转时间,从而扩大成本节约的机会。②将采购流程和工具延伸到一些偏远的国家,开发新的供应商和新的利润空间。③在IBM内部按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来整合组织架构,如建立全球性的采购中心、财务处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充分利用各区域优势来优化业务流程。④在发展中国家部署基于Web的订单发票系统,通过数字化购买和发票传送,大大减少内部的采购及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立法来消除掉纸质发票的限制。如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

3.2成本控制措施

IBM全球供应链部门主要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来让工作流程更简捷,减少劳动力成本。通过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耗,提高重用和回收的机会,从而实现成本节约,提高整体的利润率。供应链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有:①整合IBM的服务提供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②提高系统工具的效率,简化流程,消除手

工操作,充分提高人工作业的价值。③通过使用决策辅助工具帮助实现采购成本节约。该工具可以用来统计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将相同或是类似的需求汇总在一起。当和供应商沟通时,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提高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降低采购成本。④通过降低原材料的库存量,尤其对采购BOM表中高价值的物料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库存成本减少。⑤简化硬件的BOM结构,通过控制IBM的生产零部件的数量,提高物料的重用和共用性来降低生产上的成本。

3.3客户需求挖掘

尽管供应链管理部门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与客户去面对面接触的部门,但IBM的供应链运营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并能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IBM在选择供应商、制造商、送货或任何与客户面对面接触时,有许多的机会去理解客户的需要并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适当的与客户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将大大帮助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加IBM的收益。促进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些关键点在于:①对于采购服务来说,通过合理的采购方案来帮助客户实现成本节约,从而也提高IBM在投标中的中标概率。②工程技术方面,帮助客户在技术上或是新的原材料选择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客户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③物流配送方面,了解客户的需要,提供最适合客户的配送方式。

IBM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客户的满足度:①开发一个全球共用的开支和成本节省的管理平台。利用这个数据平台帮助实现公司及客户对成本节约的数据跟踪和预测,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②通过丰富客户的信息资源和帮助提高客户在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为IBM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③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商及产品部门合作,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更有竞争性的解决方案。

3.险预警升级

新的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更复杂。IBM在企业内部通过提升风险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新的挑战:①财务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流程和系统工具对当前正在使用的或是新加入的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行业对比、区域对比,通过分析做出一些预防性的动作。通过这一措施提高了IBM对重要供应商的财务数据评估,确保IBM的业务的稳定性。②环境方面。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保持IBM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地位。通过推广无纸化、电子化传输,大量地减少纸张的使用。大约每年减少了2100万张A4纸的使用。同时鼓励IBM的合作伙伴共同来推行环境保护活动,相互分享好的实际运行经验。③运营方面。建立全球的物流控制中心,通过系统监控来减少配送过程中的风险。例如,IBM建立全球集中式的logistic control tower来监控物流的操作流程。让第三方物流公司Geodis(乔达公司)更好地注重在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和运营问题上的处理。

3.5商业智能优化

篇8

重资产运作是工业时代的一大特点,企业通过投资建厂或者并购整合,可以很快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营业收入,但是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实力,带来的却是利润率的下滑,剩下的只会是一堆不良资产。在当前的时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研发和市场,更包括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一、重资产企业概述

资产的轻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的“重资产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后续不断发生更新、维护的相关费用;如果要扩大规模就必须再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像从事钢铁、电解铝或船舶制造这些行业的公司,都属于重资产企业。正是因为重资产企业的这种特点,一般都存在着以下困境:

(一)净资产回报率低

由于重资产企业的运营模式,一旦市场需求不畅,产品售价下滑,产能利用率不足,毛利润降低,加之高额折旧,使得其资产回报率相对偏低。

(二)资产闲置现象严重

以电解铝行业为例,由于产能过剩,铝价在2014、2015年一直位于低谷,尤其是2014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绝大多数电解铝企业不得不采取停产限产措施以减亏,使得闲置资产超过1400亿元。

(三)现金流紧张

由于重资产企业在投资建设和生产运营方面,需要的资金量大,发生了较多的短期借款,企业除了每年背负较高的财务费用外,银行贷款到期置换也增加了运营风险。

(四)库存占压资金影响周转

重资产企业生产具有一定周期,同时由于物流环节的影响,使得存在大量在途库存。以电解铝行业为例,铝锭按当前价格14500元/吨,以80万吨规模电解铝企业计算,2万吨在途库存就占压资金近3亿元。一旦短期内售价大幅向下波动,企业将承受大量损失。

(五)人工成本逐年上升

重资产企业从事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的刚性上涨和社保因素,使得企业人工成本逐年增加。

二、重资产类企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很多重资产企业对生产和销售非常重视,但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愿意投入资源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无法通过市场高效地获取优质资源,形成的最终结果就是浪费多、库存高、成本降不下来,营业收入虽然增加,利润却同比下滑。其供应链管理大多存在以下短板:

(一)供应商选择标准模糊

选择或者开发新的供应商,大多是通过产品展销会、各种媒体、同行市场调查、介绍推荐等渠道。对供应商的考察,仍停留查看生产许可和各种资格证书、样品检验等初步阶段,即使组织了现场考察,也是走马观花。供应商选择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在第一步这个环节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资源。

(二)缺乏供应商管理

以煤炭类企业为例,提交采购计划的生产矿井,对于物资采购部门总是抱怨连连,要么就是质量标准达不到生产要求、适应不了井下的作业环境,或者是各种材料配件不能及时到货影响生产。

(三)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有些重资产类企业,采购计划依然是用表格形式,通过来回的网络传递再人工汇总,既易出错准确率又低。生产一线的需求、市场前沿的反馈、各种招标文件等信息流的传递,更是不知道何时就会中断。信息流质量不高、信息标准化建设滞后、信息孤岛太多,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四)库存管理过于薄弱

由于重资产类企业生产过程相对复杂,环节较多,仓储库存管理非常薄弱。例如对各种大宗原材料、大型设备、零配件的验收还仅仅停留在数量的核对上,缺乏对质量方面的控制;质检验收与采购等人员职责不分离或相互串通,极易产生舞弊。

(五)系统管理存在不足

许多重资产企业存在着“采购就是招标”的误区,不论金额大小,有标必招。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只衡量了采购价格成本,却忽略了交易成本、处理退货成本、物流成本、供货中断成本、客户不满意成本等多方面。造成了采购价格越压越低、优质供应商越来越少、内部生产运营一团乱麻的局面。

三、供应链管理的改善及优化措施

(一)加强前端客户需求管理

以煤炭类企业为例,自2014年以来,煤炭行业的整体低迷,煤炭售价一路下行。企业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可控费用,更需要在供应链前端下功夫。主要是根据企业各煤种市场售价的波动情况,配合洗选加工,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二)供应商管理

首先是要在供应商评估这第一个环节下功夫。对于重资产类企业而言,其需要的材料、设备或配件均比较成熟,完全可以组成跨部门团队,专门建立供应商调查评选流程体系;同时根据需要针对性地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二方面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采购品种的市场情况以及供货风险等,采取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模式。一开始可通过招标来掌握信息、扩大供应商备选范围,当掌握足够信息后可采用询价采购。条件再成熟一些,我方能拥有较大话语权时,可固定两三个长期合作厂家。在这动态过程中,如果对长期合作厂家不满意,可以通过扩大询价范围或招标来施加压力,调整并优化供应商。

(三)注重流程层面的优化

因为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流程管理,包括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的管理,需要将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首要环节,是建立了一个基于需求预测管理的供应链计划流程,将采购、生产、工程技术和储运部门融合到的供应链管理之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几年的流程再造,推动以流程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的转型。

(四)加强组织管理上优化

在组织层面上对供应链优化,首先就需要选对合适的人员放在相应的岗位上,要求具有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库存、运输和采购的管理和运作方法,熟悉一线现场,对生产作业有一定的自我见解,然后再通过实践和培训,提高他们适应供应链、促进供应链发展的业务水平。

其次是去除那些设置不合理,会使供应链流程产生中断的组织模块。以采购为例,大多数公司经常采取岗位细分、业务分拆、层层审批等相互制衡措施,然而这种多权分立依然挡不住预防腐败。主要还是没有完善的供应商选择流程、供应商管理粗放,给人为操作留下了余地。只有在完善了这些基础工作之后,然后在供应商管理上设置专门的职位,对内负责协调各职能,对外代表公司维护与供应商的关系。尽管这个职位权力大,但是它需要对供应商的绩效和整体管理负责,责权统一,便于考核和监督。

四、结语

篇9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material purchase cost, order management cost, inventory holding cos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sts,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the bullwhip effect of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factors, puts forward five ways to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Key words: supply chain; cost for control; optimization approach

1供应链和供应链成本因素分析

在“价值链”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供应链”概念,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解释。但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理解: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以供应作为源点,以消费作为终点;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

根据以上解释,供应链结构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图1模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是由所构成节点的企业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物流或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1.1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所以,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供应链管理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其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故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1.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

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体现在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上,即价值增值=用户价值-用户成本,而供应链成本=供应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由此可见控制供应链成本需从供应成本、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着手进行研究。

2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MIS成本和牛鞭效应上,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2.1物料采购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分析

物流的供应成本主要表现在采购成本上,而传统的采购只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供应商之间的多头竞争选择合作者即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但往往顾此失彼,减小局部成本而扩大总体成本,不能和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共赢,故不能根本上降低采购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产生于企业所持有的库存量而发生的一切成本。通常包括报废成本、损坏、保险、存储资金和缺货成本。如缺货成本不但来自额外的文书工作,还来自各部门中处理订单文书、检货与包装、回答查询的人员所化费的时间。甚至还可能包括诸如小量发货而产生的高运费。所以库存中任何不协调因素所产生的成本都是很客观的。

2.2管理信息系统(MIS)成本

构成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成本有:因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导致的信息延迟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下降,甚至由于延迟而影响的库存量精确度,造成短期生产计划的难以实施;交货延迟成本;不确定因素成本,如订货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质量、生产周期、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因素,进而造成因库存增加或库存不足而产生的成本。

2.3牛鞭效应

若以消费者为下游终点,那么制造商就是上游的起点。所以作为消费者对许多商品的需求是起伏不定的,虽然其变化值往往是在某一范围内。然而,当下游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这种变化的信号就会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渐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所示。

当供应链遭遇牛鞭效应时,会产生如下危害:

(1)制造商通常依赖分销商,对其销售定单进行产品预测、设计生产能力、控制库存及安排生产时间,然而不断起伏的需求变化对制造商而言难以管理。

(2)产生过量库存;由于需求不确定性及需求变化,会导致供应链中每一个成员库存变大,导致销售不畅,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供应链的潜在销售流失。在实施卖方管理控制下,当产品在供应链上实施分配时,失真的需求信息常常会顾此失彼。

3供应链成本控制的优化途径

3.1通过ABC分类法控制库存成本

ABC分类法来源于人口理论中“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该理论应用于库存时,将这一概念称为ABC分类法。即假定任何库存可区分为3个部分:A类物品:高值――其总价值占库存总值70%~80%,物品量为总量的15%~20%。B类物品:中值――其总价值占库存总值的15%~20%,物品占总量的30%~40%。C类物品:低值――其库存总价值只占5%~10%,数量却是物品的大多数,通常占60%~70%。下面以一个只有10种物品的简化例子,来说明如何去做ABC分析,如表1。

然后,按序数排列这些物品,并计算出累计年度使用金额与累计百分数。如果任意地决定A类物品,到第五这三类物品将属B类物品,它们占总物品数的30%。其余50%的物品将属C类物品,如表2。

3.2通过采购优化控制采购成本

优化控制采购可以通过不断开发供货商,向供应商要利润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

因对针对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较理想的状态是采用鲶鱼效应,不断开发更有威胁力的供货商,让它像鲶鱼激活沙丁鱼一样,在供应商之间营造彼此竞争的氛围。进而,谈判中向供应商要利润。并通过谈判等途径,正确地减少供应商,将供应面缩小到可管理的水平,在选择中去粗取精直至最优。与此同时对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绩效目标,将其商业道德作为评级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分享资源使供应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3.3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控制订单管理和交货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订单过程和完成运输及配送中的信息交流,即实现供应链功能集成,协调供应链采购过程、物料计划、销售过程,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可互发紧急通知等。所以,缩短服务的响应时间,改善与客户间的双向通讯流,便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到供应链中。

3.4通过缓解牛鞭效应优化控制供应链成本

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中每一成员会通过他们的计划传递其预测信息。所以缓解牛鞭效应可通过以下方法:(1)实施卖方管理存货,即上游掌握下游需求与存货信息,并以此预测对下游的供货。这样,上游便能控制上游至下游的重复供货。(2)消除不合理的短缺博奕现象,因为当消费者毫无制造商供应信息时,短缺中的“博奕”现象会达到最高峰。故有必要实施更严厉的取消订单的政策措施,这对缓解牛鞭效应是有益的。(3)实施渠道联合,在供应链中除了信息共享外,加强上下游之间在定价、运输、库存计划及所有权的有机整合,建立优先合作机制,如建立统一控制的库存系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本企业,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因此,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的采集和传送,变得日益重要。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支持技术就是为了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和费用而产生的。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各节点企业间都存在着供应与需求的买卖关系,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钟爱军.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综合防治[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12):13.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 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 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篇11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