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3: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同质性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技能加复杂式课程设置,专业同质性强,未能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
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弱。高职会计教育体系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并不能做到无缝对接,零距离顶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即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就业对口率不高。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很多院校大量招收会计专业学生,每年给就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很多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应变能力不强,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不高。
二、错位发展的高职高专涉外方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整合资源,错位发展
一是设置专业的区隔度。我院在国际贸易专业上有着自身的优势,会计专业通过开设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课,使会计(涉外)专业立足外贸行业,依托我院传统的行业办学优势,突出“外贸、外语;商务、服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综合运用外语外贸工具、精通涉外业务核算、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高素质技能型涉外企业会计人才为目标。
二是加强专业的实操能力。企业既希望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我校主动服务于安徽省外贸行业经济的发展和“长三角”地区国际商务事业的繁荣,与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进出口商会、安徽省外经贸企业协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机制,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涉外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建立行业专业标准,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形成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
三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计专业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如何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发展。
(二)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目标下,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保留相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课程,强化外贸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增加的实训课程。
二是结合岗位需求构建外贸知识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主要是面向各类外向型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一定的外贸知识,应对就业后的岗位需求。
三是拓展实践资源强化实践育人体系。会计专业的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块化职业技能训练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企业完成。充分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完成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校内实习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到校外外贸企业的社会实践的C会,加大与外部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交流合作的力度,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是深化素质训练打造持续发展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扩大了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允许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设置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扩大知识面方面的课程,采用讲座、选修、自修等多种形式安排。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五是依托双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体系。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业务进修;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以弥补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总之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5-02
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为社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之后,以职业为背景,主要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高技能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系统。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是龙头,学科为支撑,人才培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近20年期间,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这其中既有中注协资助的22所重点大学或老牌财经院校,也有省属地方本、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陆续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的前提,文章探讨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注册会计师人才属于会计行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具有独立承担审计、审阅、纳税申报、管理及财务咨询的能力。就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每年的供需比来看,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为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存在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与实践人才,课程设置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换言之就是知识应用导向――即,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偏重会计而轻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的缺陷。2009年1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实践中,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对行业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未包含《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也没有企业管理知识、商务沟通技能、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缺乏及时更新的弹性。虽然有的院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不足,但却不能保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对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因此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只知会计,而不知管理、审计,不具备创新和沟通技能,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的需要,也不能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重构:删、减、增、融。其核心是“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核心知识会用”,并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书)、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全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单科成绩合格证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议重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教材的选取上,重点开设课程尽量征订全国职业考试指定教材,以便节省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其他专业课程可优先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除此以外,为了切实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还有必要开设具有极强实务性和综合性的《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学科的理论支持,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从期初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汇总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的操作过程和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通过《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形成各专业课程的分项实训和汇总经济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单一的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课程体系弹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学院陈啸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式”教育模式。即在校企双方努力下,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育人来实现。高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按照教育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际,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双证互通”(毕业证和职业考试证书)的基本思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修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工作岗位教学模块。
其次,与时俱进,关注行业最新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
再次,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双方共赢的原则,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企业“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交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要,与企业创建良性有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共同“生产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审计人才;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理论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匠人结合,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理论的更新,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革。
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还包括模块化教学、“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更新等内容,作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啸,王文.突破学科定势 重构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一、我国高职院校快递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快递业虽属于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但其相对于上述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物流管理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理念及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专门针对快递行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的高校和相关研究很少,更没有针对航空快递人才的专门培养,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能满足快递业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从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我们高职高专的快递方向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快递企业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民航货物运输、空运板箱操作、航空快件清关处理、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航空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建符合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与联邦快递、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了基于快递与民航行业标准、符合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物流专业航空快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制订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了以民航快递运输对象、配送工具等为载体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学习情境,开展了课内专业项目操作实训、课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技能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新形式。
为了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达到行业标准、符合行业岗位任职资格、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实际需要,具有职业范围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等特点。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航空物流企业特有工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人才市场、报纸招聘广告;网络搜寻;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年鉴;企业、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调研等六个途径(见图1:六步调研循环图所示),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分析,获得了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政策分析;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择业岗位分析;有关行业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分析等方面6方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尤其是按《中国职业分类和代码》和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全面解析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主要对照明确齐全的IATA/FIATA国际货运销售人、民航国内/国际货运上岗资格(CATA)、IATA/DGR、英国皇家(美国注册)物流师等国内外行业标准和民航货运员、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物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深度融合,专业学习过程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工作能力养成相一致,率先垂范了符合航空物流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 “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
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岗位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了现代航空快递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面向的航空快递、民航货物运输、报关、物流配送和货运营销5个核心职业岗位构成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境,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序化学习领域。通过课内职场文化素质教育、增设课外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技能大赛、聘请院士进校园、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在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完整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实现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依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五项核心专业能力,开展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技能板块课程体系。目前,中国航协的国际货运上岗证和国内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递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高增长的竞争性行业。但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业,人才培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航空快递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特点,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最终,真正航空快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快递企业以及快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界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越来越满足我国航空快递业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有着更新的要求。因此,在这些新时期的趋向下,对于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的教学方向改革,也是起到了重要的风向表的作用。传统的会计从业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应该联系具体的会计实践,对当前的会计教学方向进行调整。
一、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转变概况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从业人员,并且调整会计的教学方向,首先就要对社会对于会计从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与分析。过去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把会计专业岗位作为一个账目的管理和清算,并没有对其深层次的专业结构能力予以充分的发挥。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在管理经营上面的不断成熟,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账目管理,演化成为具有会计专业能力以及预算、管理、决策参考等多方面职能的重要企业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的网络、软件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当前中国的企业,以及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单位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能力
这种需求逐渐成为会计从业人员招聘时候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前的会计从业人员已经不是仅仅在企业中和企业的管理者、员工等打交道,而是需要和相关的税务管理征收部门、证券的监督部门,以及有关银行的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在对企业内部而言,还应该对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目标以及企业广大员工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这就需要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相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的协调能力。
(二)预算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财务的管理能力
预算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财务的管理能力这三项能力,也是当前社会上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普遍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来的新要求。现代的企业会计,已经不是仅仅对于企业的资金支出以及收入进行登记录入,还应该运用在财务数据上面分析的专业性,对当前市场的变化以及走向有更具备参考性的预算编制能力。而对于企业而言,财务部门会计从业人员,要提供更具有市场前瞻特质的财务报告,以辅佐企业的决策者形成科学的决策,这些也需要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预算以及决策管理的能力。
二、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方向的思考
由上文笔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社会上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着更为复杂多元的需求。而面对这样的需求,就应该更多地注意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教学培养,应该更具有社会导向性和市场的针对性。
在会计的教学方针上,应该对会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更多地针对当前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努力推进当前中国的会计教学的社会化,贴近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相关需求,这应该作为一个根本的方针。
(一)强化会计专业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面对当前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专业从业者的要求,会计教学应该以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对于会计专业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学习者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培养,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努力提高会计专业学习者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其中,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证券知识、商业知识、企业的运营以及决策知识、经济学的基础等,都应该重新作为一些重要的课程,加入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框架之中。
而一些普适性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则是需要当前的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更注重其相关能力的知识导入以及模拟训练,提升其综合素养,以适应当前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二)优化当前会计专业学习者的实践方式
当前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从专业学习到专业职业资格的证书培训考试,都比较侧重学习者对于会计知识的一些基础的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导致部分会计专业学习者缺乏会计实践的经验,出现纸上谈兵的状况。所以当前会计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这样的方向下,促进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更注重实践方式的优化。学生参与会计从业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够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根据其进入企业的实践情况,适当地给予一些指导意见,打开这些实践训练会计从业者的思路,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会计工作和具体的岗位要求之中。
会计专业学习者应该更注重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衔接,避免架空理论,或者唯理论是论的错误倾向。
(三)强化对会计专业学习者的职业道德培训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中职招生规模已占初中升学的50%左右。中职会计专业因其投入较低和社会认知度较高而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3 左右的中职学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由于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产生,为研究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一、对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与会计岗位设置的调研分析
为了解决教学与就业的矛盾,需要从市场的调查中寻找答案。我们组织了产教融合课题组的成员以及会计教研组教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 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查:
(一)对实习生、毕业生的回访和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调查表寄给实习生及毕业生 ,要求他们如实填写并寄回。同时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回访,主要是以从事的行业来划分,在每个行业都选择部分毕业生来进行回访。
(二)对企业的走访调查,我们走访了普宁仙宜岱股份公司、立丰药业有限公司等本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专家、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及会计岗位需求的最新变化,同时请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填写调查表,调查人员带回调查表进行分析统计。
(三)走访兄弟院校调查会计专业办学现状,我们走访广东信宜职业技术学校等广东省内的11所中职学校。通过比较,将别人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利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收回调查表350份。收回的答卷涉及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现将主要调查数据及分项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显示:占45%毕业生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占25%毕业生在企业里从事其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43.7%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专科文凭 , 24.3%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本科文凭, 25.4%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中专文凭。这说明很多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还是有很大需求的,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更喜欢招聘有技能的中职会计学生。
“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的调查表显示:设置了会计核算和出纳岗位的企业最多, 分别占了84.3%和 89.1%,其次是办税员占68.3%。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具体分工中往往实行兼职的形式,特别是会计与文员同人的形式非常普遍。可见在企业是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
二、“1+5”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根据调研分析,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初步形成中职会计专业“1+5”递进式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指的是将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5”中的 “1”指会计基本技能,“5”指5个技能方向: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文员、出纳。我们在2014级会计专业进行了试行。
(一)划分培养阶段
第一学年,2014级会计专业新生共572人,将其随机分成10班,每个班57人左右,他们学习相同的课程。该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会计通用知识、具备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具有财经法规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具备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操作技能,主干课程确定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税收基础、统计基础和会计基本技能课程。
第二学年,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需要,采取岗位方向教学,将教学分出纳技能方向、财经文员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税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设置对应的课程,我们将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分为5个方向。分班过程如下:
1.学生填报志愿,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由各班班主任对分方向教学进行宣传并指导学生选报志愿,每个学生报第一、第二2个志愿。
2.考核考试,我们根据5个方向需要掌握的技能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方案,学生根据自己填报志愿参加考核。
3.确定每个方向人数班级,根据学生填报志愿以及考核情况初步确定每个方向人数,最终基本技能方向2个班共135人、财经文员方向2个班共129人、会计电算化方向3个班共194人、纳税申报方向1个班62人、财务管理方向1个班52人。
(二)课程设置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都体现了岗位方向特色。
第一学年培养目标:会计职业通用能力、能对小型企业进行账务处理:课程设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税收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市场营销》《办公软件》《经济法基础》《统计原理》《初会计电算化》。
(三)课程设置的特征
1.能力培养方面的递进式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时,充分考虑到能力递进,第一学年,以会计通用能力培养为主,与此相适应,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处理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第二学年,采取岗位方向能力培养的措施,一部分同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管理方向,侧重于培养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另一部分同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实操方向,强化不同会计岗位的实操能力。
2.课程设置与会计岗位能力对接。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岗位导向递进培养的要求。统一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前提,注重实操课程的开发、加大实操教学的课时比例。这种课程体系的重构,旨在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岗位技能,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不同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3.注重W生的岗位技能的培养。出纳技能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出纳与收银技能;财经文员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办公写作能力以及简单账务处理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复合岗位;会计电算化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账务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税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计算、分析、运用的能力;财务管理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对财务数据的具有一定敏感性、会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意见。
三、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明确了学习目标,每个学期都有具体奋斗的方向,而且呈现阶梯递进特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注入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有目标、更自信,因此也更爱学校和班级,学生巩固率也上升了2%。
(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不同的层面。如果学校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却采取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受到公平的教育、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发挥其潜能、发挥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2017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严峻,特别是会计专业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造成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有两类会计人才却紧缺:一类是懂电脑、会操作、会分析的财务管理型会计人才;一类是操作熟练、技术精湛的基础型会计人才。由于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的人才有特色、有专长, 我校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专业对口率92.1%,同比增长8%,同时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满意度大大提高。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三年的实践,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经贸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基于这一目标构建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为全面了解“分向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系统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欲深入了解区域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分向培养”模式及实施成果与不足,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分向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调研课题组开展的此次调研的对象为,参加了分向培养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意在使调研形成的结果更为客观有效、调研结论更具科学性。调研对象主要以2013级、2014级和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及其就业或实习单位为主。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相结合。调研教师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与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等,并对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情况和职业生涯走向的情况进行搜集,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作为佐证材料。课题组事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生)分向培养情况反馈表”,通过网路扩展了调研对象并有效回收了调查问卷。向已毕业或即将毕业学生发放问卷总计220份,有效回收195份。
二、“分向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一)“分向培养”模式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产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从需求情况看,北京财会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财会类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求职压力并不大,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容易。针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专业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企业反馈,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成本比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以中小企业居多,占据就业人数一半以上,是高职会计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看,毕业生(实习生)主要就业(实习)的单位以服务业为主,占比30.77%,行政事业类单位占比12.31%,这两类企业占比一半以上。同时,此次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就业(实习)途径以熟人介绍的方式占近一半,媒体广告占其次,比例为22.56%,而较少学生是通过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的途径实现就业的,这样的就业方式还是有着一定局限的,同时,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提升。
(二)“分向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为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13年开始,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进行了“分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划分了银行会计审计实务和统计实务三个培养方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学习方向,42%的学生选择了银行会计方向,33%的学生选择了审计实务方向,其他学生选择了统计实务方向。各方向主要专业课程的讲授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听取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适时地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馈“分向培养”模式对优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49%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很好,对于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应用效果不好;而其他学生认为该模式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对提高各项会计核算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分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是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三)“分向培养”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
“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需要克服、不断改进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与班级管理困难问题。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和系部选择的方式来组织班级和学生管理。按照各方向选择形成的新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会计专业原来的各个班级,客观上形成了原班级与教学班交错不符的问题。对于原班级的班主任来说,面对即将就业或实习的学生,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了。这一变化容易造成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学生散漫、形成管理盲点等问题。再者,由于会计专业分向教学改革是从2013年才开始实施的,实际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样本还比较有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来论证改革的效果。项目研究将随着分向培养模式的不断实施,积累充足数据来客观评价这一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并且根据实施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该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分向培养”模式在未来可以不断改进的一些方面。在方向划分上,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培养方向,如增加注册会计师、税务实务、小企业会计等方向设计,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合市场需要。调查也显示,学生认为在中高级财务核算能力、税收核算等方面的核算技能培养上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们对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等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应将这些需求进一步融合进教学改革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分向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分向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
(一)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推行“多证书”制度
依据“分向培养”模式的要求,发挥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教学安排分两部分: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二是根据职业能力分向标准设计不同细分方向,安排学生进行专向学习和上岗实操。采用“2+1”的“分向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后,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的顶岗实习。
推行“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根据所选专业方向,考取初级会计师、统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二)建立“分向培养”模式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
“分向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校需建立与“分向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双师”素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引企入校”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引企入校”,即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型实训教学基地,让企业在学校“生根发芽”。既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实践技能的空间,又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新平台。专业实习依托合作企业,成立校内“虚拟公司”。随着实践基地不断成熟,逐渐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255- 257.
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各个学科的定位都非常严格,需要学生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性质来决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学科的性质为实用性,因此在进行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会计专业实用性方向的变化。高等教育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重视以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的学生发展情况来看,趋势也是应用型人才比较多,但是相对学术型人才数量较少。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等都是应用方向。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会计专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向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会计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现阶段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对会计硕士研究生的重视,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学生本科会计专业的重视,良好的本科会计专业往往能够保证我国会计学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推广和进步,会计高等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内部设有专门会计专业的学校超过600所,并且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会计专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缺乏特色性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速度非常快,但是相应的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很多综合类院校以及理工类院校也设置相应的会计学专业,这些学校在开设会计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具备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会计专业的学习往往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学生在这些综合类、非财经类院校内部学习会计专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提升,因此造成了目前部分学校所教授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性不高。
2 专业教育注重规模化忽视评价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数是非常多的,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往往并不是人数越多对于学校、对于社会的发展就越好,而是应当注重学生的质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以及道德准则进行一定的培养,保证相关课程教学的标准化,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等。
因此评价体制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单纯注重规模化的发展忽视相关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那么必然会造成会计学改革的失败。
三、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恰当的对策以及路径。下面笔者针对上述局限性主要来探究现阶段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
1 重视发展方向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各大高校的任何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应当注重矛盾的处理,而且很多专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往往都需要经历矛盾阶段,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如果发展到后期往往矛盾就会凸显,会计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会计质量的控制,降低会计专业发展的速度以及规模,脚踏实地,能够真正的重视对评价方式、发展方向的控制,将会计专业改革从规模速度转到质量控制上。评价机制应当基于良好的制度展开。高校会计专业应当设置适当的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以及认知制度,帮助学校更好的发展会计专业,同时约束院校内部的相关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重视遵循使命与战略标准,通过制度上的约束和管控实现会计专业的良好改革。
2 重视长远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会计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长远目标的确定,为了能够培养具有一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该等院校在开展会计学专业以及具体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保证院校内部教师的素质符合一定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当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应当重视研究、实践性思维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学的实践性意义,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掌握相关概念。其次在进行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实现自身经验与体验上的创新,最后通过成绩来体现学生在会计学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果。通过平日学习、最终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效的树立了长远的目标,会计学专业改革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学,促进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
(1)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 WTO 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熟悉国际经济商业环境,具有外语沟通能力。(2)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编制财务报表及其传递越来越简单和快捷,会计工作的中心也从记账、算账、报账等数字整理转移到为管理者进行分析、筹划提供决策方案上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3)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4)法制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是法制经济,我国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懂经济法和税法。(5)金融环境变化的要求。金融环境对企业有直接影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还要懂银行信贷、证券、股票等金融知识。因此,现代会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还要包括商业环境教育、金融财政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会计专业课体系完整,能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懂法规知识、懂礼仪等,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跟随时展,及时更新知识。
二、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比较十分雷同,总体上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培养的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外语能力比较差。会计专业外语学习时间短、实用性差。(2)培养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比较差。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课程内容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3)学校会计教育不能与系列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削弱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4)课程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形成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课程重复,如供、产、销三大过程的账务处理多次循环和重复,浪费了宝贵的学时。(5)教材、教学方法滞后。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讲授中,仍然以满堂灌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摘 要:专业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关键任务。本文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指出品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
关键词:会计专业;品牌建设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推进我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现针对我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目标
以《学院“三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方针》的指引下,以“宽基础、重实践、富特色”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将我院会计专业建设成为规模适度、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认可的品牌专业,推动专业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整体提升。
二、会计专业品牌建设内容
(一)“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媒体、知识经济、大数据等冲击下,会计专业教学发生了众多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做一体化、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指导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探讨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该模式如图所示: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岗位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岗位,将会计岗位划分为:出纳员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存货会计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税务岗位。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以及各个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讨论确定,设置“岗位导向”型的会计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编写教材,以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岗位导向”型课程,遵循“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开发程序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以具体行业企业实际财务运行规律为参考,依据2015版《新企业会计准则》,完成《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实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修订岗位技能标准,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岗位导向”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标准体系包括:①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②出纳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③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④成本核算岗位课程标准;⑤税务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⑥会计信息化技术课程标准。
3.优化教学内容,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按照“岗位导向”型课程标准,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严格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程序,充分考虑会计行业各岗位技能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合理搭配专业知识与执业技能,总结经验与教训,优化教学内容。
4.教材建设以“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指引,围绕“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开发配套适用教材。以“先校本,后出版”为原则,首先在校内试用校本教材,通过1~2轮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校本教材,并组织企专家和专业教师等进行论证,最终修订完善之后,再进行公开出版。
(三)实施“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会计专业采用的“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模拟实训相结合,校内综合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先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小组任务活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具体专业实践教学植入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四)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建设会计学原理、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等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库、票证账表库、典型案例库、教学设计库。
(五)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会计专业以“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交替”为主要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为“2.5”学期。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造成学生开始离校实习时,与企业用工招聘的周期不匹配,造成就业、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用工上的矛盾。因此,我们将探索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工学交替的新模式。根据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用工招聘情况,积极灵活地与企业对接,满足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实际需要。
(六)信息化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特点和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考核标准,根据实际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考核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考核”、“阶段性考核”、“单岗位能力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期末考核”等无纸化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教师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品牌专业建设,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1.稳步推进团队规模建设,随着专业建设日趋成熟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为满足教学需要,保证专业品牌建设顺利进行,实行专职教师、专家兼职教师结合的团队规模建设。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品牌专业建设期内,结合重点开发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多名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
1.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
通过校企合作,促使教师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校办学围墙,将理论用于实践,真枪实战,在努力促进学生学做合一、职业素质形成的同时,教师首先贴近实践环节,接受企业环境、企业实际运营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实地操作训练。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学,利于教师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用意志品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职业兴趣,从而使教师职业观念增强。有些高职院中部分会计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存在功利思想,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教学疲于应付,缺乏奉献精神,教师单单讲,学生呆呆学,过程缺少交流,忽略对学生从业思想、从业观念、职业道德与从业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教育,职业观念淡薄。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后,学院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会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促使每位会计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一个月,特别是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每三至五年就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开展社会服务半年以上。这些教师通过深入管理、服务一线,亲身经历企业会计领域目前的管理现状,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从业情感和职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增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有利地推进作用。
2.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通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校企合作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管理、服务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与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宝贵的会计从业经验,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织教学,让企业专家、岗位能手参与教学,共同打造专业技术教学团队,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从而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对高职教育要求偏低,而部分新招的中青年教师,学历达到要求,但职称与教学经验又不够。并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信息相对封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会计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缺失。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着力打造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的会计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实施订单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校企联手根据当前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如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连锁经营财务经理方向)等,共同拟定未来几年的招生(聘)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联手设计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融入行业标准新内容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技术团队与会计专业过程开发、教学组织,有力地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3.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个性
高等院校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除了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服务于企业成了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另一有力保障。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高职会计教师要具备“解惑”能力,作为从教者帮助学生直面社会、人生难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专业疑难攻克能力。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课题、共建项目的同时,开发了教师的职业潜力,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水平,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个性形成。由于会计首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职业特点,过去多数会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陈旧,这无法与当前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也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的开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建创办金蝶会计学院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师打开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院制定政策规定会计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脱产深入企业,共同开发软件,组织或参与企业课题、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咨询、开展员工培训等服务。并在时间、设备、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让教师真正走出校园,面向企业,面向行业学术研究与理论前沿。通过校企间的亲密合作,调动了会计专业教师投入教科研服务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为引导学生热爱会计专业、钻研业务知识,根据“90后”学生的智能与个性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现出蓬勃的教学活力。校企共建挖掘了教师职业潜力,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培养了教师创新与攻坚精神,发展教师职业个性,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在社会上有力地发挥了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
为顺应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蝶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校企合作提高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度,在推进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合作的同时,通过共同帮带、研发、引进、内培、兼职等方式,“金蝶会计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本院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
通过校企合作,促使教师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校办学围墙,将理论用于实践,真枪实战,在努力促进学生学做合一、职业素质形成的同时,教师首先贴近实践环节,接受企业环境、企业实际运营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实地操作训练。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学,利于教师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用意志品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职业兴趣,从而使教师职业观念增强。有些高职院中部分会计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存在功利思想,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教学疲于应付,缺乏奉献精神,教师单单讲,学生呆呆学,过程缺少交流,忽略对学生从业思想、从业观念、职业道德与从业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教育,职业观念淡薄。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后,学院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会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促使每位会计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一个月,特别是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每三至五年就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开展社会服务半年以上。这些教师通过深入管理、服务一线,亲身经历企业会计领域目前的管理现状,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从业情感和职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增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有利地推进作用。
2.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通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校企合作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管理、服务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与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宝贵的会计从业经验,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织教学,让企业专家、岗位能手参与教学,共同打造专业技术教学团队,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从而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对高职教育要求偏低,而部分新招的中青年教师,学历达到要求,但职称与教学经验又不够。并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信息相对封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会计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缺失。
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着力打造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的会计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实施订单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校企联手根据当前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如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连锁经营财务经理方向)等,共同拟定未来几年的招生(聘)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联手设计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融入行业标准新内容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技术团队与会计专业过程开发、教学组织,有力地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个性
高等院校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除了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服务于企业成了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另一有力保障。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高职会计教师要具备“解惑”能力,作为从教者帮助学生直面社会、人生难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专业疑难攻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