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加强科研能力措施

加强科研能力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加强科研能力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措施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利用,为我国石油企业的科研档案管理和应用带来了诸多便利。石油企业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其科研成果的利用、管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科研档案是石油企业长期科学研究的结晶,它可以为石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交流、技术升级、经验总结提供极富价值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使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便于加强同行业间核心竞争力。然而,科学技术的运用也给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石油企业核心科研机密泄漏,轻则使石油企业经济受到损失,重则则会使长期研发成果付诸东流,未来发展举步维艰。笔者通过对石油企业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利用措施、加大保密机制建设力度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石油企业安全、稳定、向上发展。

二、探究提高石油企业科研档案开发利用措施

1.提高石油企业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对科研档案进行合理归类

石油企业科研档案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研究具有科研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图像、文字、影像、声像、电脑盘片、技术资料、研发过程等信息资源。切实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首先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进一步开发、扩充信息资源,使档案信息更具专题性、综合性、科研性。并通过鉴定、整理、分析、运行现代化手段,对档案类别、重难点、价值高低、科研成就进行归档,切实减少档案查阅时间,提高利用效率。

2.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石油企业科研档案利用法律意识、时代意识

2.1石油企业科研档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致使凡材料不经同意,不得查阅。大大降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相关领导和单位可以定期开展主题演讲、研讨会,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抛弃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明确科研档案的信息价值。

2.2提高职工科研档案利用的时代意识,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档案资源与当前经济、科技、信息化全面接轨,市档案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进一步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从观念改变档案利用。市场意识,了解科研档案利用是服务企业,对提高企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推广,营造物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石油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分析进一步加强石油企业科研档案保密工作方法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密制度

1.1石油企业应根据科研档案管理及应用特点,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以制度切实保障保密工作。对科研档案、查阅、借阅、拷贝建立健全机制,对石油企业不同人员、身份、职位的保密层次进行合理划分,设置不同的档案利用审批手续,并在制度实行、保密工作实施过程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项保密制度。

1.2石油企业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应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从政治思想上应具备党性,对保密工作有清晰认识,发自内心尊重热爱保密工作。在人员业务能力方面,熟悉保密工作流程、内容,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利用档案室内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严守工作纪律,具备明锐的洞察力和保密工作处理能力。

2.强化监督措施,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监管

2.1加强对每个科研档案利用者的检查监管力度、在利用者内部建立相互监督网络,提高保密工作监督效率。对查阅、拷贝、利用的档案当进行反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存在档案损毁、盗窃等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石油企业相关领导,并对遗失档案立刻追查,挽救损失,依法惩处相关责任人。

2.2目前大部分石油企业科研档案管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增加了重重隐患。相关档案保密监管部门,要采取“实时”监控手段,对科研档案工作室、相关工作人员的局域网进行检查监管,要求计算机做到专机专用、单机运行、切断网口、严禁互联网,对于拷贝科研档案的电子仪器设备,要进行严格登记或者单位进行统一加密配发,增加科研档案保密系数。

3.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追究责任人、强化法律意识、观摩警示影片

3.1石油企业党委保密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企业保密工作会议,对低、中、高层领导、职工进行保密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了解保密人员情况,明细保密事项、当发生泄密事件时,领导层应担负起一定责任,对相关泄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2企业领导层时常组织保密工作主题演讲活动、组织观摩保密警示影片、加强保密条例、内容的宣传力度。

3.3石油企业定期组织保密知识培训,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强化法律意识、根据新《保密法》的立法宗旨、原则进行全面推行,使职工从思想领域清晰认识石油企业科研档案的重要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如何做好石油企业科研档案利用与保密工作展开深入研究,仔细分析石油企业科研档案科学分类、法律意识时代意识对于档案利用的实际意义,明确档案保密工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检测力度,切实提高石油企业科研档案利用和保密工作,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篇3

为了促进科研院所的发展,国家已经将科研院所转制作为了其中改革的重点。为了促进科研院所的企业化发展和建设,加强其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对于科研院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科研院所的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其经济行为和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在科研院所内部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科研院所的发展。

一、加强科研院所内部控制的意义分析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自觉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理论等措施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学。对于科研院所来说经过企业化的改革和转制,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问市场要效益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加强内部的控制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科研院所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科研院所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的适应外界的变化,充分的发挥内部资源的优势,在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获得优异的市场报酬。由于我国的科研院所的改制时间还不够长,其内部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对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1]。虽然部分科研院所在转制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而且和科研院所的经营管理也不能够紧密的联系起来,不能充分的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势,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执行。从内部控制的效果来看,科研院所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效果与企业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和存在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内部控制作为一套比较严密的体系,它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系统化,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科研院所发展的需要,能够保证科研院所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对于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完整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内部控制是科研院所的市场需要

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对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它是经过市场经验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具有产权明确、管理严格等优点。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是发挥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内部管理、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制度。科研院所只有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要,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主体。也是科研院所作为约束和发展,以及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关键。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了科研院所的产权清晰和公平竞争,是发挥企业管理优势的重要措施。只有建立了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管理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内部控制作为严密的管理体系,它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系统化,使科研院所更好的适应市场。

二、构建科研院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和方法

为了有效的构建科研院所企业化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正确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动的更新观念,加强内部管理。管理人员要从科研院所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内部控制的意义,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的做好研究工作。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舞弊行为,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在制定和完成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2]。在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充分的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素质建设,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的好坏,关键在于员工的意识和水平,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了解,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强化企业的合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和制度

科研院所应当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内部审计结构。为了避免审计机构在工作中受到其它人员的干扰,应当使审计结构只对管理层负责,保持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独立性。审计结构应当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审查并且评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研究,并且做好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内部控制的协调与评价工作[3]。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是加强内部控制,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财务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审计工作,而且对于企业管理目标、发展质量以及科研院所的财产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构建完善的财务制度,使财务日常工作逐步的规范化,对于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对于科研院所的企业化管理来说,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其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措施,是科研院所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科研院所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对经营活动的审计工作,保证财务的安全。同时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价,使企业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其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抗压能力,这对于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2.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5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篇6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篇7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篇8

2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2.1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目前,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相对完善,比如:申报课题、、成果奖励、专利奖励等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措施,便于其晋升职称和提升其工资待遇。而对科研管理部门员工的激励机制却有待完善,直接影响到其晋升、晋职和工资待遇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农业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岗位性质间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考核管理人员,并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科研人员对管理人员的评价高低等综合性的评判方法考核管理人员。

2.2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科研管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随着我国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农业科研管理,需要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执行,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所在。而此项工作落实的关键就在于重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方面,根据单位科研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课题参与以及科研活动等,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科研管理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改革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新需求,提升其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

2.3加强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搞好科研管理的最根本所在。第一,要认识到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建设,包括管理设备硬件条件等。科研管理配套条件建设要规范化、高效化,打造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平台,提升其服务质量。第二,要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服务科研为原则,配备完整的办公设备,增强装备手段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目的性和工作效率。第三,重视科研管理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配套条件。科研管理工作本身不仅耗材耗物,而且又是服务性强的工作,更新完善办公设备,不仅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2.4构建和谐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提高管理效率

2.4.1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平台,能有效消除彼此间误解,提升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提升个人潜能,确保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一旦沟通机制受阻,将使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不畅,彼此间缺乏交流,更容易产生矛盾和误解,最终影响到工作绩效。由此,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就有其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4.2科研管理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科研管理工作不仅包含科研成果数据的管理,更应包含科研工作沟通、协调的管理。因此,管理工作急需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加强单位领导者、科研管理者与科技人员的双向沟通模式,并且形成领导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科技人员、领导层与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组建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多样化、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如年会、半年会议、月会、周会、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正式的沟通渠道,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使整个科研单位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2.5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农业科研管理制度是农业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能为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促使农业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科研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制度建设、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图书档案管理制度、声像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在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应该有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本化的精神实质和合理因素,将制度化与人本化很好地结合。重视人文关怀,确立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促进管理者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并力求将个人发展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紧密结合,使科研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管理无止境,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使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导向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科研工作健康、顺利、可持续地发展。

篇9

一 北京市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的个体分析

按照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发展结果的逻辑路线,我们对20所北京市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办学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四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五是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建设的结果学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北京服装学院。办学的理念是求是创新,学以致用。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为首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二是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设的结果: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办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实为要,民主办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传媒类教学研究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构建学科体系;二是培养印刷出版专门人才;三是注重工科与文科结合;四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设的结果: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办学结硕果;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

北京物资学院。办学的理念是面向人才市场办学、通过市场谋求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首都物流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二是培养专业素质过硬专门人才;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四是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建设的结果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就业体系;双证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高。

北京农学院。办学的理念是以农为本,唯实求新。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三是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中国戏曲学院。办学的理念是育人为本,特色立足,质量立校。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规范严谨、中正浑厚”为人才素质特征的学院风格。建设的结果:学校形成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人才素质特征为核心的学院风格。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办学的理念是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打造北京市属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坚持特色发展;四是科研兴校;五是秉承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育人传统。建设的结果:学校已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北京联合大学。办学的理念是办学为民,应用为本。发展的目标是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二是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开放式办学,国内外合作交流;四是产学研合作;五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建设的结果:学校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培养的毕业生达到90%以上在北京地区就业,学校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形成了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办学的理念是明德,勤学,求是,竞先。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外语优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层次国际性应用型人才;建设以外语和旅游等学科为优势,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逐步形成“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育人模式;二是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习、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教学科研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教学规模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培养国家外语外事、对外经贸、旅游管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首都医科大学。办学的理念是以学科实力为基础,培养精英型高端人才和各级各类应用人才。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促进科研发展;三是加强学科及特色专业建设;四是进行自主创新;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医科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办学的理念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追求特色。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促进科研发展;三是加强学科及特色专业建设;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学体系,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办学的理念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建筑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三是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加强学科及特色专业建设;五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六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已成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办学的理念是育人为本。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建成国内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促进科研建设;四是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加强学科及特色专业建设;六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已成为具备多形式、多专业、多规格办学能力,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办学的理念是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建设国际一流警察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教学科研相结合;四是教书育人相结合;五是加强学科建设;六是理论实践相结合;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已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专门人才,成为公安系统学科专业最为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高等学府。

国际关系学院。办学的理念是知时、知势、至诚、至真。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办成具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涉外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三是重视培养综合专业素质;四是加强学科建设;五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六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已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科性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办学的理念是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发展的目标是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建成以戏剧艺术教育为主体、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艺术院校。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管理机制创新;四是加强学科建设;五是提升办学实力及办学质量;六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

北京电影学院。办学的理念是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发展的目标是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建成世界一流的电影学院。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人才培养精英化;三是实践教学规范化;四是加强学科建设;五是开展协同创新;六是研创提升与产学研一体化;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国内优秀电影人才的摇篮,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办学的理念是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修养和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学院。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三是建构特色美术教育体系;四是加强学科建设;五是促进科研建设;六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引导中国美术教育的进程,成为中国美术院校的代表。

北京舞蹈学院。办学的理念是以特色建一流、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促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舞蹈高等学府。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质量;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四是促进科研建设;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的结果:学校形成较为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引领着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培养精英舞蹈人才的摇篮,是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舞蹈知名院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办学的理念是小规模招生、高层次培养、高质量输出。发展的目标是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以精英教育为特色的研究型医学院校。采取的措施: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高进优教严出,医学精英教育;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四是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七是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建设的结果: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医科专门人才,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二 二十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的整体分析

2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其特色发展路径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图示如下:

三 二十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特色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对2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的个体和整体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每所学校发展的目标都是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经过建设后形成的结果都是成为了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但是,由于学校类别不同、社会需求不同等,其建设措施也不同。

例如,在建设过程中,16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15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13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师资队伍建设;13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加强实践教学;1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促进科研发展;1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7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5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产学研合作;4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可见,2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在形成办学特色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建设师资队伍、重视实践教学、促进科研发展、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措施是其采取的主要措施。

四 二十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由上,2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在形成特色发展路径过程中,每所学校发展的目标都是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经过建设后形成的结果都成为了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但是,由于学校类别不同、社会需求不同等,其建设措施也不同,即“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建设师资队伍、重视实践教学、促进科研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是20所北京地方本科院校在形成办学特色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综上,我们把按照理念目标措施结果的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路线称之为北京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中国高等

教育启思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潘懋元等.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

[J].教育研究,2009(2).

[3]教育科学研究编辑部.追求特色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5(1).

[4]李志平,张阿樱,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

究[J].教育探索,2013(5).

[5]李志平,张阿樱,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

研究[J].学术交流,2013(6).

[6]李志平,孙莹,李雪.基于P-R方法的大学特色发展范

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7]李志平,张阿樱,李雪.北京211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

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8]果笑非,李志平.中国外国语大学特色发展范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9]张阿樱,李志平.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范

篇10

电网形态深刻转变的新形势对电力科研企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职能交叉的计划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的资源运转机制已无法适应支撑服务需求。电力科研企业兼具电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双重特点,综合计划管理内容和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即通过创新计划管理方式,从全局和系统性角度合理统筹配置资源,持续加大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实现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支撑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强化专业支撑能力,推进专业协同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计划管理机制和手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计划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旨在横向统筹协调各专业资源,纵向对接发展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装备水平和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目标。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通过技改、大修、零购和研究开发等专项计划的实施,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水平,提升实验室软硬件智能化水平,实现装备升级更新,有效支撑科研能力和试验能力提升。清晰管理原则。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要遵循整体把握、适度平衡、服务专业的原则,坚持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装备能力提升和实验室建设协调发展。通过专项计划的制定和分解,以全局化视角明确整体投资方向,平衡专业发展需求,加强投入与产出闭环管理,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规范管理流程。开展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是保证。通过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流程控制,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提高计划管理执行力。完善综合计划专项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验收和调整等环节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以计划有效落实与执行为导向的经营业绩管理体系。建立保障措施。过去,综合计划管理停留在相对独立、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计划执行保障措施。要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思想、组织和机制保障,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和完善机制建设推进计划管理模式转变。

二、闭环管理,多措并举,提升计划管理水平

电力科研企业紧密围绕供电企业支撑服务单位的定位,把握新常态下计划管理模式转变的重点,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构建管理框架、深化前期研究、开展统计分析、强化预警监控机制、建立储备意识等多种工作措施,发挥计划工作的资源统筹和决策支撑职责。构建管理框架,夯实计划管理基础。一是优化计划下达和项目实施的执行机制。完善计划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和考核的工作流程,明确项目申报、审查、立项、下达、实施和验收管理流程。二是编制综合计划相关的工作指南和手册,明确需求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计划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三是有效开展工作指南和信息化计划管理平台操作方法的宣贯,规范计划管理的职责界面,形成“职能部门知道如何管,专业部门知道如何做”的清晰明确的计划管理工作框架。深化前期研究,拓展专项管理深度。一是为前期深入研究论证提供时间保障。每年年中启动储备项目可研编制,推动需求部门尽早介入前期研究,将可研论证做深做细,避免计划下达后技术参数随意改变。二是拓展前期研究深度。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或进口品牌设备,投资建议的调研要建立在市场价格波动预期研究和汇率研究基础上。三是加强项目执行进度全程监控,严密跟踪项目进展,对进度安排、执行过程与计划有偏差的项目实施预警和考核,严格计划执行“硬约束”要求。四是完善计划调整管理机制。工作指南中明确调整时间、条件等要求,建立审批流程,实现计划调整流程规范、过程有迹可循。开展统计分析,深化数据分析职能。一是发挥计划管理科学布局和统筹安排能力。结合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和任务指标,分配任务指标至各专业,各专业研究提出专项建议计划,计划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并统筹平衡形成年度建议计划。二是发挥计划管理抓手职能,开展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分析工作。收集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分析诊断数据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由此发现计划执行和投资管控过程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计划执行管控重点工作。强化预警监控机制,提升计划管控能力。一是建立计划目标分解机制。以月度工作计划为抓手,量化分解季度计划目标和考核指标,平稳有序推进计划执行工作。二是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通报”的执行管控机制,从专项分类和执行部门两个维度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诊断项目和预算执行情况,对计划实施进度慢、差距大、波动异常的指标,深入分析,提出措施。三是建立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过程常态化跟踪分析机制。定期诊断分析,及时预警监控,确保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可控在控。建立储备意识,深化项目储备管理。一是建立项目储备意识,结合业务实际制定工作指南,统一工作标准要求。要求根据发展规划梳理、整合专业发展思路,在提炼需求基础上,编制储备项目。肯定项目储备为专业发展规划落地提供支撑的管理方式。二是规范可研编制和评审的工作机制。细化编制要求,建立分层级的可研审查机制,提升可研审查质量。三是深入挖掘储备项目管理需求,组织开发储备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备项目管理水平。

篇11

【中国分类号】G64

高等教育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部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已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更快发展,解决好高等教育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职教师学历结构偏低。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专业课专职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远未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达50%”的合格等级。

(二)教师来源渠道不畅。现任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即投入教学工作,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教师的来源不畅,缺乏实践锻炼,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短。

(三)教师实践能力差。教师大部分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缺乏实践经验,有资格证书、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少之又少。教师实践能力的严重欠缺,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能力本位教学无法开展。

(四)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科技开发以及工程技术、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也不多,科研课题较少。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精力不够;三是在院校里未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四是院校的科研经费有限。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勇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操作能力。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技术规范,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能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亲自动手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并使之应用实践的能力等。

(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本行业岗位群对人才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能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内容。

(三)教育科研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注重科研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职业道德素质。“双师型”教师除应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做出榜样。

另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优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产业的开发等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体的广泛合作,个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三、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应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

2、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要求,找准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学校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提供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当前社会处于科学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替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有力措施。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积极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加大教师“走出去”教研交流学习力度。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让教师开阔视野,吸纳新知,增强科研意识。

3.认真实施“名师工程”,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要分别利用讲授示范课、观摩课、教研、座谈等方式,开展了学科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让新教师早入门,早日提高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建立新老教师结队帮助等操作机制,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强化传帮带,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督查与指导,实现共同提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4.倡导教育科研之风,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鼓励更多地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综上所述,院校的教育特点、教育改革和科技发展,决定了院校只有采用合理的途径和措施,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不断充实知识,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