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市场分析

产业市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市场分析

篇1

在线音乐主要指用户通过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在线音乐平台,获取包括但不限于收听、下载在内的数字音乐服务。    

在线音乐的产业链由内容提供商、版权服务商、在线音乐平台、终端设备和最终用户组成。内容提供商指依法拥有或被授权使用音乐版权或邻接权的企业或机构,包含环球、华纳、太合麦田等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及独立音乐人。版权服务商是负责音乐内容版权管理的服务企业或机构,介于内容提供商与在线音乐平台之间,包含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各类版权保护协会及版权机构。在线音乐平台指的是具有经营互联网内容服务或电信增值服务资质并在中国境内提供在线音乐服务的企业,包含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等。在线音乐按终端划分,可以分为PC端音乐和移动端音乐。      

(二)在线音乐发展环境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检阅产业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其中,P(Political Factors)是政策环境,E(Economics Factors)是经济环境,S(Sociocultural Factors)是社会环境,一(Technology Factors)是技术环境。    

1、政策环境    

在政策环境中,国家出台关于打击盗版音乐、保护版权和扶持音乐产业发展等政策。2015年6月,由国家版权局牵头联合四部门开展整治盗版侵权行为的剑网2015”专项治理行动,重点监督整治提供网络音乐、网络云存储空间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并打击用户非法收听、下载、转发盗版音乐行为,关闭网站100余家。在线音乐网站的版权重点监管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净化我国在线音乐市场发展空间并促进了版权市场的规范化。同年,《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络音乐版权重点监管工作的通知》陆续下发,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列入监管名单的20家网络音乐服务商按要求向国家版权局报送获得授权信息。    

2015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通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同时设法连接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等横向产业链,进而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到了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2、经济环境    

从全球的数字音乐行业收入规模和增速情况来看,2015年数字音乐规模首次超过实体唱片,达到67亿美元。全球数字音乐行业收入规模从201。年的43亿美元稳步增长到2016年的72亿美元。年化10%左右的增长主要源自步入消费升级时代后对于高品质音乐订阅等付费模式的青睐。   

3、社会环境    

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为在线音乐发展用户社会基础提供契机。2010年我国整体网民规模为4.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4.4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3.。亿占66.20/。到201。年,我国整体网民数量达到7.2亿,普及率52.5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7亿占92.90/。同时,移动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日趋增多,上班途中、在家体息、运动健身等都是听歌的高频场景。    

4、技术环境    

自中国移动2014年推出4G网络后,网络技术趋于成熟,网络速度得以提升。智能终端逐渐普及,音频传输技术走向成熟。软件与硬件技术同步提升,如酷我推出智能煲机功能,旨在通过简易的操作让耳机或音响设备达到最佳状态,加入超重低音、纯净人声、3。旋转、HiFi现场等不同音效,极大地丰富用户享受高品质的听觉体验。二、在线音乐市场分析      

(一)在线音乐市场规模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我国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仅为6.4亿元。在之后的6年内,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在2016年达到61亿元。在音乐市场收入结构中,广告、游戏联运等模式比较成熟,增长稳定;直播、用户付费等增长快速,是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演出活动和衍生商品售卖等虽然目前在市场中占比较小,但未来也有较大成长空间。在市场商业模式多元化的作用下,用户付费、广告、直播、音乐周边产品销售等收入模式将共同促进市场继续平稳快速增长。    易观智库利用15.1亿累计装机覆盖、3.58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的行为监测,推算出截止2016年末,中国移动音乐在线音乐市场活跃人数达到5.4亿。    

在所有互联网应用中,在线音乐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网络视频的第五大互联网应用,是网民日常使用的重要应用类型。在线音乐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自201。年起已经超过七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音乐PC端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未来增长空间有限。而在移动端则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年的46.2%增长到2016年的72.00/ o      

(二)在线音乐用户行为习惯    

艾瑞咨询通过获取200。份以上用户资料,发现过半用户每天会多次听音乐,八成以上用户单次听音乐时长超过半小时。音乐APP对于用户而言是高频高粘性应用类型。中国在线音乐用户在音乐类型的偏好上,对海外音乐类型的接受程度较高,喜爱海外音乐的用户在总体占比为48.40/,其中,日韩音乐占比为26.20/,欧美音乐占比22.00/;而在真正的收听行为上,超过六成的用户则选择收听华语音乐,欧美音乐占比19.40/,高于日韩音乐的收听比例。    

在线音乐在用户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多个场景,用户对于音乐的需求十分多元。整体来看,67.2%的用户最常使用音乐场景是宅在家体息时;其次为乘坐交通工具或在旅行途中,占比分别为55.9%和54.70/;同时,睡觉前、健身时对于音乐的需求度也较高。在线移动音乐应用可以满足用户随时享受音乐的需求,同时音乐本身具有排解孤单、愉悦身心的功能,因此在用户独处、需要放松、或是需要节奏感时,使用在线音乐便成为其重要选择。    

在线音乐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收听音乐时,近80%的用户会使用wifi在线收听,41.20/的用户会使用3G八G流量包,28.5%的用户会使用音乐网站的付费流量包。在线音乐用户最能够接受的月付费价格区间为11-20元,这与当前的音乐网站会员付费标准基本一致。同时,25.2%用户接受每月为音乐付费21-30元,10%用户愿意每月花费30元以上。      

(三)在线音乐客户端偏好    

篇2

一、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大蒜产业近几年行情

我国既是大蒜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大蒜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80%。大蒜在不少地区得到广泛种植,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近几年国内大蒜行情分析如下:

2010年:由于前面连续几年大蒜的行情不尽人意,大蒜的种植面积锐减,总产量较小。面积与产量的减少为大蒜打开了上涨的控件创造了历史最高价格7.20元,全年大蒜价格都很好。

2011年:受到2010年大蒜高价的影响,今年的大蒜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又由于今年适合大蒜生长,单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以至于整年大蒜价格几起几落,但是大部分时间大蒜价格较低,但最后许多大蒜商家降低价格以至年后跌无可跌,蒜商又预期来年大蒜种植锐减,最后大蒜价格有一路暴涨。

2012年:受2011年大蒜行情的影响,本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又加上全国许多大蒜种植区受到严重的水灾冰冻以及病虫害的影响导致大蒜单产减少总销量锐减导致刚开始短期内大蒜价格快速从1.6元左右上升到4.3元以上,期间几乎滞销,全靠抢蒜推高价格。

2013年:由于去年蒜价总体在较高的位置,种植面积再次增加,几乎接近2011年的水平。导致13年大蒜收购价是在0,9元-1.3元之间运行,后期略有上涨,价格在 1.5元左右徘徊。

2.近几年大蒜出口情况

2010,中国出口大蒜数量为1,522,581.5吨出口所得额度为26.7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755.7美元/吨。

2011年中国出口大蒜数量为1,683,815.2吨,和去年相比,增加了161233.7吨,出口所得额度为23.6亿美元,比去年减少3.1亿美元,均价为每吨1,398.7美元,均价每吨比去年下降357美元。

2012年中国出口大蒜数量为1,545,276.6吨,和去年相比稍微有所下降,比去年减少138538.6吨,出口所得额度为16.9亿美元,比去年减少6.7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093.3美元/吨,比去年减少305.4美元/吨。

2013年中国出口大蒜数量为1,627,418.5吨,和2012年相比增加82141.9吨,出口所得额度为16.3亿美元比去年减少7.3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004.2美 元/吨,均价比去年减少89.1美元/吨。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蒜出口总量变化不是太大,但是出口额度确实每年都在减少,其中2012年减少最大,出口单价每年也在减少。

3.影响我国大蒜价格走势因素分析

影响大蒜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市场需求、自然灾害、新蒜种种植面积、市场参与价格预期、市场资金状况与市场监管等也会影响大蒜价格走势,大蒜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二、我国大蒜产业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产销失衡。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大蒜的种植面积变化比较大,导致大蒜的产量以及价格波动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出现大蒜的供求失衡、市场混乱 、可控性较低。

第二,由出口数据可以看出大蒜出口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大蒜今年出口存在的无序竞争、低价竞销等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使得价格却不断下滑导致世界许多造国家对我国大蒜实施反倾销,导致我国大蒜出口受到很大阻碍;也有一些国家我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这些贸易障碍严重影响我国大蒜产业出口,主要表现在:首先增加了大蒜出口难度,一些国家限制我国大蒜的进口数量以及对大蒜品质吹毛求疵;其次限制了我国大蒜在海外的市场空间,使得我国大蒜出口国家数量减少;最后加大了主销市场的出口压力和国际市场开拓难度。

第三,大蒜出口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我国目前出口的大蒜,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大部分被国外经销商拿走了。再者,蒜出口企业 85%以上是中小企业。这些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面在对大蒜出口市场化、国际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中竞争力比较低、效率低下很难与国际大企业进行抗衡。使得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困境。

第四,我国出口大蒜科技含量比较低,大蒜的深加工产品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分散经营很难达到规模,更别说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大蒜产品的深加工。再者加上许多企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品牌意识导致我国出口的大蒜还主要是保险大蒜和干燥大蒜。从而导致我国的大蒜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受市场价格影响比较敏感,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企业效益不高,许多中小企业在价格波动比较强烈的年份中纷纷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蒜市场的稳定。三、关于大蒜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建立大蒜价格保护机制,使农民能够安心种植大蒜从而保证大蒜有稳定的供应量,使得市场大蒜供求平衡,稳定市场价格,保护企业和蒜农利益,使得大蒜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政府应做到大蒜市场信息透明化、避免出现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政府应该及时搜集市场信息,对大蒜市场价格进行监督,对于市场的供求情况及时了解,建立完整的大蒜信息库。及时公布大蒜市场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帮助蒜农和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于稳定大蒜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很好的减少出现大蒜价格大起大落、种植面积盲目扩大和萎缩的情况。

第三,政府应加大大蒜深加工投资力度,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由于我国出口的大蒜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下,导致大蒜出口产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发展大蒜的深加工项目,提高大蒜产业的科技含量,发掘大蒜产业的潜力,努力做到以高科技水平为依托,生产多样化大蒜产品,摒弃初级产品的出口理念,着重加强精加工产品的研究与生产,争取做到产品出口多样化,增加我国大蒜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关注蒜农需求,注重蒜农利益。在大蒜产业里,受到价格影响最大的是蒜农,他们是这个产业里的弱势群体,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蒜农没有能力及时的了解大蒜市场行情,对于大蒜价格未来走势缺乏准确的预期,容易使得拥有完全信息的投机者对市场大蒜价格进行人工操作,严重影响市场大蒜价格的稳定,这往往会导致在大蒜丰收的季节,投机者压低市场价格,使得价格大幅度低于平均水平,致使蒜农在丰收时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很多,而在大蒜欠收的时候,由于大蒜产量下降即使大蒜价格比平时高出许多,农民的收入增加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加大蒜农的扶持力度,做到大蒜市场信息完全,信息透明,降低大蒜市场价格风险,使大蒜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实实切切的保护蒜农的基本利益。再者随时向蒜农提供大蒜市场行情,使蒜农对大蒜行情有深刻的认识避免蒜农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受到重大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使蒜农对大蒜市场有正确的预期,避免出现大蒜种植面积急剧减少或是增加,从而保证大蒜市场稳定,增强大蒜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中其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Z]2009.4.26

[2] 程瑞芳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07-10-30

[3] 山东金乡炒蒜者包地种蒜欲长期控制产销链[Z]2010.08.04

[4] 陈传兴、李静逸,(2011)“中国大豆与玉米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分析”

篇3

电影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长26.47%。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62.06亿元,比年初预测的50亿元增加12亿元,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连续6年实现25%以上的高速增长。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各电影频道广告收入16.89亿元。电影放映终端市场十分活跃,全国城市院线总计达到1687家。(凤凰网)

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热潮滚滚,收益也是极为可观的。

再来看一组我自己总结的数据:1987年以前中国电影没一部赔钱电影。1987——2009年产量逐年增加,但可以赚钱的电影少之又少。从97年的不足百部到09年的456部,十几年的时间电影产量足足翻了4.5倍,10年的产量一定会突破500部,加上电视电影会有多于600部。

今天笔者就自己的所知来分析是什么让当代中国电影“陪了夫人又折兵”。

首先:中国电影缺失的三大环节

1.没有职业编剧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市场中,编剧行业还算盛行的时代(据我所知在北京就有近万人在从事编剧的行业)竟然没有一个职业编剧(当然,刘恒先生是个个案)。

在电影界早就有“一剧之本”这一说,没有好的剧本何谈影像呢!这在电影发明之初电影人就已经认识到的,那么对于现在已经是电影大国的中国,“剧本荒”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导演在拍经典小说或人物传记,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即使是习惯了给百姓讲故事的冯小刚也在借着史实说事,拍出了动情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三大王牌导演都无戏可拍。那么第六代导演又在拍些什么呢?贾樟柯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拿已故名人说事;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也是在拿史实说事;张阳的《无人驾驶》除了剪辑很牛X,但绝对是中国版《撞车》,毫无新意。这些电影除了些许的好评外,就剩下赔钱了。

我们来看好莱坞十年前就已成功的案例之一《铁达尼号》,它的剧作是由三十几个专业资深编剧打造出来的,我们且不说它的场面宏大,技术过硬,单就故事来说就它已经很成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竟然有3500个职业编剧,这和电影产量相当的中国相比,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可见,好编剧、好故事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啊!

2.发行环节薄弱。

我们拿中国三大民营公司华谊兄弟、保利博纳、新画面来分析看。

这三大充当中国电影业领头羊的民营影视公司现在都处于发行的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电影体制。即使他们发行的电影总的来说是赚钱的,但他们只发行有市场保障的电影,比如大制作电影、大导演拍的电影、明演员演的电影,有些小成本电影也发,但前提是自己公司制作的。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案例,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利用其故事情节制造冲突、制造新闻取得了成功。近几年的《十全九美》、《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也都是小成本发大财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影片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发行策略,是因为影片类型新颖,观众猎奇等原因。像《女巫布莱尔》投资5万英镑1200万美元票房的成功案例我们至今没有。

3.融资环节弱。

资金短缺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后一直困扰着电影制作人的最大问题之一,前面我们说没有剧本电影无从做起,那么没有钱电影更是无的放矢。虽然近几年国家在扶植电影产业,也给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少上税或者不上税,鼓励银行低利息贷款给电影投资人,但融资一直困扰着电影创作。

另外即使有资金,也都是扎堆似的投资,比如商家大都只在大制作影片中加入植入性广告,一些大制作、大导演、名演员的电影,在拍摄之初就已经赚回了成本,如《非诚勿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很少有投资人去资助新锐导演拍摄处女作,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更多的时候要偏重于主旋律、少儿、农村、少数民族等特定题材的影片,对艺术片、中小制作的商业类型片资助相对很少。

其次:中国电影技术困境

中国电影一直是技术落后的电影,甚至在中国怀柔数字基地没有出现以前,中国所谓的大制作电影是要拿到日本或者韩国做剪辑、做特效的,即使是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现场特效组,简单的爆破也要由韩国或日本团队来完成。

最后: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

对于当代中国电影,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即使是大制作影片普遍都存在着“刺激有余而感兴及余兴不足”的问题

王一川老师在其《主流文化与中式主流大片》一文中提到:“艺术品对人的美学效果一般可以达到这样三层次:初级层次是“感目”,即诉诸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第二层次或中级层次是“会心”,即让个人的心灵或心脑产生心会;第三层次或最高层次则是“入神”或“畅神”,即深入个人内幽微至深的神志层次。

中国电影起初存在的目的是宣传政治,为政治所服务的,“政治大于艺术”是中国电影的劣根性之一,可以上院线的电影,政治立场首先要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无疑打压了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创作思维。致使电影成为“单纯的传声筒”。

其他:院线制度扶植大成本影片,压制中、小成本影片

单就院线来说,院线老板一定会把大制作影片排到好的影厅、好的时间段,小制作影片即使上了院线也大都被排在不好的影厅,不好的时间段。如当年上映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不就是被院线排在了早晨8点30的场次吗?试想一下,谁会早晨起来就去看一部沉闷的艺术电影呢?如果能像法国电影那样,在院线中有固定的艺术电影院线,我们再突破一下,为中、小成本电影业开辟自己的院线,那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之路是不是会更好走呢?

篇4

辽西蒙古地区蒙古文化特色浓郁,蒙古史诗、民间故事、胡尔沁说书等蒙古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至今仍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阜新玛瑙雕、蒙郭勒津刺绣等工艺源远流长,匠心独具。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安代等民俗传统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辽西蒙古文化传承至今,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如何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并使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

1 辽西地区文化购买力情况分析

2011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均GDP为2024美元(1.26万元人民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人均GDP为2842美元(1.77万元人民币),不仅远低于辽宁省人均GDP6232美元的平均值,且在辽宁省8个自治县当中,处于最低水平(2010年辽宁8个自治县人均GDP平均数为2.71万元)[1]。在近些年CPI指数连续上扬的形势下,喀左和阜新地区的CPI指数持续上扬,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持续下降。2010年,喀左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9%,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降0.7%;阜新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5%,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1.4%;2011年,喀左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4.9%,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降0.9%;阜新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0.9%。两地农村住户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少于450元,城市住户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少于780元,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文化消费的能力有限[2]。

按照国际经济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行列,社会经济要从资本逻辑向文化逻辑的发展模式转变,社会发展类型要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要真正进入文化消费时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辽宁省已经迈入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喀左和阜新为代表的辽西蒙古地区,仍然是一个温饱社会的民生经济发展阶段,本地的文化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认为辽西蒙古文化的开发模式,应该是面向外部市场的开发模式,辽西蒙古文化的客源市场目标应定位于高于辽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源地市场当中。

2 辽西蒙古族文化产业化开发客源市场分析

由于蒙古文化产品是我国蒙古族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分析辽西客源市场构成时,将我国的蒙古族群体设定为一级客源市场;将社会公众设定为二级客源市场,采取访谈和网络平台发放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向两级客源市场发放问卷400余份,总计约850份,回收有效问卷约800份,通过对问卷回收结果的标准分析和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关注辽西蒙古文化市场调查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年龄在19岁至45岁之间,职业主要为国家机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与服务性行业,收入集中在2000至4000元人民币之间的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客源群体。

2)在过去的一年中,以蒙古族为群体的一级客源市场蒙古文化产品消费位列前四位的分别是蒙古族音像制品、蒙古纪念品、蒙古演出及蒙古文化旅游;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二级客源市场则大多数未进行任何蒙古文化产品的消费,占调查总数的70%,其次为蒙古文化旅游及蒙古纪念品,占调查总数的10%。(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3)在对一级二级市场的自然区位交叉分析中得出,较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的蒙古文化的群体依次是蒙古族群体、东北三省客源区、西北地区以及华南、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北上广深津和港澳台地区是了解最少、参与度最低的地区。

4)在对蒙古旅游产品消费指数的分析中得出,一级客源市场呈现两极化的消费特征,即在过去一年当中,蒙古族群体500元以内的消费者和1500以上的消费者占总消费的80%,而500元至1500元之间的消费群体则数量较少;公共客源市场中,未进行任何消费的占70%,300元以内的消费群体占24%,呈现了消费程度低迷的特征。通过关注群体地缘、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交叉分析我们得出,参与度和消费程度较低地区,一般客源群体的收入较高。华中、华南、北上广深津等收入较高地区的受访者很少消费蒙古文化产品。

5)在对客源市场获取蒙古文化信息渠道的分析中得出,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是获取蒙古文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日常交流和旅游信息,表示渠道很少无从了解者占约占调查总数的20%。

6)在对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项目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中得出,在所有受访者里,有近82%的受访者表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并不了解,17%的客源群体对辽西蒙古文化的特色有所了解,仅有1%的客源群体表示较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

在18%表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的群体里,一级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项目较为了解的有东蒙古民间故事(34%)、阜新蒙古医药(32%)、东蒙古短调民歌32%。二级客源市场较为了解的有阜新蒙古医药(10%)、阜新玛瑙雕刻(10%)。(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

7)在对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旅游认知度的分析中得出,一级客源市场对阜新敖包文化节(79%)、瑞应寺(19%)较为熟悉;二级客源市场不了解任何文化景点的占61%,其次是敖包文化节(22%)。(此题目因全国各地蒙古地区均举办敖包文化节而产生波动,实际了解阜新敖包文化节的受访者应低于测试结果。由个别样本指标数据出现的异常而产生波动结果符合抽样调查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辽西蒙古文化缺乏品牌影响力,缺乏鲜明的形象识别。现阶段制约辽西蒙古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的特点不了解,应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介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应找准一个形象的切入点树立辽西蒙古文化品牌,给客源市场留下深刻印象。开发辽西蒙古文化产业,不能忽略全国蒙古族这个巨大消费市场,同时要面向全国潜在市场进行开发,尤其是对蒙古文化认知度低但消费能力高的大型城市和发达地区。现阶段蒙古文化产品对公众的供给主要仍集中在传统民俗和传统工艺上,应该积极引导市场向高新技术、娱乐文化转变,产品开发要走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在产品开发时,文化创意要是原生性的,但是产品类型应该是现代的,流行的。旧有的蒙古影印制品、歌舞节目等类型单一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将蒙古文化的元素,更多的引导在主流文化的市场中。比如将蒙古故事开发为动漫、漫画,把蒙古服饰中的蒙古元素放置在流行服饰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开发客源市场消费能力时,应重点面向中端消费群体,刺激低端消费群体,开发高端消费群体。

篇5

第五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剪彩冰雪、热盼冬奥”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征集活动新闻会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举行,剪纸艺术通过冬奥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之一,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民间艺术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心里诉求,尽管现代科技发达,人们依然离不开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它反应的是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最本质的追求,是文化发展的见证和代表,剪纸艺术中蔚县的剪纸艺术最为著名,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之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剪纸艺术如何与时代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剪纸艺术的推广和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剪纸艺术产业的特点与优势

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产业,剪纸产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剪纸产业从业人员众多,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剪纸艺术品在完成初始的设计后,可以让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生产,对生产时间和生产地点都没有硬性要求。

2.剪纸产业需要投入的成本很低,相比于一件剪纸艺术品的价值来说,剪纸不需要用到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成本也很小,但优秀的剪纸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很高。

3.剪纸产业能耗很低,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这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尤为重要。

4.剪纸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代表。我国剪纸艺术遍布大江南北,广东、武汉、江苏、山西、河北等地都有剪纸艺术产业兴盛的地方,其中的河北蔚县剪纸尤其著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产点,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从单一的艺术形式发展成高水准、多类型、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就如同美国电影一样,成为民族的特色之一。

5.剪纸产业已经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产品,剪纸艺术凭借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其市场前景也令人看好。

6.剪纸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不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大肆的宣传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只需要政府提供一些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扶持和引导即可。

二、剪纸产业的发展瓶颈

尽管剪纸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剪纸产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首先,各地的剪纸队伍缺乏必备的市场经验,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剪纸艺术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最早期的单一的窗花剪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更多装饰性的剪纸艺术品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也希望通过剪纸艺术中获得新的思想和艺术审美,这就给剪纸艺术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剪纸艺术家缺失,剪纸从业人员在设计手法和内容理念上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人们对剪纸艺术的需求。而且缺乏专业人才加速剪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剪纸艺术家即使能够设计出非常优秀的作品,由于剪纸工作工资低,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这对我国的剪纸艺术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且由于剪纸艺术工艺难度大,待遇不高,年轻人除非热爱这项艺术,否则也很难有兴趣从事这门工艺,这也造成了剪纸艺术的后继无人。

其次,目前的剪纸产业还未形成市场优势。各地的剪纸就像无数条江河一样,依照自己的特色和渠道,涓涓地流入世界的大海,使本来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江河,变成单薄的小溪。再加上互相拆台、压价,导致整体效益不尽人意。剪纸产业要想做大做强,一方面必须使每一个支脉更强大,各地生产企业必须以艺术和文化含量为目标,求创新、讲质量,上品位、扩规模。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引导、调控,使多姿多彩的中国剪纸汇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以豪迈的气势进入大海,从而形成卖方市场实力,提高产业效益。

三、剪纸艺术产业的市场分析

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品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艺术商品化成为了很多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式,蔚县剪纸的商业传统由来已久,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应该明确自身的特点更好地与市场相结合。

1.依靠市场获得发展动力

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剪纸艺术发展趋向于不平衡状态,随着农村剪纸艺术的逐渐凋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剪纸断代的现象,剪纸艺术得不到重视,其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差。蔚县的剪纸艺术却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蔚县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蔚县剪纸长达200多年的历史当中,始终与市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这也是它能传承下来的关键。

蔚县剪纸经历过、内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繁荣,蔚县剪纸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一项艺术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它跟市场息息相关是分不开的,市场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2.剪纸艺术的经济文化功能

蔚县地区对剪纸艺术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90年代初,蔚县就开始举办剪纸艺术节,通过艺术节的交流沟通,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也给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剪纸艺术节不仅宣扬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也增强了人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剪纸艺术与市场的结合,剪纸艺术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发挥剪纸艺术文化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经济功能。近些年当地对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剪纸艺术为核心的旅游业、加工业的多产业发展,给蔚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冬奥会的申办过程中,剪纸艺术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当有合适的方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时,传统艺术将会爆发出惊人的活力。

3.有序性管理体系的形成

随着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剪纸已经从原来的文化载体变成了拥有商业价值的商品,人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和重视也促进了剪纸行业的发展。2001年蔚县剪纸行业协会成立,作为剪纸艺术的管理服务机构,该协会的主要目的和宗旨是帮助规范剪纸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对剪纸产品的质量管理,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确保剪纸艺术的艺术精华得到有效的保存。将剪纸艺术与时代相结合,提高剪纸艺术水平,将剪纸艺术带向世界,种种措施促进了剪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依靠。

四、剪纸艺术的发展策略

1.丰富艺术题材和内容

人们的审美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剪纸艺术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丰富内容和题材。蔚县剪纸已经做到了这点,每当时代出现变革或者社会上发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时,与这些变革和事件相关的剪纸也会迅速出现,从蔚县的剪纸艺术馆中能够看到从上世纪30年代到今天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在反应当地的民生民俗之外,还记载了各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作品是历史的见证,也正因为剪纸艺术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不断扩充内容,才有了今天蔚县剪纸的繁荣景象。

2.新的艺术品种样式开发

剪纸艺术在继承传统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应该锐意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至今已开发出2000多个品种,一方面,对那些诸如戏曲脸谱、戏曲人物、花鸟鱼虫、风景风俗、十二生肖等传统名牌,在构图、点染、装帧上加以改进完善,推出百蝶图、百猴图、百种脸谱等精品,更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另一方面,观照现代人审美情趣,将现代思维、理念通过具象的画面刻染于剪纸之中,收到拓新意境的艺术效果。还与挂历、贺年卡、壁挂、锦盒画册、礼品册页、画轴、屏风等结合,扩展了蔚县剪纸的装饰空间。艺术样式的花样翻新,使蔚县剪纸就像一位妙龄村姑频换衣裳,每一款的闪现都给人欣喜,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感,直接促进了生产与销售,可以说,蔚县剪纸的创作与欣赏已实实在在地跨入了一个新时期。

3.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民间美术审美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剪纸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努力创新,力求以符合视觉规律的语言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去表现民间作者用心灵体验的我们民族文化、生活和时代的美。蔚县剪纸在艺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也给该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剪纸艺术在色彩变化、艺术造型上相比于传统剪纸都有了更大的创新。冬奥会的申办过程中,剪纸艺术也将发挥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工业房地产的内涵及本文研究范围

1.工业房地产的内涵

工业房地产是指土地使用性质为工业的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在我国,工业房地产土地的批租年限为50年。

2.本文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广州市十个行政区和两个县级市的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主要包括工业厂房和仓库的租赁。由于工业房地产的数据相对比较有限,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广州市的十个行政区的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

二、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历年发展状况

近年来,广州市工业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断放大,工业房地产的租金也是在持续上涨,平均租金每年上涨3%左右,其中,高科技园区租金上涨4%左右,物流园区租金上涨2%左右。

从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登记备案数据来看,近年来每季度的工业租赁登记备案件数基本都在5000件以下,工业租赁登记备案面积基本都在350万平方米以内,在2008年第4 季度数据成倍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根据市出租办出租屋调查核实统计标准,年末各区房屋租赁管理统计机构对辖区内租赁备案数据进行了调整和缺失数据补报。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工业房地产租赁登记备案件数和房地产租赁总的登记备案件数,工业房地产登记备案件数占到的比例基本都在4%以下。可见工业房地产租赁登记备案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比情况见表2。

单宗工业房地产租赁的面积一般比较大,这就使得工业房地产租赁登记备案面积占总的登记备案面积的比例较大,基本维持在20%以上,2008年第4季度更是超过40%,达到42.18%。详见图1。

三、2008年广州市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现状分析

1.2008年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基本情况

2008年工业房地产租赁市场总体需求放大,工业厂房和仓库的租金上涨3%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各级政府以积极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位于黄埔港、南沙港和广州空港周围的物流仓储园区受到重点关注,租赁成交较为活跃。其中,广州新白云机场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海外货运航线,吸引了不少物流企业进驻附近的物流仓储工业园区。工业厂房方面,租赁成交主要集中于白云和番禺两区。由于新厂房供应的紧缺,存量工业用房的租赁十分活跃,工业园区成交租金大多保持在10-25元/(平方米•月)的水平,而成交面积则大多集中于500-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

根据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所提供的登记备案数据,计算得到各行政区的工业房地产租赁状况如表3所示:番禺区工业房地产总的租赁面积最大,为2744449平方米;租赁个案数最多的仍是番禺区,为4985件;黄浦区工业房地产的平均租赁面积最大,为2858.39平方米;平均租金最高的是越秀区,为23.46元/(平方米•月)。

表3各区工业房地产登记备案情况

行政区 租赁面积

(平方米) 租赁个案

(件) 平均面积

(平方米) 平均租期

(月) 平均租金

(元/(平方米•月))

天河区 605744.00 783 773.62 29 13.13

越秀区 93915.00 765 122.76 18 23.46

荔湾区 311887.00 761 409.84 30 11.67

海珠区 370336.14 1256 294.85 26 11.77

白云区 1346983.00 1251 1076.73 42 7.02

黄浦区 417325.00 146 2858.39 - 7.88

番禺区 2744449.00 4985 550.54 - 6.59

花都区 2069029.00 2265 913.48 - 4.61

南沙区 292580.00 711 411.50 - 6.03

萝岗区 255754.00 316 809.35 - 11.50

资料来源: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由于城市的几个行政区进行房屋登记备案的系统还未与中心城区统一,登记备案数据不规范,存在大量无效数据,故本文对于区域的工业房地产的分析相对比较薄弱。

通过比较各行政区的租赁面积可以看到:番禺区、花都区和白云区三个行政区的租赁面积占到总的租赁面积的比例为72%,这主要是因为广州市政府“退二进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都搬迁至行政区的工业园内。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从产权性质来看,产权性质为农村集体或农村个人的租赁面积为9522480平方米,占总租赁面积的比重为74.10%,共33636个登记备案数据,占总登记备案数据的比重为62.11%,平均面积为283.10平方米,平均租期为33个月,平均租金为8.01元/(平方米•月)。详见表4。

表4不同产权性质工业房地产租赁登记备案情况对比

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房屋 国有房屋

租赁面积(平方米) 9522480 3328100

租赁个案(件) 33636 20516

平均面积(平方米) 283.10 162.22

平均租期(月) 33 24

平均租金(元/(平方米•月)) 8.01 14.70

资料来源: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2.租金的空间分布规律

广州市工业房地产租金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为:以“越秀”区片为中心最高点,为42元/(平方米•月),然后向周围辐射依次递减。一些工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出现了次中心,像海珠区的“中大”区片;萝岗区的“南岗-广州经济开发区东区”片区,平均租金为13元/(平方米•月)。这些次中心片区的租金比周围片区的租金都要高。从各行政区的平均租金来看,中心城区的平均租金还是较高,最高的为越秀区的23元/(平方米•月),而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萝岗区和黄浦区的平均租金水平也不低,与海珠区和荔湾区的平均租金水平相当。详见图3。

四、工业房地产市场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工业房地产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的工业房地产主要集中在一些农村集体房和农村个人房。中国集体房和私有房的产权问题历来就有,主要表现在没有房产证。这类没有房产证的工业用房在出租的时候就会引起产权纠纷,产权纠纷的矛盾又可能导致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矛盾,最终可能演化成像“村民围攻工业园区”的闹剧。

2.工业房地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新区的工业房地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像供电力不足、消防设施不完备、物业管理进入不及时等等。配套设施建设的不足不仅会影响企业进驻,甚至会酿制一些事故的发生。最近,花都工业区纤棉厂厂房失火,大火几个小时后才被扑灭,主要原因是工厂内及其附近,居然连消防栓都没有,导致消防队员只能到将近一公里外的红棉大道附近寻找水源,最后才将大火扑灭。开发区的厂房普遍存在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变压器的容量不能满足客户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电力的要求。

3.部分地区工业房地产闲置现象严重

广州市在实施 “退二进三”的过程中,政策规定旧厂房不能拆建,土地面积不能变,使用性质也不能变,不允许拆除和扩建。广州城区的很多工业企业退出后,若要改造升级发展第三产业,还要面临着另一更大的土地性质变更难题。这就使得中心城区的大量工业房地产闲置下来。

4.工业园区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尽管政策已经将用地性质变更的每一步都卡得很死,但是,房地产开发跟其他产品生产不一样,房地产开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规划及设计,这便注定在开发过程中,房地产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现在握在开发商手中的动辄上百亩千亩甚至几平方公里的大面积工业地块,都会有一部分演变为住宅、写字楼开发建设用地。部分开发商以工业用地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然后凭借配套设施等名义,灵活地处理用地性质,以达到变更土地性质的最终目的。工业用地上最后建起了部分商品房、写字楼等,使得工业用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五、工业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政策建议

1.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是2009年广州市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关于统筹高效利用工业用地的工作方案》,是节约集约工业用地的有效方法。通过提高容积率、建多层厂房促进广州土地的节约利用,鼓励用地单位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新建、扩建、翻建标准式多层厂房。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有关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存量工业用地不能达到《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标准的,视为低效工业用地,可由土地储备机构协议收购后再利用。在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各区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含村经济发展留用地)集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将零散建设用地复耕与农用地置换,以利于土地整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考虑企业投资运营特点和生产线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的有偿使用年限,建立国有土地租赁制度,引导部分工业项目以短期出让或租赁的形式取得土地。

2.合理利用空置厂房

当前广州有相当大数量的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资源可供挖掘和改造,用来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许多投资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按照现行政策,实施产业转型或升级、“退二进三”发展第三产业项目时,却遇到了政策“瓶颈”问题。原有建筑破旧、低档,根本无法改造成现代商贸城。广州目前的很多工业企业退出后,若要改造升级发展第三产业,还要面临着另一更大的土地性质变更难题。广州应完善和细化《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加快工业用地转商业用地审批时间,简化手续。

3.理顺农村工业房地产的产权关系

广州市房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有652.5平方公里,占了全市建设用地的40%,农村的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特别是农村工业建设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的比例在80%以上,而很多农村工业用地的产权关系不清晰,产权关系不明晰会影响到正常的租赁活动和工业园区的正常营业。像白云区冒凤山西侧的广州民营科技园,项目规划1223亩,先进驻企业135家,租金在20元/(平方米•月)左右,但现在因产权有纠纷,已经影响到园区的正常营业。可见,明确产权关系,避免引起纠纷和村民围攻工业园区的现象发生是很重要的。另外,改革土地征用和建立流转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改革的切入点是应该尽快相对统一征地补偿和集体土地流转价格的标准,尽量避免政府、农民和用地企业在征地和土地交易过程中过多地进行讨价还价并引发矛盾摩擦。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政府信息网.广州市2008统计年鉴[M],2009

[2]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房屋租赁市场分析[EB/OL]

laho.省略/fwgl/scfx/

[3]曾冬梅.珠三角工业地产升温开发商与海外基金竞相争夺[N].中国房地产报,2007-3-12

篇7

海南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产业选择上海南只选择那些污染少、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产业,而文化产业正好符合这一特征。为此,海南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市场繁荣的政策。2011年海南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繁荣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包括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文化主题公园,或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较强的新兴文化产业。2013年11月,海南省出台《海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为海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更好地了解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海南未来文化产业规划提供对策建议。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海南文化产业中的演出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年份是2012年~2014年,数据由海南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本文对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的是收入法,即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进行加总。对演出市场的评估主要包括评估演出团体和演出场馆两个维度。本文不考虑演出经纪公司和演出票务公司的相关业务行为,尤其未能考虑旅游市场对演出市场的分账能力。

1演出市场总体状况

全省演出团体2012年实现增加值110157千元,2013年实现增加值149847千元,2014年实现增加值64282千元,年均增长-23.61%;其中,事业团体2012年增加值为49147千元,2013年增加值为50629千元,2014年增加值为15874千元,年均增长-43.17%;企业团体2012年增加值为61010千元,2013年增加值为99218千元,2014年增加值为48408千元,年均增长-10.93%。全省演出场馆2012年实现增加值68386千元,2013年实现增加值11635千元,2014年实现增加值7784千元,年均增长-66.26%;其中,事业团体2012年增加值为4053千元,2013年增加值为7567千元,2014年增加值为7349千元,年均增长34.66%;企业团体2012年增加值为64333千元,2013年增加值为4068千元,2014年增加值为435千元,年均增长-91.78%。据访谈了解,2012年归口于企业性质的部分演出团体和演出场馆,2013年更改为归口事业性质。在此前提下,由于演出场馆的收入是刚性的,无论事业团体和企业团体,只要在该场馆演出,演出场馆即产生收入。因此事业性质的演出场馆2013年增加值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86.70%)。但同时期事业性质的演出团体在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的增加值增长则仅为3.02%,而企业性质的演出团体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值仍实现了62.63%的同比增长。可见企业性质的演出团体仍为演出市场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业务迅速崛起的“三亚千古情”就是其中的矫矫者。海南演出市场和其他文化市场一样,体制改革尚不彻底。相当部分过去国有的演出团体和演出场馆仍享有财政拨款,主要领导仍由上级任命,创业与创新冲动不足。2012年,海南演出团体和演出场馆实现增加值总计178543千元,2013年总计161482千元,2014年总计72066千元,年均增长-36.47%。

2演出团体状况

全省演出团体剧团数2012年为61个,2013年为67个,2014年为40个,年均增长-19.02%;从业人员2012年为23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12人,包括正高级职称人才44人、副高级职称人才41人、中级职称人才288人。2013年,全省演出团体从业人员总数为280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23人,包括正高级职称人才9人,副高级职称人才37人,中级职称人才160人。到了2014年,全省演出团体从业人员总数为116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1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人才0人,副高级职称人才9人,中级职称人才25人。从2012年到2014年这三年间,海南省演出团体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9.56%和-25.22%。2013年中高级职称演出人才的减少,包括了退休等自然减员和人才流失等原因。全省演出团体2012年共演出837场,2013年演出952场,2014年演出585场,年均增长-16.40%。2012年演出观众413048人次,2013年为972293人次,2014年为533587人次,年均增长13.66%。2012年全省演出团体财政拨款和演出收入分别为81411千元和108629千元,20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到105073千元和154805千元,2014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1098千元和30581千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09%和-46.94%。2012年全省演出团体资产总计220735千元,2013年资产总计645881千元,2014年资产总计248201千元,年均增长6.04%。

篇8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发展简介

产业经济学也叫产业组织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当今经济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1996年,我国对经济学学科专业门类进行调整,“产业经济学”开始成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此开始,我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相继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学科。目前,产业经济学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的重要学科。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大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普遍受到重视,与其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区域内结构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际间产业同构度较强等问题,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区际间产业发展的协调化等方面急需相关理论指导。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恰恰在于产业组织与市场效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等方面。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面临的许多经济和产业问题具有中国现实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但是,立足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改善和解决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经济实践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产业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因其应用性,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一直位居各学科前列。但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就业供求来看,产业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

从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看,经济学科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在我国一直位居第一、二位。而相比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老牌经济专业,产业经济学的报考人数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竞争激烈。究其报考缘由,集中表现为: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类经济,实用性强,对就业有帮助;大多考生希望通过产业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跻身大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或进入专门的市场研究公司等从事企业咨询和管理工作。而从进入产业经济学学习的同学反映来看,普遍认为,同院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授课模式、同学的学习力和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网络游戏等的诱惑相比,产业经济学教学设计偏理论化,专业教学广度强而深度弱,在分析经济现实时,缺乏深度与力度,可能是造成同学专业兴趣损减的最主要原因。而专业教师也普遍反映,如能在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学中更多加入实践环节,引入产业经济实践专题分析,教学效果会改善很多;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看,学术界、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产业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普遍反映上岗人才进岗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认知。表现在:开放经济下,全球产业经济的竞争和融合加剧,企业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能够利用专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下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前景、演变进程进行分析预测,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可能的竞争优势、劣势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测评,对企业未来竞争策略、可能的绩效进行分析,对企业效能提升中的组织制度的改进与重构进行动态评价。而这些需求对人才的学术背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供给看,对产业经济的分析方法有着基本掌握,但对于特定产业的产业认知较为缺乏,由此产业分析报告往往缺乏实践根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非常有限,与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 转贴于  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可归为: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中,如何将西方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现实产业经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统一,满足产业经济人才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经济市场实践服务。而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的转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分析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践背景下,如何顺应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由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的行业规制和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向特定产业环境下,企业和行业分析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的提升这一方向的转移,进行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呢?

这里,仅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产业经济学应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人才,主要面向企业服务,从事大中型实业公司、专门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组织效能提升等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和服务工作。

对于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应加重实践分析和锻炼。这意味着,课程设计上,应更多融入对现实产业经济的专题分析。当然,考虑到大学学制的规定性和专业教师可能的实践缺乏,更多可以邀请企业人士进行课堂串讲,或邀请企业市场研究部门人士进行具体产业的专门性研究分析。同时,尽可能地鼓励专业教师引入企业横向课题或与企业合作,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分析范式,组织学生参与专门的市场分析实践。

这里,涉及到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07-02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十大牧区资源基地之一,拥有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8 %的301.40万hm2天然草场,另有100万hm2可发展成为优质、高产、高效人工草地的宜牧滩涂地。同时宁夏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总人口600多万,其中回族人口210多万,占全国回族人口的20 %,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清真牛羊肉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四大农业战略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农业项目之一。因此,宁夏有着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已经成为宁夏全区的必然选择。

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期,但在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拟通过运用SCP模型,以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市场结构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对策建议。

1 SCP范式

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最早源于哈佛学派经济学家梅森和贝恩的研究[1]。1959年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结构、绩效两段论范式。之后,谢勒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三段论分析范式,即SCP范式。其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之后,芝加哥学派针对哈佛学派SCP范式的单向因果关系,提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应为双向因果关系。他们认为,并不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再决定绩效,而应该是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尽管后来的一些学者经过不断地研究分析,发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因果关系,并有了众多新发展,但SCP理论仍然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核心[2]。

2 基于SCP模型下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某一市场中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潜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出壁垒3个方面来分析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市场结构。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关于市场集中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卖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二是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据统计,“十一五”末宁夏畜牧业总产值达86.1亿,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8 %,比“十五”末增长87.2 %,畜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宁夏已形成了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滩羊生产区、环六盘山肉牛生产区三大区域189万头肉牛、1 300万只肉羊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但规模养殖户少,表明宁夏清真牛羊肉行业市场集中度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投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庭院式分散养殖,需要农户亲自对自己的牲畜进行养殖和管理,故需要投入比规模养殖或集中养殖更多的资金、劳动力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等。另外,农户因自身素质、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销售畜产品时又不得不亲自参与到市场交易中,这样,农户极低的谈判地位和极高的市场交易频率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本投入,如信息搜寻成本、讨价议价成本等等,从而导致农民收入难以增长。

2.2 产品差异化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产品差异化能将本公司产品明显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从而使客户形成对该种产品的偏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牛羊肉加工粗放、销售简单、产品单一,这是宁夏牛羊肉产业的最大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主要以清真牛羊的屠宰为主,加工的清真牛羊肉很少。宁夏清真牛羊肉发展到今天经过深加工的高档部位分割肉不超过总量的10 %,90 %的牛羊肉仍以胴体进入市场销售。牛羊肉在屠宰后若不及时的加工处理,其肉就会发生异味,降低了原质牛羊肉的味道,使其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在发达国家消费的羊肉中,90 %以上都是包装精美、口感极佳、品质优良、卫生安全的冷却肉,肉制品的深加工程度已超过30 %。羊肉加工的增加值太低,据专家介绍,每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值,美国为3.72元,日本为2.25元,我国仅为0.38元。牛羊在屠宰过程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太低,例如:牛羊的皮毛是处于最低端的市场收购交易,对于牛羊的血液、脏器的深加工还尚未启动,羊肉加工的副产品头、蹄、皮、骨、血和脏器基本上仍以原生态销售为主[3]。

目前,宁夏有牛羊肉加工企业7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众多的小企业各自为阵,加工的牛羊肉产品多是初级产品,只局限于肉体分割、切片、腌制,即初级产品的加工,缺乏“衍生”产品的开发,造成市场产品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市场竞争力弱。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现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进入壁垒一方面能对产业内已有的企业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会对潜在进入者进入该产业造成一定的困难。退出壁垒是指当企业在某个产业内前景不佳,意欲退出该产业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不能顺利的退出该产业。有的资产只能在特定产业内使用,当企业退出该产业时这类资产很难变现,用资产变现的价格减去资产折旧后的差额即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大,企业退出该产业的难度就越大,退出壁垒就越高。

宁夏牛羊肉产业进出壁垒整体较低。贝恩将进出壁垒视为决定市场结构的核心变量。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影响其养殖规模,进而影响牛羊肉产业进出壁垒的大小。组织化程度越高,对品种的选择、养殖环境、养殖技术等要求越高,对销售环节的物流、价格条件的要求也越高。散户基本是靠自身经验的积累从事牛羊的养殖,规模小,资金投入低,进入退出壁垒很小。采取合伙养殖的其次。而加入公司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分别有76.19 %和92 %采取了市场统一的产品标准,而多数农户其产品价格以保护价或稍高于市场价出售,且大多农户在养殖过程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技术指导,养殖技术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环境也不断提高和改善,其进出壁垒相对较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规模养殖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宁夏约有70.33 %的农户采取分散养殖形式,所以本地区产品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4]。

3 加快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特色龙头企业,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按照“择优扶强”原则,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资本运作、产业重组、技改扩建、商标保护等措施,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鼓励优势产业链中的企业横向整合,实现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具有品牌产品的市场,能带动产业链区域聚集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产业集群[5]。

3.2 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加大国外市场开拓力度

以清真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专业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清真牛羊肉加工联合集团,提高产品层次,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阿拉伯市场,畅通销路,提升价格,提高产品的比较效益,促使产业持续发展和升级。

3.3 整合资源,加快产品的研发

要加快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联合集约化的道路,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在做好清真牛羊肉产品深加工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衍生”产品,而非初级加工产品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全球供应链,控制分销渠道,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并在迪拜设立办事处,直接终端对终端地开辟国际市场。

3.4 加强引导,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市场结构

要克服分散养殖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必须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养殖户的集中和养殖户与合作组织、企业的联合,努力实现农户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加强农户与企业关系,努力实现双赢效果[6]。

参考文献: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梅花·托哈依,杨宝忠.少数民族特需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探析——以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24-128.

篇10

自彩电步入平板时代后,全球彩电产业就进入了以面板为基础竞争要素的竞争方式中,谁掌握了面板技术或面板资源,谁就能掌控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板资源的控制权决定着彩电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然而,随着3D电视的兴起,原有的彩电产业链被迅速拉长,以面板资源为关键环节的竞争正在让位于3D全产业链的竞争。因为3D电视不仅仅是一个接收终端,更是覆盖3D内容制作、传输、存储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业内人士认为,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已通过行业内外整合,快速构建覆盖全环节的产业链,而这种产业架构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旦建立优势将长久获益。这一优势将在3D电视的产业整体切换中得到全面释放。以索尼为例,该企业先后成功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米高梅公司,这样索尼就在全行业内率先掌握了内容制作的主导权。索尼已经宣布与探索传播和IMAX公司在美国合资建立首个专门的3D电视网,具备了3D节目内容传输的控制权。同时,索尼在蓝光3D影片、蓝光3D播放机以及游戏等方面都将推出3D内容。这样,索尼就形成了一个覆盖3D内容制作、节目传输、内容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清晰的全产业链战略架构。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企业在彩电产业发展上实施的是“三步走”战略:首先通过实施LED普及战略,完成对传统平板电视的替代,这是第一步;然后通过基于LED的3D电视,颠覆现有的终端显示方式,为后期的战略实施“铺路”;最后,通过实施全产业链的3D替代,重建全球彩电业的新竞争秩序。对中国彩电业来讲,如何在跟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构建出索尼式的全产业链架构,是今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D立体电视加速中国彩电业变革

伴随着伦敦奥运会的到来,加之部分赛事实行3D转播,彩电市场会刮起一股3D旋风。毫无疑问,3D电视将为彩电业带来结构性变化,引发从接收终端到节目传输、设备存储,再到节目制作的整条产业链变革。

如今,日韩彩电企业已经快速进入了3D赛道,在技术标准、内容运营等所有领域展开了圈地运动,中国彩电业在3D时代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当前主导彩电产业发展的有两条主线:一是显示技术的升级,比如由传统显像管技术到平板显示技术,由平面显示到立体显示;二是播放内容的开放性,随着互联网接入电视,消费者收看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与3D是推动电视发展的双引擎,互联网的接入放大了电视节目库,而3D则改变了内容的显示方式,颠覆了原有的产业形态,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随着3D电视的兴起,单纯的硬件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技术标准、软件设计、内容制作等在内的“软实力”间的较量。全球彩电企业关于3D的竞争,绝不仅局限在电视终端上,而是聚焦在整个后台体系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成为企业获得未来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显然,日本和韩国的彩电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战略布局,如图1。

在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全球彩电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标准等高级要素成为竞争主体,其它要素则成为依附性的生产要素,这真真正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现在,3D电视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彩电企业的主战场,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决定制定3D影像有关标准,并准备在全世界普及,这实际上是为日本3D显示硬件及软件的发展铺路,通过设定标准让其产品在全球畅通无阻,同时也通过建立标准门槛将其他企业挡在外面。

未来彩电业必将进入以节目内容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电视硬件只能是长长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电视的网络化也只是提供了输送电视内容的通路,关键还在于输送什么内容。在内容控制方面,日本和韩国企业已经在悄悄布局3D内容制造和运营,通过对3D内容的推广,加速显示硬件和传输设备的升级。

在日资彩电企业大力推进3D产业的同时,韩国企业也在3D电视市场的内容和自身实力建设上紧随其后。三星电子与美国的国际动画片公司梦工厂达成合作关系,之后组建了负责制作3D内容和海外宣传的专业队伍,短时间内将大量确保3D 内容供应。LG电子也同韩国国内的卫星广播企业sky life 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3D内容产业。

其实,在3D产业链中,美国的角色更不容忽视,日本和韩国虽然是彩电大国,但美国是节目大国,尤其是好莱坞。3D的普及必须要有内容的配套,内容实为推动3D电视普及的核心,所以日韩这两个电视大国都不约而同地与节目大国美国的一些企业走到了一起。就像电影《阿凡达》一样,美国可以在全世界推广3D影视作品,既启蒙了全球消费者对3D的认识,又加速了显示、传输设备的升级换代,如图2。

在全球3D产业布局中,反观中国的彩电企业,还仅是将3D作为一项电视附加功能,既没有技术标准的保障,也没有内容运营的支撑。为了应对3D浪潮的到来,不仅国家要对相关3D产业进行引导,彩电企业自己也要制定3D显示相关标准,并通过标准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起来,同时还要从技术研发、运营模式上进行变革,构建覆盖内容、传输、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彩电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格局。

3D立体电视市场趋势

未来全球3D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

(1)全球3D产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体上仍将处于发展初期。

(2)欧美主导内容市场,东亚主导终端市场的产业格局更趋显性。

(3)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将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产业标准为主导的产业话语权争夺进一步加剧。

(5)3D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由个人消费领域拓展到公众行业应用领域。

篇11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钢铁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先导产业。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钢铁工业是具有很强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而我国钢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很多没有达到规模经济,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钢铁产业不存在系统性的市场势力。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钢铁产业依然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竞争十分激烈,传统意义上认为钢铁业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在中国上市钢铁企业中没有体现;相反,中国钢铁产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重要特征(陈甬军,周末,2009)。钢铁工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相对缺乏;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相对中小型钢铁企业而言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多数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效率并不高;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是规模有效或者接近于规模有效的,规模效率并不是影响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对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并不存在显著规模经济特征。

中国目前已成为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各大钢铁公司主要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钢铁公司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产品品种分布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这些限制了企业规模经济收益的实现,导致了钢铁行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向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中国钢铁产业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利用中国钢铁产业的数据,利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对钢铁产业市场势力、市场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市场集中度对内外资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程度差异的原因,探讨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演化

一般而言,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优势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市场会从离散状态趋向相对集中状态,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和CR10这两个指标值在这段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从2001年开始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值已跌至18.52%,比2000年下降了约12个百分点;CR10值也仅为34.77%,比2000年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2001~2006年我国钢铁行业高速发展,大量中小钢铁企业进入该行业。2007年以后由于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盲目投资,以及行业内兼并重组的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造成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钢铁行业仍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期,对钢铁有较大的需求,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拉动了钢铁的直接和间接出口,钢铁消费仍在增长,2001~2010年十年间,我国粗钢产量由14,892.7万吨增长到62,665.4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7.3%。当我国工业化阶段完成以后,钢铁产量会趋于回落;三是由于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保证财政支出,加大扶植地方中小民营企业力度,在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期,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市场出现大量的小规模钢铁企业,与此同时行业的少数核心大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跟不上地方钢铁企业的发展,导致了行业集中度下降。

当前,在国家严控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的大环境下,行业的兼并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最重要手段。重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市场化重组和行政化重组。市场化重组效率高,可以快速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链控制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合理配置资源。在我国目前转轨经济的条件下,钢铁企业的重组往往存在行政力量的介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并购模式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并购模式,行政化重组的优点是整合的成功率更高一些,对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起到推动作用,但“行政化重组”并不是企业间的自愿行为,存在“拉郎配”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国内钢铁行业并购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完全实现市场化,目前情况下,没有政府的扶持,单靠市场化运作很难推进跨区域的实质性重组,而单纯的行政主导又有种种后遗症。因此,采用“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相结合,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的模式较为可行。

三、中国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势力关系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能够看出,如果使用CR4、CR8这样的集中度指标对我国钢铁产业进行分析,那么将很容易地得出我国钢铁市场是处于低寡占型市场结构的结论,这样的结论能否经得起推敲是值得探究的。从全球钢铁企业产量50强的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十名的钢铁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家,占了一半。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9家,也有将近一半企业为中国企业。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5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24家,仍然可以占全部企业的大约50%。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CR4、CR8的比重比较低,但这并不一定能够说明我国产业集中度比较低。我国钢铁企业的CR4、CR8比较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总体幅员辽阔,大型钢铁企业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区,整合起来难度较大,不像欧洲国家和日韩那样更容易整合成几家企业,使得集中度可以迅速提高。其次,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数量众多,且规模普遍较大,在全球的钢铁企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也导致了我国的CR4、CR8水平普遍不高。第三,我国各地区钢铁发展的产业政策原因,区域内的企业并购行为较容易实现,而跨地区的并购行为难以形成,因此导致我国形成了几个钢铁生产的重点省份和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龙头钢铁业,并且这样的企业在全球企业排名中都是很靠前的。如果计算分区域的集中度指标,例如CR4,那么每个地区的集中度都将是非常高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的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下,使用CR4、CR8指标是存在一定不全面性的。因此,分析了了我国的CR10、CR20、CR50指标,我国的CR10指标在最近两年呈现了较强的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了45%;CR20指标2009年接近60%,而且也有比较强的上升趋势,随着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不断进行,这一指标将会进一步上升。而且CR10、CR20指标的上升速度明显比CR4、CR8指标的提高速度要快,这也体现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排名前几位的企业相对比较稳定,排名在10~20位的企业这几年的变化比较大。

四、结论

(一)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厂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发展变化过程,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CR8和CR10等指标在这段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从2001年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2007年后又开始逐渐上升,呈现了一种倒“U”型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1~2006年我国钢铁产业高速发展,大量中小钢铁企业进入该行业,导致产业集中下降。2007年由于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盲目投资,以及行业内兼并重组的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二)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指标CR4、CR8总体不高,如果按照贝恩分类法,中国钢铁产业远远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够说明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就比较低。从全球钢铁企业产量排名前50强的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十名的钢铁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家;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9家;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前50的企业中,中国有企业有24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占全世界大型钢铁业的大约一半左右,如果我国对这样的钢铁企业进行整合,以提高我国的钢铁企业集中度,比如把CR4、CR8这样的指标提高到50%、75%,那么这么大规模的合并将带来排名前四或前八的钢铁企业规模巨大,如果这样合并,将很可能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巨大,但企业的生产效率却很低。我国钢铁企业的CR4、CR8比较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我国的总体幅员辽阔,大型钢铁企业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区,整合起来难度较大;第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数量众多,地域分布较广,且规模普遍较大;第三,我国各地区钢铁发展的产业政策原因。

(三)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指标中,CR10、CR20指标对钢铁产业的增加值的系数较CR4、CR8的指标要大一些,这说明使用前两个指标分析我国的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进而分析钢铁企业的市场势力显得更为合理一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蒂,朱勤.论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