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2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采购合同管理规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煤矿企业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是指煤矿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煤矿物资采购合同作为实现煤矿物资采购工作的载体,能直接决定煤矿物资采购的质量、效果和效率等。尤其是随着煤炭行业的疲软、煤矿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煤矿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在煤矿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做好煤矿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已经是摆在煤矿企业面前不可避免的话题。
一、加强煤矿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加强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大型煤业集团、产煤基地已应运而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严峻而深刻的问题。煤矿物资供应管理制度是煤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煤矿物资采购合同是煤矿企业进行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日益显著。
2.加强合同管理能够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证各方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合同履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煤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通过合同对双方行为加以约束,通过签订煤矿物资采购合同,确定了双方就采购物资这一行为的经济法律关系,签约双方之间的责任得以明确,都需全面履行采购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推进合同履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3.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以规避、防范风险。在煤矿物资的采购过程中,由于双方对合同的理解不一致、供应商未能及时送货或供应商送货时,需求部门却无处安放、合同本身有模糊不确定之处等原因,出现纠纷是难免的,而加强合同管理就成为解决交易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
二、目前煤矿企业物资供应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同管理风险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许多煤矿企业存在重视合同文本,轻视合同管理的情况,缺少根据合同履行的进展实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合同管理缺乏相关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
2.合同签约主体不当。合同签约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另外合同文本签约主体名称必须与营业执照上企业名称保持一致,不能有错字、漏字等。
3.合同条款表述不严谨、不全面。合同讲究咬文嚼字,表述不严谨就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表述不全面往往是漏掉违约责任,这样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4.只有从合同而没主合同。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一般是煤矿物资采购的商务合同,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一般指的是煤矿物资技术协议等。煤矿物资技术协议等是商务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依附于商务合同才能存在。
三、解决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煤矿物资买卖合同模板必须经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审核。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必须经过专业人士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要使煤矿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等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3.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尤其是煤矿行业涉及到的煤矿物资品种多、样式杂,合同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合同法律和签约技巧,增强了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其法律意识,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2
采购管理,作为烟草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涉及资金支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领域,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为了防止各类采购问题的发生,各级烟草公司对采购部门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来规范采购管理行为。然而有些工程项目受环境、时间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因为采购的规范性问题影响了审批,延误了项目执行的良机,对整个项目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如何在采购管理中寻找切入点,既能满足规范管理的要求,又能提高办事的效率,可以说是一个两难的命题。
合同,作为采购管理的重要载体,对处理规范和效益的矛盾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采购的关系以合同的形式做出约定,采购的内容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有明确的界定,采购的行为有了法律上的认定和保护,采购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审批程序上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波折。本文正是从加强合同管理角度出发,从合同起草,审核,资金支付的手续等方面入手,加大财务人员介入程度和范围,发挥财务监督职能,降低企业资金风险,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规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采购合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接触合同不全面,有可能面临较高资金风险
在当前的采购管理模式下,年度采购项目经采购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由实施部门根据项目的要求和内容寻找相应供应商。整个采购过程中,部分企业的业务部门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经办人员的提报进行相应的付款,与合同没有全面的接触或者接触有限。有可能出现合同签订后,项目未达到实际理想效果,但款项必须要按照合同条款进行支付或者支付的对象与合同签订方不一致的情况,使企业面临非常高的资金风险。
(二)资金筹划不及时,有可能影响项目工期和质量
对于某些特殊的合同项目,特别是工程项目,一般涉及的工期较长,金额较大。因有些单位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合同签订后没有及时交给财务部门监督执行,所以财务部门没有掌握项目的具体情况,有可能出现资金筹划不及时,款项支付拖延的情况,严重的可能影响项目的工期和质量。
(三)合同意愿不能真实表达,有可能影响企业相关方的判断
目前大多数的采购项目,很多合同文本为固定模式,缺少对细节的补充和描述。采购单位因为人员配备较少,业务能力欠缺,合同起草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等影响,不能对合同条款实施有效的把握,缺少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所以合同不能完整的表达采购方的意愿。对于根据经济业务内容,记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人员来说,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处境,存在提供低质量财务信息的风险。对于需要通过查看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来说,无疑会影响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合同作为企业采购活动的载体应当与财务管理密切结合。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最终结果都要涉及财务部门,落实到资金的支付。所以,将财务管理纳入合同管理,加大财务人员的介入程度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规范企业的成本支出,又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企业合同风险。
二、如何在采购合同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
(一)参与合同内容的审核,减少财务风险
合同内容是对双方权利义务的约束,一般涉及款项的支付,货物的交接等重要内容。在目前的合同管理中应加大财务人员对合同起草阶段的介入程度,增加对合同的了解,加强对对方资信的评估,加大合同的审核力度,凭借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减少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合同内容的起草中,财务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有:合同的标的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双方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合同所涉及的经济数据是否计算准确等。
在合同起草完毕后,还需要增加财务人员对全部合同条款的复审,初步评估合同是否涵盖企业要处理的经济事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二)参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提前做好资金规划
履行与外单位的采购合同一般涉及到资金的支付和流动,对于一个重大的合同事项更有可能涉及大额资金的使用。按照烟草有关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资金的申请、使用、审批等方面均有严格的手m和流程。所以为了不影响合同的履行,财务部门需要对合同中有关资金的支付条件、支付时间等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提前打算,做好规划,筹措资金,为合同的履行做好准备。
(三)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对重大资金项目可以引入外部中介机构
某些合同项目因为涉及专业内容,资金额度较高,仅靠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无法理解、审核合同的条款。支付合同款时也无法对项目是否达到合同的要求进行评估,所以会影响资金支付的效率,项目的进展。如果因为对项目不了解贸然支付资金,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资金风险。对于这些较大型、特殊的项目可以考虑申请相关外部中介机构的介入,明确机构的责任。从合同的签订,到项目的执行全过程跟进,落实好每一环节的监督管控,特别是涉及资金支付的环节,要与财务人员明确支付条件,明确第三方与财务人员的交接记录,做好沟通,尽可能减少资金支付风险,保护企业资金安全。
(四)做好合同的登备案,保存完整的经济业务信息
一份合同是对双方某种经济行为的约定和约束,如果合同签订后外部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合同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对于涉及金额较大,项目执行期较长的采购合同,可以建立合同专属的项目台帐,根据项目资料及付款申请及时更新项目台帐,直至该项目顺利验收,最后一笔款项支付完成。财务人员的跟踪记录,是对财务核算的有益补充,许多细节的信息可以直接从台账上获取,特别是对于合同金额较大的项目,从台帐记录可以一目了然项目达到的阶段和相应的付款进度,省却了翻阅大量实物档案的辛苦。同时,项目台账的建立将整个经济业务信息保存连贯完整,形成一个全过程的闭环,对了解项目情况,评估项目效果将会直观有效。
(五)增强财务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合同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介入合同管理的范围狭窄而且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原因,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担心财务人员的介入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则是财务人员自身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业务知识掌握不够,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合同事务。所以从完善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监督的角度,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关于法律和风险能力的培养。当财务人员掌握足够丰富的业务知识,可以给合同管理部门提出建设性的合同意见时,合同管理部门才能重视财务人员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有效。
三、结束语
在采购合同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出发点是为了规范烟草企业的采购管理,从管理中找到经济效益增长点,促进管理规范与效益增长的齐头并进。所以根据目前合同管理的现状,要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在合同起草和履行阶段,财务的及时介入,加深了解,全程跟进,建立一个对合同事项全过程的项目台账。
采购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管理作为采购管理的重要载体,任何时候都缺不了财务管理的影子,合同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资金支付环节。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效率。所以,要改变目前的合同管理现状,最主要的就是先解决目前财务人员对合同介入程度较低的问题。财务人员在介入前,也需要提高自身对合同的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把控能力,为更好的融入合同管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采购结算
1.1 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 钢铁企业生产,消耗的物料品种繁多,结算方式多样。对于大宗原燃料的结算一般采取优质优价的方法。优质优价包括“按质论价”结算和“按质论量”结算。按质论价结算,就是在原燃料采购过程中,以供需双方签订的工矿产品合同的价格为基础,依据与合同相关的计价条款和原燃料的实际检验结果确定原燃料的最终结算价格;按质论量结算,是不依据物资的检斤量做为最终结算量,而依据检斤量与理化检验结果确定的干基量确定最终结算价格的结算方法。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是紧扣合同,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确定不同的结算方式。
1.2 采购结算与合同条款 钢铁企业原燃料产品的合同条款一般有标的、数量、质量标准、价款及交货时间,验收标准、质量加减价约定、运输方式、结算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其中合同价格、质量加减价条款和验收标准是结算的的重要依据。
1.2.1 合同价格:即合同的的基价,其他有效成份的加减价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通常合同的基价有三种:含税包干到厂价、车板含税价和车板不含税价。
1.2.2 验收标准:①计量、化验均以买受方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②计量、化验均以出卖人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③计量以买受方为准,化验结果按出卖人方结算。④计量以出卖人方为准,化验结果按买受方结算。
1.2.3 质量加减价条款约定的内容 钢铁企业大宗原燃料合同根据物料有效成份的不同,加减价方式不同。通常在结算当中按合同加减价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结算类型分为有效成分累加类型、简单计算类型、折吨计算类型、等级判定类型、中间换算类型等。这一部分条款是优质优价结算的核心内容。
1.2.4 运输方式:汽车运输或火运。
1.2.5 结算方式:①一票结算,开据17%增值税票。②两票结算。即含税包干到厂价减运费,其余开据17%增值税票。
1.2.6 争议解决方式: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在需(供)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1.2.7 其他约定事项:①合同履行有效期。②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1.3 原燃料采购结算员的工作程序 ①审定合同:结算员收到业务科签定的采购合同,必须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推敲。②收集资料:收集交库单、化验单、磅单等原始票据,了解掌握企业调价及合同条款变更、异议处理情况。③结算:结算员按照合同结算条款类型,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据各种数据指标和对应关系,计算采购价格出据结算单。
2 合同管理
2.1 合同管理的概念 企业合同管理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外在表现,通过合同管理,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的制约和权利,从而为当事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2.2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
2.2.2 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
2.3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3.1 认识根源 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合同就束之高阁了,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
2.3.2 法律意识: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强,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认识合同与合同法律的关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签就怎么签,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意识,以致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我们说,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合同要依法订立。
2.4 加强合同管理,把好合同结算关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顾问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分,合同管理分为: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三个阶段,并且是以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处理为辅的合同管理方式。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合同履行记录,跟踪合同履行过程,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2.4.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4.2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培训不断加强签约人的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合同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员应该是既懂业务又懂法律的人员担当,可以起到事前防范的效果。
2.4.3 履行监督和结算管理。采购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采购部门结算人员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结算关至关重要,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履行的监督。
3 充分发挥结算作用,完善合同结算条款
做为原燃料供应的源头部门,为充分发挥结算的作用,我们几次号召全体业务员对合同进行自查、自纠,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整理、调整结算方式,规定更为合理的奖扣区间。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在保证供需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堵塞业务漏洞,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
3.1 防止以次充好,改变月加权平均结算为单批结算方式 结算中我们发现,月加权平均结算与单批结算两种计算方法对于奖励封顶而处罚却不封顶,并且处罚比奖励力度大的采购合同,其结果尤为不同。供应商如果按月加权平均结算,在一个结算周期所送的煤平均不超标就可能有奖励,常常逃脱其中个别超标批次的处罚,有可能以次充好,不能保证进厂原燃料质量的均衡性。为此,我们协助业务科对此类合同结算条款进行了修订,喷煤灰、硫指标月加权平均结算变为单批次结算,一个化验批次一个结算价格,显示质与量的对应结算,为供需双方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2 针对精粉水份严重,合同条款规定加倍扣水 曾有一阶段,进厂精粉出现了水份严重超标,致使储料厂无法码垛,入炉料配比不准,对入烧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加强进厂原料的质量,提高入烧炉料的稳定性,综合各方意见,从合同上加以约束,即:“水份≤12%时,按化验水份干基结算;12%<水份≤14%时,按公式[12+(化验水份-12)×1.5]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14%<水份≤16%时,按公式[15+(化验水份-14)×2]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水份>16%时,拒绝进厂。”水分大于12%加倍扣罚,水分超标现象及时得到遏制。
3.3 保证炉况顺行,结算条款规定球团返矿不付款 球团返矿由于抗压强度不够造成的球团粉量增大,对高炉的冶炼产生一定的影响。优化粒度组成的的关键是筛除小于5mm的粉末,一般
为此,我们建议合同结算条款改为“含粉
3.4 规定合理磅差,严谨供货合同 各大矿务局炼焦煤的结算以对方发货时的检斤为准,我公司的检斤化验只作为下转厂矿成本的依据,双方检斤化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虽然在煤的采购中矿务局煤炭结算以对方为准是全国惯例,但我公司承担着较大的途耗及化验结果不符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约束矿务局的质量检验结果?我们从实现的时间上,要求对方在发出物资时立即报出水份。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我们对双方水分差超过4%的月份做了统计,及时与供方沟通协商决定,我们在合同中增加“水分差超过4%的部分,双方各承担一半损失。合同生效后,制约了对方化验水分过高现象。
3.5 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及时调整计量检斤结算办法2008年上半年,钢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原料价格一直上扬,焦炭和有些炼焦煤种一度出现紧张的局面。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个别品种的合同条款向供货商作了倾斜和让步,例如焦炭和1/3焦煤合同验收标准规定“以出卖人出厂检斤过磅、化验结果为准”。
1采购结算
1.1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钢铁企业生产,消耗的物料品种繁多,结算方式多样。对于大宗原燃料的结算一般采取优质优价的方法。优质优价包括“按质论价”结算和“按质论量”结算。按质论价结算,就是在原燃料采购过程中,以供需双方签订的工矿产品合同的价格为基础,依据与合同相关的计价条款和原燃料的实际检验结果确定原燃料的最终结算价格;按质论量结算,是不依据物资的检斤量做为最终结算量,而依据检斤量与理化检验结果确定的干基量确定最终结算价格的结算方法。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是紧扣合同,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确定不同的结算方式。
1.2采购结算与合同条款钢铁企业原燃料产品的合同条款一般有标的、数量、质量标准、价款及交货时间,验收标准、质量加减价约定、运输方式、结算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其中合同价格、质量加减价条款和验收标准是结算的的重要依据。
1.2.1合同价格:即合同的的基价,其他有效成份的加减价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通常合同的基价有三种:含税包干到厂价、车板含税价和车板不含税价。
1.2.2验收标准:①计量、化验均以买受方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②计量、化验均以出卖人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③计量以买受方为准,化验结果按出卖人方结算。④计量以出卖人方为准,化验结果按买受方结算。
1.2.3质量加减价条款约定的内容钢铁企业大宗原燃料合同根据物料有效成份的不同,加减价方式不同。通常在结算当中按合同加减价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结算类型分为有效成分累加类型、简单计算类型、折吨计算类型、等级判定类型、中间换算类型等。这一部分条款是优质优价结算的核心内容。
1.2.4运输方式:汽车运输或火运。
1.2.5结算方式:①一票结算,开据17%增值税票。②两票结算。即含税包干到厂价减运费,其余开据17%增值税票。
1.2.6争议解决方式: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在需(供)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1.2.7其他约定事项:①合同履行有效期。②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1.3原燃料采购结算员的工作程序①审定合同:结算员收到业务科签定的采购合同,必须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推敲。②收集资料:收集交库单、化验单、磅单等原始票据,了解掌握企业调价及合同条款变更、异议处理情况。③结算:结算员按照合同结算条款类型,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据各种数据指标和对应关系,计算采购价格出据结算单。
2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的概念企业合同管理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外在表现,通过合同管理,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的制约和权利,从而为当事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2.2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
2.2.2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
2.3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3.1认识根源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合同就束之高阁了,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
2.3.2法律意识: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强,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认识合同与合同法律的关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签就怎么签,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意识,以致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我们说,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合同要依法订立。
2.4加强合同管理,把好合同结算关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顾问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分,合同管理分为: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三个阶段,并且是以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处理为辅的合同管理方式。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合同履行记录,跟踪合同履行过程,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2.4.1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4.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培训不断加强签约人的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合同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员应该是既懂业务又懂法律的人员担当,可以起到事前防范的效果。
2.4.3履行监督和结算管理。采购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采购部门结算人员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结算关至关重要,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履行的监督。
3充分发挥结算作用,完善合同结算条款
做为原燃料供应的源头部门,为充分发挥结算的作用,我们几次号召全体业务员对合同进行自查、自纠,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整理、调整结算方式,规定更为合理的奖扣区间。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在保证供需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堵塞业务漏洞,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
3.1防止以次充好,改变月加权平均结算为单批结算方式结算中我们发现,月加权平均结算与单批结算两种计算方法对于奖励封顶而处罚却不封顶,并且处罚比奖励力度大的采购合同,其结果尤为不同。供应商如果按月加权平均结算,在一个结算周期所送的煤平均不超标就可能有奖励,常常逃脱其中个别超标批次的处罚,有可能以次充好,不能保证进厂原燃料质量的均衡性。为此,我们协助业务科对此类合同结算条款进行了修订,喷煤灰、硫指标月加权平均结算变为单批次结算,一个化验批次一个结算价格,显示质与量的对应结算,为供需双方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2针对精粉水份严重,合同条款规定加倍扣水曾有一阶段,进厂精粉出现了水份严重超标,致使储料厂无法码垛,入炉料配比不准,对入烧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加强进厂原料的质量,提高入烧炉料的稳定性,综合各方意见,从合同上加以约束,即:“水份≤12%时,按化验水份干基结算;12%<水份≤14%时,按公式[12+(化验水份-12)×1.5]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14%<水份≤16%时,按公式[15+(化验水份-14)×2]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水份>16%时,拒绝进厂。”水分大于12%加倍扣罚,水分超标现象及时得到遏制。
3.3保证炉况顺行,结算条款规定球团返矿不付款球团返矿由于抗压强度不够造成的球团粉量增大,对高炉的冶炼产生一定的影响。优化粒度组成的的关键是筛除小于5mm的粉末,一般<5mm的应不超过3%-5%。
为此,我们建议合同结算条款改为“含粉<5mm不超过5.00%,含粉超标部分不予结算。”这一结算方式的改变,使进厂球团矿的含粉率大大减少。
3.4规定合理磅差,严谨供货合同各大矿务局炼焦煤的结算以对方发货时的检斤为准,我公司的检斤化验只作为下转厂矿成本的依据,双方检斤化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虽然在煤的采购中矿务局煤炭结算以对方为准是全国惯例,但我公司承担着较大的途耗及化验结果不符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约束矿务局的质量检验结果?我们从实现的时间上,要求对方在发出物资时立即报出水份。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我们对双方水分差超过4%的月份做了统计,及时与供方沟通协商决定,我们在合同中增加“水分差超过4%的部分,双方各承担一半损失。合同生效后,制约了对方化验水分过高现象。
3.5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及时调整计量检斤结算办法2008年上半年,钢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原料价格一直上扬,焦炭和有些炼焦煤种一度出现紧张的局面。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个别品种的合同条款向供货商作了倾斜和让步,例如焦炭和1/3焦煤合同验收标准规定“以出卖人出厂检斤过磅、化验结果为准”。
2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施工企业中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第一,建立“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框架的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依据物资使用计划、物资分类、物资采购方式、供货商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和物料管理流程,建立项目筹划实施—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供货商管理—合同管理—物资进场—项目竣工的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在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施工企业实际的物资管理流程图,使物资管理流程更加直观、清晰,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有效地降低施工企业物资成本,提高物资管理效率,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分类方法和物资采购方式。根据施工企业所需材料和在施工项目中所起作用,利用ABC方法等分类方法对施工所需物资进行分类,进一步对各类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程序和规范流程进行细化。第三,制定科学的供货商选择评价方法。依据供应链管理中的有关理论观点,制定科学的供货商选择的评价方法和供货商数量确定方法,比如采购活动中引入TOPSIS评价方法,从而发现最优供货商,优化供货商选择机制。第四,加强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细化物资合同管理流程。科学有效的合同是保障施工企业合法利益的基础,根据《合同法》,分析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实际情况,从合同订立、合同变更或合同解除、合同履约、合同归档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第五,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手册。从施工企业实际的角度,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归纳整理,提炼出操作性强的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手册,为企业物资管理标准化提供参考。
1.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是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效率,所以采用分级分类的编号形式。《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第九章规定,所有正式合同必须进行编号,编号规定如下:a、工业产品买卖合同编号为ZL+01+XJ(XG)+年份+合同类别+合同顺序号。其中,ZL代表设备租赁公司,01代表工业产品买卖合同,XJ代表西山集团,XG代表西山股份,年份为签订合同年份的后两位阿拉伯数字,合同类别包括采掘、三机、支架、电器、选煤、泵站等,合同顺序号是合同签订的顺序编号。b、设备修理合同编号为ZL+04—XJ(XG)+年份+合同类别+合同顺序号,合同类别包括大修、中修、不保修、更新等。
2.软件开发。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以“先进、开放、实用”为指导思想,按照分层设计的思路,采用C++语言开发,通过通俗易懂的人机互动界面,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交互性,使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级的共享交换,合同与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应用级的互联互通。
3.网络平台。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紧紧依托西山煤电集团的配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租赁公司与各矿、厂机电科网络互联互通。网络平台的布局方式为三层布局:各矿、厂机电科为接入层;各矿、厂信息中心为汇聚层;西山煤电信息中心为核心层。
二、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
随着信息化在合同管理中的深入,其优越性逐渐被各矿、厂认可。以信息化为手段的规范化标准化合同管理从合同起草开始,跨越合同评审、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止于结算,并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系统,形成了一套闭合完整的合同管控资料,改变了传统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
1.优化管理模式,革新管理理念。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在管理路径上实现了由过去“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被动式控制向“调查分析决策落实跟踪总结”的主动式控制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过去的手工经验式粗放型合同管理模式向以PDCA循环模式为主的精细化合同管理模式的转变;合同管理的工作量和误差明显减少,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革新。
2.信息化确保合同数据真实有效。通过信息化管理,合同数据能够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在加强合同动态管理的同时,拓宽了收集合同数据信息的渠道,确保了合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招标谈判及标后预算提供了详细数据,为企业提升决策水平提供了数据平台。
3.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合同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公司对包括各种配件在内的吨煤成本消耗情况的控制和监督效能,降低了库存占用资金,优化了库存结构,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约束和平衡,促进了公司降本增效。
三、对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如何从操作性、事务性的传统工作层面走向管理性、战略性的层面,这是合同管理真正要“管理”的长远问题。西山煤电设备租赁公司合同管理信息化成效明显,在系统日常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租赁公司以及各矿、厂机电科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部分合同没有严格执行招标采购价格,有的矿、厂业务科存在先使用配件、后签订合同的情况;二是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表现为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尚不够完善;三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表现为系统登录、人员操作速度较慢等。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少数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健全、硬件软件缺乏等客观方面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界定合同审批程序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1)审批程序:合同由设备租赁公司管理科和签订合同的矿、厂业务科共同办理,严格按照公司合同审批表的流程执行。设备出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设备科复核,公司副经理审批:设备退租合同由管理科审核,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决定承修单位:产品买卖合同由配件科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设备修理合同由设备科科长、技术科科长审查,管理科审核,公司法律顾问复审,公司副经理复核,公司经理审批执行。(2)审批权限:各业务科科长是本部门合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填写的合同内容条款负责,对审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合同,有权责令重新填写;管理科除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外,主要负责对签订合同对方的企业名称、资质材料、经营资格和合同内容中的价格、数量、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进行把关;公司法律顾问主要负责对合同文本条款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复审;公司副经理除对合同内容进行整体复核外,主要负责对合同的价格、质量和产品技术要求进行把关;公司经理负责对全部合同实行监控并签发执行。(3)协调机制: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业务员签订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有权退回合同,业务员重新签订;对按照规定属于复审部分的合同内容,认为不合格不合法的,有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合同审查,提出意见后,由经理签发;合同业务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所采购配件的价格或设备修理预算要严格审查,采购同单位、同品种、同规格的配件高于上年的,或者同一承修单位修理同一型号设备且鉴定结果相近、修理预算高于上期的,要在签订合同时附调价说明书,调价说明书需由业务科科长、副经理、经理审批后生效。(4)约束机制:管理科是完成合同盖章生效的最后环节,必须按照法律和专业标准的要求,对合同全部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立即汇报领导,严禁不合格或无效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必须由管理科合同管理员核对合同和发票,核对无误后在发票上标注合同编号,加盖审核章,财务科方可结算,未经管理科审核及盖章的原始发票,财务科不得办理结算手续。同时,配件产品买卖合同、设备修理合同要求年履约率为95%以上,对于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合同,终止履行。
【中图分类号】 F237;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87-05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所需签订的各类合同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类市场经济活动,对外经济合作日趋频繁,高校所涉及的各类经济合同也层出不穷。自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以后,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发生变化,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由帮助教育呼吁增加投入,转变为更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和产出效益。经济合同管理(以下简称合同管理)作为高校经费使用与规范管理的途径、媒介和手段,重要性尤为突出。
随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经济实体的关注重点[ 1 ]。高校合同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少预算管理、归口管理等现象,导致高校承受经济损失、法律纠纷、名誉受损的风险,从而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行经济合同全过程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主体和分工不明确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纳入学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的大框架中,没有严格制定归口管理的模式,造成合同管理秩序混乱。如基建合同由基建部门管理,资产租赁合同以及维修合同由后勤部门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由资产处管理,联合办学合同由各二级学院管理等。这种多头对外、多头管理的模式使得学校不能全面掌握对外经济合作内容,造成学校资源和资金留置在外,易发生业务部门坐收坐支,给学校带来经济风险。
(二)流程设计和岗位管理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合同管理流程不够科学合理,有的高校过于复杂烦琐,有的高校过于简单。流程中没有必要的牵制和审批环节,流程管理形同虚设;没有有效的审批授权管理,合同金额不论多大均由某一个人审批;存在一个人包干全部合同管理的现象,从申请到审核再到执行和监督,没有形成有效的岗位分离,没有设置互相牵制的岗位,不能形成互相监督检查机制[ 2 ]。
(三)预算控制不严肃
高校对合同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未细化,并且监管力度不强导致预算执行很随意,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实施”的程序进行。如高校采购合同的签订遇到的首要门槛就是预算编制,而实践中多数高校对采购项目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和认证,导致预算编制忽高忽低,加之后期执行的随意性导致预算与实际相脱节,难以达到“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不超支”的目标。
(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人员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氛围,缺乏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经济合同的签订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和“走形式”的思想,“内部解决”、“暗箱操作”等情况普遍存在,合同的执行更看重习惯和人情而忽视合同条款的签订。合同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职责多流于形式,使得高校经济合同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法律纠纷和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3 ]。
(五)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高校经济合同受部门众多、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在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隐患,尤其是在基建及批量采购等大额合作项目上更易出现[ 4 ]。高校在对外经济合作上设置了审计监督环节,但基本是宏观制度层面的要求,并没有确立各环节的管理细则,致使审计监督部门在合同订立和执行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对经济合同的管理难以做到实质性控制。
(六)合同归档管理不规范
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档案分散在各相关业务部门,没有配备合同专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高校合同档案管理尚未引进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依然采取手工作业的方式,信息采集和维护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合同档案的登记、更新不及时或遗漏,不便于后期工作人员的查阅和使用,影响了合同内容的信息化展示,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难以掌握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 5 ]。
三、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
1.授权审批制度不规范
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即高校对外经济合作必须以校长作为合同的法定签约人,未经授权任何二级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对外签约合作关系。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合同签订的时效问题,从前期调研到最终签订往往都是由有合同需求的二级业务部门自行完成,未实行有效的逐级授权审批负责制,因此经常出现合同管理流程上的不合理。
2.合同管理实施缺少岗位牵制
高校合同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应切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尽管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合同管理规定,但内容上并没有细化。对合同立项、协商、拟定、审核、签约、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部署,未实现有效的岗位牵制,导致当前高校合同管理的松散、混乱。
3.监督体系不完善
合同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高校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的始终。高校虽设立了纪检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审核和签订进行了合法合规性审查,却没有利用其部门职责,跟踪监督合同执行情况,也没有结合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方案审计学校实时用款情况,因此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等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和解决。
4.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
对合同管理情况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环节的规范化。高校普遍存在重奖轻罚或重奖不罚的现象,工作出问题无人买单或一味迁就责任人,不能严格制定和落实问责机制,难以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不利于高校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合同管理没有顶层设计,在实施环节也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的管理机制。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在责任和义务面前互相推诿,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互相争抢。
(三)信息化建设落后
1.对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重视
合同管理信息化要求对合同实施以无纸化为目标的办公模式。高校合同多为手工管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即便部分高校已经引入合同管理系统,但尚未与财务系统连接,无法提取财务系统中已有的确切信息,不能掌握合同支付进度,增加了合同执行过程中潜在的经济风险。
2.“信息孤岛”阻碍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
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利于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各业务人员之间缺少工作的互动与信息的交流,没有积极、动态地投入到对外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得合同信息失去时效性和真实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缺少数据互通共享,各自为政,封闭保守。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和阻碍了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开展。
(四)缺少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注重对外经济活动效益,忽视了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并且由于高校合同管理员并非专业出身,使得管理者对合同风险管控的必要性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管、办及监督各相关部门实际工作的随意性。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会计、审计、基建、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现阶段,对于配备这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管理人才是多数高校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瓶颈。同时,高校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不够重视,使得合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五)缺少合同执行绩效评价
高校对合同管理没有树立绩效观念,绩效意识薄弱。没有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缺少考评。另外,对合同项目本身的执行也缺少绩效评价,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具体评价和考量。
四、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遵循高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文化性和创新性原则,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以及记录控制、财务分析控制、绩效考评等控制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高校合同管理[ 6 ]。
(一)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流程
合理设置合同管理流程,明确各业务环节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建立职能部门之间分工负责、稽核牵制的流程体系。具体见经济合同管理一般流程图(图1)和以采购合同为例的经济合同内控流程图(图2)。
(二)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高校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要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才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大方向。第一,要根据《合同法》等法律政策和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高校合同管理办法,对合同的策划、立项、谈判、编制、会审、签订、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岗位分离,达到有效内部牵制的目的。第二,要建立合同管理办法配套制度,对合同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每个程序的执行都有据可依。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涵盖授权审批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追究制度、归口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落实责任追究,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才有实际效果,合同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7 ]。
(三)落实合同全程性跟踪监督管理
合同管理是全程性、动态性的管理,从前期策划到签订后的执行以及归档,都要进行实时监管,并指定专员跟踪合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重点岗位要突出监控力度,或不定期采取轮岗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常化、规范化。使用合同管理跟踪提醒系统,使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能够随时查看合同进度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严格财务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合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合同执行预算,并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细致地测算合同执行全过程的预算。在合同执行期间,确保专款专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遇到实际重大变化,如确需变更预算的,需按照原申报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加强年度合同预算结余管理,对于当年已经完工合同项目,应收回合同预算余额;对于跨年度的合同项目应按照规定进行年度间结转。
预算控制除了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前安排,还要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定期提供合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部门对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开展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机制进行。
(五)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
领导的态度和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高校合同管理水平能否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勤政廉洁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管理工作环境。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如联系兄弟院校交流讨论、实地考察合同管理工作突出的单位、邀请业内专家来校指导或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来壮大管理队伍等。
(六)推进合同信息化管理
高校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信息技术部负责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购置、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共享。将合同管理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流程纳入信息化系统,有效地利用软件功能进行控制并提高管理效益。归口管理部门应设置专员对合同档案进行整合归档,分类统计、连续编号,确保纸质档案信息与系统信息相互对应、口径一致,方便后期监督调阅。
(七)建立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出现问题时客观地分析原因,落实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避免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合同管理人员薪酬和职级调整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讨论
学者们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观点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不仅包括高校的经济事务,还包括非经济事务,比如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科研事务、人事事务等[ 8 ];二是非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主要针对高校经济业务,比如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经济合同等。按照这两类思想,对高校合同的内部控制也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全部合同,既包括不涉及经济的业务合同,也包括经济合同;二是仅指经济合同。本文虽然是针对高校经济合同所进行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其他非经济业务合同应参照经济合同的管理程序执行。因为,非经济业务合同在各个环节上同样存在法律风险、当事人员廉政风险、合同违约导致高校声誉受损风险等,所以在其策划、签订、执行、归档、评价、信息公开等环节也应该严格按照经济合同的管理规范执行,这也是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A].2012.
[2] 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5):4-7.
[3] 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15-19.
[4] 廖云.新时期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探究[J].经济观察,2013(31):12-13.
[5] 史为业.高校合同管理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84-86.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物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GB/T50430规范即《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是建设部为了加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施工企业施工过程管理而制定的标准,其目旨在通过推动全面实施GB/T50430规范,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质量责任,提高企业自律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社会提供优质建筑。50430规范对物资的询价、洽谈、采购与验收、耗用评价等各个环节,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对规范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全面提升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在50430规范下完善物资管理,更好地适应规范的要求,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管理制度为基础,实现总体宏观控制
管理制度是物资管理行使监督、检查、协调及服务职能的依据和前提,它规定了物资管理的职责、方法及内容,以解决物资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的问题。目前施工企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制度执行力度偏低的问题。
50430规范明确要求施工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用于规范企业物资管理活动。按照这个要求,施工企业应建立物资分级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物资管理部门的职权,管理范围、层次和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规范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方选择评价,合同签订,采购产品验收现场管理和使用,不合格采购产品控制等活动,实现对物资管理总体宏观控制。
二、以物资计划为基础,进行目标指标控制
物资管理应以总计划为控制目标,以单元计划为控制指标。按照50430规范要求,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和配备项目所需的物资,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批各类物资计划。
1、物资计划依据要准确。物资计划的依据是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应结合现场调查结果,按工程项目核算单元提报物资需用计划,并汇总集成物资总计划。
2、物资计划内容要具体。应明确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质量要求、和环境、安全健康等要求。物资需用计划可分期分批提报,当物资需用计划发生变化时,应书面重新呈报计划,说明变更理由。各类计划要分类编号存放归档,妥善保管,以便查询。
3、物资计划审批要严格。编制物资计划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建立数据库,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三、以动态管理为基础,实现对供应方有效管理
对供应方评价与选择是物资采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按照50430规范的要求,施工企业应对供应方的经营资格和信誉、质量、供货能力、价格、售后服务进行评价,建立合格供应方名录。
对供货厂家应重点评价企业资质证明、产品生产许可、产品鉴定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能力等。对经销商的评价还要包括经营许可、产品质量证明、与该经销商的合作等。
由于物资需求的品种、规模、时间等不同,因此对供应方应实行分级控制和动态管理。对供应方供货质量水平及其稳定性、服务的及时性和满意度、履约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情况、社会信誉的保持等进行定期审查与考核,寻求采购过程的改进机会,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并保存相应的记录。
四、以合同管理为基础,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物资管理是围绕计划﹑采购、运输、存储、验收、使用各个环节的控制,这些环节都是通过合同连接的,没有有序的合同管理,就没有规范的物资管理。因此,对采购合同的拟定、审核、批准、签订及履约管理应明确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并保存相应的记录。
1、合同内容应当完备。合同内容应明确产品名称、商标、型号、生产厂家、订购数量、合同金额、供货时间及每次供应数量;质量要求的技术标准、质量负责的条件和期限;交货地点、方式;运输方式及费用;合理损耗及计算方法;包装标准、包装物的供应与回收;验收标准、方法及提出异议的期限;备品、配件工具数量及供应办法;结算方式及期限; 违约责任,现场服务,保修等内容。
2、合同评审应严格。合同评审要按照归口把关、分工负责的原则,各职能部门对合同技术性的合理性、经济的适用性和商务的适宜性负责,法律事务部对内容的合法性负责。
五、以流程管理为基础,加强过程控制
1、规范物资采购过程
目前,物资采购方面仍存流程不统一,权限不明确的问题。下属单位无序的自行采购,导致物资信息失真、总量统计不准确,既占用资金,也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批量采购难以实行,物资质量和价格难以控制。因此,物资采购过程中,应根据物资的重要性、需求量等信息建立物资分级管理目录,明确划分采购权限,制定相应的办法,建立合理的询价机制。对一些技术含量高,金额大的物资实行集中采购。
2、规范验收过程
对进场物资,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方式进行验收, 检验其规格、型号、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的有关要求。验证其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包装、标识、外观质量是否完好,需抽样检验的按相关要求的比例进行抽查。同时,验证人员应根据要求填写验证记录或报验记录,未经验收的物资不得投入使用。
对验收不合格的物资,可以拒收、加工使其合格后直接使用、经发包方及设计方同意改变用途使用,降级使用,限制适用范围,并记录处理结果。
3、规范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包括对物资的贮存与保管、标识、搬运及防护、领用和发放,良好的现场管理对于保证工程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物资贮存与保管,应提供适当的贮存环境和防护设施,进行合理摆放、隔离、检查、维护保养,防止产品损坏、变质、丢失、损耗和误用。并且通过适当的标识,防止相似而不同的材料相互混淆错用。
针对特殊物资的搬运,应明确搬运和防护的具体作业规定,包括作业人员、搬运设备、搬运方法、标识、步骤等,防止损坏、变质、变形。
物资的领用发放应严格收发、领退制度,形成完备的材料发放记录。
(1)遵循“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出库原则。
(2)领用物资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制度,确保发料通知、提料单、拨料单等凭证填写准确无误,印鉴齐全,无涂改现象。
(3)出库物资和单据、证据要向收料人当面点交清楚,办清手续,由收料人签字。
(4)遵守发料工作程序,提料发料准确及时,剩余的物资及时办理退料或结账下期继续使用,所有物资都要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5)对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特性的建筑材料,应通过连续的唯一性标识记录实现可追溯性。
4、规范对发包方提供材料的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terials management has become each big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an important means to guarantee profits. Material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working face is very wide, for example, how to plan a reasonable do not waste not redundant, how to supply timely and don't delay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how to purchase goods quality, and the price is low, how to use statistics to make more accurate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etc, these links interlocking, mutual influence, and any links appear problem, will be to enterprise's material adverse impact on the supply chain and cost control. This not only is the core of enterprise mater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at the global level, more enterprise decision-makers urgent concer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terial manage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各项目空间分散,公司总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
各项目部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工作流不统一、不规范。
手工方式进行出入库等信息的登记,会产生大量的单据和文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
大量的纸质单据存储、查阅不方便;纸质单据作为记录保存数据的载体,其目标过于明显,容易造成商业机密的丢失。
统计工作的困难,往往造成物资统计报表不准确,无法帮助领导快速做出分析和决策,这让物资管理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由此看出,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已迫在眉睫。作为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重庆交建集团(全称“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期的施工管理中,深知物资管理的关键地位,因此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中把物资管理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传递,加快信息流通,实现集团公司集中采购和监管。
将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法通过计算机语言转化为信息系统,让数据信息按标准的程序流动,规范、固化物资管理的工作流程。
将物资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纸质单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降低人力、物力开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控制项目管理成本。
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数据资源分级共享。设置好各级权限,有效控制数据安全性。
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帮助领导随时掌控情况,并快速做出分析和决策。
一体化交通建设企业物资管理平台
重庆交建集团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已摸索、探寻多年,有着一定的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明确了“以控制和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把合同作为切入点,梳理出了一套集团公司物资管理思路,其大致流程如下:
做好系统初始设置,是物资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其中包含定义企业物资编码、划分分部分项以及创建项目仓库:①重庆交建集团通过对工程所需的大宗物资进行整理、按照分级式数字编码方法最终形成了一套企业级物资编码体系,物资编码具有单一性,增强了物资数据的正确性, 是物资统计的基础。②项目部根据施工图纸划分出分部分项(重点划分控制性工程),便于在编制物资总体需求计划和物资出库时调用。③项目仓库是物资流动的重要环节,是入库和出库的桥梁,通过项目仓库,能随时掌控库存,对物资日常采购计划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
物资总体需求计划,是项目部依据施工图纸测算出来的理论计划,且按分部分项明确需要用到的物资及用量,由相关管理部门会签审核。物资采购合同和日常采购计划中涉及的物资均来源于总体需求计划,未经获准的物资无法被采购和使用,能有效控制乱采购造成的物资浪费、乱使用造成的物资成本增大等现象。也只有当物资总体需求计划经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项目部才可与经招标确定的中标单位(从供方管理系统中调用)签订物资采购合同(物资合同的审批、变更、结算功能搭建在合同管理系统里,可供物资管理系统调用其相关数据)。
物资采购合同签订完成后,项目部随时可根据库存和项目施工进度编制日常采购计划,其中包含所需物资、数量、送货时间、地点等信息,物资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与供货商确定供货事宜,最后将结果反馈给项目部。
把物资按价格波动的频率划分为须确价(即须确认价格)和不确价(即无需确认价格)两种属性,价格波动频繁的物资(例如钢材)列为须确价的范畴,而价格波动不大或无波动的物资(例如水泥、外加剂)列为不确价的范畴。通常,不确价的物资,在合同签订时能明确其价格,入库时可自动调取合同单价;而须确价的物资,往往在合同签订时无法明确其价格,只能与供应商形成框架协议,物资的实际单价只能依据每次采购时的市场价格,由物资管理部门通过物资确价流程登记在系统中。如果日常采购计划中存在须确价的物资,则该计划被审批后系统会自动进入物资价格确认流程。
物资被派送到指定仓库,项目部物资管理员进行入库登记,除了填写物资的单价、数量等基本信息外,还须明确其供货商,便于后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结算单。
物资出库时须明确物资所用工程部位,便于在报表中统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物资使用情况,让物资消耗与进度得以匹配。
物资出库到施工现场后,每个月进行一次盘存,只有在工程中实际消耗掉的物资才计入项目月度成本,为成本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系统读取入库单的相关数据可生成与供应商的结算单,每次结算的数据均会自动形成该合同的结算记录,避免了在两个模块中重复操作。而且这种以实际入库作为依据的结算,也为财务人员在支付管理系统中给供应商支付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使用到的物资报表有物资入库台帐、物资出库台帐、仓库库存台帐、月度消耗明细、价格趋势分析、单价对比分析、使用与计划对比台帐等。这些报表能直观地展示物资的基本情况,较好地满足了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及领导对物资管理的要求。
物资管理系统
事实上,物资管理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业务系统,在整个信息平台上,它与合同、供方、支付和成本四个管理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物资采购合同中涉及的物资,均源自物资总体需求计划,若要采购任何计划外的物资,必须先对需求计划进行变更;合格供方库中的供货商,供合同系统和物资系统调用;不确价物资的入库单价,直接调用合同单价;与供应商的结算单自动形成为合同结算记录;依据合同结算记录进行支付(控制了结算总额不能超合同总额),在供方管理系统中自动形成供应商履约记录;每次支付后对供应商做评价,依此作为供方等级调整的依据;项目的月度成本计算自动调用了物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由此可见,几个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数据耦合,缺一不可。
系统实施和效果
经几个月的试点运行,其效果非常显著,较好地解决了一线项目部物资管理的各种计划、收发、结算、台帐分析等业务,还能对工程进度及物资使用情况做比对,这对规范物资管理流程、降低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供应及时性、有效掌工程的物资使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的B/S架构,其最大优点就是,只要有电脑和互联网,即可进入系统进行操作。而这一特点,几乎能让所有的项目部达到要求,这能促使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信息传递速度较传统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解决了项目部和集团公司往返耗时太久的矛盾,实现了集团公司集中采购和监管的目标。后来又集成了手机审批系统,即便是出差在外也能通过手机审批,既方便了用户使用,又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
物资管理人员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在信息系统里操作,职能部门和领导随时能通过信息系统监控到物资管理各个环节,避免了以前定期上交台帐造成的数据滞后性,这使得工作更加有序化、透明化、人性化。
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调用,意味着数据一次性录入能供多处使用,使以前的重复性劳动减少为一次性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对纸张等办公用品的开支。
对数据进行有效控制,根据角色的工作权限设置在系统中的读写、访问权限,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实现了数据资源分级共享。
信息系统的应用,让逻辑性更紧密。例如,物资采购合同中的供方,只能从合格供方库中的单位挑选,有效避免了项目部与不合格的供方签订合同;物资使用与计划对比台帐,能发现物资实际使用量与施工进度之间是否有异常……这些紧密的逻辑关系,从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物资采购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rying out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subj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modules and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were put forth.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main module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安企业推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级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工程项目各种资源数据的集中采集管理,全局分享,使得企业各级项目管理职能部门能够实时的通过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职责范围内的对整个企业项目的管理和监控。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各项目工程实物量的控制, 对各种资源价的核准,确保工程进度满足业主的要求,实现项目管理以成本为核心,以进度为主线,以合同管理为约束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促使建安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流程化,扁平化,精细化。
本文通过对本企业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就主要模块的应用及应解决的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供大家参考。
1 合同管理
(1)建立企业级的工程项目信息收集系统,由此延伸至工程项目的跟踪,投标,直至中标的全过程的记录评价功能。
(2)具备各类合同信息台账录入和合同文档管理功能;完成合同评审管理、合同签订审批管理功能。能够实现中标工程项目的清单量与价的导入。
(3)具备实现项目建设单位承包合同、内部承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及项目其它各类型合同的分类管理,能够从上述合同中自动索引出劳务队,供应商等基本信息及招投标情况;能够设立符合各企业贯标管理程序的合格分承包商(劳务)评价体系,并建立合格分承包商(劳务)库;
2 物资管理
(1) 能够建立物资价格信息库,所有物资类别码下的物资可以查阅到最新价格及历史供应价格并自动形成该物资的价格变化曲线,并能索引到某价格的供应商信息及合同信息。
(2)在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物资需求(采购)计划中,应该具备计划量与中标清单相应材料量的自动对比(两算对比),且清单量不可更改,超出一定偏差的应自动有显著的标识提醒计划者和审核者查明原因,并建立可追溯的路径。
(3)现有的大部分系统中材料需求(采购)计划表单设列过于繁琐, 没有总计划和分批要料计划,计划量和清单量对比等关键栏目的设置。应按照施工企业常用计划表格并重点要实现计算机能实现自动对比的栏目设置;
(4)在物资采购(招议比)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采购价和清单相对应物资价(或物资价格信息库相应物资价)的自动对比,超出一定偏差的应自动有显著的标识。
(5)能够设立符合各企业贯标管理程序的合格物资供应商评价体系,并建立合格物资供应商库。
3 进度管理
(1)能够有成熟的工具级计划进度管理软件实现单项目的总计划和各分部分项计划的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的编制,并在分部分项的进度计划中以物资和劳动力为驱动资源为数据,以实际消耗的资源的百分比或图示显现项目进度总计划和各分部分项计划的完成情况,
(2)对实际完成量与计划进度超过一定偏差的应有显著的警示标识,并可通过该警示标识索引追溯物资供应过程或劳动力数量或设备配置状况,并提示影响完成进度的主要原因。
(3) 能够实现项目对业主方,分承包(劳务)方的进度报表(产值)的统计生成。
4 成本管理
(1) 能够具备与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进度管理,设备管理等模块共享数据,相互效验,相互监控,实时记录和采集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数据,构建成本管控体系,实现量价双控。具备项目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三算对比)的实时在线采集和记录警示功能,对实际成本相对于预算成本或目标成本超出一定偏差的给予显著标识并予以警示;
(2)能够实现集成进度模块合同模块物资模块和实际成本完成对外(分承包,物资材料,设备租赁等)应付款项的自动生成功能;
(3)能够实现成本与不同的财务模块的相互集成,业务数据可自动产生财务数, 而不需要二次录入,反过来财务可以追溯到各管理模块;
5 安全技术质量管理
(1)识别,采集,分类和归依安全技术质量知识,国家和企业的各项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企业级的各项施工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等及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形成企业的安全技术质量管理知识库供各级管理人员有权限的使用。
(2)能够支持满足本企业按照贯标程序中的表格制作和置入,并完成相应管理流程。
(3)具备各级安全质量检查的文本图片的流转功能;
6 风险预警管理
(1)支持多项目进度管理风险预警功能,并可追溯影响的条件;
(2)具备项目合同变更风险预警、合同支付(劳务,分承包,物资,设备租赁等) 提前预警的功能,并可追溯风险源;
(3)具备成本执行风险预警功能,当实时的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成本(目标成本)一定偏差时,能有向有关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实时警示的功能;
7 其它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