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档案全流程管理

档案全流程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1 08:24: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档案全流程管理

篇1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房产测绘面积测算、房产基础测绘、业务流程管理、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测绘成果管理、测绘成果GIS的一体化,使房产测绘业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高办公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够为政府的宏观预测、决策提供依据,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房产测绘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法律方面,只有对房产测绘成果中,界址面积测量的方法以及依据,跟较为准确性的界址测量,以及房产绘制结果的实用性等进行审核,再等房产行政部门确认完毕后,才能够对房产进行管理。其次,房产测绘还具有财政税收的功能。房产中的各类数据,或者使用状况等,都是房产测绘的成果。其成果也可以作为,征收房产契税或者评估房产价格等主要依据。对房产保险的服务来说,也是作为主要依据的存在。也是作为贷款抵押房产不可缺少的依据。由此可见,房产测绘不仅能够服务于相关管理部门,还能服务于整个社会。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再者,具有参谋以及决策的功能,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一)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主体架构

房产测绘综合管理系统利用当今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包括面向对象设计与开发技术、Object ARX技术、Web GIS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等,进行统一构架,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工作流定义,灵活地构建不同的子系统。系统由房产CAD面积测算、房产业务流程管理、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三个C/S子系统和一个基于B/S架构的房产GIS平台组成,以图形、数据管理为核心;实现房产测绘临时库、作业库、历史库、成果库四库分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追溯性。系统利用自动派件功能科学合理的分配测绘任务,通过案件超期提醒等技术手段提高测绘案件运转效率,通过绩效考核功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案件全流程监控,案件测绘检查、审核、验收三级审核制度确保测绘成果的合理性、正确性。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平台,其中CAD面积测算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房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

(二)系统主要功能

1、房产CAD面积测算子系统。(1)项目管理:主要包含测绘项目管理、幢信息管理、幢复制、单元管理、塔楼分幢处理、测绘项目查询、测绘面积统计、工作量统计、收费统计、实测预测项目关联比对等。(2)项目测绘:主要包含图形绘制、图形检查、面积线管理、实体复制、房屋合并,功能区划分、分摊树构建、自动生成计算公式、自动生成分摊说明、自动进行分摊检核、分摊结果查看、楼盘表查看,自动生成房屋分户图、分层图,分户图片管理以及生成各式各样的成果报表等。(3)基础测绘:绘制房产项目平面图、幢信息标注、生成分幅图、分丘图,自动将项目平面图转换为GIS格式以及导入到SDE库。(4)数据接口: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接口包含Access数据库文件、SHP文件、WTK文件等数据接口,支持与SQL Server Oracle数据库接口。(5)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角色设置、字典设置、接口设置、日志管理等功能。

2、房产流程管理子系统。房产测绘业务采用流程化管理,每个不同业务类型设置单独的业务流程,主要业务流程分为:商品房面积实测、商品房面积预测、二手房测绘、私房改扩建测绘、面积鉴定五大类。主要业务环节包括:窗口受理、派件、测绘、检核、审核、复审、配图、验收、计费、收费、归档等,不同业务类型包含的环节不尽相同,如商品房面积预测就没有配图环节,私房改扩建这类相对简单的测绘业务实际操作中可能就不需要派件,而是由窗口受理人员直接提交固定的人员,审核工作可能也不需要三级审核了。主要功能包含:业务流程设置、业务环节设置、收件资料设置、自动根据测绘工作量自动派件、超期自动提醒、流程挂起、绩效考核、业务抽检、案件特批、流程调度、自动计费、成果管理等。

3、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子系统。系统主要完成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中的档案入库、扫描文件上传、档案借阅登记等工作,实现电子档案数据库与实物档案资料的一致管理,业务归档时自动生成档案目录,测绘档案和测绘项目的自动关联,测绘项目归档时自动生成档案号,输入档案实际物理存储位置,实现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的挂接。电子档案与测绘成果数据的关联,实现和空间的数据的关联,通过地图定位到幢编码,通过幢编码找到相关的电子档案,从而实现以图管档。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档案编录入库、档案查询与快速浏览、档案统计、档案查询登记、测绘电子图档批量上传等。

4、房产WEB GIS子系统。房产GIS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所有房屋的精确地理定位,通过建立区域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房屋测绘业务图层(房产区、房产丘、幢图层)、房产分层分户图,同时整合各部门的房产信息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于一体的关系型数据库,通过房产测绘数据“幢落地”关联圈,使基于图形就能对房屋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管理,最终实现“以图管房,图文共享”的管理模式。主要功能包含:图层管理、楼盘管理、落地关联、幢查询、房屋查询、坐标定位、地图查找、数据统计、图上统计、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生成专题地图、图形编辑、拆迁管理、多时态图形对比、历史数据管理等。

篇2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43-03

1 概述

2008年,国家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意在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一道,成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提升,唯有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科研机构,承担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最主要途径,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很多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所开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还仅仅局限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方面,没有有效地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使很多知识产权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转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进步。因此,确保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于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科技水平至关重要。

2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的意义及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指将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科技成果保护方式的选择,发明创造的保护、专利分析、专利预警、专利布局以及专利转化等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题和转化过程中。实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对于避免重复研究、规避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起点、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及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投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没有融入知识产权管理,使得许多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科技查新不到位,专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不足,导致一些项目重复研究,浪费研究成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专利数据库,对于本企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跟踪能力不强,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得不够好;在科研中对于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研发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没有涉及到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工作中来。

3 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

3.1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

针对大型企业科研项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如下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和转化阶段。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3.2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包括项目的形成与科研项目的审核通过,在这两个流程中,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起到极大的帮助

作用。

3.2.1 科技查新报告。在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核都需要提交有科技查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可以评估科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甚至可行性的依据。

3.2.2 知识产权信息跟踪。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科研项目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并将这些有关知识产权信息建立成为科研项目专用的数据库,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同样可以使用。

3.2.3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都具有巨大辅助作用,在立项阶段,通过专利信息利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科研项目确定研发方向,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

3.2.4 知识产权成果目标与规划。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通过科技查新、专利信息利用等流程,对科研项目可能取得的成果有初步的评估,因此,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科研项目可能取得专利、商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目标,并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度表规划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规划。

3.2.5 合同签署与知识产权成果归属。对于很多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单位主导完成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完成的,往往是多个单位合作完成或委托他人完成的,尽管目前相关法律已经对这类科研项目的合作和成果归属进行了规定,但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并约定权利归属和使用权的问题。

3.2.6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构。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建立与科研项目类型和特点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根据制度,设立科研项目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进行管理,并设置专人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负责。

3.2.7 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保密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关系到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应该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就开展此项工作。

3.2.8 设立知识产权专门经费。科研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中花费最多的部分,包括专利的申请、版权登记、商标申请等,除此之外,还有科研人员的奖励等项目。因此,设立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专门经费,对于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3.2.9 设立专家库。目前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查主要是通过专家库和同行评议的形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审核都能找到合适的专家或同行来进行审核。因此有必要通过专利信息的利用来建立常用的专家库。这些专家也可以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参与。

3.3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实施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3.1 知识产权信息动态跟踪预警。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设立了知识产权数据库,用于跟踪和预警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动态信息,并及时预警。这么做可以帮助科研项目及时调整研发方向,防止侵犯到他人的权利,规避风险。

目前的研究没有或很少有人提出科研项目如何“动态”跟踪专利信息,也没有或很少有研究探索科研项目知识产权预警的模式。

3.3.2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在立项和项目实施阶段的作用差不多,都是通过对相关专利的微观分析,对科研项目研发做出指导,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挑战研发方向,不做重复研发,不做无用研发。

3.3.3 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管理。知识产权申报登记是科研项目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核心环节。在这一流程,应该处理好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的关系。并且,还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布局专利申请。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的时机选择,确保企业的优势地位。

3.3.4 人事档案的记录与阶段性激励。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应该做好知识产权人事档案记录,并使用知识产权专项费用对知识产权创造人员进行奖励。研发项目组和企业可以根据详细的人事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做出评价,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研发人才。

3.3.5 阶段性评估。在科研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或者其他阶段性评估评审时,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研制过程中知识产权借鉴情况进行说明,对产生的发明创造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梳理、总结,对重要创新技术进行成果检索和对比分析,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

方案。

3.3.6 协调与处理。知识产权专员定期将项目研制过程中申请或取得的知识产权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在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时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

3.4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结题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4.1 科研成果质量评估验收。将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专利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新颖性、创造性,评估其价值,从而对科研成果质量进行评估;与立项阶段对比,评估项目的预期与实际的

差异。

3.4.2 知识产权再挖掘。项目结题阶段,应该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利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果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出可能存在的专利,从而增加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3.4.3 知识产权成果清单整理与转化规划。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梳理和总结项目知识产权成果,在项目验收时提交知识产权清单,包括申请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数量、名称、类型、法律状态、实施转让情况等,并在《验收报告》中对相关内容做出说明和分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知识产权进行实施转化前景和实施许可方式分析;对特定目标专利进行侵权风险分析。

3.4.4 绩效评估与奖励。根据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评估科研项目实施的绩效水平;并结合项目实施阶段的人员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进行评估和奖励。

3.5 科研项目转化阶段

科研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必须通过转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转化的方式很多,但离不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其的运营。因此,作为“后”科研项目阶段,知识产权转化管理不可或缺。

对于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应对成果进行评级分类,做好知识产权成果应用规划,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对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3.5.1 自主模式。自主模式即企业将知识产权成果自行实施,将其产业化、商品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动性,使核心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本企业手中。

3.5.2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即企业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与拥有相应资源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快速将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

3.5.3 许可模式。许可模式即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转让或有偿许可给其他企业,通过此方式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使企业快速收回研发成本和获得盈利,为企业开展新一轮创新研发提供便利。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当下,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全流程中来,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大型企业实施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设计了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奇勋.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利集中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喻影,张珂,孙剑梅,颜燕红.企业科研开发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探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4):10-13.

篇3

归档流程。勘测工程从初始登记到档案归档,经过了“任务受理外业作业内业处理多重质量监控工程归档(案卷整理)档案质量控制档案资源建库更新基本地形图数据库档案利用”流程。作业部门首先使用“勘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初始登记,获取任务号,纳入院项目管理流程;然后使用“城市勘测电子档案分发服务系统”,收集资料,利用已有成果,实施外业作业、内业处理,形成电子文件和纸质资料,经质量监控合格后提交用户,同时将原始记录等档案资料提交档案部门。档案人员接收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验收、鉴别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检查资料是否完备、内容是否一致及文件幅面、格式是否符合标准;合格的归档资料进行整理和立卷,根据工程信息配赋案卷信息,属案卷变更的任务用已有档案号,新案卷建立新归档信息;对完成案卷整理的档案实施质量控制,确保案卷和电子档案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成品纸质档案入库管理,电子档案进行数据入库;同步进入“城市勘测电子档案流程管理系统”,记录整个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分类。勘测工程档案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借阅、利用频率高。为提高工程档案的检索、使用效率,我们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了勘测工程档案号编制规则。档案号由分类号、年度、任务号和分卷号四部分组成,中间以“.”号隔开,分类号描述工程档案类别,分为“E1”测绘工程档案、“E2”岩土工程档案和“E3”基础地理信息档案三大类;年度号表示任务受理年份;任务号以四位数值表示(不足四位者,前补零);分卷号即案卷的分卷代号。如,2001年的第78个地形图测量任务,其档案号为“E141.2001.0078.1”。

纸质归档。由于城市勘测档案的双套制归档要求,纸质资料归档仍是重要的档案工作之一,采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归档范围主要包括技术设计书、利用资料、计算资料、成果表、点之记、变更记录表和成果图等。验收后,按传统方法整理、装订、编写页码、填写卷内文件目录表和备考表、登记卷内目录、编制案卷封面、装盒入库。同时,档案工作人员依据不同权限在“城市勘测电子档案流程管理系统”中同步填写工程信息、作业信息、案卷目录、管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等元数据,当然大部分信息可以从“勘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自动迁移过来,尽量减少手工录入工作量。

电子归档。电子归档除依纸质归档流程外,还有其特殊性。勘测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的整理、验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完成,不仅要鉴定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正确性,更要保证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的一致。档案人员利用专门软件整理电子文件,生成工程信息文件,记录工程的任务和案卷信息,包括表示工程位置与范围的坐标和相关文件名称;然后将工程信息文件与工程任务文件夹整合在一起,按顺序、分任务案卷刻入光盘,存入库房,光盘的案卷编号根据刻录的工程档案号编制。归档电子文件再由专业人员导入数据库,建立档案资源库,从而为“城市勘测电子档案分发服务系统”构建资源数据,实现勘测工程电子档案的检索与分发利用。

归档质量控制

1.归档常见问题

勘测工程档案验收和工程信息录入受到作业人员自身操作水平、作业习惯与经验的影响,人工操作自由度较大,都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大多质量问题是由于数据录入不规范、不严谨造成的。通过质量控制的实践和分析,现罗列出勘测工程归档常出现的问题:

(1)归档资料不完整,作业部门提交的成果有缺漏。

(2)归档资料内容错误、缺漏,如资料中必须填写的内容没有填写或填写不完整。

(3)归档文件内容不一致,特别是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不一致(包括图形)。

(4)工程属性错误,主要是指整理电子文件时生成的工程信息文件中属性录入不合规范要求,有:①重复性录入,如出现多条相同工程记录;②必填属性缺漏或空白;③格式错误,如工程日期、档案总张数、坐标等出现非数字字符,档案号未按标准格式录入等;④逻辑性错误,即具有逻辑关系的属性间发生错误,如工程开始日期比结束日期晚,结束日期大于归档日期;⑤相关联的属性没有一致,主要是档案号与任务号中的年度、类别和流水号不相同。

(5)电子文件缺漏或错放,导致工程任务夹中电子文件与工程信息的记录不一致,出现缺漏、文件命名不统一等情况。

2.质量检查机制

档案资料中心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一套较合理的质量检查机制,主要包括:

(1)完整性检查:检查作业部门提交的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是否完备,有无缺漏,纸质资料检查由人工完成,电子文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

(2)准确性检查:检查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与工程任务相符,格式是否符合标准,检查方式与(1)相同。

(3)一致性检查:人机交互完成,主要是将纸质资料与电子文件进行一一比对,检查两者是否相同,特别是图纸和电子图的比较,需运用AutoCAD专业软件。

(4)电子档案属性规范性检查:检查工程信息文件各属性是否正确。利用“工程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软件自动完成,针对上述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重复性检查、格式检查、逻辑性检查和属性一致性检查等。

(5)电子文件一致性检查:检查相关电子文件是否和工程信息中罗列的电子文件名称一致,从而避免工程电子文件的缺漏或错放。同样由“工程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软件”自动实现。

(6)数据库检查:将电子档案导入数据库后,利用数据库高级语言的聚类分析、字符串处理、数学和逻辑函数查询、统计出各种数据,从全库整体角度检查错误。这是一种高级的自动化检查机制,需要具有一定数据库管理基础的档案员完成。

3.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软件的实现

针对勘测工程电子档案的特点和档案工作的流程,我们档案资料中心研发了“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软件”,利用计算机完成电子档案质量的自动检查。“电子档案质量检查软件”是针对工程信息文件与电子工程文件夹整合模式,在环境下开发,实现电子档案属性合法性和文件一致性检查。软件操作简单,指定工程信息文件和存储电子文件的工程文件夹,程序将自动读取信息文件中各工程项目,提取属性信息,检索相关电子文件,并按照“重复性检查格式规范检查逻辑性检查属性一致性检查电子文件一致性检查”步骤检查,同时以进度条动态显示检查进度。最后的检查结果直接显示在窗口结果栏中,也可导出保存。

该软件已检查了1999~2006年18000多个工程档案,查出错误约200个,检查错误率约为1.11%,使电子档案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结语

在规范档案工作流程的同时,我们将档案工作与生产管理同步规划,初步实现了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并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平台和实用的应用系统完成档案相关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新技术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篇4

中图分类号:TN9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08-02

0 引言

随着南京分公司视频、语音、数据等全业务发展,将深入推进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通过全业务融合,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益的规模发展。

运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南京分公司必须迅速建立与新环境匹配的运营能力,以保持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竞争力。南京分公司OSS将成为广电IT基础架构的基石之一,建设一套流程化和高可管控的运行维护支撑系统,建立公司内部各级运维部门之间管理和沟通的信息渠道,完成服务保障,工单管理,完善运维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功能,保证运维和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率地开展。

1 广电网络OSS域现状分析

深入梳理分析南京分公司现状后,OSS建设不仅需要加强现有系统支撑、建设OSS统一门户平台,在组织管控、业务流程上还需不断完善。

1.1 系统支撑

目前业务的开通由BOSS系统支撑,用户障碍申告处理流程在报修网中流转,网络层障碍的告警和处理均缺乏统一的系统支撑。OSS域缺少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运维支撑能力较弱。

1.2 业务流程

1)业务流程端到端贯通性差,需要打通各系统的数据、工单接口。

2)业务流程全过程管控能力弱。

3)业务流程可自定义、可配置能力弱。

1.3 组织管控

目前运维体系满足当前数字电视与互动电视业务为主的业务网络维护需求,但随着宽带业务、业务融合的不断增加,现有简单的维护界面将会被打破,运维体系也会进行创新。

2 广电网络OSS建设方案

2.1 平台功能架构

江苏有线南京分公司OSS域已建设专业网管、综合网管、GIS子系统并在不断扩容完善中,服务开通流程在公司BSS系统中,OSS功能域迫切需要建设服务保障系统,南京分公司OSS系统平台一期建设重点为运维支撑,核心功能由电子工单流程、服务能力前置、主动维护、服务质量管理、电子运维管理组成。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

2.2 平台门户系统,实现运维统一门户

OSS平台门户系统是平台架构的展现层,包括组织权限管理个人门户、单点登录、知识搜索、综合信息、工作台、服务台、支持多终端接入等。

门户平台建设的主要考虑点包括:

1)提供基于浏览器的统一访问入口,整合OSS域相关子系统(全业务综合网管系统、GIS系统、呼叫中心话务系统)的不同页面与服务,为客服运维人员提供集成的展示界面和一致的展示风格,提供单点登录功能,避免系统切换造成的工作量;

2)门户支持个性化定制,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工作要求定制自己的工作台;提供短信、WAP、EMAIL等方式的统一接触手段,满足运维人员移动办公的需要;门户的展示采用Portlet、Widget

等多种增强用户体验的技术。

2.3 电子工单流程,解决数据孤岛

电子工单流程基于统一的业务流程引擎,实现服务保障流程、主动维护流程流转。所有流程都遵守接收与解析、预处理与分析、处理与修复、验证与评估、反馈与销障5个标准过程。从功能架构上分为基础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主要功能实现流程管理和业务单管理。流程管理功能包括环节管理、流程配置、流程执行、流程监控和流程干预等。业务单管理实现对南京分公司在服务保障的各个层次和过程中使用到的业务单如保障单管理、工单管理、管控类业务单的管理。

电子工单流程打通各子系统接口,从网络拓扑、业务逻辑上解决了南京分公司数据孤岛问题。同时,工单流转可控可管,各级运行维护人员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快速处理故障,协调配合能力大幅提高,处理过程、结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4 服务能力前置,提高故障拦截

南京分公司建设服务能力前置功能模块,与后台网管系统、计费系统、GIS系统等对接,实现能力封装,信息前置,在服务保障流程预处理环节调用该功能模块,到达故障拦截、为运维人员提供端到端指标数据,为排除故障提供有效数据依据。

服务能力前置功能模块实现业务状态查询、故障关联归并等手段实现故障预处理拦截;结合故障现象、申告信息、客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计费信息等对障碍进行分析,提供规范化的申告处理流程向导、方便有效的知识库等一系列预处理支撑手段确定故障根源和故障影响范围,生成障碍处理方案。到达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目标,满足运维管理部门对后端故障管控流程的需要。

2.5 主动维护流程,防患于未然

江苏有线南京分公司OSS系统平台主动维护功能实现从被动网络管理维护上升至主动运维管理。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系统、应用监控上升至管理的层面,帮助公司规划、和改进运维系统。通过端到端的监控管理,实现网络、应用系统主动维护的目标。

系统建立跨专业的告警信息库,关注不同告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全局影响,实现面向网络、服务和业务的故障管理。系统对各专业、网元及各网元网管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统计、分析和处理网络上的各种工作异常和状态异常情况,将数据分析处理后转换为统一的告警标准模型,放入数据支撑平台。系统支持对告警进行历史分析、实时监控和趋势预测。

2.5.1 数据采集分析

系统实现对标准及非标准接口告警数据采集的完整支持,完成从建立数据通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建立数据模型并入库的过程。根据南京分公司业务现状,用户报修率较高的故障现象实现告警类型分类,如综合网管告警类、CMTS设备类、互动点播信令类、HFC光平台类、机房动力UPS类、系统接口类等告警类型。

2.5.2 数据归并收敛

从外部系统将有大量的告警原数据,系统需根据原始告警的级别、内容、网元种类等基本信息将其进行初步的分流,可将某些低级别的告警直接归入提示信息,或进入阈值、延时等数据库表中进行处理。当系统接收到多条相同告警时,将把这些告警进行合并、计数,并记录每一次合并的时间,客户端只会看到一条这种告警以及累计的数目,并可查询具体告警发生的时间序列。数据归并收敛完成对告警数据的过滤、归并、修改、收敛、阈值、延时等。

南京分公司OSS通过集中告警实现对专业网管、综合网管系统告警数据的实时采集、过滤、分析,并结合GIS系统,辅助故障定位、影响范围分析,实现主动维护流程。

3 广电网络OSS演进发展

南京分公司OSS平台一期完成建设后,在服务保障、大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电子运维管理、运维统一门户等功能层面已经比较完善。统一的流程引擎能够支撑新业务流程;面向对象的方式设计的接口平台,基于Delegate委托的设计模式构建,不需要二次开发即可满足和更多的系统对接;但OSS平台功能还需深入挖掘,努力做到整合维护与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驱动商业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社区档案管理,满足运维和营销需求

社区档案系统主要满足社区经理日常对于社区信息的管理、维护、查询。社区档案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内容:社区网络信息、用户分级的管理、用户消费行为、客户专员。社区档案系统给OSS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对于日常的放大器调试、用户分级的管理、用户消费行为的收集与简单分析、客户专员各项工作提供充分的管理支撑。

3.2 服务质量管理,提高用户服务等级

南京分公司OSS平台一期将支持政企客户的服务质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不断提升现有OSS系统质量管理能努力,增强服务质量管理的基础以及基于服务质量的网络优化分析。

篇5

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由于项目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规划项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期、启动期、成熟期以及完成期,如何在不同阶段,准确、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客观地记录项目编制过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服务后续其他规划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规划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未来主流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增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室(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为例,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特征

随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日趋完善,对档案的准确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安全化的要求更加明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项目结题、归档为导向。档案管理主要工作是收集规划最终成果,包括纸质成果和最终电子文档。管理流程简单,只需按年份、按类型归档即可,多数设计院在初期发展时期都采用这一模式。设计师根据新的项目需求,自行搜索设计院的档案库,新招聘员工也可以在档案室迅速了解、学习设计院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第二阶段,以项目回溯为导向。在第一阶段收集最终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立项和项目编制中间成果的收集归档。项目立项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招标文件、项目投标文件、项目开题报告等等项目在立项期主要资料。中间成果则包括了初步成果、中期成果、审查意见等项目在启动期、成熟期的主要资料。随着设计院规模变大,业务量上升,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立项期就已经开始介入,跟踪管理项目编制全过程。第三阶段,以项目流程、品牌延伸为导向。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化,由最初的成果管理转变为全流程的管理,最终成果也不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评奖材料、成果的可视化宣传展示等后续品牌管理成为新的任务。这一阶段,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基础资料(包括案例资料)、工作日志、最终成果、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等方面,全面覆盖项目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四个时期。其中,新增的工作日志取代以往中间成果,通过时间流的方式,利用移动平台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详细记录项目编制过程与甲方的交流过程,记录每一个重要节点对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输出方案的时间节点,甚至是项目收款信息都可以纳入工作日志中。工作日志模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档案管理中信息丢失的问题,也为工程师的工作交接产图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生积极作用,让工程师快速了解项目的全过程。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三个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的品牌管理,打破以往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份份厚厚的纸质文档,而是将报奖材料、科研论文、可视化成果宣传展示作品纳入城市规划方案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中集成了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是基于项目生命周期四个时期来进行设计的,由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同步操作,将档案管理融入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了指定参与人、办案、项目完成、退件、一览、统计六个子功能。其中,办案子功能模块是档案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块。办案模块包括了项目信息、项目参与人、项目工作日志、项目文档、付款方式等五个功能。以《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档案管理为例,项目信息的字段包括了:项目编号、项目年份、历史编号、项目名称、保密日期、项目来源、项目类型、合作项目、委托单位、承接单位、地址、项目合同、项目规模、项目负责人等信息。项目信息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作为档案检索字段。档案管理员在项目启动期主要完成该子模块的信息内容。《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该项目工作每个节点所面临的问题和完成工作,项目工作日志的文字内容可以实现超链接,直接链接到文字内容所提及相关规范文件、基础资料、阶段成果等,从根本上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由结果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

篇6

开发电子流程管理系统,辅助个贷业务流程创新,依个贷业务流程的特点及岗位设置,开发任务型的计算机系统,运用扫描等技术辅助创新。下面主要通过审批方式的转变说明情况。传统审批的方式是个人贷款客户资料的纸质件在各个岗位之间进行传递,通常称为“纸质件审批”模式,纸质件传递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经常会出现在某个环节积压时间过长的情况。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个贷业务中,开发相应的流程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与纸质件传递同步的电子流,每个人的任务一目了然,减少了积压和丢失客户贷款资料的可能性,这就是电子审批与纸质件审批并行的模式。其相应的流程系统开发整体思想就是将客户纸质资料的信息电子化。贷款受理工作人员将客户资料录入到个人贷款流程系统相应的界面,完成后提交,任务发送至贷款调查岗;调查后,相关人员登录个贷流程系统,录入调查信息并提交该笔贷款;贷款审批人登录个贷流程系统,在“待审批贷款”中就可以看到该笔贷款的电子信息,纸质件送来之后,进行审批作业;完成之后提交,后续岗位会看到任务及电子信息。更进一步,贷款调查人员调查结束后,将纸质件信息与录入个贷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核对,营销受理及贷款调查岗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并且将贷款资料扫描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中,扫描技术就是用扫描仪器将纸质材料转换成电子档,一旦上传,专职贷款审批人就可以看到并据此审批,并签署审批意见。最终审批通过后,纸质贷款资料、电子流程信息直接转到贷款发放岗或者是抵押办理岗。通俗的说该种模式叫做“无纸化”审批。该种审批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审批人不用等纸质件送过来就能审批了;另一方面,如果审批意见要求补充资料或者是增加借款人、首付款等需要二次审批的件,则减少其物理件(纸质件)往返传递的程序,纸质件往返传递最为耗时。由上述的分析,个贷审批经历了“纸质件”、“纸质件与电子流并行”、“无纸化”3种模式,可以看出,只有开发相应的程序,计算机辅助才能做到审批模式的变更,从而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无纸化”审批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业务流程创新。

二、建立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

收集个人贷款客户的信息,内容有:财务状况,如客户家庭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比等;诚信,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息;资格、资历、从业状况、教育情况等信息;家庭及保障情况,婚姻状况、医保情况、商业保险等;贷款基本情况,首付款比率、贷款期限及金额、贷款类型、担保方式等。将这些因素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自变量,选取银行历史个人贷款客户数据信息,运用SAS等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众多的自变量中选择与是否违约(因变量)最为相关的自变量,进而确定各自变量的系数,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修正,至此自动审批模型建立完毕。计算机辅助将该模型嵌入到个人贷款电子业务流程中,贷款调查人完成调查,录入客户贷款信息之后,自动将贷款任务发送至虚拟的“信贷审批人”,这个“信贷审批人”就是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系统会自动计算出违约率,对于低于一定违约可能性预测值的客户,贷款自动审批通过,无须进行人工审批,对于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批通过的个人贷款客户,可直接进入落实担保环节或者是“贷款发放”(信用免担保情况才可直接进入贷款发放环节)。这样可节约大量时间及工作量,由于开发并应用了该模型,在信贷实务中,客户进入银行申请贷款到最终贷款发放,全流程最短可在24小时完成。建立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自动审批贷款这种业务流程创新,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应用数理统计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开发贷后管理程序,实施集约化经营

篇7

引言

当前,我国配网供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是在配网改造、提高供电水平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的提升,才能够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我国配网供电可靠性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只有不断的提高配网管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新能源发电并网以及大规模跨区输电的要求,以此促进我国电网建设的脚步。因此,加强配网工程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过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公司对施工技术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返工或者造价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于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的总结和探讨就有了比较实际的价值,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对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地管理。

一、制定工程的规划方案和注意事项

确定规划方案和注意事项是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非常必要的环节,很多电力施工项目得不到合理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详细并且合理的方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方案和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因此在中途时会出现返工或者出现设计变更的现象,这不仅会增加项目的造价,更会使项目工期延迟。一个好的方案必须要有可行性,因此在规划方案确定时要仔细研究它的可行性,另外在可行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尽可能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是好的方案。除此之外,对于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必须考虑到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问题,这是重中之中。电力施工和其它的施工不同,如果操作不好,它就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施工时进行停电操作,实在不行应该让施工人员与高压线路或者带电的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绝对和电绝缘,其工作服等也必须绝缘并且不容易产生静电,同时配带相关的工具,这样就可以保证其生命不会受到威胁,规范这些注意事项就不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人员伤害等其它情况,从而使管理过程更加合理并且人性化。确定好施工前的规划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从而在前期减少了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繁琐或者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流程管理

从目前的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来看,流程管理还是很欠缺,这即和管理者有关也有施工人员有关,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流程的监控。流程管理的重点是规范施工操作与工程进度,从第一点我们知道,必须在施工前确定详细的施工计划,但光有计划还不够,需要使计划得到有力的执行才行,流程管理就是负责监督工程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讲,流程的确定必须合理和符合实际,拿项目的实施来说,先是双方签订合同,然后是审批施工方案,然后才是施工、验收和结算。因此我们要积极按照工程法“五制”的要求严格规范工程流程管理,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完成配网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审查,加大创新设计思路,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从源头上把好关。

(二)科学管理,精心组织,提高执行力,加快配电网建设步伐。

(三)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提高事前事中控制力度。

(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工程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设计变更、工程结算等各个环节,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五)在抓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分包商管理机制,杜绝违规分包和违法转包,做到公正廉洁,努力建设出优质工程。

(六)完善物资管理工作,保障电网建设的物资供应。完善重要设备材料监造管理,保证电网设备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有效地控制设备的质量和交货期,确保工程进度可控在控。

(七)加强工程档案移交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将工程档案资料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为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

在管理过程中监管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一般来说,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都是分阶段的,并且每个阶段施工完成之后就进行质量验收,在质量验收过程的监管于是就必不可少了。质量监管要按照严格的流程执行,在验收过程中不能因为方便省事而省去必要的验收环节,尤其是影响到安全方面的缺陷的监管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因为这不但关系到施工人员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又对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还包括工程材料的监管,主要是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不符合工程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材料如电线电缆等,一律不予签收。另外,最好不要让施工人员或者其它相关人员与施工材料形成经济利益,防止其通过工程材料为自己谋取利益,尤其是要加强拆旧物资的监管,防止资产流失。除此之外,当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其要建立在使工程造价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的情况下,否则就会使造价增加,补救措施应该要尽可能简单,但同时要保证工程质量得到修复。

四、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而对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是取得经验的有效途径。评估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打分,具体的指标有电力配网工程是否如期交付,其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施工过程是否出现安全问题等等,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再确定其评分,评估的过程要保证其公正性,也就是让不会和其有关系的人进行评估,同行评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好处是比较客观,其观点也更加专业,不会掺杂个人的主观想法。其次是总结经验,相比与评估来说,对于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施工过程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要对整个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不仅是针对好的经验,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该进行反思,而且对于问题的反思应该更严格一些。对于好的流程或者设计等具有普通的指导作用时,可以将其进行规范,使其成为以后工作中的标准,这样从另外一方面讲在以后的管理工程中也可以进行借鉴,当然这其中的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根据实际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要求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对于施工过程中做的不好的地方来说,除了总结犯错的原因,还得进行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五、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电网工程的规模也随之不断的扩大,这对于配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网工程管理必须要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够适应新时期供电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必须要能够不断的调整配网工程的模式,促进各项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电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篇8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zation upgrade of the subject inspection module based on the drug clinical trial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LAI Yao-wen LIU Ping XU Guo-fang ZHAO Yue LI Guang-hui GAO Pan LIAN Jun-ying ZHANG Si-sen HAO Yi-bin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Nuoming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support system of the subject inspection and inspection module was upgraded from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drug clinical trial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a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drug clinical trial inspection project was upgraded to realize the subject inspection. The information settlement of the project has made the management process more standardized and promoted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drug clinical evaluation in hospitals.

Keyword:drug clinical trial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subject inspection modul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zation;

目前,大部分机构依靠手写检查检验申请单或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内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零费用物价等的半信息化流程开展药物临床试验[1-3]。本文以作者所在医院为例,探索在保证受试者检查检验结果可溯源、降低医院经费投入、减少信息系统管理漏洞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受试者检查检验的全流程信息化规范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的支持临床试验受试者在医技科室进行方案相关检查检验的流程。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TMS)是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常见信息化管理软件。医院信息系统是以HIS系统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临床业务管理软件。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问题调查

2021年3月前,本院受试者检查检验流程管理用基于HIS的方式,即患者持机构办自拟打印的特殊检验检查单和研究者在HIS端开具的GCP零费用检验检查单,医技科室核对2份检查单,为受试者执行检查检验,事后医技科室、机构办和项目组三方人工对账,并报销结算。通过梳理本院原流程管理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3类问题:财务收支不符风险、信息系统零费用权限漏洞风险、账目结算效率低。

1.2.2 原因分析

通过对基于HIS的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缺失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信息、检查单为纸质、手工对账流程繁琐、信息财务风险高、人员工作量大、出错率高、缺乏纠错机制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全流程信息化。

1.2.3 对策制定

上线基于CTMS的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可以解决上述不合理的问题。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受理-伦理审批-合同签署-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受试者管理-受试者筛选/入组-电子检查单-记账管理-自动结算,且支持电子溯源等环节。

1.2.4 对策实施

具体实施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1步:在医院部署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TMS用B/S应用架构部署,内外网络互通。从HIS系统同步的数据种类包括:患者信息(含人口学信息、医疗档案索引号和医疗卡号)、检验/检验报告(含收费标志和单价)和医嘱信息。

第2步:CTMS系统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建立数据接口,财务处建立CTMS受试者检查检验费用报表。医院现行检查检验功能涉及的医疗信息系统包括: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等。

第3步:向申请科室和执行科室进行功能培训,并为相关人员建立CTMS用户。检查检验的申请科室,需登录CTMS系统开立电子检查单;检查检验的执行科室仍在原工作系统处理CTMS检查检验。临床试验机构每月向财务处提交CTMS检查检验报表。

第4步:功能上线。

2 成效

本院建立了基于CTMS的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在CTMS系统内建立临床试验项目,项目审批流转到项目实施阶段,研究者与受试者完成知情同意后,将该受试者通过CTMS-HIS接口纳入CTMS受试者管理模块。在该模块内研究者可为筛选期和入组期的受试者开立检查检验申请单,检查单经数据接口推送至PACS系统,检验单经数据接口推送至LIS系统。受试者按照临床常规完成检查检验,获得报告单。CTMS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完成系统记账,并自动扣减项目经费。

3 案例分析

3.1 受试者管理

全流程之前,医院医疗系统无法识别受试者。医技科室识别机构办签发的GCP标签执行GCP医嘱。然而GCP标签无法实现受试者信息的事前标记,存在误用风险。全流程之后,CTMS系统向HIS发送受试者标记,实现受试者信息化识别。

3.2 研究者权限

全流程之前,任意医师用户可以在HIS系统内开具GCP零费用检查,医技科室通过该GCP零费用检查单是否附GCP免费标签来审核是否执行该医嘱。全流程之后,仅有在CTMS系统内获得授权的研究者方可为该项目的受试者开具检查检验医嘱。

3.3 经费管理

全流程之前,受试者检查检验费结算周期长,工作量大,收支不符和项目经费透支的财务风险。全流程之后,支付方式方面,CTMS系统分别以项目为单位和以医技科室为单位生成日、月报表,确保二维报表的收支一致。同时,项目经费中的受试者费实现单独科目管理,对该科目经费不足的项目进行经费不足预警,有效降低了受试者费用超支的财务风险。

4 讨论

对比基于HIS的临床试验免费医嘱系统,基于CTMS系统的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在项目启动时无需在模块中重新维护项目信息和授权科室信息,而是直接调用受理、伦理阶段的项目信息,简化了项目启动流程。同时,基于CTMS系统的受试者检查检验模块,能够满足门诊和住院受试者的随访需要。通过引入CTMS系统,实现了受试者检验检查全流程信息化,账面结算自动化,受试者数据的分区管理,有效降低了临床试验机构各部门的人员工作量,最终实现了受试检查检验模块的高效运行,显著提高GCP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1.1 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用户筛选决策的积极资讯。“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1.2 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的英文翻译是“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对各行业传统业务模式形成挑战,如果不能运用大数据理解用户需要并高效分析作出判断,将对事业发展、行业决策、业务流程形成巨大的阻碍力量。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这种类型的多样性也让数据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除了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这些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成为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难题。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在如此海量的数据面前,处理数据的速度和效率就是行业的生命。

1.3 电子档案的概念。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档案是具备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特征的数据集合。

1.4 电子档案的建设目标。一是以电子影像技术为支撑,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进行管理。二是把应用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凭证化处理后,形成电子档案,将电子信息从应用系统中独立出来,形成与应用无关的、不可更改的、能够直接阅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档。一言概之,就是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电子信息的档案化管理。

1.5 电子档案建设环境的功能设计。理想中的电子档案环境应是为各类档案提供统一的形成、积累、捕获、迁移、鉴定、管理、归档、查询、加载、展现、应用的平台。

1.5.1 统一电子档案入口。能够以影像技术、条形码技术、版式电子数据文件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不同介质、不同类别的档案进行标准化封装处理,转化为统一的入口文件,并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1.5.2 对采集的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管理。根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采用流程化方式对登记、归档、整理、移交、接收、保管、迁移、鉴定销毁、查询借阅、备份恢复等覆盖案卷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并能够实现对流程的后台日志进行记录查询等操作,随时自动记录实施操作的人员、时间、设备、项目、内容等。

1.5.3 系统应提供对档案流程的自定义。使用产品化的流程管理工具,实现流程的可维护性。流程管理工具应满足自定义需求。当电子档案流程变化时,档案员能够自行通过平台增加、删除或修改流程。并能够根据业务需要,为每个环节设置分配不同的业务角色,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技术,满足各类业务档案管理流程不同的需要。

1.5.4 能够功能拓展满足新业务加载需求。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搭建好后,并在其上加载常规档案管理业务(如,以卷为单位的文书档案和以件为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模块),实现所有的操作人员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对不同类别的档案进行管理。该平台应支持多类别档案的业务加载,档案员根据新增工作需求,能够使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自行实现其他门类电子档案(如,专题档案、业务档案)的添加及修改,能将非通用文件格式的图像电子文件转换成通用格式,或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并注明其软硬件环境和相关数据。

1.5.5 实现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规范的制度、工作程序、可靠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安全保密规定和防范对策是必要条件。一方面,应用支撑环境能够通过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等先进技术保证电子档案的凭证性、依据性和法律价值。另一方面,要保证电子档案封装、传输过程,整理、归档过程,保管和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要实现对电子档案安全级别的划分和标志,并根据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行访问控制。从电子文件形成开始全流程对所有处理操作环节进行登记记录,保证处理过程透明公开合规。

1.5.6 实现灵活放权、方便管理。系统能够采用CA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用户对数据访问的身份控制。权限体系能够适应档案系统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保管期限划定、不同的阅读人群,适应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权限的分级管理、共享使用、分组共享、分别配置和临时发放等。安全可靠、适时记录的操作日志将是灵活放权的技术保障。

2 电子档案建设的政策依据

2013年5月,河南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13年河南省信息化建设专项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子阅览室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逐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

2012年12月25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科技的驱动力。各级档案馆、室都要把数字化作为主要业务,以数字化为龙头,带动档案信息化与档案服务体系深度融合,从2013年开始搭建全国开放档案与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今后每年,每个省级副省级市档案馆要上传2万件以上的开放档案全文。

河南省档案局要求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加快数字化进程,省档案馆每年完成70万、各省辖市档案馆完成40万页,各县(市、区)档案馆每年完成6万页的数字化扫描任务,到2020年实现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数字总量比2012年翻两番的目标,同时抓好新增档案的双载体接收。

在“宽带中国”的信息战略引导和“大数据”扑面而来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和载体支撑。如何顺势而上、乘势而为,考验着档案事业的领导者、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执行力。良好的环境如何创造一流业绩,如何在国家支持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契机中完成档案信息化的加速度发展?是各级档案工作者不可掉以轻心的重大课题。

3 电子档案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建立以服务为主导的档案信息化体系。各级档案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宽带中国”的部署实施中,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及时协调解决档案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与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到本地、本部门电子政务和民生信息化建设中,新技术研发、新成果推广尽快应用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努力实现档案信息化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2 加大档案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家档案局、河南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应积极向财政部门反映,要求落实有关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按照信息化目标考核要求,出台政策,强力推进,为档案信息化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3.3 严格信息化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建立各级数字档案馆(室)与信息安全综合管控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监管、通报、防控一体化。按照公安部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工作的要求,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标,启用测评软件,完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制订各级各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应急预案,实施模拟演练,确保档案信息化安全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制定配套规章、标准,尽快出台《数字档案馆评估指标体系》,做好电子档案接收与保存的试点工作。

篇10

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于2020年颁布,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与工作对标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新规,还存在一定问题。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重要环节。因此,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的水平,需要增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意识,解决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新形势下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提出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评估、验收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及标本、样本等实物”,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研实力的重要凭证,也是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总结科研档案存在问题如下:

1.材料收集方面——重点不明,认识不够,归档材料数量不全

归档的科研档案不齐全、不完整,其表现在:(1)科研成果、总结材料比较多,过程技术材料缺乏。判断科研档案是否完整,应该看它是否是项目全过程真实、完整的反映,包括了科研研究准备、研究研究实验、科研总结鉴定、科研成果申报以及应用转化等五个阶段所形成的全部材料。从实际归档情况看,科研成果、技术总结材料较多,研究实验过程阶段形成的原始记录包括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设计文件、图纸等过程核心材料极度缺乏。重成果、轻过程的做法大有人在,许多核心过程材料保留在科研人员手中,影响了科研档案的齐全完整和逻辑性。(2)关键性技术材料缺乏。关键性技术材料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核心材料,是解决难题,技术创新的资料。这些材料揭示了科研项目的创新点,这种材料归档价值和利用价值较高。然而归档材料中,关键性技术材料缺乏。(3)载体形式单一化。科研项目归档材料载体,除纸张外,还有硬盘、磁带、光盘、照片、录像等不同的形式。实际情况下归档材料纸质载体偏多,载体形式比较单一。(4)科学数据归档管理几乎为空白。科学数据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包括野外考察、观测实验等原始记录和数据,传统记录通常是记录在册,目前科学数据多以电子文件存在,这部分数据往往价值大,归档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归档形式与格式有待进一步细化。

2.档案管理方面——职责不清,条件不足,归档材料质量不高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以项目负责人为主的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三者在科研档案管理中职责不清晰、沟通不畅通造成了归档材料质量不高。(1)科研档案的形成主体,即承担科研项目人员的精力主要在项目的研究工作上,往往忽视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科研人员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和科研成果的评奖,不重视科研项目过程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他们在意识上没有能够把科研档案工作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只是将科研档案手机收集整理作为是档案部门的职责,这样就会在项目材料初始生成阶段就处于失控状态。(2)科研管理部门对文件形成和过程管理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执行中,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档案工作的“三纳入”和“四同步”的管理制度。有的虽然规章制度健全,但是缺乏监督考核机制,使制度流于形式。(3)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组的文件材料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比较滞后。档案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沟通不畅,不能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立项情况;不能深入科研项目组及时了解科研工作进展情况。这样致使档案部门在科研档案中的状态基本处于“你交多少、我管多少”。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在归档中的职责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科研档案重视度明显不足,投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科研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兼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这些因素也造成了归档的科研档案质量不高,珍贵的科研材料流失。

3.档案开发利用方面——思想保守,服务被动,科研档案利用率低

科研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目前科研档案利用率低、利用效果不佳、利用目的单一。科研档案被束之高阁,不能很好地发挥利用价值。(1)利用主体的局限性。一个科研项目的档案,其利用主体往往是承担项目的成员。利用主体范围小,人员少,使归档保存起来的科研档案几乎成了“死信息”。(2)利用材料的局限性。由于归档材料不能达到齐全完整,在科研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在归档案卷中并不存在,客观上阻碍了科研档案的提供利用。(3)开发主体的局限性。档案管理人员的社会意识不强,认为只要守好摊就行,“你查什么,我提供什么”被动地接受利用者的利用。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缘于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胜任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

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质量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以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应当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1.增强科学研究档案工作意识,明确科研材料归档范围与管理职责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提高科学研究档案工作的意识。首先,要认识到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组成环节,也是国家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加强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科学研究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其次,要提高科研工作人员档案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者,档案意识提高,科学研究档案工作管理才能真正做到规范化。

2.实施全流程管理,提高科研档案质量

科研档案产生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保证科研归档材料的质量,应当加强科研档案工作的全程管理,要将档案管理纳入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与科研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涉及科研项目组和科研、财务乃至设备等管理部门,这就要求科研档案工作应实施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也就是以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为核心,以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为依据,在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核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管理。第一,源头抓起。科研项目自立项开始,就要将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领导责任制、纳入科研项目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中。第二,过程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工作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档案的质量高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部门要研究科研活动的规律,抓住科研项目的研究准备、研究实验、总结鉴定、成果申报以及应用转化等阶段和科研项目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项目科学研究这四个重要环节,应当做到主动指导、定时检查和严格把关。随着国家档案局新规的制定,在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科研过程实验数据(电子形式)以及其他反映项目过程的重要文件材料,包括重要会议、相关评审视频、照片等材料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加大,要求基于科研项目全流程的文件材料管理,从制度上规避科研项目在结项后面临的过程性文件材料遗漏或材料丢失等现象,确保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从而保障科研项目成果的开放和提供利用。因此,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必须建立统一规范,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在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基础上,立足科研项目流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归档的要求从结果归档转为过程归档,立项、中期检查、年度检查、结题等,重大节点设立资料节点,科研文件责任主体同时应该归档的材料向档案机构移交。

3.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档案依法治档

针对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国家经委、建委、科委和国家档案局颁布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科技部和国家档案局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科技部令15号,2020年),行业标准《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于1992年出台。颁布的这些文件对科研档案工作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为提高科研档案质量、做好科研档案工作提供了依据。应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自己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可以使科研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保障制度有力的执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第一,结合实际情况,对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等环节制定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科研档案的管理原则、归档要求、归档程序以及管理职责等。第二,对科研档案工作来说,落实“四同步”工作:下达科研项目计划任务应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任务同步;检查科研项目工作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项目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归档文件材料同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项目成果与科研档案部门出具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第三,在科研项目工作的关键环节上,要设置“关卡”,纳入制度。对于科研项目来说,项目完成后,在申请结题或奖励之前,科研人员必须将该项目形成的文件资料按规定立卷归档,经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出具档案验收合格证明后,方可进入经费决算、项目结题以及奖励申报。对科研项目的文件资料归档不齐全、质量不合格的,一律不予结题或参与评奖。

4.加大档案开发力度,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

加强科研档案开发,提供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变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不仅是创新科研档案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科研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实现馆藏科研档案数字化,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着手,形成特色科研数字档案,通过科研档案馆藏数字化和新增档案电子化,形成和建设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打造科研档案信息服务品牌。第二,进一步完善科研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有针对性解决科研人员的痛点、难点,实现科研档案电子化归档,完善查询系统,快速准确地检索查询科研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各类利用需求,并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主动和增值服务。第三,建设面向知识服务创新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系统功能齐全、查询方便便捷的检索系统,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保管,实现科研档案电子化归档、馆藏盘点、检索利用等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科研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专题服务、推送服务等。第四,建立科研档案内容、管理、利用系统,包括档案检索、在线阅读、档案编研、数据打包等,实现条件性自助式服务、即时性浏览式服务以及研究性推送式服务,提升服务体验。积极开展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形成科研重大成果、学科发展与培育、科研团队、科研平台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为主题形成系列编研产品重大成果专题档案等系列电子书编研产品,实现全方面、大力度、多功能资源共享和安全保管。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部分科研档案的保密和知识产权问题,在提供利用和开发科研档案信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失控。既要坚持内外有别,又不妨碍科研档案信息交流。

5.在信息时代新背景下,逐步加强数字环境下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

在当今新的信息化背景下,科研项目开展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线下管理协作向线上协作转变,新的电子设备、新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和科研人员新的信息共享设施等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正在行业内大范围地应用和推广。第一,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具有电子依赖性、载体、存储不稳定等特点的科研文件,尤其某些科学数据依赖于特定的软件环境,这就在某些方面大大增加了科研项目文件材料收集、管理以存储的难度。其次,新时代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关注的要点在于实现对海量科研项目档案和科学数据的有效检索。如何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资料,如何做好新媒体网络服务,同时减少各科学的不间断交流和最大程度地无障碍获取,推动新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开展,成为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的新任务。最后,科研档案元数据标准制定、新环境下科研项目档案永久保存策略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知识库标准设计以及科研大数据库利用检索工具的开发,这些顺应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产生的新技术应用,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科研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不断寻求进步和突破的关键点,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研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云贤.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研档案规范管理探析[J].档案,2020

[2]王春晖,车艳红.动态发展视阈下科研档案管理现实着力点分析[J].黑龙江档案,2019

[3]谢能伟.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思考[J].教育管理管理观察,2019

[4]邵永同.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

篇11

1引言

在医院综合档案室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完善性,能够给医院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靠的支持。作为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所以,分析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

医院综合档案室主要收集管理的是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技术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其它载体档案、实物档案等,其中并不包括病案,病案档案由专门的病案室保管,综合档案室仅掌握其库存数据并对其进行档案管理技术指导。在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比如通过对档案的全文收集,相关阅档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直接查看全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检索利用、鉴定、统计、上报进行全流程管理,能够将人为干预的情况降低到最小,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统计工作,只需要简单的指令就能够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记录的内容是非常庞大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这些繁杂的内容化繁为简。档案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能够方便直观的了解谁借阅了档案资料,什么时间归还,逾期未归还计算机会主动提示。计算机能够永久的保存医院的档案资料,不会因为长时间的翻阅造成档案损坏。由此可见,在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3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的优势

3.1有利于将档案进行归档

在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工作。医院综合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通过使用计算机,能够快速的对收集到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和核对,对收集到的各部门的文件能够展开定期的资料采集、资料归档,各个部门也可以把重要的电子文件利用计算机向档案室进行发送,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齐全性、时效性。

3.2有利于各部门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医院档案资料的共享,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将已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放到公共平台中,例如档案卷宗、信息数据库、目录等,通过建立专门的检索入口进入到档案信息库中,其他有需要浏览的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4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功能

4.1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

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基于IE6-IE10版本的B/S模式,采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利用JavaScript和ActiveX语言实现系统开发,该系统是区档案局数字档案系统的一部分,融入政府政务平台,通过客户端电脑的浏览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该系统。在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分为七大模块,根据前述档案分类办法,选择页面左侧目录树中相应类别档案,分别通过这七大模块对其进行全流程管理,友好的界面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难度。档案收集模块。该模块中,通过电子公文采集,实现对各相关单位通过政务平台发送给医院的相关文件资料在线抓取收集,相应目录条自动挂接电子全文。在收发文登记功能下,通过平时的收发文管理,将数据直接转化为档案数据,即实现了医院办公收发文与档案转化功能的合并。各科室每年初编制的上年EXCEL格式档案目录,通过目录导入项,接收入系统数据库。同时也可导入本系统生成的相关DBF数据。最后通过全文导入功能,对电子文件进行与目录挂接的全文导入,支持PDF、JPG、MP3、MP4、AVI等格式。档案整理模块。通过综合档案模块,对前述档案收集模块收集的归档数据进行新增、修改、批量修改、删除、装盒、生成档号、断号查询、加锁、导出EXCEL等操作。而已加锁的数据需修改操作时,点击数据解锁按钮解锁。对档案盒进行修改、删除、拆盒、打印盒内备考表、打印盒内文件目录、打印盒内文件目录封面等操作可通过盒管理功能实现。系统中已收集整理但未上报上级档案馆的数据,通过编目打印功能,选择相应表格类型,进行相应表格的自动生成、预览、打印、另存和修改。数据维护项,则可对系统中所有数据进行修改、重复数据检测、批量修改等操作,已上报上级档案馆的条目不允许修改。回收站临时存储被删除的文件,可进行恢复或彻底删除。检索利用模块。该项功能下,可选择采用模糊查询方式,用支持电子全文检索的一体化检索查询档案,或者根据自定义条件进行条件检索,还可对同时满足多项条件的数据进行自定义检索。利用管理模块。此模块通过对“借阅申请审批单”的新增、修改、删除、标记借阅完毕、打印等功能实现对档案借阅利用的管理。档案鉴定模块。对到达移交或销毁期限的档案,进行保管期限重新鉴定,即到期鉴定。而对档案的公开方式,则通过开放鉴定功能实现。

4.2库存传统医院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医院档案具有的特点为资源种类比较多、数量较多、较高的应用频率,复杂的管理流程,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将历年库存的传统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扫描,因此需要按照方便查阅的原则,将档案资源按照级别和年份进行分类,优先扫描利用率和价值高的档案资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全部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对于传统医院档案的数字化转化,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确立清单—提卷—核对—拆订—扫描—图像处理—质检—保存—提交数据库—移交回档案室。

5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5.1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档案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档案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保密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就会很难应对当前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习惯使用纸质化的资料记录工作,对于计算机管理的模式认识程度不够。

5.2技术普及力度不够

当前阶段,大多数的医院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到的计算机技术普遍过于单一,软件的功能也比较有限,基本上只能进行档案资料的编目和检索查找。当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需要依赖人工完成,计算机技术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许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进展较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普及力度和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纸质化的传统管理方式还会存在于一些医院当中,与计算机管理的模式并存。

5.3使用计算机管理医院档案的保护难度大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需要对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存储和备份。档案资料的储存载体一般都是磁盘和光盘,所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档案文件的保护难度,一旦遭到病毒的入侵修复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加大对档案资料的保护工作。

6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的途径

6.1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且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团队

作为医院管理层,应该培养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优良的现代化人才队伍,确保可以高效的进行医院综合档案室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档案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在进行日常的培训工作中,可以组织一些学习参观活动、集体性的培训与指导、外出进修、参加继续教育、进行相应的考核管理并择优选出更适合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员工等等。

6.2树立新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

作为医院领导层,应当将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转变,树立全新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工作效率较低,利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缺点。通过树立新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

6.3建设医院档案网络化平台

医院需要建立一个档案网络化平台,尽量将每个科室和部门工作统筹到网络化平台中去,实现资源的共享。方式上不管是统一购进软件,还是系统开发,使用前都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测评,测评包括兼容性、实用性、数据处理合理性、运行安全可靠性等,使档案管理系统拥有后续开发力和升级能力。

7结语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医院档案的管理效率,能够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持。虽然当前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效果,提升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