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25: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行业市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政金融风险对于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构成了莫大的障碍,使财政金融水平明显下滑,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所有,深刻剖析金融行业潜在风险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化解风险打好基础。
首先,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财政金融工作,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财政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很多专业性的工作来保障,比如财务统计、审计、财经法律的落实等等,都需要对财政金融环境做出严格的选择。因此,注重财政金融风险的剖析,能够及时化解风险,使财政金融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使专业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才能,使工作及时高效的完成,实现财政金融的稳定发展。
其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推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在各个领域,国家都会综合考虑很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财政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国家必然针对财政金融领域制定属于自己的效益目标,并围绕目标树立诚信观念,革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落实科学理念等等,从而使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环境,实现财政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营。
再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回应法制经济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来加以保障。当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给财政金融造成不应有的障碍时,正是经济法律法规大显身手的时候。可见,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并依托法律法规,使法制环境得以真正的构建。对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分析,必定能够给予法制经济应有的回应,使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道路,实现依法寻求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面临的潜在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财政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政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影响其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完善,尚存较大的完善余地
财政金融领域的顺利运行需要较为切实的运行规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很多地方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影响了财政金融的发展步伐,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比如,不同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在内容上雷同之处较多,没有体现出特色优势,显得软弱无力。这样,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没有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使自身的运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存在纰漏,调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才能提供应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财政支付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名目,而财政部门不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彻查这些不当名目。最终,金融部门都会按照相应的名目进行资金移转,往往会引出很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受阻。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失衡,不利于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但是,其发展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互相孤立,否则各个领域或行业发展会处于失衡状态。当今,我国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资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的对外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能力也备受质疑。
(四)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地域之间缺乏互惠
财政金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财政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很多地域间的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互惠行为少之又少。最终,不仅耽误了新气息进入地域财政金融领域,而且使当地的财政金融的发展眼光越来越狭隘,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对我国整体财政金融发展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
三、化解财政金融潜在风险的原则及理念
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财政金融行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此,风险化解工作需要及时展开,否则会贻误财政金融的发展时机。当然,我们在化解潜在风险之前,不能怀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结合财政金融发展现状,捋顺一些科学先进的原则或理念,更好的指导风险化解工作。
(一)科学确立指导思想
财政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分问题,因此,其在化解潜在风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财政金融发展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财政金融的运转实践,使财政金融具备科学的指导,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二)客观制定预期目标
财政金融的发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并在完成这一个目标后,完成下一项目标,确保目标方面的“各个击破”。因此,化解财政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应过多的喊口号,而是更多的看实际,否则,财政金融的运行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客观,不能与财政金融发展现状严重脱轨,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形势、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实现科学制定。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化解各种潜在风险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财政金融工作必须打破陈规,重新审视地域发展实际,在对客观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状态下,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风险化解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创新工作,以便在财政金融建设中做好文章。最终,在财政金融领域实现有效疏导、顺畅管理、稳步运营,为促进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化解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
面对财政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理性分析,并落实好应当遵循的严重或理念,使风险化解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确保化解效果,使财政金融行业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完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金融的大力发展,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潜在风险的存在及存在形式。这样,很多不利之处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很多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未能在内容上彰显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处于普普通通的状态,这就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障财政金融的各种风险被及时察觉发现,并保证被瓦解在最为基本的环节,使规划内容更加科学根据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构建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增幅调整力度
财政金融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提供着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及时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并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实现协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当然,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支付名目,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确保资金不被人为的浪费或贪占;同时,金融系统如果针对不当名目发现一些问题,也要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共同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互相借力,确保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部门也要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与政府实现意见观念的交换,通过政府行为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能够及时到位。这样,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社会责任也实现及时承担,当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会得到认同和巩固,从而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的质疑。
(四)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地域之间的互惠意识
首先,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财政金融工作。因此,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与周边地域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意识。这样,很多崭新的工作信息、科学的工作观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会得到借鉴和发扬。这样,在互惠意识上得到提升,就为互惠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部门要切实拿出互惠行为,要以协作意识为指导,积极的放宽眼光,打破狭隘的思想意识,与周边地域实现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与互惠,从而将互惠口号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地域经济中的财政金融行业会实现飞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日趋重要。财政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潜在风险的深层剖析,使风险的各种存在形式被掌握,挖掘其成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瓦解。这样,财政金融行业才能实现全面长远的崛起。
作者:曹建峰
郭盛表示,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出2013年宏观经济的变化,2013年是改革重启之年,也是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智联招聘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占了55-60%的市场份额,因此使用智联招聘的大数据能够充分地分析和反映宏观经济的一些现象。
彭博经济学家Tom Orlik表示,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13年劳动力需求仍很强劲。今年头10个月,该网站上的招聘职位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6%。除了招聘职位实际增加以外,这个数字也反映了智联招聘向新的城市和行业的迅速扩张,以及招聘广告从纸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移。从这些数据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劳动力市场降温的担忧可能有些夸大。
具体分析来看,2013年两个行业的招聘需求发展非常迅猛,金融行业是招聘职位增长最多的行业,2013年头10个月招聘职位较去年同期增长91%。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机会增长也非常强劲,增幅达到53%。在另一端,制造业新增招聘职位仅增长了9%。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一枝独秀的是国企,72%的增长,国进民退现象再次凸显。令人比较担忧的是,增长最弱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幅仅为3%,智联招聘整体职位增长为26%,外资企业远远落后于这样的增长,也就是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当中可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甚至萎缩的境地。
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呈现了两极分化,一万人以上的企业职位需求增幅达到了94%。另外一个方面令人觉得非常欣喜,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是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增长达到了61%。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已经开始有所体现。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的价格由市场主体以供求关系来决定,政府不再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管制,而是把利率交由市场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的金融抑制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利率管制的市场上,利率会受到人为压低,使得资金需求远大于资金供给,此时,大量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另一方面,过低的实际利率使得企业积累货币资本积极性下降,导致资本的增长缓慢,经济增长受限。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系统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受到扭曲,而放开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尤其是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得金融资产价格真实反映供求关系,是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消除金融抑制、促进经济的增长的关键手段。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改革路径是:先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资金对风险和机会成本的考量更加全面,由此可能带来短时期内的投资规模下降,但投资收益和回报率大为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由先前的粗放型、低效率投资规模拉动向精细化、高效率投资收益驱动转变。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引导资金投向具有潜在高增长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科技行业和企业,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促进经济市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此外,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加实际存款及投资的收益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以内需拉动的转变。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理论告诉我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有四个重要条件,分别是:利率市场化、基于市场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离岸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确定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而合理的、基于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可以推动构建合理的弹性汇率形成机制,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资金的真实的供求关系能够得到准确地反映和衡量,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资金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利率趋升的预期,使得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逐步萎缩,而以股票、债券、信托、票据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则会得到较快发展。此外,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共同推进,可以平缓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国际资本大规模频繁的套利活动,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可以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变革,随着这一变革的不断推进,必将对银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利差将缩小,这将会直接冲击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构成较大的盈利压力;第二,为抢占现存的高度同质化的市场,银行间的价格战加剧,竞争激烈,资产利润率将显著下降;第三,旧的机制下形成的低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较大的经营风险;第四,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衡量成本和收益的难度加大,对产品进行错误的定价风险增加;第五,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第六,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利率市场化步伐,满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对于资产管理、存贷款利率定价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尚不完善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讲,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转型,是目前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银行业将面临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提高综合化经营的能力的考验,毋庸置疑,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中小型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商业银行需要由依赖净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向“轻资产”型业务模式转变,开拓非息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服务创新,加深综合化经营程度;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与渠道创新,探索服务新模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
可以预见,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将逐步被边缘化,甚至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另外一部分商业银行则能通过抓住机遇、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提高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强客户服务水平脱颖而出,分享市场发展的盛宴。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对于银行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如何平衡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息差收窄、定价机制调整、产品创新、综合化经营、战略转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们的银行业,特别是出于风口浪尖的商业银行,要努力实现综合化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此外,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全球化经营,分散区域性和周期性风险。总之,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下,银行业应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功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商业银行达到16家,银行类股票市值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比重最高已经超过了30%,银行业资本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2013年余额宝、易付宝、百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涌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行业现有格局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截止到2014年3月,在余额宝面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规模已翻了50倍,已经突破5000亿元。由于较高的年化收益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吸收了我国巨量的民间资本,分流了我国银行的部分存款金额。检验类余额宝产品的出现是否会在资本市场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冲击,对银行业在资本市场β系数稳定性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回顾
β系数的研究始于1964年由Sharpe和Lintner提出的资产定价模型(CAMP)。其中单一指数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方程可以定义为
Ri=Rf+βi(Rm-Rf) (1)
方程(1)中,Ri代表第i种证券资产的收益率,Rf代表无风险利率,在国外研究中通常以短期国债利率来代替无风险利率,Rm 则为市场收益率。β系数则代表了个体资产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收益率的敏感度。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β系数越大,其代表资产的风险越大,相对应其收益率也越高。
对β系数的稳定性检验是分析β系数与时间的动态关系,对同一证券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估计值及特征进行纵向分析,判断β系数估计值是否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估计β系数,分析β系数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特征,并试图从中找出β系数的变化规律。沈艺峰(1999)以深交所127股票为样本,利用Chow检验方法研究了股票样本的β稳定性。结论为:单个股票及其股票组合的β系数稳定性都是不稳定的。苏卫东、张世英(2002)运用单位根检验对上交所的股票及其组合检验其β系数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多数股票的β系数不稳定。高鸿祯、郭济敏(1999)利用Chow检验法对上交所202个周样本数据进行稳定性检验表明:在5%置信水平下,大多数股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过去的β系数包含着对未来β系数估计的有用信息。关于银行业β系数稳定性检验方面,孙薇(2009)运用ADF检验法对我国4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季度β系数值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结论为:四只股票的β系数并不稳定,但是由四只股票组成的组合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样本银行的季度β系数都大于1,说明股份银行的风险大于资本市场的总体风险。股份制银行的收益率也高于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周婷(2010)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与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商业银行β系数与净资产增长率、不良贷款率、每股收益三个指标都显著相关。
综上所述,对β系数稳定性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ADF检验法和Chow检验法。对股市β系数的稳定性检验结论都认为β系数呈现不稳定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距离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较短,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目前,证券交易所已发展运行二十多年,其运行机制已较为完善,证券市场识别风险的能力已大幅提高,能够有效避免股市价格的巨幅波动。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缩短β系数稳定性的检验区间,运用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余额宝对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为银行业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到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类余额宝产品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的主要标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信息技术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近年来,我国国内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京东、阿里巴巴、易迅网等电商企业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而兴起,201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产品面世更预示着金融业新竞争主体的到来。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以下影响:
(一)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出现加剧了银行对活期存款的竞争
互联网的兴起为我国银行业引入了新的竞争主体,尤其在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面世,让我国银行业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大众投资者参与进来。从表1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对比中可以看出,余额宝无论在收益率还是投资门槛上都占据着较大的优势,获得了大多支付宝客户的青睐。在原来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着力追求规模效应,将金融资源集中到对其利润贡献最大的“头部”领域,金额较小额或收益风险不匹配的“尾部”领域则被银行忽略。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出现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银行的活期存款金额,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金融行业的“长尾效应”。这将会加剧我国银行业对活期存款的竞争。
(二)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兴起将迫使银行改变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式
余额宝等产品吸收了大量民间资本,通过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形式回到银行,这迫使银行提高活期存款利率以及承担更多的风险以获得更多的回报。从而需要银行加强自身信贷风险管理。然而我国银行业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诈骗、非法集资、违约等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与此相反,我国几大电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定价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大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对任何资金需求进行风险定价,参与各方为信用违约支付的额外成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不得不改变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式,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
(三)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将影响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抵抗风险的能力
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会加剧银行对活期存款的竞争,另一方面会对我国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极大考验。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不利影响,这会导致银行在资本市场对各类经济变量的敏感程度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减弱,相应地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的β系数会受到影响。
实证分析
根据对资本市场β系数稳定性检验相关理论文献的总结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最终选择通过对上市银行股票收益率序列与证券市场市场收益率序列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来获得每只银行股票的β系数,然后利用Chow检验方法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市场β系数的稳定性进行实证检验。
(一)β系数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回归法来估计我国银行资本市场的β系数。在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式(1)中的无风险利率Rf通常以长期国债利率进行代替,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无法找到准确的利率对无风险利率进行替代。故本文对式(1)进行变换,可以得到式(2):
Ri=Rf(1-βi)+βiRm (2)
由于Rf 和βi都被视为常数,故可以建立以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Ri=C+βiRm+εi (3)
本文采用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格指数来计算相应的股票市场的收益率。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时间较短,所以选择日收益率来进行回归测算。其中,证券市场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及我国上市银行的股票收益率分别可以定义为式(4)和式(5):
(4)
(5)
式中Pmt 为第t日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格指数,Pit 为第t日第i只股票的收盘价格。
(二)β系数稳定性的Chow检验法
总结已有的理论文献,Chow检验法能够有效地检验β系数的稳定性。Chow检验法可以检测不同时段β系数稳定是否发生变化,能够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Chow检验方法的思路是把时间序列分成两个集合,通过检验分组估计与整体估计的差异,从而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如果两个集合的差异较大,则说明模型不具备稳定性。Chow检验首先构建F统计量:
其中,N,n1,n2分别是大样本和两个子样本各自的观测值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Chow检验的原假设H0为两个子样本回归系数无显著变化。以α为显著性水平,如果计算出F≤Fα(n,N-k-1) ,则接受原假设,认为不存在显著变化;反之则认为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三)数据来源
我国的证券市场包括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由于两个交易所的股票种类、交易规则不同,证券市场的各种价格指数计算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在选择样本数据时,本文只选择在上交所上市的我国商业银行股票数据来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12年1月4日至2014年3月31日的交易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股票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四)回归模型建立以及β系数估计
根据资本定价理论中的单一指数方程式(3),需要建立市场日收益率和上市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对β系数进行估计,运用Eviews6.0,依次对12只上市银行股票建立单一指数模型并可得12只银行股票的β系数及伴随概率,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12只上市银行股票的β系数伴随概率都为0,说明每只上市银行股票β系数估计值显著。其中,除了光大银行β系数接近于1以外,其余股份制银行的β系数都大于1,兴业银行的资本市场β系数达到最大值为1.3465。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β系数都小于1,工商银行的资本市场β系数达到最小值为0.4947。
(五)银行业β系数稳定性的Chow检验
β系数稳定性的Chow检验法需要将时间序列分成两个集合,来观测整体估计与分组估计的差异。因此需要选择Chow检验的突变时点,用来检验突变时点前后的模型β系数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将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进行求和得出上证银行指数,通过上证银行指数的曲线图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的股票价格在2013年7月有较大的跌幅,这与余额宝产品的面世时点相吻合。
本文选取余额宝的上线时间2013年6月13日来作为Chow检验的突变时点,以此来检验我国银行资本市场β系数的稳定性。可得到如表4的检验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只有中国银行的β系数稳定性检验概率小于5%的临界值水平,其它银行的β系数稳定性检验概率都大于5%。这说明,在12只上市银行的股票中,除了中国银行外,其余上市银行股票的β系数都具有稳定性。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银行业的资本市场的β系数。β系数表明了某项资产相对于市场而言所面临的风险大小。通过线性回归法测算我国12只上市银行的β系数,可以看到我国股份制银行的β系数普遍大于1,其中兴业银行的β系数达到最大值为1.35。这表明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普遍高于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高风险相伴随的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收益率也高于市场总体水平。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β系数都小于1,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市场β系数达到最小值0.495。说明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所面临的系统风险小于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其收益率也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
银行业资本市场β系数稳定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使β系数在两个期间存在稳定性,Chow检验的伴随概率必须大于0.05。从我国银行业资本市场的β系数稳定性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中国银行β系数的Chow稳定性检验的伴随概率小于0.05以外,我国银行业资本市场的β系数稳定性检验伴随概率超过0.05,说明类余额宝产品的上线虽然分流了一部分民间存款,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上市银行β系数的稳定性,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中仍具有较为稳定的预期收益模型。
(二)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言
2001年,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度降息,宽松的贷款条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至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通过财富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传导至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的萧条,同时也给全球能源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全球能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罕见局面。
我们知道,电力产业与经济是鱼水关系。电力产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和支柱,电力产业向经济提供动力能源,保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电力消费增减,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电力产业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作为电力产业的助推剂,经济实力强,就可以购置先进的电力设备,使电力产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电力在能源基础产业和国家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毋庸讳言。因此,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电力建设,乃至能源、经济等政策的制定能提供可靠依据和科学决策。本文将从四大主要用电行业入手,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二、金融危机导致电力消费下降,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电力消费负增长
电力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电力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直接导致电力消费减少,电力建设发展放缓。
我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为:黑金属冶炼、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以及非金属矿制品,占全国电力消费比例依次为:12%,8%-9%,7%-8%和6%。08年7月,四大主要用电行业之一的化工业用电量出现同比下降,全社会月度电量同比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三季度,电量下滑趋势持续扩大。
2008年11月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电力消费全部为负增长,工业电量消费同比降幅为14%,全国电力消费降幅为9%。导致工业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蔓延与深化,实际产业产量增速放缓,从而电力消费量下降。此外,奥运会期间,从8月开始,对部分高耗能企业的产能限制,也是导致电量下滑的因素之一。从而导致08年8月,北京、河北和天津地区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首次出现电力消费的负增长。
居民用电持续正增长。居民用电占我国电力消费量的11%-13%,用电量增速长期稳定在10%左右。我们认为居民用电维持稳定的原因有二:
1、居民对电价支出并不敏感。在我国,居民用电电价低于工业用电,历次上调销售电价,居民电价都维持稳定,目前,整体居民电价水平偏低。
2、居民电力消费弹性较工业用电弹性系数较小,居民用电量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季节性波动。
2009年3月以来,获益于下游工业产品需求量的上升,非金属矿制品(水泥)行业率先实现电量的正增长。非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电量消费同比降幅开始逐步缩小,但化工行业电量增速仍不稳定。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5月,单月电力消费量已经好于去年4季度单月电量,与去年9月电量基本持平。
三、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2009年下半年,电量增速有望反弹。一方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创新高。2009年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攀升,5月,至3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29%。分行业看,四大主要用电行业,除化工行业外,其余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维持稳定,逐步提升,对电力的需求增大。
前期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工业品需求量提升奠定基础,从而推动电力消费量增加。从工业品产量增速来看:5月份:除水泥行业产量增速处过去2年的较高水平(同比增长13.5%)外,其余工业品产量增速均处低位:生铁和合成氨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6%和3.7%,玻璃和粗钢产量仍未出现明显正增长。伴随投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启动相关建设、生产,我们认为这些工业品产量将伴随投资增速的上升而上升,电力消费随之上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战略上,外资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甚至是重要目标客户来发展。很多外资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目标客户,如渣打银行提出“专注于中小企业”,并第一家为中小企业业务设立专属团队,力图将其自身积累的中小企业理财经验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有效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产品;花旗银行早在2004年就发起了中小企业( SME)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这是外资银行在我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泰国德富泰银行2002年重新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定位于“中国民营经济的推动者之一”。此外,汇丰银行、大华银行等也都积极表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二)进入途径上有投资者和经营者两种身份。外资银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一是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实现,如1999年9月,上海银行首次向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出售5%的股权,2003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成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第五大股东;2005年8月,美洲银行成为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其他还有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同时入股中行与建行等。这些外资银行主要通过购买国家商业银行的股份来获取相应的利润收益、公司经营权等;二是作为自主经营者,通过拓展分支机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实现有机扩张。外资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时,经营战略有两个:一是市场渗透策略, 将各独立产品提供给竞争对手的客户或在原有的产品组合中增加新产品的销售,以此增加市场销售量,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质资源和市场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产品差异策略,分解核心产品和服务并不断重新组合、重新包装,形成成套服务以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并在细分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
(三)经营模式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外资银行在我国主推三种中小企业信贷经营模式:一是降低担保条件,创新金融产品。渣打银行推出的“无抵押小额贷款”、“快捷贸易通”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就是通过降低抵质押比率和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的;二是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以与母国有业务往来的跨国公司为核心,通过拓展多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供应商,逐步延展、扩大其中小企业客户网络,这一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已成为当前外资银行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的切入点;三是从零售业务向对公信贷业务渗透。外资银行通过入股、结盟和提供VIP服务等方式,获取中小企业主的资料和需求,通过办理日常零售业务来筛选、发掘和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为其提供一站式、交叉式金融服务。
(四)业务布局上以京、沪、深为主向外延伸。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地域选择,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地向中西部延伸。
(五)客户选择上目标明确。外资银行通常选择加工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业等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但对具体的中小企业客户准入标准却不尽相同。如,德富泰银行一般选择销售额在5,000万~5亿元的中小企业,行业主要为加工制造业,并明确提出不做房地产行业。渣打银行将员工人数和销售额作为中小企业客户的主要选择标准,把大宗物资交易、能耗大、与建筑行业有关的企业列为高风险客户。另外,外资银行对我国宏观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渣打银行明确表示不做环保受限的中小企业客户。
二、动因分析
影响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扩张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如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交通和通讯上的便利,金融管制的放松,外资银行相对国内银行的优势,地理距离的远近等。银行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有:跟随客户、寻找市场和追随领先者。追随客户指银行跟随现有的客户到海外以获得竞争优势,采取这一行动的明智之处在于不会失去已有客户;寻找市场意味着出于某些原因,银行进入新的市场是有利可图的。寻找市场策略是一个扩张性的策略。在市场的寻求上东道国特定的因素尤其重要,其意味着外资银行进入某一特定东道国主要是被东道国市场的盈利机会所吸引;追随领先者指如果某一银行的竞争者已进入海外市场,那其他银行就会决定进入同一市场。银行业市场通常是寡头结构,因而外资银行进入决策某些时候仅仅是对竞争对手行动做出的反应。近期,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纷纷在国内加紧实施“中小企业攻略”,希望在这一曾被国内商业银行忽视的领域实现新突破。外资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目标,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一)我国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困境,外资银行看到了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缺口,也看到了市场潜力。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他们创造了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10%左右,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仅占银行短期贷款的14.4%。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短期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全部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中长期贷款。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非常大。
(二)我国对中小企业日益重视,种种政策导向使外资认为进入中小企业有政策保障。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注意到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并着手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2000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法,最近颁布的小额贷款的相关规定等。但是,尽管我国现有3万多家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的农村信用社以及网络密布的商业银行的分行,但信用社总份额还不到整个银行业的15%,商业银行的分行大多没有下批贷款的权力。今天的中小企业就是未来的大企业,进入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那么未来的市场份额肯定会相应的扩大。外资银行一致看好的是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未来的广阔市场。
(三)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长期被中资商业银行所忽视。中小企业因为财务不透明、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选择合适项目的难度大,银行贷款投放既不经济,风险又大。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可抵押物更少,且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而且,银行抵押担保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也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费用也较高,造成企业抵押贷款困难。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监控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在实际工作中,贷款偏好投向政府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商业银行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条件非常严格,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规定条件而得不到贷款。因此,贷款准入和监管的严格,使银行向中小企业谨慎贷款。
(四)外资银行特有的竞争优势是其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保证。首先,外资银行资本雄厚,跨国实行低成本融通资金能力强。进入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是世界著名银行,它们有完善的国际网络,能进行低成本筹资;其次,外资银行都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优势组织架构和技术运用上,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渗透到其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体现了全面和全过程风险管理原则。由于外资银行有着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所以能够有效防范中小企业的风险问题,从而为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提供了保证;最后,外资银行的体制优势。外资银行大多是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和保险于一身,能满足多方位要求,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五)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大企业客户争夺方面没有竞争力,使得其从“小”处着手。与中资银行相比,在大企业的竞争方面,外资银行有很多劣势。比如,在存款业务上,中资银行有大量的营业网点,有吸纳居民储蓄的优势,这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在贷款业务上,由于中资银行和政府的关系密切,在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信贷等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外资银行在未完成本土化之前进军大型企业金融市场阻力非常大。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部门、当地大企业的关系融资使得外资争夺大企业的份额非常困难。因此,外资为扩大其市场份额,为能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较量中占据优势,势必要进入竞争相对不激烈的中小企业金融市场。
总之,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小企业金融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体系中的重要分量,外资银行绕开本土银行具有较强优势的大型国企客户,把握住有利可图、但却一直未被充分开发的中小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展开布局,根本动因是寻找市场。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一种手段,中小企业因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忽略而呈现比较大的融资缺口,这使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找到了突破口。外资银行的进入主要为寻找市场,利益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针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的情况及动因,提出以下建议:(1)对外资银行的规模及经营业绩提出明确要求,以适当控制其扩张速度;(2)健全和完善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制体系。尽快制定《外资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对外资银行的资本实力、业务范围、内部机制、风险披露等进行监管监督;(3)大力鼓励国内的商业银行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负其责、高效运转的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其风险机制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使中资银行进入中小企业金融市场;(4)监督并限制外资银行的短期投资行为,评估国外银行对中资银行改革发挥的作用,并据此决定外资银行能否入股其他中资银行或者扩张其股份比例。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和新近推出的中期票据。
一、短期融资券市场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2项配套规程,标志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正式确立。截至2008年4月,已有352家企业累计发行了689只短期融资券,发行面额为8,967.8亿元;未到期短期融资券为280只,余额3,728亿元;今年以来,共有105只、共计1,275.2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短期融资券余额净增加524.9亿元。
短期融资券之所以在国内发展如此迅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
1、申请手续简便。(1)注册制:短期融资券由交易商协会依据自律规则和指引进行自律管理,发行人将相关申请材料报交易商协会注册,由交易商协会组织注册会议对其进行形式要件审议,接受注册后即可发行;(2)无需担保:短期融资券是以企业信用为支持的债务工具,是企业的一般性债务,无需为此寻求资产抵押或担保;(3)额度管理、分期发行: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券发行额度,额度有效期两年。在两年内,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额度内灵活确定融资期限,分期发行。分期发行融资券只需提前两天备案发行文件,无需另行注册。
2、融资成本低。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可以以资金市场利率水平融资,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3、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发行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平衡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优化债务结构。
4、提升企业市场地位。(1)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成为企业较强融资能力的标志,优先发行短期融资券,对提升企业市场形象意义重大,长期参与金融市场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2)通过多次发行,使企业发展成市场上的经常发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率基准,为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打下基础。
5、市场需求旺盛。(1)人民币投资渠道不足:当前国内人民币投资渠道少,各种银行存款激增,闲置资金纷纷寻找高收益的短期投资渠道;(2)银行间市场活跃:银行间市场成员众多、资金量大、交易频繁、需求旺盛,有利于短期融资券的顺利发行。
二、中期票据市场
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原《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程同时废止。中期票据在国际金融市场称做MTN,是一种中期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是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一般性债务,无需担保、资产支持或其他复杂交易结构。它是一种广义的融资性票据,它是一种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连续发行的公募形式的债务证券,是货币市场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在监管等各方面都吸取了短期融资券产品发展的经验,鼓励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继续发挥市场的约束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在4月15日推行试点7家企业,后续又推出3家企业。表1、表2是这次发行的数据统计资料。(表1、表2)
1、中期票据的优点。与目前资本市场上中期融资工具――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相比较,中期票据有明显的优越:银行贷款存在严格的企业授信制度,决定了只有资质条件较好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贷款;而且银行受资本金约束无法满足企业的巨额资金需求,一般资质的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巨额中长期资金。企业债券的审批制度较为繁琐;是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一般强制要求担保;只与确定项目相匹配;目前,企业无法便捷地通过企业债券的发行来筹集中长期资金。而相比较之下,中期票据:(1)发行主体宽泛化:中期票据的发行主体范围更为宽泛,只要市场能够接纳,凡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均可发行;(2)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申请程序简单:中期票据作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在人民银行领导下,由交易商协会进行自律管理。企业只需将相关发行文件提交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即可发行,手续简便;(3)完全市场化的发行方式:表示为评级较高的企业融资成本会低于同期贷款利率,所以充分利用资金市场的较低利率环境会降低融资成本信用;(4)无需担保或其他复杂交易结构,企业直接发行,操作简单易行;(5)募集资金用途自主化:赋予发行人更大的财务自主性,可用于改善公司资金来源结构、调整公司负债结构,并不排斥用于支持企业的并购和资产重组等,并且没有固定的使用限制;(6)发行机制灵活化:一次注册,分期发行,在金额、期限和发行时间的选择具备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匹配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可以是浮动利率方式发行,也可以是固定利率方式发行。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经中国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年度新发行量、累计发行规模和存量规模分别达到1.84万亿元、5.67万亿元和3.03万亿元,分别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78%、71%和60%。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下,锦州市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有了一定进展,但金额较小、企业单一、总体发展较缓慢。《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基层央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锦州市企业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基本情况
自2005年人民银行相继推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以来,锦州市仅有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业进行了银行间市场融资,累计发行金额7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发行2期,累计金额12亿元;中期票据发行1期,累计金额1亿元。承销商均为外省市金融机构。近期,通过对辖内26户代表企业的调查发现:
(一)企业有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的强烈需求
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意愿较强,尤其是在当前银行机构信贷额度不断收紧,企业获得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难度有所加大的形势下,企业寻求其他渠道融资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企业最关心的是发债综合成本和手续便捷与否
调查中,企业表示:“在符合发债条件的前提下,企业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或者更倾向于某种融资方式,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融资成本;二是手续便捷与否。”不同类型的企业侧重点略有不同。对大型企业来说,发债与否重点考虑的是融资成本的高低。由于大型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即使是在目前银行信贷额度紧张的状态下)较容易,因此,其选择哪种融资方式90%以上取决于融资成本。而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发债与否首先考虑的是便捷与否,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其资金需求特点是急、快、短,在资金需求紧张状态下,企业根本无法兼顾融资成本。
二、企业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锦州市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一)锦州市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大量合格的发债主体
一是大型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满足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硬性”条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持续经营三年以上、最近一期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等)的企业家数较少;二是中小企业规范程度不高,信息透明度不高,被市场完全接受和认可的较少。同时也难以达到信息披露要求。
(二)企业对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工具的认知度较低
虽然最近几年人民银行和锦州市政府等有关部门也对融资工具做了大量宣传培训工作,但绝大多数企业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的认识仍停留在初步了解状态,对于融资工具的申请条件、发债流程及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等重要内容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部分企业又是银行机构的优质客户,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容易,缺乏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内在动力,忽视了其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发行程序较为严格、相对繁琐,时间较长
一是企业银行间市场发债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比银行贷款更加严格。以短期融资券为例,企业和债券项目均需要由指定的评估机构(中诚信、大公国际等国内知名评估机构)进行外部评级,评价标准远高于银行贷款时对企业的内部评级,且企业评级结果必须在AA-以上,同时还要律师事务所出具律师意见书、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及在银行机构有未用完的授信额度。符合以上发行标准、较容易成为发行主体的企业,都是锦州市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大型企业,企业融资渠道较广泛。二是发行程序相对繁琐。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为例,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程序过于繁琐。在整个过程中,发行企业需要与牵头的政府主管部门、承销银行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担保及反担保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发行企业进行协商沟通,且发行主体涉及多家中小企业,履行程序的步调难以一致。同时,相比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时间也较长。调查显示,从企业董事会决议发行债券融资开始至最终发行债券成功至少需要5-6个月。
三、推动企业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的建议
(一)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企业债券融资专题培训、项目推荐、先进经验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同时,要聘请中国交易商协会专家、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信用评级机构就发行的注册程序、担保条件、募集资金用途等相关事项进行培训授课,提高企业对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的认知程度。
(二)企业要根据发债条件,强化自身管理
一、短期融资券市场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2项配套规程,标志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正式确立。截至2008年4月,已有352家企业累计发行了689只短期融资券,发行面额为8,967.8亿元;未到期短期融资券为280只,余额3,728亿元;今年以来,共有105只、共计1,275.2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短期融资券余额净增加524.9亿元。
短期融资券之所以在国内发展如此迅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
1、申请手续简便。(1)注册制:短期融资券由交易商协会依据自律规则和指引进行自律管理,发行人将相关申请材料报交易商协会注册,由交易商协会组织注册会议对其进行形式要件审议,接受注册后即可发行;(2)无需担保:短期融资券是以企业信用为支持的债务工具,是企业的一般性债务,无需为此寻求资产抵押或担保;(3)额度管理、分期发行: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券发行额度,额度有效期两年。在两年内,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额度内灵活确定融资期限,分期发行。分期发行融资券只需提前两天备案发行文件,无需另行注册。
2、融资成本低。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可以以资金市场利率水平融资,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3、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发行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平衡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优化债务结构。
4、提升企业市场地位。(1)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成为企业较强融资能力的标志,优先发行短期融资券,对提升企业市场形象意义重大,长期参与金融市场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2)通过多次发行,使企业发展成市场上的经常发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率基准,为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打下基础。
5、市场需求旺盛。(1)人民币投资渠道不足:当前国内人民币投资渠道少,各种银行存款激增,闲置资金纷纷寻找高收益的短期投资渠道;(2)银行间市场活跃:银行间市场成员众多、资金量大、交易频繁、需求旺盛,有利于短期融资券的顺利发行。
二、中期票据市场
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原《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程同时废止。中期票据在国际金融市场称做MTN,是一种中期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是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一般性债务,无需担保、资产支持或其他复杂交易结构。它是一种广义的融资性票据,它是一种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连续发行的公募形式的债务证券,是货币市场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在监管等各方面都吸取了短期融资券产品发展的经验,鼓励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继续发挥市场的约束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在4月15日推行试点7家企业,后续又推出3家企业。表1、表2是这次发行的数据统计资料。(表1、表2)
一、前言
近年,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增加对于利率市场化建设关注,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例如债券回购利率、外币利率等,都已经完成了市场化建设。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也之间开始调整利率。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金融行业虽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自主性较高,资源整合更加科学,但是金融行业所需要面临的冲击也在逐渐增加。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利润、信贷,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率化市场下增加了金融行业建设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恒久性的,并不会随着金融行业的建设消失。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理论风险相关理论
(一)金融行业利率风险种类
1、重新定位风险
利率市场下金融行业发展中最常见的风险就是重新定位风险。对于固定利率而言,重新定位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行业业务、资产之间的区别,对于利率浮动而言,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业务、资产在调整之间的差异。如,金融行业中的代表银行所拥有的负债时间限制与自身资产之间,在负债利率调整过程中,但是银行的资产在还有到位的情况下,银行就不会改变利率,造成银行经济利润减少[1]。
2、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指的是金融行业不同时间段债券收益,在曲线横向方向表示的是金融行业债券的时间,纵向表示的是金融行业经济效益,曲线的变化表示金融行业在利率调整中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正常情况下,金融行业的可持续性资产与短期的负债利率调整之间并没有直接性关联,银行经济效益也会存在差异,如果金融行业收益曲线并不会发生明显性改变,金融行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就不会达到预想效果。
(二)金融行业利率风险度量
金融行业利率风险度量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在对于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利率风险度量能够帮助金融行业对于自身发展中现状正确认识,对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精准性判断。金融行业在对于利率风险度量最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2]。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指金融行业在调整利率过程中,利率支出与收益二者之间的浮动,并且利率调整中变化速度。利率敏感性资产指的就是金融行业在调整利率过程中,利息收入跟随利率调整的改变。利率敏感性负债指的就是金融行业在调整利率过程中利息支出与利率之间的关联,,或者是金融行业在利率调整中调整负债时间。利率敏感性缺口指的就是金融行业在利率改变的一段时间中,利率敏感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就表示金融行业在利率风险中的系数。如果差值为正数,就表示金融行业在提高利率过程中,收入也将增加,但是支出也适当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分析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差异。如果差值为负数的情况下,利率在提高过程中,收入增加,支出增加,但是收入增加的数值将高于支出的数值[3]。
2、VaR模式
VaR模式主要是经济学家研究中使用的市场风险度量方法,将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喻为一种模式,进而探索市场风险度量。VaR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一定环境水平下,金融行业对于利率调整也需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金融行业资产就有可能受到损失。
(三)利率风险防范
1、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金融行业在利率市场中应对风险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主要就是将交易双方资金时间及利率金额等信息明确,保证金融交易。在对于业务结算中可能够将我国金融行业在某段时间内的利率直观性体现。如果协议的在到达时间的情况下,协议中的利率低于金融行业现阶段的利率,就表示利率下降了,但是买方在支付资金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协议中制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买方经济就遭受到了损失。如果协议的时间达到情况下,协议中的利率高于金融行业现阶段利率,就表示利率增加了,但是买方在支付资金过程中,还是会按照协议中制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金融企业就遭受到了损失[4]。
2、利率互换
利率交换指的是利率协议双方在协议中规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将通过的资金与时间作为前提,进行利率交换,卖方支付在规定时间段内的利息。利率互换过程中并没有真实的资金转移,仅仅是通过协议延长的形式完成资金业务,并且卖方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借贷资金及借贷年限。从负债利率角度对于利率互换方法分析,金融行业所获得利率就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对经济利润,时间可以做出相对应调整。
三、我国金融行业利率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
本文在对于金融行业利率市场化下风险分析中,将金融行业代表性银行作为对象,进而分析出金融行业利率风险,及风险管理方式[5]。
(一)基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1、我国某商业银行利率变动情况
由表一可以发现,我国银行在1996年开始逐渐下调了存款利率,但是在2006年存款利率开始逐渐增长,在2010年银行有将存款利率调整。表一中仅仅是我国银行利率调整的部分,,但是银行在每次调整利率过程中都会面临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在调整利率后所需要面临的风险都将高于市场化建设之前所需要面临的风险。
2、利率风险分析方法的选取
本文在对于金融行业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为敏感性缺口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较为简洁,对于外部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发展并不是十分完善,其次就是本文所选取的对象银行经济利润来源简单,建设水平与经济效益之间关联紧密,在利率调整中面临的风险更加直观。
3、利率风险分析
在使用敏感性缺口分析方式对于我国某商业银行利率与风险分析中发现,某商业银行在资产时间较长,负债主要为短期模式,银行在建设中已经出现了资产负债不平衡的问题。在根据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特点及某商业银行利率变动及经济利益之间开始发现,在敏感性缺口出现负值的情况下,某商业银行在该段时间内的利率提高,但是经济利润却在下降,净利息增加。总而言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调整利率,需要增加对于利波动性分析,让银行在发展中所需要面临的风险降低。商业银行在对于利率风险上的忽视,同样也是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忽视的内容,特别是利率市场化艰深晦涩,金融行业的利率更加不稳定,这就需要金融行业创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6]。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现状
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指金融行业在发展中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所准备的资产占据全部资产比例,能够直观性表现出金融企业在资产遭受损失情况下,金融企业自身偿还能力。我国对于金融行业资本充足率在2006年已经进行了明确性规定,要求金融企业所准备的资本充足率不能够低于企业全部资金数量的8%,但是我国金融行业中能够达到国家制定标准的企业数量较少,甚至都没有超过10%。我国金融行业在资金充足率制定过程中,虽然逐渐开始增加对于资本充足率重视,对于资本充足率控制效果也较为良好,但是我国金融企业与国外金融企业相比较中,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2、资产负债率
金融行业而言,尤其是银行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人们的储存资金,并且资金总数量十分庞大,金融行业对于资产负债率也就较高。金融行业所拥有的资产数量较高的过程中,向外界放贷的资金也就增加,经济利润也将会提高,但是当负债情况高于金融企业所能够承担的范围后,金融企业还无法及时将外界的资金收回,就会造成金融企业出现资金流动问题,甚至直接可能造成金融企业破产。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建设中,所需要面临的风险还较大,因此对于风险抵抗能力及控制能力还需要增加[7]。
三、利率市场下我国金融行业应对利率风险的策略
(一)增加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负债率的管理
当金融企业拥有充足的资本的情况下就能够有效抵抗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能够表示出金融企业对于经营中风险的控制水平。增加金融企业拥有充足资本率及资产利率风险管理,能够增加金融企业在利率市场中的对于风险抵抗控制能力。
金融企业在提高对于资本充足率,本文在对于资本充足率介绍中,可以发现资本充足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受到企业资本总数额及风险资产数额两个因素影响,根据这种情况,金融企业可以适当增加企业净资产的数额,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资产数额。金融企业在提高资本充足率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增加企业净资产数额。
金融企业在降低资产负债率中,主要途径就是将企业所信贷的资金总数控制,调整企业资产结构,进而降低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7]。
(二)创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建设中,创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就十分重要,金融监管系统能够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让利率市场在一定规则下开展,增加金融企业抵御利率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创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中,首先就需要转变监管理念。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中,一直都存在监管体制,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中,传统金融监管体制就需要有原有的功能监管转变为风险监管。金融监管体系开展风险监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发展中,部分金融企业能够能够提高建设规模,进而使用了一些违规,传统功能监管所具有的意义将不在重要,对于金融企业风险监管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转变监管理念后,就需要形成事后安全体系,在人们认知中金融企业破产几乎是不存在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也是有可能出现破产的情况。但是我国并没有常见事后安全体系,这就影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设。为了能够增加金融行业对于风险抵抗能力,利率市场也能够最短时间内建设,就需要建立事后安全体系[8]。
结论: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建设中,我国金融行业所需要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本文仅仅对于金融行业在利率市场中风险简单性分析,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炳辉,何建敏.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J].财经科学,2014,03:1-10.
[2]郭新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率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08:16-24.
[3]隋聪,邢天才.基于非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中国银行业贷款定价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12:82-93.
[4]李济广.利率(完全)市场化理论依据的逻辑错误和实践危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5:3-13.
[5]赵雨馨.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7:169.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61-07
一、引 言
金融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是各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准确测定,对一国金融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正确决策与健康发展、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稳定与安全等诸多方面都极为重要。
关于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Mattoo(1998,2000)[1-2]首先对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加入WTO的所有西欧成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类似于Mattoo(1998)的方法,Valckx(2002)[3]按照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对世界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群体国家的平均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测量;Qian(2006)[4]研究了WTO成员国1995年和1997年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Pontines(2002)[5]和Dobson(2002)则分别估计了APEC成员国和主要OECD国家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实践的真实水平。另外,为分析承诺原因,Harms、Mattoo 和Schuknecht(2003)[6]考察了世界各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承诺的决定因素,并利用实证方法检测了国内政治经济影响力、国际交易报酬和补充政策规定在市场准入承诺中的作用。以上方法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某几个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但还难以直接用来准确、全面地衡量一国或地区的整体承诺水平,当然更不可能用来对中国目前的情况展开研究。另外,我国学者对与我国金融对外承诺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金融对外承诺的监管、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我国金融对外承诺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定量测度方面尚未涉及。
为探究我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具体水平及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的位置,本文将首先在介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基础上,给出了为何选择从金融服务角度去定量刻画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依据;然后,从金融服务角度构建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其次,应用该模型对我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国际比较;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结论和启示。
二、金融业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定量刻画
本节试图从金融服务的角度对金融业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定量刻画,为此,我们需要从解析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及其与金融服务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寻找依据,具体阐述如下:
(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
1. 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基本内容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金融服务协定》(FSA)以及WTO成员国的承诺,金融业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内容如下:
(1)市场准入承诺。GATS第16条已对市场准入的具体规则做出了规定:首先,每一成员国在具体服务部门就市场准入做出承诺时,它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得低于承诺表规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赋予的待遇。也就是说,各成员国在承诺表中确定地承担市场准入义务的最低标准,代表着对其他成员国开放市场的最低限度,除非发生紧急经济情况或基于审慎管理;并且在以后谈判中,WTO的成员国只能在新的承诺中减少限制,而不能增加限制。其次,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必须明确“服务提供者的数量”、“服务交易或资产的总额”、“服务经营或服务产出的总量”、“具体服务部门的雇佣人员总数”、“服务提供者的经营形式”和“外国资本的最高份额”的限制条件。市场准入的承诺和实施确保了各成员国国内有关法规所具有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并关系到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缔约国市场的有效性。
(2)国民待遇承诺。国民待遇是一条传统的自由贸易原则,它要求一国境内的非居民享有与居民同等的待遇,即对于一国领土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和非居民,国内法应平等适用。GATS将国民待遇规定为具体承诺的内容,各成员国应按其具体承诺表规定的范围、条件和限制给另一成员国国民待遇。另外,GATS所确定的国民待遇标准是事实上的而非法律上的,这也就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各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中针对国民待遇提出的所谓“竞争机会均等”的概念。
2. 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
根据GATS的内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所涉及的金融业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行业对于某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我们仍然依据本文所设定的标准对金融业进行行业划分,其具体资产的计算可以采用股权所占比例的方式进行处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通过上述金融服务业以具体的金融服务项目及其相关规定表现出来,这些金融服务项目主要包括银行业的存款、贷款、货币经纪业务,保险业的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业务,证券业的发行和承销、证券结算和资产管理业务,其他业务的金融信息的供应与付款和结算业务。
根据GATS、FSA及WTO成员国的金融实践,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所体现的上述金融服务项目是通过以下四种金融服务方式实现的:
(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这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跨国界可贸易型服务”。如一国银行向另一国借款人提供贷款服务;一国保险公司向另一国投保人提供进口货物运输保险服务。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在成员方境内向来自任何其他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一国银行对外国人的旅行支票进行支付的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这种跨国金融服务是目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形式,为全球性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进一步渗透的重要战略手段。
(4)自然人存在(Presence of Nature Persons),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自然人提供的服务。这类金融服务多为与银行、保险和证券有关的辅金融服务,例如风险评估、顾问咨询、经纪等,是金融服务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之,WTO成员国将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主要内容即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通过金融服务业落实到金融服务的具体项目及其相关规定中去,并通过以上四种金融服务方式去具体实现。
(二)从金融服务角度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定量刻画的依据
根据前文论证,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都将通过金融服务业的具体服务项目及其相关规定体现出来,并通过金融服务的四种方式去实现。所以,对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测度,可以通过评判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金融服务项目体系为简便起见,我们将用以反映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所有金融服务项目及其相关规定的全体,称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金融服务项目体系。的状况来完成。显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金融服务项目体系的状况,可通过对该体系中金融服务的项目数量、有关比率、项目结构、限制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等因素来测定,而上述因素都容易量化。因此,本文选择金融服务角度来定量刻画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
三、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测度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定量描述,下面将构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并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一)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根据前文第二节的分析和结论,我们将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指标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末级指标层,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在末级指标层的金融服务业务中,类似于Sorsa(1997)和Mattoo(1998)的处理方式,由于与“自然人存在”模式有关的金融服务项目在对外开放的金融服务项目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影响也甚微,所以本文不予以考虑。
(二)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公式与计算
1.“末级指标”的计量
根据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指标的基本结构,末级指标的计算主要按照各金融业中“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三种服务模式所涉及到的金融服务项目及其规定的指标来进行,而这些指标可根据Mattoo(2000)、Pontines(2002)和Valckx(2002)的六个等级 Mattoo(2000)、Pontines(2002)和Valckx(2002)根据具体服务项目的限制水平将对外开放各业务开放承诺水平划分为六个等级,并分别赋值为0、0.10、0.25、0.50、0.75和1.0。
划分和对应的赋值方法进行赋值,若某一项目的受限不止一个时,可取其平均值。具体赋值结果见表1。
2.指标权重的设定
根据Mattoo(2000)等对权重的设定方法,本文对末级指标的权重设定如表2所示表2是Mattoo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金融业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所作的研究,是对金融服务业务度量方法的基本概括和总结,因而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对外开放承诺水平的测量是同样适用的。;“因素层”权重的设定为各具体项目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例如,银行业的存款权重=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贷款额),银行业的贷款权重=银行业贷款额/(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贷款额);“准则层”权重为各行业资产在行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例如,银行业的权重=银行业资产额/(银行业资产额+保险业资产额+证券业资产额+其他行业资产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衡量某一年(或几年)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时,取各行业的年资产额(或年资产平均值)。。
四、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及国际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测度模型和方法,下面将对我国2001年12月11日―2007年9月30日之间金融业中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测度,并分别与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比较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际金融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有关银行、保险、证券的国内、外网站,IMF、WTO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网站,等等。。根据现有数据,利用公式(2)―(4)即可求出我国及其他19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平均值(如表3、表4所示)在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测度值进行比较时,这里同时列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市场准入承诺的测度值,而“其他行业”由于所占比例很低,在此不再进行比较。。
由表3和表4,通过对我国金融的各个行业及整个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测度值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可知:
(1)关于市场准入的情况:从各金融行业排名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处于第16位,其测度值与第一名的日本相差很大(测度值相差0.165);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相对较高,处于第12位,但与第一名的美国相差也较大(测度值相差0.159);证券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处于第17位,与第一名的差值最大(测度值相差0.264)。从我国各金融行业自身比较来看,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最高,证券业次之,银行业最低。从总体排名来看,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处于第18位,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其测度值为0.658,与综合排名第一的日本相差0.187。
(2)关于国民待遇的情况:从各金融行业排名来看,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同处于第一位;证券业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处于第19位,与第一名相差0.073。从我国各金融行业自身比较来看,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均达到最高水平,而证券业最低。从总体排名来看,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处于第18位,高于巴西和俄罗斯;其测度值为0.978,与综合排名第一的国家或地区相差仅为0.028。
(3)从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相比情况来看,二者的承诺水平很不均衡,这与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例如表3和表4中排在前8位的国家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二者承诺水平的排名相差不大,都比较靠后,但二者的测度值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名的差距差别较大:我国金融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第一名的日本相差0.165,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第一名的差距仅为0.028。而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3和表4中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比较高的前8个国家或地区,不仅二者的排名未变,而且测度值的差距也很小,二者的承诺水平呈现出同步协调均衡的状态。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还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尽管我国已加入了WTO,但根据世界贸易规则及我国金融服务的相关承诺,我国的金融业还处于过渡期,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诸多限制仍然继续存在,特别是,在对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中,我国采取了更加谨慎的开放原则,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诸多项目管理较严。虽然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较高,但在我国金融业中所占比例较低,而银行业所占比例非常大,从而导致我国金融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不高。
至于我国金融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与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主要因为相对于国民待遇而言,我国对市场准入的限制更为严格:首先,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必须遵守WTO规定的、更侧重于国民待遇要求的金融服务贸易相关规定及其他附属条款。其次,是出于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考量而采取的国家策略,例如为吸引外资,我国对外资投资者在国民待遇方面一直采取较为优惠的政策,从而导致我国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出现差异和不均衡的情况。
五、结论与启示
为探究我国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具体水平及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的位置,本文分别构建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给出具体的测度公式,并对我国与其他19个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金融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为0.658,在2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就国内各金融行业的比较而言,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最高,证券业次之,银行业最低。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根据世界贸易规则及我国金融服务的相关承诺,我国的金融业还处于过渡期,市场准入承诺的诸多限制仍然继续存在。
第二,我国金融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为0.978,在20个国家中排名第18位,但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算大;就国内各金融行业的比较而言,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均达到最高水平,而证券业最低。
第三,作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排名都比较靠后,但二者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各自对应的的第一名的差距差别较大,说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而且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二者的承诺水平很不均衡,这与较高水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同步协调相比有显著不同。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相对于市场准入承诺,我国国民待遇承诺的限制较为宽松。
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金融开放的力度仍然不够,金融开放的内容也很不均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根据我国目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不高与不均衡的现状,通过对我国金融开放承诺水平的准确定位,找到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现和改进不足,确定并实施适合我国金融未来稳步发展的对外开放路径,同时应注意及时调节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和速度,以防止开放过度或开放不足,是我国目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如何在我国金融基础还不牢固、金融市场监管措施和配套法律不健全、市场机制不成熟的前提下,既要保持金融开放的适度,又必须注意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冲击的防范与化解,以确保我国金融稳定与安全,保持我国的金融开放能稳健有序地进行,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Mattto A.Financial Services and WTO: Liberal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R].Manuscript,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1998.
[2] Dobson,Wendyand Pierre Jacquet.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the WTO[R].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1998.
[3] Valckx N.WTO 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Measurement, Choice and Impact on Financial Stability[J].Research Memorandum,705, 2002.
[4] Ying Qian.Finani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and GATS-Analysis of the Commitments under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J].ABA Journal, XXI, 2006.
[5] Pontines V.The Role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Financial Services Agreement (FSA) in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Efforts of APEC Economies[R].Philippine APEC Study Center Network (PASCN) Discussion Paper, 2002.
[6] Philipp Harms.Aaditya Mattoo and Ludger Schuknecht, Explaining Liberalization Commitments in Financial Services Trad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3(3).
[7] Mattoo,A.National Treatment in the GATS: Corner Stone or Pandora's Box?[J].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7:31.
[8] Mattoo A.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WTO: Liberalisation Commitments of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cs[J].The World Economy, 2000, 23 (3).
[9] Nadeen U. Haque, Kajal Lahiri and Peter J. Montiel, A macroeconometric mode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IMF Staff Papers, 1990, 37(3).
[10] Sorsa P.The GATS Agreement on Financial services――A Modest Start to Multilateral Liberalization[R].IMF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7.
[11] Quinn D.,Inclán C.The origins of financial openness: A study of current and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J].American of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7,41(3).
[12] Wendy Dobson.Further 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the Doha Round?[J].Policy Brief,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6).
[13]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Opening Markets i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Role of GATS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R].1997.
[14] Nico Valckx,WTO 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Measurement, Choice and Impact on Financial Stability Research Memorandum[R].2002.705.
[15] 邓朗星,顾朔南,徐滇庆. 加拿大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2005,(4):27-31.
[16] 方友林,冼国明. 市场准入交换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83-88.
[17] 郭根龙,冯宗宪. WTO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4,(3):15-18.
[18] 姜波克. 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9] 姜学军. 刍论改善金融服务与加强金融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3,(6):33-36.
[20] 李.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28-31.
[21] 李雁玲,程桂枝. 对金融服务贸易与资本项目关系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5,(7):41-42.
[22] 李征. WTO下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准入制度[J].时代经贸,2006,(9):1-5.
[23] 邱润根,张志勋. 我国金融业的入世承诺与法律监管体制的调整[J].企业经济,2006,(4):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