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09: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各种制造环节、工艺和过程,改变原材料的用途,将其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业务活动。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还包括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等活动。其分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制造业现已成为沈阳市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沈阳市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农、林、牧、渔业)、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等等。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和“引擎”,已成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中间投入性。二是人力和知识的高资本密集性。三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性。四是产业关联性。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流行观点
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以Cohen和Zysman,(1987);Rowthorn和Ra
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ir和Meliciani,(2003)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需求的遵从地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我国学者张世贤也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和市场,服务业才有可能获得高的要素投入回报。江小涓、李辉的研究指出,虽然过去20多年里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却能在这段时期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刘培林、宋湛认为,目前我国生产业部门从其内在属性上看,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产业,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将大量资金投入生产业的机会成本大于投入制造业的机会成本。
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以Pappas和Sheehan,(1998);
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生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我国学者江小涓和李辉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以Park和Chan,(1989);Bathla,(2003)的观点为代表。其机理是: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诸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生产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我国学者顾乃华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进一步考察了生产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期,除了应关注生产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也应重视生产业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我国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服务业正承担起破除制造业体制改革“瓶颈”、减轻改革阵痛的功能。
四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以Lundvall和Borras,(1998)的观点为代表。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我国学者周振华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于上述四种论述生产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总体看法是:“遵从论”和“主导论”都过于偏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比较切合实际;“融合论”反映的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
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分析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生产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随着产品生产与服务功能的不断融合,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 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另一方面,服务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总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这种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互动关系。一是发展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主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随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演进的客观需求,必然要求我们在一些制造行业和区域建设尽可能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使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制造业的经济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产业联系密切的诸多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除了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可见,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应仅仅是针对制造业,而是应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促进、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制造业对生产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制造业内部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活动逐步外包,进而促进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促进生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效依托。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而生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加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化趋势形成后,生产业能够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对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渗透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发展生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制造业只有借助先进生产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才能取得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支配权,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发展生产业不仅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优化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更好地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制造业与生产业是并行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会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二者缺一不可;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良性互动。
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类的企业必然会寻求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撑,反过来,制造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从必要性来看,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两业”联动双赢,而且对于调整优化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关系分析
简单来讲,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个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业,贯穿于制造业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已经成为制造业生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制造业生产的持续性、链接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物流业高效便捷的服务,加速了制造业产品的流通,使各环节之间更加衔接。此外,减少了其在物流策划、操作、运行等方面的时间,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有效促进其产业升级,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尽管物流业在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物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当前,制造业是物流业。制造业作为物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最重要的目标客户,其发展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物流需求,并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施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支持和动力。
二、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
作为制造大国和强国,德国制造业出口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以上,而德国发达的物流业,对推动其制造业国际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1.德国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大力支持德国的物流产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业起步,并依托德国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德国仅次于国际贸易产业和汽车产业的第三大产业。德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联邦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出台了德国货运与物流总体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物流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了德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进程。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承接制造业日益增长的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需求,更好地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体化服务。2.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德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德国共有35个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的支撑下,制造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实现集聚发展,产业链条更加一体化,有效地优化了其物流流程,提高了生产能力。通过物流园区的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德国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水平,而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紧密的协同和共赢关系。3.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德国物流企业的背后,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做技术支撑,承担着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物流科研成果的重任。而且,德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三、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启示
实践证明,两业联动发展理念已得到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可,下一步还应在创新联动模式、丰富联动内涵、提升联动质量和营造外部环境上多下功夫,不断推动两业协同融合发展。1.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力度,推进物流业务社会化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两业联动发展;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将其物流业务社会化,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发展,大力优化自己的物流供应体系,引导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最终实现与制造业的共赢。2.搭建联动发展平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并大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动能,大力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水平,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3.统筹推进两业基地建设,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业园区建设,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大力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联动发展。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助推两业联动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联动营造一个高效的信息互动环境,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现代物流企业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较高层次的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12-01
一 引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陕西制造业竞争力,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促进制造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研究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紧密衔接、互动协同等产业联动方式,探索两业联动运作模式和实现策略,使制造业与物流业形成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特色的产业高度化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指导陕西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密切联系、协同发展,对陕西、关天经济区乃至西部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 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联分析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对陕西省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目标值的重要因素,从而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促进和引导系统迅速而有效地发展。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就可以说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关系密切;反之,二者关联程度较低。以下是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本步骤:①确定分析的指标;②确定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x0(母序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xi(i=1,2,3…,n)(子序列);③对数据进行变换,采用无量纲化处理;④计算关联系数;⑤计算关联度;一般根据经验,当分辨系数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大于0.6时,就认为两因素的关联性显著。在这里规定,ri为关联度,当0 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支柱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均值,见表2-1。
由表2-1可以看出,无论是货运量还是货物周转量,都和陕西省支柱产业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一样,也就是说他们的相关性的顺序是一样的。其中纺织服装工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联度都超过0.85,属于关联度极强,协调性作用也极强。食品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物流业的关联度在0.65-0.85之间,关联度较强,协调作用较强。能源化工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与物流业的关联度虽然都超过了0.6,在关联显著性范畴,但是关联度为中,协调作用中等。
陕西省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上升,与物流业的总体关联度呈较高势态。观察关联度排序不难得出,纺织、医药、电子通信设备等的精益生产与物流业的关联效应大于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工业这些大量生产的制造业。说明重工业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的物流需求释放。
陕西是生物资源大省之一,独特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相关行业人才优势也很明显。
电子及通讯设备、装备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它们为物流业提供了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电子及通讯设备的发展为物流业的准确性、时效性提供了软件支持,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本身对物流的需求也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特点 客车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路径有别于其他行业。客车行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旅游、公交、客运汽车为主的行业,属于制造行业,该行业生产流程长,成本控制要求高,成本核算复杂。同时,客车行业的采购和销售特点,与一般机械制造业又有着显著差别,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在产品销售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客车行业订单式生产,客制化程度高、交期短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的特点:一是成本核算是采用分批法核算,按订单归集材料费、以实际工时分摊制造费用,对订单BOM的准确性依赖度高;二是资金供给主要采用票据融资及无息负债;三是销售回款采用车辆按揭、信用证、信用分期及款到发车的形式;四是随着海外销售的增加及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敏感地区结算途径的受限和外汇汇率风险的加大。决定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营扩展的需求,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是企业进行快速评估和决策的必备手段,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绕不开的途径。客车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产品价格、产品配置、交期满足能力、融资条件等因素成为获得订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公开招标采购的日益普及,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和报价依据已无法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往往因信息掌握不全出现高估或低估订单成本的状况出现,产生丢单或订单严重亏损的事件发生。因此,主流厂家都先后开发和使用各种ERP工具以解决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二)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概况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金龙”)成立于1988年,作为国内客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自1998年开始就逐步进行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最先使用的是利玛财务软件。 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 2006年财务核算模块引入了金蝶ERP软件及自行开发的KIMS物料管理软件,自此财务信息化建设逐步迈入快车道。2009年,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经营规模需要,整合公司信息化平台,建立集成、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更好地为协同销售、计划、物流和生产提供支持,并增强财务对业务运作的监控能力,公司梳理规划与周边系统的关系,包括KIMS系统、PLM系统、OA系统、MES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售后备件系统等,实现了基于意向订单管理的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的管理,迅速开展了系统的升级改造,上马了国际领先的SAP&ERP,并于2011年10月实现一次性成功切换及运行,经受了第四季度生产高峰期对系统的压力测试,保证了公司产能连续刷新历史记录对系统的考验。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及主要变革点
SAP作为管理软件龙头老大,是ERP思想的倡导者,SAP以其强大的功能、高度的集成性、灵活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它不仅在财务子系统内部集成,同时也在系统内所有的模块之间集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资金流的全局管理控制,实现财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厦门金龙基于适用性及先进性的考虑,聘请IBM咨询管理公司进行SAP的导入及公司流程的梳理与再造。
(一)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范围可控、确保成功”的原则,启动ERP系统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总体思路是:对信息化系统借鉴同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构建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业务和管理成本以及日常运营和决策风险,并为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及后续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的升级改造主要变革点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对ERP系统的改造,主要有如下八个变革点:构建以整车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及财务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最佳实践,重点应用 SAP系统的标准功能,通过适当的客制化开发定制,构建有客车行业特色的、以销售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一体化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将以ERP项目一期作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解决核心业务需求,力求试点项目风险可控、按时按质完成,并为后续项目推进奠定基础;建立规范的数据管控体系,建立可复制的数据架构(正向BOM、模块化可配置化BOM),满足企业对于财务和业务数据集中管理的要求,提升数据质量,为管理层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有效的知识传递,培养出更多既精通管理理念、又熟悉业务流程,同时具有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骨干队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SAP强大的跨部门集成平台,使公司的财务角色和关注点从账务处理快速转为以优化业务为中心。从采购入库到材料消耗、整车入库、销售等时时集成到财务模块,确保在整个采购生产销售链条中,财务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持,将财务从记账出具报表等传统角色抽身出来,转为通过数据分析、监控发现业务异常,从而协同各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弥补管理上的漏洞、优化业务流程;SAP的计划成本体系帮助财务在工单下达前就可以进行整车生产成本的估算,在生产过程中可时时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投料异常情况以反馈物流、生产进行调整;通过月末生产订单的结算以及物料帐的结算,财务实现将采购、物流配送、生产等各环节产生的价格差异进行高效的追踪还原,例如,原材料的采购价差可经物料帐还原到整车的销售成本,确保了财务实际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ERP系统为厦门金龙打造拥有多角度、全方位的业务透视能力的分析平台,其中获利能力分析以销售凭证为基本单元归集各项分析指标,通过多维度各种指标的分析,帮助金龙快捷准确地挖掘最有潜力的市场、产品、客户,发现获利薄弱的产品类型,持续地推动盈利能力的提升。既为实现业务员、市场部以及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提供充实的数据,同时为经营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从传统的考核销量、销售收入,过渡到考核订单利润、订单质量、以及订单的标准化程度。财务电子报销系统的上线,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员工可自助在网上提交报销申请,按权限管理办法进行签批,并结合预算管理,实现费用管理在先,员工和主管随时了解报销进程及预算使用情况。结合会计凭证自动转换及银企直连、银行对账系统功能的实现,极大减轻了会计人员在SAP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现金管理风险。
三、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思路
厦门金龙将以建立高效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和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公司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系统改进、业务平台、功能扩展三个构面进行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具体来讲,就是开展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 构建适应业务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建立总线结构和数据交换平台,提高系统易用性和稳定性。改良与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为配合战略运营服务,为生产提速、质量提升、精细管理服务,并对ERP系统功能进行内部深化和外部扩展,实施DMS/QM等新功能,扩展到其它子公司和制造部,初步建立ERP系统的运维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支持持续创新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与提升报表分析体系,由执行层向决策分析层过渡 初步形成一套以业务报表和业务分析为基础,多维分析、统计分析、财务整合和利润模型为中间层,形成公司层面的报告及计分卡,并提供决策层简捷有效的管理驾驶舱,为快速决策提供思路清晰、界面友好和操作简单的管理工具。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ERP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各项绩效评价体系。也即,从客户市场、运营分析、劳动成本管理以及财务分析四个构面对公司的运营指标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整机盈利能力分析、配件盈利能力分析 、库存分析(ECC)、采购分析 、事业部绩效分析(ECC)以及产品成本分析(ECC)等。
(四)结合运用SAP&EKP系统软件 借助SAP&EKP系统软件的结合运用,进一步摆脱财务人员以记账、核算为主的基础层面的操作,通过与前端业务的高度集成,提高核算速度,通过架构的多元化、多角度和全方位,使得核算更加贴近业务、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并提高核算的精准度,促使财务人员更多地关注于财务管理及业务层面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为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嵌入SAP&EKP系统,实现系统自动控制,减少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具体包括根据标准值的设定进行控制与警告、根据项目计划进行费用支出控制和根据合同付款条款进行付款或费用支出的控制,并通过系统设置权限,使操作与查询层面得到数据范围和审批控制,设定签字权权限审批规范,对费用的支出、合同的签订,通过上一级审批方式进行控制等。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有着惊人的涨幅,从1990年的6096.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9826.7亿元,同期增长了44.3倍。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生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阐明江苏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关系,最后针对江苏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Rowthorn(1999)认为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O’Faeeell & Hitchen (1990)则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呈现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协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 Fuentes D. 1998)。生产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增加中间投入部分。原毅军等(2007)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出发,阐明了二者技术研发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纪春礼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观,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程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考量。
三、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的角度看不同的生产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假设以下公式:
(公式1)
上式,表示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
表示第i制造业对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表示第j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总和;
从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归纳得出以下公式:
(公式2)
上式,表示第i服务业与第j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系数,
表示第i服务业向第j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表示第j制造业获得各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的总和。
以上两式表明,的值越大,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关联越紧密,第j服务业越依赖第i制造业;反之,则两者独立性较强,关联性较弱。同理,的值越大,证明第i服务业对第j制造业有更强的促进推动作用。
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和生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这3个行业,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状况。
以2007年江苏省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为例,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为66049万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各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之和为11684678万元,因此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率为5.6%。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和制造业各行业对生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看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江苏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 )
由表1可知,我省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系数较高,分别为10.1%和8.4%。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中间需求系数为10.3%。交通运输邮电业与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关联性较高,中间投入系数都为3.1%。金融保险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较小。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各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则有较强的需求关联。由此可见,江苏省新兴生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程度十分明显。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选取1989-2009江苏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选取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等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用Eview5.0软件来建立模型,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分析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影响。
以制造业(ZZYE)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 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 每一年的总产值,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ZZYE=α+β*JRBX+γ*KXYJ+ε*YSYD,在模型中,α为常数虚拟变量,表示外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β、γ、ε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主要数据,如表2:
表2 回归分析
注: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分析: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和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对江苏制造业的系数分别为2.27,63.36和-5.88,表明此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影响。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即都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
江苏的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系数为2.27,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金融保险能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能够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的投入。江苏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系数为63.36。显超其他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作为江苏新兴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呈现不断扩大,快速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制造业影响呈抑制作用,程度系数为-5.88。近年来,由于江苏省公路、铁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我省的海、陆、空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江苏的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浙江、上海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江苏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生产业(SCXFWY)每一年的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制造业(ZZYE)每年的工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SCXFWY=δ+ζ*ZZYE,在模型中,δ为常数虚拟变量,ζ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分析
注: 制造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依此回归分析,制造业对生产业有一定的影响,程度系数是0.22,制造业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即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很多服务业依靠制造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制造业,社会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很少。所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分析和相互影响分析可知,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对新兴生产业如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的需求较大,而新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却比较低,而且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程度很大,所以,江苏应该积极发展新兴的生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制造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促进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推动,加快生产业发展。(3)明确生产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4)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5)贯彻人才强省计划,为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惠萍.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A].学者论坛,2008;3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自身客户的需求展开,而站在物流业的立场上,制造业就是当前物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物流业重要的目标客户,制造业的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是物流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流通,制造业的发达需要物流业给予强大的支持,离开了现代物流业,制造业的货物采购、供应和销售就会不畅,生产就会中断,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唇齿相依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效实施,必然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展开企业间的联动合作。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二、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状况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物流集散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7亿元,比2009年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9.1%;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87.6亿元,比2009年增长20.1%。2011年第一季度,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5%。其中,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IT业产值分别增长26.4%、27.4%和18.2%。一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良好,华晨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9.1%、20%、19.6%和1.8%。巨大的产业规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基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着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沈阳市服务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沈阳市交通运输“十一五”规划》、《沈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以及《沈阳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中都明确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并贯穿始终。
目前,沈阳市一部分制造业企业能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7月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选,初步认定131家企业入围联动发展示范企业名单,其中沈阳市入围企业三家,为“沈阳北方交通重工有限公司、沈阳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沈阳中深集团”。其中,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成品运输业务外包给沈阳市四通运输有限公司,将采购及运输业务委托给日本伊藤忠公司,伊藤忠公司为其提供“移库销售模式”的贴身物流服务。中外运长航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与宝马汽车于2010年10月也开始为期5年的汽车零配件物流合作,通过SAP管理软件进行实时信息传递,完成发动机之外所有国产零配件的供应。沈阳中深集团为米其林、中富集团、东软、松下、福尔波西格林、特变电工、沈阳化工集团、沈阳金杯广振、SEW等多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了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沈阳远大集团与中外运和华力环球进行物流合作,通过项目招投标方式来实现,一般有效期为三个月。典型企业的成功做法,带动了更多的制造企业尝试外包,改变自营物流运作模式,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与共赢。
沈阳制造业物流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沈阳市的制造业和物流业中间的通道并未有效打通,目前还是两个相隔离的行业。要加强两业有效沟通和衔接,促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协同相生,就必须强调和关注两业联动发展的科学的合作模式。
三、沈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创新型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模式、双赢物流模式、物流业务外包模式,这些模式照搬发达国家的较多,自己创新的较少,而且并不完全适合沈阳市的两业联动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携手共创新型物流运作模式,通过重组、改造,提升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促进两个行业进一步协调发展。下面从沈阳市制造业企业规模划分的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
(一)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1.物流系统接管模式
物流系统接管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将其物流系统全部承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接管制造业企业的物流系统并雇用原企业的员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双方专用的资产和设施,由专用设施为供需双方提供生产或物流等相关方面的服务,进而开展深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使供需双方真正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专用性资产可以是专用的配送中心、专用的加工企业、专用的运输公司等。共同投资建立专用性的资产是一种消除博弈现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有效方法。沈阳康师傅分公司与沈阳顶通物流公司的合作就属于此种模式。
2.物流托管模式
物流托管又叫物流业务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拥有物流设施的产权,将管理职能外包出去,等于将物流设施出租。物流托管模式对于沈阳的物流发展现状,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目前沈阳有很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仍然遵循产供销一体化、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仍占有很大比重,若将其业务资产完全剥离,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去管理,在体制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困难,退出障碍比较高,难以实行。然而由于仅仅服务于本企业,客户资源匮乏,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众多的物流企业由于缺少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资源而苦苦挣扎。物流托管模式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物流托管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双赢。
3.物流交易所模式
设立物流交易所的目标就是为物流的集中竞价和有组织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与规则。沈阳物流供需双方缺乏交流平台,行业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不够,是阻碍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的一个原因。沈阳迫切需要构建一个能汇聚国内外制造商、采购商、物流供应商和服务商于一体的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物流交易所,促进物流供需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则会有更多的买卖双方能够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完成物流外包的交易,物流业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制造业也必将更加强大。
4.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
以物流园区为依托,形成前店后库模式,构建商贸一体化物流中心。以租赁方式将店面租赁给入住的制造业企业,供其展销其商品,订单谈判等业务。以几家龙头物流企业为管理者,负责调配服务于入住其中制造企业物流的各项业务――仓储管理、物流输送、流通加工、集合拼装等。
5.融资租赁治理模式
根据物流外包合作的特殊性及具体需要,在传统的融资租赁形式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实现形式。
(1)“杠杆租赁”的融资租赁模式
在该模式下,银行把贷款发放给资信情况更好的制造业企业,而制造业企业充当为物流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出租人,一方面,稳固其物流合作关系,激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另一方面,物流服务需求方对物流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更为了解,且对融资租赁物的监管能力远远大于银行。
(2)“项目租赁”的融资租赁模式
该模式由简单融资租赁的企业融资方式转变为立足于项目收益的项目融资方式,不涉及项目母体,也不需第三方提供担保,出租人和承租人共享该租赁项目的收益。在还租方式上,采用定期不定额还租方式,租金多少源于项目的收益。“项目租赁”的融资租赁模式,因为其还款额直接取决于其承担的物流外包项目,使得物流服务需求方无法提前终止物流合约,可以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还款压力。
(二)小型制造业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1.协同采购平台模式
协同采购平台是服务于制造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根据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实时需求信息,通过采购中心平台,把产业集群内企业所需采购的物料和零部件集中进行联合采购、统一运输配送、集中仓储管理。成员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秉承相互信任、相互平等、共担风险、共享受益的合作原则。
2.集成外包模式
诸多的小型制造企业也较适合采用集成外包模式。小型制造企业没有能力成为供应链的核心成员来进行供应链集成,而物流企业恰恰可以做到把若干物流需求相近或相同的小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成外包。集成外包模式将是沈阳市小型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四、结束语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问题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物流外包,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以及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点产业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将沈阳打造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物流迅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在合作中选择恰当的联动发展模式,将有利于协调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导企业物流的健康发展,使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全部联动,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对于完善沈阳市区域经济建设及国民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对国家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刘丹,魏重德.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文博.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工作研究,2010(3).
3.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1.1.机械产品标准化
机械产品的标准化是产业专业户的基础,机械产品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标准化与产品参数的标准,该发展方向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我国目前机械生产混乱无规矩的现状。产品生产规范化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改善相关法规,做到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内容,最终达到提升环保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2.提升产品设计水平
在我国环保机械的生产过程中,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报废的产品还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因此,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对于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完善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对部分企业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的指导以及更新产品的设计程序等,产品设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3.机械可持续发展
机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循环使用,伴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高速提升,其机械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我国对于机械的生产从之前的大量消耗资源的豪放派生产到现在的精细化发展,力求做到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达到生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小机械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维护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1.4.设备单元化
设备单元化是解决我国污染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设备的单元化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设备的质量水平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在环保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里,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与生产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与重组,利用相近原则对部分结构与技术类似的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组合,使得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对于已经进行大量生产的设备进行择优,对于较好的设备进行大量的专业化生产。
二、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分析
2.1.水污染防治技术
防治水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热解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燃烧法对污水厂的泥垢进行加热分解。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了半透膜以及全透膜的特性对海水内的固体颗粒以及氯化钠分子等进行过滤。而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脱硫提取单质硫等物质,该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2.2.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
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以及静电除尘技术与挥发性物质的吸附技术。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主要处理工厂废气,其目的在于使得废气的颗粒物溶度江堤至原来的0.2%并同时低于30mg/m3,而除了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之外的其他三项废气处理技术则只需要做到废气净化率达到原来的5%即可。
2.3.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
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利用对于城市不可回收垃圾的热分解处理以及对于工业废渣的热解回炉处理,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是利用焚烧手段进行的,主要适用于危险物体的加热分解回收。
2.4.核利用技术
核利用技术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废的电子产品以及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物的提纯与回收,该技术主要分为分解技术与回收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电子产品中较昂贵的元素进行提取,有利于国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环保机械制造业的设备介绍
3.1.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使用率较高的除尘产品之一,然而旋风除尘器却具有清洁率较低等不足,因此,提升旋风除尘器的清洁效率是发展该产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旋风除尘器的清洁率低主要因为厂家的过多以及生产水平与质量不高等,所以政府应该对于该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
3.2.袋式除尘器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48-03
“十一五”以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对东莞市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虎门镇、茶山、大朗、厚街等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转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创新能力较弱等严峻挑战,如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持续发挥这一支柱产业的优势,现已成为东莞市政府和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SWOT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所提出,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它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因素、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策略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对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进行SWOT分析,发掘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重要因素,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现状,以便为产业升级提供较明晰的方向和路径支持。
一、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拥有良好的发展背景和地理优势
近代以来,东莞工商业发达,是珠三角商贸重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对外经济往来愈加密切。1979年,港商在大朗镇投办第一家毛织企业,其后,一大批大朗本土民营企业家开始涉足毛织业,如今大朗毛衣年销售量超过8亿件,60%出口意大利、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虎门镇结合岭南风格和南粤水乡韵味,服装产业发展迅速,获得“中国服装服饰名城”、“中国女装名镇”、“全国首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等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正外部效应,产业链较完善
东莞服装鞋帽产业初步形成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产业集群,目前已构建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贸易、人才培训、纺织服装鞋帽咨询等一条龙配套的产业链。如大朗镇拥有3 000多家毛纺织企业,已形成毛衣生产、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等较完善的产业链;茶山镇目前服装产业形成了包括服装生产企业、服装配料辅料企业以及专业交易市场在内的产业链,现拥有800多家制衣厂,建立了国际布料辅料交易中心。
3.设备和管理技术较先进
结合政策引导,东莞市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力量。东莞市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经验和运作模式,努力使产品质量与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接轨。厚街镇作为“鞋业名镇”,近200多家鞋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开发机构,近10家知名鞋业品牌在镇内设立对外服务的研发中心;虎门镇拥有咨询、培训、设计、策划等服务机构324家;大朗镇加快推进毛织业实现“两大转变”,即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织商贸城转变,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设计、品质监管、营销策划“三种能力”。
4.承接外来品牌众多,拥有良好的国内外知名度
东莞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现有的规模和实力,吸引了袋鼠、金利来、POLO等1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以及鄂尔多斯、杉杉等20多个国内名牌在大朗镇生产[1];Ck、Tommy等大批国外知名品牌以及361°等国内品牌服装均由茶山服装企业加工生产[2];厚街镇也承接了沃尔玛、都彭等近30个世界名鞋工艺生产,每年举办两届的中国东莞国际鞋、鞋机展吸引了国内外上千家鞋企参展。2011年第三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此举行并汇聚全球600余名鞋业精英,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劣势分析
1.外贸依存度高,产品附加价值低
在全球纺织服装鞋帽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东莞纺织服装鞋帽产业迅速发展,但加工外贸依存度高,易受国外低迷需求和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且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空间有限,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设计和营销企业。
2.生产规模整体偏小,私营化程度高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虽然作为东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广东省有关地市相比,规模依然偏小。以2011年为例,东莞市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为77.52亿元,居全省各地市第五位,但相对广州(143.56亿元)、中山(105.51亿元)、佛山(102.55亿元)的生产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且近年来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为主转向以私营工业企业为主,私营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但也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的隐忧,因为单个私营企业通常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研发能力薄弱、对境外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准。
3.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尽管东莞已有如以纯、龙姿、QQ、迪宝阿治奥等服装鞋帽品牌,但具有很强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和国际品牌较少。多数企业对品牌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专利和研发技术较滞后,企业缺乏危机感,同时宣传力度较弱。
4.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意识
东莞纺织服装鞋帽产业缺乏人才和技术等核心竞争力,集群内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品档次低,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
二、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一)机会分析
1.政府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
2008 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对提升改造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强纺织服装鞋帽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东莞政府2013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任务。
2.开放的产业发展环境
广东在2010年开始正式运作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东莞纺织鞋帽产业可以借助这一机遇,在开放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如目前茶山镇正积极进行注册“茶山服装”集体商标,将服装企业从现在的来料加工、贴牌加工的OEM模式转型为自主设计制造的ODM模式,努力把茶山建设成为专业化程度最高、公共运行成本最低、软硬环境最优、行业环保最好的科技型精品服装柔性制造产业基地[2]。
3.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人口众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纺织服装鞋帽产品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目前中国广大农村纺织服装鞋帽消费量依然较低,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内需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东莞服装企业可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具有特色的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大宣传,开拓增大其国内市场。
(二)威胁分析
1.人民币升值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的纺织服装鞋帽企业而言,它们对汇率因素较为敏感,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趋势使其产品出口压力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使纺织服装服饰出口竞争力减弱,目前许多国内小型纺织服装服饰企业主要通过压缩成本和减少订单等方式加以应对。
2.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年来,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得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欧美一些国家对纺织品实行满意保护和反倾销,国外需求减少,致使许多中小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开始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同时,国内新一代年轻人从事纺织服装鞋帽工作的意愿不断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以往以廉价劳动力赚取价格差的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鞋帽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国内纺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3.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同时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迅速,使得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此外,孟加拉、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利用远比中国低廉的劳工和材料成本优势,分食中国纺织发展鞋帽产业的出口“蛋糕”。
4.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用水、排污比较严重的行业,尤其是使用传统工艺的中小企业,大多能耗高、污染严重,是目前和今后中国治理污染的重点管控对象。这些企业由于资金、工艺等限制,在解决达标排放问题中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加快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东莞市既拥有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和面临许多威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规避各种短板和市场威胁,促进和带动东莞市整个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已成为东莞市政府部门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打造核心企业
拥有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等的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目前是东莞布料环节的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针织布生产商之一,其主要客户为NIKE、ADIDAS、POLO、GAP、BALENO 等国际著名品牌制造商。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可着力打造更多这类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核心结点企业,提高其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的话语权;东莞大朗的中大联盟是全国羊毛衫行业第一个联盟性组织,目前中大羊毛衫品牌联盟已经与实力雄厚的上海百联、武汉中百以及国际知名品牌美国的23KU、DKNY、POLO,日本的Victorinox 等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为东莞建立更多以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为代表的联盟企业或核心企业与代工企业的联盟树立了典范。
(二)发挥产业平台集聚效应,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
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产业的平台建设已趋完善,如虎门科技创新中心下的设计创意孵化园、虎门威远岛服装设计创意园、大朗的东莞创意园和松山湖创意生活城[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信息咨询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展销物流平台和流行趋势平台建设的集聚。要突破行政格局限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促进服装设计和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研发和检测能力;完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供应链网络的协调能力;依靠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方合作的融资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此外,东莞应进一步完善《东莞市企业人才迁户暂行规定》,引进高端设计师以及优秀的营销、管理和策划人才,也可与广东纺织服装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三)发展电子商务和大终端模式,优化运营体系
电子商务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网络直销的品类组合,另一方面也可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成供应链网络,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为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大终端模式是指通过品类组合提高顾客的进店率,通过产品多元化和个性化给顾客以足够的选择和购买理由,实行服装、鞋帽、装饰的组合等一站式购买服务[3],市场上比较成功的例子有H&M、ZARA等。东莞拥有上千家制鞋业、袜业、帽、手套、手袋以及眼镜生产企业等,可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联合运营,实现大终端模式,发挥其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
(四)培育整合自主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
如今市场上同类产品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培育整合自主区域品牌可以通过区域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以童装为例,拥有著名品牌小猪班纳、铅笔俱乐部、雀太郎、兔仔唛等知名品牌的莞牌童装总体水平在国内颇具名气,可通过品牌整合打造国际名牌童装商品。此外,东莞市还应加强软环境建设,如鼓励有关商会和出口企业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创建现代纺织服装鞋帽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积极举办和参与产品交流展销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东莞服装鞋帽产业的文化内涵、规模现状和发展前景,提高产业知名度,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中国羊毛衫名镇[EB/OL].东莞—大朗网,http:///about/town.asp?id=1.
[2] 伍雪平.茶山获评“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镇”[N].东莞日报,2010-11-23.
[3] 李银满.东莞纺织服装产业整合升级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2):8-13.
The SWOT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 of Dongguan
MA Yu-qi
(School of Statist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apid economic globalization,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as a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industry,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In this paper,SWOT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analyze systematically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 of Dongguan and then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 coexist.Several suggestions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论文摘要:随着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迫切地需要根据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要求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通信设备供应管理趋于优化。
管理活动是时展的产物。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是一种优化。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与需要,本文将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供应管理的优化。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
1市场需求复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和企业级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级需求更大更强,此外,由电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2能充分利用工作人员优势。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两种。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将进行装配调试,对确实没有问题的入库管理。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组装成成品。这样做的好处不但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客户订单下达后能够迅速交付成品。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1成本计算不准确。在我国通信设备成品一般采用人工成本核算,而人工核算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成本计算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人工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所生产产品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世界同类产品形成竞争机制。
2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很少应用到这些企业当中。因此提高管理工具的性能成了摆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21写作秘书网
3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变能力差。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定制,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四、通信设备制造业管理优化的建议
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要真诚合作。在通信设备供应链中,不但要求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调查,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就会使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供货时间大大缩短,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2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实行信息化。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经济市场引领、分类分别引导的方针,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3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统。在一般的认识中,供应链各环节中流转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等的概念。这些“流”的存在,大都离不开一个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在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MRP系统成为世界主流,但相对于中国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更加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适应性不可乐观,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利用企业自身的力量建设辅助的外部信息系统,才能较为理想的达到预期目的。
0.引言
随着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体育经济开始迅速升温。但旧有的国有计划体制极大的束缚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再发展,联姻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与快速发展的体育经济发展民营体育经济势在必行,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也受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成为摆在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问题。
1.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困难分析
1.1出口量大幅缩减
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而如今,美元贬值、市场萧条,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品的消费信心不足,需求不像以前那样旺盛,从而影响了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出口。
1.2国内经济放缓
我国经济全球经济的影响除了在出口大幅缩减方面的影响外,还由此产生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的连带效应,整体经济形势有下行倾向,宏观经济趋降。国内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
1.3融资环境恶化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实力构成上大多数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归结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受限等。而出于避免长期贷款带来的高风险的考虑,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体育经济的开放度很低。
2.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机遇分析
2.1国内体育行业的影响相对其他行业较小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现状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体育产业迎来大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过,全球经济严重放缓的出现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对处于后奥运时代和经济危机中的中国体育产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前期普遍低于通信设备等制造业,而当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而后者则出现了急剧下跌的情况。
2.2产业结构将得到强有力的调整
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带来的将是是整个行业的洗牌,直接淘汰那些整体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而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体育制造企业将处在一个更加优化的竞争环境中,有利于我国整个体育制造产业的升级。
2.3国家推动全民健身的契机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后奥运时代,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也应利用国民健身意识增强、参与积极的契机,推动国内体育创业的热情,让中国体育产业在拉动内需上作出更大贡献。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和实施必然会引起对于体育用品需求的增长,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恰恰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所作为。
3.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对策
3.1发展多样化经营方式
对于生产中高端体育用品的民营企业来说,租赁经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经营状况,对处在经济危机下的制造企业而言,其生存空间也随之得到了巨大提升。其实,不管全球经济如何地震,将持续多久,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要根据中国民众的消费特征,就体育市场的中高端需求而言,租赁模式将是客观存在的。要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做好因势利导。
3.2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
加大对产品的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2],是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获得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3树立自主体育品牌
我国体育用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体育用品业缺少世界品牌的打造,中国年销售额第一的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年销售额仅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的1%。打造一个强势品牌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出色的设计、高超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同时也需要优异的品质、完备的功能、精美的外观,还需要在销售、服务、广告宣传诸方面做出长期的、有远见的努力,甚至离不开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常需要几代人含辛茹苦、兢兢业业的拼搏,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的考虑。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经过一轮洗牌后,无论从体育用品品牌出发还是从体育用品制造区域集群品牌出发,都是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建立品牌形象、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宋狄雷.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27-1029.
[2]祝振军,常冬冬.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环境及前景[J].体育学刊,2007,13(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