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09: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记忆训练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发展 意义 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工作对于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加大了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的重视度。在实践调查表明,素质拓展练习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想象力、创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习惯,学生能从这项运动中认识自己,加强自信心,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
二、拓展训练的四大环节
(一)热身活动。在开始拓展训练项目之前,教练员会安排一些“破冰”游戏,以游戏的方式缓解队员之间紧张的气氛,以便能更快的融入到接下来要进行的项目中去。
(二)个人项目。针对每个受训者的心理能力的承受程度安排相应的运动项目。
(三)集体项目。以加强被训练者的团队意识为主要目的。
(四)探讨总结。总结能使受训者把在运动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便达到最初培训的目的。
三、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原因
(一)缺乏自信心,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
在这个极具挑战的当今社会,自信心和自我挑战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我国的高校中,这种大学生敢于自我挑战的精神缺失的很明显,在生活中,大学生缺乏自信,不善于融入到身边及社会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
(二)心理意志脆弱
学生从高中的学习氛围进入到大学的这个学习氛围,从以前的一个管理式学习到现在的一个自发性的学习,从学方面、生活方面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一些变化都使得他们有一定的不适应,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人给予指导与帮助,心理防线崩溃从而变得脆弱。
(三)缺乏团队意识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商业人士,团队意识都在他们中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本是一个个人行为,加上高校没有很好的注重对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的众多原因之一。
四、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庞大的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因自身心理素质不强,自我调节能力短缺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的能量[ ]。因此,在体育课中可以增加拓展训练的运动项目,以便让学生在上完体育课之后可以把心理素质变得更好。
(二)传统学校体育的不足
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他们的感受,这样的结果只会越来越不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我们对拓展训练的引入是对传统教育方式不足之处进行的弥补,拓展训练有利于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训练对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是有着相同的目的,在工作生活上相互帮助、互相协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当他们面临毕业时又是准备步入社会的待业人群,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很大,许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喜欢独立完成任务,这种我行我素的风格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拓展训练通过本身的项目特点和联系大自然的条件所设定的任务和目标,使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合作、帮助的目的,在学生没有进入社会之前感受一下团队完成任务时的情景并从中得到体会。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发达的高科技产品,社会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飞快的进步,如果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可能每天还在为如何生火如何照明而苦恼。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在很多的项目中将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来激发人们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一定的提高[ ]。
(三)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他们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沟通,这就表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心灵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素质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包含了许多课程在里面,例如: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生们通过拓展训练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开朗,也使自己的交往圈扩大,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组织、沟通等能力,借助团体克服困难,建立挑战自我的勇气与毅力。培养个人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对待困难和不同的意见。所以,素质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中更加应该让这项运动得到推广。
(二)建议
学校开展的拓展训练课程在内容上相对其他企业拓展训练之下比较单一,学校应在该课程上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场地与器材上进行支持;教授拓展训练课程的老师应具备一定的拓展知识和户外安全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拓展训练大多是室外的项目,无论是地面项目还是空中项目教师都应以学生的安全为主,器材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做到快乐学习,安全第一[ ]。
参考文献:
[1] 杨加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探讨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7-79.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网球 发球技术 步法移动
网球运动是一项高雅时尚的体育运动,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网球运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能,具有健身、健心、促进社会交往的作用。发球技术和步法移动是网球运动的基本功,本文将讲述高校网球教学中发球技术和步法移动的训练。
一、网球发球技术和训练
(一)网球发球技术简介
网球发球是网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技术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它不受对方的控制完全由自己把握,对比赛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球发球有三种方式:1.切削发球;2.上旋发球;3.平击球。三种发球方式各有特点,其中切削发球成功率较高,发球的力度、方向和旋转都比较容易控制。上旋发球要求有较高的发球技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发球技术基础之后再教授比较合适。平击球的成功率较低,但是一旦命中即可直接得分。
(二)高校网球教学中发球技术的训练
高校网球发球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多种训练方法结合,避免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发球技术训练产生厌倦,提高学生对网球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正式训练之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网球发球教学多媒体课件,在练习前先形成基本的动作表象认识。
2.教师示范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亲身讲解和示范,对发球各环节进行分解教学,讲解必须准确,示范必须到位。使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掌握基本发球动作方法。
3.教学中可采用的训练方法:(1)抛球训练。抛球训练是发球技术训练的基础练习,若学生右手持拍,则做左手抛球的练习,主要是训练抛球位置的准确性。(2)挥拍训练,挥拍可分为准备姿势,后摆,前挥,击球,随挥、回到准备姿势六个阶段。挥拍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放松身体,尤其是肩部和握拍要放松。(3)抛球和击球动作结合训练。左后抛球时,右手同时完成后摆动作,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抛球挥拍时右臂应与左脚形成一条直线,保证姿势正确。(4)当学生抛球、挥拍、击球的动作达到要求之后,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动作的熟练性、准确度和发球落点的准确性,训练时,在练习场地划定目标区域,争取每次发球都击中目标。(5)网球发球训练还需要练习发球的持久稳定性和发球速度,在学生身体素质允许的范围内可设定单元训练,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体能,保证发球的原动力。提高发球速度练习时,可分为两队,一队人员向对方抛送高出击球点30cm的球,发球者全力挥拍,此过程连续进行6—10次,以确定快速发球的动力定型。在以上的训练中,可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网球比赛录像,加深学生对比赛战术的认识,深刻理解网球战略战术。
二、网球步法移动技术和训练
(一)网球步法移动技术简介
网球运动中有句俗话说“手法是基础,步法是关键”。网球步法有分腿垫步、滑步、跑步、跨步、垫步、交叉步,调整步,由跑、跨、交叉、变向、跳、停、侧踏等各种动作所组成。高校网球教学应对步法移动训练有足够的重视,提高步法移动的反应速度、锻炼学生步法的准确性、使步法合理。
(二)高校网球教学中步法移动技术的训练
教学中可采用的步法移动训练方法有:
1.分腿垫步训练。分腿垫步是最基本的步法训练,分腿垫步技术掌握的好,既能流畅地调整身体,把各个技术动作连接起来,又能快速启动动作。
2.垫步、跨步挥拍练习。持拍做前后左右的连续垫步、跨步挥拍练习。
3.四点跑动练习。“1-2”用侧滑步,“2-3”用小步跑,“3-4”用侧滑步,“4-1”用小步跑。此步法练习应提醒学生保持好稳定性,保持好节奏。
4.左右移动接V型步法击球练习。学生训练时于底线左右并步或滑步移动,听到信号后向左前方或右前方移动并作正、反手击球动作。
5.前后移动击球。可使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站立与发球线中点,另一名学生在球网对面抛球,每组学员每组正反手截击2-4次,高压球1—2次,后场救球1—2次。
6.接两球的练习。使学生分组练习,每两人一组,一人同时抛出两个球,练习者必须同时接住两个球。开始时可以抛的高些,逐渐加快速度和降低速度,练习者必须在球落地前接到球。
7.冲刺跑接球练习。使一名学生左手右手分别持一球站在罚球线上,让球从肩膀高度自由落下,练习者站在底线处,向前冲刺跑去接起这两个球,要求在第一次反弹中接到球。
8.在高校网球步法移动的教学中,后期可加入对打、比赛元素,这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发球和步法移动的技巧,对打和比赛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加强实战应用,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网球运动的战略战术。
在进行以上训练时应该注意学生身体素质全面训练,例如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敏捷性训练、耐力训练,以配合网球运动教学。
高校网球训练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大学时期掌握网球运动的技术和技巧。
参考文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闪烁着中国人的哲理,智慧的中国人早就知道工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语言是一门工具,是拿来用的。这里的“用”,外语W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词、语法的理解和记忆上,还应具备所学语言的应用能力。本文从外语教学的这一最终目标出发,凭借教学经验,应用心理学的领域的“七比特原理”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之外语教学,希望能为外语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提出有益帮助。
一、记忆的特点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外语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 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二、外语学习中的记忆特点
说到外语学习,相信很多学习者会自然的联想到两个字“记忆”。但对其记忆类型的了解以及解读并不多。但是,对记忆类型以其关联的研究将对提升外语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有的人学习了好多年的外语,就是没能学成,也不知原因所在,更不知道是记忆方法的使用错误。原因就在于外语的记忆属于运动记忆范畴,大脑有记忆功能,也有遗忘功能,用大脑记忆是暂存记忆,而用嘴记住的东西,才会不忘的。举例来说,我们小的时候用嘴记的歌谣、诗歌等,有的现在还能背诵,而我们高考时用大脑死记硬背的考题却不记得。这就是用嘴记忆属运动记忆,运动记忆能产生终生不忘的效果,就好比像我们学习打球、学游泳一样,一但学会就不会忘记。七比特原理应用于教学的核心之一就是运动记忆训练法。
三、七比特短时记忆原则
七比特短时记忆原则是指:人的短期记忆每次最容易吸收的信息量是七个单位。据专家实验表明,通过短时记忆后,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词,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词,都不超过七个。因此,在设计日语教学内容时,尽量设计成较短的句子,这样,学生在听和跟读的过程中,既不感觉费劲,又容易记住。
四、七比特原理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母语来为初级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学习日语的人借助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母语知识和理解能力,可以更快地理解日语的内涵和规律。这样的理解能力就为较短时间内学好日语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演练中,我们可以利用中文背景设置带出日语短句。用母语来说出背景,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语言应用环境,将母语思维与日语学习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语。
在此基础上,要使学习者尽量先动口练,后动笔写。语音是学习日语的第一关。不掌握正确的发音,就不敢大声朗读和对话,句子不能上口,后续的训练就难以进行。要仔细听教科书中的发音和音频,大胆实践,反复模仿,对比纠正。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用的内容,并且在与他人交流时派上用场。这势必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而这种自信是顺利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前提。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这方面的信心。
五、七比特原理的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运用七比特短时记忆原则的优点在于:将学习者设置成背景的主角,激发学习者说的欲望。汉语场景后多个句子的高频训练,使学生完全掌握句型、单词,为口语表达做好深厚的积累。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当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与背景相同的场景时,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说出纯正的日语。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听说能力,使学生自如地应对各种生活场景。这种方法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具体示例如下:
关键词:おねがい
①おねがい[おい](名词):请求,拜托。
② おねがいします[おいします](动词):请求,拜托。
1.你今天第一天来公司上班,按照日本人的习惯,你客气地对大家说了一句: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请多关照)。
2.你拜托同学帮忙打印一份资料,你客气地说:これをおねがいします(这就麻烦啦)。
3.有人打电话找室友,可室友不在,你让他把号码留下说:お番号、おねがいします(麻烦您留一下电话号码)。
4.你想让同学帮自己忙,于是对同学说:おねがいがあるんです(我想拜托你一件事)。
5.这周是你值日。下周将是室友,于是你对他说:来Lおねがいします。(下周就拜托了)。
6.静子正在忙着做作业,你想请她帮个忙,就说:おねがいできますか(我能麻烦你一下吗)?
7.你要外出办事,安排堂妹照看宠物,你说:ペットをおねがいします(请你帮我看一下家)。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只靠教师讲解是学不会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员自己反复不断的操练来习得,但操练也要讲究科学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并应用心理学领域关于高效记忆的理论,在教学中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利用“七比特原理”中的短时记忆原则,通过关键词选定与合理的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日语听说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动记忆训练法进行反复训练,从而达到永久记忆,以最终实现遇景能说、见词能读、听文能写语言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表象训练法 篮球投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测试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篮球投篮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中,学生对于双手持球的手法动作容易出现错误,学生的手臂肌肉比较僵硬,在用手掌握住篮球的时候会比较紧张,双手手腕的部位不灵活,手臂肘部容易向外张开。其次在学生进行出手投篮的时候,双手所使用的力量并不一致,协调能力不够,在往外推球投篮的时候,双手的手指不能很自然的分开,手臂伸展自然度以及力量很不充分。最后,学生在进行投篮的过程中,老师教练员注意到学生投篮身体用力的时候注意力没有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会因为力量使用的不够充分而造成出球动作上的困难。
(二)实验内容
在此次试验中,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二2组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6个学生,其中A组(实验组)的学生在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训练过程中以及老师教练员在进行A组(实验组)篮球投篮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表象训练法,而B组(对照组)的学生在篮球投篮技术的练习中只是进行常规的练习,试验中对篮球的3项投篮技术动作进行10次的投篮测试成绩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分别是双手胸前投篮,原地跳投以及运球投篮的成绩变化以及投篮技术的技评成绩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表象训练法在A组(实验组)的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练习中以及投篮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投篮技术成绩以及教学质量得出相关性的实践结论。
(三)实验前检测与分析
实验前学生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测试成绩对照调查显示A组(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之前的10次投篮测试中3项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5.67分,B组(对照组)的学生实验之前的10次投篮测试中3项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5.57分,两组学生的数据统计成绩相差不多,实验前学生篮球投篮技评成绩差异性对照调查显示学生的投篮技术的技评成绩的差异P值为0.788,A组的技评成绩为6.59分,B组的技评成绩为6.55分,两组学生的差异P值大于0.05,数值结果说明了实验前两组学生的篮球投篮技术动作成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两组学生在双手胸前投篮,原地跳投以及运球投篮的技术动作的发挥表现上没有较大的差别,老师教练员在两组学生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上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技评分数,认为两组学生的投篮技术能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试验后检测与分析
实验后学生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测试成绩对照调查显示试验后A组(实验组)的学生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8.07分,B组(对照组)的学生投篮技术成功得分平均值为6.23分,两组学生之间的投篮技术成绩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实验后学生篮球投篮技评成绩差异性对照调查显示两组学生的技评成绩差异P值为0.0012,小于0.05,两组学生投篮技术动作技评成绩之间存在了显著的差异,A组实验组的学生无论是在投篮技术动作的成绩中还是投篮技评成绩中都要高于B组的学生,表象训练法在A组学生的投篮教学以及投篮练习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通过老师教练员进行投篮技术讲解和示范,学生在进行投篮动作的练习,再用表象训练法把已经练习过的投篮动作在大脑中进行回忆回顾,加深投篮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老师教练员再进一步的加大学生投篮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了投篮时身体的稳定性,使投篮动作更加的准确清晰,也使投篮技术动作更加的熟练,心理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感觉在现实练习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好,老师教练员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投篮教学的时候,让A组的学生有着高度的注意力,对投篮技术动作的把握集中在一个点上,脑海中投篮动作的表象记忆与练习时的动作高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的水平,老师教练员的投篮教学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认为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投篮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表象训练法使学生把已经练习过的投篮动作在大脑中进行回忆回顾,加深了投篮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使投篮技术动作更加的熟练,心理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感觉在现实练习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好。
2.老师教练员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投篮教学的时候,学生有着高度的注意力,脑海中投篮动作的表象记忆与练习时的动作高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的水平,老师教练员的投篮教学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二)建议
表象训练法只能作为一种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辅一项训练方法,在运用此训练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的情绪保持安静稳定的状态,注意力要高度的集中,这样自身的表象能力才会有良好的发挥。
前言: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健美操体现了人体在力量、柔韧、协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目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较为理想的运动。健美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因此,富有艺术性的表现力对运动员至关重要,它也是运动员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1.心理训练的内涵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及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运动成绩作好充分心理准备的过程。在健美操比赛中能够对自我情绪加以控制,镇定地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并能随机应变处理得当,使技术运用自如,使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健美操运动员对心理训练应有足够的重视,以达到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目的。
2.心理训练作用[1]
2.1加强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一个健美操运动员应该能够有意识地、适当地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当健美操运动员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会表现出思维敏捷,举止得体等等。
2.2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员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提高观察的精确度、敏锐度;提高记忆的效率;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推动正常需要的发展;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的学习、高效率地完成动作,减少疲劳和厌倦的感觉。
2.3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名健美操运动员对于所处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该较快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重新获得良好的适应,不要因为缺乏灵活性而影响赛场上表现力的发挥。
3.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发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拥有积极的情感,渲染人的精神生活,克服困难的信心更强。自信,更有利于表现力的发挥。
3.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又叫记忆或念动法。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看做是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
表现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消除紧张情绪和增强自信心。因此,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将自己参加的或成绩较好的健美操比赛的那套动作感觉回忆找出来。
3.2暗示放松训练法
暗示放松训练法是用一定的自我暗示语使自身肌肉和精神放松的一种方法。运动员不仅在大负荷量训练后需要放松以消除疲劳,在比赛前出现过度兴奋时,也需要放松以镇定情绪。过度兴奋和疲劳都会导致肌肉和精神紧张,都会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发挥。同时,运动员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默念一些暗示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情绪、信心)的强度施加影响,或者回忆自己获得优异成绩的比赛情景,以达到自我动员的目的。
3.3情感训练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心情。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生活活动都染上了某种情感色彩。因此,良好的心境是提高表现力的又一关键因素。
3.3.1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通过欣赏优美的健美操动作,促进运动员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其中美包括形象美、动作美、旋律美、服装美等。运动员通过对这些美的欣赏,对美产生直观的、初步的印象,同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运动员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和对动作艺术充分表达,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得到表现欲望的激发。
3.3.2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让运动员在巩固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这种方式运用创造及自我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功感相联系,也与表演或比赛过程中情感的价值、丰富性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技能,以及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控制的能力。这一环节中教练要适时引导运动员展现自我-情感体验并向高层次递进,要有效地将运动员在认识拓宽、延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乐趣迁移到比赛的赛场上,使运动员的情感得到正向发展。
3.4气质性格训练法
培养健美操运动员的性格与气质是提高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性特征。在健美操训练中加强气质培养,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另外运动员的性格对表现力水平的发挥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陶冶,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名运动员胆小怕刺激,可想在比赛中的表现力也不可能好。经过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和多次比赛,很可能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运动员。所以,培养性格乃是提高表现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3.5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使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尽可能接近于实际比赛情况的一种方法。健美操比赛是裁判评分,裁判的主观因素影响队的分数。而大家在动作难度和技巧方面势均力敌,表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模拟有裁判的比赛情况有助于运动员消除紧张感,增强他们的表现力。其次,模拟有观众参加的赛场情境,可以提高。
4.小结
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相当强的运动项目,表演不只是运动员身体的活动,更是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在健美操比赛中,由于运动员过分紧张而出现遗忘、面部表情呆滞、动作失常,过度抑制或过度兴奋,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所以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消除自卑心理,拥有自信、勇敢的比赛状态。才能有饱满的激情和艺术性的表现力,使成套动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运动员在心理上要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在训练中采用科学的训练原则,加强对运动员的情绪、意志、个性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运动员的表现欲望,从而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最后才能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2] 肖光来.健美操.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珠三角地区与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各方深入交往的同时,英语口译人才方面的需求愈多,对其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是愈高。而目前珠三角地区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兴趣不高,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导致英语口译教学难以推陈出新。英语口译能力的提升,英语口译员必须不断实践,不断训练提升自身口译能力,而教师应根据市场及学生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英语口译学生尽量争取实践机会,利用教师及学校提供的资源与机会,踊跃参与英语口译实践活动以完善自身口译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珠三角地区本科院校英语口译教学与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研究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系统分析了三种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
一、理论基础―功能目的论
赖斯是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or Scopos Theory)的创始人,首次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1]功能目的论包括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强调所有翻译首先要遵循“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当要求译文的交际功能与原文有同样的交际功能时,相当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且不同目的的口译活动有不同的口译策略与方法。从增加口译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角度,通过创新性英语口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口译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功能目的论的指导,创新英语口译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译能力,且提出了应用型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二、珠三角地区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
一般口译训练方法有听力理解训练、记忆训练、笔记训练、视译训练、交替传译训练和同声传译训练,本校根据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口译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口译训练方法。
1. 笔记模仿训练法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课堂上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几十秒时间预习一些较难的单词,接下来会播放相关的音频。为增加难度,教师会让音频一次性播放完毕,播放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口译速记符号和技巧迅速做好笔记,如利用线条回指重复出现的信息,使用各种缩写、实用符号以及最少的汉字笔画来表达完整的意义。音频播放完毕后,学生有三十秒的时间做整理,时间完毕立即翻译并由电脑录音记录存档。之后教师会随机播放某位同学的录音,并以专业口译人员的现场笔记为模板进行评讲。学生在边听边记的过程中本身就很容易分心。根据学生反馈,如果不进行笔记模仿的方法训练,单凭自己学习的口译笔记速记符号和技巧以及个人笔记的偏好来记录信息,往往会出现为了记录上一句的信息漏听了下一句的情况。而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没有学习笔记模仿训练方法前,更喜欢使用母语汉语来记录关键信息。然而,笔记模仿训练法给学生的笔记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学生能在比较自己的口译笔记中和专业口译人员的笔记中,学习专业口译笔记的优点,找到自身笔记训练存在的缺点,从而通过课堂以及课外的反复训练,使自己的口译笔记更加优化,提高自身的笔记速度。
2.团队合作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口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增加口译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本校的部分教师采用团队合作训练法,从课堂和课后两方面改进学生们的口译学习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在轻松交流的环境下进行小组互助互帮式的学习。在课上,各小组会在教师播完录音或视频后,通过讨论,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口译。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开口练习口译机会的前提下,每次口译的人必须不同。这一要求的提出,也尽量避免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由于有讨论,学生胆怯、缺乏信心、害怕出错羞于发言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当然,课堂上单一的口译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寓教于乐,把口译训练过程变得有趣而有意义则是团队合作训练法的另一大优势。据了解,有老师曾在班上进行一个名叫“滚雪球”的接龙游戏,该游戏一般由5到6人为一组,第一人自己说一句较长的英文句子,接下来的人在前一个人的基础上复述上一人说的英文句子并且再加多一句,最后一人则把前面所有人的话进行复述并且口译出来。在训练演讲能力时,采用两人小组“讲故事法”,一人负责讲故事,一人负责现场翻译成目标语。这些游戏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短时记忆、演讲能力和临场口译的能力也能得到快速高效的锻炼。
而课后,教师一般会根据讲解的内容布置相应的口译作业并且提前通知下节课的口译主题,要求学生自主事先就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查找相关资料,作出相应准备,让学生了解并养成习惯,在进行具体的口译工作前,必须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查找。不过,这样的团队合作也有一定的弊端,小组成员间会产生依赖性,甚至推诿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们录制的音频,由于不是一次性到位,私下里可以多次练习,也会大大降低口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现场模拟训练法
现场模拟训练法通过还原大型的新闻会或是进行小型的一对一口译练习,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目的是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体验英语口译,既能感受真实的新闻会流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译技巧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新闻提问环节也能展现出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整个过程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大型的新闻会为全体同时参与,确定并分配好主持人及其配备口译员、发言人及其配备口译员、担任新闻记者及其配备的口译员。如选用航天员记者会发言稿进行口译练习,其所有稿件均由学生自主提前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查找相关资料,作出相应准备。一对一口译练习,一般选用总理记者招待会或新闻会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发言人,另一个学生扮演口译员进行口译。在一对一的口译练习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口译,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现场模拟训练法弥补了团队合作训练法的依赖性和口译的延误性等弊端,因此,有时一对一口译也作为考核学生口译能力的新型方式。
四、总结
以上分析表明,南国商学院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时展的趋势所需,也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的创新,对学生的口译训练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 对学生的意义
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译表达的能力和信心。在原本单一乏味的口译训练中发现乐趣,如“滚雪球”“讲故事”这样的简单游戏。而现场模拟训练法,不仅能将口译技巧在现实环境下充分运用,还能及时将口译效果反馈到授课环节,不断促进口译课程的改进和完善。[2]而团队合作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能创造积极、团结的学习氛围。和传统式的教师上课讲理论,学生被动学理论,课后缺乏训练的模式相比,创新口译训练法着重挖掘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口译环境下,随机应变。多变的训练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双语表达能力,强大心理素质,快速反应能力的高素质口译人才。
(二)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创新口译训练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桎梏,让学生了解口译的重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出学生们的口译水平,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训练法着重点在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与训练,学生们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去接收,真正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口译学习状况了解甚少,而创新训练法及时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口译技能以及实际操作等能力,创造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也为学校日后申请及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做好前期铺垫。
[参考文献]
[1]厦康明、范先明.旅游文化汉英翻译概论――基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的跨文化旅游翻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7.
(一)对国外快速阅读理论的翻译与介绍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形成了独立的阅读教学,但在近代却落后了。就快速阅读方面来说,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属于后发展国家。因此,对快速阅读的研究是以翻译与介绍国外的快速阅读理论起步的,我国主要翻译了美国与日本快速阅读专家的专著,还翻译了苏联、英国等国家快速阅读专家的著作。
1.开启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研究的著作是1980年王秉钦翻译苏联O・库兹涅佐夫和L・赫莫罗夫合著的《速读法》,它作为《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增刊在内部发行,1985年被重新翻译并正式出版。
2.快速阅读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翻译的著作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主要有:1981年,翻译卡特博士的《加快您的阅读》;1989年,翻译科林・曼尔期的《高效速读法》;1991年,翻译A・弗兰的《速读教育指南》;1992年,翻译H・谢夫特的《自学快速阅读法》;2001年,美国速读专家哈尔・伯格的教学CD、VCD由武汉音像出版社从台湾引进出版;2003年,翻译保罗・席利的《十倍速影像阅读法》。
3.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加藤周一、佐藤泰正等人致力于快速阅读的研究与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阅读1万字到2万字的速读能手,我国专家也翻译了他们的著作。主要有:1988年翻译芦田献之的《实用速读法》;1989年翻译加古德次的《神奇速读记忆法》;1990年赵元参考佐滕泰正的《使大脑敏捷的速读法》编译了《超级速读术》;1996年翻译加藤周一的《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
(二)我国对快速阅读教学的探索
1.我国快速阅读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随着对国外快速阅读专著的翻译与介绍,国内也开始了对快速阅读的研究,经过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快速阅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总结快速阅读发展三十年的历史,可以将快速阅读教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阶段
大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快速阅读研究,整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翻译国外的著作,并基于此进行教学实验。如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教学实验;四川绵阳师专晏茂心老师于1986年春开始的教学实验;浙江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于1987年开始的教学实验等。他们努力将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快速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虽然这一阶段处于摸索阶段,但凭着满腔的热情与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者们的教学实验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阅读效率呈几何数增长,快速阅读也开始在全国其它地方推广。
(2)快速阅读教学的规律化、科学化阶段
规律化是快速阅读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能像数学教学那样有规律、有规则可循,快速阅读就非常简单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者继续翻译大量的国外专著以寻求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研究者们第一轮教学实验基本完成,各个研究者都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阅读法,如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晏茂心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乐连珠的“小学快速阅读法”、潘意敏的“高中语文速读法”,并有相应的专著与教材出版。此外,王学贤于1993年创办我国大陆第一所快速阅读学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全脑速读培训学校,也是快速阅读规律化、科学化里程碑事件。另外,研究者们也为快速阅读寻找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科学依据,快速阅读教学进入科学化阶段,发展渐趋成熟。
(3)快速阅读教学的现代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快速阅读教学也进入崭新的阶段。从外部条件来说,我们进入了多元媒体时代,新的科技手段为快速阅读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研究者们继续投入大量的经历与热情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内外部条件的结合,使快速阅读教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从最初的光盘版的快速阅读教材,如2002年,王学贤、尹炎合作的《全脑快读记忆法教程》的教学VCD光盘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到目前的快速阅读远程教育网,如“高效速读远程教育网”。快速阅读教学的媒介由最初的纸质版的教材,到光盘版的教材,再到计算机,可谓是快速发展。快速阅读的现代化使快速阅读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为快速阅读教学中诸如计时阅读、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计算等提供了方便。
2.我国快速阅读研究的主要成就
(1)关于快速阅读概念
研究快速阅读,首先要知道快速阅读是什么,每位研究者基本上都对快速阅读的概念做了界定。例如,速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技能。①再如,速读就是对文章信息快速的加以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通过大脑这一连串快速的思维活动,从而排除文章的一般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②
通观各位研究者对快速阅读所下的定义,除了语言表述上有些差异之外,他们对快速阅读概念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快速阅读又称为速读或快读,集理解、速度、记忆于一身,与浏览有很大差别,是一个对书面语言材料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
(2)关于快速阅读实验
北京铁路二中的程汉杰老师,从1985年下半年起,借鉴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在一个高二文科班开设了快速阅读课,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节,专门进行速读训练。经过一年的实验,阅读速度平均由原来的278字/每分钟,提高到了957字/每分钟;阅读效率由159字/每分钟,提高到882字/每分钟。③他创立的快速高效阅读法先在铁路学校实施后推广至全国。
四川绵阳师专的晏茂心老师于1986年春开始了快速阅读实验,经过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历时八年,共200多个实验班参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年时间,受训者阅读效率平均增长3―5倍,阅读视野平均扩大7―8倍。④卓著的成效使其迅速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浙江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从1987年―1990年夏,在一个班中从三年级下到六年级下进行了为期三年半的快速阅读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⑤她撰写了《小学速读教学》,其后出版了相关书籍。并在《河北教育》发表相关论文,也在《科学启蒙》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快速阅读的文章。其快速阅读教学法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潘意敏老师自1990年9月至1991年6月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教学实验。他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实行速读课实验教学。同时将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不上速读课,并严格控制实验因子。并把自己于1988年著的《速读方法与技巧》一书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验班的平均阅读速度和阅读有效率竟是对照班的七倍多,实验班在实验后的平均阅读速度和有效率也分别是实验前的八倍。⑥
(3)关于快速阅读法
国内的研究者从实验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主要有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晏茂心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乐连珠的“小学快速阅读法”和潘意敏的“高中语文速读法”。通观这几种快速阅读法,几位老师所运用的理论、所使用的具体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快速阅读最核心最基本的原理是“眼脑直映”。⑦“眼脑直映”指真正意义上的看书而非读书。一般情况下,人们看书时的活动路线是“眼睛――嘴巴――耳朵――大脑”,而“眼脑直映”是眼睛与大脑之间的活动,不涉及嘴巴与耳朵,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为快速阅读提供了捷径。看书时做到了“眼脑直映”,会使阅读速度翻倍。与快速阅读相关的还有扩大视域⑧,在快速阅读原理这里,视域指人的眼睛与书面材料的第一接触面。一般来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么是字字看,要么是词词看,这就是慢读,如果我们一眼看一行或一目十行也就达到了快速阅读的效果,这一目十行也就是我们视域的扩大。
快速阅读训练方法主要有计时阅读法⑨与程式阅读法⑩。计时阅读法是快速阅读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阅读任务,兼顾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率,以最大限度获取有用信息。这就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完美地完成阅读任务。程序阅读法运用“定势”理论,认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固定的程序要走,如标题、作者、出处、文本内容、文本特点、文本带给学生的启示等。一般阅读文本,都需要按此步骤进行,因此,学生掌握了阅读程序,有意识地按照阅读程序进行训练,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快速阅读的技巧有很多,主要包括默读、高度集中注意力、略读、跳读、预读、整体感知等{11},但这些是建立在现代阅读观与良好速读心态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阅读技巧中最关键的是默读,它是快速阅读的起点,也是快速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与这些阅读技巧相对应的便是快速阅读需要克服的障碍,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用手指指点点,不摸尺,不转笔,不摇头晃脑,让大脑摆脱一切多余动作的牵累{12},进入快速阅读。默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革除声诵、唇诵、喉诵和心诵等{13}。整体感知与略读等要求学生改变逐字阅读的习惯。快速阅读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便是回视与重读。
(4)关于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
与快速阅读相对的,是慢速阅读,将两者做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少,但从这仅有的几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快速阅读时代”后是“超慢速阅读”》{14}一文作者描述了自己由慢阅读到快速阅读再到慢阅读的转变。在快速阅读时代,只有读得快才能有高效率,这是经过科学验证过的。但是他很快发现了超慢速阅读的妙用,超慢速阅读不仅使他心旷神怡,而且使他眼界开阔,还能帮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但也能给我们很多启迪。《美教授提倡“慢阅读”》一文中指出由于快速浏览时代的来临,带给学生阅读过程中“快就是好”的错误观念,也出现了学生在阅读纸质书籍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针对这么多的问题,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托马斯妞柯克教授提倡“慢阅读”,他认为这是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乐趣的一种方式。同时很多人加入到“慢阅读”运动中来,他们鼓励大中小学校重拾大声诵读和背诵的老方法,但他们也指出,并不是说一切的东西都需要慢阅读。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快速阅读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快速阅读的合理性
快速阅读教学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快速阅读有诸多合理与科学的地方。首先,快速阅读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科学依据,这证明了快速阅读是可行的,科学的。其次,研究者们寻求到了诸多科学合理的快速阅读方法。如计时速读法、程序阅读法等。再次,快速阅读适应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快速阅读能力,可以快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2.快速阅读的不合理之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快速阅读也不例外。首先,快速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情感的养成。快速阅读是功利性的行为,从而忽视了阅读的非功利性,通过阅读涵养品格,这恐怕不是快速阅读能够给予的。其次,研究者们的阅读训练也有不足之处。如增大识别间距训练太过于理想化了,杜绝回视现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再次,快速阅读并不适合所有的文本。在读专业书籍时,快速阅读往往不能奏效;在消遣性阅读过程当中,快速阅读不能使读者的心情放松下来,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3.网络阅读与快速阅读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亦称“网上阅读”。{15}快速阅读正适应了网络阅读形式,而网络阅读的娱乐性、消遣性的特点,也将快速阅读推向了快速浏览。它在带给人们自由奔驰之惬意的同时,也将人们带入了无休止链接的深渊,它在拓宽了读者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缩小了读者的阅读视野。网络阅读与快速阅读的结合将人们带入了轻松阅读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浅阅读”的滋生与深入。而且,浅阅读也深入到了中学校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二)展望
1.快速阅读是人们必备的阅读技能之一。
首先,在这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就如何迅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人才来说,快速阅读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另外,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在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中,教材内容与课时是不成正比的,教师想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把一部分课“快速处理”。从这些方面来说,时代需要快速阅读,教师需要快速阅读,学生需要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人们必备的阅读技能之一。
2.快速阅读的研究会继续深入。
从最初的几个人的研究到全国性的研究,从最初的几个实验班到全国诸多省市学校的快速阅读教学,快速阅读走过了辉煌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阅读效率的提高。同时,快速阅读在研究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缺点,如在增大识别间距与杜绝回视的训练中表现出来的不合理之处,研究者们会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纠正错误,将不合理改为合理。对于快速阅读的合理性,研究者们会继续深挖下去,使快速阅读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3.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会相互促进
快速阅读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它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式,有助于我们快速搜集与处理信息。慢速阅读是让我们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与乐趣的一种方式,慢速阅读会使我们身心放松,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快速阅读与慢速阅读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快速阅读会帮助人们适应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而一旦你因不适应这个社会而出现问题的话,慢速阅读也许可以帮你平复心情。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慢速阅读会让你享受到更大的乐趣。
――――――――
注释:
①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79页。
②蒋祖德:《速度训练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③程汉杰:《高效率读书能力的培养初探――快速阅读训练实验小结》《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第2期。
④⑦晏茂心,张先华,钟贤权:《“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⑤乐连珠:《“快速阅读”实验报告》,《河北教育》,1994年第2期。
⑥⑨{12}潘意敏:《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⑧{13}乐连珠:《送你一片快速阅读的金钥匙》,《科学启蒙》,1999年第2期。
⑨潘意敏:《高中语文速读课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⑩程汉杰:《程序阅读 提高效率》《父母必读》,1997年第7期。
{11}李永芳:《快速阅读障碍与技巧》,《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一、语音教学层次化
第一步,全面呈现。为了让语音教学层层递进,把预备级前五个单元的语音进行整合,一次性呈现。将48个音素,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其中元音分两个模块,分别为单元音和双元音,辅音也分两个模块,每次巩固一个模块。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图1所示的8个辅音为教学难点,即使一开始掌握,过一段时间,又会忘记,笔者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格外重视这一难点,给学生更多的操练机会,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图1
第二步,小试牛刀。为了能让学生的语音知识在实战中表现出来,既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又不能太难,不至于吓倒学生。让学生知道26个字母为什么这么读,帮助其掌握原本不会读的字母和不太标准的发音,同时语音知识在实战中得到了初步的强化。趁着学生的兴头,教师可以对26个字母进行进一步深化讲解。
第三步,场景切换。由于学生对音标已经很熟悉,同样的音标在不同场合又如何呢?为此,笔者提供了图2作为实验。图2对辅音和元音作了进一步的分类,进一步深化了语音知识,同时可以检验学生对语音的掌握是否已变为长时记忆。
图2
实践表明,场景的切换非常必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反应明显迟钝,尤其是8个易混淆的辅音,学生依然经常读错。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语音训练中需要时时提示学生,直至被学生真正掌握,为掌握发音规则作好铺垫。
第四步,实战操练。音标教学的真正用武之地在于单词拼读,预备级和模块1这两册里的词汇就是学生的“练武场”。单词的拼读练习,这是布鲁姆语音知识教学目标从识记、理解向运用和分析甚至更高的层面提升,通过反复拼读这些单词、揣摩它们的发音规则,能够拼读单词,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增。同理,其他单词的拼读也不在话下。告别哑巴英语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
实践表明,经过前面几个步骤,尽管学生已经比较熟悉48个音素的发音,但在具体单词拼读操练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短元音发成长元音、双元音发成两个单元音、[tr]和[dr]等辅音也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发音等等。但这可以看成是“婴儿”迈出的第一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进步可想而知。
二、词汇记忆常态化
职高学生耐心有限。为了帮助学生自然地记住单词,笔者对单词记忆进行了以下三个步骤的分解。
首先,单词拼读。在语音教学阶段的单词拼读安排是为单词记忆打下伏笔。通过拼读,落实词汇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识记,进而对具体单词的相对应的拼写、发音、词义等。语音教学任务完成后,预备级和模块1两册里词汇的“识记”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其次,轮回测试。这个目标分两步落实,第一步,基础模块两册教材每天20个单词,根据英文写出相对应的中文词义,每天5分钟,及时了解学生词汇掌握的情况,随时调整难易度。以10级某班为例,这个班基础差、男生多,实践表明,两个轮回下来,多数男生可以达成这一目标。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根据中文词义写出相对应的英文拼写,也训练两个轮回。就这两册教材而言,通过这两步训练,词汇的“识记”目标基本可以达成。当然,从学年计划来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初中三年的词汇同样可以通过每天5分钟训练法落实复习任务。以09级某班为例,这个班基础稍好,女生多,运用每天5分钟训练法,连普高高考大纲所要求的词汇也全部学完。
再者,词汇应用。词汇的记忆和应用离不开短文阅读,阅读理解的配套训练也必不可少。到底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有效呢?笔者考虑到职高学生的基础和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如自觉性不够,抄袭心理严重),在衔接教学阶段,阅读材料的难度定位在初二年级,一周八篇,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四人小组或同桌合作完成。但有一个条件,即每个同学必须能回答为什么这样做,并且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答案的线索。这一条的限制,促使每个同学不得不参与这一活动。质的变化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汇的应用得到了深化。这在高一学生的英语会考中得到了验证,学生的阅读水平明显提高。
三、教材整合高效化
以往预备级10个单元的教学一般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时间都很紧。加上模块1的教学,一个学期往往很难完成,而到了第二学期,课堂上会出现学生没有英语书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
其实,预备级和模块1这两册教材有好几个单元的内容相近或主题相同,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以下两点处理:
第一,教材有机整合。教材的整合分两步,一步是不同教材之间的整合:以模块1为核心,预备级作为补充,把这两册教材进行合理整合,比如:预备级第一单元“Hello!”、第二单元“How do you do?”和模块1第一单元的“Nice to meet you!”就属于同一题材;预备级第三单元“Would you like some cookies?”可以纳入模块1第六单元“Would you like to order?”的教学,经过这样的整合,两册书共20个单元整合成10个单元。另一步是同一教材中,主题、内容相近单元的整合:如,模块1第二单元“I can do it.”、第五单元“What’s your hobby?”和第八单元“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这三个单元内容相近,围绕着“Club”的选择,展示自己的“hobby”,最后演讲的主题是“I can do it.”
经过这样的整合后,教学时间大大缩减,避免了机械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内容贴近生活。从教材的单元主题看,如:“Welcome to our party?”、“What''s your hobby?”、“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等都贴近生活,不过教材都是提供一般框架。以“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为例,课文列举的有:English Club, Cooking Club, Sports Club, Health Club等,但这毕竟是虚拟的,讨论时学生的兴趣不大。在具体操作时,笔者考虑到本校的特点——学校团委组织的社团很多,如:韩语社、吉它社、街舞社等等,活动也很丰富,实际上每年各社团确实需要招聘不少高一新生作为各社团的成员,把这些社团引入教学,提出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 What''s your hobby? What can you do? 这实际上是用一个话题,引出三个单元的内容,并把他们融合在一起。这些问题贴近校园生活实际,学生兴趣很大,积极性自然很高。
四、评价方法科学化
就读职高的学生因初中时学业不太理想,不少人长期受“歧视”,心理压抑。如果在职高学习,再以一纸试卷论成败,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两点尝试:
1.成绩比例的调整
对学生而言,从50分提高到了80分,这无疑像是注入一剂兴奋剂。鉴于此,笔者对期中、平时、期末占总成绩比例从3∶3∶4调整为2∶5∶3,重过程,轻结果,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总成绩的50%。其实,平时教学的知识掌握了,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2.任务与成绩的挂钩
笔者根据学生追求好成绩的心理,给学生提供表现平台。一开始就告知学生期中、平时、期末成绩比例,平时成绩以记录数据为依据,一个对话背诵1分,一次单词测试1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的也能加分等等。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有相应的成绩记录,期末时,把这些成绩总和按满分50分折算。同时对部分后进生降低要求,比如单词测试做对二分之一以上得1分,做四人小组小组长奖励5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一个男生班两个学期成绩为例:前一个学期,没有采用这种评价机制,期末总评时,将近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成绩不合格,需要补考。笔者接手该班后,采用了这一评价机制,调整了成绩比例,最后期末总评只有两人未通过。
衔接教学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程,是关系到下阶段正常有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要有效地做好衔接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充分考虑学情,遵循认知规律。学生是教学行为的主体,语音、词汇、教材几个环节的教学设置都应围绕着职高学生的实际展开,打消学生的抗拒心理,运用梯度教学、常态化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过程中,由于有老师为训练准确计时,然后按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给每人判分,这样即可根据阅读的量(字数或段数)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这三个数据。根据这三个数据,把阅读训练搞成了竞赛的形式,从而大大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还可以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做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阅读的能力也会提高。
三、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
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比如,根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①标题;②作者;③出处及发表时间;④基本内容;⑤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⑥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⑦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
1.关于朗读与默读。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朗读,即看到文字,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另一种是默读,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思,直接由文字来认识意义,所以默读速度要比朗读速度快得多。这里借鉴了语言学的有关原理。
2.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在阅读时,眼睛要顺着字行做一系列的短暂而急促的运动。每看一定间距的材料,眼睛就会短暂地停顿一下(据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人们眼睛停顿的间隙是相当固定的,大约是五分之一秒)。在阅读中只有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眼停,眼动只占全部阅读时间的百分之五六。这样一来,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增加眼停时所读的材料的数量了。也就是说,在同一眼停时间内,你所读的材料多,你的阅读速度就快;反之速度就慢。实验证明,每次眼停,视觉广度大的可见六七个字,视觉广度小的则只能看见一两个字。如果老是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次眼停最多也不过能看一两个字,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总之,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应用写作》月刊1997年第1期《广告与悬念小议》
[2]《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3期《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4]《百度百科:阅读方法》
[5]《中国学生学习法(高中生版)》丁晓山主编200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阅读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我们通过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学生们用传统方式读书,水平停留在五十年代前的水平上,所以传统的阅读将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人生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因此,在信息时代,面对剧增的知识、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读书、学习,不用说建设四化,就连生存也难以保障。将来不管传递信息手段多么先进,阅读始终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如果仍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就难以跟上形势发展,所以说,快速高效阅读教学的出现,顺时代,适人心。
教育部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还明确规定阅读速度指标-每分钟500字左右。而学生平日阅读速度多在每分钟300字左右,因此,此项研究与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快速高效阅读法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而成的,是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率为目的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
2.1充分利用学生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
中学生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记忆能力低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快速高效阅读过程中,由于有老师为训练准确计时,然后按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给每个人判分,这样就可根据阅读的量(字数或段落)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效率这三个数据。根据这三个数据,把阅读训练搞成竞赛形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这种训练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思维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作风。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2.2要达到快速高效阅读的目的,必须把握阅读的规律。
我们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事物之中,一切未知都为已知提供了探求规律的广阔领域。只有有了规律,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技巧,才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点及有争议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都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阅读,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这七项内容中,不但有一般记忆,还有思考、理解,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2.3个别突破,整体推进。
我们将阅读能力做了分解,将快速精读能力分解成若干具体能力点,这样就能对每项能力训练进行量化处理,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实现快速精读量化训练。实践证明,诸如阅读训练、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结构与思路训练、快速鉴赏艺术特色等能力训练,都是可以实现量化的。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
关于朗读与默读。人们阅读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朗读,即看到文字,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转换成意思,达到理解;另一种是默读,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转换成意思,直接由文字来认识意义,所以,默读速度要比朗读速度快得多,我们提倡默读。
3.突出探究,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如何突出探究呢?
3.1自读生疑培养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句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句像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与文章中心有关的词语等关键句子是那些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含义隽永蕴含哲理的句子或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关键词句,提出质疑。
3.2质疑讨论学会自主探究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使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意见和理由,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求得问题的解决。
在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五册文言文《童趣》这篇文章时。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述的都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为什么会在作者眼里那么有童趣。
3.3引导释疑、掌握方法规律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探究活动的观键点。没有解惑,学生的探究活动就难有大的收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把舵、纠偏”的“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如在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行道树》一文中,可用化大为小法。抓主眼法,寻找关键词句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化大为小,再联小成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3.4迁移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研究快速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时代的节奏在加快,时代的步伐在加大。在新旧知识更替周期不断加快,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的今天。如何赶上时代的节拍,成为摆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的严峻问题。而更多更快更好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因此,高速度、高效率的读书能力,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一种高素质的能力。可以说,高效的快速阅读能力,是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效速读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需要的,迫切需要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高效速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效率,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那么怎么才能提高速读能力呢?
一、掌握速读技艺
1、无声阅读
通常出声阅读的过程是:文字视觉大脑发音听觉大脑。由于免除了发音和听觉器官工作,使眼脑直映,从而提高了阅读速度。一般来说,无声阅读的速度是出声阅读的3倍。有些同学虽在“默读”,听不到声音,但嘴唇还在运动,有的虽闭上了嘴唇,但喉头、声带还在悄悄地无能无力,这都不能算是阅读,所以,学会无声阅读是速读的第一步。
2、计时速读
计时速读训练法,主要是用计时、限时训练激发学生的时间紧迫感和阅读效率感。计时速读训练方法是:进入教学平台的“训练”,准备好训练用的材料,调整心态,待老师发出开始阅读的命令之后,学生开始阅读;读完文章之后,点击“结束”,电脑会自动记录下阅读所用的时间;之后,凭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做答电脑显示的速读测试题;做完后,点击“完毕”,电脑会自动判分,计算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并能够把数据记录到“学生管理”系统。计时速读训练还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人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造成的。
3、程序阅读
这是指把阅读过程设计为固定的程序,每次阅读都循着这个程序去读。久而久之,这个程序在脑子里形成定势,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根据定势理论,在训练时把阅读的过程规定为七项内容:文章的题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处;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的重要事实;文章的特点及有争议之处;文章的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4、全神阅读
速读的过程,是感知、思维极其活跃的过程。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文字的速度和理解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其他的念头“乘虚而入”,从而造成“视而不见”或前后忘的结果,不断回视、复读,速度慢了,信息自然也就小了。
二、学会速读方法
快速阅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浏览法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2、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
3、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
4、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在某本书中通过目录提要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写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关资料等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寻读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5、猜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