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11: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概念。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增强情感体验,培养数学能力。
二、重点难点
有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没有学,学生对用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数到形的认识是个难点;再次是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意识尚未成熟。因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确定不等式Ax+By+C>0(或
教学过程中旨在放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更深层次的意义识记与理解。
三、突破措施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认知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四、教学流程
1.概念引读阶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这一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抓住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鉴于含两个决策变量的函数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情境设计时我们做了铺垫,先设计一元变量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会把一元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起来,然后继续运用刚才的引例,大胆引入两个决策变量来建构新知,通过类比、与自我尝试,建立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本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概念。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原则,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
在得到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些概念后,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体会概念中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特征的描绘,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从数到形去理解其本质。对于概念的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要让学生去体会,从本质上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概念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概念,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正确理解知识,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概念构想阶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本节课在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的提出基于“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1)学生通过初中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做了构想。(2)学生把二元不等式的解从数的认识迁移到形。(3)学生有完备地表达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愿望(4)学生有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兴趣。学生的这些思考,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概念形成的心里规律,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优化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提问,让学生去补充升。教师的提问有思维方向和思考价值,学生们参与度高了,经历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概念,得到一般性结论: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应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这一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们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给证明思路以启发,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对物理概念进行很好地掌握,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对知识点概念进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进行理解,为物理学的学习 打好基础。物理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在分清主次的情况下,进行教学。
一、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习效率高、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师生交流较好,这也就是所谓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较高追求,也是学生渴望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可以提高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效率,并实现师生良好交流,教师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最大,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好。教师通过良好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初步形成相应的物理素养。
二、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理念认识模糊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造成教学单方进行,学生听课效果不好。新n改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把握不足
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对教材的深度没把握好,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对新旧教材进行充分把握,对教学内容吃透,从课程整体出发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
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教学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初中物理作为考试课,不仅要进行会考,也是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物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缺少探究和引导使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枯燥而产生了厌恶情绪,从而造成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自主学习。
三、中学物理概念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仔细钻研教材概念内容
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中学物理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概念,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学,必须对物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充分理解。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对感念相关内容进行评估,了解概念的目的。对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应要求学生进行以下掌握:
1.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价值和含义;2.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表示方法;3.掌握物理中相关概念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方面研读,明确一下问题:
1.对物理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现象有哪些,对物理概念进的相关理论和依据;2.对现有物理事实情况下,有哪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和验证;3.在物理教学中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4.教师对概念的相关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进行思考;5.对物理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分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二)生动引入概念内容
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物理的一些概念常常比较枯燥,因此要求教师采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在中学物理多年教学经验看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开展概念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的要领。物理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对概念的理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需要按照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步骤进行概念把握。譬如,在进行浮力部分讲解时,让学生对大容器中漂浮木块进行按压,让学生分析用力的大小同木块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所处感受,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归纳,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最后教师对浮力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
中学物理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入模式,可以通过案例引入物理概念,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实验引入,还可以通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引入,最重要实现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对物理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三)充分理解概念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基础概念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开展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中学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的最本质、最抽象的知识,只有对概念的原理和作用进行充分理解,才能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其他问题。教师在对物理感念进行讲解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物理学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大量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得到的,学生在对简单直观的材料进行观察后还应通过思考,将对现象的认识转化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这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譬如,在进行相关核心概念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比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功和功率、电功和电功率、压力和压强、电阻和电阻器等,通过对比分析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戴海峰,韩松.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化学概念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有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概念理论的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概念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又存在前概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种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分析、推论,再做出归纳导出概念、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中学概念理论教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编排,确定教学的目的、重点,然后分析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再确定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素材、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难易及顺序,最后考虑是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下面是我在概念理论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同一层次的非试验班。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该教学策略在课题组中得到应用并加以完善,效果不错。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求知欲
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理论,是在概念理论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概念理论系统来接纳和学习新概念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化学史、实验、多媒体、模型、挂图、学生熟悉的社会、科技、生活的例子或知识创设情境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原有观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求知欲,这样认知冲突就可以在科学观点与学生的个人概念之间架起桥梁。例如,在讲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让学生回忆燃烧的定义,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学生回答:“是”,这时我不急于表态,而是通过实验,把燃烧着的氢气放入氯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看到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有目共睹的现象否定了学生前面的回答。在讲到盐类的水解时,这样创设情境: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盐的溶液显什么性?碳酸钠溶液为什么叫纯碱?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提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能把所有的反应概括吗?”接着举例:“判断Fe2O3+3CO=2Fe+3CO2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情境创设得好,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思考探索,导出概念、理论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导出概念、理论。这个过程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1.探究前,先要设置好问题、方法
如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个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核心概念理论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基本问题,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理论的问题线索,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潜能,提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接近概念理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三方面来设疑:(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学生疑惑不解时;学生各持己见时;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2)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3)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重点、难点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起相应的认识方式。在讲离子反应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物质进入水溶液中将发生哪些变化?”“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发生反应?”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动态观,从而产生离子反应的概念;在讲到稀释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不会时,再引导学生利用稀释前后盐溶液的pH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定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在讲到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时,可以提出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温度改变,平衡的移动规律,得出相关的结论,并且明确研究的大体思路和实验证据。最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压强改变,平衡如何移动。让学生提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的证据。
2.思考探索,导出概念、理论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解释,每个学生向其他成员阐述。在组内成员讨论评价各种观点,达成一致认识,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构建新的概念理论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组织、交流,但要每个成员都应该尽量有所参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解释通过科学学习过程获得的认识,最好学生要简要说明自己认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转变的关键过程。最后教师把小组学习的最终结果和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进行评价及知识的整合,使学生获得的科学认识融入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导出概念理论。这一部分是实现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三、应用巩固
概念理论只有应用才能掌握好,可以通过下面两种形式来巩固概念理论:
1.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科学,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发展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论的认识。例如,在盐类水解平衡原理的学习中,可以联系如何配制澄清的硫酸铜、氯化铁溶液这一实验室中常见的问题,也可以联系泡沫灭火器原理这一生产问题,还可以联系为什么常用热碱水清洗厨房的油污这一生活问题。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前瞻性、层次性、全面性,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核心,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我们在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精准把握,规范表述,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明确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明确的指导作用,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换言之,教学目标就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清楚其特点,明白其要求,熟记于心,精准把握。
2.弄清目标。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必经之路。正确的理解了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才能够设计好某门课程中的课时教学目标。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呈现的是最低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情而定,在深入文本,分析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学习,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实践,学生要获得什么,也就是弄清楚目标问题。
3.明确主体。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其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确定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明白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掌握好三维目标的层次,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4.精准表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因此三维课时目标的表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信息技术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基石。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 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师生互动,引入情境。
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电子表格制作中,可引入部分数据库的概念,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电话簿,并实施查询,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的创设还应掌握设疑。人类钻木取火是从对雷火的疑问开始的,可见疑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见解,都应肯定其合理的部分,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给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还可恰当地插入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如在讲网络安全时,可适当加入黑客攻击的事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思维的活力。
(2)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在新课改理念教育环境中,有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小学数学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新课改理念教育模式,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教师层面,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最大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即教学在单位时间里对所有学生的一切积极影响的总和。教学效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双向互动,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软件、课件、图片和视频。这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方便,为新课改理念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运用新课改理念使自己的课堂更丰富、更有吸引力。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做法、想法,使新课改理念应用和小学数学教学不匹配,导致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重资源下载,轻后期加工。互联网上资源众多,有许多现成的教学软件和视频。有教师将下载的课件直接使用,没有考虑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能力以及学习的现状,也没有考虑教学资源和自己教学风格的匹配情况进行加工和处理。
(二)重课件内容,轻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而忽视这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学生整节课面对视屏上不时变幻出的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其他材料,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降低。
(三)重实验模拟,轻学生动手。有的教师不做演示实验,而更热衷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实验,认为多媒体实验点点鼠标就能得出结果,不会失败。这些不可能失败的实验缺乏真实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对小学数学本质的理解也将更淡漠。
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进行了分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媒体加工,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加强整合设计,应该采用模拟实验优化实验教学等形式,消除高效课堂上出现的弊端,以促进高效课堂的良好构建。
三、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随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展开,新课改理念下显露的众多问题中,笔者进行了长期的课题研究,并总结了一些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先自学后教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各种图片和图形,尤其是《比高矮》一章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应该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预习中解决这样的问题,便于能够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以学情为基础,依据学生情况,合理设置课堂环节。学校应该培养教师们抓学情分析的能力,而教师应该自主以学情为基础,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操作技术情况下,将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融会到小学数学课件中,从而能真正的驾驭课件有利于课堂的发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要实现二个前置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如演员,他就要看剧本(课本)进行学习,就要练功、排练。所以说“不预习不展示、不展示学生就兴趣不浓”。教师如编导,就要编剧本(学导案),组织领导,教学上来说就是提前编好学导案、并认真地上课组织实施。
为什么说三个环节很重要呢?因为只有把好三关(课前入口关、课中评价关、课尾检测关),并能使课前材料优质(设计流程、学导案)、课中加工优良(激励评价、全员参与、精彩生成),课尾产品优秀(检测、达标),才能保证教学有效、高效。
为什么说要掌握四个灵魂呢?因为“相信学生”是课改的思想前提,是课改的大门,它体现着主体性;“解放学生”是课改的关键,是行动,是课改的殿堂,它体现着参与性。“利用学生”就是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表现欲和求知欲,以及好奇心,体现着学生的心理特性。“发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结目标,是全人理念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的,体现着目标性。
我想只要我们有正确而科学的思想引领,课改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模式体现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模式是抓手,模式是载体,模式是桥梁,模式是工具,模式是框架,模式是制约。模式是瓶是酒(教材处理是核心)教学模式的灵魂是尊重、鲜活与生成。为此我们构建了“三三四”开放型高效教学模式,形成了初中部的独有风格。
第一个“三”指学生学习的三种方法:独学、对学、群学。独学:是教师导课后,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方法进行独立学习。一般以学导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进行批注,把重点和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完成后,要及时告知组长学习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重点完成三个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提出问题。
对学和群学:“对学”指两名结对同学的合作学习。群学是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同学间的帮扶学习,其仍然是以问题为主线。顺序是先对学:互问、互测、互教等,后群学,继而深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种学习方法,最后把普遍未能解决的问题信息由组长并传至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便于教师找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起点。
我们的一般标准是:独学完成40%的问题,对学和群学完成30%的问题,其余的在班级交流和展示中完成,当然这要因课而异。
第二个“三”指三种展示课型: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反馈展示课。高效教学模式是以展示为特征。从展示的形式可分为:笔头展示、口头展示、肢体展示、课件展示;从展示的目的可以分为:记忆性展示、理解性展示、巩固性展示、达标性展示、反馈性展示、纠错性展示、训练性展示;从展示的人物可分为:优秀生展示、潜能生展示、学困生展示、对长组长展示、小组合作展示等;从展示的题型内容可分为:基础概念型、变形理解型、综合运用型、拓展创新型等;从展示学生围观形可分为:聚视不动型、围观涌动型、小组流动型、自由参观型等。
“展示”一词由“展”和“示”构成。“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展”体现着生命无限的和坚强的生机活力。“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期盼回应、关注、鉴赏、评价等内容。(《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P79)
课堂学习最享受的阶段是展示。“示”是手段,“展”是目的,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展示的根本任务是:1、暴露问题――甄别对错2、思维交流共享――发展思维。3、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口才、思维、自信心等)。
下面重点解读三种展示课型:
预习展示课:它在三种课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三种课型的基础。预习展示课教师要出示预习目标,指导预习方法,明确学习时间,设计评价方式。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学习形式先静后动,学习方式先自主后合作。要整体感知,多读细思,发现问题,把重点的内容概括、摘要,并理清结构、顺序、联系,用双色笔把重要知识内容和问题写在预习本上。预习课型可根据内容的难易和多少设计0.5―2节课进行预习,必须让学生在学导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的70―80%,如不达到学案设计的最低要求,后面的两个课型将无法进行。预习为主,展示为辅,预习后展示的内容要少而精,要注重知识性和基础性,目的是明确学习重点、提出存在问题、反馈预习效果,对“提升展示课”有指导性和铺垫性的意义。
提升展示课:它是三种课型的核心。旨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表现、表演、提升能力的平台。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那么预习展示课是练功,提升展示课就是表演,只练功不让表演的演员自然干的没劲。为了展示好,教师要如导演般精心筛选展示的内容(题例),精心设计学习的流程,一般流程是;基础识记――变式理解――综合应用――拓展创新四个阶段。提前设计展示的方式和小组的任务分配,对预习展示课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点成果进行展示,通过组间质疑,提升学习的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和思路,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此课型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渗透学习效率:投入度、参与度、速度、精彩度、生成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合作”学习的成果,更显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在此教师要观察组织、指导追问、语言激励,纠正学生的站位、姿势、表情、动作、表达,尤其要突出焦聚点,抓住闪光点,教师或组长要把个人和小组参与和表现的评价自然地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要进行小组达标测试,目的是摸清学习效果,为反馈展示课做准备。一般来讲,此种课型应占教师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反馈展示课: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的环节,也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体现。在此课型中,彰显的是老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求老师根据目标需要设计出梯度、难度适中的典型练习题或母题,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独立―合作”完成,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此课型的展示在于发现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和表现,要让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规律、归纳方法,达到最佳的求知状态。
同时,我们要掌握好三种课型的异同点:预习展示课,要求重点达到“懂”,训练以基础性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概念;提升展示课,要求是达到“会”训练以专题性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反馈展示课,要求重点是“通”,训练以综合性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规律。
“四”指四种教学工具单:单元计划单、学科学导单、听课反馈单、教学反思单。
单元计划单。指学科组集体制定的单元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形式。一般包括:时间、课题、课时、课型、目标、流程是一个单元的总体计划和设计。
学科学导单。是根据单元计划单的设计,写出每节课的具体操作。一般程序是:共同研课―分配备课―主备说课―集体议课―学案修订―复印共用。重点内容有:教学目标、学习流程、时间分配、展示内容(识记基础―变式理解―巩固提升―拓展创新)、亮点和达标设计。
听课反馈单。为了做好听课的反馈工作,我们除做听课记录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填写听课反馈单,把优点、不足、改进建议,写清楚,听完后全部教于做课教师进行观看,有时间的还要进行认真的说课和评课。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数学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使得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片面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会出现以灌输式教学,学生单一接受为主的情况,忽视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经历,把概念孤立起来,把情感对立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数学的死记硬背,对数学的厌倦恐惧。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概念的引入。
(1)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入,为概念学习提供问题“表征”。心理学表明,语言、文字、图形及实物模型等不同的表征形式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反应效果不同。许多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由背景障碍引发,对背景的生疏感、模糊感、神秘感主要源于缺乏实际感受,不能正确将信息表征形成易理解的语言、图形。例如讲棱柱的性质,就要先明确什么是“棱柱”。如对基木图形结构不能正确发现、识别,就不能正确掌握“棱柱”的定义。所以在立几概念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加强其基本图形结构的教学,充分展示各种模型,增强学生的发现、识别能力。
(2)在原认知结构上引入,为概念学习找一个适当的“生长点”。在教学中利用知识的“相似性”,从现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新旧知识的空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需求中进行自主学习。
2.从多方面入手,揭示概念的本质。
(1)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体。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变式突出概念本质。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机械的、孤立的,不能全方位地理解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对同一概念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新的概念。如对于正棱锥的概念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并思考: ①侧棱相等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②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③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④符合以上三条中的两条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⑤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通过对概念在解题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表现形式,更深刻地认识了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概念。
(3)明确概念的充要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充要条件,它既可作判定又可作性质。因此,在解题中要十分注重利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的单调性中,增函数的概念是: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3.采用多种方法理清知识脉络,建立概念体系。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弄清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
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情境,即:小明生日,父母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在分蛋糕的时候,小明先将分给了奶奶和爷爷,又将分给了外公和外婆,接着分给了妈妈和爸爸,请问,小明分出去了多少蛋糕?组织学生对该情境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计算,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能给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带来生机,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要有意识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以确保高质量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Flas,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而,轻松地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同时,也能确保课程目标顺利完成。
新课程不仅倡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现有条件下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高效课堂是让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有效地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兴趣学习,往往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要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
1.教学导入的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就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典型性,既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境创设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动画视频、歌曲、漫画、相声小品、角色模拟、生活实例列举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还可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而不是简单教授结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做到精讲点拨。精讲,就要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教师的精讲,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练习要及时讲评,注重方法指导。讲评练习要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讲评要保证学生自查、自悟、自我消化的时间。对于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归类,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重要问题要回归教材。把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答案展示出来,请学生“现身说法”,共同分析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并进一步总结方法规律。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听得入耳,听得出神,便会投入情感,积极活动,而且能够保持兴趣,爱上政治课。政治教师的精讲,必须讲究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是有效地讲,高效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到关键处。同时,教师是以“导师”的身份出现的,“精讲”还要体现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要能够深入学生心田,点拨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要相信学生,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就不讲,学生能自己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互相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三、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练习设计要讲究“精”字,题目的设计选择要规范、新颖、灵活,目的明确,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防止滥做习题,搞题海战术,也不宜搞一些偏、难、怪题。另外,可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包括:讲中练和讲后练。讲中练,也就是教师的讲解、点拨与训练结合在一起,边讲边练。讲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讲后练,也就是教师在讲后出示练习,集中进行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应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还应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以能力训练为主。同时,布置的练习还应该及时讲评,做到“堂堂清”。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效的练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讲练结合,以练代讲,在练习中巩固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查漏补缺,在练习中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在新形势下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唯有如此,素质教育和新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鞭策着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而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将生活实际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由于我们之前已经单独学习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但是,并没有将四种运算方式混合起来运算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则混合运算。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童话故事书,全书总共有100页,第一天看了10页,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看的是第一天的3倍,请问还剩多少也没有看?”请学生列出式子,并计算出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列出来的式子:100-10-10×2-10×3=40。提问:为什么不能直接从左到右计算,要先计算乘法?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明确当一级运算与二级运算混合时,要先计算二级运算。将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当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自主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是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打破课堂沉闷、无趣的气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任意梯形。在学生明白之后,引导学生开始进行自学。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并采用切割法形象地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在玩中可以找到快乐,在玩中可以轻松学习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气氛中,很难投入活动中。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创设有价值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轻松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我设计了帮助小羊回家的游戏。首先,在课下,我设计了几张地图,每个学生要从不同的途径帮助小羊回家。如,小羊先往北走,走到商店的位置往东走,就可以回到家了。又或者是,小羊可以往南走,一直到电影院的位置,在往东走,走到图书馆,在往北走就可以到家了。等等。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学生可以轻松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究数学的欲望也会被调动,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除上述三点之外,我们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说教式的评价和终结式评价模式,要将形成性评价模式引入数学课堂当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准确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最终,找回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好铺垫。
一、活用教材,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环境共同构建的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尊重教材,但不应迷信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我没有用课本中的情景图来导入,而是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抛圈游戏,设计两种抛圈游戏方案,一种是小朋友排成一排抛圈,另一种是小朋友围成一个圆抛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哪种方案最公平?”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圆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长,围成圆来抛圈最公平,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圆的特征。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他们更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乐学数学了。
二、创设探索学习机会,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
例如,“认识圆”一课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感知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感知圆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摸硬币”,让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的面和边,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他们亲身体验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活动是“滚硬币”,让学生做硬币与三角板滚动试验,并说说滚动的效果,体会圆有易滚动的特性。第三个活动是折圆形纸片。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圆形纸片,并且同桌两个大小不一样;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要求对折三到五次,观察折痕交点的位置,找出了圆中心的一点(圆心);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折痕里面圆心到圆边上的线段、整条折痕的线段;接着引出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猜想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这样,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直径和半径,看能画多少条,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再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同圆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大小不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得出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长度关系。在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所发现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画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画,再说一说是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的。这样,学生知道画圆的位置是由圆规有针尖的一个脚(圆心)定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个脚的距离(半径)决定的。如果有学生做得不足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者作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