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

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2 09:11: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

篇1

一、BL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层管理者实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的标准不科学;绩效评估的过程不当;缺乏绩效面谈和反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周期设置不合理。

2、公司实行劳动定额制度,但与生产实际情况脱节,考核流于形式;实际操作过程中追求数量,质量问题得不到重视,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生产计划阶段、生产准备、组织生产、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环节,若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导致生产任务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完成,因此团队的力量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指标考察在内。

二、BL公司生产团队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1、 BL公司战略分析。建立生产团队绩效管理体系,首先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目标的确立将对分解指标起着关键作用。

2、提炼公司关键绩效指标。在遵循战略导向原则、SMART原则、系统性原则下,依据平衡记分卡(BSC)的思想,从财务、客户、生产流程、成长与学习几个维度将自身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被量化指标。

3、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实用的决策工具,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1)对各维度进行重要性判断。

三、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生产团队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

生产团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经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与绩效结果的运用五个环节的不断循环,改善员工绩效,进而提高整个生产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BL公司生产团队绩效管理的优化设计方案,在原有考核团队个人基础上加入团队考核,优化原有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运行,有效地解决了所发现的问题,帮助公司管理进一步规范。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时间尚短,目前公司新的团队绩效管理并没有经过有效的验证,其缺点还暴露不全面,还有待于在日后保持持续的跟踪,不断进行改进。

篇2

在遵循国家《劳动法》的前提下,为了规范薪酬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有效吸引、维系、激励和发展员工,重庆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特制订如下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它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第二,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根据职位价值的高低和职位等级的不同,而确定工资体系的员工(生产一线员工和部门经理、副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除外)。

一、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一)薪酬结构

职位等级工资制是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立了7个薪酬结构,21个薪酬等级。薪酬的构成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津补贴、福利保险、年终绩效奖金、特别奖励七个部分。

(二)薪酬标准

(1)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不同职位在组织中相对价值的体现,是员工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并履行职位职责所获得的固定报酬。工资水平的确定根据职位评价结果、市场薪酬水平和公司以往的薪酬水平共同确定。

(2)绩效奖金:每一考核周期内(以月度为考核周期),个人实得的奖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核算和调整,按月进行发放,核算公式见表1、考核分布状况见表2。

(3)工龄工资:工龄自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按照不同的工龄分别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4)津补贴:交通补贴按照交通补贴管理办法执行;通讯补贴按照岗位进行补贴,见表3;住房补贴按住房补贴管理办法执行;社会保险及公积金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节假日费用不低于上年发放标准;年终绩效奖金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确定年度奖金总量,部门根据职位价值系数总和确定各部门年度奖金总量;部门内部根据员工职位价值系数和年度绩效奖金系数确定员工个人的年度奖金,通讯补贴见表3。

(三)入职员工工资确定

原则上,每一职位的初任者从该职位对应的薪酬下限起薪。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任职者,由用人部门根据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提出工资要求,行政人事部门审核后,经分管上级领导批准后执行。

因公司组织结构薪酬体系调整,在新旧薪酬方案的对接中,原任职者转入新的薪酬结构时,要依据个人的经验和业绩等历史因素,重点参照以往的薪资水平,根据所在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确定其在新制度下的工资。若原有工资已经超过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上限,则按照薪酬上限执行(或维持当前薪酬水平);若原有工资低于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则按照当前的薪酬水平执行,同时约定根据绩效表现在四个,绩效周期内逐次增长工资至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绩效考核优秀及以上)。

(四)工资调整

(1)工资调整方式:职位等级工资制是以职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等级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确定。工资的调整分为调职和调整薪级两类。调职是指在员工任职职位调整后,以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核定工资水平。调整薪级是指根据员工年度的绩效表现,对部分绩效表现突出或绩效表现未达标的员工,在其所在职位对应的薪等空间内上调或下调薪级。

(2)调整薪级:薪级调整的标准为员工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结果的平均得分,见表4。

(3)薪级调整的限制性条件:各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在达标(含)以上,否则该部门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员工个人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的结果,最多出现一次基本达标且不得有基本达标以下,否则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

(4)工资增幅的限制性条件:适用职位等级制薪酬的员工,其工资增幅的上限为所在职位对应等的空间上限。某一职位的任职者,如果其工资已达到所在薪等空间的上限,原则上工资不再增长,可以考虑职务晋升。

(五)薪酬结构的调整。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组织架构、职位职责体系或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等的变化,借助职位评价和市场薪酬调查等工具,适时调整等级制薪酬结构及相应的薪酬水平。

二、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能够与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调迁、退职等相结合,进而保证生产工人的工资发放更为合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薪资激励机制,特制定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以及生产工人工种、工龄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一)生产工人工资组成

(1)岗位基础工资: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

(2)工龄工资:根据生产工人在本企业工作时间长短而发放的工资。

(3)绩效奖金:根据生产工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结果而发放的工资。

(4)多岗技能津贴:指生产工人除具备本岗位所需技能外,还具备公司其他主产岗位技能,公司根据生产工人所具备的不同技能,给予其相应的多岗技能津贴。

(5)特别岗位津贴:指国家有专门政策或公司特别规定的少数人享受的津贴。

(6)加班工资:对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劳动所付的报酬。

(7)年度奖金: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状况而发放的特别奖励。

(二)工资标准

岗位基础工资根据一线生产岗位职位价值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调整,不得低于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每年随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递增。

生产工人的工龄工资计算方法是以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其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三)绩效奖金

(1)生产效能指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日班产,生产效能指数为1;若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班产并继续承担生产任务的,则生产效能指数增加,总工时量和完成班产所用工时量之比为生产效能指数;若规定时间内班产任务没有完成,班产任务完成比例为生产效能指数。

(2)工时工资标准:不同的生产效能指数对应不同的工时工资标准。

(3)生产一线工人的绩效奖金核算方法:工时按日结算,工时奖金基数为工时数*工时工资标准,见表5。

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工人月度绩效奖金总基数为每日工时奖金之和,再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得出生产一线工人的实际绩效奖金;工资固定部分由职位价值评估结果决定,浮动部分与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挂钩;关联岗位绩效奖金的核算,按非一线生产岗位的其他人员的绩效奖金浮动部分按一定比例与生产挂钩,按照月度生产效能指数进行核算,根据其岗位对应的关联范围(公司、厂、区、岗位)关联级别(从高到低五级划分)的不同确定关联比例和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具体的关联范围、关联比例和生产效能系数见《重庆凌云管理各级岗位硬性指标考核及与生产管理等级一览表试行版》。

(4)辅助管理:因操作者违规操作导致异常停机或本人因自身因素没有完成班产量而产生的时间,累计计入净可用时间并不核算加班费;因待料、非人为造成的设备故障等的外部因素导致的异常停机时间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主产岗位安排的,安排员工进行推箱倒架、翻库、6S等辅助工作时,基本工资照常发放外,另给予工时补贴标准6元/小时发放,此部分工时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故不服从安排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考核;根据不同产品的返修工序特性不同,产品的返修工时由现场制造工程师给出返工工艺,精益专员现场负责工时测算与核定,返修单必须经质量部检验签字后回传给生产部统计员核算工资,统计员以当日总工时量核算效能指数。

(四)绩效考核。每日根据部门工作行为准则加减分项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最终结果与效能指数得出的日绩效奖金挂钩;每日生产一线工人的考核标准以100分为基准,通过每日加分项与减分项的最终分值核算出当日的绩效得分。

(五)新员工工资标准。公司新招聘员工或内部转岗员工(以下简称新员工),在试用期间的岗位基本工资按照该岗位的固定的实习工资发放,对于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师傅带徒弟按表6标准执行。

对新员工的实作培养周期为1个月,到岗4周内不能独立上机操作,在师傅代领指导下每日至少操作设备2小时,同时此期间的效能指数累加计入师傅效能指数中;新员工超过1个月,不能独立上岗操作或连续1个星期的班产完成率低于90%,公司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特殊情况下,根据新员工的综合表现,由师傅提出延长实作培养周期的申请。

(六)加班工资。在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1.5来核算加班工资;对在公休日的加班,应尽量安排生产工人补休,若不能安排生产工人补休的,则应支付加班工资,公休日的加班工资=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2;对于生产工人在法定假日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3来核算加班工资;加班时间不足1小时的部分,不计算加班工资;对于出差或外出培训等(包括双休日或节假日)情况不计加班;生产工人因未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而延长工作时间的不计入加班;生产工人加班须填写加班申请、在公司批准后才能加班,否则加班不被公司认可;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填写加班申请的,由加班人员所在部门领导批准后进行,并在加班后1天内报行政人事部审核、备案;对于任何谎报加班等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当月所有加班,并将逐次给予警告、处分、记过、开出的行政处分。

(七)多岗技能津贴。生产工人具有除了本岗位外的其它岗位的技能,且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按附表7的标准,逐项发给生产工人相应的津贴;生产工人领取了多岗技能津贴后,须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调派到其它岗位,生产工人若不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对该生产工人索要违约金,索赔金额为生产工人所领多岗技能津贴的2倍。特别岗位的津贴补助,见表8。

(八)各种假别的工资扣减规定

(1)事假:生产工人请事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包括基础岗位工资和绩效)。事假冲减年休假的,按年休假处理。

(2)病假:按照“渝劳办发[2000]233号”《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并结合(渝府发[2000]4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的通知》一并执行。

(3)工伤: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产假:女生产工人休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生育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男生产工人休护理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女生产工人怀孕流产、生产工人做节育手术,可根据有关规定休流产假、节育假,休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产前假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坚持劳动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并经公司同意,可离岗休息,离岗期间(产假除外)的工资按本人岗位基础工资的70%发放,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

(5)探亲:生产工人休探亲假、婚假、丧假、年度带薪休假、行使公民权时、公司大会和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没有绩效奖金,取消其他津贴。

(6)旷工:生产工人旷工1天扣除两倍岗位基础工资,没有绩效奖金。

(7) 制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损害公司荣誉的,公司有权从工资中扣除生产工人应向公司缴纳的赔偿、补偿等费用。

(8)中途调岗、调薪的工资:在工资计算期间,中途调岗或调薪时(包括因转正而调薪等情况),调整时间为15日(含)前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后的工资执行;调整时间为15日后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前工资执行,次月起按照调整后工资执行。

(十)最低工资保障规定。因公司生产任务减少而使生产工人岗位任务不饱满时,公司可安排生产工人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对于服从公司工作安排的生产工人,公司可保障该生产工人的最低工资收入保持一定水平。但因生产工人自身原因未完成规定量的,或生产工人岗位工作不饱满但又不服从公司另行工作安排的,则按照其实际金额发放其工资。

篇3

[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编.城乡规划――城市交通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人口[EB/OL].[2013-12-30].#popnarea

[10]百度百科.新加坡大众轨道交通[EB/OL].[2013-12-30].http:///view/3424571.htm

[11]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昆山市城市发展远景与策略[R].2011.

[12]莫欣德・辛格.新加坡陆路交通系统发展策略[J].城市交通,2009,7(6):40-43.

[13]李朝阳,张晓.“产城一体”视野下的多元交通困局破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2(5):23-28.

[14]百度百科.光化学烟雾事件[EB/OL].[2013-12-30]. http:///view/107103.htm

篇4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题组对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研,采用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另一组数据是高职旅游教育资源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每个省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部分学校的网站上的招生简章。调研的内容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吻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每门课都应该对应的培养目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旅游管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设置的课程体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比如,某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旅行社、景区及国际酒店等现代化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但课程体系里面没有一门酒店管理概论课,也没有一门是能够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没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相关课程的大杂烩 

各个学校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有一些差异,主要在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位、资源、办学定位不一致。但是,通过对全国70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研可以看出:第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中,有3所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另外开设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8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第二组数据显示,50所学校中有31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1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详见表1)。有极个别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涉及旅行社一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与中职本科雷同,不能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职培养目标的混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中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中级初级技能,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但是没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由于对培养目标的混淆,导致高职课程设置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普通专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如中职,专业理论水平不如本科,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完全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职专业设置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目录的规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来开发课程体系。国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颁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引导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属于单纯的学科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岗位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岗位职业教育,属于“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岗位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措施 

(一)学习教育部高职教育专科目录,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在该目录中旅游大类(64)分为旅游类(6401)、餐饮类(6402)、会展类(6403)三个专业类。旅游类又分为《旅游管理》(640101)、《导游》(640102)、《旅行社经营管理》(640103)、《景区开发与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闲服务与管理》(640106)六个专业。六个专业中《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均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岗位,衔接中职专业均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对应的专业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是住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二)根据学校所处区位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从目录规定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岗位。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笔者认为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细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使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非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包含的重点专业方向可以不一样。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发达的省级城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地区,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景区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处于二级城市、当地酒店比较多,学校只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就要兼顾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了。 

(三)校企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共同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单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业特点、人才结构、需求状况、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行业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能力,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学习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校企联合制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旅游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以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服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块。要完成这四个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课程开发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有各种类型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员工。首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旅游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 

篇5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在业务建设以及读者服务工作中发挥着调控中枢的职能,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在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中,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还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优化运转提供有效的驱动力,特别是结合当前高校所处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趋势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能够对图书馆的业务调控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文化熏陶功效的长远发展。更进一步,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还能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使图书馆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中心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为了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除了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理论外,还需要他们具有其他方面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数字化背景之下,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存在局限性,无法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工具来支持管理工作的开展,导致了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行政管理工作经费存在严重漏洞

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资源支持场所,对经费有着较大的需求。但已有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年增长率还不足5%,较西方发达国家较低,同时,图书信息资源价格的上涨幅度居高不下。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资源的经费消耗激增,行政费用存在漏洞,最终制约了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3.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对于较为成熟的教师资格管理和教师测评制度,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出现问题后工作人员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卸责任,让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进展。在严重滞后的工作模式影响下,行政管理的思想理念也不够合理,铁交椅、论资排辈等思想泛滥,阻碍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优化对策

1.强化行政管理专业性,吸纳高级行政管理人才

当前高校承担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备行政管理及相关的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组织进行行政管理领域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在专业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吸纳丰富的管理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套用,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学识与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水平。为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对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将企业人才管理模式引入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培养或引入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行政管理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审视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梳理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2.加强行政管理经济支持,合理利用管理经费

经费的支持是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有研究中将经费视作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命脉。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力度,可通过设置专项经费的方式,将下拨经费直接作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经费使用;另一方面则需要重视对经费的利用管理,即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每年度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预算情况,对经费的使用及其比例进行合理安排,例如需要按照图书馆图书资源的采集原则,结合以往年度的订购数据以及需求数据,对本年度的图书资源采购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对本图书馆现有藏书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评估各个院系读者的需求,确定采购目标,减少采购中间环节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将运行经费更多地投入到读者服务、信息推送、信息挖掘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兼顾服务水平的发展。

3.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管理依据

建立系统、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完善行政管理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制度源于广泛的参与,管理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广泛征询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力使工作流程符合工作实际,人员管理符合工作需要和人性诉求,这有利于规章制度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4.转变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人员才能发挥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20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4月收治喘息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男90例,女60例。对照组150例,男85例,女65例。两组年龄31天~2岁(6个月内220例,6个月~2岁80例)。入院时均有咳嗽、喘息、气促、痰鸣音明显,时有发绀或发热。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显著性。

观察组普米克令舒1ml(0.5mg)、博利康尼(硫酸特布他林)1ml(2.5mg)加生理盐水2mL,药液2~6ml,2次/日,每次以罐内药液雾化完为止。雾化器与PARI压缩泵或氧气配合使用。一般选择半坐位或半卧位,面罩将口鼻盖住吸入,患儿哭闹或平静呼吸均可将药液吸入呼吸道内。对照组综合治疗加用病毒唑或氨溴索、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加生理盐水至20ml,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每次20~25分钟,余治疗护理相同。

结 果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有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讨 论

喘息型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可闻及痰鸣音和喘鸣音。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雾化吸入法5~7天治愈率66.7%。而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联合雾化吸入,一般1~2天喘息症状缓解,5~7天治愈率98.7%。而且喷雾器面罩雾化吸入装置简单方便,患儿感觉舒适,易于接受。用氧气为驱动气的雾化吸入法在吸入药物的同时,也吸入了氧气有效缓解缺氧症状。喷雾器雾化颗粒直径

道黏膜水肿,降低气道反应性。博利康尼是一种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通过选择性兴奋β2使气道平滑肌松弛,从而扩张气道,迅速缓解喘息。二者合用可有效地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改善气道的反应性,既能控制炎症,又能扩张气道,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改善通气功能,从而减轻咳喘程度。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儿刚入院时,烦燥哭闹,喘息明显。即给用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患儿在雾化5分钟,安静入睡,喘息症状明显缓解。根据本资料观察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因此,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喘息型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减少住院天数,值得推广使用。

篇7

选取为了进一步了解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的现行情况,对公司各个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就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绩效考评指标、绩效考评过程、绩效考评结果。调查问卷针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发放,公司各部门经理和副经理发放纸质问卷,总经理和各科室发送电子版,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共46份,问卷有效率为92%。

2.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后,得出如下结果①对绩效考评指标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3%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非常不合理,42%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与工作不相符,58%的人同意对现有考评指标进行修正,51%的人认为考核指标主要是考评其业绩指标。②对绩效考评过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6%的人认为上级对下级考评不公正,16%的人认为上级与下级在考评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沟通,13%的人认为考评过程中的工作与考评指标不相符,6%的人认为绩效考评完全无法反映真实的工作绩效。③对绩效考评结果应用的认知。调查的结果显示:10%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考评结果,45%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只是用于薪酬的制定,6%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对其没有任何激励作用,5%的人完全不支持绩效管理的推行。

3.威高公司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威高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下,虽然部门的绩效表现还不错,但是整个公司的绩效表现却很差。根据现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看来,威高公司现行的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公司在制定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目标时,不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中层管理者身上,造成了绩效目标和公司战略目标的严重脱节。第二,绩效考评的周期过长。公司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周期为一年,对考核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保留造成一定麻烦,延误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及改进。第三,绩效考评作用不明显。公司只是将考评结果用于对中层管理者的调整、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发放;而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不产生效应,导致了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1.优化方案设计的基本模型

依据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结合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其进行优化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如下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公司的年度绩效目标,对其进行层层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确定各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并根据关键绩效指标的调整,进行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准备工作。其次,通过绩效辅导、绩效反馈面谈和绩效结果应用,保证绩效考评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绩效的持续改进,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达到公司、员工双重发展的和谐局面。

篇8

绩效管理主要是指按照工作目标和一定的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员工工作职责的履行程度和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并且将管理的结果实现反馈的过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说一定要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把握。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也在加速进行,地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也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地勘事业单位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要积极的构建起和市场发展步伐相吻合的制度体系,并不断的完善单位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推动自身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单位实现战略性的发展

地勘单位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抓住市场动态,及时改变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战略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则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借助其敏锐的市场气息和灵活的体系规范,实现地勘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水平

众所周知,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到的领域较广,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当前的地勘单位人力资源主体是专业技术较强的综合性人员,是知识密集型的团体,但是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人力资源从事的工作是技术性的脑力劳动,工作较复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对其劳动成果进行公正合理的量化考核,能够更好的激发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去充实自己,提升水平。

(三)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绩效工资的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地勘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从2006年实施到现在已经近八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情况下改革只是流于形式,单纯涨工资的现象较为明显,而对于这一改革功能的发挥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起和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才能够解决事业单位内部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绩效工资的改革扫平道路,更好的发挥这一改革的优势,进而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

二、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勘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上依然表现为金字塔型的结构模式,以权力为中心,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建立起等级严格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模式的强化,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观念的落后影响了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勘事业单位在以往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理念较为保守,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领导者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缺乏热情,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对该体系建设过程的片面性认识,对于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而是单纯的将管理的中心放在了追求经济指标增长上,这样严重的影响了该体系的构建。

(二)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较为笼统,不能够充分体现管理的目的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勘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只针对中层及以上的干部展开,对其品德、才能、业绩进行考核,而对于普通的职工则缺乏绩效管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地勘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片面的强调成绩这一因素,兵对这一因素进行重点考核,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紧密挂钩,而对于其他内容的管理和考核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管理内容上缺乏平衡性和协调性,是当前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绩效管理工作完成之后缺乏后期的总结和反馈

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一是要更好的完善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的绩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将管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好评估,为今后单位的发展提供依据。但是实际的工作却忽视了反馈工作,不能够在管理的基础上对绩效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也不能够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加之反馈渠道不通畅,也影响了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上文中对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这一体系的建设,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下面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需要了解清楚单位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并且需要对单位内的岗位进行分析和测评,为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从内部问题的角度来分析,随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关系到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了绩效管理的问题,很多绩效考评和管理很难实现物质化和数量化,一般的考核和管理都停留在定性上,由此造成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当前地勘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第二,从外部发展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地勘事业单位有其特殊性,它是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单位,同样也肩负着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长期从事野外作业,环境艰苦,这就更需要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三,从单位内部岗位分析和测评的角度来讲,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之前,需要明确好单位内部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和职责权限,并且明确每个岗位责任的重要程度,以便在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公平,更好的发挥激励作用。以上三点是在体系构建之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做好才能够为接下来的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二)根据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格局,还需要紧密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既包含了职工绩效评估体系,同时也包含了组织绩效评估体系,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这两个体系的积极作用。为此,相关人员需要认真把握各种细节。

第一,要设计好绩效管理评估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并且要重点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相关人员需要将设计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并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为恰当的关键绩效指标来作为绩效管理体系中的衡量标准,为其他数据提供准则。

第二,需要强化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管理工作本身入手,通常来讲,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为单位分解管理目标,改进绩效中的问题,并能够为薪酬的决策提供指导意见,由此可见,绩效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好绩效管理的计划,协调好地勘事业单位中每个职工的绩效目标,并使其和单位的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报职工的岗位责任,并根据具体的责任确定要与之相吻合的绩效目标,进一步优化绩效管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绩效管理数据的收集工作,并分析收集的数据,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样少不了绩效评价工作,相关人员需要根据绩效计划阶段建立的标准和目标进行评价,对于评价的数据要及时的反馈,避免因为反馈不及时或缺少反馈影响到数据的分析,进而影响到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进一步完善地勘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工作

绩效评估工作的完善能够为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完善绩效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解决好人才问题。绩效管理是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进行绩效指标的设计,这就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完成,因此说要想构建起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人才的储备不能少。其二需要对相关的配套设置进行优化改革。绩效评估体系的运行需要突出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之间的互动性,这就需要对当前的静态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如对地勘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立项研究,并由专门研究机构介入考核,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评估体系的建设,进而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需要借助法律手段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在法律的强制力保护下发挥作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相关的法律确保了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这些法律只是从表面上进行规范,并没有深入到实际中去解决绩效管理中的问题,这样给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从细节处规范绩效管理工作,并且能够和地勘单位的发展情况相吻合,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绩效管理体系的构件提供法律保证。

(五)明确全面科学的绩效管理内容,并分层次设计管理规划

全面科学的绩效管理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要进一步构建起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就需要从管理内容上下功夫。在确定绩效管理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分布情况和具体工作性质等因素,制定好全面系统的管理内容,同时,还需要结合地勘事业单位职工岗位责任书等相关的资料,突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使得管理工作能够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确定绩效管理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分层设计管理规划,使得管理的方案更为清晰。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KPI法,将关键绩效指标找出来,这一点上文中已经分析过,之后在根据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具体的绩效管理规划。方案中需要体现出不同级别和层次的绩效管理对象,并且要有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同时在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指标需要具有不同的权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强化绩效管理指标的可比性,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好绩效管理等级,更好的体现出不同员工之间的水平差异,避免因为主管因素而影响到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

(六)采取科学手段构建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新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需要讲求技术手段,并且综合的应用绩效管理的方法,更好的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便利条件。具体说来,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的技术平台,并建立管理信息数据库,更好的利用这些数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地勘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其内部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中心,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处理绩效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建立起个人和组织的绩效评估方案,使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更强大的后盾支撑,同时提升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地勘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不强,这一消极因素影响到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事业单位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就是岗位绩效工资的改革,这一改革也推动了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措施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其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好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地勘事业单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推进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J].价值工程,2014

[2]吴振刚.引入绩效考核,推进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J].中国学术研究,2009

[3]张琳.如何构建地勘单位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6

[4]李琼.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东方企业文化,2014

[5]邹长安.国有地勘事业单位推进企业化管理工作探析[J].云南冶金,2011

篇9

在电信业由垄断进入竞争的进程中,各大电信运营商陆续完善管理来应对竞争,包括学习一流的管理理念。在绩效管理上,几家电信运营商都投入了很多资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绩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国电信营业厅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一)战略转型

中国电信正处于由业务受理型向积极营销型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形势,中国电信作为主导运营商,实施战略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主要的是优化营销队伍结构,严格控制人员总量,确保营销队伍适应业务与服务转型的需要。

(二)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1.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概念混淆,不利于营销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

在绩效考核导向的影响下,营销人员只会重视短期内的业务营销成绩,并不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很显然,在KPI绩效中,学习与成长完全被忽略了。

2.任务指标的下达没有客观依据,影响营业厅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

营业员任务指标没有客观的依据,也没有结合营销人员的实际情况,造成了营销人员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工作的热情受到影响。即使通过加班或其他办法的努力可以完成下达的任务,也可能因为分配中的不公平等问题,使营销人员产生了消极情绪。

3.绩效考核忽略团队协作效应,影响团队潜力的发挥

强调对个体的考核虽然能够促进竞争,提升员工积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营销人员的沟通和合作,营销人员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营业厅营销人员绩效的个性

营销人员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性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变化莫测,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来满足顾客与日俱增的消费需求。同时,了解顾客心理能给营销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帮助。

二、优化电信营业厅绩效管理体系

(一)优化绩效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团队能力的提升和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是绩效管理的落脚点,营业厅的负责人应该与营业员就目标的分解制定及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因而绩效管理的优化设计一定要客观、实际、公正,既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团队能力的提升和绩效的提高为目标,又要突出重点,引导团队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

因此,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应关注以下问题。

1.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营业厅团队绩效的提升为落脚点。

2.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一定要适应电信行业环境及营业厅营销人员的个性。

3.以提升营业员的能力为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而提升营业厅的团队整体绩效,提高营业厅的核心竞争力。

4.培养营销人员的工作活力、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重心。

5.充分结合公司的其他管理制度,避免绩效管理体系孤岛,进而增强绩效管理的效果。

(二)绩效管理的PDCA闭环管理

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闭环式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循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结果运用等四个环节,同时重视沟通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在这一闭环管理过程中,首先确立公司战略目标,人力资源部与中国电信各分局、区局互动沟通,将营销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设置较低层级的绩效目标标准,制订绩效计划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其次,在绩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管控完成进度,通过全面沟通和实时辅导,帮助各个营业厅及营业员完成既定目标;再次,在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各个营业厅及营业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最后,充分利用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沟通,反思辅导,实现奖惩分明,将激励的效果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部及各个营业厅的负责人应该重点辅导绩效成绩不佳的营销人员,帮助他们找到绩效提升的障碍,克服困难,进而为制订下一期绩效计划做好准备。

三、绩效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高效推进PDCA闭环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国电信必须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克服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保障

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同时解决管理层级多、岗位设置中存在界面模糊和职责交叉等问题,设置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管理职能

完善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的相关职能,在建立高效率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在各个营业厅配备合适人员配合实施绩效管理。对营业厅负责人充分授权,在管理层的支持下,督促他们做好此项职能。

(三)建立绩效沟通渠道

要将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途径,帮助员工理解绩效管理,支持绩效管理,继而才能保障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转。

(四)制度保证

为保证绩效管理能够得到落实,我们还要制定绩效跟踪分析、监督检查、考评结果备案等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结论客观公正,并且保证这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四、结论

本文从战略视角出发,为实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战略转型目标,分解战略、设计绩效管理体系,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设计PDCA闭合循环,同时注重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最后提出一系列措施保障绩效管理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魏云良.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绩效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04).

[2]陈黎明等.中国电信战略转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张文璐,王琦,吕延杰.电信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J].通信企业管理,2004(12).

[4]马佳.电信运营企业绩效考核方法新论[J].当代通信,2006 (12).

[5]徐伟,张建国等.绩效体系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6]刘韬.绩效考评操作实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当前,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常见通病为:体系过于繁复,建设试图一次性到位,为此相对企业发展阶段需求而言,体系指标过于严格,考核方法过于高级,导致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先进性,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体系目标在短期内达成率不高,考核方法较难掌握和应用,缺乏整体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岗位管理体系不规范

对于已构建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中型私营企业而言,岗位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一是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很难从根本上跳出“家族式”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困境,“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岗位设置存在人岗不匹配现象,例如,企业的发展要求某岗位任职资格有所提升,而出于企业平稳过渡、薪酬抑或亲缘关系,并未因岗重新选聘,而由原岗位员工续任,其能力素质提升的层次远远不能满足该职位的要求。

(三)薪酬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在薪酬管理方面,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具有明确的薪酬结构,但整个薪酬体系缺乏系统性,薪酬调整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撑,过于“柔性化”;第二,现有的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性,各级岗位上的员工基本上“同岗同酬”,过于“刚性”。

(四)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当前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引入了“绩效管理”方法,但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着“虎头蛇尾”的弊病,即形式大于内容,仅仅将“绩效管理”简化成“绩效考核”,将考核物化成一系列的表格,通过打分评定后,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管理的唯一输出信息,与季度或者年度奖金挂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优化未发挥任何作用。

(五)缺乏培训、职业发展等模块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中型私营企业由于受市场竞争、高层对人力资源的认识等诸因素影响,导致了对员工的职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基本上以“能用够用”为度,很少会为职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中型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一)持续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企业永续经营的理念出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具有开放式、动态性、持续改进等特征,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必须明确持续改进的宗旨,而当前大多数中型私营企业所遵循的“一站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之路显然缺乏可行性。

中型私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或优化时,一定要遵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注重全过程控制与管理,首先要分析本企业经营管理所处阶段特征,引入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方法,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提高”这一科学程序,通过“小闭环”推进“阶梯式”“螺旋式大开环”提升的持续改进。

(二)岗位管理应注重规范性

岗位管理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基于当前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在岗位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矛盾,笔者认为可从两个层面进行解决。第一,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纵向层面,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动态地持续性地改进,特别是在企业纵向成长或者企业横向优化发生岗位调整的关键节点,要在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下做到人岗对称,其中从长期发展的理念看,人岗对称是第一目标,如只换岗不换人,根本有悖于企业发展的诉求;第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优化的过程中,对于正在向大型企业发展的中型企业来说,岗位管理应注重其规范性,以岗位为导向,根据流程的要求确定岗位的设置,因岗设人,尤其是在关键岗位上。

(三)制定“刚柔相济”的薪酬管理体系

一方面,通过岗位价值评估,参照外部市场水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员工薪酬的年度调整,以解决薪酬调整过于“柔性”,另一方面,在制定绩效工资时可向关键岗位倾斜,体现出一定的激励性,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绩效工资的确定,可通过绩效工资来柔化“同岗同酬”的过于刚性。

(四)将绩效考核升级为绩效管理

我国中型私营企业同样可以遵循“PDCA”循环理念,将现有的绩效考核单一阶段模式扩充成四阶段模式,即“计划绩效目标―执行绩效考核―对绩效考核进行评价与控制―汇总评估结构,制定新考核目标与提升措施”。

从实践角度看,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型私营企业的绩效管理仅仅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及制定考核目标(P阶段),执行绩效考核(D阶段),对于后续的C阶段与A阶段涉及较少。

其中,C阶段为“绩效评价与控制、诊断纠正绩效管理目标与计划偏差”阶段,主要工作是运用绩效评价表格对原定绩效目标达成情况逐项对照评价,对于输出的评估结果,要求部门主管与员工双方共同找出影响绩效达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书面的评估报告,为A阶段的改进提升提供依据。A阶段对于绩效管理工作很重要,该阶段为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主要工作为汇总整理及综合评估,提高绩效措施,为制定下一绩效考核“闭环”的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在“四阶段绩效管理”模式中,我国中型私营企业除需尽快完善整个绩效考核体系外,在现行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考核方法不当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置层级过高,导致整个绩效考核体系采用的考核方法过于追求先进性,与当前考核环境不对称。一般而言,对于我国中型私营企业,D阶段采用的考核方法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考核法为宜。

(五)以职业化为导向,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篇11

绩效管理以共同的绩效目标为向导,通过管理者与员工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绩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打破以前大锅饭局面,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现如今,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已成为众多电力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风力发电企业与传统的火电、热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具有分散性。各风电场、项目部分散,往往是跨地区经营管理的模式,本部与各下属项目部不在同一区域,在日常管理、沟通交流上存在障碍。

(2)企业多处于发展期。公司经营方式多处在快速发展期,生产运营经验不成熟,前期的规划发展业务占到公司业务范围的很大比重。

(3)员工沟通程度不够。风力发电企业在组建时,员工多来自电力系统的其他传统火电厂,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交流程度不够,工作默契程度欠磨合。

(4)本部与生产单位管理模式不同。风力发电企业的本部与各下属单位、项目部的运作管理模式上有很大区别,如果建立单一的绩效考核办法,会造成绩效考核脱离生产工作实际,需要针对不同运营情况建立不同体系,分开进行科学考核。

国内对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研究中,多以传统发电企业为主,对于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企业的绩效管理研究较少。基于以上特点,风力发电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就需要对传统的绩效管理体系有所改进,克服企业跨地域、欠沟通、重发展、异模式的难点,由此出发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风力发电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全员绩效管理体系之前,风力发电企业在企业的运营和绩效管理方面,处在摸索阶段,分析其管理现状,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考核缺乏目的性。传统的考核过程中通常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检查而考核,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对提升企业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作用,或者即使认识到了考核的重要性,却因为宣传、培训力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考核制度没有形成体系。实践过程中往往制订了考核管理办法,但是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考核过程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3)指标设计不合理。由于考核内容不够具体,指标设定宽泛,定性描述性指标增多,无法评判,大大降低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同时增加了考核者的主观性。

(4)考核过程存在问题。比如考核权力过于集中在高层,考核工作没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纯粹为了考核而考核。考评手段、考核角度单一,统统采用一套标准,这样就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考核缺乏真实和有效性。

基于日清自主管理的全体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结合发展期风力发电企业特点,建立基于自主管理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思路为:构建完善的制度、标准体系保障――构建层级清晰、结构紧凑的三级考核体系――统一绩效合约为管理工具――持续提升员工自主管理能力。

明确绩效目标

明确目标,是构建全员绩效管理体系的首要前提。按照时间维度,将公司绩效目标确定为年度、月度2个级别。以公司年度目标责任书为依据,明确企业年度目标;梳理公司组织架构,层层分解企业目标,落实到每月目标。

建立绩效合约

绩效合约是全员绩效管理的工具,是上下级签订的绩效书面协议。由于风力发电企业的本部与各风电场项目部管理模式的不同,在建立本部管理岗位绩效合约与风电场/项目部绩效合约时,运用了不同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1)组织绩效层面,导入部门主要负责人绩效合约,分别设置了关键业绩指标、月度重点工作、工作目标、临时重要任务以及奖惩/否决事项。其中,关键业绩指标占绩效评价40%,月度重点工作占40%,工作目标20%。在实施过程中,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计划或障碍,预先描述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实现事前得到帮助。绩效评价得分由上级领导按照下属自评和现场确认进行评分,实现事事有管理、事事有反馈、事事有评价。

(2)本部个人绩效层面,在岗位工作目标库的基础上,经与上级主管沟通确认,包含月度重点工作与个人工作目标两大模块,各占50%权重。月度重点工作强调员工重点关注岗位及部门工作的改进、创新性提升。个人工作目标主要结合岗位职责对工作进行过程控制。个人绩效合约也同时设置了“计划或障碍”一栏,预先对问题进行描述,针对问题,事先提出解决对策,并与上级进行沟通确认,利于问题更好地解决,实现绩效目标,完成工作任务。

(3)生产现场个人绩效。生产岗位员工绩效管理,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在风电场、项目部的运行、电气检修维护等岗位,采用工时工分法,同一班组内员工使用一张绩效合约。将风电场运行、检修、维护的固定性工作按照需要时间、工作难度等进行分级分类,根据每项工作的安全风险、技能要求等要素共同确定工作项目的定额分值,通过统计员工一定时期获取的定额分值来确定员工的工作业绩。在合约中添加奖励项、否决/惩罚项,对员工的非日常工作事项进行评估,确保员工的各项工作表现均纳入绩效合约中。

建立日清自主管理机制

日清自主管理是在公司总体目标下,赋予企业成员适当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通过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通过制定日清工作计划,以日清工作计划为管理绩效工具;利用月度绩效合约将企业、部门、班组工作落实到员工每天的工作当中;预先计划管理提升员工的能力;逐步形成日清自主管理的企业文化。

日清自主管理采用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双向结合,构建静动相结合的PDCA精益链,如图1所示。

在静态管理上,以实现企业、部门、班组效益为导向,签订月度绩效合约、季度/年度绩效合约,不断深入和推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在动态管理上,从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3个层次进行梳理,分别设置领导层月清工作计划表、管理层周清工作计划表、员工层日清工作计划表。动静结合,实现日清日毕,自主管理。

完善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为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同时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建立配套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如《绩效管理办法》《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等。

(2)完善绩效沟通机制,通过各层面绩效改进会议、月度绩效反馈与面谈等完善绩效沟通机制。

(3)采用“强制正态分布法”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解决公司以往采用的绩效考核结果仅仅与奖金挂钩,激励小、应用范围窄等问题。

(4)丰富各项结果运用,为公司员工的管理决策,如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员工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薪酬设定等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

(5)探索全员绩效管理体系IT化运行,促进自主管理体系的巩固实施。

基于日清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在风力发电企业的应用与实践

初步构建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在以风力发电为主的国电电力河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运行,整个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取得了三个效果:一是动静结合,日清与绩效完美匹配,由结果控制转为过程控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同时辅以日清自主管理,将静态的合约动态分解为每天、每周的目标,实现了动态控制。二是根据工作特点设立不同考评机制,更加贴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实际。设立的不同属性的绩效合约,与公司工作实际更加贴合,避免了传统绩效管理体系“一手遮天”的局面。三是日清以及绩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了企业的沟通,实现了全员参与。沟通的机制使全员均参与到绩效管理体系中来,避免了闭门造车和管控困难的局面。该体系于2012年4月开始探索实施,7月绩效合约试运行。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公司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经营管理效益

(1)实现了责任压力的层层传递:各部门在制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了对公司下达年度目标的分解落实,坚决将公司下达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班组和广大员工,形成了责任压力的层层传递。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使压力得到了有效分解和传递,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2012年,公司圆满完成了国电电力下达的利润指标,荣获国电电力2011-2012年度文明单位、国电电力2012年度“四好”领导班子等多种荣誉称号。公司多名同志获得集团公司和国电电力个人荣誉。

(2)为人力资源的优化指明了方向。以前,在人力资源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分配不公”“干部选拔凭印象”“企业员工培训靠感觉”等长期困扰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实施绩效管理后,根据对员工的绩效评价情况,为员工薪酬分配、职位变动、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等都提供了科学和坚实的依据。

(3)自主管理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全员绩效合约、日清自主管理的实施,目前公司全员自主管理的思想已充分得到认可,并逐渐形成自主管理的工作习惯和管理习惯,起到自发性、主动性、创新性、改进性的整体调动,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