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3 09:25: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

客户;企业;管理;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是利用科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用来协调企业、客户之间在产品销售、产品营销、产品服务上的交叉,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技术,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过程。目标是吸引新客户、留住既有客户,扩大市场。客户关系管理主要看重企业、客户间的沟通与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或市场为中心。但是,很多服务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视不足,管理落后

服务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短期利益,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各部门领导,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透彻,认为企业实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事情,跟基层部门没有关系。比如,某一个服务企业在执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时,积极引进该系统,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不合适本企业。虽然企业管理层意识到该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并终止该系统运营,但是服务企业管理层并未再次积极引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于服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各级部门领导对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服务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的管理执行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大企业。

2.服务企业员工基础工作素质低

服务企业员工科学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素质中等,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了解不是很透彻。该系统主要是针对服务企业搭建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队企业、客户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促进自己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某些服务企业在积极引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于该服务企业公司没有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服务企业在引进系统后没有人员能操作。企业员工基础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企业在录用基层员工时要求低,基层销售、客户服务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要求更低,再加上服务企业对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专业的服务精神,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的激发。3.寻找客户思路存在问题熟悉客户信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时比较重要的,能对每一个客户做出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公司的大客户,若付款记录良好,就可给客户优惠:那些付款记录不是很好的大客户,就给普通条件,要在付款的条件上严格把关;小客户进货量少,利润少,一般都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只针对那些支付款项记录比较好的中小客户,而对于支付款项记录不好的中小客户,企业应该立即中止买卖合同管理。这些都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优势。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工作安排

除应用网络科技信息技术外,服务企业还应扎实的改变本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改善服务企业于客户间的关系。(1)识别自己的客户。建立数据库,将客户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仔细搜集本企业相关客户的有效信息;确认并及时更新客户相关信息,过时的信息及时删除。(2)对新老客户进行差异化剖析。识别真实客户,分析出哪部分客户是本企业成本增加了,那部分客户给本企业利润的提高做了贡献;本服务企业今年最想与哪些企业建立商业合作关系?是否存在一些客户只从本企业订购部分产品,而从其他服务企业订购较多种类的其他产品?(3)与新老客户保持良性沟通关系。给企业竞争对手的相关联系部门进行电话沟通,比较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服务水平的差异化;将客户打来的电话看作是一次营销机会;测试客户服务的自动语音系统;对企业客户信息进行跟踪;分析数据得出提高企业利润价值的客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客户与企业经济往来;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4)调整产品质量及服务标准,满足客户需求;给客户个性化的邮件沟通;替客户填写各种表格;询问客户获取服务方式;找出客户需求;征求客户意见,考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研发。

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销售内勤人员,功能协作市场管理,业务是产品,费用管理,活动管理及宣传资料管理;销售员,功能协作售前管理及直售管理,业务为商机管理、工作日志,同时进行订单管理、回款管理、发票管理;销售主管,功能协作渠道管理,业务是商管理、商订单管理、商回款管理、商发票管理;客服人员、客服主管及客户,功能协作客服管理,业务为开发人员负责问题维护及派工管理,企业客服主管主要负责客户管理、知识数据库管理、投诉受理管理、企业公告管理,客服人员及客服主管同时负责客户与回访、投诉与受理、投诉反馈及客户关怀。客户负责售后客户服务平台的相关业务。

四、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1.销售模块

销售的功能是额度管理、销售力量管理和地域管理;现场销售管理包括联系人与企业客户管理、销售机会管理、工作日程安排、企业佣金报价、预测、分析、报告;使用/掌上工具;电话销售可进行报价生成、订单创建、联系人和客户管理等工作,挖掘潜客户。

2.营销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对商场营销活动进行计划、活动执行、活动监视、活动分析。营销部门对企业活动进行实时跟踪、执行、管理,增加附加特色。

3.客户服务部门

为提高客户的支持、对现场服务规范及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利用服务企业资源计划,集中进行订单、部件管理、财务、采购等。合同用来保证客户获得服务水平和质量与其所花的金额相当。

4.呼叫中心模块

利用电话与客户沟通进行销售,对营销和服务电话管理员进行管理。工作职能包括呼入及呼出电话信息的处理、呼叫中心运营系统的管理、用户界面相关软件电话及应用系统、弹出屏幕、电话转移等语音系统集成服务,并支持大部分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

参考文献

[1]刘世英.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7.

篇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从外部来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内部来看,人员素质和层次不断提升,员工需求趋于多样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针对自身特点和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1.体量小、机构精干。通常说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具有高附加值,员工数量相对较少,体量一般都不大。而且,根源于体量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部门职能较为集中,管理层级较为简单,机构比较精干。

2.人员层次和素质相对较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多从事高技术含量产品生产、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对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高。近年来,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员工入门门槛基本上都定在硕士研究生,部分甚至招收博士研究生。这样,与一般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人员层次和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这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员工知识层次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较好,也便于沟通;但是另外一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知识层次高的员工其自我需求也较为高端和复杂,不仅仅关注薪酬水平。这会使员工的管理变得较为复杂。

3.劳动成果多为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事的大多是高尖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等创新性劳动。这些劳动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专利、标准、论文、专著等无形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必须通过推广应用或者孵化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者产品。这就为员工工作效果的评判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员工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人员本身层次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和科研创新中的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领域内的骨干或者专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员工具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只要在单位稍有不顺心,或者在某些方面感觉到不满意,马上就跳槽到其他相关单位。通常来说,越是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员工,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单位获得就业机会就越大。这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为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管理难度较大。正是根源于人员高素质、产品无形化、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管理上的难度较大。既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好氛围,让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又要以人为本,让员工感觉到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要努力寻求其中的平衡是个难度较大的事情。同时,还要建立好运行机制和工作环境,让员工既能充分感觉到公正公平,有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便变得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需要处理好的管理问题

正是因为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上,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便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1.塑造符合实际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组织内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对一个单位来说,塑造既符合实际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增强凝聚力,激发员工荣誉感和归宿感。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首先要塑造创新文化。信息化时代,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内部营造创新文化,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包括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和制度创新等。其次是塑造团队文化。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往往很难由一个人完成,需要组织协调一个庞大的团队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塑造团队文化,身处其中的员工都只是一个零件,只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顺利完成任务。再者,需要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高科技企业员工普遍学历高、素质高,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要求,注重成就感,崇尚精神上的自由。这就需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关心、尊重、理解员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挖掘潜能,让员工从心底里愿意为企业奋斗和付出。最后,要塑造特色文化。各个企业情况各异,要根据自身特点,经过实践的摸索、总结和凝练,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指南。

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相对于自身纵向比较,员工更加关注与其他员工的横向比较。最难以容忍的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员工升职了,贡献不如自己的奖金比自己高。概括起来讲,也就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客观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一定要明确,考核指标尽可能量化,便于实际操作和保证客观性;参与评价考核对象的人员要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避免考核的片面性;考核过程要透明,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考核结果尽可能公示,接受员工质询。其次,要建立一个与考核机制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不但要在精神层面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在奖金分配、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那些踏踏实实工作、业绩优异的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的退出和惩罚机制,对于几次考核都排最后的员工,可以考虑辞退或者是降薪。总之,一定要建立合适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让身处其中的员工能体会到,努力工作总是会得到肯定,浑水摸鱼总是会受到惩罚,从而杜绝那种混日子、得过且过的现象。

3.营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通常来说,对于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由于自身学历和知识层次较高,个人需求就不仅仅是金钱层面的,更加看重的是工作氛围和环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首先,应该建立宽松的创新环境。高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淘汰率特别高,更新换代特别快,因此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谁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关制度,允许研发人员的尝试和失败,保护其创新积极性,为其水平和能力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其次,应该建立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之间地位的平等和彼此的互相尊重。在工作中,要允许下级发表意见,若彼此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探讨甚至争论,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而不是发号施令和强制执行。再者,需要针对员工特长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可以预见的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比丰厚的薪酬更为吸引人。通常来说,高科技企业员工知识层次高,可选择的就业机会也多,因而忠诚度相对较差。只有对员工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其充分体会到,只要在企业好好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才能提升其忠诚度,使其安心工作。

4.选择合适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模式。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因为处于成才期,组织机构相对简单,人员规模较小,企业的管理风格对整个企业的运行具有较强影响。到底是选择创新开拓型,还是稳妥保守型,还是团结协作型,还是科学管理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进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得到大多数员工认同的管理风格才是好的管理风格。对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处于创业初期,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不明朗,企业对员工的有形吸引力不高。因此应当采取以家庭协作型为主的管理风格,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家庭般的氛围、加强组织的无形吸引力上;同时,由于企业整体经验的缺乏,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采取灵活自主的开拓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探索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运行模式选择上,一是充分授权。高科技企业员工素质较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企业管理者要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觉到“这就是我的事”,从而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二是采用目标管理法。对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知识层次较高的员工,应采用员工自主的宽松的管理模式,即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工作过程,而是交代工作目标和能够调动的资源,具体工作方法和过程由员工自行决定。这样员工更有兴趣去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三是实行项目管理。无论是市场开拓,还是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制都是高科技企业较为合适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任务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选拔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管理者,充分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实践证明,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比一般的松散组织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5.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期,无论是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是内部经营风险都较大,但本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在内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企业来说,制度是全体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使一切行为都有章可循,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经营管理的干预和影响,大大降低随意性和领导意志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其次是建立内部监管机制。正是因为建立中小型企业在运行模式上采用充分授权,内部监管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这种严格的监管,可以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黑洞”,避免权力带来的腐败和低效。另外,加强内部监管的重要方法是建立畅通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了规范严谨的制度,强化了执行的监督力度,似乎内部控制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通畅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内部监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然不会乐观。由于信息不对称,内部监管实施的上下游环节的衔接之间有一定的壁垒,监管措施便无从严格实施。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正式、通畅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员工队伍、管理架构、运行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作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者,需要正视这些特点,处理好上述管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管理运行效率,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议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甘肃农业,2005(1)

[2]郝字光,孙海涛.对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5(3)

[3]高鑫.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基本问题的探析[J].经营管理,2006(12)

篇3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也是管理职能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它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发展,科学的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的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次。企业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要求企业在万千多变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预测性、决策性和计划性,打造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今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快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企业计划管理的含义及涉及的重要因素

计划工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制定、执行、协调、合理安排企业中各方面管理活动,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计划管理要对市场信息充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预测,好的预测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向前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决策关乎企业生存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发展到要做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统筹规划。在企业计划管理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要考虑到成本费用因素,包含机械设备,大型工具、职工工资、劳务费用、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投资项目、投资额度等。其次、要考虑到利润因素,销售收入、税前税后利润、以及利润分配、投资收益、资金利润率等。最后、要考虑到能源消耗,包括煤气、水、电、暖、燃料、油、消耗指标的耗用。综上所述的各种指标应纳入计划管理的明细当中,要求进入严格的管理并加以控制。

2.计划管理的流程

企业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前提是,一是要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据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精密分析后做出却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二是确定目标,在认识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要确认选择现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还是选择可能获利较少,但风险较少或是选择眼前看没有多大的利益,但可能更适合企业长远目标的方案。三是要分解、平衡目标。分解目标就是将现有目标分成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各部门目标等,全面考虑各种可变因素和限制条件,做到各种计划之间有效衔接。四是要确定计划并下达计划。确定一个科学系统的计划管理流程,首先,根据确定的总体计划分解成各个部门的部门计划之后部门之间权衡协商计划的实施,最后再确认总体计划。其次,在确定了总体计划以及部门计划后就要签订计划实施的任务书以及责任书,将计划实施落实到位责权分明,以便计划的尽早完成。最后,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评价计划完成的进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年度末将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以便尽早的实现目标管理,必要时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计划完成好的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部门再接再厉。对计划进度完成慢或是计划完成偏离目标方向的部门要进行处罚。

3.企业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管理职能,为计划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被牵制,大多数人认为企业计划管理仅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旧的管理意识的影响,摒弃一切计划的衍生物,刻板放弃或是借鉴,企业的决策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理念有些落伍,需要做好自身建设与发展,提高管理水平。计划管理是管理职能中贯穿始终的一项职能,如果计划职能的弱化,必然会导致整个管理职能的削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次,制定计划时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在范围上和在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模糊、混乱;在时间跨度上没有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明确,模棱两可或是有些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指定长期计划,没有企业发展蓝图,抱着作一天和尚撞钟一天钟的想法,使得企业无法处于不败之地。第三、缺乏计划管理指标的量化,没有将计划转变为预算转化为数字,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不易于企业队计划执行进行控制。最后,缺乏定期的总结,没有总结不了解计划是否可控,并且进行奖惩方面比较困难。

4.建立高效科学的计划管理系统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然而事实上计划管理本身又需要加强管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有管理的计划和有计划的管理会使企业高效地发展,没有管理的计划与没有计划的管理,是欠科学,企业难以走到更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全体员工的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系统,实现计划管理的组织化。

4.1计划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加以支持

企业要建立健全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流程,使得各个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每一名员工的计划任务都与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计划工作顺利、有序的得以实施,并全面的加以落实。因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计划管理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及侧重点建立:生产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资金计划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部门或是相应的岗位,明确部门职能或岗位责任制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归口企业计划管理业务。建立长期发展计划、中期发展计划并配套制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立项目后期评价等管理实施办法。要想建立实现科学计划管理目标应发挥最大能效的组织制度基础才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保证。

4.2建立科学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规则、制度作保障

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议事规则、管理原则、会议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当然,计划制定中规则和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适度的从高原则和适当的从严的原则。目标如果定的太高或过于严格会使得执行起来困难,从而打消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如果目标制定的太低没有严格的细节把握又无法将职工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无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要周密、要完备的原则。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部门以及个人计划是从长期计 划中分解出来的,计划之间要注意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衔接与平衡。

4.3要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制原则

计划的制定中无论是长期计划、中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或是部门以及个人计划的实施都应吸收职工参与讨论、接受职工所提议建,尤其是专家们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有效的沟通。

在选择计划方案是应做到谨慎,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考察每一个之间计划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隐患;第二要考虑到总体的经济效益的因素来衡量计划;第三要考虑到计划的有形的因素即可以用数量数字表示出来的指标,并且要考虑到无形的因素即不能量化的元素;第四要动态的考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这里所指的是不仅要考量计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计划执行后所带来的损失,包括潜在的和间接地损失。

计划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它具有指导、监督、协调、修正的管理功能,它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功能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有机地凝集在一起,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科技服务型企业面临的同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若要保持竞争优势,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从内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始引进全面预算管理,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科技服务型企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科技服务型企业在引进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科技服务型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很多科技服务型企业还未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科技服务型企业领导层角度,很多领导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原理和操作程序并不是很了解,还持有着传统的预算管理所产生的价值认识中,对现代型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完全不重视,只是简单的认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费用,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其实是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基于企业员工角度,企业员工认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只是领导层和财务部门的事情,并未真正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企业战略计划,它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会涉及到所有的部门和各级单位,忽视了日常工作中对全面预算的执行和监督,使得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了一个简单的财务计划,未真正起到作用,给企业带来好处。例如,深圳洲明科技公司在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在进行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中,仅有少数高级管理层人员和财务部门参与,企业的其他只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并未参与到其中,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了简单的财务预算,未能给洲明科技公司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二)科技服务型企业对预算的控制不足

预算的控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预算的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预算的动态管理方式一般分为滚动预算和年度预算两种,而滚动预算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就目前科技服务型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设计预算体系时多是基于年度预算角度进行的,而有些企业虽然设计了滚动预算的预算体系,但多是针对财务预算进行的,很少有科技服务型企业对业务计划、投资计划等业务预算设计支撑滚动预算的预算体系,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企业重点环节的控制不足。科技服务型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预算环节的重要程度进行监督控制,而对于科技服务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业务流和资金流。然而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科技服务型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不坚持原来的预算目标,对财务收支和经营的业务持有随意的态度,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未能有效执行。

(三)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型企业在引进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重视对预算的编制,但轻视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执行未进行有效的监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科技服务型企业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科技服务型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没有制定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未能将预算执行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衔接,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奖惩措施,使得员工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并不注重预算管理目标实现与否,没有有效将预算管理与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相联系,导致预算标准未成为相关部门和员工的约束,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与此同时,科技服务型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没有制定相应的反馈机制,未能及时了解预算是否得到执行的情况,不利于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改进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科技服务型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科技服务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首先,科技服务型企业要加强领导层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专家授课培训的方式向企业的领导层讲解全面预算管理是如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联系,如何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等理论知识,以此来加深企业领导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使他们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起到有效的带头作用。其次,科技服务型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企业应该定期向全体员工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控制的原理和操作程序,改变员工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错误观点。最后,科技服务型企业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员工的培训。在日常管理中,科技服务型企业要向员工分析对全面预算管理比较成功的企业案例,使员工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熟悉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的一些流程以及意识到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后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最终提高企业员工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和认同度。

(二)加强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控制

加强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推动全面预算动态管理。科技服务型企业应该健全与滚动预算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建立与滚动预算周期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制度,强化业务预算对财务预算的支撑,推动滚动预算由财务预算向全面预算发展,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的动态管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业务流和资金流环节的控制监督。对业务流的监督控制,一般都采用组织控制的方式,在企业设立组织机构、进行组织分工、设计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对于资金流的监督控制,科技服务型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资金结算中心,切实发挥其集权作用,对企业的筹集和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出现预算外的情况时,要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程序来调整预算,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例如,北京中认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采用了滚动预算管理方法,设计出支撑业务预算的滚动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出一套与滚动预算周期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制度,有效的推动滚动预算由财务预算向全面预算发展,真正实现了全面预算的动态管理,为企业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要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就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首先,科技服务型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同时根据企业的预算重要环节定期开展预算考核工作,加强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将考核贯通到每一个预算责任主体,对全面预算执行考核结果较好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未进行预算执行或者预算执行效果不好者给予处罚措施。其次,应该实施预算执行偏差的问责制度,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果由人为引起,则由相关人员承担起责任,以此来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最后,在进行预算执行考评的过程中,还需要健全预算的反馈机制,对预算编制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出现的偏离预算标准的行为及时反馈并加以改正,不断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例如,河南双联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有效避免了企业经济损失。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进行有效整合,以促进战略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一种现代型管理工具,为了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科技服务型企业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篇5

相对于不断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却处于不完善状态。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其财务尚不健全,更无法谈及利用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即使有也是一人身兼数职,导致日常财务工作不规范,忽视了财务基础资料的积累,融资渠道受阻。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使用盲目性比较大,挪用、占用其创业基金,追求短期投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筹资渠道不畅,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因其资产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生产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其金融需求具有小、散、频、急的特点,贷款困难是必然的。据统计,各类中小企业当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生存周期只有三年,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中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期,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效益下滑,销售回款困难,财务指标不佳,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真实性较差,银行识别企业信贷风险难度较大。小企业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给银行把握客户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带来困难,不敢贸然放贷。

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能力缺失,降低了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可能。一是企业自身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二是向外寻求担保困难,成本较高。再者,部分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企业或企业主个人存在违约不良记录、编造虚假财务资料、提供伪造的纳税证明等行为,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审核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也迫使银行客户经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更加审慎的办理信贷业务,这必然延长贷款调查、审批、投放的时间,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和成本。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其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这就决定了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创新技术能否成功、技术前景如何、可替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市场的认可度、竞争激烈程度等方面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预期利润很难达到。当前,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创业者本人经营,他们是技术领域的人才,但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经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及时预测和处理风险。在筹资和投资的决策中,不考虑偿债能力、投资回报率和回收期,盲目融资、投资,一旦资金缺位,流动性不足,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面临破产清算。

(三)持续发展能力弱,缺乏有效的财务战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创新性,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飞速,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融资、投资没有中长期规划,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缺失,不考虑资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危机。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经历初创、成长、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其发展经历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相结合,确定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处于研发及其成果初步转化成生产力时期,企业产品市场未能打开,占有率低,产品规模成本尚未体现,企业主要涉及研发费用和日常开支的管理,需要不断追加投入,企业的财务状况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时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应控制资金的用途,特别是国家和政府作为扶持其的启动资金,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各项支出要作出统筹安排,与研究开发进度相配合,需有专人负责,保证研发资金的需求。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不专门设立财务部门和雇佣会计人员,而是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目前,很多专门为中小企业财务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迅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开市场,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应设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机构,配备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此时企业稳定的利润、平稳发展的现金流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企业应建立投融资决策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财务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应注重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缺信息、缺信用,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比如地方政府、企业、银行三家共赢受益的助保贷业务,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特别是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作为风险缓释方式,通过助保金管理机构推荐和政府增信,企业只需提供部分担保即可获得全额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再比如建设银行总行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了银税互认、银税互动合作协议,推出的税易贷产品,以纳税信用享银行信用。企业应利用目前的良好环境,收集有用的信息,抓住机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企业生存的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愈发加剧,如何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追踪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前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需要控制防范融资风险。为了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措施扶持其发展,企业的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融资渠道多样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充分评估资金需求,充分利用扶持资金及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不能盲目筹措资金,加大企业的财务负担;制定资金管理计划,保障研发进度,尽快使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需要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经营者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基本不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财务风险的重点应转向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同时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运营能力,保障资金流动性。这个阶段企业应对能力增强、经营风险下降,企业通过负债融资,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在具备一定信用管理能力得前提下,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围绕主业开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做强核心业务,推进精益制造,不能盲目扩张,使企业的科技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三)制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

篇6

科技已成为推进社会、 经济 发展的关键 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成熟的科技成果,更为关键的在于市场转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流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失信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 中的科技信用

2004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概念包含经济信 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存在 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本身也可看做是涵盖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 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 品、新工艺 、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在完成这些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科技成果是一种 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它 的产权交易,集中反映了科研——生产——消费三方面的供求关系,交易方式灵活,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于是就会出现是否按条款履行契约,有无失信行为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产权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信用的原则,都要求按契约的承诺行事。科技信用 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

二 、科技成果转化中建 立企业科技 信用管理体 系的必要性

科技失信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深远,一方面科技资源环境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技产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科技转化投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增加,进而科研合作 (交易)行为受到抑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连续性遭 到破坏 。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 出过程,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及科技活动的长期性。这些特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双方之间的约定 (如项 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 )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 。项目合 同或委托协议中的刚性 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

在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合作 (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 ,科技成果拥有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警惕性也高。科技成果拥有方想通过合作 、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往往担心需求方的信用度而产生顾虑。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协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失去转化的信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失信行为,如 “临近签约说分手”、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和“合同协议违约”等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 “流产”。“临近签约说分手”表现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在寻求科技成果时积极热情,但在科技成果拥有方拿出技术方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需签订合作协议时,企业需求方却以多方面原因拒绝签约,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失信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夭折。“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表现为企业以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义来申请 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经费,当申报课题项目未予立项无法争取到政府经费支持后,便将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搁置。“合同协议违约”表现为科技成果整套研究设计技术的合作交易。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方或需求方往往为了尽快回收购买科技成果的投资,未获科技成果持有方或出让方许可便擅自转让或扩散该科技成果,致使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内容经多次转手泄密而降低甚至丧失价值。

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企业 “临近签约说分手”会使一个做 了大量工作的科研群体因项目不能签约无后续开发资金而分崩离析,破坏了科技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带来的效益而直奔国家项目经费的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功利主义,会使一项具有很大社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企业对接而被束之高阁;企业 “合同协议违约”侵害了科技成果开发、拥有者的利益,严重挫伤 了科技成果拥有者继续与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继续合作的信心。为此,必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 系的建议

(一)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要解决在 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企业科技失信 问题 ,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科技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管理 、、回馈等各项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间要协助机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另外,机构在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信用的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企业科技信用的记录,才能形成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行为规范的有效监管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意识到一旦信用缺失,将可能带来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永久性的淘汰出局,以此从源头上杜绝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失信的发生。

(二)加强 企业 科技信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提高对新时代企业科技信用本质的认识。通过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特点,建设有

2.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的具体科技成果需求及成果转化 目标达成度的考察管理;

3.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计划评估考察管理

4.加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匹配的相关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到位的监督管理;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后鉴定过程的评估管理,保证项目鉴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出现因评估不合理带来的协议纠纷。

(四)建立完善 法律 体系

要使企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环境,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企业科技信用制度的的法律化与法规化,将使科技信用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行之有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企业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改变 目前对企业失信行为无法约束且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 ,提高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保障的关键是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奖惩体制,才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用环境。

篇7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能力及监管能力薄弱

1.账务处理混乱。研发项目核算和费用归集不清晰,影响相关资质和税收优惠的申请。自1988年国家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国家为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陆续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产品销售增值税即征即退、技术转让和开发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中进行核算,有一部分企业将与研发项目无关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归集进研发费用中,或者有多个研发项目的未分项目进行独立核算,或是多个研发项目共同发生的期间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项目分摊,还有一些企业的软件产品销售的进销项税金没有独立的科目进行核算等等,这些账务核算的不规范现象最终会影响到税收优惠申请的顺利通过。

2.财务管理控制能力薄弱。财务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初始的记账阶段,对资金活动和资金关系的管理为事后控制的落后模式。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领域,目前在产品研发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等前期阶段,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并未介入技术开发风险的前期防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未对开发项目的实施成本进行控制,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甚至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融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发展受到约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科技领域发展很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须持续不断地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很大,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企业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本需求,仅仅靠有限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科技型企业技术投入的高风险性,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高,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门槛也不低,再加上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资产中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占了较大比例,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实物资产太少,通过银行获得融资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无论是股权性融资,或是债权性融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度大,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已严重威胁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当前高科技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由于供需不平衡,高科技企业每年纷纷进驻高校招贤纳士,为招聘到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薪酬标准轮番上涨,但也阻挡不了高毁约率的发生。据统计,2012年科技专业的学生毁约率高达40%。同时,高科技企业互挖人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率比较高,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仅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付诸东流,而且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有被带走的可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起步规模较小,为节约成本,大多选择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企业领导者大多是技术人才,企业管理意识特别是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为财务部门就是负责管理资金和费用报销的部门,忽视科技项目管理中财务人员的参与,导致项目的资金投入缺乏计划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资金使用也没有得到实时监督和控制。由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拨款和债务性融资。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比较有限,而研发场地、研发设备以及吸收高级技术人才的人力成本等前期投入比较大,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往往不足。虽然近几年政府增加了对高科技研发项目的扶持,但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耗时几个月的时间,国家拨付的专项经费也要求企业必需配套一定比例的自筹资金,取得的国拨科研经费比较有限。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仍来自银行,但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主要原因一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无赢利记录,经营风险大,信用状况不确定;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总量少,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不足;三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中拥有较大比重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价值评估不确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机构取得的资金往往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创业板上市条件过于注重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忽视了成长能力等非财务指标,不利于真正有潜力但盈利金额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形式进行融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率高既有行业特点的原因也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的原因。一方面,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大,在企业初创期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大。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员工以年轻的知识型员工为主,通常具有独到的见解,对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值,内心也有较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比较匮乏,对员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政策。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制定规范的研发项目核算制度。同时,还必需建立完善的资金活动、资产管理、研究与开发和全面预算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应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促使企业经营高速稳健运行。此外还必需加强企业财会队伍的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吸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监督意识。

(二)积极拓展各种融资渠道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增强自身筹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1、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使用,优化资本机构和负债结构,提高商业信用,开辟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研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及核算制度,加强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扶持政策,争取国家科研课题、省级科技项目的拨款及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3、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核算,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项资质,做好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登记及技术开发合同登记备案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减、免、退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盈利能力,首先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然后等条件成熟后再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三)财务管理的理念逐渐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已经成为了企业主要的资源,高科技企业的最大特征是智力密集,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对于人才的依赖性比传统产业大得多。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企业10%以上、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20%以上、投资型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可见,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是科技型企业最大的生产力,也是最主要的资产。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人才价值以及知识效益的观念,将以人为本这一种理财的理念进行强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建立起将责权利三者相互结合的全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重视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预防知识资源的外溢,用“绩效股”、“股票期权”、“年薪制”、“利润分成制”等激励机制留住主要的经营管理者和核心科技人才,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弓锋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8(01).

[2]郑琼.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之我见.湖北社会科学.2008(07).

[3]屈志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下税收筹划的方法及其运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

[4]周国芹,梁锦玲.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及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篇8

现代企业要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加管理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勾勒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更强的经济管理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对管理制度和策略进行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严格开展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和评审等活动,从观念上、实践上、体系上推进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分析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标志。经济管理一直是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的基本指导。在经济管理的体系上,能够看到指导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论中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理论的内容,是对两种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关注的核心利益,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具备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运用。从而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

(一)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安排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企业的重要领导力量,他身负向企业员工宣传法律制度,以及企业规章要求的能力。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制定企业发展的管理方针和经济策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发展后续资源的稳定,制定有效的经济体系策划。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定位相一致,对企业实际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回应。在企业内部做好各个部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工作,在维持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做出有效评审。最高管理者还要在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经济目标,其中要包括满足企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内容。经济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有理有据的,还要与企业之前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当以扩展客户群体,满足合作双方的基本要求为主要目标,确保企业顾客及合作方获得所需的利益。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还要确保企业内在经济管理职责得到有效发挥,明确规定各个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

(二)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和职能安排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置一名经济管体系代表,并授予该体系明确的职权。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基本制度保障。该体系在向最高管理者表达需求,汇报业绩和完善办法时,要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确保在整个组织的工作,能够满足顾客和合作方的要求。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科学因素

(一)企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主体意识,就会导致管理走向职责不明的境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限制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坚持这一目标的指引,才能得到企业的有利保障。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生产任务。除了要关注企业经济利益之外,其系统思想和发展意识也及其重要。我们要充分关注企业环境效益,关注一个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行业的影,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防止企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当前,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忽略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间的联系,忽略了企业系统整体性关系,导致企业系统联系出现隔阂。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部门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边界不清晰,甚至出现交叠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内涵,导致管理体系成为一纸空文。阻碍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松散

当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松散已经成为社会企业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较为单一

这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的,很多企业还未能制定一个符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因此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采取直线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虽然也能满足一些基本的管理要求,在短期内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叠等现象。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部门职责范围不明确的情况。

2、造成领导层面的缺失

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结构,导致在人事安排上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企业领导层是带领企业各个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缺乏完善的领导层,就导致企业各项工作的实施缺乏目标性。各个部门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状况,上级领导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也会开始放任经济管理。这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3、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配合能力降低

企业各个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内部协调性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中对于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导致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交融性降低。就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的配很能力降低。如果此时企业的管理组织松散,就会造成矛盾的增加,企业内部配合能力的降低,不利于企业凝聚最大的发展实力,不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组织松散,导致企业市场适应能力降低

企业管理组织的松散,会分散企业发展的力量。表现在市场竞争上,就是企业适应能力的降低。在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上较为迟缓,企业发展策略的执行力度降低,无法满足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时的要求。

5、财务管理上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

财务管理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在企业财务预算和统计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的管理上被动性较强。尤其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他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长远财务计划的管理。常常会因为人员不足,忽略前期的财务预算,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预测和监督。还常常会忽略事后完善环节。为了有效增强企业能力,规避竞争风险,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开始采用联合或者兼并的形式。有相同发展计划,或者相同项目的企业,组建成一个综合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力。这种形式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系统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再加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上的差异。都会导致集团面临严重的财务安全风险。

6、财务管理缺乏时代性和监控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时期。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管理者存在管理理念上的缺陷。他们往往无法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测,在转型期无法对企业发展方向做出精准定位。不会有效管理企业财务问题,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精准评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控制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是执行财务监督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而且肩负财务监督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再加上财务监督策略的落后,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监控能力上的缺陷。

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分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以下以国民经济为主,分析如何实现国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

(一)采取措施构件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董事会制度

首先,需要政府、国家的全力支持。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经济管理战略性指导。帮助我国企业预测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收集各个行业在每年中的收益变化。例如,可以引导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董事会制度。由董事会来代表国家最高利益,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政企分离的目标。

其次,在实施董事会制度时,要充分关注董事会的职权范围。首先,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监督系统、项目决策系统、发展战略制定等具有绝对的决定权。董事会不执行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系统按照职权的形式。总经理是由董事会选举聘用的。对企业的日常安排具有管理权。总经理是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只是具有管理权,以及小范围的决策权。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决策都是由企业董事会商讨决定。企业总经理要根据签订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法律的限制,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完成税利等任务的指标,承担企业决策执行任务。这种方式是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的董事会则要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负责。国家在赋予董事会职权时,要与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合同关系。运用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国有企业的政企职责分离模式。保障国有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二)采取有效错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商讨,决定聘用企业总经理,再引进一些现今的管理团队,由该团队来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企业的领导层都具有明确的职权规划,并运用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维护。国家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分配。

其次,要将企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按照承包或者租赁的方式,落实到企业每位员工的身上。从而使得企业的财产权利、管理实现透明化。企业员工的收入要与自身的职责和劳动成绩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弱化企业内部员工、部门之间的矛盾,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

(三)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责任会计制度并采取分权管理策略

首先,责任会计制度是当社会采取分权管理手段下的产物,是企业授予部门职责和权力的主要计算方式。它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每个企业有是一个完整的责任中心。从而建立一个以责任中心为核心的,以权责利统一为前提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再运用有效信息加工手段,实现企业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其次,是横向企业组织结构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依靠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的职权,将企业的经营权利权分化到企业的下属部门当中。企业要赋予其独立的利润控制等财政权利,让其独立负责自身的资源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企业横向组织结构模式当中,这种责任会计制度体现出了明显的职权优势。

最后,是要采取纵向的企业组织机构的责任会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使用的十分广泛。它采取的由企业最高层独立掌握企业经济权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最高层在企业经济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决策制度,对企业的收入、支出等财务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的财务统计结果都要汇报到企业的上层领导机构。上级经过有效整合,对这些成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汇报给最高层的投资中心。

(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企业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时刻关注国家经济策略的变化,并深入调查企业发展现状,在解决企业内部风险的同时,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需要在企业高层的扶持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国企I需要寻求经济增长转变的有效方式。这需要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基本利益构成,分析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运用经济整体发展的趋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经营目标、管理策略、研发系统,从而保障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

(五)增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的审核控制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个阶段的利益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这种调查要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可以设置在一个年度和开始和结束时。

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进行监测,如果监测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要及时采取更正措施。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体制不断变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收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经济管理是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科学化发展途径是帮助企业管理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当中问题较多,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测量办法,创建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帮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当前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J]. 陈东旭,周骥. 现代国企研究. 2016(20)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J]. 张政.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11)

篇9

一、引言

集团客户是指在股权关系、控制程度、亲属关系和关联关系等方面具有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关系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集团客户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重点对象和重要的利润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贷向集团客户集中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集团客户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甚至跨区、多元化经营,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还相当薄弱。诸多研究(如刘肖原(2007)、梁卫东(2009)、安宸(2011)等)表明,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金融体系不断开放、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体制亟待改进和加强。为此,本文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对集团客户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快速传递,以及对集团客户授信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造成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理念及绩效考核机制存在偏差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表现为追求数量和速度经营。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容易出现授信规模偏好。集团客户所具备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无疑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目标和同业竞争的对象。为取胜,商业银行强调了集团客户的经济优势,而忽视了集团客户的内在风险,银行间盲目竞争,利益驱动,隐藏了潜在风险。

2、集团授信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关联客户的跨区域发展,集团客户所属分支机构性质不一以及各自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国内商业银行对全国性、区域性的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还相对滞后,统一的授信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授信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国内银行对集团客户主要是通过实施统一授信来控制和防范风险。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集团的所属关系复杂,集团成员增加迅速,关联企业在多家银行开户,通过其成员企业以各种方式分散融资,信贷人员只能了解单个企业情况,很难全面了解集团客户的整体情况,难以确定全部关联企业,因此基层行只能对每个具体借款主体进行授信管理,集团统一授信只作为参考。

3、集团抵押担保的风险缓释能力审核偏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家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普遍采用的风险缓解措施还存在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1)担保人担保实力的评估随意性太强,风险控制力度偏弱;(2)关联企业担保普遍存在,集团客户信用能力被过度放大;(3)抵押品(特别是房地产押品)的评估标准普遍高于实际市场价值,使押品的抵押能力高估。尤其由于集团之外的担保难以找到,或者成本很高,因此集团授信内贷款通常采用集团内部成员相互担保的方式,贷款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集团企业内部不断地传递,集团企业系统风险未能有效向外分散,债权银行的贷款在风险链中实质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的状态。

4、集团客户贷后管理相对薄弱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体系仍然相对薄弱,突出表现在贷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于集团授信客户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与客户访谈等粗浅形式的贷后管理手段上;对集团性客户的经营风险认识不足,盲目迷信企业集团,对其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认识不够,把集团性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对于集团客户生产经营的流程、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贷款以后的各项资金的运作方向和回报、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框架中的缺点和改进方法等各方面的情况,均不能够深入了解,难以深入和及时的了解、认识和发现其生产经营情况及有关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的潜在风险。

5、独立严格审查企业提供资料的能力尚待加强

企业自身提供的财务报告(往往经过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业务发展报告等构成了商业银行发现和度量风险的重要资料来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独立研判这些资料,发现并排除其中的虚假和误导成分的能力尚有待加强。

三、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体制的关键对策

集团客户结构复杂,其授信业务存在着各类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需要银行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尤其应从以下方面做好集团客户风险防范:

1、强化集团客户整体授信

商业银行要以集团客户整体作为评级、授信对象,确定集团总体授信额度,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险控制,统一管理,防止多头授信带来的风险。对于跨省(区)的集团客户,应由商业银行总行组织统一授信。在充分考虑集团客户整体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状况,拟定整体授信方案,并对各成员企业的贷款量进行合理分配。严防成员企业授信游离在集团统一授信之外。

2、控制集团内部连环担保

银行对集团客户贷款应以抵押、质押或集团外部企业担保为主、防范集团客户的担保风险,严格控制关联企业之间的连环担保。对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提供抵押担保的,要审查抵押物的权属,抵押人必须是对抵押物依法享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企业。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担保时,要研究子公司的章程,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办理担保手续,确保担保的法律效力。对集团公司为其子公司或参股公司提供担保的,要审查集团公司实际担保能力,防止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被夸大的情况。

3、建立统一的信贷管理体系

应把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管理行—主办行—协办行”分级管理的组织形式。各级管理行在不改变经营主责任人制度的前提下,对跨区域、系统性、集团型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主办行负责集团企业、核心企业及所有关联企业的信息收集和综合协作工作。协办行负责本行授信企业的贷后管理和相关信息对主办行和管理行的及时反馈。加大对集团成员重大经营事项、特别是关联信息的跟踪监控,银行各业务部门要密切合作,防止集团客户信贷经营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4、加强集团内部资金往来监控

应当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有效判别借款人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避免信贷资金的挪用。一要重点监控借款人的关联交易构成。注意剔除因关联交易引起的非正常利润因素,严格监控关联交易中有关资产的无偿或低价转移行为,尽可能通过设立限制性条款来约束对银行授信不利的非正常关联交易。二要防止信贷资金在集团内部不同法人之间的随意流动,防止以子公司名义多头套取银行货款而由集团公司长期占用。对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用货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信用额度或追究其违约责任,不能一味姑息迁就。

5、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严格责任追究

现代企业的复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要大力推行集团客户经理制,把好人才关。集团客户经理首先要有良好品德。同时,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定商业银行客户额度授信责任追究办法,分清额度授信风险管理中每个环节的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约束和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安宸,吴先进.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成因分析——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J].商业文化,2011;4

篇10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8

“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期间至关重要的实践学习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有益探索。近些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企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都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即把学生送到相关的酒店去学习一段时间,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加强对合作酒店的管理,成为“企业课程学习”的关键。

1“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合作酒店存在的问题

1.1合作酒店缺乏针对性的管理

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进入五星级酒店,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人际关系不像校园内同学之间那样单纯。95%的同学未满20岁,价值观念比较模糊,对星级酒店充满了美好憧憬,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思想准备,一旦在学习中遭受挫折,若酒店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关注大家情绪的波动,会导致同学们难以适应酒店的学习生活,丧失对酒店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1.2学习计划不明确,岗位安排不合理

经了解大部分酒店缺乏系统性的企业课程学习计划,没有把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兑现轮岗计划,有些酒店从成本和管理角度出发,哪些部门缺人,就把学生分到哪里进行学习,很少会给学生提供轮岗机会,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到酒店整体的运营状况。

1.3培训机会较少

学习初期,所有酒店均会对同学们进行一次5到7天的入职培训。进入岗位后一方面企业课程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酒店不愿意投入过多成本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偶尔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同学们在校期间学过基本的对客服务技能,有一定的上手能力,主管们无心过多培养。由于酒店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部门培训,导致部分同学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业务不熟练,偶尔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1.4学习补贴过低,劳动强度过大

在随机的交流中,我们得知酒店给同学们的补贴普遍在1300左右,相当于正式员工的一半,而工作时间与正式员工一样,碰到旺季,加班现象频繁,有时甚至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却不给加班费,甚至部分酒店也不补加班小时,碰到法定节假日只允许正式员工休假,我们的学生仍需坚守岗位。这些都是引发同学们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未去酒店之前几乎未经历过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一时感觉身心俱疲,难以承受。同时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巨大落差引发了同学们的不公平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5酒店督导和员工对同学们的影响

酒店门槛进入度较低,对员工的学历和专业没有硬性要求,所以酒店的大部分员工不是“正规军”,学历层次也是多种多样。且部分领导,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其文化程度也不高。这部分群体对同学们的影响非常大。经调查,52%的学生反映酒店基层员工因为工资少、工作量大、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导致他们情绪不稳,抱怨较多,工作主动性不够。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一举一动;酒店部分督导也表现出学历不高、管理方式粗暴、不够关心体贴下属等,这些让我们这些自恃高学历的学生更不服气。

2具体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习管理,提升学生的行业热情和信心

“顾客是上帝”是酒店的生存法则,但要贯彻这一宗旨,最终还是依靠直接为客人提供服务的一线员工。“先有满意的员工,后才有满意的客人”,这就需要酒店管理者树立“员工至上”的思想。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第一次踏入酒店,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酒店应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在酒店的一切事宜,切实的关心、爱护同学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酒店在对同学们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同学们工作上出现的失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切忌不可在公众场合批评指责、扣工资;对于同学们心理上的波动应给予耐心劝导,而不是讽刺挖苦。此外,酒店可以在同学们的生日当天为其送上祝福,在其生病时给予关心问候,在不忙的时候能组织大家一起开怀畅聊,在学习结束时为其办一个小型欢送会等。这些举措都会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酒店的关怀,与酒店建立起浓厚的感情,从而提高同学们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提高其毕业留任的可能性,成为酒店的储备人才。

2.2制定明_的学习计划,安排合理的学习岗位

在企业课程开设之前,学校应与酒店商讨并确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计划中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酒店工作的任务较为繁杂,一线员工的工作量更重,常常超负荷劳动。但同学们刚刚进入酒店,对酒店工作还不是很熟悉,酒店应安排同学们跟在老员工后学习两周,再让大家独立上岗。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大家独立操作只会让同学们对酒店工作产生惧怕的心理。因此酒店相关部门在安排同学们的学习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同学们的总体特点和在酒店学习的阶段进行合理定制。只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才能在酒店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才会渐渐适应酒店工作,从而减少对工作的抱怨及不满,提高同学们毕业后行业内就业的可能性。

除了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外,还应丰富学习内容。学生长期在一个岗位上进行重复操作,会产生厌倦感,也不利于学生全方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酒店应在学习期间尽可能为同学们提供不同部门轮岗学习的机会,便于同学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操作流程和运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

2.3加强培训,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同学们虽然还不是正式员工,但在酒店承担着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酒店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的特点,这意味着员工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酒店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从学生学习安排的角度来说,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岗位的实践中,但由于同学们经验尚浅,需要酒店提供各种培训来提高专业技能。因此无论从酒店还是学生利益考虑,酒店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

首先,在同学们刚进入酒店时,应安排入职培训,向同学们介绍酒店的发展历程、酒店文化、酒店经营理念,增强大家对酒店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看作酒店一份子,尽快融入酒店环境。

其次,待具体岗位分配之后还应根据不同的岗位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使同学们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所需技能,除了统一安排的培训外,部门还可安排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带着同学们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以老带新,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部门工作节奏,尽量避免工作中走弯路、效率低下的现象。

最后,除了这些服务技能的培训外,笔者认为服务意识的培训也要贯穿始终。酒店可以组织基层督导向同学们传授酒店基层管理理念和对客服务意识,强调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酒店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只有所有人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了服务的意识,才能提升服务的技能。

酒店所处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不断升级,而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加上顾客需求日新月异,所以培训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手段,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员工晋升创造条件,为职业理想打下基础。因此,酒店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对同学们进行全面的培训,达到企业课程学习的真正目标。

2.4制定合理的劳动强度和补贴制度

酒店基层员工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旺季更是超负荷劳动,但酒店相关部门管理者对学生工作量的安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正式员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

此外,大部分酒店协助院校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首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所以支付给学生过高补贴的可能性不大。从第三章的分析可知,学生对酒店给予的补贴满意度极低,补贴问题也是酒店和同学们矛盾激化的关键问题。虽说赚钱不是同学们来酒店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忽视金钱作为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要素,不满足必然会引起不满。因此,要想提升同学们对酒店的满意度,酒店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同学们的补贴及其他福利制度,适当提高实习补贴和奖金,另外,酒店还应支付学生加班费、酒水服务费,过年过节的福利也应等同于正式员工,还要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酒店还可考虑给予适当奖励,调动其他同学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为酒店做出更多的贡献。

2.5关心基层正式员工,提升督导管理水平

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中国传统的观念导致普通大众对从事服务人员的粗暴无礼比比皆是,酒店行业服务人员社会地位极低,加上酒店基层薪资水平普遍偏低,工作强度还大,这些都导致酒店一线员工抱怨颇多,工作过程中懒散不积极。同时酒店基层领导大多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不够关心体贴下属,不懂得尊重下属,随意辱骂使唤下属,滥施处分以惩罚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言行,使其失去在酒店工作的信心。

“一流的管理者不用指挥,下属都拼命干;二流的管理者自己指挥,下属拼命干;三流的管理者自己带头干,下属跟着干;四流的管理者自己拼命干,下属不干;五流的管理者,不知道怎么干”。所以说督导的管理能力,决定了整个部门的绩效,酒店应挑选专业技能过硬、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担任督导一职。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基层员工和各部门督导接触最多,希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向学生们传递笑容、阳光、敬业等正能量。

3结束语

酒店是企业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基地。酒店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减少与学生的矛盾,弱化c高校的冲突,对于企业课程学习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炜.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5149.

[2]徐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质量探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3]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