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5: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细化合同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 Self-management &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defined as a project conducted by a company who has bot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fications and self-fund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ontract Management, the conception of “Precise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Precise Management concep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ncrete method and procedure of how to practice contract precise management ,and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precise management of the contracts in self-management & construction project.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 &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Prec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办公区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了拓展办公空间和改善办公环境,许多具备设计和施工资质企业选择自筹资金,采用自管自建自用模式,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对于自管自建项目来说尤其如此。此类项目中企业不单是建设方,同时承担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和设计施工总包工作,因此项目合同管理中引入精细化概念十分必要且可行的,合同管理的精细化不仅能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维护企业自管自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各级组织和单元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简单的工作规范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化、程序化的工作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反映。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主要特征,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2 自管自建项目实施合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
2 . 1 实施合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保证体系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项目技术经济要求,从建设方及设计施工总承包两个角度确定项目的合同体系。针对确定的合同体系,建立系统的精细化合同管理保证体系,在合同签订前的招投标阶段、合同签订后的执行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精益化理念,将合同总体管理目标逐一分解到具体合同管理中,再把具体合同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
精心制定项目合同评审流程,集成各相关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对合同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评审意见,有效的避免由于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或不合法引起的各类问题。
严格履行合同,在合同执行完成后,对其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出合同文件编写上的不足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在后续的同类别合同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2 .2建筑施工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步骤
2.2.1 精细化的操作,制定合同管理细则
在项目施工之前,项目经理首先要制定合同精细管理总纲和管理细则,上报为项目建设成立的项目指挥部,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交给具体的项目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完善,形成各部门有明确的合同精细化管理要点,具体到各个环节,使得大家工作中可遵照执行的文件。
2.2.2 精细化的规划,确定可操作的合同体系。
首先根据企业在项目中的角色的不同,划分哪些合同是需要建设方签订,哪些合同是需要设计施工总承包方签订;第二,结合企业资质情况,确定哪些施工工程需要依法签订分包合同,根据计算,确定整个项目中哪些材料设备费用占工程造价比例较高,需要签订采购合同;最后,通过各相关部门论证,确立合同体系。
2.2.3 精细化的控制,制定合同管理的流程。
依托固化的电子流程进行合同管理,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在合同管理流程中,设置一个主办部门、公司主管领导及项目指挥部成员两级审批、二个必签部门,使得合同管理得到精细化的控制。合同必经环节设置,经办部门不能绕过财务和法律顾问直接递交到分管领导签订,合同流转过程留下痕迹,责任清晰明了。项目会计支付合同款项时,可以方便地与合同核对,确保了资金支付节点的精确性,达到法律风险的可控、在控,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
2.2.4精细化的核算,跟踪合同的履约情况
一份好的合同是项目施工或物资供应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但合同签订后能否按合同规定的目标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细化的核算,即合同的日常性检查、分析和协调。通过对合同的精细化核算,可以进一步清晰合同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履约情况,并针对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合同纠纷进行分析和协调,合同有关内容也可以通过合同双方的协商进行补充和完善。
2.2.5精细化的分析,改进完善后续合同
项目中各合同执行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完善合同中存在的漏洞,总结执行中的负面影响因素,以期后续同类合同可以顺利执行。
3 自管自建项目合同管理精细化的具体措施
3.1树立全员的合同精细化管理意识
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合同精细化管理,可以通过培训和日常的宣传工作来普及合同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性。从合同的洽谈、草拟、签订、履行、跟踪、终止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有一个系统可靠的程序,落实到每个人,使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共同配合积极的完成合同的实施。
3.2 建立完善的内部合同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租赁合同管理精细化是一种趋势
精细化管理最先产生于制造业,丰田公司提出了“管理从生产细化开始”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细化、改进,从生产的各个环节着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创造了精益生产的方式,从而创造了超越欧美汽车行业的神话。中国的海尔公司也同样秉承这样的原则,提出“明天的目标比今天更高”,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
租赁业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它的兴起与发展打破了传统信贷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束缚, 使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上对金融方式和贸易方式有了新的选择。它涉及的领域大致可包括:专业设备租赁、交通工具租赁、人才租赁、书籍音像租赁、服装租赁、玩具租赁、户外运动用品租赁等,我们所熟知的房屋租赁也包含在内,也是租赁合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租赁合同管理是从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的一系列行为,并都要有迹可循、有迹可查。
精细化管理在租赁合同管理中同样适用,就是在合同管理中追求“精”、追求“细”。“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提供优良有保障的标的物;“细”体现在服务上,企业要提供细致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在这种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企业业务过程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企业势必会拥有良好的客户满意度和社会信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已被各行各业的管理层所重视,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实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精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二、租赁合同管理中的求精求细
我国法律对租赁合同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租赁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租赁物的名称、数量、用途、租赁期限、租金以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租赁物维修等条款。并规定了出租方和承租方双方的义务。虽然租赁合同有其签订的范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一旦解决不好产生租赁合同纠纷就要对簿公堂。正是租赁合同在管理上存在的不完善,一些企业经常会因此而需要派大量人力物力来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纠纷,浪费了资源、资金、人力,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
精细化合同租赁管理就是要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个租赁事项都建立起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实现租赁管理的日臻完善,力争无死角。有很多企业认为租赁合同就是一纸合同,没有什么可拓展延伸,也没必要再深入管理。其实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做好租赁,在合同管理中就必须要精益求精、关注细节、细中求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长远的动力支撑。
以房屋租赁业为例,企业主营收入为房屋租赁收入。房屋租赁经营成败,取决于房屋租赁合同管理。房屋租赁合同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每一个环节上清晰可控、规则细化 、客观量化,如:
1.登记客户信息,租赁房屋的地址、房号,房屋面积、场地面积,租赁用途,租赁期限、租赁价格、合同金额、合同押金、租金支付方式等。
2.房屋租金收缴管理及统计。
3.停车费收缴管理及统计。
4.水电费收缴管理及统计。
5.催缴应交未交租金管理。
6.承租户中途退租管理。
7.承租户拖欠房款及水电费管理。
8.承租户合同到期退租退押管理。
9.承租户要求减免租金等管理。
10.客户(承租户)服务管理等。
以上这些工作在实施中,层层落实、层层管理及统计汇总,工作量极其繁琐,存在重复劳动。应当应用精细化管理方式,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运用现代技术,从量化到信息化,开发租赁合同管理软件,实现资源共享,设立应交未交租金预警提醒平台,也便于资产管理责任者及时监控、跟踪资产运营情况,辅助决策和技术分析。
三、充分发挥租赁合同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在租赁合同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运用信息化手段。随着产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各行各业,如果一味遵循传统的管理手段,企业将会被这股信息化的潮流所淘汰。在我们的租赁合同管理中同样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在租赁合同管理中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应用SOA管理模式与云计算结合构建协同办公平台,利用各种电子化终端,开发租赁合同管理系统软件,采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科学管理手段,诸如合同文书的起草、审批、签发、退租、变更、归档、租金计算等运营,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运作进行。合同的客户信息及应收实收租金等均可资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节源增效。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从思想概念看,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指明了税收管理的努力和发展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是深化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税收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作为我国税务管理重要手段的税收信息化目前正处于整合阶段,与精细化管理存在一定关系。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信息系统整合服务于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原则要求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需要承担已经细化的不同的责任与任务,需要汇总相当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处理,需要相对比较合理的精细化分工,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其次,信息系统整合也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离开了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就缺乏了指导原则,就会陷入低效率甚至一团糟的地步。因此,税收信息系统整合对于税收精细化管理来讲,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
(二)整合信息孤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主要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孤岛现象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筹与规划,或者筹划不力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每个部门各自开发建设,各自处理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孤立,根本达不到全局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三是无法实现跨部门之间的应用和综合决策。信息孤岛不仅是整合的主要攻克“堡垒”,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障碍。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整合的管理手段。
从管理体系的层次上来看,精细化管理属于管理理念,处于管理体系的高层次位置,而信息整合处于管理体系列的操作层。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整合作为指导思想,既从管理理念层面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更精确的、更细致的、更科学的工作来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又有实际操作层结合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要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有的信息体系出发,围绕信息整合这个中心,构筑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
二、税收信息化整合实践引发的思考
进行税收资源整合,将有利于推动实现我国税收管理精细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数据库
目前的各类税收业务应用系统产生了许多税收信息生产的中间环节和大量冗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对来自原始数据的海量税收信息做深入的分析,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再组织。建立标准化税收业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这是做好税收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与基础工作。
(二)异构税收业务数据库同步
决策层要做出一项决策,往往需要查询多个基于各种异构数据源的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要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后才能做出此决策。随着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中的异构数据源已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制约信息化进程的障碍。
(三)分散税收业务数据整合
目前税务部门多系统、多平台共存,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数据的质量差;信息重复与信息漏采的现象共存;数据孤立,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每个系统里都保存有大量涉税数据,形成了庞杂的数据海洋。这些分散的数据对税收工作的分析、决策和管理应用带来很多难题,也给数据的备份增加了难度,并直接影响到为纳税人提供涉税服务的质量。
(四)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
为了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在重视和加强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专业税收业务软件的应用开发,保持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融合和统一。
(五)重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而“埋头苦干”,再先进的税收信息化系统也只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的税收业务整合模式
1、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表证单书的简化上。是税收管理中一个指标归类、整理、合并、精简的过程。整合的目标之一是简化、归并各种征管资料,提高资料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使之符合业务流程再造的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切实减轻纳税人报送资料的负担。而且可以保证纳税人资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2、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化支撑下的业务流程整合过程是对税收业务进行解剖、分类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划分业务类型、明确业务标准、衡量业务绩效。
3、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的目标是建设为税务管理服务的税收信息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征:清晰分类,税务管理各方面的数据没有二义性地进行划分;互为补充,各部分的信息能够形成闭合环,完整地描述税务管理的各方面情况;动态流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地反映税务管理的变化情况。
(二)信息系统整合的层次
根据精细化税收管理的业务需要,结合当前信息整合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将整合过程具体规划为两个层次:
1、整合现有系统。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初步实现数据集中。首先,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和公用组件,要既能满足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各项要求,又能满足现有的税收业务和其他应用系统整合的需要。其次,在巩固、完善和拓展金税工程二期、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在整合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统一应用系统平台的用户认证体系。实现税务人员都可以通过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界面登陆后完成所有业务。
2、全面建设四个子系统,促进系统全面优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在新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全面实现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决策支持四个子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数据综合效能,在税源监控上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监控的质量考核工作。
经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整合,将基本实现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根据一体化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助力税收管理精细化。
(三)信息系统整合的相关策略
1、建立基于税收业务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应用软件开发,并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2、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应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同时采用构件化设计,从结构上保证软件的易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3、对业务的定期跟踪。与业务定期进行交流,了解业务发生的变化,发现潜在的整合的需求。
4、对与自身产品相关的技术的跟踪。这既包括软件平台的升级等直接相关技术。也包括竞争对手同类产品采用的技术。
5、及时为业务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对信息系统做出评价,在具有升级与整合潜在需求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系统整合的成功尤其需要长期的策略。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的长期策略是项目具体实施策略的基础,有了长期策略的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实施过程才能向应用过程平稳过渡。
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的远景框架
(一)精细化的操作。
在细化分解每一个税收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的基础上,税收信息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落实到人,通过信息系统的强化约束作用,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每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税务活动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精细化的控制。
精细化控制要求税收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细致流程,要有调研、计划、审核或审批、执行和回顾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业务运作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
(三)精细化的绩效考核。
术合同签订后,技术实际上就以商品的身份进入市场,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方便了技术市场,为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打开了方便之门。科研所内部的项目实施和组织,多数由若干部门在一起协调完成,为保证各个部门在一起协调时可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可通过内部的协议合同明确责任和工作内容,以确保内部科研合作的高效性。
一、强化预算工作,事前签订好合同
(一)合同管理制自启用之初到现在,合同管理要求逐渐增高
这一点无论在国家要求方面,还是在部队要求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过去,科研合同确定的主要依据生产任务,同时兼顾收益及科研运行,主观性较高。但是现阶段科研合同的制定虽同样根据生产任务,只是需先预测成本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报价,随后双方展开谈判后通过协商签订生产合同,进而产生合同价款。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有合理报价作为支撑。所谓合理报价,客观上讲就是指该报价需具备真实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与科研成本相关的资金情况,如成本、费用、收益等。为达到产品报价的完善与优化,一方面在接受任务时,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产品生产期间,我们应该明确了解本产品真实造价。可以说把握好产品真实成本是如实反映其造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某生产合同为例,该合同签订之前,科研所相关人员先对其进行了成本测算,然后以此为基础同军方谈判,谈判过程曲曲折折经历了几个回合,后经双方不断协商,终于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之上将合同签订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合同谈判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合同双方在某些观念上不易产生共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多是围绕报价,如对方认为报价高,而我方又缺乏说辞使对方相信我们报价的公平性。但是无论怎样,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手中掌握资料的不足,导致成本预算的说服力不够。这和我们上街购物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实际把握好自身购买力的情况,知识一味的疯狂购物,到最后无法支付账款时便显现出了难堪。这一道理放在企业身上同样奏效,营运资金需要同营运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取看待,而不能通过流动资产取进行估算,因此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一定要做好预算工作,准确把握好营运资金情况,因为它能够有效带动资金管理的运行,同时为其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二)流动资产项目问题的处理,也就是收账款和存货问题的管理
对于收账款问题,其坚持的原则就是越早收回越好,可以通过相应的期限和折扣标准来进行账款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对客户的等级评定、账龄的控制等方法来进行账款的管理。对于存货的问题,上面所阐述的是戴尔公司零存货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极致的方式,也被很多企业通过实践证明了,这是一种避免存货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想更好的实现这种管理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实力和信誉,更好合理的处理好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现如今我国企业并不能很好的做到随时购入或销售物质,其原因不仅因为材料会出现断档,另外供货途中如果发生故障,物资短缺就会影响到经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为了避免发生停业待货的问题,企业就要对货物进行储存,进而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各项开支都会极大的增加,资金如果占用过多不仅增加了利息,而且还会造成利润的流失。
因此必须要对存货的成本和效益二者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能够妥善的结合到一起。总体来说,上述那种极限管理方式还是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对降低存货的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产品积压过多的企业就要在销售的方法上进行优化,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流动负债项目的管理, 主要是对短期借款与应付账款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
HIS系统、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应用后,我院又自主开发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在多年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能自动执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数据归集,提供对核算数据进行调节处理,结合科室的医疗质量、计算科室奖金和发放奖金的系统。系统的应用对优化我院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系统功能及业务流程
1.1系统功能
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是以控制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目的而开发的。本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归集、核算业务处理及奖金发放、统计查询4个部分。基本数据字典维护提供核算科室经费号、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项目与核算类别对照等字典维护功能;数据归集在每月月底,系统自动归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结算收入金额、门诊科室收入金额、科室成本支出金额;核算业务处理是对核算收入金额进行科室之间的收入分成、计算科室结余,计算和发放科室奖金;统计查询是提供核算业务相关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1.2经济核算数据流程
将医疗业务部门划分成独立核算单位,对核算单位编码并分配经费号,明确医院核算范围,确定核算项目类别和院内服务项目价格。在记录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细时,对每一条明细都记录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的核算单位代码以及核算类别;在记录支出费用明细时,对每一条费用明细记录核算单位的经费号和核算类别。每月月底系统按开单科室、执行科室、核算类别在HIS系统提取核算科室医疗收入,根据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收入,根据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的净收入;每月月底系统按经费号、核算类别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统使用科室的净收入减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参考科室质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奖金。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见图1。
2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2.1核算单位
我院实施的经济核算属于部门级的成本核算,将医疗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核算对象,采用单位法。将医疗业务部门按部所、科室、实验室等建立严格的分级归口,核算单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组,对每个核算单位都分配核算单位代码和经费号,核算单位单独安装水表和电表,医院发放对应核算单位经费号的经费卡。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计入到相应的经费号中,核算科室使用经费卡进行器材领物时,系统通过科室经费卡号找出经费号对领物科室计帐,系统也可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核算科室计帐,月底系统根据科室经费号汇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统每条医疗收入明细都记录了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代码,计算并汇总各核算科室收入。通过科室代码和科室经费号的对应关系,计算核算科室净收入。
2.2核算单位成本
服务项目定价体系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基础,医院按照院内服务项目定价原则对服务项目定价,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人力成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器材费、保障服务类费、科用药、其他七类费用,系统对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计费。对器材费、科用药、保障服务类费用的被服和车辆使用费,在发生时刻、地点,系统使用科室经费卡刷卡计费;对人力成本费、保障服务类费用的水电和取暖制冷费、租赁费,月底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科室服务项目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采用直接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平均地分摊资产的价值。转贴对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费用、医院财务费用和医院宣传费用,只作为医院的支出,不对科室分摊,不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减少核算的难度,能更客观、科学地反映科室的收支节余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3奖金发放
在精细化管理中,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整体决策和未来发展。对电力企业来说,财务精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最核心的管理。在电力企业不断扩大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实时动态的掌握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财务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策略之前,我们分析一下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面精细的预算管理
1、预算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预算编制的过程来看,部分单位的领导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于是出现了“就预算而预算”的现象。财务部门在没有业务部门的直接参与下闭门造车编制出来的预算,因不符合实际而无法执行,根本起不到预算管理的作用。
2、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有待提高
编制预算的要点是根据战略规划、业务计划的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实际工作中,很多电力企业预算编制的方法不科学,简单的设定某一指标单一增长率,直接计算来编制,使预算流于形式。
(二)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预测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风险,而企业的各项管理又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因此财务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资产总童在国有企业居首位,财务风险控制对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我国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各项改革仍在进行之中。
(三)财务信息化相对落后
1、财务管理方法普遍落后
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拥有人数相对较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人、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财务软件使用不统一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二、电力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措施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目前多数的电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财务部门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成本意识淡薄,没有将自己的部门置身于市场中考虑,使得财务预算的目标和范围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多数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单一,处理信息能力比较差,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有效的施行。
(二)电力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电力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既要做到管理工作精益求精、 关注细节,还应有正确的思路和原则提高管理质量。首先要合理确定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下,电力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要合理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的收益。精细化财务管理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品质、科学合理利用资金、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其次管理手段要精细化,通过财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应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推进,实现财务信息的高效率采集、汇总、分析和监控,保证财务管理的灵敏性。
(三)电力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电力企业财务部门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依据精细管理思想转变财务管理观念,财务人员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记录和总结转变到分析、控制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参与生产经营决策中去,为企业领导预测、决策、分析、控制提供服务;同时财务人员在全面核算中,加大监督力度由服务监督型转为管理型来约束企业的经营活动。
(2)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责任人以身作则,重视精细化管理,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同时,完善财务组织体系,增设电算化管理人员为实现管理型财务做铺垫,做到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理清财务管理体系,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使得财务管理有据可依。
(3)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促进电力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科技手段,是提升财务基础工作质量的保障。引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要想有效地推进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信息,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体系。
三、结论
电力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而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核心与基础。精细化管理也是电力企业企业管理的趋势。电力企业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电力企业精细化管理才能开展下去。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后勤系统市场化;精细管理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logistics market system;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53-01
0引言
自2002年10月份集团公司实施专业化重组以来,林南仓社区财务部在建立后勤系统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和理顺财会工作的同时,在服务分公司财务部的指导下,按照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要求,从后勤所负担的经营与社会双重职能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后勤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理清了服务分公司每年给社区五百多万元的补贴的使用去向,而且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查找并提出了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增收节支的潜力所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后勤系统市场化精细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保证了经营工作的平稳运行,提升了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较好地发挥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1建立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后勤会计核算体系
1.1 模拟两大主体核算结合后勤服务的特点,从其职责范围上划分两大主体,即社会职能和经营系统。社会职能部分反映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包括企业办社会的管理机构及其所管理对象。经营系统是指后勤服务按经营内容划分出11个经营行业,即供水、供电、供暖、餐饮、洗浴、物业管理、厂区服务、绿化保洁、托幼、加工制修。
1.2 规范细化行业核算按照设定的“两分”职能,把社区经营系统的经营项目模拟划分11个行业均视为市场主体,并以行业界定为前提,将原来的管理体制、核算形式、收入费用归集、考核方式等做出调整,并逐步理顺规范。达到真正规范、细化核算的目的。
1.3 实施全成本核算在“两分”设置下,以规范、细化核算为基础,以会计核算为前提,辅之以统计核算为保障,对每个核算主体实施全成本核算。分别以工资、材料、电力、折旧、修理费等成本费用要素为项目归集核算,对两个不同行业之间也要实施有偿结算;管理费用按照现核算口径在管理费核算,凡属于某一行业直接发生的费用,简称为直接管理费,进入各行业直接管理费项下;凡属机关管理费用,则按管理机构及行业工资权重分摊,计入各管理机构和行业成本中。为此下发“两分”结算的管理办法、核算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各单位实施全成本核算。
1.4 实现财务核算网络化在创建后勤会计核算系进程中,着手组织财务核算网络化管理,先是自行研制设计一套服务分公司内部财务核算系统,统一规定设置、规范运行,资源共享;在集团公司会计核算软件启动运行之际,服务分公司与集团公司一道将“两分”财务管理模式及核算系统并入新的核算软件,通过私有设置、辅助功能,使原软件数据同新核算软件平稳有效衔接,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施财务管理。
2创新财务管理的运行方式
2.1 按行业经营方式调整、重组基层组织2005年已经对经营系统开始进行行业核算,但只是粗线条的,通过运行发现好多核算由于体制机构因素没有到位。为了进一步推行行业核算,同时实现社区对下属单位的考核与行业经营状况的考核有机衔接,财务部提出了各社区应按行业经营方式调整基层单位设置的建议。为此,各单位分别理顺、调整了基层组织,确保了行业核算的顺利组织实施。
2.2 深入调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落实贯彻服务分公司下基层学习实践的要求,深入基层各单位,了解、学习、掌握各行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指导基层统计核算。通过行业核算的结果,以及了解掌握基层生产实际情况,比较分析各行业不同阶段的运行情况,为各层面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2.3 参与重大决策,实施超前控制根据行业核算运行情况及结果的反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的资料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分公司在研究各月工程开工项目,发展基金的投向,内部投资统筹资金的使用,上报集团公司立项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论证时,财务部门都积极参与,并从资金使用、投向上提出意见。财务部建立各项经济合同、项目立项经济效益分析,都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财务科长签字,否则有权不予办理付款。
2.4 理顺业务流程,规范经营管理为更好地规范经营管理,分公司财务部起草并以服务分公司文件下发“两分”核算暂行办法、“两分”核算补充管理办法、内部有偿结算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另外,请集团公司财务部有关人员讲解工程核算、税务筹划等业务知识,我们自己又组织税务交流座谈会、行业核算交流座谈会、预算执行控制交流座谈会等,起到了相互交流、促进的作用,相应规范管理行为。
3强化财务管理取得的初步效果
3.1 保证了经营工作在预算轨道上平稳运行 2006年编报集团公司预算时,按照2005年已实施的行业核算的运行情况编报行业预算,在分公司下发“两分”核算办法后,各单位按照“两分”核算的要求,重新编制了“两分”预算。通过强化财务管理,确保了经营工作在预算轨道上平稳运行。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3204
Overall Scheme Design on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MAO Lina,ZHOU Guiliang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the paper has designed the overall scheme on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which includ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general goal and overall framework, etc.. It has positive meaning in promoting the stead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Key words: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information navigation management;scheme design
目前淮安正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东扩南连、海河相通、城水相依、人文相融”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淮安大交通的构筑需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而淮安的水路运输尤为发达,作为水路运输主
骨架的京杭运河无疑成了淮安构筑大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航管理部门运用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实现安全畅通的核心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信息资源共享有限、信息提供渠道不畅、信息规范标准不全、信息整合应用不够等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信息化效果难以充分体现[1]。本文正是基于此思想构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设计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总体方案,建设各相关部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稳步长远发展,为京杭运河其它段的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参考,同时也为整个京杭运河实现通航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1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从历史上的漕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及防洪灌溉干流,运河一直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运河淮安境内的航线为56.08km,南至楚州区与宝应县交界的黄浦, 北至淮阴区与泗阳县交界处。淮安20%左右的重点物资通过运河运输,淮安运河2007年货物通过量1.18亿吨,船舶通过量1.9亿吨,它是苏北运河中货运量最大、船舶运输最繁忙、经济社会效益最显著的航段,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了进一步加强运河淮安段的通航管理,苏北航务管理处全面协调指挥和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施工组织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以快速起步和加快发展为重点,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任务,抢抓机遇,搭建框架。通过苏北航务管理处与淮安地方海事局内各部门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几年的建设,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使信息化工作初显成效,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有力地促进了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与发展。但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苏北航务管理处、淮安市地方海事局、淮安市运输管理处等部门之间并没有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这阻碍了各部门之间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沟通,也阻碍了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设计信息化总体方案对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保障通航安全、提高通航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宗旨,坚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方针,建设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
2.2 总体方案设计的总目标
在充分应用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通航管理流程,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以通航指挥中心为核心,集船舶监控、锚泊管理、智能调度、网络申报和通航信息服务为一体,建立信息高度共享、充分利用的集约化通航管理模式,实现运河淮安段的智能通航。具体目标内容包括:①研究发展方向,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组织机构、抓好队伍建设,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系统运行与维护体系和信息与应用服务体系,形成长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保障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②强化运行保障,充分发挥系统的服务功效[2]。建立京杭运河水上智能交通数据中心,确立在“数字运河,智能航运”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辐射作用,创建运河淮安段智能通航品牌。通过各种信息交互方式,为船舶、航运企业、航运管理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③实施系统管理,实现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运河淮安段智能通航管理资源数据库。为运河淮安段通航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管理手段。
2.3 总体方案的框架设计
苏北航务管理处信息化以政务管理、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统一规划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注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平衡,打造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电子商务,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科学、和谐发展。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即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和应用支撑环境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应用和公共服务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安全基础设施及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信息标准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数字化服务社会的智能航运业。实现对外提供快捷、方便的通航业务公共服务;对内建立统一协调、高效一致的通航生产与运行管理信息化环境。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业务数据流程(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业务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是依托信息技术规范、信息标准以及安全、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的保障,以平台为基础搭建的三层体系架构。主要由基础平台、应用平台、用户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平台包含信息采集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两部分;应用平台主要是由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组成;用户平台包含智能通航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以及苏北航务管理处等部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三个平台通过数据和信息的交互沟通,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全过程、多手段监控、自动优化管理的综合应用,实现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
3 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实施保障建议
为了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适应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充分发挥苏北航务管理处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和保障手段,充分发挥网络管理员的作用,确保局内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良性推进。②积极协调相关各部门,齐心协力,针对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特点,优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尽可能合理地缩短相关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同时,综合利用多种宏观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建设。③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强化各种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有效使用以保证业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协作,重要数据和辅助决策信息及时提供到位[3]。④完善用人机制。信息化工作是高新技术工作,在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同时,引导行业相关单位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良好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⑤树立信息化应用先进典型部门,强化示范效应,使所有部门受到启发,从而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全局范围内创建一个信息化发展良好环境。
2)建立完善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①信息化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但苏北航务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充分利用网络渠道,使全局进一步深化认识,配合信息化的工作,为信息系统深入运河淮安段通航业务创造有利条件。②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并稳定资金来源,设立行业信息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通过项目扶持、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机制培育等多种方式,组织引导所有航运主体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③加强资金使用的引导。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相关设备的购置,防止“硬件先行”、“形象工程”等现象出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④加强信息化工程的后期投入,信息资源后继开发和系统维护费用应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保障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主要表现为:①与人事部门加强联系,加强普通员工和专业队伍的培训,在信息化建设和引导过程中,支持各单位以应用推广的形式,提高全体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技能,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增强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业务人员尤其是相关领导的信息化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信息化意识,培育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思维。 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基础上,鼓励航运各方重点以相关信息化工程为依托,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航运业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全面预算管理及企业精细化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业务有着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性的战略管理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战略管理方式,根据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通过预算形成对企业内各项经济业务的纲领性策略管理办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一般是由各部门在年度开始时对企业年度的经营数据进行预测,其中包括企业经营性预算、决策预算以及财务总体预算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资本支出的形式对企业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过程进行预算统计。全面预算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利润目标、股东权益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全面预算的数据将作为企业经营考核的硬性指标依据,对企业预算年度过程中的实际经营状况起到管理和制约的作用。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预算进行细致的编制,能够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使得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岗位清楚自身在预算控制和利润目标上的标准,从而有效地对其职责的履行和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的指引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二、目前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向精细化转变的进程。
(一)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问题
预算编制工作是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也是企业预算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多数过分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数据,但财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性决策工作却并不熟悉,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将目光放在本部门的相关业务上,导致了预算形成后同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形成的预算,难以在企业中起到战略决策指导作用的高度,对企业制定的自身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因此,企业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行,也阻碍了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进程。
(二)预算控制与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在财务部门完成企业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后,根据相应的预算指标,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对企业的预算指标进行分解,并将预算职责落实到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但是,在实际的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无法实现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有效整合,导致了企业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存在由于信息差出现的预算指标同实际支出之间的出入。同时,由于企业在预算执行跟踪监控、分析和协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企业预算的控制力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不断被削弱,导致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受到限制。
(三)预算考核与评价工作难以落实
预算的考核评价工作是企业预算管理编制和执行的重要保障。企业为了实现预算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就要通过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来调动员工在预算控制过程中的积极性。然而,目前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多数还是以员工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并未将预算管理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因此,在预算落实过程中,由于绩效考核对预算执行标准目标、程序和要求都比较模糊,导致了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预算管理落实上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同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的联系
为通过将预算管理同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应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战略决策制定联系起来。在预算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转变企业对预算的认识,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的预算管理要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制定战略规划。企业经营层要依据企业近期和中长期战略和目标的设定,对公司层面的综合业务规划,战略规划、市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这些规划指导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及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预算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中,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意识到自身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战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职责,理解企业经营业务各个方面的战略性意义和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企业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落实。
(二)引入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的预算编制是企业全面A算管理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企业下达业务计划,也就是年度目标分解时,公司经营层给各职能部门下达业务目标,各部门根据目标制定业务计划、提出投资需求。为了提高企业预算编制质量,在原有的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和减量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企业预算的编制要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管理要求,引入新的预算管理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先进的预算方法。通过企业科学编制预算,各职能部门根据设定的目标以及业务计划预测完成这些目标、计划所需的资源、成本、投资,编制年度预算,预算编制要尽量详实、科学,逐步缩小偏差度。
(三)逐步推行全员参与的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办法
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在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保证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项目。首先,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应保证全员参与预算编制,使全员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强化对预算控制的遵从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预算执行的效率。同时,在确保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全面预算控制力度,将年度预算逐项分解到归口管理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每月各个部门再报月度计划,将预算管控由事后推向事前、事中,推出“预算控制”的概念,预算不仅只是编制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进行控制。
(四)提高预算分析能力,及时调整预算规划
为了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推广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财务部门的科学预算分析能力。在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应时刻关注自身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同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问题进行记录,并通过预算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预算,防止企业预算执行同编制之间差异的扩大化。预算分析要先从公司宏观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生产组织的执行情况,再到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逐步分析,既要有实绩对比预算的分析,也要有与上年同期的增减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及预算模型等,找出驱动预算执行的因子。同时,财务部门还要根据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执行情况及时进行预算分析,客观、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发生的运营业务活动及发生的成本费用,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进行差异分析,关注预算外事项的审批管理。
(五)加强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管理
为了保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应将企业的预算管理执行情况同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保障各个岗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因此,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应建立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企业应结合自身管理实际,积极引入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将预算分析与报告的结果纳入部门、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中,将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及预算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同时,为了调动各个岗位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企业要不断强化预算考核,将预算设为考核目标、纳入考核体系,以激励预算管控成效。
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投诉不断增多,社会机构及媒体的调查曝光使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类污染物质在人体具有累积性和持久性,大量苯分子经过长时间积累,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侵入骨髓,使造血干细胞染色体断裂、移位,导致癌细胞基因表达,干扰并抑制正常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管控手段,VOC将持续危害人体健康。
1 国内外车内VOC管控现状
1.1 国外车内VOC管控现状
2002年9月,欧盟出资477万欧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清洁车厢工程”,旨在研发出一种有效的、可量化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管理系统。通过消除车内VOC等气态污染物及可吸入的有害细微颗粒,从而为驾驶员及乘客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及安全的车内环境。
2005年,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旨在引导日本主要汽车公司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次年,JAMA启动“汽车车厢VOC自我减排措施”,对车内VOC挥况及最优检测方法等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制定出了《降低汽车内VOC的自主举措》,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销售的新车车内VOC浓度必须满足厚生劳动省指定的13种物质浓度限值。
2007年6月5日,韩国政府建设部颁布《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于2013年进行了完善修订。该标准确立了定期抽检公示制度,委托韩国汽车检测研究院(KATRI)开展相关评价工作,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虽然韩国车内空气质量管理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2013年车内空气质量相比于2006年,甲醛、甲苯减少70%以上,乙苯、二甲苯减少90%,苯乙烯减少95%以上,苯更是减少超过99%。
1.2 我国车内VOC管控情况
通过统计我国161款在售车型VOC检测结果,按照《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整车VOC限值标准进行评判,得到如下结果:整车产品完全达标率不足50%,其中乙醛达标率最低,仅为50.9%。其余七种物质达标率分别为甲苯90.7%、甲醛92.5%、二甲苯95.7%、苯96.3%、苯乙烯96.7%、乙苯96.9%、丙烯醛100%。虽然抽样汽车产品VOC平均水平优于国家标准,但不同车型测试结果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环保部正在组织行业开展《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并有望于2015年年底推行,为各企业开展VOC治理树立目标。
在政府管理体系构建方面,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控制技术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旨在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车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合作良好管控格局。下一步,工信部将采取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综合防治相结合的管控措施,深入推进VOC管理制度研究工作,为强标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2 我国汽车企业VOC信息化管理建议
2.1 加强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强化源头控制
车内VOC管控涉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等多个领域,链条长、覆盖面广、复杂度高。因此,汽车生产企业需基于全产业链开展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充分依托行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强内饰零部件、材料基本信息及VOC检测数据的采集,提高问题追溯能力。同时,通过逐级传递产品VOC控制要求、严格监督上游供应商等措施,强化相关各方责任意识,确保各级供应商具备持续、稳定提供合规产品的能力,从源头降低整车VOC散发量。
2.2 搭建信息化平台,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VOC检测数据量庞大,实现整车、零部件、材料VOC设计、整改、抽检数据的存储与整合,是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通过搭建涵盖汽车研发、生产、采购、储运等各阶段的VOC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形成智能化、一体化的VOC数据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对历史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增强数据的可视化、快速统计与分析汽车相关产品的VOC合规、超标情况,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水平。
2.3 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强化对数据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在多样或大量VOC数据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处理、神经网络模拟、交叉验证等手段,提升对VOC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用于预测新车型车内空气质量水平、评估管控方案可行性、推算企业产品VOC合格率等,支撑企业总体规划、管控措施、技术方案等重要决策的制定与,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需求。
2.4 VOC信息化管理平台―VOC环境合规系统
VOC环境合规系统是为满足企业VOC信息化管理需求而开发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平台,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彻底改变我国汽车企业现有的VOC数据管理模式,实现VOC、气味性测试数据统一,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助推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管控提质增效。
图1 VOC环境合规系统模块设计及功能
VOC环境合规系统是以“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模拟预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VOC数据管理平台。借助该系统,企业可以实现:
(1)整车、零部件、材料VOC和气味数据管理,并可与CAMDS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将CAMDS系统中各级供应商填报的VOC数据同步到本地客户端进行管理、分析。
(2)不同车型间VOC、气味对比分析,帮助企业了解竞品车型VOC合规信息。
(3)兼具合规性自动判断、自动生成高危部件清单、单个物质内饰件贡献度分析、整改抽检效果图、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VOC对比分析等功能,改善企业VOC、气味性数据管理模式。
(4)在车型正向开发阶段,通过收集材料、零部件的散发、加工等数据,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E模拟方法,实现整车VOC数据的模拟预估,并可实现内饰件限值的逆推。
(5)检测报告自动解析,帮助用户快速输入检测数据,节约时间、人力成本,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出现几率。
(6)针对企业的保密需求,通过帐号分类、权限区分,保障企业VOC、气味性数据的信息安全。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破解发展瓶颈。同样,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流通,不断强化VOC管控的网络化、集成化、一体化,是提升企业VOC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汽车企业应抓住时机,强化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发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并充分依托VOC环境合规系统,提高企业VOC管控效率,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企业发展与VOC管控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高效应对VOC强标的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S].
[2]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S].
[3]袁旭东.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源的分析及其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J].汽车工程,2005,27(3):289-291.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造成全球范围内的不规则天气不断涌现,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山洪灾害一般发生在丘陵或者山区,由于这些地方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再加上一定强度的降雨,就会造成山洪灾害的爆发。山洪灾害具有形成快、流速大、来势凶、破坏性大等特点,山洪灾害不仅会损毁道路、农田、水利电力设施,还会造成江河堵塞、道路被阻断等严重威胁发生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防治的难度大、影响因素多,且工程治理的投入大,短期内难以见效,致使山洪灾害成为我国灾害防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山洪灾害的重视,建立一套完整的山洪预警系统不仅是我国政府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有效的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关键。
一、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概况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是对山洪灾害的的预判断,通过对一些参数的追踪分析判断山洪发生的可能性,以便于及时的疏散民众,减轻山洪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为山洪灾害的抢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使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及时的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中主要的技术包括时间、空间预警技术和灾害预报系统三个方面。
(一)时间预报技术
时间预报技术主要是指能够有效的对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进行跟踪,对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进行粗略的预测。时间预报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曾经发生的山洪灾害地段的山洪灾害发生周期和频率,建立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两次山洪灾害发生的间隔时间,以便粗略的估算下次发生山洪灾害的时间,在该时间段内加强对山洪的实时监测,根据当地的地质地形特点建立相应的模型,针对降雨量和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情况运用专业的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山洪灾害时间上的预报。及时的山洪灾害时间预报,可以使防灾抗汛部门制定出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时的疏散群众,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受灾群众来说也可以及时的进行救援。准确的山洪灾害时间预报,可以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有效的防治山洪灾害的关键措施。
(二)空间预报技术
空间预报技术则是指对山洪灾害发生的区域进行判断和预报,以便将山洪灾害发生区域内的群众全部疏散,做好山洪灾害的预防工作。通过对曾经发生山洪灾害山区的地质和地层的勘察,并运用相应的技术判断山洪灾害曾经发生区域的地表和地层运动情况,对山洪灾害的发生地点进行实时监控预报。利用网络信息化可将监测数据实时的进行,以方便做好山洪应急措施,及时的疏散灾害发生区域的群众,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山洪灾害预报系统
山洪灾害预报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山洪监测过程中使用专业的传感器实现对山洪灾害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如雨量传感器、泥位传感器等,监测的数据包括当地的降雨量、山区土层的性质等。同时做好当地天气资料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强对资料的分析从而做好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的预测,做好对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所得的结果及时的传输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应急抢险部门,提醒管理部门及时的将灾害发生区域的群众疏散,对应急抢险部门制定应急措施和抢救方案提供指导。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形成相应的数据库,以便于以后对山洪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国家对山洪灾害的重视,做好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对于拯救人民的生命财产,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关重要。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涉及较多的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协调合作。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对曾经发生山洪灾害区域的地质情况和降雨情况进行预报和监测,分析当地的卫星云图情况,从对降雨情况的预测做好对山洪灾害的判断预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水利、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协调,同时需要提供的数据准确无误。因此,在山洪预警系统建立的前期,需要对所有需要监测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数据的传输和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能够保证山洪预警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计算机技术在数据统计和整理过程中的应用,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利用相关的软件计算出来的山洪灾害的时间和空间也更精确,从而更好地做好山洪灾害的预警和防治。
三、网络信息化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管理中推广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山洪灾害预警过程中的数据及时的传送,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的计算,完成对山洪灾害的预测判断,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将灾害警报传送到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山洪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网络信息技术也将山洪预警系统和防灾应急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灾害的预防与抢救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的指导山洪灾害的预防抢救工作。
网络信息化通过网络可以将山洪预警及时的传递到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各个村镇,可以使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山洪发生的区域及大致时间,并为民众提供预防山洪的措施,在灾害发生前疏散群众,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所监测数据的统计整理,能够将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信息等进行整理形成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山洪灾害的防御预警两部分,并分别传送到相应的部门,以方便制定出山洪灾害的应急方案,协调各部门进行合作,做好山洪灾害的预防工作。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也具有了通告和通信联络的功能,实现了警报的接收和通知、紧急公告的形成、应急通讯以及媒体信息的沟通。实现了警报的及时传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可更好的做好灾害的预测判断,使相关部门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加强对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不断的将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其中,提高灾害预测的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海沛,李中志. 基于云架构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软件,2015,05:97-104.
[2]王玄君,周冬桥. 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0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