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的金融科技

新的金融科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3 09:2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的金融科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的金融科技

篇1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篇2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篇3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因此,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实践逻辑:

有助于促进科技需求结构和金融供给结构的对接。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需求的性质与规模各有不同,不同金融供给方式的成本与收益也有显著差异,在一个阶段有效的资金供给方式可能不适应另一阶段的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促进从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乃至衰退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需求结构和政府投入、银行机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和资本市场等科技金融供给结构的动态对接,其中促进重技术、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的初创期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供需对接是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关键,而这取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的多样性、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丰富程度。

有助于解决科技融资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不匹配。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阻碍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是科技企业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不匹配; 二是银行机构经营风险与所获收益不匹配。由于两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得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强烈,融资难、融资贵,缺乏“雪中送炭”机制支撑; 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乐于投资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成熟期科技企业,不愿意“锦上添花”般投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促进金融体系中多层次保险及担保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完善抵质押制度,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发展多层次的风险分摊体系和多样化的风险控制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分散科技金融系统中的各种风险。

有助于缓解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除了具有普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之外,中小科技创新企业通常更缺乏有形资产、未来不确定性更大、更多依靠技术和智力等无形资产创造利润,在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之前,金融机构难以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在现有市场环境下,银行机构想要客观、科学地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交易费用,这是银行机构在科技金融中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股权、债权约束以及完善的金融合约(例如,以科创企业较多拥有的知识产权、股权为抵押物的抵质押贷款以及第三方担保),缓解科技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需要在银行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担保机构、政府部门和科创企业等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

有助于协调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发挥。科技创新本身需要市场化运作,但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无法完全由市场机制完成,所以科技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市场机制运作和政府推动引导双重作用的结果,必须把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避免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上过度干预,合理确定政府职能的边界,以免妨碍市场机制、降低经济效率。因此,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就是要协调好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发挥。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科技创新大国都大量使用政策性科技金融工具或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科技创新。虽然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政府支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我国情况来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组织来黏合科技创新和商业性金融,采用财政科技投入、优惠贷款、贷款贴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政府引导基金入股等方式,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发挥服务、引导和辅助功能,实现科技金融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此外,科技金融中的政府职能还体现在制定法律法规、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施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建立科技企业资源数据库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上。

武汉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效果评价

近年来,武汉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着力探索实践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机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供需对接

商业银行等加快设立科技专营机构,并实施科技金融专营机制。截至2016年10月末,湖北省共有科技信贷分支专营机构21家,主营科技担保的融资担保机构13家,主营科技信贷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15家,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200家。此外,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泰康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已在武汉挂牌成立,以“科技金融”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湖北首家民营银行――“武汉众邦银行”也已获批筹建。

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解决风险收益不匹配

一是扩大科技信贷抵质押物范围。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的特点,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股权、保单、仓单和订单等抵质押物,积极推广“专利权+应收账款”“专利权+订单”“专利权+担保”等混搭式组合质押贷款。

二是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依据科技企业生长周期和资本市场特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萌芽贷、三板贷、上市贷、并购贷、补贴贷、助保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切实对接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信贷融资需求。2016年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科技型企业贷款新增141亿元,同比多增48亿元,增长51.6%。

三是扩展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覆盖面。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银行贷款+保证保险+政府补贴”的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贷款有效担保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困境。

推动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创新科技信贷新模式

2016年4月,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为全国5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投贷联动试点(“我投我贷”型投贷联动)地区之一。2016年10月,武汉“我投我贷”型投贷联动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建立投贷联动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了风险专项补偿基金,并制定投贷联动风险专项补偿基金细则。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汉口银行签署了“投贷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三家试点银行给予第一批三家科技企业共1.15亿元资金支持。同时,未进入首批试点范围的银行以及已进入试点范围但尚未设立投资子公司的银行通过通道模式、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财务顾问模式等方式积极开展“他投我贷”型投贷联动业务,努力满足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满足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拓宽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全产业链融资服务

一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湖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三板上市挂牌再融资迅猛增长,四板市场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建立由500家企业组成的拟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积极推动科技企业IPO上市,武汉股权托管中心创新设立全国首个“科技板”,设置和引入符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安排,拓宽相关融资渠道。截至2016年10月末,全省新增三板挂牌企业114家,同比增长45%;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登记企业2667家,挂牌交易企业1921家,其中“科技板”挂牌企业728家,挂牌数量和交易额均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二是引导创业投资资本参与科技企业融资。湖北省先后设立省、市、县等多级创投引导基金以及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和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创业投资资本参与科技企业融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吸引了各类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10月末,全省已登记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912家,注册资本合计546.69亿元;设立天使基金42家,规模达11亿元。

三是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截至2016年10月末,湖北省已建立包括7000家企业的武汉城市圈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后备企业库,加强对科技企业债券融资的辅导培育。同时,支持汉口银行获得银行间市场B类主承销商资格,为扩大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有利条件。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

一是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网上对接平台。武汉东湖高新区积极打造“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聚集创投资本、金融机构等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网上对接服务,进而高效实现网下融资对接,重点解决科技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资本进出渠道不畅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目前,该平台汇聚科技型企业12000余家、各类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400余家、金融产品600余种,成立以来累计促成中小科技企业融资6.8亿元。

二是搭建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建立“东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光谷信用网”,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为中小科技企业搭建全方位信用服务和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截至2016年10月末,累计征集4.1万家企业各类信用信息数据239.8万条,完成企业信用评价和评级6000余份,帮助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29亿元。

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是科技金融以银行机构为主,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直接融资机构还不够多,融资结构中信贷所占比重过大,对科技企业的权益性融资支持仍显不足。

二是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多样性、人才和技术、发展观念及体制机制方面还难以满足科技金融需求,尤其是银行机构在投贷联动业务的专业人才、业务运营、价值发现、风险抵补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是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和工作推动机制不够全面、协同程度不够,与科技金融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政府缺位现象。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

根据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从实际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下一阶段,武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相关政策措施包括:支持非上市科技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创新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在武汉城市圈设立科技创业证券公司等试点;申请武汉试点科技企业股权众筹,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优化支持创投发展的税收政策,争取在天使投资个人所得税抵扣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

继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除了继续支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施科技金融专营机制以及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民营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以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优化银行科技信贷管理模式,推动银行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逐步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机制。二是全力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动银行转换经营理念与模式,尽快建立适合投贷联动业务的信贷模式,引导银行加强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完善投贷联动业务中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三是继续大力推广科技贷款保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进一步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在科技企业初创、融资、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型产业供应链等方面拓宽服务领域。

篇4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范围界定及特点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范围界定

我国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范围界定,一直都是在参考我国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条款的规定。简单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那些中小企业,但是在实质上高科技企业具有持续创新和知识密集等特点,这是与传统企业明显不同的内容,一般不能采用传统的中小企业的定义来区分。所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一般都是建立在结合传统的对中小企业的定义的基础上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的高科技产业是一种高度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以先进的技术为主导的,这也是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无形资产的所占比例较大、企业信息的透明度较低等特征。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种类众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涉及到的行业也是种类繁多,如: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医药、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但是有的企业却是徒有虚名,虽然打着科技的牌子,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优惠政策,经营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科技产品。

2.信息的披露较差。对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大多数是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那么信息就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的生命线,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对信息的短暂垄断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信息的保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宁愿冒着高利息的风险向私人借贷,只为保证自己的信息不被披露。

3.抵抗风险的能力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力较为薄弱,企业的资产总额低,再加上管理经营上的不规范,使得这些企业很难面对市场经济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风险。另外,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注重对短期效应的追求,忽视了对未来的长远规划,缺少应对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

河北科技型中小企业R&D的融资现状

(一)河北省R&D投入水平较低,企业创新意识差

据科技部对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9年河北省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只有39.99,在全国排名为19位。根据第二次河北R&D资源清查情况看,2009年河北省R&D总经费155.4万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76%,只比2000年提高了0.24个百分点,不仅与经济较发达省市有明显的差距,也远低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

河北省三项专利有效数量与全国相比较,研发数量仅占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总量的2.22%,排名也靠后,甚至远低于深圳市,其中,企业研发成果占河北省的69.30%,低于全国76.60%的平均水平,都说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力较差。

(二)R&D融资渠道少,难度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R&D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但科技型中小企业R&D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使R&D融资不仅渠道少而且难度非常大。

1.政府财政融资。主要是国家、省、市、县的专项科技项目融资,一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一般项目地方资助15-25万不等,国家支持50-100万之间。据统计,10年来,全国累计立项20297个,其中河北省只有801 个项目,获得国家经费资助只有5.2亿元。二是省、市科技部门的科研项目融助,资金数量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其R&D投入需求。

2.银行信贷融资。尽管中央和省政府大力支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倾斜政策,但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极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R&D信息很难准确无误地传递到银行,使得银行必然提高其融资标准;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相比传统产业能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少,也无法满足银行间接融资的基本要求。

3.资本市场融资。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展比较落后。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小板融资和创业板融资要求都比较高,河北省只有少部分企业能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这与其他经济较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4.风险投资市场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投资于初创的科技类公司,再通过上市、转让股权等的途径获取收益。据科技部统计,2010年,我国的风投类企业(包括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约720家,风险基金总额有2460亿元人民币,而累计实际投入的风险投资基金只有924多亿元人民币左右。

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R&D融资体系的建议

目前,河北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别是R&D融资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现有的融资体系根本不能满足河北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的需要,有必要从政府、金融、社会等多个角度优化融资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完善政府政策并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政府的扶持战略是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关键所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所以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乐园,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市场环境。

1.明确政府职责,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职责应放在引导、支持、规范、监督、调解与服务六个方面。一是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省政府应在对过去十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势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河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二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如: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指导政策、金融促进政策、资产调控政策、法律规范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一系列围绕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使科技型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能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推进科技支持体系的市场化。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是推进社会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现有科技、统计、高校、科研院所等政府及事业单位总体上还是仅为政府服务的,是以行政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不仅效率低,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较大的浪费。笔者认为,企业需要融资,更需要融智,要能够最大化地将各部门甚至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慧引入河北,为河北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使河北经济迎头赶上的最好选择。因此,如果能将上述部门的一些部门、资源单独拿出来,并引进京津两市科研人员,以市场的手段加以配置,必然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极大地推进科技小企业的发展,并带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

2.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资金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动机。由于政府的职责和财力的限制,政府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但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资金为中小企业服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R&D融资困境。

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2010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而河北省只有155亿元,投入强度只有0.76%。因此,政府应通过出资、奖励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争取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的投入强度。

建立政府出资的再担保信用体系。目前,河北已经组建了以政府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笔者认为,政府资金不应参与直接参与以盈利为主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因为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担保投入一旦成则两利,败则血本无归,担保公司可能出现大面积风险。并且直接参与担保公司也不符合政府的职能定位。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出资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再担保公司,并将职责定位在维护担保体系运行,扩大各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能力,规范各担保公司的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等方面。

加大税收支持力度。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延长免税期、提高税收起征点、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多种方式来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二是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一种变相的税收优惠,比如:政府可以采取就业补贴、研发补贴、出口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优化金融环境并完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1.多渠道、全方位构建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体系。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的作用。首先解决效益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R&D融资。创造性地解决中小企业的R&D融资,需要不断地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比如: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集合委托贷款等多种方式。既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又不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二是积极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其现有政策,加快对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的股份改造,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的运营。对符合条件的信用社,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促使其向小型商业银行转变;加快非国有小微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2.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可以通过四种途径优化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R&D融资:一是积极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如对R&D担保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免税或税收优惠。二是鼓励企业间的互助担保的发展。对互保中产生损失,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减少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寻租”行为,降低高科技中小企业R&D贷款的融资成本。

3.组建中小企业产权转让市场。组建类似于三板的产权转让市场,使风险投资资金可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融资之外,有另外一条退出渠道,同时也可以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R&D投入的成果通过市场转化为货币,从而可以带动R&D投入的循环增长。

(三)完善中小企业R&D融资服务体系

R&D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除了和R&D融资相关的环境外,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1.在各中等城市建设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产业孵化园。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各园区建设成集生产、研发、孵化、培训、商务及行政、法律等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推动R&D投入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2.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一是建立科技中介机构体系,即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二是大力发展与融资相关的投资咨询、工程咨询、投资顾问、投资银行、保险、会计、法律、资信评估、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潇,白雪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完善信用担保体系[J].商业时代,2010(35)

2.施慧洪.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模式及风险问题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2(14)

篇5

一、灰色关联分析及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因素的数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关联度是用来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紧密度的量。常见的关联度模型包括邓氏关联度、B型关联度、T型关联度、广义关联度、灰色斜率关联度、C型关联度、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其中,邓氏关联度是灰色系统最早提出的计算灰色关联度的模型。其计算步骤包括以下几步:

(一)确定分析的矩阵序列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需要首先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一般参考序列可用y0表示,比较序列可用x1,x2,x3,…,xi表示。这样i+1个序列构成一个分析的矩阵序列:(y0,x1,x2,x3,…,xi)。

(二)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原始数据序列量纲和数量级往往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包括初值化变换、均值化变换、极小化变换、极大化变换、极差变换、归一化变换、标准化变换等。

初值化变换的无量纲化公式x,i =

,i=1,2,…,n;k=1,2,…,m。

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序列矩阵变为:(y‘0,x’1,x‘2,…,x’i)。

(三)求绝对差值序列

根据0i= 计算参考序列与其余各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值,形成绝对差值矩阵:(01,02,…,0n) 。

(四)计算关联系数

ξ0i(k)=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一般取0.5。

(五)计算关联度

γ0i=

二、甘肃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邓氏关联度测算及其分析

下文按照上述邓氏关联度计算步骤,结合甘肃近年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衡量数据测算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邓氏关联度的测算

1.数据序列选择

在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两个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中,我们选择科技成果年登记数(单位:项)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并令其作为参考序列y0;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中政府投入资金、R&D经费支出中除政府投入之外(包括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企业自有资金等)的资金、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作为衡量科技金融投入和发展的衡量指标(单位均为:万元),并依此作为比较数列x1,x2,x3,x4。考虑到科技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假设滞后期为1年,则科技创新成果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10-2012年,金融投入与发展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09-2011年。数据全部来源于甘肃省科技厅网站。

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0 1065 1108 1233

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1 372612.4 415886.3 485260.7

比较序列X2 141603.2 161542.9 171498.4

比较序列X3 231009.2 254343.4 313762.3

比较序列X4 356286.93 430845.03 526385.94

2.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序列(选择初值化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 '0 1 1.040376 1.157746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 '1 1 1.116137 1.30232

比较序列X '2 1 1.140814 1.21112

比较序列X '3 1 1.10101 1.10101

比较序列X '4 1 1.20926 1.47742

3.差序列

01 0 0.07576 0.14457

02 0 0.10044 0.05337

03 0 0.06063 0.056736

04 0 0.16888 0.31967

4.关联系数

ξ01 1 0.527091 0.3687175

ξ02 1 0.456729 0.6127277

ξ03 1 0.582064 0.5981187

ξ04 1 1.488297 0.208953

5.关联度

γ01 γ02 γ03 γ04

0.631936 0.689819 0.726728 0.899083

(二)结论及分析

1.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度最大,为0.899083

技术市场成交总额可以用来衡量甘肃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技术项目资源、管理资源及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进技术创新,甘肃省十分注重技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健全完善原有技术交易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的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如甘肃省网上技术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连接了技术需求、技术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等多方面,提高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2.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与技术创新关联度最小,为0.631936

这说明甘肃省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由下表不难发现,整个“十一五”期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均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强度略高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原因是甘肃GDP规模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偏低。

甘肃省、西部地区及全国R&D经费投入与投入强度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 1.05 0.95 1.02 1.1 1.02

甘肃省R&D经费(亿元) 23.86 25.6 32.5 37.26 41.59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 0.89 0.9 0.89 1.08 1.07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亿元) 29.79 36.78 45.07 60.41 72.86

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 1.39 1.40 1.47 1.70 1.7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3.R&D经费中政府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关联度为0.689819,略低于科技信贷、企业资金的关联度0.726728

这说明R&D经费中,政府财政科研投入需要加强,企业科研投入、社会科研投入相对于政府财政科研投入而言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篇6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通过金融创新加速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回顾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是支撑其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时点上,武汉要实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首先致力于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本文将立足于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武汉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金融规模小,金融供给不充足

(1)金融资源存量少。从银行金融资源的绝对量来看,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总量仅有2.1万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6.19%,金融资源相对较少,这直接限制了武汉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

(2)融资规模小。从上市融资的增量方面来看,湖北省2009年A股和H股上市融资规模仅为109.1亿元,位于各发达省市之后,仅为北京市的7.23%,甚至比四川等西部省份的直接融资额小。

(3)科技金融机构实力弱。在清科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80%以上的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东湖高新区只有华工创投上榜,且排名相对靠后,且华工创投管理的资金只有10亿元,投资能力无法与国内大的创司相比。

2、金融结构单一,金融的需求主体实力弱

(1)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滞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机构的《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的资料的典型统计,北京地区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最多的,规模占比达18.97%,58.7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7.70%,120个项目;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上海地区,占比为11.43%,35.41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0.47%,71个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居次位的是江苏省,占投资案例总数量的14.45%,98个项目,规模占比达7.39%,23亿元;湖北的风险投资规模占比达1.38%,4.2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3.83%,26个项目。

(2)直接融资力度不足。2009年,东湖高新区企业上市数量与前几年相比,势头较猛,共有6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上市企业数量26家。2010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仅有1家企业上市,而中关村和深圳各有20多家企业上市。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东湖高新区的上市企业数量、上市储备企业、上市势头明显不及国内先进地区,差距还是很大。

(3)融资对象实力不足。特别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潜力来看,东湖高新区尽管为智力密集区,创新创业比较活跃,但是与中关村、深圳、杭州、苏州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与示范区的要求较大。东湖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仍然是一些老企业、老产业,新面孔不多,符合上市的后备企业大约有100多家,整个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的后备资源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2009年,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创造收入位列各主要城市之后,这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还较弱,整体实力亟待加强。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金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1)科研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据调查,湖北省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有1.64%,低于各发达省市水平,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9.87%,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这表明湖北省对研发投入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湖北的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2)市场环境需加强协调。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地区的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武汉的各类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绝对比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所占比重较小,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这种融资结构状况不仅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而且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弱化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武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良好机遇

1、国家级的实验区和示范区为科技金融创新的提供政策扶持

当前,武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对武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更高要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武汉,武汉可以便利地获取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这将有利于提升武汉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同时也给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武汉固有的科技和金融基础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8-03

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对科技发展具有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目前,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着力于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选择及作用机理。国内学者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针对科技金融理论与对策的研究、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金融影响科技发展的实证研究。但是,当前对黑龙江省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研究不多,尤其是缺乏关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业通过各种渠道与科技创新企业组成复杂网络系统,它包含物质与信息的众多反馈回路,是一种非线性过程。而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有多重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的理论和方法[1]。本文在深入分析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增加财政投入、金融业发展水平、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三方面入手,将企业科技创新网络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构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仿真预测。

一、科技创新中金融支持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前者偏向定性分析,可表述各要素之间的增强或减弱关系,以反馈回路为其组成要素。正负关系在因果关系图中分别用带+、-号的箭头表示。系统流图支持定量分析,由流位变量、流率变量和信息三类元素组成。与因果关系图不同的是,系统流图中区分了流位变量和流率变量。在矩形框中的变量是流位,流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积累量,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贮存环节,如财政收入、资金投入。在蝴蝶结下方的是流率,如税收增加率、资金投入增加率等。没有矩形框的是辅助变量或常数,云状的图示表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流图可以定量表示系统中的反馈关系,其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来定义[2]。

(二)模型构建

(三)编制系统方程

其中,以2000-2010数据加权平均值得,vt=税收增加率=10.43%;vgi=财政收入增加率;vfi=资金投入增加率;vei=教育投入增加率;vti=技术投入增加率;vfa=固定资产投入增加率=29.7%;vsi=投资保险增加率=21.43%;vb=储蓄存款增加率=17.6%;tn=科研立项数量增加率=9.4%;tp=高素质人才增加率=245.33%;tnn=新技术数量增加率=15.5%;tfn=固定资产净值增加率=12.8%。

二、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拟工具选择

本文使用2000—2010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的电子数据资料作为相关政策模拟数据,建立起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与政策模拟数据库。本文使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V5.9实现模型。

(二)模拟方案

在金融支持约束条件下,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最大化为目标,以财政投入、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为变量,利用动态模拟模型Vensim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各变量变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

(三)情景设定与参数选择

变量基值:2000年相关数据为基值。

情景假设:根据系统模型的设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金融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力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借助模型,通过调整有关敏感性参数,模拟分析今后几年在不同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贡献大小。

(四)模拟结果应用分析

1.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果将目前的财政投入从0.4(Current1)提高到0.6(Current2),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影响的作

用不明显并且有时间上的延时。分析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风险较大,财政资金无法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大量、持续、长期的投资。但财政资金对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方面的投入,也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只不过由于作用周期长有相对滞后性,再加上财政投入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有限,不能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了科技创新转移的有效性。

2.金融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果将目前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从0.55(Current1)提高0.60(Current3),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科技创新有显著影响。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科技创新的风险。二是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提升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加强企业进行创新信心与动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和多样化的支付手段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快捷方便的结算渠道,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过程中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可以吸收社会储蓄,向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2]。基于以上原因,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应用转化阶段、直至产业转化阶段等各个时期提供大量、持续、长期的投资,还大大增加了科技创新转移的有效性、规模性,是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

3.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力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在现有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有效链接度从0.4(Current1)提高0.6(Current4),我们能看到两者之间有效链接度越高,科技创新成果越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产品与业务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少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型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还款能力弱;缺乏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传统的抵押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3]。以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抵押为基础,从企业取得的银行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银行和政府共同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风险保障金,补偿科技项目贷款的损失。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一支基本熟悉科技工作的金融队伍和一支基本熟悉金融的科技管理队伍。这样,金融从业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使其能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以减少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形成银行、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摊风险,实现科技金融的进一步结合。只有加大金融市场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规避与转移、公司治理、激励约束、价值发现、流动性供给等功能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功能性保障。

篇8

二、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现状

1.拉萨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需求不足

拉萨市中小企业的内源融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一直是拉萨市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拉萨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产品成熟度低,供应链关系弱,生产要素匮乏,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差,往往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致使很多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时常常面临着有效的资金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象。拉萨市近70%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拉萨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着它们的融资需求,使它们的有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2.拉萨市中小企业存在外源性资金缺口,金融供给不足

虽然西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总体趋于上升,但本质上,中小企业贷款总量依然偏小,因为目前,西藏银行贷款仅能满足中小企业一般流动性资金的需求,而固定资产投资和业务拓展所需的长期资金需求则难以满足,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融资难题依然存在。西藏商业银行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的制约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拉萨市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主要有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透明度低、信用度低、信息不对称严重等原因。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

首先,西藏银行机构管理体制存在障碍,制约了拉萨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对拉萨市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对拉萨市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最后,西藏金融体系不健全,拉萨市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产品种类和市场空间跟我国其他省区相比是较少的。

3.政策及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政府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其次,拉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最后,西藏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四、解决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问题的对策

1.中小企业应全面提升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自身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其次,提高拉萨市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的关键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最后,拉萨市中小企业要制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组织并明确其职能,使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与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就要纳入公司章程。此外,企业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取得融资而建立良好的信用。

2.完善西藏金融体制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首先,创新西藏银行机构信贷政策。针对西藏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在管理体制存在障碍,银行机构可以在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上予以创新。一方面,在信贷政策上,针对西藏中小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行业特点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信贷准入标准好评价方法,并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政策。在责任追究方面,在风险容忍范围内贯彻“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原则,对“合理合规”下的过失予以免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针对拉萨市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西藏的商业银行等级融机构必须要专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在金融产品上,紧贴中小企业的适销对路金融产品很少,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各家银行要根据各行特点和服务对象不同,开发出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新的金融产品。最后,在信贷方式上,银行要摒弃以往只重视中小企业的学财务状况的审查习惯,将审点转移到企业经营情况、资金用途、现金流量等方面,通过审查企业及企业主经营方式来审查贷款,确保经营优良、经验丰富、信用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从而拓宽信贷支持途径。

3.加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篇9

【关键词】科技金融 运行 机制 金融创新 科技 金融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的世界战争一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是金融战。但是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完善,促使金融和科技产业也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融合,这种跨越式的创新和实验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不但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发展方向,也减少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一、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及运行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融合科技技术和金融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教多的实验,科技金融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提升,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之间没有全面结合,大多数的科技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第二,创新风险投资支持科技类型中小企业发展强度不大。创业问题投资整体范围较小,投资阶段的创新式项目较少。第三,受到考评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金融机构更注重于大项目、大企业提供的贷款,对于科技企业信贷范围较小的,提供的支持率较低。第四,实际发展中构建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系统不全面。科技金融结合正处于实验时期,没有构成全面发展的系统,缺少发展结合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

二、科技金融发展的创新方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科技金融工作观念和发展方向。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以往金融工作的限制,除了要结合科技新中小企业重要的帮助意外,还需要注重市场的引导,支持企业增强自我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抗压水平,从而依据完善整体工作形式的方案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认识和理解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发展阶段,财力有限,金融市场发展不够,科技发展的目标要明确,需要结合国家和区域政府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多鼓励职场转变效率高的科技项目,多鼓励影响国家民生发展的科技项目,注重支持多样化实验改革的实验工作,以此加大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促使海内外科技人才得以创造更为优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且促使其不断的拓展和进步。第三,创造多样化的股权融资服务系统。支持有基础的区域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因,提升对基金的管理,构建依据市或者是县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展现省财政资金的推动作用,结合政府资本来提升投资者的信息,指导社会资本融入到创业风险投资行业中。构成混合所有制的项目基金,展现出基金本身具备的推动作用,结合参股、跟进投资以及风险补助等形式,不断引导创业投资企业的拓展工作。第四,创建多样化债权融资服务系统。在政策担保贷款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贷款的方向,降低贷款审批过程中的工作进程,创造债权融资服务系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创造绿色通道。构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创造担保风险池基金,结合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设定引导科技创新信用提升系统。分析财政贴息支持方案,支持金融系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与国有银行实施“统借统还”的贷款工作,与一般的银行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与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小额信用贷款,从而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第五,设定多样化的尝试融资服务系统。其有助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提供融资的条件,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满足需求的形式,从而便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中,提升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沟通市场建设,不断拓宽融资的途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方面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提升金融资本的来源,为彼此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全面展现出彼此途径资源和客户资源的特点,化金融服务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而金融和科技的结合,一定要构建权威性的评价系统,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发展之前设定的目标,实现资本回报。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1;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50-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科技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价值,建立创新型国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价值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结合的机理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四个阶段。具体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发现规律性,发现科学认识物;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符合规律性施加目的性,发明技术人工物;所谓工程创新是指人们施加集成性进行造物;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把个别性的人工物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造物,也就是对人工物施以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转化性的特征的过程。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也就是科技价值通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四个阶段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投入结合、转化结合和方式结合等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投入结合。由于科技价值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价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有时不可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学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工程创新阶段。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使其价值显示出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投入结合。

2.转化结合。由上所述,科学创新是发现规律性,技术创新是施加目的性,工程创新是施加集成性,产业创新是施加普遍性。为此需要通过和金融创新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由规律性向目的性再向集成性和普遍性的转化,这就是科技金融创新的转化结合。

3.方式结合。所谓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结合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结合。一是政府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主要适用于科学和技术创新阶段以及工程和产业创新阶段的初期。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金融投入的主体。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般占全部科技投入的80%左右,因此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等,此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和科技型企业的上市等,上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结合现状和问题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以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辽宁省再度出现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速度缓慢,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

近十多年来,辽宁省的R&D经费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总量为390.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但辽宁省R&D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从R&D经费占GDP比例来看,辽宁省2012年为1.57%,与“十二五”2.2%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以2009年为基本年,R&D投入产出比为1?押6.556,而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26%,使GDP减少517.9亿元,如果其价值实现,可以使当年GDP增加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更严重:辽宁省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新加大。

1.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的现象。(1)投入结合: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研究的支出比重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基础研究占比一般都在1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作为支撑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基础研究投入过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3.2亿元,影响GDP产值21.0亿元,影响GDP增加值为0.086%。(2)转变结合: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首先表现我省通过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省高校科研优势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中,与辽宁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方面新兴科研产业团队,因此难以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在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方面,由于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与沈阳大学科技城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研究领域存在着脱节,结果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城建设和我省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机联系,使大学科技城建设缺乏创新基础,可能成为没有大学特别是没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的大学科技城,导致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3)方式结合:由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过多涉猎,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2009年我省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只有1‰。制约了我省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省的原始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在统计上,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应用研究经费投入。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2013年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11.9亿元,影响GDP产值78.0亿元,影响GDP增加0.315%。(2)转化结合:对于技术创新,我省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将来能够实现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该目标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二是没有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知识产权基本上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3)方式结合:我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执行效果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方面作用还有待提升。风险投资支持通过对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通过成功项目回收全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够理想。

3.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在统计上,工程创新投入表现为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比重较为合理,但总量不足。如2013年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73.2亿元,影响GDP产值480.0亿元,影响GDP增加1.68%。 (2)转化结合: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缺乏技术集成创新,表现在缺乏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地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其次表现在缺乏产业集成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3)方式结合:在方式结合上,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重点实验室计划效果不够理想,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施科技计划支持程度还不够。科研基础设施投资除政府投入外,在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工程创新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产业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化投入指标。2009年辽宁省科技产业化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押13。辽宁省2012年与2009年相比,从总量来看,产业化经费相差127亿元,产值相差1652亿元,影响GDP的比为6.6%。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5.6亿元,产值相差73亿元;第二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87.6亿元,产值相差1141亿元,第三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34亿元,产值相差442亿元。由此可见,我省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2)转化结合: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在转化结合方面,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表现在施加产业普遍性不足。一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规模性不足。表现在辽宁省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效不显著。 二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能够成功地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三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结构性不足。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转化性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工作还急需加强。(3)方式结合:一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对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项目的中短期贷款?穴不含流动资金贷款?雪利息给予适当资助方面,都有待加强。二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我省金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但我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仍以科技贷款为主,政府财政扶持为辅,其他融资方式甚少。科技创新和金融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经过十余年振兴之路,但是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很突出。针对东北振兴的新困局,我省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2014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635亿元,2015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749亿元左右。在我省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应占22%;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5.8%;来自国外及其他的资金3%。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推动科学创新驱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使得产业技术创新因缺少知识储备和前沿技术支撑而后劲不足。科学创新即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我省长期科技发展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我省要通过促进科学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科学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在注重提高R&D投入总量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合理安排现有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到201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因此,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31亿元,2015年应该为32亿元。(2)转化结合:从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理适当的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原始性创新,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我省科技跨越发展。(3)方式结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应由教育厅和科技厅牵头,争取到2017年,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200个与我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2.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技术创新驱动不足。为此要学习广东省科技厅“三台一会”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相关运行体系,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在保持上述比例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95亿元,2015年应该为112亿元。(2)转化结合: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开发重点新产品中已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效益显著。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扶持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金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三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要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力争掌控国际尖端核心技术。(3)方式结合: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其工作由省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省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和人社厅等部门负责。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深入助推工程创新驱动。由于工程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集成性,所以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施加集成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投入结合: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为了保持该比值,2014年辽宁省试验发展应该为508亿元,2015年应该为600亿元。(2)转化结合: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关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意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及业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开发新一代通讯装备和智能终端、云服务应用软件、大数据解决方案及北斗导航等领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沈阳大学科技园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是在资金上十分缺乏。我省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在项目用地方面,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专业及影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根据投资数额,给予资金资助;对经国家、省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研发机构,以上级资助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匹配资助等。(3)方式结合:在工程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落实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其工作由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负责。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十二五”期间,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10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加快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中小企业厅负责选择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给予每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其中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每户企业补助20万元,市、县?穴市、区?雪补助80万元,连续支持5年。

省发改委负责保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篇11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广州产业基础和科研创新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找准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着力点,全面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以国外知名科技型金融中心——波士顿和旧金山的发展历程为案例,通过科技金融对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作用的经验借鉴,提出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从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四方面完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旧金山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广州建设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 :科技金融;风险投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01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体制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GZJD41);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金科产’融合创新发展视角的肇庆高新区产城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4ZC-05).

收稿日期:2015-04-16

2014年3月英国Z/Yen咨询公司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其中科技金融发达的典范地区——波士顿和旧金山,分别位居第八和第十。波士顿和旧金山作为老牌的金融中心依靠独特的金融体系长期位居榜单前列,其中科技金融是他们维持强劲势头的重要法宝,本文将着重对波士顿、旧金山科技金融发展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以此为鉴。

1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借鉴

旧金山金融中心,确切来说是指“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它包括了最为著名的高新科技地区“硅谷”的中心城市,正是通过科技金融的积累和发展,使旧金山金融中心形成了总部经济中心、创业风险投资中心、银行服务业中心以及科技中心,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1 旧金山金融中心发展过程情况简介

“旧金山湾区”曾经是以银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随着创业风险投资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慢慢向专业性科技金融中心过渡。如今“旧金山湾区”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风险投资中心,其风险投资密度在世界是最高的,其中以硅谷最具代表性,它也是创业风险投资的发源地,第一笔风险投资性质的业务始于1909年,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以1946年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风险投资真正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合规的行业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此后的30年中,因为缺少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形式仍未被广泛接受,风险投资机构融资规模比较小,但仍引领19世纪50年代的国防工业技术、60年代的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变革,直到1971年作为美国资本市场多层次金融体系补充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成立,使得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有了退出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得到广泛青睐,创业风险投资也随着开始井喷式的增长,19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和生物技术、90年代的互联网都引领了产业形态和产业链的更新和变革,受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及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创业风险投资也开始恢复增长,而此时带动其复苏的科技创新主体则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

从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看,科技企业与创业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作用的主体要素,风险投资能适时满足科技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可以说,风险投资是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旧金山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无论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规模、投融资额度仍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

1.2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旧金山湾区以创业风险投资行业为主体,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之融合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科技金融中心,其发展经验尤为宝贵,值得借鉴:

第一,硅谷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和持续性。硅谷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产出高效且技术领先,且形成了良好的轮动,在不同的时期的科技产出都能形成领先的技术和产业的优势,这也是硅谷风险投资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而又持续的需求空间,同时科技创新企业得到发展,必然带来企业与个人财富的积累,从而产生新的投资需求,重新参与风险投资,带动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投融资循环。

第二,灵活的投资机制。一方面是金融资本来源的多样性,既有政府部门的投入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基金及信贷投入,又有个人资本等私人投资,连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入市;另一方面是有限合伙制和天使投资制度的创新发展,有限合伙制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既实现了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又使经营管理专业化,建立良好的约束制约机制,而天使投资制度,使风险投资变得更为简便,是现阶段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

第三,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硅谷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它是美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内的“创业板”,即促使成熟发展的风险型的高科技企业进入了证券市场,使得原本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能够顺利退出风险投资领域,实现投资收益,形成财富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第四,传统的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以银行业为主的传统金融产业一直是旧金山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比如成立了硅谷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成立了湾区科技支行,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的对高科技企业开展附带条件的信贷服务,一方面使其信贷服务能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背书,另一方面通过附带股权条件等获取额外的投资收益,可以说科技银行也成为了风险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波士顿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波士顿金融中心在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第八,是美国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同时又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高科技与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成功典范。

2.1 波士顿经济发展情况简介

波士顿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依靠其港口贸易的优势,在18世纪一举成为北美的贸易中心,为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世纪开始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波士顿转向重工业的发展,此时航运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的资本积累,也使波士顿成为了区域的金融服务中心,但是重工业仍是主导地位,波士顿也随之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后,制造业开始进入衰退期,波士顿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确定了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的经济改革目标,20世纪90年代,通过发展软件、通讯、教育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最终实现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转型,并成为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城市。

2.2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现状

波士顿是美国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城市,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制造业衰退之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在多重政策因素的刺激下,波士顿地区高科技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过分集中于小型计算机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无法持久,在个人计算机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小型计算机产业遭受沉重打击,迫使波士顿陷入了短暂的衰退;第二阶段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遭受小型计算机产业危机后,波士顿迅速进行了高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物技术、电子通讯、和软件等行业逐渐兴起,彻底改变了对特定产业部门依赖程度过高的状况,波士顿的高技术经济也随之重新崛起。

纵观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环境、金融支持等多因素的支持,一方面依托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在内全世界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波士顿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通过金融资本和政策鼓励研发和创新,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在区域内实现了资本与信息的良好流动,不仅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持续,也促进金融业与高科技企业联动发展,同时,教育基础也带来更专业的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波士顿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修改,减轻高科技企业和金融业的税负,也解除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并实行进一步改革,鼓励金融发展,其中最为重大的举措便是允许金融公司对大型商业项目进行金融风险投资——美国第一家风险资本机构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在波士顿建立,此后波士顿地区开始了用融资启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利用金融和风险资本共同推动科技企业成长,波士顿也借此成为美国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风险投资基地,其中风险市场成熟度高,市场监督到位、资本退出机制灵活完善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包括专门的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联盟等在内的风险投资主体,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助推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3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经验

面对传统制造业的衰落,波士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启动城市复兴计划,开始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同时重点发展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最终完成城市产业转型。波士顿是为数不多的综合性金融中心,依靠教育、地理位置等优势,形成功能独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其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切入点:第一,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资源进行科学定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再调整,推动产业转型;第二,注重营造创新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鼓励研发,实现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吸引资本、人才和企业的聚集,成为发展的引擎;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环境并形成完善的产业转型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促进金融的聚集和发展;第四,促进产业结构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减少单一产业结构的风险,并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特别是金融资本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中心的生产力和推动力。

如今波士顿经济发展程度极高,金融产业更是成了波士顿的支柱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先进技术的研发,2012年该地区GDP约为3 362亿美元,金融业GDP达到了336亿美元,金融业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是波士顿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关键的成长因素。

3 国外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及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科研基础,同时,广州已确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并且也明确将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双轮驱动”引领,把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广州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再加上广州良好的金融基础,可以说广州具备了科技金融发展的先要条件,因此,广州可借鉴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与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和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为科技企业服务,满足科技企业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需求,形成独具风格而又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促使科技金融体系成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风险投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广州的风险投资主要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牵引,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总体来说,广州创业引导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基金规模较小,投资范围受限,但对广州创业投资的氛围激活、科技创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通过借鉴以风险投资为标志的硅谷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应注重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

(1)重视政策引导。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营造有利风险投资发展环境,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创业风险,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以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另外,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吸引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2)保持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参与风险,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信贷资金及个人资金等,并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金融改革先试先行的优势,让适量的社保基金参与风险投资。

另外,除了继续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壮大广州创业引导基金的规模及投资范围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充分发挥天使投资制度的优势。天使投资制度是硅谷和波士顿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碎片化的市场中,只要科技创新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能吸引天使投资人的注意,使风险投资变得简单、快捷,但现阶段广州的天使投资规模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天使投资行为,鼓励天使投资人或天使投资联盟进入广州风险投资产业。

(3)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因为风险投资往往是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在高科技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投资资本的获利需求要有通畅的退出渠道,理想状态下,被投资企业能被外部企业收购或者获得公开上市机会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在创业板明确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应该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并抓住“新三板”扩容的机会,做好对接工作,广泛发动企业到“新三板”进行股份挂牌转让;另一方面,相对创业板和“新三板”较高的门槛,对广州众多的科技型企业而言,区域性股权区域市场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广东、广州经济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能为挂牌企业实现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挂牌发挥培育、辅导和促进作用,是广州发展风险投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与深圳区域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情况下,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更为注重发挥“新三板”和股权交易市场的作用。

(4)注重风险投资人才和机构的引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鼓励广州地区企业引入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协调传统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的合作,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扩大融资服务规模。同时,风险投资的运作也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风险投资不仅仅是投融资的过程,同样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过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全程管理,将会促使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对接,因此,广州必须注重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又懂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

4 结语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参照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形成经验,依托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聚集优势,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形成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国宏.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南开大学,2012

2 陈树志.波士顿产业转型启示[J].投资北京,2009(6)

3 王蕴哲.波士顿:金融灌溉的历史名城[J].新产经,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