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4: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载体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竹简、书本、杂志等予以承载,基本无法更改,而且载体的容量相对有限。而网络文学则以符号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甚至是云端中,这样就使文学创作本身更具随意性与开放性,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更改。
(二)创作模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作者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悟,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及艺术构思,才能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不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生活与境遇的一种感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如曹雪芹历经10载,批阅5次,才写出我国4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还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经过三十四个春秋才得以完成。网络文学则不然,它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学层面上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只要有想法、会使用计算机,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而且写作具有随意性。
(三)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作者将作品通过媒介传递给读者。由于在网络中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及方便性,因此网络文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环形的,作品在将作品传递给读者之后,读者又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反馈给作者。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二者通过在网络上的交流,读者将对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创作,而作者又变成了新作品的欣赏者。
(四)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景色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用词上文学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而网络文学由于受众面广,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追求简单、直观,一些用语的缩写以及符号的运用逐渐变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方式不同
在文学创作中,以往那种伏案疾书的写作方式已经逐步地被轻松自由的网上写作所代替。当作品需要发表时,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作品通过网络发送至对方的邮箱或者网站特定栏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对于这种变迁,美国的保罗•利文森认为“:计算机以及它对写作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写作缺陷的一种补救。”
(六)结构不同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随意性更强,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给网民带来愉悦与放松,因此在结构上常常显得松散、不规范。而传统文学注重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密。
(七)创作的目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缩影,亦或是鼓励人们与罪恶进行抗争,所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与期望。如诗圣杜甫的《春望》,诗人以长安城内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欲借诗歌来抒发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而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绝大部分的创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渲泄和自我娱乐。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都转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则不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都还属于文学的范畴,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以往根植于我们思想里的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中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的类型进行了拓展。例如在关于爱情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还加入音乐、图像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网络文学还有其它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是一种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链接则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多种平面文本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方式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虽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点,相互间取长补短才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作家在不断地将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博客,在网上进行作品的宣传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一些网络作家在将作品放到网上的同时,也将作品印刷成书或者期刊,以此来获取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这种改变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强。
文学进驻网络空间且非常活跃。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曾言道,“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
国际互联网于1994年进入中国,次年便有了文学网站,拉开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可以称得上“前途无可限量”。 通过检索,设有文学视窗、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成几何指数增长态势,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应该说,早期的网络文学都是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选择、甄别后,分类登录入网的传统作品和网络原创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艺术品位的大量素材,有利于加快文学经典的广泛流传,扩大文学影响力,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减轻了图书馆的借阅压力。当然,也必然带来图书市场效益下滑和侵权风险。如,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事件曾轰动一时。
网络文学以自己无远弗届的影响力,给疲软的文坛带来一阵清风、一个亮点。然而网络文学的健康成长之路还很长,很艰辛,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缺憾,迈向成熟和健康。首先,防止恣意灌水,提高作品质量。网络有时犹如马路旁的心情留言板,文笔随性,纵横无忌。它为网络创造了文学圆梦阵地,也给恣意灌水的文字垃圾提供了抛洒乐园。随心所欲的杜撰,无病的抒情,粗鄙的谩骂、吹捧,乃至错别字、生造字、符号代码字等比比皆是。结果是宣泄多于艺术,粗疏多于精致。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同样是网络文学发展之正道。网络文学可以改变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和作者视野、心态,却难以改变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的基本要素。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在于作品原创,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创作作品。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作品,这才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而非传统文学电子化。再者,重视网站个性与特色建设。许多文学网站用整理代替原创,用拷贝代替创意,用自由上传代替编辑遴选。缺少创意,缺乏特色和个性,必将消失在网络的风口浪尖里。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网络技术将文学写作由创作者的思考变成集体智慧的凝聚,闯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并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存在方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如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创作模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传统的文学构思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以整体艺术观来施展潜在创造力,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创作手段上,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 “爬格子码字儿” 的一笔一划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
3.语言与传播模式的差异
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与个性化,注重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人物的情感体验。网络文学作为新型的文学样式,其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使阅读更加生动自然。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属于单向传播模式。而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
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有着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它们的融合与互补,推动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表现形式上的互补
如果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网络文学是立体的。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突显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在网络世界里,文学作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其形式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对于写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然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离不开传统文学的支撑,只有“平面中看立体,立体中找平面”,实现作者和读者良性互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互相交融,共同促进,才能使文学的表达更加给力。
2.思想内容上的互补
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但是,文学的发展只有坚持严肃性,走大众化道路,才能使文学成为人们健康的精神食粮,才能满足不同群体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3.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努力从传统文学等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传统文学也逐渐摒弃偏见,利用其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评价标准上,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热衷自斟自饮。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意识到只有面向大众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加快了构思的广度和创作活动的深度。两者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融合与重叠,感受思维解放之乐趣。
4.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的逐渐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逐步由轻松自由的计算机操作所取代。而且,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建立和使用博客来宣传作品。当作品需要时,他们及时借助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至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比以往的纸质方式更加安全、便捷。传统文学作家迅速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不少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也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获取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她们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大大增强文学的生命力。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和大众网民的爆发式增加,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并已经渗透到网民的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文学观念平民化、作家身份大众网民化、文本载体虚拟数字化、流通出版方式快速多元化等。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坛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学价值理念等各种各样的新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及兴起
网络文学作为正式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并不太长,最初由网易公司在1999年率先使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归入文学门类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文学而言的,主要特指文学创作依赖的媒介、作品传播途径等方面与以往传统文学的书面印刷具有的不同之处[1]。在大多数网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网络文学的创作基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文学的大量文字具有网络通俗性;网络文学创作成型后应该首先发表在网络上;网络文学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快速即时传播。但在文学专业人士眼中,一般认为网络文学存在三种类型:网罗文学文本,可以在线阅读的原纸质作品;网上爱恋文学,在作品的内容上以描述网人网事为主;网络承载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是非恶意灌水的文学类型的帖子,各种论坛与博客文章等。对网络原创文学的界定与定位折射出本质特征:即作者身份“大众化”、作品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网络化与创作源头“民间化”。
网络文学的兴起时间较短。网络文学起步时候的作者多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品发表园地。较早出现的中文文学网有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较早出现的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不需要编审,往往不经筛选审核就可以在网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文学型话语垄断,真实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2]。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3]。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
总之,我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发展过程。网络文学由诞生到被认可的过程合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必将成为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来,二者的差别也很明显,虽然不管是网络文学创作还是传统文学的创作,都需要基于创作者在情感上的爆发,不过传统文学对创作情感讲求的是“厚积薄发”,需要丰富的情感积淀才能进行文学创作,这样也有利于作者在整体上把握作品。而网络文学则侧重于“直抒胸臆”,怎样用文字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才是所谓的“王道”。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学写作的“碎片化”——虎头蛇尾的作品比比皆是,网络上动辄上百万字的作品,能够真正做到把握全局的作者少之又少。并且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在写作中使用的语言更为简单、随意,急求直观体现出人物的真实状态,当下的网络文学写作中甚至出现了“颜文字”符号(即用符号或文字简易模拟卡通人物表情),作者将形形的“颜文字”人物对话中,以模拟图像的方法来直观展现人物情态。反观传统文学作品,尽量采用的书面语言,很少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并且在格式上也有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叙事逻辑严密,情节紧凑,而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软肋。综上所述,从文学创作方面看来,传统文学似乎还是坐在“正统”的席位上,“俯视”网络文学。但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网络文学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笔者希望通过对两者的分析,能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地和谐发展,在提升文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找到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结合的“新出路”。
一、分裂的文学道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对立
网络文学是网络的产儿,相较于依附于纸张的传统文学,它更像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的副产品。作为新媒体,网络最显著的特征均体现在信息传播方面,但随着发展,单纯的传递信息对发展中的网络来说过于“大材小用”,因此才催生出了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一系列产品的发展。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所以形成分裂的态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纸媒与网络的博弈。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刷新和改进了文学的传播模式,由纸媒改为网络传播。”作家陈村曾说“:文学不能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就像我们不能区分报纸文学和杂志文学一样。”
网络文学比起“自成一派”,形成一个单独的文学类别,更像是当代文学在网络上的发展。如今,成千上万的网民拥有博客、微博等社交工具,而这些网民中也包括了不少当代知名作家,如方方,余华等人,他们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发声,对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单就这点上来说,传统文学作家在网络上进行的创作和众多网民的创作时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庞大数据的承载体,其所能容纳的文字量远远超乎想象,因此便催生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学——以专门的文学网站为发表途径的网络连载小说,这些“大部头”小说比起出版,更适合在网络上阅读,而内容也不仅仅涉及以往通俗小说中常见的言情、都市等题材:随着西方魔幻题材作品在中国的风行,东方玄幻、奇幻作品紧随其后;侦探小说的发展,带动了推理、悬疑小说的兴起。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逐渐与现实脱节,在《网络文学创作的文化抉择与现实困境》中,作者也指出“网络文学创作者始终将写作视点对准个人、与社会、公共、国家等集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虽然获取了个人生存经验,但那是游离于社会经验之外的。没有了社会的有力依托,其结论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没有或者缺少了社会含量。”①虽然这句话抨击了创作视角的狭隘,但从另一个角度上也说明了网络受现实束缚少,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天马行空”。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现实向度的同时,更有着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不仅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作者选择上。
此外,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浪潮下,大量文学网站开始兴起。这些网络文学网站与博客又有着不同,作者页面大部分均采用的“树状”结构,仅显示篇名、章节列表,文本则藏在超链接下,甚至会在一个母本之中埋藏着多个子本。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绝对有序性,只靠文本上的逻辑维持着最基本的秩序,因此在网络文学中,文本之间有着一定的跳跃性,导致在正式出版之前需要认真校对,甚至对原有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由此可见由于媒介的不同,短小精悍的传统文学难以在网上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广泛受众,而网络文学也必须获得传统纸媒的“出版认同”,才得以走出网络。基于这一点,“高大上”的传统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水岭逐渐加剧,以至于时至今日,文学界对于网络文学还未曾下过精确的定义。著名网络文学研究者欧阳友权曾感叹道:“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题期待解答。”而悬而未决的定义,导致学界至今对网络文学研究抱有偏见、忧虑等复杂情感,有些传统作家和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嗤之以鼻,甚至从根本上否定网络文学的存在。
二、整合的可能性: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出路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创作理念革新提供范式除去先前提及的发表方式,传播媒介的有利因素以外,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方式改变无疑是对传统文学影响较大的方面。传统文学往往需要创作者用笔书写,创作速度慢,消耗时间长,作者随时都有思路“中断”的可能。而长时间在利用电脑进行创作,能更加接近“心手相应”的状态,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跳跃性和发散性,滋长创造力的火花。而网络的无门槛准入制度也给予了文学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在众多非专业的创作者的挤压之下,文学的教化作用被进一步压缩,反映人性本质和生命价值,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真谛的作品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极大调动了创作者内心潜在的力量,也使读者心里产生共鸣。例如普遍存在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宅”文化书写:狭小的现实交友圈和在网络上拥有广阔的人脉之间对比,消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空谈”……种种情感皆是基于当今的大学生现实生活。这些倾向于个人的情感不似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网络文学便是以这种情感,辅之以平民化的叙事特征,才为广大网民所接受,并通过网络技术迅速传播开来。一般而言,传统文学担负着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的自身修养等功用,传统文学的这种创作理念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导致文学成为少数精英分子才能参与的艺术,自然也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传统文学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威胁。而网络文学创作思维的改变是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然选择,是传统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文学的创作价值理念,这为传统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续写提供了可能。
2.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形式为传统文学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互联网本身是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而超文本的特点便是多彩纷呈。作为文本要素的图表,无论是手绘的还是扫描的,都已成为叙述的有机构件,富有想象力的字形变化,已被用于不同声音的识别和情节因素的设置之中。②超文本使得写作更加多元化,作者在文本中融入图表、音频、视频等元素,给予读者一定的视觉冲击,库弗说“文本构件”是一个包括视觉、动量以及听觉在内的复杂概念,而网络文学恰好能利用超链接等形式进一步展现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文体上存在的限制,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将文本与艺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传统文学中的散文、诗歌,甚至小说被放在网络上后,常常在文本中插入图片,甚至配上音乐,从而加深对读者的吸引力。超文本的交互性也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文体的限定,使得不同文体之间的融合也成了可能,使文学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制度化;产业化;文学场
网络文学的创作起点可以追溯到1998年。由台湾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传入内陆,从此引发了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热潮。目前,网络文学在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一年)生活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引起了传统文学体制的关注,二者走向了融合。此外,文学网站和商业市场接轨,网络文学逐步走向了产业化,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勾勒网络文学制度化面貌,探析其制度化背后的因素,并尝试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来阐释。
一、网络文学制度化事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式的文学形态,目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引起传统文学机构、文学研究界注意。正如邵燕君所说,“网络文学的强势发展已经到了逼得学术界不得不正视的时候了。”①而网络文学界也需要借力传统文学体制来提高自身的品质度、合法性,两厢情愿下,双方走向了交融。
马季在《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中写道:2009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在官方、出版业、高校、文学网站和民间机构合力之下,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进入全面融合期,融合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创作上的频繁对话交流,以及产业上的创新拓展与进一步规范。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即在对话的基础上相互有所认同。②
从马季所列举的一系列融合现象和活动(如网络文学研讨会、网络作家培训班、网络作家加入作协、网络文学获传统文学奖项等)看来,传统文学体制在吸纳网络文学,而网络文学也在主动拥抱传统文学,因此,网络文学被传统文学怀柔招安,正在向体制靠拢。
而另一个蔚然壮观的现象是网络文学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已经走向了产业化模式。尤以文学网站的产业化最为鲜明。
2008年 7月,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新成立的盛大文学拥有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榕树下和红袖添香等国内最大的文学网站。盛大文学通过整合国内优秀的网络原创文学力量,构建国内最大的网络原创文学平台,增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依托原创故事,推动实体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③
由上所述,网络文学的制度化除整合传统文学制度元素之外,还融入了市场产业制度,因此将形成与过去时代所有文学都不同的新型文学制度。
二、网络文学制度化背后的推动力量
1,他律因素
他律因素包括传统文学制度对网络文学的介入和市场机制的利润驱动。
传统文学制度的介入体现在官方半官方文学机构、文艺评论界、出版界、大学教育体系等对网络文学的干预,即上文提到过的融合现象,包括对网络文学的研讨,对网络作家的培训,以及出版网络文学作品等方面。
网络文学制度化的另一推动力量是市场产业机制。产业机制驱使文学追求自身的经济效应。中国传媒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向了产业化模式,而互联网更走在了媒体产业前沿。网络文学以网络为创作和传播媒介,走向产业化是势所必然的。文学网站产业化之后,文学创作被纳入产业链条中,通过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充分挖掘网络作品与网民的需要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切合点,实现文学与经济的双赢。
饶有意味的是,网络文学卷入商业、市场逻辑的过程,也是网络文学摆脱边缘位置, 进入公共话语空间、传统文学体制中心,获得全面合法性的过程。
2,自律因素
身份认同是网络作者自身的心理需求。“小说是在网上,作者却是活在现实当中的。作者要生活,除了钱以外,还需要解决身份的问题。17K小说网推荐过很多作者加入了中国作协、省市作协,就是为了解决网络作者的身份问题。主流社会的认可,会给作者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整体发展。”④因此,在传统文学整合网络文学时,网络文学也主动拥抱传统文学,挪用传统文学制度,通过传统的制度因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以期得到主流文学的支持与认同。
另外,文学网站的产业化催生出了一大批专职网络。盛大文学总裁、起点中文网董事长吴文辉介绍,起点中文网有160万人在写东西,其中大部分优秀作家都是他们的签约作家,并且盛大在培养新人作家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网站有一对一辅导、网络培训、编辑访谈等方法,还有一系列福利计划,可以保证其权益。⑤这种网络作者的组建体制正在形成,而其创作理念将是不同于传统作家的,由此决定了网络文学的生成样式。
从宏观方面着眼,网络文学一步步走向规范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从历代文学发展史来看,新兴的文学样式从民间兴起,在发展到一定影响力之时,主流文学就会进行干预,对其加以改造,成为主流能够创造和阐释的一部分(如宋词、元曲),最后二者互相接纳,取得共识。正如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形容的,网络文学是从“草根庶出”到主流认可。在他律和自律双重推动下,网络文学将和传统文学一起前行,共同构筑中国当代文学的图景。
三、网络文学制度化背后的文学场逻辑
网络文学制度化的过程其实是文学场域内部力量博弈而取得平衡的过程。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概念,他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如政治场域、艺术场域、学术场域等。形形的场域都是由各种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的位置由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把持,代表不同力量的行动者为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致使场域无时无刻不处于复杂微妙的斗争状态。
而在文学场域内,布尔迪厄认为,文学场内部的竞争和更新换代,导致文学场逐渐分化为两极对立的亚场,即有限生产亚场和大生产亚场。有限生产亚场持守自治原则,生产是为了生产者自身和其他的同行,积极于形式探索,追求纯粹美学,拥有比大生产亚场更多的象征资本,居于文学场的支配地位;与此相对的大规模生产亚场,生产则是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领域的需要,更易于为他治的原则折腰,大生产亚场是文学场里的输家,但它在场外获得巨大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传统文学似可对应这里的“有限生产亚场”,而网络文学场则可对应“大规模生产亚场”,传统文学占有文化资本,被视为主流的正统的高尚的文学,而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形态,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文学场内部,却缺乏自身的合法性。传统亚文学场为了巩固自身的话语权地位,采取高姿态的吸纳方式,用一系列机制收编“网络文学场”,重组自身结构,扩大本场内文学话语的阐释范围,经过调整后的传统文学场于是保住了既得权力,仍然占据着其尊贵的文学地位。而网络文学亚场由其“草根”身份,虽然拥有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收入,却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和身份隶属问题。为了得到传统文学的认同,于是接受传统的 “收编”,靠拢体制,以此提高自身的文学地位,在这里,并不如布尔迪厄所描述的那样,是与当权者及其价值观保持距离,而是双方都表现了妥协姿态。
结语: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存在样式,和传统文学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融合趋势明显。网络文学由此走向了制度化之路,这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的。网络文学的制度化过程实质是文学场域内新旧力量的冲突、平衡过程。在制度化进程中,网络文学提高了文化身份,但也可能失去自身的“野性”,而它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虽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但也有使网络文学沦为迎合大众的写作机器的危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释
①网络文学将成主流?“圈子化”边缘主流作家[EB/OL].
④网络文学遭遇矛盾文学奖“苛责”[EB/OL].http://.cn/cul/2011-09-01/1810290566.shtml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现状比较
网络的介入使得文学写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而变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走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它与传统文学有着解不开,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
(1)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文本形式的不同
传统文学是线形平面的文本构造形式。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网络文学显示的是超文本链接的立体构成形式。它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性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3)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当我们在欣赏某一传统文学作品前,我们都会事先知道它属于那一种体裁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易地分辨出来。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说:“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我只是坦坦然然地写下我的歌、哭、欲、求,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对社会的解说。你有你的体验和实证,我也有我的,我们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2)创作手段的变异
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一笔一划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
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对此,有学者评价说;“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
(2)网络文学有双向交流的特征。
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或其他接收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创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表现出了差异性。
(1)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别注重文学的表情达意,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时,为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精神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进行铺陈叙述。但由于网络文学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
(2)传统文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但网络文学语言抹杀了语言的个人色彩,而取之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阅读起来更加生动自然。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也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具体变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在床上,在车上,在公园,甚至在两万米的高空,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的开发和修改。当需要时,作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下,没有以往的纸质信件方式的缓慢和不安全,达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零消耗。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的这一点上,传统文学的作家在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进行着开发工具方式的融合。
(二)方式的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是两派作家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博客,宣传作品,和读者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新闻中心”,一些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人物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通过将作品在网上的同时,也出版成书或卖与报纸连载,获得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方式的改变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从其它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尤其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最多。传统文学在这期间,也逐渐看清了网络文学的本质,摒弃了先前的偏见,从中看见了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面。在许多的评价标准上,两者在逐步的融合,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传统文学作家认为这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能出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面向大众,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能更好的达到了普及文学的作用,非已往自斟自饮所能比拟,所以传统文学在创作和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都要更快,范围都要更大。但是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生命力很强、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也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后,才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成为经典之作的。传统文学的根基虽然牢固,但也经不起时代的磨损,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填补缺陷的有用之才,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学添砖加瓦,二者逐渐融合为令读者更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实际上是不同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一方面,网络文学一些成功的作品出版,畅销书籍又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线阅读,使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理论研讨和作家培训不断,各种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两种写作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试图寻找到最多的关联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人还显得相对无知,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积极接受网络文学的长处和优点。这场文学革命是空前盛大的,注定意义非凡,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
[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
[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
[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
[7]裴显生、刘海涛,文学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网络文学是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网民基于电脑终端创作,并借助于互联网快速传播[1]。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传情达意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可通过数字、标点符号、中英结合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这也是网络文学吸引广高职大学生的关键。
一、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我国自古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论教育行业的专家和学者还是学生家长,普遍比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文学名著,对后世社会人文教育提供很大帮助[2]。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工作、教育、娱乐更加便利。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造成很大冲击,很多高职大学生宁愿阅读杂乱无章的网络上的文章,也不会潜心研究中外文学名著类书籍。就算如此,网络文学也没能改变传统文学在学术上的主导地位。但网络文学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如在文字上加入非中文符号,使网络文学逐渐变成全新的语言符号系统;在语言风格上,传统文学是优美、深刻的代名词,讲究的是涵盖多种意义,刻画出的文学世界是理想的,高于读者的现实生活水平,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网络文学多是口语化,和传统文学走的方向完全相反,所以,网络文学传播的思想和营造的精神世界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一)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利影响
1.能够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传统的古典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在使用语法和词汇的应用上,变化往往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灵活性,这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提示,在学习和工作中,什么事物都可以被质疑和挑战,在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往往需求就能挑战传统思想观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借助网络文学思维开阔性,逐步养成创新意识,挣脱传统思路束缚,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后期工作生活中敢于探索突破,勇于创新。2.能够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在网络文学世界中,所有的等级秩序基本不复存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借助相应的聊天软件进行交流沟通,比如,很多网络文学作家,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很多程度上现状消除了传统文学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能够感受自由平等的气氛,从而切实感受到尊重。
(二)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影响
1.影响高职大学生对汉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第一,网络文学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过中加入类似:\(^o^)/由标点符号组成图案来表示微笑,这和我国推行汉语规范化的方向相互背离,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语文化内涵,使传承千百年的汉语文化体系遭到冲击,失去了汉语的完整性和美观性;第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大学生学习汉语的规范性,也在无意间助长了网络写作者随意书写、不负责任写作的嚣张气焰,而网络文学口语化异常严重,使高职大学生书写毕业论文、个人简历等文字表述时,缺乏说服力。2.影响高职大学生向成熟和深刻的方向发展高职大学生处于少年到社会青年的蜕变关键时期,需要在其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网络文学语言比较平面化,营造文学世界具有去理性化的特点,虽网络文学能很好满足高职大学生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但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思维和想象力,阻断了高职大学生由文学语言引起的感官印象进入理性空间的几率。
二、优化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优缺点
要想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优缺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宽容对待网络文学,由于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比较晚,所以,网络文学出现在我国的时间也比较短暂,网络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导致网络文学作者构成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创作动机往往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又缺乏传统文学组织机构进行控制把关,出版门槛也比较地,导致优质网络文学屈指可数。对于网络文学的表达方式,人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需要通过平和心态观察,并认真分析和研究,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能因为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的词义就格外排斥网络文学。目前,很多语言类专家学者都转变了对网络文学一无是处的观念,开始对网络文学进行分析研究,甚至把某些网络词语编入《新华字典》中。第二,以发展眼光欣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经过多年发展,至今无论是题材、创造手法、语言风格都提升了高度和广度,对于网络文化中出现的各种语言变化,无论大学生还是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比如,WTO、IC等字母,刚开始很多语言专家会认为是语言污染,但到现在就不会这么认为,这类词语都已融入到汉语词汇当中。因此,既要尊重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网络文学自身的抵抗、消化吸收和净化能力,又要重视规范引导对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3]。
(二)构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兼容的教育体系
文学教育是提高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非中文系的高职院校中,开展语文课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典范课文,不但能把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学习,还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想达到此种目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逐渐形成系统合理的教学教材,我国自古就文化大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流传至今的文学大多数都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精美的艺术瑰宝。基于此,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结合起来,体现在教材编写上,在提高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下,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行之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为其传递与时俱进的积极信息,把各种有文化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大学生带着文化比较的意识去学语文,可以拓展其眼界与思路。
(三)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尝试网络写作
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需要从实践进行探索和发现,才能让其认识到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文学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尝试网络文学创作。比如,在高职院校报刊或者官方网站为网络文学提供一席之地,除传统经典文学之外,还可以向大学生推荐比较优秀的网络文学,让其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或指导大学生续写超文本小说等,尝试创作网络文学,对提高其网络文学知识和人文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把传统课堂中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转变成平等的多向信息传递模式,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具体人文素质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从根本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助于网络文学成长为文学的栋梁
(四)重新构建校园网络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所以,高职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现如今,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当今各大高职院校的主要部分,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是通过校园网络去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通过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为高职大学生筛选出高质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尽最大努力摈弃在内容、思想上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从而,为高职大学生营造一个乐观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从根本上提高其人文素质[4]。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鉴赏高雅艺术的能力,使其在学校中就能学到多元化文学知识,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中,能尽快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语
网络文学是随着时展带来的必然产物,但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起步比较晚,网络文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要客观看待网络文学,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为高职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平台,同时,给予当代大学生一个追求精神满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尹光兵.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4(13).
[2]蒋晓光.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及方式[J].牡丹,2015(18).
网络文学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多媒体的手段实现文本链接进而表达文学艺术主题,在网络中实现创作供网民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网络文学就是一些网络爱好者通过多媒体渠道实现用文字表达思想意识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文学传播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传统读、说、写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这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文学呈现出时代性、大众性、自由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态势,同时也暴漏出了一些自身存在的危机。
1.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网络文学总是与人类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它记录下了一个社会的生活特点和文化底蕴,表现出了原生态的生活模式,关注着当前人们最迫切的生存期盼,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停留在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偏于感性化认识,能够满足人们对网络文学的情感需求,是现代社会中比较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2.网络文学的大众性
网络文学以满足大众接受需求为基本的创作取向,最初的文学大众化是以文化启蒙的形态与公众见面的,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实现的,它消除了传统文学传播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同时还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它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体现了我国文学的公众取向,承载着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就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传播条件,网络文学自身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滋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3.网络文学的自由化
随着网络高速公路的扩散,享受网络媒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分享彼此的乐趣,肆无忌惮的宣扬自己的生活状态,发泄内心情绪,大胆地表达自身的真实欲望,丝毫不会担心因为话语不当带来的社会责任。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媒体创作的官方传播模式,为普通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使得文学发展重返大众生活,实现真正的自由化文学创作。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写作被极少数的作家所控制,普通民众无法通过写作的途径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而网络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信息创作由少数人主宰的格局,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加完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相互交流,促使网络文学无限接近大众,成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4.网络文学的产业化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创作空间中对人的束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传播。网络文学在快速传播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书写性情的生存态势逐渐与现代化的商业利润融合,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型文化产业。文学作为适合数字化传播的产业,其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市场已初具规模,衍生的领域在逐渐拓宽,互联网中文学与广告的结合也更好的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形成了对网络文学商务模式的初步探讨,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危机
网络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成就了一批新时代的作家,使艺术形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自身存在的特点也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信息的冗杂使大量不良信息侵入网络,腐蚀人们的思想。网络本身包含的丰富信息量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其全球性的特点更是拓宽了人们的求知领域。然而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也造成了信息污染和思维混乱等情况的不时发生,网络上的污浊信息使得判断是非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易受到蛊惑,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网络交际的便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网络自身虚拟化和隐蔽性的特点繁荣了现阶段人们虚拟的交际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变得明显不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隐蔽流也使得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的社会道德感普遍趋于弱化;第三,传统道德弱化、网络文学质量危机加深。互联网的普及是新时期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变革,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难再去接触传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基础形式,其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并表现出虚假繁荣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现代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作家个人欲望的膨胀,大肆创作劣质文学作品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造成现代网络文学发展的空洞化;另一方面,部分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对网络文学的责任感日趋淡化。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而言,网络文学缺乏深刻和庄严的特点,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批评也不到位,使得网络文学忽略了传统创作应该具备的原则和规范,以的形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过于直白的网络作品,让文学缺少了兼容含蓄的美感。
三、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发展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为后现代化的艺术模式和平面化立场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网络文学与后现代话语在逻辑方面有了新的融合,网络文学中平面化表达的价值结构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悄悄展开。
1.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自况性展示价值
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基于两种价值,一种是膜拜价值,一种是展示价值。文学作品的膜拜价值即是人们从中得到的高贵殊荣,展示价值则是被审视的对象是人的创造物,是仅供人们观赏和娱乐的产品。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彰显出了自身的展示价值,随着影视、广告、摄影等艺术的发展,文学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艺术消费形式。传统的宗教、传奇英雄膜拜等已经被现代的网络信息文学所替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属性。网络作品的自况展示逐渐发展起来,与后现代话语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这些都是由于网络作品的自由化和大众化发展,使得网民的思想变得充分地自由和开放,而非深度的膜拜价值。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轻舞飞扬明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却还要从网上走到网下与痞子蔡演绎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游戏,痞子蔡的网上邂逅与网下追慕也不过是去圆一个青春年少的美人梦而已,“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当下空间的情感悸动是这个缠绵悱恻悲剧故事的唯一动机。在这里,人们不必局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和维系生命的厚重感,网络中的人物不会受到现实主义的束缚,只需要在自我的世界里实现升华,将唯美的剧情作为永久的片段予以保存,促使读者陶醉其中。正如杰姆逊所分析的:“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对深度和个人情怀的探讨,而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对人物当前发展以及人物感情需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升华。”
2.网络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文学作品的转型,文字图片相结合以更直观的方法满足了现代网络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催生了网络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作品创新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传播禁锢。网络本身信息含量大的特点为网络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超文本的基础。传统的文学作品多是单线性的,以页码表明结构来实现阅读的过程,阅读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本采取多线性的传播方式促使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网络文学作品没有特定意义的定稿,创作者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标本,而读者也能够自由选取阅读文本,实现网络文学发展中后现代主义的边缘化思维。网络链接的发展。该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文学创作文本的连贯性组织,以作品的逻辑链接为基础实现对内容的有效穿插,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结构化联系,扩大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并且方便读者对文本内容进行选择性阅读。网络链接着眼于对网络文学结构的整体构建,是以解说的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国内已经进入到发展的稳定阶段,呈现出精细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趋势,总体创作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提升,为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创作效果,对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特征
(一)批量生产特性
从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学方面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文学大碗均参与到其中,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精英可以占领的,创作主体更加大众化。再加上审批网络文学整体较为宽泛,导致了所有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各自为阵、泛滥成灾。此外,网络文学整体入门槛比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较短,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网络文学出现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众化特征
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出大众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质化、娱乐性。同时,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人,在近十年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出现了指数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互动性强、即时性好等方面优势有着直接关系。
(三)产业化特征
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当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立法整体较为滞后,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网络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多次变化,各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如:彩信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移动文学、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是这些众多文学形式中最为活跃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现阶段,一些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网络进行了纸质化印刷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质文学进行了丰富,例如,在春风文艺、丽江文学等纸质文学杂志在出版的过程中也会向网络文学取材。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了部分网络文学红人,这些红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员写的网络文学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使得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全新发展气象。
三、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及趋势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
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为很多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文学是众多文学形式的一种,其本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审美、对世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作者才能够将个人的想法、看法等表达出来。
第二,网络文学将民主化倾向体现了出来。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当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言说的权利,而网络文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的平台,因此,网络文学对每个人是真正的尊重,将当前民主化趋势体现了出来。
第三,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发展创造了全新空间,在很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文学水平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题材,风格通常也较为风趣幽默,为我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首先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学的编辑工作。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是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我们在分析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学在监管、创作自由度、影响强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文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刘晓鑫,陈书毅.解构神话:受众视角中的网络文学――一项关于网络文学观念与阅读的实证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05:11-15.
传统的文学欣赏,一方面使欣赏者获得美感体验,另一方面也使文学欣赏渐渐远离大众,变成了许多人望尘莫及的高屋建瓴。网络文学欣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网络文学欣赏淡化了传统文学欣赏的某些特质,使文学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广场、亿万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文学欣赏是一种解放与还原,这种解放与还原促成了作者创作的解放与多样。首先,读者欣赏的真实性追求,促使作者率真创作。网络文学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数字化虚拟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网文世界,虽在技法上网络文学不如传统文学那么纯熟,深度欠缺,但它体现出的自然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难能可贵。《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蔡智恒说,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匿名状态,比较没有顾虑,如果你已经成名的话再写身边的人,人家自然会对号入座。但因为我是刚开始写作,虚构的成分少一些,真实的自然要多一些”。[1]这种对内心想法的袒露,对生活状态的自由传达,使读者在欣赏时有种真实的和畅快淋漓的真切体验。
其次,读者欣赏的多样性带来网络创作的百花齐放。传统的文学欣赏拥有一套固有的欣赏标准,即主张阅读经典,但网络文学欣赏无唯一性、标志性的“规矩”,网络文学的欣赏只讲心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武侠小说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变革与创新;以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为代表的青春言情小说,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奇文化”的时代享受;以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为代表的都市小说刻画了一大批城市边缘的“漂泊者”,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沉重过程。可以说,网络文学欣赏呈现百家争鸣之状,网络文学创作呈百花齐放之态。再次,读者欣赏的主动性,造成网络文学创作的良莠不齐。传统的文学欣赏更多体现为被动接受,但网络文学欣赏活动完全是个体的自主行为,读者可以随心点击阅读,随时沉浸文本,随意表达感受,不用受文字体裁、地域种族、经济收入等的限制,这使读者的主动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肯定。在这样的情形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一面是大量佳作的出现,一面是最无厘头、最搞笑、最无价值的作品充斥着网络。网络文学欣赏与创作都是文学在数字多媒体时代的一次变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欣赏的新型方式与新特点,一方面促进文学朝着多类别、多维度进化、解决了文学众口难调的历史性难题,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学作品良莠充斥。总之,大浪淘沙式的网络文学欣赏,虽然发展过程曲折坎坷,但前景美好。
二、读者介入下的“作者悬置”
读者介入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学主题、语言、审美等层面上,读者介入对文学创作的一个深刻影响是使文学的主体性颠覆。如果说主体性文论已经造成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宰制,那么,相对于网络写作来说,文学依托的主客二元论及其相互关系都被置换了。“主体地位的丧失”、“主体双重化”、“主体去中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等对写作主体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主体在网络写作中发生根本改变。罗兰•巴特就否定了主体相对于文本拥有的“作者”地位,他在《作者的死亡》中认为文本只是种种话语片段的交织、结合、对话和竞争,没有哪一个话语片段享有优先权,甚至宣称“作者死了”,这句解构主体的谶语在网络写作中被验证为“作者悬置”。网络文学的创作成了一种文学普泛化创作,网络给予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使传统文学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网络的“众声喧哗”。作者与读者可以完全自由地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自由地转换角色,二者之间的间隔被消解了。相对于纸质一次性书写,网络写作的不仅是“可读”文本,而且是“可写”文本。文学接龙小说的创作,就是对主体中心建构最彻底、最露骨的颠覆。再有,网络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的发表不再是苛刻的遴选,不再是严格的检查。只要你有兴趣,就可随心所欲地发表任何一件“作品”。传统文学作家的地位被彻底解构了。作者不能再以代言人的身份为人立言,只能是众声中的一种。由于作家主体性的虚席,文学文本原来由作家独立构思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性格、主题、情节、文体、语言、风格等等,都被解体了,都不一致了。这样看来,网络文本成了网民共有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网络文学的主体成为可变的———集创作、续作、讨论三位于一体的新型创作模式。文学的主体性就这样被消融了,但很有意思的是,虽然网络文学的“主体悬置”对作者的地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网络文学作者们对此显得不在乎。典型的如文本的署名权,作者都是匿名写作,取一个稀奇古怪、吸取读者的名字,如:安妮宝贝、E见钟情、西门秋水、新唐米娜……“在很大程度上,在场活动的‘第一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参加者数量的多寡以及有多少新奇的故事发展和结局,而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标准就看是否热闹。”[2]最旺的人气指数,成了网络创作者的追求目标与动力。因此,我们看到“主体悬置”对网络文学主体没有形成多大的冲击,相反,文本越是被讨论、被更改,主体越是被悬置,被去中心,作者越是焕发出高涨的创作热情。
三、读者介入下的文学批评转变
传统的文学批评偏重伦理道德、社会历史和审美立场,侧重从纵向维度分析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学的批评问题已成为现今文学批评领域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们还无法构建网络文学的批评模式,但这并不影响考量读者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传统的文学批评主体是专业性较强的批评家,他们有较多的文学理论知识,长期从事文学批评,能恰当运用各种批评手法。网络文学中读者的接受和反馈对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仁智各见的读者成为了网络文学的批评主体,他们文学理论相对缺乏,没有批评理论的实践,只是一种感性的、即时性的心理感受的在线式批评,偏重于私人感情或者说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是,这样的批评时效性很强,这种批评往往能给作品增添很多有效的信息,对作者的创造也有很大的影响。加之网络的匿名性,批评者和接受者没有了人际困扰和权威压力,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同时,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发表资质的认可制度,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批评意见的地方。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学的批评停留在“在线式”批评与“非在线式”批评。欧阳有权也是将其置身于在线批评中,关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互动产生的效果,把网络文学的批评归结为:“感悟式批评、趣味式批评、颠覆式批评、眼球式批评。”
当代学者谭得晶在《网络文学批评论》中站在感悟式角度就指出,网络文学领域内正在掀起一场批评的狂欢,“无数的哄笑、无数的批评,无数的反批评、无数的反批评的反批评……”[4]。刘克敌教授从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读者的情感反馈,批评推荐等角度提出了一种合适的网络文学发展的批评模式———“‘距离批评模式’即零距离批评、近距离批评和远距离批评”[5]。任何一种网络文学批评都离不开读者,读者是网络文学批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及时的读者批评让作者及时了解读者们最需要的方向,避免了创作的作品无法让读者们接受的现象。但也不能忽视,由于批评的缺失,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和问题,导致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脱节、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关系疏离,及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之间不能相互照应,从而使二者间难以开展对话,也使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难以实现。
四、读者介入下的文学创作新范式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或者艺术惯例呈现出了很大的超越与挑战,我们仍然从创作者与读者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呈现的文学创作新范式。首先,读者介入创作,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性,使得文学主体的神圣地位散失。传统文学的传播是文本与读者的单向传递,读者对此只有屈从。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欣赏活动有了更多的自。读者不仅仅只是阅读的身份,还作为自由的写作者侧身其间。就如马克•波斯特指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区别因电子书写而崩溃坍塌,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因此出现,它有可能对作品的典律性甚至对学科的边界提出挑战。”
这种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在文学构思上打破了传统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实现了互动式写作,表现出写作的任意性与零碎性,而无从构思,从而,文学主体性散失,需重新探讨文学的主体及主体特征。其次,读者介入创作,文本的艺术性存在不确定性,文本的唯一性散失。传统文学作品多是个人构思的产物,一旦创作完成,就是一个独立作品,任何欣赏和解读都无法对文本结构进行更改。而网络文学作品,由于载体功能,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读到不同的文本,可以采用剪接和拼贴等手段,不断进行“创作”,最终导致文本无限地延展,使得文学作品本体没有唯一固定性,文本存在是一个不断被创作的文本,文学的本体唯一性不复存在。再者,读者介入创作,文学艺术的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减弱,文学能指所指的张力缩小。网络文学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光色声像融为一体,成为视、听、读等多种艺术因素的组合,这对于创作者的充分表达和接受者的全方位观赏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但这使得网络文学面临着成为纯然自足的符号世界的危机,文学蕴含的再现与表现难以体现,想象与联想难以形成,文学变得不再追求意义的拓展和延宕,这样的代价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张力大大缩小,读者难以品味、感悟和省思作品,对艺术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变得荡然无存。在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引起很多学者的反思和批判,这里我们仅从读者介入视角探讨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艺理论的超越与挑战,因而,要重新审视已有的文学理论,构建新的网络文学观念,既要考虑文学的内在规律,又要涵盖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技术和文学与艺术融合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文学,是构筑于语言文字之上的艺术,是蕴藉于情感思想之内的表达,是哲的融合,也是美的展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文化内涵、折射出其民族气韵、并映衬出其思想高度。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时代下的文学种类也有了全新的划分。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让“网络文学”这一充满新鲜气息的专业术语应运而生,其独树一帜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文学产生了同传统文学迥然相反的大众印象——在中国,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意蕴浓厚、格局磅礴、行笔凝练、说理深刻;而以《斗破苍穹》、《诛仙》、《后宫甄嬛传》等为作品代表的网络文学,则成文迅速、想象自由、情感直白、受众庞阔。文学市场的此种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极佳地揭示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两者于各自定性上所存在的本质不同:以网络生活为主体、以网络语言为基础、以网络读者为目标的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这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充分展现了其快捷、高效、丰富、包容的特质,紧贴时代步伐,紧扣社会热点;而归属于“时间淘洗之下的经典”的传统文学,则是现今剥离于网络元素之外的文学体裁与样式的大集合,时刻与其所承载的一切政治、历史和经济因子一起,对当代社会的人文环境起着持续性的塑造作用。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造成的冲击
互联网的优越性赋予了网络文学某些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闪光点。首先,对传统文学来说,作品的撰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只有专业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大家,才有可能成为一部具有传播价值的传统作品的文学生产者。而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报刊、杂志或出版书籍才可能与读者见面。这一严格的既定程序意味着传统文学的一众孕育成果在被正式发表之前,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文学编辑和文学出版商的仔细甄别和选择。如此“命定”的挑选过程反过来,也相应地对所有传统文学的文学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并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传统文学产出的质量和水平。而与之相对的是,网络文学对文学创作主体的约束性大大放宽:没有编审、没有校对、没有出版商,文学创作的门槛被无限放低,任何人只要产生了文学撰写的兴趣,便都可随时在各大网络文学站点展开其个人创作。网络为每个潜在的文学生产者都提供了平等的文学构筑机会,这种开放性大大打破了过去传统文学对文学创作主体的严苛限制,使得旧有的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的“精英游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和消解。其次,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评论者在其个人质素上也被增添了诸多的不可控与不确定。目前看来,大规模依赖于各类新兴速消文学网站、抑或是各类老牌综合网站初生文学版块的网络作品,因了这些站点网民进出的高度快捷和发帖的极度自由,而均在其评论区显示出相应的文学反馈深度的缺乏。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文学品读应是理性的、中肯的、有意义也有价值的,但这些要求在被互联网主宰的文学评述场内,则全无了踪影。纵览目前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区,客观、公正而有理有据的严肃发言寥寥无几,大多是毫无来由也毫无去向的“灌水”和“刷屏”,情绪宣泄取代学术交流占据了主导,个人臆想取代客观事实抓取了上风,传统文学评论所赖以生存的主流论述语系,在网络文学面前都失去了意义。最后,则是文学创作动机的模糊和淡化。通常来说,在传统文学领域,文学创作一般都需要一个切实的“标的”。“我手写我心”,传统文学写作者的创作初衷往往非常明确:由于其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的确“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才会提笔展开文学创作。而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今日,越来越多的网文开始抛弃文学创作的初心“为写而写”、“为作而作”,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甚至纯粹是为了取悦大众,为了迎合资本与市场,乃至是为了无意义的宣泄和自娱。此种情况下,文学的神圣性和使命感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网文的行文和成文也因此而变得个人化色彩浓重,信仰缺失、格局狭小。
三、网络文学所造成冲击的利弊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网络文学给传统文学所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绝非一个单面、单性的问题。在新旧交驳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所施加影响的后果,应是利弊兼备的。负面来看,由于有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作依托,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艺术表现力更为强劲,在传播速度上也占据着几近压倒性的优势。对习惯游走于各大门户网站的互联网读者来说,网文的日日更新、时时新鲜是致命的吸引,也是其持续获取阅读和集体共鸣的重要途径。此种局面下,传统文学的热度便开始不可避免地日渐消减,直至无人问津。而进一步,此类偏向“娱乐狂欢”的阅读模式,也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蕴藏于传统文学外衣之下的优良文化因子的流失,过去人们曾在众多高质传统文学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特定民族气节与精神,如今已难觅踪影。当然,若从正面来看,网络文学的燎原之势,也给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学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启迪和激励。大众对网络文学的追捧,或可看成是面向传统文学敲响的一次严肃警钟,让如今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学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究竟应该如何破局。“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网络文学对市场、读者、以及文学理念和价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颠覆、分流与变革,传统文学若要“求活”,必得“求变”。具体说来,首先是传统文学的生产者们要跳出思维定势,在不背离文学创作纯洁性的大前提下紧跟社会发展态势,拓宽创作脉络,丰富创作元素,使得传统文学做到“于古雅中不失新风”;其次,是传统文学的研究者们也应及时理清思路,不断寻找全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增强传统文学在当代的辐射度和话语权。
四、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