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篇1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要义及内涵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FinancialCentre)又称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或市场)涵盖了资金借贷、外汇黄金买卖、证券交易、离岸基金与保险等各种离岸金融业务,并由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了离岸货币市场、离岸资本市场、离岸外汇市场、离岸共同基金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离岸咨询市场,以及离岸黄金业务(市场)等。当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也存在负面影响,若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就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为投机性的资本外逃及洗钱提供条件,从而加大风险。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创新。任何国家和地区,凡以自由兑换外币为交易手段,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由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独立的资金融通市场,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又不受所在国的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联,交易瞬间达成,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的跨国流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监管,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众多的离岸金融市场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建立起了离岸金融市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它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间的时空距离,为全球性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它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它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它为所在国带来多种利益———增加其外汇收入,增加其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其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金融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两江新区”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一)两江新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及意义

要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建设好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境外资金的有效回流,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防范汇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也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提高发行成功率,规避制度性的制约外,还可以有助于实现我国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目标,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海外的投资机会,促进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二是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重庆保税区功能政策上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重庆直辖市对西部及长江上游经济区域的服务功能,进而加速重庆在西部开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央对重庆直辖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驻渝中外资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重庆经济贸易增长以带动重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四是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关联,交易瞬间达成。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促进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缓和国际收支失调,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为其所在国(地区)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概况

1.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23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98年5月13日颁布并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1日施行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上述几部法规对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条件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等方面做了明文规定,这些是构成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框架和政策依据。

2.重庆市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及背景。第一、有胡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要求,其中提出了要构建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而在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却是其重要基础和支撑;第二、有重庆市委薄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设计;第三、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保税港区;第四、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正式设立“两江新区”提供了条件;第五、2010年2月26日,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成立,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第六、国务院已在2010年5月7日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两江新区”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目前重庆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这就决定了重庆必须尽快研究拟设重庆离岸金融市场(中心)的运行方案并实施相应举措。

三、对论证创建“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可行性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要进行国内外离岸金融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现状分析;三是要分析重庆市在岸金融背景分析;四是论证重庆是否具备了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要素条件。五是要组织专家论证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六是要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进行推介、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创建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七是开展对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和专业市场运行模式等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创新;八是对重庆离岸金融市场筹建的步骤要进行科学规划运筹;九是要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我们认为,目前,在重庆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条件、环境已基本成熟,重庆与西部及其它长江中上游城市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国家对重庆的战略定位是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的经济增长极(这应包含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其次,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我市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在中西部是唯一;再次,今年五月国家又批准重庆建立国家级的开发特区———“两江新区”,这标志着国家打造的第四个增长极已横空出世并将展翅腾飞;最后,重庆本身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蜚声中外。所以,重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这既有利于助推“两江新区”的加速崛起,又有利于重庆尽快建成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篇2

一、碳金融市场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为此,世界各国已进行了各种研究及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碳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它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交易对象,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金融活动。

2006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为280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幅度高达114.3%,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碳金融市场将代替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目前,全球已有四家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 WALES, 美国的CHICAGO CLIMATEEXCHAGE和英国的UK ETS),交易量共计27亿吨。碳金融能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发展碳金融也变得日益的迫切和重要。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核心原则之一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发达国家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在2008年-2012年(即第一个承诺期)阶段,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而发展中国家暂无强制义务。因此,这项机制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向节约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可见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碳金融市场也因较大的排放基数而极具发展潜力。我国企业减排的碳排放量越多,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的二氧化碳交易量越多,企业也可以从中得到越多的利益。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来说较晚,主要表现在初期没有大力建设碳金融的意向,意识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着CERs(核定减排量)的巨大价值和外国投资者资金的吸引,我国已有很多企业积极的加入申请CDM项目的队伍中。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项目批准数达到3823个,企业的积极行为以及中国碳排放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也让我国成为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CERs首位的国家,拥有世界CERs的55.64%(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现已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所,武汉、深圳等城市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成立环境交易所,研究碳交易制度和减排规则。

同时,在碳交易的重要中介商业银行方面,我国已有不少的银行涉足CDM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贷款融资等方式来迎合碳交易市场的需求,这也引起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随,都开始尝试进入碳交易的市场,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机构的发展经验,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交易市场秩序以及规则,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缺失

我国是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参与项目单一,且碳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国际碳交易平均价为17欧元/吨,而我国的交易价格只有l0欧元/吨),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虽然我国的碳交易数额巨大,却仍然算不上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碳金融市场不成熟,体制上存在缺陷

相较于欧盟、美国等建立的相对成熟的碳金融体系,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支撑;较强地域性的市场也一定程度与国际脱轨,这也一部分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现有的三个碳金融市场,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碳交易行为。

3.对于碳金融市场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成熟

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政府不敢于接受新的金融模式;企业不敢提出CDM项目申请或项目申请的失败;而由于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的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是中小企业在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是遭遇资金缺乏的瓶颈。这也更多的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从而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四、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碳金融法律体系

只有有了稳定的法律法规支持才能正确的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明确对碳金融市场的扶持措施,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的谈金融法律体系,以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

2.增加对碳金融市场的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指导

要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不敢大力推进碳金融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也要向相关企业或工作人员宣传碳金融市场,让他们认识到碳金融能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及推动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

3.加快商业银行等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碳金融中介机构应雇佣和培养对减排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这些专门人员可以从多角度为商业银行带来利益:面向企业的咨询业务的开展、对CDM项目合理的评估、为减排项目提供会计账目方面的协助、降低对减排项目投资风险等。通过自身作用推动企业CDM项目的实施。

4.加强与国际市场、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

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主要交易市场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交易品种,建立起统一的场内市场,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与发达国家碳交易场内市场的接轨,提高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经济论坛.2010(7):154-157.

篇3

然而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优秀的会计师多集中在各个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里面,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都会聘请高级会计师来对企业的内部账务及日常工作来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的审计署或者银监会所审计的对象都是这些高级会计师所提供的数据,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做假账来蒙混审计署的检查。所以,未来在对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避免由于疏忽和遗漏造成检查不当且不彻底的情况的发生。再者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他可以是有形的,譬如证劵交易中心,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等。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多是准备上市的或者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他们的投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进行风险投资时都要认真观察整个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所要投资的公司的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好投资对象提供前提。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我国的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是刚刚形成不久,并且参与金融市场的可作为风险投资的企业众多,而国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待却远远不够,所以这就容易被外国的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体或大财团利用,以达到吞并或者拖垮我国相关行业的目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相关经济部门和证劵监管部门要认真观察和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立法来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监视外国风险投资集团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监督国内投资集团的投资状况。通过加大对投资集团的监管,以及严格把守金融市场入口的形式来净化国内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金融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速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金融人才也一度被各国金融业所争夺。拥有一支超强的金融队伍,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可谓如虎添翼。由金融人才所组建的风险投资观察团,对于进行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极其有利的。对不少风险投资者来说,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向社会提出了金融人才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缺口较大而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我国的大多数风险投资集团不惜用高薪来聘请外国金融人才为自己谋取财富。当我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的金融人才所垄断的时候,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多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高速的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中的各要素的现状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对金融行业的立法角度分析,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立法还是有待完善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反垄断法》及银行内部审查工作考核等方面。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多样的,相对应的,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之前的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譬如出现的新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利用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零投入的风险投资事件,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与惩处。相对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动态,改善政府部门立法滞后性的缺陷,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立法工作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并在日常处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进行立法,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加强对进入金融市场的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企业再进入金融市场时会经过我国的工商等部门进行前期审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准许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商还是其他什么国家金融部门都应当对提交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提交申请的企业的相关材料,以及经营状况和申请人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来控制进入金融行业的企业整体正常运行,避免由于前期疏忽给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带来隐患。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

篇4

一、背景介绍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最终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国虽然得以幸免,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危机导致对美元的信心下滑,美国以立法的形式准备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意欲对中国实施制裁。在西方国家的共同施压下,2010年6月19日起,人民币开始持续升值。

2013年初,国际黄金市场遭受重创,黄金价格一路下行,加上国内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跌至谷底。外汇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部分,受到股票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内一直未完全开放外汇市场,但外汇作为一种重要投资工具和风险控制工具,一直受到国内投资界关注。加上外汇价格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预测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大,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预测一直是金融学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也关系到国内国际金融经济的稳定。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有效的汇率政策来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本文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分析,对政策制定者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的变量确定

Engle(1982)指出可以在不使用特定的变量和数据变换的情况下,同时对序列的均值和方差进行建模,提出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自模型提出之后,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由于模型能够有效处理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同时可以对市场风险进行度量,这也是时间序列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模型之一。

从长期来看,汇率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论。但是,经过分析不难看出,短期内外汇走势常常与长期走势发生偏离,这说明汇率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从经济角度看,汇率会受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这个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短期内对汇率的影响是有限的;从政策角度看,汇率往往会随政策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国家的货币政策会直接反映在汇率上,因此,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短期内汇率的较大波动;从金融现状上看,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因此,金融市场的宏观状况会对外汇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宏观经济和政策难以用金融指标加以衡量,因此,本文仅讨论金融市场对汇率的影响。由于前一日汇率对后一日汇率有一个预示作用,因此,本文分析金融市场和前一日汇率对汇率的影响。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选取上证指数作为衡量我国金融市场宏观走势的指标。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即2009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因此,选取2011年10月25日至2012年9月5日作为样本区间,共226个样本数据,由于eviews3.1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的要求,本文将除周六日之外的节假日数据定为节假日之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数据。汇率数据取当日汇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平均值,上证指数数据取当日开盘数据、收盘数据、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值。为了保证样本序列平稳,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收益率处理。

(三)ARCH效应检验

是否存在ARCH效应是建立ARCH模型的基础,本文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数收益率和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是否存在ARCH效应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Obs*R-squared值的伴随概率为0.02316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或0.01,表明序列存在ARCH性,可以对其方差建立ARCH族模型。

(四)GARCH和EGARCH模型估计

运用eviews3.1软件对序列进行GARCH和EGARCH模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序列的GARCH模型估计和EGARCH模型估计的估计值的z-Statistic检验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GARCH模型估计和EGARCH模型估计的估计值都是有效的。同时,D-W检验统计量接近2,表明模型中没有异方差现象。为了比较模型的拟合效果,本文分别对两模型的估计方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GARCH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而EGARCH模型的残差序列存在ARCH效应,表明EGARCH模型更好地解释了时间序列的特征,因此,本文使用E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模型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LFX=0.23881LFX(-1)-0.01548LSZ

vt|It-1~N(0,σ2t)

σ2t=-21.20934+0.379515v2t-1+0.184788σ2t-1

-0.311637η2t-1

由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与前一期汇率成正比,与金融市场表现成反比,且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小。因此,由于外汇市场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未来汇率将持续降低。但是,如果金融市场表现较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汇率下跌的趋势。

由于模型数据区间较短,且建立在国际国内金融形势不变的前提下,因此,只能反映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如果在近期国际形势改变或者国内出台新的汇率政策,都会对模型的正确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现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商品和消费者购买国外商品的价格都有显著影响,同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投资结构都有较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开放,出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出口商品的定价,从而影响我国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体的内外平衡。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进口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导致我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失去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变动对汇率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我国汇率虽然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浮动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外汇市场免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动以及他国经济状况的干扰,但是,这也使得人民币的定价机制受到制约,限制了人民币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反映程度,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开放,外汇价格几乎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汇率波动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这将会对国内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金融账户没有完全开放,资本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不能自由流动,使得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相脱离,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由于我国汇率受政府的影响较大,因此非政府部门对外汇的持有量的调节余地较小,国际收支的差额基本上都反映到了外汇市场的供求量上。自1994年起,除1998年以外的所有年份,我国进入经常项目、金融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因此在国内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给远大于外汇的需求,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买入大量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也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原因所在。因此,从市场实际外汇供求的角度上看,人民币在一段时期以来一直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完全依靠中央银行单方面的外汇干预才避免了短期大幅的升值。较大的外汇储备虽然对稳定国内货币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外汇储备持续缩水,国家财富流失,而美国由于其国际金融巨头的地位,可以坐享其货币贬值之利,夺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策建议

平衡国际收支。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汇供应量较大,而没有较好的缓冲机制,因此,必须平衡国际收支,缓解短期升值压力。主要措施是降低出口退税税率,为了“创汇”,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至1999年,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影响而实行的的高比例退税令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在较高出口退税税率体制下的贸易顺差是被扭曲了的。因此,应该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缓解汇率下降压力。

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削弱长期贬值的影响。对于外生性通胀冲击,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控制,并适当调节进出口计划。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将货币引到商品劳务市场以外的其它市场等手段遏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些措施不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国。我国可以通过扩大现有市场的规模、完善市场种类,以扩大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更多的交易性货币和投机性货币存量。

完善外贸政策。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了我国GDP的外贸依存度增大,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放开,汇率的内生性增强,汇率的波动将更大影响外贸依存度,因此,外贸政策的制定应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为目标,抑制以高投资为支撑的外贸单纯数量扩张,应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避免货币错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做到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鹏、方兆本,用EGARCH 模型对中国股市波动性的拟合分析[J].系统工程,2002,(07):31-36.

[2]惠晓峰、柳鸿生、胡伟、何丹青,基于时间序列GARCH模型的人民币汇率预测[J].金融研究,2003,(05):99-105.

篇5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持续升值,则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此契合,用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在逐年增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是大势所趋。

2.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持续着巨额的双顺差状态,包括经常项目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这两个层面。另外,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方面等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因素使外汇供给大量增加,外汇由此贬值,本币升值。

3.国内外利差的影响

理论上进行分析,当两个国家之间利差扩大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外国资本流入国内市场,获取资本收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措施来刺激经济发展,中美之间利差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增长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方面

(1)本币升值会提高人民币的对外支付能力

本币升值使得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提高,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会得到提高。另外我国有很多资源都需要进口,人民币升值以后,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负担,提高海外并购能力。

(2)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在我国出口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很大,这些企业的产品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替代性很大。人民币升值以后,会迫使我国的企业以技术的优势以及发展模式的创新来代替原来的价格优势,从而帮助国内企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双顺差状态,国际收支失衡严重。本币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会减弱,就会减少外汇收入。另外本币的升值使得对外购买力提高,有利于扩大进口,增加外汇支出,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2.人民币升值的不利方面

(1)不利于出口

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按照“薄利多销”的外贸模式,维持其利润。本币升值以后,这些出口企业最大的优势被削弱,肯定会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比很大,出口受到抑制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

(2)不利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鼓励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这样可以带动国内的就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当本币升值以后,外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这样会提高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因扩大企业规模所需购买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也由此增加。所以不利于引进外资。外资受到抑制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

(3)不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资本具有逐利性,会流向能带来较高资本收益的市场。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外国资本有了在国内套利的可能性,从而大量热钱流入国内。由于国内的金融市场目前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金融监管还不到位,监管部门难以较好的管制住这些热钱,会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的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方面是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政府要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增强外商进入国内直接投资的信心。另外要提高政府等公职部门的办公效率,提高外资利用率,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稳定金融市场

篇6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2]王寅.美国房货风险警报[J].百胜,2007,(5):11-13

篇7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篇8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转贴于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篇9

一、我国金融行业集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最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潜力的城市莫过于北京、上海以及金融业已相当发达的香港,此三地也是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最为突出的样本。

据统计,2007年北京金融资产总量已经达到34.8万亿,占北京市资产总额的2/3以上,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40%多。2008年上半年,金融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4%,此指标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同时,北京集中了国内大量金融机构。2009年在北京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突破了1000家。

上海则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且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相互补充,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体系。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活跃,是全国金融交易中心。截至2009年底,上海浦东新区有各类金融机构67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60%以上,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格局发展趋势。

香港目前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世界主要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2004年有金融机构208家,银行机构数目排在世界前列。香港股市市值2009年超过14万亿港币,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高达2亿港元。

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那么,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应当如何发展?哪个城市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发展成为成熟的金融业中心?

研究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以至于形成金融中心有两条有效途径:一种是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早期的区位优势一旦形成,必然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形成锁定,从而进一步巩固集聚的稳固性,扩大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另一种则是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择投资的方向。

从以上两条有效途径来看,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秘史于历史原因下的自发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上海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则抓住此机遇,利用内外两方面有利因素,逐渐开始了金融集聚的过程。从香港本地因素来分析,香港经济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元化发展,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迈进,经济的起飞对金融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香港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银行业体系,股票市场也初具规模并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更直接推动了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加上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从国际因素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局面,促使大量国际资本(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涌入东南亚,从而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解除外汇管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跨国的流动。此外,欧洲美元的亚洲市场的创立和发展,带动了亚洲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作为国际上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实现功能回归的可能性主要在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一直以来,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呼声都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尤其重视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同时,上海还大力建设金融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为标志,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先后成立,完善了市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于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金融市场,缩短监管决策的周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也落户上海,方便了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推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等。围绕着这些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致力于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应当说,政策支持对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既有历史形成的金融集聚惯性,又有国家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属于两条有效途径中的综合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全国金融资源中相当大的部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信用活动,这种情况在未来仍然会继续存在。因此,北京对全国有着雄厚的金融辐射能力,释放着资本聚合效应。同时,北京集中了所有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研发中心及信息中心。国家负责金融决策和监管的“一行三会”,有工农中建邮五大国有银行,有中国人保、人寿、再保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保险机构,有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这些金融机构聚集在北京,构成了非常雄厚的金融地域优势资源。而近期,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首都金融业定位和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多项重要举措。政策支持对于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以及香港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各具潜力。那么,它们各自适合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对于北京来说,未来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应当以北京的城市功能、经济发展和总部经济为依托,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明确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管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组织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圈的集聚力、辐射力等,最终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根据该意见,北京金融业发展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同时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既符合北京目前金融行业主要集聚于金融街与CBD的现状,同时充分调动了各城区的积极性,使得北京金融业的规划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和专业性。由于北京在经济和金融决策、金融监管、经济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北京金融中心的建立特色在于将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大的金融产业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其金融业的集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从发展前景来看,北京应当努力发展成为金融配套机构最为完备的金融中心,并通过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有序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以创业投资为核心、产权交易所、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参与,以政府投资为必要引导,创业投资、证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支持和促进体系。

上海相比北京而言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高端信息优势。上海缺少国家的核心决策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总部。这些国家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大企业每天产生大量不对称信息。因此,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要有明确定位,避免跨越式建设。要看到当前我国金融业还处在地域分割和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充分认识上海的优势。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的经济中心地位以及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作为经济腹地,此外亚洲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和较高的人均经济水平等综合经济优势。在人民币市场上,由于监管和制度的原因,上海相对香港有明显的优势。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合理目标是生产业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在金融服务上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国际化程度较镐,上海依靠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有效的弥补银行业的劣势,同时,外资投资银行的进入将使上海证券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由于港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下降,受到了来自人民币的明显影响,香港想要维持目前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难度颇大。香港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一方面如何扩大人民币的基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基数不大的情况下扩充业务量。这就要求香港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为内地与海外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提供交易平台,这也是香港最适合的金融中心定位。争取内地庞大的金融资源,提供适当的投资对象,按照投资者的要求推出有公信力和多元化(包括多币种、多风险层次、有足够流动性)的产品,以迎合基金或个人投资形式出来的内地资金需求,是香港未来发展的较优路径。同时,内地的金融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下进行试验,以求了解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运作。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香港可以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场。

综上,京沪港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其实是相容的,三者的优势分别在于信息、需求与制度。可以预计,未来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会进一步加快,形成一北一南一东的三中心格局,三者有着不同侧重,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适合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程书芹,王春艳.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

篇10

一、提出背景

国外一些国家在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方面开始的实践比较早,这些国家不仅在政策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而且在金融支持体系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与强化。由于各国历史条件以及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金融结构支持体系。而且,在特定的时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正是促使本国经济技术、金融结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

美国在20世纪工业化发展末期阶段着重向高技术产业发展,正是在信息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焕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此时,美国的金融资本结构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由此催生出了“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风险投资融资模式。此外,美国政府在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也展现出关键性的作用。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宽松的法律法规环境、扩宽风险资本的渠道、多种优惠税收政策、日趋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等来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快促进美国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的进步。(详见表1)

三、“银行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以日本为例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国内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为此日本政府要大力提升经济实力。在发展过程中,日本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资金的内部积累严重匮乏,同时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只能依赖于向银行申请融资。因此,日本就形成了独特的以“银行中介”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该方式通过间接融资把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机的组织起来。同时,为了解决间接融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匹配关系,日本除了建立商业银行体系、发展民间的金融融资机构解决企业“资金难”问题以外,还在政策、法律、信用担保、资本市场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详见表2)

四、结语

虽然各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根据本国技术创新的要求来不断完善金融结构的支持功能,在充分展示自身金融支持体系长处的同时,又能通过有关的政策措施来弥补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为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因此,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充分重视政府政策性金融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影响。再次,要建立企业信用方面的担保制度来有效地降低企业资本融资的风险。最后,要不断拓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为企业的资本融资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德发.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

[2]王朝晖,孙伍琴.不同金融体系下技术创新的跨国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4).

[3]程贵.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J].财金研究,2011年第7期.

篇11

一、引言

2007年3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多个国家,不仅给美国及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再一次让各个国家和不同经济体意识到金融脆弱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成为金融学界及实践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中国当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及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自身也正经历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对于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尤其,国外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形成比较明晰的框架及代表观点。由于我们国家对金融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要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及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文献。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成因、测度与现状以及进一步展望的相关内容,旨在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对脆弱性曾经做出过一个定义,认为“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可见脆弱性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不断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及二十世纪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脆弱性理论提出以来,国外很多学者对金融脆弱性做出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指的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性决定的脆弱性,有时也称“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风险积聚的高风险状态,具体可以分为传统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与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明斯基(H.Minsky)和克瑞格(J.A.Kregel)研究的是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企业角度研究,后者从银行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则将信息不对称概括为金融脆弱性之源。而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黄金老[1],2001)。

学者们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对金融脆弱性的概念诠释大多数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上述的定义,仅有极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对金融脆弱性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志文[2](2003)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内涵解释为内外因作用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三个子系统功能耦合及相互间稳健状态受到破坏导致风险积聚,功能减损或丧失的一种状态。黄金老[1](2001)认为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虽然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强调了金融脆弱性是潜在及已经发生的损失,但是国内对于风险使用的广泛化使得其难以与脆弱性加以区分。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国外学者在对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理进行阐释时,撇开了相应具体的经济模式,因此形成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普遍性,因为其研究对象多为成熟而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所以在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时应在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随着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研究的逐步推进,关于我国金融脆弱性是如何生成的,学者们众说纷纭。

伍志文[3](2002)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认为中国金融脆弱性即为金融制度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由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特点和缺陷引起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制度主体、客体以及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金融行为异化,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内部结构失衡,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产生金融脆弱性。从道德风险角度考虑,刘锡良[4](2003)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指出脆弱性的根源来自于道德风险。贷款者在缺乏贷款条件时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道德风险,破坏银行的稳定性。此外,我国金融领域本身信用基础与法律环境薄弱,更出于趋利性目的容易产生“败德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耿同劲[5](2003)从银行行为出发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指出银行信贷业务活动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不良贷款是诱发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信誉和盈利能力,更重要是会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考虑到不良债权的存在,张杰[6](2001)在探讨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时指出政策性不良债权以及商业性不良债权的存在,加剧了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王都富,刘好询[7](2003)在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时是从外部结构角度,提出竞争环境加剧及业务需求增多会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外部性,是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因子。

还有一些学者在分析其他经济问题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到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雒雅美,王丽娅[8]是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脆弱性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但利率市场化并非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直接原因而是一个放大器。王国松[9](2004)研究了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认为财政稳定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环境,是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杨晓丽[10](2005)则认为金融控制、政府信用与信用环境的缺失、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理性选择及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尤其是后面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

可见,我国学者对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解释的,但是普遍认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并不来源于金融市场化中的各类风险。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是自身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规范性与不彻底性,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而非金融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战略的实施。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金融业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因此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因此,学者们普遍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进行概括。从目前已经暴露出的金融风险隐患归纳来看,我国金融脆弱性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表1)。

四、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及现状

1、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方法及角度分析

在认识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现后,学者们在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可以由金融变量反映出来,所以,许多研究者从经济金融指标度量的角度,来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进行测度,更加直观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在对我国金融脆弱性进行量化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择。毛一文[11](2002)结合我国加入WTO的现实国情并借鉴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的国际经验,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综合指标与核心指标选择做出了研究,重点对衡量脆弱性程度的指标“阀值”和权数的确定做了讨论。王凤京[12](2007)则运用的是IMF提出的三层次指标框架:宏观审慎指标、微观审慎指标及市场指标,从三个层次内各个比率指标数值来分析不同板块的异常运动,对不同层次的脆弱程度进行度量。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都是借鉴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价系统”框架,欧洲中央银行对金融脆弱性探究的指标及美国宏观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指标。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以伍志文[3](2002)为代表的学者,将我国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子系统、金融市场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子系统选取相关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通货膨胀率、汇率高估程度、信贷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量、利率等)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综合数值结果中判断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现状及各个因子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及变动趋势。之后其他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应用上述的系统划分选取指标,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程度进行研究,具体详见表2。

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

虽然,上述学者使用方法及指标选取都不尽相同,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间跨度内,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表现为: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影响金融整体脆弱系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受国外经济环境及国内政策引导,其影响地位及脆弱程度也有所改变。

(1)银行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主体之一,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脆弱性程度也是偏高的。银行体系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已经暴露出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财务风险正是从风险角度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现状的一种体现(宋建忠,韩英,宋永兴[18],2006;梁桂云[19],2007;鲁莹[20],2008)。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资产质量较低,且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这些正是衡量银行资本风险的重要指标(张倩[21],2013),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首要特征。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来看,2005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1.7%,资本充足率仅为1.36%,总体拨备只有156.8亿元,拨备覆盖率只有14.78%,总体防范风险的能力不足(梁桂云[19],2007)。同时,不良贷款率过高,其资产流动性就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也越弱,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2)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现状分析

金融市场脆弱也是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另一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及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不规范是证券市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从上证指数的波动情况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逐渐增加。从多头市场与空头市场出现的时间间隔来看,股市波动频率不断加快,这都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较强的金融脆弱性(张倩[21],2013)。此外,现实中存在众多缺乏信息、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小散户,他们极其容易纵且具有盲目跟风的行为特征。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生成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异常脆弱(罗拥华,梁阿莉[22],2006)。

资产价格的过度繁荣一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标志,通过对全世界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也是当今金融市场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房价的超速上涨及高价格对研究金融市场脆弱性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我国自从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热潮也正不断的积聚着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运作。房价波动可以看做是金融脆弱性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文风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17],2012)。

对金融体系来说,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是最为活跃也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在运行中容易产生脆弱性。而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监控的脆弱性表现为阶段性的高水平。在1995年以前,这两个子系统一直处于高水平,经过采用“软着陆”等一系列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及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后,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和金融监控子系统的脆弱性程度明显下降,对整体脆弱性水平影响不大。

五、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对金融脆弱性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但现有的研究仍远远不足。一方面,从理论体系来看,与国外研究相比明显还未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和主流观点;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对银行子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研究文献成果多为政策建议且大体相同。另一方面,从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数据指标的选取时间跨度较短,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及完备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化:

第一,应加强对金融体系中不同子系统及各个影响因素间微观影响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在微观层面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需要更多数理及计量方法的创新运用,从更全面更广阔的时间跨度来研究,并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标检测体系及测度体系。

第三,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化解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中国并未发生实质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这个度如何测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论: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3(2)

[3]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科学,2002(9):29-35.

[4]刘锡良,曾欣.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系与道德风险[J].财贸经济,2003(1):43-51.

[5]耿同劲.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刘好询.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J].金融论坛 ,2006(5):15-19.

[8]雒雅梅,王丽娅.加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区经济,2005(1):193-194.

[9]王国松.财政稳定与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杨晓丽.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进入WTO后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之设计[J].经济科学,2002(5):11-18.

[12]王凤京.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7(4):102-104.

[13]陶雄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59-62.

[14]田亚鸥,徐梅.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09(5):77-79.

[15]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国2000-2010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与测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凤华,张阿兰,戴志锋,杨晓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4):90-94.

[18]宋建忠,韩英,宋永兴.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