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

篇1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篇2

武汉作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和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商贸发达,制造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平台。武钢、武船、武锅、南车、中船重工、华中数控,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称,曾经占据了我国重工业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国工业战线的旗帜和骄傲,也曾寄托了一代华中人的追求与梦想。近几年,面对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武汉从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担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两项国家战略及数十项试验、试点任务。人力智力、能源区位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

圈内大学始终与城市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武汉经济圈内高校云集,仅武汉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学、22所独立学院、15所高职院校和7所军事院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扬名海内外,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独有的人才高地,为武汉城市圈积蓄了强势的发展后劲。经济圈中人文底蕴深厚,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企业研发、现代物流、政府公关、法律、新闻等多种类、高层次人才荟萃,为总部经济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东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3000余家境内外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纷纷落户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0余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有效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华中科大的数控系统作为装备制造的先进“大脑”,几年来,打通了人才、技术、企业三个层次的对外输出通道,形成了一条应用研究、企业孵化、产业生长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力推武汉装备制造业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篇3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城市图书馆 管理转型 东莞图书馆 战略管理 流程管理 绩效管理

1 城市图书馆面临的网络信息环境

1.1 信息化浪潮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信息与文献量的急剧膨胀导致社会由信息稀缺进入到信息过剩阶段,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1]。“信息爆炸”一方面使得消除“信息鸿沟”(时间上和地域上的)成为时下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使信息获取、信息查找、信息利用等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技能。这两方面的问题给城市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生机。

1.2 网络化冲击

网络的日益普及和不断发达,造就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新颖、多样、生动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在信息资源获取效率、便捷程度、数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远离图书馆而转向网络。如何提升服务以吸引人们重新走进图书馆,从网民回归读者,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由此,城市图书馆需要在战略规划、内部运营、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出改变,以顺应新的情况与要求。

2 城市图书馆管理转型的思路

2.1 事业发展从分散走向整合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在深刻改变信息交互方式的同时,也促使公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里的不同层级、不同形态的图书馆,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知识传播系统,成为居民阅读学习、知识交流、信息交互的重要空间。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整合发展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路。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以往的各自为营走向整体协同,有助于使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形成合力,在经济、文化活动高度集中和相对发达的城市范围内寻求更好的生长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2.2 业务运营注重流程管理思维

网络和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数字化和交互性、数字阅读的出现和普及、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在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固守旧有的业务流程,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必然低下,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读者需求。因此,面临外部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运营管理的变革也成为图书馆管理转型的当务之急。运用流程管理的思维,对图书馆内部运营、工作流程、业务操作等进行重新设计、组合、调整、外包,能有效提高图书馆内部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图书馆工作系统的对外服务效能。

2.3 读者服务着眼质量和绩效

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管理的转型,应该从关注服务数量转变为关注服务质量,从关注服务效果转变为关注服务绩效,这也应该是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路之一。关注服务质量,要求我们考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感知、评价,如满意度、忠诚度等,将这些作为图书馆提升服务管理的着眼点。关注服务绩效,则要求我们对服务的时间、周期、成本、速度、效率等全面进行关注,着眼于服务管理在这些方面的改进点,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整体绩效。

3 管理转型:助推东莞图书馆创新成长

3.1 用战略管理谋划事业发展

3.1.1 分析外部环境及自身能力,把握东莞图书馆事业发展机遇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战略管理即对战略进行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的内容。进入21世纪,图书馆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视、城市经济方面的飞速发展,也包括有信息网络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应用、社会及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等。新的发展环境孕育着良好的生存机遇,也给众多和东莞图书馆类似的城市图书馆带来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挑战。东莞图书馆一方面认真分析了新世纪图书馆发展面临的这些良好外部环境,了解现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另一方面从组织内部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包括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人财物等资源的现状以及战略能力等,由此认清东莞图书馆事业在新机遇和挑战中具备的优势及劣势。2002年,经过近一年的思索和研讨,东莞图书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确定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现代城市中心图书馆”的战略发展定位以及“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东莞地方文献的宝库、地区图书馆(室)的中枢、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的具体功能定位[3],这是战略制定方面的高瞻远瞩。在具体的战略展开与落实方面,东莞图书馆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4],明确点(新馆)、面(地区图书馆体系)结合的事业铺开模式,大力推进总馆加分馆的事业管理体制,以技术为依托,构建与东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5],这是战略实施方面的布局谋篇。表面看来,东莞图书馆似乎没有采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以及PEST、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但仔细来看,东莞图书馆谋划事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这些思路和做法其实一致。

3.1.2 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及目标,逐层分解与展开战略

企业战略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对于东莞图书馆来说,宏观的新馆发展就是组织的总体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业务战略属于二级战略,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整体业务规划与实施方面;职能战略则主要涉及图书馆各职能部室的工作展开与落实。

在业务战略方面,东莞图书馆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总分馆战略,借鉴连锁超市和连锁酒店的做法,通过规范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凸显特色、共享资源[6],既大力发展“加盟连锁”的分馆(镇、村分馆),也探索建设“直营连锁”的分馆(少儿分馆),逐步铺开总分馆建设;二是特色化战略,通过粤剧馆、漫画馆等专题馆的建设以及东莞动漫节、市民学习网等品牌服务的打造,构筑东莞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阅读推广、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及优势;三是主题年战略,每年定一个主题(2003培训年、2004基础年、2005服务年、2006活动年、2007管理年、2008规范年、2009研究年、2010微笑年),每年围绕一个重点,一步一个脚印,谋求业务的突破和发展。

在职能战略方面,东莞图书馆的做法主要有:整合形象推广战略――聘请专业公司设计VI标识,进行图书馆形象宣传和推广;细分服务战略――细分不同读者群体,创新开展流动图书服务、自助借阅服务、专题文献服务、送书上门服务、视障人士服务等,满足各类市民读者需求;人才梯队发展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培训培养、专家聘请、师带徒、项目研究等方式建设富有创新力和生机活力、符合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结构;合作研究战略――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区域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系统(Interlib),依托科技支撑图书馆事业整体协同发展。

3.2 用流程管理规范业务工作

3.2.1 以读者为本重新设计流程

ISO9001:2000中对流程的定义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以读者为中心,这应该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与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相比,新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需要从“以文献流为核心”向“以服务流为核心”转型重组。这就需要图书馆围绕本馆的核心服务、重点服务、特色服务来重新考虑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这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怎样设计才合理有效?东莞图书馆认真分析新世纪图书馆在读者需要、工作内容、业务管理、服务效能这四大方面的发展变化,实现了工作中心由书到人的转变:针对读者需要的变化――休闲交互求知,通过明亮通透舒适的环境和增加交流活动来满足;针对工作内容的变化――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并重,通过建设复合图书馆来满足;针对业务管理的变化――以内容为主、突破载体分隔,通过创设主题图书馆和专题区来满足;针对服务效能的变化――追求区域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集群化管理来满足[7]。整体业务流程也从传统的直线型流程(采―分―编―典―流)向新型的复合型流程(空间营造・资源建设・体系构建・风尚培育――读者服务)转型变革,如图1所示:

图1 以读者为本重新设计图书馆业务流程

3.2.2 部室及业务因应调整,以适应新流程需要

部室重组。以馆藏丰富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2012年正式公布了机构重组方案,部分岗位的职责将变化,部分岗位将不复存在[8]。流程的重组势必涉及到部室、职能及岗位的重新设置。东莞图书馆为了适应新的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需求,对部室设置及职能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如2002年新设新馆规划办,统筹新馆建设各项前期工作;2003年设立读者服务部,统筹读者宣传、读者活动、读者意见处理等工作;2005年9月新馆顺利开馆后,2006年初便将新馆规划办改组为业务部,转向负责全馆业务研究组织工作;2008年将数字资源的采访和建设职能由网络部归并入采编部,由采编部负责全馆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整合建设工作;2011年为适应新环境下“城市图书馆从文献信息中心向市民学习中心转变”的发展趋势,在5月份东莞学习中心开通试运营后,即新设了学习中心推进部,专门负责学习中心的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

业务外包。除了部室重组之外,业务外包也是流程管理的重要举措。东莞图书馆通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审视,将那些需要自己承担的――予以保留,将那些可以分出去的――予以外包,通过业务外包来系统提升业务工作效率,以求更好地适应新流程的需求。如学习国外先进图书馆的做法,将图书编目和加工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承担,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图书从采购到馆至上架的时间,使出版的新书能够更快地与读者见面,大大提高了图书借阅率。又如将图书馆ATM的图书物流配送、技术维护等工作统一外包给生产厂家,不仅大大减少了本馆的资源投入,而且图书自助借阅服务的水平也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此外,将图书排架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辅助工来做,也大大提高了书库管理的效率。

3.3 用绩效管理提升工作与服务水平

3.3.1 确定工作目标

东莞图书馆根据全馆战略目标及每一年的主题年重点,要求各部门年初即策划本部门的主题年项目和重点工作,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并明确工作进度、完成时间、达到的目标等,然后由馆领导审核,最终形成《部门目标责任制计划书》,各部门对照实施,馆领导据此督导。

3.3.2 完善绩效考核

在对照《部门目标责任制计划书》进行部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东莞图书馆还针对提升日常工作服务水平的关键方面,如统一的着装、文明的用语、被投诉的次数等,细化成考核指标,制定了《全员工作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加减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将文明服务之星评选、业务能手竞赛等作为绩效考核的补充手段,促进工作与服务水平的提升。每次考核的结果,都会通过OA系统在全馆范围进行通报。

3.3.3 激励、沟通与改进

对于绩效评估的结果,东莞图书馆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①绩效奖惩,如员工绩效奖金的分配、年终考核评比等;②绩效提升,主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业务培训学习以及绩效改善计划等手段来实现。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37-03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中国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经济型酒店扎堆的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程度,经济型酒店业绩下滑,成本增加而收入降低。目前国内的连锁经济型酒店都日趋同质化,如果要走出围城,除了重视硬件条件的建设,还应增加对软件的投入。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者发现,一二线城市饱和后,三四线城市旅游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近几年,不少经济型酒店品牌开始寻找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市场。三四线城市成为经济型酒店业增长的关注点所在,然而随着经济型酒店业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物业费出现了飞速的增长,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题。不过三四线城市没有达到一线城市的饱和度,这就为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从经济型酒店在开发一线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下一步就到了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品牌整合阶段。中国的旅游市场并不完备,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标准还不完善,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就比较成熟了。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发展要参考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进程,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探索出一套符合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改革发展方案,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这对于提升自身发展和整体规划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旅游行业中经济型酒店已成为主要的投资热点,市场的快速扩张导致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品牌纷纷涌现经济型酒店市场,产品同质性现象非常严重,经济型酒店出现“不经济”现象。1997年开业至今的中国第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核心服务是在住宿上,房价不高,保证质量,舒适干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定位现象雷同,同质竞争,规模快速扩张,品牌管理困难,缺乏人才。从初期布局在一二线大城市,转向二三线,甚至扩张到四线城市。但是,经济发展和房地产行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型酒店业发展进入了无序状态,行业竞争加剧。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却面临原材料、人力资源、物业、能源成本上升和企业利润下降的严峻形势。

当今面对竞争和消费者喜好不断变化的形势,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经济型酒店行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必须把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由于经济型酒店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如经济型酒店业的高科技依赖性低,客户服务体验范围广,经济型酒店服务内容多样化和时间长,员工素质不高等特点。根据本文研究的上述特点,文献研究集中对三至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三四线城市定义

1.按规模划分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014年国务院发表的《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显示,我国的城市可以以五类七档划分。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被定义为超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可以定义为超大城市。《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常住人口是50万―100万之间城市叫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是100万―500万之间城市叫大城市。其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再细分为几个档城市:小城市再分为两档分别是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是Ⅰ型小城市,常住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叫Ⅱ型小城市。300万―500万之间常住人口的城市叫Ⅰ型大城市,常住人口100万―300万之间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之间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2.按”线”划分

二线城市的名称主要是相对于一线城市而来的,我国的一线城市,主要是指经济比较发达、在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的城市,如表1。二线城市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在国际国内影响力比一线城市稍低的城市。一般而言,15个副省级城市属于二线城市范畴,另外也依据中国新兴城市50强排名。综上,本文所指的三四线城市,是指在一线和二线或周边的地级市,如吉林省四平市等。

中国新兴城市50强排名 福建省福州、云南省昆明、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山东省淄博、江苏省徐州、浙江金华、福建省泉州、河南省洛阳、甘肃省兰州、海南省海口、吉林省吉林、湖北省襄阳、广东省汕头、四川省成都、辽宁省沈阳、浙江省杭州、天津、辽宁省大连、湖北省武汉、河北省石家庄、广西省南宁、江苏省常州、江西省南昌、内蒙古呼和浩特、浙江省温州、江苏南通、广东省珠海、贵州省贵阳、陕西省太原、新疆乌鲁木齐、浙江省绍兴、广东省中山、浙江省嘉兴、山东省潍坊、河北省唐山、江苏省苏州、江苏省南京、福建省厦门、陕西省西安、山东省烟台、浙江省宁波、湖南省长沙、安徽省合肥、河南省郑州、江苏省无锡、广东省东莞。

(二)经济型酒店企业创新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所有生命体,包括企业生存,必须经历新陈代谢,即不断丢弃旧的、陈腐的事物,用新的和更有活力的东西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对手,企业应该以创新为主,以适应愈演愈烈的竞争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思路,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熊彼特定义的五种创新可以归纳为三类:(1)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包括现有产品的部分修改),生产过程的创新,以及原材料来源本身。(2)市场创新,主要是指市场的发展,以达到增加市场份额为目的。(3)组织创新,主要是指组织原有的结构转型,或是建立新的组织体系来优化工作流程。Hung,Arundel&Hollanders(2010)影响服务行业创新的要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个来自企业内部,第二个来自企业想达成目标的创新类型,第三是创新情报的来源,第四是创新之后的可持续性,最后就是伴随着创新而来的经济和技术的威胁。经济型酒店业属于服务业,服务创新与制造业相比内涵丰富得多,形式和内容与制造业差异较大。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过程,服务创新过程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交互作用。服务创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和顾客互动过程中创新,顾客作为“合作生产者”参与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比起制造业困难。多以渐进性创新为主,信任是重要因素。

引用新丁香控股集团董事长朱明明的话:“所谓‘超经济型酒店’仍然是相对‘经济型酒店’而言,就是比经济型酒店更为‘经济’的经济型酒店。超经济型酒店是百元细分市场的经济型酒店产品,以客房安全舒m为核心的、具有独立卫浴、性价比超高的经济型酒店。”主要的超经济型酒店品牌有易佰经济型酒店,99旅馆连锁,布丁经济型酒店(住友经济型酒店)。从10大经济型酒店品牌市场占有率看,超经济型酒店占有率非常高。

二、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一)经济型酒店在三四线城市的特点

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二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几乎无发展空间可言,出租率日见降低,与其继续在一二线城市竞争有限的市场,瓜分微薄的利润,更多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将战略眼光投向三四线城市。而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的数量很多,据资料统计2009年之前,中国的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并没有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同时三四线城市虽然市场广大,但因缺乏统一品牌,市场管理不善,中高档经济型酒店宾馆在此惨淡经营,因此自2009年开始,经济型酒店品牌逐渐介入三四线城市展开激烈角逐。

三四线城市的物业成本随着诸多经济型酒店的进入水涨船高。7天经济型酒店负责人介绍:到随着许多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三四线城市,本来就逐渐增长的房价,更有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导致酒店物业成本上涨。同时还有比较严峻的问题是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比较匮乏,导致人力成本也逐渐增长。众多经济型酒店品牌抢占三四线城市加剧了三四线城市市场竞争,使经济型酒店的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很多经济型酒店企业通过收购宾馆、旅店等方式扩大了本企业规模。但是这样的扩张也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酒店规模扩大在管理上出现漏洞,使酒店处于混乱的状态。不过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发展还存在很多机遇,因为未饱和的市场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空间。

(二)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创新

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是经济型酒店企业为了达成扩充人力资源目标,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有效率地开发,也是开发从业人员自身对工作感到满足度的经营活动。经济型酒店企业比任何性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依存度都要高。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质量,开发人力资源,也有必要提高服务技术。因此,从经济型酒店企业层面开发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有必要的。经济型酒店创新最终由人完成,因此企业必须从外部聘请或者是在内部培养符合创新条件的员工。三四线城市较一二线城市相比人力资源不够丰富,因为三四线城市招聘人才的资金和环境相对较弱,因此,相对于外部聘请来说内部培养更符合经济型酒店企业。经济型酒店企业内部员工是否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是否能够创新有着重要的效果。创新初始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创新概念来源”和“内部企业家。新服务的开发和生产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开发者”和“生产者”。新服务的传递阶段:员工扮演的角色是创新的“营销者”和“反馈者”。不同员工在整个服务创新中的重要性是不等同的,因此要区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

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是因为员工学历低,员工流动性大,员工素质低下,薪酬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职位提升和激励机制等,因此员工的服务理念跟不上,服务标准偏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来改善现有的不好的状况,使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以实现双方的“双赢局面”。

(1)培训工作是经济型酒店发展必须重视的,除了定期培训外,经济型酒店可以相应地开展一系列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以便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尝试轮岗工作,培养职工全方位服务能力,开发多种工作技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技能,员工应该在培训的过程中找到对自己的身份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并且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的热情和工作技能,提高客户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2)建立员工自我评估机制。经济型酒店评估公司对员工关系的公平性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可以考虑在经济型酒店数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允许员工自我评估,通过提供评估软件和评估方法,让员工自我评估,及时提供评估报告和软件反馈工作。工作人员依据员工的自我评估结果,可以反映员工的工作态度,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和对工作的期望,为经济型酒店的评估提供参考信息,有利于企业创建公平的评估体系,营造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提高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3)做好经济型酒店人才储备。受经济型酒店业人员流动更频繁、职位空缺的影响,经济型酒店的日常运营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要通过建立经济型酒店人才库,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如果经济型酒店哪个部门人员空缺可以立即招聘到适当的人员,缩短招聘时间,确保可以快速提供客户服务需求。同时做好经济型酒店内部人才储备的重要工作,加强经济型酒店内部储备人员的培训,如果空缺还可以通过内部重新部署人员来确保经济型酒店的日常运营。

三、结论

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对员工的要求:首先应该正确地招聘员工和给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并且提升员工创新的各方面的能力,然后鼓励、监督机制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员工适当的权利,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顺利完成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徐仰前,韩玉.经济型酒店服务创新与价值提升路径分析――基于价值链理论[J].科技创业,2010.

[2]蔺雷.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0-121.

[3]林淼,我国二线城市会展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岳菲菲.我国城市规模新标准划五类七档首按“常住人口”划分[J].企业家日报,2014.

篇5

前言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工程,实现与制造企业、城市配送及农村物送等的联动发展,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绍兴市利用“十五”重点工程杭甬运河的开通,顺势调整城市产业布局。根据《绍兴港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和《绍兴市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绍兴港将以杭甬运河为主动脉,新建以越城港区为中心的7个港区,规划建设以越城港区为中心的内河港物流园区,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1. 项目概况及意义

1.1项目概况

绍兴港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朱尉村以东、谢家岸村以南、窑湾江以北的地块,紧邻杭甬运河和长泗江航道,航道与锚地条件优越。该作业区规划占地519亩,建设工期2年,计划新建500吨级泊位17个(其中件杂货泊位6个,全天候泊位(粮食)3个,集装箱泊位2个,散货泊位3个,化工品泊位3个),泊位总长度为1300m。为配套城市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作业区预留用地1000余亩,用作后期物流园区的滚动开发。

1.2 项目意义

杭甬运河的开通使绍兴市从此结束了综合运输网络“一腿长一腿短”的不利局面,利用优异区位条件的越城港区,建设具有国际前瞻性的城市物流园区,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大的战略举措。绍兴市越城港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政策支持,也是浙江省“八八战略”所提出的“港航强省”战略、“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三大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成功开发好越城港区为中心的物流园区,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的减少,有利于城市工业布局的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绍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优势分析

2.1 政策优势

依托运河的干线航道,彻底改变原航道等级底、闸级多等缺陷,同时解决了绍兴原内河港口码头泊位分布散、小、乱、差及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工业布局的重新规划,促进城市的科学和谐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越城港作业区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现代物流园区,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政府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全省交通“三大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政策支持力度非常之大。

2.2 区位优势

园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长江和沿海的T形交叉口,杭州湾南部,杭甬中间,东距宁波128公里,西离杭州60公里,北毗上海220公里,处于长三角三大物流圈交汇点。项目作业区位于越城区东部,西靠绍兴市区,东接上虞,南邻嵊州、新昌与诸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3 经济优势

《2008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绍兴市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95亿元,经济总量位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8位,全省第4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090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7330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6.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29.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77.18亿元。

2.4 集疏运优势

杭甬运河东至宁波镇海与北仑,西通钱塘江,连接京杭大运河,直接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通,是迄今为止绍兴境内最大的内河航道。港区离铁路绍兴东站5公里,位于绍兴南通道枢纽中心(嘉绍跨江大桥)附近,紧邻104国道和329国道,靠近杭甬高速、绍诸高速(在建)与上三高速。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89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3公里、二级公路882公里、三级公路346公里;公路密度达107.69公里/百平方公里。水水中转、公路集疏运和铁路集疏运基础条件非常优越。

2.5 产业优势

绍兴市依托纺织、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已形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6个,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块有6个,50-100亿元的区块有7个,20-50亿元的区块有6个。港区直接辐射地区除绍兴袍江新区、滨海工业区、杭州湾工业区、中国轻纺城等大型产业基地,还辐射到绍兴县的化纤、织造、印染,诸暨市的袜业、珍珠、五金,上虞市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新昌县的医药、轴承,越城区的家私等聚集产业。

3. 物流园区战略设想

3.1 总体战略构想

组建越城港物流园区投资公司作为特许经营机构,由投资公司通过对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产权的拥有,实行地主港管理模式来发挥港区及物流园区对城市的贡献。即将来的绍兴城区及辐射周边区域,以越城港物流园区为中心、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周边集聚产业为支撑、老城区工业基地和袍江工业园、滨海工业园等为依托,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绍兴城区繁荣的开放型经济,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化速度,不断满足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广大企业提供广泛物流支持与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提高。

3.2 总体目标

借助政府支持,特许经营机构整体购置园区开发用地,成立投资集团公司,在“地主港” 模式管理下,充分发挥绍兴越城港区的交通、区位、环境、经济、产业、资源等优势,建立起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具有现代水准的内河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整合绍兴市区(含袍江工业区和本园区)的物流资源;培植和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应用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物流组织形式和服务功能创新;普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物流设施现代化、物流功能多样化、物流服务标准化,搭建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

3.3近期目标

根据规划要求,完成一期(绍兴市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区内519亩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 (道路、电力、电信、雨水、污水、供暖、供水、天然气、有线电视、土地平整)的基本建设条件。港口经营以自引和招商相结合,二年内建立起散货作业区、化工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及件杂货作业区,开设堆场提供仓储、配送及简单流通加工作业活动。

3.4中远期目标

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滚动开发二期(物流园区)、三期(商贸园区)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二期600亩、三期500亩。依托行业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三大平台,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组织环境;打破物流企业行业界限、部门分割和所有制差别,对全市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培育一批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实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物流园区;普及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实现信息和物流的有机结合;基本实现由传统分散式物流服务向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转变。

4. 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开发

4.1 战略功能定位

绍兴市越城港物流园区的产业目标是为了发挥内河港区的产业聚合效应,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推动现代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满足市区人民生活社会需求的大宗物资进行装卸、疏运、仓储及流通加工,降低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物流费用;为区域集群产业和临河工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降低企业物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扩大人口就业需求,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4.2战略选择

绍兴越城港区作为绍兴市首个内河港物流园区,具有区位、经济、产业、资源和集疏运等五大优势于一体,依托杭甬运河这一大动脉依河规划物流园区,必将对绍兴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园区结合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报批报告》、《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及《绍兴港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而成。新建的物流园区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优势利用、资源互补等原则必将以高起点、高标准作出战略选择。根据国内外内河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结合越城港区的自然条件与优势,越城港区建设战略选择为“地主港”管理模式下的“柔性化城市综合物流园区”。

4.3战略管理模式

采取地主港(landlord port)模式,组建越城港物流园区投资公司作为政府特许经营机构,由投资公司通过对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产权的拥有,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经营机构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全部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并从事经营,收取岸线、土地及基础设施的租金,实行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可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收取码头或库场租金。特许经营机构将收取租金部分(50-65%)用于港口的滚动开发,并负责港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港区日常管理工作。

4.4 战略开发进程

4.4.1 以港建区――港口物流起步阶段

主要是利用杭甬运河的开通,依托17个码头泊位(散货、粮食、化工、集装箱),着重做好散货、化工、集装箱三大货源的组织装卸、仓储、分拨、配送工作,承担起城市贸易港区的运输枢纽功能。同时,积极拓展港口功能,构建港口物流园区,建立起堆存、仓储、分拨、贴标签、刷条码等初级流通、配送及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内河港物流园区,使港区物流产业集群逐现雏形,使得传统港口业务、运输业务和物流产业集群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加强。

4.4.2 以区促港――港口物流快速发展阶段

在港口物流功能逐渐完善基础上,利用港口物流管理优势,借助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把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渐渗透到临港工业园区,包括袍江工业园区、滨海工业区、中国轻纺城等大型产业基地,产业涉及并延伸到轻纺(化纤、织造、印染)、化工、微电子、机械五金、伞业、机电、家私、食品加工等产业聚集的周边企业,进入配送加工型港口物流园区阶段。功能定位转向涉足全方位仓储配送管理,如加工、包装、配送和维护阶段。以一定规模的临港经济为重点开发客户、增加货源,促进港口进入效益回收阶段。通过这一阶段,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基本完善,产业集群会进一步发展,物流产业集群与传统港口业务、运输业务的网络化等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临港工业园得到相应发展,港口及物流逐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4.4.3 三区联动――港口产业集群成熟阶段

物流园区、港口作业区和临港商贸园区联动发展,港口物流园区进入综合发展阶段,港口物流成为城市或地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港口产业与城市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此时园区功能定位于整个供应链环节,上下游相关业务与资源的整合。通过参与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聚集船舶、、临港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及其他服务领域,集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于一体,发挥资源和规模优势,整合运作、协调发展,促进供应链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5. 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5.1 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绍兴的区位优势,强化现代物流业的支柱功能,全面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努力把绍兴市越城港物流园区建设成为绍兴市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综合物流枢纽。

5.2 产业定位

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发展需求、建设条件和产业产出的基础上,物流园产业发展定位为:立足绍兴市区居民生活资料需求及临近企业的社会需求,服务全市及长三角;建立城市生产资料和社会企业大宗物资与原材料的装卸、集散与分拨中心;以仓储、配送、流通加工、集装运输等增值服务为特色,市场交易与存储为基础,信息化和第三方物流为支撑的城市综合物流枢纽。

5.3区块功能

----货物装卸、集散与仓储中心,依托沿河17个泊位,对居民生活需求与工业需求的大宗物资进行装卸、集散与存储,着重做好钢材、煤炭、化工、集装箱与建材等物资的装卸、堆存、加工与配送的物流工作;

----商业区域配送中心,依托大型商场或超市配送中心的示范效应,重点吸引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终端消费品销售企业进驻,形成服务整个地区甚至长三角的配送中心集群;

----制造业原材料分拨中心,依托杭州湾及绍兴大桥交通枢纽,为本地区甚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提供优势低价的分拨业务,重点发展钢铁、纺织、煤炭、化工、机械电子及家电的主要原材料分拨和供应链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外包仓储物流服务,建设服务绍兴的原材料分拨中心;

----大宗物资的交易中心,利用管理优势与资源条件,创建新的交易方式,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利用信息平台,为本地企业甚至长三角、全国企业提供物流关系密切的信息服务。

5.4产业策略

----积极引进产业----国际性物流开发商;

----重点发展产业----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

----一般发展产业----大宗物资(钢材、煤炭、建材、日用陶瓷等)与化工产品的简单运输、单一仓储和货物装卸;

----积极发展产业----物流信息、电子商务;

----引导发展产业----商贸园区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城市急需物资的交投中心;开发集装箱运输,特别要重点引导企业改变运输理念,大力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

----重点培育产业----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与转口贸易甚至口岸功能。

6. 结束语

随着越城港现代化城市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可将众多企业集中在一起,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建立起略协作关系,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实现跨行业的优势互补与协作,有利于发展整体优势,有利于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亚竹.港口物流园区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25.

[2]陶经辉.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46.

[3]宋炳良.港口经济政策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1.

[4]真虹.柔性化港口的发展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3.

[5]徐秦,陈雪峰. 浙江港口资源整合的趋势――港口物流[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 徐秦. 杭甬运河对浙东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J]. 水运管理,2005,(11).

[7]浙江省港航管理局.《2005年浙江省港航统计年鉴》[M].2005,(6).

篇6

企业为了实现长远战略及增强自身财务竞争优势,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进行分析来谋划企业资金均衡流动,即是企业财务战略。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需要基于财务战略角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税收筹划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水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和税收筹划概述

在企业制定财务战略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科学规划企业资金,以此来推进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动,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金的价值,企业财务战略也是为了提升短期财务价值的财务筹划。

税收筹划需要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通过灵活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企业税收收益,属于企业税收战略,从而有助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税收筹划过程中,税收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合理及合法的手段来减轻企业税负压力,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税收政策来达到合理避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基于财务战略的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筹划的意识不强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缓慢,一些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性,税收筹划意识不强。再加之企业税种繁多,这也使企业对于税收筹划所投入的精力较少。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能力不高

税收筹划风险控制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发生,主要是没有按照相关的税法进行筹划,再加之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机制普遍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税收筹划管理岗位,这就更加大了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三)税收筹划人才缺乏

当前有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专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人员,税收筹划管理人员普遍无论是税收知识还是业务能力都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这就导致税收筹划方案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基于财务战略的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企业税务管理制度

在当前企业税收筹划管理工作中,需要对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做好税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够严格遵守,确保企业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战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对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才能有效增强工作人员履职过程的内部控制,并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企业成本费用的税收筹划

在企业成本费用税收筹划过程中,以固定资产折旧率的选择为例,可以有效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来选择适宜的折旧方法,使处于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直接的影响。再比如,企业需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的存货计价方法。在原材料价格下降时,存货计价方法成本则较高,企业纳税额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则企业税负t会降低。所以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可以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科学对税收进行筹划,确保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有效支撑财务战略真正落地。

(三)完善税收筹划的基础性工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因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这对合理安排财务管理战略及税收筹划工作十分有利。同时,财务人员还要进一步对企业财务报表内控管理,使其能够真实有效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反映,为企业管理层制定运营计划提供重要依据,使企业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应将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企业税收筹划纳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科学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拓宽税收筹划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制定长远的财务战略目标,同时还要对企业税收筹划途径和方法进行不断地拓宽,从而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注重税收筹划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有效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的实际经验,才能充分转移企业税费负担,为企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企业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基于企业财务战略角度出发,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自身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创新企业税收筹划方法和途径,科学合理地设计企业税收筹划,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城市内各种交通进行一个全面合理有效的部署,包括制定交通政策、确定交通方式和建立交通管理体系。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传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已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求,造成交通拥堵,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特点提出新的规划设计思路。[1]

1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布局的规划设计,但当时的城市建筑规模和人口密度较小,交通方式也单一,交通规划设计主要服从城市布局,对交通自身影响考虑较少,但当时出现了人车分离的道路横断面设计,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一书提及了“因天才,就地利”的因地制宜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思想。唐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强调了道路系统的功能划分,出现了御用道路、全市通干道、坊里的城市道路和坊内小路4种不同功能道路,与当今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设计思想基本一致。北宋时期,城市道路设计理论强调道路规划与城市水系、商业贸易、居民生活的结合,出现了对外交通枢纽。

国外古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防御系统建设,基本思想是使军队能快速集结和快速到达防御点,道路系统通常以方格形、长方形、方形为主,以中心广场为交点向四方辐射。工业革命以后,资本的聚集也带来城市交通拥挤、环境不断恶化的“城市病”,为了克服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混乱情况,新的交通规划思想不断被提出,主要交通规划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分散城市人口、调整城市的结构形态、控制城市规模以及规划整个街道,形成了包括邻里单位规划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新城理论、双层城市理论在内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开始从土地利用、市民出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设计规划,注重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其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联系,城市交通规划开始从技术手段层面上升到社会――技术层面。另外随着预测模型、规划模型、交通方式结构的不断优化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城市交通规划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预测准确性也得到较大的提高。目前,城市交通规划基本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量预测,在已有的城市结构布局、用地情况和交通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手段,制定交通发展战略以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

2传统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交通规划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扩大,人口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资源不断耗竭,这些都给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已不能与城市发展保持良好的一致性,甚至二者是互相干扰。城市交通规划可能破坏了城市的风貌,而城市发展规划也可能压缩交通规划设计空间,尤其盲目开发建设会极大扰通秩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规划设计目标单一,就交通论交通

传统交通规划设计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只是片面追求交通设施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系统功能。设计中依然以城市道路建设作为交通规划设计核心,就是哪里有拥堵哪里就建设,而较少考虑建设后的运输组织和服务规划。道路数量越建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但城市依然拥挤。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忽略交通系统之间的优化管理,交通规划设计与环境、社会、资源、未来脱节,基本陷入了“经济发展交通需求量增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严重限制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规划建设周期。[3]

(2)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脱节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忽略了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往往把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配套规划,置于从属地位。二者在编制时序、编制理论、管理体制上处于一个相互独立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交通规划多从设计构图和平面上研究,缺乏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定量影响分析,造成交通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满足不了需求,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发展。

(3)缺乏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分析和评价

传统交通规划设计缺乏对“资源-环境-交通”三者关系的研究。城市交通其实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交通不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将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这基本没有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涉及,没有对资源消耗量的分析评价,没有对污染物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控制进行研究,交通规划设计评价只考虑到了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4]

3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新思路要点

(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体化”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应当同步进行,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城市交通规划应当上升到法律范畴,与城市规划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此外,应当加强对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制和层次也应当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城市交通近期规划以及战略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战略规划一一对应。基本原则是交通规划设计应当满足与城市结构形貌,城市发展步调一致,城市发展的带来的交通量不能超过交通规划设计的交通容量,城市建设用地不能压缩交通规划的道路用地,保证城市交通必要的发展空间。[5]

(2)基于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当转变思想,充分平衡城市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以“车本位”的设计思想转变为“人本位”的设计思想,在考虑交通需求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环境因素。主要的手段是要通过充分的环境评价、资源评价方法,建立起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规划指标体系。认清交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加强对交通系统自身的合理有效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降低交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追求“资源-环境-交通”和谐可持续发展模式。

(3)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管理

城市交通规划的战略管理应当根据城市的交通发展需求和城市的经济、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通常要包括远期规划、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远期战略规划一般是30~50年的规划,要着重考虑战略性、指导性。中长期规划,应当是5~20年,应当考虑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其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位置分布和发展用地范围。近期规划一般是1~5年,要加强对现有交通状态的评价,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合理改造,不断完善目前的交通网络。[6]

4总结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一体化”,使二者和谐一致发展。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对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另外应充分做好近期、中期以及长期规划,通过转变思想和加强管理和计划,充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交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荣国,杨立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10).

[2] 陆建,王炜.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3. 20(3):11-15

[3] 许梦英 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改进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篇8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二)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篇9

一、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含义在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资源型城市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原材料等物质基础的基础性工业城市;有人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城市等。但一般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主要依靠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导而兴起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1资源型城市地区分布情况统计表

区域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计

东部沿海地区2031419

东北老工业地区02121933

中部地区0282333

西部地区0123033

合计252586118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获得

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笔者认为,鉴于资源型地区实际情况,其产业发展还必须长期依赖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发挥其作用。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例如,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无法使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内在化、无法自我克制以避免垄断、无法有效地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等。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备和市场的不完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永远都是高效率的,并且可能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凝聚力。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邳州市的目标是确保东陇海第三大城市的地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道路建设将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道路建设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只有加快交通道路的建设,才能带动整个邳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邳州市交通道路现状

1、市区交通拥挤

在上下班时间及周末的高峰时段,市区拥堵状况十分严重。集中于人民商场到宏大华联路段以致西段延伸到运河小学,东段延伸到李口小学,其中包括一些狭窄街道、超市及菜市场。私车、公车经常出现堵死情况,车辆20分钟前进100米的情况频繁出现,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2、道路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的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铺设新的道路网。许多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和人行道,以致行人过马路混乱,这对于行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同时,我市交通护栏在一定程度上的毁坏以及高低不一,未能起到很好的隔车隔人的作用,而且各式各样的护栏对我市的市容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车辆停放难

邳州老城区停车场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老城区停车点非常少,无法满足市民停车的需要。车辆停放难已经日益成为影响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彻底解决我市车辆停放难的问题,相关部门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这项严峻的工作中来。

4、交通不易管理

我市交警大队交警数量明显不足,部分交警人员职业能力不足,加上部分市民不予以配合,在出现高峰时段,即使全警出动,也难以应付交通混乱的状况。

二、交通拥挤原因

1、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老城区建设于几十年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规划。在市中心,道路过于狭窄是造成拥堵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超市、菜市场和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分布过于集中。以宏大华联到人民商场这段路为例,在这条主干道上,分布着运河小学、人民商场、时代广场、百货大楼、宏大华联、人民医院、康乐大世界、运河中学、李口小学等等。一到高峰时段从运河小学就开始出现拥堵情况,直到学生解散完毕,这种拥堵情况才得以缓解。

2、路口的红绿灯设置不合理

红绿灯的设置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不能盲目的进行设置。在市中心的主干道上应该给车辆留出更多的通行时间,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人行道分配合理的时间。

3、人口过多,车辆增长速度过快

根据江苏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邳州市户籍人口184万人。面积2088平方千米,人口分布过于密集是造成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此同时,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邳州私家车每月以600-1000台的速度增长。如此庞大的数字是造成交通拥挤的又一重要原因。

4、行人及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三轮车非法运营严重

行人及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市民法律及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相对淡薄。在人行道上经常出现闯红灯的现象,机动车辆的避让导致了正常交通的混乱。三轮车非法运营严重,在繁忙街道,三轮车非法停靠载人,比如人民商场的门口,经常停靠大量的三轮车载人,使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变的更加拥挤不堪。

5、摊贩占道经营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在老城区街道治理做的并不完善,在一些商场超市及娱乐场所门口摆布着大量的摊贩,由此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容貌,对交通的运行更是极大的困扰。

三、道路规划的目标及解决交通拥挤的措施

道路交通的规划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道路规划水平,是我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以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我市交通道路的规划,争取赶上并超过现代化城市道路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并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善道路建设情况。可以请一些权威人士及专家来实地考察,然后提出规划和改善意见。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加快主干道的改建,最重要的就是将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的行人区分开来。要将红绿信号、车标、车线等明显的标志出来。

第二,重视交通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原交通管理队伍的基础上,要适当的增加管理队伍的人员数量,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高端管理人才的吸纳,提高道路建设队伍整体的素质水平,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河北的一些城市,为了给机动车辆留出更多的地方,已经将非机动车辆道路划分的窄的不能再窄了。我市的道路规划决不能这样做。非机动车辆车道和机动车辆道路一样重要,在此原则上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才是科学合理的。

第四,加强全市道路管路人员和全体市民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加强道路管理人员的职业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道路管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素养能力,在出现了道路拥挤情况下才能及时做出反应的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也同样不容小视。全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会极大的减少闯红灯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道路交通便会更好的发展。

除了以上四个措施之外,还应该重视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在我市道路规划中的重大作用。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只要对城市的道路规划有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思想,那么这个城市的道路发展就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除了这些措施,还有很多相关的方法可以有力的加快我市的道路规划建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结论

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通过吸收高端道路管理人才和道路规划建设人才,运用先进的工具和交通设施来对我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此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更好的提高我市全体市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 旭.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

篇11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来源,近年来土地储备制度被我国政府作为一种创新性土地流转方式引进。所谓土地储备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招标,拍卖,回购,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收集起来,经行前期开发以满足市场供应和土地规划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济管理制度。从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的一系列运转流程来看,土地储备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且需要大规模前期开发资金的长期项目,它属于房地产开发的前期阶段。蚌埠市土地储备中心成立于2001年9月,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随着国家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和蚌埠市土地储备中心这几年的发展,其职能基本健全,主要负责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资金预算编制,依法征收规划用地建设用地,负责土地储备前期开发管理工作,及时合理出让土地。同时蚌埠市土地储备流程也日渐完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方式,见图一:

图一:蚌埠市土地储备流转过程

在蚌埠市迎来创新性的这几年,城市土地规划不仅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跟全国大多数土地储备一样,由于土地储备的垄断性强,营运时间长,资金需求大,以及土地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土地储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见图二:

图二:土地储备风险

但是蚌埠市最近几年为发展城市经济,致力于城市规划,土地储备中心正在按照市政府土地“大储备”的工作思路,即“储备土地―融资贷款―招商推介”的方针进一步增加政府土地储备量,因此政府需要大量的土地储备金,然而单纯依靠蚌埠市政府以及财务部门有限的财政拨款以及非常低的土地收益金返还比例难以满足土地储备的需要,导致蚌埠市需要依靠大量的融资贷款,而融资贷款主要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可以占到80%左右,这就导致了蚌埠市土地储备的主要潜在风险隐患―土地储备银行贷款财务风险。

银行贷款财务风险是指:在土地储备进行过程当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土地储备的真实收益会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从而导致土地储备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本身土地储备财务风险是不易显见的,因为土地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加之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较为薄弱,并且银行主要采取事后控制,不能进行前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和风险反应,在整个市场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在土地市场活跃度较好的情况下风险较小,但是一旦土地市场活跃度下降,土地储备很容易因为无法变现而带来负债危机,在财务杠杆的放大作用下很容易造成银行收不回本金利息,形成经济瘫痪。蚌埠市最近几年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其风险隐患更是不同一般,进行土地储备风险评估非常必要。

土地储备贷款财务风险评估

对蚌埠市土地储备贷款财务风险评估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性项目,通过对蚌埠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评估,确定土地储备风险敞口,然后根据风险容忍度进行风险战略管理能够达到事前控制的效果,避免造成银行财务风险和市场经济混乱。

由于土地储备项目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存在大量模糊指标,并且有些数据不是非常完善,因此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蚌埠市土地储备贷款财务风险比较合适。

简单模糊评价法的应用

由上表可以建立如下因素集:影响因素= , , , 评价集:用V表示,则评价集= 这五种可能的评价,并且可以事先设定一个打分阈值,根据不同的风险敞口大小打出高低不同的分数。

单因素模糊评价。这一阶段对所有评价因素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从而获得整个隶属程度的模糊矩阵。

建立各自权重集。不同的财务指标由于其所侧重的财务方面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因素建立不同的权重集。用 表示。求出各因素的权重指标之后在对其进行组合权重,消除因为个别非常规性因素的影响。从最上一级开始,自上而下的求出各级指标关于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

评价结果表显示,有52.04%的可能性是一般风险,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此风险敞口应在一般风险范围内浮动,但是由于风险整体偏向高风险处,再考虑一些定性因素,从而得出蚌埠市该土地储备项目风险为一般偏高风险。土地储备中心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敞口决定是否进行该项土地储备,银行在对该项土地储备贷款时也应该根据自身风险控制体系理性决策,从而才能达到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双赢。

在现有阶段,蚌埠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还没有非常完善,土地储备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仍然主要来自银行银行贷款,如何能够避免市场活跃度降低土地无法变现而给造成的经济压力是政府在进行土地储备项目之前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在前期进行贷款风险评估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甚至利用风险的选择之一,不仅能够达到规划城市土地分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还能整体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希望蚌埠市土地储备能够在抓住机会的同时看到机会背后的挑战,理性应对,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