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46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1

一、 引言

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下,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将促使管理者在费用、人力、物力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产品质量保障效率最大化。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质上是结合产业实际,对体系进行吸收、消化、转化。

以舰船备件管理技术为例,舰船是一个可维修的大型复杂系统,具有军品的基本属性,使用方对其服役过程中的质量管控要求严格,除了要保持平时的战备完好性之外,还要满足战时优良的战斗损伤维修恢复特性。备件是舰船服役过程中进行维护检修和应急处理的保障性物资,过量的备件配置会影响舰船的载重和空间从而影响有效战斗载荷,造成装备经费的浪费;备件的匮乏又将影响舰船的顺利维修,导致服务中断。因此,深入地研究和提升舰船备件管理技术,是保障舰船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军事意义和应用价值。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舰船产品出口的增加,配套形成完善的备件管理方案,实现产业质量保障服务,将有利于促进舰船产品的出口,提升我国舰船产业在世界上的质量口碑,促进舰船制造经济的发展。

文章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舰船备件管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并借鉴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维修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从舰船维修体制的研究出发,阐述舰船维修级别、维修策略对备件配置管理的影响,并研究舰船备件管理技术下一步创新方向,为我国舰船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由于舰船具有可维修的特性,备件管理方案重点用于保障海上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为区别于一般问题,文章主要研究随船备件管理技术创新。

二、 舰船产业科技创新体制研究

产业体制创新是指对企业各种组织构架和运行关系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组合,从而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开辟道路。舰船产业的科技创新体制架构包括舰船运行、舰船维修、舰船备件、舰船管理等方面,其中,维修是产生备件需求的原因,舰船采用不同的维修体制,将直接影响对备件数量的需求。维修体制主要是指维修级别、维修策略和各种维修的职责。其中,与备件需求密切相关的是前两者。本节分别介绍舰船装备维修级别、维修策略的分析方法及其对备件配置管理的影响。只有确定了舰船装备的维修级别和维修层次,才能提出相应的备件配置管理方法。

1. 舰船维修级别。舰船装备维修级别分为三级: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其中,基层级由舰员在舰上进行日常检修,排除小故障;中继级由舰队修理所或修理船对较大型设备进行修理;基地级由海军造修船厂或原设备制造商对舰船进行预防性维修或大故障的排除。

针对不同设备不同的故障模式,所采取的维修方式不同。依照部件层次,可分为:①故障现场可更换部件LRU(Line Replaceable Unit);②车间可更换部件SRU(Shop Replaceable Unit)。对应基地级维修的是SRU,相应地就不需要随船备件;对应中继级维修,需要分两种情况,舰队修理所对于备件的配置而言与基地级一致,而如果由修理船提供备件,则需要考虑船队共用备件的问题;对应基层级维修的是例如,其解决的是随船备件的配置问题。因此,确定随船备件的前提是确定舰船装备的维修级别。

对于装备部件维修级别以及层次分析LORA(Level of Repair Analysis)的问题,Lilian Barros和Michael Riley(2001)建立了LORA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并开发了LOROM软件包,通过分支定界启发式算法求解。Eduardo Siqueira Brick和Eduardo Uchoa(2009)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MIP(Mixed-integer Programming)模型,并利用商业软件CPLEX9.1在合理时间内,求解了维修级别规划问题。

2. 舰船维修策略。舰船维修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因素,对故障部件的更换方案进行优化和选择。对于维修策略的认识,经历了从紧急维修CM(Corrective Maintenance)到预防性维修PM(Preventive Maintenance)的跨越。

紧急维修对备件配置的影响一般通过经验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的故障数据分析备件配置方案。例如,易宏(2003)等通过对舰船零部件的MTBF、故障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备件的配置方案。对于预防性维修,多考虑定时维修下的备件配置方案,如Armstrong和Atkins(1996)基于定时维修策略,对备件配置方案进行了优化。也有学者同时考虑两种维修情况下的备件更换策略,如Ward Romeijnders(2012)等对Fokker Services航空设备维修服务公司10年来的备件需求数据及维修信息情况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兼容考虑两种维修策略情况下的备件更换策略较以往Croston预测方法提高20%的准确率。

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维修条件也会对备件配置方案产生影响。唐成(2012)等对是否配置随船修理设备两种维修能力下的随船备件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置随船修理设备可以降低随船备件数量。因此,要细致全面地研究舰船备件管理问题,不同维修策略导致的不同备件需求影响不能被忽略。

三、 舰船产业备件配置管理策略分析方法

对于舰船不同种类备件配置数量的决策,一般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建模方法的不同,意味着研究备件配置问题角度的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以下三类:

1. 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方法。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方法是一种统计手段,它不考虑产生备件需求的因果关系,而是对以往备件需求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由此预测装备的备件配置数量及种类。

目前,基于历史数据预测备件需求的方法分为两个流派:一是基于唯一时间序列里各个部件历史备件需求数据直接进行预测的方法,称为直接预测法DF(Direct Forecasting);二是对分系统(由部件组成)时间序列和各个部件时间序列进行多层级分析预测,最终按照一定比例合成获得各个部件的备件需求的方法,称为层次预测法HF(Hierachical Forecasting)。

已有不少学者基于上述两类数据预测分析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例如,冯杨(2011)等人利用简单指数平滑方法SES(Simple Exponential Smoothing),对某型舰艇备件进行DF分析,建立了舰艇间断需求备件的预测模型。Seongmin Moon(2012)在SES基础上,利用“R 2.6.2-forecast”软件包确定最优化的平滑指数系数,对韩国海军184艘舰艇的年度备件需求数据进行HF层次预测,获得了较以往DF直接预测方法更准确的结果。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还将机器学习、模糊数学、大数据分析等思想融合进基于历史数据的备件需求预测方法中。D. Petrovic(1992)等开发了Sparta(Spare Parts Advisor)软件,基于历史数据不断给出备件配置方案,并通过不断向使用者提问对方案进行筛选,直至给出结果。李涵(2010)等将影响机载导弹部署备件需求的六项因素量化,利用单隐层BP神经网络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实现对下一年备件需求量的预测。

2. 基于METRIC理论的配置方法。METRIC(Multi-Echenlon Technique for Recoverable Item Control)理论由Sherbrooke在1968年首次提出,他以平均缺货率EBO(Expected Back Order)为衡量指标,对可修复部件的供应链进行管理,并实际运用于美国空军备件保障体系。Muckstadt(1973)在METRIC模型基础上,对部件进行分级,形成多层供应、多级部件的MOD-METRIC模型,并应用于美国空军的F-15武器系统。Hillestad和Carrill(1982)提出Dyna-METRIC模型,研究部件送修与备件库存系统的瞬时活动,用于解决装备在战斗状态下发生不定常的备件需求。Slay和Graves(1985)各自独立地将原METRIC理论中部件修复时间服从的泊松分布替换为负二项式分布,更真实地反映维修过程,形成多层供应、单级部件的VARI-METRIC模型,随后,Sherbrooke(1992)将上述模型拓展成多层供应、多级部件的VARI-METRIC模型。

在这些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创新探索工作,使其更适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Gross(1983)将VARI-METRIC模型中维修能力无限的假设修正为更真实的有限维修能力,引入闭排队网络理论描述维修过程。Rustenburg和van Houtum(2001)等荷兰学者,将VARI-METRIC模型应用于荷兰皇家海军护卫舰队的备件管理,并计算舰船系统的保障概率作为优化目标,以备件预算费用为约束,利用贪婪算法进行优化求解。

3. 基于系统可靠性的配置方法。像舰船这样的大型机电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故障部件都要立即进行更换,可以留待返回基地后再进行检修更换。Sleptchenko(2005)等依照舰船部件发生故障后,带来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对预算经费的影响,将部件按照重要程度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开始用系统观点来看待问题,有些小部件不产生影响的故障不进行考虑,但他并未给出定量的数学模型。

易宏以保障舰船的任务可靠性为最终目标,利用故障树方法(FTA)分析了备件数量对任务可靠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单船随船备品备件优化配置决策模型,并自主开发CTIGER软件,基于历史数据采用Monte Carlo仿真法模拟故障过程,获得了备件优化配置种类和数量清单。在此基础上,程鹤(2007)提出舰船编队在航率的计算公式,并建立了相同备件共用策略模型,探索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船队备件优化配置方法。

四、 舰船产业备件管理技术创新发展建议

随着舰船装备技术的发展,随舰搭载装备日益复杂,在现代管理体系要求下,为提高舰船装备质量,促进舰船产业发展,舰船备件管理技术需从以下四个方向创新发展。

1. 以系统可靠性指标为中心进行备件保障。备件保障的唯一目标是保证舰船任务的顺利执行,对于单船,可以选用使用可用度或任务可靠度为目标;对于舰船编队,可以选用在航率或船队任务可靠度为目标。利用FTA模型和Monte Carlo仿真计算舰船系统可靠性的方法,使部件失效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大小通过部件关键重要度这一指标得到体现,综合了部件失效概率、备件缺失导致的后果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冗余设计等要素,实现了对备件重要度的分级。以系统可靠性为保障目标与实际需求最为契合,从满足系统可靠性的角度来指导备件配置,能做到“抓大放小”,减少无关“大局”的备件配置,节约经费、空间和载重等有限资源。

2. 综合定量与定性要求的多约束、多目标优化。随着舰船任务目标及约束条件多样化,在确定备件配置方案时,需要对多种定性或定量的需求进行综合考量。金家善等综合考虑了保障费用、仓库空间、载荷及维修能力为约束条件的备件配置问题,运用专家打分、归一化方法对定量与定性条件进行处理,建立了约束因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为解决混合约束下随船备件配置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尝试。如何将舰船备件配置中的模糊要求精确化、定量化,并构造多约束、多目标优化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等新理论的非线性预测。由于舰船备件消耗数据有限,具有小样本、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等特点,传统的基于非线性样本线性化的预测思想准确率低。Corinna Cortes和Vapni(1995)等学者提出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理论,较好地解决了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卫一熳(2015)等运用灰色加权关联方法对影响备件消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SVM理论,建立了灰色加权关联分析与多尺度最小二乘支持SVM组合的学习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影响因素与备件消耗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如何将最新的非线性预测理论成果应用于舰船备件预测,值得继续研究。

4. 舰船编队备件共用策略优化。舰船执行任务主要以编队形式进行,舰船之间有许多通用备件,当编队内舰船出现备件短缺时,可由其他舰船通过横向供给进行补充。国内外学者Cohen(2006)、H. Wong(2006)、陈砚桥、程鹤等均考虑了横向供给对备件配置种类、数量带来的影响,但对于三艘以上舰船的多对多横向供应体系共用策略(Pooling Game)优化并未做研究,没能形成舰船编队一体化备件保障体系。

五、 结语

对比国际上舰船产业管理经验,美国舰船制造商在备件初始供应阶段,利用“基于战备完好性的备件供应”方法计算备件需求;在正常供应阶段,他们基于全球历史需求数据进行分析,以此预测需求,实现了向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过渡。这一备件管理方式可以滤除突发性的备件需求增长,有效地把具有持续性需求的备件和间歇性需求的备件分开,极大提升了舰船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质量,促进其舰船制造工业的“本土化回归”。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舰船装备保障理论的研究,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指导下,坚持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历史数据、企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保障方案,实现舰船备件管理的精确化、系统化,为舰船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雅彦,孟晓哲.基于航空产业的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6):71-73.

[2] 计国君.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8.

[3] 方道红.论军械仓库管理与质量管理技术[J].现代管理科学,2000,(4):48.

[4] 但斌,胡丹.平战结合下大型服务系统应急备品备件管理研究[J].软科学,2012,26(145):51-54.

[5] 易宏.舰船总体可靠性通用模型及舰船可靠性工程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3.

[6] 唐成,梁晓峰,陈砚桥.配置随船修理设备对备件储量影响的仿真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2,(1): 95-96.

[7] 冯杨,尹迪,罗兵.基于SES的不常用备件需求预测模型[J].兵工自动化,2011,30(2):18-21.

[8] 李涵,周东君,张锋.基于BP网络的机载导弹备件需求量预测[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0,25(4):457-61.

[9] 程鹤.陆军船队备品备件优化配置策略[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卫一熳,邢焕革.基于灰色加权关联与 MS-LSSVM 组合的舰船备件需求预测[J].舰船电子工程, 2015,(1):126-30.

[11] WONG H, VAN HOUTUM G J, CATTRYSSE D, et al.Multi-item spare parts systems with lateral transshipments and waiting time constrain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1(3):1071-93.

篇2

作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机构,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力度,保证我国的电力行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前景,彻底扭转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困境。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篇3

一、引言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措施。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借助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发,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科技创新又被分为技术、知识、管理创新等不同的板块,涵盖着资金、知识、制度等多个不同的要素,是创新元素以及创新的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提供出科技创新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工伤管理的模式,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

(二)工商管理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所设计的领域以及主体较为广泛,因此政府在对组织作用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倡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的职责进行明确,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以及流程,科学地支配科研资金,做好科技成果的测评工作。与现代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站在内部以及外部体系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而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为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指路明灯。

(三)工商管理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层次上,企业有必要营造出尊重知识、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带动企业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逐渐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站在企业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上,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素养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流程,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此之外,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创新的元素充分融入科研活动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挑战。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一)强化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在供电企业内部,对工商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与科技人才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体系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供电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逐渐关注高端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才招聘的渠道进行有效优化,为企业招聘更多高科技技术性人才;其次,对目前在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这些高水平人才在对工商管理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工商管理体系内容以及模式的改革。

(二)用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体系创新供电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出现,科技促进生产的理念得以实践,也是对科技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思维拓展、科研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核心技术得到了升级,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推动力。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创新以及思考中实现前进。供电企业需要正视工商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商管理的内容带动科技创新,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工商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两者成为互相促进的个体,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 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 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1.3 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2 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 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2.3 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 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3.2 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3 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 0 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优化,尤其是在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可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项目运作。但是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部门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中运用科技创新的职能和效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各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在日益转变,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工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综合科技创新的各项优势,提高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积极促进整体管理控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加强企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含量,向科技型方向转化,规范项目管理和标准要求之间的系统化流传,从根源上实现项目运行和技术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领导阶层对项目运行和企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增加科技创新程度,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对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性监督,增加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体现出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优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企业要有机地把工商管理系统与科技创新产业相结合,转变传统管理控制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管理职能和成效提升有利于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企业效益的长远性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增加对其重视程度

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成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整体运营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项目运营中科技创新的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地位,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成效性有明显作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层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基层项目管理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控制阶层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转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

(二)利用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企业工商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不断随市场形势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项目结构在不断发生转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入,增加了管理系统的科技性与时效性。科技创新代表了先进化技术与开拓性的思维方法,企业积极加快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对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升级更新,确保企业运行框架和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建设创新型团队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引导。因此,企业要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具备科技创新型能力和意识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主要对企业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革优化。团队建设要提高员工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项目经验的掌握,确保创建的团队符合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需求。

(四)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形势所淘汰,总结经验不难看出,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符合当前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理念和思想,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形势,理清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化进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加大领导阶层对其重视程度,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型团队,将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鹏,许恒源.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5(47):122-122.

[2]傅宏.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137-137.

篇7

受传统科技管理体制和体系的影响,科技管理体制中僵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科技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的格局还没有被完全打破。科技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科技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实际要求,难于形成科技管理的良好空间与氛围,造成科技资源、管理重点的分配不公,出现科技管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影响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制约着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平台与方向,与其他事业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系发展的状态出现了明显落后和不足的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机制需要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目前实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并没有将市场发展规律的指导性作用发挥出来,使得项目研发与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离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产学研究联系不紧密。

1.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受科技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问题将会使科研工作的发展进入逐步下降的“死循环”,既形不成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也不能形成科技成果与商品的有效转化,使科技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社会的认可和市场的肯定,难于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势,形不成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持。

2构建创新体系为背景的科技管理新体制

2.1转变科技管理工作的观念

新时期科技管理工作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中,要将转变观念和创新理念列为头等大事。要从科技管理体制和意识两个重要层面入手,将科技管理工作的职能做到分解,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有效分类,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真正将精力放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此外,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科技管理工作要主动利用社会上专业组织的优势,大胆将监督和评估职能让渡给第三方,这样可以有效集中科技管理人员的精力,落实科技管理的责任,在创新科技管理工作观念的同时,做到对科技管理工作质量和体系上的保证。

2.2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问题,应加速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进程,要将市场资源引入到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之中,建立科技管理与市场结合的新体制,以科技人才、学术成果作为资产,加深科研单位与市场的进一步合作和联系,使传统的、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商业化,在发挥科技成果经济和市场优势的同时,发展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2.3建立和健全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技人才的评估评价体系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要针对当前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问题展开评价机制的创新,使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与日常其他工作相分离,将科技人员更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真正实现对科技人才的约束、控制和激励,在正确评价人才、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做到对科技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保证,提升科技人员的原创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更高科技成果的诞生铺平体系性和机制性道路。此外,要通过评价机制形成科技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使科技人才能够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坚定科技事业的从业信心,取得外部环境和内部认知的双方面认可,做到对科技人员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达到创新和改革科技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目标。

篇8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篇9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产生有益效果的行为。现有标准是知识积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或验证的,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科技的创新刺激标准制定者要不断制修订出新的标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科技新局面,标准为创新提供一系列的参考基准。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一个刚产生的创新成果并非为多数人认知。科技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创新而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组织参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可分为转化、运用、应用等阶段。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规范性文件——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广泛接受。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基础,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力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适应这个新时代,标准化管理需要不断寻找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支撑,建立与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应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以及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通过标准的贯彻执行,助推科技创新变革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科技创新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与经济结合以及产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性和管理的风险性。科技研发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性是由于科研主体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的市场风险,使得其必须组织管理日常科研、协同相关方正常运作、处理内外问题,才能使得科技研发顺利进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结果有引导规范作用,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资源,促使各种行为变得可以预测和容易管理,从而减少创新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篇10

从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看,主要包括档案科技观念创新、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档案科学知识创新和档案科学技术创新四个方面。

一、档案科技观念创新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首要的是档案科技观念的创新,档案科技观念创新是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档案科学知识创新和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档案科技观念的创新,要求我们摒弃原来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造一种符合档案事业发展和社会的新的时代的新观念。

树立档案的大科技观念。档案学是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不仅有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理论等社会科学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有档案保护技术、修复抢救、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研究。因此,要树立大科技观念,使档案科技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培养档案人员的创新思维。要通过多种方式,使档案人员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档案管理的方法,更重要的使他们学会创造性学习和工作,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承担的各项任务。

二、档案科技管理创新

竞争力等于先进的技术加有效的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也不能释放出来潜在的竞争优势。档案事业也是如此。档案科技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档案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档案科技体制改革、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置、档案科技项目和成果的管理、档案情报信息管理、档案科技宣传、档案科技队伍建设、档案科技交流与合作等。要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档案科技管理。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是档案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档案科技机制,建立健全档案科技管理法规制度,加强档案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档案科学技术评价体系、奖励机制,优秀档案科研成果应用、推广、转化等,对档案科技人才、档案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物质条件等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大档案科技投入,开展档案科技攻关,从宏观上,对我国档案科技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与重组。

三、档案科学知识创新

档案科学知识创新是指通过档案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和行为。其主要功能是档案科学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档案科学知识的创新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档案科学技术进步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档案科学知识创新为我们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档案科学技术创新

档案科学技术创新包含了档案创新成果的生产和市场的实现两个重要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思想、技术发明、工程设计、样本研制、中间试验、试生产、批量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商业利润的实现。档案科学技术创新通过发明的生产应用,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档案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环节。技术创新是指学习、引进、开发和传播新技术的过程和行为。

我国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来讲,它是一个涵盖了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系统、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和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

一、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系统

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系统是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系统,它承担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的职能,起着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的作用。档案科技管理部门是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枢纽。198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科技处,宏观管理全国的档案科技工作,随后,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科技管理机构,这些档案科技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档案科技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中,应建立一套适应我国档案科技事业发展的科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如健全档案科技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科技工作,建立档案科技管理网络,明确分管领导,将档案科技工作纳入本地区、本系统和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科技工作计划之中,制定相应的档案科技工作法规制度,加强档案科技项目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档案科技工作保护机制。鼓励和激励档案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对档案科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营造良好的档案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二、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

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档案学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专业高等院校等。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档案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他们所生产的档案科学知识和发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源,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2002年统计,我国有9个档案科研机构,有28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档案专业。①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国家档案局直属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党的十五大以来,他们面向全国档案部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独立完成、以科研所为主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100多项,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应用,在档案保护和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档案学科的开创者。1978年以来,档案学院共召开了数十次档案学术研讨会,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承担了《大百科全书・档案卷》、《档案学词典》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编和撰稿任务,承担了教育部30多种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学院教师编写教材、专著、译著、工具书500多种,、译文1500余篇,其中1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③

档案部门要建设好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档案专业高等院校为龙头,省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省市档案馆和有积极性、有科研能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互相配合,确定主攻方向,有所侧重,通力合作,形成一支档案科技创新生力军,共同开展档案科学知识创新活动。

三、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系统

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企业,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具有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和承担收益、风险的主体。企业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它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去从事档案科学技术创新,是把档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部门,在档案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怡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强强合作,共同投资设立的深圳市世纪科怡有限发展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科研开发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40余项,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发文推广和立项批准,内容包括了档案管理系列和数字档案馆等。④

四、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系统

以档案专业高等院校和其他档案人员在职教育培训机构等为主的机构,构成了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它是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档案专业教育结构。这些机构为档案事业培养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

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中,档案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档案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档案专业创新人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高新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应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的档案创新人才。档案部门应做好档案创新人才规划,实施档案创新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层次的档案人才队伍和档案学科带头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有利于档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研讨、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

五、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系统是以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各种档案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系统,它为档案科技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是沟通档案科学知识和技术流动的桥梁和纽带。

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是指导档案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档案事业建设中,可以为档案科技创新和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在为解决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决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国家档案局成立了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也成立了档案科学技术评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为档案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档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档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在档案科技创新中,在确定创新什么、何时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效益如何时,需要有中间机构来搭起供求双方之间的一座桥梁。档案科技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可以传播技术信息与创新信息,在供求双方之间牵线搭桥,加速创新信息的交流,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活动和科技产业化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档案事业的重要纽带。档案部门要使档案科技研究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加速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

档案科技信息服务也是档案创新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需要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国家档案局档案科研所已经建立了档案文献信息数据库、档案科研项目和档案科研成果数据库,为开展档案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注释:

①国家档案局2002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

②陈南玲:《可喜的科研成果 优秀的科研队伍 前进中的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档案报》,2002年11月7日(总第855期)第三版。

③http://www.acruc.net/index_content.html.

④http://www.infosoft.com.cn/lgszx1.htm.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面向未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政府科技治理现代化,必须在宏观协调、政策整合、市场放权、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深化政府科技体制改革。具体可以通过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制度、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以“互联网+”行动为契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运用辩证的思维培育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等措施,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释放科技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

基于此,本期特别策划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民族复兴视域下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培育与优化、“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障碍与改革、我国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提出的要求等层面,就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透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实践。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议题设置及理论指导:李宝善

策划执行:贾立政 张 晓 王坤娜 张 蕾 苏 娜 孙 杨玲玲

科技创新环境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流变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改造它。这要求我们在培育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过程中,要从把握不同环境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入手,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与分析,按照环境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内在规律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的改造、重塑和优化。

―隗金成 房广顺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依赖于正当、完整的程序,这一程序既是科学立项、公平立项的保障,同时也是反立项腐败、避免矛盾纠纷、平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活动各参加人之间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中的腐败、纠纷等,大多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方面的问题有直接关联性。

―郎佩娟

当前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要从创新性与分配性入手,在坚持创新性和分配性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把科研活动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通盘考量,从明确科研经费性质入手,精细设计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和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新体制。

―丁元竹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渐进改革过程,已经实现了一系列战略性转变。国家的科技管理从直接配置资源和审批项目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主,并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系统。

―程 萍

目前,我国人才创新存在诸多不足,应当从加强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入手,改善人才创新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