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程评价标准

建筑工程评价标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工程评价标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工程评价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48-04

一、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现状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工程属于现场作业,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这与欧盟国家、日、韩有很大的差距。2011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亿m2(建筑业统计年鉴),粗略估计施工产生垃圾达到4亿吨。

从绿色奥运到绿色世博,业内许多企业和专家在绿色施工、节能降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对企业来讲可以降本增效,对社会来说可以节能减排。施工现场指标体系量化管理成为绿色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行业主管部门的需要

多年来行业内施工消耗的经验数据较少,不同类型的建筑每万平米建筑面积需要耗电多少度?耗水多少吨?产生建筑垃圾多少吨?其中能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多少吨?以及我们通过施工管理、技术进步等措施能降低材料消耗的百分之多少等等,行业管理部门需要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作为制定行业管理规划、制度等政策性文件的支撑。

(二)项目研究的需要

绿色施工除了是节能减排环保的良心工程,实际上对于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的项目,不论是成本控制、材料节约,还是规范管理、文明施工都是有需要的,特别是指标体系中垃圾的减量、材料损耗的降低、用电用水的定额控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等,直接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规范、导则的要求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第三章第。在国标针对“四节一环保”的具体指标中,有大量的指标也提出了量的要求。

2.《绿色施工导则》4 绿色施工要点中具体条款中也涉及到了量化指标的要求。

(四)示范工程创建的要求

1.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技术指标:

2.中建协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成果量化统计表(环境保护部分):

(五)行业发展的需要

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能找出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工序、设备、材料、技术等,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指导行业发展。

(六)施工业的需要

施工企业近年来都在努力转型,希望摆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进步型,科技发展型转变,也因此,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推广要求日益提高。

同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科技研发的导向: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能找出能耗大、消耗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施工方式方法等,从这些点着手研发出的自主知识产权,既是节能环保有利社会的,也是市场需要推广比较容易的。

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主要创新

(一)绿色施工管理标准

对建造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管理标准,依照PDCA循环,将“四节一环保”要素融入项目施工管理手册。

标准的创新点为:

1.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要求;

2.制定绿色施工策划要求;

3.制定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4.规定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的要求;

5.对绿色施工实施和运行提出要求;

6制定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7.制定绿色施工绩效的监测和测量规定;

8.提出绿色施工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要求。

(二)绿色施工指标体系量化标准

以《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和《绿色施工导则》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为基础,结合我们已组织研究的几个绿色施工项目、企业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参考了部分类似工程的相关数据,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等给出了绿色施工的建议指标体系量化标准。

1.界定绿色施工指标体系

一个工程是否实现了绿色施工,现阶段我们是通过它是否实现了绿色施工目标来判断的,而这个目标分定性的目标和定量的目标,其中定量的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

2.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分解与数据收集

(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结构设计

三、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与应用对比

学习和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还参照了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8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03、《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4-1999、《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9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87等二十余个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结合企业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经验进行编制。

(一)标准主要技术指标

1.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对建造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管理标准,依照PDCA循环,将“四节一环保”要素融入项目施工管理手册。标准的核心点为:(1)制定了绿色施工管理要求;(2)制定了绿色施工策划要求;(3)制定了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要求;(4)规定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的要求;(5)对绿色施工实施和运行提出要求;(6)制定了绿色施工控制措施;(7)制定了绿色施工绩效的监测和测量规定;(8)提出了绿色施工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要求。

2.相关量化标准:指标体系的分解与数据收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数据成果服务绿色施工。

(二)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

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组成:

1.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建议)

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注:回收利用率=施工废弃物实际回收利用量(t)/施工废弃物总量(t)×10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4.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5.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6.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建议)

注:① 前两项之差指“实施绿色施工的增加成本”与“实施绿色施工的节约成本”之差;② 绿色施工应是降低施工造价的;③ 本指标体系暂无参考的目标数据,应以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

(三)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应用对比

1.通过即时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便于项目尽早采取措施,将对绿色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

例:

图中,2号塔吊4月用电出现明显下降,抄表员及时向项目部反映了情况。

项目部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发现该塔吊覆盖范围超过80%以上的面积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只剩下零星砼工程,因此,材料运输大量减少。

项目部经过计算分析,决定拆除该台塔吊,虽然零星材料的垂直运输需要1号塔吊吊运后再二次转运增加了部分人工,但相对于2号塔吊的能耗和租赁费用,已是较大的节约。

2.通过一定时段的纵向分析,反映相关绿色施工措施的实施效果。

例:

图为某项目2号栋混凝土用量统计。

可以看出,开工之初,绿色施工管理措施不到位,出现了超限额用料的现象,随着绿色施工管理的深入,混凝土的损耗得到控制,利用率提高。

3.通过阶段分析,对比一定阶段内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距,肯定成绩,查找问题,实现动态目标管理。

区节电率对比图

电能消耗

某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各区用电统计。

可以看出,实际值较大比例的低于目标值,证明基础施工阶段节电措施效果显著,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目标值以增加积极性。

相对来说,生活办公区节电效果更好,分析该区采取的几项节电措施,可以作为重点措施在类似工程推广。

4.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实证

建筑改造――西安大华纱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占地面积1.5万m2,厂房建筑面积8.0万m2,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重量为2万m3,再利用8000m3。

在该项目上,进行了再生骨料技术研究与应用。

采用移动破碎机对拆除建筑垃圾进行就地破碎,生产再生粗骨料5~31.5mm、再生细骨料1.0~5mm、再生粉料

①利用砖渣及废混凝土碎块为原料生产的再生粗、细骨料,在施工现场可作为道路基层材料外,也适用配制用于室内的砌筑和抹灰砂浆以及低于C25强度等级的绿色再生混凝土。

②由于砖渣来源于烧结砖其主要成分为烧粘土,含有大量的具有活性SiO2和Al2O3,使砖渣再生细骨料砂浆在相同水泥用量和拌合物性能相同条件下抗压强度优于天然砂浆,为再生细骨料的广泛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再生细骨料可应用于各种干混砂浆的配置。

③可通过掺入外加剂和掺合料对再生骨料砂浆及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以扩大再生骨料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范围,可更好体现再生骨料本身的潜在价值,以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④必须加强在现场破碎再生骨料过程中对粉尘、噪声的控制,将二次污染控制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才能满足施工现场的环保要求。

5.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关键

定量控制是现阶段绿色施工的关键,绿色施工的关键是节能、减排!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

节能怎么实现――用电计量、定额使用、鼓励新能源!

减排怎么实现――垃圾减量,回收再利用!

减少资源消耗怎么控制――定额用水,材料的限额领用,降低定额损耗!

降低污染排放怎么控制――中水回用,垃圾利用!

建筑企业的责任是实现和完善绿色施工标准化。现阶段,我们因为缺乏基本数据、绿色施工普及度不高以及深入度不够等原因,需要定量化来具体某些要求,以确保参与绿色施工管理的工程至少能达到基本要求,这是绿色施工初期阶段的体现。随着绿色施工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每一个工程都能满足现阶段提出的这些定量指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四节一环保”,创造更多更适宜的绿色施工创新技术,把绿色施工工作向前推动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施工导则[S].2007.

[2] 牛跃林,骆凤平,吴强等.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措 施[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20(3 ):268-270,283.

[3] 张利,田 宝华,肖正直.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31(3):127- 130.

[4] 刘洪峰,廖小峰.谈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15,26(6):27-28.

[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2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安全性能的关键,是实现工程施工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投资、进度)控制的重点。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有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对全国的有关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随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企业应认识到工程创优的紧迫性,以及长期发展的社会责任,并组建项目评价组,使评价工作科学、公正、有序地开展许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优创工程。创优工程应在项目承包合同中明确质量目标以及各方责任。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依据订立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确定各道工序的操作工艺要求和质量指标。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重视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能力及持续改进能力,推行科学管理,强化过程管理的精品意识,动态地实施质量目标控制,定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来针对出现的偏差及时制定对策加以调整。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便于进一步的对施工管理进行控制。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时,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1、管理者需要“多看”。针对质量实施标准,对施工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由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化、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在施工过程中并根据所在地区选择适当的材料。2、“多听“。根据质量标准,管理者需要听取主申报单位全面而系统的汇报(主申报单位可以是建设单位,也可以是施工单位),单位管理人员从建设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描述。并根据具体施工的地点来进行设计,针对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设计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或者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削弱了建筑结构耐久性;3、”多管”。管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来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只有建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并明确各方面的业务关系,选择组织好施工队伍、材料和实施方案及安全施工的管理。签订施工承包合同与专业分包合同,以及合同文件的准备;合同的谈判、修改、签订及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等工作。并进行进度控制主要包括施工进度、材料设备供应以及满足各种需要的进度计划的编制和检查,施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做好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比较及时调整进度计划。并进行费用控制及财务管理,对成本进行预测预控和成本核算,处理索赔事项和做出工程施工结算等。一个施工项目的好坏和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有许多的单位没有建立建设监理制度而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不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建立其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齐全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并且对于施工材料,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

3 建筑工程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我们对此进行解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要重视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施工质量的教育。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人员的素质涵盖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是工程质量高低、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目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对钢筋或混凝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不清楚,就仓促上岗,对施工过程很不了解 ,因此,施工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明确责任。 2、施工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质量控制的实施,要建立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依据房屋的建筑、结构、安装的设计情况,按照房屋建造的规律和程序进行施工,由基础―结构―初装修―安装―精装饰顺序进行。具体建造时,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和工作量大小,划分若干流水段,优化资源配备,合理安排技术工人和劳力人员,实现工、料、机的有效结合,完成不同结构,实现进度部位,达到质量要求。装修施工,使用施工电梯上料,以实现楼层水平运输的需要。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3、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4、建立严格的现场控制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质量责任制度。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安全性能的关键,是实现工程施工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投资、进度)控制的重点。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企业应该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并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篇4

1 前言

由于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理论和体系,更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制度和运行机制,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和现实依据。本研究根据对我国现状与国外经验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全面反映建设工程质量内涵的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空间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具体方法。

2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准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遵循严格的准则,从而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因此,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下七项准则:

2.1客观性

由于建筑工程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必须客观反映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一个整体,为此,质量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必须全面可靠,评价人员和评价标准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2.2综合性

对于同一个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不同,其所对应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也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与内涵日趋复杂,不仅仅是建筑工程最后的实体质量,还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过程管理质量等,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和期望日益提高,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范围也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必须符合综合性原则。

2.3系统性原则

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任何环节都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因此,质量内涵存在多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只有遵循系统综合原则,才能正确反映质量的整体性评价结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及标准在层次和时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2.4导向性

这一原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具体通过在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的设定来实现;另一方面,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质量管理以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所确认的宏观质量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质量状况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具有导向性。

2.5预测性

建筑产品都具有较长的寿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预见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未来发展,从而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目标,更好的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及其结果应能反映未来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走势。

2.6动态发展

回顾我国的建筑业,建筑工程质量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提高,此外,随着实践的发展,对于工程质量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只有不断完善、改进、更新评价标准和观念,使评价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预测,才能使质量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

2.7规范性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每个环节都相继出现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也是必须遵循的最低要求,质量评价必须依据相对规定的体系和方法、根据设定的方案或程序进行,原始评价结果的表达以及汇总等都必须符合固定的格式或要求。

3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方法

建筑工程评价有多种方法,不仅仅是传统的质量标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己有数百种之多,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笔者认为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系统分析法、决定型评价法和比较型评价法。

3.1评价方法

3.1.1系统分析评价法

前文已经提出,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质量评价必须系统全面。而系统分析评价法就是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其特定的目标,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就其基本问题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比较客观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功效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可能一满意度法(PS法)等。但本方法考虑因素较多,较为复杂,但其且准确度较高,较为客观。

3.1.2决定型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中由主控项目,也有一般项目,对于这个特点可采用决定性的评价方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虽然决定型评价法是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但该方法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这有助于直观判断,从而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采用决定型评价方法,在根据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比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时,对各项目的评分,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数值进行判断:也可用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以图形进行判断。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定性的、直观的;前者是综合的,应尽可能地客观和定量化。

决定型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加权评分法、加乘评分法、加法评分法、渐聚群意法及特尔斐法等。

3.1.3比较型评价法

总的来说,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由于这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简洁及客观性,他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技术决策、也可以用于经济决策,因此,可以贯穿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过程。

比较型评价方法的工作程序如下:首先针对不同的目标,从中选择适当的对比方案;然后,从对本方案中,进行定量比较;接着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最后优选最好的方案。比较型评价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这种评价法侧重于方案间的定量计算比较,对定性分析比较不够重视。

3.2评价方法的选择

篇5

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工作。质量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使工程项目的功能得到有效保证,而且能够使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有力的保证。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原因都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形成影响。施工人员与环境、建筑施工的工艺水平与材料以及建筑工程的机械设备等都会对建筑工程质量形成影响。同时,质量管理机制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也会对建筑工程质量构成影响。

1、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缺少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监理对工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监理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提升工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工程监理制度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认真的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建筑企业只是通过内审环节去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对施工现场或施工环节、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没有真正的进行管理,更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以致建筑单位中的管理部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其作用。

2、对建筑施工的材料及设备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受到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质量的影响。建筑施工中,如果使用劣质材料与不合格设备,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一定得不到保证。很多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的管理,而忽视了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质量的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只对进入施工现场前的材料与设备进行了质量检验,而没有对进入施工现场后以及使用前进行第二次检验,导致管理存在纰漏,以致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有的施工单位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等材料随意堆放,以致影响了其性能,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3、质量管理者不注意细节管理

建筑工程中很多隐蔽性或细节性工程,往往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质量管理者实际操作中,没有层层验收施工的工序,导致质量隐患的形成。同时,质量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技能,也会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建筑工程中的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1、提高质量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

加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管理人员只有改变过去重施工、轻管理的思想,提高自己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识,并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才能做好以后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建筑企业领导者也应进行良好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与水平。

2、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

建筑企业只要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加强管理,严格检测施工方案、工艺流程以及组织策略;其次,技术交流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完善,必须使所有建筑施工人员了解工程的标准;第三,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完善;第四,必须健全法律机制,质量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力。

3、建筑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

只有高质量的施工材料,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质量管理者必须严格审核与管理建筑施工的材料,严格控制材料的进施工现场关,并要进行二次检验,必须确保混凝土等施工材料的合理放置。建筑工程管理者必须确保设备质量使用的准确性。设备操作者必须熟悉设备的使用性能、操作标准以及控制方式,杜绝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工程质量,以及使机械设备的性能受到影响。同时,建筑工程管理者应安排专人对工程的材料与设备进行定期养护,以保证设备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管理者要加强对施工细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的质量往往受到隐蔽性或细节性工程的影响。管理者必须对细节项目的质量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完善施工对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会受到每道工序的影响,管理者必须准确的把握好质量的控制点,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工程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同时,管理者应认真分析有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并制定出预防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质量管理者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使迅速的。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原理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

1、目标层的建立

目标层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经过怎样的评价达到合格标准以上,所以,将建设工程质量合格以上标准定为本指标体系的目标,处于最高目标层的位置。

2、准则层的建立

准则层由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构成,不同因素对于项目质量的贡献或影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指标的权重值进行分析计算。施工阶段是根据合同和设计文件及图纸,将业主要求和设计意图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和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而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指标层的建立

指标层是具体的评价标准,是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层次。准则层建立之后还不能直接进行质量评价,因为准则层列出的几个方面过于概括。结合新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专家建议将准则层各因素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能方便工程质量的评价。

4、构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能简化系统分析和计算,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并将一些定性或半定性的因素加以量化。为分析、评价、决策或控制事物的发展提供定量依据。

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原则

1、预测性原则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预见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未来发展,从而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目标。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及其结果应能反映未来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走势。

2、 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质量管理以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所确认的宏观质量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质量状况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具有导向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具体通过在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的设定来实现。

3、综合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与内涵Et趋复杂,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和期望Ft益提高,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范围也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符合综合性原则。

4、客观性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客观反映实际,为此,数据和资料应尽量全面可靠,评价人员和评价标准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5、 系统性原则

质量的整体性评价结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及标准在层次和时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6、 规范性原则

质量评价必须依据相对规定的体系和方法、根据设定的方案或程序进行,原始评价结果的表达以及汇总等都必须符合固定的格式或要求。

四、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独立的单位工程或者独立的建筑工程项目。

2、建设工程企业质量评价在完成了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过程以后,我们还需要对建设工程中的所有参与主体所具有的质量水平以及质量行为进行评判,因此,在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对建设工程企业质量实施评价。

3、建设工程政府监管质量评价对建设工程的政府监管质量进行评价属于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第三个部分,并且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规范与管理。利用政府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了解建设工程的宏观质量情况,进而更有效的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进行调整。

五、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1、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建设工程评价有多种方法,不仅仅是传统的质量标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己有数百种之多,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笔者认为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

(1)决定型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中由主控项目,也有一般项目,对于这个特点可采用决定性的评价方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虽然决定型评价法是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但该方法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这有助于直观判断,从而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采用决定型评价方法,在根据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比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时,对各项目的评分,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数值进行判断;也可用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以图形进行判断。

(2)比较型评价法

总的来说,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由于这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简洁及客观性,他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

(3)系统分析评价法

系统分析评价法就是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其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能一满意度法(P S 法)、 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功效系数法等。

(4)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评价方法种类很多,各有利弊。考虑到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既涉及确定性因素,也包含模糊因素; 既有指标问的横向联系,也有指标间纵向上的层次关系。同时还考虑到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中,既要充分吸收广大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又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的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综合性学科的形成日益呈现,最为重要的表现即是各学科在方法上的相互借鉴。评价方法也不例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中定量化的评价方法的运用也是不断出现,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但是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评价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这种方法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通过各评价项目的评价与标准综合评价结果的比照,对各项目的评分,可以采用数值、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这既有助于直观判断,又可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它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技术决策、也可以用于经济决策。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评价法侧重于方案的定量计算,对定性分析不够重视。系统分析评价法即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

六、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的学习室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关方法,使更好的评价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海秋.浅谈设计质量控制中的PDCA[J].认证论坛,2007,(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3-01

顶岗实习是所有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再加上顶岗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周期长等各种原因,我专业研究了顶岗实习的具体措施,使得顶岗实习工作能按计划有序进行,确保顶岗实习的训练效果以及学生安全。具体如下:

一、加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训练和安全教育

1.岗位技能训练

岗位技能训练是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集中训练,是在全部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在顶岗实习开始之前,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检验和专项技能的强化,为学生顶岗实习乃至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岗位技能训练是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

2.进行岗前准备

要使得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并达到相应的效果,岗前准备必不可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准备:①分配指导教师;②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落实好顶岗实习单位;③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学习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阐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等。

3.安全教育

建筑行业属于危险性行业,因而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根据国家有关新工人安全教育的要求,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制定学生实习安全生产须知,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必须进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考试,成绩80分以上者方能进行顶岗实习。

二、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尤其重要。

1.指导教师

①会同企业师傅共同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对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具体指导,可采取定时、定点到企业现场指导与电话指导、在线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②指导学生填写实习周记和撰写实习报告;③指导学生合理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以及论文;④下达毕业顶岗实习任务书;⑤指导学生实习;⑥指导学生整理、装订毕业顶岗实习材料并组织参加答辩;⑦负责学生实习考核和评定实习成绩;⑧负责写好学生实结;⑨掌握所有被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状况等信息资料,并做好与学生联系指导的记录;⑩负责收集和装订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关的各种材料。

2.班主任

①安全教育管理;②政治思想教育;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④实习前动员,讲明实习目的、实习纪律;⑤对分散的学生,除现场指导外,至少每周通过电话、网络在线与学生和企业各联系一次,掌握所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状况等信息资料;⑥负责向学生传达与班级有关的学院及分院的各种信息;⑦班主任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后期的签约。

3.实习学生

实习的学生,应全面地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期间要求做到:

①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尊重和服从师傅,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遵守实习基地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

②认真做好实习纪录,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周记。

③毕业实习结束前,要写好毕业实结报告,必要的图纸、附件,报告要求语言简练,内容真实,书写工整,图文并茂,字数满足要求。

④完成顶岗实习考核表。

4.企业师傅

①对学生实习出勤情况进行考勤;②确定学生实习岗位;③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和传授;④要求学生进行安全活动交底;⑤把自己的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⑥参与学生毕业答辩;⑦对学生最终顶岗实习进行考核和评价。

三、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考核和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顶岗实习考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⑴实习周记内容评分标准(25%),评分项目主要有:周记次数、周记内容中含有专业知识情况、周记内容重复情况和周记内容是否从实际工作和实际角度出发。

⑵实习报告评分标准(25%),评分项目主要有:实习单位介绍、实习岗位、实习主要过程、实习主要内容和实习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⑶企业鉴定评分标准(20%),评分项目主要有: 实习过程中企业平时考核成绩和实习结束企业综合考核成绩。

⑷实习答辩评分标准(30%),评分项目主要有:答辩自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

四、毕业顶岗实习审查

根据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所有同学必须通过以下条件审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考核资格:

(1)顶岗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未获指导教师认可的;

(2)顶岗实习期间发生重大错误,被企业劝退的;

(3)顶岗实习周记少于25次的或者顶岗实习报告未写的;

(4)实际实习天数不足规定天数的70%的。

通过上述条件审查后,实习的同学才能有资格参加顶岗实习答辩。

五、毕业顶岗实习评价标准

如果学生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说明顶岗实习是成功的、有成效的。对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成效如何是由有资格参加考核顶岗实习学生和学生考核的综合成绩优秀、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学生所占的比例来评价,即所谓的顶岗实习成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模糊物元理论;方案评价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fuzzy matter-element theory;evaluation of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53-04

0 引言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近年来建筑行业领域研究的重点,而施工阶段是把建筑构想实现的阶段,对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而我国传统的施工模式是“大量建造、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其所产生的噪音、扬尘、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等,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1]。这与21世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科学发展等理念是完全不符的,并且旧的建造方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建设领域里,适应时代要求的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绿色施工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对绿色施工方案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施工单位选择更合理更“绿色”的施工方案;另一方面,选择出更好的方案也有利于国家鼓励和提倡更好的施工方案;再者,绿色施工方案评价的开展,有利于业主、施工方、政府部门形成一个行动准则,也便于社会对绿色施工的有效监督。

模糊物元理论在处理相对模糊的信息时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领域。绿色施工方案的评价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具有模糊性、分离性的特点。因此,应用模糊物元理论来研究绿色施工方案的评价具有科学性。

1 概念简介

1.1 绿色施工简介

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施工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它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2],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它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完善的对于绿色施工的一套评价标准,具有里程碑意义。

1.2 模糊物元理论简介

客观世界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随机性,另一个是模糊性。随机性,是因为事物因果关系的不确定而形成的,属于概率分析、设计所包含的范围;模糊分析、设计,主要是设计事物的模糊性。模糊性,是由于某些事物和概念的界限不清晰,具体体现在含义上无法清晰地区分是非,在论域上无法分辨其界限。这一模糊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个原本属性,属于事物的差异之间客观存在的过渡阶段。如很大、年轻、傍晚、暖和等,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对象属性不能单纯地使用“是”或“否”去回答。由于概念自身不是清楚的、界限明确的,所以对象对集合的隶属关系也并非清晰的、非此即彼的[3]。

物元分析方法是由我国知名学者――蔡文教授于1983年首创的一门介于数学与实验之间的学科。它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得出:人们在处理不相容问题时,必须将事物、特征及相应的量值综合在一起考虑,才能构思出解决不相容问题的方法,更贴切地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把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形式化。这一方法的关键是把事物用“事物、特征、量值”三个要素来描述,并构成有序三元组的基本元,即物元。物元分析是研究物元及其变化规律,并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不相容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果物元中的量值带有模糊性,便构成了模糊不相容问题。模糊物元分析即将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有机地结合融合在一起,提炼、渗透,对事物特征相应的量值所具有的模糊性和影响事物众多因素间的不相容性进行分析、综合,最终获得解决这类模糊不相容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近几年来,这一实用性很强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

2 绿色施工方案评价

2.1 绿色施工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参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中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为便于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定量考核,将工程按进度划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依据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和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五个要素进行评价,并从各要素中的控制项和一般项中按照三个阶段各挑选出针对各阶段的项作为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2.2 绿色施工评价阶段和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

根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绿色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和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三个阶段的权重如表2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五个要素的权重按标准确定如表3。

2.3 绿色施工方案评价步骤

对于绿色施工方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详细的计算过程见第四部分的案例。

步骤一:模糊量值的确定。模糊物元理论主要对事物特征对应的模糊量值进行分析。本研究以绿色施工的“方案、指标、指标得分”作为描述事物的模糊物元。其量值的确定主要对于绿色施工方案中对于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相关的措施进行评分。若该指标无相关措施,则得0分,评分区间为1-4分,以该分数作为初始模糊量值,记为Xij。

步骤二:建立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从优隶属度是值单项特征的模糊量值从属于标准特征所对应的模糊量值程度。在从优隶属度原则下,所对应评价指标的量值包括越大越优型和越小越优型两种。比如,效益、利润等应该选择越大越优型,而风险、损失等应该选择越小越优型。在绿色施工方案评价中,得分越高,说明该指标对应的措施越完善。因此,本文选择越大越优型作为从优隶属度的计算。

步骤三:建立标准模糊物元和差平方模糊物元。标准模糊物元指各个模糊量值均符合标准要求的模糊物元。将标准模糊物元与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中的各个元素作差平方计算,就得到差平方模糊物元。

步骤四:贴近度的计算。贴近度是用来度量各种样本与标准样本之间关联性的大小。贴近度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贴近度越小,表示两者距离越远。因此可按贴近度大小,将被评样本进行排序评比,得出最优方案,并可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优劣分析。考虑到绿色施工方案的评价意义,本文用欧式距离公式和(γ,+)算法,即先乘后加法来计算和构建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RρH[5]。

3 绿色施工方案评价案例

3.1 工程概况

项目概况:广州市某地块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地块东侧为彩滨北路,西侧是山前大道、里横路、浔峰山路,南侧和北侧是规划路。周边交通运输情况便利,但也需考虑市区道路拥挤、交通管制等情况。建筑工程:地上部分为住宅楼及其配套用房,地下部分为机动车库、自行车库、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179844.52m2,地下建筑面积37011.28m2,地上建筑面积142833.24m2。地上39层,地下2层。现场施工环境概况:供水情况:水接头位于场地东北侧彩滨北路,临时供水接驳点直径300mm,总管125mm。排污情况:排污口位于彩滨路,共设两个?准750下水井;施工主入口设汽车冲洗池一个,以及一个三级沉淀池,所有施工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市政下水管网。地下管线情况:场地东侧的彩滨北路地下管线有电信、电力、燃气、雨水、污水、给水等,施工时应注意管线保护。

两个绿色施工方案M1和M2对与该工程项目“四节一环保”均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证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

3.2 指标评分

针对方案针对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相关措施的完善性、可行性、经济性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打分(0-4分),其中0分表示无相关措施;1分表示采取了简单措施;2分表示采取了一般性措施;3分表示采取较好措施;4分表示采取非常好的措施。按照各阶段权重系数表和各要素权重系数表计算得到总体方案各指标的评分如表4。

3.3 构建从优隶属度矩阵和差平方模糊物元

由于5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层的取值越大,表明绿色施工程度越高,故在此采用越大越优的原则,即μji=■,建立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矩阵Rmn,从而得到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γ。

Rmn=■ Rγ=■

3.4 计算欧式贴近度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构建被评样本的欧式贴近度RρH及各一级指标欧式贴近度如下:

RρH=■

RρH(A)=■

RρH(B)=■

RρH(C)=■

RρH(D)=■

RρH(E)=■

3.5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贴近度的计算结果,两个样本工程的总体优劣顺序为M1>M2,即总的说来,方案一的绿色程度要更加优于方案二。但是具体到各个要素,两方案又各有所长。具体说来,在环境保护和节材方面,M2要优于M1,主要原因是在环境保护和节材方面,方案二采取了更加全面和详细的措施,且针对结构工程阶段和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阶段均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资源保护措施指标项中,M1仅采取一项措施,而M2则具体列出来3项,显然在这方面M2是优于M1的,从而使得在这两个要素上的评分上方案二大于方案一,所计算的欧式贴近度的值也是方案二大于方案一,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在节水、节能、节地这三个方面,方案一是明显优于方案二的。比如,在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阶段中,材料的选择一项中,由于方案一有针对该阶段的非常详细的措施,相反,方案二在这方面没有针对措施,且项数极少,导致两者在指标的评分上面有3分的差距。还有一些即使项数相当,但方案一采取了更优的措施。比如在临时用电设施一项中,方案一的自动控制也比方案二的好。

总而言之,两个方案在不同的要素中,各有所长,但是因为在环境保护和节材方面,虽然方案二由于方案一,但是差距不是很大;而在节水、节能和节地三个方面,两者差距十分明显,综合起来导致总体方案还是M1要优于M2则相对较采取的措施较少,在另外三个方面M1要优于M2,并且在这三个方面两者相差较大,导致总体上M1要优于M2。

4 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建立单个建筑工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模糊物元理论应用到绿色施工评价中,建立基于模糊物元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该方法有效避免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对全面、客观的进行绿色施工项目优选,具有独特优势。具体内容包括:

①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将评价阶段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分别对这三个阶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②对多个绿色施工方案分阶段进行对比评分,然后将模糊物元理论运用到绿色施工整个方案比选中,并阐述评选步骤。

③实例分析。将本文所阐述的评选方法应用到实例中,从而对该项目绿色施工的程度做出相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申琪玉,何熹.绿色施工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施工技术,2015(44):817-821.

[2]GB/T 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篇9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理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有一般产品质量概念所具备的内容,又包括更为广泛、更为特殊的内容。我国在2002年以前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

相对于原评定标准,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工程质量验收不再设优良等级,只做合格验收,贯彻了“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即不再对建筑工程质量划分等级。

2 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如杨亚频认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质量等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而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必要措施,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张巧玲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除了上述理论研究外,有很多研究理论运用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

3 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如下:第一,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第二,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4 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4.1 实施原则

4.1.1 循序渐进。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

4.1.2 区别对待。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

4.1.3 评价信息化。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4.2 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

4.2.1 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

4.2.2 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4.2.3 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4.3 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

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5 结语

篇1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of the project in relation to the building use fixed number of year and use safety,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present the building the quality of enterprise and management level.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 from "third party (government) quality supervision" to "completion acceptance record mechanism" change,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re no longer the rank appraisal. Implement quali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evaluation become comprehensiv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h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合格率不高,一些工程存在隐患,对质量通病的治理成效不显著。国务院批准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提出两步目标要求,指出要保证质量,关键是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或规范。今后要努力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发展专业施工队伍,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两步目标。

1 质量体系的建立

(1)根据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编制本工程质量计划,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由公司总工程师领导、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质量管理机构,使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协调运作,工程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项目严格执行"四交底"制度:质量标准交底、操作要求交底、技术措施交底、自检互检交底,交底必须明确无误,双方都要在交底书面资料上签字。

(3)定期召开工程现场例会和质量情况汇报会,及时通报质量情况,保证各级管理人员掌握质量动态,坚持样板到路,树先进、学样板、上水平、超前示范,以点带面。

(4)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把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除公司质量监督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外,现场另安排专职质监员跟班作业,分别对重要施工对象,施工难度大的部位等施工作业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按照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规定,使项目各部门到各施工班组,层层落实质量职责,明确质量责任。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理论

建筑项目实体的形式,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需要经过若干个工种的施工,而每一个工种又需要历经若干道工序。为了便于控制、检查和鉴定每个施工工序和工种的质量,需要将一个单位工程分为若干分部工程,每个分部工程又划分为若干个分项工程(或检验批)。分项工程质量其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按照我国现行的标准其评定的等级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合格的建筑工程质量应满足以下条件:

保证项目必须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基本项日抽检应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合格规定。

允许偏差项日抽检的点数中,有80%以上的实测值,在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允许偏差范围内。分部工程的质量以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来综合鉴定,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必须全部合格。

3 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评价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工程质量的状况,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分析、研究基础资料、从而掌握质量动态,以便对每个时期制定科学的决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达到预测、预报、预防的目的,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统计信息,对施工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在2002年以前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编号GBJ300-88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检验标准。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31]进行。该标准于2001年7月20日,2002年1月1日实施。新的验收标注体现了国家只对工程质量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工程质量不出现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这并不意味我国就不鼓励施工企业开展质量创优。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可以参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32]进行,该标准于2006年7月20日,2006年11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在工程质量合格后的施工质量优良评价。工程创优活动应在优良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质量优良评优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4 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如下:

(1)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2)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5 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5.1 实施原则

(1) 循序渐进。

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

(2) 区别对待。

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

(3) 评价信息化。

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5.2 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

(1)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

(2) 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3) 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5.3 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

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6 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现实数据的支撑与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宏亮.建设工程质量白皮书编制方法研究[R].课题报告2004.

篇11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够或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施工项目的建设偏离既定目标或带来一些隐患,这些产生的后果就是项目的风险。建筑工程存在资金投入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施工过程会出现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各方带来损失,如业主、施工单位以及承包商等单位,因此,对建筑工程中施工项目的风险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制定相应计划,在施工规定、法规、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对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把风险消除或防止在发生前,增加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减少施工中的不必要的损失或影响[1]。

1、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概述及现状

1.1项目风险管理

在项目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对项目的风险采取分析、识别、分类以及评价等方式对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风险作出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就是项目风险管理。通过项目风险的管理策略避免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减低风险消耗,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其是高新技术与施工项目有效结合的体现,对于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及理论完善有重要作用,对项目管理者需要熟练掌握,同时与项目相关企业发展息息相关。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风险的管理需要耗费成本;二是风险管理是在不断的变化调整中进行的;三是项目风险发生时间是在一时段内的;四是项目风险管理主要作用是预测及估算。通过这些特征的发挥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即规避、消除、控制或预防风险的产生,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损失。

1.2国内外建筑工程中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在国内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管理体系及制度还不够完善,要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建筑工程的自身特点,不断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在国外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及分析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J.R.Turner率先提出项目风险管理,是英国较为知名的经济学家,其在文章《The Handbook of Project-based Management》中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开始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通过引进国外的风险管理相关的风险评估及识别,各种风险管理的方法理论,在项目管理方案中大量的应用,尤其在建筑工程的土木工程项目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2、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项目风险探讨

2.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实施的第一阶段就是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识别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产生影响。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运行环节深入分析,了解其中存在可能会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总结及归纳导致风险发生因素的特点及共性。针对施工项目中较为繁杂的系统,要从不同的层次了解风险,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风险,分析其中多种多样的风险,利用相关技术措施识别风险的存在。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具体构成及运行情况,存在风险的特性及联系,外部环境与施工项目的联系等情况;其次阐述风险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利用统计学方法了解施工项目中风险的基本问题,对项目中存在的不易察觉风险分析其可能波及领域及范围;最后通过分类方法提供有利于识别的风险,针对风险采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处理意见及方法。整个风险的识别过程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项目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会运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状况,不确定性因素是一直在改变的。最先识别的风险在项目中可能逐渐减小或消失,而同时又有新的风险不断的产生,要持续不断的进行识别的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调查采取技术方法,识别项目存在风险,其主要目的是认识风险的因素,明确风险产生的条件及原因,确定风险将会导致的后果及影响大小或范围;识别风险也能有效的认识到风险的特征,为下部针对特征采取措施提供信息的作用;同时确定识别风险的重要程度及风险不同级别。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主要的依据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计划方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存在风险类别以及历史记录和资料。

2.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分类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后,需要对风险进行总结研究,对风险进行分类,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可以通过项目外风险及项目内风险区分研究。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外风险主要有:一是政治风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政治风险指的是因政治原因而导致工程项目承受的风险。其中有宏观和微观,一旦发生会影响所有的人而不治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例如政局的变化、战争等;二是自然风险,建筑工程一般都是长期与户外施工的项目,与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联较为紧密,自然风险主要包括有恶劣天气、恶劣施工条件、较差地理位置以及不可抗力自然灾害等;三是经济风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济风险主要是在市场评估、资源分配、通货膨胀以及资源需求管理等因素引发而导致的项目经济存在的风险。经济风险的影响较为广泛,波及范围很宽,其主要包括较差的投资环境、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以及资金筹集等方面。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内风险包括的方面有:一是业主的风险,业主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建设单位,会因承担义务、权利以及合伙方等因素造成风险,业主风险包含有项目开始时的可行性研究不准确、业主合同风险、业主组织管理风险以及业主主题地位等方面存在风险;二是承包单位风险,承包单位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主体,对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其存在的风险包括投标计划风险、施工阶段、完工验收以及交接使用等方面;三是设计及监理方风险,设计单位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负主要责任,在消防路线设计、主体结构设计、施工安全保护设计及方案的保守及理念等方面都存在风险。监理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监管单位,对于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及验收都有监督管理作用,其存在风险有组织风险、质量风险、监管范围风险以及监管人员等方面风险。

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引发因素多,因素所涉及的方面广、模糊性强,比较难以确定风险的量化标准,因此需要综合评判来实现风险的全面分析。风险评价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是风险管理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对风险分析的最终目的,通过评价标准的比对及评价方法计算风险值来确定风险级别或水平的过程。风险评价实行的过程,首先是通过项目风险度量方法来确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单个风险值,经单个风险值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整体风险值;其次明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的标准,可以由管理者赋值风险评价标准和技术水平得到风险评价标准;最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风险水平的确定,通过单个风险值与单个风险评价标准的比较,整体风险值与整体评价标准的比较,来确定单个风险水平及整体风险水平。

3.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依据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的依据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况及具体工程来确定,主要依据有:一是项目运行过程及时期阶段情况,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不同运行过程及阶段对风险预测能力也是不相同,风险在建筑项目中产生几率随着工程的进行不断增加,需要对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权重;二是风险管理规划方案,风险在工程项目中整体规划是管理者通过管理规划方案来确定的;三是风险类型,不同类型的风险所承受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同,对风险评价也不同;四是风险识别报告,风险识别对风险评价值大小确定有影响。

3.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选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基于多个评价标准及管理目标的决策应用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不同指标的风险定于不同的重要程度,不同风险赋予不同的权值,利用权值大小来确定风险大小的排序。把评价的指标定于各个层次结构上,较高级的层次对下级层级有管理控制关系,主要分为方案层、准则层及目标层,其基本结构模型如下图1所示。

第一层是目标层只有一个评价指标A,第二层是准则层,所有能造成影响的因素,第三层是方案层。层次分析法能利用鲜明的隶属构造模型确定彼此的关系,利用权重数值来有效评价风险,最后得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指标。

在层次分析法构成流程是:建立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模型、构造各层次间的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几何平均值、归一几何平均值计算层次间的权重、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检验一致性,最后层次评价权重排序。在方法流程中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一致性的检验,保证专家思想逻辑统一。让指标在相互的比较过程中不会出现矛盾的评价结果。

4、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评价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方法来规避或降低影响程度。按照风险分类中不同层次不同元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4.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外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外风险有自然风险、政治风险及经济风险。对于自然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受人意志决定,在当前环境不断恶劣的情况下,自然风险也越来越严重。对于风险的控制唯有采取规避的措施,在阻止或消除自然风险上,人目前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工程施工项目中要对当地自然环境有全面了解,对施工地近五年施工期间时间段内的自然环境基本掌握,对可能存在的恶劣天气做好准确预测,与建设单位做好沟通,通过合同或其他形式来减轻自然风险的影响。

政治风险是由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影响造成的,需要在施工项目上考虑国家的形式,施工地区政策变化及调整趋势,充分做好相关应急措施或增加补充合同条款来应对政治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需要采取的措施有:投标时关注地区及国家政局形势,预测分析该国政局变化趋势;项目投资及谈判过程中与建设单位协商对策,取得业主一定承诺;投资过程中增加风险基金,应对突发状况,适应当地政局变化;制定政治风险的应急预案,减少所带来的损失。

经济风险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问题,通过经济分析手段及经济规律的把握来控制经济的风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要利用相关方法来应对或规避风险:利用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经济走向,繁荣时增加项目发展,委靡时缩减规模保证项目正常运行;通过合同来减少经济风险,在合同中设立经济变化带来项目的损失缓解的条款;采用评估方法对经济状况评估预测;把项目可承包部分进行招标分包,转移及分散经济风险。

4.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内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内风险控制包括有业主方、承包方、监理方、设计方等参与单位的风险控制。首先业主方风险控制主要有:对业主的资信进行调查,保证业主资金及信誉都能避免出现风险;完善设计合同条款,提高合同风险管理的能力,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中主要把握质量责任、工期风险、成本控制风险、违约风险以及纠纷条款等方面。

承包方风险控制主要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质量、工期等各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承包方组织领导能力,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计划,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重点对施工现场管理;二是增加施工人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人员施工资质合格及工作技能熟练,人员队伍施工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高,工作效率较高;三是施工准备及其他工作控制,在施工准备中对各项方案、计划、措施全面检查,防止开工后工作没有计划性,影响工期、工程质量。其他的生活区、交通、通讯等工作也要及时有效的安排。

设计及监理方风险控制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中也较为重要。设计方风险控制的措施主要有:利用设计合同来规避风险;降低设计中复杂程度缓解风险;利用设计责任转移来转移部分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中监理方风险控制的措施有:一是监理方案内容中加入保险计划,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对于存在或发生的风险监理方及时查明情况,通过保险公司来制定损失投保,减低风险损失;三是增加监理的力度,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及制度落实,通过自身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来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结语

总之,工程的施工需要好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工程完成的质量,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处理.工程的建设会事半功倍。好的管理得到好的质量。好的施工质量造福社会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