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少儿古典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少儿古典文学

篇1

《牛虻》:重印35种文学经典

1978年春天,国家出版局决定需要重印一批书,以暂时解决十年带来的书荒。出于谨慎,开了以下书单组织重印:“五四”以来文学10种,如《郭沫若剧作选》、《子夜》等;中国古典文学9种,如《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等;外国古典文学16种,如《悲惨世界》《牛虻》等。当时重印上述35种书籍,每种印40~50万册,共印1500册。

《跟我学》:第一次外语热

1979年,《跟我学》出版,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

《窗外》:琼瑶言情小说热

1981年,琼瑶小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18年后,琼瑶卷土重来,《还珠》系列再次风靡神州。琼瑶是唯一能“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热

1976年5月,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从此她的作品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也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最热的文化明星之一。

《存在与时间》:美学热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洞开国门,在那样一种启蒙的氛围和语境当中,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成为时髦。美学热,李泽厚的著作,萨特、尼采,包括80年代后期流行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成为当时的流行读物。80年代的阅读出现了这样一种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大众把金庸、琼瑶和萨特放在一起,大众文化和高端的哲学并行不悖。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热

20世纪80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是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1984年始,浙江文艺的《张爱玲散文全编》、安徽文艺的四卷本《张爱玲文集》一度相当流行。张爱玲热一直持续到今天。

《金瓶梅》:第一次“性学热”

1985年,阮芳赋的《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出版,引发第一次“性学热”。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删节本《金瓶梅词话》,只印1000套,删去了19610字。据说,北京处级以上的作家抢购该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惊世骇俗

1985年,痛诉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有关性描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北岛诗选》:朦胧诗流行一时

1986年,统治文坛的是朦胧诗,创造并统治这一时代的有3个人:北岛、顾城和舒婷。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口口相传的诗句。

1988―1997年:商业成长期的骚动

《红高粱》:小说和电影联姻

1988年,张艺谋凭《红高粱》一片成名,一举夺得了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随着电影的获奖,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

《妻妾成群》:先锋文学热

1989年底,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问世。1992年,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大热带动了小说的热卖。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孙甘露成为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

《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

1988年,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该年被称为“王朔年”。王朔的小说让老一代文人找不着北,他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

《围城》:钱钟书热

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热播为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赢得了大量的读者。

《年轻的潮》: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诗先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全国。1990年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连续5次印刷,印数达15万册,汪国真热意味着诗人时代的终结。

《射雕英雄传》:武侠小说热

1991年的图书市场可谓金庸称雄。三联书店与金庸联姻,真正成就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传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庸小说在迷倒了海外华人和港台同胞后正式刮入内地。

《废都》:废了谁?

1993年,以美文著称的贾平凹冒了他平生最大一次险:6月,《废都》出版,被称为“当代的《金瓶梅》”。正式印刷48万册。半年后,它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宣布为“禁书”,批评声波澜壮阔。

《廊桥遗梦》:中国式的美国梦

中国图书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发轫之作,就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廊桥遗梦》。1996年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但它在中国的畅销却并没有沾到什么影视的光。

《文化苦旅》:余秋雨热

1995年,《文化苦旅》出版,余秋雨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畅销旅途。《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在此之前,余一直是纯粹的学者身份。

《岁月随想》:“名人出书”粉墨登场

1996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出版,销售超过100万册,上演了一幕“名人出书”的大戏。来势汹涌,锐不可挡,当真有横扫千军之气概。

《老照片》:“读图时代”开启者

《老照片》1996年12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刊,发行量最高时达50多万份,成为“读图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黄金时代》: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甚至,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

1998―2008年:财富时代的“快餐”消费

《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

1998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和北京科利华公司合作推出《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在书业界引发一场营销革命。此书畅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强大资本进入图书宣传、销售的一次尝试。这是一次书业外部高人进入书业的一次操作演练。

《花季雨季》:少儿文学的发轫之作

1999年,《花季雨季》及其姊妹篇《十六岁的花季》出版,成为整个少儿类图书的发轫之作。

《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文学热

1999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出版掀起了网络文学的热潮。该书出版后曾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三重门》:少年作家横空入世

2000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超过110万册。在写《三重门》之前,韩寒还是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痛不已的问题少年。出书之后,他就成了名利双收的少年作家。韩寒之后,张悦然、郭敬明等一批“80后”少年作家崛起。

《富爸爸,穷爸爸》:驭金热

2000年,《富爸爸,穷爸爸》被引进出版,掀起一阵“驭金热”。这本紫皮书大“洗”中国人脑,人们热衷于学习“怎样才能令金钱拜倒在我们的石榴裙下”。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魔法时代

2000年10月6日,哈里,波特系列丛书中前3本中文版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60万本,开启了文学的魔法时代。

《谁动了我的奶酪》:励志书热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中信出版社第一个成功商业作品。2001年9月首次出版,到2002年重印9次。

《品三国》:易中天大热

2006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了品三国,《品三国》(上)发行超过200万册。

篇2

您好!建平的语文课是我至今想来最为享受,同时又给我莫大启迪的课程。模块教学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堪称建平特色。相比较而言,就我与一些小学、初中同学的叙谈可知,他们的高中语文课依然延续了以往语文课老师讲授文章背景、中心思想、重点字词分析的沉闷套路,或者就是传授题目解答技巧等纯技术性的内容。因而,回顾高中生活,至少语文课程对他们来说,庶几等同于空白,绝对谈不上启迪,更谈不上享受。

同样的,到了复旦中文系,老师比较多的也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讲授,剥离了文学最为本质的一些关乎社会、人类、生命的成分,俨然把文学上成了一门工具性课程。所以我才有时不无玩笑地对同学们说,如果坡上过中文系的课程,并以高分毕业后,可能再也写不出《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传诵千年的词赋了。

所以说,有了与我以往的同学们的横向比较和自身经历的纵向比较,我更加看重建平,想念在建平的求学经历,尤其是语文课。接下来,我打算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梳理高一、高二四个学期的我所经历的四门模块课程带给我的感受。都是一些很个人化的想法,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谨供您参考。

高一第一学期,是新闻方面的模块课程。我必须事先承认,刚走进建平时的我还是非常不喜欢语文课的,因为有了在初中时的无聊经历,我认定语文课就是那么回事,绝不可能在我的心中激起哪怕一丝一毫的涟漪。对我而言,语文只是一门需要通过考试的课程。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高中语文的学习。可以说,建平语文新闻课程的讲授,为我打开了第一扇窗。它首先激起的是我对报章阅读的兴趣,这来源于老师在课程之初介绍的有关新闻业及其作品的常识性知识,这在以前的语文课上我闻所未闻。进一步,通过经典新闻作品的阅读,我开始关注日常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背后所显示出的社会动因、心理动因,并认真地思考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一第一学期的随笔中,我对来源于报章杂志的社会现象的评论与分析,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内容。从此,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思考、分析与评论的习惯,或者说爱好,成为我自觉的生活方式之一,保持至今。

高一第二学期,是诸子百家的模块课程。古文以前是学了不少了,字词解释和语法现象也有一定的积累。但论起对先秦诸子义理的疏通、思想的阐释,是不大关心的。而建平的语文课,从诸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之源流的深刻影响和对个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两点进行阐发,同样令我眼界大开。恕我直言,大学中国哲学课的教授思路其实也基本如此,无非材料更丰富一些、挖掘更深入一些、与其他哲学领域在学术层面上的联系更紧密一些罢了。这门模块课程首先培养的是我对古文本身的亲近,不再是以往那种排斥或者说无所谓的态度,就像我的那些初中同学至今对古文抱的态度那样。有了亲近,自然就有了进一步关注的兴趣和动力,我很想知道在这些对我来说还显得有些艰涩的文字背后蕴藏着前人怎样的思考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思考对于历史和人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从中汲取一些深刻的智慧,当然,古人没有让我失望。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古文的阅读态度的转变和深入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建平的语文课堂。

顺带提一句,记得当时的教学有一个走班制的操作模式,这个想法很不错。从老师层面上说,专攻一家可以让自己的精力更集中、研究更深入,向同学提供更多更精彩的想法;从同学层面上说,不囿于“一己之师”的言说,可以领略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式,而且因为多少熟悉了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也可以增进对整个语文年级组的亲切感,至少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是这样的。

高二第一学期,是有关《红楼梦》的模块课程。对于《红楼梦》,我以前是敬而远之的。根据惯常的介绍,我总误以为它的脂粉气太重,情节又似乎比较拖沓,不太有意思。但是后来老师上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后,我又一次惊异于这部著作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奥妙,再加上《红楼梦》前五回整体显现的一种浪漫神奇,又饱含人生苍凉况味的笔调,正与我当时开始的对于生活意义和道路选择的思考相契合,于是自然又是一口气读完。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深寓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感喟于其中的,所以阅读这部作品,为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参考。同时,我也为古典文学的魅力所折服,因为在此之前我的阅读兴趣多集中在外国文学上。道理说起来既简单又好玩,因为小孩似乎都有听故事的爱好,相比中国作家而言,我总觉得外国作家讲故事的水平要高得多,细节的铺排、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似乎中国同行难以望其项背。因而,在高二之前,外国文学名著我已看得不少了,但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尤其是古典文学,确乎刚刚起步。我有时也想,怎么就那么巧,偏巧是高二,我开始对于人生意义的大发现和大选择的时候,就碰上了《红楼梦》,让我在一开始就能站在一个相对比较高远和超脱的角度来看待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同时又发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和美感,加上此前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积累,让我深觉文学实在是一个太美好、太有诗意的领域呢?未知也!

高二第二学期,是有关美学的模块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来说那就更是恰如其时。往小了说,它教授学生如何在雕塑、绘画(陆张婷老师课程内容所及),诗歌、辞赋(张强老师课程内容所及),对联、园林(谢海颖老师课程内容所及)这些具体的文艺领域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往大了说,它就是在向学生传达着人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思想观念于当时的我而言,不啻又是一片新天地。以寻美的眼光望去,我惊异于生活中存在着如此丰富的美的成分,既如此,“何时忘却营营”就应该不是一个时时困扰人类的问题了。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于此有了真切体会,而不仅仅是从字面上去记住它了。

(摘自《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程红兵/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标题为本刊所加)

言 论

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老师也在“教育”孩子,没有人在“倾听”孩子。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知心”,“知心”是最重要的倾听。倾听真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

―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卢勤

中国的孩子在10岁以前最好就是边学边玩,如学点语文知识、学点1+1=2、学学涂鸦、学学毛笔字、锻炼团队精神这些更重要。中国人因为急功近利,开发孩子的智商太早了,过度开发,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后劲不足。现在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过度开发”。

篇3

课外阅读,即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良性外延,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长期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目前多数中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基本上在课外不阅读,即使想阅读也不知读什么,从何入手。

一、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原因探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课本,把课本上的篇目学好,弄通就可以了,课外阅读只会浪费时间,与语文学习无关。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其次,要向他们说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根据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至初中九年中,课外阅读总量需达400万字以上,并且课本后面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每年中考语文都有少量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题型。

2.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在学校逗留时间长,即使回到家里,也有相当的作业要完成,有的还要看一些辅导书,加上自身学习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3.影视网络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牵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读过《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也只读过少儿普及版或缩写版。

4.有些学生即使想读书,但也无书可读。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的家长不识字或文化较低,家里根本就没有书,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对学生开放。致使学生根本无书可读,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没有读到几本课外书。

二、学生课外读什么

1.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名著,科普和科幻方面的书 ,让他们对读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知道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思想。比如有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读的最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悲产世界》。因为这些书可以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读这样的书无疑对学生的一生也可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读一些科普和科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

2.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书有密切关系,比如著名作家高尔基小时候给人家做工,晚上在阁楼上利用从木板缝隙射进来的月光苦读书。在学生对读书开始产生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语文课本后面列举的书目,七年级:《童年》、《昆虫记》、《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九年级:《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3.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所读的书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除课本及《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书外还可以推荐其他名著等书籍。比如古典四大名著、“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还可推荐一些科普和科幻类作品。

三、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篇4

3、乡村童年——体验乡村生活的朴实纯真,《山中旧事》 《自说自画忆童年》,《塔克的郊外》 《会搔耳朵的猫》,《闯祸的快乐少年》 《想做好孩子》。

4、异乡历险——在不同的世界中感受探索新知与克服阻碍的乐趣,《丁丁历险记》 《鼓捣森林》,《爱丽丝漫游奇境》 《奥兹国系列童话》。

5、科幻王国——在科学幻想中憧憬未来世界的样子,《海底的秘密》 《外星人》,《太空人遇险记》 《阿里萨外星历险记》,《圣诞树星球》 《老孩子的地球之旅》,《尼姆的老鼠》 《全不知三部曲》。

6、自己去学——学习不止有一种方式,也并不只存在于学校之中,《窗边的小豆豆》 《效率专家爸爸》,《狗来了》 《罐头盒里的孩子》,《冻僵的王子》 《黄书包》。

7、少年侦探——跟随主人公的欢快脚步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超级纸飞贼》 《大侦探小卡莱》,《埃米尔擒贼记》 《大侦探汤姆索亚》,《达尼尔在行动》。

8、信守承诺——对他人的守信就是对自己的负责,《犟龟》, 《快乐鸟的许诺》,《木偶奇遇记》, 《教海鸥飞行的猫》,《流浪汉的童话》(狗和精灵的童话),《下次开船港》。

9、天地传说——从古老的神话中感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夸父逐日》 《哪吒闹海》,《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美绘版),《绘本中国故事中国神话故事》,《传说——绘本中国故事宝库》。

篇5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篇6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宋代影戏品种丰富,举凡有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等。就艺术属性而言,纸影戏、皮影戏、羊皮影戏属于戏剧;而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乔影戏是特殊类影戏,它们有影戏之名,而无戏剧之实,本文拟对这类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特质加以介绍和考释。

一、手影戏

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影戏形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人们为了逗乐小孩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指、手掌及手臂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没有任何外在的附加的东西去修饰它,相当古朴、纯粹。在宋代,艺人们在手影游戏的基础上丰富其表演内容,巧生变化,开始上演手影戏。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云:“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担ㄍ耄、踢磬、弄花鼓、踢墨笔、弄伦印B隆⑴斗、打硬、教虫蚁,及鱼弄熊、烧烟火、放爆仗、火戏儿、水戏儿、圣花、撮药、藏压、药法傀儡、壁上睡,小则剧术射穿、弩子打弹、攒壶瓶、手影戏、弄头钱、变线儿、写沙书、改字。”(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灌圃耐得翁将手影戏归于“杂手艺”的名下,清楚地显示了手影戏的艺术属性。它是一种展示艺人手脚灵巧的游戏,不是真正的戏剧演出。手影戏的表演工具是人手,表演者通过手部的动作,模仿人类、禽鸟、走兽以及其他事物的形貌,在光线的作用下显现出丰富逼真的影子。“手影戏”在模仿物体形貌动作的同时,有的还模拟它们的声音,营造滑稽谐谑、轻松愉悦的气氛,达到逗乐观众的审美目的。

南宋洪迈 (公元1123―1202年)《夷坚志夷坚三志》辛卷第三“普照明颠”条云:“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者,常若失志恍忽,语言无绪,而信口谈人灾福,一切多验,因目曰明颠。……好作偈颂,间有达理处,其末辄颠错不可晓。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此篇盖最佳者。”(注:宋洪迈《夷坚志》(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06页。)

该文献为我们了解南宋手影戏的表演形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首先,一如影戏,它也有影窗,以“三尺生绡”为之。其二,表演者凭借双手变幻出丰富有趣的形象,弄影技术相当熟练。其三,手影戏的艺术效果在于幽默诙谐,令人解颐。这种手影戏的表演方法与皮(纸)影戏非常相似,均是通过灯光照射各种造型,显影于窗幕之上。但手影戏只能“弄影”,不能“弄故事”,在本质上仍属于杂耍伎艺类。后来民间还有许多人能表演,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北《沧县志》“手影”条云:“闺中妇女,尝以手指、拳伸缩之变化,映烛照壁,作人、马、兔、豕各影,以引儿童之笑乐,有极生动逼肖者。”(注: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376页。)

在宋代百戏技艺中,与手影戏密切相关的是手伎。手伎主要在于展现人手的灵巧和富于变化的各种动作,并且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表演种类。如上文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杂手艺”的介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华伎艺”亦有相关记载:“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手伎还可以与歌舞表演、乐器弹奏等相配合,成为一种宫廷表演艺术。《辽史》卷五十四有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一行,v篥起,歌。酒二行,歌。酒三行,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五行,阙。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酒七行,筝独弹。酒八行,歌,击架乐。酒九行,歌,角抵。……”(注:脱脱《辽史》(第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1-892页。)

由上述记载来看,手伎在表演时手势的变化很可能与歌舞相结合,产生韵律的动感。手影戏作为众多手伎的一种,也不排除与歌舞音乐相配合的可能。如果猜测不错的话,这就可以大大提高手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影子只是表“形”,惟有与音乐、言辞相配合,才能实现表“情”的目的,增强审美功效。

与戏剧意义上的影戏相比较,手影戏显然缺乏戏剧所必备的艺术特征。戏剧形态的影戏应有三大必备条件:一、有充当角色的影人,二、为影人做代言体式的配音,三、表现一定的故事情景。尽管手影戏不是戏剧,但它独特的弄影术也许就是影戏发展的起点,或许在历史上促进了影戏的进步。一方面,手影戏使得影像的动作趋于烦难而富于变化,具有更强的情景适应性。另一方面,此类手伎能够增强影偶操纵者动作的协调性,使其表演更加细腻、逼真,并能赋予影像以情感。故许多学者视手影戏为影戏的一种或初级形态的影戏,从弄影技术这一层面来看,无疑具有其合理性。

二、大影戏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载:“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白石诗云:‘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娥眉。’又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到目前为止,这是有关大影戏的唯一记载,它的具体形态如何?学界对此争议颇多。

孙楷第认为:“此所谓‘大影戏’者,事易明。盖影戏所用影人,本雕羊皮为之,其状渺小。今以人为之,则遽然长大,异乎世之所谓影戏者,此其所以为‘大影戏’也。”这种表演较之普通影戏尤为滑稽怪异。进而提出《武林旧事》中的“大影戏”即为《梦粱录》中所载的“乔影戏”,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据其形言谓之‘大’,据其质言谓之‘乔’。名虽有二,其实一也。”(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依照孙氏之意,用人体来代替皮(纸)偶演出的影戏即大影戏,它模仿着影人的演出,而与真影戏有别,故名之为“乔影戏”。从而建立起了他的中国戏剧起源于“影戏傀儡戏”的逻辑链条。周贻白不同意大影戏即乔影戏的说法,认为大影戏“不过是在元夕偶一为之的仿戏,并非一项伎艺而于瓦舍演出者。所谓‘戏于小楼’,或系隔窗利用灯影,用人在内动作,当与北宋东京的‘弄乔影戏’有所不同。”(注: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任二北提出:“‘大影戏’三字的原意,就是大型的影戏,仍为雕纸或雕皮的,并非真人。”《武林旧事》所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乃因大型影戏改由人演,才加上‘以人为’三字;并非因以人演之后,才加这‘大’字”。接着任氏以《百宝总珍》中“大小影戏分数等”为据,认为“大影戏”之“大”即为大型的意思。(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页。)一句话,大影戏原本为影戏一种,北宋时早已存在,并非到南宋时期真人代替皮(纸)人演出后才出现的。江玉祥认为“《武林旧事》所谓‘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应该是人模仿大影戏的机械滑稽动作,在小楼上戏乐”。(注:江玉祥《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笔者认为孙楷第与江玉祥的判断均有合理的成分。大影戏是真人模仿影人动作,投影于窗幕上的一种表演,其影子较普通影戏为大,故此得名。其本质仍是影戏,不是人戏,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乔影戏”(下文有述)性质不同。大影戏模仿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影戏,并非如江玉祥所言仅模仿大型的影戏。依《武林旧事》所载,大影戏的演出场所为“小楼”,小楼的位置应是面临大街,以便游人的观赏。大影戏的扮演者隔窗利用灯影,做出种种滑稽诙谐的动作,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式似乎不是一种偶然行为,因为《武林旧事》所记大多是当时市民节日一般性的游乐活动,而不是某些特定的、不可再现的个案,当有专事大影戏演出的艺人。孙楷第认为“大影戏与影戏虽同是影戏,然其所以为影人者既异,其家数亦必不同。故业此者各有专门。”(注: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8页。 )这一判断是可以认同的,而不是如周贻白所云大影戏为“偶一为之的仿戏”。

大影戏尽管模拟影人进行表演,但要达到影戏的艺术表现效果,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一,人影显示不出色彩,不美观;其二,人影不能始终保持侧面或半侧面的姿态,影子的动作效果受局限;其三,人影太大,难以与其他舞台道具相配合。因而大影戏“分明为一种粗伎,反不如皮革的影人所演,来得精致了。”(注:任二北《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戏剧论丛》,1958年第一辑,第187-188页。)正因为种种局限,以大影戏来演述故事也就不太可能,它至多是一种即兴发挥式的表演技艺,而不是戏剧。

宋元戏文中有“大影戏”一调,该调见诸《张协状元》、《吴舜英》、《杀狗记》及明传奇《西楼记》中。周贻白认为此调“出自弄影戏者的唱腔。其名‘大影戏’者,或因用于真人扮演的南戏之故,以示有别于纸人皮人,应与‘戏于小楼’以人为之的‘大影戏’及本非正式影戏的‘乔影戏’有别。盖前者系偶一为之,并未形成一项专门伎艺;后者则或有唱腔,亦当仿自影戏。”(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言下之意,当影戏的唱腔被运用于真人演出的南戏时,它就称之为“大影戏”,实际上它与宋代影戏腔调无异。而江玉祥猜测它是另一种腔调,是搬演大影戏时所使用的。谁是谁非,不敢妄测。或许南戏在使用“大影戏”腔调时演员模仿影戏之动作与之互为表里,亦未可知。

三、小影戏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六日夜:“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

“小影戏”究为何物?学术界鲜有论及。顾颉刚云:“此之所谓小影戏棚子,不知其与影戏棚子有何分别。然其必与影戏有极重关系可以断言。”(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

儿童无疑是傀儡戏影戏的热衷者,民间流传了不少儿童观戏演戏的婴戏图。以现有文物遗存来看,笔者疑为影戏演出的有:1、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宋代铜镜。图案上以双竿拉一横幅帷帐,一个双手持人形物的儿童坐于幕后,人形状物体露出帷帐上沿;帐前四童坐地,目光聚于幕上,一童以小槌击鼓伴奏。2、宋无名氏绘《蕉石婴戏图》。图亦绘一横幅帷帐,一童持人形物于帐后,人形物亦露出帐上;幕前儿童席地对坐,似在对话。3、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东壁金代壁画。画面类似上述情形,不同之处在于横幅帷帐变成了一方形框架。一人形物体被儿童高举,另一人形体紧贴框架内,其轮廓清晰可见。(注: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至80页。)廖奔先生认为上述均为杖头傀儡的演出。从儿童所持人形物体来看,确实很似现代杖头木偶之形制。但上述图像均未明确标识为傀儡戏演出,宋金杖头傀儡及影偶的具体形制究竟如何,还是一个谜。因此,笔者亦只能依据文物形象做些感性的认知,认为可视为影戏演出的理由有:其一、均设有帷帐,这正是影戏所必备的设施;其二,从幕前观剧儿童的神态看,图一与图三中儿童不是在关注操作者高举的人形状物体,其目光均集中于幕上,尤其是图三中的儿童明显在对着屏幕指指点点,与影戏的演出形态相符。其三,图三的方形框架显然是一个表演区,上面清晰地显现出了人形体,它更像是影子。如果方形框架上装订有纸或布幕之类的东西,就只能解释为影戏演出了;倘若无屏幕,在一空的框架内表演傀儡戏,似乎还没有这一演出形式。

回头考察上引《东京梦华录》之材料,再以上述文物遗存印证,可知小影戏是一种儿童游戏,由儿童充当演员和观众,模仿成人的影戏表演。小影戏棚子在节日的街市上非常多,可见这类游戏很受宋代儿童的欢迎,从侧面透露出宋代影戏之繁盛。

四、乔影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乔影戏的演出形态如何?戏剧史专家对此大致有二种看法:其一,乔影戏是影戏的一种。《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解释为:“宋代伎艺。影戏的一支。‘乔’是滑稽之意。即滑稽影戏。”(注: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7页。)顾颉刚谓“‘乔影戏’不知是何影戏,但假定其为一种特殊影戏,当无大碍。”(注: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第114页。)至于特殊在何处,他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其二,乔影戏是真人模拟影戏动作的表演样式。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认为“乔影戏”就是《武林旧事》所谓的“大影戏”,“乔”字当不出虚伪、滑稽二义。而周贻白以为“乔为‘乔装’之意,本义上实为模仿”,“‘弄乔影戏’或为用真人来模仿影人的举动以资戏笑”。(注:周贻白《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第57页。)孙、周二位均认为“乔影戏”的扮演者是真人,这一判断是可信的。

要指出的是,乔影戏本质上不是影戏,观众欣赏的对象是演员本身,而不是帷幕上的影子,从而与“大影戏”相区别。孙楷第将二者混为一体是不对的。

正如周贻白所云,“乔”字含有“装扮”、“模仿”之义,它产生的审美效果是“滑稽”、“虚伪”。《武林旧事》所载舞队,有“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马明王)”、“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以及“乔经纪人”等。在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名目”中有《乔托孤》、《乔捉蛇》、《乔道场》等剧目,景李虎认为这些是偏重说白、滑稽成分较浓的杂剧形式。(注: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篇7

近年来书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在价格上的比拼也是如火如荼。今天一书店打出7折,明天就有书市打折半价,又有北京一书摊有一折书,海南一书摊一堆书10元的现象。本文就此谈一谈看法,以引起思考。

一、 目前图书价格现状

近一个时期以来,打折书充斥市场。一些定价昂贵、包装精美并冠之以“精品”、“宝库”、“经典”、“全书”之类名目的“大砖头”动辄便以一折甚至低于一折的低价销售。在一些特价书库、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商业广场、住宅小区门口都可以看到这类书的踪影。这类“高定价低折扣”图书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内容上大多以古典名著、史学典籍、百科全书、大型工具书、名人传记、绘画艺术等为主。在形式上多以大书、套书面目出现,少则十几本,多则上百本,有的还加了礼品光盘。

今年3月份合肥市一个超市内,现场图书一律按8.8元一斤销售。图书涵盖面广,社科、历史、养生、文学等种类。有《本草纲目》《三国志》等古典文献,也有《格林童话》《鲁滨孙漂流记》等儿童读本图书论斤卖,原价的29.8元的《资治通鉴》则只要9.7元。甚至不足3折。

开封市书店街几家书店门前满眼都是降价书,成套包装的“精品图书”有几十种,其中部分套装“精品图书”以原价五折到一折,甚至不到一折的价格出售。一套《中国通史》的定价为1570元,现价买180元;一套《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标价1280元,现价100元。

海南省一书店从今年年初开始的迎新春精品图书特惠大联至今,一折起的精品图书已售得150多万元。原价上千元的一整套精品图书,现在花100元便可买到,在海南省一书店看到,摆在入门最显而易见的全是降价精品图书,其中多是文学、书画、医药名典等书籍,包装精美。原价1290元的《中国十大私刻本》现在100元可买到,原价1200元的《世界通史》现售100元……在现场看到,选购降价精品图书的读者络绎不绝。图书市场出现一折现象,已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二、 图书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从全国各地情况来看,之所以普遍出现图书打折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1、超过版权保护期进入公共使用领域(没有版权)的大部头书。自去年下半年起,书市上新书好书层出不穷,书价自然也不菲。然而,与此同时,价格极低的“一折书”在全国各地销售火爆。而“一折书”与书店里的“正价书”质量几乎无二,那为什么码洋(标价)和实洋(销售价)相差这么大?大码洋“一折书”,在北京和海南的一些出版社纷纷推出辞典、古典、中外名著等精装豪华大部头丛书,书大部分都是正版,在南京,有一些个体书贩在兜售盒装大部头精品书。价格低的惊人,经调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有200多个版本。这些不需要支付作者稿费、版权费等的大部头丛书,实际成本只有纸张、印刷等费用,因此成本价格十分低廉,所以这些高定价低成本的图书低于一折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些高定价低折扣的正版书还与印数有关,有一些印刷厂在印完出版商指定的印数后,又私自多印一些,这些多印出来的书成本非常低,为了牟取暴利,印刷厂实行高定价低折扣将书迅速出售,以二十四史为例,上报时说印了2000套,实际上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如果销路好,印20000套都不止。

2、买卖书号的书。出版社与书商买卖书号。现行的体制是由出版社控制书号,使书号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一旦有受利益驱动的人加入其中,便达成了买卖书号的交易,而出版社也不用花费图书出版后的市场推广成本。出版社和书店便都有利可图。去年在某一书市上,某一出版社先后发现很多打折书,标明是该出版社,经过鉴定,这些书全属盗版,是前几年随意买卖书号的产物,这些图书的胶片出版社当时并未收回,一直在书商手中,被书商钻了空子,一有书市他们就不断盗印。

3、盗版书。近几年图书盗版盛行,屡禁不绝,导致图书市场混乱无序。图书市场有相当多的是盗版盗印的,现在的盗版技术越来越高,纸张、印刷、文本跟正版基本一样,然而,盗版图书不用付稿费,不用付版税,不付编辑费用,就只付纸张费、印刷费和人工成本。因此,盗版图书就以超低价进入市场,冲击正版图书市场。书的定价既不按照既有的模式,也不用过多考虑成本问题,因此定价可高可低,具有相当的随着性。也有不少读者投诉,所买的低价书有的缺章少页,有的错字白字连篇。

4、图书定价过高。如今在市场上价格最水的商品,也就属各类图书了。据报道,我国图书价格是前几年的十几倍,远远走高飞 高出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据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读者认为书太贵,还有一部分读者认为图书定价过高让人难以承受。图书定价过高的问题已较为普遍,不少出版单位随意抬高图书定价,致使一些书价超出其成本的几倍。以此造成多种非法促销手段,最终获取高额利润。

篇8

这两则新闻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是家长和十博士在我看来有些过激的反应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电视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一个动画片就能教坏孩子?而一个电视讲坛就能误导了学术?

我们从来不高估好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有人跟你说让孩子看一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画片,他就会变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你肯定会觉得是说大话,吹大牛。但为什么孩子看一部脏话连篇、有暴力情节的片子就会变成坏孩子呢?从网上看到这次家长讨伐团的讨伐檄文,义正辞严,但首先觉得是好笑,我觉得这是家长在找理由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电视台播了一部有问题的动画片就联手要求电视台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个天天吵架脏话连篇而且还动手打架的邻居,那你是不是要学孟母三迁?如果孩子的班上正好有一个这样说脏话爱骂人的坏学生,家长们会不会联名要求学校开除他呢?家长有太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生恐自己的孩子受到坏的影响,其情可悯。问题是,电视动画片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小情节,孩子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画画,弹琴,和小朋友玩,稍大一点儿的还可以上网去玩游戏。更何况,如果嫌这部动画片不好,你挑一张健康百分百的优秀动画碟让孩子看就行了。我觉得当你的孩子已经把电视动画片当成成长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时,已经意味着这个家长的教育彻底失败了。生活中无数比电视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渠道,家长因为偷懒或者别的原因选了最省劲儿的电视,这首先是家长的责任缺失。再一个就是扩大危害。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脏话和暴力这些不良因素除了电视之外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到达孩子跟前,家长的责任在于甄别和引导,而不是抡起大棒集体喊停,因为你无法关闭所有的不良渠道。

于丹也是通过电视上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走红的。我不知道博士们的思维是怎么运转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的上初中的孩子是这样选择的。他听了于丹的讲座后对《论语》感了兴趣,他妈妈趁热打铁给他买了一堆讲《论语》的书,他翻了翻后,觉得于丹的有点太浅,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个中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引子,她引发的是对孔子和《论语》的兴趣,就像抛出一个线头,大家可以攀缘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们呢?他们大费周章跨地区跨学校联袂抵抗于丹,也许真的是因为感觉到学术已经被于丹误读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家了解和学习孔子和庄子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里的于丹。而且听于丹讲座的人都是一根筋,听啥是啥,都不咀嚼,不反思,更不对照别的版本解读。

上次有十博士联名取消圣诞节,梁文道曾调侃说他们读书读傻了。此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无非是在集体起立证明原来读书真能把人读傻,傻到连一个中学生的判断力都不如。不过对比博士们反对的急切和真诚,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可能贫乏得只剩下电视了。

这一段由影视和网络联手掀起了一股明史热,打先锋的恰恰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如果按十博士的思维逻辑,明史学者和专家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抡起大棒,对这些走红的非专家学者大声喊杀。没想到明史学界的反应不是攻击而是积极认可,反省自我。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还表示,没让读者知道真正的明史,学术界应该反思。

影视教授于丹也像明史非专家一样,正在替文学教授们开坛论道,做着普及古典文学的工作,她不是专家,讲得也许有缺欠和疏漏,但她的意义和功劳不可否认。该反思的应该是那些罔顾常识抡起大棒的博士们。

篇9

互联网与版权保护沈仁干(9)

关于我国民营书店的现状考察与前景、对策研究刘楠清(12)

“3+1”:上海科技出版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践史惕培(16)

近年畅销图书的模式探寻张树(19)

试论我国《著作权法》刑事救济措施的完善侯玲(21)

传媒类图书市场观潮王彤 陈贝贝(24)

中小出版社的4种定位姜新祺(26)

媒介保护:现实的选择和将来的可能田中初(28)

加强科技期刊广告工作应采取的对策郑叶琳(30)

试析专业期刊的竞争之路杨琦(31)

期刊市场调研浅议常延廷(33)

图书市场物流模式构建研究詹正茂 华武 陈刚(35)

新创报刊的入市战略分析——以价格竞争为视角的考察朱春阳(37)

出版营销管理中“二八定律”的应用于春迟(40)

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樊岚岚(42)

光盘产业走向浅议王岩镔(43)

论网上书店的营销服务李春成(46)

当前ebook出版存在的问题浅析刘波(48)

译林出版社版权引进工作回眸竺祖慈(49)

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存在的若干问题赵东岚(51)

超前意识与重大题材的选题策划林荣(52)

编辑的两大基本功罗立群(54)

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基本要素赵玉华(55)

书刊设计中字体的异化赵小勇(57)

书籍自由版式设计杂谈周进(59)

感动中国 感动世界——推介《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李燕(61)

历史断片的经典组合——与《巴金图传》相遇黄树森(62)

刊海拾贝——读谢其章的《老期刊收藏》刘兰(63)

全面系统的“雅思”基础培训——评介《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刘小亦(64)

公司治理改革思路研究——评《现代公司治理研究》朱光华(64)

贯彻落实局长会议精神 推进出版业和谐发展余波(1)

出版要闻(4)

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龙新民(5)

春意盎然——2007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侧记郭晓虹(17)

《中国标准书号》修订说明(19)

构建和谐出版环境推动书业健康发展——写在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前夕范卫平(23)

顺应市场 务实求新——北京图书订货会跨入第20届黄国荣(24)

图书订货会应该成为传播的载体——从北京图书订货会谈起吴培华(26)

有需求就会成功——全国书业界都认可的盛会张叔言(28)

出版创新论齐峰(29)

论选题策划的六个基本关系朱建纲(34)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军事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施雷(37)

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实问题与对策于友伟(40)

高校学报行政化办刊体制的改革思考吴月芽(42)

制订《一般书籍、课本定价标准表》忆旧(连载·上)王仿子(45)

书评的空白高建国(50)

我国报纸内容演变探析——从古代邸报到近代报纸赵晓兰(52)

谈谈阅读率走低及文化逆差对图书质量的挑战鲍咏梅(55)

论校对专业机构独立建制的必要性周奇(57)

医学图书的版本记录亟待规范林靖(59)

“聚铜”与“铸釜”——评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孙延光(61)

传统士人群体心态的深层次解读——读罗宗强先生《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展龙 吴漫(62)

边缘文化的个性与价值——《边缘中国》丛书读后赵文生(63)

《1900年的北京》一书出版钟楚(64)

新闻出版业的关键时期余波(1)

出版要闻(4)

开放带来发展与进步——柳斌杰同志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答记者问曲志红 郭晓虹(5)

2007年新闻出版工作要点(8)

展开“和谐出版”的壮丽图景于友先(14)

论和谐出版唐瑾 王建辉(17)

对网络出版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白阳 蔡京生(20)

销声匿迹还是浴火重生——教辅图书出版环境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王勇安(24)

对少儿图书营销的思考陈苗苗(27)

新媒体内容变革之道与传统媒体内容应对策略邓瑜 吴长伟(30)

地域特色——办好地方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关键李书群(32)

党刊的亲和力与个性化追求曾慧清(34)

制订《一般书籍、课本定价标准表》忆旧(连载·下)王仿子(37)

现代出版家的诚信观范军(42)

新形势下编辑工作职能与出版文化创新董中锋(44)

出版“图像化”现象探源能向群(47)

论出版单位频频被著作权诉诸法庭之根源程文铸(50)

世界著名出版集团业务特色及经验分析耿乃凡(54)

美国杂志广告价值分析叶新 庞远燕(57)

从无序状态到有序自觉——书籍艺术的审美觉醒田威 徐丽(60)

江苏人民社推出财经管理类力作《崩溃》钟楚(62)

美国图书博览会向你走来钟楚(62)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本刊等27家媒体评出媒体关注的十本书和优秀书评作者(62)

以技术和服务推动网络出版朱音(63)

《中华读书报》评出2006年度十佳、百佳图书(63)

富有创见的教育学“全息图”——胡德海《教育学原理》评介高闰青(64)

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虹飞(1)

出版要闻(4)

解读《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钟楚(5)

“3·15”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情况报告(14)

论以人为本对提高图书质量的新要求樊希安(18)

关于选题创新与策划的10个见解任超 许运娜(20)

“走出去”,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周正悦(24)

手机媒体与图书营销陈伟军(26)

主题阅读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发仝冠军(28)

图书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左志平(31)

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对策王敏(34)

粗谈多媒体电子期讯——写在《E动时尚》一周年李敏(38)

浅议期刊出版管理体系的建立谭笑珉(40)

打造出版业的网上形象——从出版社网站看出版社VI战略的实施(42)

Xplus牵手纸媒新春战略:“零门槛”获取双赢朱音(47)

为打造精品而努力——编审《闽南方言大词典》札记林玉山(48)

畅销书的背后陈小梅 胡连峰(50)

读校时必须关注构成隐性政治性差错的表述米戎 孟颖(52)

美国有声书业纵览王永杰(54)

论书艺的四维构造蔡顺兴(57)

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刘星(59)

公共舆论与现代性的展开——《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品读闵定庆(62) 探求唐宋诗内在嬗变轨迹——《唐宋诗宏观结构论》读后张伟利(63)

谈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的质量问题——以全国自考统编教材《新闻采访写作》为例郭克宏(24)

编校质量也是出版物的生命——以《中国古典文献学》为例张治国(27)

论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成因与对策刘艳(31)

试论农村题材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的有关问题黄瑛(34)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冯志杰(37)

农科期刊的发行与新农村建设倪集裘(42)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瓶颈”及其出路曾凡斌(44)

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7月在京举行(47)

老边同志,您好吗?滕明道(48)

试论大众阅读对国民素质养成的意义陈东华(50)

抗战时期邹韬奋著作维权实践与意义探析余素珍(52)

从生命里淌出的文字——我写《千古大运河》蔡桂林(55)

编辑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张永泰(56)

校对者的信息素质简议李远毅(57)

浅谈间隔号在外国人名翻译中的使用刘平(5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40-02

一、中学图书馆课外阅读推广的目的

课外阅读推广的使命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激情,用图书馆员的热情,唤醒全体师生对阅读的渴望,以最大的程度提高个体的阅读素质和能力。中学图书馆拥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学习氛围、丰富馆藏和数字化资源、专业管理模式和服务人才,同时中学图书馆又是学生课外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重要阵地,理应担当起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的职责和阅读推广的重任。因此,做好课外阅读推广活动是我们中学图书馆的义务,更是责任。

二、面向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馆服务策略与建议

1.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图书馆资源的建设。近年来中学生对文艺类书籍十分热衷,而科技书籍学习参考书备受冷落;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受宠,而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很少问津;最受学生欢迎的书籍为科幻、侦破、武侠言情小说。针对这种现象,图书馆在提供图书资源同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参照语文版教材中“名著引读”,选定中外名著必读书目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孙飘流记》等进行课外阅读辅导,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介绍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外古今寓言、中外历史故事和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繁星》、《春水》。(3)诗歌散文作品:如《朝花夕拾》、《荷塘月色》等,对语言优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沙士比亚)等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4)能与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配合的课外读物。我们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怎样写的”各抒己见,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象,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反讽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过比较《围城》和《骆驼祥子》体会钱钟书和老舍的不同语言风格;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以帮助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自然科学普及读物。如提供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探索、《昆虫记》等科普类图书、VCD、DVD等资料。(6)当地青年的某些热点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

2.丰富图书馆课外阅读服务的形式与内容。(1)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宣传活动。图书馆利用校宣传栏、图书馆宣传栏、图书馆网页向全校师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推介新书;用展板向全校推荐系列好书,师生共读;布置各班各小组向所在的班级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师生共读(张贴在教室外的展板,说明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通过宣传活动激发读者对某一主题的兴趣,提高读者到图书馆借阅的机率,因此,课外阅读活动得以推广。(2)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读者活动。①读书节、科技节。以2014年为例:我校春季举办读书节活动主题:与好书为友,与经典为伴。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让老师、学生准备的好书推荐语及学生的读书心得、感受及方法以展板的形式布置在校园内。语文老师从随笔或习作中挑选佳作,按年段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三等奖15名,报送到图书馆,并将电子稿发到图书馆。秋季读书节活动主题:阅读经典,书海。组织初一和高二年段学生参加经典阅读知识竞赛,每个年段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图书馆将根据名单分发奖状和奖品。②比赛活动。图书馆开展不同形式比赛活动,奖励比赛优胜者,以激励课外阅读。如初一年举办汉字听写大赛、西游记经典阅读竞赛、我爱湖滨征文比赛、我爱湖滨经典诵读比赛、全国红读征文比赛。初二年汉字听写大赛,代表思明区参加市赛;我爱湖滨征文比赛;全国红读征文比赛。高一年参加经典诵读比赛。高二年参加经典阅读比赛。4月1日下午第四节在物理实验室联合举办“‘电子百拼’竞赛活动――谁是‘百拼之星’”。以上比赛由各备课组根据比赛结果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由图书馆颁发奖状和纪念品,并推荐一二等奖的优秀习作参加校外各级征文比赛。③讲座。图书馆老师还特邀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于4月3日下午在图书楼六楼报告厅举行“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与湖滨中学师生面对面”的讲座,开讲《崇祯那些年》。傅老师幽默轻松的开场白打消了同学们心中哲学教授古板神秘的形象。在讲座中,傅老师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和民族情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讲述大明朝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个人悲剧和明末昏暗腐朽的暮气晚景,以及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赢得了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让校园内盈满书味,溢满书香。

3.提供贴近课外阅读教育需求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师生往往因缺乏专业阅读教育知识而苦恼,图书馆要更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以专业图书馆员队伍作为强大的支撑,开设阅览课,帮助师生解决课外阅读困难的辅导渠道。图书馆对学生需求主要提供培训与咨询两种服务。(1)培训服务为主动。图书馆通过向学生普遍征求意见与调查需求信息,选取受到师生广泛关注的课外阅读题目为主题,如图书馆提供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探索的科普类图书、VCD、DVD等资料。设置科普宣传教育板报,科普大篷车DVD的播发,广泛宣传发动,吸引师生热情参与航空科普讲座、航天科普知识读书竞赛,同时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和配合,形成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氛围。使师生系统地了解课外阅读教育,传递正确的阅读价值导向。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特别注意帮助师生正确认识中学图书馆课外阅读推广服务策略与建议。(2)咨询服务则是典型的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与学校工会、心理咨询室在图书馆三楼成立一间聊吧;开设心理热线、心理建康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辅导内容包括校园生活、学习方法、青春期卫生、心理卫生、交友艺术、就业、家庭伦理、权益义务等);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为专题讲座,学校图书馆提供文献检索、导读、参考咨询等服务。此外学校还致力于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外阅读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或实践策略,学校辅导的范畴已由学校领域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要求图书馆员和心理咨询师密切与家长和社区联系,经常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些问题进行关注,了解症结所在,帮助家长着力克服其特殊家庭情境中存在的困难,以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心理氛围。

三、n外阅读推广队伍建设

课外阅读推广活动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综合素养。许多图书馆员缺少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成为目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深入推广的瓶颈。有鉴于此,比如开创教师科研专刊,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有关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派遣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图书馆员外出学习,学习归来的教师在本校开展学习报告等。从而不断加强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根据中学生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认知力、想象力、注意力等阶段性特征来进行课外阅读和心理辅导,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熟悉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能够通过一些创造性的举措来培养中学生读写和社交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校阅览室的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策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技巧、信息整理与利用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厦门市图书馆每年都组织一批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到市图书馆参观、学习、培训;定期邀请省内知名的图书馆专家来馆内讲学,积极为全馆员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其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天才,杨新涯,王宁,魏群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多元化趋势与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82-86.

[2]陈丽冰.从青少年数字阅读探讨图书馆推广服务策略[J].图书馆,2015,(3):93-96.

篇11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