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经营性分析

篇1

近年来,曾经长期受到冷落的中小企业业务转眼间成为商业银行的“香饽饽”,成为了各家银行的战略重点和市场竞争焦点。笔者所服务的建设银行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专门服务机构,2008年开始又与淡马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建设,通过流程优化和产品创新优势,建设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服务效率和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在同业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中小企业业务的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而推进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50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近10年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

二是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是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我国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大客户基础、分散经营风险、实现战略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密切银政关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2、只有持续关注、挖潜中小企业业务,才能保持银行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的“二八定律”理论受到了“长尾理论”的挑战。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众多小客户可以汇聚成与大客户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在大客户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之时,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通过电子技术抓住广大中小客户获得巨大利润。

从目前中小企业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来看,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在各家银行客户群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公私业务关联度高,中小企业业务潜力大。以笔者所在银行为例,2010年末,中小企业负债客户占对公负债客户总数比重超过95%,资产客户占对公资产客户总数比重超过73%,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利润的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3%、17%和8%,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其他各项业务的增长速度。

3、大中型客户竞争激烈,中小企业业务正在成为各家银行未来竞争的关键性业务

近年来,大企业、大项目的服务需求出现阶段性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增长乏力已成为制约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大中型客户所面临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激烈同业竞争,2008年以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相继单独设立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部,各家银行为保持业务稳定增长,都纷纷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中小企业业务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各级经营人员对中小企业客户重视不足,众多中小企业无贷客户的营销挖潜缺乏组织管理,营销挖潜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次,中小企业客户营销力量薄弱,近年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设立了中小企业客户部,但是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亟待提升,经营重心未能有效贴近市场。再次,针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管理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考核激励不到位。最后,对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偏好尚待进一步协调统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效性强,客户对额度较为敏感,尤其在目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客户认为业务办理时间过长、审批条件过高,就可能转移他行。

三、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中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地位,以及当前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要从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激励机制、风控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加大财务、人力资源投入,全力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在经营策略上,要逐步实施“三个转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要由“批零结合型”向“批量主导型”转变;金融产品销售方面,要由“信贷产品主导”向“全面产品销售”转变;总体经营策略方面,要由“产品销售”逐步向“客户经营”转变。

1、理顺经营模式,打造专业化、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经营团队

一是进一步明确银行中小企业客户部职责定位,充实岗位配置。实现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管理职责到中小客户经营、管理职责的转变,建立中小客户的统筹运营机制。

二是进一步明确基层网点定位,强化网点经理作为本网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的首席客户经理定位。银行的基层网点是营销、管理中小企业的最前沿阵地,网点负责人(网点经理)对于中小企业经营成果至关重要。要逐步将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账户按照重点、潜在、清理三级分类进行梳理,将重点中小企业账户、潜在中小企业账户挂钩到网点经理,明确各类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目标,建立中小企业客户常态化走访维护制度。

2、明确经营重点,着眼“三率”,提升中小企业客户营销服务能力

篇2

1.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篇3

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类型

1.国有独资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由国有独资企业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运营其中相当部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是由事业性质的高管局改造而来。高速公路市场化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下,国有独资企业应与其他企业平等地参与竞争,而不是天生地占有某条甚至整个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建设、经营权。另外,政府应该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制度,彻底实行项 目法人责任制,落实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自主权,而不是以“建设指挥部”的名义取而代之。随着高速公路市场化的发展及项 目融资的考虑,国有独资项目法人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合营、合作

合营、合作是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经营中,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方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中方对建设、经营的适当控制权这2种方式中,合作方式显得比较灵活合营企业、合作企业的共同点是一方为外方,一方为中方。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合营方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利润分配及投资回收方式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

3.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一般限制为 2—50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为 1人(非国有独资的 1人公司应该不适合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不必公开,但应当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

4.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股东人数不限,一般为5人以上,可以公开发行股票。为了筹集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已有不少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改为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并纷纷在国内外上市 ,如海南高速、粤高速、东北高速等。

5.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亦称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是指外 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过中国政府批;隹,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的企业。但不包括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目前有一部分建成后的高速公路,转让给了外资企业经营,如陕西省的西临高速公路。

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运作方式

按照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高速公路公司的建设、运营方式主要分为国办公营式、私办私营式、公办公营式和国办私营式。在这 4种典型形式以外,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形式。除了国防公路外,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该由市场选择,而不应由政府主观臆断,也不应有任何偏向。私企或国企愿意全额投资的,政府就没有必要投资。政府投资建设的公路或财政补助的公路,选择国企或私企时也应该通过公平的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1.国办公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并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即经济学上所说的政府直接生产。对于国防公路,出于备战的需要可以考虑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2.私办私营式

即由私人资本投资,并建设经营高速公路的方式。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般竞争性很强,其通行费收入完全可以弥补建设、经营成本并取得适当的利润。

3.公办公营式

即由国有企业自己积累的资金投资并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公办公营与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样同为竞争性很强的高速公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地方,而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公办公 营式 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方式。如湖北的襄荆高速就是由葛洲坝 有限公司控 股的项 目公司投资运作的。

4.国办私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建设,由私企经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 的公路。

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基本属性

1.行为主体的政府性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其公共性决定了它是政府行为的产物。政府通过交通部门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现政府对交通统辖的意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从筹建、成立到工程实施,每一步都是在政府及交通部门的操作下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人员的参与,以利于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重大协调工作,争取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预算,减缓工程资金不足的压力,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否则,离开了政府的干预和政策保护,仅仅依靠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自身未协调公路建设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2.行为主体的企业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着重在争取企业外部宽松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企业的筹资及内部经营管理则着重突出行为主体的企业性。如发行股票、债券,与外商合资、合作,进行产权交易,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实行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切行为规范受《公司法》约束。

3.管理中的交叉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和企业性,决定了其管理运作中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主要体现在对公路管理上。公路建成后,高速公路将实施车辆收费、综合服务及沿线的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管理 :国家政府部门将在公路路政、交通安全、公路运营等方面对公路实施管理。

四、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高速公路宏观社会效益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矛盾

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要求效率最大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 ,其管理必然要受到政府的管制。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当政府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企业进行管制时,企业的利益会受损。如政府决定在某一地区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因为该路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从长远看,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来讲,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修建高速公路短期内不仅没有任何效益,肯定会亏损。再如,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根据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会在一定范围内积极争取提高费率,以增加收入,而政府则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来决定是否提价等。

2.收费公路与不收费公路竞争的矛盾

不收费公路是由政府运用税收修建的,因为其不收费,所以对车辆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不收费公路的行车成本小于高速公路的行车成本时就会产生分流问题,就会影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效益但这不一定影响整个收费制度的效率这种竞争会促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改善公路状况,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问题是,有时候这种竞争体现的是政府对路网整体规划的失误,在尚未饱和的高速公路附近修建新路,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并且还会打击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对政府失去信心。

3.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永续经营与收费期限有限性的矛盾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应是存在永续经营可能的法人实体。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要资产为其主营项目——高速公路形成的资产。从产权角度来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拥有的产权实质上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一定期限的高速公路收费权,根据《公路法》规定,高速公路的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30年,收费期满后高速公路无偿交还国家,这样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而言,收费期满后该产权及受益权也随之消失。此外,由于国家目前规定公路收费权不得二次转让,使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期间对于该产权仅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无实际的处置权。这种矛盾体现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特殊性,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新路或受让其他高速公路收费权来维持,但高速公路总有经营期限的,一个地区的高速公路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总有一天会没有高速公路可经营。

4.权利质押的隐患

篇4

融资租赁按照操作模式可分为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厂商租赁、跨境租赁、杠杆租赁、转租赁、经营性租赁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经营性租赁是融资租赁发展的高阶阶段,即将购买标的物的决策权由承租人转移为出租人,在租赁期末并不一定要求承租人回购,而是采取承租人可以选择优先回购、续租或退租的方式处分标的物。

在国内,融资租赁可以分别由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由商务部审批的内资试点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由于目前国内融资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仍较为单一,多以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为主,因此,作为承租人的生产企业多认为通过融资租赁获取的资金成本较高,甚至被部分人士误解为“影子银行”,忽视了融资租赁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除融资服务之外的其他有利之处。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除信贷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有完善的税收和法律制度支撑,国际上一些资金充裕、实力强劲、世界一流的跨国现代性企业、集团,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多会首先选择中长期租赁,而后选择信贷融资购买、或以自有资本直接购买,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零资产”或“轻资产”,而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多为新兴企业所采纳。

以下从承租企业的角度去分析融资租赁在提供融资服务之外,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盘活固定资产、调节利润及现金流结构、调整税收等方面的有利之处进行简析和阐述:

融资租赁有利于承租企业优化财务结构

由国内国情所决定,国内众多生产型企业往往背负着大额债务以及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负重前行,土地和厂房等不动产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变现,补充营运资金,但生产型设备往往不能做抵押贷款,且贷款比率偏低,从而导致此种类型的承租人缺乏营运资金,不能快速、高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扩大规模。

通过融资租赁业务,承租企业可以通过原有设备等动产的盘活、变现,或分期付款融资租赁新购设备,或经营租赁生产设备、期末购回,减轻企业固定资产过重的压力,间接或直接实现企业的“轻资产”化运营,同时有利于企业优化其财务结构,具体表现在:①减少承租企业购入设备时的一次性大额支出,提高流动比率和资金使用效率;②承租企业可以税前列支融资租赁的租金,便于企业合理匹配租金及收益;③内资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租赁公司的租赁服务可以帮助承租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中小企业、技改企业实现无信用记录、不占用金融机构信贷额度的融资;④融资方式灵活多样,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在融资实现方式上租赁公司可基于自身对风险的辨识和把控采取无担保、或降低担保条件、或开发租赁的投资对承租企业进行融资;⑤融资租赁业务可以灵活调整租赁条件和租赁结构,承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实力、融资环境及对未来融资情况的预计采取固定租赁利率或浮动租赁利率,降低规避贷款利率选择的机会成本;⑥相比较贷款融资,融资租赁业务手续简单,成本费用比较透明,附加项少,总筹资成本相对较低。

对于二手市场成熟、具有较好的流通能力和保值能力的通用设备,除可以采用常规的融资租赁方式之外,还可选择采取经营性租赁增购设备,这对承租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承租企业可以实现表外融资,即资产在出租企业进行入账,承租企业的租金可直接计入成本,不反映在承租企业的负债项目中,实现真正的“零资产”或“轻资产”,提高股权收益,并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便于向金融机构实现较高的贷款融资。

融资租赁有利于改善承租企业的现金流

通过中长期的设备或其他动产融资租赁,实现分期支付租金,用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偿还租赁公司的租赁款项,释放企业原有资产长期占用的资金,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注入流动性;此外,融资租赁的还款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还款方式不同,多以平稳的等额租金形式进行偿付,这利于承租企业减少到期一次性还款的资金筹措归集成本和沉淀占用成本,对于承租企业的短期筹措资金的能力要求较高。

承租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可以减少或者无需动用自有资金而获取设备的部分或全额、甚至超额(售后回租设备市场评估增值部分或合理的设备运输、安装费用等)融资,补充承租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直接租赁模式可以帮助承租人减轻增购设备时一次性负债投入的压力,采用灵活的租金支付方式,用企业未来的经营收入偿还未来的租金,满足企业现金流需求,实现承租企业的现金流配比优化。

融资租赁有利于承租企业合理应对税收影响

企业选择融资租赁模式进行融资,便于灵活应对税收对企业的利润影响。通过税前列支租金、选择折旧方法、税收递延等方法,承租企业可以进行自身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当增加或减少当期净利润,达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此外,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改试点范围的增加和全国普及,承租企业可以从租赁公司获得费用、利息部分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便于抵扣增值税销项部分,有效降低应税款项,这也是融资租赁业务优于传统贷款融资业务的优点之一。

融资租赁业务操作灵活、简便,便于企业更新设备或改进技术

区别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业务,融资租赁的操作简便,方式灵活,结构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多种风险控制手段,最大效用地满足承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增值服务。

对于进口的高精尖设备或大型动产,还可以选择出租企业在国内保税区或保税港区的项目公司(SPV)进行操作,有助于充分利用保税区或保税港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设备或动产的进口增值税的分期递延缴纳,大幅缓解承租企业一次性支付高额税费的压力。

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的融资还有利于承租企业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或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承租企业在期末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继续续租、回购或退租灵活处置设备,可以根据行业情况购买或租赁新的生产设备满足生产需求。

从下述一实际融资租赁案例对上述融资租赁业务的各项有利之处进行简要解析:

【案例】

某租赁公司为其当地一家中小企业操作了一单设备租赁业务。该承租企业主要业务是为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汽车发动机的零部件产品,产品是汽车发动机的通用部件,其生产设备多为进口机器。近年来,公司效益发展良好,但考虑到日益更新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公司决定一方面淘汰部分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再兴建一厂区,补充产品的供应量,提高市场占有率。该企业就该项目中设备投资的资金缺口近1亿元。

承租人原有旧制造设备账面净值约4000万元,新购的6台成套设备均为国际知名企业生产的、在行业内有广泛使用的先进设备,价格合计约7000万元。该租赁公司在了解了承租企业的实际需求后,通过实地调研及调查评估,认为该承租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信誉,行业前景可期,销售收入稳定,在实现技改和规模扩充后,企业的产品销售仍可保持同步增长,市场份额亦将随之扩大,最终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向承租企业提供了3年期、总额为1亿元的融资额度,其中包括旧设备的回租业务和新增购设备的SPV模式的美元直租业务两项业务。承租人就该项目向租赁公司缴纳租赁保证金,在租赁期末,承租企业以名义价格10万元的设备净值赎回设备所有权,新购设备期末承租人以10%的设备价格(约700万元)进行回购。

【案例简析】

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单一,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比较谨慎,贷款条件较为苛刻,贷款额度较低,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遭遇瓶颈。加之国内经济转型,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堪忧。政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多次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但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差等现实因素成为其走出融资困境的瓶颈。

在上述案例中,承租企业为中小企业,租赁公司通过采用SPV结构的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融资租赁相结合的业务模式,不仅为其解决了资金缺口,盘活了固定资产,更帮其以较低资本占用实现生产设备增置和技术改造的目标,同时让承租企业充分享受了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采用SPV结构操作的租赁业务,承租企业不但可分期递延缴纳税费,并且采用美元融资降低资金成本,充分享受可预期的汇兑损益。

不难看出,相对于银行的放贷业务,租赁公司具有业务模式灵活、风险偏好层次各异、承租企业申请融资门槛低等特点,宏观上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杠杆和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0日

在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出现不断产生对资金的需求。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筹借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负债经营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筹集资金,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并且负债率越高,风险越大。

一、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企业之所以会选择用负债经营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因为负债经营融资速度快、成本低、方式灵活等优点。

1、便于筹集资金。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企业在持续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夸大生产,他所需要的资金仅靠企业本身累积的话,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就算企业经过日积月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错过了投资商机,也就没有意义了。负债经营就能更快地获得资金,使企业能迅速地抓住各种时机更好的发展。

2、保持企业控制权。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导致股权的分离,就势必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原有股权比例,企业的控制权也不会变动,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3、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当企业负债经营时,举债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而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这种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的固定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4、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因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支出属于财务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企业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从而取得部分免税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

5、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负债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这种因为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实际贬值的后果,不是企业承担而是债权人所承担了,所以这种情况对企业是有利的。

6、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企业的筹资成本包括债务资金成本和股权资金成本,企业借入资金,按期偿还本息,债权人风险较小。企业支付的利息在成本中列支,需要负担所得税。企业除还本付息外,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而发行股票在税后还要支付股利。因此,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二、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1、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时,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这样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股票持有者就对股票希望降低。

2、财务杠杆负效应降低收益率。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经营状况进入低潮,那么负债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就会远远的小于企业所产生的利息支出,那就需要企业权益资金创造的利益对这项支出进行补偿,就进一步地降低了资本收益。而固定的利息负担又会使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下降速度加快。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使得权益资金收益率的下滑。

3、无力偿债的风险。负债筹资企业,采用举债的方法筹集资金,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负债投资项目不能把握好的经营状况,以及准确的估算起资金利润率,就会导致企业负债经营产生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企业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都会使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进而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风险。结果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且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4、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导致企业债务越来越高。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如果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企业若想再筹集资金就会很难。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成因

1、经营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债务规模过于膨胀。债务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债务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债务的规模过大,会导致投资规模或闲置资金的增多,利息费用支出增加,导致收益降低而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债务比重越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受益变化的幅度也增大。所以,债务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

3、筹资方式运用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劣,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比例不合理。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5、负债期限结构配比不合理。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6、利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筹资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筹资风险将会加大。

7、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入的外币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入额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8、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四、企业负债的适度性

合理有效的负债经营将使债权人、债务人都从中获利,获取经济上的回报。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方式,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念,选择合理负债。合理举债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还会推动科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对负债经营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流量角度考虑,企业偿还当前到期债务是要用现款支付的。比如,企业拥有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大量存量资产,并不能说明其当前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强。因为,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还必须通过比较该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做出判断和度量。从企业内部看,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内控架构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决定着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决策。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化为前期投入资金,销售后将现金回笼,所以注重资本金使用效率,尽量在其商业模式中降低资本金的投入,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现金流回笼。在信贷紧张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管理者需要从“生产-销售”现金循环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比如产品生产、内部管理、市场环境等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缩短现金流动周期,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把现金流尽快回笼。在产品营销策略提升中,尽量减少现金流出或延迟现金支付,鼓励资金尽快回笼。

1、企业的应收、应付账管理。一般企业会在产品卖出之后某个时间范围内回笼资金,供应商供货后则在某个时间范围内支付货款。企业应根据其市场能力,争取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和延迟对供应商货款的付款。

2、资本金管理。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股本金一般是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来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现金资源的方法就是寻求股东的资本支持。在目前环境下应该尽快与股东方、相关的监管机构商谈,提前把股本金和现金流安排好。

3、资产与负债管理。负债经营是企业持续发展中必然选择,实现企业筹资融资,让资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良性循环,如何合理负债是负债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有利,改进资金结构确定举债额度,合理地掌握负债比率。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采取最好的方式进行举债。

(1)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用较低的成本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流动负债较少。

(2)资金来源:企业可以根据借入资金的多少,借入资金的时间长短,以及能够承受的利率,按照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向资金市场拆借。

(3)资产结构:如果一个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较大就应该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的方式借入资金,还要避免利用短期债务。流动资产较多的企业就应多利用流动负债进行筹资,加速企业资产的周转,保证债务及时偿还。

(4)资金的期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运用一定的负债,才能使企业负债结构合理。而稳定的现金流量便于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反之,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企业就会处于经济困难,借入资金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5)利率:利率的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举债方式。比如,当长期负债的利率和短期负债的利率相差较小时,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长期负债。反之,就会使用流动负债,降低资本成本。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能力是不能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又是资产结构的中心,企业必须尽量把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企业要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现金流量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以确定合理的负债模式。再次,企业还应加强运营资金的管理,保证足够的偿债资金以及能够及时偿债。严格的管理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运转速度,合理确认资金的投资量和投资方向,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条件逐渐完善,在给企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一定的挑战。可以说,如何对来自市场的挑战进行有效的应对,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成为了现阶段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企业发展当中,经济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对此,需要能够充分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与科学措施的应用,保障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经济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所开展的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同时具有协调性以及控制性特点的经济活动[1]。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经济管理具有更高的重视程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包括企业发展特点与优势,制定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以及资金周转等工作的进行打下重要的基础;第二,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结合,在具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当中,需要对合理、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保证市场发展与企业经营间具有一致的特点。在现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可阐述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企业经营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支撑,政府与国家是企业的管理者。第二阶段则由市场决定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在以竞争为动力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实现企业流通生产与经营的融合,以此保障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2]。

3经济管理特点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当中,主要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关联性强。在企业发展当中,将受到来自金融战略的较大影响。对此,则需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能够满足经济战略目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资金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对企业经济发展形成制约的重点因素。在企业发展当中,各项工作也同经济管理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将会直接对企业整体发展质量产生影响。第二,指导性强。对于企业的高层来说,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的内部细节,要想对企业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则只能够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说,企业管理者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需要能够从宏观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与分析。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当中,将会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通过内部财务指标的应用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判断,之后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3]。在企业经营当中,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也将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综合性强。在具体企业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短期的效果,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也将逐渐发挥长期作用,尤其是在现今企业发展当中,经济管理的价值将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时间段上会具有动态的特征,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当中,能够通过控制企业经济,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进行实现,在合理性与科学性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切实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4]。

4经济管理意义

在新型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经济管理模式的科学实施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能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的巩固,使企业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升级。在现代企业发展当中,虽然盈利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标准,但在盈利的过程当中,并非是根据资金与资源而决定的,而是需要保证企业经济具有健康持续的发展特点。企业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优势之一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当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可以说是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通过经济管理规范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其对相关经济问题有效处理的情况下使企业结构在此当中得到有效的重组与调整。第二,通过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在企业发展规划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与企业利益。可以说,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进行,能够对经济管理的导向性进行充分的发挥,充分结合企业长远规划与经济发展,能够在结合企业目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制定,对新时期新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把控。第三,在新的市场发展条件下,通过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符合企业目前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好地做好资源配置。在现阶段企业发展当中,运营销售、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分析规划,都将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产生影响,经济管理动态特征的存在,也使得经济管理模式在此当中具有一定的变化特点[5]。通过规范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把握该种变化特性。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也具有整体系统化的特点,通过该项工作的进行,则能够在实现企业内部机构有效统一协调的情况下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5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同以往相比改善效果显著,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具有了更为成熟的特点。但很多企业在发展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5.1经济管理制度

部分企业在发展当中,虽然也对经济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并因此使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方面无法满足具体工作要求。导致该问题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对企业经济管理形成充分的重视,在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的过程当中,经常受到传统老旧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并因此使现有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缺陷与问题。其次,企业在具体经营当中,无论是基层职工还是管理层,都将重点放在生产管理方面,而在经济管理方面则存在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缺失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经济管理活动效果。

5.2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在部分企业当中,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能力方面存在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并因此使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及时开展。其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味地要求员工超负荷地完成规定工作,缺乏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视,也缺少对员工进行相关的鼓励,导致员工工作兴趣低下,人力资源单位人员流动情况严重。再次,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兼任的,没有经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无论是在责任心还是在工作水平方面都存在不足,也将因此影响到了经济管理工作效果。最后,员工受到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将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问题,在对企业人力资源整体配置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将对激励管理模式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5.3管理组织结构

首先,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在具体建设当中受到来自传统模式的较大影响,在组织结构建立方面存在陈旧僵化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其次,经济管理结构在灵活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对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制约。部分企业缺少对未来有效长期的规划,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没有对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重视,并因此在具体结构架设方面不够合理。最后,领导层在组织管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方面也存在不足,并因此会对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6模式完善措施

针对目前经济管理模式的不足与问题,则需要能够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以下措施的应用,切实优化经济管理模式。

6.1优化管理理念

要对以往陈旧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对现代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吸收与借鉴。作为管理层,需要积极转变以往的经济管理模式。首先,需要能够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规章制度角度入手进行优化与完善,保证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其次,也需要根据行业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要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特点,对管理思路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与其具有较好适应性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适应与实施,科学评估具体执行力以及实施效果,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做好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后,需要能够强化基层员工与企业管理层间的协调与沟通,做好企业中相关资源的科学整合,在优化配置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6]。

6.2健全管理体制

在市场竞争压力不断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企业也需要在发展当中做好相应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以此保证企业能够在此当中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过程中,要能够对企业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水平进行提升,对管理部门的责任与职能进行明确,保证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从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需求考虑,可以对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对其在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与权威性进行充分的体现,保证能够在经营生产部门间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在运行当中,则能够对其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以此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可以说,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审计规范与内部督查进行规范,形成常态机制,能够为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出有效的保障。在企业当中,相关部门也需要充分遵循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保障能够在相关制度下科学开展相关工作,以此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稳定、持续发展做出保障。

6.3优化组织结构

在企业长期发展当中,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作用十分关键,尤其是在现今我国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该种机制将更好地体现出特点。在陈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经济组织结构缺少灵活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并因此对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了制约。对此,作为企业则需要能够对自身发展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通过不同方式的应用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切实发挥企业优势,对高效、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建立,以此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得以高质量开展。

6.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篇7

一、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

(一)无形资产对企业创收的作用

一方面,在产品价格确定方面,无形资产能够通过为产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而达到产品价值增值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产品设计的方法增加产品的功能性来使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产品价格便会随产品价值增值而提高。或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来优化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档次,从而将产品逐步推向高端消费人群,通过高定价来实现企业的盈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在维持现有客户人群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先产品,创立新品牌,来发掘潜在客户市场,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收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作用

无形资产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首先,在生产流程方面,无形资产能够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流程更加优惠,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二、关于样本

(一)样本的来源

基于非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的非完整性,我们决定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材料,根据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占总上市公司的权重,从中选取的样本公司共有206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在2006年颁布,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变量有公司企业经营绩效指标(5个指标)、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净值、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其中本文所选取的无形资产均为公司财务报表上所披露的无形资产。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及证券之星网站。本文采用excel软件和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确定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

根据肖熊(2012)在其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论文中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本文中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很多,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选出最能代表企业经营绩效的五个指标,分别是总资产增长率A1、每股收益A2、每股净资产A3、销售净利率A4、资产报酬率A5等五个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经营绩效。将这五个指标分为三个因子,由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资产报酬率来解释因子1,由销售净利率来解释因子2,总资产增长率来解释因子3。得到的主成分得分矩阵表为表1所示:

表1 主成分得分矩阵

从得分矩阵得到三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B1=0.02*A1+O.62*A2+0.52*A3+O.19*A4+0.50*A5

B2=O.04*A1-0.20*A2-0.41*A3+0.76*A4+0.38*A5

B3=1.00*A1+0.01*A2-0.02*A3-0.04*A4+0.00*A5

其中,B1代表因子1,B2代表因子2,B3代表因子3,然后对B1,B2,B3分别按照各自的比重加权求和计算出企业经营效率OPI,计算公式为:

OPI=(36.901%*B1+22.701%*B2+20.100%*B3)/79.612%

三、对我国公司无形资产拉动经营绩效提出的建议

第一,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很多处理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制度也不太完善。而且在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方面,国内学者还存在不一致意见,那些在会计上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的无形资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没有在会计中反映的无形资产目前尚无准确地计量方法,这也给它们对经营绩效评价和分析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不完整,分类方法也不统一,也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带来了阻碍。因此,我国首先应做的就是努力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并随时进行调整,统一无形资产的范围和计量方法和完善无形资产的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从而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及其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注重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有很大不同,有些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为零,这说明无形资产的价值还未被企业加以足够的重视。要想让企业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只有先让企业充分了解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性,企业才有投资的动力。因此,企业应先要加强无形资产知识及其价值的宣传,而且企业最应该在知识产权、质量信誉、广告宣传、人才科技以及经营管理中营造无形资产。在将有限资源投资到项目中时,企业应优先考虑无形资产投资,将资源集中到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上。在确定投资项目时,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调查分析与审批程序,谨慎地采取决策,以保证无形资产投资的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总之,要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投资计划,避免无形资产投资盲目性和随意性。

篇8

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现阶段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没有将生产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在以利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划分不够细化,决策者无法直接了解到生产指标和利润的联系。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应该在以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生产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深化对利润的分析,以此建立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见图1。

图1中各级因素指标和利润指标的联系可以通过计算公式表达,即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它们对利润的影响。 但是影响利润的某些因素指标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出来,如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因此在分析中要对图1中的指标体系作补充,其中影响上网电量的因素为:电网运行情况、机组非计划检修、非停及降出力、运行方式、检修延期、燃料供应和库存、燃料质量、调度曲线考核、气候变化、公共关系等。 影响煤耗的小指标为: 汽压、汽温、给水温度、循环水温、氧量、飞灰、排烟温度等。

三、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

全面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需把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相结合。企业通过事后分析总结评价经济活动效果,解释主要问题,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工作。再通过事前预测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因此,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应包括:

第一,事后分析。热电企业的利润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利润进行深入全面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素分析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财务和生产两方面的指标对利润的影响,敏感性分析作为对因素分析的补充,使利润分析进一步细化,分析生产中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的因素指标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事前预测。热电企业通过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问题并查明了原因,则需要对下一阶段工作编制科学的计划,制定经营目标。此时在决策者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热电企业发电量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为决策者选定经济合理的措施或方案提供依据。

四、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预测模型

其一,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将综合经济指标分解为各个经济因素,通过分析指明哪个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变动起了积极作用,哪个因素的变动对其起了消极作用,从而确定改进的重点。

由图1所示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指标体系可知利润总额的构成如下:

利润总额=(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供热量*上网热价)-(材料费+修理费+折旧+工资及附加+其他费用)-购电费-水费-供电煤耗*上网电量*综合标煤单价-供热煤耗*供热量*综合标煤单价-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应用因素替代法公式推导计算出各因素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上网电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电价-基期供电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电量-基期供电量)

上网电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上网电价-基期上网电价)

供热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热价-基期供热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热量-基期供热量)

上网热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上网热价-基期上热电价)

综合标煤单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上网电量+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量)*(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综合标煤单价)

供电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综合标煤电价*(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供电煤耗)

供热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综合标煤单价*(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煤耗)

水费、购电费、材料、职工薪资、大修、折旧、其他费用、税金及附加和财务费用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值-本期值

其二,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因素分析的补充,对影响利润中的一些无法用计算公式表达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对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发电量方面。利润相对于上网电量的敏感度=上网电价,即上网电量的单位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上网电价。进一步,上网电量又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则这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值*上网电价)。

煤耗方面。利润相对于煤耗的敏感度=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进一步,煤耗又受到某些生产小指标的影响,则这些生产小指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生产小指标对煤耗的影响值*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

其三,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就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研究复杂多变的因素,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这里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对供电量指标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实质是一次累加生成,即将原始数列依次累加后,形成明显的指数规律,然后用一条曲线去拟合累加生成,在累减还原即可得到预测值。原始数列x(0)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五、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模型的应用

其一,因素分析。对某热电企业的利润总额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本期值为该企业2009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上年同期值为该企业2008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增长为本期值减去上年同期值,影响值则是利用上述模型中因素分析的公式计算的影响值。

从表1可以看出:

本期利润值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本期上网电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利润的增加(影响程度为-66.57%),但是由于本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热价的增加对利润增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2.05%和67.26%,因此利润总额还是得到了提升。此外,财务费用的降低也对利润的大幅增加产生了一定作用(影响程度为15.9%)。

一些生产指标的小幅变化引起了利润的大幅变化:本期供电煤耗减少了1.02克/千瓦时,直接导致利润增加了1645892.99元;由于本期供热煤耗增加了1.69千克/吉焦,利润减少了3524175.42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降低23.7元/吨使得利润增加了21776278.15元。

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财务及生产方面的各个指标对利润变化的影响,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其二,敏感性分析。供电煤耗影响利润变化的主要生产指标,而供电煤耗又受到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这些指标对利润的影响。已知某热电企业本年供电煤耗在表中各因素指标的影响下较去年减少了4.522克/千瓦时,由于供电煤耗减少导致利润增加了8181595.6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为706.15元/吨,本期上网电量2562185千千瓦时,则利用上述模型中敏感性分析的公式可计算出汽压等小指标和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值。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到热电企业的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对供电煤耗及利润的影响值,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利润变化的原因,为企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其三,趋势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利用Matlab对某热电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进行预测,该企业已有的原始发电量时间序列如表3所示,利用2004年~2009年的利润数据对该企业2010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

从表3可以得出该热电企业2010年预测发电量5859939千千瓦时,企业在进行2010年工作安排和计划部署时应该参考该发电量,合理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利润等重要指标进行预测,这里不再详述。趋势分析有利于热电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正确决策以减少损失。

六、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是热电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和生产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和分析预测模型。热电企业利用该模型,能够科学、全面、预见性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认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足和困难,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为企业领导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不断地推动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泽锦:《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篇9

中图分类号:F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26-02

1 确定企业经营规模的理论依据

我国邮电企业于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的绩效评价办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绩效管理手段,对改善邮政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邮政企业的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还是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也千差万别,为了使邮政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经营业绩考核必须要考虑经营难度系数。为此邮政的专家学者们依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附件1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的规定,对邮政企业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按业务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管理责任四项指标作为划分企业等别的依据,并将四项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分别确定为50%、30%、10%和10%。

邮政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上思路来确定。把规模分类作为邮政企业经营难度系数的依据是:从理论上讲,收入规模越大、资产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辖的范围越大,经营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收入规模越大同比例增长的难度越大,同时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基本选择了收入作为划分企业的规模经营的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业务收入”指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规模,但是就邮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来说,选择有形的“固定资产”更为直观;无论国内国外,“职工人数”的多少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作为描述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管理责任是指“所辖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即所辖区县局)的个数”,从理论上讲,所辖单位越多,则管理难度越大,也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2 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系数模型

本文在具体测算时,参照了“经营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先对广东省邮政企业所辖独立核算的21个市局的2006年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原价、职工人数、所辖区县局个数等因素的规模系数模拟分档取值,取值区间为1~1.20;再用幂函数回归方程的方式修正取值,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规模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了企业的规模系数。

3 广东省辖市邮政局规模等别分类

由于在根据表3计算结果划分等别时,注意到因多数数据较为集中,区分度不大,对此我们又利用SAS软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分类,得谱系聚类图(见图5)。

对比谱系图并结合表3中企业规模系数数据,我们将广东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等别确定为五等:广州局、深圳局列在一等;佛山局、东莞局、江门局、湛江局列为二等;汕头局、惠州局、茂名局、珠海局、中山局为三等;梅州局、韶关局、揭阳局、肇庆局、清远局在四等;阳江局、云浮局、潮州局、河源局、汕尾局列为五等(见表4)。综上,在对各辖市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综合评分时,可以此划分等别作为量化参考依据。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问题;对策

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如果经营性现金流入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则产生经营性现金缺口,而当现金缺口的情况趋于严重时就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总体上较为稳健。但是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出现了明显异常。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的达到7.5%,这表明我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正面临严重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合实际地提出预防和应对经营性现金流危机的措施和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企业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罕见的经营衰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经营性现金流问题异常突出。

(一)经营性现金流普遍“吃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吃紧“的困境。以上市公司为例,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中有758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占52.1%,另有563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38.7%。另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09年3月9日,沪深两市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228家公司中,有103家公司2008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占45.2%,其中有49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21.4%。也就是说,2008年约有半数的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近两三成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这表明经营性现金流拮据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显著存在。

(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披露,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6757.92亿元,同比深度下滑45.6%。其中,203家中小企业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4.43亿元,同比深幅下降了165.5%。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38.29亿元出现了巨幅下滑。尽管这56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尚不能代表所有上市公司的全貌,但也可以略见一斑。

(三)经营性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净利润增长背离

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145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25%,然而,这些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比下滑45.63%。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12.93亿元,同比增长25.37%,但这56家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同比下降132.28%。也就是说,2008年我国企业在取得经营利润增长的同时却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利润增长与经营性现金流趋势出现明显背离。这种背离暴露了企业在取得利润增长的同时,资金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隐忧。

二、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问题的预防与应对

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发展和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之一。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打造稳健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除了与企业自身运作能力、融资能力等因素相关外,还与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运作,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相反,处于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会普遍觉得“生意难做”,经营性现金流容易入不敷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遭遇多年未见的严峻形势,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产品社会需求急剧萎缩,各行各业经营情况相继出现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骤然增加,为了扭转经营性现金流的不利局面,企业急需调整经营方针,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众所周知,当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不足以弥补现金缺口时就容易引发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因此持有足够的现金余额是预防经营性现金流危机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低的现金余额往往难以应对企业财务状况波动,更难以抵御财务风险,而持有较高的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无疑是稳健财务策略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现金是流动性最强而收益性最低的资产,持有过多的现金,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机会,因此,企业持有现金余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现金需求来合理安排。

(二)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通过编制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各项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预测和估算,确定经营性现金的余缺,并合理安排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适度预留经营性现金余额,引导各项经营性现金平稳有序地发生,从而实现对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事前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发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

(三)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四)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五)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六)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

延期支付是指企业将款项支付期推后的一种支付方式。延期支付不但可以减轻即时支付的压力,还可以合理占用应付款,增加企业盈利。延期支付可分为对外延期支付和对内延期支付两种形式。对外延期支付主要包括对采购原辅料款项、设备租赁费、广告费的延期支付;对内延期支付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工资、奖金的延期支付。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延期支付前要与相关各方协商,征得对方的谅解和允许,不要把延期支付变成拒绝支付,以致影响企业信用和声誉;二是延期支付期限的选择要利于平衡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要利于弥补经营性现金缺口。

(七)开源节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拉升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带动国际原油、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而国际原料涨价的输入性因素致使我国企业原料辅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二是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促销费用和订单维持费用。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量增加。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控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对维护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八)开展对外融资,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缺口

篇11

对于任何企业,其生产的前提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如何进行人员的分配,市场调研之后就需要进行生产设备的监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是否需要更新、是否需要检修等,都要根据当前的公司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与生产价值而断定。以运营管理为中心的一些成熟软件和优化技术成果在诸多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不断的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了企业系统集成整体结构模型,并对模型中涉及的模块进行了基础分析,生产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就需要相关领导平时的仔细观察以便于关键时刻及时进行分析而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进行相关产品的营销、运输、宣传。适当时候要利用当前社会当中的现代化手段以及软件进行模式分析。

(二)生产计划的开展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公司的直接效益,甚至公司的存亡,市场目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更加细致的生产计划的开展便非常值得注意,而且生产计划并不能单纯的只靠一套,还要进行多套方案进行备案以便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的应急之需。生产计划是公司的活动计划、组织工作等的总称,包含着成长过程组织、成产能力的核定以及资源的平衡等。对于狭隘的概括来说是指对公司整体系统的管理,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广义的生产计划是指对一个公司整个体系的管理,是对所有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组织,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等所有相关专业。

二、生产计划

(一)生产计划的具体实施

生产计划的开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为了使计划更加合理和操作需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结合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关键的,安排最适合公司的发展计划和方案。计划制定之后还要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计划的时刻改进,不能计划制定之后就不管了。要时刻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和方案的跟进,要进行预知问题的断定,以防出现紧急情况而不知所措。

(二)效益型与战略性

同步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公司的效益与战略同时进行着。如果想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时刻进行战略安排,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调研。制定最佳的采购计划,制定最适应当前公司的生产方案。生产计划是公司日常生活的依据,对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力设备等的妥善安排。生产计划可以让公司更加均衡并且有节奏的进行生产,而且要对公司员工的技术含量以及公司产品研发专员进行学习安排。

(三)合同的效果

对于部分企业会有合同的制定和安排,会有相关的合作厂商进行合同的安排与签订。对于合同的签订需要进行相关细则的仔细拟定,销售合同是制约企业内部人员的准则又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销售合同的签订以确保销售的有序进行,采取合同的拟定对公司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保障,所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于合同的问题要仔细斟酌。

三、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

(一)经营方案生产计划是保障

公司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而经营管理是与之相配套的方案。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在公司的发展当中会有很多个部门与生产环节相关,各部门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进行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融洽的交流工作会更加顺利。分析项目的各种参与者在各个阶段对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制定出最全面的计划。

(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

各个环节之间的部门应该进行适当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感情基础会让工作氛围更加轻松,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定期举行员工聚餐、集体活动、定期的旅游等让同事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少。加强员工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情感基础,是作为一种心理经营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心理管理作为企业的员工

不仅要做到业务熟练,还要做到心理健康,目前的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对于工作有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定期释放员工的压力,并且定期的进行员工的娱乐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加深员工的感情又可以舒缓心情,一举两得。作为新时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案来讲,心理管理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国外的公司就有把员工的生日以及员工爱人的生日都标记清楚,并在当天进行礼物与卡片的发放并写上温暖的话语,这就会收服员工的心,让员工体会到公司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