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5: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

篇1

简易小书架结构强度的技术试验。

1.2 试验目的

探究结构的强度与连接方式之间的关系。

1.3 需要备用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刻度尺1把、钢笔1支、美工刀1把、剪刀1把、相关书籍、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1块、透明胶1卷、牙签1盒。

1.4 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实施。

所谓强化试验,就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出试验对象的某些性能,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的作用,以提高试验效率的技术试验方法。例如,检测样品的抗压、抗拉性能时就可以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通过选用专用设备,对相关产品施加一定的压力或拉力,来考察该产品的最大抗压、抗拉性能,这种试验方法就是通过强化外力对产品的作用来检测产品性能的。通常情况下,强化试验用于对产品承受极限外界因素影响的检测。

1.5 试验过程

(1)在通过榫接或者是插接组成的书架上,间断性的往上面放置书籍,不断增加书籍的数量,直到书架的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形,仔细观察书架发生变形的一系列过程,做好相关记录和添加书籍的数量。

(2)采用上述同样的过程和试验方法,对采用双面胶、透明胶连接和用牙签(代替钉子)连接的相同尺寸的书架,分别进行试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试验过程的变化区别。

(3)及时整理出试验数据,填入表1。

1.6 试验总结

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连接方式的不同对结构的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即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结构的强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7 试验过程分析

结构性技术试验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简单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测试,一方面让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该技术试验,探索和发现一些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分析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及改进和评价技术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这一主题的技术试验活动,应该以学生熟悉的结构、材料、工具等比较容易加工和使用的载体进行试验。如:纸张的结构与强度关系的试验、便携式小板凳稳定性与强度的试验、桥梁的承重试验、台灯的稳定性技术试验等。

2 流程的优化试验

2.1 试验项目

简易笔筒的制作流程优化试验。

2.2 试验目的

以提高制作效率为目的,优化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

2.3 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工具:秒表1只、刻度尺1把、钢笔或铅笔1支、美工刀1把、小剪刀1把、做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或硬纸板(5块大小相同的)、透明胶等。

2.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

模拟试验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不直接研究真正的客体或过程,而是专注于研究与其相似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继而推广得到所要研究的人造客体或过程的规律性的一种试验研究方法。利用模拟试验法进行试验,可以减少风险,很快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设计。

试验要求:首先可以简单勾勒、设计出一个简易的图样,结构统一由5块相应大小的KT板或硬纸板(不能折叠),用透明胶连接组成(连接工艺相同)。

2.5 试验过程

(1)编写单人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出单人制作一个简易笔筒所花费的时间。

(2)编写多人(6人以上)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和计算出流水化批量制作简易笔筒时平均每个人所花费的时间。

2.6 试验总结

(1)说出这两种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

(2)计算出流水化作业制作与单人制作时的工作效率比率,即流水化制作比单人制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多少。

(3)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2.7 试验过程分析

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3个。一是让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理解流程是可以根据某种目的进行优化和改进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流程的优化不仅与材料、设备及工艺等因素相关,而且对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流程优化还与作业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通过本试验,让学生对流程优化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由此内化为流程思想和意识。

在设计此类流程的优化试验时,一般在载体的选择上不要过于强调产品本身的制作工艺的复杂度,以免冲淡学生对流程考虑的思想意识。应当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充分且具适当难度地体现出流程因素对目的的影响上。

3 简单控制系统的制作与模拟试验

3.1 试验项目

模拟光控路灯电子系统安装试验。

3.2 试验目的

通过模拟光控路灯系统安装调试试验,探究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和工作流程。

3.3 试验准备

电子积木相关器材,试验记录器材(包括做试验用的记录纸、试验报告书等)。

3.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安装调试试验的方法进行。

3.5 试验过程

①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安装好相关器件;

②按照表2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并做好观察过程和数据记录。

3.6 试验总结

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有光时(夜晚)LED灯发亮,无光时(白天)LED灯熄灭。这一目的是首先通过光敏传感器实现光电信号的转换,然后再通过电子控制电路,控制电源向LED通断电流来实现LED的照亮或熄灭的。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关控制过程为:

光线电子控制电路电源LED亮或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9-03

一、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蛋白质科学的研究是热点和前沿。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由两个独立机构描绘出来,分别发表在《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上,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终点,相反,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放在每一位生命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了解基因的功能,即所谓功能基因组学。而蛋白质组学则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欲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了解蛋白质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手段是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大高校在生命科学学院基本都开设了《生物化学》必修课程,该课程阐述了蛋白质的相关基本知识,然而,对于从事蛋白质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以及有志于今后从事蛋白质研究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课程对蛋白质知识的讲授满足不了科研的需求,因此,在本科高年级进行《蛋白质化学》的授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蛋白质化学》教学体系初探

目前,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开设了这门课的高校,其教学体系也各有侧重,这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立足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教学实际,想要在短短十周内覆盖蛋白质化学的所有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对这门课程的体系设置所采取的总体指导方针是:立足基础、把握重点、推陈出新和结合实际。具体课程体系安排如下:

1.蛋白质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蛋白质结构的理论篇和方法篇。理论篇中,主要对《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提升。之所以要复习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蛋白质结构的相关知识是所有蛋白质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无论是分离纯化还是分析鉴定,又或者是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都需要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不遗余力地强化和巩固。而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的掌握确实不够扎实,从氨基酸的英文三字母缩写,氨基酸在缓冲溶液中的带电性质,到二十种氨基酸对二级结构的贡献等,都需要强化记忆。在方法篇中,主要介绍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和高级结构的研究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除了经典的Edman降解法之外,还有目前科研常用的质谱法,这两种都是直接测序的方法,另外介绍了更高效的间接测序法:基因测序法,也称重组cDNA技术,即由重组cDNA的序列倒推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最新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激发学习的热情。蛋白质高级结构的研究最有效的两种手段是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法,这两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不同,也各有其优缺点。除此之外,对结构已知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也可能会用到一些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手段,如圆二色光谱(CD),主要用来研究缓冲环境、配体、离子等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细微影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信息的有效搜索和了解,对该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对蛋白质数据库的了解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便利的网络资源让蛋白质数据库的接近不再困难,如何有效查找相关信息成为学生的必修功课。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国际上最完整的也是最常用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包含了约7万个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信息量丰富且查找方便,是蛋白质研究者的利器。PDB数据库中的蛋白质信息可以下载并进行脱网研究和分析,这就需要一款可以查看和分析蛋白质结构的软件,Rasmol软件满足了这种需求。Rasmol软件是一款免费的小巧软件,却可以达到准专业级的水平。对于普通从事蛋白质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款软件是非常实用的。我们在课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这款软件,也深得同学的喜爱和赞赏。

2.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在对蛋白质结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个非常实用的环节: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可粗分为两大块: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方法。在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中,首先应该掌握的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它们是研究蛋白质的必备武器。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重点介绍了两大手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层析。电泳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它既可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亦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在了解基本的电泳原理的基础之上,明确各种电泳方法适用的对象以及各种形式的电泳所能够起到的效果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层析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层析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各种层析方法的原理不同,所能达到的效果、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从而选取有效的层析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所在。蛋白质的分析鉴定手段也很多,有跟分离纯化相关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的方法,也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由于ELISA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所以,教学过程中还要简单介绍一些免疫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总体而言,在教学中,这部分的重点是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明白各种实验方法如何被正确运用到实际研究工作中去。在缺乏配套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段、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运用成了笔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此,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每讲一种实验方法,就配套一两篇中英文文献,文献的内容以相应的实验方法为主,并解决了某个科研问题。文献的接触以中文文献开始,慢慢过渡到英文文献。借助文献,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相关实验手段的实验流程和所能解决的科研问题,也能深入理解实验方法对科研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了学生学习蛋白质实验手段的盲目性。此外,文献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接触最新的科研领域,拓宽了专业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蓝本。它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按照有关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而成。虽然,当下比较强调对教材的超越,但是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地位依旧不可抹杀。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师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决定了教与学的内容,更影响了教与学的方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畏惧心理。此种心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材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新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新教材”编写是幼儿园工作的现实需求

“新教材”是指根据提出的新思路新结构所编写的教材,其在结构和内容上均区别于当前所使用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近几年,为数不少的优质幼儿园,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新教师招聘的条件之一。这说明幼儿园已经意识到了科研在培植园本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幼儿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就具有了思考的自觉性,就能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较好的理性思索与反省,并能做出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理念和素养,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0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1]由此可见,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刻不容缓。而职前培养是提升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幼师的高职院校是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改革“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

(二)现有教材不适应五年制学生学情是新教材编写的缘起

笔者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关键词,搜集到专门讲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主要是自考、高职和大中专教材,获得有效样本8本(见表1)。翻阅表中的教材,除杨世诚、王向东主编的教材结构略有不同外,其余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大体一致,主要以各种研究方法为主(见图1);内容组织上用章节形式将各部分内容讲述得非常完备,侧重理论知识。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选用的教材也基本属于此种类型。[2]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立足学生学情审视此类教材,认为现行教材与学生学习之间存在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1)现行教材内容选择上比较传统,侧重各类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科研工作过程联系还不够紧密;(2)现行教材内容组织上侧重理论,注重理论知识的严密体系和完整呈现,实践环节内容还不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这门课程太难了,听不懂,学不会”的情况,课程学习难度明显高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一)内容体系上,以课题工作程序为主线

教材在选择各项目时,首先,依照课题科研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编排,以课题选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为主线;其次,根据研究开展的过程安排科研方法的项目内容,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上,不求囊括所有方法,只选取学前教育领域常用的主要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等。以课题工作程序为主线,以主要研究方法为补充,旨在让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完整认识到课题研究的过程,工作后一旦接触到课题研究工作能比较容易上手,能较好掌握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几种研究方法。

(二)内容选取与编排上,以“一减两增”为基调

所谓“一减两增”即减少理论难度,增加实践操作,增加幼儿园实际科研工作实例。首先,每个项目的内容都选取最精要的核心理论知识,不强求理论知识的全面和系统,这样,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最核心的知识内容。此外,为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的减少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缺陷,在内容编排上可适当增加“知识拓展、案例分析、即学即思、知识链接”等内容作为补充,以帮助学生丰富和深化对核心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在减少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操作和幼儿园科研工作实例。一个项目内容中,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分解成3~4个任务,为强化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增加实践训练。因此,要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容,设置适宜的实训内容。比如,在课题选择与论证的项目内容中,可在每个任务内容后面设置1~2个实训环节(见表2)。与此同时,在理论知识部分,为增强与实际工作的紧密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内容选取一些贴近实际,易于理解的幼儿园科研工作实例,对理论知识起到一定的注解作用。

(三)学习方式上,以团队合作学习为原则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运用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在学习中学生仅仅是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但不能学以致用,显然无法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也无法实现培养“具备初步科研能力”幼儿教师的目标。因此,在教与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开展初步的科研实践。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学习难度无疑比较大。教学中既要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又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因此,立足教学实践,我们提出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化解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益。建议教学中组建8~10人规模的学习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各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协作完成各项目任务,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本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学习要注意如下五个问题:(1)合作团队组员应基本保持不变,使团队组员能配合默契,相得益彰;(2)合作时间应持续整个课程学习,便于任务分配的连续性和均衡性;(3)合作内容贯穿课题工作过程;(4)每一项任务的合作分工体现总—分—总的格局,既能确保团队成员对合作任务的整体把握,也能更好化解合作任务的难度,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5)合作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关注团队实践完成情况,确保合作任务的顺利推进。[3]比如:在文献综述撰写的实训环节中,团队的合作任务与要求包括团队商讨综述报告的写作提纲,分配任务;各组撰写分配的综述内容;汇总并集体商讨修改。

三、教材编写结构的新设想

(一)教材模块构成

教材模块构成可简单概括为“三步四法两补充”(见图2)。“三步”即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主要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流程;“四法”即幼儿园科研中常用的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作品分析法,选取幼儿园科研工作最常用的几种方法;“两补充”即选题论证和研究论文撰写,选题论证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起始环节,而论文撰写也是除课题研究外,幼儿教师经常要进行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补充两个内容,能使学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

(二)项目内部组成

基于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理念。就其中某一项目而言,第一级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分解和作品展示。其中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这两个部分均已较简要的语言提炼出具体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对本项目学习目标和要求有很明确的认识;任务分解栏目是主体,下分几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内容均有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实训操练构成;作品展示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是对学生优秀作品的认可,二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项目内容(见图3)。综上所述,教材编写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特点,遵循学科内在逻辑。唯此,教材才能更好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张传燧.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5):43-45.

篇4

一、高校科研评价方法

高校科研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具体来说,同行评议法是最常用的定性评价法、经济计量法等是定量评价法中使用最广泛的,综合评价法则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法等。

(一)定性评价法

英国科研评估(RAE)的评估方式就是以同行评议为主。评估组成员由来自不同机构的资深评价人员组成,他们不代表某一特定团体和某些可能的受益者,仅代表个人进行客观的评估。此外学科组还和海外专家进行商讨,以确保评价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德国科研机构评价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形成评估报告,专家先阅读以定量数据为主的状态报告,然后实地考察了解情况,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二)定量评价法

文献计量法是目前定量评价法中被常用的一种方法,早在70年代,发达国家就相继展开了通过统计分析专利文献以达到科研评估目的的活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基础研究及其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方法,支持研究科学出版物指标的文献计量学的早期工作。目前,欧洲的一些科研机构走在了文献计量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前沿,如英国的苏塞克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等。而经济计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价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该方法比较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分析。

(三)综合评价法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与决策有关的要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体现出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此外,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及E.Rhodes于1978年提出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去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科研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迅速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法、灰色系统方法、物元分析等方法也纷纷被引进到科研评价方法的研究领域中来。

二、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英国的RAE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必须提交有关科研情况的质化材料和量化材料,侧重于对科研产出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除论文、书籍、杂志文章和科研获奖之外还包括与科研机构、环境、科研发展战略相关的资料,此外还包括科研基金与科研奖金的来源和数量、研究生的数量、赢得同行尊重等指标。法国通过将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相结合,利用资源指标、竞争力指标、战略指标对科研管理进行评价;用投入与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关系指标对科研水平进行评价。澳大利亚将大学评价指标分为文献计量指标和非文献计量指标。文献计量指标以发表的文献著为基础,包括专利、书中的章节、定期刊物文章专论、会议文献等,以及这些文献著作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非文献计量指标则包括科研人员数量、外部科研基金额、荣誉和奖励等。2000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美国最佳研究型大学”年度评价报告中采用国家院士人数、博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总量、教师获奖情况、联邦科技经费数等九项评价指标。

我国第一个高校科研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于1988年设计完成,包含有研究方向和任务、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研究队伍和条件3个层次共25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赋予了相应的的权重和数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以武书连为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每年《中国大学评价》,其中对于高校“科学研究”状况的评价,分别以高校SCI、EI、A&HCI等论文收录数指标,以及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授权的专利、获得的国家级奖励、争取到的科研项目与经费等指标对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进行排序。唐慧君(2006)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方面考察大学的科研成果,选取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作为一级指标;将人力、项目、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为科研投入下的二级指标,将成果转化、论文、著作、专利及获奖作为科研产出的二级指标。王雪珍(2007)从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设计了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王瑞文提出通过建立固化指标和浮动指标对高校中的科研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固化指标包括仪器设备、硕博点数、研究人员数等;浮动指标则包含论文及著作的发表、科研立项完成情况、文献引用的数量、成果奖励以及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等。高宏利、李作学、王前(2011)提出了从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收入和学术声誉5个维度来评估高校科研水平,并对5个维度中的19个反映高校科研水平的具体相关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总结体会

可以说,高校科研评价在评价方法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都向前发展了,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但高校科研评价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如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都还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评判,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此外有些高校科研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有的甚至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结果仅仅和一些激励和惩罚相挂钩,并没有紧紧围绕高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使得评价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导向作用。

今后在高校科研评价中,笔者认为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是:①科研评价的分类研究。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评价体系,如分别构建文科类、理科类和工、农、林、医科类科研评价体系;②将高校的战略引入到科研评价中来,使得科研评价和高校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建起适合高校科研发展的战略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使得评价更具有前瞻性、导向性。

【参考资料】

篇5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近20年体育统计在我国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最常用的体育科研方法。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体育学术研究,误用统计方法,乃至以挂上统计公式作为“科学性”的幌子,使体育统计界同仁和体育科研工作者感到不自在。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也认为应该作一些有关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方法的诠释,以减少体育统计方法的误用,提高体育科研水平。

1中国体育统计现状概要

在80年代以前,包括体育统计在内,我国应用统计学科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后,统计方法的应用与统计教育重新得到重视。80年代初,教育部在武汉与襄阳两地举办体育统计教师培训,培养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体育统计的师资与各地体育统计学术骨干。此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系逐步开设了体育统计课程。1981年在研讨师范院校体育统计教学大纲的时候,成立了全国体育统计研究会。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积极支持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近20年间,许多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得到应用,如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等都已有研究成果的发表或报道。

然而,我国从80年代开始重新普及体育统计,与20世纪初已经发表因子分析应用研究的美国,或70年表《行动科学的因子分析》专著的日本相比,难免显得基础薄弱。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教授所说,“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于是就出现了评析体育统计应用情况的论文,如杨震的《体育统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梁荣辉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刘炜的《线性模型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常见误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统计知识的问题,也有科研方法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俯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从统计学的发展端详体育统计现状。

2统计学的发展

要了解体育统计的发展趋势,有必要简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已有统计整理描述的应用;13世纪欧洲有国势调查;17世纪英国的配第发表了《政治算术》;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时农业普查;1853年由比利时政府邀请,在布鲁塞尔召开有26个国家150人参加的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7年,恩格尔根据家庭收入越多,则饮食支出的比例越小这一法则,引申出恩格尔系数,以饮食支出的比例作为度量生活水平升降的标准,它一直延用至今;1903年德国柏林的第九次国际统计会议上,抽样调查得到世界上多数统计学家的认同; 1930年前后美国举行盖洛普民意测验。19世纪中期奠定了概率论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起,数理经济学、生物计量学和应用数学促进了数理统计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枝叶。现代数理统计学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理论数理统计学,它研究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与博弈论等;二是应用数理统计学,高尔顿、K・皮尔逊用于生物学,埃奇沃思、鲍利用于经济学,R.A.费希尔用于遗传学、农学。在宏观层次上,科学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整体化、高度数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数学的应用已突破传统的范围而向人类一切知识领域渗透。二次大战以来,统计学的巨大进展已使它成为数学科学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21世纪,统计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统计作为由观察样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总体信息的方法,关系到信息的本质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与信息化的时代,爆炸式积累的信息与数据必须借助于统计学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大规模的信息处理所遇到的信息压缩、特征检测、可靠性分析,以及数字、符号、图形乃至语言的加工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依靠统计方法与计算技术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统计难题需要引进新的统计概念与方法甚至理论体系。当然对于体育统计的这些问题,就目前的研究力量与人才资源,是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的。

计算机与商品化大型统计软件的出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使更多的人有可能进行大样本数据处理和多元分析。可以预见,体育院校统计教学研究都将使用专业化的大型统计软件。即将改版的体育统计教材,已将spss的使用列入教学内容。科学、统计学的发展给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奠定了宽厚的基础,那么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的关系又如何呢?

3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

3.1体育科研的复杂性

虽然体育对于健康和社会的作用已被社会各界接受。然而,体育学科的复杂性还未被教育界乃至社会所理解。体育外在粗犷,却蕴含了众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而使投身体育的研究者感到力不从心。谁也无法夸口能解决体育科学的众多难题。体育与健康的研究,涉及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健康社会学、抗衰老的研究等等;体育的动作技术分析会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解剖学等等;运动训练理论会涉及技能学习、体能的提高和战术,它与生理、生化、心理、认知科学、博弈论以及教育科学的许多理论直接相关。许多体育科研,出身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会因为没有从事体育的感性知识而产生困难,竞技体育的研究会因为没有体验训练而难以深入。显然,在体育科研中狂妄、自负只能反照自己的浅薄。

3.2体育科研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类问题

3.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虽然研究有专业设计,但是无论你研究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大多需要实验或调查。

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调查设计都离不开统计。最基本的我们应该了解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理:重复,随机化以及区组化。由重复使我们得到实验误差估计值与效应值更精确的估计;由试验对象、试验次序等随机化使观察值或误差为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就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由相似试验对象的区组化使我们可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如果不注意基本原理,你的研究难免出现方法错误。

3.2.2实验方法

体育的影响因素,如运动强度等,常常是难以控制的,实验对象经常是人,常难以齐同对比,不便重复试验,还不能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等,这使许多主要源于农业试验的试验设计,很少能应用于体育。因此,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制约因素,慎重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3.2.3取样

无论是试验还是抽样调查都需要样本。由于经费、工作量或对抽样方法了解不够等原因,在体育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里,包括不少学位论文,对于抽样方法没有明确的交代,抽样方法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精度要求不高,仅作探索性研究,而不是由样本推测估计总体,有时也可用非概率抽样。社会科学中的大样本研究,有时也用非概率抽样。但是,离开了概率抽样,许多统计方法就失去了应用的前提。概率抽样有多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因此从研究方法的严密性看,需要在体育科研方面增补这方面的内容。

3.2.4统计分析方法

现代统计学可以借鉴的方法应该有不少,在体育统计基础相对薄弱,原创方法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对于体育统计分析方法,首要的是开阔视野,学习、应用前人或相关学科已有的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前人已有方法不能解决的、有待建立的体育统计方法。当然,方法的建立相当困难,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按照前20年的进程,期望建立新的体育统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育统计学科,都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体育统计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统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如:

(1)推测性数理统计是由样本研究总体,由于样本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必然有抽样误差存在,必然有出错的可能性。而在统计分析中却有人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结论。

(2)统计方法仅仅对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准则,但是并不证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可以给出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但统计分析不可能给出它的原因,比如并不说明训练方法好坏等。

(3)实际的差别显著与统计显著性的差别。虽然统计上的显著性与差别大小有关,但是它的直接含义是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大小,而不是你误指的差别大小或差别显著。

(4)当训练强度与成绩提高相关,P

(5)统计方法为研究目的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选择复杂的方法。

(6)统计模型对于数据的测度水平,变量是连续型还是离散型,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相关变量是对称还是不对称等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统计分析的方法。

(7)体育问卷调查有大量的名义(定类)测度与序次测度。不能不问数据资料的测度水平,一概用均数表示集中趋势,用标准差代表离散程度,用它们作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等等。

(8)不注意模型要求乱套统计公式。如不知变量的分布,作小样本的t检验;在自变量间关系过于密切的情况下作回归分析,在变量间关系不密切的情况下作因子分析。

4用好体育统计方法,提高体育科研水平的建议

(1)科学数学化特征及科学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体育科学必然向数学化方向发展,体育统计无论对于体育自然学科或体育社会学科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体育高等学校应重视体育统计学科对于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科研人员应从方法论高度学习科研方法,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2)体育统计要注重抽样研究本质的研讨。重视与概率相联系的思想方法,研究相关学科的统计方法,加强方法的移植研究,明确统计方法建立的条件,避免统计方法误用。

(3)体育科研应加强实验设计、抽样研究及社会科学常用统计方法的普及。提高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的能力。

(4)体育统计学科的纵深发展必须有跨学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侯灿.医学科学研究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7

引言: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研究型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表现形态和必要途径。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大多数高校将科研放在与教学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深入有效的研究,既是促进大学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又是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还可以增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认知。具体说来,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这种评价能更好的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对科研水平的横向比较,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扬长避短,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开展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有效检验高等学校科研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可以形成对其科研质量的监督氛围,有利于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经费支持,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1]

一、科研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1.科研绩效评价的界定

科研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科研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研投入、产出及结果作出客观的综合性的价值判断。根据评估的对象,科研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面向地区或行业的宏观科研绩效评估、面向科研机构或科研团队的中观科研绩效评估和面向科研项目或个人的微观科研绩效评估。显然,我们所分析的研究型大学是属于中观层面的科研绩效评估。[2]

2.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定性评价(qualit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以人的主观经验、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为依据的判断活动,将评价对象作概念、程度上的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或程度。定量评价(quantitative evaluation)是依据具体的数据对事物和人展开评价的活动,它将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判断出其价值。具体来讲,常用的定性评价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法主要有文献计量法、科学计量法等,其中同行评议法(peer review)是评价活动中使用最早、最广的一种方法。

二、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

1.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

科研绩效评价是对科研个体和总体的科研成绩和效果的评价,核心是考察科研个体和总体的投入与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从而反映出科研个体和总体对占有资源的利用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及竞争的潜力等信息,最终为提高管理的水平和科学化决策服务。因此,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充分综合考虑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等多项指标结果,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2.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来确定不同类型科研单位对应指标的具体权重系数,学校科技产业处的有关专家已将初步的权重系数进行打分,作为学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参考性标准,具体各科研单位在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科研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对各科研单位的科研绩效量化计算,得到最终评价指标“科研绩效得分”和“相对绩效得分”。具体计算方法:

①获取各科研单位当年的相关科研数据,计算得到科研单位对应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3]

②对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实现指标间的可比性,标准化公式如下。

标准化指标=(指标-最小值)/极差

③根据标准化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计算“科研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科研绩效得分=∑三级权重系数 * 三级指标(标准化)

④根据“科研绩效得分”和“现有科研能力”计算出“相对科研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相对绩效得分=科研绩效得分 / 现有科研能力

根据“科研绩效得分”及“相对绩效得分”对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考核。

其中:根据标准化三级指标计算“科研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科研能力得分=∑三级权重系数 * 三级指标(标准化)

其中∑三级权重系数=1。

四、科研单位绩效评价的推进对策

1.组织专家团队,明确评价标准

组建包括学校各学科高级专家和校内管理专家的专家团队,对学校科研单位的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实地调查校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科研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政策环境支持及学校环境需求,剔除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及可能性的策略,统一评价标准,制定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4]

2.关注科研效益,采取有效方法

高校科研的发展道路应该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该在依靠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争取更多经费投入的同时改善经费投入结构和设施利用率,提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科研效益,实现我校科研的发展。

结语

在构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强化学校科研处的管理职能,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规范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流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积极调动个科研单位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开展切实、可操作的科研绩效评价活动。制定符合各科研单位自身实际的具体评价方法,使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扎实有序、灵活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竹,等.高校院系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和计量体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 :159-161.

[2] 杜伟锦. 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4) .

[3] 胡俊.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2006.

篇8

中药的功效与其炮制方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中药炮制是体现中医用药特点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疗效。中药炮制的依据,始终贯穿着中医临床与中药药性的两个方面,其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能。要充分满足临床辨证用药的需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药物的配伍和合理炮制。研究炮制前后的药物成分的改变和药理作用的变化,让药物发挥临床最佳的疗效。

1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1.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 “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1.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药下行入肾经。

1.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1.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2中药的炮制工艺程序对药效影响

2.1增强药物的疗效

炮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已被中医临床所证实,并有了专门的炮制学理论。中药炮制后,其成分的理化性质、含量或各成分之间的比例都要发生改变,从而提高疗效,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药物炮制所产生的增强作用,大多早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显示出它的合理性。

2.2扩大中药治疗范围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热或辅料的协同作用,有的药不但改变其形,而且改变其性,作用于人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如黄连人心、肝、胃、大肠几经,能泻火燥湿、解毒。用酒制后,主要走上焦,清头目之火;用吴茱萸汁制,主散肝胆郁火;用生姜制,主人中焦,清胃热治呕逆。如地黄炮制前用以清热凉血,酒蒸后用以补肝肾。蒲黄生用具活血祛瘀之功,炒炭后则能获得收敛止血之效。

2.3降低或消除中药毒副作用

具有毒副作用的药材,临床使用不慎或不当,常贻误病情,影响治疗效果或造成中毒。中药优点之一,从古至今都起着积极的效果。斑蝥辛寒,有大毒,为常用抗肿瘤药物,但需以甘温的大米加热炒炮制后以达解毒,方可用药。斑蝥主要有毒成分为斑蝥素,其次为蚁酸。二者能刺激皮肤、黏膜发泡,引起肾炎、尿血、消化道溃疡。斑蝥素也是斑蝥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加热炮制可使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减弱。再如仲景用杏仁治喘咳不熬,只注明去皮,则其有效成分苦杏甙破坏较少。桂麻各半,汤中杏仁注明“浸汤、去皮尖”,从实验研究来看沸水泡可破坏水解苦杏仁甙为氢氰酸的酶,既可避免引起中毒又可保持有效成分的稳定。这些都是从安全用药着眼的炮制方法。

3如何改进中药炮制学的研究

3.1建立一个中药炮制学研究平台

综合文献研究、临床实践研究、炮制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等环节,形成一整套的研究体系,做到资源可溯可查,平台先进独特。不同与西药,中药研究必须是使用这个科学而成熟稳定的平台去验证已知的事物。如江苏省方剂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科研平台的成功典范值得借鉴。

3.2炮制设备有待标准化

炮制作为一门制药技术,其工艺过程又必须随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要求而发展。这就要求饮片生产设备必须根据发展需要而不断革新、改造。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炮制研究仪器设备和饮片生产机械问题。就目前的饮片生产机械而言,无论从性能、自动化程度及生产能力上远远不能适应饮片规范化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高技术含量的饮片生产机械和仪器设备的研制。这可以作为今后炮制的一个方向,相应地结合制药工程、中药制剂等学科。

3.3改进炮制科研方法

包括改进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评价方法、炮制原理研究方法等。要建立具有中药饮片特色的质量评价方法传统经验鉴别与 “多成分定量、指纹图谱定性”的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饮片质量评价模式,建立 “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的炮制原理研究模式。当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如使用UPLC,G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敲除等技术指导中药炮制研究,从而在科研上不断创新。

4展望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是中药的“三大支柱” ,因此,中药炮制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的研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中药炮制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正确把握中药炮制研究设计的方向,使中药炮制这一门制药技术,在保持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学科,这是时代赋予炮制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廉景奎,王静,杜秀芬.中药材质量分析[J] .中国药事,1996,10(5):300-301

篇9

英语教学科研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由于原始数据错综庞杂,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和随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描述统计包括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三大部分。这种方法称为描述统计。同时,科研统计主体依据数据的形态建立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断母体特征,这种方法即为推论统计。这两种用法都属于应用统计学方法。以下内容简单地介绍了一般统计步骤与统计方法。

一、数据整理

首先,英语教学组织和科研主体需要确定研究对象,这是定量分析的始端。然后,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或观测, 未加整理的原始数据被提取出来。最后, 英语科研主体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与表述。次数分布用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及其变异性(variability)。如果数据数量过于庞大, 科研主体需要对其进行归类划记,具体步骤包括求全距,定组数,求组距,定组限。

二、描述性统计

归类划记仅能粗略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需要两个统计量,即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其中,集中量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差异量数描述数据的离散趋势。精确的数据定量描述需要集中量数,其包括平均数(mean)、中位数(media)和众数(mode)。 平均数又叫算术平均数,是使用最广泛的集中量数。但是,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就不能用平均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时,中位数可以用作数据的代表值。由于存在抽样误差,中位数不如平均数稳定。众数又称范数,是一种表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特别适用于不同质的数据或极端数据。综上所述,平均数是最常用的集中量数。离散量数(measures of dispersion)是用以描述数据的分散情况,即数据变异性(variability)。离散量数的统计指标包括全距(range),四分位区间距(interquartile),平均差(average deviation),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variation)。全距是最简单的离散量数,其缺点是数据不稳定。四分位区间距指把第三个四分位的值减去第一个四分位的值所得到的数值,用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全距和四分位区间距并没有把全部数据考虑在内,因而不能充分地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平均差指把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绝对值相加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到的数值。然而,由于平均差的计算要求绝对值,不利于进一步统计分析,因此不常使用。方差指把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平方相加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到的数值。由于方差的值相对比较大,人们常用标准差代替方差,即方差的平方根。在外语教学科研统计中,人们常常用方差、标准差与平均数描述数据。正态分布是指数据正常状态下的分布特征,其众数、中数和平均数是重叠的。如果比较两组不同数据,我们应把数据转换成标准分,即Z分数。标准分指用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除以标准差所得的数值。根据正态分布表,我们可以查到标准分的概率。

三、推断统计

推断统计是指通过样本数据推断它所代表的总体数据特征的方法。例如,要了解全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研究者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评,而是抽取样本个体进行测评,然后据此推断总体特征,这就是推断统计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外语教学科研统计中,我们不需要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而是从总体中按一定规则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进而根据样本推断全体。推断统计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方法。显然,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描述统计是对数据的一般性分析归纳,而推断统计是对数据的深加工。以上内容是基本的外语教学科研统计方法。其它统计方法都是由它们推衍出的,包括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等。由于内容庞杂,作者就不在文中赘述,外语教学科研工作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条目。

总之,英语教学科研统计方法对英语教学科研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外语教学科研统计方法能够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为英语教学提供积极的反拨作用。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存贮、传递、印制等过程日益现代化,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能。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统计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科研工作者应紧跟科研统计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Butler, C.S. 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M]. Basil Blackwell Ltd, 1995

[2]王孝玲. 教育统计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2. 文中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注意半角和全角符号使用;

3. 注意行间距,采用单倍行距;

4. 段落首行缩进;

5. 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精炼总结;

6. 段落内容左右对齐;

7. 不能从文献和其它资料上直接拷贝和粘贴图表;

8. 表格要有表序号和表题;

9. 图要有图序号和图题;

10. 注意文章的各项字体大小和字体类型。

具体要求如下:

一、论文版式、格式

1、字数:5000~7000字

2、论文开本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可以交打印稿或手写稿

3、标题:论文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4、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文中采用宋体。英文、罗马字符采用Time New Roman);行间距为单倍行距;图、表标题采用五号宋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小五号宋体。

5、文中表格均采用三线表。

6、表格的表题和图的图题只用中文。

二、论文的格式样式如下:

-------------------------------------------------------------------------------------------------

中文标题

作者

( 班级 学号)

摘要:XXX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 XXXX XXX XX XXXXX XXX XXXX XX XX

关键词: (四个关键词,分号分隔)

0引言

……

1 XXX

……

1.1 XXX

……

1.2 XXX

……

2. XXX

……

2.1 XXX

……

2.2 XXX

……

3结论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即按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 al.”。

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 文题. 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译)著:序号 作者. 书名(,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何撰写综述性论文

第一部分 什么是综述?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 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具体研究数据,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经验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写作技巧:

1 题目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指能代表整篇综述意义的3~5个词语。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等。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等。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4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篇11

材料学是一门丰富且具体的学科,关于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也是其中一块很重要的部分,这可以为探索其性质提供一些指导。常见的微观形貌表征方法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这些手段已经可以较好地展现出材料的微观形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加具体形象的图形构建技术已经得到实现,使得采用计算机进行绘制各种奇异的微观形貌成为可能。

目前在各类学术论文中,通过绘制微观形貌来展现实验流程或合成产物是一种有效地表现手段。一些双层或者中空结构,利用这种3D建模的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呈现效果。另外,许多管状结构内外部的纳米材料分布情况,也可以采用这种绘制的微观形貌示意图来展现,这些为科研工作的迅速向前推进提供了一些直观、丰富的驱动力。

所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3D max设计和构建材料的微观形貌,从而获得更好的理解,对于科学研究的进步是很有意义的。

2 建模基本方法

三维建模的基本手段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想利用一些常用的复合图形的方法,将3D max中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加、减及差集、并集等操作。本文想介绍的主要是一些复合或者含有空缺的结构的设计与绘制,如空心球壳,小球组大球,六角碳材料结构等等。利用到的3D max中的一些基本手段包括以下几个:

1)布尔运算

布尔运算是3D max的一种常用工具,用来将两个重合的模型去交集、并集或补集,在做模型时需要挖去或接上一部分的时候一般都用布尔运算。

2)散布

这一功能能够将两个形状各异的物体(一般是一大一小),进行无缝衔接,且小物体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有规律地分散在大物体表面。这对于构建点缀式几何体或者由小物体组建大物体十分有效。

3)阵列

阵列其实就是让同一物体或同一组物体在某一方向或某一角度循环重复相应的次数,得到一队整齐排列的图形组。这对于构建微观结构中的大规模阵列模型十分有效

3 实例

接下来,本文通过几个实例,来具体阐述,如何利用3D max中的以上方法,来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材料微观形貌,本论文采用的3D max为2012版的,其他版本的操作思路也都是相似的。

1)空心球壳结构

我们通过布尔运算的差集来进行绘制空心球,利用的元素都比较简单。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个球体(中空),大小可以自己把握,如图3.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使用修改器中的“壳”这一工具,才能实现具有内外径的球体,即中空的球体。

接下来,我们利用一个长方体,来占据该球体右上角的八分之一的空间,实现两个几何体的有效嵌套,如图3.2所示。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需要利用几何体对象中的复合对象,选取布尔,先选中长方体,然后拾取球体作为对象,找到差集运算,球体可以实现几何上削减去两个几何体重合的部分,如此,则可实现图3.3效果,如下图。这与文献中的示意图基本没有差别了。

2)小球组建大球结构

利用小的颗粒堆成大的几何形状是十分有趣的微观形貌,在材料科学研究过程时常出现。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小颗粒组大颗粒的模型的构建方法,即小球组建大球的结构。

首先我们先做一个大球和小球作为基础,如下图3.4所示。

接下来,我们利用小球作为散布的基本原子,利用几何体复合对象中的散布命令,拾取大球作为对象,设置散布对象的数量及模式,将小球随机或均匀地分布在大球表面,如下图3.5。

如此我们即可构建出各种各样小尺寸几何体组成大尺寸几何体的图形,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构建其他类似结构的形貌。

3)六角环组成的碳结构(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

碳骨架结构的六角环蜂窝煤结构,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十分欣赏的一种结构,如何将该结构做大做强,实现各种热点形貌(如管状的碳纳米管等)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我们采用多边形绘制基础的六角环碳骨架基元,如下图3.6所示,可需要将多边形渲染选项中的“在渲染中启用”及“在视口中启用”选中,以适当调整六角环的厚度,使得立体感更强烈。

接下来,我们利用单个基元的六角环,通过阵列工具,调整x,y方向的位移距离及各自阵列重复的数目,实现二维六角环网络的构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层石墨烯的结构,如下图3.7所示。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网络卷起来,利用修改器中的弯曲命令,对整体进行指定方向的360°弯曲,则可实现我们常说的碳纳米管结构,如下图3.8。

4 结论

本文利用3D max中一些常用的复合工具,实现了几种常见纳米材料微观形貌的模型构建,主要有:

1)利用布尔运算实现空心球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