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村庄规划的建议

村庄规划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村庄规划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村庄规划的建议

篇1

目前我国村镇的规划建设有着非常迅速的发展,于此同时,其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若是不能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用长远眼光进行总体规划,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必然会停滞甚至是走下坡路。当然,从宏观上讲,我国村镇规划的建设管理工作基本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初,我国村镇建设仅是农村住房投资就已经超过了2200亿元,全国村镇的房屋建设进度在近年来都一直保持在将近8亿平方米上下,其中农房约占地6亿多平方米。然而,由于村镇建设工作的特点较为复杂,如:点多、线长、面广以及规模较小等,造成的工程质量管理不合格,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屡有上升的趋势。从微观上来讲,如今看来,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我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状

1.1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有了基本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国家、省、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相对健全,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机制以及配套的下级单位如建设厅、城市规划局以及园林、环卫等专业部门。而总体更为庞大的村镇建设,尤其是村庄以及集镇的规划建设却较为不健全,没有相对统一的设置,同时具体实施缺乏资金的支持,造成管理失衡、规划滞后等问题。有些地方乡镇并没有力量足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有些村镇甚至于都没有设置此类部门。同时,因为其量大面广、涉及专业多等特点,没有配置专用的交通工具也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增加了较大难度。而且在大多数村镇,其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都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督促,使得工程质量显得尤为零乱,在这种情况下,有心之士也无法使劲到实处。

1.2囿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紧跟时展。

现在的村镇建设还不能完全跟上社会主义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对于税收的减少以及新的乡镇机构改革使得村镇的建设工作没有了原有的权限以及资金保证,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于村镇建设的协调不足,造成了随意选址、乱拉建设战线等情况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乡镇建设整体的发展合力。

1.3村镇规划加设工作滞后严重,缺少资金。

国家对于村镇规划建设的扶持资金较少,大部分村镇都没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资金供给,造成了发展的严重滞后。如今,乡镇一级的村镇建设服务部门没有经费保障,从事建设管理服务的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水平,使得村镇的建设服务站难以展开正规的工作,甚至于有些服务站已经解散了相关人员,这就更加使得管理机构不健全。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村镇建设的工程,主体结构有致命隐患的现象屡见不鲜,时有工程事故的发生。

1.4业主行为不规范。

有些业主为了一己私利,逃避监督、有法不依,对于施工队伍的选择不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使得一些规划好的项目不能从一而终。一些在建的建设工程没有监理单位的管理,也没有乡、县级政府的管理,一直处于失控中,为以后乡镇规划的长远发展留下巨大隐患。

1.5不规范的工程较多。

现今的农村规划建设工程中,许多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进以及没有规划、勘察、设计、报建、质监的比比皆是。大部分农村存在普遍的乱建、改建、扩建等现象。多数的农村户主认为只要有钱投入就能够建房、扩建,却不去在意建设工程的质量。这些村镇住宅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极其容易倒塌,危害户主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一些户主建房时根本不考虑周边邻里,造成邻居周边环境的恶化,由此引起的邻里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情况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将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政府部署的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村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程中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统一进行规划、管理,并形成有效地书面存档。各级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要将房屋建设工程的各项主体涵盖到部门的工作之中,尤其是在进行旧村镇改造时,不能盲目进行,一定要有章可循,切不可呈现处自由散慢之风。

2、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对策

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带有很强的科学性,是一套结构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住户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当的近几届会议都提出了相同的历史任务,即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村镇建设管理人员要有长远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做出适合时机的决策等,尤其是在工业反馈农业的如今,更要以较高的起点和标准来进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①要做好村镇规划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邀请地方的规划建筑设计单位等,结合当地的自身特征,加以超前的规划理念进行整个村镇的总体规划建设。

②政府部门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加强工程观念,尽量杜绝其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及私下与不合格的施工队伍进行合作。当前村镇建设工程的安全事故主要均是因为在建设之前没有进行正规的勘察设计或是设计单位为无证设计、施工材料劣质等原因造成。政府部门要将各个参建单位的行为规范起来,从一开始的设计到施工放线直至竣工验收及投入使用,都要按照条文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确保整个村镇建设规划的安全性。

③对村镇建设工程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或是改建的公共建筑、建设工程投资在30万元以上或是建筑面积在300以上的所有工程以及两层以上的自建小楼等,都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法律进行严格控制,工程开工之前政府部门就要督促施工方做好施工前的报建工作。

④认真的将村镇工程质量安全落实到个人,形成责权利相互制约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要进一步将村镇规划建设的监督质量和安全的部门的职能明确下来,改进监管体系以及方式,将参与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终身制联系起来。工程开工之前,就要将质量以及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明确下来,避免出现责任人真空的情况。政府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定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地抽查以及监督,对于各个参建主体都要严格进行监督,对于相应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要尤为注意检查。

⑤实行安全生产保证金制度。对于在招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承若的质量目标,安全管理部门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在竣工验收完成后,确定符合质量要求的,退还质量保证金。

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力提高现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平均素质,努力建立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及施工队伍,为之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坚持可靠的保证。

3、结语

总而言之,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要实实在在做好的一份工作。地方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认真将科学发展观落实起来,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统一进行系统的管理,相信在此基础上,村镇建设管理必定能迎来新的发展。

篇2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妇女参与经济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我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调整产业化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妇女参与社会经济领域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5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6070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长2.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955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5万元。

2、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县总人口21.6万人(公安年报数),其中女性10.2万人。0-4岁人口1.2万人,女性0.6万人,0-17岁人口5.7万人,女性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由于政策宣传到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少生、优生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妇女儿童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3、财政收入增长,各项投入增加,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9098万元,同比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4768万元增加到2005年39260万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2619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768万元,增长74.7%,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727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9350万元,增长127.8%,年均增长17.9%。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4.4:33.5:22.1调整到2005年的34.1:35.3:30.6。实现了由农业经济的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性转型。

(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加强,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十五”时期,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妇幼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儿童保健效果明显。

1、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卫生经费投入495万元,防治防疫经费168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254万元。分别比2004增长14.8%、增长7.0%和21.5%。全县婴儿死亡率为16.67‰,比2001下降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67‰,比2001年下降6.3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11%,比2004年下降0.35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22.47%,比2004年上升17.45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7.69%,比2001年上升0.16个百分点。

2、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427张,县级医院拥有病床210张,农村医院拥有病床217张,专业技术人员681人,其中医师237人,助理医师153人。原创:全县都建立了能够开展妇幼保健系统服务和对基层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的妇幼保健院。7乡2(镇)配备了妇幼专干,每个村配备了妇幼保健员,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网点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时期卫生系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与安全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有计划地开展了多次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专项检查,对超市、个体商店、商贩及学校、幼儿园食堂进行了重点检查,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利地维护了全县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妇儿受教育人数增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2005年全县各类学校128所,其中:高级中学、中等职校、完全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所,完全小学44所,初级小学36所,教学点19个,私立学校2所,幼儿园10所。

1、学前教育稳步推进。2005年,3-6岁儿童在幼儿园0.14万人,其中:女儿童0.07万人,占儿童入园率的50%。

2、义务教育明显提高,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为100%;小学5年巩固率为99.9%,其中女生99.99%;小学生辍学率从2000年的0.3%下降到0.01%,其中女生由0.06%下降到0.01%;初中入学率为97.10%,其中女生97.10%,比2004年上升1.8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7.9%,其中女性97.9%比2004年上升0.8个百分点。

3、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成人识字率女性上升。2005年成人识字90.28%,其中:女性84.98%,比2001年上升0.64个百分点;青壮年识字率98.02%,其中:女性92.94%,比2001年上升0.9个百分点。

(四)妇女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

“十五”时期,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再就业工作,把妇女就业作为妇女发展重要内容来抓,劳动和妇联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妇女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使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明显增强。妇女就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达到目标要求。

1、妇女就业领域逐步拓宽。200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11.7万人,女性5.9万人,女性比重占50.4%。城镇登记失业率4.2%;分行业看,女性较集中在农业、贸易餐饮、社会服务业和教育卫生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女性择业就业领域逐步拓宽,金融、保险、电子通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妇女就业新渠道。

2、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步伐加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0.8万人,女性0.4万人,占5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0.7万人,女性0.2万人,占28.6%;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0.5万人,女性0.2万人,比重占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万人,其中:城镇0.2万人,农村0.5万人。社会救济总人数达1.5万人,其中城镇0.4万人,农村1.1万人。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分别是40人和1800万人。

(五)妇女儿童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我县政法机关积极开展打击各类侵犯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斗争。一是始终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等刑事犯罪开展各种打击行动,2005年破获案件3起。二是不断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依法处理了一批人员,查处妇女案件3起,净化了社会风气,保护了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三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

(六)妇女儿童发展生存环境。一是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规划》的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重视支持妇女发展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五好家庭”,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改善妇女儿童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全县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活服务设施的投入。2005年,农村自来水受益率48%,卫生厕所普及率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20%,但与目标还有较大差别。

二、目前××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县妇女儿童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妇女自身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儿童优先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和陈旧观念的影响,目前××妇女儿童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儿童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2005年底,我县农村尚未解决温饱和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仍处于绝对贫困的人口3.14万人,占全县乡村总人口的16.5%,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生态脆弱边远山村。由于受当地自然、社会条件限制及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较慢,妇女儿童发展水平较低。

2、妇女儿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比较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还有待加强。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在严打下并未绝迹,少数企业在利益驱动工资任然比较低。三是对弱势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娱乐场地、影视作品不足,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影视厅、赌博室等仍然存在。五是“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儿童性别差异还未缩小”。六是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生殖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儿童入园入学等应如何管理,是全县妇女儿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3、全县女性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为3例,其中女性2例,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30例,女性职工享受生育保险覆盖面不高。

4、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须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传了进来,如社会上黄色、暴力的书刊影碟泛滥,黄色网站暴力游戏屡禁不止,这对广大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轻者荒废学业,重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县乡发展不平衡。一是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县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不愿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差的地方去任教,聘请他人代课。二是在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技术比较落后,村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够健全,服务功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妇女儿童是祖国的末来,原创: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列入重要日事议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边远贫困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要进一步拓宽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状况,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进而有效降低农村辍学率,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精神。

篇3

一、禹州市村庄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村庄现状

禹州市全市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辖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18个镇(神垕镇、方山镇、顺店镇、无梁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火龙镇、文殊镇、鸠山镇、褚河镇、郭连镇、范坡镇、朱阁镇、浅井镇、张得镇、花石镇、方岗镇),4个乡(苌庄乡、小吕乡、磨街乡、山货乡)。共657个行政村,2056个自然村,5100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1.4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130万,常住人口113万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城镇化率42.8%。

禹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00余处,**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67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52个:16个已完成评审,25个完成规划待评审,11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

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鸠山镇李村就包含14个自然村;②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张得镇、小吕乡、范坡镇,以及西部山区;③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建设的比较好的有磨街乡的大涧村、孙庄村、玉泉村,方山镇的庄沟村,鸿畅镇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张得镇、小吕乡、花石镇;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

近年来,禹州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禹州”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文殊镇陈南社区、神垕镇凤阳山社区、褚河镇小刘社区、磨街乡玉泉社区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290个,美丽乡村117个,美丽乡村群1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29个。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四)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

(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1、督促苌庄镇、鸿畅镇、方岗镇、朱阁镇、郭连镇、顺店镇等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 2、鸿畅镇、花石镇和浅井镇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3、对财政局审定的18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18个传统村落包括神垕镇东大村、鸿畅镇冀村、山底吴村、无梁镇王家村、龙门村、高垌村、张得镇张西村、方山镇方山村、鸠山镇天垌村、魏井村、朱阁镇大庙村、磨街乡黄沟村、关庙村、青山岭村、苌庄镇莱沟村、五坪村、古城镇狮子口村、浅井镇麻地川村)4、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5、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禹州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四)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 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背景

按照《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广州辖区内的1142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

为此,增城启动了新一轮的202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该项工作由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开展,各个镇街作为主体负责组织编制。这次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时间紧、数量大,对各级部门和编制单位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2 增城农村概况

2.1 自然村多,居民点分散

增城下辖7镇4街,共有284条行政村,1956条自然村,平均每平方公里村庄数为1.2个自然村,村庄总人口为598938人,平均每个村庄306人。农村居民点分布范围广,布局分散。

2.2 南北差异大

2.2.1 地形差异

增城地型多样,地势自北向南降低,依次可分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冲积平原三种类型,各类型面积约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2.2 集聚差异

由于地形差异,进而形成集聚差异。北部山区村民集聚最为分散,自然村、合作社最多,集聚的姓氏也较多;南部最为集聚,自然村很少,甚至没有;中部的集聚程度在南北两者之间。

2.2.3 经济差异

增城南北差异非常明显,南部新塘镇一个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7.09%,石滩镇和中新镇同北部三镇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正果、小楼、派潭镇三个北部城镇,工农业总产值均不足全市的2%。从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南部的新塘、石滩两镇与北部三镇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时,在大环境的差异下,个体收入也存在巨大差异。

2.2.4 城镇化差异

由于经济的巨大差异,使得城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南部新镇镇以其工业、服务业带动,城镇化率达到65.93%,中部的荔城街作为行政中心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城镇化程度也达到50.9%,其余镇街的城镇化水平则较低,北部三镇更是低于10%。

2.2.5 观念差异

由于地形、经济等的差异,造成了居民的观念差异,如:消费观念差异、认知能力差异、新思想接受能力差异、土地价值差异等等。

3 影响村庄规划落地的因素

3.1 村民建房问题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目前,政府与农民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农村建房”。政府希望农民能“有序建房”,而农民希望能“合法建房”。如村庄规划能解决这个问题则能顺利落地,反之就不能落地。

3.2 利益冲突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村庄规划建设项目是否涉及集体用地、个人用地和个人房屋,涉及到后村集体或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利益冲突,若能妥善处理则村庄规划能落地,反之则不能落地。

3.3 村民的参与度与认同度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开展编制村庄规划工作,是否绝大部分村民都清楚此项工作;村庄规划方案,是否让绝大部分村民看得懂并认同。这就是村民的参与度与认同度。仅有村干部参与和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绝大部分村民知晓村庄规划(尤其是相关利益人),并尽量让其参与和认同。只有这样方能顺利落地。

3.4 村民的规划意识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目前,村民的规划意识普遍低下,一般情况下不关心村庄规划,除非涉及其切身利益。为此,在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村干部和规划主管部门是否有意识地普及村民规划知识,提高村民规划意识。只有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村庄规划方能长远落地。

4 新一轮村庄规划难落地的问题

4.1 村民不认同规划方案,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一是村民看不懂规划方案。因目前绝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单位为外地设计单位,简单的调研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本土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本土农民的真正需求,以及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本土文化和习俗。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方案村民看不懂,不认同,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二是规划方案没有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当前,绝大部分村民关注的是:“能否建房”、“在哪建房”、“何时能建房”等问题。而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因用地问题基本上没有这项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解决村民关注的实际需求,造成村民对规划置之不理,进而村庄规划难落地。

4.2 农村土地难整合等内部土地问题,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一是村社土地难整合、难置换。我们平时所说的村庄是指行政村,它是由若干合作社(生产队或自然村)联合而成的。合作社是最小的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掌握着农村的土地,是最具实权的经济实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合作社均把本社支配的土地看成是固有的,不归行政村整合使用,也不与其他合作社置换使用。长期以来,形成了“只有本社的成员才有权支配使用本社的土地,其他社的成员无权使用”的根深蒂固思想。正是这种固有思想,使得每个合作社各自为营、互不兼容,使得农村土地难以集中统筹使用,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二是土地分配遗留问题。目前,增城北部的镇街,分地到户,长期不作调配(30年或50年一调),致使私有观念产生,导致农民误认为现有土地是自家的,造成农民不肯舍弃小家利益成就公共利益。这样,当村庄规划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便进一步阻碍村庄规划落地。

4.3 农村建设用地不足等外部土地因素,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在目前的土地体制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城镇建设需求,致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被调到城镇建设用地里,支援城镇建设。如此一来,农村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造成规划新村无建设用地,村民建房基本属于“不符合土规的违法建设”。这样,因农村建设用地不足,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4.4 缺乏规划意识和规划人才,造成村庄规划难落地

目前,农村普遍缺乏规划意识,村干部队伍规划人才缺失,镇街规划人才不足。这样,规划意识得不到提高,规划管理不到位,影响村庄规划落地。

5 关于推动村庄规划落地的思考与建议

5.1 结合增城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

要想顺利推动村庄规划落地,首先要确保村庄规划的质量及其可实施性,为此,需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设计单位要重视村庄规划。既要加强技术力量充实到编制队伍中,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村庄规划工作负责。为此,建议从广州到增城,均要建立起对设计单位的管理,规定其调研时长和参编骨干数量,从编制源头抓起规划质量。

二是要分类规划。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从各种差异入手,如:南中北的地形、经济和城镇化的差异;城边村、远郊村的区位差异;岭南与客家的文化差异;以及以农耕为主、旅游为主、工商为主的产业差异。根据各种差异,明确其发展地位,最后才开始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因地制宜的分类规划,方能提高其质量,确保其可实施。

三是各级规划主管部门要从辖区的农村实际出发,编制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引导和规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5.2 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切实解决村民刚性建房问题

要想顺利推动村庄规划落地,第二个是要确保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合理解决农村的建房问题。为此,也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落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在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为支持城镇化建设,部分农村的建设用地被调走,使得现有的房屋变成了“被违法”,甚至出现了整村的建设用地被调走,造成了农村无法“合法建设”。建议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用地挖潜、置换等方式,确保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二是落实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用地指标,农村的建设都是不合法的。

三是引导村民“有序建房”、确保刚性建房“合法建设”。通过落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以及村庄规划的方法,共同解决村民关注的“能否建房”、“在哪建房”、“何时能建房”等问题,进而实现政府对农村“有序建房”的目标。

5.3 建立农村整治补偿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对于推动村庄规划落地涉及到占用村民土地、拆除房屋等事项,各镇、村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农村整治补偿办法。通过置换、调田、另行安置、一次性货币补偿等方式,确保相关村民利益,化解利益冲突,减小阻力,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5.4 提高村民参与度和认同度,推动农村内部解决土地整合问题

编制村庄规划,需确保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应想方设法让广大村民参与到编制工作中。当村民是村庄规划的编制者的时候,村民已经是设计人员,其认同度就是100%了。那么,村庄内部的土地整合问题自然就由其内部解决了。

5.5 普及规划知识、提高规划意识、建设规划队伍

要推动村庄规划长远落地,规划意识和规划队伍是关键,为此,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普及规划知识。鼓励参编单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向村干部、村民普及规划知识,介绍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提高规划意识,增加规划认同感,推动规划落地。

二是利用各种平台普及规划知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镇村宣传栏、海报等平台和介质,宣传、普及规划知识。

三是培育组建规划管理队伍。建议基层镇街充实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并培育组建村级规划管理队伍,逐步实行“规划师驻村”活动,让驻村规划师解答村民的规划、建房问题。充分发挥驻村规划师的知识宣传员、政策传达员和建设管理员的作用,推动村庄规划的长远落地。

5.6 打造典型,增加认同感,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推动村庄规划落地不能单靠宣传发动,更重要的靠整治建设,打造典型。把村容村貌整治好,把基础设施完善好。将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建设好呈现在村民眼前,用实例让村民看到“先规划后建设”带来的好处,增加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认同感,推动村庄规划落地。

篇5

1.1充分考虑村庄用地特点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不能简单套用城镇用地分类,应充分考虑村庄用地特点,突出村的特色。

1.2与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衔接“新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和城市用地分类,本次用地分类要充分考虑与城乡用地分类的衔接,与城市用地分类保持相对一致。

1.3与国土土地利用分类的衔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规划,为加强与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应充分考虑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的衔接。

1.4与村庄规划管理的对接村庄规划是实施村庄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村庄建设用地的分类将直接影响到规划管理的工作。因此,在编制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时应考虑与村庄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对接。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

综合考虑村庄建设用地特点,与城市、国土用地分类的衔接,与规划管理的对接,本文提出了村庄建设用地分类的框架体系,共分为村民住宅用地(VR)、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VC)、村庄产业用地(VI)、村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VS)、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U)、村庄绿地与广场用地(VG)、空闲地(VX)等7个大类,10个小类。用地代码采取加前缀“V(village)”的形式,以区别城镇建设用地。

3建设用地分类研究

3.1村民住宅用地(VR)我国农村类型不一,居住的形式也很多样,但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的村民住宅,以宅基地的形式存在;一类是打破分户宅基地界线,统一建设的村民集中住宅。这两种居住形式均为村民住宅用地,但又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土地使用方式上,宅基地是以户为单元申请获得的用于建设自住房屋的土地,可以长期使用;集中住宅用地是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村民只拥有住房,没有对土地的无偿使用权。从建设方式上,宅基地上的建设由村民自行出资建设;集中住宅则是由村集体或村集体委托建设单位统一建设。从用地范围上,无偿提供给村民的用地仅限于宅基地的四至范围,不包括宅前道路和周围的空闲地,是纯粹的住宅用地;村民集中住宅则是按城镇居住小区的形式建设的,其用地范围不仅包括住宅用地,还包括小区内的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用地。从规划管理上,宅基地与村民集中住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如《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四十一条就明确规定了“村民集中住宅”和“原有宅基地”建设在规划管理程序上的差别。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将村民住宅用地(VR)细分为宅基地(VR1)和村民集中住宅(VR2)。

3.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VC)村庄虽然规模较小,但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基本一致,包括村务管理、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设施。此外,农村的农机站、兽医站、育秧房、农具存放处等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也承担着为村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建议将这类用地也归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中。村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是村民利用自家宅基地改造提供的,如家庭诊所,这类设施虽然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宅基地是国家提供给村民用来居住的生活资料,强行划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将失去宅基地的法定意义,不利于村庄的规划管理,因此仍将其归到宅基地内。村庄的超市、商店、饭馆等小型商业设施虽然也承担着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但由于有一定的营利性,本文将其归到产业用地范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别虽然很多,但规模一般较小,经常是在一个村委会大院里既有村务管理设施,又有文化站、体育活动室、卫生室等其它设施,用地兼容性很强,且可根据需求相互转换。这种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的方式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一个特点。因此,对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细分小类。

3.3村庄产业用地(VI)笔者根据多年对村庄的跟踪调研,发现村庄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由于村庄规模太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极易受外力影响。昨天是建材企业,今天可能就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明天可能又改成了旅游接待,一个村庄能人、一个市场机遇或是某个偶然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类型的更换。如果参照城市的用地分类,用地性质可能需要不停的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仓储用地之间转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对乡村实施规划管理,过细的用地分类必然会对规划管理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对产业用地的分类宜粗不宜细,建议统一为“村庄产业用地(VI)”,其范畴为村集体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各种营利性的商业设施、集贸市场、旅游设施机构等及其附属设施,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不包括用于产业经营的宅基地、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用地。

3.4村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VS)村庄道路与城镇道路有很大的不同:城镇道路是经过统一的规划、定线、征地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建设的,其宽度严格遵循红线要求,边界与周边建设用地吻合一致;而村庄长期以来都是先确定宅基地四至边界,宅基地确定以后剩余的中间供人车通行的用地即为道路,这些道路没有经过严格的设计,有宽有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因此,村庄道路的范围不能按照城镇道路红线的形式确定,而是应该根据农村实际,可以呈不规则的锯齿状。与“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保持一致,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村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和村庄各类交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公共汽车首末站、停车场(库)等用地,以及渡口、索道等的地面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内部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广场用地和临时作为停车场所的场地。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村庄有渡口、索道等特殊出行交通方式,把渡口、索道的地面部分等特殊交通设施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计入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3.5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U)与“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保持一致,村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村庄各类供应、环境及其他公用设施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范围内的公用设施。供应设施主要包括供水站、变电站、燃气调压站等独立占地的工程设施;环境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站、垃圾站、公厕等独立占地的工程设施;其他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和防洪、消防、殡葬有关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对于一些在其他各类用地范围内的公用设施,如村委会内的公厕,道路沿线的垃圾池等,应计入相应的用地性质,不单独划出用地。

3.6村庄绿地和广场用地(VG)村庄绿地和广场用地是村庄的开敞空间,并承担着村庄绿化美化的功能,与村务管理、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同,因此建议单列出用地分类。考虑和“新国标”的衔接,将广场用地纳入绿地和广场用地,不再细分。

3.7村庄其他建设用地(VX)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经常会有一些空闲地或边角地,如宅基地与宅宅基之间的边角地、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闲地等。这类用地是在村庄长期以来村民自主分散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属于以上建设用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更不能简单的归入其他非建设用地。因此建议单列出来,以便于在村庄整治中给予合理利用。

篇6

一是村企合一型。依托大型企业,在本村改造的基础上,兼并改造周围村庄。我市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有意对村庄进行整合,特别**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也可以引进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对区域内的村庄进行整合撤并。

二是行政村合并为社区型。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区村、园区村和城郊村。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选址建设农民新居,对城区村、城郊村、园区村原村进行整体搬迁,成立新的居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将农民变成市民。建议市里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宅基地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压减建设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

篇7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

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篇8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

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篇9

2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针,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以及生态环境不佳,加之地区普遍贫困现象和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差,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困难。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应该立足于现状,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全面考虑,内容应该涉及经济、科技、文化、建设、政策等等多个方面。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对农村地区未来发展蓝图的描述,规划内容应该对村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管理,对村庄的工程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1)基于农业现状,深层次研究产业配置。西部地区现状农村经济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获得,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种植方式较为传统,这种方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产业配置及经济目标的规划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基于现状农业基础,提出具有现代农业产业的村庄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改善农业种植环境和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农地种植产量和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研究实现农业结构转化和多元化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实现灵活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该加快农村职能的转化,探索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农村产业提升空间大、农村劳动力富余。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整合农村资源,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积极发展其他非农耕产业。根据郭俊华的研究,以产业作为载体,以产业化作为动力,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5种类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第三产业服务型、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可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类型,也可以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尝试发展其他新的发展模式。

2)基于农村现状,明确村庄建设任务。村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容主要通过研究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功能组织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对村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工程管线设施、建筑平面布局等作出统一规划,并安排近远期建设用地及项目。首先,确定合理的村庄用地布局是实现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的首要保障。村庄用地布局是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上位规划,分析村庄自然环境,以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产业发展指导下,综合考虑村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及预测村庄规模,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等用地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西部地区村庄用地现状多是就近农田,较为分散分布,这种分布方式不只表现出村庄乱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村庄管理困难,最终导致村庄发展困难。因此,合理的规划村庄用地布局首先应该协调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生产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的关系,应该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及发展环境,对村庄布点进行整治,其形式有村组合并、拆迁重建、村内整治等。同时,应该协调好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交通等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保障对外联系和发展的通道。其次,在合理的村庄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各项内容是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任务。村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排村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文化发展设施、绿化景观设施等建设用地,确定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各项工程管线指标、环境卫生及各项配套设施等。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村庄人口规模不等,人口结构不尽相同、村庄文化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设施的规模和选址应该做到既能服务全面,又不浪费资源。同时需要挖掘和引导积极的村庄文化,形成物质面貌先进、精神面貌积极的农村家园。

3)基于农民发展现状,积极研究合理的新农村发展保障措施及提出应对相关村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蔡昉等人的研究证明,我国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西部地区农村的落后与贫困,而教育、健康和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民发展保障措施主要是学生上学、农村医疗服务和村庄文化知识普及的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应该研究配置合理的农村医疗体系及基础教育设施;而且应该提出从规划到政策上的引导,研究消除农村户籍制度因素的影响的相关措施并提出相关政策上的建议,使农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公共服务待遇。另外,越来越多的空心村的出现,造成农村人际环境变化,更多的农村留守人群变成了老人和小孩。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针对这一现状,配备相关活动设施,营造积极的村庄文化,提出农村远景发展建议,并应该提出一些应对空心村的相关政策建议,保障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安全和健康。以期通过规划、建设及政策的协调,保障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建设未来美好新农村。

篇10

一、村镇建设情况

我县小城镇建设自90年代初,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开始起步,小城镇建设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由于乡镇规划机构不健全、基层管理的不到位、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乡镇大多沿过境公路建设发展,前宅后院,前店后坊,“一条龙”骑路建设,品位不高 。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我县最基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城镇规模逐步壮大。但是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①集贸市场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50%以上市亭是棚架结构,特别是***集镇,没有一栋永久性混合结构的;②街道路灯问题,曾经所有集镇都装上简易路灯,但是后来由于管理跟不上,加上电费的来源没有着落,现在几乎处于不运作状态;③街道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④加方、古寨、里当等石山地区水厂缺乏水源;⑤集镇垃圾中转站没有完善;⑥排水暗沟没有实施雨污分流;⑦公厕明显配套不足,除了***,几乎没有乡镇设置;⑧停车广场配置不合理,严重缺乏;⑨除了***,无汽车站。

二、村镇管理机构情况

县级设***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负责县城以外全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2002年前均设置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人员均为事业编制,资金来源为自收自支。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与国土所合并成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人员由两所原有成员竞争上岗,竞争不上的人员自谋职业。由于仍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且竞争上岗的人员大部分是原国土所人员,加上职能不是很明确。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就开始淡化、薄弱。以致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村镇住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技术指导。2009年县编办以马编[2009]10号文重新设置了(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但是,只是将原各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站(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名称更改为***县XX规划建设管理站。其中加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没有增加编制名额,人员仍然是原来的环卫清扫工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而实际没有真正专职人员,乡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也就是没有真正开展。

 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完善各乡镇管理机构,补充配备2名以上村镇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各行政村也要有专人负责村庄建设管理工作,负责农民建房的受理和违章建设的举报。建立一套“县有局、镇(乡)有所、村有员”的完整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规划巡查队伍。将县城规划巡查延伸到乡镇和村庄,加强村镇规划管理。

(二)突出重点,重奖推动,示范引导。对集镇建设,建议市、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重点扶持1-2个乡镇。对村庄建设,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但重点要突出重点交通沿线以及风景区内的集镇、村庄的建设管理和综合整治力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县建成一些布点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试点镇、村。

(三)深入推进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篇11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已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村庄整治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构建现代化的村镇结构,对于农民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在农村的整治工作中,村庄的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1村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1.1对村庄整治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村庄规划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干部过于注重城镇的规划,对于村庄的规划不够重视。尽管随着国家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基层干部对于农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重集镇、轻村寨”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干部错误地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们的经济收入,首先就要将农村经济赶上去,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导致农村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新旧建筑的混同,不仅影响村庄的面貌,也影响农村村民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现代化的新村庄建设,既注重村落布局、整体美观,更注重环境保护,能够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1.2村庄规划不合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基层干部对农村的规划认识还不够,着眼点比较低,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在村庄整治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村庄的规划用地比较小、功能比较局限,只要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进行村庄的一般规划便可。这就严重局限了村庄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另外,村庄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时间比较长,建设任务比较重,无法根据实际地形进行统一规划,导致许多村庄规划没有层次感和美观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农村规划方案往往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建筑档次不统一,村庄与城镇之间严重脱节,造成比较常见的“农民街”“路边村”等现象。在土地规划方面,部分规划人员不清楚发展用地和农田基础用地之间的关系,导致两种土地规划相混淆,难于有效地践行现代化农村建设。1.3村庄规划资金缺乏。在新村庄建设过程中,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村级的集体经济比较有限,这就直接影响现代化新村庄建设的发展。加上县乡镇财政部门缺乏对新村庄建设的专项资金,导致新村庄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致使新村庄建设工作难以开展。同时,相关的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时,很少考虑农民意愿,导致在新村庄的建设中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必然使得新村庄建设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2“示范村”整治规划思路

2.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农村规划作为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规划编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尊重农民意愿,以新建、改造、规划控制3种形式进行编制。在建设“示范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示范村”整治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建设队伍中,提升农民对“示范村”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宣传工作一旦到位,有利于减少建设“示范村”的阻力,加快“示范村”的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在“示范村”建设中,应始终将农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合理需求,量力而行,不得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执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多层面、多角度地推进环境治理,注重村庄改造,将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村庄,满足时代的需求[1]。2.2注重生态保护,整治需统筹兼顾。村庄整治作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因为建设导致环境污染,还应注重供水、排污等情况进行综合治理。针对村里的古树、名人故居、遗迹等,应进行重点保护,避免被破坏。在实施农村整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土地的作用,将村庄整治工作与土地的利用率相结合,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2.3注重地方特色的挖掘,发展景观风貌。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规划人员应充分认识村庄建设的实用性能和艺术性能,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考虑新农村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使得新农村建筑富有时代性、地方性、文化性,充分彰显田园风光、现代建筑、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形态。总之,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村庄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注重村庄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为村庄建设增色添彩,从而丰富新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展现现代化的农村形态[3]。2.4听取各方意见,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在建设现代化的农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化地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考虑农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有效地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群落。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加上农民的生活习惯,为农民构建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如此既能满足农民的正常需求,还能彰显现代化的农村建筑面貌,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内涵。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建设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不影响已有的农居和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已经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代化的农村建设中,还存在整治工作不重视、规划不合理、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分析研究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罗发德 单位: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鲁屯镇村寨建设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