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零售业市场现状

零售业市场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零售业市场现状

篇1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加快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与服务模式,探索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居民用药经济性和便利性,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售药范围逐步放开及监管形式变化,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将会加快。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篇2

1.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1.1正面影响

(1)促进我国零售业改革

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为我国的零售业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首先,中国零售业必将加强企业结构的重组和经营管理的改革;其次,必将促进较高档次的商业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经济商业方面基础设施的改革和发展;最后,国际新型零售业态和模式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推进本土零售业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2)增强我国零售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外资零售业非常重视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优化配置,他们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带动我国零售业甚至是各个行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我国零售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提高我国零售业的效益水平

外资零售业为争夺市场占有,降低售价,给消费者提供了较好社会福利。此外,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我国零售业加强改革、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综合效益水平。

1.2负面影响

(1)抢占大量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外资零售业的进入,抢占了有限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民族商业形成了挤压态势,导致我国零售业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2)导致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

外资零售业选址大部分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中小城市很少,导致了我国的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

(3)挤占市场流通资金

在我国零售业市场完全开放后,外资零售业对我国资金注入就开始减少,甚至是零注入资本。同时,利用我国信贷资本进行零售业项目发展的行为经常向供应商、厂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占压供应厂商的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良性发展。

(4)技术和成本冲击

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业规模庞大,大都进行买断式的采购形式,大大降低了供应商和厂商的风险,从而使供应商愿意以低价格销售给零售业,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就具有了强大的价格优势。此外,外资零售业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深度的市场影响网络,建立了先进的人力了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采购自动化、仓储自动化和销售自动化,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模式,这些也给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冲击。

2.我国零售企业的应对策略

2.1培育大型零售企业

为了改变目前外资零售业占据中国大部分零售市场份额的现状,必须加强大型零售业的培养,切实提供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培养大型零售企业,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并且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验理念,引进优秀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制度,加强科学技术在零售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地实现零售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2.2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保证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关于零售业市场的立法,制定“中国零售业发展规范”、“城市商业网带领发展规划”、“大店法”的规范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法律,对新开的大型商业网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听证制度,从而促进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保证零售业在具体的发展竞争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提高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

2.3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加大关于零售业竞争的法律制定,为中小零售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其次,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改革,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模式来实现中小零售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从而提供中小零售业的竞争力;再次,加强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我国中小零售业人才的经营管理素质、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我国中小零售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2.4 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推进

作为国内的本土零售业要加强向中小城市的推进,积极向西部城市发展,开辟农村市场,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均衡发展。不仅大中城市是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一些小城市和农村也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有些小城镇和农村人口密度非常大,并且交通也非常便利,商品需求也大,因此,国内本土零售业应注重小城镇和农村的强大市场潜力。当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零售业网点扩展上,要加强对当地风俗、消费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合理地选择扩展网点,避免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张军.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零售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

[2]杨国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08.11

[3]缪琨.外资冲击下的中国零售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4]蒋孙明.外商进入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

篇3

我国零售业已进入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后WTO时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外资零售业就通过合资、联营等各种方式对我国的零售业市场进行了试探、摸底。如今,摆脱了政策羁绊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零售市场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势必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格局。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但这对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并非是好事。因此,本文从市场集中的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现实市场状况进行解析,并从产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4)来表示。通过测算零售企业前4位的销售额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集中程度的数据,并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零售业的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其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自1990年到2003年来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这一结论是通过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比较而获得。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根据笔者对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愈大,进入市场的企业就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越小。尤其对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而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在总体上已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26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84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5.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带动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刺激了零售企业的繁荣。在众多企业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零售企业,2000年以前尚没有一家,2003年已达到10家之多。与自身的发展作纵向比较,我国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和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1百万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1666万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由此可知,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增加,且规模有一定扩大,但从总体考察规模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业行业政策的正确引导。零售业行业政策应侧重于提高零售业规模经济和调整进入退出壁垒两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最后期限已过,缓慢的发展必然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已经到来的国际跨国零售巨鳄的同场竞争。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型零售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零售企业集团。另外,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就提高进入壁垒来说,重点应当是政策法规性壁垒。例如,在新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城市规模、消费结构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批,并实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听证制”,以确保大型零售企业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零售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零售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再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合理适度的进入、退出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做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协调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防范零售业走向过度集中而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即采取措施使市场集中度维持在有效集中度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小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协调工作的进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总之,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使之达到市场有效集中度区间,最终建立竞争有序、集中有度的现代零售业市场体系。需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对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篇4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完善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零售业也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零售业作为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1、从改革开放初到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在零售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1993~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1996~1999年底,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2000年以后,我国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到目前,网络技术孵化出的系列零售业态开始并影响了我们的市场与生活。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我国批发业、零售业法人单位达88.36万个,其中批发业53.08万个,零售业35.28万个;批发业、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120.26万个,其中批发业64.51万个,零售业55.74万个。到2005年底,全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68万个。

2、零售市场商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零售业景气的上升,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投资的高增长,零售业的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个新热点。2004~2006年我国城镇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1.3%、37.1%和23%。零售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零售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3、我国零售业态多样。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到今,已经从单一的业态发展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百货店独霸我国零售市场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联华”和河南的“丹尼斯”、“双汇”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企业所无法相比的。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2009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特许经营的42个行业和业态的发展走势进行调查与预测,并的行业景气报告显示,便利店的前景辉煌。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发展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在我国,这种业态已经出现并发展。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致使换了业态不但不盈利还亏了本。

2、零售企业不能科学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策略。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孵化了全球零售业态的第四次变革”,于是一部分零售企业就不顾“本土化”理念,不顾我国的消费群体与区域发展,盲目地应用“网络商厦”、“网络电子购物”等。

3、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

4、没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部分零售企业对自己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动态没弄清楚;对市场的经济结构系列问题没有思索;对零售业态的结构及现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企业“顺其发展”,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晚了。

5、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分析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对策

当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拼土地、拼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靠贴牌、靠加工、靠低价,已经被证明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回答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问题。

(一)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

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以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来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二)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发展。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的二三级市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转移。

(三)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的创新力度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双汇冷鲜肉”超市、“海鲜”超市、“速冻食品”超市、“绿色乳品”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地发现市场变化,提高零售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四)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促使其营利模式的转变。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营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加大增值效用来赚取溢价”。

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的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营利模式的关键。

(五)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把握市场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

1、科学地把握市场消费走向。我国的消费走向应该是以“网上小康型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题,兼顾“温饱型社会商品”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开拓高端的消费市场。所以,零售企业必须明确这个消费走向,针对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是否完善、货物领域是否充分开拓来做“文章”。

2、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是以国有商业资本为主导,以民营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商户进入这样的结构;外资只能起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主体还是中国企业。

3、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模式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的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特定的地方设立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起着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城市商业结构应该是,以市中心为主导,社区商业为主体,积极发展商业街和小商品市场以及批发市场,形成城市商业规模。物流也是这样,要把握发展趋势。

(六)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积极应对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1、要积极地向西方“主导型与科技型”零售企业学习其现代化管理技术。建议我国的零售企业家们主动走出国门,到西方先进的零售企业实地学习,亲身体会;不断地引导自己的科学思路;同时,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内部提拔”,积极发现本企业中德才兼备的人才,激励其到国外实地学习先进业态技术;二是“零点创新”,主动和相关院校联合培养“零基”人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利用企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电子信息技术在零售业态中的孵化、变革;三是“科学空降”,一定要注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人才”配备,使其所学能在中国特色的零售业态中发挥积极效用。

3、积极运用这次国家“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机遇,提高本企业及零售行业资本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用。

4、积极运作“组织效用”。一定要有大的战略型眼光,把我国的零售业做大做强,使其在相应的区域内产生“聚集效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相应的零售业态,以增强我国零售业的“凝聚力”。

5、根据我国的相应环境,在零售业中进行电子信息技术“孵化”。对于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可以率先运用“网络零售”、“网上购物”、“网络商店”;在基础设施不太健全的地方,要考虑在传统零售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零售业态的运作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积极促进我国零售业态健康发展。2009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增长16.7%。所以,我们有信心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继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促使我国零售业态新发展、新变革,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起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GDP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济海.世界零售业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J].商业研究,2003.11.

[2]邓冬梅.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

篇5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44-0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顾客需求逐渐个性化与多元化,我国服务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零售业内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面临外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发展呈现业态多元化格局,如百货商店、超市、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同时,随着网络电商企业的崛起,我国零售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已逐渐不能适应国际化经济趋势的发展。面对国内外零售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零售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树立以提高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通过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付出,赢得顾客的满意以及忠诚,塑造零售业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详细回顾顾客价值理论和服务营销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服务营销现状,找出零售业服务营销的不足,提出基于顾客价值提高零售业服务营销策略,不断完善零售业服务营销,提高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理论基础

1.1 服务营销理论

自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著名的市场营销学者对服务营销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企事业单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服务营销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1966年,美国著名学者拉斯摩教授首次基于实体产品和无形服务的区别提出了以新的视角分析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并于1974年写了第一本关于服务市场营销的书,从此,学者们开启了研究服务营销的序幕。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关注顾客,进而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实现有利的交换的营销方式。服务营销是通过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赢得客户的满意,实现客户的忠诚,并最终实现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服务市场营销组合包括7个要素,在传统的4 ps的基础上增加了3 p,分别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人、服务过程、有形展示,简称7 ps。

1.2 顾客价值理论

对于顾客价值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顾客的认知不同,研究角度也不同。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收益与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之差。他提出了著名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即顾客让渡价值等于顾客总价值减去顾客总成本。顾客总价值就是顾客从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货币支出、时间支出、精神支出和体力支出。顾客希望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小的成本,最大的让渡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载瑟摩尔提出了客户感知价值理论,即客户感知价值就是客户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他强调不同的顾客感知到的价值是不同的,顾客会根据感知到的不同的价值作出购买决定或转换决定。劳特朋提出4 cs理论,即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企业首先应以客户为中心,以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给顾客便利,重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与顾客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2 零售业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1 零售业特点

零售业经营的产品多且杂,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同时零售业的顾客数量大、分布广,需求差异大,购买频率高,因此很难展开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另外,零售业分布集中,聚集效应明显,都在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竞争激烈,常打价格促销大战,零售业的销售成本很高。

2.2 零售业服务营销现状

我国零售业对服务营销的理念理解不够,仍然持有的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对顾客的服务不细致和深入。同时,没有实现由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对顾客需求不了解,没有对客户进行合适的市场细分,定位不准确。最后,我国零售企业不重视内部员工的重要性,不重视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导致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秀的服务技能,使员工不重视对顾客的服务,严重影响了顾客的服务质量。

3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实施零售业服务营销

3.1 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

面对国内外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日渐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挑战,零售业应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为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当前,很多零售企业一味的强调市场占有率,把提高销售额作为企业目标,甚至为了争夺顾客大搞价格战,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顾客利益。现在的消费者已经比较理智,不再是以前完全以价格为唯一取向标准,已经转变成追求良好服务的客户,再加上外资企业的涌入,我国零售业面临外忧内困的状况。因此,我国零售业应根据顾客需求,强化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理念。

3.2 具有全员服务营销意识

服务营销就是全员营销、全程营销。员工在零售业的服务营销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能给顾客良好的感知,能大大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能影响服务营销的效果。但是服务营销不只是内部员工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员工,从上至下都有服务营销的意识,重视顾客价值,从上至下推行服务营销理念,全员都为顾客而服务,都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针对一线员工直接面对不同的顾客,企业的管理层应给内部员工一定的授权,并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从顾客那收集到的信息,并不断改善企业服务营销现状。

3.3 识别顾客价值,找准市场定位

基于顾客价值实施服务营销,首先应识别顾客价值。因为顾客感知价值的不同,零售业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的顾客分布较为广泛,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零售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顾客群,了解顾客需求,根据顾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策略。零售业应通过市场调研,与顾客进行双向沟通,定期的收集顾客对零售业服务营销状况的满意度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感知价值,找到存在的不足,改善不足,为更好的实施服务营销打下基础。

3.4 提供个性化服务,改进服务质量

现在的消费者普遍比较挑剔,越来越不满足现在零售企业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因此,零售企业应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如提供班车服务、休息座位、免费书籍以及便民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支出,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零售业还应改进服务质量,认真挑选服务人员,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零售企业还应定期对现有顾客进行市场调研,收集顾客满意度反馈信息,找到零售业服务营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改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价格只是影响零售业顾客购买及维持购买的低层次原因,良好的服务以及顾客满意度才是决定零售业顾客购买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零售业应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提高顾客的总体感知价值,如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降低顾客总获取成本,如价格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提升零售业服务营销水平,塑造零售业良好的口碑,提高零售业的品牌价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6

1.引 言

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10.9%,但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据有关统计,2001 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 和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 和12.6%。①巨大的消费反差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滞后性且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由于广大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和地理环境制约及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结构很不完善,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就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农村零售市场多为定期集市市场,若交通不便,加上天气恶劣状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不同上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2农村零售业经营方式落后

虽然我国告别了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大多数转变为具有自给自足的“夫妻店”, 形式传统单一,新型零售业态比例低,经营主体个体化。虽然近几年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形式在农村零售市场得到一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但与传统的夫妻店和摊位交易相比,其规模和数量远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并且一些超市只是在原有的店面改进而来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 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采购和配送,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3政府职能和体制滞后

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地方政府职能和体制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农村零售业存在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制约着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的一些部门如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对政策执行不力,使得国家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够真正及时有效地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促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3.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对策

3.1深入认识农村市场的特点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变化才会有利于农村零售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同时,农村市场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差异性,层次性,时间性等特点。由于农村在地域上分布分散,所以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时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区,人群的购买差异性,因此企业的经营应注重对差异性和具体情况的把握;层次性是指消费者购买时,消费结构层次的不同需要的有效掌握有有利于企业对销售商品结构的完善;时间性指农村市场多定期集市交易并且购买商品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比如农忙季节对相关农业商品的购买呈明显增加,逢年过节对食品类,礼品类等购买需求呈明显增加。

3.2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发展政策,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合作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其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抑制不良消费习惯;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力量,能否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影响不可忽视。

3.3经营模式创新

零售业态的创新是发展农村零售业当务之急,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在于发展连锁店。可以把城市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零售业态提供配送服务,使城乡流通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城乡联动的零售组织和经营体系。②第二,积极推广仓储商店、量贩店等零售业态经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经济仍然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价格仍然是购物时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可根据农村消费水平、购物习惯,积极推广普及仓储商店、量贩店、折扣店。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设立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乡村设立折扣商店,便于居民购到合适的商品。

参考文献:

[1]陈遵奇《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

[2]王晓光《中国农村零售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2008.21期

[3]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4月

注 释:

① 国家统计局网stats.省略/

篇7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篇8

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我国的零售业自入世以来,在对外开放的形势推动下飞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外开放就意味着外资的大举进入,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零售业无论从经营规模、业态的发展、市场份额及零售业的管理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主要业态就是单一的百货商店,其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消费观念的改变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几种新型零售业态出现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等,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的零售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在企业规模、组织化程度、影响力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使其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零售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大型的零售企业发展的速度较快,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整体收益也不错。但是我国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和障碍,其中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有行业外部的问题。综观企业内外部所存在的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重新调整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整合供应链进行多元化经营,突显自己的经营优势战略,强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零售业市场求得发展。

资源整合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现状,并依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对企业的相关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与优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零售业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偏小,市场占有率低

从一般性质上来讲,零售业是为了满足分散领域的消费群需要,这就决定了零售业的分散性经营.在零售业领域存在着各种规模扩张的阻碍因素,如自身资源的限制,外界环境的约束,分散型经营的制约,同行业的竞争打击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零售业的规模扩张.导致了我国零售业目前整体规模不大,很难形成规模优势,造成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

零售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很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业的发展对企业规模有强烈的依赖性。虽然我国的零售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毕竟起步较晚,还无法与国外大型的零售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零售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就导致了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形成。自身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本土的资源没有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上去,使企业的规模扩大缓慢或障碍很大,严重影响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步伐,使零售业的整体市场环境不能很好的得到提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的零售业就缺乏了与国外零售业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的中小型零售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实力才不会在日益发展的零售业市场遭到淘汰。

(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自有品牌意识落后

开发自有品牌是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中国的大部分零售业却不重视私人商标的开发和运用。零售业的私人商标商品具有价格低的竞争优势,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一些低档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类.这些私人商标的商品远远低于同类制造商的商标商品.但是中国的零售业缺乏开发自有品牌的能力与前瞻性,往往对开发自有品牌不是很重视,突略了开发自有品牌的意识.

自有品牌商品是未来消费者购物选择的一个新趋势,也是零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零售普遍存在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不重视自有品牌的开发与投入,宁可将资源投入到企业的其它方面,如降低成本,提高人员素质等,当然这些投入都是必要的,但是零售企业忽略了自有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零售商普遍认为只有大型的规模和完善的服务才能最吸引消费者,却不知道其实零售业的商品就是服务,使得自己的商品更有吸引力就是对消费者服务的一种提升.而较之于国外的零售企业,他们将开发自有品牌列入了公司的主要投资项目,以沃尔玛为例,沃尔玛经过这么多年的全球性发展,其商品的数量已由最初的35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将近20万种,而其实自有品牌创建了40多个,这其中有20多个还是全球性品牌.其中以”沃尔玛”为品牌命名的商品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自有品牌商品给沃尔玛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所以我国的零售业要重新认识自有品牌商品的重要性,树立起品牌意识,增加自有品牌研发投入,创造独有特色的产品及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三)物流与采购体系不完善,运营成本过高

企业的交易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物流的成本.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物流与采购体系规范化水平偏低,大部份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物流与采购体系,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很多零售企业不注重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采购流程也相当混乱,商品的进货成本过高,流转不顺畅,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直接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下滑,规模经济很难形成。

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以低价格来吸引广大消费者。低价格就要求要有相对较低的进货成本,进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与物流配送库存成本,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的货源价格要尽可能的低价格,物流配送体系也要相应的减少成本。但是目前我们零售企业的这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采购的高成本直接制约了商品的销售价格也间接限制了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大,物流体系的低效率与高成本也成了阻碍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物流是零售业维持经营效率与企业形象的主要支撑点。物流体系的发达与高效率是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了,也直接反应了企业的商品与服务。而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零售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效率还远远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还达不到30%,物流配送的不规范与不成熟将很难使零售企业的规模效益发挥出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还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然而传统和管理方式根本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缺少高级专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零售企业缺乏创新,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大大较低。企业的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电子信息技术,或是利用的很少。而在一些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物流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高科技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这与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动作管理方式截然不同。

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理念的落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决策活动、发展战略等,代表本企业的企业愿景、经营范围、管理模式、行为规范发展的价值体系。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依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一种信念,是连接消费者认识企业的一个纽带。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景与经营理念。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得从根本上创新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完善与发展。

(五)经营品种老化,缺乏经营特色

我国的零售业定位比较模糊,经营品种一陈不变缺乏创新。目前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没有树立企业产品的形象和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这样就很难吸引消费者。普遍零售企业在经营中没有侧重点,出现“多而不精”的现象,在同质化的零售业市场内,没有突显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

在经营方面也较之于国外先进的零售企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零售业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价格折让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和企业的整体形象等方面为主的营销战略。缺乏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门店布置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使营销管理方面缺乏创新。

三、加强我国零售业资源整合的相关对策

(一)利用资源整合推广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当前是一个规模经济的社会,我国零售业所要面对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统筹整合企业的资源,在规范化的基本上扩大规模,实行规范化经营和管理的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连锁经营是社会经济化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在我国还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

零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企业规模,首先;要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制定连锁经营的标准和准则,真正实现统一货源,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理念,防止单纯的连而不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其次;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选择适当的连锁经营形式。连锁形式包括经营连锁、特许经营、自己连锁三种形式。每一种连锁形式都有基适用的条件,当然也存在缺点。零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结构、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经济环境以及其它的因素因地制宜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连锁形式。第三;要重视零售企业的物流采购体系的建设,扩大规模、实现连锁经营是零售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个业的零售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扩张过程中还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进行各方资源的整合,协调连锁经营的发展。

(二)完善物流采购体系,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控制运营成本

商品采购是商场主要的业务活动之一。零售业的采购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量制胜,即以大量的进货,从而使商品的单位成本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以大规模的进货即保证了商品货源的低价格,又保证了零售业不间断的商品供应链。即有效的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又能提高企业的效率。

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零售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适时有效的整合自身的物流资源,以实现高的经济效益.零售业的物流整合就是要根据企业目前的各方面资源状况,对物流系统的功能,资源,体系,结构,信息等要素进行重新的规划与安排,以通过各要素之间的有效而合理的资源整合,对现有的的物流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选,以达到迅速提高零售企业物流的效率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物流体系的最优化结构。

(三)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减少零售业物流成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商品进行管理,即减少了管理成本,又加快了商品信息的沟通速度。运用科学化的管理使物流,商流,信息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统一,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在人员管理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采取适合本企业的先进人才管理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含量。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合日益发展的零售业的需要了,必须有一种全新的适合社会经济和零售业市场环境发展的新人才理念

(四)开发自有的商品品牌,创独有的商品品牌及企业形象

商品对零售企业来说是吸引消费者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的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一种主要方式。国外大型的零售企业大部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发展到自有品牌的过程,有些大型的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甚至达到20%以上。自有品牌具有品牌唯一,价格低,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货源等优势,尤其适合消费者的需要。建立和发展零售业自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效应已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零售业应加大自有品牌研发投入,借助企业的自有资源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及商品,树立独有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口碑,进而促进零售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零售自有品牌在零售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已成为未来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零售业自有品牌实质上是零售业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这种整合充分体现了买方市场条件下零售业营销渠道发展的总体趋势。在目前中国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条件下,零售商在供应渠道上采取自有品牌策略整合比采取外包形式有更低的交易费用,因而更应被我国的零售企业所运用。

(五)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调整经营品种,创新经营模式

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是零售企业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一种双向选择的行为,市场位是否准确直关系到零售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经营品种和经营范围基本上相同,没有突出的特色,形成千店一面的不合理行业结构。经营商品雷同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零售业大型商场的一个通病。要进一步摆脱这一缺陷,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的资源,还有根据目前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及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重新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调整企业的经营品种,创新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适应一部分的消费者的偏好和需要。,以树立企业独有的形象和产品特点,开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吸引消费者。

首先,零售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商品的品种和档次进行定位。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让所经营的商品适合一部分的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广而全”没有特色的现象。

其次,零售企业要打造自己的独有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又间接反应了企业的形象。如何提高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是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当务之急。也是零售业能否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六)发展电子商务,进行多方位经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网络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购物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而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与一些外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电子商务必将是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一种无形的市场迅速发展,网络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零售业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扩张,给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传统的有店铺商业经营,网络市场存在很多便利因素,例如没有营业时间的限制,没有经营范围的限制,更没有商品陈列与布置的限制,网络经营可以24小时不停营业,服务范围可以拓宽到全球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网络上陈列的商品也可以多种多样,还可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零售业态必将全面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经营技术,从而为零售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零售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零售业处在一个规模快速扩张而经营能力却严重缺乏的过渡期。很多零售企业是以单纯的追求企业经营规模和利润为基础的经营,往往忽视了运营管理和企业架构体系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零售企业在资源的利用和人才的管理方面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危机。零售企业在向各种业态进行全面扩张的同时,资源方面的不足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严重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扩张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零售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动下,零售企业应该重新审视目前零售业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及所处的经济环境,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完善企业的物流与采购体系,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零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形成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中国的零售业真正的与跨国的大型零售业并驾齐驱。

参加文献

[1]董雅丽,陶李.整合营销战略[J].企业管理,2004,(6).

[2]雷大章.零售商自有品牌分析[J].商业研究,2002,(2).

[3]刘宇霞.试论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北方经济,2006

[4]张文中.如何系统整合传统零售资源[J].商业文化,2005,11.

[5]王金平.传统零售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4.

[6]彭铁志.浅谈WTO后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7]张志军.零售业十大赢利艺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8]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篇9

一、零售业定义

零售业是商品流通的最后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在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包括: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二、零售业态特点

在我国,不同的零售业态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百货店是传统的业态,发展较早,一般处在城市繁华区,规模大;超级市场是新型的零售模式,主要处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商业区,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大型综合超市由于商品种类丰富、占地面积大,一般选址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区、交通要道;便利店定位于满足人们购物便利的需要;专业店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同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一般选址多样化;专卖店一般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这些种类繁多的零售业态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满足了我国消费者对零售产品的消费需要。

三、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现状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的集中度、零售企业的利润水平、零售企业规模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市场集中度提高。在2006年,零售企业100 强中的前10家总销售规模达4073 亿元,占100 强总销售规模的48%,比2005 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前3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达6396 亿元,占100 强的75%。

2、外资零售商进入速度加快。外资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在近几年大大加快。外资企业在国外是发展成熟的零售企业,在我国,它们具有开店速度快、并购力度大、效益水平高等特点。如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11家外资零售商新开店铺数量超过上年同期水平,且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3、销售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连锁经营的100强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积极的扩张,效益明显改善,超市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强。排名第一的国美电器集团店铺数为820,同比增幅92%,销售额增加 74%,排名第二的百联集团店铺数为6280,同比增幅5%,销售额增加8%。排名第三的苏宁电器集团店铺数为520,同比增幅43 %,销售额增加53%;排名第四的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店铺数为 2250,同比增幅11 %,销售额增加26%。其效益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一是连锁企业本身管理水平和购物环境的提高,二是连锁企业的积极扩张刺激了消费,激发了潜在的需求。

四、零售市场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分析

在零售业企业收入出现积极增加的同时,零售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暴露,而零售商利润增加的渠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零售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出现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使零售市场上的工商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上零售市场的对外放开,使一大批国外零售业巨头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零售商的利润下降,使得各零售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开始转向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向他们收取种类繁多的通道费。据报道,在家乐福与一家国内的炒货企业签署的《促销服务协议》中,如果这家企业想进家乐福,需要交纳的服务名目及费用就占了将近10页的篇幅,包括特色促销活动、店内旺销位置优先进入权、进入商店的特权、良好营销环境的优先进入权、节假日、开发市场份额等一共六大门类。经初步计算,家乐福向这家供应商收取的各项进场费,达到其在家乐福卖场所实现营业额的36%左右。高额的通道费引起了供应商的极大不满。

五、零售市场工商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我国零售市场中的工商关系是卖方垄断。由于产品稀缺,供应商的产品在市场中供不应求,此时零售商只起到了分配产品的作用。市场中产品性能单一,人们对于产品数量的要求超过了对产品种类的要求,零售商的存活依赖供应商的产品供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零售市场中的产品数量、种类大大增加,基本不存在稀缺的产品。产品供过于求,人们的消费偏好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性能。供应商选择生产的产品类型依赖于消费者的偏好信息,而零售商是消费者偏好信息最直接的获得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加之零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商主要采用零售商的经销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这进一步扩大了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市场力量,使工商关系由卖方垄断变为买方垄断。

这种关系的转变符合经济学对产品交易双方的理论分析。在零售市场商品经济的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数量众多,产品差异较小,销售渠道有限,零售商是主要的销售渠道,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供应商使用这种经济资源的同时,相应地付出了一部分使用费,而资源的使用程度则与付出的费用成正比。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了零售商,从而引发了工商关系的冲突。

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只有通过提高供应市场的集中度来提高供应商的市场力量,使供应商的产品成为零售商持续经营的必须品,双方建立合作的销售关系。工商关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博弈最终才能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 汪浩:零售商市场力量与通道费.

省略.cn/lunwen/paper2/wp200505.doc>.

[2] 徐剑明:我国零售企业价格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商业经济文荟,2003(5).

篇10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3)品牌资产方面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通常,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其无形资产却只有0.75亿元人民币。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而在外国零售企业中,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赢得了求职者的青睐,更加剧了我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的短缺状态。

三、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我国零售服务贸易的对策

在零售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又面临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之际,零售服务贸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外资零售企业和中资零售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零售服务贸易要主动的应对危机和寻求发展,通过竞争,加快民族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1、面对危机,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1)加速向二级城市拓展业务。现在中国88%的国内生产总值出自二级城市,2002—2006年,这些二级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额上升了79%。

(2)大规模降价促销,不但会对中小超市形成强烈冲击,还会引发行业洗牌。如春节期间,沃尔玛在64个城市117家商场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部分商品降价幅度达54%。

(3)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以门店为中心的地方采购、配送中心逐步完善,显示出对中国文化及政策准确理解和适应性。

(4)加速收购兼并,利用相关企业的现有营销渠道扩大规模效益。如2006年,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权,按照计划,沃尔玛最终将全盘收购好又多,如果收购成功,沃尔玛在华将全面超越家乐福。

2、零售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我国支撑消费强劲增长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消费产业链中拥有稀缺性渠道价值的零售企业,应具备更强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涨的刺激下,我国零售业持续偏旺,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仍处于以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及高储蓄率为核心推动力的消费升级时期。

(1)政府加大对零售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努力清除内外贸之间、地区经济之间以及流通供应链之间的行业隔墙,为流通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实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阻止外资零售企业的不正当兼并和收购,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三是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企业财务资源的瓶颈。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整合和壮大民族零售企业。一是进行资本重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特色和差异化应对跨国零售巨鳄的竞争。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企业则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以及富裕的村镇,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电下乡、扶持农村连锁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4)具备条件的企业应主动地、有选择地走向国际市场。我国零售业通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联、大商等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区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宽松,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费需求对中国商品与文化的偏好增强,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尝试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篇11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降低了商品零售和服务行业的外资准入门槛,外国零售业大面积进入中国,比如:日本的佳世客、八佰伴、大荣、西有、伊藤忠;法国的春天、蓝枫业、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美国的沃尔玛;瑞士的麦德龙等。零售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这些已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庞大,平均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达21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万平方米,远远大于中国现有的商业设施。经由地方政府以各种变通形式自行批准的零售合作合资企业已远远超过了十八家,保守的估计可能已经超过了二百家。它们的业态分布是:三分之二以上是大型百货商场,其余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和方便店、专卖店等。如今,随着流通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涌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还在不断增多,给本已脆弱的中国零售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以后,我国零售商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流通领域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不断扩大。从利用外资方面看,1992年开始,我国首先在零售领域允许一些城市和几个经济特区在百货零售领域进行利用外资的试验,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在零售行业对各种利用外资形式在中央政策引导下的大胆实践,合资、合作、租赁、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的零售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微利时代已经来临。据内贸部统计,2000年初,全国已有连锁企业1000多家,连锁店超过1.4万家;零售商业网点近年来不断增加,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的零售商业网点,从1978年的1个增加到1996年的11.4个,加上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场持久战中,商家首先想到的是价格战,以低价、折扣、赠券、有奖销售来吸引消费者,而成本却无法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利润自然减少。从供货方看,随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大于求使生产商严格控制着销售终端的价格,例如在包装上标明“建议售价**元”,留给零售商的自然是越来越窄的利润空间。在发达国家,大多数零售业态的营业盈利率和总资本经常盈利率都在2%左右,在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三大主力超市的年利润率均在2%以内,可以说,微利是零售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2、零售业传统优势仍存在。虽然外资零售业蜂拥而入,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但中国零售业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

(1)老字号商店的品牌优势。老字号商店照顾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民族心理,多年来与顾客及供货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相对于满是洋文标识、全部自动化的洋超市,更能吸引中老年消费者。

(2)信息优势。本地市场更容易了解消费者心理,便于把握市场动向,与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要做大量市场调查的外资企业相比,节约了时间成本。

(3)产品优势。我国市场产品丰富,产品线多,而且产销距离短,一旦有需求就可立即生产,产销对接速度快。

可以说,我国零售传统企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中小城市、乡镇、农村有经营优势,这些优势如果善于利用,会成为我国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的有利武器。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市场定位不合理。在区域定位上,大部分零售业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寥寥无几。零售商挤在城市中争份额,却放弃广阔的农村市场。

在业态定位上,出现过分集中和过分稀少的矛盾。偏重于改建扩建大型百货商场,一窝蜂地建超市,忽略了专业性商业形态的发展,集群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是竞争更激烈,生存空间更加狭窄;二是一些企业盲目上马所导致的准备不足,售后环节跟不上,形成服务空白。

2、市场营销手段不科学。重视外在忽视本质。一些商场盲目追求规模,装修斥巨资,外表看起来豪华,却忽视自己的商品能否吸引大多数顾客,服务跟不上,其结果是无法收回投资,更别说盈利了。

偏重价格战。在零售业进入微利时代后,各商家还你追我赶地打价格战,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同时,一些商家为弥补价格上的损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忽视商品质量。价格战只能使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实际上是一种“营销近视症”。

3、设施不足,管理落后。基础设施老化。零售业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十分完备的配送中心,在我国还难以看到,我们所用的还只能叫仓库,起不到缩短物资流程,加快流通速度的作用。POS在我国的连锁超市已很普遍,但还停留在付款收现阶段。商品流动信息、仓库储备信息这些市场必备信息却无法看到。

在管理方面,对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用的还是国企旧体制的那一套,管理弊端多,成本高,成效低。

4、市场应变能力不足。国内零售企业大多习惯在封闭条件下经营,对国际上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当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后,更是不调查研究就仓促上阵,或是坐以待毙,仍按自己的一套来,应变能力不足,反应滞后。

5、宏观管理薄弱。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零售企业的过错。计划体制遗留下的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零售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应,其发展也存在很多制约;外资企业钻法律的漏洞,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上述种种弊端,有的是零售业独有的,有的是一些产业的通病。但无论如何,在“入世”后,大量外资零售企业抢滩中国市场掀起竞争时,任何一种弊病都有可能使民族零售企业无法翻身。

三、中国零售业的对策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涉及商品流通领域的内容包括佣金、批发、零售、特许经营。关于零售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在烟草销售不开放的前提下,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设立合资公司,从事书报杂志、药品、农药、农膜、化肥、成品油以外所有进口和国内产品的零售业务;五年内逐步取消上述七种商品的经营限制。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控股;三年内取消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五年内除经营少数重要商品和仓储式超市业态的30家店铺以上的连锁企业仍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其他一切限制。如此看来中国零售企业要有压迫感,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竞争。

总结外国零售业巨头成功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有完整的战略挺进计划;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准确的业态定位,合理的商圈选择;他们会选择当地市场最有竞争力的经营业态,并找准地理位置,在顾客、供货、自身都有利的地方着手;外资零售业一般规模庞大,物资丰富;力求规模效益,采取低价策略;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强化一线管理,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

中国零售企业要壮大起来,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特点,有创造地加以利用。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设立商业进入壁垒,限制外资过度膨胀。必须强化新建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审批制度,尽快制定外商参与我国国内零售批发经营的法规,对违规的地方政府加以惩处。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战略性改组中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式零售商业集团,收缩过长战线。优化组织结构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顾客价值为中心,全方位为其提供整体服务,在基础设施、购物环境、销售人员素质上多下工夫。

注重企业的市场定位。强调经营特色,首先应该对消费者市场进行调查和细分,寻找出与自身经营特色相吻合的目标市场,向消费者准确传达自己的“社会形象”。

打破地区限制,努力培养能与外资相抗衡的市场主体,对国内商业零售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实现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

开发自己的PB商品。即零售企业通过调查顾客需求和市场状况,选择某种产品,挑选合适的生产厂家或自行设计生产制造这种产品,然后在本企业内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更重要的是创造名牌企业形象,赢得顾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