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专业要求

教师专业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5: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专业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专业要求

篇1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慕课”,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概念[1]。2012年被称为世界的MOOCs“元年”,其中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5月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edX,被称为MOOCs的“三驾马车”。2013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MOOCs的道路[2]。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MOOCs“启动年”。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思想、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强调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生涯的整个过程[3]。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总量少,教师缺口大。需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以上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证书,而且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占总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小。郭启华老师对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7.25%,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此外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约为35.05%。冯建新老师在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8%,但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10.2%。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郭启华老师的研究表明,安徽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63.28%;冯建新老师的研究指出,陕西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87.70%;杨福义老师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中发现,40岁以下教师占总学前特教教师77.70%。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高,后备力量充足,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这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为主。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大学、中专等学校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函授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4]。而常见的几种培训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短期培训针对性差。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短期培训以专家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聆听专家的讲座等方式为主。这类培训往往时间短,而且参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第二,长期培训耗时耗力。长期培训往往是利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寒暑假或其他小长假集中到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为期较长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较深入,能学到深入的理论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但是往往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造成教师疲惫不堪,失去参与培训的热情等。第三,远程培训效果不佳。传统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观看讲座、课程并完成作业。而需要观看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个视频大多都在30分钟及以上。需要专门挤出相当长的时间观看课程和完成作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往往忙于应付完成任务,培训效果不佳。第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北京、上海等地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发展得更快。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少、组织培训的次数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先进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MOOCs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MOOCs提供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

国际MOOCs三大平台和国内各MOOCs平台,为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和课程:Coursera上有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提供的《AutismSpec-trum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课程;由新教师中心,硅谷院校基金和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研究所提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程;由伦敦大学提供的《帮助读写有障碍的孩子》的课程;由匹兹堡大学提供的《了解残障问题,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的课程等。国内MOOCs平台果壳网MOOC学院里有张钟老师的《中国手语———称谓、生活、工作、学习》课程;《Deafnessinthe21stCentury》(21世纪的耳聋症)《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与干预方向基础》等课程。学堂在线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来自edX,由华盛顿大学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积极行为支持》课程等。国内外MOOCs平台提供的这些课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优质的资源。

(二)MOOCs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MOOCs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1.大规模,涉及面广。大规模不仅指学习者规模大、人数多,还指MOOCs中包含的信息规模大,涉及各个专业和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MOOCs平台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学习,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2.专业化,课程质量高。专业化指MOOCs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工作人员、课件制作教师、主讲教师、讨论区答疑辅助教师、后期制作团队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MOOCs平台接受到各个专业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的课程。3.开放性,随时随地学习。开放性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免费地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修课程成为可能[5]。开放性还指MOOCs的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等。在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讨论、答疑、测验等)。4.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个性化强。这里一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MOOCs的视频课程多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课程时间也在4~10周左右,时间周期短;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每门课程的总时数为15~35小时,每周和每门课程的的任务量都不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或其他碎片时间高效地学习。二是指在课程资源上,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任何课程,而且课程注册和退出也相当自由。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教学有帮助的课程,不受传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的限制。三是指在学习方式上,由于MOOCs平台上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MOOCs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指当人们聚焦于某一个共享的问题或话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深化知识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社会学习系统[6]。在MOOCs平台的特殊教育课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还可以与授课的专家进行交流,逐步建立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中,帮助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年轻的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7]。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共同体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与协作,如通过Wiki、E-mail、Blog、课程论坛等平台和国际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线下见面会、交流会等。

三、MOOCs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8]。当今学界普遍认为“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指要素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and)学科知识内容(ContentKnowledge)。其中,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更新理念,积极参与,主动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知识,通过MOOCs平台积极的学习课程、参与国际特殊教育领域的讨论,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MOOCs的需求

在MOOCs平台观看国际视频课程、完成作业和测验、学习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方面国内MOOCs平台上与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国际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领域的部分课程也没有中文字幕;而且与各国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这就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及以上为主,拥有英语3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们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参与MOOCs平台的国际特殊教育课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自觉地继续学习英语,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国际MOOCs平台上学习一流精品课程,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三)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在利用MOOCs平台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经验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9]。在MOOCs平台学习之后,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学校与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在MOOCs平台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MOOCs平台发展自己。可以组织教师接受MOOCs培训,开展教师之间利用MOOCs后的心得交流会等。教师们通过MOOCs平台学到知识、得到证书后还应该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篇2

1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1 多样化

当今社会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各种学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多样化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这种时代特征为教学结构多样化提供了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的目标是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每种教学模式只能承担起实现全面发展任务中的某个方面,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不具备多样化的功能,都不能单独地完成如此复杂的教学任务。因此,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学模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发挥不同模式的优势,将其长处发展到最优化,然后再整合,以达到既多样又全面发展的目标。

1.2 综合化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并非杂乱无序的多样,片面的多样或者多样的片面都难以完成现代教学任务。如果多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机地综合,形成一个统一体,其效果必然会所有降低。因此,教学模式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是多样化的综合,并不是将几种教学模式简单地罗列,而是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育理论作为基本原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制度的多样的综合。①

1.3 人性化

以往对教学模式的界定物化倾向太浓,而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如今,随着对学生主体性、教师主体性的关注,教学模式也需要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②可见,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指向人的发展,将人性化提升到首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凸显人的价值,将教学模式由一种无人的状态转化为有人的状态。教学模式的本体价值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1.4 审美化

一直以来,人们一直热衷于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运用,还有教学模式的建构于创新,但是很少有人将审美化作为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研究。教学模式的审美能最大限度唤起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教学模式的审美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命融为一体,将教学目标的达成发展为学生学习生命力的积极表现。教学模式的审美发展将师生共同置于审美的意境中。师生之间打破原有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融入到一种平等的、轻松的、自由的、对话的教学情景之中。

2 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

著名学者叶澜、艾伦等认为,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随着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要随之发展。教师要有能力驾驭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多中取优。如果在教师的专业理念中只有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他将只会“以不变应万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有教师有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要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吸收其他学科的精髓,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避免杂乱的多样化。

2.2 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化

21世纪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具备综合知识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不能完全等同于综合化,但是多样化是综合化的前提和基础,而综合化是多样化的提升。首先,教师要有多样化的意识,(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33页)如果教师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抵制多种教学模式的存在,也就不会去追求多样的综合。其次,教师要有综合的能力。面对多种多样的模式,如果没有能力或者不能有机的进行综合,那么教学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大大削弱。

2.3 教师主体性意识的提升

在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样不能忽视。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如何快速高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实际上忽视了教师的成长,遗忘了师生之间的共同生长。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理解,走向体验,反对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学生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者。

2.4 教师审美意识的发展

在人们的意识中,教师一直在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教师是学生知识道路上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但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却忽视了“美”的存在,也淡忘了审美意识。教师要具备为学生提供充满审美意境的教学环境的能力。“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追求的一种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美的方法和规律来改善教与学的条件,使师生在教和学的活动中既有美的享受又能够更好地沟通。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评价观念,在评价尺度上也应以审美化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总之,以美的尺度来衡量,把评价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个人,让学生自己去衡量、体味与把握,寻找通向学生自由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

总之,只有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能够跟上教学模式改革的潮流,改革才能达到原有的初衷,整个教育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士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16

课堂高效性是指在常态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超常收获和超常提高。

高效课堂的实施无固定模式,但一般来说,正常的程序应该如下:导学――导练――课前讨论――展示问题――课堂梯度问题引导讨论――教师点拨或精讲及构建知识网络――课堂反馈练习――课后梯度作业加强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程序能更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学生本身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更高效。

一、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素质要过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分耕耘往往很多堂课都不见收获。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科技动态,深刻理解本专业的传统知识,熟练掌握、理解和运用本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高考动向与生活实践中存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做一个本专业领域理论与生活实践熟练结合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掌控课堂,高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活动。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掌握学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有针对性、高效地设置导学问题,课前了解学生对导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了解学情,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高效点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散,但又要构建出知识网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要有梯度地设置导学问题及课后作业

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且有针对性地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导学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罗列课堂知识。课前要了解学生对导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了解学情,把握学情。课堂互动中一定要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在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要重点问题重点解决。重点和难点要设置梯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按思维规律逐步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将复杂的问题罗列给学生,不管不顾学情。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有梯度地设置,这样既能让基础一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别学生的潜力,做到因人而异。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发掘魅力,引起兴趣;开展比赛,适当竞争;刻意求新,伺机诱导;深入浅出,幽默形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巧用游戏,学“玩”结合;以情激趣,寓教于乐;科学难题,引人入胜等都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思路。

2.改革教法,方式多样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任务。

3.开发资源,联系生活

新课改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去解决,使学生学以致用。

篇4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现状变革的必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学情的不断变化,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改革创新就成为当代教育主题词。虽然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倾注了心血加以研究和实践,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显现,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地过程。除了不断转变陈旧观念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终身学习,加强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和学生一样学会新思想、新东西,通过自我学科素养的提高,激活学生的学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

作为中学教师,面向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还担负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得较多,与学生的距离较近,所以首先要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其次,要关爱成长中的学生,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谊深入学生,走进他们的心房。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也可以通过作文、日记等语文常用工具多渠道去了解学生,修正自我。通过学生的反映也映照自己,反省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当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育是团队合作的事业,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精诚团结,共同成长。

篇5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它首先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话题,学生通过查找课外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定的见解,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意见的阐发和磋商,通过比较、分析和整合,形成一致的或若干不同的意见,并在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小组讨论事先往往由教师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讨论受阻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供信息、进行思路点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进行适当的引导,使讨论得以继续和深化。教师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使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公平的发言机会。学生作为参与者,是事实上的活动主体,小组讨论结果的呈现是全组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小组一旦确定,成员之间要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合作,以便有效地完成任务。

从讨论的过程和目来看,小组讨论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思维和交往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学生一方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参与来完成,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了理智的投入。同时,教师的“一言堂”,也使得学生在主要的生活场所――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课堂讨论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意见的形成、提炼和分享,需要运用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小组内的任务分工,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聆听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2.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学。小组讨论方式下的学习,在讨论之前,从解读话题,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分析、整合资料,再到形成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理解主题?如何查找正确、全面的资料?如何分析、整合资料?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也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一些灵感和顿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的互相启发下形成。因此,作为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多”的形式,加之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拥有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微乎其微。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打破了这种格局,为学生创造了在小组合作中互动学习的机会。

4.养关怀的精神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讨论的前期准备及讨论的过程要进行任务的分工,如对话题不同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讨论过程中的记录、PPT的制作等。讨论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最终的意见,也是在综合小组全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一种民主、平等、公平的精神。在进行意见交流的过程中,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意见、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尊重的精神渗透其中。

正因为小组讨论的方式有诸多的益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一部分同学活跃一部分同学漠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甚至课堂局面失控。要发挥一种好的方法的优势,往往还要以恰当的方式来使用。对于教师而言,要合理地驾驭一种教学方法,必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重要方面。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以及学科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的哲学、心理和历史知识;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专业情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

(一)教师知识方面

1.讨论发生的心理机制

小组讨论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整合自身经验,向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最终调整原先不合理的看法,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按照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四个关键词――“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理解,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往往是通过 “同化”或“顺应”的方式,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完成这一心理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如概念的混淆、理解的表面化等,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正确、系统和完善,并进行适当拓展。

2.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

讨论的心理机制表明,讨论本身是一种较高级的教学策略。因此,讨论方式的运用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11~15岁),即处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此时儿童的认知趋于成熟,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1]处于这一阶段及以后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话题进行有意义和有效的探讨。

3.学科内容和跨学科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关于教学内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是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对与所授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适当的了解。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意见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化和条理化。讨论比较理想的形式是逐渐演变为辩论,不同的小组之间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观点作合理的辩护。因此,讨论不同于预设性较强的讲授,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需要有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较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视野,才可能给学生以合理、有效的指导。

总之,教师需对讨论本身、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较宽厚的知识准备,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指导,有效地实现学生学科知识、思维能力、高尚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能力方面

在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时,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研究”能力,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符合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保持一种敏感性,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能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悟、困惑和随时迸发的灵感。在实际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

1.提出“趣”而扣题的讨论话题

小组讨论通常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加以应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话题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这类话题往往来源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话题。

2.营造“活”而有序的讨论氛围

活跃的讨论气氛是讨论得以开展和充分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处的“活”是指学生思维的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非表面的气氛的活跃。气氛能否活跃起来与话题的适切性和趣味性关系密切,同时与教师是否以一种讨论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有较大的关联。

3.运用“少”而精辟的指导语言

课堂讨论环节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的点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小组内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部分小组的参与指点;二是小组之间轮流进行意见汇报时,教师所进行的点拨和拓展。教师的点评应当既是对各小组意见的总结,又对小组间的不同意见作以比较,重在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情意方面

真正的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主体的地位完全地赋予学生,教师提供适时的帮助和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讨论只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的重复书本内容或者不加限制地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流于讨论的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足够重视讨论本身的作用并进行精心的准备;其次,教师能够对学生抱以期望并关注学生取得的实质进步。

1.关注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发展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在积极地自主思考和意见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实际运用。讨论的过程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培养倾听别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在课堂实践的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

2.对每一位学生抱以较高的期待

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中的主动权赋予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摒除内心“学困生”“学优生”的偏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能将其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地等待讨论结束,将事先预设好的结论不加修改地加以复述。对于讨论中出现的思维混乱或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地方,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指点,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路、提炼自己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语言,将讨论引向深入。

篇6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小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在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促进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了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标准,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够。因此为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需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从而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加强了对教师能力的提升的重视,同时也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习。由于小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相应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因此他们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要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小学教学成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对一些小学院校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小学院校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对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体系过于陈旧,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不吻合。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当前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比较少

当前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一般都只有教师的评价,《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实现双向评价,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应该要进行相互的评价,但是当前的小学课堂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

3、评价目的不够明晰,随意性较高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目标有新的规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规定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评价目标不够清晰的现象和行为。

4、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小学教学过程中都还延续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各种考试的分数,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不够,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策略探讨

(一)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在小学院校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都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因此,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背景下,小学教学评价的指标不仅要涉及学生对各种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重视过程

在小学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方法进行修正,这也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要积极遵循这些观念,使得先进的教学观念得以应用,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测试结果,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的评价。

(三)把学习能力纳入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考核范围中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内容从技能考试转变成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视,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获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力度。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四、结语

小学课堂教育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教育效率的提升,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内容不全面等,为了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应该要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对传统的小学课堂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篇7

小学是一个人教育的开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成为了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话题。更何况,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之后不断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具有十分出色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小学教师。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道德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可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要有坚定教育事业的信念,不仅是对新课程要求的执行,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的道德素养要体现对学生的喜爱,优秀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典范,做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随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语文这项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新。例如在教师讲解“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课文中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草原进行描写的,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再由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教师再对学生正确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教师要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且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每位学生了解到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平时学习的习惯,不断对教育理念 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素养。

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掌握根据课堂突发状况随时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文化,面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要求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有比较强的语文实力,渊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丰富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面对不同事物要有独特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更多语文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足够认识语文基础教育的未来和在社会上的作用,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面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将以开发学生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创新的能力,在对待知识方面不要采用固定的思维,学会变相的看问题,并且形成知识的一体化。

全面开发学生潜能,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并且加以培养,使潜能转化为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品德方面、身体以及自身个性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师全面提高自身认知,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就只是单一的教授语文这一门课程,对教师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教师长时间只是研究语文这一门课程,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有许多教师养成了追求专一而非博学的习惯。另外受考试的影响,导致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只有考试,不是为了学习更渊博的知识而学习,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智力素质

智力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知识以及经验将事情解决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让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现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学生教授知识,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适应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要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性以及实践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的都有其成长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智慧。教师要是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那么在教育中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拥有更强大的智慧与解决事情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增加语文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活动课要求运用到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中不断进行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有灵活的观察能力,分析不同的知识信息,从中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选择课程方面要灵活,将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念,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将新教学模式的精髓加以优化,见到成效,必然能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夏香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75.

[2]陈秀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外语文,2013,08:60.

篇8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俗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小学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通过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在我国教育体制内,小学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而能够为以后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爱心以及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从而能够做一名符合时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

1、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只是按照教学计划来授课,特别是一些老师缺乏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定位,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最终不能够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过于死板。在一些大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不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最终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发展下去。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在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开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上。然而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从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清楚的教育定位、死板的教育方式、淡薄的汉语文化意识、薄弱的国学功底等,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

2.1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在简单的传授关系,而是平等的探讨知识关系,最终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样做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知识顾问,而且也要成为交换意见者,从而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2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上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生活上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虽然这一理念早就被提出,但是却未能落实下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爱,因此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朋友。小学生需要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以及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最终能够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课下,老师要与小学生做一些活动,例如:跳绳、打球等运动,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3不断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知识

在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辅导班,比如:英语辅导班、跳舞辅导班等,但是现在社会上缺少一个大型的以及系统的国学培训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上我国国民没有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国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国学知识的储备,从而能够担负起国学的教育重任。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小学已经开设了国学课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课程,从而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学知识,最终能够教育处更好的学生。通过开设国学课程,不仅让小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让小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是非常自豪的。

2.4不断加强教师的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创新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以及写作是必修的课程,因此阅读以及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整个教育学习体系中,小学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注重对阅读以及写作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功底,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此时语文教师要将阅读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写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要重视写作这一教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开设写作这一课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3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因此学校要不断改变教育模式以及转变旧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创互动、开放以及自主学习的新方式,从而营造生动以及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最终使得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志娟.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篇9

教师专业化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对于高中文科数学这一传统科目下的特殊一面更是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去应对高中文科数学这一教学中的难点。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针对当前的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情况,笔者以问卷形式在C市的一所高中进行了调查,以期在小范围内看到高中文科生数学的学习情况。笔者对该校的两个文科班(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100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基本情况如下:60%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是一般;14%的学生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1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必要。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很丰富,笔者发现只有少数几位学生谈到学数学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还是遇到不少的困难。对于你的数学老师教得如何?普通班的学生都用“一般”“还行”“还可以”来形容,也有少数同学对数学老师非常反感。而重点班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教得很好。

在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对于高中文科数学教师来说不得不算得上是挑战。

(二)文科数学学习的难点

1.学习心态不正,兴趣低落

很多文科学生对数学天生提不起兴趣,在学习中找不到方法,虽然倾尽全力,却收效甚微。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厌恶、恐惧、自卑心理。

2.综合素质不高

常有人说:“成绩不好报文科。”文科班成了很多学生的避难所,这种趋势导致文科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3.高中文科生数学思维的弊端

①数学思维的肤浅性: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②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③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文科生已经积累一些解题经验,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形成更合理有效的思维。

二、实现高中文科数学有效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

(一)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深厚的本体性知识。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扩充数学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知识。

2.宽厚的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重视吸收现代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3.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满足学生的研究兴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严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数学教师五大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情景―探究―应用”为主线,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职能要转变。由“师道尊严”转向“陪伴学生的伙伴”,由“单向知识传递”转向“多结合信息交流”。

3.课堂设计要转变。教师要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新情景、新模式,还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注重教学目标的多重性、知识性,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教学信息,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做到这些,才算是有效地做到课堂设计的转变。

4.教师的知识内存要转变。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内存由传统教学的学科单一性转向拓宽知识视野,渗透学科间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多面手。

5.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四)数学课程评价要求定位在依纲不依本

我们一定要做到思维的转变,才能比较好地驾驭新课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巩固“双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这是新理念、新课程的要求。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10

一、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要素

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组织。也就是学科知识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条件性知识涉及教师 “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应用化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中实践性知识不再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或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科研实践及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再只是考察教师的一个标准,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内容的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背景知识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中提到的文化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提供了教师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知识管道。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本身的确定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其结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的变化的,但如何使之不断变化丰富的内涵发挥最大的、整体的、稳定的结构性能――即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研究,是面对教师知识结构组成要素研究以臻完善的情况下,而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

1.“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模型”的建立

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知识层面――基础层、辅助层、中心层和实践层。知识要素就是根据层次结构进行固化建构,以形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组成内涵不同。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就是将知识要素进行结构性整合,其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见表1)。

2.“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论”

教师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基础层的背景知识,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随时从其中汲取信息丰富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

辅助层的条件性知识是保障及优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方向。

中心层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依据,是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根本渠道。

实践层知识是对所有知识的效验与转化,也是实现智能的传递与再生产,并将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入其他三个层面的过程。

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是知识层次间要素循环更新,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形成的一个线形增长,部分反馈,平面丰富的运动结构整体。以此实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固化、优化,实现教、学双方智能的双向发展与流动。

三、构建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

1.正本清源,群策群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机化不但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而是教育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都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教育决策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研究,建立量化的培养和测评机制;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监察和培养;促使教师主动的合理化整合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素质的均衡、有机的发展。

2.多管齐下,师生互动

教师良好的授课也不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测评成绩,而是要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当在积极主动建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有机化整合,使自身的智能系统能够发挥整体性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当注重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就是要在丰富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也要丰富背景知识,并且升华条件性知识。只有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使本体性知识有更好和更加合理的优化空间,同时借助条件性知识(即教育专业知识)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同要素的各自丰富为其整体性的丰富和整合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发挥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功能,其本身就是知识加工和有机化的过程。所以优质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根本途径。

3.注重应用,不断创新

教育是传递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的提炼升华,在知识的浓缩中灵感的不断碰撞又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教育不但是知识的组合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最高级社会活动。因此创造是知识体系有机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结构进一步整合的必要途径。

因此高等教师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无论从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才是学校的首要职责,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和校方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行正确合理的鼓励和引导,切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篇11

中图分类号:G1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59-02

近几年,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隐藏在行业内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由幼儿教师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化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讨论的热点,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幼儿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幼儿教师的能力指标结构体系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芬兰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幼儿教育体系。对子申请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研究希望对此分析,为建构本土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能力指标建构提供借鉴。

一、芬兰幼儿教师资格专业能力要求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幼儿教师资格的职业能力要求文件。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课程设计、对申请者评价方式等有关的要求和实施方法。它成为芬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的标准,所有的机构和课程设计都必须以此纲领作为行为依据。在职业资格要求模块和核心科目的目标被定义为学习成果(知识、技巧、能力),以表格为基础描述了评价的目标,通过熟练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设备和材料,以及知识理解和终身学习的关键技能。文件对课程设计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课程语言、内容以及资源提供的方式。申请者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文件对两种不同的途径从要求和评价方式分别做了不同的规定。同时,对评价者的资格、成绩管理以及证书的颁发做了详细的规定。

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目标与结构

1.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目标

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涵盖了学前教育工作中的教学、保育、教育协作、工作环境、服务设计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它的目标是确保获得职业资格者在知识、技巧和能力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例如,文件中要求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教育学的原理完成工作。通过职业核心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能够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有专业的需求时,处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在交互中促进儿童发展获得学习体验,尊重家庭为幼儿教育重要一方,根据教育伙伴关系的原则,鼓励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承担重要角色。通过专业发展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知道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工作。幼儿教师能够创造性和个性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意识到儿童普遍的和特殊的需求,并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幼儿教师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尊重多样性和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掌握了服务支持技能,幼儿教师就能够观察目标群体需要,并设计、开发和评估服务。

2.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结构

芬兰的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采用的模块化的方式,在形式上分为必修和选修。学习者完成规定模块的学习要求获得资格证书,如果想获得职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就需要学习可选模块。

必修模块是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的核心,包括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幼儿教育工作、教学活动等三个模块。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模块的职业技能包括14个方面,内容涉及熟悉儿童发展的阶段知识,能观察和处理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保障儿童基本保健和安全,能胜任幼儿活动设计和语言教学等方面。教学活动模块涉及12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将道德和宗教教育融入教学中的能力,与家长合作、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指导儿童交流和关心他人,环境教育,熟练运用教学媒体,与同事合作能力等。

选修模块包括选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模块、能力提高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培训机构不做要求)。面向全体学习者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学表达技巧,应对家庭和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技能、宗教教育与服务提供。在选修模块中,各地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设计学习内容作为能力结构的一部分。

能力提高模块主要是提高学习者的视野,为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职业能力的深入与提高、商业运作、职业发展、专业特长等。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提出的要求,学习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物理和化学、健康教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而对于选修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

三、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特点

1.将终生学习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

在芬兰幼儿教师资格能力要求文件中,将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定义为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者在未来和新的条件下应对工作环境变化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个体智力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灵活性和管理能力。它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学习能帮助学习者能够跟上社会的变化,并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他们还在一个人的个性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结构化设计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芬兰的幼儿教师能力要求体现灵活性特点。在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既有基本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结构的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芬兰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框架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并将模块的要求设置为必修和选修的方式。在选修模块中针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又分别做了区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既包括针对不同语言、宗教群体的专业要求,又有针对学习者个性化的内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在模块内部结构上采用逐步细化的方式,对模块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结构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必修的模块后,能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或未来就业的方向,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能力的学习路径。对于职业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来说,这能有效避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用人要求存在错位。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教育提供者和企业通过对条例的重新组织完成联合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育提供者尽可能地与未来的雇主合作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成资格证书学习的计划。这样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条件完成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使学习者的职业规划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也为学校节约了培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