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篇1

据江苏省卫生厅统计,截止2009年底,江苏省医疗机构注册护士为110554人,床护比为1.00∶0.44,医护比为1.00∶0.90,近年来,各级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对高职大专层次以上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按照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1],护理人才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另外,尽管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服务得到加强[2],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医疗服务不能适应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3]。据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简报(2010年3月)报道我省卫生院床位57064张(占22.6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10723张(4.26%),与上年比较,卫生院床位增加4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增加2497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级卫生院床位不断增加,对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看好。

2江苏省高职护理人才需求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我省13个市32个县区40家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9家,三级乙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15家。

2.2调查方法

自设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医院规模及年就诊情况;护理人员学历分布;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医院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对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268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

3结果

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学历的要求以本科及高职为主,分别为50.22%和40.44%。医院对5年制高职护生重视的素质要求:责任心86.48%、吃苦耐劳74.18%、化解压力与承受挫折63.11%;知识要求:专业实践知识82.79%、基础理论知识80.74%、相关专业知识75.00%;能力要求:沟通能力93.03%、动手操作能力89.75%、协同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80.74%,其次分别为学习能力67.21%、文字表达能力61.07%。

4讨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针对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进行讨论。

4.1总体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根据护理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近3年~5年,学校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初级护理人才,毕业生可选择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岗位。

4.2课程设置

体现整体化和灵活性[5],使公共基础课程能够与专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内容有机联系,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程包括医疗文件书写、毕业生自我推荐、卫生法律法规文件的解读等;英语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国家医护英语水平考试2级以上水平,补充专用词汇,使学生能看懂常用医疗设备的英文参数名称和常用药物的英文名称;化学与数学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常用消毒剂的浓度配置、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等;物理课程使学生掌握人体力学原理、常用医学单位的换算等;人际沟通课程需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从本次市场调查看,沟通能力也是我校学生有所欠缺之处。适当增加护士礼仪、技能综合训练的课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及改善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形象气质及操作技能,以更适应临床需要。

4.3教学模式改革

遵循“以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课程综合化、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现代护理有关课程和人文课程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5]。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而非理论型科研人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4.3.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5年贯通、高等、职业”是5年一贯制高职的3个主要特征。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操作机会,尽早接触岗位实际。

4.3.2岗位任务分析持续改进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深入临床一线,了解临床最新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开展的教学可能更生动、直观、形象、实用、易掌握。

4.3.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方法的实践

篇2

一、调研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新知识、新技能的涌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毕业的护生难以满足临床发展的新要求,以致人才市场提供的中职毕业生岗位日益减少。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都希望继续接受教育。虽然当今中职护生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多,如参加技能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但名额有限,真正能升入高职的人数较少。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中高职分段培养)即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 3 年,然后经考核部分或全部转入挂靠的高职院校深造两年,毕业以后享受与三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其实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9月湖北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通知[1]。为深入贯彻《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本着深入行业,紧紧把握用人单位及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此次调研,为高职院校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2”中高职分段培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

1.明确襄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护理领域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等方面要求。

2.了解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认知与需求。

(二)调研方式与对象

走访:走访襄阳市各级医院,了解其发展现状。

问卷: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及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医院各科室护士长,人力资源负责人填写问卷,了解襄阳市各级医院护理人才结构现状;通过对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发放问卷、座谈等,了解其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座谈:通过与各级医院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进行深入座谈,了解当今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对本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学历、资格证书等的要求,并征求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与需求分析

根据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襄阳市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5家,一级医院4家,围绕医院的规模与人员结构、人才需求及规格等进行调研。

(1)各级医院床位数与床护比

以上数据显示,襄阳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比分别在1:0.5以上和1:0.4以上,比“十一五期间”有所提高,而一级医院仍未达到1:0.4的最低配置标准。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与护士比分别不低于1:0.8、1:0.6。通过与医院领导及人事部门的访谈,预计未来三年,三级医院招聘大专毕业护理人员平均每张床0.08人,二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6人,一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2人。所以襄阳市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仍很大。

(2)医院护士年龄与学历结构

调研显示,三级、二级医院中20~3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一级医院中,41~5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在与医院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过去的10年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新招聘护理人员数目较多,且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为大专,而一级医院近年来新招护士较少甚至难以招到新护士。

(3)人才需求规格

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背景下,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总结如下:

知识规格:具备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掌握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能力规格: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素质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4)医院护理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一级医院床护比例不达标和护士岗位缺编的问题严重。但二、三级医院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均为大专,尤其是三级医院会逐渐增加本科、硕士学历护士的招聘比例。这就造成中职护生的就业空间很小。有必要对护理教育布局作出相应调整,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以满足目前各级医院需要,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2.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认知及需求

选取湖北省襄阳市的襄阳市护士学校,南漳县职业教育中心,谷城职教中心的2012-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及家长为调研对象,各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学生问卷186份,回收率93%,回收家长问卷180份,回收率90% 。

(1)中职护生调研结果及分析

近几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对中职护生的调查,60.22%的中职护生表示愿意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并表明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学历,争取较好的就业机会。有调查显示,中职生的内心学习期望并不低,其实他们渴望成才,渴盼有成就,有时只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少部分学生因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认识不全面或厌学心理而处于拒绝或犹豫状态。

(2)中职护生家长调研结果及分析

调查中80%的学生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因中职护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学历低,加之当前家庭中子女较少的现状,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强烈。且五年制高职护理不用参加高考就有“直升”大学拿专科文凭的机会,因而父母希望子女通过继续学习,提升学历,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合上述调研结果,在当前中职护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环境下,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都有较高期望与需求。同时开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建设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三、关于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

为有效地做好“3+2”阶段的衔接,分清阶段目标至关重要。中、高职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学生要具有高职业性和高层次性,突出“中高职一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检验标准。

(二)确保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对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应达到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在护理专业课程结构衔接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制定,首先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确定课程,制定从政府、行业、学校等多个角度,多层面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其次组织中、高职院校一起编写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教材。

教育教学的执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定期开展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讨会,统筹课程设置,合理统一安排各门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中、高职相同部分之间采取立体式联通方式进行融合,即中职阶段学习掌握的内容在高职阶段以复习为主。高职阶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特点,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技能训练重复的问题。

(三)建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篇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养老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逃避的重大社会问题。辽宁省已经于199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相比全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提前了4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是基本的保障。

1辽宁省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现状

截至2015年末,辽宁省户籍总人口为427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672万人、占总人口的133%;失能、半失能老人为112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8%;空巢老年人为375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27%。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每4名辽宁人中就会有1名老年人。辽宁省省办宣联处2015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EB/OL].[2016-06-06].http:///bsyw/240htm.可辽宁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大量的老年人口必将增加老年服务的需求,增加养老服务人员需求;由于存在较多的失能、半失能和空巢老人,就要求相应的服务需求,特别是需要专业层次较高的养老服务人员。

2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养老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

辽宁省近年来大力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养老机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养老服务人员以下岗工人和农民工为主力军,年龄一般也在40~50岁,性别比例以女性居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业,认为养老服务业就是伺候人的工作,既没有较高的收入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即使有一部分人从事养老服务业,由于工资较低,又都是伺候人的脏活,干不了多久,好多人就辞职了,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强。

22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严重匮乏

辽宁省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较低,由于服务人员并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据调查显示,其服务人员的学历一般以初中为主。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对于要求较高的专业护理需求基本做不到。专业的护理人员大都集中在各大医院,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不愿意在养老机构工作。辽宁省只有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个别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李小杏,顾小夏沈阳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达80%[J].时代商报,2014(3).为养老服务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人才,呈现出专业人才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目前辽宁省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基本没有此专业。

23从业人员多属无证上岗

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养老护理人员和一般的家政人员。养老护理人员需经过国家的培训,持证上岗。在辽宁省严重短缺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大都是无证上岗,养老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家政人员门槛较低,大都是相互介绍,监管难度较大。养老从业市场较为混乱,并且从业人员大都未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护理人员的基本标准。

3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逐步调整养老服务人才结构

切实解决辽宁省养老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爱老、敬老、孝老、养老的新风尚。通过公益广告、平面广告、电视栏目等宣传爱老、敬老、孝老、养老、全社会服务老年人的思想。小学、中学、大学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鼓励学生关爱老人、扶助老人并愿意投身老年服务事业。其次,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鼓励长期从事养老服务业,对于在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缴纳五险一金,政府要对于长期从事养老工作的人员按工作年限发放补贴。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业。再次,鼓励大学生、社会上的青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把周末和假期去养老院关爱老人当成一种“新时尚”。最后,打破年龄、性别限制,招募各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定期对有从事养老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的岗前培训。

32高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辽宁省高校应增加养老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开设。在中职和高职中增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增加招生人数,满足养老机构对于基本的服务人才的需求;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养老机构的管理和养老产品营销的相关专业,满足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中职和高职中招收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入学前测试,测试学生是否热爱养老事业,是否愿意从事养老服务业,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业调换;招生宣传工作应力求真实可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宣传,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学校对于养老相关专业探索实行定向就业的思路,学生做到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进行,学校也依据养老机构的需求调整专业所学知识,培养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疾病照护等高级护理人才。对于本科和研究生应加强相关专业的投入,培养出养老相关产业的管理人才和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学习,成为复合型的养老机构人才。

33完善相关制度

首先,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持证上岗。将不同的工种分为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从事每个层次的养老服务人员都应持有相关的证书。对于基本的家政服务,可以采取短期的集中培训,即可领取上岗证书。对于护理员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证书,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执行,对于具有证书且长期从业人员制定奖励机制。其次,加强培训的长期性,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政府要定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养老护理员举行培训。对于新知识、新设备的学习举行不定期的指导。最后,省政府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建立30人左右的小型养老机构。例如,日本的养老服务机构多走小型连锁策略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适应多层次需要的养老院。

总之,辽宁省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制订科学的人才规划,使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更加职业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年轻化,满足辽宁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强要素保障是健康服务业发展之基[J].当代县域经济,2016(7).

[2]吴勇,韩品嵋,林文兄养老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社会福利,2012(2).

篇4

一、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江苏省民政厅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60万人。户籍人囗7677.16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高出全国5.07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囗总数的13.97%,高出全国3.87个百分比,江苏老年人口总数已经位居全国第三。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但养老服务业“未备先老”的人才需求问题尤为突出。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后称“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对未来中国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市场需求的分析表明,老龄服务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到2050年预计需求数量达到1554万人,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江苏省的养老机构同样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据不完全调查,最基层的养老护理人员流失率达到40%,而且整体人才架构也不能满足本省养老机构的需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软肋”。

二、江苏各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江苏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随着前文中提及的《意见》之后,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截止2014年,全国的养老服务专业开办院校数量分布为:北京 12所,湖南6所,江苏 8所,浙江3所,山东12所,辽宁6所,安徽8所,福建4所,湖北3所,云南4所,四川7所,贵州4所,河南6所,黑龙江4所,山西3所,广西、青海、海南、甘肃、河北、广东、江西各1所,新疆、上海、天津、重庆、吉林各2所。横向比较,江苏开办的高校数量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但是纵观江苏8所高校均为高职类别,并没有本科院校。

根据研究,我们将江苏省开办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后文简称:开办高校)的基本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开办高校的分布情况;开办高校的性质;开办高校学生基本情况;开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1)开办高校的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分布较为平均,其中苏南地区5家,分别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昆山),江苏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江苏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苏北地区3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

(2)开办高校的性质。江苏省的8所开办高校均属于高职类别,其中全日制公办性质院校3所,分别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总比例的37.5%,它们中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院校;省级示范院校1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还有1所(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具有了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资格。

(3)开办高校学生基本情况。全国开办高校学生的招生总人数在2014年前是2500人左右,2015年增加至3600人左右。但就江苏省养老服务专业招生的情况而言,并不是非常乐观。根据调研显示,很多院校中的养老服务专业的招生并没有完成指标,而完成指标的院校中很多学生都并不是专业第一志愿录取,而且很多都选择了注册入学和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普通招录的指标很低。

(4)开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江苏省高校开办的养老服务类专业主要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由各自院校特色衍生的相关专业为辅,比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江苏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看护、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护理(养老服务)等专业。

2、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分析

统计显示,江苏8所开办高校中依然按照高职指导课程设计完成,所有的课程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与理论部分各占一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老年服务能力、涉老机构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外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开设了配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中级养老护理员上岗证实训,与养老机构共同开发的诸如养老机构服务实训、康复理疗技能实训以及养老护理技能实训等企业实践课程。

3、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本课题的调查,目前江苏省养老服务专业的师资10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个别学校还有名师领队。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主要集中在护理类及管理类相关专业,其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其中兼职教师主要由相关医学院中从事保健护理及临终关怀等工作的专业人士担任。

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该8所学校主要任职教师基本都处于副教授及讲师的职称等级。

4、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就业率非常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养老相关专业就业率都达到了100%。直接对口职业资格证书仅有“养老护理员”一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含“社会工作者”及“保健按摩师”两类。

但是工资水平偏低,上海地区实习工资为2500-3000元之间,转正后在3500元以上,平均高出苏锡常地区500元人民币左右,而江苏其他地区转正后的工资仍未达到300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还有较大的工作强度,所以造成很大的人才流失量。

与此同时,养老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呈每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4年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为50%-60%,2015年其专业对口率达到了70%-80%。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训机构单一、培养层次较低以及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不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将会是直接解决目前江苏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人才从业意愿相悖矛盾的关键,并能为后续优化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篇5

据预测,到2020年,餐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增,2010年,这一行业有技能人才144.14万人。而到2020年,人才总量需要达到240.89万人。见表1。未来这一行业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

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按技能职称等级来划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倒金字塔的结构,即对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初、中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据问卷显示,企业对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需求比超过65%。

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有超过87.5%的受访企业预测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在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初、中级技能人才,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0%。

在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要求上,企业的要求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上,如果按初、中、高级来区分的话,目前中层及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需要充实的人才力量,其中中级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占比为37.3%,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占比为49.6%。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上,经营管理人才在总体上高于专业技能人才。问卷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餐饮企业在未来5年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需求上,企业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兼备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是“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互联网服务,也是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除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外,还有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或者在实践中转入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人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及输送,特别是那些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商务管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在调查企业未来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岗位结构需求中发现,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复合性的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线城市大部分电子商务岗位的入门条件为专科,许多岗位的入门条件为本科。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见表2。

机械行业

机械工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子行业之间差距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行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间技能人才状况差距较大,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而随着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发生以下变化。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成为技能人才供需中最突出的特点。据预测,2015年,机械行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技能人员的比例将分别增加0.38%、2.91%和16.63%。

对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有所下降,2015年,中级工的需求将下降2.06%,初级工供给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新生岗位对技能人员的技能要求显著提高,数量要求将明显增加。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岗位的技能要求将由中低技能转向中高技能。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专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据测算,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将达到1500万人。见表3。交通运输全行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25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30万人左右。见表4。全行业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的技能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50万人以上,2020年将达到70万人以上。见表5。

未来几年,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养护、港口航运、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时期,支持公路建养、运输管理、航道建养、船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代物流、汽车维修、港口航运、交通安全、救助打捞与应急管理等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粮食行业

粮食行业承担着粮食物流管理职责,肩负着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任务。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为15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23万人左右;国有粮食系统职工总人数71.4万人。人员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高技能人才匮乏等特点。见表6、表7、表8。

粮食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有了新的需求。目前粮食行业工人队伍约有42.5万人,10年内预计有15%(48500人左右)将面临退休,其中5年内即将退休的就有5%(15053人);作为上规模的民营与外商企业,技术工人预计10年内也需补充10%至15%(10840~16260人);再加上其他粮食经营企业(13899人)10年内对技术工人的补充,按每个企业平均补充1人测算,共需14000人左右。10年内对新技术工人的需求总的预计为73300人,即每年单位自然减员后需补充新技术工人在7300人左右。

从职业岗位上看,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粮油购销员6个工种未来10年至少需有24万个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粮食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由于非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统计不全,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等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肯定更多)。见表9。

煤炭行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大约占7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1%以上,煤炭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煤炭行业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煤炭生产、运输、矿井建设、煤炭地质、矿山测量、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监控、煤炭综合利用等领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在高职高专、中专、技工等不同层面各有侧重,形成了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结构。

201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有职工5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3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43%;技术工人344.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7.61%。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5.81%;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9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56%。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0.7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21%;技师6.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9%;高级工38.6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1.2%;中级工78.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2.78%;初级工220.37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3.91%。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职工总数约为489万人,按照增长20%预计,2015年职工总数大约为587万人。预计到2015年,煤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2.1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技术工人416.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1%左右。

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2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07%;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57%。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1.4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34%;技师8.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04%;高级工52.1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2.51%;中级工110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6.40%;初级工244.6万人,占技术工人的58.71%。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技能人才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煤炭工业发展的速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和今后10年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比例,减少低文化、低水平、无技术劳动人员的数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是根本出路。

商业服务行业

商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10年底,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人,占服务业人才比例为5.2%,其中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500万人,占商业服务业人才比例的38.46%。预计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530万人,商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30万人。

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工440.36万人,占比36%;中级工450.37万人,占比37%;高级工256.21万人,占比21%;技师61.55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2.55万人,占比1%。

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占比52%;中级专业技术人才30.5万人,占比3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5万人,占比9%。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即将推出的一些人才发展工程,预计我国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为1530.27万人,2020年将达到1719.93万人。

其中,预计到2015年,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初级工519.62万人,占比36%;中级工531.44万人,占比37%,高级工302.29万人,占比21%;技师72.62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4.71万人,占比1%。见表10、表11。

在商业服务业人才中,需求最大、门类最多的是“门店店长”,最紧缺的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

石油和化工行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石化行业从业人员中,化学工业从业人员占76%。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我国行业技能需求预测如表12、表13。

连续多年,石化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年递增不低于5%,每年自然减员不低于3%,年净增量不低于56万人。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将不低于850万人;2020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见表14,图1。

2010年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同类调查相比,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5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见表15。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物流行业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业将会继续面临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将更为紧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随之保持较快增长。根据2004年以来我国物流人才发展形势推算,2010~2020年我国物流人才将以每年5.2%速度增长,至2015年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2020年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达到39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比例达9.5%,2010~2020年年均将增长155万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物流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我国仍将低于这一水平。见图2。

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各类技能型人才将达到600万人,10年年均增长达8.5%,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3.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人才将达980万人,10年年均增长13.1%,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7.9个百分点。见表16。

2010年物流岗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合计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23.6%,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两项人才所占比例可达到40%,见图3。

从技能人才看,2008年我国中级工以上从业人员达201.9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9.5%。预计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605.7万人,占比将提高至15.5%。

要特别说明的是物流行业中技能型岗位占全行业从业岗位的85%。根据目前统计技能人才的方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被纳入了统计范围,由于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在岗人员虽然从事一线技能型工作,但技能水平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加之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出较晚,所以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占从事技能岗位人员比例偏低,2008年技能型人才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5%,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到2020年也只有15.5%,人才供给与85%的岗位需求仍有巨大的差距。见图4。

从专业技术人才看,2008年我国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9.1%。预计到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到988万人,占比将提高至25.2%。见图5。

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卫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卫生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卫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几年,医药卫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如表17所示。

护理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护理专业人才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护士人才队伍,使护士队伍建设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相适应。2015年、2020年护士总量分别达到300万人与450万人。护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见表18。护理人力资源结构预测,2020年中专护士占30%,大专占50%,本科及以上占20%;初级职称占50%,中级占45%,高级占5%;男护士比例增加。

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约有检验技术人员22.1万人,需要47.5万人,缺口约25.4万人。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和住院1.6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日均承担诊疗人数约70人次(包括所有的医学检验服务)。2009年我国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10。如果按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20计算,2015年需要44.88万人,按100∶40计算,2020年需要109.2万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100∶45至100∶50的水平。

社区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为29.51万人,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城镇地区现在至少应配置118758名,而目前全国具有全科技术资格人员为10670人,仅占配置需求的8.98%。按最低标准计算,2015年与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预测见表19。

乡镇村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238.5万人,存在人力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合理、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低、乡村医生过渡困难等问题。利用第1~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与新农合的数据综合预测2015年与2020年需求,结果见表20。

康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各级综合医院1.25万人,康复专科医院0.12万人,平均1.03人/10万人口。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目前缺口10.09万人,尚不包括8946所未定级医院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考虑到未来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2015年共需要治疗师20.57万人,2020年共需要治疗师24.12万人。

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拥有近300万职工,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无论在总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需求,劳动者的等级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相比不够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与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据调查,我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有色金属企业中,初级技工占45%,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0%。技术工人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技师、高级技师占到30%的水平相差很远。

在未来一段时间,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会有一个缓升的过程。预计各类技能人才在有色金属行业总的需求量在5~8万人/年。紧缺的技能人才首先是在有色金属工业的主体专业上:地质勘探、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材料加工等。其次是在与有色金属工业主体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物理化学性能检验分析、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通用工种虽然在需求的量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供给相对充裕,因而没有上述专业方向紧迫。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参见表21,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变化预测参见表22。

中医药专业

篇6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提供的数据,目前,社会上约有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的人才需求。养老服务业为社会创造出众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不大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从全国各地养老服务调查情况看,现有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通常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我院作为河南省首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本研究旨在对我省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现状水平进行调查,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的养老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于2011年10月对参加河南省首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来自郑州、许昌、鹤壁、南阳、信阳、开封、焦作、三门峡8个地市75家养老机构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2部分,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护理员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等;专业水平现状主要包括文化程度、是否有医学学习背景和是否接收过有关养老护理的培训等。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让学员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养老护理员专业水平采用频数和百分率来表示。2 结 果

篇7

    在中国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愈来愈灵活,劳动力流动性愈来愈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医药卫生人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择业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对湖南省卫生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近三年医药卫生人才专场交流会的综合分析,结合医疗单位分布三个特点(集体单位和国有单位占了大半壁江山;事业单位数量最多;综合医院是医院中的主要力量),发现湖南省医药卫生行业人才需求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要求比较高

    临床专业大专毕业生很难在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找到就业岗位,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医院的招聘学历要求除少数专业外,一般要求为研究生学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大专、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中专生难以找到受聘岗位。同时,应聘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占应聘者中的比例增大。反映了医疗卫生专业研究生就业途径已逐步依靠市场选择,就业压力增大。

    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人才缺口大,需求量大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优质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城市的三级医院,基层卫生工作基础仍比较薄弱。随着国家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大改善了我省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情况尤为严重,一些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人会操控使用,甚至一些较为普通、难度较低的诊疗项目都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2009年4月26日在长沙举行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药卫生人才专场招聘会的规模创历史新高,招聘单位近300家(其中乡镇卫生院2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家),提供招聘职位近500个,招聘人数2 000余人。

    三、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工作逐步重视

    2009年两次招聘会共有22家县卫生局组团参加,邵东县、资兴市由副县(市)长带队,县(市)编办、人事局均派人前来参加;江华瑶族自治县卫生局采用“招录本科生,录用入编,现场签约”的方式,为人才引进提供绿色通道。为了能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他们都为求职者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如本科生和有执业资格者(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可直接进编,大专学历人员参加公开考试,合格者可以进编。宁乡县卫生局拟招聘202人,均带有正式编制,宁乡县妇幼保健院则打出“博士生安家费10万,住房一套;硕士生安家费2万”的横幅,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去乡镇卫生院工作成为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一条新的、大有作为的路径。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令人担忧,有实际工作经验或有执业资格证者较易获得就业机会

    由于高校扩招,大、中专毕业生总量增加较多,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执业证书,在找工作时缺乏竞争力;相比之下,有实际工作经验或有相关执业证书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很受招聘单位的欢迎,这部分专业人员受聘后可马上开展工作,用人单位也可节约大量人才培训经费。应聘人员是否有执业资格(医师执业、护士执业)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招聘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届毕业生因尚未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难以受聘于有执业资格要求的单位。

    五、大、中专毕业生择业观念开始转变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求职者在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相当困难,他们已经开始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单位和民营单位工作。

    六、护理专业和医技专业人才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篇8

目前,职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脱离市场需求忽视学生语言职业交际技能的现象,其英语教学依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职业交际能力存在很大问题。而对于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职业英语教学方面,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国内涉外护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涉外护理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还是沿用传统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由于“对涉外护理职业英语的定位模糊,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与改革,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规划与安排,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1]。以我院的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为例,主要是以基础英语为主,涉及职业英语方面课程的内容几乎没有。到了大二,老师在课堂上可能选择某个与医学护理有关的话题,进行口语与听力的训练,也没有采用系统的教材,全靠自己选定教材或选择授课内容,而涉外护理英语、护理英语、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都是从事涉外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的人多数是学习英语语言专业出身的,这些教师对中西护理文化的差异及护理专业知识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护理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不熟悉,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解释,对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感到迷惑。以我院的涉外护理职业英语课程为例,主要是由院公共课部的英语教师来担任,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护理知识,授课时非常吃力,而且学生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是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中亟须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三)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环境基本缺失

职业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课时又很少,课堂上时间有限。“目前的教学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视、听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更没有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一种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2]100学生通常是只有捧起英语课本才能看到英语,教师也没有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下了课就完全没有了英语的印记,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弱化了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又一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四)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英语授课教师多是英语专业出身,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沿用传统的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一节课的时间几乎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单词、课文、句型、练习等,即使利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课件展示性讲述,学生却仍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没有自主性。教师并没有分析现今市场对其职业的实际要求,主要采用的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语言导向的教学模式,未能形成职业英语课程特色。

二、市场导向下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关注当前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以及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那么对于涉外护理专业来说,当前国际上需要的是一支能适应国际卫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国际型涉外护理人才,职业英语教学应该紧扣这一要求,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解决当前职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探究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是以“护理的英语词汇、常用会话、中西方护理文化差异以及CGFNS(美国护士资格鉴定考试)简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3],是在完成公共英语教学和大部分护理专业知识之后开设的课程。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护理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能获取国际护理信息,了解当代医学与护理学科发展的动态,并能在涉外医院实践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与就业需要挂钩,根据市场需求紧扣教学目标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首先,针对涉外护理学生的就业需要应加大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作为涉外护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英语口语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英语口语、护理专业英语口语和雅思英语口语。”[4]其次,“优化各学科课时的比例,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2]101我们要意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是一门主干课程,要优化各科目学时的比例,也要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在完成公共英语教学和大部分护理专业知识之后。再次,可以将中西护理文化差异、护理专业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最后,我们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开设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聘请有出国经历的护理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开展讲座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涉外护理职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日渐突出,而职业英语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采用适应社会所需、市场所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应紧扣涉外护理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一是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边学、边思考、边做、边纠正”的“护理情景式”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将课堂搬到护理实验室,充分利用护理实验室与模拟病房创设真实的临床护理活动场景。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感受、体验各种状态下的“虚拟护理实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运用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手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将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二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模拟操练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性教学模式。如将护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任务或者是项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围绕任务与项目中的实际交流需要来不断熟悉与强化每一项操作过程中护理听力与口语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语音、语法、词汇、功能、话语连贯、意思表达、风俗习惯和社会交际策略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交流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方位、整体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统一,学以致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市场动向及其对知识和人才类型的需求状况,以便进一步加强教与学及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需求状况及时更新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如采取操作式的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

(三)在探索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师资力量的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具有英语特色的护理人才,仅靠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是不够的,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建适应“涉外护理英语”需要的课程体系。因此,教师不仅要专精一门,而且要具备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英语教师自身除了要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专业或行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双师素质。护理专业教师也应加强英语学习,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学院要对专业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比如聘请国外护理学专家或具有国外医院护理工作经历的人士来校讲学;也可以派出教师参加雅思英语培训、口语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出国培训;同时还要要求担任涉外护理人才教学的英语教师多听护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参加专业教研室的科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相融合。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把担任涉外护理专业教学的英语教师划分到专业教研室,这样会更有利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协作。

2.良好语言环境的创设问题

篇9

【摘要】 目的 了解娄底市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工作内容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等现状。探讨娄底市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笔者所在市娄星区所有社区护士及随机抽取的部分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护士与居民之比为1∶27676,社区护士与医生之比为1∶5.8,老年人占29.4%,生活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者占8.0%,护士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场所局限。结论 尽快壮大社区护理队伍,全面提高社区现有护理人员素质。

【关键词】 社区护士; 社区护理; 护理管理

随着家庭结构与疾病谱的变化及医疗制度的改革,更多的患者将向社区转移。但本市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服务还远远没有达到公众认可的程度。为提高本市社区护理质量,笔者对本市市区(娄星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工作内容及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找出了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1],并就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月以本市娄星区所有卫生服务中心(长青、花山、大科、乐坪、黄泥塘5个社区)的全体社区护士及管辖区随机抽取的部分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娄星区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向娄星区的五个社区全体社区护士(共10名)发放护士基本情况调查表,发放调查问卷10份;在五个社区分别随机抽取20户,共抽取100户,抽查有能力回答问卷的对象278人,并分发问卷278份,向所有调查者祥细解释了调查目的、问卷填法及注意事项,约定问卷回收时间。

1.3 调查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状况;(2)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内容涉及年龄、性别、职称、学历、从事护理工作及社区工作内容等;(3)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4)社区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及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慢性患者数比例。

2 结果

发放护士调查表共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为100%。发放社区居民问卷278份,回收265份,回收率95.3%。五个社区护士人数10人,均为女性;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8.6岁;大专学历1人,占10%,其他9人全为中专学历占90%;主管护师6人,护师3人,护士1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见表2;人口及需自理支持的慢性病患者见表3。

表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及居民人口状况

表2 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 (n265)

表3 社区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及需自理支持的

慢性病患者数比例

3 现存的问题

3.1 社区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 我国一个社区服务点居民一般3000~5000人,护理人员1~3名[1],本市城区社区护士与居民之比为1∶27676,而我市长青社区共有居民56 883人,社区护士仅1名。护士与医生之比为1∶5.8,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社区护士和医生的比例应为2∶1~4∶1,我国社区护士与医生之比为0.5∶1[2]。到调查之日止,市区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138 000份,纸质档案4000份,共142 000份,占社区居民总数(276763)51.3%,社区护士与建立健康档案之比为1∶14 200。还有近一半的居民因各种原因尚未建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护士人数过少,并且护士除从事护理工作外,还需兼职记帐、收费等非护理工作。可见我市社区护士人数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每名公共卫生护士服务的人口标准为2600人)及我国的比例存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2 护理工作内容及场所局限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社区护士主要工作是疾病的治疗护理,并且几乎仅限于打针、发药、换药等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层面,很少考虑且也无精力也无时间向保健和康复护理等层面提升。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很少考虑向家庭、群体和社区层面的扩展。工作场所亦大多局限于卫生服务站,很少进入家庭和社区,即便是进入家庭也主要是疾病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较少考虑到疾病的预防,更少考虑对群体行为干预。她们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经费去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来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这说明了我市社区护理工作内容还不完善,不能适应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的实质。

3.3 社区护理专业知识不足 社区护理人员匮乏,学历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预防、保健、康复、心理、人际沟通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3]。社区护理所需要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很难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笔者在本市举办的“社区护理培训”开班前,对所培训人员做了基础护理知识、社区急救、家庭护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测试及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护士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她们全未接受过全科医学的系统培训,虽然有些已经接受过短暂的社区护理培训,但还是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窄,应急能力和预见能力都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对社区护士的素质要求。不能胜任真正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6位一体的社区护理服务。

3.4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市社区护理管理基本效仿医院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社区护理的目标与任务也欠明确,即便是一些明确的目标也因为人力资源及经费不够也未能落实到实处。预防保健和护理出现脱节现象,社区的保健人员和护理人员分工不明确,社区护理基本处于自发的无规范、无评价状态。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中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严格、系统的考评、考核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

4 建议

4.1 尽快壮大社区护理队伍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保证人员数量配置的合理性。有效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社区护理发展与质量。卫生行政部门应针对社区护理人员总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等人才短缺问题在政策上给予重视、支持与倾斜。提高社区护士的待遇,减轻她们的工作量,配备相应的护理设施,改善工作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护理人才进入社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4.2 提高社区现有护理人员素质 建立社区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准入与岗位责任、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因社区护理内容教育只占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课程的5%左右,所学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远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4]。所以应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定期培训,增加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知识,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3 转变观念,走进社区 行政管理部门及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将社区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护理操作和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的层面,提升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心身健康的高度。应认识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是当今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精髓,应积极开展各项社区护理项目,提供集6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政府部门应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增加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增强政府对社区护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确保社区保健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4.4 规范社区护理管理 本市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政府到主管行政部门及基层社区都应树立社区护理管理理念。建立独立的、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建立社区护理各级人员管理制度、社区护理常规工作制度、社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社区护理人员考核标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网络,明确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等,达成规范社区护理之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祖洵.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启迪.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8):511-512.

[2] 程建江,张清华,陈国英,等.社区护理人才需求预测及规划性培养的研究.护理研究,2004,18(3):535-536.

篇10

一、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共计招生174万人,在校生达到427万人;开设专业共767个,平均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为2300人,在校生规模为5600人。根据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所设的19个专业大类,按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4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超过50万人。4个大类的在校生总数为274万人,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64%;各大类招生规模都在22万人以上,合计招生数达109万人,是其余15个大类招生数总和的1.7倍;专业分布密度也最高,共设专业224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6680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热门专业招生数都在3万人以上。其中,规模居首的财经大类合计招生数超过34万人,在校生超过80万人,相当于交通运输、旅游、法律等12个大类之和。

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5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上,但不到30万。这5个大类招生规模都在5万到12万之间,合计招生数40万人,是当年毕业生数的2.8倍,其中艺术设计传媒类达到3.1倍,增长幅度很大;5个大类共设专业202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2000人,在校生数为4600人,合计在校生数94万人,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2%;各大类专业分布差异较大,如交通运输大类设专业60个,而旅游大类设专业仅16个,从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看,后者是前者的3.5倍。

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10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下。这10大类的招生规模都小于4万人,合计招生数仅为23.8万人;10大类共设专业333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700人,在校生1800人,分布密度低;合计在校生仅

59万人,比财经或电子信息一个大类的在校生还少,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4%,且增长速度较慢。其中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两个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不足350人,在校生数少于900人。

总的来看,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0.7万人,二者相差48倍;财经大类在校生数达81.6万人,超过旅游、法律等11大类的总和;各大类的专业生均规模差异也很显著,如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仅300人,在校生数约600人,还不到财经大类各专业生均1.6万人的4%。

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1.专业分布呈金字塔形,大部分规模较小。全国高职院校共设专业767个,其中在校生规模小于1000人的专业有399个,占专业总数的52%;在1000-5000人之间的专业219个,占28.6%;大于5000人的149个,占19.4%。从招生情况看,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266人,但其中有近四成专业的招生数还不到200人(见下表)。

2.各专业招生规模不均衡,冷、热专业相差百倍。招生数过万的热门专业有38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6.5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数达到6.8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招生数小于100人的专业有183个,合计在校生数仅2.7万人,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低于200人,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百分之一。

3.热门专业分析。下表为2005年招生数排序前20位的专业:

表中“招毕比”是指当年招生数与毕业生数之比。这20个专业共招生75.1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43.2%,平均每个专业招生3.8万人;合计在校生数为183万人,平均每个专业8.2万人。从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三个大类:电子信息大类6个,财经大类5个,制造大类4个,合计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护理、软件技术、建筑等专业,是列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居各专业首位,招生数为6.8万人,在校生数达20万人,超过公安、公共事业、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5个大类144个专业的总和。

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数仅0.5万人,而招生数达到5.1万人,增长了8.5倍,招毕比高达9.5。其次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4.7倍和3.8倍。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群的招生规模特别大,仅位列20大热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专业,招生数就达16.4万人,在校生数达44.9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10.5%。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因为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改变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5.2个百分点,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了2.4和2.8个百分点,从一产向

二、三产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明,2005年全国就业人口中的职工人数共计1.085亿。其中制造业达309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37万人,占总数的28.5%;教育、公共管理、建筑业的职工人数也均在850万人以上。上述4大行业职工人数合计6600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规模在400万至600万人之间的有交运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采矿、卫生与社会保障、农林牧渔等5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6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与2004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减少了42.6万人,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分别减少了24万人、19万人,文体娱乐、电煤水生产、居民服务业也略有下降。考虑自然减员、人员流动等因素,实际增量超过274万人。假设行业就业人员年龄从20-60岁平均分布,年自然减员约占职工总数的1/40,人员流动量占3%,新增人员约870万人。其中制造业300万人,建筑业120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0万人。各行业新增人员分布情况见下表:

2.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属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需求十分旺盛。根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司的信息,2006年预计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可增加就业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也仅1100万人左右,这样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去年增加100万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又将达到49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1561万人次,求职的劳动力累计1632万人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需求人数按三次产业分布分别为33万、500万、1028万人次,所占比重为2%:32%:66%。而根据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求人数为93万人,所占比重为5.9%;专科的需求数为234万人,占15.0%;高中(含中职)为573万人,占36.7%;初中及以下为661万人,占42.4%。从供求状况看,专科层次的求职人数为302万,比需求数多出68万,就业竞争相当激烈。

但是,从最近4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统计看,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租赁商务服务、建筑6个行业需求十分旺盛,累计需求量达1178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295万人,占需求总数的78.5%。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高居各行业之首,4个季度累计需求375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人数约94万人,占需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累计需求分别为284万、177万人次;再次是居民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二者共计265万人次;排在第六位的建筑业也达到77万人次。另外根据十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统计,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机械冷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人员尤其紧缺,机械冷加工专业人员在深圳、沈阳等城市的求人倍率(即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超过5:1,上海甚至一度达到44:1;杭州的机电产品维修人员也是相当紧缺,求人倍率达到15:1。而会计、秘书、计算机和物业管理人员则普遍供大于求,如北京、武汉、天津、重庆、沈阳、石家庄的会计求人倍率均不到1:4,南宁曾低至1:13;深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武汉、沈阳的物业管理人员求人倍率,则分别为1:5和1:6。

3.从全国人才市场看,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差异显著。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数据统计,2005年四个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包括京、津、沪和江苏等20多个省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累计招聘1180万人次,登记求职2737万人次,职位需求比平均值为1:2.32。由于高校连年扩招,2006年的求职人数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万左右,第三季度求职人数达到最高峰761万人,招聘人数也升至343万人,达到最大值。从2005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职位供求比呈现波动,最低值为2.09,最高值为2.49,每个就业岗位都有2位以上的人才竞争。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总体上市场供求两旺。以2006年第三季度为例,东部地区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数达到220.6万个,求职人数为512.3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4.4%和67.4%;中部地区招聘人数71万人,求职人数146.8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0.7%和19.3%;西部地区招聘职位人数50.8万人,求职人数101.2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11.9%和13.3%,需求明显不足。

根据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20个省级人才市场的供求数据统计,登记招聘单位28万家,招聘342.5万人,登记求职760.5万人,供求比为2.22。招聘与求职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计算机等10大类专业,合计招聘218万人,占招聘总数的63.7%;合计求职450万人,占求职总数的60.1%(见下图)。其中财会、行政管理、计算机专业竞争最激烈,如财会招聘12.9万人,求职为39.1万人,供求比为3.02,即3个人竞争1个岗位。而电子工程专业招聘12.1万人,求职17.0万人,供求比为1.41,求职相对较容易。

四、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若干思考

上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所提供的职业供求信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如何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一是部分企业招聘员工并没有通过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故未列入统计数据;二是可能存在重复计算,比如某季度企业需招聘某职位人员300人,而实际录用仅200人,则下季度需再招100人,这样累计招聘人数就有可能统计为400人,与实际需求出现了偏差。况且,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可能静止不变,这就更加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房地产业。为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应积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在此仅对总体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调整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1.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根据我国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需要和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制造业每年需求人员约在300万左右,其中高职层次即使按照10%-15%的保守估算,也至少需要30万到45万人;考虑到合理竞争因素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供求比若按1.5定位,则每年需要培养45万到65万名制造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而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制造类招生数为25.7万人,加上本科院校招收的高职高专生,按同比例35%计算,合计约为40万人,尚存在需求缺口5万至25万人。制造业中的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相关职业岗位,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技能要求和收入水平也较高,是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发展前景看好,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已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专业技术含量高,所以技能培养要求也很高,学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配置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充足的实训设备。

2.积极调整旅游类专业,改变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旅游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这样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约40万人。据北京市旅游局预测,至2010年北京市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65万人左右,按目前从业人员数量相比缺口30万。从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5.3万人的招生数看,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问题是目前不少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脱节,造成市场上旅游人才短缺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供需错位现象。事实上现在旅游业最为缺乏的,一类是从事旅游策划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就是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正应该是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特点的目标群。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迫切需要根据企业要求进行积极调整,大力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务操作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60-02

一、国际护士的需求量大增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诸多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护士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护士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供不应求;在一些国家,由于护士缺少,很多医院无法正常进行医疗工作。就美国情况来看,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突出,随着医疗机构的改革,对护士的需求极大,目前注册护士的达20万人。美国卫生部(HHS)护士局经过审慎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到2020年以后,护士短缺量将是现在的3倍。另一方面,来到中国的外籍人士逐步增多,对涉外护理人才的急需,对护理人员的英语素质要求也逐步增高,这就给涉外英语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来临

挑战是机遇的别名。护士行业紧俏造成了我国医护院校教学和护士就业的契机,纵观教育业,唯有医护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出国就业。当然,无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因为英语水平不够,所以和出国就业的好机会失之交臂。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只有调整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改善教学策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研究国际市场,根据需要为学生量体裁衣,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国际上护士的大量需求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只要综合素质过关,不必担忧护理人才的出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更上一层楼,市场广阔,前景喜人,作为教育者,要善于“把脉”,针对国际现状,对教学深研穷磨,走改革之路,走特色之道,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竭尽微忱,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英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即便有的学生学习努力,也不过是为了分数,因此英语的基础不牢固,没有学习的动力,同时也缺乏学习的技巧。未上本科线的高中毕业生情况略佳,毕竟三年英语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其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单招生的英语水平则惨不忍睹,基础不牢,改善起来极为吃力;不想学、不会学,也没有学会是很多护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现状;有的学生对英语望而却步,心生厌倦,考试的时候,大多也是无可奈何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因此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困难重重。在英语教学当中,分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很多学校混淆不清;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的学校即使有,课程也少得可怜,杯水车薪;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课程设置、学习目的等,教师茫然,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安排,以致恶性循环,脱离了教学目标,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置若罔闻,教学没有专业特色,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从容开展工作。

四、正视困难,解决问题

1.培养复合型人才。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问题急需解决,而解决的方法就是面对市场,深入调查,正视困难,明确方向,迎头赶上,解决问题。护理英语专业,护理与英语是专业的双翼,社会需要的是两方面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有的英语不过关,有的护理技术欠缺,达到要求的只是众多学习者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2.重视技能。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技能突出、善于沟通的护理人员,不仅能熟练应用所学临床护理,还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有社区护理服务责任感的技能型人才。“英语”+“护理”,二者桴鼓相应,日常用语与专业英语紧密结合,唯其如此,才能解决护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才能达到出国就职水平。

3.树立高标准。雅思考试(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是一种较全面地针对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为打算到英语国家学习、工作或定居的人们设置的英语水平考试。我们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要以雅思考试理念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强化基础英语教学,抓住市场脉搏,紧跟社会需求,强化对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训练,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符合雅思考试的要求,确保无虞。

4.突出护理专业英语的特点。学习护理专业,关键不是简单的学习单词、掌握会话的技巧,重要的是给我们的专业服务,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护理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技能精通,再加强专业英语这方面的学习,就能在工作环境中应用“专业语言”自由沟通,游刃有余的工作。这样不管是涉外医院的涉外病房也好,利用各种途径到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也好,都能得心应手的完成工作。

五、护理专业英语,开展三学课堂

三学课堂,就是课堂上让学生明了“想学”、“会学”、“学会”这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艺术的教学,是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想学”才是最完美的教学成果。“想学”+“会学”,那么“学会”必然水到渠成。强硬填塞知识的老师犹如在筑堤防洪,必然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老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堂上,收放自如,明确责任,设定范围,让学生懂得,无志向愧青春壮色,少收成惭皓首荒年,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大有发展的护理专业,在校学习,安然静坐,辜负青春,学无所成,于心何安?涉外护理人才再急需,我们得有这个能力才能履职尽责;之后只要能学懂,只要能吃透,过程可以自由支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教师眼观六路,学案主导、确定难点重点,“垂帘听政、坐收渔利”,“遥控学生”,不牵制,不生硬,师生如友,放手而为,“无为无不为”,使之动力不竭,其乐融融,让他们“学会”、“会学”更“想学”,还要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受教师、课堂、教材限制,不循常习故,不萧规曹随;时刻铭记:认真使得印象深刻,努力提高学习速度,这两者加上一分,学业自有一分得力;技巧事半功倍,恒心打造奇迹,这两者多一分,成功可提一分,弘扬个性,打造非凡,身口意三位一体,动中寓静,静中含动,即可保证学习进度、质量,熟能生巧,日久功深。

综上所述,国际市场庞大,对涉外护理人才有巨大需求,同时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相关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与学生必须进行紧密互动,不断修正教授方法与训练内容,要制定出出色的改革方案,给社会输送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该专业的学员要严格要求自己,语言学习、技术学习双管齐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但要熟练掌握医学护理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使用英语在国外进行流利的语言交流,以适应人才国际化的需求,让自己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