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世界贸易形式

世界贸易形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世界贸易形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世界贸易形式

篇1

三、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途径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建立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正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改变出口发展战略,调整出口结构。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工作。 1.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在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培育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中能在宏观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和出口贸易发展规划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以实现产业和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政府要利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倾斜和投资保险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政府特别要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口发展方向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出口给予引导和支持,如加大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力度等。 2.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应该说中国出口的制成品门类较为齐全,品种也较为丰富,机电产品出口接近60%,但是我们生产和出口的一般都是行业低端产品。通过仿制生产的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以价廉占领低端市场,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通过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控制着行业高端产品和丰厚利润。为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增加技改和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并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对“两高一资”产业要压缩规模、改进技术,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改善服务出口结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结构失衡,不仅表现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一直存在较大逆差,而且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其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0%的一半[3]。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其中传统领域,如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比重比较大,约占一半左右。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仅为7.7%,与世界平均水平约50%相差甚远。对此,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第二,改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产贸易,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要加大投入促其发展并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第三,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加速企业自主创新。第四,继续开放服务市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4.改造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渗透。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近几年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超过40%。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虽然一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较高,但在中国仅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和贴牌生产,实际上仍是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且在加工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大,导致中国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对加工贸易进行改造。具体办法是:第一,延伸价值链的长度,将U型价值链向两端延伸。制定政策引导境外跨国公司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转移到中国境内,此举不仅能够提高出口产品在中国的增值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以及对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掌控。第二,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减少“两高一资”产品在境内的加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中国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使加工贸易由贴牌生产走向自主设计生产,拥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第四,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走出去,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技术层次低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其他国家转移。

商务部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作为中心任务,将“十二五”时期确定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虽然出口战略的转变、出口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力争早日完成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宪,韦金鸾,应诚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76.

[2] 商务部综合司课题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1年秋季报告[J].国际贸易,2011,(11):1-4.

篇2

关键词:世界 奢侈品 贸易中心 地理转移

奢侈品的定义

笔者认为,一件商品能否作为奢侈品,与同一段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以及人文社会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时间等因素尝试性的提出,“奢侈品就是在某一时间段,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基本需要的,或在满足部分人基本需要的同时,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具备珍稀、昂贵、品牌、品质特点的商品和服务”。鉴于奢侈品的宽泛性,本文以实物形式的奢侈品为研究对象。

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地理转移

(一)产业革命前

世界奢侈品贸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早在人类国家机制和等级社会出现之时,统治阶级即拥有了丰富的奢华物品,但这些物品一般只供本国内部的权贵收藏和享用,很少或几乎没有在其统治地区外流通。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累积和人类地理视野的开阔,相邻的国家之间开始互通有无,有了货物的交换和买卖,并从一般性产品逐步发展到一些具有本地特色、贵重的物品,进而涉及到在当时来讲的奢侈品,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当时的一些奢侈品贸易的中心,其发展最为重要的有三个历史时期。

1.“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欧亚非三洲各个国家的贸易与交流迅速发展,其中就有大量的奢侈消费品,最为珍奇的就是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当时西传至他国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古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1磅约等于0.45千克)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当时除了丝绸和瓷器之外,商队从中国还主要运出金器、银器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主要奢侈消费品是香料、珠宝首饰等。丝绸之路绵延上千年,逐渐形成了世界早期的奢侈品贸易中心(见图1)。

2.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郑和下西洋并不完全是在经济需求的驱动下进行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海外贸易的往来。同丝绸之路时期一样,此段时间内的贸易往来也有奢侈消费品的身影。郑和满载着早就享有盛誉的丝绸、瓷器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远赴西洋诸国,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这些在当时都可称之为奢侈品。此举使得奢侈品贸易中心更扩散到了红海及印度半岛。

3.地理大发现时期。15到17世纪时期,欧洲各国开始从海上寻找新的贸易线路和贸易伙伴,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其结果是大量香料、金银不断运回欧洲,其中也包括在欧洲享有很高盛誉的中国丝绸和瓷器。17世纪时,欧洲的贵妇们都喜欢穿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并在鞋面上装饰中国风格的图案,中国瓷器在欧洲也占有极大的市场,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瓷器。由于丝绸和瓷器价值昂贵、数量稀少,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甚至出现了仿品。由此可看出,当时欧洲奢侈之风盛行,并对中国奢侈品极度追捧。

在以上的三个历史阶段内,中国国力强盛,技术进步,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奢侈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当时的“中国制造”是品牌、价值和尊贵的象征,在区域及世界范围内的奢侈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产业革命后

1.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到19世纪中期,当时的欧洲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奢侈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消费基础,近代意义上的奢侈品就诞生于这个时代。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前后诞生的奢侈品牌集中在酿酒、钟表以及少量的服饰和珠宝行业,比如:酿酒类有1715年法国的马爹利,钟表品牌主要有1755年瑞士的江诗丹顿。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瑞士、法国和英国,其中尤以法国最为突出。比如1847年Louis-Francois Cartier建立了卡地亚,1854年Louis Vuitton建立了皮革箱包品牌路易威登,英国只有在1856年时才由Thomas Burberry创立了巴宝莉品牌。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工业经济规模有限,奢侈品的生产也仅分散在少有的几个行业,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少数贵族拥有大量财富和奢侈品,其他阶层特别是中产阶级还不具备奢侈品消费的能力。因此,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奢侈品行业的规模并不大,国家之间的奢侈品贸易也同样如此。但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在近代奢侈品的创立、发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经显现出成为日后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的雏形。进入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生存成为当时人类的第一需求,奢侈消费自然也淡出人们的视野。

2.战后的快速发展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重建与复兴,世界奢侈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数量来看,大量奢侈品牌在这一时期诞生,以200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奢侈品牌前百名排行榜为参考,诞生于1950年以后的奢侈品牌多达32个,如果再加上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品牌,这一数目将会更大。从奢侈品行业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一方面传统奢侈品有着很好的历史传承性,工艺技术恢复之后继续保持了其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更多的门类、行业里出现了新派奢侈品,如高级酒店、豪华游艇等,形成了以欧洲为代表的“旧世界奢侈品”和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奢侈品”并存的格局;第三是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介入推动了奢侈品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由相对分散走向高度集中,出现了奢侈品垄断组织,法国的LVMH和PPR集团、瑞士的厉峰和斯沃琪集团相继成立,发展至今已成为极具竞争实力的世界奢侈品行业巨头。

从地域分布来看,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在欧洲内部,尤以法国为中心。意大利和美国的奢侈品行业,最初都是依靠法国而起步的,但在法国大革命后,由于两国经济和文化的上升,这两个地区的奢侈品行业也开始独立发展起来,孕育了符合自身国别条件的奢侈品品牌,并在20世纪成为法国之外非常重要的世界奢侈品生产国。当今世界拥有奢侈品牌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就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其他主要奢侈品生产国还有瑞士、德国和英国等,这些国家所生产的奢侈品很大一部分已进入世界百强行列。在奢侈品贸易方面,以2009年为例,世界奢侈品市场份额中,欧洲占38%,北美占29%,可以设想在当时的阶段,世界奢侈品市场贸易总额并没有达到现在的规模,但是欧洲和美国是当时技术最先进、财富最集中的地区,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应该比现在要大得多。

由此可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欧洲和美国是世界奢侈品贸易的中心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和北美地区充分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精华,国民财富较之以前大幅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的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及人们持续增长的财富和高涨的消费热情,为世界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代世界奢侈品主要消费中心地的形成

(一)日本中心

日本在二战后短短二十多年间,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其经济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繁荣带来的是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直到经济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日本的奢侈品消费竟然一度占到全球的47%。以路易威登为例,据估算,如今的日本人总共拥有超过2500万件产品,即平均五个日本人就拥有一件。这个人口不到1.3亿的小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成了世界奢侈品的圣地。

(二)新兴经济体中心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亚太地区富裕人群快速增长,以中国为例,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1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百万美元富豪家庭数量超140万户,排名世界第三,648个超级富豪家庭财产每个逾1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五。具体在奢侈品消费上,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9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1年消费总额达到126亿美元,增速飞快。另外,俄罗斯、韩国、中东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也在逐年攀升(见图2)。在欧美以及日本奢侈品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活跃地区。但是同日本一样,这些新兴国家目前几乎没有自身的奢侈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欧美仍是最重要的奢侈品产地。

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的演进路径与动力机制

综上,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革命前,以古老东方中国为中心,向中东、中亚、地中海沿岸、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辐射,其顶峰期处于“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时期;第二阶段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法国和瑞士的近代奢侈品生产从创立到发展,使之渐渐成为区域奢侈品生产和贸易的中心,这一时期属于过渡期;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后期,西欧(包括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在内)和美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北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奢侈品贸易的中心;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后期至今,日本取代欧美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地,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国家也成为奢侈品消费的新生力量,世界奢侈品的生产中心依然在北大西洋地区,但消费中心正在转移至亚太地区(见图3)。

世界奢侈品贸易中心的地理转移与世界贸易中心区以及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路径基本上是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奢侈品的生产消费是与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其贸易中心地理转移的主要动力机制来源于,一是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奢侈品的高品质特性和多门类趋势决定了其生产过程需要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支撑,不仅需要先进的制造业技术,也需要传统精湛的手工技术,奢侈品的高附加值能够带给生产者高额的利润,吸引着生产力发达地区积极参与到奢侈品行业的生产贸易中;二是旺盛的消费需求,奢侈品有着昂贵的价格,属于高层次需求,这就决定了其消费环境和消费基础,是具备稳定的文明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环境条件下的高收入或较高收入的地区,才会产生较强的奢侈消费欲望,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中心。以上两方面有机结合产生推动力,促使奢侈品贸易中心不断发生转移。

参考文献

1.沃尔冈·拉茨勒著.刘风译.奢侈带来富足[M].中信出版社,2003

2.刘建湖,紫石.关于奢侈品经济概念的研究[J].商业时代,2009(24)

篇3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各国金融业开放的要求是原则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70多个成员国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确立了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则。GATS关于金融服务业的规定旨在消除各国长期存在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贸易壁垒,确立多边的、统一开放的规则。这些规定明确了金融服务业的具体和签约方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主要是明确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市场原则,要求缔约方开放本国的金融服务业;(2)国民待遇原则,要求缔约方给予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同等于国内同业者;(3)最惠国待遇原则;(4)透明度原则,各成员国必需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习惯性做法;(5)逐步自由化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关于家金融开放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条款。GATS(1994)同时明确了“金融服务”的内容,金融服务的内容被概括为16项,囊括了金融领域几乎所有的营利性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金融中介等业务。

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中美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承诺金融业将逐步开放。其中关于银行业主要是承诺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使外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如: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和中国居民办理外汇业务;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5年内取消包括居民在内的所有客户限制等等。

简言之,在银行业领域,中美协议的核心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既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办银行业务,同时开放是逐步的,即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地域、经营的货币币种、经营的对象是逐步扩大的,有一定时限的。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由于体制和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储蓄、存款、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开放银行业对其影响首当其冲。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人才流失。除关键的业务管理外,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拓展主要还是依靠本地雇员,所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优厚的工薪待遇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环境,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流失也可能带走一部分的客户。2、客户流失。我国的商业银行尚未真正成为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一旦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储户流失的严重。3、失业增多。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十分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失业人员将会增多。4、缺乏透明。从近几年来看,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尤其严重。四大银行若不提高透明度并强化内部制约监督制度,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5、业务单一。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我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法》将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定在狭小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内,并实行业务范围法定的原则,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单一、狭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这些银行的风险实际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因为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他们的业务投向不会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

三、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促进和规范金融业的运行、推进金融改革,是各国的一贯做法。由于我国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和业务范围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成败关系着金融的全局;因此,完善我国的银行法律制度,必须着眼于如何规范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其竞争力。

第一、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造创造基础。

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的法律地位,允许国有机构进行股份化改造,包括向国内非国有部门和境外投资者出售股权;并且应当允许国有银行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公司的精髓是股东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分散化,股东和公司之间以及股东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决策和经营的化、民主化。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固有的资产所有者虚置及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在国有银行中仍然存在。要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只有走股份化道路,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接受股东和公众的监督,真正进行市场化的操作。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只是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并且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可以继续沿用原有的规定,何时符合《公司法》的规定,由国务院规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规定是十分粗糙的。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在商业银行股份化成为改革趋势的今天,必须对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造进行特殊而详细的规定。

第二,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超过这些范围的业务需要经过中央银行的批准。这些业务都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现阶段,金融创新加快,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我国对银行的业务采取了近乎限定的原则,这是不符合金融业的趋势的。的办法是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诸如基金托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顾问、家庭银行、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明确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同时中央银行批准法定之外业务的程序和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否则,商业银行的创新热情也会受到。

第三、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适用《公司法》的规定。但实践中,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更待完善。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由银行党组决定;行长、副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所以,董事会这一公司的核心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缺位状态,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提高商业银行运行的透明度。

GATS有两条基本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动作十分欠缺。我国商业银行作假账、向监管部门报告假情况、假数字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内部文件数量巨大;这些都不符合透明度要求。应逐步建立商业银行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规定哪些信息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哪些信息必须向公众披露,使监管当局心中有数,投资者和顾客的知情权得到落实。毕竟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其经营的状况既影响到国家金融局势和金融安全也影响到公众的利益。

第五、适应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外资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优先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特殊规定,并不完全适用《商业银行法》。我国现有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内的关于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使得中资和外资银行存在差别待遇,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基本求。我国现行的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制度使得外资银行既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又遭受“非国民待遇”。

篇4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33-02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199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154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25608亿美元,增长了21.2倍。目前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三,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2006年10月,《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当前中国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出口竞争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贸易利益与贸易规模不对称,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弱,市场抗风险能力较低,综合效益和增长质量依然不高。如何在国内资源紧缺、国际市场空间有限的环境下,从根本上提高货物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是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世界贸易的新形势

2.1 美国次贷危机将世界经济拖入调整期

次贷危机本是美国国内问题,然而经济全球化将全球资本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危机就通国贸易、投资等渠道蔓延到全球;次贷危机使未来世界各国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的风险;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恶化了欧元区企业的出口形势,导致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持续升值的日元也削弱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跨国投资也开始受到不利影响,2008年1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同比下跌40%,为2004年以来最不活跃的季度。

2.2 国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

2008年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32.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1万亿美元,进口额16.4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5.1%,显著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尽管增长很快,但贸易失衡问题却有所加剧,值得关注。国际贸易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就2008年进出口额排名前8名的国家而论,在逆差国家中,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逆差合计达11095亿美元,美国以逆差8538亿美元居首位;在顺差国家中,德国、日本、荷兰、加拿大四国顺差合计为4477亿美元,德国以顺差2671亿美元居首位。美德贸易不平衡集中显示出发达国家间的潜在的贸易矛盾与冲突。

2.3 贸易保护主义强化

非关税措施进一步强化。目前,各国实行的保护贸易手段更加隐蔽,各种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强化。许多貌似正当的非关税措施如苛刻的卫生检疫、技术标准、进口程序、装船前检验等已扩大到包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领域,保护主义的和歧视性的贸易措施的使用正在迅速扩展和加强,并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上述状况将会进一步强化。

3 中国面临的世界贸易竞争问题

3.1 低价竞销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争取国外订单时,出现了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持续下降,恶化了贸易环境, 使中国外贸出现了“贫困化增长”。从长期看,低价竞销会导致出口倾销的发生,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长期的低价竞销会严重削弱企业的应得利益,不利于企业的产品升级,使企业长期处于贸易链的低端位置。

3.2 贸易摩擦

由于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过高导致了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同时贸易伙伴的长期逆差地位使也得各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武器, 以各种理由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 导致中国遭遇到的贸易保护案件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到俄罗斯“拉鞋事件”, 再到欧洲排斥中国家电、纺织品, 此类事件连续不断,中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3.3 技术性贸易壁垒突出

由于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在一些先进技术上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同时中国的某些技术标准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迟缓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拿起TBT的武器,限制中国产品的输入。欧盟“双绿色”指令的全面实施,已经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产生重要影响,WEEE指令导致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2-3%,RoHS指令将使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5%左右。2007年欧盟将实施REACH法规,将使中国对欧盟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提高5%以上,并将影响到下游的纺织、轻工、家电等产品出口。

4 我国货物贸易应对世界贸易新形势的策略建议

4.1 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

积极发展区域经济,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影响。为了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应加快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放市场,组建区域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共同体,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共同市场,使亚洲国家和地区共享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拓展我国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出口市场。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地推动区域贸易合作,以最小的交易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加入WTO不仅推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使我国更进一步直接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更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以切实维护自身及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4.2 搞好对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与企业“四位一体”的配合与联动,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研究借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相关法律和案例,科学规范案件调查与裁决程序。

4.3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应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要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出口贸易向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绿色结构型发展,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及可实现资源替代的产品出口。出口产品的开发重点应放在绿色产品、环保技术与食品、环境标志产品三类产品上,并使绿色食品的出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导向型产品。我国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这些产品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矛盾。因此,对该类产品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控制措施,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

4.4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增长,伴随着资源的高耗费、环境的高污染、生态的高破坏。今后,中国应该在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出口。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出口档次和效益。要继续推动加工贸易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结构,进一步控制资源类产品的加工贸易。积极扩大国内短缺资源进口,完善大宗产品进口协调机制。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现阶段中国工业的发展应实行双重战略,即在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采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工业发展的普通部门实行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相结合,积极鼓励外商继续投资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和环保产业,促进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圣明. 试析国际贸易失衡问题[J]. 时代经贸,2008,(1).

篇5

1、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贸易集团是欧洲联盟。

2、欧洲联盟(德语:Europ?ische Union,法语:Union 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3、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产业升级是关键

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好处毋庸置疑,可以规避外汇风险,同时也使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更多的币种选择。摩根大通资金管理部总监兼上海分行副行长许晟告诉记者,如果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话,由于进出口合同计价货币和企业在境内的运营货币一致,签约前就能切实了解交易成本和收入,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和外债额度管理,企业无需提交核销单,出口货物仍能享受退税,可降低贸易成本。

受益的远非外贸企业。对于许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而言,也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汇率避险。许晟认为,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在追求资金效率的同时密切关注相应的资金风险,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需求与银行进行紧密沟通,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目前,摩根大通正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积极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人民币方案。

在汇率变化频繁的国际环境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提前锁定利润或成本,有效规避汇率变动风险;但是外商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是这一利好能否顺利兑现的重要因素。要让客户接受人民币结算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表面上是结算方式的改变,背后是交易双方在定价权上的较量。浙江一家企业的CFO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是浙企中为数不多实现人民币结算的,这是因为其在研发、设计工艺上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有较大的主动权。因此,对企业来说转型升级,提升定价权才是外贸企业获得主动的根本途径。只有当自己能左右产品的价格时,才能有权利选择合适的贸易结算方式。

许晟建议企业首先一定要深入理解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再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也不是所有交易都适合用人民币结算。“无论外资企业还是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定要考虑到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在币种和金额上的匹配。另一方面,许晟认为中国的银行和企业都要积极的向海外的企业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政策本身、这个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应对方法。“有时候中国很多东西境内很热闹,但是对方并不是特别了解。”摩根大通是首批具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境内银行和境内结算银行资格的本地外资法人银行之一,同时也在逐步使诸多的海外分行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海外参与行。目前摩根大通在境内境外开展了一系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路演,向美国、亚太及欧洲的银行和企业以及境内的企业介绍人民币跨境贸易服务,希望能通过摩根大通在全球4500多家行,实现境内境外的对接,帮助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广人民币业务。

银行服务先行

2010年7月1日宣布将人民币清算账户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推广至全球客户的摩根大通,目前正通过其上海分行向全球的银行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账户及人民币清算服务,同时也正在积极地向美国、亚太及欧洲的企业客户介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商机。

作为全球最大的美元清算行,摩根大通增加人民币清算服务后,能在全球范围内清算超过100种货币。“摩根大通目前在中国占有28%的美元清算市场份额,并拥有全球最大的行网络。国外的商业银行只要接入摩根大通的清算系统,即可以利用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许晟介绍说,摩根大通正在与包括东南亚、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多家海外银行洽谈人民币清算账户的合作。

许晟认为,摩根大通的优势不仅是拥有全球最大的行网络,更重要的在于其客户服务模式,能够给全世界的客户提供强大的综合性银行服务,其中包括融资、战略咨询、市场拓展方法和资产管理等。“我们对市场环境和机遇的综合分析能帮助客户满足投资、贸易和金融管理的需求。我们的优质服务在业界是受到公认的。”

许晟认为,对中外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就是要在境外实现当地客户能在当地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以取得最起码的存款利息,并逐步获取更丰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和避险工具, 这样才能让海外的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并长期持有人民币。

在许晟看来,中外银行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项目上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我们的客户多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更大程度上是国内客户;我们的优势在于全球化的网络,但是中资银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远远超过我们;中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的来源和成本上具有优势明显,而我们则在产品设计上有很多领先和创新。 我们已经在和不少中资银行探讨合作方式,力争共同向企业客户推出解决方案,实现“三赢”的局面。”

《清算协议》助力人民币结算

篇7

1、建议将光猫重新启动,查看pon灯能否常亮。如果一直无法常亮,一般是线路设备原因导致,建议拨打客服热线咨询处理。

2、具体说明一下:要看是什么颜色闪烁,如果是绿色闪烁,说明光猫能收到光,但是没有信号,这个一般是运营商的设备问题引起的原因,一般是运营商设备故障或主干线路断了,这个你需要打电话给运营商咨询。如果是红色闪烁,说明光猫收不到光,也就是光交箱到你的光猫这段线路故障,也就是线路问题,可能是线路断了的原因;

3、PON等亮只能说你的光路是通的,上不了网还是你的内网的事,光猫的PON亮,LAN也亮才能说明你的网络连接好了。你的猫直接连的电脑还是路由器。如果光路不通的话是PON不亮,IOS红灯闪烁。你的情况是需要看检查一下你的内连设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正文】

《创造》一文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曾在《回忆录》写到:“一场大风暴过去了,但引起这场风暴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当然,革命起来了也许还会失败,但最后终归要胜利的。为了辩解,也为了表白我的这种信念,我写了《创造》”。可见茅盾对于政治的看法深刻的影响了作品,因此,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也会打上时代政治的痕迹,他们的冲突也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另外,茅盾作品中有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创造》中的娴娴也是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因此也具有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尤其是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父权制与政治

波伏娃在《第二性》写到:“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的一种人类。”可用“父权制”来概括,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性乃至整个社会歧视的现象。从理论源头上讲,父权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来描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权力。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父权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指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且男子居绝对主体地位,女子处于次要客体地位。但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即年老的男性有权支配青年男性,男性有权支配女性。

在《创造》中,君实是娴娴的创造者,他自视对娴娴拥有绝对的占有权,这是君实父权制思想的体现。娴娴从一开始就是他实现理想,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他在过去两年完全统治占领了妻子的思想,他煞费苦心地把娴娴不爱政治、乐天达观、娇羞恬静的性格完全改变,往她脑海里灌进所有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想法,把娴娴创造成留心政治、现实,落落大方的女子。

父权制创造下的娴娴是女儿,是妻子,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说,“女人是被建构的”是男性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竖立了他者”的“他者”。娴娴从来不是她自己,也不是和父亲、丈夫或其他男性拥有平等地位的人。在君实眼中,她就是一个被凝视的“他者”。

二、女性和政治

被看的“他者”娴娴,在思想得到解放,投身政治之后,开始渐渐掌握了话语权,从边缘的地位走到自己人生的主体地位上。她“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遗传的”,从原本认为政治毫无意义,没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变成了留心各国政治,走上了政治的路的时代新女性。娴娴的政治思想从“中正健全的,合法的”政治观念转变为激进的革命观,对政治的认识比以往更深刻了。经历了思想重组的娴娴,在李小姐的引导下真正走上政治之路,成为了行动派。

被引导上政治的娴娴变成了怎样的形象呢?她刮去有着封建等级色彩的“丈夫”二字,桌上放着《妇女与政治》的杂志,要求强烈的刺激,结交了李小姐参与政治活动,不再愿意听自己是按照理想创造的话,“娴娴的心里已经有一道坚固的壁垒,顽抗他的攻击。并且娴娴心里的新势力又是一天天扩张,驱逼旧有者出来。”曾经温柔服从丈夫的妻子变成了追求平等,思想独立,要求参与政治的新女性。尤其是娴娴最后的离家出走般的宣言,仿佛娴娴已经实现了女性独立。但文中有几次隐喻了娴娴的政治出走和成长也许会遭遇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娴娴身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因为社会性别导致了她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如君实所言,“你现在总算是知道几分什么是政治了。但要做实际活动――嘿!主观上能力不够,客观上条件未备。况且李小姐还不是把政治活动当作电影跳舞一样,只是新式少奶奶的时髦玩意罢了。”

女性这个社会身份使得娴娴在《创造》中同样居于权力被剥夺,被统治、支配的客体地位。盖尔・卢宾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说道“社会性别制度并不是脱离历史的、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它们是人类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别制度就是以男性为核心的,是由社会、历史、文化意识所建构起来的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之上的。

茅盾在《创造》中让女性参与到政治中,又表现出女性投身政治的困境,不禁让人娴娴最后是否能够真正谋求独立,投身革命?此外,文章在表现女性与政治的关系时,巧妙的从君实与娴娴在房中所占空间大小来隐喻。原本家里应该是君实占绝大部分的空间,而现在除了南窗下的书桌,“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娴娴的世界了。”这个世界既是指家庭关系中女性渐占有主动权的世界,同样也指现实社会中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的世界。可以说是政治给了娴娴一个出口,让她走入了社会,成为了自己,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员。而固步自封、脱离实际世界的君实,他的领土在现实面前正在一点点丧失。原本就是因为这个动乱的世界无法为他创造理想的人和世界,他才自己去创造。而如今,现实仍旧逼迫他回到现实。《浮出历史地表》一文中,指出“女性成长的标志之一是女性肉体的醒觉,其二是她们确立了对男性的深刻怀疑。”娴娴被创造的过程也是她慢慢成长的过程。“落落有名士气”的娴娴开始敢于表露自我欲望和正视肉体需求的转变,甚至“青出于蓝”,有时都让君实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娴娴成长的表现之一。另外,她对于君实开始产生了怀疑,不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君实的想法和要求,她会反驳,会不愿意听,会摔门而去。娴娴抵抗父权制话语霸权的言行,是她成长的表现之二。

篇9

亚星锚链主营船用锚链、海洋工程系泊链,这两者是船只系泊和平台定位系统的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船用锚链用于船只的系泊,海洋工程系泊链主要用于移动式海洋设施、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等设施的系泊。亚星锚链船用锚链产能达到12万吨/年,系泊链产能达到4万吨/年,产能规模在国内锚链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据国际33%、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产品60%左右出口至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享有盛誉。亚星锚链主要客户包括丹麦马士基航运、日本三菱、美国SBM、美国TRANSOCEAN、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国际著名公司,顾客群广泛而稳定。

亚星锚链与上下游多家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和较强的议价能力,保证公司了毛利率在行业内处于较高的水平。2007年-2009年,亚星锚链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9.96%、17.14%和27.26%,呈上升趋势。

海洋工程系泊链业务将是亚星锚链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2008年,亚星锚链开发出当今国际最新一代的R5系列超高强度海洋工程系泊链;该产品为深海石油开采的关键配套设备。R5系泊链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并于当年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俄罗斯维堡船厂的大额订单,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受益造船行业新一轮井喷

船舶手持订单在2008年到达了一个历史高点,2009年年末,中国企业手持订单为18817万载重吨,占全球38.5%,居第一位。《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到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并且中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随着世界造船市场的逐渐复苏,船用锚链需求会相比2009年有所上升。作为高端产品的海洋工程浮动设备系泊链需求,将会随着未来三年10000亿美元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而大幅提升。

未来五年深水主要钻井设备中的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的建造将获得较快的发展,从而为下游的系泊链厂商带来机遇。此外,海上风力发电、海上采矿等海洋工程项目也处于发展阶段,也将产生对海洋系泊链带来新的需求。

为了突破高端产品市场,亚星锚链在和宝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研发之后,成功推出了R5级别的系泊链,为冲击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篇10

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动力加速向“内”生转变,一些国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纷纷调整发展策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内动力。从我国现有消费率水平看,明显低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差10-2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消费率相比,相差近40个百分点,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而且潜力巨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进行调整,重心从投资和出口逐步向消费转移。国家宏观政策为商贸发展营造了新环境。

2010年经济工作部署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调整结构,突破口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城镇化将成“十二五”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宁波的情况看,城镇化水平正处在向上跨越的关键时期,农村消费已经出现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消费增长水平越来越逼近城市,去年余姚农村消费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市。为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国家在2009年开展了家电、汽车下乡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而宁波农村市场的政策效应更加突出,“家电下乡”共售出家电13.8万台,销售额达2.87亿元,销量稳居全省各市之首。说明宁波农村市场已经在全国率先启动,这将成为宁波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

宁波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0000美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宁波居民消费已经基本完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宁波消费需求升级正在为商贸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从国际经验看,此阶段的消费率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上扬的态势,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去年,宁波汽车类商品销售持续旺盛,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业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39.5亿元,增长31.2%,增速同比提高29.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的井喷式爆发,正是宁波消费需求升级的一个明显信号。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不仅给上海带来加快建成世界级大都市的历史机遇,也将为其周边的城市加速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宁波将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各项活动,包括滕头进入世博会“城市最佳生态实践区”展示、承办世博会首个主题论坛、举办世博会宁波“友谊日”活动、镇海后大街社区入围“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举行世博会宁波宣传周等,展示宁波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享世博成果。

新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为了应对危机,都加大政府拯救力度,但大规模财政投入和超宽松货币投放,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对此,各国已开始减少政府投入、收紧流动性,企业和市场自主恢复的压力加大,复苏的步伐可能延缓。此次危机是全球“需求―供给”结构失衡的总爆发,要完全扭转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各国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调整,这将是一个较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国内看,经济虽总体回升向好,但基本面尚不稳固。国家推出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确保了保增长目标的完成,但并没有改变我国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潜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形势的暂时好转而消失,相反,它们很有可能在危机后的某个阶段里加剧。在全球总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我国依托外贸出口、经济“大进大出”式的快速增长模式受到制约,难以持续,但要真正实现由外需向内需拉动转变,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又任重道远。

为了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密集的刺激消费政策,财政资金也从各方面给内贸工作给予贴补。在政策的刺激下,去年宁波的汽车、家电、住房等方面的消费强势上扬,形成了近年来的一个消费波峰。2009年宁波社零之所以能达到15.9%的增幅,正是得益于汽车消费的大幅增长,从宁波社零的构成看,汽车的销售额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但这些耐用品消费使用周期长,更新换代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刺激效应将逐步递减,特别是汽车和住房相关优惠政策退出后,消费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中国最终消费占C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滑趋势,究其原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及养老等进行储蓄,挤占大量即期消费空间,这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瓶颈。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将重点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方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购买力,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等,但这些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带来根本性的改观。因此消费增长的制约瓶颈在短期也难以实现突破。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开始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负债消费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并进入“再工业化”,增强生产能力,增加国内供给,这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全球总需求也呈萎缩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弥补外需的不足,2009年,宁波率先提出了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宁波名品直销中心的拓市场思路,先后在南昌和重庆成功开设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吸引了126家宁波知名企业入驻,销售额突破3亿元,成为宁波商贸服务生产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一大亮点。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各地把开拓市场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国内,国内的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开拓国内市场的难度将更大。

新思路

篇11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地体现为:研发及技术人员、熟练技工供给不够和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者就业困难并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不够一起并存,农业劳动力结构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制度性根源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普遍存在。区域分割使劳动力的地区迁徙受到了阻碍,城乡分割使劳动力的方位转换受到了限制,行业部门分割使劳动力的交换流动受到了阻拦。同时,不同户籍制的存在也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人为设置的制度所造成的,当初设定这些制度的时代环境与今天的发展不可同日而已,制度已远远落后于现实,所以产生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2.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大转型。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逐渐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教育与市场出现了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理论知识所占学习内容的比重过大,而实践性强技术性高的教育层次始终不高,最突出的表现为轻具体岗位教育而重学历等级教育。并且在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上,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占了大多数,应用型专业因为传统观念中所谓不体面、档次低等狭隘观念的影响,比例低人数少受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过少,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于科研型院校,使得人才流动向更高层次拥挤,而学习具体实用技术的人也不断减少。长此一来造成了当前的教育结果,一方面教育结构的设置不平衡,白领专业重复开设且大批院校以此为招生卖点,造成了人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使得人才集中于理论性、研究性的领域内,面临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受轻视,专业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社会、市场对基础性的人才需求量的加大更加凸显出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主要体现在当前教育结构设置的盲目性、人们对于基础性人才理解的误区上。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浪费了巨大教育成本,人才培养的浪费,更加大了就业和市场需求度的压力,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

1.劳动力需求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所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除了经济发展以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还受其他因为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需求量的增加和就业率的增加并不是同一的。需求量的增加是广泛的需求,将此需求细化,就会发现社会基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量。而我国当前的制度性限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不平衡。用“28理论”来解释的意思就是80%的人才去竞争20%的市场岗位,20%的人才又不能填满80%的市场需求空缺。

所以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并且要维持一段时期。

2.劳动力供给总量会从缓慢增长渐渐走向负增长

“劳动力供给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者总量”。 决定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几十年,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很大,但据第十三、第十四次人口普查和我国人口比例分析,我国人口总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人口增长与死亡率将持平。更远的说,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当人口红利减弱并消失的时候,劳动力供给总量势必会随着这一趋势而缓慢增长并走向负增长。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这就意味着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占的比例加大,年青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那么社会可工作人数在不断地减少,相应的劳动力参与率也在降低。有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不难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劳动力供给会小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此缺口并将随着时间不断拉大。

三、总结

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供求趋势预测的分析能够得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和未来的走向。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境,应该一方面进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培养要加大力度,把握重点和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健全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市场分割,保证劳动力的合理应用和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