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9: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影视文学鉴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背景及现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带有现代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国外企业纷纷涌人中国市场,促使涉外商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地处京津周边的张家口市也不例外,据张家口市商务局数字统计,2006年张家口市进出口总值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2007年上半年,张家口市实际利用外资246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1%,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3.6亿美元,目前已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10余家
这些数据表明,张家口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对外交往活动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能为促进商务活动提供外语服务的专门商务外语人才。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形势下,我校于2003年起开办了商务英语专业,迄今已有4年的历史,经过这四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张家口及周边地区培养出了一批商务英语人才,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国际商务活动的要求。而且,受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仍然存在着问题和偏差,致使商务英语专业"高等职业"特色不突出,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理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2)人才培养方案仍沿袭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现象,课程设置基本上或为原普通大专课程的翻版。3)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4)教学内容不符合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要求,过分强调学科性。5)缺乏与企业界合作,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缺乏市场调研,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商务操作能力的要求。鉴于此,商务英语专业要想办成真正的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理念,具有完善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确定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的是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懂国际商务知识同时又具备商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门外语人才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强调“需要”,即以“服务为宗旨”,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专门外语人才的需要;其次,要突出“职业”,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商务运作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活动操作能力;第三是强调“高等”,即确保学生具有高职高专层次的文化理论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以及张家口本地区的人才需求规格,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能听、说、读、写、译,并掌握商务知识,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适应在各类对外贸易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中外中小型企业中从事秘书、翻译、外贸营销,管理等工作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构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所遵循的原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
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我系制定了构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注重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高专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这就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设置要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在充分认识本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既要注重学科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课程的设置要以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为基础。通过相对稳定的职业基础课来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通过广泛的针对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能力要求所进行的市场调研,设置职业技术课,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强化课内训练,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组成的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3.语言应用能力与商务操作能力并重的原则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应具备熟练的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又应具备必需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这一目标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所体现的特殊性: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的特点,既不能因重视商务操作技能而忽视了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因过于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前普通专科学校只注重培养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职业技术课来增加学生必须的商务基本知识,提高商务操作能力;其次,将原来的语言基础课: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改为商务英语课程,即: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语言技能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进行,使语言技能与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4.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加强课内实训,建立校内商务英语模拟实训室;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组织英语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英文戏剧表演、英语角、商务模拟等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将校内的教学延伸到校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5.改革创新与坚持优良传统相结合的原则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动态的管理,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地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办学多年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在学生中广泛推广的外语学习的“法宝”:坚持晨读;坚持背诵;坚持听说领先;坚持英语演讲;坚持戏剧表演;坚持大量阅读;坚持翻译练习;坚持弄通语法等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及由此而确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安排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根据该专业设计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其中公共课6门238学时,占17.5%;职业基础课8门763学时,占56.1%,职业技术课6门192学时,占14.1%;选修课5门167学时,占14.1%;理论教学总学时1360学时,其中必修课1193学时,占87.7%。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等)和英语文化知识(英语国家概况和文化)以及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工具性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必备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知识以及商务、管理、文化知识)。这三个部分中,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为重,它强调基本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这三个部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以此更能适应国际商务运作,对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工具性知识要求,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求以掌握业务知识为目标,强调实用性,这样使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既具有对外贸易和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又了解商务知识,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对跨学科的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体系在正确理解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对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院校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要达到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相对独立的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组成的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语言基本技能和商务操作基本技能,技能培养由主干课程实践部分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国际商务基本操作技能。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课程可以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授课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如综合英语、口语、听力、翻译、外贸函电写作等课程中实践操作比例更大。超级秘书网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通过课内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系列外贸实践课来完成:安排学生进行商务活动模拟训练,内容涉及进出口贸易、商务函电写作、涉外礼仪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专业应用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以及为外籍教师提供的生活服务,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对外交往的能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短剧、英语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主要由毕业实习来完成。毕业生在掌握上述前两个层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到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实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与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返校后写出实习报告,参加实践环节考核。在整个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操作技能相互渗透并贯穿始终,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逐次递进,互为交叉,互相渗透,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宽的办学途径、不断优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写作论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上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视听媒体、通讯工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地开展教学整合,在实践中体验着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的整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在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辩证地思考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被引入,一方面,展示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完成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有关课程信息到网上,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个人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整合适应了提高学生全面信息素养的需要。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提高了自己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切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
2005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电子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实践的开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而逐步完善的。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到网络课程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育技术提高过程,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的过程。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电子商务英语以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为教学脉络,其英语语言教学必然要拓展到专门用途,如计算机、经贸英语等多方面,课程必须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英语课程。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需解决语音学习、模拟或创设虚拟的商务交易过程等问题,为此,我们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丰富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多媒体课件汇集多种素材(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扩大了教学空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为了解决课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需求,我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包含在线学习、辅助资料、辅助学习工具等。其中,在线学习主要包含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教材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教学中需要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等;辅助工具包括学生的自我测评系统、电子答疑系统等。为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方便还专门开设了讨论区。通过网络课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藉由网络课程提供的各个功能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评,查找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网络课程所提供的讨论区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使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题学习资源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讲解的知识较多,涉及计算机、网络、经济与贸易、英语等多方面知识,但授课时间较短。如何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成为制约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们积极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学习平台。”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写作平台和专题讨论区,为学习者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能够获得大量的有关语言与文化、计算机网络、经贸以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原始英文资料等方面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积极采用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的教学评价经常依据期末测试成绩评定学生电子商务英语掌握的情况,而形成性评价打破了考试的时间限制,能够依据学生的要求随时进行测评并给予反馈,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包含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应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商务英语网络课程提供了在线的各单元测试,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学生未达到学习目标,网络自评系统能够给出相应原因并给出建议与答案。
评价后应给予相应的鼓励语言以调控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从而保证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另外,网络课程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学生进入学习系统的所有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记录了解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不只是依赖网络课程提供的评价系统,在这里现代网络通讯工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忽视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长时间的对比、反思,总结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以利于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便利,也反思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的不足,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知识的多元化与教学控制在以
往的教学中,教材与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通信工具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未经加工的信息涌向课堂教学,更多新观念、新思想融入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来源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导致大量的知识涌向学生,自主性较高的学生能获得更多有效知识,而自主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能无所适从,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对知识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控制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与理性思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是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的,当不同的信息涌向学生时,怎样过滤对教学不利的信息更有待深入研究。超级秘书网
2.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成为客体或附庸,导致教与学相互隔离,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和发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可以自己调控教学进度,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分析。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清楚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格,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传统教学媒体与教学工具的作用尽管现代媒体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要想对教学效果实施更高效的控制,必须把学生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同时,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备了计算机及联网,因此有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在现行的教学中完全实施,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工具还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是能带给人们便利的,但也应该认真对待传统的媒体及其作用,不能走入“技术至上论”,而应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既要有效又要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2具体的教学手段
2.1利用外教资源强化口语基于这个原则,院校应加强外教的引进,吸引从事各个专业的口语教学的外教资源,形成体系,使对其管理规范化,形成校方-院系-教研室-外事干事的管理层面。通过外教课堂中的教授使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形成语感、丰富知识、增强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2.2多利用多媒体资源除在多媒体课室的授课,尽量优先安排视听说、外贸函电、BEC商务英语资格证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语言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另外教室为学生准备一个在线英文学习网络平台,并保证应用手段的实时更新。此外教师在排课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充分的保障。
2.3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①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手段,加强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主要策略如下:A.建立一套切实以英语活动为依托、以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B.大胆探索外向型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②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使实践环节体系化,进而形成课上动手实践、商务模拟实验室、实习场所三位一体实践体系,包括:A.主题讲授及教研法。邀请相关的行业专家和业内精英做讲座,使学生对未来竞争的岗位有比较明确的认知。B.实训法。通过实训技能的演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岗位技能。C.模拟法。利用商务谈判模拟教室和商务操作实训、见习软件,有效开展相关进出口业务的模拟训练。D.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网络、实际中出现的进出口业务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通过研究性的教学法一一分析讲解,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2.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性的补充定期邀请院校外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进行专题专项讲座或指导,定期开展商务英语技能活动,如英语知识竞赛、商务技能大赛、商务口语大赛等,以便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上的商务往来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商务英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商务英语专业的热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述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商务文化素质的提升,最终导致学生在商务活动中无法有效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甚至无法理解常见的商务英语词汇。为了提升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商务英语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动态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商务英语属于语言类学科,但是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即语言使用场所主要为跨文化的商务环境。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二者存在着辨证关系,首先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其次,如果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那么就能蚋加熟练与准确的应用该国家的语言,反之如果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那么就很容易用错语言,有时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商务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商务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商务文化的了解程度。
2.商务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在商务贸易上的表现也极为明显,首先各国在风俗传统、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商务往来的过程中,贸易双方通常对细节较为关注,对同一问题合作双方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果差异化的思想累积过多,就会对贸易互动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在商务价值观上中西方也有差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集体主义,注重对整体利益的维护,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我国谈判代表一般需要对集体进行交代,最终结果由投票等民主方式决定,而美国、英国等则将决定权全权交给谈判代表;最后是在经验管理方式上,由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各国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各国的贸易形式、合作方式等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3.商务英语的教学现状。在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仅注重对学生词汇积累、词汇理解、语言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却忽略了语言环境、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致使语言与文化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在贸易往来中学生以中式文化习惯或思维与合作方进行交流,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冲突与误会的发生,影响贸易合作的效果。因此就教学现状来看,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商务英语课程动态实践教学中培养商务文化意识的方法
动态实践教学即根据学生年级、学期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实践培养方案,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商务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高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翻译、双向口译、商务法、商务金融、电子商务实训等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英语实践、商务实践以及电子商务实践三部分,这三部分实践同步进行,保证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当贯穿实践教学的始终。
1.构建全面的商务英语课程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1)师生互动模式。商务英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商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形成良好的课堂实训氛围,在情境表演中,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然后对学生实训中使用的不符合西方商务文化需求的语言予以纠正,加深学生对商务文化的理解,长期的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素养。
(2)人机互动模式。仅凭在课堂上的学习与实训,学生的能力是无法满足实际的商务需求的,因此不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实训中,否则很容易出现差错,继而影响企业贸易的顺利展开,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应当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与软件,并建设专业化的模拟实训室以及语言实验室。商务贸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不可能轻易让缺乏经验的学生参与实践,此时人机互动模拟就显得极为关键,计算机具有智能化特征,能够与学生进行商务英语交流,同时软件严格按照实际的商务需求进行设计,因此其语言使用与商务文化相符合。长时间进行人机交流,学生的商务文化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校企互动模式。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趋势,校企互动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首先,企业具备大量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人才参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其次,企业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训场所,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挂岗锻炼,从而提升教师的能力;再次,企业可以适当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让学生可以深入到商务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商务能力,并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商务文化在贸易交流中的作用;最后,企业可以从院校中挑选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使企业的人才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
2.把握商务英语课程动态实践教学开展的关键点。
(1)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无论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还是校企活动模式,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专用经费。学校可以设置专项科研资金以及实训基金,专门用于动态实践课程的建设,除此之外,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双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实习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好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学校负责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与技术资源,而企业在负责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学生或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训时,企业应当支付一定的报酬。
(2)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学习的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外,还涉及到了众多基础性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提升的有效性,学校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将非专业性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的缩减,增加专业性、实用性强的课程的课时,将就业优先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当课时增加以后,教师除了可以增加实训时间外,还能够将商务文化的学习引入到课堂上,可利用众多课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对商务文化的认知。例如,泉州高职院校就对自身的课程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英语类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调整为1:1,将商务实践类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调整为了3:2。
(3)加强相应的设施建设。设施建设也是动态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与保证,课堂实训中,教师需要用到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在人机模拟实验室中,学生需要利用智能化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进行实训。为了保证各项实训活动能够有效展开,学校应当加强相应的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软件如单证操作模拟系统与进出口操作模拟系统等,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动态实践教学中培养商务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
(1)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为了保证商务文化内容能够有效的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应当树立商务文化意识,能够根据商务环境的不同改变英语交流方式;其次,教师应当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商务文化的内容有效的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商务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应当具有调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促进学生商务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与考核,与企业展开合作的学校还可以让教师参与挂岗锻炼,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参与真实的商务贸易活动,加深对商务文化的感知与领悟,从而更好的对学生予以专业性指导。
(2)在课程中导入商务文化。课堂是学生了解商务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对课堂时间予以有效利用,将商务文化导入到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从文化层面上对语言内容进行讲述,以“狗”这个词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狗”通常含贬义,代替坏人、坏事,如狐朋狗友;而在英语文化中常以“dog”一词表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等。商务英语与通用英语在使用中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需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如“保税区”,普通语境中可将其翻译为“tax free area”,但是在商务往来中,这一词语很容易被误解为“免税区”,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应将其译为“bonded area”。
(3)丰富教学方法及其形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感受商务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商务贸易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话,开展虚拟商务贸易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或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或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在外商接待环节中,接待者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sir.You’d better have a rest.Since you are old.’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客户的不满?”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将充分了解商务文化意识在商务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
(4)开展多样的跨文化训练。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文化差异分析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企业实训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错误影响贸易活动的顺利展开,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参与商务翻译等基础性的工作,在对商务文件翻译时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商务能力与素质。
结语:商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它体现在国际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果在贸易活动中,合作双方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那么就很可能出现文化障碍甚至是冲突,为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商务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使之能够有意识的避免文化冲突。商务英语专业应当不断完善动态实践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实训中切实的感受到商务文化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商务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赵迎春.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全国较为有名的独立学院,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实用而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开设了体现“涉外”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现将我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 中英文双语教学
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讲授,但是有一定区别。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文忠副教授的定义,“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全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师能够坚持在讲授、板书、讨论等环节使用英语授课,除少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只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使用英语讲解课文,在分析难的专业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的时候采用汉语补充说明,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商务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公关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总的开课原则是,入门、听说、写作、阅读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教育教学论文,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日后的进阶课程做准备。谈判、翻译、公关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小班上课,4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合适的,达到了开课成本和教学效果上的平衡。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个课时,一是能够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其他的商务英语课程。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看,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权威性、实效性占优,语言也更地道,但是难度偏大,关注的也大多是外国情况教育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中英文对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句和段落结构,但是其难度过低,英语占的比例偏少,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选用。以英文为主带有中文注释的混编教材难度适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对一些较难的术语进行适当注释,适当降低了难度,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务英语教材,包括《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和《商务英语翻译》,难度适中,既能使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让他们熟悉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水平。
4. 优化软硬件设施
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院在安排教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因素教育教学论文,选拔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且有一定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为了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招聘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复合型教师,同时选派本院优秀教师继续深造,以适应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未来我院计划投资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的办公和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种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相信通过提高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力,一定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5,(S1).
[论文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高校影视课程创新 人才培养策略
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指文化本身所张扬出来的那种创生力量。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创生力。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既是文化生成发展的起点和动力,也是文化展开自身的目标与归宿。考察文化软实力,决不能忽视“人”的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起点和目的,并以人为根本动力。所以,全面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奠基任务。高等院校是直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而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影视课程是普通高校的美育课程之一,它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又是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因此,探讨影视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借助影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
在当今这个被称之为“消费社会”的时代中,似乎一切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所谓“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视觉愉悦和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视觉转向”中,图像性因素彰显出来,甚至凌越于语言之上,获得某种优势。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也已经占据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对海量的良莠不齐、内容芜杂的影视作品,如何鉴别、筛选,成为一大难题。在影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土与外来消费文化的来源和审美价值,从而构建省察己身和包容他者的审美文化。因此,借助影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吸纳力和包容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途径。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对美丑、真伪、优劣的鉴别,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
借助影视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视觉理论素养培养。教师要通过影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有关影视的基本理论知识。视觉理论包括电影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影影像、电影色彩、电影声音、电影蒙太奇、电影场面调度、电影风格、电影叙事和电影类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的理论知识,还有电影鉴赏和批评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结合具体影片的观看、讨论,逐步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与评价能力。
第二,审美素养培养。审美素养培养包括情感培养和审美培养两个方面。情感培养,通过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角色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培养对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尤其重要。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很多大学生情感冷漠。教师要充分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培养,通过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与真假,对美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第三,文化省察素养培养。通过中外影视经典作品的观看、讨论,重检其优劣,重估其审美价值,通过比较、鉴别,构建大学生省察己身和包容他者的审美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并且讨论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如何看待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消费强势文化。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视觉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观察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还对思想意识与世界观的形成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看”的习惯,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影视课程的直观性、娱乐性、审美性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媒介和途径所无法企及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影视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鉴赏、对比,引导大学生借鉴他国文化反观自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
二、借助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辨力
(一)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
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可归纳为“问题探究式”。所谓“问题探究式”,就是在传授有关的电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参与电影鉴赏与研究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就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参考;教学形式力求灵活多样,采用小组研讨、师生互动、辩论等多种形式。
以电影理论的教学为例,首先利用有关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然后有选择地播放中外经典影片,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鉴赏。例如,对黑泽明导演的影片《罗生门》的观赏,主要侧重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以及蒙太奇的表现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樵夫进山”这个片段,从镜头、景别、画面内容、音响四个方面详细记录,反复地播放多次,然后讨论导演黑泽明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何特点、艺术创新在哪里、艺术表现力怎样等。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不但获得电影鉴赏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师尽量做到每放一部电影都落实一到两个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并引发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除了课堂内的实践,还应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剧本,关心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并为之做出贡献。
(二)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之特色
1.人文性。影视艺术鉴赏课是美育课程之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突出美育,让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对人类与社会的人文关怀。
2.区域性。教学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创作影视文学作品,逐步形成以本学院中文系为主体,整合本市文化创作资源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影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
3.专业性。体现中文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中文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文学创作和对剧本、剧情、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影视艺术的认识。
4.创新性。首先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内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辩论等形式,课堂外采用课题组、课件制作小组、文学社团等形式;其次是研究的自主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研讨法、探究法等;第四是教学的开放性,跨学科交叉渗透,打破学科的界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打破师生的界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打破环境的界限;第五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通过多种活动课程,指导学生研究,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与研究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三、借助文化产业项目培养大学生文化创生力
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迫切,而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一个实践的平台。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地政府都在纷纷打造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的今天,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借助当地文化产业项目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不失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梳理与探究”版块的整理及分类
人教版教材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梳理与探究”板块教学研究从内容上说分作三大类,第一是知识类,第二是能力评价及运用类,第三是鉴赏类。
(1)知识类: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2)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3)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教学板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收集梳理――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碰撞创新――整合提升”。什么是任务驱动?那么对每一类专题如何指导?采用什么样的任务驱动方式呢?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课不仅有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助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活动教学中为了实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目标,出来要遵循自主合作、策略评价的原则以外,还要落实到每类主题常用的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知识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知识类包括――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案例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课下调查自己的姓氏来源――探究思考姓氏寻根的热潮(撰写小论文)――汇报总结
任务驱动一:课前积累
1.关于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百家姓》。2.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自己姓名所用汉字的意思。3.了解本姓氏的起源与杰出人物。
任务驱动二:课堂展示
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任务驱动三:课后提升
1.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2.用一幅对联或两个成语评价自己的名字。3.收集你整个家族自豪的人,尝试为其中一位写个小传。300字左右。
对于知识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问题式的指导方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自主积累。如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运用、成语的结构、成语误用示例、成语文化、外国成语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积累的方向。
三、能力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
案例1:“奇妙的对联”任务驱动
社会调查示意图:
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春节文化调查方向――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全高中部进行汇报
对于能力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式的指导方法。格物致知,操作能力就在调查中得以实现。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鉴赏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案例:“走近文学大师”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析内容――提出问题,挖掘任务;探原因――分析问题,分解任务;寻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
1.给出书目,学生先读完,评价书中的内容、语言以及作者传达的价值观。2.以某一话题为线索,作品详解。3.观点提炼,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讨论,对比阅读,写出小论文或读后感。
如:文化观
阅读书目《论语》、《中华文化精神》、《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文化苦旅》、《孝经的礼运》……
学生阅读其中部分书籍,可谈全球文化,可谈中西文化的对比。对于鉴赏类任务驱动,主要是展示探究路径,确定探究任务,对比阅读梳理观点的方式。这样共10个课题,将阅读与高中生应该树立的观念融合,既解读文学作品,也将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总之,梳理与探究活动课运用了任务驱动之后,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找到了探究的路径,明确的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维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吧!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孙春成著.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影视与文学更是休戚相关.影视作品源于原著而又不同于原著,而这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影视大餐的“营养”,使之为教学服务,对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通过观影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当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都开设有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常识等,但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实施教育的目的。而影视欣赏课由于利用逼真的影像画面,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蕴藏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爱和反思,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感人的道德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鉴于目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影视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多种多样的影片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人文素养的强化。
影视艺术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视艺术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也要考虑到国家对影视的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开设有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分析影视艺术作品,进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为今后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影视艺术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普及影视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组织课堂观摩、开展讨论会,撰写评论文章等。要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影视艺术本身来讲,我们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电影200多部,各省基本都有上星电视台,各种栏目争奇斗艳,花样翻新,其中不乏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如人物访谈类(《鲁豫有约》、《人物》等栏目)、学术讲座类(如《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和娱乐益智类(如《幸运52》、《开心词典》、《星光大道》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也必须有重点、有分析地进行。既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教育大学生,又要防止错误的观点误导他们。
从学生来讲,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常识,懂得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分成一系列的专题进行,如艺术审美教育专题、传统与文化教育专题、科技与社会教育专题、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专题、伦理道德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法律或经济基础知识教育专题等,分别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得到审美教育。从学校来讲,利用影视艺术营造适当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氛,通过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举办“影视艺术知识讲座”、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以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思想熏陶,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人文思想的熏陶要贯穿整个“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但它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还应当立足“影视艺术”,科学地整合影视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对影视艺术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影视艺术精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观赏和写作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人文精神内核。这就不能停留于看看影视剧,写写观后感,而是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语言和拍摄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等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而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兼顾影视艺术鉴赏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写作的机会,这样的影视艺术鉴赏才能在增强提高学生学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整合影视艺术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进行影视艺术授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影视艺术的语言、技巧,能够分析解剖每一部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课下观摩,因此课堂内容组织必须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影视课程当成一般的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教师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学生讨论有关的影视语言、技巧和作品主题、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般来说,“影视艺术”课时比较少,多是一个学期的设置,它不属于专业课,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的知识辐射性,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学有一个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
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施训练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相关影视资料;撰写评价文章(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画面、声响的评价解读);自己编写剧本,了解影视作品写作环节;自己动手实践拍摄DV了解拍摄技巧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总之,影视课程要将本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观看的一点一滴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保证,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程度又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学习抱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情感应当是学生自觉行为的体现,但也是我们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去促进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可以发展的,也是可以泯灭的。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而且是正常性的关注,那将能够获取学生学习情感的第一信息,以此作为关怀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对文本存有兴趣上的差异,有的喜好文学作品,普遍的对说明文、议论文缺乏一定的兴趣。应当说这些方面的情感因素同样属于我们所必须关注的范畴,因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百花齐放的,而我们学生只有在百花齐放中才能去采到许许多多的花,酿出更多的蜜来。
二、教师关注眼光须锐利
作为老师需要经常性地察言观色,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亦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所流露出的学习情感。当然也有的同学不予表达,抑或是不善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也经常注意到,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往往极不愿意去表达。经常性的语无伦次致使其产生诸多的腼腆心理,尤其是在创造性的阅读鉴赏方面――一般说来他们的感悟力有限,是不大体现出创造性的。即使是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亦存有诸多弊病,因为他们总以为自己无需再去做任何的努力。这是因为我们在做着比较多的关注全体的事情。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学生的表达,思虑学生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去思虑他们对阅读鉴赏的喜好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4 [本刊网址]http://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专业的要求是重要原因。其中,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文本细读为基,泛读为纲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来讲,培养目标并非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所以课程定位也应与中文专业相区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以作品选讲的方式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安排上,应减少“史”的内容,以文学阅读为主,“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
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品,量多不说,单篇的篇幅也长。这给教学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课堂容量与作品量的矛盾。如果求多求全,有限的时间里每部作品只能泛泛而谈,其弊端是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戏文专业的学生本就较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阅读量少,对文学的兴趣不高,且现当代文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年级,作为初学者对文学鉴赏的路径并不熟悉,泛读不如细读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逐步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理论与方法。
以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为例,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值得讨论。例如潘先生一家到上海下火车后,因为人多一度走散,叶绍钧仅用寥寥用数句描绘了潘先生的形容情态,却非常引人寻味:“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不可能有逃难的经历,但都从电影或电视里获取过间接经验,或者有在车站、商场等人多的地方与亲友暂时走散的经验,设身处地或两相对比,不管是程度高或者程度低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一般同学都能够感受到他对妻子孩子的浓厚感情,肯定他的家庭责任感。此后教师再略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潘先生“灰色”人生的成因,学生即能感受到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又能反思潘先生作为“教师”与“知识分子”性格上的缺陷与社会责任感的不足,从而思考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与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种细读的方式,利于程度好的同学在预习自学后进行二次思考,程度差的同学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课程而厌学。即便是对文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没有阅读原文的情形下,也能够慢慢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因此喜欢上文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非再单纯为修学分而完任务。当然,单篇细读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文本细读之前,可先对作家生平创作等背景知识稍作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家有虽简单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纲要性的印象,为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也为学生解读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人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人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三、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
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人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