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篇1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它除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以外,还应该具备实用价值,并且实用价值应该是其核心价值。但我国目前的科研成果往往欠缺实用价值,科研成果市场化率非常低,而且途径单一。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视,加快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步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科研成果市场化的现状

1.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周期长、转化率过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诞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场化的转化也随之复杂,这就使其转化周期长,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然而这些途径往往很少和实际相联系,而且过于形式化,不具有专业性。

二、制约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意识。科研部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其主观意愿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科研部门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缺乏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重视。而且一些科研机构缺乏奖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主动性。因此,必须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使科研人员从意识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2.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制定,导致科研项目缺乏针对性、与市场相分离。 另外,科研部门的理论性探索比较多,实践性研究比较少,研究多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较少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应。科研部门与企业、市场信息不对称,致使产生的成果或先进有余而实用性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3.一些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实践素养。有些科研人员只是重视理论学习以及理论研究,无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场化转变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三、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科研部门的领导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树立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室建设协同发展。同时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改变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论文、提职称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科研的目的,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科研人员人生价值的最大统一。

2.结合现实需求,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首先,科研过程要注重市场导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然而为了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就必须从项目源头入手重视市场需求、吸收企业参与研究,搭建部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企业联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场动态。除此之外,成果鉴定过程中也要完善工业性试验,使科技成果具备实用性、新颖性、效益性及理论上的科学性。只有把市场需求与学科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科研过程与生产效益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积极利用技术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结语

杨振宁曾说过:“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但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保证。

但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市场化的过程十分的漫长,缺乏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是科技成果发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部门要更加重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尊重市场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秋靖;浅述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构成和特点[J]管理观察;2009(14).

[2] 夏季;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J]当代经济;2009(18).

篇2

关于科研效果研究起步较早,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带领众多学者对科研方式、成果评价、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当今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国国力的主要因素,科研方式的创新在我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因而只有各类相关因素互相配合才能构建比较完备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系统。Andylaw(2010)认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1〕,JamesLee(2011)同样认为技术创新的构建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技术创新需要实际应用到现实生产中〔2〕。与科研项目密不可分的主体就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黄维(2012)基于当前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使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论述了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各方的支持〔3〕。萧强(2012)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鼓励和优化措施对整个社会的科研进行推动〔4〕,常在(2006)也认为应该通过创新科研模式推动社会发展〔5〕。杨睿(2012)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应当以产学研协作作为重中之重〔6〕,科技成果转化正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最终表现形式,徐言生(2011)也指出科研工作的加强可以通过学校整体统筹发展,并通过专业的组织形式指导高校的科研项目能够推动高校科研实力发展〔7〕。魏海燕(2012)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项目的研究状况,指出我国高校科研方式存在问题,并指出需要完善科研体系提高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8〕。纵观国外学者的科研成果,早已摆脱了基于SCI的科学引文计量的制约,逐渐迈向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的实际应用,而我国的科研成果仍然转化率不高,我国虽然科研成果较多,然而能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却较少,需要在科研过程中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以及管理。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转化过程要素分析

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推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3类,即:①权属因素、②资源因素、③意识因素。权属因素:即科研项目成果法律权属的清晰度;资源因素:包括政府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以及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等;意识因素:包括科政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程度、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科研部门建立的内部科研氛围、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等。

2.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关键因素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对影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层级分析法(AHP)分析相关的关键指标,此方法的优点就是具有严谨理论性以及容易操作性,同时其建立于定性的确定因子权重基础之上,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普遍使用的科学方法。层级分析法首先要建立影响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构建判断矩阵后,进行矩阵特征向量的计算,通过最大特征值获取特征向量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即为权重数值分配。依据前人研究的结论,可以得出3个指标:A1、A2、A3,这3个指标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同,都为1/3。在资源因素的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这几个二级指标中,科研成果转化的外界环境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因此在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后续的成果转化管理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比重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才基础,是保障成果转化管理的内因;而其物质保障则是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专业化更加重要,更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能力略为重要;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较科研机构专业化人才所占比例略为重要,其原因是科研成果形成的前提为相关机构的综合实力,也即专业化人才工作的基础。因此,资源因素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意识因素的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科研部门自身建立的科研氛围以及政府对科研项目支持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几个二级指标中,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视程度决定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外界的宏观环境;而科研部门内部的氛围则传达了科研机构内部科研成果转化在的基础;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显著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转化。综上所述,可得出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程度最为重要,而政府支持科研项目连续性的重要性位居第二,科研部门本身氛围的构建相较前两者较为不重要,众所周知,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主要由于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各个关键性因素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3。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在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关键因素中,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有3个,即:①科研项目成果的法律权属、②政府投入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③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所以以后加强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的管理和设计过程中,政府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专门性的法律指明科研成果等的明确权属;同时应当通过持续投入科研项目的资源给科研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强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的大范围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并完善科研过程的设计与管理。

3结论与对策

3.1科研成果多样化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规模的专利,但是大部分专利都是闲置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为3种:①专利技术十分成熟,且有“成本-效益”的生产经济性,然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专利无法及时投入生产并进行使用;②专利技术并未成熟,可利用性低;③专利技术较为成熟,然而并不具备“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知:第一类原因高达50%,第二类为40%,而第三类剩下的10%〔9〕。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即通过多种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具体如下。

3.1.1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科技需求间的交流联系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有40%以上的高校专利需要及时进行推广。而这些技术成熟的专利目前并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的存在,更无从谈起充分理解与应用,而更多的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持保留态度;同时高校本身也并不进行自身的科研成果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所以为了促进此类技术成熟但由于校企交流较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科技成果,应该推动校企之间的科技联系。而政府正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其应当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媒介,构建推动科研信息交流及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平台,强化交流联系工作力度的力度,系统化交流平台。

3.1.2深化研究提升可转化专利数量我国高校专利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很大部分由于专利的可转化程度低,专利可转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其本质是由于这些专利因资金、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中间试验,而这种现象的普遍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科研人员在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利。而由发明专利至最终应用的环节也很多,其关键环节是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中试基于实验室的技术数据、方法以及路线,通过工业生产成熟或较为成熟的工艺装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并验证、校正或修改实验室的结果,准建建立整套可以投入生产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10〕,可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生产铺路,而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试的轻视以及重视本身难以评估也导致中试环节在我国科研过程中缺失。

3.1.3拓宽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部分专利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性,然而由于实施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导致这些高科技成果不能投入实际的生产中。而这类科研成果就需要国家来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仿照国外类似的政策进行。但是国家的科技财政补贴显然不能解决此类技术推广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政府财政规模的客观限制,难以支持所有类似科技推广项目所需支持,除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意义或符合国家长期发展。因此,此类专利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或小规模实用技术存在,以备未来急需之用。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必须果断中止此类项目的继续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找寻另外经济效益好的类似技术。

3.2强化科研成果实用性正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制约并非因为专利实际应用率低,而是专利产出率过低。而这表示我国高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选题缺少应用指向且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不够。对此,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应该肩负较大部分的责任,正是由于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确,常常发展为仅探讨学术问题并不涉及实用性问题。基于此种原因,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应当加入实用性相关问题,从开始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激励科研人员向实用性方向研究科学问题,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学术层面。

3.3科研模式创新基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基本结构:组织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各个节点与阶段间层次分明,次序井然,但是这也造成各节点在时空与产出数量上发生沟通交流问题,导致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换而言之,正是由于传统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本身固定的形式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若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便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篇3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科教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因此我国的很多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组织优秀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研发。我国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上的成绩还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科研成果最终是需要工业转化的,工业转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检验科研成果的最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但是我国的科研院所在工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非常的顺利,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瓶颈。现在困扰我国科研院所进一步研发创新的不是研发经费或者是研发难度,而是研发成果的成功转化率。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成果转化必须向深层次的领域迈进,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科研院所处理上述的问题。我国科研院所必须向产学研结合,多途径创新机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有效工业转化,突破科研成果的转化瓶颈。

1 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重视理论研究,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这样能够有效的,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但经营型人才缺乏,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优质的科研环境,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其中,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科研证书完全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完全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多模式,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J],当代经济,2013(3):92-93.

[2]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8.

[3]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6-50.

篇4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以日本为例,日本素来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为尽量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的时间,日本政府一方面设立一些特殊机构,在科研成果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另一方面,还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法律,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科技成果。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尽管如此,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成果产业化环境不完善

在我国,尽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但由于以前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很难转变,科研成果产业化仍然是举步维艰。除了观念的问题外,宏观投资的不足,政府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大环境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成了阻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瓶颈。而且,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地域性比较明显,东部地区更加重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次之,各个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甚至是人才的流失。

2.2 科研成果产业化投入有限

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经费有限、人员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而另一方面,在部分研究院所,由于经费的困扰,只是为了吃饱饭而抓那些眼前能见效的项目,而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后劲不足,这势必影响后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另外,由于目前企业普遍效益较低,即使有的企业有科技投入意识,但缺乏足够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虽然对新技术的需求期望值较高,但苦于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使高新技术难以在这里得到转化与推广。

2.3 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较弱

目前普遍存在着成果买卖双方信息不灵,沟通渠道不通的问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无人知晓,企业接受方需要的成果却不知到哪里去寻找。金桥没搭起,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与推广难以实现。可以看到,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从此入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以重视。

3、科研成果产业化对策

3.1 更新观念,营造有利的环境

首先,我国的政府机构及一些相关单位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大力的推行一些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等。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代企业具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畅通的市场网络和高效的主体功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现代企业的结合,科研优势和主体功能的有机衔接,可以大大缩短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周期。最后,政府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宏观指导。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指南,让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明确一个阶段内的可用技术、淘汰技术、可替代技术、限制技术、提倡技术、重点推广技术等等,帮助企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

3.2 加大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我国推广经费只有研究开发经费的1/300,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开源节流,加大科技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投入,努力做到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应考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贷款机制,每年从技术改造费内划出2%-4%的贷款,金融部门另行挤出一部分贷款,重点安排和支持与产业、产品结构相适应的科技转化项目。企业可以提取产品销售额的2%-5%的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各级政府在每年的科技三项费用中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拿出一定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条件具备时,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对因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可给予补偿。尽量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资金。总体上要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3.3 大力支持中介环节

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市场,充分发挥中间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大力扶植和培育技术市场,建立重点的上规模的固定市场。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使其真正成为开放、竞争、有序、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这将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转化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化服务行业,加强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支持,在科研工作者与企业间建立一个桥梁和纽带,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4、结束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既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源头的需要,更是形成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更是中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中国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之协调发展,达到推动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8-01

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提高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企业科研费用投入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例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如何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

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含义

1.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纵观国外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无论是利用“科研中介”推动转化的美国模式,或是以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来促进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日本模式,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研,并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的德国模式,在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外力刺激和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措施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目前形成了企业自主研发转化、科研成果的购买与转让、委托研发、产学研合作开发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2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无论是何种模式的科研成果转化,都应该遵循以下特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其实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将试验阶段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整体性,其过程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应包括人员、管理、资金等多方面因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2.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主研发意识不足

从现目前的情况看来,许多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尚缺乏自主研发的意识,只一味强调技术引进,不能从宏观意义上理解科技成果转化,导致企业竞争力受到制约。尤其是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仅仅依据决策者的主观拍板与经营经验来进行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前期研发,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严重缺乏市场可行性,生产的产品没有消费的市场,同时也不能为企业产生足够的利益。另一部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缺乏对技术的消化和掌握。相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在引进一项技术时,平均会投入三倍左右的资金对技术进行开发与消化,进而加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而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引进设备的阶段,缺乏对技术的进一步投入,也没有引进专业人才的意识,使得对技术的进一步消化和创新受阻,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长远战略。

2.2科研合作中的信息流通障碍

在我国以及初步形成的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中,技术要求掌握程度、销售信息的了解程度等关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其突出,大大降低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同时相比美国,我国的科研中介服务质量低劣,缺乏成熟的市场调研信息和技术评估能力,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咨询中介服务;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一直是协调不清的问题,企业和科研单位对技术价值的评估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出现纠纷。

2.3科技孵化器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孵化器已初具规模。政府在企业孵化器的搭建和调整工作上已作出一定努力,大多数企业孵化器在硬件设施和收费标准上已经较为完善,但只有极少数孵化器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由于大部分孵化器由政府主导建立,其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也缺乏专业的技术评估管理能力,降低了孵化器的服务质量。

3.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3.1 建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前,充分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避免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带来的损失;同时要注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以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等重要指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同时要建立市场导向、科研成果开发、生产、产业化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模式;除转化机制建设以外,还需要建立科研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用联合参与、人才借用等方式引进其他科研单位的研发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要建立利益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在科技成转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时,要注重能力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技术人员,还应有管理、运营方面的人才,确保正确的科研导向。另外,在引进外部技术时,要灵活运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让。

3.2 完善产学研科研合作体制

在对现有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进行完善时,可以考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将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尤其是行业内的标杆型企业,要起到带动产的领头羊作用,一方面可以弥补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行业交流,共享科研成果,增强行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产学研信息的不对称问起,高校等科研单位可以通过外派人员等多种方式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等方式加强信息互换,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

3.3 落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

纵观成功案例,政府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地政府在制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政策时,除了完善孵化器的管理,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和引导以外,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简化贷款流程,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资金;同时政府应该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正当利益。对于迫切需要进行产业改革和技术引进的地区,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企业生存的重要主题。在部分产业过剩、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的今天,唯有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进一步需求。本文仅为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提供了一定参考。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06-02

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并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角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理论课程与社会上所需要的能力相脱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地加剧,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是目前各个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

一、高校教学现状

高校实施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即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教师看来,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在有的高校看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讲授和学习为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演变成机械的和灌输的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在乎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而并不在乎学生是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也不重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现在一些高等院校,学生由内力促进在课堂上学习的人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所以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时高校学风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有些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其余同学只关注能否及格、能否拿到学分。课堂效果不好,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授课教师也有一定的因素。目前有的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课堂的内容比较陈旧,已经赶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用说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因此对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以及更新。可见,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把科学研究不断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对教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等院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教学工作是把已知的成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是把已有的知识讲解明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整个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做到学有所用;科研则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研究,重在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如何去解决的思路和能力。

(一)科研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基本每门课程都是按教材授课的,对于我们工科类的专业,每门课的内容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如果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即“黑板式”式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感觉会很抽象。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去,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2]。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介绍一些新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的科研成果作为参考资料留给学生课后阅读,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学研究主要是重视思考或讨论,这些方法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都是或缺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引入科研方法,会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当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课题研究。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思想,这些可作为科学研究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3]。

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本宣科,应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而且应该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互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应该多设计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把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保证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授课内容,组织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的形式,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学科发展的动态介绍给学生,或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活动或者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

科研成果要想转化为教学资源,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学校政策方面的,还有转化经费投入方面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可以有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一)提高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视度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研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更具合理性,课程体系更加现代化,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自己不断学习的观念,因为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新专业知识,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国外高校或国内名校增加信息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爱好紧密联系起来[4]。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充分利用自己或团队的科研成果,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

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进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任课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如果高校的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不利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竞争力。

为了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高校中有很多教师比较重视科学研究,而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则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做。这是因为目前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时,都以科研论文的数量和科研论文的质量为标准,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审,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关系不大。因此,高校教师就只关心自己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参加了多少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写了多少本教材或专著,发明了几项专利。高校的这种晋职评价体系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距离。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高校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的积极性,使高校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从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尊重高校教师的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知识产权关系到产权拥有者现在和以后长期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明确,可以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让教师可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经济利益保障。科研成果如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会对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效益,因此,对于转化效果好的教师应该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促进其他的高校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来。

(三)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大难题,在转化过程中只有在经费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为了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划拨专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应该对硬件进行改善。如建设校园网、扩建实验室;订购科研书籍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实验和教学开发的教师改善办公条件,适当配备计算机和扫描仪,为转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应该搞好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不断扩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综合性实验、转化为学术报告或讲座,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研究中来,以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孔淑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

2015,(10).

[2]孙妍,赵海燕.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途径分

析[J].商业经济,2015,(1).

[3]李斐.协调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

篇7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项的初衷就偏离了为社会服务的方向,立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买房子等个人利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由此导致了立项的意义偏离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再者,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所致,一部分从事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意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远离市场。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

1.2企业的科研水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严重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主力军,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可记得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为了节省资金企业往往和乖哦等学校进行合作,利用高的那个学校的科研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但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须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许多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深入了解,特别企业是对高等学校科研运行机制了解的更少,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难结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业热忠于所谓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致使许多高新技术的转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指标要求,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软约束。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仍按教学机制运行,科技系统的结构格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评估研究前期理论成果,不重评估后期成果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场转化前景和可能效益来评估。

1.4资金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在我国,从课题研究到实验室成果的研究经费,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组织或者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投入的,[2]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高校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所占比例还明显偏低。资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虽然有好项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资金和设备导致项目流产,或者进度缓慢,或者虽然已经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广,形成不了生产力。因此,许多科研成果实际上成了放在保险柜里的一纸空文,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增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制度

最大程度地减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是否入选的干预,关键是要在科研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同行评审”机制。科研项目的评审人员,必须是科研和学术同行,对评审项目拥有足够的前沿知识,而不宜采用如候选人的职务、职称、资历、学术组织成员等与专业水平无关的标准。同时,要坚持利益相关时的回避原则,凡是评审者的个人利益会影响评审结果,或评审结果会影响评审者个人利益的,都应当实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学、学生、导师、同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评审”。最后,还要保证项目评审人员对评审对象做出独立评审,评审机构在综合所有评审人员的意见后,再得出最终评审结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项要面向市场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为了促进科研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场需要,加强立项的审查工作;要积极采取那些技术开发与推扩使用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要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转让或入股;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要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形成显示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础是科技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资金组织精兵干将,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各种试验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性、可信赖性,尽量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3]为科研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起专业的科研成果推广人或者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科研成果中介人,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资源,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回的资金又可以反过来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链。再者,科研投入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资金安排上把对学校的投入放在最顶端,把科研投入作为重点,政府还要努力的做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注重和技术需求方或潜在技术需求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沟通和交流,注意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这需要政府牵头,吸纳企业、高校、市场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参与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相关方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分担风险,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建设。

总之,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art colle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practice in a timely manner in terms of personnel servi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art college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n art colle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value, development status, educ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learn diligently.

Key words art colleg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0 引言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当前艺术院校科研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有效提高当前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升科技研发效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生产作用和价值含义。为了提高高校科研教育的能动性,艺术院校要针对人才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等方面,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在整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课题,逐步增加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力度。将科研学术理论更好地指引现实生活,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科学等元素增加动力。同时,在整体教育流程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性教学实践对地区的发展作用,以及对艺术专业的科研成效,进一步提高艺术院校的业务管理能力。基于艺术院校科研转化成果的重要性,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力求建立一个人文意识和形态意识相互融合的创新领域。

1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内涵

从总体上说,艺术院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文学艺术、美术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俗艺术等等。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探究的推动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艺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发展上进行深入的探究,确保最终的教学探究成果能够符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设计发展领域。

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成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激励教学工作、强化科研成果的多项任务,是艺术教学工作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凝聚。从理论上说,通过专业论文、课题立项、教育成果等方面,能够提升科研实力。从实践上说,通过教育产业的构建,能够增进教育产品、实践技艺、就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为艺术院校的教学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2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从全国的发展趋势上看,当前教育内容中,大部分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都存在着“孵化较低”的发展现状。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在全国高校教育科研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尚未达到30%。其中,这些不同的教育理论服务、指导教育实践将科研教学的转化渗透在一线教学中。这也使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度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亟待相关教学工作者建立一个一线教学的发展体系,促使教育形式部门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使艺术院校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以四川省音乐学院为例,在2011~2013年的高校课程成果的转换情况中,仅2013年,转化成果为127.5万,三年间成果转化的总金额为219.5万。截止到2013年12月,艺术科技成果的转化总额达到了254%。其中,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数目,均有所体现,但也呈现出师资投入缓慢、转化经济效果较小的现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都直接体现着艺术院校的发展问题。为了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学校科研经费上,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及时将实际的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果,从而进行学术创建、决策理论、艺术探究等人文特点的深化。

3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问题

在艺术院校教育活动中,科研系统的构建和转化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发展性。在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广大教育科研人员要在艺术理论、人文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究,并针对教学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艺术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果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提高了对精神文化产业的关注度。这对于全国各大艺术科研高校来说,无疑具备了鲜明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当前科研成果的转化数据上看,即便是汉语言文学等热门的人文学科,其教学成果的转化成果都未能达到10%。而艺术类专业属于受专业限制的特长产业,所以在具体的转化成果上,转化效益更加低弱。例如,在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横向、纵向的重大项目(10万以上)的统计信息基本为零。这也再次将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当前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位置。

(2)对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较低。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曾经明确指出,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要着重在高校“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就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帮扶。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具体的科研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存在“表面化”。反观当下我国艺术效益的科研课题,不管从建立课题还是学术论文研讨上,都存在一定的失衡。同时也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艺术院校科研成果探究的关注度较低,存在忽视教学成果研究的情况。

(3)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覆盖区域较大。从宏观上说,艺术院校创设艺术产业科研流程对设计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通过高等院校中音乐、艺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能够为本地区的产业实体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很难将艺术技能转化为商业服务,难以把社会性和经济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还包括“三项产业”、“经济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等不同的方面。覆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讨、社会就业、人文素养等不同领域,这也使各大艺术院校在整体转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解决。

4强化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策略

(1)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从客观上说,高校就业问题一直是各个艺术院校的重点问题。在当前各类艺术院校的生源组成上,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以音乐学院为例,在艺术专业的生源上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附中及各音乐艺术学校的学生。另一个是非专业性全日制高长班的学生。因此,很多音乐学院将院校科研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夯实音乐教学专业基础。这样一来,在艺术院校教研成果的后期筹备上,艺术成果的转化更加融合和顺畅。

笔者总结自身经验,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艺术学院的艺术成果上,学院要始终重视对艺术实体产业的筛选。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内部组织音乐传播公司的方式,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其次,学院要以组织交响乐团、筹备民族管弦乐团、数字音乐制作团队为艺术载体,针对于当前的市场就业趋势,使高校学生尽早体验艺术市场的经济特性。通过策划专题舞蹈、举行专题演讲等方式,推荐学院师生作用在一起,建立更具科研价值的艺术课题。通过推介优秀人才、承办具有“学校品牌效益”的专场音乐赛事,使艺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要将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果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艺术类学生实现就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2)建立完善的艺术科研知识产权保保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直接作用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知识体系的构建,艺术学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转变教学成果的管理意识,增强产权技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产权意识。高校管理者要同时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的审查,提高相关人员在教育成果保护中的具体职责。

特别是在单位或个人对外进行知识产权探究时,要在知识产权的转让上,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科研技术合同,形成书面的文书预告,不断明确知识产权的项目归属及知识管理审查流程,增加相应的艺术产业评估。一旦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出现问题,要依据具体管理制度进行产权控制,防止产生较大的教育经济纠纷。针对人才流动所引起的产权纠纷,特别是在产权成果的归属上,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才的知识产权确立、研发,确保艺术科研对学院内部知识产权的凝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推动科研技术成果的良性循环。在艺术院校文化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学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不仅能够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城市发展环境,而且还能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就业机构对教育项目的转化。将多种文化艺术场所和网络经济营销、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发展和转化。例如,强化四川音乐学院和省内各个文化艺术中心的交流,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接在一起。同时,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强化艺术院校和政府相关机构的联合,共同促进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强力推进综合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为推进高校科研技术成果,提高艺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提高要建立在艺术探究的途径上。在艺术院校科研教学成果中,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凝聚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专家学者集中探寻科研教学成果,并将其中蕴含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生产财富、经济财富和科研财富,积极探究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 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2] 思哲.音乐表演专业连续三年就业“亮红灯”[N].中国文化报,2010-01-04.

篇9

科学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上岗竞聘等各种评价指标都与论文、专著及奖励等挂钩。使得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论文和奖项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更具实用价值的应用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和推广。同时,由于高校各种检查评比项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各种评审、汇报、总结等,也会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进行。

1.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为政府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管理,尚未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动和激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高校和科研人员无权自主进行处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转化要经过一系列审批和备案,教师和科研人员难以从成果转化中获益,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受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的导向,高校更加重视对论文、奖励及科研立项的投入和推动,而对更具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没有在学校层面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同时由于学校也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列入到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级等个人评定中,因此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投入高、风险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单方面的经费投入难以支撑,需要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投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本融资机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2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2.1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

要有利于鼓励原始创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是否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是否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重大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和激励各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合理化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突出科研质量和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科技部门应与财政、人事等部门加强协调,消减论文、奖励、鉴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员的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评价指标,加大对经济社会更具实际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营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环境。

2.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革

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方式,赋予高校或科研团队对其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对高校科研活动所获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单位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对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减少或取消审批。对科研成果转化、转让所得拥有尽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将收益中的个人部分直接用于创办企业或者投入受让企业所形成的股权收入,在形成现金收入后,按国家有关政策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对前期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可产业化项目成果,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离岗创办企业以实施转化。高校对离岗创业的科研人员应在身份编制、人事关系、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使其与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5

Abstract The main for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rough research cooper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road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gradually find out a distinctive local university cooperation model,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build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carry out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College-Research Cooperation;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cultivation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教育、科技同产业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①我国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多方面激励和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并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次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②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③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正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校及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企业的有效需求比较旺盛,但我国地方高校存在科研成果的有效供给较少,转化率较低,在成果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立足地方产业,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为服务面,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培育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及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更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采取多项措施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培育及转化。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无论对于区域经济、企业及高校都是一个相互扶持、互惠互利的过程,其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④但是,目前还是有不少人认为高校产学研培育科研成果是高校及相关专家为谋求项目经费或是赚钱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高校为培养学生,将企业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的一种方式。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校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而这些人才没有为区域经济、地方企业的发展发挥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中的作用,大量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没有带来实际的应用价值,无论是对国家、高校还是企业,这都是一种损失。因此,只有提高对产学研合作认识,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转化科研成果,才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高校在培育科研成果时应致力于将项目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得科研成果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形式的多样化,加快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对高校的办学具有补充作用。

其次,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是地方高校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地方高校的科研队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考虑市场需求,深入地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能够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而且也是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对于社会、高校及企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因此只有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产学研培育科研成果的模式并不仅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与其社会服务角色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2 建立有效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当前在高校的评价体系是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挂钩的,因此,地方高校的科技人员也无不例外地在项目的申报时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成果产出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其项目、成果的质量,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产业化前景则不是项目负责人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科研制度,才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市场统筹协调机制,改善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由于各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人事上分属于不同单位,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而科研成果大多在各自的实验室中完成,在成果的孵化、小试、中试等过程中,产学研各方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在科技情报、市场需求、技术及生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各单位的科技人员缺乏协同,无法对相关科研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有的甚至会出现重复研究的情况,从而对科技成果的培育及产业化造成迟滞等情况。因此,高校科技成果的培育要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健全市场统筹协调机制,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行协作研究,才能成为产业核心技术服务,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次是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培育成果。产学研合作的过程是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智力相结合的过程,其相互合作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经济利益。⑥许多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由于其资金投入、成果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等相关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搁浅或中止,直接影响了科技工作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无法实现长期合作以培育科研成果。因此,无论在成果培育还是成果转化,都需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及其权益的分配制度,以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才能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培育及转化的热情。

再次是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科研成果培育的政策环境。我国虽然在在法律中较早的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涉及产学研合作科研等方面的内容,但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至今也尚未出台专门的针对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培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相关的科技计划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的申报,但是项目偏重于技术,对科技人员的学术需求缺乏必要的关照,直接影响了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因此只有产学研合作拥有法律和制度的有力保障,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成果培育、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引导和鼓励,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予以保护。才能使一些研发真正能够培育出成果,取得经济效益。

3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高校科研成果的供给

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科研人员自身的市场意识不强,科研人员很少会主动同相关企业联系,充分去了解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碰到的技术难题,往往是关起门来一心搞理论学术研究,研发出来的科研成果往往在理论上技术比较先进,但同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市场的需求是脱节的,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现实的生成过程中,从而造成高校的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因此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要摒弃重理论研究轻应用价值的惯性思维、摒弃重个人研究偏好轻成果的适用性和生产的可行性的研究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同现实的生产力进行对接,进而转化后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地方高校要摒弃原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的生产适用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切实的评价,建立长效、紧密的“立足地方产业,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有效供给。

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在科研成果培育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学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产学研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所以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的地方高校,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的道路,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注释

① 马云泽.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求知,2014(8):56-57.

②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2.

篇11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14-03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