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9: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定,但课程设置则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现实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多人认为,这时开设已经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也有待改进。
本期《话题》“职业规划教育,从何时开始”旨在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人们认识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机和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
张 威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在多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类型,不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依赖学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临近毕业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职择业缺乏思路和方法,导致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见,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的就业准备;第三,求职择业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处于没有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的状态,被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工作时自然会四处碰壁。
因此,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我们认为,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三个职业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帮助大一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并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学习才有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指导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高仅靠这些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转变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让大学生“知道”,二是帮助大学生由“知道”转变为“做到”。
专题报告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指导方式基本实现了帮助大学生“知道”的目的,而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校内网络信息平台辅导等辅导型指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团体辅导,就是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咨询,即一对一咨询。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高校能做专业咨询的辅导老师很少。但是,如果能对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一对一研究性咨询,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手册提供给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参考,应该是可行的。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网站。在该平台上,各院系通过将各专业职业准入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例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等信息上传,供全体学生查询,以此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标准,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专家)
责编:思 齐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王 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准确决策,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符号大学”折射的职业规划教育
何红兵
有人曾问,如果用标点符号表现大学生活每一年的特点,该如何表现?有人回答:大一是“?”,因为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凡事都想问为什么;大二是“――”,因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则浑浑噩噩过日子;大三是“!”,你会突然发现时间飞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显;大四是“……”,意味着当时的一切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上面的回答,我们暂且称之为“符号大学”理论。透过“符号大学”理论,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的问题。
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暂获难得的轻松,激动的心情溢满心间,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能较为困难。毕竟,理想中的大学是伊甸园,丢掉了压力,获得了自由,他们并不能够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只是想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与自由。可以想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怎会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遥远的现实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用处。
大三的时候,回首走过的两年,望向毕业的前方,很多大学生会感到时光飞逝,遗憾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我看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有必要的,却有点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学光景不多,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学生的浮躁情绪变得浓重,难以静下心来给自己设定目标。而到了大四,大学生活即将成为历史,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职业规划的缺失也只能成为碌碌无为者的遗憾。
“符号大学”理论中说大二是分化的一年,这个分化是双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奋发崛起,也有人浑浑噩噩一无所获。而在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分化形成的现实差距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很多人渴望改变现实,却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各类社团、各种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专业的指导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实,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现实的交叉很多,离不开现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属于比较枯燥的文科类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兴趣。但要是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了解到就业形势之紧迫、职业规划教育之重要,他们的兴趣自然会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统包统分”到 “双向选择”,再到现今的“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人数有突破新高,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面临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倡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此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将其由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两项并驾齐驱的工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浪潮。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探索的不成熟决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的愿望增强,对未来职业具有了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教育变革的迟缓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环境认识不到位,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目标实现途径较为理想化,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在思想认识上有显著的提高,但依旧呈现 “知易行难”的特点,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犹豫彷徨,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各种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不知晓,甚至根本没有了解,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涯职业规划的困惑。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课程,近年来在大学专业报考时出现扎堆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甚少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目标性的跟随进入大城市、大企业,这使他们的职业道路更加不明确,对未来失去方向感。这就使得规范化的集中性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课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前景以及未来本专业从事的范围,也可在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或技能上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帮助其完成现阶段对于自己职业的探索。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职业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基础,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能,实现学生良好的自我定位。同时,职业规划课程应是伴随着实践工作中展开的,能够使学生自己真切感受到职业和人的匹配度,大致描绘出自己职业发展的蓝图,在感觉不适合自身发展时,可以迅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终完成真正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每一个既定的小目标,积蓄能量,每一次质变都带来量变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设定新的更高的个人目标高度,渐行渐高,不断发掘和最大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正确且相对固定地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和鞭策学生在自己的规划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期间,会大量汲取知识,广泛地进行实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好的职业规划就像一盏指明灯一样,引领学生起航,迈向更远大、更宽阔的未来。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学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伊始,为使他们不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生活,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通过学习完成目标,怎样继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会使得他们的人生都充满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中,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LU Rui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One side is difficult employment, employment in winter, while they are blindly employment, frequent job-hopping, both of these two social phenomena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planning, college educ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dilemma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school two levels, but also put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two level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困境
1.1 学生层面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由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怎么关心过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参与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2)自我认知不够,测评工具有待完善。准确、全面地认清自身的条件,可以避免在对自己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选择。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网站,各种测试题目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缺乏可信度。(3)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却不知道理想的工作具体每天做些什么,更不懂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等职业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环境信息未加以重视,另外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了解机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向往,而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规划职业生涯,更没有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去做准备。(4)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随着自身学识积累、阅历丰富,以及社会发展,大学生必须及时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动态调整。定期审查自己的职业目标、生涯路线和长短期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实践中由于这是个长期和自觉的过程,缺乏督促和反馈,往往导致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1.2 学校层面
(1)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意识。在我国,多数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目前还不够健全,基本停留在针对新生的职业规划公选课和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类讲座,而没有全程化意识,缺乏全程化规划、引导和督促。(2)缺乏专业化的高水平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教师,一般是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兼职来完成。而这些人员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不足,难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系统、高效地开展。(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少个性化辅导。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仍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性教学,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指导作用不强。目前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对个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具体问题上依然茫然无措。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学生层面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赛、讲座和公选课,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2)科学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还要利用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对行业和职业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相互结合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目标决策。制定职业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生涯探索中的各种因素,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做出科(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18页)学决策,确定生涯目标。(3)制定行动方案,提高行动力,动态调整促成职业目标实现。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为了提高行动力,建议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同时,由于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种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行动方案必须留有弹性,以便实时的根据评估进行调整,促成生涯目标的达成。
2.2 学校层面的
2.2.1 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非全职化”,这是目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距离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高校挑选一批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具有职业规划指导经验的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机会,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育专职队伍。另外,加大对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院书记等人员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力度,使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向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2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1)设立专门的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还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大力建设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身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2)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应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具体来说,大一是准备与适应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职业测评。大二和大三是发展调整阶段,主要是开设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根据专业展开不同的技能培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动态调整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路线。大四是职业准备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通过帮助开设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组织招聘会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路线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出个性化自我职业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测评体系。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等,使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相关内容,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和技巧,提高基本职业素养。
2.2.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校企联办创业中心、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环境了解的机会。这样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等,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还可以同时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进一步修正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一、民办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而随之而来的,民办高校的职业定位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定和修正个人职业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应具备可行性、适应性、适时性、持续性。然而,目前民办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呈现很多不成熟的态势,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认识不清
对专业前景认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还存在盲目性;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定位还不清晰,还没有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将来毕业时就业的竞争压力,更没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也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职业观,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对自我认识不清:在通过高考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无法正确地认知自我。既然不能全面地了解自我,一定会在大学四年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产生较多的障碍,即使有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也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结症所在。
2、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不够科学有效
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重在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的就业政策、就业礼仪以及就业面试技巧等基本技能的培训。职业规划课程时间的连续性、方式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既是一门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又需要参与者亲自去实践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这门课程在开设的形式上更倾向于采用素质拓展的方式来进行,这对我们上好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不专业
河南各民办高校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一般都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兼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且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二、民办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以人文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专业特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方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建立有效系统地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和行之有效地教学方式
作为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中,并在新生入校起就开展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应该选择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专业方向,进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向学生灌输职业发展理念,从而使学生去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调整自己,以社会的需求为主导,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应该充分发挥专兼职职业规划教师的作用,进行在校期间的教育、咨询、引导和跟踪,以确保实际操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要打破原有的单向教学模式,要立足于就业工作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类和个别指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开放式教学、实用性教学、针对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前瞻性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
3、加强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硬件设施上,要投入必要的物质保证,如:就业专业信息查询室、专业的咨询辅导室、毕业生的面试模拟室等;在发展方向上,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要注重加强从事职业规划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相对稳定、业务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建立与完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和晋级制度,进而保证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咨询、辅导等教育的近期效果和远期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0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本课题在结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研究组对某高校6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识、目标计划、执行进度等方面的现状。在了解基本现状与问题之后,为更好的提出对策,针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资源做了调查研究,对100位实习生、毕业生以电话回访、面访等形式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有过认真了解。但62%的学生有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大多数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并不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反映出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不能认真对待。调查中还发现只有1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清楚,这意味着许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其中有职业目标的学生中,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计划与行动方案。在有计划与方案的同学中,80%的学生没有认真执行或者没有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这说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并不能很好地对待职业规划。
2、对自身以及专业认识不足,缺乏与市场需求的联系能力。在问卷结果中发现,只有3%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沿、行业前景、市场动向熟悉,而97%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只知道一点点,这其中25%表示完全不清楚,根本没有对其关注过。而在另一个问题中,4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受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很大。这就形成了矛盾,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专业与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变化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呢?大学生在规划实施中存在着不停中断的问题,其中45%的学生是由于职业规划不准确,难以继续实施下去。
3、大学生无法有步骤、合理安排时间来实现计划。在调查中显示,只有24%的学生有步骤地一直实施的自己的计划,而51%的学生不停地中断自己的职业规划。除了职业规划不准确的原因之外,26%的学生是由于自身意志力不够,23%的学生由于参与到其他事情中去,无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步骤的实施计划是完成规划的基础。因此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者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以嘉兴学院为例,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由本系辅导员及学工办的年轻教师兼任,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培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15个课时,每部分都由不同的老师完成,上课时间短且分散,学生只能从理论上完成简单认识,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三是措施落实与监督管理不到位,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同步管理,对教师在该课程上的效果疏于监督,授课老师自身发展也不够,大多依据之前的授课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
5、大学生缺少有利于职业规划顺利进行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大学生缺少在校期间的相关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据调查显示,在往届的毕业生中,85%以上的毕业生换过单位,走进工作岗位后发现现实的工作与职业规划中的理想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在实习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职业生涯规划在执行中出现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学生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应主动对自身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积极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而不是被动的由任课老师或指导老师来督促自己认识自身。
2、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形势也不断变化,包括不同的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数量也不同。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也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需要根据形势转变自己的计划。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并缩小自身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差距。
3、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贵在坚持。职业规划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指导、自己的约束下,根据自身兴趣、潜质与追求,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正确对待考取证书、参加活动等事情。
(二)基于高校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计应当针对高校大学生中急需加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技能点,要有的放矢,不能空洞无物。职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雕琢出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就要让学生在社会各种活动中进行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发现自己与社会、与职业要求的差距。进而自觉有效地调整自我、改造自我。
2、学校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选拔机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老师的质量。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培训。学校应该积极地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定期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确保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文化素质稳步提升、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使其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地方性差异、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与指导,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3、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得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信息传递,使得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以此来完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指导。
(三)基于企业需求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企业单位与学校指导相结合,实施有目的性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能侧重理论,而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人才需求信息,锻炼大学生的心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校方与企业联系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
2、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现在的大多数企业,平时很少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就很难利用企业、社会资源,来指导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了更好的招纳人才,企业可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开始职业规划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中,把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对自己目标行业、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的深入了解。 总之,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结合企业、市场需求等,从学生出发,为大学生探索出一条更有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
注:本文为嘉兴学院SRT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嘉兴学院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良好与否,密切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的切合实际一点,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认真学习文化课程,正确认识高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开展的良好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身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该职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更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大问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步入高校开始就有着一种恐慌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消除恐慌心理,正确面对高校教育,对高校教育持正确态度,并针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就业的渠道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已经逐渐引起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高校就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受到当前各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及教育方面凸显出一系列问题,诸如:“有业不就”与 “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并存现象;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观念与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匹配现象;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运用于工作的现象;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技能存在一定差距等现象。结合当前职业发展及教育方面凸显的问题,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各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规划的重点来开展工作,势必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将职业规划工作与之有效结合,以促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顺利就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学生在校教育的重点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正确面对在大学期间的生活、教育,正确处理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作为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各类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学习的情况。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相关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通过宣传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等来提高学生就业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特别是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有业不就”与 “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并存现象,使得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客体―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重视该项工作和参与其中。
2、二者内容的互通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能够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积极参与其中,并且这些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促使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和道德观等进行教育,也只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内容能交叉和重叠,有着一定的互通性。
3、二者作用的互补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充分解决当前部分高校重视职业规划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正确认识到当前就业现状,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并积极参与到职业规划教育当中。另外,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端正学生思想,在接受职业规划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二者有效渗透融合,实现了二者的有效互补,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思想的对策
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大学生客体的特点,以及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整体部署,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将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互通、互补作用。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大学新生注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帮助他们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和环境都是全新的,并且大多的学生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故乡的同学。这时候,学生们的心理是复杂的,大多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可以放松,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目标,使得他们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与大学生活脱节。此时,作为我们高校,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学生中存在的现状,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要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认识等。另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帮助他们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通过职业规划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处于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他们大多已经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步入专业理论以及实践课程的学习,该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那么就会导致他们在就业后难以胜任。针对该阶段的学生,我们在做好他们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势必要加强监督和引导,注重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高,让他们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来接受相关知识。另外,从该阶段起,要加强对他们职业素质的培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经常性组织一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拼搏精神,通过演讲比赛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等来增强学生能力和自信心。
3、针对毕业生,做好择业、升学、创业指导等各项实际工作
面临实习、升学考试、创业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学生,他们逐渐由学生可能转变为另外一种身份。我们应结合大四学生的特点,不能认为学生即将毕业就放弃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反而应该将该阶段的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来开展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工作。实际工作中,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能够接受多次的面试打击,通过多次的面试才能够获得成长和提高,并从中取得经验。教会学生择业技巧,比如制作简历、应聘面试技巧、社交礼仪等。另外,通过学校网站及公示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教会学生正确择业。对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参军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要鼓励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条件,让他们顺利考上理想的专业和学校。对于要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人生理想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防范风险。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我们相关从业人员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笔者相信,在众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功能,为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王卓.论世界职业规划教育六年的发展走向.教育科学,2002.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1-02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发现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5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4份。
1.3 调查样本的构成
在224名有效问卷中,艺术学院学生45 人;信息学院学生 37 人;法学院学生41人;电子学院37人;为了增强信度和效度还向《合同法》选修课(涵盖不同专业)的学生64人发放问卷。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118 人, 女生 106 人;农村籍学生 75 人,乡镇学生人数为69人,城市籍学生 80人。
1.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资料。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3%。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不熟悉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45.6%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3.8%的学生比较熟知,2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3%的学生是从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获得相关知识,6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8%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33%的二级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但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教学与跟踪指导。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对比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在96%的有所了解和熟悉职业规划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占62%,女生仅占38%,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男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源于生存压力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其中有23%的学生是出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媒体和讲座中习得的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有3.4%的女生出于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担忧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无从开展。
2.3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了解,比如培养目标?”一项问卷中,约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8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还有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有78%的学生选择父母指导的选择,其中有18%的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兴趣,4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7%的人正打算换专业,10%的人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22%的人是自己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自愿选择,其中有3%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后丧失对自己高考志愿时所选择的专业的兴趣。
2.4 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35.3%理工科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36%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从事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总体上看,人文社科的学生专业倾向不明显, 28.7%的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行,至于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无所谓。
2.5 在职业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43.6%的学生想进公司,20%的学生想自主创业,19.4%的学生欲做公务员或其他职业。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外,公务员、自主创业也成为学生择业重点。
2.6 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关系
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上,有76%的学生不清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只有3.6% 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储备职业能力,24%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就具备了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2.7 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7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23%的人将找工作的能力等同于职业规划,并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3 对策探讨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上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以职业规划为基础,良好的职业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而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均应在此问题上作出努力。只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挥潜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3.1 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职业规划的问题以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的高度分化为社会背景,以个人的自主择业为前提,国外很早就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并且将其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 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国内大部分人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工作好,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成功的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人生发展的始终,因而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贯穿人生始终的职业规划模式。学生不能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切忌功利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天赋和兴趣,而不是专业目前是否热门或者有“钱”途,兴趣是人们后天的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丧失兴趣是人们转换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职场失败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爱好、心理倾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早的认清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也不仅应该教书还应该育人,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3.2 要建立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机构
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活动,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应有职业规划课程,提早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并计入学分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也可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从学生刚入校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现在学校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明显不够,从知识背景上看,部分是从行政岗位上直接转过来,部分依赖于学生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均存在问题,应该安排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评,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试软件使学校职业规划系统化、科学化、正规化,提倡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原则,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职业规划训练的人员作为学校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对学校内部有关专业的有志于长期服务学生的老师,定期向相关机构派出老师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培训。定期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进行职业经验的介绍和交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
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大三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意识的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而二级学院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适当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尽快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3.4 学校应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力度
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聘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在软件方面,尽快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免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测评,充分地了解自己的 人格与能力,结合现实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个性,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且尽早的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萍.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96-01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未来发展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路径,制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主观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中仅露12%人了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占16%。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等。
在现实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不能自己做主,总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而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化,规划师、父母或朋友都无法替代,只能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地进行规划。
2、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么漂亮,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3、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滞后,师资队伍匮乏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滞后状态,不佳适应学生求职、就业的实际需要。而且。正因为长期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本身也比较欠缺。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一般都是由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兼任,与“思想教育”等课程混为一谈,相当缺乏专业性特征。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针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滞后状态,我们应当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地把我国的高校职业教育规划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主要从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几个方面讨论:
1、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早对职业规划的建立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父母、老师、朋友都不能代替自己来做决定。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目前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
2、完善高校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系统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校园网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但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摆正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增强自我校验的能力,把“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当作职业规划的指引目标。以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较为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3、加大大学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职业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 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更重要的是社会单位都更愿意接受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经过具体的实践,大学生既能积累经验,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又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大学生要有目的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要学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增加经验价值的工作, 及早到理想的单位实习、锻炼, 能力有很大帮助, 为日后的事业创造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沛,桑青松.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J].宿州学院报,2009(10).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识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在逐步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还没有成为支持学校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本人调查了十多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情况,一些高校不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特别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据相关人士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学生回答“学校是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时,13.68%的学生回答有,49.47%的学生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还有36.84%的学生回答什么都没有。学生在回答“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还有15.74%的学生是靠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职业规划。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识不足,有待加强与普及。
(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
目前,高校缺乏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师资。一些高校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授课教师多是学生工作人员,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力不从心,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际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缺乏科学性
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模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导致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缺乏科学性。目前,有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没有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存在自我评价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于注重自我设计,忽视社会实际需求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制定职业规划急于求成、盲目从众,导致步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
高校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宣传促使领导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大各项投入,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通过宣传让全校教师都知道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促使他们在日常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渗透职业规划教育思想。通过大力宣传,让学生深刻认识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对一生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实现梦想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逐步制订出适合自身特点、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建设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开展富有成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咨询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学校应对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资格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职工作能力,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强化师资队伍,如引进从事心理学、职业指导研究的相关人员,发挥他们的专项工作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实践性等特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列入培养方案,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课教学范围,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创造条件适时开展实践活动课、模拟实战课、文化素质课程等课。高校还应该与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
(四)开发职业规划系统工具、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咨询
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性需要高校研发或引进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参考性建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在职业指导实践中,职业测评只是基本依据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咨询,用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五)积极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
高校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化,首先是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基地将在校所接受的职业指导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从中更加了解市场、了解社会、了解自身条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以便今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高校借助实习就业基地可以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市场与学生需求的职业指导教育课程。其次是高校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人士做兼职教师,为大学生了解企业、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第三是学校加强与人才市场、社会职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合作,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勇于探索职业指导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对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职业规划
培养策略
这些年,针对高校扩招的提高,毕业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就业时必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乃至起码的就业工作都没有的困境,这种现实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有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后有所方向,提高自我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目前的大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校教育队伍的缺乏,教育部门不重视,也有学生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先要看清自己,可以说,自我认知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具体的指导思路: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很明白的事情上,往往自己很迷糊,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高校教育应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与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寻找获得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的活动并积累经验,在活动中要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要通过身边的人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真正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这些认知之后,就可以较为明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其次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测评工具如智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等来认识自己。在按照这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认识的时候还需要将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知道的事情相联系,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如此可以逐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为以后独立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准备。
二、培养分析当下的就业环境的能力
要对当下的就业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做出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内容不尽相同,目前的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其次要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这是做出更好自我职业规划的必须条件,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同时还有些单位在实习期期间的工资水平很低,甚至于没有等,这些都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侧面说明了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性;最后,要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是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就业时,一定不要有从众心理,盲目攀比,而是要从自身特点、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出发,适时地调整自我的就业期望值,莫要坐失良机,更不好讲择业寄托在走关系等他人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确立职业目标的能力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有:制定的职业目标要具体明确而简洁;职业目标能够量化处理,这样才能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达到目标;指定的职业目标应该可以给自我带来成就感,有利于自我发展,就有着较大的发展价值;制定的职业目标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但又不能是不可实现的;制定的职业目标具有可控性,在自我能力范围之内的,都在超出可控范围的职业目标只能是无法实现的。
四、培养职业计划的指定能力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为了实现此目标与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便需要制订出详细的职业计划。职业计划的制订与职业目标确定有着相似之处,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在职业计划中每个阶段的计划需要在一定要求时间内完成;制订职业计划需要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增加难度;在每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应该有着具体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制订的职业计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着较强的可行性。
五、培养反馈能力与修正能力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职业目标在最初也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根据自我的能力与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实际实施中,我们会发现之前的目标有不适当之处,这是要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修正职业目标,这就是大学生所要提高的自我职业规划的反馈与修正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或时间之后,大学生要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适时纠正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偏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
此外,对于高校教育部门来说,还要设立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职业咨询建设、职业测评建设与建立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指导与教育队伍等,只有在高校教育部门与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大学生真正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