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1

对文章中的词语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语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词的原来的意思,靠查字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义的理解是一种理解分析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册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境。”这里的两个“默默”表达的感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心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静态词语的解释,或离开课文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等,无疑有悖于语感的培养。因此,若想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彩敏锐地感觉出来,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默默”的理解,必须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不同反应。因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要设法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参与,从而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总体训练。

篇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阅读教学从方法的优化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比较,引导阅读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主题相同但体裁不同或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包括同一体裁、主题但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内容、揣摩语言、总结写法与技巧。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比较可让新旧知识相联系,实现视野拓展,启发思路的效果。如,《景阳冈》与《鲁班学艺》这两课,同是写人的文章,且都表现了“技艺超群”这一主题。但两者体裁不同,《鲁班学艺》是民间故事形式,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进行品读、对比、分析,学生就学会了辨别和思考,便会更容易走入文本和人物形象,从而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引导质疑,拓展思维

阅读教学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不会提问题时,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学生能提一些问题时,老师应积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要抓住这个点,放手让学生通过精读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合作时,有的给予点拨,有的应引导学路,有的还要提供一些学习材料,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实现阅读再“创造”。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威王和田忌再比一次,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组,各小组进入了探究与争议之中,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为补充,学生的质疑引发了思考,使语文教学实现了升华。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57-0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对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客观导向性,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同等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技巧呢?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现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无论是市县统考还是学校抽测,语文阅读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甚少。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图短期实效,授之以鱼,而应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能力培养,做到授之以渔,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充满激发、启发、调动的内容,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甚至可以把课文文本当作阅读理解分析题,引领学生读懂读透。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数,较快较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帮学生明确阅读题的命题规律、命题内容和命题范围。例如:

1.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谓整体感知内容,就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由前到后,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地把握这个总的意思,进而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1.2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清记叙文的线索,说明文的顺序,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搞明白文章先写什么,接着些什么,最后写什么;要知晓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3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文章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帮助学生选好篇目,进行扎实有效的专题性阅读。

3加强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只有从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会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4传授科学的解题思路

阅读题的命题是多角度、多面、多层次的;其题型是多种类、多式样、多要求的。如何指导考生遵循科学的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是大有讲究的。首先整体把握,高屋建瓴。读懂正文,理出全篇结构,弄清全文脉络。其次是弄清命题点、题目的来源,要考查的能力和答题的要求。三是上挂下连,前后呼应。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配搭,前呼后应。有时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而只围绕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四是按照要求,不增不减。如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中心论点,那么只能用一句话,不要以为答得越具体越好,结果是你写得越长,反面失分,吃力不讨好。又如题目要求指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一个例句,有的同学写了几个例句,不仅增加了失误的机会,也违背了题意,反而弄巧成拙。 凡此种种,在平时或复习时,均应细加指点。如遵循"紧扣原文,寻找突破口"的原则:"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可以看作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灵魂。问题不会凭空造出来,答题也不能满天想答案,都必须紧扣原文。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出题往往要以中心为基准,答题也要围绕中心展开。我想,高明的出题人,都会围绕中心做足文章,有很多题目都可以印证,例如:给该文章加个题目等。抓住关键段、句、词语,因为这些关键段、句、词语都对揭示中心有帮助。有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靠这些重点地方生发出来的。

5传授有效的答题技巧

不少学生做阅读题时,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试例举如下:

5.1进入角色法。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多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5.2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5.3三步走法。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5.4三析法。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5.5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5.6遵循就近原则答题法。

当考题考查的是某个指事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时,应遵循就近原则找答案的方法,指事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该指事代词的前面靠近找,切莫舍近求远。

参考文献

篇4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头戏。根据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分析及归类,阅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说明文阅读(以科普说明文为主)、议论文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阅读题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指导诗歌(星星变奏曲>赏析时,针对诗歌的特点,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审美,对这首诗产生兴趣,然后针对诗歌内容提出以下问题①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②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读后还会想到哪些画面?③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的?④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和你的心情相同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意象.星星夜、白玉兰、鸟等,好多同学描述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画面:繁星满天,四周一片宁静,微风吹拂,星星闪烁,有的同学描绘出了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树林中鸟儿站在枝头上欢快地唱歌……通过大家的发言与描述,同学们马上感受到了星夜的温馨与浪漫,体会到了本诗作者的感受与写作意图,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我们就归纳出了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技巧.反复朗读找意象――感受意境绘图画――仔细斟酌知感情一领会意图生共鸣。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28-01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略,而是更应加强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

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

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

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

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篇6

随着就业压力逐步增大,现如今学校对中职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专业技能方面,技能考证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特别轻视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诚然,中职生相对于大学生会早一步踏入社会,他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语文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必备的基础技能,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将直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一、语文阅读能力对于中职生的重要性

虽然中职生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但是语文阅读能力却是他们必备的基础技能。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中职生对于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的接受方式主要是通过课本完成的,所以只有加强对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行动执行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并且直接影响中职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中职学生很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知识视野、形成优良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对中职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二、中职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阅读实践,逐步积累经验。阅读能力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逐步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但是现阶段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却普遍较低,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较难,因为现在没有较好的培养中职生阅读能力的经验,只是按照原有的模式,生硬地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慢慢锻炼能力,这对于自制力本来就不强的中职生来说,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同时,教师经常抓不住要点,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中职生分配给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阅读也是停留在言情、玄幻小说的层面,往往不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这样的阅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提升中职生的素养,所以要探寻培养中职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升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如何真正提高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从课堂上入手。现在的中职生对语文兴趣不足,面对这一现状,要强化课堂阅读。课堂阅读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朗读,也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这样既保证了中职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列出提纲,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读后感等。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体会以及对作者的理解。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在课下关注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从主观上去寻求知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中职生的阅读兴趣被不断激发,阅读能力也可以逐步提高。

其次,在课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中职生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有的学生阅读量也不少,但是对于读物的选取仅凭自己的直觉或好恶。此时可以组织开展图书经验交流会,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书籍、文章共享,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分享自己心得的同时也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也可以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美文朗诵、经典诗文背诵、演讲,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好学乐学、有成就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从根本上入手,持之以恒,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定期对阅读成果进行展示。通过课上和课下对学生阅读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养成良性的阅读习惯,但是也要适时停下来进行反思,及时地反思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以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现在对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成熟的模式,但是我们只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堂内外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新的教学引导模式,就可以很好地提升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让中职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进而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7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发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才能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长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因此,让学生乐于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语文基础,难度太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一点难度则会使学生产生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进而,使学生能够逐句逐段读懂课文,达到理解全篇内容的要求。

(2)在讲解和朗读练习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比较活跃,并且情感也比较敏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可以充分满足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阅读的教授进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口头作答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资料五花八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集体设置情况,因势利导,结合课外资源,适应小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

(1)“读”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知其意,方可品其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品味文章情感,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情况,传递作者思想,叙述作者生平,联系时代潮流,同时向学生讲解朗读的语气、感情、技巧。让学生知道读的是什么。这应当是“读”所应有的步骤,也是“读”应当起到的作用。

(2)培养孩子阅读技巧。方法与技巧是掌握和学习新鲜事物合理的步骤与手段。在教学中,从方法下手,确保系统地、有计划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争取在课外阅读时也有课堂阅读的效果。要特别注重阅读法的指导讲解,可以让孩子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孩子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以及适应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而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同时注意以习题或讨论的形式进行训练。

(3)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学习手段,抓住中心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探索,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理解课文。协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而语文教学是学生情商塑造的主要途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思想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把控能力。

(4)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说明其对知识的渴望,因此,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以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以想靠思维能力带动阅读能力,需要亲自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与理解能力。故而教师要广开思路,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观察,提升他们的洞察力与表达欲,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维网络,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塑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将来的发展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语境的重要方法,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老师的辅导和引导是初中生展开阅读的一大助力,在展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主要包括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这两种。老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应选择具有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古汉语文化课外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中华文化的广博,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阅读课外书时,应当重视吸取课外书中的精髓,重视对初中生自身的启发和影响。老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即教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仅仅只用一种阅读方法或者阅读一种题材的书籍,应以阅读目的的不同为依据来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略读、精度和默读,如果要阅读具体的某一类书籍,那么就可以分为累积型、领悟型、鉴赏型和消遣型这四类阅读类型,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都是以相应的书籍为依据展开的。消遣型书籍有《读者文摘》《意林》等,而《散文》《少年文艺》《少年文萃》等类属于累积型阅读的书籍,而《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课内读物则类属于领悟型阅读。

二、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烘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而兴趣正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的关键。培育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应以现实的教学状况为依据,使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角,老师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够明确学生心中的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培育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关键的一步。这时,老师应当对学生阅读的取向进行摸底,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书籍,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恰当、科学的阅读问题,进而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求阅读答案的行列中,完善学生阅读书籍的意识和理念。通常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在学习《观沧海》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曹操生平的介绍,引申到《三国演义》,运用多媒体将“望梅止渴”的典故播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且提出“大家已经知道曹操乃一代枭雄,那他有什么特点呢?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自主地阅读《三国演义》,进而探索老师的提问,整个探索中学生就会有目的性。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方式的优化,提升课外的阅读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是课外阅读所采用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阅读技巧上。要想提高阅读质量就必须有优质的阅读方法作依托,运用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好的阅读方法能起到凝练提取阅读技巧的作用。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应当重视了解本文的作者生平、写作年代和中心思想等,并且学习品鉴文章。(1)重视解读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往往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因此,解读文章标题能够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将内容限定在主题的框架之内。比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邓稼先来讲,将这一主题点明,就有助于学生投入到阅读中。(2)记录好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文章的又一大要务,重视积累语句,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同时,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改掉学生阅读一知半解就放弃文章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还应当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应当具有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视学生为朋友,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保障。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师长期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符合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方法。老师应当加大指导学生阅读的力度,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教学课堂得到优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中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是很有兴趣的,这在每学期新教材发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拿到各科的新教材时,首先会拿出语文课本阅读,从这点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固有存在的学习兴趣,加以恰当的引导,通过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依托课堂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通过运用风趣的语言、营造幽默的课堂气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被语文老师的博学多识、吸引,从而在课外积极进行阅读积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恰当的阅读材料,以情节丰富语言优美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在阅读训练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式阅读,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在班级内部建立读书角,大家共享各自积累的图书资料,使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二、利用课堂教学传授基础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

中小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时,因所认识的字词有限,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小学中段及中段以前的学生,在学习了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后,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以及生词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根据语境揣摩词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传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以及阅读技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阅读思路。

基本的文体知识包括文章的分类,如以讲述故事、描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在阅读时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出场的人物及发生的事件,对事件的描述则注意经过及结果,阅读之后要能复述故事,如将故事讲给没有看过文章的人听等,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表达作者的观点为主的议论文,则要关注作者的观点,对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进行分析,明白作者要表达的道理;以介绍事物、事理为内容的说明文,则要关注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事物的特点,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及表达效果。在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关键句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阅读感悟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泛读、速读、精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可以将多种读书方法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中小学生因知识能力有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往往不求甚解,有过眼瘾的倾向,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读而未懂的现象,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感悟,积累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作者通过文字表达道理和内涵,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所读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完成与作者的精神交流。

为了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加深刻,可以开展阅读讨论,在班级学生集体阅读了某篇文章之后,针对文章展开相关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讲出来,正所谓“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是“眼到”的过程,在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的过程就是“口到”的过程,通过这两个步骤可以实现“心到”,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学生进行自行阅读后,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将自己的阅读感悟用小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阅读要重视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综合测评、演讲、辩论等好的活动,通过阅读和积累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通过演讲和辩论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通过表达和创造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经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2-01

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信息获取能力又直接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关,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认识,“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将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上来,是当今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环节。”[1]教师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地位,全面提升初中生阅读学习能力。

1 创设阅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善于创设阅读学习情境,改变传统阅读学习的单调枯燥。情境创设要注意贴近学情,符合学生阅读学习认知规律与阅读习惯,要贴近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饱含兴趣侵染在阅读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现代阅读学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根据读物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读物作出反应。”[2]

例如,在教学沈复《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文本导入之初,笔者利用投影展示学生小时候喜欢玩的一些游戏项目,学生被这些熟悉的情境所感染,自觉地进行学习迁移,从自身幼时趣事的回味,自然地进入到本文学习,体会文本揭示的幼时之趣。

2 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教师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伙伴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语文阅读学习方法,打破目前无声阅读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引领法、朗读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媒体教学法等,激活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问题引领法有助于教师以主问题为线索,在不断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朗读教学法借助朗读手段,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阅读的语感;角色扮演法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角色置换意识,在阅读学习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推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媒体教学法生动形象,能带给学生独特的视觉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无论运用哪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要充分考虑学情,从文本特点出发。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篇童话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角色的了解,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童话内容,将这篇童话改编成剧本。每一小组自编自导,展开小组间学习竞赛。学生对童话进行改编的过程就是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新奇,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角色的独特理解,必将更进一步激活学生阅读学习思维。

3 渗透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重视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阅读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学生才能真正地提升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方法渗透。包括课前自主预习方法,学会利用学习资料与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形成初步认识;文本解读方法,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细探,从文本内容到思想主题,以及写作方法、技巧探究、学习质疑与释疑等;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学会梳理学习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阅读习惯,包括预学习惯、思考习惯、读写结合习惯、复习习惯等,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

4 拓展阅读学习空间,丰富学生阅读积累

目前初中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课外阅读教学探索较少,课外阅读推进也缺乏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阅读教学理念,打破课堂局限性,积极拓展阅读学习空间,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为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提升做好积累。

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时,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目的。课外阅读学习要有明确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围绕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使课外阅读学习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

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进行单元教学,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主要包括这样几个主题: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紧扣教材编排体系,向学生发放阅读推荐篇目,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文本特点,包括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进行合理的引导,例如《松鼠》说明文教学,这是学生初步接触动物类说明文,教师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动物类说明文拓展阅读学习,掌握该类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思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对提升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认识,加强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优化教学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