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9: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职法律专业遭遇困境,究其内因乃是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缺陷。为中职法律教育正确定位、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是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把传统课程内容和技能知识、岗位素质及实务相结合,实现课程职业化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 经济 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 实施职业化教学思想的重要性
①传统中职法律教育的缺陷: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深受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教育模式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并不鲜明。其表现之一是,“我国法律院系的课程设置历来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也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这种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论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表现之二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会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这种对于条文的纯粹分析,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与之相联系的是,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法律实务训练,“讲金融法的不了解金融的操作和运行,讲证券法的不知道各种票据的实际制作和使用,讲公司法的不知道公司的具体结构和实际创立。”其表现之三是,“法学教材汗牛充栋,却是互相抄袭,缺乏学术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考试方式方法上,“是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原创精神。”总之,我国法律教育不是定位于职业教育,而是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②中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为了增强中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应对中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定位有个重新的认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在法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在社区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助理、文秘内勤工作等。从事上述工作不需要学生具有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应基本具备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与素质,应能熟练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具备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速录等能力。为此,应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实践中,在中职法律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下,涌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实践性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等。由于上述方法均要求较高的综合配套改革,囿于现有教学环境难以采用,经过长期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与学院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课程职业化教学。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 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 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 “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一、充分认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一些地方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发展普通高中,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看到,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二、明确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总体上要把握发展节奏、控制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
为实现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努力把每年未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500至600万农村初中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按照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分解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分年度任务目标。
三、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力
要稳定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不得并入高等学校或改办成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政策规定。今后几年,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每个市(地)重点办好若干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创建一批一流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推动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挥辐射作用,与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与有条件的乡镇化技术学校连锁办学,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学习费用,方便农村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农民就近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和地方可以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较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要扩建、改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利用普通中学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可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远程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电视中专等远程教育机构,举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远程学历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养能力,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400个装备水平较高的实训基地。各地也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
(二)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要把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把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发展。同时,要依法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引入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使职业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
(三)积极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和农村跨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东部地区和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鼓励支持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合作办学双方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与各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
实施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职业学校要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实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职业学校要重点安排好文化和专业基础学习,东部地区和城市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业要重点安排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企业实习,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帮助。
东部地区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到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的收费标准,由双方省级财政、价格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城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在经费扶持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按生均经费标准和招生数拨付经费,对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较大、给学生补贴力度大的学校予以适当补助。
(四)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行业和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靠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优势,积极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承担该行业专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要办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将所办中等职业学校剥离、解散或并入高等学校和普通学校。
鼓励支持企业单独举办职业学校,进行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对于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各地要在土地使用、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与政府举办的学校相同的政策,并予以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对企业收取的教育费附加要按有关规定返还企业用于职业教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纳入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招生和管理范围。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企业可依托职业学校建立培训中心。要制定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建立企事业单位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向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或补贴。
(五)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3年为主的基本学制,其中1年到企业实践。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和化技术学校要积极主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办夜校,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需求。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六)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各地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劳动保障、商务等部门的协助,帮助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
对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从事种植、养殖、畜牧等产业规模经营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工商、税务部门减免有关费税,金融机构安排所需贷款,农资供应机构在价格方面给以优惠等的落实工作。职业学校要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跟踪服务。
各地要对在就业岗位做出突出业绩或者在自主创业中成绩显著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予以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七)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相应工作机制,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确定招生专门机构,打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工作。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一考多分流,给考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对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部门要加强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严肃招生纪律,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
(八)多渠道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各地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各项规定。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
各地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制度,可采用教育券、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等办法,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帮助。国家和地方扶贫资金要安排一部分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为家庭贫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四、加强领导,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协调,学校内部软、硬件设施不配套、专业设置不科学等困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环境分析
总书记、总理反复强调,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理部署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了100亿。
2、我国中职教育供需分析
近三年全国中职招生数据分析表
中职学校数 初中毕业生数 中职招生数 中职专任教师数 中职在校生数
2009年 14401所 1797.70万人 868.52万人 84.28万人 2195.16万人
2010年 13872所 1750.35万人 870.42万人 84.89万人 2238.50万人
2011年 13093所 1736.68万人 813.87万人 89.23万人 2205.33万人
由上表中的数据(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看出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中职招生源数据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30.51万人,降幅为1.73%,导致中职招生数也在逐年下降,平均下降27.33万人,降幅为3.21%,并且,招生数下降幅度比初中毕业生较少幅度多1.48个百分点。二是中职学校数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436所,降幅为3.16,反而中职专任教师数在增加,平均增加1.65万人,增幅为1.92%。
3、我国中职教育区域竞争分析
一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强于其他地区;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关注不够;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历史文化差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协调。我国大多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有交通部门管理的,还有卫生部门管理的等等,导致管理体制各异,无力统一协调管理。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规范,专业设置重复。二是缺少相互间的联系,各类信息资源流通有限。三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性不强。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五是学校发展地域空间有受到了一定限制。
4、我国中职教育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总投入100个亿,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等,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加强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从2007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个亿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各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
(4)需求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一线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等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30%左右,而且多数只具备初级技能,技师和高级技师仅有4%左右。导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5)生源充足,为职业教育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
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左右,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800万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必将大有可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终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基本可用“前景广阔,现状不容乐观”来概括。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1、加大资金投入,为中职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比重,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二是完善中职教育学费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费的收取一般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来定,然而,职业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对于多数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承担这部分学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逐步调整政府分担比例,降低职业教育个人成本。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资助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国家只资助第一年和第二年,资助时间较短;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对于财政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资助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并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行,为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2、共享资源,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
中职教育多是部门或者行业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统一、专业设置重复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可以采用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合并或者合作;以院系的形式统一协调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归并交叉专业,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也可以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方都可以节约成本。
3、加强基础建设,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
首先,解决好师资建设问题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任务和首要问题。近几年大批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年轻化的原因,他们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只会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对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非常有帮助。其次,搭建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整合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统一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大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训场地;推行实验实训场地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利用效率;增强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实训作用。
4、加强劳动监察,建立劳动准入制度
根据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的规定,今后在我国将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即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简称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初步建立,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应该加强对劳动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控制劳动用工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前做好职业培训;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鉴定管理。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先进,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其次,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外,政府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可以退出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计入成本,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农村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执行者的校长和教师应与时俱进,做好角色定位。
一、校长的定位
1. 校长的基本素养――智、信、仁、勇、严
“智”就是智谋才能。
这就要求我们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教学中的行家里手。要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一种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计”出不穷。作为校长,要有明确的、有开创性的办学思想,这是办好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的灵魂。
“信”就是树立威信,奖惩有信。
要求校领导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全面素养的核心,是校长素养的灵魂和统率。校领导威信的树立和被人信赖,需要多种素养及业绩为基础,要求他们公正廉洁、厚待教师。在奖惩有信上要求校长奖惩分明,以奖为主,按劳取酬。又因教师的劳动有的是可以量化的(如课时、出勤等),而有些是不可以量化的(如思想教育、责任心等),因而校领导要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应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仁”就是教师。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支柱,爱护教师、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吸收教师参加学校管理,民主治校,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样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才能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齐心协力把学校各项工作做好。
“勇”就是勇敢果断、率先垂范。
“勇”在军事领域表现较为重要,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贻误战机,定要吃败仗的。作为学校领导也应勇敢果断,身先士卒,做教师的楷模,以实际行动感化教师,培养教师的责任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严”是指纪律严明。
法律的方法是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法律办学,严格执行教育法律和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俗语说:“严师出高徒。”学校领导在执行管理制度时应“严”字当头,自己带头,对任何人决不低头。
2. 校长的实践要求――灵活性、开放性、拓展性
国务院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这既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1)灵活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为他们谋生、就业、创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的、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校长一方面是教育家,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家。校长要敏锐捕捉社会发展信息,创品牌,设专业,搞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2)开放性。职业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长的办学方针必须保持学生的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要的紧密联系,抢市场,抓机遇,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提倡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同时,在办学中强调以人为本,要考虑到人在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考虑到不同人群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需要。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自身发展、实现价值的重要选择。
(3)拓展性。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必须紧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步伐。校长要对改革趋势具有敏感性,对教学改革措施具有科学性,对教学实践改革行为具有果敢性,对教育科研具有领导性。要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同时,要注重教师发展,善于唤醒教师高层次的要求,通过科研发展提升教师内在结构的丰富发展,从而使组织跳出庸俗,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的定位
信息时代,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如果教师仍以有限的知识或靠权威,则很难驾驭课堂。因而,现如今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1. 高尚的职业道德
热爱并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觉悟,学习并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站在时代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要为人正直,举止大方,仪表端庄,言谈文雅。不断加强道德品德修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关心爱护学生、了解教育学生。
2. 精深广博的知识
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1)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熟练、完整、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教师更要熟悉本门学科研究的现状,并能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材,才能时刻面对和清晰解决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
(2)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文化功能,教师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广博的其他知识作基础,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具有创造性,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境界。
(3)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统计,最近20年,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所取得的成果比过去两千多年来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隔七八年,人类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有些知识只有几年就陈旧了,教师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再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只有把更新、更广、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头脑里,应用到工作中,与现实不脱节,才能教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生,才能符合新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
3. 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至目前,受政策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艺术教育学校在急剧减少和倒闭。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截止目前,该市民办艺术职业学校倒闭了近 90%,全市能够运营和基本运营的民办艺术学校仅存不足5所,在校生人数不足2000人。如果不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那么,在3到5年的时间内,我国民办中等艺术教育学校将呈现加剧倒闭状态,部分地区或省市的民办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甚至会“全军覆没”。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急剧减少,造成目前具备初、中等艺术水准的演员短缺。2008年以前,艺术学校安排学生就业,学校会支付大量财力和其它成本。现在,用人单位到校招收艺术学生就业,差不多要向学校支付每生2000到8000元不等的“培养费用”。因招收演员困难或招收演员成本过高,影响到全国地市级艺术团体和民办艺术团体的发展,使全国众多的艺术团体纷纷跟进倒闭,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民办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是适龄人口减少。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力度较大,当年人口出生率少,自08年后,适合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数量减少了。
二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几年工业化发展进程较快,东部地区企业大量缺少劳动力,我国不少农村和困难家庭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初中就读阶段或者初中毕业后,不再就读中职学校,直接去企业打工,减少了生源数量。
三是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由于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促使中职教育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不平衡,初中毕业生可以基本不受限制地进入高中学校就读。而国内众多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因此,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均能被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录取,从而形成了初中、高中、高校一站式的教育发展模式,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中职教育学校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或者濒临倒闭。
四是少数地方政府人为性政策因素。因为中职学校招生工作难,导致各级各类学校不择手段地获取生源,甚至地方政府参与保护招生。近几年,以山东省的部分地市为例,地方教育部门每年实行春季初三分流招生,其初衷是有利于开展当地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然而,各县区为了争夺生源,县区政府教育部门采取强硬措施,禁止本县区初高中学生报考本县区以外的中职学校,导致了一些市直学校特别是民办艺术职业学校招生难上加难。
五是政策扶持不均衡。2012年始,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实现免费教育,而对民办教育学校实行部分减免学费,艺术中职教育学校部分专业不享受免学费政策。因此,就读民办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招生上,学校不得不向学生收取学费或者差额收取学费。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声乐、器乐等部分艺术专业需采取教师学生一对一的教学,学生培养成本较高,因此,艺术学校学费收取较其它中职学校收费高。而众多由政府投入的国办中职学校,甚至包括众多国办艺术学校,均是国家全额拨款,全额免费招生,学生入学可以不向学校缴纳任何费用。同样身份的学生,享受不同的待遇,因此,更加剧了我国民办中等艺术学校招生和生存的困难。
二、发展民办艺术职业教育的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重视我国现阶段民办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保护并扶持民办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展。要以规范和扶持为重点,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制定新的相关政策,对我国现有的比较规范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艺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政策性扶持,为民办艺术职业教育创造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是免学费政策应公平对待、落到实处,对考入民办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受同等免学费补贴等优惠待遇。各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已经由物价和财政部门核准,除国家规定的学费补贴外,不足部分,学校不应向学生收取,由国家财政进行差额补贴,这样,可公平促进我国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发展。二是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律条款,对民办学校派驻教师,解决部分师资费用,在减轻民办艺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和负担的同时,稳定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三是向民办学校适当投入教育教学设施及经费,用以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四是中职毕业生能够直接升入对口高职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使升入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享有同样进入高校招生学习的机会,改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促使更多初中毕业生走进中职学校,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久和合理发展。
关键词:护理教育 办学格局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引言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主要以培养“实用型初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护理职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历史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
2.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初等护理人才”的教育,它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层面,同样也是多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可缺少的层面。它能够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2.1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由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在我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民办、公办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开办护理专业。但是,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层次较低。这样的办学规模、分布形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类服务的需求,甚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给我国对卫生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冲击。
2.2校企合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主要是沿用学校与医院相互的教学实习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后一年在学校指定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缺乏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够适应医院或者社会需要。
2.3专业设置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没有添加新鲜内容,教育过程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并不能做到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专业细化的年代,现行医院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虽然部分院校也能匹配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对于护理专业的设置却很难做到“从一而终”。
3.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发展中等护理职业学校集团
就我个人而言,发展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办学机构与医疗单位“亲密接触”。可以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标准做为一个切入点(学校集团化),并定期举办研讨会,让医院提供相关资料,为医院培训指定人才,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脱节;二是政府可以让中等职业教育向纵横两方向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加大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明确政府在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为学生寻求更好工作谋利。
3.3推动校医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自身的事,政府应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为医院输送一线护理人员,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医院的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4.结束语
中等职业护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来说,它的改革才还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作为医疗中的基础课程我们更应该加强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方向。且对于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责任重大,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促进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各地区及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中初级管理、技能及服务人员,各校的办学目标更清晰,专业设置更切市场实际,办学条件更加改善,社会认可增强,辐射社会功能加大。但仍然存在制约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招生困难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尤其高等教育的扩招,掀起“高考热”、“普高热”,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再加之传统的文化意识使百姓把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中职生源面临严峻挑战,导致生源不足,质量也不如从前。
二、社会环境及百姓认识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培养更多的是中初级的操作及服务人员,人们把操作工种看做是低级的劳动,把服务业看做是伺候人的工作,受到人们的鄙视,所以,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三、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建设滞后是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实训教材缺乏;有的教材脱离社会需求及经济发展实际;有的教材是从高校教材照搬过来再经压缩而成的,知识结构也体现为理论偏深,内容偏多,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的教材的教学内容上不能及时吸收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学内容陈旧、重复、交叉,脱离实际的问题也很突出。
四、教学用书与资格考核用书不统一
目前,我校多数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由于部分专业学生毕业时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因此学生毕业前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考核,获取中级资格证书。由于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用书不统一、要求不衔接,其中,多数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容与现行中职学校的专业所用教材不相符,缺乏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整合,出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内容相脱节的问题。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解决的对策有:
一、行政部门调控和投入相结合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学校的布局及专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对一些办学条件不好,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要进行适当整合;调整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拉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劳动准入制度,如就业不仅需要资格证书,还包括学历及岗位实习年限等系列内容,这也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增加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设定中职教师进入的标准,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理论教学应满足专业(技术)课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要把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岗位上进行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尤其是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系统的实习方案,实习方案要做到岗位安排合理,实习内容全面,考核标准明确,管理制度严格;由优秀教师组织实施。在实习期间,学校与实习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及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双证制”,即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毕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同时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四、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自身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同时,要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舞台。
五、教材的更新与改革相结合
教材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实质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和市场的变化。教材一要适合中职学生;二要适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自编教材;三要增加实训教材;四是增加多媒体教材如:VCD、录像带、幻灯片、图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电化教材的编制,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于社会发展。
一、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而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其发展更是参差不齐。许多县级职业学校都经历90年代初的辉煌发展、90年代末的衰落困难和现在发展的彷徨阶段。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
探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在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有益借鉴,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改变观念,抓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教育行政管理表门和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路子,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功能,优化供给,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性,是启动社会职敦需求,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苦于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种强烈的反差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巾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县级巾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存在的符种冈素,导致学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现结合笔者观察,就县级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和原因作简要剖析: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传统的就业方式已被打破,职业教育发展也受到一定冲击,导致县域职业学校招生连年出现滑坡,虽然招生时分数一再降低,收费一再优惠,但生源仍然不足。通过对部分教师和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走访,结果显示:7%是“很想”上职教中心,25%人是“有点想”,68%选择“不想”。在招生方面遇到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源于中考失利者,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被称为“落脚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老师的鼓励,尤其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如“电脑文秘”、“林果”等一些优势专业,由于受实训基地限制,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
三、主要原因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就我县和周边市县的企业而言,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2、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职业、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也要将中考落第的学生送进普通高中,而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阶段以来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吸引力差。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验设施设备简陋,有的专业更缺乏起码的教学实习、实验设备,根本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专业师资短缺、薄弱,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可以说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导致了学习质量不高,职业技术技能不强,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差,毕业后缺乏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四、改革发展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对策
面对当前县级中等职业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切实采取应对措施,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正是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可喜的是,自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上至国务院、中央七部委,下至省、市、县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1)加强政府的统筹与管理。成立县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统筹与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吸纳由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决策提供咨询,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及时做好教育教学调整,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服务社会。
(2)严格执行就业准人制度。把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作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项强制措施。即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农民工等等必须经职业学校培训1—2年或者经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用人单位必须使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个制度的执行对职校扩大生源渠道是十分有利的,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
(3)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100万元也许可以使一所普通中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然而100万元对职业学校而言却只能购买一套设备或添置一间电子实验室。在目前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靠学校收费和自筹是不够的,由于职业教育成本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切实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否则职业教育难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1)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责无旁贷,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一)外部原因
1、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认识不到位,鄙视技术的心态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社会、家长和学生轻视“稼墙百工之艺”,鄙薄职业教育,而对学术性大学情有独钟。要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来自职业教育由身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及管理,普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未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按职业岗位的分析去创新教学。缺乏长远规划,对学校规模的确定缺乏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特色。
2、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一种较为合理的职教发展规模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应、平衡。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数量还必须与质量发展相统一,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3、师资队伍不适应教育的需要
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在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办起来,或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不高。虽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与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数量不足;(2)学历达标率低;(3)结构不合理;(4)年龄结构失调;(5)职称结构失调。职业教育的师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就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仅有合理的发展规划、政策的倾斜,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因此,培养目标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也要考虑市场需求,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
(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确定企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一个职业学校要在当今激烈的教育中求生存与发展,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生产能力等,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能力和健康心理等。“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知识面宽,内容够用为度,基本技能基础要厚、要实;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弹性化”的处理,以适应经济和科技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对原有课程实施“删、减、改、并”,基础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增加工程问题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削枝强干,减少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部分,合并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2、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场教学,创造出课堂里学生“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实践较强的课程,可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自编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CAD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彻底改变依靠黑板、粉笔、模型、挂图进行教学的状况,使教学变得生动而形象,易于理解。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学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弥补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不足,降低教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