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共享经济的思考

篇1

在做好和完成经济行政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积极的助推和保证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做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清和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时,找准政治与经济的结合点,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做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要从大局出发,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处理好企业与政府、市场、用户、员工之间的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只抓员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不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实现国家、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从而实现综合协调,全面发展。要把员工思想观念转变成为推动经济工作中的直接动力,它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要与经济目标一致。这两个目标相一致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跟着经济工作目标而决定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脱离了经济目标而独立存在,就将失去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服从于经济工作的根本意义,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无本之源。偏离中心工作,形成了“自我循环”,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了生命力。只有与企业经济目标相一致,融于各项行政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企业中发挥它的综合效应。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究其本质,是在做“人”的工作,想法设法充分发动、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由此可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要在“人”字上动脑筋、做文章。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张“王牌”。思想政治工作,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抓住外树形象、内聚人心这两个关键。

“外树形象”,就是通过企业的安全文化,丰富多样的宣传标语,文明标牌等形式来反映内涵深刻的企业文化理念,传达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以此来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内聚人心”,塑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拼博向上的奋斗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抓住这个着力点,来深入开展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工作,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精神与智力源泉。

三、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要想长期地解决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难点问题,关键还是抓好解决人的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分配、经营、服务的各环节中。

树立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谋求更大发展;树立利润是根本的经营意识,强化成本控制,广泛开展节能降耗,追求最佳效益;树立多劳多得的分配意识,健全激励机制,让创效争优形成良性循环;树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意识,增强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以技术推动效能;树立物质与精神的双赢意识,不光谋求物质经济的成长,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造就文明、和谐、高效的现代化企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10-01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多年来经济运行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显,其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在就业问题上。2009届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00万人,2010年高达630万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厂企业设岗数和用人数量明显减少,招聘的门槛提高,本科生、专科生的招聘比例明显缩减,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十分悲观。第二是专业选择上。由于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等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前景渺茫,学习积极性大为挫伤。三是社会实践上急于未成。由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优先择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造成许多学生更不安心在学校学习,而是热衷于进行社会兼职或提前实习,有的学生大二就开始提出实习。四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有的父母企业、经商亏损倒闭,有的父母下岗。他们无心学习,只想早点参加工作,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五是一少部分学生由于看到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一些发达国家深受影响,损失巨大,从而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怀疑,甚至对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问题是严重的,形势是严峻的。积极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增强信心,提高能力,迎接挑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新课题。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建立科学的信心

我们中国经济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与属性上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飞速增长,加之国家近年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由防止过热,到保增长,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维护全球经济秩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对外方面,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增加了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在对内方面,国家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国家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的势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树立信心的科学基础。因此,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绝不可为“恐吓”学生认真学习,而一味强调经济危机的破坏和产生的严重影响,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悲观情绪,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要通过多种形势,如讲座、宣传栏、收集新闻数据,积极向学生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对抗经济危机所取得的成功,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战胜经济危机,保证国家繁荣的信心,从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提高能力,化“危”为“机”

我们的高校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还是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忽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问题。在顺境中,大学生在社交、实践、创新、吃苦、好高骛远等方面的缺陷可能会被成绩所掩盖。但是在逆境中,这些学生的“短板”将会逐步显现出来。经济危机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素质要求更全面,特别是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更为重视。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对自身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与诊断,扬长避短,把危机变为机遇,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是要提高专业能力,查漏补缺,弥补专业知识盲点,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多参加实践活动。要深入到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相关知识,让自己尽可能深入的融合到自己的专业行业中去,实现自我增值。二是要提高职业素养即非专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都是单位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一个企业要渡过难关,更重视和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煅练和提高。大学生只有利用这个机会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自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从而为就业与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认识实践能力的重要,并在实践中去提高。

三、以人为本,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

经济危机下,许多企业处境困难,许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在社会上,有一股“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人人自危的暗流,这是以利益为驱动的人际关系在危机下的自然反映。实际上,要战胜危机,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作为大学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学生关爱和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在危机中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影响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和组织的温暖。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干部深入基层,贴近学生,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信心,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困难,有组织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特别对一些因经济危机家庭陷入困境的学生,在经济上要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引导和鼓励。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磨练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让他们认识到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俗话说,“吃苦是成人的门槛”,要把经济危机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磨砺。引导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做好吃苦准备,砥砺健全人格,磨炼坚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力,这一点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篇3

1、收费公路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任何一种物品定价前必须定出这类物品在经济学中的属性,公路也不例外”属私人物品的,应该由市场定价;属纯公共物品的应由政府在税收中解决,不存在价格问题;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价格的确定则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中对公路的性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定义:在公路不存在拥挤现象的情况下(此时拥挤成本为零“因为拥挤造成排队现象,浪费了时间,所以产生了成本),它表现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而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拥挤现象产生后,公路又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特性”我国收费公路产生的经济原因是为了降低拥挤成本,增进社会福利,主要通过明确界定产权,通过价格调节机制增加公共物品有效供给。

1.1免费公路的经济学属性

免费公路大多是低等级或者等外级公路,由政府(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免费公路由于其使用上是免费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因此免费公路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公共物品”也正是由于此,公路本身不能取得任何收入,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私人资本进行投资和运营。

1.2收费公路的经济学属性

收费公路的经济学属性较难判定,因为公路建设历来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另一方面,许多收费公路也有私人资本介入,许多收费公路还具备财务生存能力,有些收费公路还可能赢利,我们认为应该将收费公路列入准公共物品,原因如下:

(1)不论是收费公路还是免费公路都是一种交通基础设施,收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也是公益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收费公路的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公路的最终所有权由全体公民共同享有,公路通行者对公路的使用基本不具有排他性。在公路未达到拥挤状态之前,任何一个公路使用者都不会对其他使用者发生影响,任何使用者都不以拒绝他人的使用而使用。

(2)公路还具有明显的消费非竞争性。因为公路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在达到拥挤状态之前,增加一个通行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并不增加边际成本。

(3)无论是收费公路还是免费公路,都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如一条公路的开通除了便利交通之外,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地区的产业布局,甚至会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等”,公路的这种正的外部效应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而不是来自于竞争中的市场。

4)我国收费公路无论收费目的是什么,都是国家公路网的组成部分,这些收费公路都不可能从国家路网中割裂出去“即使是经营性收费公路,在收费权转让后,公路本身仍然不可置疑地归国家所有”。

5)某些收费公路的建设和经营可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这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私人物品生产和经营所不能得到的。

6)收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的组织是经过政府特许的“不取得政府特许的企事业单位无权进行收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基于上述原因,公路的本质属性是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服务的基本职能之一由于公路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并且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最终必将收归国有,由任何公民自由使用,从本质上讲应该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收费公路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2、现阶段公路“表象商品”形式不改变其区别于普通国有资产的特性

尽管公路的本质属性毋容质疑是公共产品,但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客观的矛盾,确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向公路通行者收取通行费用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公路就具有了使用排他性,但其消费的非竞争性依然存在。因此,公路的一种“表象商品”形式——全封闭收费公路出现了,公路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了阶段性部分商品属性。公路提供交通的便利使货物的运输费大大减少,消费者虽然负担了通行税,却比在没有这类公共工程、继而没有通行税的场合下,能够购得价格更低的货物。货物价格因通行税而提高的程度,不及因运费低廉而降低的程度,纳税者由于缴纳通行税而得到的利益,大于没有方便的交通造成货物价格高昂而蒙受的损失。他的支出恰和他所得的利益成比例,而这利益的取得就是以缴纳通行税为代价。

世界各国都存在类似的发展过程,我国现存的各类收费公路,都是利用公路的这种“阶段性部分商品属性”,为公路建设融资,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促进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解决了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公路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构筑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公路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高速公路的效益远远超出了交通运输行业自身,有着广泛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必须要明确,收费公路仅仅是为了缓解供需矛盾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公路是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作为特殊基础设施的最终所有权只能属于国家。而所有权的不可变更性,决定了其产权的不可交易性,使公路从本质上根本区别于其它产业和商品。国家对公路拥有最终所有权,并通过专门的特殊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样的道理,相应的收费经营企业在定位上也绝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企业实体,国家投资在其中所形成的资产也不同于普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其管理问题自然也应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管理。

3、现阶段公路“表象商品”形式的共存性及必然性和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应当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经济属性的主流仍然是公共产品属性,但却已经不再是纯公共产品,但这仅仅是公路在特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从整体构成角度看,当前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公路都具有同样的属性和特征。与公路在技术等级、服务功能和建设投融资以及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变化相应,公路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经济属性上的变化和共存。具体地说,所谓“级差效应”、建设资金不足和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客观存在和多种投融资方式的出现,使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阶段性的部分商品属性成为可能和必需。在我国公路的建设实践中,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高等级公路一般都具有相对低等级公路较强的非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即阶段性部分商品属性,而县乡和国防公路则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两者作为公路的两种不同的“表象”形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引用世界银行研究结论,干线公路的商品性指数为2.4,具有较强的商品性;农村公路的商品性指数为1,商品性最低,基本是纯公共物品。因此,对公路的经济属性的认识既不可一概而论,应注意区分不同公路类型经济属性的变化,从政策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但也不可夸大,甚至混淆其阶段性部分商品属性和公共产品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将其建设和管理过程完全推向市场,等同于一般市场经济活动,套用一般的市场规则和法律,推卸政府在许多方面更直接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这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转贴于

4、公路经济属性的“表象”可转化性和回归性及定位依据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由于公路经济属性的“表象”多样性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经济水平的差异。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和社会经济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之间客观矛盾激化与缓和的交替变化,使得公路的社会经济属性呈现出表面上不同时期的可转化性。但可以预见,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如上所述的理由,公路最终将回归其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其经济属性具有最终回归性。但在达到公共财政高度富足之前,也存在特殊情况,表面上表现为由公共产品属性向阶段性部分商品属性的转化过程。应该强调其不变的本质属性和最终回归性,在公共财政投资以及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最后再次明确,经济事物的最终定位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取决于其本质属性,而不是纠缠于其一定时期内的“表象”形式。例如,与我国不同,国外按照完善的特许经营法,对参与公路建设和管理的企业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做法就值得我国借鉴。

5、结语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公路经济属性中的显著超前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已经众所周知,笔者就不再一一详细论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公路经济属性比较系统的思考和论述,先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以此为立足点,由有关部门进行广泛宣传,多方面争取和共同努力,并进一步充分研究新时期下,适应国家宏观发展趋势的、富有行业特色的投资及管理体制,势必将为公路交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安.高速公路收费水平优化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1996(12).

篇4

[2]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0:13.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数量迅速增长的时代,知识成为财富的象征。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在企业、学校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否应建立在某些基础之上,学生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可能会达到哪些效果,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将针对基于共同经验原理的知识共享分析展开深入思考。

1 知识与知识共享

1.1 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1.1.1 知识的含义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1.1.2 知识的分类

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因此很难规范化,也难以转移给别人。

编码知识与未编码知识:编码知识是指根据特定的规则,重构而成的特定代码和信息,这种知识主要用来存储在数据库和别的IT设备中。

独立知识与系统嵌套知识:独立知识是指知识本身比较完备和独立,背景知识和辅助知识较少,与其它知识关联性不强,比如一些简单的操作手册;而系统嵌套知识则涉及到较多的背景知识和辅助知识,与其它知识联系广泛且较强。

1.2 知识共享的概念

JaeNamLee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将知识从一个人、群体或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的过程。在共享的同时,经过与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分析、修正,学生原始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创新(知识流呈螺旋形不断扩大),知识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

1.3 共同经验传播原理

施拉姆和余也鲁在20世纪80年代合著的《传媒·教育·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进行教育传播的几个原理,其中之一是共同经验原理。该原理认为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

2 思考

2.1 知识共享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

知识都与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的传递是以各种信息为载体的,是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传递的。各种知识以信息的形式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受者传递,达到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共享,这是知识共享的基本过程。

按照“信息论”关于信息运动的一般模型,信息运动基本过程可简化为:由信源产生的信息,编码后经过信道传输,再进行译码才能被信宿接收。如图1所示:

这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信源、信道、信宿。同样知识共享也存在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知识拥有者把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知识接受者,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拥有者决定共享什么样的知识,能不能与知识接受者共享;传递方式指知识传递的渠道,决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知识接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去寻求可以共享知识并对其进行处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看出,知识拥有者、共享通道、知识接受者,是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

2.2 知识共享的前提并非是共享双方必须具有直接共同经验

根据施拉姆和余也鲁概括的共同经验原理:认为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图2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和乙原有的经验范围,其间重叠的地方是他们具有的共同经验。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共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经验实际上应划分为直接共同经验和间接共同经验。直接共同经验表示对某一事物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共同认识;而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的相对狭隘,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某一事物缺少直接的共同认识。而此时教育传播活动是否可以发生?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可以得到共享?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拥有直接共同经验时,教育传播活动可以产生并完成;当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共同经验时,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可以在另一个层面上与学生达到共同认识,这种认识的程度有高有低,但至少两者之间可以寻找到一定的共识基础,这个时候教育传播活动同样可以发生并完成。图3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和乙原有的经验范围,重叠的地方是他们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在另一个层面上具有的共同经验。

2.3 知识共享并非一定是完全共享和完全接受

在教育传播活动完成后,知识是否被学生完全吸纳接收,同样存在几种情形。知识在共享过程中并非是知识的完全共享和完全接受,而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个整合的结果存在三种情形:第一,扩大个人的知识圈;第二,去掉个人已有的知识,减小个人的知识圈;第三,不改变个人的知识圈,但在其他层面上对个人产生间接或隐性作用。我们可以用完全传播,部分传播,间接传播来概述这三种传播效果。

完全传播,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学生完全掌握并完全加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图4中圆圈代表乙(学生)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的知识结构,其间重叠的地方是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乙(学生)完全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第二种是部分传播,即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部分掌握并加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图5中圆圈代表乙(学生)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的知识结构,其间重叠的地方是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乙(学生)部分整和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第三种是间接传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而是在学生的知识背景中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存在了一定的联系。图6中两个圆圈各代表甲(教师)和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而是在其他层面上产生共同经验。

2.4 知识共享后,产生的结果并非都是形成正认识

对学生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的信息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都是更加清晰和深入。由于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不同,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且有的知识本身也处在讨论和研究之中。因此,在完成教育传播活动后,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改变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教育传播活动,扩大或加深了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笔者将其称为正认识,第二种是通过教育传播活动模糊或缩小了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笔者将其称为负认识。图7中乙在接受教育传播活动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对某事物的认识,形成正认识。图8中乙在接受教育传播活动后,缩小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模糊了对某事物的认识,形成负认识。

3 总结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共享作为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可以使成员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当然,无论是形成正认识还是负认识,无论是扩大了个人的知识结构,还是缩小了个人的知识结构,亦或在其他层面形成共识,笔者认为知识共享都达到了激发成员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DB/OL].(2011-12-21)..

[6]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DB/OL].(2012-05-2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DB/OL].(2012-05-04).

篇7

市场经济的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供水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很多供水企业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之水务行业较为特殊的性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面临着很多制约和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供水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速市场化进程,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作为传统公共事业领域的供水行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各大城市都组建了专门的水务集团,负责城市供水、排水、污水治理、管网建设等各项水务。然而,供水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采用的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的方式,即由水务企业进行生产,然后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定价并向水资源使用者收费。这种供给模式决定了供水企业的盈利空间比较狭小,使得我国很多供水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和帮助。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随着供水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供水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供水定价机制改革,提高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

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企业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很多企业都引入了民营资本,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积弊的影响,很多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很多供水企业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观念,企业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其次,大多数供水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很多企业还沿用过去的管理机构和体制,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仍然集中在少部分管理层手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最后,一些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的供水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层缺乏重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很多规章制度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是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内部因素。

2.供水企业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供水企业的营运成本普遍呈现偏高的情况,企业的成本观念比较淡薄,成本管理的水平比较低,造成成本预算的约束力不够,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供水企业的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导致企业的经营效力比较低下,成本长年居高不下。企业内在缺乏严格的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动力,外部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小,导致企业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另外,一些供水企业的节水用水技术水平比较低,供水过程中浪费损失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资金运转,影响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干预过多

由于供水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在供水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以干预。我国的供水企业大多数是由国有性质的企业改制而来,其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供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殊地位,其建设项目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在供水资源、水价调整、建设投资等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对政府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另外,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对供水企业存在过多的干预。政府部门在水资源定价、管道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往往要以牺牲供水企业经济效益为代价来缓解社会压力,这严重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水价形成机制也是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水价形成机制仍然不完善,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供水行业长期采用的是垄断经营的方式,很多企业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和数据,一些关键的统计数据,如水量平衡数据、运行数据及水质状况等都没有详细的记录,一些关键的数据,如漏损率等,存在着统计失真的问题;其次,由于供水具有市政公共服务的属性,所以供水的成本边界比较模糊,尤其是供水管网的投资非常大,管网的投资、维护更新等都与市政服务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包括供水管网投资及一些配套设施等投资巨大的活动,供水企业需要在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企业缺乏实质性的经营决策自。因此,一些供水企业在负债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根据政府的要求举债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另外,供水企业由于其服务成本与政府服务成本关系密切,供水企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一些社会服务成本,很多由政府行为形成的成本往往都由供水企业来承担。这些因素导致了供水价格要低于市场均衡价格,供水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比例比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供水企业要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政府部门要逐步转变对供水企业影响的手段和方式,由行政干预变为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经济调控、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等,从而加速“政企分开”的进程。其次,供水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例如,供水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制度,让大小股东都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使董事会能够真正的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最后,要积极推进供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促进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重点在于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基本公共服务特征的城镇供水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确保供水企业能够从水价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还要完善水价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对水价改革制订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目标,逐步予以推进。例如,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供水实际状况建立不同的供水定价机制,包括阶梯形水价、区域性水价、季节性水价等,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为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供保障。

(三)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居高不下的供水成本是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供水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来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推行目标责任制,通过确定成本指标的形式将责任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员工,定期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供水企业要做到科学调度,降低管网漏损率。企业要做好水表计量管理、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工作,规范用水管理等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加强对用户的管理,提高收费率。企业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强化水表抄收和水费追缴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

(四)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

要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将成本公开和成本监审,供水企业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很好的区分。例如,供水企业能够将财务费用、更新改造和设备维护费用、管网改造费用、水资源规费等各项费用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有利于推动供水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本体系及良好的投入产出机制。实践情况证明,成本公开工作做得越好,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越显得清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越有参考价值。通过构建标准的成本模型及行业数据库,供水企业能够发现原材料消耗,制造维修费用,漏损率、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明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的核算,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的各项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组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不断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供水企业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清除制约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因素,通过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完善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等措施,提升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万金,周良法,沈亚辉等.降低供水产销差率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11(10).

篇8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地区现状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对水利工程的适应性等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区域地质环境会在水利工程建成和运作后产生的变化,以及其影响,预测其可能会产生的灾难性破坏,以及这种影响或者灾难性破坏的控制手段和程度,以及预防的措施等等,在一项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之后,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来自于多方面的,大自然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整体,其中某一部分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连锁反应,除了我们文中所说过的这几个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如对水库周边土地的浸没、土地的盐渍化、沼泽化等等造成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植被等等的破坏。而且在水库建成以后,水质和土壤乃至气候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必将会造成动物和植物群落以及水生生物的变化。所以,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分析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大自然与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问题分析研究

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河床的开挖以及两岸的削坡等工程实施,这样都会破坏自然山坡的稳定性,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错位、坍滑等等现象,水坝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重量,在蓄水以后还具有很高的水压,这些都会通过坝体传递到第几或者周围的岩体上,这样就有可能会改变岩体原本的稳定性以及地质构造,从而引发地震,除此以外,还会发生库区以及岸边的淹没等地质问题。

1.对地震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很多震区,原本都是无震区,在水库蓄水以后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地震。水库在蓄水以后很可能会引发地震。水库地震活动与蓄水过程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震级一般都不高。为了防止水库引发的地震,我们要注意在地质环境比较差、断裂发育或者岩性不均匀的地区以及在地震活跃去建设水坝时,要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和坝体;在水库建成蓄水以后,要加强对地震的观测,如果发现有微震现象就应该严格控制水位,减缓水位升高速度,减小水坝负荷,降低水压,消除地震的诱因。

2.库案的稳定。水库在建成蓄水以后,因为其水位的变化和波浪的作用,原来岸坡极有可能会失去平衡,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塌滑破坏现象。三门峡大坝在蓄水两年期间发生了多次塌岸事件,所以,在水库蓄水前,要对岸坡进行削坡,发现可能会出现滑坡的山体时,要事先进行排水,并且对其进行加固等措施,也可以事先对这些山体进行清除。

3.水库的渗漏。水库在修成蓄水后,坝基承受较大水压,可能会出现渗透。在水库边缘的薄弱山脊、缝隙、溶洞、溶槽或者断裂带等等,漏水量可能会很大,这就影响着水库的使用,还能影响周边地区的水文和地质条件。

二、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问题分析研究

从实践来看,不只是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反地质环境也会对水利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动力工程的地质现象,土地沉陷、沙土液化、黄沙湿陷以及边岸再造等各种各样的地表的变形破坏,还有地表的岩土体性质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水利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要调查和研究这些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趋势,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不同的技术措施,用以防止和削弱这些变形造成的破坏。

1.水体环境导致的坡体滑动。在我国古代就有治坡先治水的说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水和水的作用,会减少岩土体的抗剪的强度,加大裂缝的水压和上浮力,从而减小了坡体原本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谁的作用力,那几乎不会产生滑坡动力工程带来的地址破坏的现象,除了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会对形成滑坡造成一定的影响。软弱的夹层,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夹层地下水作用下的泥化夹层等等,都很容易构成滑动面的构造。这些构造面,再结合水的作用,就会使动力工程地质的破坏更加剧烈。滑坡一般都与地表和地下的水系分布和运动的方向以及趋势,还有存在的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2.水位问题。一般水利工程都是把水位提高,造成原有的土体饱和并且软化,使含水量增大,内摩擦角和内聚力降低,抗剪能力减小,使土体出现了剪切破坏,出现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或者沉陷等等,这些现象与水位下降时出现的土体有效的应力加大造成的地面沉降现象不同,所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临近水系的工程测量与设计方面也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3.地质环境的沙土液化问题。水库在建成蓄水以后,饱和后的粉土在经过地震的作用后,孔隙的水压力增强,有效应力会逐渐降低,甚至会归零,这时,沙粒会在水中悬浮,承载力和抗剪性都会大幅下降,造成冒砂或者喷水现象的出现。这其实是液化的地震现象,所以,水利建筑必须要进行抗震和预防的设计。

4.地质环境对水库周边岸坡的边坡再造问题。边岸的坡体因为坡脚被冲蚀造成局部的失稳状态,会造成大的崩塌红着是滑坡现象,这不仅会危及水库,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造成危险,产生大量的固体径流物,造成水库淤积的加速,从而减小水库的库容量,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崩塌涌浪,酿成灾难性的结局。

5.地质环境对蒸发强烈地区的影响。随着水利建筑工程的兴建,地下水位会逐渐升高,埋藏深度变浅,使得地下水在毛细作用下上升到土地表层,然后蒸发。造成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地表层,从而凝聚,造成土壤的盐渍化。

6.地质环境的沼泽化。水库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以后,对水库临近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或者是沼泽化,造成土壤变质。水库内的水流速度小,水与空气界面的交换速率和污染源的扩散迁移能力降低,所以,水体清洁能力就会下降,复氧能力就会减弱;透明度变大,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有力条件,转入库的水流中,营养物丰富,水的深度比较小,很容易造成富营养状态;悬移物长期的沉积在水路底,其中不易降解的重金属物质和有毒物质,就会成为污染源,从而影响水库的水质。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筑事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洪、水力发电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工程周边的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存在很多有利的方面,有一些影响是不利的,特别是对地质环境而言。因为不同的工程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目的,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工程建设前,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于长期积累性的形象和潜在性的影响,要进行预测,提出降低对于不利影响或者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让水利工程发挥正面的作用,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1-0065-04

一、引言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

国内众多高校,如工信部所属高校、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都具有军工学科或军工背景,多年来与国防科技工业有着深入的合作基础,在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校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突破口,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国家战略及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核心共性问题,依托与国防科技工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吸引集聚国防科技行业内优秀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高校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1]二、高校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中

的历史使命 1.高校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开展协同创新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要求不断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也引进不来的”,已成为新共识。国防科技发展也存在诸多不足,基础性科研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急需高校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等优势,支撑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要求,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大责任。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人才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是国防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任务,而且在解决国防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责任理解和国防发展战略考虑,站在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这一历史新起点,高校必须以自身的使命,融入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勇于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2]

2.高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重要力量

高校拥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领先地位和优势,围绕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实现理论引领和技术突破,对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将发挥重大作用。

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具有军工背景高校,国防特色学科鲜明,科研方面与国防研究院所、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关系。在“十二五”期间,这些高校承担了大量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参与了众多型号和重大工程研究,承研项目的体量与层次均有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到位经费超过亿元。高校“服务国防”的意愿不断增强,从事国防研究的科研队伍逐年壮大,已成为国防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这是对高校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推进协同创新必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3]

3.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需要协同创新

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刻把握世界新军革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提出了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目标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供给能力的现实要求。

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需要有先进的科技实力支撑。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欧美军事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武器装备研制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军工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其次是军工科研体系主要以满足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为取向,尚未形成适应军民结合、高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三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国防企业的科研子系统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未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导致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协同创新。只有推进协同创新,才能促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能紧密地与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 三、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

的目标和定位 1.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

高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知识源的任务,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探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4]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需要明确三个目标:一是应面向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二是以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为目标,围绕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升级换代,不断加强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制约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共享。四是以培养造就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人才、国防关键技术人才、国防基础科研人才、国防先进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年轻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2.明确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协同创新实质也是一种管理创新。开展协同创新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因此,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中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要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与企业的合作,这至关重要,关系到协同创新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

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高校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扩大。在协同创新中,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主体。协同创新系统中内容和环节很多,存在从解决国防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关键共性技术,到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到服务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因此高校要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定位清楚,发挥自己优势,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多方互惠共赢。[5]

3.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将触及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应该具备特殊要求:一是要取得从事国防工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工三证”,即“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这是高校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二是强调安全保密意识。三是要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为生命线。 四、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

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开展协同创新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从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要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精髓,在建设协同创新过程中,切实肩负起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培养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任。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将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而实现。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协同创新。

1.以解决制约发展的国防科技重大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必须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防科技工业仍然面临着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需要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深层次问题,科研院所和企业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仍然薄弱,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对有限。而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学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需要高校集聚资源,集智攻关,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以基础理论的突破推动国防科技重大问题的突破,在协同创新中解决国防科技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6]

2.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创新要素有效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当前,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还处于相对封闭、分散状态,高校自身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这也是制约高校在国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原因。高校与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当前国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导致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不强。

因此,要着力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壁垒,有效调动和汇集多学科、多部门的创新力量,打破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交流整合国防工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充分释放彼此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造就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和引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3.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合作平台创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长期以来,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多为资源竞争对手,创新要素互相封闭,难以实现深度合作。与欧美等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以学科交叉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有效解决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制需求之间不合拍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应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目标,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打破高校部门之间、高校与行业之间界限,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力量,建立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进而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这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各主体要有着共同目标和追求,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建立一种利益有机结合、市场融合、分工明确、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产学研应用平台健康发展的保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要坚持各主体定位清楚,优势互补,完善创新合作链条,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发展。[7]

4.以搭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必须是贯穿到高校任何工作之中的任务。开展协同创新也不能偏离培养人才的主线,这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环境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要更加顺畅,学科融合也更加频繁,这显然有利于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并锤炼领军人物,促进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成长。

实际上,协同创新融合学科优势,构建交叉学科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具有科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因此通过搭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载体,有效汇聚协同创新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为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才能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领军型核心军工人才,从而为国防领域源源不断地输入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求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N]. 人民日报,2012-10-26.

[2]本报评论员.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01.

[3]本报评论员. 再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26.

[4]王焕杨,黄波,胡大伟. 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6-17.

篇10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加剧,波及到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处于中游产业的炼焦行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果不及时的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职工的思想认识,势必会给职工思想上带来诸多的困惑或情绪,大大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工作无创新、不主动,基层单位职工带情绪上岗甚至及有可能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等等,其后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深感责任的重大和艰巨,面临如此严峻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组织和方方面面人员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思维结构不断产生变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变,网络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等等这些,都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认真的探索和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学习理论知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作为党务干部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用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其头脑,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通过有效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方式,引导和帮助广大职工学习理论知识、领会精神实质,使广大职工了解国际政治变化,认清市场经济形势,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希望,从而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企业的发展愿景上来,统一到当前应对市场变化的部署上来,统一到工程建设的发展上来,树立迎接挑战的信心和信念,增强应对挑战的紧迫感、自信心和承受能力。还要不断鼓励广大职工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的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

同时还要引导职工树立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站在企业的立场思考企业和自身的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达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双赢局面。借助企业媒体的力量宣传企业的发展规划、介绍企业的发展进程、展示职工的成功范例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使干部职工能够迅速及时的掌握了解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正确调整好心态。

二、创新管理思路,搭建平台,营造环境

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完成既定的各项经营指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根据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职工关心的“热门话题”,捕捉职工思想信息,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职工形成自觉自愿为企业振兴发展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多做贡献。

要敢于创新管理思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利用教育培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为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搭建成长的舞台,看到发展的空间,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配置,让人才各显其能,实现自身身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共建和谐

篇11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学者所诟病的对象。2009年5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技术输入值按优先次序分为三个层级,并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应用指南。我国在2006年所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这可以体现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可能存在难以计量和操作性较差的缺陷。本文试图讨论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以及相关思考。

二、IFRS13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及披露要求

IFRS1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有序交易时出售一项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即为所谓的“脱手价格”。强调脱手价格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确定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降低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意图对交易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公允价值作为计量资产或负债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同时还可以为有关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提供客观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预期。

IFRS13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畴拓展到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将计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输入变量是指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未经调整的公开报价;第二层级输入变量是指除第一层级中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资产或者负债公开报价以外的输入变量;第三层级是输入不可观察的变量。

三、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趋同发展

我国在2006年所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但主要分散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准则中。在此之后,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征求意见稿以及公允价值准则。为了保持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作了具体要求。在趋同的过程中,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某些方面与IFRS13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我国准则并未强调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脱手价格”;IFRS13涉及具有“信用增级”的负债情况的讨论,我国准则在“披露”部分才涉及。因此,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IFRS13一致,但在某些部分具有自身特点。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使用时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一定义与IFRS13基本相同,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该定义强调了市场和公平交易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时期,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束缚太重以及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市场远非有效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公允”性程度较弱,交易双方往往不能在“熟悉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主要的会计信息无法有效获取公允的数值。其次,虽然采用估计等技术衡量公允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而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加之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通常较为缺乏,往往加入了主观因素,导致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这样一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保证。最后,我国各类交易市场不发达,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不容易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例如某些无形资产、商誉等,缺乏有效的市场、相同类似的资产和公认的计量方法,降低了其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五、相关思考

(一)加强市场经济建设,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比较有限,价格机制形成渠道较少。另外,市场交易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诚信缺失导致交易的公平性与交易价格的公允可靠性丧失。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一个成熟的有利于公允价值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对交易者的保护力度,降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量,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为公允价值更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指导。虽然我国于2006年就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问题在我国会计理论界仍存在一定分歧。另外,新会计准则本身只是指导性文件,对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的选择缺乏具体实施规范。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公允价值的研究,形成一个关于公允价值逻辑一致的框架结构。并立足我国的国情,针对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便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高其可操作性。

(三)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公允价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更需要其具备宽广的经济视野以及敏锐的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基本会计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促进公允价值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可靠性。

六、结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讨论了公允价值对我国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公允价值使用效果的相关思考。从优化市场环境、增加话语权、加强理论研究以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彭博.解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三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原则及引入的新变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