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9: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6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年限为XX年1月至XX年12月,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县财政局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唐斌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黄长德、覃遵成、尹进华、刘伟为副组长,农财股、企业股、预算股、农综办、财监办、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专班,由财监办牵头衔接。截止9月23日,各涉农资金管理股室已将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财监办,财监办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农村综合改革
以钱养事
资金。
二、自查情况
以钱养事
资金要严格按照合同、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来严格考核发放,对那些工作不细致负责,农民不满意、还有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一)发行新农村建设专门债券的可行性
发行专门债券既为新农村建设筹集了资金,又为农民拓宽了投资渠道;解决了农民有钱无投资项目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在经济鼎盛时期,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大量资金用于专项建设,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一项成功之举,比如,三峡建设专项国债,该债券的发行成功的地保证了三峡建设资金的需要。专项国债在我国的信誉度很高,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征,是采取稳健型投资方式的首选产品,一直受到我国居民的青睐,特别符合我国农民有钱没有投资项目的问题,并且农民思想保守,有钱不舍得消费,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将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目前急需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领域中去,发挥这部分资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效应,实现国债政策在筹集资金方面的重大功效。
(二)发行新农村建设专门债券的思路
国家在政策上要倾斜,发行范围包括城市居民,更要覆盖农村,要让80%的农民能够买到债券,享受政策待遇;发行利率设计上,应比同类债券利息稍高,考虑通货膨胀,实行浮动利率,利息应由政府财政买单;发行期限不能太短,设置8―10年为宜,因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大,要充分考虑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
世界彩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就发行了彩票。16世纪的意大利把彩票视作促销的工具。
(一)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的可行性
1、在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人就有贪念,会抱着四两拨千斤的发财梦。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人均收入水平小于3500美元时,人均彩票支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最快;当人均收入水平大于3500美元时,人均彩票支出占人均收入比重的增长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不断的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10年中,我国人均收入按照保守预测,每年增长6%,到2024年将达到3600美元。由此本文可以推断,当前时期是发行新农村彩票的最佳时期。
2、据《世界彩票指南》统计,1990年世界彩票销售额为650亿美元,2001年为1200亿美元。彩票销售额名列前矛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时至今日,彩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彩票之所以在全世界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能缓解各国政府财政压力,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去造福社会公益事业。2007年我国彩票的总销售超过1000亿元,刷新了我国彩票发行20年以来年销量的最高纪录。由此我国彩票市场筹集资金的潜力还是相当大,并且新农村建设彩票是一件得人心、顺民意的事业,无疑更具有市场筹资的潜力。
3、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可以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而且发行彩票不需要还本付息,不会引发财政风险,可以缓解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财政压力。
(二)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的设想
1、发行新农村建设彩票应由政府授权,并明确规定将筹集上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主要用来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有家才有国,支持农村建设,匹夫有责,这是一庄顺民意、得人心的事业。
2、颁布相应法律:明确彩票由国家专卖,由国家指定机构统一经营;如此规定,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多家彩票机构为抢占市场而提高资金返还率,使彩票销售市场混乱。
3、开拓新的发行领域,开发新的彩票玩法,用压缩发行费用和适当降低公积金的方法来提高返奖比例,用丰富玩法的方式吸引私彩彩民,压缩私彩的生存空间。我国现在的彩票娱乐性不强,需要有很大的突破和大胆设想,比如:将新农村建设彩票购买设点到农村,将彩票设计成网络游戏,让全社会的人积极关心和参与。
4、改变以往彩票单一的网点销售模式,发挥移动、互联网增殖业务,丰富销售方式。通过移动电话及互联网可提供的便利优势,向其目标群体及彩民群体提供更直接、更便利的彩票销售服务,扩大整个彩票的有效销售市场,营造积极的氛围。
三、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金融机构是农业生产资金供给的主要部门之一,应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民贷款难。据对农村企业及农民调查,35%的贷款是依靠民间融资,融资24%以上主要通过高利贷等方式筹措;农村贷款品种单一,贷款只局限于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等少数几个信贷品种,无法适应农户和农业生产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贷款方式单一,在贷款方式上,除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且抵押的品种仅限于房屋等不动产贷款品种,导致农村抵押担保难现象突出;贷款额度小,片面强调小额农贷,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据调查48%的农民认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偏小,小额农贷只能满足购买一些生产资料和从事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不能满足新兴农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贷款需求;贷款期限上,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年以内,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周期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贷模式陈旧落后,信贷经营上难以突破“春放、秋收、冬不放”的传统模式,造成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融资困难;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情况严重,加剧了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供需矛盾。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改变单一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建立和完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制度,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创新信贷品种,如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等;在考虑国家财力的情况下,加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资金周转;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
1 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的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由于较多处于偏远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极其落后,道路规划上也不合理,较多地区的道路距离最近的城区需要绕道几十公里,例如许多南方区域,河流和湖泊较多,许多地区的农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桥梁设施等,仍靠摆渡和轮渡等方式通行,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交通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与省道、国道的连接,为村民与城市的交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因地制宜的根据农村的特色利用良好的交通保障和服务,促进农村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1.2 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在S多地理环境复杂,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农村的道路也是村民的生命线,目前我国许多农村道路年久失修,农村生产活动的特点,农作机械的使用等对道路质量危害较大,许多桥梁和道路长期处于半运营状态,农村混合交通流量较大,针对这些危桥、危路特别是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和规划,不仅满足了村民农业生产机械车辆的使用要求,,还改善了农村村民的农产品交易,垃圾清运和医疗、消防救护的交通需要,极大的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出现系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2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和规划
2.1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点
农村道路的规划要结合地区的房屋、农田和地貌等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道路交通属于混合性,需要满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等使用要求等。同时在道路建设中尽可能将机动车辆和行人分离,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可靠。二是农村车辆,尤其是生产车辆停放问题的考虑,大部分农村道路两边都是农田或水利设施等,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大多就近将车辆停靠在路边处,阻碍了交通,因此在设计规划中需要根据生产车辆使用情况,合理设置错车道,或者适当修建集中的停靠点,已经村民的自用车辆和农村客运等车辆的停靠,应根据农村房屋布局,尽量选择靠近房屋集中区集中停靠,改变村民乱停乱放的习惯,方便主要干道的正常使用。
农村道路建设根据实际使用和房屋分布等情况一般在实际建设中分为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作为主干道,应该布局在村民房屋集中区的,农村生产的机械设备噪音污染较大,再加上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尽量设置偏离房屋住宅地区,村与村连接、并尽量与就近的省道、国道等主要干道连接,作为农村道路的主要骨架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确保农村之间和农村与外部城市交通的衔接和联系。二级道路作为农村道路的次干道,实现农村和辖区的各个生产队的连接,并于一级道路形成交通网,三级道路的范围属于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型道路,使村民房宅和二级道路的连接,或者作为农业生产用道,实现村民住户之间和农村主要干道的衔接,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根据调查和研究分析道路建设地区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和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功能等,来设计道路宽度的设计,一般人口密度较大的自然村主干道的横断面设计在6-7米左右,二级道路宽度设计在4-5米左右,三级道路设计在2-3米左右,对于主干道两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绿化带等。根据我国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应尽可能考虑设计的非直线性系数值,减少长时间行车视觉疲劳等,根据农村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一般要求非直线性系数值在1.0左右。同时根据农村道路建设的实际投入成本上考虑,建设适当密度的道路网,确保农村住宅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使用,实现村与队、村与村和存与外部之间的道路网的连接和沟通。
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时主要干道的市政管网的布置和景观布置要求,对于现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还应考虑在道路建设中天然气、生活用水和通讯线路等埋设。以及针对主要干道和农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还应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路牌和警示牌等、道路两边设置绿化带和其他公共服务性设施等,提高农村道路的景观艺术。
2.2农村道路的建设要求和道路养护
对于农村主要干道的建设,由于主要干道的车流量大,以及农村生产机械和农产品运输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铺设密实和稳定,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公路路面的损害比较大,再设计中要求根据场地的条件,合理的设计安排公路的排水设施,建立完整可靠的排水系统及时的将雨水排除。针对较为特殊的地段还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和边坡支护等。一般路面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尤其是危险路段还应设置防护栏等,二级道路多采用混凝土路面,三级道路根据使用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路面。对路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国家公路路面的设计规范,科学的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在降低工程的造价条件下促使公路的路基强度达到要求。道路建设过程中控制路面工程的强度和刚度,对路面的结构合理地设计,由于路面在雨水和车辆荷载等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都会发生破坏、变形等。
农村道路的养护问题只有是农村道路管理的薄弱地区,一是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往往忽视了农村道路的养护,因此对于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首先建立严格的道路管理机制,设置警示牌或者路桩等方式来限制外来大型车辆的往来、严禁超载超重车辆进入。村委会配合地方政府加强村民自我养护道路的意识,提高村民对道路养护的认识性和积极性,合理安排人员或自觉对农村道路的维护,及时修理存在病害的区段,避免道路病害蔓延。
总结: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力度较大,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农村地理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局限性,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的农村依然发展缓慢。农村的道路建设要基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等理念,借鉴国内外对于农村道路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不断完善和创新,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道路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定建设方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密蜜,陈炜,陈洁群.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未来农村道路景观模式探讨――以江汉平原地区农村道路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2] 张广芬,刘刚. 《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以太原市东峰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 城乡建设. 2010(03).
[3] 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8(07).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 Problem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Qing-mei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Hengdong long Tong for example, Hengyang C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 number of issu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rn planning concepts to guid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thinking.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如何建设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在衡东县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依据长塘村现状,从村庄建设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新农村规划中新型农民建设问题进行思考。
一、村庄建设布局
村庄建设布局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显示个性特点。农户建房要以村组为单位相对集中,合理安排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建设。
1、空间布局
长塘村现除3个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其余居住建筑分布比较零散,在规划中保留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纵三横”的格局,这样既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又改善了村容村貌。
2、用地布局
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在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围绕村部呈组团状发展,商业、医疗、科教、文化娱乐等集中布置于村部片区、沿公路布置三片集中村民建设区,保留原胡家老屋、朱家大塘、新街、刘家屋场。
二、产业结构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由粗放向集约、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长塘村以传统的农林业生产(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而二、三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加大发展油茶等经济林种植。建立100亩的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猪、鸭养殖,同时利用水塘进行养鱼,重点扶持猪、鸭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旅游提供集吃、住、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务。依托712矿适当发展工矿加工业。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饮水、燃料是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重视对农村道路的整修、自来水设施的安装,引导、帮助农民修沼气池,使用天然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1、道路交通
要促进村镇的经济发展,建立与外界联系的快捷道路,合理安排停车场和配套道路交通设施,村内通路以畅通为原则,适当考虑美化、亮化,依据地形自然布置,采取自由式的布局方式,结构采用环式与支状相结合。建设用材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车行道用水泥、沥青外,步行系统多用卵石、块石等本土材料。
长塘村的道路规划中近期进村主路按5米两边各留1米人行道,村内道路按3.5米全面硬化,并结合衡东县城交通体系规划,沿线按13m红线进行控制两厢用地。并设一汽车停靠站。在村主要道路设置路灯。接通到每家每户,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统,利于农业机械化。
2、给排水等市政设施
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垃圾没有近统一倾倒的地方,排水沟不能连接到各家各户,没有设计合理的化粪池。这些使得新农村附属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长塘村新农村规划中,重点在改电、改水、该厕、改厨四个方面:新建多个电排以供生产生活需要;将单独取水方式改为统一管道供水;每栋房屋屋檐滴水下设环形水泥硬化的排雨水明沟,集中排入村里的排水沟渠;每一至三家建一个化粪池,生活污水,沼气池水排入其中处理后再排入渠道;每家建水冲式厕所,粪便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
四、环境保护
在村庄快速扩张、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村庄建设同样合理布局,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放心、洁净卫生的良好居民生活环境。
1、垃圾的处理
垃圾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生活垃圾站的位置要固定,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村容观瞻的要求,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操作,生活废弃物集中运至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保护良好生活环境。
在长塘村规划中,设立集中垃圾收集点,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垃圾收集点分别规划在相对结集中居民点内。垃圾站服务半径≤200,废物箱设置间距50—80m,村域垃圾通过垃圾收集点收集后,纳入到大浦镇垃圾处理系统中。
2、污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改造而成的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土壤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投资费用省,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条件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适用于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保护环境,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节约水资源;
在长塘村规划中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多采用碎石、沙子、矿渣等基质作为填料。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废水中磷和重金属离子的净化影响最大,同时已应该注意基质粒径大小的选择。最后就是水生植物的选择其中香蒲、芦苇和灯心草适合。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应成立专门的清洁维护结构,对公共场所进行保洁,所有公建均有单位设计中考虑公厕设计。
五、新型农民建设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前面谈的几点也根本无法实施。以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对长塘村18—45岁的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结束语
按不同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农村,明确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科学规划,合理考虑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美化村庄建设,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莉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的形制及材料使用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相联系。①湘西是一片山地纵横的区域,除汉族以外这里还生活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聚群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由于多山的原故,村寨民居只能因地制宜,依地形而建,有的临水、有的依山傍谷,也有建在田埂上和半山腰的,形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格局,体现了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富有浓郁的地域乡土色彩,是湘西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和深沉文化的体现。②湘西传统的村寨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对交通的改善及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改变,一些村民致富后开始盖起一栋栋毫无特色的楼房,这些现象如不引起重视,将会使整个湘西地区乡土民居与湘西世代相传的乡土建筑文化割裂,使湘西传统的乡土建筑特色散失。若干年后,当我们再进行反思时,已无法恢复远去的传统,这将给湘西文化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何看待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这关系到湘西世代相传的乡土建筑文化的存亡问题。
一、湘西村寨民居的建筑形制及现状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活动和营造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物质的、技术的、经济的,差不多都涉及③;传统的湘西民居多使用“杆栏式”楼居与地居结合的建筑形制,有正房、偏房之分;正房有火堂、堂屋、卧房,偏房圈牲畜、堆放杂物及农具。④湘西村寨民居在造型特征、内部空间、平面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独创,是“杆栏式”建筑与山地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方式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其主要特征如下。
巧妙结合的地居与楼居。湘西地区农村由于地处山地,很难找到用于建房的平地,因而采取将山坡推平,在此基础上建屋,就是常说的地居。另一部分用“吊脚楼”的形制,将外伸吊脚楼部分与地居连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地居和楼居两个不同的居住空间。
主次性的空间布局。湘西民居在布局上有正房、偏房,正房设有堂屋,占整个建筑面积的1/3,形成了以堂屋为主的平面布局。堂屋不但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并且是进入其他空间的通道。
瓜柱结构的建筑架构。传统的湘西民居采用卯榫结构的木结构架构,采用三柱四瓜或五柱七瓜的建筑形制,并在窗棂、枋头、柱头等部位雕刻富有乡土情趣的图案。
长期以来,因受大山的影响,湘西交通极不便利,各个村寨又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一些必备的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扛手提进山,大宗材料及物资无法进山。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湘西地区居住条件较为简陋,民居以当地杉木为主材,条件好的家庭用薄杉木板做隔墙,条件差的家庭以杉树皮及粗陋的原木为隔墙,屋顶盖稻草或杉树皮,能盖青灰瓦的房屋就是条件较好的了。由于墙体隔板较薄,日晒雨淋后木板极易变形,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缝隙。冬天北风穿堂而过,十分寒冷;夏天不能隔热,隔音效果也不好,居住条件较为艰苦。一些村落民居没有独立的卫浴及伙房,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卫生条件较差。夏天整个村子和居民室内气味难闻,又容易滋生蚊虫,伙房生火又使整个居室空间充满烟雾,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村寨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村中一些房屋长期没人居住,许多房屋坏了后又长期得不到检修,导致一些空屋破败不堪甚至倒塌(图1)。
二、新农村建设中湘西民族地区村落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新农村建设使长期困扰湘西村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划时代的改变,每个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变了村寨祖祖辈辈手提肩扛的劳作方式。大山里丰富的林业资源得到了开发,村里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大宗物资如现代的建材可以顺利运进山来,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村寨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变。经济上的改善,加上外界新的生活观念的影响,尤其新生代的村民外出务工谋生,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实用性,给了他们极好的范本。加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一些较早出去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回乡村民开始谋划自己的居住空间和环境,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对自家原有住居进行了改扩建或新建,极大地改善了住居条件,也改变了湘西地区村寨落后的面貌,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改造过程中过度使用现代材料:在对现有的住房进行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对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使用,认为只要是现代的就是好的,完全抛弃了湘西传统的本土建筑材料。比如,将原有的木质栏杆换成不锈钢材料,将木质雕花窗格接成了铝合金或塑钢材料,认为这样才有现代的感觉,其实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整体风貌。
2.改扩建中建筑形式的传统和现代组合:在保持原有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将架空层以砖混结构代替,并在外墙装饰上以大部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的手法,贴上不同色彩的墙砖,这样就形成一栋房屋的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的格局。还有在主体建筑以外增加一部分住房,用作卫浴间和伙房,但增加的建筑完全是现代砖混结构,外墙贴上白瓷砖,新加的建筑不管在形式还是材质上都与原有的建筑脱节,形成强烈的反差(图2)。
3.新建房:一些村民由于全家长期外出,住房年久失修已不能入住。一些村民将原有的“土、石、木”拆除后重新建房,这些新建房完全抛弃了湘西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砖混结构,外墙贴了墙砖或涂了涂料,采用铝合金窗或塑钢窗,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样都体现出现代风格,在青山绿水和一片低矮的青灰瓦的木质建筑群中十分扎眼,破坏了整个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图3)。
新农村建设中湘西地区村寨民居在改造、改扩建、新建中出现的问题已对湘西民族地区村落民居的传统风格造成了极大破坏,割裂了自然、历史、地域、生态、文脉的关系。现在一些较著名的旅游景区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传统民居,如果一般村寨不采取相应措施而任由传统民居自然发展,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千村一面的建筑风貌,给湘西村寨民居传统建筑文化及湘西地区整体旅游开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6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年限为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县财政局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唐斌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黄长德、覃遵成、尹进华、刘伟为副组长,农财股、企业股、预算股、农综办、财监办、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专班,由财监办牵头衔接。截止9月23日,各涉农资金管理股室已将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财监办,财监办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资金。
二、自查情况
(一)资金计划情况
20__、20__两个年度我县6项财政专项资金计划总数为2594万元(20__年816万元、20__年1777万元);其中:国家安排1219万元(20__年447万元、20__年772万元)、省级安排820万元(20__年337万元、20__年483万元)、县市配套554万元(20__年32万元、20__年522万元)。
20__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1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32万元为国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48万元有165万元为国家安排、66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25万元有150万元为国家安排、60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5万元。20__年度,我县无综合直补资金和“以钱养事”两项财政专项资金。
20__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4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222万元为国家安排,综合直补资金269万元为国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42万元有161万元为国家安排、64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180万元有120万元为国家安排、48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2万元,以钱养事资金650万元有157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493万元。
(二)资金拨付到位情况
20__、20__两个年度州拨我县6项财政专项资金总额2039万元(20__年784万元、20__年1255万元),县财政局拨各乡镇1698万元(20__年343万元、20__年1355万元,不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各乡镇拨项目单位1484万元(20__年343万元、20__年__1万元,不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实际到位资金2291.6万元(20__年774万元、20__年1517.6万元,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
20__年__州财政局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1万元,我县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粮食直补资金13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31万元已拨付使用到项目中去,余10万元待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10万元已全部拨付使用到项目。
20__年__州财政局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4万元,我县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粮食直补资金22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综合直补资金269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25万元,由于资金拨付是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当年只拨付到项目使用42.6万元,余182.4万元待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168万元,也是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资金,当年实际拨付项目使用120万元,余48万元待拨;以钱养事资金157万元(属20__年指标,结转到20__年使用),加上我县配套493万元,共计65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际使用到位(具体数据见附表)。
从自查的情况来看,20__年、20__年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项资金有剩余资金待拨外,其余4项资金均已拨付使用到位。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项目实施规模与申报规模能够相符,不存在因配套资金不落实影响工程建设问题。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次对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惠农资金发放不够及时,有的上级资金当年已经下拨,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到农民朋友手中已经是第二年了,时间跨度较大,不排除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存在(资金的迟拨上级、本级、下级均存在)。
(二)由于惠农资金的发安放采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基层财经所和基层信用社也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有的是财经所已经将资金拨付到信用社了,但信用社有很多理由没有及时将惠农资金进行上折发放(如网络升级、名称有误等),还存在信用社将部分农民的“老贷款”、“自愿”购买的种木钟苗未付款抵交应得国家发放的惠农资金。由于我县山大人稀、
交通不便,很多农民为取应得的惠农资金,所花的费用甚至高于所得资金,建议以后发放的方式怎样多一些,主要是考虑到农民朋友的利益。(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资金的管理使用,要严格招投标制,程序到位,节约资金、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挥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县“三农”建设的效益。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将近一千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①。
当然,城市的繁华与发展也只是相对的。当农村的人们在顶着烈日对付那并不能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一亩二分地的时候,当农村人在为谁家的孩子在外面赚了好多钱而艳羡,或者在为今年因生猪蓝耳病疫的损失而惋惜,在为儿子结婚修房子没有大的经济来路而诉苦的时候。忙碌的城市人同样在为生活而奔波,穿着有农村人没有的整齐与光鲜的衣服,手里揣着大部分农民不敢想的十万八万,但这些并没给他们带来一丝稳定和富足感。生活竞争激烈,目标也已经更高,要求是房子和车子。中国城市人生活同样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巨大的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不是一个稳定和强大中国所需要的,城乡社会的巨大鸿沟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分裂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和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太多强调国家本位,没有注意社会的协调平衡,现在到了要更多的强调社会本位的时候拉。这也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真正需要。
不仅仅是党员,不仅仅是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常常听人说,这些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与我们何干呀,你我也改边不了现状。过多思考这些问题不如多挣点钱,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不错,人生活在社会是为了追求一个美满的生活,简单点说,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忙碌。但很多人并不明了政治实际就是一个社会中的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利益的博弈。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已经从权威性政府在向服务性政府转换,我们党的革命党思维也在向执政党思维转变,政治生活已经变成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社会生活。关注自己,首先必须关心社会。每一个关心自己的利益或者关乎父母周遍人的利益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呢?这也并不是一个大而泛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要每天都去关注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个人在社会中做好他自己的角色,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一个对社会有更多的关注人,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在他自己的位置上起码会很少做出‘无意识’危害社会行为。在一个还不成熟的社会,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也许不知不觉做个对社会不利的事情的。比如,在一个注重表面东西的城市里,一个尽职尽责的城管,评价他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何况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时代。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水利水保事业放在更加突出、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为主的民生水利,以解决产业发展中水资源制约问题为主的生产水利,以生态恢复和水安全为着眼点的生态水利,是今后推进临猗县水利水保事业可持续性发展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临猗县水利资源概况
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地理坐标: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5°18′47.6″。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黄河流经该县河段全长29公里,据龙门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县的主要客水资源。涑水河在该县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候、猗氏、牛杜、嵋阳、庙上、七级镇6个乡镇,在七级镇王肖村境内流入永济县境内,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全长44.44公里,该河多年枯竭,已成为全县主要排污及泄洪道。截止2008年底全县目前水利设施主要有7个万亩以上引黄电灌站,153处小高灌,3086眼灌溉水井,有效水地面积达93.825万亩,其中黄灌面积64.77万亩,井灌36.42万亩,纯井区有机井2123眼,有效灌溉面积29.05万亩。节水达标面积为45.225万亩,其中管灌31.305万亩,渠道防渗7.965万亩,喷灌5.295万亩,微灌0.66万亩。
根据本县气象站1957~2008年记载的资料,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84.2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078mm,最大年蒸发量为2233.4mm,为全年降雨量的4.4倍。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县份,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945.1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为6108.6万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开采量为9400万方,最高年为12321万立方米,全县人均资源占有量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国人均1750方的10%,全县年工农业用水总量近年来多大15000万平方以上,其中 临猗县1000多万方左右为农业灌溉。
2.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全力推进全县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从临猗的县情和水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必须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策略。根据临猗县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紧紧围绕“温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中心,坚持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逐步减少地下水使用量,以地表水资源代替地下水资源为主线,着力推进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为重点,在井灌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小型灌溉泵站改造工程。
2.1实施“四位一体”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水利
从长远看,临猗县必须坚持生活、生产、生态并重的原则,着眼解决民生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水利水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但考虑到临猗水事业建设已取得的巨大成效,目前应把生态水利放在全县经济社会的大盘子内重点考虑,把农村新能源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河道加固和河道治理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一是实行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打井设备的改进和掘进技术的提高,人们不再饮用池塘水,池塘逐渐失去原有功能,而成为蓄积雨水的场所,再加上管护不到位,池塘面积不断缩小,池深变浅,渗漏加大,所蓄雨水越来越小,并且周边环境杂草纵生,作用越来越小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好天上水,充分发挥雨水的作用,对现有池塘进行更新改建,其作用有如下几点:一、充分蓄积雨水,适时进行雨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二、蓄积雨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三、在改建的同时,还注重周边环境的改善,使之成为群众键身强体,文化娱乐的场所,成为美化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在季节性、区域性水贫乏的农村,普遍推广节柴改灶工程。在平川和河谷下游水资源充足的农村普遍推行农用沼气工程,尽可能减轻农民生活对资源的依赖性;二是把病险水库排险加固、库河道清淤和流域植被修复有机结合,加强现有河道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堤坝植被恢复,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四是在新农村改貌工程中,优先建设排水排污工程,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农村全部地实行水保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地水质建设。
2.2坚持“小型、多样、分散”方针,继续加强民生水利
要继续抓好以解决人畜饮水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两级应把民生水利放在首位来抓。投资规模小、投资周期短,管理成本小、管理方便,服务区域小、受益农户相对集中为主,安排项目规模;二是水利设施形式多样;三是水利设施在布局上尽可能分散,惠及全部生活用水贫乏的村落。对地处坡源、丘陵、高山的季节性、区域性生活用水贫乏的人居分散自然村落,应以集雨井、集雨池塘和水窖为主要形式。对地处流域中下游、人口相对集中的沟道、平川地的村庄,应主要采取渠系配套的办法,建设人畜饮水管网。要适应小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用水需要,加大自来水工程建设力度。从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平川地带水质污染带来的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出发,在五到十年之内,临猗民生水利突破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川地带和小城镇区域内的自来水工程建设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农村的生态小气候,优化了生态环境。
2.3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跟进生产水利
临猗的县情决定,应把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放在基础性地位常抓不懈。要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推进水利事业建设。一是要把现有小水库、山塘涝时蓄水、早时供水的两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排险加固清淤的同时,切实抓好供水渠系配套和管护工作;二是在平川地带加强节水喷灌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扶持果产业上;三是在旱源、山谷、丘陵地带和流域上游重点抓好集雨设施建设,包括池塘、集雨井等;四是要适应产业发展状况,因产业而宜、因地制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适应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在工业园区和牧业小区加强污水处理和生态净水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必须考虑水资源保护。
三、坚持公益性办水利方向,不断探索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要大力推进水利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积极争取国家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水利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要鼓励群众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增加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加快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型水利工程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 滞后等问题,得到明晰产权,明确职责,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水利管理改革,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从工程建设就着手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在投入上,应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国家项目投资为主,以村集体投资和农户投资为副,特别是在农民自筹上坚持一事一议原则;二是对于水利设施管护应区别对待,特别对于现有重点水库、池塘和农村集雨池塘不能承包经营,更不能一卖了之;三是在水利资产整合上,不应盲目追求当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