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6: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砼材料三维破坏面的一般特性
砼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试件规格、温度、养护时间、加载速度、水灰比等,而砼强度理论的研究对象多为砼材料强度与砼材料应力状态的关联性,即砼材料强度变化规律与应力状态间的关联性。一般而言,主应力空间的破坏面可用来描述多轴应力砼材料的强度规律,而破坏面所分布的各个点皆代表该点坐标应力组合条件下砼材料的破坏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备如下特性:破坏面呈三轴对称性;破坏面表现出光滑、连续、外凸等形态;破坏面的顶点分布在平均应力轴的拉端方向,但压端开口方向没有交点分布;偏平面上的破坏曲线类似于三角形,且破坏曲线在平均应力无限增大的情况下类似于圆形(见图一)。
砼材料破坏面的试验规律(或本质特征)是砼材料强度理论的指导原则。针对砼材料破坏面的本质特征,本文将从如下方面展开论述:若破坏面分布在主应力空间范围内,则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三轴对称性,而破坏面的中线与平均应力轴重合,此时破坏面的控制位置可用坐标原点与拉端顶点间的间距描述出来,由此体现了砼材料的内聚力效应(或三向拉伸强度)。
2 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2.1 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
就某一参考平面应力Pr而言,针对同一偏平面上三轴拉伸应力条件或三轴压缩应力条件,前者的不同砼材料抗剪强度必然比后者更小,而连续光滑的破坏曲线多分布于Mohr-Coulomb强度外包线外和Mises圆内,即分布在SMP准则与Mises准则间。由此可得如下函数式:
其中,σ0——砼材料的三项拉伸强度;Mf——砼材料在参考应力Pr处的破坏应力比,其满足Mf=q*/pr;n——平均应力影响程度的常数,即平均应力效应指数。
2.3 主应力空间上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就三维主应力空间而言,描述砼材料破坏规律应该严格遵循如下步骤:以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取代子午面上的破坏曲线直接把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与三轴压缩子午面上的破坏函数合二为一,以此创建砼材料强度理论。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如下:
主应力空间内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破坏面主要通过α、Mf、σ0、n等砼材料参数获取形状多样的连续光滑破坏面,且各参数间始终保持着相互独立状态,并对砼材料的强度特性予以描述,即主应力效应、摩擦特性、内聚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若α取0,则破坏面与偏平面的截面属SMP曲线;若α取1,截面属Mises圆;若α介于0到1间,截面亦分布在Mises圆与SMP曲线间。若σ0取0,坐标原点处于破坏面内。若n取0,破坏面呈柱形筒且与平均应力轴平行;若n取1,破坏面呈锥面且中线为平均应力轴。因此,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完整的强度理论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各个方面:表达式相同、砼材料参数仅有4个、各材料参数的物理意义皆很明显;对砼材料强度本质属性的描述既简单又合理,其中包括中主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内聚力效应等;囊括了Mises准则和SMP准则等破坏准则。总体而言,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非线性强度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7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灵活、针对性强、学生参与程度高的优势符合独立学院学生重实践、重应用、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浓的学习特点,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独立学院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符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探索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品牌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够为进一步探索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形成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提供契机。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凸显的主要特点
1.尊重学生主体性。独立学院学生有个性、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尊重培养对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施教者的导向作用只有凭借培养对象这一主体转化为认知变化的主观动机时,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级别的认知结构。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内部力量的引导和调动,充分考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因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实际问题的积极解决者。学生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过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则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方式多样性。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机械的教化和启蒙,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单一,学习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现在的实践教学则能实现书本理论思维和实践感性经验的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获益。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可运用演讲、辩论、讨论、研讨、视频资料赏析、读原著、校内专题活动、校外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灵活性。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只在教室中进行,而当前提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范围就宽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课堂上又可以是课外,而课外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课堂、班级、校园、团队、家庭、组织、家乡、国家以及社会中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广泛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感受事物的多样、变化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4.教学效果持久性。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造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性质,这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此过程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比外在的奖励具有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材料的记忆也更长久、更牢固,因此这种教学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目前教育界、学术界尚无成型探索。而部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教学效果良好,获得领导、教学专家、学生的认可和较好评价,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亟待从理论上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力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获得更大水平的提高。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密切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立足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际,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大胆创新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勇气,积极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境界、形成教学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而进行积极地探索与钻研。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加深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以科研促实践,为独立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贡献力量。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在改革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②在深入研究、广泛借鉴、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富有创新价值、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③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力图解决如何在学生间更加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既要使全体学生普遍受益,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先进分子的学习积极性。④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⑤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教师的职责定位,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⑥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成果质量的新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践教学成果,对个别优秀地实践教学成果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及时推广,扩大其社会影响。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及平时课堂表现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也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效激励。⑧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开拓新的境界,坚持走特色化建设道路,及时总结经验,发表科研成果,抓牢宣传阵地,扩大社会影响,力求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文体自身的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即可采用此法。比如说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作为议论文的阅读框架。当然,前面所提的文章为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应先指出在这种论文中一般作者是要先提出“敌论点”的。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敌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又是怎样在反驳别人论点基础上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二、猜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看到题目时先不要去看文章,而是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猜测,如果是自己构思时又该怎样做,即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比如,让学生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有的学生说这篇文章应该讲的是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也有的学生说是不是在给我们讲道理呢?当然这样的猜测只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想象,就会激起其他学生的兴趣:这篇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阅读时就会集中精神,并将自己的猜测和原文进行对比,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也能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猜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一思考―求证一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综合阅读法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那么,对于阅读来讲“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的方法。同样本人也认为“仅从整体人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构成,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充其量也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手工业产品比不上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大河有水小河满恰恰是把事情讲颠倒了,事实上大河都是从小河(支流)汇聚起来的,更科学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立论要求明确,故往往概括一种简明的概念或者判断,而概念或判断越是鲜明,就容易简单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而是全面性,粗浅地说,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论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对于可能隐含着片面的论断,哪个白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论点,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随,而是要加以全面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论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
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赞叹,分析性思维拒绝被动地追随,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
议论文教学理论,强调立论新颖,要有个性,要有突破,但大都变成了老生常谈,原因在于按三要素以论点为纲的理论,对共识性的、权威性的观点只能是无条件的盲从,而不是提出问题,揭示潜在的矛盾。就是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每每有误导。汶川地震那年,四川的题目是“坚强”,完全忽略了救灾不但需要意志坚的定性,而且还要严密的科学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题为:“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反思,就不难发现,“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黑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有了矛盾就可以对论点进行分析,就不难提出自己独立、新颖、突破性的见解了。
为什么会有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体本身的条件就是决定性的。同样为安禄山俘虏,王维接受了伪官,可以说是污染了,而杜甫却出逃了,可以说不染了。李白无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的丰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到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最后又投错了门路,弄得身陷囹国。这说明他在政治上不是天才,只能当个花瓶,连庸才的建树都没有。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教改,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业持续跟进的话题,尤其是在2003年新课改出来后,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更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集思广益,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集体。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在评价中重视整体而忽略个体、讨论的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师则主要从参与度、分组、评价等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整。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一、教师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中起着引导作用,一旦轻视这种引导作用,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无头绪,甚至独立思考的状态,以至于最后的小组成果展示是个人成果,不是集体结晶。有的教师只是把主题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坐等成果,全然是学生参与、老师旁观的现象。
二、评价中未做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结合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这样的一样成果就是,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同时我也戴上了眼镜。
渐渐地长大了,我读的故事书少了,连课外书也看得少了,我的作文渐渐地不似以前那般总是得到高分,只是偶尔会被老师夸上几句。
我原本并没有想到这个改变是什么原因。只要看到别的同学的课外阅读量。
以前我写的故事书真的很多,写作文也都是写得叙述类的居多,对于议论文,要论点论据的,是我的薄弱项。
(2)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有了女儿后,我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发现国外的孩子有个共性:即使再小,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愿意表达和父母朋友不一样的观点。
结合自身经历,我开始探究: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可以打造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你的提问方式。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刚会说话就爱问为什么,这时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启发他进行更多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错”或者“记忆”这个层面的话,就能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经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按照低阶到高阶分为6大类,顺序是先从底层开始逐步发展,只有掌握了下一层面的能力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层面,直到最高。
图中这个模型从下往上展示了思考能力从基本到高阶的递进。你发现了吗?你通常习惯问孩子的“记住没有”“对不对”等,根本就属于很低阶的思考能力好不好!
一般来说,孩子是不会自动提高到新层面的,除非有“诱因”,也就是教育环境,而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有意识地针对这个层面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提问。
让我们用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小红帽》来举例,看看不同层面的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提问激发的吧――
第一层面:记忆
小红帽要去见谁?
小红帽手提的篮子里有什么?
她穿了什么样的衣服?
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
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几时、怎样等厘清信息内容的问题。
第二层面:理解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
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梗概。
提问关键词是:复述、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问题。
第三层面:应用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很黑?
小红帽是从这穿过森林的,除此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也可以到外婆家?
在这个层面,孩子已经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书里的信息联系起来了。
提问关键词是:有什么其他情况是一样的,如果怎样会发生什么,还有其他方式吗……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场景,举一反三。
第四层面:分析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可以从中发现什么。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得出结论。
第五层面:评估
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这样做对吗?
你会对小红帽提哪些建议?
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
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
第六层面: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