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景观设计概念分析

景观设计概念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6 09:26: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景观设计概念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景观设计概念分析

篇1

本文将对室内植物景观设计概念分析、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作用、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实际应用,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室内植物景观设计概念分析

室内植物景观设计在布局结构方面主要由点、线、面组成。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便可综合应用。点状布置可将盆栽植物单独或成组布置,从而来提升植物的观赏价值。在设计中应从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等方面来考虑,在室内设计中,要求植物的大小、形体、色彩均呈一致性,从而使局部更加统一。线状布置则更加强调线条方向性,可合理划分空间。面状布置则是将植物摆放在墙壁前,植物的x择高度相等的。

二、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作用

将植物景观应用在室内设计中,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确保人身心健康等作用,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净化空气

植物本身就具备多种生理功能,可以作为“天然氧吧”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通过光合作用,可适当增加室内氧气,通过蒸腾作用来增加室内湿度,此外,植物能通过自身物质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抑制细菌,将植物放在室内还能缓解甲醛、苯等化学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美化环境

将植物景观应用在室内设计中,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植物景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备自然美感,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例如:绿萝,不仅能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绿意盎然的植物能给人一种舒缓情绪的作用,同时还能点缀环境,或将植物景观与室内装饰搭配在一起能呈现出组合美感。此外,还可将植物与室内装饰结合在一起,现代建筑室内设计通常给人一种生硬之感,不利于室内设计的柔和性,通过植物的运用能为室内设计增添一些色彩与生气。

(三)确保人身心健康

通过对植物的研究发现,多与植物接触,人的生理、心理均会受到影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举个例子:城市的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难免会存在消极的感觉,将植物应用在室内设计中,能使人产生一种健康的情绪。

三、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将植物景观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应遵循一定原则,注重相关需求、按比例选择、色彩质地应相协调,详情如下。

(一)注重相关需求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考虑到相关要求,从实际出发,根据室内空间来选择合适的植物,例如:在迎接客人时,可摆放迎客松,从而来营造更热烈的氛围,在室内设计中,书房作为工作学习的主要场所,可采用一些清新的植物,为室内增加一丝绿色,调节人们的紧张情绪。

(二)按比例选择

不同建筑大小不一,且空间大小也有显著差异,在室内设计中,绿色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到空间大小,陈设物的数量等问题。以此来促进植物景观的合理应用。与其他室内景观不同,植物景观具有生命力,据此在室内设计时应考虑到光照条件与生长空间,只有采用合理的尺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若景观过于高大,则会为人们带来压迫感,若植物太小,则会稍显单调。

(三)色彩质地应相协调

由于植物品种相对较多,不同植物景观的色彩与质地也存在差异,据此,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选择与室内质地、格调相同的景观植物。按色调来分分为暖色与冷色,暖色包括:红、橙、黄、紫;冷色则包括:白、青、绿。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暖色,能增加室内的活力,使室内装饰更加温馨。冷色调的应用则能使室内设计更加优雅。在选择室内植物时,应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搭配,环境是暖色,在植物选择中应以冷色为主。若环境是冷色,在植物配置上应以冷色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色调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天适合艳丽、夏天适宜清淡、秋天适合艳红、冬天以青绿为主。

(四)合理布局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注意布局的合理性,在配置植物时应与空间环境相适应,不宜占据太大空间,造成喧宾夺主的现状,另外,也不宜独处一隅,无法发挥植物作用。在植物摆放中,不仅要体现审美价值,另外还不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在大型植物配置时,一方面要确保其安全性,此外还应增加合理性,不能与室内装饰相冲突。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之中,需要注意了解色彩、树形、线条、质地以及比例等事项的统一,在配置的过程中既不能过于刻板单调,又不可以杂乱无章。在配置的时候,注重植物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做到不影响整体效果。

(五)注重调和感和均衡感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做到配置的对称式或者不对称式。因为不同的植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因此需要注重植物的体积、色彩、质地、枝叶、数量等,如果植物的体积不大、质地柔软、枝叶疏且色彩较淡,则该植物则会给一种轻盈简便之感。而如果该植物的体积较大、色彩较重、枝叶繁茂、质地较为硬朗,则会给一种厚重深沉之感。除此之外,植物之间的混搭需要给人以协调之感,不能过于跳跃和唐突,因此需要注重植物之间的变化和差异。

四、植物景观设计实际应用

常见的植物景观设计方式有四种,分别为:陈列式、攀附式、悬吊式、壁挂式。

陈列式似乎是植物景观设计最为常见的方式,又有点式、线式与片式之分。点式通常是将盆栽植物放在茶几、墙角、桌面等位置,形成绿色视点。线式与片式则是将植物摆成各种图形,从而更好地与家具结合,对空间划分加以规范。

攀附式通常用于室内空间分割方面,利用攀附式植物进行空间隔离,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人员在应用攀附式植物时应注意色彩的协调性,确保空间分割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悬吊式的应用能增强室内立体感,如果空间相对较大,则可结合灯具、天花板,吊放悬垂植物,改善空间设计的单调性。

壁挂式空间设计也能凸显一些效果,在设计前,应在墙上设计一些壁洞,可放置盆栽植物,或者,在靠墙的地方放上花盆,种上攀附植物,让植物沿着墙壁生长,从而形成绿色的室内空间。

结束语

景观植物不仅对于环境的改善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其中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精神思想上的熏陶,在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更需要一片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选择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综合其生态功能与审美需求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2

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发展是伴随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逐渐兴起的景观类型,它以城市发展、城市人民需求等为依托,在城市适宜农业发展的边缘空间景观设计规划中引入农业元素,同时在进行低碳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对多元景观形态的需求,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的长远发展,使其观赏率与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升。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分析

我国多元化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得益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多样化,如南方都市边缘的基塘系统、北方塑料大棚的瓜果蔬菜种植模式、沼气池模式等都与景观空间布局紧密相关。因此,结合景观低碳生态理念可知,我国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具备优良的景观环境服务功能,比如,仿造自然顶级群落特色,可在生态治理区域进行陡坡造林建设,该方法能够有效遏制重力因素下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具有斑块生态位互补特点。景观区域内既是不同植株的主要聚集地,也是主要的生态流区域,因此,合理调控生态农业类型,实现不同植株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优良互补性能,能够将景观生态体系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然后,具有较高的景观异质性,农业景观区域内斑块类型多且不同之处较多,比如城区煤矿塌陷区域形成的城区远郊平原低洼地带营造的水利廊道灌溉模式、传统农田间歇性混种模式等,借助生物间的相克理论实现都市农业景观的整体系统优化性。再者,景观资源乡土性特点突出。不论民间技艺还是乡土文物,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借助农业景观,不仅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可加快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分析

(一)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基本途径

农业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布局与景观使用功能两方面。农业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前者是将景观作为“资源”类型的一种进行使用,并寻求整体上的生态和谐型,它不仅强调人们对景观的实际需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与审美价值。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是逐层进行的,由目标、功能、结构、具体单元的划分,每一层内容都是构成整体景观设计的基本途径。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理论

1.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致使城镇化建设急速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对比!而当代都市农业的盛行便是"田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助城市规划建设理论指导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对满足都市人民的使用需求、人文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都市农业理论分析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边缘区域,利用环境资源、田园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都市群体提供了解农村、体验田园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将生态体体系域农业生产、生活等融于一体,形成服务性生产、休闲、观光场所。都市农业景观活动场所作为城市主要的休憩园地,不仅能推动城市向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还可有效防治城市污染问题,在城市近郊区域修建绿色边缘地带的过程中,也必须确保都市景观园区内的生态完整性。

篇3

自城市出现以来,商业空间就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生活独具活力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现代商业活动的范畴已大为扩展,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个购物消费的场所,更需要一个有品位特色的环境,在其中能进行娱乐、游憩、交往,并从中获取信息。因此,这对现代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对目前时展的需要,本文借曾参与过的昆明市北市区红星美凯龙商业空间景观概念性方案设计实例,希望从这次项目设计过程中所探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能得到广泛的讨论,以指导今后的创作实践。

一、背景及概况

本项目位于昆明市岗头村“城中村”改造工程项目中六号地块,项目将成为昆明北市区体量最大,品质最高的集家居广场、大型超市、办公、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是北市区的城市功能配套区,填补龙泉路沿线城市功能的缺失。

此次设计范围是该地块中的商业空间环境区域。净用地面积约为87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6450平方米,景观设计总面积约为50550平米。

二、场地分析

(1)现状分析

1.地理环境:

昆明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春城”,植物绿化和造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全年晴天多,紫外线强,日照数年均2445.6小时,日照率56%,对遮阴防晒要求高。

2.人文环境

岗头村地块毗邻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坐拥昆明的龙脉“长虫山”,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昆明北市区拥有60多个住宅小区,40多万居住人口,迎合北市区多个重要的商圈,商业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前景良好。

3.区域环境

该地块交通便利,四纵四横格局已经贯穿北市区,周围辐射区内众多的居住区和各种服务设施为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购买人群和可靠的消费基础。

4.建筑分析

地块的建筑类型丰富,包括一个酒店、一个大型超市、一个家居购物广场、一个室内商业步行街、六栋写字楼组成。建筑空间层次变化大,最高处可达174m,是此片区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商场下有一到两层的地下建筑空间,可供停车和地下商业活动。6—2号地块自西向东有大约4.5%至9%的坡度,便于雨水的排泄。

(2)使用人群分析

“商业景观的属性定位与经济学上的商业活动具有很紧密的联系,这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最显著的区别所在”。因此,该项目应从商业活动的特性去分析 “人(消费者)、物(商品)、空间(载体)”这构成商业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的关系。

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成商业活动的进行和商品交换,需要着承担部分商业体的功能需求,包括吸引人、引导人和留住人的功能。因此,通过对使用人群的行为分析(如表2—1),可以得出商业空间的功能应该包括:展示( 审美的愉悦、陶冶) 、消费( 吃、住、游、购、娱) 、体验( 情景、活动) 、引领( 文明、时尚) 。

三、设计构思

“景观现场对人的作用集中于两点: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运动导致空间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不因人而改变,但时间的积累产生了各种文化、经验和记忆,而空间的变化促成步移景异,通过运动轨迹与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互动。”基于对景观的认识(如图3—1),该方案提出以“时间·空间·感知”作为设计主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主题概念分析

根据爱因斯坦在《果壳中的宇宙》中提出空间的维度是无穷的,不但有四维,还有五维、六维甚至更多维度的空间存在。运动让我们能感受到四维空间的连续性,时间产生了各种记忆的累积与再现,使得人的感知超出了四维的限制,通过将历史的叠加、季节的变换、以及将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受融入到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去,让这种体验过程去弥补现代都市中机械单调的生活,并让消费者乐意融入环境,最终形成美好的感知。(如图3—2)

(2)景观空间布局

基于主题概念的分析,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得以充分拓展与衍生。

场地整体布局是以点线面体四个层级的体现,其中点系统主要指环境中的主要景观节点如亭廊、花境、小品等;线系统指各级道路行线和景观路线;面系统指绿地和地面铺装等;点线面的相互贯通连接成空间的体积感,而人在其中的运动轨迹便形成了其中的时间维度,构成了空间感知。

1.轴线偏移:由于地块的特殊性,为了6—3号地块的商业步行街和6—2号的整体商业中心保持平衡,而引入了质量引起位置偏移的概念,即在景观轴线模拟空间弯曲而产生的偏移现象,从而使整个方案处于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

2.时间链和景观节点: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扩散的景观节点,通过链状时间点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同质的构筑物(如喷泉、树阵、广场铺砖等)标识空间的统一性,形成空间的连续性。

3.形态构成式的屋顶绿化:以圆形为基本形的空间组合,通过相交、相切以及同心圆的形式组成。

4.空间的动态转换:根据各功能组团间的性质形成连续互补的空间,产生不同层次的空间体验感。

5.中心圆的景观扩散:以同心圆的形式形成扩散的景观形态,表达一种向心性的景观吸引。

6.空间主流线:直线为轴,曲线贯穿的空间流线,以及使用空间的垂直高差变化,呈现复合式空间流线设计。

(3)景观节点设计

1.入口科技广场景观:主入口景观设计将新型多媒体交互技术引入其中,通过感应装置和程序的设定、光影及声音的表现,增强人们“行走”的体验感。同时,广场中心的大型LED屏幕柱将不定时地捕捉着过往行人的各种表情,并显示在屏幕中,让时间累积下各种记忆的片段。以LED屏幕柱为中心的广场同时也是露天观影的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时分,这里将是周边小区居民们的聚集地。

广场的铺地设计结合了当地历史的痕迹,将昆明城市的空间演变历程地图以铺地方式呈现。让经过此地的人们在现代科技与历史沉积交融之中有所感悟。

2.家居购物商业区广场:空间开阔,便于商家们在此举行临时性的宣传活动所需,局部是树阵景观区,提供购物者遮荫休息的空间;在广场的地面上设计弧形的、具有方向性的线型景观小品表达一种线性时间的流逝,同时在开阔的空间中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镜面材质的使用,让过往的行人在镜像作用下留住来去匆匆的片段。

3.下沉商业区广场:下沉的商业广场的暖色调和水流景墙的冷色调形成一种对比,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动”带来的不同风景和体验,此空间因设计为下沉空间,放置露天茶歇的桌椅,供购物者在此驻足休憩。

4.办公区休闲景观:整片镜面像平静的水面倒映中间的植物花坛,形成一种漂浮的错觉。两旁的造型树为空间赋形,穿梭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使空间产生一种“轻”和“重”对比,同时提供给上班族们一个相对安静思考的场所空间。

四、小结

通过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本文总结了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途径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突出主题性

以客观的分析调研与合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主题性是商业空间景观内容的体现。“空间的生长”是在分析地形、充分了解场地人文地貌的基础上,让各种构成要素如同植物一样生长起来,一旦是“生长”,这个局面就不是事先能够完全想象出的,因为它带着自然成长的特质,带着顺应商业环境的特质,带着最原始的契合人文的特质,即便是同样的设计理念,生成的具象也会因为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这样的景观是不可复制的。

(2)文化的注入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应,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积,同艺术一样,文化也是衡量商业业态健康的尺度。在商业空间中,如果文化能参与进来,并能扎下根来,它就意味着人们得到了最基本的感性需求:找到思想与灵魂的依托,感受到爱与幸福,并且拥有希望。稳定而丰富的文化能提供给我们富足而深远的想象素材和原料,建立起具有内涵的景观空间,从而美化城市居民的心灵。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购物不仅是购物,消费行为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情感诉求,尤其是娱乐与交往功能。商业空间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易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因此,景观设计的目的便是使商业空间有效地整合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提供最符合未来要求的商业理念。好的商业空间能够吸引人流、启发消费,发挥提高商业效益等作用。

综上所述:好的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应该是建立在详细的分析场地环境,分析现有人群基础之上,注重景观内涵、文化精神,通过景观实体元素的塑造来引导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心理向更健康更合理化的方向转化。

注:文中图片均为第二作者绘制

篇4

城市往往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扩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便更渴望享受田园式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加速发展,又使得这一愿望被破坏掉。我国园林景观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历史却只有区区的几十年时间。因此,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城市景观的生态概念分析

从景观生态学这个角度来看, 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受到人的作用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被迫改变,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破坏。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为主的景观,是一种不断自由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二、设计原则介绍

(1)整体优化原则――城市景观是城市中―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异质性原则――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原则。

(3)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4)景观个性原则――每个景观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性。

(5)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6)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共同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各个学科结合的多元化的知识,综合把握多种因素,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以上原则都可以直接借鉴于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同时他们也是在以往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总结而来的。但是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块绿地都能体现出来,不同园林绿地有着自身的特点,需把各自的特点加以考虑、应用中的原则也必然要有所不同和侧重。如:风景区规划要特别注意景观的多样性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的应用,在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到剩余的其他原则;在大环境绿化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环境整体优化原则及景观多样性原则,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历史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三、设计思路讨论

强调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风景旅游区当然是以风景优美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为载体,但自然山水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经过人工改造规划完美,最终才能达到趋于完美的水平。而其中的园林景观恰好是完全按照人的思想意志创造的,是在深刻领悟自然山水景观的意义的基础上典型化的人造自然景观,突出甚至放大自然景观美的优点,掩盖其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这种创造一定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进行景观规划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在开发过程中,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到维护是园林景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生态规划特别注意到传统景观规划设计的不足,提出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景观生态学为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

(1)景观生态规划紧密关系到景观安全格局实现。景观安全格局概念是指为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以最经济和最高效的景观格局来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在恢复和重建园林景区的景观生态系统,有效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强调生态安全是景观园林设计的基础,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加强保护环境,建立多样化的环境系统

对引种奇花异草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审美偏见,这是导致绿地系统的综合性生态功能不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所导致的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严重警告了人们,盲目而非科学地引种可能在若干年后会给本地生物多样化带来致命打击,导致大量本地物种消失,直接影响到本地生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本身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自然景观也得以形成。生物多样性使园林景区具有难以比拟的多样性的优点。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要照顾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对在开发过程中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和恢复,建立类似于自然生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补偿和恢复过程中,应大力强调本地物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以使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的多样化得到发展。这样一来,自然地形及其植被就必须要得到保护,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环境。自然地形大多是地壳起伏,曲折回环,或脊或谷,虚实相生,有利于受损生境的补偿和恢复。但是人工地形设计有时也是弥补受损生态环境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它也是创造差异性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方法。

(3)大力重视城市园林系统总体规划

园林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是城市中惟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其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但随着城市园林景观的飞速发展,景观和绿地面积日益增加,园林景观用水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多以自来水为水源,但是利用率却不高,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日益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城市园林景观和各类绿地就应得到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应该尽量减少以自来水原维持的各类人工水景,毕竟,我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要求我们每个人每个地区都要节约饮用水。与此同时,各类人工水景与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要尽可能的相联系,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

(4)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要充分结合人文精神

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为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适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保护和发展山水特色自然景观。园林景观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必须创造特色。但是景观的创造是客观的,其取决于在客观上是否能与观景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作为园林景观,虽然会受到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制约,但是又正是这种制约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其中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景观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而烘托出景观特有的意境,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景观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景观而更能形象的传承。

四、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总的来说一定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特点来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并且要避免陷入几个误区:1.园林景观资源是一种市场商品,并可直接用于自由买卖;2.园林景观是小型旅游区;3.园林景观是宗教朝拜的小型集聚地;4.园林景观是自然娱乐场;5.园林景观是另类的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必须正确认识园林景观的真正涵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实现在不破坏、擅长保护的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克服和排除当前在园林景观认识上的各种错误认识,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严重的破坏性开发和经营行为。只有这样做,我们建设的园林景观才是“美”的,和谐的,健康永存的。

参考文献:

[1]丁勇春.高校体育竞赛的社会化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9): 100-101.

[2]杨远波.高校体育竞赛改革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109-112.

篇5

1 定义

以水循环为导向的景观,指的是利用水的循环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设计中把水循环的每个重要技术工艺作为引导路线的关键点,通过了解水循环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里,景观设计不单单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是辅设计,通过功能来决定形式。

2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切入点

2.1 水循环再利用与设计结合的思考

水循环再利用是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现今有很多国家在不断尝试把高科技的环保技术融入到与环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断在思考: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

在当今的水循环再利用中,多采用雨水收集和人工湿地的做法。通过自然渗透、生物净化设施等来完成水的循环处理,使轻度污染的水源还原为洁净的水,并且能重新利用回人们的生活当中,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技术不再单纯的工业技术,更多的其他学科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例如人工湿地常常给设计成一个美学价值很高的生态系统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成为广场或者其他大型的一个场地的景观规划等。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做法,例如日本为了整治水患问题,使得城市发展继续下去,采用把这个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规划。日本的洪水灾害是比较严重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日本政府采用了三管齐下的方法来疏导洪水来时造成的水患问题。第一,将原本自然界的雨水急留,如带水的自然区域,逐步调理恢复;第二,在在城市中的地面材料中,使用容易蓄水的材料或结构等使得地面具有一定的透水;第三,把原本的扩展河道的做法改成分洪蓄水的人工湖泊、湿地等。虽然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所花费巨大,但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抑制了日本的洪水危害,并且综上所述的地区又成为有机的城市公园体系。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指的是使用水循环再利用,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当今艺术设计界所追求的一个创新方向以及所肩负的责任也是日趋重大。

3.设计案例分析

3.2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一处。基地选址为校园内的一个空旷处,周边有实训大楼、操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景观湖。项目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桂丹西路。占地面积约450亩。周边与狮山、南庄、西樵、西南白泥等镇相邻。丹灶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广东首个湿地公园南海大湿地公园和南海四大旅游景点之一的仙湖旅游度假区。佛山南海的气候基本特点:春湿多阴冷,夏长酷热,秋冬暖而晴旱。4―9月为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径流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水量流入江河,成为不可利用的水资源。周边由于有工业区,加工业,故出现水质污染严重的现象。

3.3环保学院校园水景观设计的营造分析

针对环保学院的校园背景的特殊和所处区域的气候特点,打造整个校园的系统水景观,是一件利民利校的好事。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行业气息的高职院校,我认为在高校环境景观的设计上,要注重对校内的专业氛围的塑造、加强专业意识,并且突出带有专业特点的水景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环保学院内的水景观分为四类:以教育、学习、休闲、观赏为核心的水景观。把特殊性的水(生活污水及雨水)循环处理系统放入到整个的校园水景观设计中,通过专业技术的支持,把重新处理出来的水作为一个校园水景观的用水来源,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水景观。

3.4创新性的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以往的污水处理厂,是肮脏的,污浊的,去参观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看专业的技术,但几乎每个人都不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去看的,而是让污水的实际状况给震惊、让散发出来的臭气熏的掩面而去。

对于这个原本在水污染循环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使人无法赏心悦目。在笔者设计的这个水景观中,应该是新颖的,具有设计理念的,能够把环保的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参观者。对于景观的设计环节,不是单纯的景观,必须把环保工艺结合到里面。用植物的芬芳、欣欣向荣的颜色来冲淡污水的视觉、嗅觉的污染,突破以往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困难,使工艺与景观不再分离。

在这个全新的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决定形式。以参观为主要目的的功能里,必须要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在整个设计开展前,首先要了解整个污水处理循环的过程,才能对所有的参观流程有个很清晰的概念。在参观路线中,对每个工艺的节点进行停留,结合设计的手法,从空间、角度、形式等多种方面,与其紧密结合,使参观者有足够的时间停留,达到参观学习的目的。并用设计的手法尽可能的把污水的气味掩盖到最小。整个参观的过程是轻松的、愉悦的。在整个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安排参观线路,突出工艺+趣味的设计理念,前期的水景观设计中,主要突现的是以“看”为主要目的,因为工艺的特殊性,在中期的工艺阶段、利用空间的分隔,逐步形成人群的效果,把平乏的空间变得有趣,活动性提高。中后期的工艺阶段,由于水质的逐步变清澈,可以把部分水作为动感的水景观设计,形成一个人与水的互动景观,把水景观设计从单纯的欣赏提升到互动,使得整个的设计更加有意义。

3.5工艺流程

整个的水循环设计思路分析:

把生活污水与雨水从收集好的管道,进入到最开始的预处理,二级处理再进入到人工湿地阶段,最后进行后处理并且排放出去,变成可以循环使用的景观浇灌水、景观喷泉、生活中段用水等。

(1)预处理(一级处理)

一级处理也称为预处理,包含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物理法。主要除掉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SS)15,

(2)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中,用了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及二沉池。水解池主要是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水解是将外界有机物还没有进入到微生物之前,利用生物化学反应,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酶化反应。而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则是一个完整的工艺,名字叫做“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也叫A2/O工艺16。(见图)污水在二级处理中,主要去除碳源BOD可达95%、过程中由于污泥回流的缘故,会产生硝化作用。通过一级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

SS、BOD等物质已少了很多,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赶紧,还远远达不到排放的标准。须经过人工湿地的生态处理,进一步去除SS、BOD等以及氮、磷。

(3)人工湿地

通过建造、监督、控制类似仿沼泽的地面,并把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结合运用到污水处理中的手法,叫做人工湿地。湿地系统是一个底面微带坡度、具有一定长宽比例的洼地,河床里有土壤和人工填充物混合组成的填料层。污水在填料层的床体缝隙间或者表面流动,床体里种植的是耐水性强、成活率高、能吸收一定的氮、磷、微生物等物质、生长周期长、美观并具有经济价值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水循环的处理的一个工艺流程阶段。

人工湿地的工艺分析:

3.6水循环处理结合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手法

①基地总体分析:图中红色标识为基地区域,占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整个基地的地形较为平缓,比较适合做污水处理的整体工艺。

②基地周边污水汇集方向分析

整个校区内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及雨水。从基地的污水收集来看,主要从实训楼、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操场这几个位置而来。雨水收集主要在操场和实训楼。

③总体设计概念分析

整个的设计中,把工艺的流程摆在了一个最主要的位置,从而作为一个引导性的设计牵引了整个基地的参观路线。从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次沉池―人工湿地―后处理,整个的工艺完成,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景观的参观路线。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从地下走管,部分的工艺露在外面,给人们参观学习工艺做法。

主要工艺及设计说明:

前期:对污水的一个收集过程,包含了生活污水与雨水。生物污水主要接管道,从行政楼、教学楼、宿舍、实训楼等的地下走管;而雨水收集主要采用实训楼屋顶雨水收集的方式,把管道外露,把收集好的水从楼顶的水渠汇总到地面再到地下管道,和生活污水一起来到项目基地的格栅管道入口处,进行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

⑴ 工序一:格栅17

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将污水中的大块污物拦截,以免对后续处理单元的工艺造成损害。

设计部分:

改良后的格栅,在原来的格栅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透明玻璃罩,并在水流的渠道上添加了一层绿化,主要是为了遮掩污水的气味,但是工艺部分保持并显露出来。

⑵工序二:沉砂池18

沉砂池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水中的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主要包括砾石和少量较重的有机物质。沉砂池可以分为平流沉砂池、竖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其中平流沉砂池构造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工作稳定。

设计部分:作为参观为导向的水循环处理,工艺部分采用已有的,在形式上进行一些新的改良。如在本设计方案中,把平流沉砂池原来的埋入地面的部分暴露在外面,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该工艺的工作原理。为了突出工艺造型的特殊性,在设计时,我刻意把该工艺的形体根据具体的比例放大,把倾斜角度的位置设计成一个3米的下沉空间小广场,而沉砂池的上表面部分,则用一个桥的形式表现。参观的人们,可以根据所需,进入到空间的下沉和上升部分,在参观的同时,形成趣味性比较多的活动空间。与以往的普通污水处理的平流沉砂池来做比较,除了工艺部分可以使人们全方位的鉴赏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们、参观者们增加多了一个休憩的空间。

工序三:沉淀池19

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可沉淀的固体物质。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作用是对污水中的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和分离。在该设计中,我选择了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

竖流式沉淀池20

竖流式沉淀池的形状也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沉淀区是呈柱形的,污泥的斗则是倒锥体。污水从中心进水管流入后由下往上经过反射板流至水堰,污泥沉入污泥斗中,并在静水的压力作用下排出池外。(下图为圆形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图示意)

设计概念分析:

竖流式沉淀池的池子的高度一般在4m―8m之内,故在设计时,笔者考虑到落差的高度比较大,如果将沉淀池放在地底面,挖的深度太大,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多。故我将竖流式沉淀池设计成立在地面上的,把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做成并排的1层楼的抬高式空间。

设计特点:

空间上与之前的沉砂池的下沉空间有个明显的对比。通过交通的引导,将参观的人群引向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并由于整个空间的抬高,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聚精会神的参观工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日常的人流和参观的人流进行交通的导向区分。由于空间给抬高,加高的区域给予下面的空间起到走廊的作用。对于夏季日照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起到一个很好的遮阳避雨的场所。

工序五: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

设计分析:在该工艺中,对水温、空气有严格的要求,温度

项目的所处地理位置,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偏高,不利于该工艺,从降温方面进行考虑,适当的进行降温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故设计时从该方向出发,把原本的水池上加入一个玻璃盒子,隔绝外界空气的流入,并接上流水系统,使得水从玻璃盒子上流淌下来,直接起到一个降温的效果。而且从景观的角度,水景观穿插到了工艺之中,两者得到了一个统一。在从厌氧池、缺氧池出来,水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加氧进入到好氧池的,可以用曝气设备增加氧的含量,我在这个环节,采用了一个喷泉的景观形式,使得水与外界氧气充分接触,得到加氧的效果。并且参观的人们可以与水景有个充分的近距离接触,体现比较人性化的设计手法。

(7) 工序七:人工湿地

设计分析:工艺上用了阶梯进水式,设计上选用了并联式。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划分为九个人工水塘,栽种上耐水植物,对进入的水进行除磷、除氮、微生物的处理,并在阶梯的水流后,设计了一个氧化塘,整个塘面将人工湿地环抱住,水流最后进入到此,形成一个生态的微循环系统。在这个人工湿地里,污水的处理继续着,通过湿地里河床的特殊填塞物、耐水植物等的再次处理,把更多的废物留在了水塘中,让植物吸收,经过生态的手法完成水净化的最后阶段。

在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中,我把人的行动作为贯穿整个人工湿地的一个方向。从观赏的角度去对人工湿地进行一个规划。整个参观的路线与湿地景观相互穿插。

4景观规划完成后的效果对比与分析

原始的区域划分图:设计前是一片绿地,地势起伏不明显,没有功能分区。

规划后的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域明显,对空间的使用率较高,解决校区内一些重要的问题。

篇6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学随之迅猛发展,成为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生态浪潮激荡下,城市景观结构研究成为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着眼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的脉络而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分析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将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弗曼(1995)对景观的解释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复出现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它具有空间异质性,是实在的地理实体,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整体。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对其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应运而生的“生态景观”强调重视景观的生态效益、利用绿色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等。

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的景观,城市主体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城市景观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城市景观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景观组分类型中以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原则;其次,城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人类有目的的规划、建设、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第三,城市景观组分的内涵性重组和外延性扩张行为非常频繁;第四,城市景观组分的镶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一般通过发达交通系统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来实现;最后,城市景观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观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变化极快且对人类调控存在高度依赖性,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生态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统网络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设计原则

李团胜(1998)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绿色空间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由此总结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这是做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及景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实现优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相对集中开敞空间,组织和谐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建设为中心的保护环境敏感区等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与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伟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达。③舒适性。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合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总结

现代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的载体,它在百年间的历史演进中,承载着民族艺术追求、实用性理念与时尚精神。在突飞猛进的城市设计浪潮,冲击着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将对未来全球化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形成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构建现代城市景观结构生态优化模式,对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改造和重建过程,以及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珍 肖笃宁著:《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年 第2期 维普资讯网。

篇7

近10年来,中国的高教事业正处于改革与大发展的时期,高校的规模也得到了较大扩张,生态园林建设高校校园绿化的主要部分,一个合理的规划对一个校园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作为校园植物空间的营造,根据大学校园用地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构建一个有利于知识和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景观环境成为的大学兴旺发达攸关的大问题。

一、项目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老校区位于市区,高校办学规模的难以扩展,故在大学城新建一处新校区,占地1494.75亩,远期规划为3万人的教育基地,座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环湖路、翡翠路环抱,呈“心”形;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西傍翡翠湖公园,居合肥大学城的中心位置。新校区内规划一座面积为10公顷的中心湖,依据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自然地形,并强化这一特点,将中间狭谷地带设计成为生态谷,由中心向边缘延伸,渗透于整个大学校园的各个功能块中。垂直于生态谷,连接谷的东、西高地,是一条理性轴贯穿于校园的主教学区和实验区,是新校区发展标志。校园绿化用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并有若干低矮山坡和池塘。溪流呈现出江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山丘地型特征。秀美的地理环境为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生态园林校园建设分析

1、规划设计的亮点—生态谷设计鉴赏

设计团队很好的根据原自然地貌,北高难低,东西两侧为丘陵地带,中间为一洼地,利用中间的洼地,通过设计工程手段,尽可能的在尊重现状的情况下,设计出校区内最大的亮点—生态谷;沿生态谷向四周伸出各条绿轴,并渗透到各组块内部。谷内沿湖面布置了蜿蜒曲折的步行小径网络,优美的景色吸引师生进入生态谷晨读、晨练、缓跑、流连将成为校园中人与自然互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绿化、水系集中在生态谷分布,构成校园中心绿地,生态谷的小气候,影响着整个周围的建筑群,使整个新校区每个角落都能从生态谷中受益、共享。

绿化采用分层布置,由生态谷延伸出绿轴,到达校园各功能区,由各功能区绿地到达各楼群内部绿地,使整个新区校园镶嵌在如花似锦的绿色原野之中。

2、景观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是一个环境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重要标志。物种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 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增加其环境效应。不同的审美情趣, 不同的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多样的景观。

工大新校区植被选用以安徽地区乡土植物为主,常绿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高杆女贞、雪松、柏类、枇杷、桂花、椤木石楠、单杆红叶石楠、法国冬青等40余种;落叶树木主要有:乌桕、三角枫、五角枫、栾树、柳树、国槐椿、枫杨、榔榆、青桐等30余种。

丰富的植被条件,利用生态学理念,合理植物配置,构成一个大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色块植物、地被类植物在一起的空间环境, 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 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 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 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学习小环境的栖息之地。

3、校内绿化植物搭配分析

1)道路绿化分析

构建“以人为本”生态园林的校园道路,要做到校园道路的人车分流,人行优先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校园道路设计

1.1 环形车道 校区内车行道路

行道树多选用银杏、香樟、合欢、栾树等高大乔木为主,短距离的重要路段部分选用白皮松、华山松等常绿乔木。道路外侧留有带状绿地,配置草坪、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

1.2 人行道路

人行道路面层材质多为自然石材铺设,与周边环境自然、融洽,绿化应主要考虑到它的人行过程的移步异景,为丰富道路景观。路缘的绿地上多采用地形、堆石、植草、置景等,以丰富的景观元素,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路口,则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形成对景景观。

景观步道的绿化注重活泼,富有变化,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如桧柏与红叶李,龙柏与蔷薇等。绿地中的植物种植为自然式,也可以孤植、对植、群植,既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2)组团及节点绿化分析

2.1建筑围合空间分析

大学校园学生在校园的活动路线主要是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超市——运动场——校大门,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建筑各围合空间景观绿化的关键,为营造简单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轻松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生态绿化多为简洁的几何形状布局:通过绿篱切割草坪为规则形状,除此之外,以草坪为背景,其上点缀银杏、棕榈、芭蕉等形态优美、较为高大的乔灌木等手法。

2.2学生公寓绿化分析

校舍公寓楼楼群间有大面积的空地,结合自然地形,加以绿化,修建园林小品,有收有放,自由活泼,建立小型游园,使之成为师生休闲、读书的良好场所。部分楼间绿地以规则式园林规划,尤其是在宿舍楼高视点欣赏,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篇8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声景观”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R. 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提倡人们用耳朵捕捉周围的景观,其初衷是提倡人们“尝试着像倾听一部永无休止的音乐作品一样感受我们周围的声环境”。声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运用声音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对局部或整体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加强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渲染景观[JP2]中活跃的氛围。声景观设计中,对声音元素的认知与把握,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是单个的声音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的听觉环境。一方面,声音会因为传播介质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几重声音的叠加,犹如绘画、摄影艺术中前景、中景、远景的关系,都是听觉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所处的景观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对于景观存在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根据人的情感、经历等个体差异,听觉环境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历史音”、“社会音”、“文化音”。因此,对声景观的把握,不应该是简单地对声音的物理特性的定量分析,而应该是根据听者、声音、环境三方面的多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JP]

为了更好的理解“声景观”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体验,认为将声景观分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和研究,有助于更加贴切和完整的解释“声景观”的概念。以传统视觉景观研究中对景观小品和景观环境的定义,类比得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的定义。首先,声景观小品。声景观的研究重点不是某个单体声音的三要素,而是这个声音对它周边空间的影响。声景观小品是声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声音纯粹,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如人工声景观小品——个人乐器表演、喷泉小品等;自然声景观小品——鸟鸣、流水等,既有视听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

其次,声景观环境。声景观环境是指某一个区域的所有声音组成的声音空间,这一区域可以是某个室内空间、某个建筑、广场、公园甚至城市,因此声景观环境也没有严格的范围大小的限定。声景观环境强调的是声音的综合体,与每一种具体的声音相关,却又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声音要素,而是各种声音要素空间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单体的声音、任何一个声景观小品都是声景观环境审美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或减少任何一个非主要的声景观要素,原有的声景观环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

二、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公园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将它定义为市民或游客提供具有休闲、娱乐、休息功能的城市公共公园。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内容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整个景观设计多以视觉为中心展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提出了“声景观”的概念,人们才开始注重听觉审美的意识,各种声音的记录和保护工作才得以展开。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研究迫在眉睫。国外的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处于理论研究充裕,实践得到初步成就的阶段。例如奥匈帝国的现代艺术展览馆陈列的城市声音雕塑,就是结合科技与自然之声打造的一个惟妙惟肖的声景观小品。在彰显城市现代化气息的同时,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听通感体验。2011年1月对外开放的美国南佛罗里达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就是典型打造声景观的城市公园。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位于迈阿密华盛顿大道和第17大街交汇处,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借用规划区域内交响乐厅大楼,将其外墙设计成投影墙,另外设置投影塔和半封闭装置来容纳公园内大量的音效媒体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尽视听享受的城市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坐在草坪上,悠闲地欣赏着影视音乐作品。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打造了高品质的声景观,打破了传统城市公园多注重功能分区和视觉布置的局限,大胆地将声景观作为公园的设计焦点,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

放眼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现状,理论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康健、杨威等人在2002年发表了关于公共空间声景观意义的论述,葛坚等学者在2003-2004年间先后发表了数篇关于公园景观中声景观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二者都是从理论研究、概念分析的层面对公共空间、公园景观中的声景观予以关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已陆续出现声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但是发展仍未成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算是国内当代城市公园声景观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整体规划时,设计师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对声景观环境的营造予以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局部声景观小品进行了认真雕琢,在隐蔽的地方安置电子音效设备将自然的水声、风声、虫鸣鸟叫等声音收集并夸张扩大,使人们处于真假声音互渗的趣味声环境之中,感受全新的声景观乐趣。但就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整体现状而言,真正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城市公园还只是局部甚至孤立地对声音进行润饰或者遮掩,结合具体城市空间形态及使用者需求进行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有待长足发展。声景观将是城市公园意境营造、品质提升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强公园体验价值的一个新兴切入口。

三、城市公园声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公园的声景观主要构成要素分为四大类:人工声、自然声、生活声、历史文化声,四者相互独立又彼此包含。人工声主要指公园内人们通过娱乐器械、运动等发出的声音;自然声则是指公园内如动植物、风水雨发出的声音;生活声则主要指人们说话、哭啼、嬉笑的声音;历史文化声指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相关的声音,如戏曲声、叫卖声等。

四、城市公园声景观实例:江阴中山公园声景观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要素比较丰富,自然声、人工声、生活声都比较多。考虑到尽可能多的研究城市公园声景观要素,笔者确定了以位于市中心的江阴中山公园为代表,对整个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予以分析和建议(图1)。

(一)基地概况地理概况:江阴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人民路商业步行街的中西段北侧,西临虹桥北路,东临“澄江福地”商业街区,北临寿山路,总占地面积108亩(7.2公顷)。

人文历史:江阴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初年,名“万春园”,之后改朝换代,公园也频频改名,直到民国十九年才更名为“中山公园”。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山公园内也留下了许多印迹,中山纪念塔、忠邦亭、桐梓堂各种文化碑刻以及部分清代遗留的古民居群等古迹。2003年,新扩建的中山公园将公园旧址与江苏学政衙署遗址结合,重新设计布局,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公园。主要景点及分区:新扩建的中山公园以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分为三个功能区“学政历史文化区”“生态休憩区”“娱乐活动区”,主要打造的景点有“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荷花厅”“雪浪湖”“二侯祠书场”等。(二)现有声景观资源梳理自然声资源:中山公园内的植物品种繁多、绿化覆盖率高,优厚的自然条件为自然声景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园内的自然声主要有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风雨声等等。园内有多处静态水景和两处动态水景,玉带河、万寿山,与风雨结合都奏出了美妙的自然之音。另外园内在扩建时保留了百年紫薇树和梧桐树等珍贵植物,园内的草坪和其他植物也种植、维护得相当到位,为动物的栖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人工声、生活声资源:作为市中心的城市休闲公园,良好的环境、便利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公园聚拢了人气。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因此公园内的人工声和生活声资源也就异常丰富。位于公园内东部的娱乐活动区可谓是人工声资源的集聚区域了。该区域内的游乐设施多且集中,有大摇摆锤、碰碰车、豪华木马、自控飞机、摇船、蹦蹦床、5D科技体验馆等,既有吸引儿童的项目,也有让青年流连的场所。(图2)多样性的娱乐设施和较高的人气使该区域充满了娱乐器械的机器声、电动音乐声等,当然也不乏人们的欢笑和交流声音。娱乐活动区内的“二侯祠书场”也是一个人工声资源的聚集地。仿明式的建筑依湖而建,湖边长廊满满的都是下棋爱好者的身影,一壶茶一盘棋,往往就能度过半天的时间。棋艺爱好者们聊天、谈笑、论棋的声音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娱乐活动区内的“乡试放榜墙”及前雕塑群也是人流攒动的地方,有的小孩好奇地模仿着雕塑的动作,有的争着和雕塑合影,人来人往,丰富的嘻哈声和讨论声在此集聚(图3)。

历史文化声资源:一方面中山公园内保留了不少经典的历史遗迹,另一方面公园的一部分游客是中老年人,他们是历史文化声的普及和传播者,因此公园内的历史文化声资源相当丰富。在娱乐活动区内的

“二侯祠书场”定期会上演评弹表演,每每开演,能容纳200多人的书场都座无虚席。顿挫迟疾、温婉如水的弹唱声总让听众陶醉不已。而政历史文化区内的中山纪念塔广场则是戏曲迷的乐园。塔四周甚至设立了“公园戏曲票友点”都被戏曲爱好者此起彼伏的唱戏声围绕了,可谓余音绕梁,刚走近就情不自禁地深深沉醉在那莺声燕语之中了。另一处浓郁的历史文化声在“忠邦亭”附近集聚,也是人们自发组织进行的二胡演奏,萧瑟缠绵、飞扬跳脱的声音久久萦绕,似乎勾起了人们对“忠邦亭”由来的深沉回忆。

(三)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

就中山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而言,形式多样,分工明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得也恰当好处。但是就公园内的声景观而言,应该说是声景观资源丰富,但管理规划欠缺。首先,从声学的角度将公园分为动静两大区域展开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的讨论(图4)。以横穿公园中间的水系为界,水之北以静态区为主,包括“忠邦亭”“紫藤廊”“万寿山”“玉带河”等主要景点,中山纪念塔四周围的戏曲表演场所除外;水之南以动态为主,包括“儿童游乐场”“旱喷广场”“发榜墙”“学政雕塑广场”“二侯祠书场”等主要景点,“头门遗址”“仪门”“龙门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史刻地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除外。动态区域人流量较大、机械设施也比较集中,主要以人工声、生活声和历史文化声为主,静态区域则有水系景观贯穿其中,并且有相对大体量的山林,因此以自然声为主。总的来说,公园内的声景观分区较为明显,动静各有特色。其次,局部空间的声景观环境营造管理得不到位,甚至有声音混淆的情况出现。一是位于娱乐活动区的儿童游乐场,在颇具人气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不少困扰。在规划之初,特地将该游乐场建于原有的山丘之上,目的就是用高度差来进行听觉和视觉上的阻隔。但是,近年来,由于商家利益的驱使,不少游乐设施已扩建到山丘下,分布零乱。即使仍在山丘上的游戏设施也布置密度过高,导致整个游乐场及周边的分贝过高且声音混淆。节假日里几乎所有游戏设施都开放,欢呼声、尖叫声、电动音乐声、娱乐设施机械声音互相掺和,秩序混乱,声音嘈杂。二是位于纪念塔周围的戏曲表演区域,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同时,也让人苦不堪言。穿过紫藤廊,字正腔圆的戏曲声就通

过扩音器传入耳中,一下子把游客带入氛围浓郁的戏曲世界。仔细转悠,才发现纪念塔周围的广场,在绿荫掩映下,有四到五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表演点。有的装备专业的扩音设施、表演器材,有的仅有一个麦克风和简单的表演道具,有的聚集在一起看屏幕中的戏曲表演,可谓各自为阵,让人应接不暇。但是由于都是露天的表演场地,相互之间间隔有限,各个点的声音分贝不一、争奇斗艳,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隔音处理,导致长时间置身其中会觉得视听混淆,甚至会给耳朵造成很大的负担。三是与此毗邻的“列秞亭”。在此热情的市民自发提供了电脑、音响等设备,为市民提供自由唱歌的机会,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但是分贝之高,以致于在公园南门入口处都能清楚听闻,实在也让人堪忧。

第三,声景观小品营造和维护有待斟酌。仔细游览整个公园,会发现令人驻足的声景观小品可谓凤毛麟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科举考试博物馆内的一处自然声景观小品(图5)。宁静的庭院里,假山滴水的设计、竹林掩映的配合,让人尽享跌水之清脆悦耳、清风拂过竹林的瑟瑟之声。假山前的小桥流水的潺潺之声与假山中跌落的叮当水声,动静有致。时而还有鸟鸣鱼跃助兴,还原了中国古典园林幽深之美。同样是叠水景观,万寿山脚下的一处水景观早已因维护欠妥不再流动、“奏乐”了(图6)。动态水景之美在于水体的流量、流速、落差和空间尺度都能对水体演奏出的音乐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可以活跃周围环境的声景观。纵观园区,静水景观较为丰富,动水景观寥寥无几,加上维护的欠缺,水景观的声音魅力大大削弱。另有一些历史遗迹景点则缺少声景观的点缀。如“大堂遗址”虽然以钢结构玻璃影壁的形式打造,造型新颖美观,夜晚的灯光映射更是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面陈列了大堂遗址简介及清初学政衙署平面格局,另一面印刻了124位学科史料,周围也有考生雕塑做补充,以供人回味。但是缺少了声景观的渲染,缺少了纪念、历史性的氛围。

总的说来,中山公园声景观在整体布局上动静分明,声景观资源丰富,但是局部的声景观营造还有所欠缺,维护、管理还没有成体系,声景观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四)声景观品质提升建议 对中山公园的声景观发展建议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就公园的整体声景观环境而言,要注重公园整体声景观布置节奏,明确各区的声景观功能,有侧重点的展开,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轻重缓急。局部而言,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公园声景观的建议,另一方面是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提出的建议。就优化公局部景点的园声景观方面,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创新性的韵律分区。借用对诗歌格律颇有研究的徐晋如对韵律的划分方法,结合音乐中对韵律的描述,笔者将在公园现有动静分区的基础上,对其声景观进行韵律分区,即“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在音乐中,那些声调和节奏相同,并反复出现的几小节乐章被称为严格韵律,而在音乐中存在变化的同时却可以找到有一定相似规律部分的乐章则被称为自由韵律。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与景观设计的相通性在视觉景观设计中早已被发掘并运用。如在道路两侧或者环形地带重复种植色彩相同、品种一样的植物则是严格韵律的体现,而局部区域间在高低、前后不同位置种植同一品种却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植物,在大体感觉异样的同时透露着呼应与相似,则是自由韵律的体现。但是音乐、诗歌中的这种韵律节奏与声景观设计相结合,应该算是笔者的一次大胆尝试了。目的是有效优化声景观资源,同视觉景观一样,做到有张有弛。结合前文对中山公园声景观应用现状的一些分析,笔者建议对现有零散重复的声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对公园西侧历史文化声和生活声集聚的区域划分“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图7)。选择这个区域进行声景观优化分区是鉴于这个区域较为散乱的现状以及景点分布情况。笔者建议将公园南门主入口开始的主要景点,包括“天开文运牌坊”“门头遗址”“仪门”“龙门遗址”“大堂遗址”“钟亭遗址”“鼓亭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时刻地碑”的区域设计为稳定严格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遗迹景点的对称布置格局,可以采用两侧定点均匀设置扬声器的方法,播放悠扬的戏曲或者轻音乐,同时有秩序地撤离零散的小众歌唱群体,为公园留设一片声音“净土”。自“学政雕塑群”开始向北,到万寿山以南的区域,包括“学政雕塑”“忠邦亭”“桐梓堂”“荷花厅”“中山纪念塔广场”这几个主要景点,设为宽泛自由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多处集聚的戏曲、乐器演奏现状,建议将某些局部过于嘈杂的音响撤除,有规范地进行管理,使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民俗文化气息能够在完好保留的同时,营造优美的声景观环境。

二是优化公园内水景观。鉴于园区内静水居多、动水无几的现状,建议增加动水景观。动水景观包括瀑布、叠水、溪流、喷泉等。可以在公园内现有的山石落差的地方增加水景,营造流水的声音;针对公园内大部分静水面用作游船娱乐的现象,笔者建议保留万寿山北的玉带河河段的游船,儿童游乐场内的水上项目,将“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上游船项目和雪浪湖上的“碰碰船”项目去除。在“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塘中央设计喷泉景观,代替之前的游船项目,让紧邻水塘东面长廊的人们在愉悦的水声中尽情思考和享受棋艺的乐趣。而雪浪湖所处的位置是在公园的西边缘,也是公园的入口之一,环境相对安静,而且设计之初就有烟雾设计,打造的是一种烟雾缭绕的情境,因此要将该湖面的“碰碰船”项目移除,适当增加一些点声源,如在湖面零星散布一些小型的喷泉。聆听着哗哗的水声,看着烟雾在巨石间盘旋,这样的“仙境”让人难分真假。另外,由于这两处水上游船项目在节假日颇受孩子们的欢迎,所以有必要向人们解释这样改变的初衷,让人们培养欣赏和维护声景观的意识。同时完善玉带河及儿童游乐场的水上项目的设施,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优化局部景点的声景观。三是丰富公园的动物声资源。由于公园大部分区域人流量较大,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导致公园内动物声景观相对不足。公园北边的万寿山虽然鸟类相对聚集,但是与人不亲,也只能在寂静的清晨和深夜才能聆听到寥寥几声的鸟鸣虫叫。另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上午在公园内提着鸟笼遛鸟逗鸟的老年人较为频繁,鉴于此现状,笔者建议在紫藤环廊下开辟集中逗鸟区,再现人鸟共语的情景。在优雅的紫藤掩映下,感受鸟鸣的欢悦与活力。而在万寿山上可以人为搭建鸟类或昆虫的巢穴,吸引动物在此聚集。在公园内桥廊、溪水边可以隐蔽放置电子鸟鸣虫叫声,营造流水鸟鸣的动听声音。四是打造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中山公园内有多处历史遗迹,这是无可代替的瑰宝。但如何改变碑刻等遗迹冷清、甚至鲜有人驻足细看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就“大堂遗址”为例。对称式的布局、玻璃影壁的造型、夜晚璀璨的灯光,极尽视觉盛宴,但声环境的空洞必然是美中不足之处。依据对称均匀的声景观设计原则,基于对称的布局,可以考虑在两边播放分贝、音调都相似的背景音乐,营造庄严的气氛或者可以定时播放诗词朗诵或讲解。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纪念塔周围戏曲表演区的声景观改善。纪念塔四周有三到四处戏曲演奏,声音分贝不一,总体感觉较为杂乱。笔者建议保留部分表演,但在音响分贝上要有所控制。各组表演可以分时段、分天开展,尽量错开,避免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保留历史文化声的前提下,让各表演声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减少表演的群体,开辟一块场地供和平鸽的放养,这样自然之声能很好地和历史文化声融合,增加动物声景观的同时减缓该区域表演声过分拥挤的局面。二是对儿童游乐场的声景观环境进行控制。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多的娱乐器械进驻致使儿童游乐场的人工声、娱乐器械、电动音乐的声音过盛,产生杂乱的声环境。首先要将山丘下的几个零散的电动娱乐设施撤除,保留一些器械声音简单的健身、秋千设施。其次对于山丘上的娱乐设施也要控制数量、合理布局,动静交叉布置。三是对公园内扬声器的管理。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公园内的扬声器数量并不多,而是游人们自带的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较多,这就引发一个难以综合管控的问题,灵活性过大。笔者建议公园管理处与常出入公园唱戏、跳舞或演奏的游客协商,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公园扬声器播放一些曲目,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便于公园综合管理。另外,对于扬声器的造型和摆放位置的隐蔽也可以有所考虑,可以将部分扬声器“乔装”于环境中,让体验人们闻其声而不知起源的乐趣。当然扬声器的品质参数和指向性也要纳入考虑范围。建议公园成立一个独立的声音器材管理组,负责定制公园的声音管理体制和声音设备的维护。

五、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对景观品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城市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主要载体,提升其品质势在必行,而研究声景观是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相对于开辟更多的新空间造景观项目,对已有景观的声景观进行深入设计和改良是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高要求的有效突破口。对于已有的景观项目对声景观的考虑不充分的情况,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在功能分区上就没有明确的声景观分区;其次即使有部分声景观考虑的项目,在后期实施运行上维护的意识,没有责任到人,没有设立专门的声景观维护资金和管理团队;有的声景观元素过于单一,导致园区内气氛冷清,有的则过于混乱,给人视听混淆的困扰。当今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丰富声景观层次,融入更多形式的声景观元素。将传统曲艺形式纳入考虑之中,深入挖掘声景观的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在项目之初进行声景观功能分区,局部打造重要声景观小品,设立独立的声景观营运资金和专业管理维护团队。

篇9

理性主义在设计形式上有3大特点:(1)理性主义设计要求不仅在设计思想上体现创新,也要求在设计形式上创新。非装饰的几何造型是理性主义设计使用最多的形式语言,早期的包豪斯按照建筑的实用功能,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充分发挥现代材料和结构,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力图从抽象几何造型为美学形式来改造设计。奥地利建筑师卢斯在《装饰与罪恶》一文中从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立场出发,提出:“装饰即罪恶”论,明确反对具有装饰性的造型特点[2]。因此,非装饰的几何造型成为理性主义设计首要的形式特点。(2)在色彩上注重中性色或原色的运用,以突出简单明了的风格。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风格派在中性色或原色运用上最具代表。风格派主张艺术要以绝对抽象为原则,其主要代表人物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20世纪50年代的布劳恩设计,为了理性地表达产品的秩序感,布劳恩的设计大多采用中性色形式,以至于由于显得过于单调与呆板,被批评家称为“寂静主义”[3]。(3)强调简洁。简洁一向是理性主义设计所奉行的形式特点,拉姆斯认为只有删除一切不重要的东西才能凸显重要的东西。从卢斯的“装饰即罪恶”论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就是多”、拉姆斯的“少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以及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极少主义”,都在强调简洁的形式特点。

2对酒店景观设计的认识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酒店行业目前已呈蓬勃发展之势,酒店环境设计也比较多元化。目前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建设国际性酒店,这一类型的酒店在构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苑新城名苑酒店位于宁波南部商务区,是宁波南部的鄞州新城区核心区块,约1km2的土地、150亿元的总投入、共4期300多万m2的建筑体量,是目前宁波最大的中央商务集聚区,也是未来宁波南部核心区域,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标志形象。已建成的38幢楼宇错落有致地划出新型城市的天际线,在这里汇聚了现代都市的时尚和风情,在景观风貌上从商业街区水街到地下公共停车场建设,从配套公园到道路规划,从最普通的垃圾桶到细小的标识标牌,无不体现出完美和人性化,具备了国际性特点。因此,对南苑新城名苑酒店环境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周边要相协调,而理性主义设计的思想正符合酒店现代的风貌。

3酒店概况

南苑新城名苑酒店坐落于宁波南部商务区西南块,南边为泰康路,北边为自然的河流和城市公园,东边为南部商务区水街延伸段,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该项目占地7466m2,由宁波南苑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将是南部商务区又一高档商务酒店,是南部商务区3栋标志性超高层中的南端点。整体建筑简洁大方、风格现代,景观设计上需要现代、休闲的休憩环境与之呼应。

4设计原则及思路分析

4.1设计原则

(1)应用理性主义的手法,在设计上创新,打破区域界线,体现酒店的国际性特征;(2)体现现代景观的简洁、新颖,力求景观在统一、和谐的基础上有丰富的对比与变化,符合时代的特征;(3)景观结合绿色生态,减少视觉疲劳,提倡办公休闲性,营造商务特征;(4)在公共活动区域,体现包容性与以人为本、营造景观的功能性。

4.2设计思路及概念分析

在满足商业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力争创造出新颖、现代、简洁的休憩环境,依托北侧的城市公园绿地,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公共绿色空间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工作、休闲放松。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大尺度的不规则线条将商业的理性融入到自然中,人们将感受更有趣、更艺术化的景观,一切能发挥人们想象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见封三彩图1)。

5重要节点设计

5.1建筑物出入口

考虑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在建筑南北侧的桥上设计迎宾大道,桥上两侧种植高大的银海枣树,主要入口布置特色现代水景,结合铺装、绿化,给人以场地感,提高商务酒店的品味和档次。两侧结合广场周围布置花坛、特色造型树池,同时考虑商务办公入口、结合机动车停车场,主要采用大而简洁的铺装形式。广场还结合移动花坛、灯箱、广告牌等使得交通和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商务氛围(见封三彩图2)。

5.2沿河景观带

向人们展示狭小的内置空间经过创新后的不凡魅力。走在其中,光照的精致效果使得不同的设计元素和不同的设计层次之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相称性。小径设计成Z字形,富有变化,蜿蜒于整个绿色景观中。在路两侧错落分布特色休闲长凳,在长凳内嵌入灯光,形成一种柔和连绵的光效,与小径上的木头和钢铁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封三彩图3)。独特的光照设计让人们体会到木板和白色鹅卵石路面的设计意义,让整个道路富有韵律和变化。同时在不规则的道路上布置高低错落的特色花池,内种翠竹,一簇簇竹叶为人们呈现出雅致的空间。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在建筑东部,不同的景观元素,如水边的平台、木栈道、特色坐凳、花池等,都打破了其单调性。局部空间下沉利于景观的营造,既丰富景观三维空间和亲水性,又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在张拉膜和太阳伞下面享受自然的清新(见封三彩图4)。植物配置以落叶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常绿竹林为背景树种,选择花色鲜艳的植物作为主要景观树种,同时通过不同组团间搭配不同植物,塑造不同的季节景观。选择以紫薇、海棠、西府海棠、丁香、月季、杜鹃、山茶、琼花、木槿等乡土树种为主。

5.3北侧公园绿地景观

篇10

呈现高校创意设计科研探索:本专题特别提供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2012届建筑与环境艺术系建筑方向班关于毕业设计训练与科学理性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行动样本,希望引发更多深入讨论,希望更多元丰富的设计教育体制的诞生。

在此之前,院校的毕业设计命题多以学校设计为主,虽然较易避免商业项目定位中的投机感,体现纯粹作为学生阶段探索的学术研讨性,但不足之处是课程逐渐模式化,以另一种枯燥取代了之前的乏味。学生需要了解未来建筑市场的多样性,需要了解学校之外的实战项目,这样才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我们在课程中将大胆自由的想法和理性严谨的计划付诸实现――“上海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项目是建筑班师生共同倾心培育的大作,是学生设计师职业素质的最好呈现。

一、 创意发散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方向班的毕业设计

选择真题。以往美院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以学院派自居,研究对象有相当局限性,对师生来说也缺乏相应的挑战。处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应该面对真实问题,尝试并探索对建筑的全新诠释。

本届建筑班毕业训练挑战的项目是《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项目位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末端,地块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20米;东侧1千米内是静安寺商圈,北邻永源路,东接南京西路,西邻静安大厦,南邻南京西路和延安路高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由于该项目要求在较为狭长的地块里综合配置办公、住宅、五星酒店与高档商业等功能,近20年来,开发商协和集团与众多世界一流设计单位就该地块功能定位、设计风格、开发方向等做了反复研究与推敲,前后花费上亿元,但至今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

选择以《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为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毕业前感受上海文脉深厚、空间复杂、地价吸金、功能要求高端、用户要求无止境的建筑规划设计战场。

拓展创意。我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以宏观统筹的视角策划方案,对整体和细节反复推敲,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要求他们探索世界建筑发展前沿,培养自己前瞻的眼光,深刻理解世界建筑发展趋向,以此为基石实现创意拓展。

调研阶段,我要求学生弄明白基地所处硬件和软件大环境,对周围状况,诸如华山饭店这类老建筑做了文脉及风格的研究与测绘,从而为未来有的放矢的创意奠定基础。概念设计阶段,也是整个项目训练最为精彩并有挑战性的阶段,日常课程中接触到的各类知识都应该在此成为创意的触媒:当代建筑前沿理念,当代建筑的最新科技成果,当代建筑杰出案例分析……我要求学生们把思路尽可能放开,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之前,先搞清楚在此之前已有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从中学习、提炼,间接获取前人经验。在此基础上,想前人不敢想,为前人所谨慎为。要求每个方案组根据自身分析的切入点充分激发灵感,且灵感的爆发和轨迹既要符合建筑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具备绿色、艺术甚至超现实的质感。方案设计初期阶段,我要求学生沉下心来研究基地限制条件和建筑规范,无论是采光日照、建筑平面,还是人行车流、商业动线,自由大胆的前期创意都要对应理性的功能性要求。深化设计阶段时,我把它看作创意的护航和再次提升的契机,不断提醒学生们回忆设计初衷,检查目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否合理,甚至在基本问题分析结束后,再推导新方向探索研究的可能,以催化并深化学生对建筑创意的思考和理解。出图阶段,虽然学生们从概念分析、形体推敲到功能动线设计都已给出翔实具体的图纸,但我仍然不断激励学生继续尝试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和突破。只有不断地回顾设计最初的信念,才能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是对方案本身不同角度、更深层面理解的推进;基于这些考虑,我和学生们始终在设计过程中开拓创新,直到方案成型的最后一刻也没停止前进的脚步。

整个建筑班被分为5个小组协同作业,最后,从不同角度聚拢形成的5个地块综合设计方案各具创意特点。

首先,学生通过对商业人群行为方式的研究后发现,人的商业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次,学生设想,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偶然性商业空间”,可以为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商业选择。小组设计以曲线形建筑形态的变化吸引人流:在建筑曲线间的交合处形成的偶然空间,模糊了层的限定,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与趣味,这种新的吸引力可以在南京西路末端将商业氛围推向。

《未来城市规划》、《协和山城》、《天空之城》三个方案着重探讨空中维度。当地面拥挤,新老建筑对话缺乏自由的空间,我们能否以空中城市实现传统与现代全新的对话关系?《未来城市规划》在缜密考虑了标准化单元组件、节点设计和单元链接等设计核心问题后,大胆贡献了未来城市空中巨构的傲岸形态。《协和山城》将正负零零的公共层面上升到15米-30米,期望人们漫步于此,不仅可以浏览城市景观,还可获得置身城市之外观看城市的独特体验。在为商场中商业氛围增色的同时,找到了建筑形态呈现的重要依据,发现了将建筑形态与商业空间巧妙结合的关键所在。《天空之城》将商区抬升至百米以上,“天空”城区与“陆地”城区相连,形成一个绿化、交通、购物、生活层层抬升的立体城市。

与众不同的《Endless》方案,以建筑形态的抬升、挤压形成循环的流线,试图打造一个多变的购物体空间,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在设计中充分展示了空间的随机和多样,为当今商业空间所需求的高品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12届建筑班的毕业训练作品以“大胆”的创意和扎实的专业水平获得了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一致好评。5组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分别获金、银、铜奖。

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让我欣慰不已,大家的努力也得到了学院的充分肯定。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如何锤炼出既有创意、又有建筑专业水准的学生?教改实施9年以来,这一直是萦绕在我们设计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二、科学支撑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辨析。“环境设计”一词由19世纪欧洲的environment和design合并而来。据Britannica国际百科词典解释,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打造自身所希望的环境空间的设计分支。

“环境设计”在亚洲的发展,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到了80年代末,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兴起。为满足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及国内市场需求,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将传统的“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此后,全国众多院校纷纷效仿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模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于一体的专业概念就此在中国产生。

如今,环境设计包含的学科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其思想的涉及面也已扩展到包括建筑设计、地理地形、城市规划乃至历史古迹保护、照明设计、工业设计、生态环保设计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在日本,高校的“环境设计”学科被细分为建筑、室内、景观等不同系别,每个系别根据学校占有资源的不同,细分为造园、居住环境、家具、软装饰等各个方向。在美国,以环境设计命名的本科专业或者从属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专业,或者提供建筑、室内等不同方向供学生自由选修,可见明确具体的专业方向,还是世界上大多数有环境设计专业院校的共同选择。

但在我国,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要从老牌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其他大学中转轨形成,在教学上有的侧重艺术性,有的偏重功能性。此外,在有限的四年大学教育时间内,试图覆盖全部涉及专业并不现实,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我国每年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10万毕业生走上社会,由于没有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专业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就业单位、市场、行业、社会都不甚满意。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借鉴国外同类大学的经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明确专业概念、改革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不可能脱离建筑设计而存在的事实的情况下,为学科发展需要,我们一方面增设建筑设计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将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系”改名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

在明确专业概念的基础上,“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对课程设置实施了大范围改革:第一,在认识到艺术类院校过分强调美术类专业训练的弊端后,取消一年级美术基础课程,增加与环境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特别强调建筑制图课,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理性思维方式和熟练的制图表达能力。第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专业理论课,加强理论与相关专业设计课程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设计方面的常识,更要求学生把握设计的本质以及风格演变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搭建坚实而雄厚的人文平台和学术平台。第三,调整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加强课程的连续性。第四,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细化、深化专业教学。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通常为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程,二、三年级安排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四年级分专业做毕业设计。这样做的弊端是专业细化、深化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改革后,我们在一年级切入专业基础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室内、景观、建筑专业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方法,对专业有一个整体认知;二年级就开始分专业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室内、景观、建筑等不同专业方向,接受有重点、有深度的专业教学。为避免学习内容单一,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以增加横向知识的连贯性。

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现代设计实践教育,加强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队伍。师生共同参与社会项目设计,在市场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2届建筑班毕业设计的成功基于教学改革与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9年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仅就2011年6月统计,应届毕业生除计划出国与读研者外,百分之百就业;其中在5月前就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数占全院签约人数的2/3。

在课程内容上不断调整与更新,在教学模式上实施大量探索与改革,始终致力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努力培养“T”字形和“十”字形人才,在追求设计理想和社会服务之间寻找合理的汇合点,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对城市园林的建设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园林建设铺张豪华和标新立异的风气十分盛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空缺。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双向优化,作为绿色园林的发展走势而言,建立节约型园林是21世纪园林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在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中,应坚持依据自然规律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和内涵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与节约型社会精神相辅相成。节约型园林是依照资源合理循环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来实现自然资源和各种能源的最大限度节约;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合理的精神物质需求。节约型园林在改善小气候环境质量、缓解人地矛盾和节约各种能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倡导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各种资源的节省,更多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迫切性。在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节约型园林更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 当前节约型园林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园林建设违背生态原则的问题。

一说到园林工程建设,许多人就有挖湖造山、移植树木的印象。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以生态原则为前提,这同时也是园林工程能否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忽略了因地制宜的生态原则,盲目移植不合适生长的树木,或盲目的挖湖造山,最终只能损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挖湖造山、移植树木等都违背了生态植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即使得到的产物具有美的感觉,但能绝对你不具有美的价值。然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就犯了或者正在犯这种违背生态原则的问题。

2、园林设计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目前许多园林的设计是再抛弃基本自然规律,只依靠人为设计方案实现的。只注重个人偏好或者视觉效果,不计造价和成本,却忽略了园林工程的实际意义。

3、园林施工浪费严重的问题。

有些园林工程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却忽略了园林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其实际功效。诸如大型雕塑和水景等形象工程,只能带来严重的浪费,并不能绿化和美化城市。

4、 园林后期养护不足的问题。

许多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是费时费力。对于后期维护却没有配备充足的人财物力。然而园林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后期对各种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的养护和维护。那些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形象工程只能称为是堆砌出来的城市垃圾。

三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路和对策

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着手。倡导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树立节约的决策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追求奢华的建设指导理念;建立健全有关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制度上杜绝园林建设和运营的铺张浪费;给予节约型园林建设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鼓励开展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科研工作;从园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后期养护等具体环节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运营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

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节约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进行,这一原则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降低绿化水平和档次,而是依照生态优先原则,最大化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态原则,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原则是节约的根本。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原有的树木等植被,实现安全清洁的绿化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同时要建立新的绿化区域,增加城市绿化量。

科学化设计园林绿化,构件节约型的园林绿化体系。树立“以植物为主题,以水土为要素”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自然条件,多采用适应性强、使用成本低和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植被,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合理规划不同品种植被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不同的设计理念映射不同的使用功能。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此外,还应控制人工修建植物造型的应用,不提倡在园林绿地中过多的使用需要时常进行人工修建的植物造型和绿篱等。应多使用自然化的植物配置和耐粗放管理的当地植被,以减少机械的能源消耗和人力财力的浪费。

优化园林内的植物物种配置,多使用耐干旱植物。在进行园林植物物种配置是,应坚持以树木为主,辅以乔木、灌木和草地的复层结构。能制造绿荫的树木应多栽种于大路边及广场上,简易的乔木和灌木应适当增加于居民小区之中。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意味着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使用耐旱植物是重要途径之一,既能满足景观的要求,又能节约大量水资源。

强化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科学管理维护。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灌溉技术和城市污水回收利用技术等,开源节流。铺设节水型灌溉设施,减少园林对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园林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工艺和材料,在降低园林建设成本造价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突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回收利用植物枯枝落叶树皮等生态垃圾,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自然资源消耗迅速。如果不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节约型园林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应该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优先的土地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促进园林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青. 对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8) .

[2] 苏友赛.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4) .

[3] 王志勇,李小燕,杨玉想,高雪艳.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措施[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2) .

[4] 李康淳. 节约型园林绿化扩展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1,(03) .

[5] 刘建国. 浅议节约型园林视角下的树种设计原则[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

[6] 张果,曹宁,冯静,汪亚辉. 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以杨凌永丰嘉苑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2).

[7] 方振华,余树良.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J]. 绿色科技, 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