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6: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课课堂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学生假参与的表现。
小组体育活动的初衷本来是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舞台,但现实中往往是几个爱好运动的学生参与,担当了活动的主角,一般或其他学生担当配角,伪参与的学生是听众。更可悲的是学生“传接棒”参与体育,把老师讲的技术要求说一遍就算完成了体育活动。这只是行动上的参与,交流了口头上得来的答案,其思维上、行动并没有参与课堂,这也是一种“伪参与”。
课堂上学生体育活动的展示受传统教学评价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即为好课的影响,课堂展示往往围绕各个小组里面几个爱运动好的学生,身体素质差生被边缘化。这些学生与课堂活动无关,或者处于观看别人表演的状态。边缘化的学生成为课堂展示中被遗忘的角落或放任自流,成为陪衬。有时候,边缘化的学生参与课堂展示,仅仅是小组活动的跟班,将小组学习的结果总结还没有轮到我参与了啊。课堂“伪参与”得以继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这样的模式化的评价语言。模式化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的模式化的培训,并不是学生自己切身的体会。不是说不要教学生如何对他人展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是说“带劲”、“还好吧”均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皇帝的新装”的评价。
2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效益的基础,而学生最积极的参与活动就体现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上。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时产生欲望,欲望引导行为。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对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成为他们内在的渴望与满足。因此,在讲授某个技术动作时,事先要先搞清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项目最关注的是什么,最需要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样的“武功”,学生的困惑点是不很有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组织学生的练习动作就会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的时候,学习内容是学生内心需要的技术动作,是在“解惑”,学生自觉参与课堂的就多。这样,就会避免我们的体育课堂上的“伪参与”现象。
3 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让学校体育教学习培养更多的健康快乐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质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坚持关注我们的学生,理解我们的学生。对于学生学习体育项目也是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展现,可以通过角色体验这个过程来最大限度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放羊或让身体素质好学生包揽而剥夺学困生参与学习体育活动的过程,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分组比赛是学生感情交流、碰撞、相融的最佳手段。每个体育小组内对象的特殊性和融合性可以更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实现互帮互助。因为中学生之间基本没有彼此的地位差异,没有影响感情沟通的鸿沟,他们很容易走在一起,成为成长中的伙伴。加之,教师对学习运动队长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进行培训,让小组队长有意识地给予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策划、比赛,使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的参与者。
4 进行学生表现评价
学生加参与的几大理由:有的抓不住项目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找不到体育项目学习上的突破口;同时对体育技能的认识、思维能力差,反应慢;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类学生女生中居多。有的学生看起来锻炼时间很长,但没有效率,却往往事倍功半,加上新旧技术动作上衔接不好;这是由受到了不当的锻炼技巧或不良的动作习惯造成的。目前,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参与评价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量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模式化的语言评价,并不涉及到内里。要知道参与评价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是纸质的当堂学生相互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
总之,学生课堂的参与问题,既有教师的一面,又有学生的一面;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又具制约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以科学性、艺术性地综合、统一各种课堂教学策略。体育课堂教学只有增强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提高其参与能力,进而既掌握动作技术,又培养了学生自主体育学会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笔记本的选择上,我发现不少学生所用的笔记本精致小巧,这固然有便于携带的优点,但空间狭窄、信息载量小是非常突出的局限性,所以选用较大些的笔记本就可以解决以上缺点。同时要学会“条块分割”的记录法,即把笔记本的每一页用竖线划分为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两部分,前者记老师课堂所讲内容,后者用来补充新内容。如我们在笔记本上记下课堂上老师所讲“succeed in doing sth”的用法,后来老师又补充或我们在学习中发现“succeed”的其他用法,由于在笔记本上已给新知识留下足够的空间,可以直接把新的内容补充进去。这样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便于集中掌握和复习。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8-01
新世纪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最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师,要大胆利用媒体教学来改革传统的教法,充分发挥媒体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成为体育课堂的“点睛之笔”。
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的启发诱导功能,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达到“课伊始,情亦生”。如在教学《兔跳》的时候,课一开始先以音乐韵律活动的形式进行热身运动,接着把创编的形体操以师生同练并配乐的组织形式作为准备韵律活动,接着根据音乐歌曲《小白兔拔萝卜》创设小白兔拔萝卜的动作画面,把学生带入动画情景中并随着节奏创设动作,激发学生创作和练习的热情并使身心都得到了锻炼。主教材部分,通过课件中的画面“欢乐的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爱上体育课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建立正确表象,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瞬间完成,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而教师的示范不可能“逐帧”慢动作来完成,因为现场示范时不可能让动作静止下来让学生逐一分析、理解。而投影、录象、影音等多媒体教具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比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从学生方面一方面讲初学时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教师的讲解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从教师方面讲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作完成。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这样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地掌握动作,提高教学质量。
3 人机对话,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可以由浅入深地展示重点、难点,通过人机对话,帮助学生对体育知识理解和记忆,调动多种感官,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足球比赛规则"越位"概念的讲解,有的教教师根据体育理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交互l生练习。练习要求学生在举旗的巡边员(表示越位)和不举旗的巡边员(表示不越位)两个图片按钮中选择一个。若回答正确则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内有一句赞扬的话和“解释”与“下一题”两个按钮。若回答错误也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内有一句鼓励的话和“解释”与“下—题”两个按钮。学生通过点击“解释”按钮可以看到教师详细的解释,从而及时检验是否真正理解规则。用这样的课件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这种带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练习效果非常好,它激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潜力是巨大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很有发展前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改变教学方式,就能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了不起再多一块小黑板,一副挂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甚至一些学生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和细节转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楚的感性认识。
2、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以其动感的画面、流动的音效、优美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一改以往学生厌倦的白纸黑字情形,创设出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做到“眼,耳,口,脑”多个器官并用,这就强化了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由教师板书出来,内容一多,就得花大半时间去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例如画正弦函数的生成过程,用常规的方法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像的过程就需要6~7分钟的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只需约1分钟就足够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时效。
4、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止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其重点、难点具体生动直观,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比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达180°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关系说清楚,学生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让图像绕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强化,使学生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二、应用多媒体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其本身的特点与限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过大,会出现“迷航”现象
当短时间内接受超置信息时,大脑会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叫“迷航”。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量罗列,而在使用时,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出现媒体信息海洋的“迷航”现象。
2、有些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但要选择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某些学科的内容是不适合强硬用多媒体去完成,在一些学校,因为多媒体的“热”,不少老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
3、容易使教师不分主次,并产生依赖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我们教师怎样使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呢?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201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如此定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为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开展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互助互赖的、共同提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亲切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合作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
合作不是为了配合教师的讲,也不是为了烘托教学气氛,合作是为了发挥学生差异性资源,互助互纠;学生独自难以完成的任务,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质疑的习惯。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语权,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进步。而问题探究式学习、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和经常进行定期性考核,是国外大学本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对启发兴趣与互相合作、定期性、阶段式巩固与复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效果。
三、合作学习平台的搭建――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班内平行分组
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5~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管理能力、性格因素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2.集体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学习小组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实现更大的成功、形成更积极的关系和产生更好的心理调节(训练学生答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3.座位的安排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合作学习提高了薄弱学生,成就了优秀学生,解决了培优辅差的问题,成果共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因此,实施小组合作在中学阶段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曾位东.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6(1):81.
[2]Figueira A C M,Rocha J B T.A proposal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students carbohydrate biochemistry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J].Biochem Mol Biol Educ,2014,42(1):81-87.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社会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高,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两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做过调查,自2001―2007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的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廉才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与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魏穗霞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的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曹若湘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急需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里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授,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而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的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每年举行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了充足的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可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要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可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具体内容见表一(参照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的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PT、教学视频。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要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的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强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江苏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0-42。
[2]康才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3]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等 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7,(8),1269-1271。
[4]魏穗霞 徐小华 邓春梅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9),109-111。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4。
[6]曹若湘 等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4,4,(31),415―418。
[7]张军根 等 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8,10,1111-1113。
[8]费国忠 蔡晓峰 刘艺林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11),676-677。
[9]Zeumer H1Fibrinolysi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In: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 York:Raven,1992,1411.
我们都知道,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原因,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政治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政治无用论”、“政治大而空”等说法。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增加了政治教育者的难度。我觉得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诸行动的转化过程。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要借助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催化”。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动和激发出来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
2.引入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带有时事性的综合教材,但因社会发展迅速,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利用一些时政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上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会立即被调动起来,开始认真阅读课本。这些新闻时政材料为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教学的效度。
3.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课堂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当我认为这个学生质疑很有价值,就引导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兴趣浓厚,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看法统一了。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散论:升华与提高
借助投影仪、电影、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阐明事物的特征、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到“国家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时,我让学生看中央电视一台节目预告前“国旗、国徽、国歌”的录像和《开国大典》中亲手升起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录像,学生在融“形、光、声、色”为一体的国歌声和升旗仪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政治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政治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政治,而不使其觉得政治课单单是老师所讲的琐碎知识的集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一)拓宽教学资源,构建新型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了解更多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接触多元化的英语材料,聆听纯正的英语录音,欣赏有英语解说的经典影片,让学生融入到一个多媒体的全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学生还可以按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级别的学习材料和设定目标,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的方向发展。它顺应了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是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要形式,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学方法上偏重于语法知识和词汇的讲授,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多人即兴对话、听写练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并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最缺乏的就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而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各种影音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等各感官,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教师授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平台穿插情景会话、新闻等影音资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声画交融,使学生身临其境,较好地进入英语角色。例如,教天气状况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天气状况,使学生通过感官体会情境。或者创设有关天气的情景对话,让学生深入角色,主动实践,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应用多媒体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一)课件华而不实,反客为主
有的教师把多媒体教学错误地认为是教学过程的“电器化”,自己在其中仅仅充当了“播音员”和“讲解员”的角色,只顾及自己的“高节奏、高效率”,而未考虑到学生的思考及消化过程。学生做笔记跟不上,慢慢地就不做了。有的教师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电脑,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既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能提高教学效果。
应对策略:多媒体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不能反客为主;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具体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其中,体现自已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更易接受,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二)耗费教师精力,课堂公式化
一、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
“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地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一种教育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有人认为“以训练为主”就是满堂做题或满堂提问,那是一种误解。其实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以训练为主”的精髓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主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学生。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二、打破封闭式,实施开放式。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使得课堂毫无生气,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种僵化的封闭式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第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第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第五,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学习、去探讨,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三、盘“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教材是死的,如果教师不能全面的、熟练的驾驭和使用它,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要的依靠对象也就形同僵尸,没有鲜活的生命,学生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将死的教材重组形象,赋予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怎样才能盘活教材呢?
1.化整为零,零整结合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求体现在其中。教材由一个一个的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各有训练的重点,而组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各有千秋,但具有共同特点是不容质疑的。正因如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就要不惜分割它,把课标要求落到某单元的某篇课文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让知识、能力等训练相对变得单一,在立足整体中去处理部分,挖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的特色。
2.削繁留简,简繁得当
1.传统武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也闻名于世。中华民族也因为传统武术文化闻名世界。特别是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开播,更是把中华武术的名声扉声海内外。
但是,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说基本不重视传统武术的教学,普遍的学校,尤其是南方学校,由于本来就受尚文文化的影响,在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不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南方的,对武术基本毫无所知,他们对武术的了解,仅限于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电视剧之中,仅存在大脑的神话色彩的想象之中。
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封闭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我们国家流派众多的民族民间武术,也因为遵从家族因袭相传的旧习,有许多因为家族的变迁,就都相继失传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让这份民族文化的瑰宝得到传承下去,使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很有必要。其理由可以有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2.传统武术也应该是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我们国家当今的中学教育中,是相当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许多部门和许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来实施这项工作。而且,各个地方和各个学校,凡是开展了这项活动的学校,也基本上都搞得卓有成效,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绩。其实,民族文化是个范畴相当广泛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是相当的多。就我市目前所做的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歌对唱及一些游戏、纯娱乐性的项目,毫无疑问,都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传统武术纳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可以把之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武术教育也是很有必要。
3.传统武术对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所做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并且还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1)武术运动特别是传统的民族武术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用来青少年学生身上,其效果更为显著。有关研究表明,我们国家的传统武术的确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是人们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一种好手段。我们的传统武术讲究刚柔并济,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身形合一,它把握人体状态的能力,有助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奇效。武术运动的练习讲究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对调节呼吸,保护内脏,调整心脏,代谢功能的提高,武术都有明显的功效。
(2)传统武术运动与其它的体育运动相比,对的健身方面有许多优势。传统的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优势:①全面的锻炼:武术动作有相当明显的特点,如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连贯如一,能够对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调节,从而促进其机能的增强。②内外兼顾:武术在锻炼的时候,肌肉在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呼吸来配合,这能促进心肺的机能活动。而且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隔膜运动来促进心肺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使中枢神经能更好的调节。这种锻炼方法,除了有一般运动对肌肉的好处外,还吸收了调息的好处,所以有内外坚固的好处。这些也是任何非传统武术运动所不具有的。
4.进行传统武术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而传统武术教育,则应该就是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中学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学体育课本里,已经编有传统武术的教材。这都也说明了,在中学里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中学体育课中,必须切实实施和重视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
而且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看,他们也普遍热爱传统武术,他们普遍都很有兴趣和需要学习传统武术。早在八十年代,我国第一部电影武术片《少林寺》的开播曾经引起轰动,这主要不是演员的演技好,而主要是向公众展示了传统武术的神秘面沙,满足了公众们特别是打心眼里热爱武术的青少年学生们对传统武术的渴望。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很有必要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并且认真扎实地进行武术训练,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或多或少学习和掌握一些传统武术项目。
二、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武术教学所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当然,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武术教学也存在的许多困难,比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场地问题、器材问题等等,是相当规模的多,而且困难也是相当的大。不过,我认为,只要有一分切实重视这项工作的心思,这一切也是可以灵活机动地加以解决的。
一是武术师资的缺乏问题。在中学校里,特别是在我们南方的学校,由于普遍重文不重武,懂得和掌握武术的人是非常的少,普遍的学校里都没有现在的武术教师,有的却又非常的少。所以,要在中学体育课是进行传统武术教育,首先面临的是缺乏武术教师的问题。但这在目前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从全国的师范院校,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和武术专业队中选拔;也可以从民间武士中选拔优秀人才,这样就能补充教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