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舆情法律

网络舆情法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舆情法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舆情法律

篇1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指青少年对于现行的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认知、观念以及行为态度等的总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法律意识对人的一生的法制观念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当前,网络新闻以其实时性、广泛性、丰富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关注法律知识、掌握法治动态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来源复杂,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一、良好的法律意识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青少年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和信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是有助于青少年明确“该做”与“不该做”。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良好的法律意识能有效地防范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促使青少年自觉远离不良社会环境。

二是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能够帮助青少年提高现代法制观念,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目前,社会形势复杂,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和伤害越来越多。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才能提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我们的行为偏好,是推动并指引我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保我们的行为在法律的准绳之内。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将促进青少年用法律来保护他人、帮助他人,以自己的价值实现来回报社会。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影响

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出于牟利等原因,报道大量的法律负面新闻,影响了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对少数不平等现象的认知,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1.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不容许任何人轻易破坏和践踏,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形成的法律认知。新闻事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后,青少年们也能很好地学习到法律知识,认识到法律惩恶扬善的权威地位。但网络上过度地报导负面新闻,会使得还不具备社会经验的青少年认为滥用权力、社会关系甚者恶势力会影响法律的运用,影响了青少年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进而会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

2.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

众所周知,网络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其中笔者认为危害最为严重的就是会影响青少年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仰。青少年对法律的信仰是青少年坚持遵纪守法、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关键。网络负面新闻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是不真实的报道,对青少年尚不成熟的社会认知和法律意识是极大的打击,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法律、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3.网络负面新闻影响青少年对少数不平等现象的认知

在网络上对于少数不平等现象的大肆渲染下,青少年往往会认为权利和义务并不能对等,法律并不能发挥惩恶扬善、扶助弱势群体的作用,进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管用”,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更不会倾向于寻求法律帮助,而是采取暴力、社会关系交涉等不合理方式表达诉求。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负面新闻对青少年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且有待重视的,非常有必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负面新闻的应对辨别能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

1.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

在当前我国政府规范整顿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大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负面新闻的惩戒力度,提高新闻媒体对网络负面新闻的认识和警惕性,避免对负面新闻的过度、不实报道。

2.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的重任。笔者认为政府的相关执法部门可以与学校和家庭的法制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以小型讲座、模拟法庭等方式生动地为青少年展现出来,提高青少年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

3.强化网络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甄别能力

只有通过强化网络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甄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新闻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实例分析来引导和锻炼青少年“去伪存真”,并积极宣传网络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09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050-05

〔Abstract〕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era,th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system gradually is applied to different fields an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 spot at present.Tradition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however,often has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 a cold start,sparse data.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this paper proposed 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imilarity propagation and context put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user for user clustering,then the paper found more nearest neighbors of target users,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propagation to finally,it recommended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 target users ratings.With the help of online public data,the paper implemente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n Matlab.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lgorithm was higher,an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relieved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uch as the cold start and sparse data,etc.

〔Key words〕similarity propagation;context clustering;collaborative filtering;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网络上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过载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对人们在网上快速查找精确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项目、需求甚至通过感知用户的情景来向用户推荐信息,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同时还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实际应用方面,亚马逊、当当等大型电商网站都开发出了自己的推荐系统。在学术研究领域,个性化推荐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并得到关注,例如美国的Grouplens团队、Alexander Tuzhilin教授、Paul Resnick教授等对个性化推荐系统及相关的推荐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1问题的提出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作为目前研究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广的推荐算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互联网各大推荐系统中[2]。然而,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推荐的准确率和推荐效率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对于新用户存在的冷启动问题和由于评分矩阵数据稀少导致的数据稀疏问题对推荐算法的质量产生的影响。

本文对传统的推荐算法进行了改进,将相似传播的思想和用户的情景与协同过滤推荐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传播和情景聚类的网络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传统协同过滤算法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缓解的同时也提高了推荐算法推荐的准确率。

2相关概念及理论

21情景的定义

情景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心理学、情报学、哲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众多学者都对情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关于情景的定义学者们都各执己见,不能达成一致共识,因此情景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Dey等人认为能描述某一实体特征的信息即为情景[3]。虽然这一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但由于不同领域对情景的理解各不相同,情景的定义一直无法准确给出。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情景是和实体是不可分的,情景只有与实体产生联系才具有意义,情景可以将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

22聚类的概念

聚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数据集合划分成簇中各成员间相似度较高但簇与簇间各不相同的多个簇的过程。聚类的结果往往随着所使用的聚类方法的改变而改变,使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对相同的数据集进行聚类,产生的最终结果也可能不同。划分的过程不是通过人,而是通过聚类算法进行的。

23协同过滤推荐

协同过滤推荐(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CFR)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及相关信息找到与用户相似的群体,将该群体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待推荐的内容推荐给用户。协同过滤推荐不需要用户显式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项目,而是根据已有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来预测计算该用户的评分,进而根据评分高低对用户进行推荐,因此该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3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协同过滤推荐的原理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及相关信息找到与用户相似的群体,将该群体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待推荐的内容推荐给用户。其中,基于记忆的协同过滤在实际运用中运用范围较广,它又可以根据被计算相似度的对象的不同分为用户和项目两种类型[4]。

31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User-based CF)推荐算法首先是查找与目标用户相似的群体(即目标用户的最近邻),这一过程通常通过利用系统中已有“用户-项目”评分矩阵中的评分数据来计算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来完成;然后根据生成的最近邻集合中的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数据,利用评分预测计算公式来计算得到目标用户对某一项目的预测评分;最后根据预测结果对目标用户进行推荐。整个推荐过程大致可分为目标用户最近邻查找和目标用户对项目的评分预测。余弦相似性、修正的余弦相似性、Tanimoto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5]等是在计算相关系数时较常使用的方法。

User-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计算用户间的相似度时多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已有用户对项目的评分矩阵进行计算。计算用户u与u′间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sim(u,u′)=∑s∈I(u,u′)(r(u,s)-(u))(r(u′,s)-(u′))∑s∈I(u,u′)(r(u,s)-(u))2(r(u′,s)-(u′))2

其中,r(u,s)代表用户u对项目s的评分,r(u′,s)代表用户u′对项目s的评分;(u)代表用户u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u′)代表用户u′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I(u,u′)代表用户u与用户u′都有评分的项目的集合。

通过计算目标用户与非目标用户间的相似度找到与目标用户相似的用户群体,将该群体的集合作为目标用户的最近邻集合D。生成最近邻集合后,将最近邻集合中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数据代入评分预测公式来对目标用户进行偏好预测。预测目标用户u对某一项目s′的评分时可采用如下公式[6]:

P(u,s′)=∑u′∈D[sim(u,u′)R(u′,s′)]∑u′∈Dsim(u,u′)

其中R(u′,s′)代表用户u的最近邻集合中的用户对项目s′的评分,sim(u,u′)代表用户u与u′的相似度,D为用户u的最近邻集合。

以上公式计算出来的预测结果将作为对目标用户进行推荐的依据。

32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Item-based CF)推荐算法首先是找到与项目相似的项目群,这一过程通常通过利用已有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数据计算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完成;项目相似群生成后,根据用户对群体中各项目的已有评分数据来计算用户对某一项目的预测评分;最后根据评分计算结果对用户产生相关推荐。计算项目t与t′间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sim(t,t′)=∑u∈u(t,t′)(r(u,t)-(t))(r(u,t′)-(t′))∑u∈u(t,t′)(r(u,t)-(t))2(r(u,t′)-(t′))2

其中,r(u,t)代表用户u对项目t的评分,r(u,t′)代表用户u对项目t′的评分;(t)代表所有用户对项目t评分的平均分,(t′)代表所有用户对项目t′评分的平均分;u(t,t′)代表对项目t与t′都有评分的用户的集合。

根据项目间相关系数的计算生成项目的最近邻集合I,之后根据生成的相似的项目群体来预测用户对项目的评分。如计算用户a对项目i的预测评分,计算公式如下[7]:

P(a,i)=(i)+∑j∈I(i,j)sim(i,j)(r(a,j)-(j))∑j∈I(i,j)sim(i,j)

其中,(i)代表所有用户对项目i评分的平均分,(j)代表所有用户对项目j评分的平均分;sim(i,j)代表项目i与项目j间的相似度;I(i,j)代表项目i的最近邻集合。

计算出预测评分后依据预测结果对用户进行推荐。

然而,对于新用户和评分数据较少的用户,利用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推荐。本文在对传统推荐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将相似传播的思想和用户的情景与协同过滤推荐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传播和情景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对传统的推荐算法进行改进以解决冷启动及数据稀疏等问题。由于在个性化推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景,使得推荐结果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准确率也相对较高。

4基于相似传播和情景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41算法思路

基于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是根据一定的聚类算法利用已有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将用户分成多个不同的簇,通过计算用户与各簇的距离来找到与目标用户距离最小的簇作为目标用户的相似用户群体,最后将目标用户相似群体中的用户对某一项目的加权平均分作为目标用户对该项目的评分,以此方式来预测目标用户对项目的偏好程度,然后对用户进行推荐。

然而对于新用户,由于缺少相关信息,在查找用户最近邻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最终影响推荐的准确性。情景能很好地描述用户的特征,对个性化推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用户的情景因素引入到个性化推荐中,充分考虑情景对推荐效果的影响,对原有的基于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相似度计算公式和用户评分预测公式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传播和情景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该算法根据用户的情景对用户进行聚类,同时引入相似度传播的思想,能够很好地缓解以前算法存在的数据稀疏性问题。

相似传播,就是根据每个用户或项目的最近邻找出最近邻的最近邻,这样能寻找出与目标用户相似的更多的邻居,提高推荐结果的准确性。例如,若用户u的最近邻为u1,而u1的最近邻为u、u2和u3,则在预测用户u对某一项目的评分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算法利用用户u1、u2和u3的评分预测用户u的评分,最终进行推荐。

在推荐系统中利用情景对推荐信息进行过滤的时间并非是固定的,根据利用情景的先后,可将情景感知推荐系统分为情景预过滤、后过滤与建模3种不同的形式[8]。情景预过滤是在推荐过程中首先根据用户的情景剔除部分不匹配数据,生成与用户情景相关的评分数据集,之后根据推荐算法对数据集进行用户评分预测,最终将与用户情景匹配的结果推荐给用户。本文所提算法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42算法

本文所提算法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

421聚类

本文根据用户情景的不同将用户进行聚类。首先确定出k个聚类中心,然后计算不同情景间的相似度,依此将用户分成k个簇,使得每个簇中的用户有相似的情景。由于情景的属性是混合型的,在计算情景间相似度前需对用户的情景进行抽象描述。本文通过采用余弦相似性计算用户情景的相似性对用户进行聚类。将用户的情景定义为C,计算情景C1与情景C2间的相似性的计算方式如下:

sim(C1,C2)=C1・C2C1C2

通过计算情景间的相似性,将情景相似度高的用户聚类在一起,生成情景最近邻集合M。

422最近邻集合的生成

计算目标用户到通过情景聚类得到的各簇之间的距离,找到与目标用户距离最近的簇,并计算目标用户与簇中各用户间的相似度。本文在传统的计算用户相似度的基础上引入用户的情景因素,对传统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情景的用户相似度的计算,如计算目标用户u与用户u′间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如下:

sim(u,u′)=∑j∈I(u,u′,c)(r(u,c,j)-(u,c))(r(u′,c,j)-(u′,c))∑j∈I(u,u′,c)(r(u,c,j)-(u,c))2(r(u′,c,j)-(u′,c))2

其中,r(u,c,j)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j的评分,r(u′,c,j)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j的评分;(u,c)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u′,c)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I(u,u′,c)代表用户u与用户u′在情景c下有共同评分的项目的集合。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目标用户与簇中各用户的相关系数,将与目标用户相似度较高的用户放入同一集合中,生成目标用户的最近邻集合N。

在计算项目与项目间的相似度时,本文在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经典算法Slope One算法[9]中引入用户的情景,形成“用户-情景-项目”模型,在计算项目间相似度时将情景因素对用户对项目评分的影响考虑在内,提出基于情景的项目相似度计算方法,计算项目t与项目t′的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sim(t,t′)=1-∑u∈U(c,t,t′)[r(u,c,t)-r(u,c,t′)]U(c,t,t′)Pm

其中r(u,c,t)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r(u,c,t′)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U(c,t,t′)代表在情景c下对项目t与t′均有评分的用户数,U(c,t,t′)代表在情景c下对项目t与项目t′均有评分的用户的集合,Pm表示满分评分。

通过计算项目间的相关性生成项目的相似项目群作为项目的最近邻集合A。

423推荐的生成

假设用户u的用户最近邻集合表示为N,情景c的情景最近邻集合表示为M,项目t的项目最近邻集合表示为A,则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预测评分Gu,c,t可通过目标用户u的用户最近邻集合N中的用户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目标用户u在情景c的情景最近邻集合M下对项目t的评分,以及目标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项目最近邻集合A中项目的评分求得。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预测评分计算方法如下:

Gu,c,t=13k1∑u′∈Nsim(u,u′)[R(u′,c,t)-(u′,c)]+(u,c)+k2∑c′∈Msim(c,c′)[R(u,c′,t)-(c′,t)]+12[(c,t)+(u,c)]+k3∑t′∈Asim(t,t′)[R(u,c,t′)-(c,t′)]+(c,t)

其中k1=1∑u′∈Nsim(u,u′),k2=1∑c′∈Msim(c,c′),k3=1∑t′∈Asim(t,t′)。R(u′,c,t)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R(u,c′,t)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t的评分,R(u,c,t′)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u′,c)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c′,t)代表所有用户在情景c′下对项目t评分的平均分,(c,t′)代表所有用户在情景c下对项目t′评分的平均分;(u,c)代表用户u在情景c下对所有项目评分的平均分,(c,t)代表所有用户在情景c下对项目t的评分的平均分。

43实验和结论

为了验证本算法的有效性,笔者利用Matlab进行了验证。本文用来验证的数据集来自Grouplens提供的公开数据集,该数据集中包含了用户的情景信息、用户对电影的评分(1~5分之间)。笔者通过对公开数据集中数据的处理,从原始数据集中选出评分较多的用户,其中包括1 000名用户在不同情景下对3 000部电影做出的160 000条评分作为验证数据,其中用来训练的数据占70%,用来测试的数据占30%,实验对预测分数达45分以上的电影向用户做推荐。

在仿真过程中,通过计算不同算法(含本文算法与传统算法)间的平均绝对误差(MAE,Mean Absolute Error)来加以证明本文算法的有效性。设预测评分集合为P={p1,p2,p3,…,pi,…,pn},实际评分集合为Q={q1,q2,q3,…,qi,qn},则平均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MAE=∑ni=1pi-qin

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看出在最近邻数目相同时,本文算法的MAE值明显小于Slope One算法和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本文所提算法推荐的准确率与以上两种算法相比相对较高。

5结语

本文在对用户进行推荐时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景因素对推荐结果的影响,根据情景间的差异将用户进行聚类,且在计算用户和项目相似度以及用户对项目的预测评分时也将情景的影响考虑在内,最终实现对用户的项目推荐,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文所提算法是有效且可行的。由于在推荐过程中不仅考虑用户的情景因素对用户偏好的影响,同时引入相似传播的思想使得目标用户能找到更多的邻居,这样很好地缓解了传统算法中一直存在的冷启动问题,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推荐算法的准确率。但由于在根据用户情景对用户进行聚类时需反复迭代,计算所花时间较长,造成整个推荐过程所花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未来的研究希望能图2不同算法的MAE值比较

在提高推荐效率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冯鹏程.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2]邓晓懿,金淳,韩庆平,等.基于情境聚类和用户评级的协同过滤推荐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1):2945-2953.

[3]詹丽华,李育嫦,潘瑞冰.基于情景感知的移动搜索的演变和实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1):102-105.

[4]奉国和,梁晓婷.协同过滤推荐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6:126-130.

[5]邱均平,张聪.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协同推荐系统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32-137.

[6]罗文.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综述[J].科技传播,2015,(7):115,196.

篇3

一、网络伪舆情发展现状及成因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出现的新媒体,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载体使网络舆情表达快捷,多元化,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因此使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便捷。但由于监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空位,再加上网民身份的大众化隐匿性和自律意识不高,这导致了网络伪舆论的不断出现。

(一)网络伪舆情及其预防发展现状

2015年5月中旬,一则“娃哈哈、可口可乐等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并可能导致白血病,被紧急召回”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被疯转,“白血病”、“肉毒杆菌”、“召回”等关键词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让家长对这些乳制品饮料闻之色变。26日,针对此事,南国都市报记者向多部门进行求证。相关专家表示,无直接研究证明肉毒杆菌与白血病有关,该微信内容纯属谣言,同时提醒市民切勿随意传播。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凭借其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伪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除了“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事件外,还有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事件纯属虚假消息,全部都是网络伪舆情。我国目前网路伪舆情预防现状如下所示:1.伪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伪舆情治理思路不当;2、伪舆情判定缺乏标准体系;3、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缺乏。

(二)网络伪舆情产生根源分析

1、环境因素

(1)网络发言的公开性与匿名性,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网络发言具有公开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而且不受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网民在获知信息后,可以针对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积极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互动交流。

(2)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传统媒体受到新闻管理要求或者是报道时效、方式的局限,无法报道一些事件,而网络媒体基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无界等特点,往往成为第一时间的信息者。

2、管理因素

(1)首先,作为强制性的法律不多,且存在等级低,效力有限,实施上有立法空白等缺陷;同时,作为自律性的规范也不多,而由行业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据了主导地位。(2)其次,网络虚拟机构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公安机关、宣传机关、电信企业、工商部门等。但真正起到管理监督作用的部门很少,加上各部门没有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机制。(3)最后,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掌握舆论主动权。面对涉及到公众利益的网络伪舆情,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解除危机,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流言。

3、网民因素:(1)网民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是网络伪舆情的基本原因;(2)网络水军恶意炒作信息。

二、消除网络伪舆情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领者、政治的参与者和社会的监督者,其自身素质在消除网络伪舆情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势,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和伪舆论传播的泛滥,唤起了人们对高品质言论的追求,就像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从“品牌”中寻求保障一样,人们对政府部门有较多的信任和依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影响面广泛的优势,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2、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管理

我国需要一系列完整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网络舆情监督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

3、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是个虚拟的大环境,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匿名制”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只有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网络伪舆情。通过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可以追究发帖者的法律责任。网络实名制可以减少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控时的难度和成本,有利于广大网民形成文明习惯和责任意识。“这体现了互联网监督部门的意识,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要求。”

(三)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

篇4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2强化互联网行业和相关媒体的自我约束意识

网络媒介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要想真正地管理好网络舆情,只靠国家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相关媒体的共同努力,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于互联网行业中的各公司、各媒体,应该成立各自的行业监管协会,对于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并督促其改正,对于行为比较恶劣的,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行业中的每一成员严格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审查,这样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乱象的发生,使得网络环境得到平稳、和谐的发展。

3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尽管国家一直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但还会有一些网络舆情失控的现象发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应该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在行业内部,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情演练,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坚实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篇6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篇7

所谓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网络舆情的全时性和突发性

网络媒体是全天候的信息传播与实时信息,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了受众,即时性增大了公共事件的冲击力。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1.2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

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个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社区,用共同的兴趣爱好、信息关注点等,将各地的民众汇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多数民众,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

1.3及时、便利、充分的交互性

网络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把部分话语转交给受众,就是说,受众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来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

1.4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网络大众具有很大随机性,很多只是看看热闹,并没有鲜明的自主意识,具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网络传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也降低了自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真或假,使得受众舆论呈现多样性,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受众的舆论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2.规范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随着我国使用互联网人数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它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它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必须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2.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比较完整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民众不愿、不敢行使网络舆论监督权。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首先,有关立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使网络舆论纳入社会日常管理的正常轨道,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各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网上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追究。同时,网络行业部门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国家公职人员应以身作则,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文明上网的带头人,对网上不文明言行应该有义务批评和及时制止,切实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同时,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2.2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

舆论监督具有非国家权力性和非法律强制性,因为监督的主体本身并没有被赋于国家权力,因而也就不可能运用任何法律强制手段使政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变或撤销其行为,监督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以及舆论的力度。而且,舆论发挥作用的程度还依赖于公众获知必要社会信息的充分程度,依赖社会赋于主体公开讨论其所关心的问题的开放程度及自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反映的有关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或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监督主体反馈。同时,对那些利用舆论监督恐吓他人或因为监督失当、失实、失误给被监督对象造成严重伤害者,也应当追究其相关责任。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型的监督机制,要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权力型监督机制的及时介入,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得以提高效率。

同时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篇8

网络舆情就是现阶段的网络传播中,媒体大众和民众网友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关注的事件进行谈论、评论、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一种现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发表不满、传递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是确保社会稳定和民众心态阳光、健康的一种必要策略和手段。应对网络舆情应该从根源上严格筛选信息的健康程度和可传播性,对于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要通过相应的方式应对、控制。

一、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现状与载体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受到网民数量、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影响。截止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在我国,上网网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7.1亿,手机网民总数已经高达6.56亿。这在我国15岁到60岁的成年人9.4亿的人口比重中,网民数量的比例高达76%。由此可见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广泛程度。通过网络、手机网络S时随地的观看消息、关注社会热点、发表言论、已经成为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知名的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各大论坛等都在极力助推网络评论版块的发展,各种软件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QQ也成为传播舆论的主要途径。

二、网络舆情的分类和营销

(一)社会事件和公众现象导致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虽然是在网络上传播的一种言论,但是所谈论的话题往往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网络舆论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一社会状况和民众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的谈论和思想导向。就目前网络舆情的统计分析,我国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有社会养老、薪酬保障、公共医疗等。的网络舆情主要也是反应了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有关政策策略。

(二)小道消息及虚假消息导致的负面舆情

由于社会舆情能够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应和民众聚集度,有些社会事件造成的大规模网络舆情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些不法分子就利用网络舆情造成的大规模的社会言论从中谋取不法利润。他们借助我国现阶段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现状,钻空子、走偏锋,故意、蓄意捏造虚假消息和负面报道,有些甚至存在欺诈、勒索等犯罪事实,造成民众大规模的社会反响和反对浪潮。使网络环境形成了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状态。

(三)真人真事与社会道德弘扬的正面舆情

除了负面、恶劣的网络舆情,还存在很多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网络虽然更大比例是宣泄、、抒发不满、宣泄情绪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弘扬正能量、倡导社会善举的优良土壤。近年来,很多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乐于救人、见义勇为、绿色通道等好人好事也大量在网络中转帖、流传,大量的正面舆情不断跟帖、跟赞。网络舆情同时也宣传了很多正义、善良的新闻事件,在社会中也形成了效仿和认可的局面。

三、针对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

(一)构筑大数据网络

要想更全面、更系统的控制网络舆情,就需要构筑大数据网络平台。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是把整个网络体系分散成一个一个的单元进行监管和控制,单元型的网络舆情监控在可控范围内能够发挥其实时控制的作用,但是由于单元型的网络监管只是局部的管控,单元和单元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隙”,在“各自为政”的单元区域网络监控的状态下,很多边缘性网络舆论言论就容易蔓延、滋生。全局性的网络监控就越来越凸显出不健全和不到位,单元型的网络控制互相之间的沟通、协调大都不到位。而且各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档次和操作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构成了信息互联的巨大阻碍。因此,构筑大数据网络成为了必然要求。只有把单元区域的网络监管统一起来,才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和掌控舆论的正面性和阳光性。有了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才能够实现数据库的完整共享并实现实时数据沟通。

(二)构建专业舆情应对体系

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首先应该升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不良社会效应的网络舆情很多都是从源头开始没有监管到位。由于网络大数据的信息量和数据量不断增长,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又呈现多样化、偏门化趋势,这样给舆情监管带来非常大的工作困难。怎样通过舆情监管把舆情信息有效、正确的筛选是初步选择。一般来说,目前我国舆情监管系统存在筛选不到位,新型信息数据录入不到位,信息抓取有疏漏,人工化、原始化严重,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状况。但是面对一日万里的信息大爆发,现阶段的舆情监控水平完全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所以造成了很多负面舆情、不利言论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才大量进行删减、屏蔽。这样的舆情效率工作低下,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和妥善处理。

(三)完善网络舆情法律法规,落实新闻发言人体制

要想强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还要落实新闻发言人体制。只有落实了网络舆情传播的首问责任,追究到源头,实名认证,有据可查,可以追朔源头,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蓄意传播具有恶劣影响的网络言论的不法人士依法惩罚。能够从源头就对新闻和言论的人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和约束力,每个网络言论传播人员对所传播的内容负责,从而实现舆情言论的良好控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是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高速运行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舆论问题,它是通过虚拟平台传递现实状况的一种体现。政府各个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从设备上、人员上和法律制度上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网络舆情监管力度,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

参考文献:

篇9

1、协调相关媒介客观真实地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了解、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2、以政府网为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做好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宣传介绍,提升网民对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知情度。

3、纠正失实报道及言论,引导网民正面认识客观事实,及时封堵和删除歪曲事实、诬告陷害、煽动串联、组织策划等不良信息,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

二、工作原则

1、引导正确舆论。对于正面信息及时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丰富和补充。对于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及时澄清,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事故情况的言论,要以强势正面跟帖为手段,掌握舆论主流和导向。

2、疏堵不良言论。对于带有攻击性、串联性、诬蔑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恶意信息进行搜集、上报,协调网站及有关部门进行封堵和删除,对于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信息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处理流程,及时下发管理要求和引导提示,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全镇各单位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一旦监控和发现网上负面信息、重要信息、敏感信息,属本单位职能范围内,并已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可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进行跟帖引导,并同时向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简称“网宣办”)报告;属其他单位职能范围内,应发扬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及时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协调处置。对于网络舆情监控所获取的特别重大、特别敏感的信息,以及没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或事实不清楚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向镇网宣办报告,由镇网宣办向县网宣办报告及处置。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镇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熊同志

副组长:华同志袁同志肖同志

成员:彭同志刘同志张同志吴同志

篇10

[12]佘廉,雷丽萍.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71-475.

[13]叶冰莹,赖帝水.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20-23.

篇11

(一)做好网上政务公开工作。定期不定期在网上工商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工商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和推进的各项重大建设,凡能公开的,都应在网上及时公开,让网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接受监督。

(二)在线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反映事项。积极登录相关网站互动式栏目,及时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涉及工商职能范围内工作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做到“反映即受理,受理即处理”。

(三)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引导活动。结合工商部门工作实际,追踪、研判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网上宣传,对网上影响较大、议论较多的舆情发表权威言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对重大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上舆情及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舆情,应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要求,遵循分级处置、属地管理、分工负责、快速反应原则,积极监控、研判,并加强信息和舆论引导。

(四)加强和完善版块管理。组织网络评论员对工商部门负责的版块进行动态管理,包括编辑精华区、活跃版面、依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审帖、删除违规帖子等。

二、工作分工

根据网络发言人工作团队特点,设立网络发言人、网络主持人、网络主持人辅助人员(舆情监测员)、网络评论员岗位:

(一)网络发言人:负责对开展网络宣传策划,网络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协调。

(二)网络主持人:协助网络发言人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宣传策划、网络舆情答复、引导等工作。

(三)网络主持人辅助人员(舆情监测员):密切监控网络舆情,提供舆情资讯,发现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主持人报告;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将经审定的答复意见在相应互动式栏目进行正面回复。

(四)网络评论员:根据网络发言人的统一指挥,主动介入有关网站的交互式栏目(论坛、贴吧、说吧、留言板等),在网上就关注的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导贴、积极跟帖,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维护工商部门的正面形象,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

(五)业务法律顾问:对网络涉及工商部门业务事项接受法律咨询,对有关回复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三、工作流程

(一)搜集。舆情监测员原则上要保持相关热点论坛在线状态,发现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主持人报告。

(二)受理。网络主持人对涉及工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网民投诉、意见和建议,要尽快做出初步回应(一般不应超过网民发帖_小时),及时组织网络评论员以网民身份进行舆论引导(对需以市工商局网络发言人身份正面回应的事项继续按以下流程进行)。有关涉法、涉诉等不宜公开的网民反映事项,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办理。受理网民反映事项后,办公室要及时登记并核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业务职能通过oa系统转业务科室研究处置措施和答复口径。

(四)答复。办公室将业务科室经oa发文流程审定的答复意见,由舆情监测员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在相应互动式栏目答复。答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_个工作日内(节假日顺延),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__个工作日。同时积极利用工商红盾信息网站及其他网站同时答复。

(五)处理和再答复。在做出答复的同时或答复后,相关业务科室应认真组织力量处理网民反映事项。对于确需更长时间或需多部门联合处置的网民反映事项,要会同办公室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动态跟帖通报处理的进展和结果,对网民质疑要再回应,还要尽可能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