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学市场论文

金融学市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学市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学市场论文

篇1

金融市场信用缺失反映出了其市场交易的特殊性,从民法学的角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期待权的特殊性

权利为可以享受特定利益之法律实力,通常所说的权利大多为确定的既得权利,权利人现时即可享受某种法律上的特定利益,被称为既得权。但也有很多权利并非能完全地现时享有,须待特定事什的发生或一定时问的经过,权利人才可以完全行使其权利并享受特定的利益,此类权利则被称为期待权。我国《合同法》在总则lf1对附条件和附期限合同予以详细规定:在分则的买卖合同部分确立了所有权保留的法律制度,从而大大拓展了期待权的生存空间。期待权的构成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是对未来取得某种完整权利的期待,二足已经具备取得权利的部分条件。

对于期待权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列的观点,暂且不去细究。从金融市场的各项交易合同中,包含着大量的期待权。例如:存款储蓄合同中,存款人对于利息的债权:贷款合同中,银行对于贷款人H口将支付的利息的债权;债券交易中,持有者对债券利息的债权。这些属于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股票交易,持有者对于行情看涨时取得分红的权利或者转让后取得差价的权利;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对于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的保险金取得权。这些则是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权利。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合同中存在大量的期待权,与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看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格式化的合同中所约定的是投资者的期待权。这种期待权一方面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融资特性,一方面又赋予投资者相当的信用风险。因为期待利益的实现必须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即投资的收益性。投资收益性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结果性的条件,这个结果性条件的发生依赖于筹资者大量的经营活动。正是由于条件产生的复杂性,为筹资者的违背信用提供了相当大的操纵空间。这便是信用缺失问题的解释之…。再来看看保险市场。保险合同etl受益人对于保险金取得权的前提性条件是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不论是财产还是人身,都是与受益人密切相关,或为其所有,或是其本人、家属。无论人与物都与保险公司无必然联系。因此,他们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真实性、损失的大小在保险公司获知前都悉数由受益人了解。受益人或者投保人的信用就成了维系合同的唯一动力。那么从白利的角度出发,发生信用缺失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期待权的大量存在与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财产权的模糊性

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财产权的模糊性是国有财产权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篇2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其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时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二是积极运用知识。学生应该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积极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三是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由教师控制并主导的,而后者则更加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主动且自由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自由开放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情景的构造,因为知识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且在不同情景下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各种与现实相似的虚拟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使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坚持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孤立地凭借自身的经验对某一知识进行学习,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合作学习则克服了这个缺点,它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协商互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特定的学习内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总结小组结论,然后与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再次展开全班内的观点交流。[3]这样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新的领悟。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自参与到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导向性作用。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金融市场学》有许多显著特点。

(一)内容重叠,篇幅宏大

《金融市场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例如,传统金融市场部分一般是《货币银行学》所侧重介绍的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部分是《金融工程学》的主体内容;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部分则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加以对应并详细介绍。在体系方面,一本较为全面的《金融市场学》教材往往除了涵盖上面已提到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效率市场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俨然是一部范畴众多、体系繁杂、篇幅宏大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时对授课内容安排的设计难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脱节都会增加下一节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注重实践,史论结合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现实中的金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状况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在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讲授这种旨在将课本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实践认知和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学》涉及很多历史事实与典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要熟悉这些内容,要善于从各种零散、破碎的历史事实与典故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线索,梳理理论,总结规律。反过来,为了将这些历史讲得有骨有肉,又需要将相关理论贯穿其中,拓宽广度,挖掘深度。

(三)时效性高,开放性强

在这个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交易方式、工具乃至市场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步伐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与书本的象牙塔中,他们终将会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旦他们跨入金融市场,显然仅仅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紧跟金融市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对市场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前瞻的筛选和加工,然后结合课本,合理地给学生传授及时、科学、新颖的知识。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之贯穿于《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构建主义原理,《金融市场学》应做好如下几点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抓好入门介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爱因斯坦的这一说法为实现构建主义教学原则提供了一种思路——培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市场学》的兴趣,教学伊始,任课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宝贵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对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提纲挈领地做好入门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以己为例,为了介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能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了解并体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意义,笔者采用了图解法,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它对现实中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与抽象。其中,在商品市场上,作为要素的唯一所有者,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并凭此购买消费品;而作为唯一的生产者,企业则向家庭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将其出售给家庭部门。最初,家庭与企业之间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彼此的产品,这种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尚未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物物交换面临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创造了货币,用来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交易。随着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产生。但货币流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金融,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部门有了闲余资金,即储蓄,而企业又需要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金融通才成为可能并必要。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金融市场是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桥梁,决定着社会资金的融通规模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学科,《金融市场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世界和深入了解国民经济如何运行,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现实,成为金融市场的弄潮儿。

(二)讲练结合,突出学生自主性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实践,《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内容现已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知识的介绍,又涉及各种理论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相反,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练习,实现干中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授课时精讲、重点讲,甚至只讲这些内容,而对其他内容则需泛讲或略讲;二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课前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章节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三是介绍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多浏览这些网站,多看财经报纸杂志,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利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展开讨论;四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列参考教材书目单,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教材,采众家之长,加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案例,强化合作学习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通过使用比较能反映教材内容的实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使其从特殊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研究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4]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高度契合。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是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台前走到幕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入小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小组成果可以通过ppt和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然后全体再就小组结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这种群体间的观点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金融市场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使用一些说明式案例来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时,可以通过举一个套期保值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加以形象化理解。另一种是在讲解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时,可采用讨论性的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时,可以让学生就目前国际上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展开讨论和研究。

篇3

看一下盘口情况,两市低开,上证指数开盘3069.39点,下跌6.29点,两市竞价能量23.7亿,成交量比上个交易日缩小,两市上涨660家,平盘769家,下跌1648家。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的专家分析论文范文二:

今日股市早评】:

昨日沪深两市早盘低开,随后反弹至20日均线受阻回落,午后沪指及中小创指均持续下挫,尽管盘中也有个别雄安概念股欲挽救市场人气,但终究功亏一篑,次新股板块成为市场杀跌的重灾区,盘面上雄安、可燃冰、苹果等近期活跃的题材板块分化较大,人气涣散,次新股板块短期亏钱效应的加大蔓延到其他热点题材板块,影响了资金做多热情,短期市场也进入震荡企稳的阶段,两市昨日振幅加大,沪指连续三个交易日没有站上年线,指数整体处于底部区域,短期继续维持底部震荡整理概率较大,预计沪指今日弱势震荡,沪指支撑3050 压力3100。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的专家分析论文范文三: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25-03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u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ve the problem of no matching guidance materials、weak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restri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ty of school finance in our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Finance Application type Practice teaching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系统的、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新体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对微观资本市场运作为核心的研究。与宏观金融相比较,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等学科,都具体反映了证券市场交易的各类主体交易行为以及交易的过程,涉及企业、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等多方面。基于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要求,各高校开始加强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以及管理不规范等诸多缺陷,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本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及效果。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如实训与实习。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一般都开设多为课程实验和校外实习,缺乏实训课程。就实验课程来讲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关联度较差;每门课程的各实验内容也相对分散、孤立。而现有的校外实多又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使学生在金融机构的实践过程中无法找到与校内学习知识点的对接,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培训压力。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了非常重要的连接实验和实习的纽带实训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验证实验的基础之上所开发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综合实训,而这种实训主要依托校内的资源整合达到的,是区别于社会实习的。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炼能大大提高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根据个人兴趣所长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实训环节的建设,同时注意实训环节与实验和实习的衔接。

2.实践教学缺乏配套的教材及指导材料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当前各高校所开展的实验课程所用指导材料大多是根据实验软件所配套的软件使用说明修改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实验步骤的说明,缺乏金融理论在实验中应用。而学生的校外实习所使用的指导材料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等内容为主,完全与金融理论相脱节。在这种环节下,实验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实习活动则是学生根据实习单位的业务性质,按部就班的完成业务操作,长期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学生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自我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南辕北辙。

3.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校内来讲,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专业实训室严重空白。实验、实训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国内高校单独建立金融市场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许多高校在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模拟环境体验“融资”、“公司上市”、“保险”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保证而搁浅。或者是象征性的投入一点,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校外实习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使实践教学在有效的管理下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设置,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等问题,管理难度很大,造成相关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我校金融学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了5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和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体系。

1.基本认知实践

该层次主要面向入校不久的本专业学生(大一及大二的学生),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活动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2.基础理论实验

本层次则是依托商务基础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平台的基础实验课程,如统计分析、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和会计等实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金融学专业所需的一些基础、工具类知识理论,为更好进入金融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训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

3.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

该层次主要是针对已有一定金融学专业知识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以金融实验室为实施平台,按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期货及外汇业务和保险业务三大类综合实验。通过这一环节培养的学习锻炼,使学生具备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必备工作技能。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作出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方案。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各小组成员对课题先进行自主分析,再进行共同探讨、碰撞思想,小组长在充分集中各小组成员的意见并确认可行性后,形成最终的组合方案。最后按照方案要求在仿真模拟交易系统里进行具体实施。

4.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实战训练教学项目

这类项目是以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为基本平台,主要是以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为平台设计的微缩金融市场活动训练项目,包括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证券交易、公司上市与运营等训练项目。通过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把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见表2。

5.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实践

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进入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我院金融专业近年来,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先后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我院金融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对于它们也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下面结合我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谈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础,强调对实验全过程的整体、动态评价,而不是仅以实验结果为目标的单一、静态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脱标准实验结果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因此整个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如在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其评价内容上强调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实训类课程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①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②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③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有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这部分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结合程度来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 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篇5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篇6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国际和国内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并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师研究及学生发展中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具体来说,表现在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协同学习以及中外课程互补等方面。

一、融合课程体系,优化授课模式

综合考虑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我们可以构建涵盖三种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首先,由中国教师开设的双语课程,这类课程应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其中包括国际商法、国家贸易、国际金融学一级商务礼仪、项目管理相关的课程。其次,由国内和国外教师共同教授的双语课程,这一类的课程处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并具有专业核心的作用,一般应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及国际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再次,由国外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这类课程应当列入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限选课中,一般包括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及演讲技巧等相关课程。

在这三种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首先,由国内教师通过双语授课的途径,对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教则主要教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或专业发展动态,当然还有跨文化专业问题。另外,在课时上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国内国外教师通过双语授课时均应重点讲述自己较为擅长的研究。再次,可以采用外教负责全英文授课,而中方教师充当助教的形式,由中方教师负责学生作业的批改及答疑等环节,这种授课方式适合在商务英语或演讲技巧等课程应用。

二、融合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对于课堂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因而在国际商务专业中,应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教育背景、双语教学能力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对于外籍教师来说,需要提高其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本校优秀教师境外进修,同时还要组织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对外籍教师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外籍教师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文化背景,但是对中国文化及学校的教学要求缺乏了解,因而为了帮助其尽快融入到教学团队中来,应强化外籍教师对我国文化、法律、教学政策、学生特点等的了解。还应为中西方教师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双方能够共同学习,开拓视野。

三、融合中外学生,构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

为了适应我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多方面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上,应加大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力度。首先,对于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将双语及全英文专业汇聚到同一班级进行授课,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的一致性。其次,共享实践资源,可以组织中外学生一起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如暑期实习、社会调查等。再次,还可以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术讲座、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及科技节等,让学生在文化碰撞和娱乐活动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针对经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组织专项的实践演练,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同的场景中扮演本国人民会做出的反应,由此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别,并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能够灵活借鉴和应用。

四、融合学术研究,保持本校教学的先进性

国际商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学科的多样性、复杂性、交叉性也决定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应用国际、国内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参与到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课题中,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积极性,将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研究的成果等列入教师的个人评比中,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确保本校教学的先进性。

当前国家间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深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坚实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国家商务公约及管理外,还应对国际上习惯采用的贸易法则和商务程序熟记于心。因此,高校应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以培养能够直接参与国家交流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从多方面着手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