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规划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市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前期工作作了汇报,相关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金平同志就规划编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总的来说,前一阶段,市发改委和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形成了一批专题调研成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下面,我再提三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理清思路
为什么要搞“十二五”规划,概括起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了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变、整个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转变。我们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体现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体现在规划内容中。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是顺应发展阶段转轨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将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轨的重要阶段。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市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轨,去年我(来源:文秘站 )市社会发展水平也进入全省中等发展水平。接下来的五年,我们提出了要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转轨的新要求,社会发展也将向更高目标迈进,这些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是产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四大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二、明确方向,把握原则
规划一定要体现方向性、导向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激励性。重点要把握好四条原则: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同时要坚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大取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基本形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二要坚持激励奋进原则。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确定经济发展指标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时,既要催人奋进又要切实可行,要让广大群众看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从而达到鼓舞信心的目的。
三要坚持紧密衔接原则。市“十二五”规划要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要求相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相衔接,与各县(市、区)规划和市各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确保上下、左右规划衔接好。
四要坚持注重特色原则。要加强对我市发展阶段、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生态文明等特点的研究并体现到规划之中,努力编制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规划。
三、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要努力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集思广益”的规划编制格局。要集思广益,开门编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的过程,凝心聚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充分吸收干部群众智慧的过程,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再发展、再跨越。
关于规划编制的几项具体工作,我在此明确一下:
第一,市发改委要按照确保12月31日以前完成的目标,抓紧提出工作方案,倒排每月乃至每周的时间表,实现紧张、有序、科学编制。
第二,原则同意委托省发展规划院开展思路研究,具体提交市委研究决策。
第三,由发改委牵头组建我市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早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中要注重加强与被委托单位的对接融合。
1、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二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薯类、蚕桑、家禽三个特色产业,努力抓好劳务输出增收项目,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上做文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2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原则;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原则;五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目的的原则。
2、乡情概况、现状潜力
2.1乡情概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45个村民小组,3635户,总耕地面积11944亩(其中水田6461亩、旱地5483亩),总人口12262人,农业人口12224人,农村劳动力6044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564人。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356万元,农业产值34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44万元;畜禽业收入1200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7%;外出劳务收入92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人均年纯收入2370元。
2.2现状潜力
2000年以来,我乡本着因地制宜、分村指导的原则,以生猪、水果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家禽、蚕桑等开发为重点,通过培育基地、建立专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种植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锦橙100号1500亩、蔬菜达3000亩;年出栏肥猪1.8万头、小家禽50万只、山羊1500余头;建立果业、猪业专业合作协会4个,初步形成了“服务中心+专业协会+农户”的服务体系。利用我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化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探索出了适合乡情发展的路子,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规划目标、规划任务
3.1规划目标
总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5年目标:农民从产业中人均增收2000元。
3.2规划任务
生猪产业:抓住我县优质生猪基地建设的机遇,以LY母猪、DLY肉猪为主,全面推行生猪改良,推进生猪结构向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碧海路、仪北路沿线村为重点,确定基地村专重户,重点抓好4、5、6、7、9、13、14村专重大户的发展。2006年发展饲养LY母猪5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头以上专重户3户,DLY肉猪50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0头以上专重户5户,全乡存栏LY母猪800头、出栏DLY肉猪1.6万头以上;到2010年全乡存栏LY母猪2500头、出来DLY肉猪2.2万头以上。
水果产业:继续抓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栽植面积上,再新栽1000亩15万株,至2010年全乡锦橙100号、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水果面积达6000亩。同时加强对现有果树的高接优换和果园管理。
4、主要措施
4.1抓主抓重,培育产业开发典型。围绕生猪、水果产业开发,每年选择1-2个村,按照一村一品、户均70%以上的纯收入来源于一业的经营格局,发展专业村,培养产业开发的典型村。建立1-2处产业开发示范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富。
一、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准厂房是指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政府统一规划,多元主体投资建设,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优点。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有利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树立抓标准厂房建设就是抓工业、抓项目、抓投入、抓招商引资的理念,全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二、建设的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标准厂房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要符合以下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一般应在省、市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区以及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的中心镇工业集聚区内。
——集约高效原则。标准厂房建设占地面积应在50亩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除特殊产业外,要控制建设单层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平均容积率应大于1.0。
——产业集聚原则。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功能配套原则。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行政办公、商务活动及仓储用房等配套建设,要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标准厂房的设计与建设要充分考虑安全、消防、环保和交通等要求。
——科学管理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成立管理运营机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由投资主体负责组建运作;由多个主体共同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区,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防止在同一标准厂房集中区内发生多头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标准厂房建设主要依托省、市认定的工业园区、工业强县以及重点产业布局,结合沿边区位优势,以加快全市制糖、制茶、酒及饮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基础,以营造投资平台,加快招商引资为方向,重点规划布局在工业园区、各县(区)及孟定片区。按照“规划一步到位,结合企业入驻情况,分期稳步开发”的思路,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方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年至2012年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年建设1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园区建设5万平方米,建设2万平方米,区建设1万平方米,镇康县建设2万平方米;到2012年要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切实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市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市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做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认定、协调、统计和考核工作。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标准厂房建设,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实现“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抓住省上标准厂房建设的政策机遇,尽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
(二)加快前期工作,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区)要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出发,加快规划布局特色工业园区,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平台,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技术创新的试验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兴区。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时机,加快镇等四个特色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统一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各县(区)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以“一盘棋”的思路合理确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和规模,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厂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优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统一设计施工,一次性完善标准厂房建设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功能化配套设施,确保标准厂房建设的实用,功能的完善。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xxxx年xxx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xxxxxx(附图1),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有xxxx园、xx园、xxxx电子、xxxx产业园、xxx电子等。(附图2)。
2.地块四至范围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含xxxx大道18米绿化带),约300亩。地块呈梯形,东西向地块平均宽度约450米,南北向地块长度约520米。xxxx路(次干道)、南临xxx大道(次干道)、北临xxx大道(主干道),西侧为在建电力产业园项目。规划地块内拆迁已经完成,现状为空地,地势较平坦。(附图3)
3.道路交通
地块交通条件良好。东侧王xxx路由南至北连接xx路、xx大道、xxx大道(大广高速连接线),从项目地块到xxx高速、xxx高速、xx高速、xx站、xxx北站、xxx桥火车站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
4.基础设施
项目地块东、南、北三条城市干道均已建成,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二、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本项目是xxx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后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要充分融合xxxx片区主导产业特点,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与发展趋势,推助xxx工业转型和升级。
2.设计原则
政策性原则。“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务院、工信部印发相关文件的要求。
区域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周边城市交通条件、区域配套设施,合理安排项目地块对外交通系统的布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位置。
景观性原则。本项目融入了全新的理念,建筑外观应独具特色,其城市景观应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外观。地块三面毗邻城市干道,应充分将项目的定位与城市景观形象相结合。
经济性原则。在达到项目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单位还需研究和探索成本控制。按照租售两便的模式,考虑迅速去化策略,从多方面控制开发成本,禁止过度奢华。
时序性原则。园区建设量较大,宜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设计依据
l 《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7年修订)
l 《xxxx总体规划2018-2035》(2019版阶段成果)
l 《xxx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试行版)
l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四、项目设计指标及深度要求
1.项目设计指标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xxx大道18米绿化带),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地块容积率≥1.2(规划设计条件控制为≥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15%、停车位0.5辆/100㎡办公建筑面积,建筑限高不作控制。项目所需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
2.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平、立、剖及施工图设计(含工程建设成本测算内容)。
3.其他要求
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主题,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合理打造园区城市形态,设计内容应包含产业园区策划专篇。
五、设计成果要求
1.整体要求
应系统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设计任务的有关要求。
2.主要内容
设计成果应包括产业园区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部分。
产业园策划应包含并不限于:项目理解与思考、产业发展分析与研判、项目发展定位及对项目发展的建议。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含并不限于:规划总平面、道路竖向、综合管网、绿地规划等内容,以及停车位、建筑系数、绿地率等计算辅助图纸。
建筑设计应包含并不限于:设计说明书,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和施工图设计。包括效果图、场地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强弱电系统设计、暖通设计等。
提及内容为基本要求,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深度不低于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要求的深度,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方案表达自行增加相应章节或图纸。
3.成果提交形式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83-03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危险化学品已是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但由于其物品的特殊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仓储、经营、运输及使用都受到严格的安全限制,易引发安全事故,可能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各级城市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及经营都会作专门的安排,尤其是危化品使用量或者中转量较大的大中城市,更需要对危化品生产、仓储等功能区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和谐。
江门市作为珠三角西部的枢纽城市,一直以来危化品的使用和中转量都十分庞大,近几年随着江门市及其周边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危化品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但在危化品生产、仓储区的规划和建设环节,却一直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江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功能区的规划工作。
2 研究思路
根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原则和设置因素,分析江门市区危化品现状布局情况,参考市区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充分考虑自然与社会条件,找到综合条件较理想的候选地址,然后详细论证每个选址,得出生产、储存区建议选址方案。
3 布局原则
根据危化品的特点及生产存放要求,结合江门市产业空间和交通枢纽布局特点,从尽量减少危化品事故风险的连锁效应考虑,以安全为首位,总体上按照危化品种类进行分类生产;同时考虑到为企业生产、储运服务,若将各类危化品按类别的不同完全分开,无疑会增加危化品储运企业和危化品用户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针对各自服务区域在空间上实行相对的集中。这一设想不但满足了危化品生产的安全、效率及协调原则,同时也符合危化品仓储就近服务和远距离辐射的市场经营要求。因此,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选址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3.1安全原则
3.1.1生产区安全原则
生产区安全包括生产区用地安全与周边安全两部分。用地安全,一方面指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用地范围的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不存在地质灾害等,另一方面,生产及仓储区范围具备建专用消防通道及消防救灾制高点的条件;周边安全主要体现在仓储区与周边设施要满足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范等要求。
3.1.2运输安全原则
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危化品运输过程出现问题的几率远远高于储存过程,而且“动态”的安全隐患比“静态”的安全隐患更难防范,涉及的面也更大。因此,如何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增强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输运安全,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相协调,要便捷联系未来城市发展地区,以减少长距离运输;另一方面,危化品运输路线尽量回避人口密集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减少安全隐患。
3.2协调原则
3.2.1与城市长远发展相协调原则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不仅占用一定的土地,而且对周围地区可能造成一定安全影响,因此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与有关规划的协调显得十分重要。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一定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相协调。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服务范围要能覆盖未来城市新发展地区,另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要避免对城市发展造成阻碍。
3.2.2与城市重大设施相协调原则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一方面要与规划的城市干线路网等设施相衔接,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与规划的重大项目相冲突。
3.3效率原则
3.3.1接近主要服务区域,方便企业经营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应尽量接近主要服务区域,减少穿越。目前江门市危化品使用企业及交通枢纽多分布于西部,因此规划新址应考虑结合西部地区布局,以便更充分更快捷地服务于其他危化品需求的地区。
3.3.2交通便捷,适当集中
运输便利包括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两方面的便利:对外交通应靠近区域交通主干道或对外交通设施(如港口等),衔接便捷;对内交通要求通达性好,尽量减少到消费地的运输距离,因为长距离运输会增加运输过程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加用户的运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看,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应适当集中,可以避免“遍地开花”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此外,从资源利用、管理的角度来看,适当集中也是有利的。
4 危化品布局关联因素影响分析
根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布局原则,从市区范围展开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的关联因素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态。
4.1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根据《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江门市区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北部主城区板块、南部银洲湖板块以及西部产业集群板块。江门市区产业空间未来沿镇及沿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分布,南北向的产业带发展趋势明显,是最主要的产业带。在北部城区培育具有良好前景的工业区,促进镇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4.1.1北部主城区板块
蓬江区继续发展江沙工业走廊,重点建设北新区与滨江新区,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保持摩托车及其零配件产业的发展活力,北部继续发展壮大棠下、杜阮、荷塘三镇的制造业实力,为选择接受广佛的产业转移作好准备;江海区工业以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壮大家用电器、摩托车及其零配件产业,搞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加强与中山的联系;新会区会城镇加强新会今古洲开发区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绿地嵌入会城镇。
4.1.2南部银洲湖板块
天马利用港口优势,在周边地区发展临港型工业;古井、双水镇预留纸业基地、物流等工业发展用地,发展与银洲湖及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业类型,其余部分作为生态旅游休闲的扩展用地;崖门、三江、沙堆镇预留工业发展用地,与珠海澳门衔接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旅游休闲娱乐基地,服务于港澳乃至更大区域;大鳌镇以制造业为主,着力发展集装箱制造行业。
4.1.3西部产业集群板块
以制造业为主,将司前和大泽联合建设成为不锈钢制品的两个专业镇,进入不锈钢制品的上下游行业,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功能。
针对以上的产业布局特点,可以看出,江门市区危化品需求主要集中在南部,那么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相应的空间安排应该侧重于这个区域。
4.2人口密度
江门市区人口密度分布中心城区最高,根据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人口密度达3000人/km2,其中老城区人口密度更高,北部棠下、杜阮、荷塘三镇相对较低。
新会区除会城镇外其余各镇人口密度均偏低,当中最高为司前镇,达1000人/km2,三江、睦洲、大鳌次之,而罗坑、崖门、古井、沙堆等人口密度为市区最低,其中崖门镇人口密度不足300人/km2。
根据危化品布局的安全原则,危化品生产、储存区选址应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按照江门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特点,西部及南部为符合选址要求的地区。
4.3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建设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满足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靠近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江门市区的危化品消费市场,除供应本地外,还主要为整个五邑地区及周边城市提供服务。
江门市区的道路网规划在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都比较完善,而南部交通的通达性相对较弱,北部地区稍微偏离整个市场需求重心,运输的在途风险相对要大一点,而西部和东部则更为靠近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将危化品仓储区放在市区东、西部更为适合一些。
4.4自然条件
江门市区地势西高东低、波状起伏,西南部古兜山主峰狮子头海拔982m,为市区最高峰。市区地貌以丘陵平原分布最广。北部为大雁山(丘陵)地带,西北部为圭峰山地,西南部为古兜山地,东南部为牛牯岭山地,东部和中部为西江、潭江沉积平原。境内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断裂。两支断裂带构成境内基本构造格架。
结合地势条件,江门市区南部山区更为适合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设置在其它地区则需要更为严格的地基处理和保护。
5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总体布局
综上所述,本规划建议江门市区未来危化品生产、储存区选址采取“分区建设、相对集中”的原则,即按照江门市区的行政区划,选定数个选址,各个选址有不同的侧重,实行分类生产及储存。
分析本章第三节的相关条件,经综合比选,参照“分区建设、相对集中”的原则,认为不宜在江门市设置过多的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由表中可得市区西部和南部最为适合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选址。
江门市于2007年编制了《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江门银洲湖)总体规划(2007―2020)》,对银洲湖重化产业带的建设条件作了详细论证,确定作为银洲湖石化基地,并对交通运输、环保、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环保、消防、安全、防灾、节能等作出全面的规划。因此,结合《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江门银洲湖)总体规划(2007-2020)》,南部银洲湖地区最为适合建设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本规划建议选取新会区古井镇银洲湖石化基地作为江门市区未来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设置的重点区域,即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第一选址,新会区沙堆镇可作为新会区第二选址,而杜阮镇条件亦适合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但条件不如古井镇优越,故作为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次要选址。而市区东部如荷塘镇、江海区等地区,由于临近西江,如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一旦发生事故有可能造成西江水源的严重污染,高新区的产业性质也不适合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因此其它地区除现有仓储点外,不宜再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中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院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在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燕尾服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燕尾服的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