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6: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管理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是教育学生的针对性欠缺。面对现实中的高职学生,我们在实际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针对性欠缺的情况。教育者所想的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心理触动,进而内化为实际行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却难以解决。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所实施的教育工作作用降低。另外,不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认识学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多数还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和手段,难以取得学生的信任,使思想教育工作多数停留在表面,时效性不强。
三是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素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眼高手低。存在这些问题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方面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阶段,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工作的责任感不强,能力不够,缺乏深入生活的基础,多数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办事。试想这样的状况能产生好的效果吗?加之,有些时候缺乏全局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事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同时,教育工者自身对这项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或许还有个人利益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徘徊,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1.加强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认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对于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少学生的不适应,有效开展调查研究。学院将调研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利用开学初、重大事件发生后、重要节庆日采取座谈会、学生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把握整理学生关心关注的舆情信息,做好收集和整理,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深入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院官方微博、学生组织官方微博建设和学生网上互动交流,及时学院信息;在学生信息反馈、行为动向方面及时掌控,确保学生思想稳定。根据院系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分级、分类、分阶段开展思想调研工作机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困难生、留级生、心理问题生、民族学生等不同类型学生调研,发现各类学生的不同问题,主动研究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帮扶措施,做到教育管理和帮扶服务相结合。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教育管理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效。
2.培养积极向上的“三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政治理论素养不高、时事政治关注较少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如: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为契机,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演讲、读书、征文主题教育活动;在清明节、国庆节开展祭奠先烈和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将枯燥的理论宣讲变为灵活多变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提高。以“青年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用身边的同学带动自己。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日常修身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日常修身教育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培养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促进学院学风建设为目标,以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为重点,开展以“行为文明、教室文明、食堂文明、宿舍文明和网络文明”为内容的校园基础文明活动。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同学来约束个人的言行,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星级文明班级和星级文明宿舍的创建,打造了一批富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集体,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规范了个人行为、提高了学生文明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4、强化文化素质活动,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校园活动,积极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特长,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节、大学生体育节、学生公寓文化节、读书月、法制安全教育月、社团文化月、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为突出高职院校特点,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学院应积极开展各类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意识和积极性,通过技能大赛,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为学生拓展学习能力发挥作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参与全区“挑战杯”大赛中和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开阔个人视野,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因此,作为一名校长,管理学校时要从全局出发,要切实担负起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任。
时代在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如何让小学教育也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取得相应的教育成果呢?这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笔者在管理中总结如下几点,希望给其他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办学基础
强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把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管理好学校的基础。在每一个新的学期开学之际,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分工,把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进行分解、细化,要使得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要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学校也需要定期召开会议,要及时的讨论、研究并且部署各项工作,把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争取在会议上得到解决,把领导班子的应有价值发挥出来。
比如说,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积极遵守,给其他的老师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也需要做到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去,这对于教育学生、教育教师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再者,学校也要有一支业务素质强的师资队伍,这样也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工作。
学校可以经常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师们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都能够得到有效突破。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以及教研水平。每学期学校领导也要深入到各组和所有的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把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做到人人参与教研,人人参与教学改革,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建立和谐的校际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师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师师关系和谐,可以使学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教师之间协调工作,团结一心,增强凝聚力,可以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时候,必须加强师师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师生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成形的理论。这也就使得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这主要受限于传统教育意识以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的。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紧随新课改的要求的。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当中,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传统意识,要鼓励教师多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还能使得学生更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学生都能够无忧无虑地进行学习,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也有正常的交际圈子,小学管理中必须正确引导生生关系。很多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紧张脱不了干系,所以,要采用科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生生关系的管理。鼓励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健康的交际关系,既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小学和谐校园的构建,对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理论的引入,教学方法的革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任务。评估一个学校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一个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先进,这些都是和领导层面的教学引导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作为校方的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时代嗅觉,要有对新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力。
学校可以建立教学方法的评估部门,就是说模仿课堂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方法合理高效地带入其中,最快最科学的评估出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学校要注重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及时反馈,要定期采取听课以及考核的办法,对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反馈。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地牵线搭桥,积极的寻找一些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要力保本校的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掌握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和多个学校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地把其他学校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引入到本学校,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让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小学生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怎样才能让全校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健康的学校里成长,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面向全体,教育公平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提出来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所学校要想健康发展,首先要关注每一位在校学生,不能只关注一部分所谓的尖子生,放弃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是要全面发展,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再者,要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学校为他们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可以为学生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要教育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学校的养成教育,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做坚强的后盾。
五、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独有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也是推动世界发展和前进的主角。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互助的,因此,作为教育集中地,学校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愿意的事,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才能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小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重视他们的利益,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学校管理也需要注重细节,要加强和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根据辩证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策略。主要是因为小学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学校也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参与十规范”式的管理思路,把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出来,促使他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正常运转。
六、结语
一、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传统中职教育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以板块化管理为基础的管理结构体系,在部门设置上采取行政与教学独立管理的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以负责管理具体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与组织。缺乏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管理的协调性方面比较薄弱。
教育管理监控体系不健全。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前提基础,要构建健全的监管体系,就需要加强过程控制。传统中职教育管理监控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忽略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和企业、教师与师傅之间的高度合作与互动的综合信息反馈体制需要加强完善。中职院校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监控体系。
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中职院校学习评价主要以传统局面考试为主,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现象很普遍,许多中职院校只设有理论考试,但却完全忽略了中职生核心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这样的评价体制非常不合理,无法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碍于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对教学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育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强。传统中职教育管理机制在灵活性方面相对欠缺,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变化,无法有效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所以,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校企互动型人事制度需要尽快构建起来,要加强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的引入,不然将会加大中职教育管理难度,无法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二、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是顺利开展管理活动的保障。依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组织和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是顺利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根据实际需要,构建集授权、监管和协调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如此一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性。此外,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要加大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引入力度,为传统管理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树立全心管理理念,加强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中职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传统中职教育管理理念忽视了对
被管理者主体性的尊重,只是将教师视为完全没有主观性的管理工具。但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强调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体性作用,将其视为中职教育管理的真正主体。本质上来讲,管理教师就是要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发挥其管理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约束制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重点培养中职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人格意识
说到人格,现在的学生对其意识是越来越重视,自我意识很强,自尊意识也很强,但自我珍惜自己却显得很空白。我们知道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话,他人或世界怎么会珍惜你呢?就像你自己不珍惜时间,时间会珍惜你吗?如果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话,自尊也会打折扣的,只知道自己自尊,其人格也是不美善的。所以,本人觉得要加强学生自己的人格意识,首先从好好珍惜自己开始,方显尚善人格。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享乐主义,放纵自己,自觉意识差都会导致自己对自己学业珍惜的不够,比如不爱学习爱玩,上课玩手机,晚上玩手机和电脑夜猫式的生活方式导致白天上课就睡觉,甚至早恋和吸毒抽烟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构建学生的人格意识本人觉得首先应教育学生从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学业和珍惜自己的时间开始做起。
三、尊重意识
尊重意识为什么本人在这里单独把他列出来,因为本人觉得做人首先得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师长和长辈,只有尊重他人了才能懂得理解他人,也才懂得感恩他人。我们常说,学生和晚辈要知道感恩,可连最根本的尊重他人都做不到,何来谈感恩呢?又何谈诚信?何谈换位思考呢?所以,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人,如何尊重人的意识才是根本。
四、兴趣学习意识
寓教于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本人所提倡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从兴趣开始学习,而这需要老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才能做到寓教于乐,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学生学习意识的了解才能做到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学习。
五、实践生活意识
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说的真好。如一个人的病痛苦难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什么感受也只有自己知道;一个人的认识,成长和阅历也是靠自己;一个国家需自力更生才能富强,人也如此。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丰衣足食,而这需要自己,需要自己动手。而此时的中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动手能力差甚至空白,有学生连在学校穿过要换洗的衣服都要带回家给父母洗,这样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本人形成依赖的心理和懒惰的思想,而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六、自信竞争意识
自信方显阳光,竞争才有动力。鼓励学生,使学生自信起来,学生才有精神和活力,才有竞争向上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竞争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而这需要老师的良苦用心。本人觉得自信源于对一个个问题和一道道砍的解决,把问题和一道道坎解决了,学生本人才会觉得自己是可以的,是行的,Noproblem,因此,本人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做练习时,都会特别用心,让学生动手引导他们把问题逐一逐步解决好。
一、校长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已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社会、依靠教育、发展教育的共识,同时也说明教师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教师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认识事物的视野逐渐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朗。今天教师的发展必须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人员,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个内容提及多年,但真正能把握其内涵还是没有完全实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有三个关键词,即“专业”、“化”、“发展”。“专业”好理解,就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一种行为方式。“化”就是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境界并使经常地行为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
将这个内容的含义基本理清之后,作为一个校长就应该实施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究竟包括哪些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应该明白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我认为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识知识,也就是作为一个社会的行为人或作为一个国家的机关干部所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公共知识。如再说得具体点,就是应该对基础教育里所学的知识最起码应该达到合格以上。二是专业知识,就是对教育学中的一般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历史、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
同时要了解儿童心理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是对多学科的教材教法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四是社会边缘知识的掌握。所谓边缘知识,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既要对国际国内的时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要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握,只有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才能称得上具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技能一般来说,应该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作业设计与批改能力、教师辅导学生的能力、教师测查学生学业的能力、教师评价课堂和评价学生的能力、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必须清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将课程目标校本化,明确课程标准在每个单元、每个章节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二是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白每篇教材、每节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明确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三是掌握学情、搞好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标识就是能否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专家们指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要想创设适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学情、把握学情,当然教学设计所具备的条件还有很多。
教师的专业师德修养主要是依据国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师德修炼,那就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爱国守法,我理解为:爱国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一个教师就应该首先有爱校之心,应该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成学校之所成。有了这份情感,何谈教师不爱国。谈到守法,我认为教师只要爱国了,就肯定会遵守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其实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普遍要求,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应该感恩自己的这份职业。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使你的收入稳定,从而有了养家糊口的资本;正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能使你在社会上“耀武扬威”;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能使你不因为了生活而东奔西跑;也正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才是你有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能够亲身体验有成功而带来的快乐,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如果有了这份感恩,就是在爱岗,就是在敬业。
二、校长要积极投身于课改的洪流中
教育部颁布的校长发展专业标准共有六条,其中课程领导力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也是诸多能力当中的核心。诚然,学校的建设、发展都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作为一校之长就应该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关于课程建设,国家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早已明确。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应该理清两个概念。
一是关于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搞不清楚,进行课程改革势必会误入歧途。什么是课程?所谓课程就是让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到既定目标的高度概括。而教材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设立的路径或方法。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是课程具体化的东西,教材是课程的例本;
二是要明确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好多人误以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校本课程,其实不然,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而独立创设的一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拓展、延伸、选编而形成的一类课程,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大致包括功能、目标、操作、措施这四个方面。教育管理的这四个方面内容体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是特定的。就高校的教育管理而言,其功能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为培育出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既要注重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德育的加强;操作和措施是用以实施计划和实现目标的,是高校为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和目标而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校纪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于违反校纪的学生的处罚过轻,不能达到警示的效果;考风考纪较差,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没能及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造成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太过松散的学生管理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受到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笔者对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高校教育管理的管理人员大都欠缺专业的管理知识,不明确高校的发展战略,且大部分管理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这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直接受到运行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而高校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运行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这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目前却还有一些高校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而直接引用其他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问题不断。
三、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还比较低,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1.开展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及时更新理念,实现管理型教育管理工作向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的转变。因此,高校首先要从立足于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规划、课程设置,根据教师的需求来建设教师队伍,以提供给师生舒心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只有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2.全面规划教育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目标,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内容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社会的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实际性,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可用之才。
3.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程度。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学校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因此,高校领导应提高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制定严格的教育管理人员录用标准,为此,可以选择录用基层推荐的人才,还可以选择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来增加竞争力度,择优录取,确保担任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具有该岗位所应具有的素质,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对于在岗人员还要加强相关培训,加大考核、评估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4. 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形式。管理工作形式的创新要与高校管理与改革的需要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因此,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只有加快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才能优化高校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多种特征,高校引进教育管理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教育信息平台,优化高校教育信息从生成到传送的各个环节,为全体师生互动交流以及获取资源提供方便,减少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5.构建教育管理激励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内容繁杂的工作,很难准确地进行评估鉴定。因此,要想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薪酬待遇制度,根据岗位以及工作情况的不同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多劳多得,并且,还要给予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上的期望,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制度,从而增加管理人员对找份工作的信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人员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6.提高对高校教育文化核心的建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具有自身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这种内在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凝聚力。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也是评价一所的高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文化内涵越具有深度,外界对高校的认可度也越高,并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文化建设也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管理工作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对高校文化内涵的认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科学先进的文化核心,从而指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办学质量,而高校的办学质量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观念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加快赶进,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校应立足于实际,既要从工作理念上作出转变,实现服务型管理,又要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从而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1对教育管理一般认识
教育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育活动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保证教育秩序的稳定[1]。通常情况下,教育管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义上的教育管理,另一种是狭义上的教育管理。广义上的教育管理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自身教育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教学、后勤等全方位的管理;狭义上的教育管理工作单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系缺乏系统化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总体上为城市小学教育优于农村小学教育,东部地区小学教育优于西部地区小学教育。从实际层面来看,农村地区的小学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现实工作中,教育管理基本上是说得多、做得少。就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而言,很少有明确的设定和具体落实,常见的是一些比较空洞的类似于口号的文字内容,对于完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难以起到较好的提高促进作用。教育管理方法陈旧从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一直过多地强调“管”,认为对学生严格是为了学生好,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教师为主,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话就是命令,能理解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学生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此外,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求“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落后、僵化、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变成了“机器人”,缺乏表情和活力。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仍然固守陈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一味地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创造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文本”的平等、互相尊重的教育文化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2]。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应摒弃那些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使注重培养个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主体。教育管理师资缺乏目前,很多农村小学校,不管是东部地区的农村小学,还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都严重缺乏高水平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有的由专职教师来兼职教育管理工作,使一些担负多重教育任务的教师不得不整天在教学任务与管理工作之间疲于奔命,其结果是教育管理工作没有搞好,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有的农村小学配置了专职的教育管理人员,但知识水平往往差距很大,参差不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教育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难以起到教育作用。教育管理观念落后尽管农村小学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实施,但很多农村小学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其中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教师缺乏对于农村小学生心智的成长特点深入研究。在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已形成共识,但是对学生的心智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教条性等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得不到发展[3]。农村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的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如家庭负担、知识面等,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认真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思所想,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对教师的要求不单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当前对教育管理的要求,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意识,并能够投身到其中,从而提升管理水平[4]。
3对策分析
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须在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加强系统化建设,包括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而应该是一个多方面紧密联系的管理体系,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一般情况下,管理体系应该由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德育发展、学生心理成长等在内的多个部分组成,涉及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质量评价不但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参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专业人才能力和素养;学生德育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重视学习成绩又避免唯学习成绩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引导学生向德才兼备发展,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帮助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全局进行考虑,设计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改进学校教育管理方法调动全员积极性,改进管理提高水平。为了保证农村小学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出发,清晰目标,分层确定责任,责任分解到人,完善制度,具体到班级,层层落实,常抓不懈,形成常态化的以育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如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其根本在于有一支有使命感、有担当、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管理队伍。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方法,必须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水平,学校管理者要注重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提高管理水平,包括向专家学者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关乎教学质量,也关乎学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小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首先,对于教师而言,要自觉不断地充电,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要大胆运用新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学校来说,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外出进修、短期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做报告等。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应该加强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农村中小学输送更多的管理人才。一方面,高等院校和师范类学校可以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定向招收小学教育管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须回农村小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农村小学在职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培训。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领导要有战略意识,把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学校的考核体系,教师能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推动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观念,不能简单沿用传统方法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教师评价、考核办法。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在考核体系中,一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因素。
作者:樊永红 聂剑波 单位: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张坊小学
参考文献:
[1]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日新月异、异彩丰呈,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幼儿心理分析
研究表明3-6岁,又是幼儿园心理活动整体或系统迅速形成的年龄,关于幼儿形成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例如:列昂节夫的幼儿个性形成理论;包若维奇的个性形成阶段理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等,除此而外,幼儿期的儿童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发展,表现出不同特点,鉴于幼儿特殊的心理特征,幼儿管理在这一阶段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有方,合理引导,孩子身心就会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管理方法欠妥,不能及时有效引导,就可能会贻误一个孩子的终生。因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总结工作失败,以便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更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更好地给孩子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教育工作,没有良好,只有更好,只有完成自己对前辈们一次次的超越,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收获,为家长和孩子们所信赖,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称谓。幼儿期教育作为一个人教育的启蒙阶段,就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石,扎根不深,立足不稳,很可能会让整座宏伟的工程溃于一个小小的蚁穴。因而,我们的工作,注定了艰难重重,必定要一丝不苟,及时地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纠错于事前。
二、地域特色
其实,就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认为,幼儿管理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那就是特殊的地域环境。这种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干旱贫穷的地域特点对地方教育状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里的幼儿教育多依托于各县教育局管辖下的学区所建,多为中心城镇地区,其行政机构依赖县教育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教育的发展,在一些人口集聚的村庄出现了一些私人开办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在行政管理上统辖于所在地的学区,但采取私人收费经营的方式,既是这样,对于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定西地区,幼儿教育资源依旧奇缺,许多偏远的山区的人们,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得不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山区来到城镇租房,照顾小孩上幼儿园。
笔者所在地渭源县连峰镇,近年来房租猛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偏远山区的家庭为了孩子从小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由家中的老人,通常奶奶辈们领着孙子来到镇上,租房供孩子上幼儿园,还有镇子附近几个村社的农民,也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接送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正所谓是暮接晨送,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事实上,本地的幼儿教育还呈现出这么一个特点,值得注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定西这块封闭,荒凉的农村也逐渐被经济大潮淹没。觉醒的人们越来越多开始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外出务工成为潮流,这就给幼儿教育出了一道极其现实的难题,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学校。其父母都外出的,或父母其中一人外出的。无论哪种情况,家庭中孩子的管理都出现了一个监护人不到位的空缺。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带着,在生活上,爷爷奶奶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尽职尽责,恪敬职守,但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爷爷奶奶们大多由于对孙子的溺爱而致使孩子们在教育方面唯我独尊,娇气十足并且在花钱上手脚大方,不知珍惜。
三、应对措施
鉴于以上幼儿心理特点,以及特殊的地域特点,笔者认为幼儿管理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首先,在行政管理方面,各县教育局应加强对各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从收费到教育以及安全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几起耸人听闻的暴力幼儿伤害事件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未雨绸缪,加强对各幼儿园的行政管理,有效实施一定的安全保卫措施,防患于未然,不给罪犯以任何的可乘之机。努力营造群防、群抓的幼儿育人环境。力争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1.问题学生标签化,消解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问题化,而学生一旦贴上问题标签,便对学生具有“蚕食效应”,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而教育管理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权威的地位,学生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传统的问题视角把有问题的学生独立出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削减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现象。
2.干预方式单一化,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开展工作的模式是:发现学生问题———找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探寻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从问题视角入手,忽视了学生自身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干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学生自身去发掘原因,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逆境而引发的,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然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扰,通常治标不治本,也很难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工作过程工具化,师生关系不对等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常常以专家、家长身份出现,在教育过程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学生的独特性、个体性、价值被忽视,教育管理过程被定义为工具化的过程。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视的“人文关怀”中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在大学校园里,甚至还会出现叫家长这样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愿意被叫家长,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对老师的教诲不接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具化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
二、优势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
“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运用这一视角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对人性的假定上是种乐观的人性观,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是把眼光投向可能性。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学生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学生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其核心内容为以下方面。
1.优势视角强调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
应该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资源与优势,而非问题本身。在具体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掘学生优势,创造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他们的天赋、知识、技能或才干,有的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人与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潜能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通过个体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逐步转移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可发掘的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2.优势视角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
包括学生的尊严、主体地位与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3.优势视角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改变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备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具体工作中,优势视角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生活、与他人交往,如何走出困境。
三、优势视角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构建和应用
1.承认问题的存在
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优势视角理念不能忽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哀伤、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境况,了解他们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况所做过的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承认问题是存在的,通过问题来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困境中获取动力。
2.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有效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老师则扮演指引者、支持者、倾听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搭建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和他们一块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协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3.较少关注问题,关注焦点集中于挖掘学生的能力
问题视角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挖掘,贴标签的做法又放大了所谓的“问题”。从优势视角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就要求老师较少地关注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形成充满自信的自我认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我们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做法。比如各种才艺大赛、歌唱比赛、校园之春等团队活动,都是旨在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老师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当他们经受长期的困惑时,往往会忘记甚至隐藏自己的优势。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并用这样的语言同学生交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态。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会增强学生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并会慢慢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成功,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更多的优势,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并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敏感体验,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心理、心情、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与学生在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从而真正做到:用爱去感染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当大学生获得老师积极的关注和较多的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我认知水平就会提高。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相反,那些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由于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也不会及时向老师求助,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根据自身经验,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声赞许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5.重视环境因素,将个人和社会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强调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将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由关注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独特性,挖掘其中优势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帮助学生发掘环境中的优势资源和支持力量为工作取向,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当下的问题,更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二)校区远离城市,生活单一,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校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建型多校区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大多建在郊区,或更为偏僻的地方,在信息畅通方面相对较差、,造成新校区成为一座“孤岛”,一个被隔离的小社会。再加上新校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还为健全,可见学生校园生活之枯燥,心理健康问题也将随之产生。如上海外国语学院松江新校园,虽校区面积广阔,环境优美,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为一处好地方。但也因其地处偏远,离主校区教育,周围环境空旷,缺乏商业文化娱乐气息,给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使其生产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
(三)各校区功能不同,与学生发展需求多样性相矛盾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多数都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通常是采用按年级或专业来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方式虽能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但也会造成校区群体构成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的需求,不利于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学生创造性的需求。按功能分类来划分,或少造成各校区科研氛围浓淡不一,或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或搞低年级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等等。这些都与学生不断丰富之间,全面发展的需求相矛盾,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各类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给高校多校区学生教育提出挑战。
二、解决多校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多校区工作的关键。因为多校区所带来的诸多管理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规范多校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新校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是规范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教育和管理行为,为人师表,挂牌办公,保持畅通的联系;其次是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建立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最后,是明确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职责、权限等,对高校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教育指导,建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工作制度,落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工作岗位责任制。
(二)建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心理障碍,培养积极向上心理据调查,我国高校学生中近10%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对于多校区高校学生来说,其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因高校融合所带来的自卑心理,校区地处偏远所造成的生活枯燥感,对校区的归属感等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在面对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应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网站和热线电话,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各项心理问题。同时,也应积极开始一系列有关心理辅导的讨论、交流活动,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的目的。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这既有利,也有弊。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势必造成高职学生质量的下滑。学生质量的下滑不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际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具有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特征
(一)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思想比较活跃。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望。而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高职学生们普遍感到肩上的压力大,从而普遍能够自觉地认识到只有在高职院校刻苦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一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从课堂活动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在文娱活动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二)自卑、脆弱和心理素质较低,耐挫折能力较弱。
在充分肯定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其主要的表现是: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心理较脆弱,公德意识较低下,耐挫折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挫折,大都不知所措,个别甚至走向极端,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斗殴现象;还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持一种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前几年专科学校相比,学生的基本素质出现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对高职教育导向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职教育的特色还不十分明显,还未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高职毕业生尚未被广大用人单位认可;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典型宣传、推广经验、纠正偏差等方面的引导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扎实。因此,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全名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了解更少,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都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
在校、系、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个层面,都要涉及十余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又都在学生工作上,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加之高职教育方兴未艾,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较差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和办法,上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势必导致管理者每日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既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重要问题一抓到底,也很难有精力认真研究学生工作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对高职学生的行为疏于高效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习和生活,学生工作按班级配备辅导员或班主任,院系有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学校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学工部(处)、分管社团工作的校团委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管理和教育对象都固定在相应的年级、班级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因而更多地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难免会出现管理松散、覆盖面不全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缺漏补漏”的状况,未能根本摆脱“消防救火”式的工作局面,被动性较大,而且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其中形式主义的作法较多。如学生宿舍等场所检查过关后很快就出现许多“脏、乱、差”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新建立或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建立有效测评机制和激励体系,建立起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学生工作考核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
其次,“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以“三自”为主线的项目体系是开展“三自”活动的关键,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三自”项目,师生共创“三自”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最后,针对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有点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沉溺于整天上网游戏、逛街、谈恋爱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地大好时机。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测评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在内容上是全方位,方法上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指标体系可量化,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性,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代表性和可行性,激励体系不断创新,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二)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仍处在“缺漏补漏”的状况,关键在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学生管理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要适当放权,发挥基层的积极主动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四是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三)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与辅导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新形势,要想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就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辅导员是学校专职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指导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方面等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是在辅导员的具体教育管理下渡过的,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校园活动管理和行政上的组织领导等方面。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老师,是对学生具有特殊影响的教育管理者。
高职院校要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工作效果好与差,在某种程度上讲,辅导员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基本状态,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定期召开辅导员培训班、学生工作研讨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鼓励辅导员再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使辅导员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和较宽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对学生工作的综合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包括良好的政治修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等。
总之,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贵任感,同时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勤华.浅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J].管理实践,2008:139-140.
[2]郑东红.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雷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