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师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缺乏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因此,大多时候是由文科教师或其他门类的教师兼职代课。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照本宣科,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原理只能够简单带过,讲解不够深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语言,不能够转化为相对直观的语言,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许多疑问与模糊不清的地方。再加上当前的科学检测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对该课程有一种惧怕心理,导致科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低下。

2.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比较重视,分数至上,成绩至上,科学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新课改下,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仍然侧重的是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忽略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比较低。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科学教育的思想认识。

3.科学教育设备不完善

科学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它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不能够直接地反映某种科学原理,必须借助一些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对科学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然而,我国当前的科学教学实验仪器十分有限,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这就使课堂教学只能局限于课本中,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

与其他专业文化课相比,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科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并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本身起步晚,发展缓慢,这就更使小学的科学教育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充分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另外,要对小学科学教育模式进行新的革新,改善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观点中科学学习更为突出,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科学的美,让学习成为自身的发展需要。

2.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团队

要想使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教师团队。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的培训力度。目前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知识能力,或者即使是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课本层面,未能对其进行实践探究。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培训时,要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与进修的机会,增强学校的科学教学师资力量。

3.加大对科学教育的经费投入

篇2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36-02

在中学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学校在美术教学资源分配、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投入上也相对欠缺,部分教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随后概述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中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1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美术教学重视不足,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考试仍然是学生升学选拔的主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成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倾向于文化课的安排,多数中学的美术、音乐等科目,一周仅有一节课。但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应当在学生熟练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动手能力。由于课时有限,美术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考虑到学生动手绘画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美术教学只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美术教师的理论灌输,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1.2 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环境下的美术资源配备不均衡,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的。美术教学不同于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它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需要学校配备有专门的画室,为学生提供各种绘画素材。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广大的乡镇和农村中学,则缺乏足够的美术教学资源,甚至部分中学连最基本的画室、素描模型都不具备,更不用谈美术教学质量了;另一方面是微观环境下的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课教育上,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因此,由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更愿意在城市中学任职,而乡镇、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则很难吸引到优秀青年教师,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面临重重阻力。

1.3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人文素养关怀

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要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绘画能力。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教学和绘画教学割裂开来。在理论知识讲解时,一味地按照书本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点的解释,而且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影响了最终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绘画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绘画中存在的错误,也很难起到应有的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静物素描时,许多学生难以掌握阴影的绘画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重点的讲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2 中学美术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灵活性原则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即便是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备课,也很难确保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对美术教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灵活性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并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当教师讲解到某一知识点时,如果学生表现出眉头紧锁或向教师投来疑问目光,教师就必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

2.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任务引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在不断完成课堂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知识,而且提升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积极帮助。

2.3 贴近实际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美术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元素,从而使美术知识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认知,从而能够降低学习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放松身心,释放学习压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提升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对策

我国目前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限制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3.1 加强美术教学重视,适当增加资源投入

目前,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存在地域不平衡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必须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协调做好不同地区中学之间的教学资源分配工作。教育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较落后地区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中学,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财政投入。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这也是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根本保证。

3.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合理调配美术课程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成为当前中学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有利举措。针对优秀青年教师在城市中学过度集中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等形式,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农村中学任职。通过师资专业培训和考核,对中学美术师资队伍进行严格把控,进行地区之间的教师交流和走访,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3.3 丰富美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学美术教育也应该肩负起使命,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美术教育,真正实现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美术学习,而且能够为今后美术专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中学生人格、还能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T应该立足于现在,完善美术教学师资和资源,弥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持,着眼于未来,让美术教学真正为中学教育所重视,让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善自己的审美和人格。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40-02

一、对教学模式的理解

教学模式是对复杂教学过程的理论抽象,国外最早提出教学模式的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他们都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和接受式教学。这两大模式直到现在仍深深影响着现代课堂教学,只是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内容和水平日益丰富,更趋于多元化。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22种教学模式,用较为规范的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和阐述。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教材选择、提示教师活动的范型和计划。国内有关的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引用较广泛的是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定义,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根据这一定义,教学模式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四个要素,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二、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学员层面

一是学员不适应借助网络实现有效互动。远程开放教育采取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职的成人学员撇开日常琐事和工作压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这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同时,在网络互动栏目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有些学习者在论坛讨论时习惯于做旁观者,只浏览别人的发言,却不愿表露自己的观点。BBS的回帖内容更显现了学员对于网上资料、面对屏幕阅读和网络辅助学习的不适应,学员不能有效地和任课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二是学员不能够有效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相互联系很少,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网上、网外互助学习氛围,在自主学习中进行互助学习的行为不能普遍展开。

(二)教师层面

一是教师导学方式过于简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导”的主体,导学的做法很多时候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甚至是教材知识简单罗列与上传。网上教学的方式不能及时调整为学员所喜欢的形式。二是课堂面授内容过于机械。许多教师在有限的面授课时间里,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照本宣科,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概述和选讲,并不是在研究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技术层面

一是现有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的展示具有局限性。教学互动平台内设置的教师窗口主要有四个方面功能:一是登录教师个人信息,二是学习指导,三是学生考核,四是综合查询。教师实际使用平台时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个性化地设计和展示互动内容,必须要按照平台后台设置的格式和操作程序才能完成,而且这些设置的格式和程序的兼容性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展示的图片、数学公式、模型等内容不能很好支持。二是现有互动方式对教学互动平台具有依赖性。目前许多院校不能在短时期内通过技术改进或技术创新提供更为便捷的互动平台。就目前的平台技术而言,教学平台开发的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互动应尽量减少对教学平台的依赖。

(四)管理层面

一是教材及教学内容需要更新。从远程开放教育走过的十多年历程来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的更新缓慢,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专业发展。二是形成性考核形式有待改进。所谓形成性考核指的是在教学目标细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它侧重于对学生认识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的监督和评价。从实际教学过程看,学生和教师对于形成性考核这一环节并没有表现出积极性,相反,许多学生只是借同学的作业抄写一遍,有的甚至请他人代做网上作业。教师往往对成人学生网开一面、要求不严,学生“形考”成绩高分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得过程性流于形式,其本身所具有的互动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际意义也大打折扣。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学员层面

通过入学教育强化自主学习观念。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开放教育最基本的学习理念并掌握了基本的互动方法之后,才能开展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开放式学习。因此,在成人学生初学阶段不应直接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应通过多种形式、分阶段对新入学学员强化入学教育。

(二)教师层面

一是端正教师自身“导”学角色定位。“教育信息的多媒体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具有更多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渠道”,[2]当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时,教师就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其主要职能就必须从“教”变为“导”。此时,教师的导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引导。注重对开放教育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第二是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第三是诱导。教师作为学员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是辅导。教师应该为学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员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第五是教导。“网络文化的特点,使高效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3]教师是学员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更应该培养学员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使学员在具有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善于区分良莠信息,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作弊、侵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技术层面

首先是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模块功能。1.支持教师授课、提问答疑与讨论、作业布置与批改、试卷维护与分析等功能的信息上传界面必须友善。2.支持学生能便捷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学习、网上作业、提问、讨论、考试等。3.要支持基于多媒体的网络课程的点播,实现各类课件的播放。目前基于Web的网络课程通过浏览器就能极其方便地使用的技术值得借鉴。4.要能支持管理人员进行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资料管理、教学质量分析等功能。其次是紧随网络技术发展调整交互方式。单一的平台系统因其局限性,不可能满足所有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很多教师都在网络上建有自己的课程博客,只要以专业为单位将本专业所有教师的课程博客进行链接、汇集,那么这个空间将成为一个专业知识的宝库,学员只要进入某个专业博客,那么所有教师的所有课程的资源都能一篮子捞到,既方便,又高效。

(四)管理层面

首先是增进教材开发的科学性。这样一是方便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在工学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教材,真正花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教材为学生服务的特点。二是教材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变革随着知识的变化要作相应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是以基础理论保持稳定性为前提的,即主教材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学科方面的新知识和前沿性问题,要通过辅导教材适时加以补充,以弥补主教材的不足,使开放教育教材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先进性。其次是采用网上形成性考核。与考核相关的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互动平台的课程栏目里于学期初进行布置,学员根据学期初任课教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考核内容,实现网上的交互,通过定期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总之,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是根据教和学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相应的教学模式需要随着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新的教育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所有教学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加以改进,进而体现出教育教学的实效,使得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 参 考 文 献 ]

篇4

1.办学思想存在偏差

(1)重规模,轻管理。一些学校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有意无意中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学校甚至同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有办学能力、没有质量保证的单位“联合办学”。

(2)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一些学校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只站在本单位立场上,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成人教育的“成人”、“业余”的学习特点,不仅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要求不严,而且在教与学的时间、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折扣”,培养规格明显偏低。

(3)重过关,轻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上。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局限,部分成教学生指导思想不正确,急功近利,各种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极少数学生干脆抱着“两瓶酒,两条烟,不用学习也过关”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加之部分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使学生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2.教学内容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

中国现代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脱胎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奠定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打上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印记,使其带有普通高等教育的色彩。这种印记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

(1)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缺乏独立有效的科学论证。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一些专业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课程新内容的充实和旧内容的淘汰滞后,课程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有的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课程随意拼凑的现象比较突出。

(2)教学内容没有摆脱学历补偿教育的模式,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无论从教学计划还是教材中都可以发现,重理论、轻应用,重理论传授、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存在,把成人高等教育变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也没有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中列出的许多能力并没有在开设的课程中得到落实。这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知识、轻思维,重陈旧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知识的灌输,轻获得知识的方法、能力培养的现象;重学生适应课程、轻课程适应学生,重以教为主的课堂面授,轻以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等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际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成为中心。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种单一的传统讲授法往往导致教师只关注“我”怎样把教材“讲完”,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则容易被忽视。不少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不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没有掌握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律,甚至不了解成人高教学生与普通高教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直接移用到成人教育课堂,完全将两种学生“一视同仁”。这种状况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违背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二、解决的办法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成人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无论从教育、文化还是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去审视、衡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发展问题上,我国历来存在一条腿走路还是多条腿走路的问题。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我国教育事业要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要通过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事实上,全国教育“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600万,其中普通高等教育900万,成人高等教育700万。可见,国家委以成人高等教育历史重任,赋予厚望,已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要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不只是数量的增加,重要的是提高办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真正把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深化教学改革。新的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强调人的知识迁移、适应变化、善于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强调人际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强调人在市场经济竞争大潮中善于自主创业,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品质。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从事职业岗位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鲜明的针对性、定向性和职业性。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本着“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技能服务”的精神,“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从人才所需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入手设置课程。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学。首先确定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环节,然后据此选择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授在职业岗位中需求较大、应用较多的专业知识,特别讲透这些知识的应用实例,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不足,在提高学生文化技术素质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敬业爱岗和奉献精神。改革教学模式。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课堂教学为主向现场教学为主的转变;由理论教学为主向技能训练为主的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转变。同时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考试考核的内容也应分为两方面,既要考理论,更要考实践。理论考试中不应突出对知识的记忆状况,而应突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考查。结业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成绩评定方法。

篇5

 

虽然我国的新课标在不断地改革,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依然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以此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加强学生的素质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应该对实践教育提出更高的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依然以理论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在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将培养全面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中,应该以学生的教学活动为中心。

 

二、小学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和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阶段,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过程过于压抑和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其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还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体能的锻炼没有提高重视。

 

2.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不能把握好一个管理的度,对于和谐课堂的建设较弱。教师由于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等越来越少进行管理[2]。教师普遍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才会让学生坐端正,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等学习习惯。而一旦不再是一年级,教师基本已经不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进行指导和引导。此外,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还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过于严肃,没有对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提出更高的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报告老师,回答问题时害怕回答错误而选择不积极回答问题。

 

 

3.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仅仅只是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过于片面化。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都不够重视,学习成绩甚至变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3]。在这种评价机制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十分不利。

三、对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小学生比较好动,对有趣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是在枯燥的环境中,则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师需要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响应新课标的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4]。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建有趣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当遇到问题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效的问题思考方式。

 

2.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提出重视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状况的现象,要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提出更高的重视,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单纯放松的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美的情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5]。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培养德、智、体、美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此外,学校还应该不断加强教学实施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班级中可以设置读书角,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分享出来。

 

3.加强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小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在课堂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通过参加培训等,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四、结语

 

篇6

一、引言: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职教育应运而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也有别于中职教育,它以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层次介于技术工人与工程师之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体制还不够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体系不完善。首先教材使用上,目前有关针对高职学生的教材不少,但普遍缺少优秀的、针对性强的教材。本质上还是“本科压缩型”。联系实际的领域不够广泛。过分强调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板书加作业 “满堂贯”的授课模式,虽然近年来教师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排排座,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次从考核方式上,目前高校仍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考试分数还是学生全部的评价结论。这种模式很难检验到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实验实训等基本建设较薄弱。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高校在实验、实训建设上都很滞后,设备、人员等条件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推进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的示范性院校以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水平。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专职教师大多职称都偏低,以助教讲师偏多,缺少教学能力和科研方面较强的带头人。同时,由于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是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从教,没有或很少接触到生产实践,所以很以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活动, “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教师的学历、职称、相关技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也日益成熟,但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反思现有教学情况,找出一个适合高职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不断地改革深化。

三、对策分析

1、完善教学体系。首先,教材是落实教育思想,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过程的“脚本”,也是教法与学法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学双方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材内容要强调高职特色,打破材、纲、案的框框,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从而在教学上既能突出基础,又能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同时还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法融入传统教学中。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取得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既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非常规方法来组织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引导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状态,我们应该试着将这些教学方法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次,改革对学生考核的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目,应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可以通过面试、论文、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灵活把握。对于评价主体,也不应只局限于任课教师,校外教师、专家以及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都可以作为最终评价的参考。。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搞好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其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实训基地创收,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再次,依托兄弟学校协作共建,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拓展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学校还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那些技术先进、热心于高职教育、专业对口的企事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3、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加强对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业教师应利用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到单位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行动能力,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学校还要将教师的业务实践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其次,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教学层次,它的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高职教育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了教育规律,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特色,才能顺利进行,不断深入,并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0).

篇7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变得十分重要。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其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加快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1]。

1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实现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基础就是要有基础的信息设施,然而,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原来使用的硬件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就要加大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第二,学校信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因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落后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网络设施,导致各个地区的投入差距很大,基础设施也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最终无法满足这些高等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因为西部缺乏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尽管东部地区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在信息技术领域还缺乏网络工程监理,很多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质量不高,使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严重浪费。当前,很多地区的城域教育网络还没有和学校的校园网协同发展,导致网络不顺畅,两者严重脱节。

1.2 教育信息资源落后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而且存在现有的软件质量也不高、软件制作的质量过低等现象。从市场上销售的教学软件来看,很多软件多适用于中小学,而能够和高等院校适用的软件还很少。另外,从软件的类型来看,市场上单机版的软件很多,但是网路版的软件少之又少,这些软件多用于课堂教学上,而很少能够用于自学的。从软件的形式上来看,很多软件不是题库就是对教材的翻版,就好像是电子书一样,这样就使得信息化多媒体软件所具有的诸如声音以及图像等特点无法体现出来,而教育软件的教育性以及技术性等等也无法融合。加上,智能软件和工具软件的缺乏,导致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缓慢。

1.3 师资信息化技术水平低

因为高等院校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信息教育培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就不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学而不用,因为很多教师还缺乏结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还不够。

2 对策

2.1 增加信息建设的投入

教育装备的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物质基础,要实现这点就要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凑集资金,增加教学教学信息化项目,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信息平台。对于西部一些学校,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这些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高等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高等院校的教师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2]。因而,加强对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通过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或者以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专家为教师。而要使得教师的培训效果达到最佳,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自觉性,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参与信息培训的热情。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信息化教学。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应该从骨干教师着手,在建立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以这些教师为榜样带动全体高校教师参与的热情。

另外,学校对教师培训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传播信息教育意识的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手段处理信息。对教学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招聘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质量。

2.3 统筹管理教学信息资源

高等院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工程就是组织和传播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要提高学校特别是网络中教育资源的协调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学校建设的校园网、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对于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服务。另外,还要建立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防护体系,确保学校的信息资源可以安全、有效的传播。

3 结论

总之,高等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8

(2)课堂教学管理欠手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都对课堂教学制定了较详细的要求,可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却不够落实,表现在有的教师备课一套,上课又是一套;有的教师备课很认真,而上课却时有把握不住重点,把握不住课堂纪律。其实授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如果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控制,使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不仅可以提高课时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班级设置欠规范。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阻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作业的设计、班级管理不够科学化。

(4)综合实践活动欠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但这么多年以来,仍然是一些学校的管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师资安排不够稳定,校本培训不够,教师认识不够。二是缺少系统规划,工作没有形成套路。三是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实践”,有些活动学生还能在家长的配合和学生自主探究下完成,有些活动需要组织外出实践,又担心安全问题,只好放弃。

(5)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欠整合。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除了受师资素质、教学设施、学习风气等校内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社交、家庭教育等校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在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德育活动中实施学科教学便尤为重要。如何有效调控二者的关系,现在的研究也还是零星的、点滴的,尚未形成体系。

三、工作策略及措施

(一)工作策略

要围绕“抓实一个核心,突出两个要素,提升三种内涵”的工作思路,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特色,以特色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两个要素: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提升三种内涵: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提升教育的生本内涵,提升学校的人文内涵。

(二)主要措施

(1)以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增强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功能。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通过教师互动交流或其它渠道,逐步使教师队伍年轻化,学科配备合理化。具体做到:①按照生源分布趋势和学校发展状况,稳定、合理控制学校规模。按照“免试入学、就近招生”的原则,实行划片招生制。严格控制班额,坚决消除大班额现象。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区域内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更好满足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②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③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向,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④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投资学校校园网建设,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篇9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当前,我们国家的全民体育事业比起发达国家仍有相当一段距离,尤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较多,引人深思。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因为体育知识没有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有的学校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教学,认为体育只是一门副科,学不学体育没什么用处,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无关紧要,导致体育教师及体育教学的地位下降。还有许多其他科目教师占用体育课的情况。

2.体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农村教师根本不能与城市教师比。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体育设备器材,有的学校连篮球场都没有,还有的学校连篮球也没有几个,场地缺乏且小,器材少,体育设施简陋,一系列问题导致体育课开设异常和教学不规范,再加上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不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便形成了“一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

3.师资匮乏。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多由班主任代替进行体育教学,他们往往并不懂体育教育,更不用说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了。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教学和管理失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教学时数任意删减,体育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体育课在内容安排上取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和任课教师的特长、兴趣,而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趣味性;另一方面,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许多中学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在高年级(初三,高三)不开设体育课,田径运动就更不用说了,其结果就是知识层次越高,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越少。

二、针对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应采取的有效对策

1.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建设。第一,开辟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第二,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质量和水平的目标、计划、步骤、措施和方案。第三,继续加大体育教师的学历、学位教育的力度,使之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三,不失时机地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提出未来发展的新目标,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训练、科研综合能力的新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第四,根据目前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实际,引进竞争机制,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第五,制定发展边远农村学校和乡村学校体育教师规划,在政策上和机制上给予倾斜和激励,教育和鼓励青年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和乡村学校工作。第六,为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体育教师享有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多种层次和形式表彰优秀的体育教师,以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篇10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2.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3.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4.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篇11

学校体育教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一、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目前来看,领导重视体育课的院校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安排了充足的任课教师,在场地器材上到位,学校的教育教学走上了健康的道路。领导重视不够的院校,资金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备不全,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学生失去信心,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

2.学生是主体

技工院校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可塑性很大。学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教师又抓得紧,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会较高,但不少院校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难开展。

3.教师是保障

一个院校的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在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任教的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情况就好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教师任教的学校。

二、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不但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思维敏捷,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能锻炼技能技巧,有利于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是紧密结合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环节

体育课教学可以通过严密的课堂,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耐力项目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通过田径、球类运动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形体美、动作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学是沟通、培训、指导学生各环节的关键中枢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体育运动最有竞争性,它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等优秀作风;它检验学生在技术、智力及身体素质上的竞争能力。

三、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体育课应向学生展示精彩的体育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体育世界,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对抗意志、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1.在思想观念更新上

体育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体育教育观。要从传统高度集中的统一模式的计划管理中解放出来,关注技工院校学生体质状况。同时教育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己身体的健康联系起来,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列入重要的议程,真正使学生学会求知、健体、相处、做人,实现全面发展。

2.在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上

可采用讲解、分组活动、动作示范、规范训练、对抗与竞争训练等方式来上好体育课,达到传授有关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术技能,实现竞争意识品质和高尚体育道德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教学措施实施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以保证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去。要关心体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在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形式上不断更新,保持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

4.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上

(1)科学性。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让学生学习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趣味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启发其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实效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5.在体育教学师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