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的构成要素

德育的构成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的构成要素

篇1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8-0151-02

电力能源的使用加快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之一。其中,电力工程的4大核心功能分别是生产、输送、分配和变压,这些功能的存在已经可以满足电力资源供应的要求。在城镇地区的电网已经基本规划完整之后,许多早期的中小型电力工程也逐渐开始扩大自己的规模,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国有望建成大中小型规模共同发展的新电网体系,并且主要是围绕大型规模的电网展开活动。大型电网的建设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更好地节约资源,在电力工程中严格控制成本则是首要关键。

1 电力工程成本的构成要素

工程成本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其中包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的购买资金,构配件、施工机器设备的购买、管理、维修等各种费用,员工工资、奖金及其组织、管理费用等,这些所有的费用加起来才构成了工程成本。工程承包一般包含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和税金这4个方面,其工程的总造价是所有工程费用的总和,在与工程的承包与建设单位进行结算的时候,这就作为结算

依据。

在电力施工单位中,直接费用占了整个施工项目工程总成本的6~7成不等,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工程的总成本开支很容易受到直接费用的影响,其直接费用越高,总成本支出也就越高。

1.1 直接工程费用

直接工程费用在整个工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涵盖内容也比较复杂,它包括了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各种费用。

1.1.1 人工费。人工费包括了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所有环节的人员支出费用,例如工资、奖金、工资附加费、劳动保护费等。并且,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参与人员基本不使用临时员工,所以,人工费用的弹性比较小,最重要的是将劳务分包工作安排好。

1.1.2 材料费。材料费用主要是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等各种材料所需费用,除了这些材料的出厂价格之外,还包括物流费用、材料损耗、保管费等。材料费在整个直接工程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一般占到了直接费用的50%左右。

1.1.3 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也就是设备费,包括了设备的维护、修理、折旧、安装等各个环节所需的费用。施工机械使用费在整个成本控制中难以管理,其波动性较大。若是能够很好地对设备进行管理,那么电力工程中的总体成本也会更易于控制。

1.2 间接工程费用

间接工程费用,顾名思义也就是不直接使用工程资金,而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组织管理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支出。间接工程费用一般包括规费和企业的管理费用,规费是在国家政策之下必须缴纳的费用,其费用多少一般已经固定。而企业管理费则是建设单位的日常费用,企业管理费在多数情况下会分摊一部分的企业建设项目成本。企业管理费用在电力施工单位中不便于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性质和其营运模式的

影响。

1.3 利润

这里的利润是指在电力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收益,但是实际利润需要在全部收益的基础之上减去各种费用的支出。

1.4 税金

税金是有国家政府规定的,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工程造价中,税金包括有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附加费等各种税费。

2 电力工程成本的控制措施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为了控制成本,一般是由财务部门事先制定一系列可实施的调控方案来减少自己的投入量。但是这样系统的成本控制所涉及到的区域非常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合理控制成本。在成本控制中,加强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措施之一,其实施方法主要是在资金还未正式应用之前就开始进行成本控制,这样能获得较为出色的管理效果。

图1 某送电线路工程成本构成分布图

如图1,在某送电线路工程的成本构成分布图中,其材料成本最高,已经高达66.75%,其次是建设用地征租成本。其材料相关成本、建设用地征租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三者共占据了此次总成本的90%以上,这也是目前电力工程总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2.1 制定成本标准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早期成本控制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拟定成本预算的控制标准。要想明确一个电力工程项目中的成本预算,就要在项目展开之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预算目标,尽可能地将资金的使用控制在小范围之内。

2.2 组织成本控制

预算方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一般是指引后续工作开展的方向标,因此,在编制预算之前相关部门一定要事先根据此次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展开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确此次电力工程的发展方向,然后再根据发展方向拟定预算。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电网工程建设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预算方案也各不相同。在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可以开始展开预算控制,通过组织成本的控制来提高成本利用率。

2.3 加强成本控制

相关部门制定出来的预算方案并不是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环节,上交就可以了的。预算方案所制定出来的参照标准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本控制效果。例如在资金收支需要进行调配来配合项目资金的周转时,要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预算方案来一步一步执行,用原有的规矩来指导成本控制。施工作为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应该来辅助完成成本强化控制这一过程。

2.4 降低成本投入

在很多企业家看来,大量的成本投入可以得到更好的项目质量保证,但其实不然。占到直接成本近5成的材料费用就需要降低成本的投入。成本预算方案一般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展开之前就需要拟定好的,这时候,制定成本预算的有关部门就要协调好材料采购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采购进行详细探讨,并最大限度地将这一成本控制到最少,同时也要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收益能够得到提升。

3 电力工程中标准成本制定方法

制定标准成本是需要对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并且是在经过精确测量与考察之后而制定的最优成本。如图2,电力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的制定流程图:标准成本一般是经由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制定,其依据主要是根据电力施工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中出现的成本状况,算出各项成本的单日支出数额的均值作为即将开始的新的项目中的单日标准成本。然后在将该项目的施工总天数乘以已经算得的单日标准成本,所计算出来的数值就为该工程项目中的标准成本。

图2 电力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的制定流程图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这关乎了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电能传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与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目前我国的整个电力市场仍然受到政府的掌控,在日益增多的电力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控制成本,以便减少资金的浪费。因此,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控制方案要在计划中得以实施,全面调控整个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胜祥.新时期电力工程改造阶段的成本控制[J].财会信息,2011,(13).

[2] 王大宇.电力工程成本构成的基本要素与管理[J].建筑产业规划,2010,(12).

篇2

传统体育课时计划中的目标设置,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在计划中,教师将采用“学习目标”的形式,如“学会”、“懂得”等,这些明确地表达了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提高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这种学习目标显性化的做法,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习目标直接面对学生,学生在上课时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如在跳远练习中,我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踏板起跳成腾空步。随后我做了两次示范,并强调不是看谁跳得远。并在沙坑上方支起一根橡皮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他们就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练习腾空步,而不是跳得远。

二、选择性的学习内容

设计与制订体育新课程课时计划时,首先可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设计许多可能达成这一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选择不同的内容来达成学习目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如五年级有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发展灵活性”和“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我把这个目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一堂课来体现这个目标。立刻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没想到内容还真不少。有“肩肘倒立、小篮球”;“后滚翻、通过障碍”等。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决定上课的内容是“前滚翻、贴膏药”。也许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吧,一个个小脸练得红朴朴的。大部分同学都能标准地完成前滚翻了。做游戏时违反规则的现象也少了。

三、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模仿动物走”一课中,我先介绍了鸭子、大象、蛇等动物的走路姿势,并且给小朋友做了几次示范。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构思,来发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不同特征。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鸭子走路是一摆一摆的”、“大象走路显得很笨重”。“那你们能模仿它们的姿势吗?”“能!”同学们都争着回答。一个个都学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走起来。

四、融洽的师生互动

篇3

车贴,即贴在汽车、摩托车或其他车辆上的贴纸,它作为标志以引起他人注意,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车贴最早的大范围流行起源于赛车运动,而车贴的大力发展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汽车业的兴起和普及”[1](p115)。在我国,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私家车数量的增多,车贴逐渐成为汽车文化的载体之一。车贴一般由图案与文字(或符号)等构成,本文中“车贴语”指车贴中的文字(或符号)部分。

笔者共收集到150条车贴语。其中,83条为笔者在湖北武汉与河北石家庄两市经过实地收集所得;48条来自网络图片[4][5];19条来自杂志图片[2](p95-97)。笔者以这150条车贴语为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车贴语的构成要素

车贴语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六类:

(一)由汉字构成(共121条,占80.67%)

如: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二)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共4条,占2.67%)

如:哈罗 mm你好可耐呢(“mm”即“美眉”)

(三)由汉字与数字或其它符号(“符号”不指标点)共同构成(共5条,占3.33%)

如:93# 又涨价啦?!!

(四)由汉字与外文构成(共11条,占7.33%)

如:别吻我!我怕修 DO NOT KISS ME!I AM SHY

(五)由外文构成(共5条,占3.33%)

如:BABY IN CAR

(六)综合多种成分(共4条,占2.67%)

如:涨No,No便宜点,+93#

由上可知,第一类“由汉字构成”的车贴语数量最多。不同汉字数目的车贴语数量如下:

小于二字的车贴语0条;二字1条;三字2条;四字7条;五字7条;六字15条;七字16条;八字31条;九字8条;十字9条;十一字5条;十二字10条;十三字0条;十四字5条;十五字0条;十六字2条;十七字1条;十八字0条;十九字0条;二十字1条;廿一字1条,大于廿一字0条。

可见:(一)汉字字数偏大或偏小的车贴语数量小于字数适中(六至十二)的车贴语数量;(二)汉字字数适中且为偶数(如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的车贴语数量偏多,尤以八字车贴语为最多。

笔者考虑,车贴语一般贴在车身尾部,此处面积本身不大,且有时与车贴语配套的图案还要占去一定面积;且汽车(或其他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使得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车贴语进行浏览,鲜有时间仔细观察。以上两点要求车贴语必须醒目,不能太长。而车贴语毕竟要起到提示作用,它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又不能太短。

为什么6字、8字、10字、12字车贴语数量最多呢?除字数适中外,还有结构的原因:它们多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虽不一定构成对偶句)。如31条八字车贴语中,由两个四字分句构成的有21条;15条六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三字分句构成的有6条;9条十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五字分句构成的有5条。如:

你先走 我断后;新手初驾 擅长急刹;油门踩到底 谁敢跟我比;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有的车贴语在字号上有区别,往往主要内容字号偏大,次要部分则偏小。“主要内容”中不乏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的例子,如“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 闪开!!!”,字号偏大的“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亦由两个4字分句构成。

此外,第二类“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的车贴语中,其 “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在现代汉语中本有对应词语,它们有的为书写简便,有的因词语不雅,便“改头换面”用外文字母代替。若将其“译”回现代汉语再放入原句中,可发现其中也有前后字数相等的。如:

别碰我PP,我要喊非礼

我们不妨追溯至古代四言、五言诗,其字数固定,讲求格律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甚至口语。这一点在当下的标语、广告及各种新式体裁中皆可得到体现。车贴语亦不例外,前后分句字数相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凸显幽默诙谐的特点,使其他司机、行人印象深刻。

二.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车贴语以积极修辞为多。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将“积极修辞”中的“辞格”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大类,“总计三十八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3](p72)。笔者将依据《修辞学发凡》的分类,探讨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一)材料上的辞格

1.譬喻(比喻)

譬喻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如:

车如老婆,恕不外借(明喻)

我牛 我是蜗牛!(隐喻)

老虎的屁股 碰不得(借喻)

2.借代

借代包括“旁借”和“对代”。如:

93的 来二两(旁借)

此处用“93的”代指“93号汽油”,属于“事物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

驾照三十年 开车才三天 慢(对代)

此处,“三十”表示时间久,“三”表示时间短。均是以定数代不定数。

3.映衬

映衬“是揭出相互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约分两类:一是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我们称为反映;二是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我们称为对衬”[3](p92)。150条车贴语中有“反映”一例:

狂奔的蜗牛

“狂奔”的疾速与“蜗牛”的慢速构成映衬。

4.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3](p95),其中摹写听觉的称为摹声格。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滴滴”即是摹写机动车鸣笛的声音。

5.双关

别吻我,我怕修

“羞”与“修”为同音字,既符合因“怕羞”而“别吻我”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车主不希望与其他车辆碰撞、造成事故导致“修”车的心理。

6.仿拟

仿拟分为“拟句”和“仿调”。如:

人生可短暂了,油门一踩一松,一辈子就过去了,嚎(拟句)

此处仿拟春晚小品《不差钱》台词的既成句法,是拟句。

报告长官 随时起飞(仿调)

此处仿拟飞行员准备接受命令时的腔调,是仿调。

7.拈连

“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3](p114),例如:

别追我,我不是美女

“追”既是一辆车对另一辆车的追及运动,又可表示异性之间的“追求”,因此后面顺势用“我不是美女”来体现“追”的另一义。

(二)意境上的词格

8.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车贴语中的比拟多为拟人,如:

请你别吻我 越吻越伤心

9.示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3](p124),如:

看…灰机 灰过去咯!……灰走咯!

该车贴语旁还有三只猫手指天空的图案,把想象中的“飞机”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属于“悬想的示现”。

10.夸张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此例用“撞车”这一触目惊心的词语以及“撞车”的次数,夸张地表达了“本车质量好”的意义。

11.倒反

“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3](p132),如:

新手上路,不用关照

该车贴语本要表达“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之意,但正意反说。

12.设问

哥开的是车吗?NO!是寂寞

(三)词语上的辞格

13.折绕

“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3](p188),如:

打算自己榨油

该句并未直接说明含义,而是曲折地表现油价上涨使有车一族负担加大的情况。

(四)章句上的辞格

14.对偶

车贴语比较口语化,因此“对偶”并不严格,如:

有钱男子汉,没钱难汉子

也有直接引用既有对偶句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车贴语的内容

笔者按照内容将车贴语分为六类:

(一)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共57条)

1.提醒人们注意行车安全,共1条:

小新提醒:路上小心

2.对行车安全表示担忧,共1条:

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3.承诺文明行车,共1条:

文明行车我承诺!

4.保持车距,避免碰撞,共33条,如:

核弹后置 保持距离

别吻我 我怕“羞”

5.遵守驾驶规则,共19条。其中:

(1)控制车速,共6条,如:

不以快慢论英雄

(2)反感鸣笛催促,共3条,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3)有关遵守其他驾驶规则的,共10条,如:

灯!等等!等灯!

6. 提示他人车内有特殊成员,共2条,如:

BABY IN CAR

(二)强调车主车技欠佳(共32条)

其中25条出现了“新手”、“实习”、“第1天”等词或短语,如:

新手龟速,你走先…

第1天 很恐慌 刚刚上路 请多关照

(三)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共31条)

这类车贴语多有惊人之语,既有诙谐幽默的语句,也有令人恐惧的语词,如:

麦兜!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四)抒发当下生活感慨(共12条)

这类车贴语往往道出许多社会成员的心声,如:

哥是江湖中人 总是风里来雨里去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五)反映有车一族的生活(共8条)

1.有关油价上涨,如:

93# 又涨价啦?!!

2.有关行路难、停车难及其它,如:

钱很难赚的……I WILL BE BACK,禁止只停一会儿

(六)其它(共10条,举例略)

由以上分类及数目统计可知,首先,有关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的车贴语最多,可见安全问题是车主关注的首要问题;其次,“强调车主车技欠佳”的车贴语数目次之,但车主是否为“新手”则值得怀疑,这反映出部分车主对自己车技并不自信;再次,“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车贴语数量较多,反映出当下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精神风貌。另外,车贴语也成为了奔波于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抒发感慨的方式,从中可窥见社会生活状况。

四.车贴语的缺陷

从收集到的车贴语看,目前其在内容上仍存有诸多问题。

(一)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

在150条车贴语中,共有18条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如“撞车”“摇”“晃”,或一些“潜在‘不安全’成分”,如:“飙车”“没驾照”“喝酒”等(且它们之前一般没有“禁止”、“别”之类的词),或是存在“暴力”词语,如“杀手”。举例如下:

撞车十次 九胜一平

哥玩飙车,百公里零消耗

喝酒开车就是快

马路杀手

它们虽为吸引眼球而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但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敬畏感缺失与暴力倾向。

车贴语应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本应多有“平安”寓意,相反,它们却包含了“不安全”成分,这易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制造潜在安全隐患;其次,它们突破了传统的忌讳心理,语气上大多调侃、诙谐,颇有对交通安全的不屑态度。这体现出对待生命缺少了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二)语气强硬,妄自尊大

车贴语存在诸多语气强硬之例。观其内容,有的强硬要求他人远离或“让路”,如:

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闪开!!!

有时甚至是对他人的恐吓,如:

你要让我受伤,我就让你破产

这些车贴语毫无谦逊之意,破坏了行车中应有的和谐、礼让关系。

(三)传播不良价值观

当下某些不良风气在车贴语中亦有体现,如:“男人要有钱,和谁都有缘”,反映出拜金心理;“爱情是骗来的,感情是睡来的”反映出畸形婚恋观。可见,某些不良价值观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同和接受。

(四)存在不文明词语

收集到的车贴语中有4条含有不文明词语,如:

我靠!又他妈帅了!

这是车贴语口语化的体现,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多有不雅,有碍语言的文明健康。

五.结语

车贴语作为时尚文化元素,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与涵盖社会生活多个侧面、诙谐幽默的内容特点,不仅起到了标语的作用,而且为人们尤其是有车一族增添了诸多乐趣。但是,车贴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车贴语应采取适当的规范措施,使其在个性化的同时不失品位化,为传播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观念,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通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斌:《论车贴标语的修辞运用及现状》,《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5月版,第115~116页.

[2]刘勇:《戏说车尾标语》,《驾驶园》2011年02期,第95~97页.

篇4

对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现代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都应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美学的民族性影响以及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入这两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前半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启蒙思想,而后半期则是为了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的心灵和愉快情感的特质,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美学,是探析人内心这种特定的情感,分析该情感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本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这里,本文认为应把握住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美,实质上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同样,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来源于客观世界。正是由于美的这种客观属性,使得人类在观察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以及某种特定的美学规律、标准。例如,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并掌握了自然物质材料间存在的各种组合方式和期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法则,这类法则即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结晶,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二、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一)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

1. 形式美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态产生的一种抽象知觉,形式因素(如物体的形、色、声等)既表现为物体的实质性内容,同时也隐藏着某些观念内容。人类可通过其视觉感官来接受形式因素,以及它带来的物质刺激,并从中领会审美的愉悦。例如,某个物体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其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察该物体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能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感。

2. 立体美

(1)比例。比例,即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局部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一个整体通常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线条可以改变物体原有的比例,其具有竖线加高、横线加宽的特点,也就是垂直线能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来获得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2)韵律。韵律听觉艺术主要是运用韵律来获得和谐的效果。尤其是在版面设计中,韵律感一般会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如文字、图片等根据某种规则排列开来,使整个版面布局能达到统一、平衡的效果。

3. 技术美

技术美通常被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它通过新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如电镀、拉丝、抛光等,能有效提高整个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巧妙的产品结构,实际上是技术与设计灵感的完美融合,如汽车的飞速、稳定等,都能刺激人类的审美认知及内心的愉悦感受,这些都属于技术美的范围。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技术美感的实现需要以技术和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为支撑。

4.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一对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广泛的美学概念,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现代美学后,美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被纳入到了西学的认识领域,同时也激发出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美学特性。此外,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美学还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间的和谐统一,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创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二)现代美学的特征

首先,应用性。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为哲学为主导,基于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不过哲学家们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自身缺乏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哲学家们的理论很难为艺术创作、欣赏提供指导。19世纪以来,美学逐步发展且日益成熟,并同各类艺术创作融合,各领域的美学由此而生。相似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期,美学也开始将眼光放在现实应用方面,很快便形成了设计美学。基于此,现实应用性成为设计美学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

篇5

关键词:商誉 计量 计量模型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业信誉具有这样的性质,也可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待。那么,商业信誉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民间流传的好的口碑。

商誉的内涵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而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这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

商誉的因素

(一)商誉的存在因素

一个企业想要创建自己的商业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使该企业的商品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融合,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水平,职业准则;员工的素质,生产态度,积极努力程度及劳动效率;管理者的心态与决策;质量及合格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

外在因素。具体包括:特殊的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的倾斜度;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的宣传力。

(二)商誉存在的内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产品与消费偏好相融合。企业的产品是否能与消费者相融合,首先,最主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产品的质量过硬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是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营销手段,只有企业产品的包装既符合本产品的实际特征,又给消费者一种好的视觉感觉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才能吻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最后,企业的延伸产品售后服务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企业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做得到位,消费者就会认同该企业的产品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就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企业的实质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时,企业的产品就真正地与消费者的偏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企业的商誉也创立于社会文化之中。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渊远流传的历史古国。所以说在我国商誉的产生就是我国企业的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赞誉,是该企业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好的口碑。企业只要赢得了这样的口碑,就说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高尚的企业文化并且使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这种融合就是商誉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商誉的计量

商誉一直以来都无法准确地进行计量,其实对于商誉的计量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商誉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法。这种方法是指对影响商誉产生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给予一定的量化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

(一)商誉计量的理论研究

就影响商誉的因素来说似乎很难,但是经过仔细分析许多因素是可以查证的,首先是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衡量指标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合格率等来衡量。

(二)商誉的计量模型

1.计量因素。

超额销售率=(该产品销售量-同行业该产品平均销售量)/该产品销售总量

超额销售利润率=超额销售利润÷该产品销售总利润

产品的合格率=(产品的总产量-产品的返厂量-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自然损耗数量)÷产品的总产量

服务的质量的满意程度=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的消费者数量÷接受一种产品售后服务的消费者数量

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同种产品确认功能÷(同种产品原有功能+同种产品新增功能)

对顾客承诺的实现程度=所兑现承诺的数量÷所做出承诺的数量

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历史各年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现时占有率

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数量÷该地区同种产品的市场占有数量

产品的宣传力度=某一地区对某种产品认可的消费者数量÷某一地区总人口数量

某地区特殊资源利用率=某地区利用某种特殊资源取得的收入÷该地区总的收入

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产品的完工率)=产品的实际完成数量÷产品的标准完工数(在产品的合格率一定的情况下)

商誉的价值=主营业务商誉+非主营业务商誉+特殊收益商誉

主营业务商誉=(产品合格率+产品的功能+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非主营业务商誉=(服务的满意程度+承诺的实现程度+消费者偏好)×非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特殊收益商誉=(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的宣传力度+特殊资源的利用率)×特殊资源净收益×超额利润率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2;特殊收益商誉估计价值―Q3;企业经营时间(单位:年)―n;产品的合格率―A;产品的功能―B;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C;服务的满意度―X;承诺的实现程度―Y;消费者偏好―Z;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α;产品的宣传力度―β;特殊资源利用率―γ;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2 ;特殊收益真实商誉价值―Q*3。

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非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特殊收益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例如:某经营5年的生产型工业企业生产持续经营情况(见表1和表2)。

其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为:

把相关因素代入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中,可得:

解得:b0=-558,b1=631.25,b2=

239.375,b3=163.75。代入Q*1=b0+b1∑A

+b2∑B+b3∑C 中,求得:Q*1.1=53.5,Q*1.2=

61.6,Q*1.3=87.93,Q*1.4=133.7,Q*1.5=

153.18。

此外,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时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商誉就结合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具体方法在此不再陈述。

参考文献:

1.肖爱萍.商誉的概念探微.财会通讯,2002

篇6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

连续性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虽然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它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更复杂的学习机会,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分析,对抽象的概念能够认识和掌握,便于进行相关逻辑推理与实践操作学习,形成精细的学习品质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加深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地纵向组织课程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原理。顺序性原则与连续性高度相关,但又超越连续性。连续性过于强调同一水平的重复,容易制约学习者在理解、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深入发展。顺序性则强调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理解后续内容。这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联系性关注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那么顺序性侧重的就是课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宽了。泰勒最初提出顺序性这一原则,主要基于课程内容要素的逻辑顺序。根据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也可以依据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进行。因为适当难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但内容的难度一定要与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塔巴认为,课程工作者在组织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内容的顺序和处理内容所需的技能,这是一种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认为课程内容组织,应该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用一个双重顺序把概念、意念等内容和预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整合性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横向的联系或水平的组织上,寻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适当的关联,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把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增强学习的价值、应用性和效率。例如,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整合性强调要以各门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就意味着它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关注的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形式,强调的是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和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便于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各门学科的差异性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必然是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和一种课程拼盘。一般而言,整合的方式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整合,消除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以整合,不断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加强学习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程内容结构: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心理、直线与螺旋

为使各种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还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编排,从而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上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正如克尔认为,“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这就是说,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课程内容是按逻辑结构还是按心理结构来组织,在教育史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逻辑结构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最重要的。主张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顺序上,至于这种逻辑顺序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的范围。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强调根据心理顺序,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上,使其符合学习者认识活动的规律。学习者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和目的,对于学习者的生长和发展来说,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对课程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就要求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学科体系。按照应有的逻辑结构(学科体系)来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某一部分内容总是既以另一部分内容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只有把握了其逻辑关系,才能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内容是为学习者安排的,如果不符合他们认识的心理特点,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之于学习者也是无效的。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方式。所谓直线式结构,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的厌倦,为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所谓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螺旋式结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目的是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课程学者布鲁纳极力主张采取螺旋式结构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他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为止。后来美国学者凯勒(C.K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构建的一种所谓“逐步深入的课程”,就采用了螺旋式这种结构。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式。在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中,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厌倦。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做出创造性的跳跃。两者各有其特点,最佳的选择是在保持线性编排思想的同时,应恰当融入螺旋式课程要素和直觉思维特点,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优化编排体系。与国际相对成熟的教育课程相比,当前我国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为了顺应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十几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课程内容。我们应该优化课程内容要素,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以恰当的结构形式编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否则,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本文作者:孙泽文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篇7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特点

1.中介性。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技术手段,这是由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性、文化性决定的。技术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着明显的物理形态,还具有内在的知识内涵,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文化属性,其包含的文化体系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沟通的桥梁。

2.价值性。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承载了知识传递的作用,其价值具体表现为教育效率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既包括技术本身,又包括技术的应用方法和过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育体系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具有文字编辑、影音资料、人机交互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反,如果多媒体教学系统没有这些功能,则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就是毫无价值的废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其承载的教育功能。

3.过程性。

从教育技术应用自身过程来看,其在教育系统的应用需要一个教学媒介选择、教学信息整理、教学内容设计等步骤,这个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时间序列。从教育技术应用的作用发挥来看,教育技术应用必须为教师、学生所掌握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结构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内涵及特点揭示了教育技术的结构要素,96页图是对这一体系的整体描述。主体要素,即人的要素,包括了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主要为教师与学生。客体要素,即物的要素,主要指教育的媒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要素涉及主体对客体的操作、反馈等。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个体因素等。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要素即人的要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并不仅仅强调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也重视参与主体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接受则需要教师、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从教师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可以便于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理,辅助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但如果仅仅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记忆、存储、展示功能,用录像代替讲解,用录音代替范读,就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走向另一个极端,使课堂失去活力,使学生失去想象力。教师必须通过丰富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以教育教学目标为指导,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努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彰显,同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拓展,搜集相关信息,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为此,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应用现有技术手段改进学习方法,用所学知识、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技术应用的有关伦理、文化与社会问题,形成正确使用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客体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客体就是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育相关人员所使用的技术对象的物的要素,这里既包括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程、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还包括应用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过程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教育主体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的知识形式,便于教育主体的感知、理解、交流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着教育和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体会对教育技术进行反作用,它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得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同时,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存在操作理念、操作方法方面的互动,教师会通过教授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偏好,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反馈也促使教师不断改变技术使用的方法来实现教与学的协调。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功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技术应用者的个体因素以及技术所处的支撑环境条件等。下面分别探讨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四类要素。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理环境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理环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量、操作的便捷性、设计的人性化、应用的时间及空间灵活性等,这些内容直接决定着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被应用以及应用的广度,如数字网络图书馆的兴起正是因为它克服了传统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资料。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环境要素。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不断学习来进行充电,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常态。受制于工作时间、学习地点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或者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成为一种必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个体要素。

教师在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都影响着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个体要素的作用,通过选择优秀的教师教育内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环境,学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减小教师个体差异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

篇8

(一)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这是由谈话节目的形态特点决定的。谈话节目的重要魅力所在就是即兴交流。当然,即兴谈话是无法事先写好脚本的,这就带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即使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充足的准备,仍然可能遇到在录制现场突发的意外情况。这时,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显的至关重要了,节目的整体结构也都由主持人来把握。因此,主持人的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 在今天,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相同形式的节目,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高收视率,而有些却不能呢?一会主要原因是节目形式可以模仿,但节目中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是难以复制的。

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主要是由主持人来掌握现场的节奏,话题的开始、切入和转损是由主持人来控制和调度的。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主持人的风格与水准决定着节目的风格与水准,主持人的成败直接导致节目的成败,所以说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对于主持人也是有高要求的。

1.主持人要参与节目前期策划过程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现场谈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先必须对谈话的内容和参与谈话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对谈话的范围、层次、脉络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现场录制时才能应付自如。

2.主持人要机制灵活,现场反应要迅速

谈话节目的即兴性 、不可预知性是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当然主持人的机智灵活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文化修养、经验积累、人生阅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知识储备充分了,主持人的头脑才可能快速运转。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外,主持人还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这样才能在情况突转时做到处变不惊。

3.主持人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应时刻保持亲和力和幽默感。所谓亲和力,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民化,拉近与嘉宾和观众的距离,使节目整体达到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所谓幽默感,就是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最风趣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

(二)参与谈话节目的嘉宾与现场观众

1.嘉宾

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或观众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谈话节目最受欢迎的嘉宾类型是专家和明星,从功能上讲,专家是深度的象征,明星是眼球的保障。

专家嘉宾的选择标准——较为出色的叙事力。叙事力,并不特指讲故事的能力,而是指一个人能够协调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体语”,达到吸引听众的能力。

明星嘉宾的选择标准——人性魅力为第一要义。在明星嘉宾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仅因其名气而入围,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其开展人文因素的挖掘,在节目流程中设置相应的展现人性魅力的环节。

平民嘉宾的选择标准——不扮演,不夸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访谈节目应广纳平民类型,尤其应该注意吸纳城市白领。这个群体,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表达无障碍,不扮演,不夸张,也较少在镜头前失态,是特别能反映一档谈话节目水准的嘉宾群。

在确定了所需嘉宾的条件后,节目制作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了。找到合适的嘉宾后,制作者还应当准备一分详细的嘉宾资料,让主持人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谈话方式等等,以备现场谈话之用。

2.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不仅能够有效的营造和烘托现场的气氛,而且作为场外观众的代表,现场观众起到了沟通场内外的积极作用。观众越多,现场谈话的气氛就越活跃,各种观点的交锋也就越激烈。对于谈话节目而言,最好的境界就是现场观众完全投入到谈话中,愿意即兴发言、参与讨论,这就需要编导在寻找现场观众上下足功夫。像《超级访谈》这一类的以明星为访谈对象的访谈节目,它的现场观众多数可能是这些明星的粉丝,这样的现场观众甚至可能比主持人更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故事及经历,他们是出于真情实感来参加节目的录制,现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情的流露。有了这样的观众,相信现场的交流一定不夸张、不做作、精彩十足。所以,在选择现场观众这方面投入的越多,节目的效果也就越好,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三、谈话节目的选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是谈话节目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谈话节目。都要有一个谈论的话题。对于一个节目而言,选择话题的好坏就意味着节目收视的高低,也就是节目的谈话内容对于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说,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是策划一期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1.判断选题的价值。既然谈话的参与者来自于社会,谈话的目的仍将是回馈于社会,那么谈话类节目中的话题也应该来源于社会。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给节目带来收益,同样也会给受众的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观众心中一成不变的话题或者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便没有必要在节目中讨论。切记,谈话类节目必须具有争议性,就是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才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样,具有特殊性的和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也不适合在谈话节目中谈论,因为谈话节目的话题通常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共鸣,所以应该避免在谈话中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2.了解选题的出发点。选题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谈话节目的受众无非是社会大众,也就是说,只要了解到老百姓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思考什么,就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在谈话类节目中谈论的话题了。一般来说,能够吸引民众目光,激发民众兴趣的,有这么几种事情。

第一,重大突发的事件。社会民众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定会引起这一时段的议论,这也就是谈话的切入点。

篇9

目前对导  视系统的概念都有多种解释。从导视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方便、准确传达所处环境、方位及功能布局等多种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导视系统应当是一种环境定位的信息引导系统。

导视系统设计是受到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1933年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设计伦敦地铁线路分布图开始,导视系统设计才开始进入正轨,它奠定了现代交通平面导视设计的基础。

导视是表达帮助人们确定方向。其目的是在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空间和信息环境中,使得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罗梅迪·帕萨尼与加拿大教授及设计师保罗·亚瑟共同撰写的《导视:人、标识和建筑》,推动了导视设计发展,认为导视系统设计是以信息的视觉传达研究为主导。早期日本的《日本展示商业环境设计年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正式加入了导视系统图标部分的研究,美国的ADA(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NPS(National Park standard)标准设施和MTA公共汽车站标志,以及在日内瓦标准协会ISO的统一的导视符号标准认定,都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相对而言较为完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立体化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我国的导视设计目前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之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已经逐步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导视系统设施。在学术理论方面,大多数都是以国外优秀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关于导视设计的著作比较少。其中,肖勇教授在《导视设计》一书提出导视系统是指公众在公共场所行动需要了解的信息,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于导视系统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例如,同济大学吴端在他的博士论文《针对城市主题事件的城市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将导视系统定义为以某种材质为载体,以符号(文字、图形)方式表达视觉导向性信息的设施称为导视设施。

1.2导视系统的分类

导视系统设计是在整合所存在的空间信息,进行帮助认知、理解、使用空间,帮助人与空间建立更加丰富、深层的关系的一种媒介。这种介质通过传“方向、位置、安全”等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快捷、迅速地到达目的地。根据空间的不同属性,空间信息的各种传达收到———图形、地图、字体、色彩都会被特别进行规划和组合,从而形成适合具体空间的信息体系。导视系统设计的实质是基于人的空间认知方式,整合和组织空间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快速地找到并到达目的地的信息设计。导视设计根据功能和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见表1。 

根据导视系统设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立式导视、挂式导视、立面导视、移动导视、灯光导视和电子导视等,见表2。 

二、构成要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视系统设计变得日益重要。一个完整的导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系统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制作与安装。

2.1系统设计

根据不同导视系统设计项目的特点,完成需求。导视系统是以信息的视觉传达为主导,最终需要通过信息图形的方式呈现。是进行信息分析、采集与处理,分类,了解信息使用对象特征的整合的信息设计,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详细研究项目地点性质,确定受众数量、类型,现场考察。详见图1。 

设计一个导视系统,在考虑环境、设计要求、受众类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后期材料、制作和安装,将他们统一起来,使导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作用。

2.2材料选用

系统设计与材料选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设计师,对材料的了解与掌握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材料的视觉功能、触觉功能和嗅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涉及到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属性,材料的美学和材料与环保意识诸多方面的问题。这里把导视系统设计中材料分为自然材料和工业合成材料。其中,自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等;工业合成材料包括金属、玻璃、纺织品、塑料、复合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等,详见表3。  

2.3制作与安装

制作与安装是导视系统设计的呈现过程。形式上主要有切割和造型,制作导视标识必须切割,制作面板、自定义形状、立体字母、自定义安装部件一般都是从切割开始的。主要的方法有激光切割、水力切割、旋转刀具切割等。激光切割是将一个大功率激光瞄准材料或者通过汽化切割材料,切割边缘较精细;水力切割是将一个高压水柱,加上一种研磨材料,切割石头和金属;旋转刀具塑造复杂表面和边缘细节,通常使用金属、木材和石材。造型的方法有浇铸、熔化等,浇铸是一种大规模生茶固体金属或塑料字母的方法;熔化是将材料注入一个模子里,通常这个模子由橡胶、金属或沙子制成,一旦浇注冷却,就可以从模具拿开,手工完成。创建图形的方法主要有蚀刻和印刷。蚀刻是一种创建图形和信息的常见方式,主要方法有主要有酸性蚀刻、光蚀刻、雕刻。它进入一种材料表面,在保持原有的背景加工特点同时,产生一个凹陷的平面。反向蚀刻通过去掉各层图形的背景,产生若干凸起的图形。印刷适用于基础板材上面的文字图片、图形,典型方法有丝网印刷、乙烯基贴花和数码印刷。丝网是使用刮刀,按压彩色墨水通过一个模板蜡纸,在织物或标识面板上印出图片;乙烯基贴花是一个打印机把文本和图像从乙烯基胶中切割出来,然后把乙烯压到一块基板的位置上,色彩繁多,有不透明、半透明、透明和金属的;新的平板数码打印可以直接在刚性材料上面打印东西。

安装又包括基座安装和附属装置。外部的标牌需要安全的地面依附物的支撑,一个独立的标识有一个具体的基座固定。基座使标识能够抵抗其扭转或失效的外力保持稳定。典型方法有直接嵌入到基座、断裂基座等。附属装置是用来把标识粘到一个结构的硬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三、导视系统设计的未来

导视系统设计正朝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多功能导视系统设 计。未来的导视系统设计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平面指示功能,多媒体技术在导视系统设计发展中的更多可能性,在设计师设计理念上不断扩展。导视系统设计不单单是指示作用,同时增加提醒功能。普及地铁站、公交站牌的电子板显示即将进站的车次,以便人们做好乘车准备。

第二,交互体验为主的导视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增加受众的参与感,提升受众在设计中的地位。例如,TP-SDS系统采用人机互动方式,大多在商场使用,顾客可触摸屏幕,按楼层、或按品类查询品牌信息,增  加系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调动顾客的参与积极性。而商场及品牌商亦可更加全面、生动地商场电子导购图、活动资讯和商户信息等。这种全新数字动态系统将取代传统楼层导视牌,为顾客提供更加方便、时尚、快捷的查询服务。

第三,多媒体导视系统设计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它的互动性、体验性将会在今后的各方面的导视系统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多媒体也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来完善,这将会给人们提供更丰富更加优秀的导视系统体验服务。包括电子导视、声控导视、光控导视、自助导视等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多媒体导视系统就使用性而言,把空间中的文化特性和行为指导等抽象语境转化信息图形这样直观具体的指示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指示效果和受众的空间体验。我们需要把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上升到一种设计思维上。

现阶段的多媒体导视系统设计无论是在形式感、技术支持上或是受众体验等方面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员来交流与合作。随着多媒体的完善高速发展,导视系统设计在新时代的作用以及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国内、国际间交流频繁要求更加丰富形式的、多样化的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适应了导视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吉布森·大卫.导视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10

Abstra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element nodes, channel, flow, and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matrix,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spati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Keywords: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act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elements of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TU98

1.研究背景

党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部地区成为国家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思在2004年3月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2005年,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和支持中部崛起。在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部战略崛起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审议通过,纲要强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十纲要的通过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基本态势。因此,有必要在区域联系分析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在区域联系视角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并通过对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3.城市群相关概念

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城市群的定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1]

城市群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层面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规模、城市职能,在形成多层面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各城市的各种结构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4.国外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4.1古典区位理论

杜能(J·V· Thunen,1826)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农业环带结构的原理,后人又将其修正而建立了新的杜能结构模式,使之不仅能应用于单个城市市场,而且能应用于都市化城市工业带[2]。

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士(A.Lo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从区位格局着眼,阐述城市和其他级别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 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3]

M.M.Webber(1964)基于L.D.Foley(1964)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提出城市空间结构是形式和过程的概念框架[4]。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和“动态活动空间”。

4.2经济学家对空间结构理论的丰富

在20世纪60年代,以阿隆索(W.Alonso)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基于古典的价格和地租理论,提出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运用地租竞价曲线来分析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模式,为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克鲁格曼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对空间结构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针对区域经济学中所 提出的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的相关原则前提,建立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理论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纳入到当时主流的经济学领域,这样同时也弥补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忽视,这些忽视在某些程度上让当时学者无法去解释经济空间这种现象。

国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杨吾扬在1986年发表了《论城市地域结构》一文,他在文中提出城市的地域结构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这种模式是城市地域的理想化结构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分散集团式,这种模式是多各中心组团的模式,第三种为多层向心的城镇体系模式。

顾朝林是我国最早对城市群概念进行定义的学者,他将我国地域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块状城市密集区,第二中为条状城市密集区第三种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他对地域结构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城镇体系的分布形态,区域中核心城市规模和区域内总的城市数量的多少。

城市群概念定义之后,我国学者姚士谋对城市群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以城市组合的区域空间形态为特征对城市群进行了划分,将城市群划分为组团城市群、带状城市群、分散式城市群、集群式城市群四种类型。

6.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6.1节点

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县级及以上城市为14个,通过对其城市功能的归纳,把14个城市分为3类节点:省际节点、区域节点、群内节点。

图1 长株潭区域城市节点分布图

6.2 通道

通道是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城市群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渠道,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中,通道主要是指交通线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

长株潭城市已基本形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城市群区域内和区域以外各市州。

6.3 要素流

城市各要素之间联系是通过城市要素“流”的扩散和集聚作用来实现的,这些城市流包括劳动力流、物质流、资本流和信息流。

6.4 基质

区域内基质指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属性、空间资源等内容对城市群区域内的发展的作用,强调区域中各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的流动融合,各因素对区域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对区域发展。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长株潭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的均质分布来进行分析。

图2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均质分布图(自绘)

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不仅准确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产生的聚射能量的大小,还反映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城市流强度公式为:F=·E

F:城市流强度

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E,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Lqij,G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在本文研究中G的数据选取定位长株潭城市群从业人员总数;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为i城市从业人员数量;Gj为长株潭城市群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5]

公式为

Gij/Gi

Lqij=—— (i=1,2,……n;j=1,2,……m)

Gj/G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及Eij=0;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当区位商Lqij>1的情况之下,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计算方式如下:

Eij = Gij -Gi·( Gj/G)

那么,i城市m个部门的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Ei = Eij

i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即

Ni=GDPi/Gi

通过对i城市外向功能量Ei和功能效率Ni的计算结构,可以得出i城市城市流强度Fi,公式为:

Fi=Ni·Ei =(GDPi/Gi)·Ei= GDPi·(Ei/Gi)

= GDPi · Ki

Ki为i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在城市群总外向功能量的比例,能够充分反应出城市总共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12行业部门2009年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数据,通过公式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1 长株潭区域主要城市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2009)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8.1 呈现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中心态势

无论是空间结构要素节点、通道、城市流和基质四个方面的定性分析,还是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结果,长沙市区都体现出了长株潭区域绝对核心作用,中心性作用明显,虽然株洲市区、湘潭市区在各项分析数据中相比长沙市区差距较大,但是远高于城市群内各城市,次中心地位也凸显出来,总之,长株潭城市群三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8.2 形成多条空间发展轴线

在节点、通道两个结构要素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宁乡—长沙—浏阳的东西发展轴、湘潭—湘乡市——韶山发展轴线,株洲—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发展轴,这些发展轴线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并通过中心城市的组织,城市群空间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8.3 空间结构呈现层次等级

长株潭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根据聚集作用和辐射影响力来看,呈现三层结构等级:第一层级为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市中心性极大的中心城市,这三个城市各自影响着各自片区的同时,城市间又通过相互联系,达到互补、共享的作用;第二层级为以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醴陵市,这些城市作为靠近三个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其因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的关系,通过产业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速,成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层级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株洲县等,这些城市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在区域联系中联系作用力较弱,也是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影响较小的区域。

9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引导策略

9.1 加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次核心作用

长沙市区在长株潭区域的核心作用非常明显,在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长沙市区核心优势,进一步把长沙市区打造成长株潭区域核心城市,逐渐发挥其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在中部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结合现状,加大对长株潭区域中次核心城市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发展力度,缩小其与长沙市区以及中部其他核心城市的差距,发挥其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其城市特色产业和行业部门的投入,让其充分发挥其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让长株潭城市群三核心的作用更加强大。

9.2 完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形成“多圈层”模式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主要轴线已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加强县市之间的联系,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多圈层”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系统网络、功能联系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的城市体系空间网络格局。

9.2 统筹城乡,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

韶山市、炎陵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当进一步发挥其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其空间结构布局,通过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系统,加大与中心城市、其他县市之间的联系,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其产业和城市潜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为推动区域和城市群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其农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地区和区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保障。

结语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中部战略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舍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4

[2]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篇11

21.Stewart DW &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 J Public Policy Mark 2000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