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具体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具体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篇1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企业均加快步伐往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增进效益的同时,全力打造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风险,例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有时也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尤其是法律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避免,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使企业在政治和社会影响上处于难以挽回的局面。煤炭行业在经受市场风险与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改革重组与资源整合时,就无法避免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有效化解法律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的法律风险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它损害的风险,它的种类包括:经营性损失、民事索赔、判决或裁决;行政或刑事处罚或制裁;企业资产受损;商誉受损;其他损害。造成上述损失和损害的原因包括:企业违反相关法律;企业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企业未履行其合同义务或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以获得、保护或行使其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法律风险因企业所处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国内和国际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风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法律治理制度,以使企业各部门及其子公司针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采取统一有序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并定期对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先顺序进行评估。

二、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企业风险的产生往往与经济体制、所处的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相关联。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无处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热,但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在并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法律无法给企业做到周到的规范。一些时候,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不足

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意识培养。我国全民的法律意识本身并不强。企业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也忽视法律意识的培养。企业对内部人员的法律培训存在空白与缺失,使企业不具备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多年来法律风险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中最被忽视的一种风险,高发案率、高败诉率,即便打赢官司,执行起来也很难。

(二)管理存在漏洞,业务流程不够规范

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制度根源。在我国众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具有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及综合合同管理机构的企业非常少。那些具有司法证据制度的企业、有工业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也不多。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不规范性也给企业造成潜在的法律风险。例如,在与外商合资或项目合作中不做或很少做专利检索;不做或很少做商标审查;接受对方财产抵押时不做或很少做抵押财产合法性审查;接受对方保证合同时不审查或很少审查对方签约人是否有权签约等。这些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现象直接引发商标、专利、抵押无效、土地转让纠纷的高案发率。

(三)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投入少

忽视专业法律人员的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过程缺少法定程序、忽视律师及法律顾问的作用,是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近一半企业在关于投资和担保这样重大问题上仍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厂长一人决定。在投资和担保合同签署的程序方面必须由股东会、董事会或企业领导集体讨论,律师、法律顾问也应该参与到决策系统之中。

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机制保障

企业由成立到终止这个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和风险。例如,企业在成立之初,会登记一系列的信息,包括投资主体,经营范围,资金来源等。这些登记备案的信息必须真实合法。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签订的各种合同,企业安全生产,经济纠纷等均涉及到相应的法律条款。遇到企业破产重组或者注销等情况,债权债务问题,财产分配问题等也存在这一定的法律风险。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无论最终的风险是由那个部门或环节造成的,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和防控体系建设来加以避免。

必须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原则。我国的企业发展已经由原先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复杂的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管理方面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不坚持依法办事,很可能在众多的环节当中出现披露,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隐患。令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过程中,设置一整套职责明细,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风险控制系统。将企业成立发展过程中的法律审核程序整理出来。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一项工作。企业应提前就一些重大的事项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并将这些措施制定成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样,即可一定程度的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也能够在发生法律风险的时候,及时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保证企业内部有条不紊的化解风险。

四、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在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必须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但事前是可以防止和控制的。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经营决策人、经营管理人不必深入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必须要对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公司法以及与相关业务有关的其他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只有法律风险意识在一个企业中根深蒂固,企业才能时刻保持一种依法治企,依法运营的业务流程规范,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专业的律师来作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顾问,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尤其是重大决策时刻,给其出具适时、到位的法律意见,力求避免风险的产生。必要时,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顾问组织。对企业内部建设及运营做全程的指导和监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及应对

1.加强防范,设置第一道法律保障

按照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原则,企业必须就自身做好审查工作。要保证资质,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管理措施,经营方式的合法。避免企业自身出现法律风险。在业务往来上,更应当加强防范。例如签订合同时,要对对方企业做到深入的了解,确保合作的单位没有不法行为,没有隐藏的不法信息。对待合同也应该慎之又慎。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负责的部门,对对方进行资质及信息的审核工作。并在律师的指导下,规范合同文本。必要时,律师可以直接参与业务洽谈的部分环节。在专业律师的监督下来签订合同。以免由于合同的原因,给企业带来法律诉讼,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从源头上来避免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就给企业设置了第一道法律保障。

2.密切跟踪,确保过程的安全履行

自合同双方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起,到合同的履行结束。这个过程是企业法律风险最大的阶段。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下去,造成法律纠纷。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签订合同后密切观察合同另一方的行为。对对方与合同有关的事项变更行为及时的反映。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也要做到对对方企业的运作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确保合同正常的履行下去。因此,对合同双方的经营状况,履约程度,内部变化等信息的掌握将大大避免企业出现法律风险。这个环节也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举措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

3.补救及时,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

当企业无法避免的出现法律诉讼等问题时,如何及时有效的补救,最大限度的挽回企业损失,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后一步。在双方无法正常履行合同时,在协议不成的情况下,通过法律途径,来对这次纠纷进行积极有效的化解。对重大诉讼案件,企业要设立专门小组,负责案件的进展。及时回报信息,并对本次法律案件及时作出整理总结。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出现。

五、结束语

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企业经营运作,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现实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切实建立起适合自身需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2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存在着安全风险,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违规生产造成的。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没有严格的依照施工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这样很容易造成安全风险。

(2)建筑物造成的风险。

在道路的施工中由于建筑物的搭建不符合施工的要求,这样促使建筑物处于危险的境地,它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建筑物能够造成安全事故,原因在于建筑物具有潜在的破坏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样由于建筑物引起的安全风险逐渐的增多。例如在由于建筑物的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市政道路施工环境造成的安全风险。

在市政道路的施工中,由于市政施工环境具有危险性,比如说,高架桥的施工和隧道的施工,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施工人员的心理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正是由于施工环境的恶劣,往往容易造成风险。因此是建筑物的环境对市政道路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不严容易引发风险。

在市政道路的施工中,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在具体的施工中,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这样容易促使市政道路的施工中存在安全风险。如果缺乏管理制度,这样施工人员就会疲劳作业,这样更容易产生安全风险。研究资料表明,在市政道路的建筑中,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施工单位,造成安全风险的几率远远大于管理制度完善的施工单位。

2市政道路工程中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项目的施工,例如道路排水、桥梁、铁路等项目。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中存在的危险主要表现在下列的几个方面:高空坠落、坍塌、机械伤害、触电、中毒等。这样对于不同的市政建设工程需要分清楚风险源,并且需要由安全领导小组机械归纳和总结。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确定一般危险和重大的危险,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危险采取不同的措施。通常的情况下对于一般的危险可以采取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加强安全管理,并且进行安全的检查和督促,这样可以控制风险。而对于重大的危险因素,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控制风险。例如对于深基坑、高架桥、大型吊装的作业,需要预先编制控制风险的措施,并且进过严格的验算,确保安全才能够去施工。具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如下:

(1)加强安全检查,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三违”现象。

研究表明,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风险大部分是由于“三违”造成的,因此需要对于市政工程施工需要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必须进行不定时的检查,对于存在的违规指挥、违规操作以及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进行纠正。并且需要督促不断完善安全警示标语,做好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且需要定期的维修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的施工安全。对于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而且需要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严格依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操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

(2)健全安全施工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有效地控制风险。

施工单位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一定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施工单位需要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制度、分包安全管理制度等。在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时,需要层层的划分责任。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并且需要让施工人员明白自己的安全责任,这样在施工中就会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3)对于施工人员技术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在市政道路的施工中需要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充分的掌握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在市政道路的施工中,如果引进新的技术和新工艺,需要进行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其迅速的掌握施工的技术。对于特种作业的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专门技术的培训,并且需要持证上岗,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施工的安全。在各种工序的施工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需要让施工人员明确安全风险的来源,以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篇3

Abstract: the safety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text of risk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recognition harmful in risk factors, it will be to safety assessment of risk is established and therefore risk intervention index system. Whe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risis, need as soon a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occur, minimize the damage by the accident. Nowadays, natural gas has become a life important energy, natural gas pipe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ergy delivery and use of equipment, and study the safety countermeasures and plan, is to "prevent a rainy day" energy use safety management thought.

Keywords: natural gas pipe network; Risk assessment; Safe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然气管道发展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管道长度的增长,使得管道系统安全问题变得日益凸显。对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估是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归类等方式找出影响管道系统安全的所有风险因素,并用科学的手段来判别此类风险因素,将其按照风险的程度高低次第排列,以此确定有效的风险削减措施,确保管道系统正常运作,从而增加企业效益。

1、天然气管网应急事故

下面介绍几种应急事故以及在此类事故中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措施。

1.1 天然气泄漏

天然气的泄漏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普通的泄漏,另一种则是因天然气大量泄漏而引起的爆炸或火灾。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措施来解决事故。1)及时派出先遣人员。先遣人员是由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和维修人员组成。先查看现场,对事故的性质和部位做出排查分析,进行及时上报。然后进行初步控制,譬如:确定隐患区域,设立警戒线,检查、监护现场,防止事态发展扩大,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方案调整的工作,最后拟出抢救现场的初步方案且上报,协助地方政府劝告、疏散危险地区居民。2)通报地方市政府,请求交通、消防、120急救、公安等机构到现场协助工作。3)及时和经过实施组长落实后的部门沟通,确定抢救的可行方案。将事故放空、截断,检查事故管,对其进行泄压、质量检验、换管焊接及恢复流程处理。4)通知抢险队。尽早确立方案,安装设备,完成换管工作。5)分公司的生产运行部门通告外部协助部门。准备好设备后做好土方开挖,配合抢险队完成换管工作。6)据现场需要,向上级请求救援,以获得设备、备件与人员的支持。

1.2因阀组工艺区泄漏导致的着火

阀组工艺区泄漏导致的火灾和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火灾,两者应对措施大致相同。不过,前者引起火灾的应急措施较之后者,要多一个步骤,就是储运队人员需要初步控制局面,利用条件进行自救。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泄漏源所在位置,找到泄漏源后立刻关闭所有气阀,以最快的速度掐断其燃烧途径。其次,要利用储备的消防灭火器熄灭势头较小的火苗。然而,若存在紧急情况,火势较为凶猛,组织阀组组长要立刻安排人员有序地向逃生口撤离。最后,组织阀组组内人员要配合先遣队伍和消防部门控制和隔离现场。

1.3 管道发生严重的外输中断

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类似前面的六种措施实施应急。1)派遣先遣队伍,查看现场,划定危险区域,维护现场控制事故扩大影响,配合分公司进行现场操作、上报合理的初步应急方案。2)通报由综合后勤队伍组成的地方市政府。请求公安、消防、交通、120急救到现场协助工作。3)及时与由实施组长落实的上级部门沟通,确定抢救现场可行方案。对事故管段,进行封堵、放空、注氮、泄压、换管、检验质量和恢复流程处理。4)通知抢险队。按照确定的方案安装设备,尽快出发,完成换管工作。5)分公司的生产运行部门通知外部协助单位。准备好设备后做好土方开挖、准备好场地,协助抢险队顺利完成换管工作。6)根据现场情况,向上级发出救援,获得备件、设备和人员支持。

2 天然气管网系统安全对策

2.1 安全对策实施基本要求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应当满足三个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防止因操作失误、生产装置和重大事故引起的危害;当危害发生时,能够帮助遇险工作人员自救和互救。

2.2 制定安全措施对策原则

制定安全对策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依据安全技术措施的等级顺序来选择措施。安全技术等级划分为直接、间接和指示性安全技术。如果这些技术都没办法解决,应该采用安全操作、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减小危害。根据安全技术等级顺序措施的要求,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最大限度消除危险、提高预防力度,若遇到无法消除的情况则隔离、利用连锁装置中断危险或者设置报警装置来完成安全应急。要保证安全对策措施需具备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

2.3 安全对策的具体措施

安全对策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预防人为失误。人为失误包括超负荷、决策错误和违背人机原理。在工作中需要尽量防止人为失误造成的各种危险行为,万一现场出现无法避免的事故,要及早控制失误,以防事故扩大。2)防止物处于不安全状态。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来控制和消除危险源,从原料、工艺和设备设施等方面搞好生产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减小事故引起的损失。3)降低故障发生率。为了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可以使用在设备技术或元件上采取措施的办法。实施安全监控措施来增加可靠性。

2.4 安全管理的对策

安全管理是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为了实现生产安全的进行,主动进行控制、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害要素防范于未然,制定相关安全规章制度,以减少事故损失。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管理;通过教育、培训以及考核来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素养,最大限度减低人为失误;建立资金和设备物质保障,健全企业长效安全保障制度,使生产工作安全进行;增强对生产过程中危险的管理和控制,防止物的状态所引发的事故;最后定期监督、检查企业生产安全执行情况,加强教育培训,完成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3 结论

通过对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具体针对天然气的泄漏、阀组工艺区管道发生严重外损而导致的外输中断等导致的火灾、爆炸事故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措施。以此将可能引发风险的几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达到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理,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篇4

中图分类号:TQ23 文献标志码:A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企业对于相关产业均有着很大的影响。此类企业的突出特点就是生产安全风险高,管理不到位,极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企业自身必须认识到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并在生产过程中将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一、新时期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特点及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一)事故特点

1.与物料关联密切

化工生产中经常会用到或者产出一些比较危险的物料,这些物料普遍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甚至有的物料还具有毒性。由于目前化工企业实行的物料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这些危险物料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

2.破坏性大

化工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一般都不局限于经济损失,往往还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和污染问题。例如,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压力容器,一旦出现爆炸事故,就会产生极为强劲的冲击波,不仅会破坏周围物体,还会威胁到附近人员的生命。含有硫化氢的化工产品如果出现泄漏,很有可能会造成爆炸事故,致人死亡。

3.诱因复杂

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伴随一些副反应,原因多与工艺条件改变有关。工艺条件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可对其产生干扰的因素无法细数。在受到干扰因素影响时,工艺参数就会出现变化,进而引发事故。此外,生产中使用的机械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操作不当也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在事故诱因多的情况下,防控工作难免会有疏漏,这也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安全隐患

1.设备隐患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无论是扩大规模,还是提高产量,都需要考虑设备的影响。但很多化工企业都存在设备老旧的现象,甚至部分仪器已经出现了失准问题。如果企业不及时更换这些设备,生产中的安全风险就会加大,出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就增加。同时,因设备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与新员工不熟悉设备操作有关。有的设备由于引进的时候把关不严,本身就带有一些缺陷,性能不够稳定,在使用中也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要想降低上述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就要注重在实际生产中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通过更换老旧设备、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对新员工进行设备操作培训等方式来减少因设备因素引发的事故。

2.工艺隐患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施时存在反应失控风险,极易引发爆炸事故。此类事故在化工企业出现的所有事故中占比较高,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事故类型。所以,化工生产中必须加强对此类事故的预防,强化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工艺参数实施严格,以此来降低事故几率。例如:在进行投料的时候,必须保证比例合理,防止该项参数超出安全范围。这样做能够降低仪器爆炸风险,是减少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保证工艺合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但化工企业目前对于工艺隐患的认识明显不足,管理缺乏比较有效的措施,其中不少始终认为工艺隐患就是操作不当。这种狭隘认识造成工艺安全缺乏保障,使得生产中存在大量隐患。

3.设计隐患

结合产品生产流程,设计属于基础工序,这个环节的工作与产品质量直接联系。要想做到安全生产,必须要保证设计安全。设计安全就是要在设计环节中严格把关,减少因设计而导致的事故。为了达到设计安全的要求,具体操作中就要注重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应涵盖化工生产中的全部原料、废料、中间产物以及生产条件、使用的设备,评价主要是针对物料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危险程度而言。

4.操作隐患

化工生产中存在多项操作行为,如果这些操作不够规范,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便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出现的多起化工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这足以说明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很多操作人员本身就存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没意识到操作失误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再加上一部分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当与安全事故风险均比较高。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有操作规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按照规程执行,这是事故风险偏高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培训,致使新员工在不了解操作要求及要点的情况下就开展工作,增大了安全风险。

二、新时期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对策

新时期,国家对化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企业面临更大的管理挑战。当前阶段,化工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仅是出于保证自身利益的考虑,还是落实国家规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对操作实行更为严格的要求

鉴于操作不当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就要将保证规范操作作为重点,以减少由于此类原因导致的事故。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其生产中经常牵涉到多项有关安全操作的程序,遗留下安全隐患的可能性极高。所以,企业要重视操作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也要重视从管理上对操作加以规范。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强调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管理中应建立执行保障机制,确保相关的技术要求及安全规程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二是确保生产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并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等方式,减少违规操作现象,以防操作不当引发严重后果。三是在物料保管及运输中树立风险意识,以防保管方式或者运输方式不当引发事故。

(二)改进设备管理

设备对化工生产效率及安全性均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想做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就必须要将设备因素考虑在内,并通过采取相应的设备风险控制策略来减少设备方面的安全隐患。具体措施有:(1)及时更换老旧设备。当前,出于扩大生产及优化产品质量的考虑,化工企业大多都十分重视新设备的引入,但却普遍忽视了对老旧设备的管理。由于工作年限较长,这些设备中有很多都存在指示不准、可靠性下降等问题,使用风险较高。所以,为了防止设备老旧引发事故,管理中就必须要注意及时更换。(2)对于引入的新设备,应在保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之后再将其投入生产,以防由于操作因素导致事故。(3)对特殊设备进行登记造册,并确定恰当的检修周期,指派专业人员负责维修保养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

(三)对员工实施安全教育

化工生产中安全风险的高低与员工的安全意识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出于保证安全生产的考虑,企业应重视对员工实施安全教育,以帮助员工树立、强化安全意识。为此,化工企业应注重以下几点:(1)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员工的利益关联。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安全生产作为首要考虑。(2)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管理方式,保证最终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切合实际。(3)将产品生产作为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以减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4)对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均进行培训,使企业全体都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视具体培训对象确定内容的侧重点,以保证培训的实际意义,应将一线员工作为培训的重点对象,并实行定期培训。对这类员工实施的培训,应以知识普及为主,使其了解相关产品的特性及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并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理方法,以防其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不知所措。

(四)健全规章制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属于重要依据。因而,企业有必要将完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任务,为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为了达到此项目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化工企业必须认清自身属于高危行业、生产中存在多项安全风险等客观事实,并明确避免事故需要依赖于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摒弃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做好管理工作。(2)企业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开展生产活动,对于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应坚决杜绝。在完善规章的过程中,应以现有规定为准,并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保证最终确立的制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3)对于已经确立的制度,应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在安全管理中推行“一票否决”制。(4)健全并落实责任制。责任制有助于减少安全隐患,企业可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对部门责任进行划分,以形成系统的保证体系,确保所有环节的工作都有据可查。

三、结束语

新时期,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出,不仅不利于化工产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也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提倡“安全生产”的今天,化工企业也必须响应号召,立足实际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改善生产管理,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可以为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尽一分力,也是每个化工企业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白元.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18):151.

[2] 陈国平.浅谈检验分析在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3):149.

[3] 杨永红.化工安全生产普遍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3):166.

[4] 任涛.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联阐述[J].低碳世界,2016,(17):234- 235.

篇5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以及电力企业制度变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电力企业的法治化建设日益面临着挑战,依法治企已成为全社会对电力企业的一个更高标准和要求,企业只在适应这一迫切形势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已。电力企业面对复杂的外在法治环境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学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依法治企面临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探索依法治企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依法治企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1 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1)依法治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只有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得到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必然要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下,在国家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中生产经营。电力企业自觉遵纪守法是企业不可推卸的义务,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基本要求。(2)依法治企是继续推进电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改革越来越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如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资产信托”关系,设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依法治企工作的同步推进。(3)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加强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企业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流程和各个员工的体系,这些企业管理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必然适用于企业的每一项管理活动中,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必然是相关法律法规在企业的具体细化和体现。

2 推进依法治企的具体措施

2.1 更新理念,固化依法治企核心价值观

法律是保证电力企业参与正常市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经济活动和争议解决最主要的依据。法治化是实现企业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障,不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决策不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和法定程序,就很难确保企业决策的正确可行。电力企业需要更新理念,把依法治企放在企业的全局高度来考虑,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的规划与发展的战略理念里。

2.2 优化环境拓展依法治企内外空间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近年来立法方面的完善尤显突出。在顺应立法大势的前提下,电力企业要参与、配合、研究与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法律动态与相关问题,积极参加国家电力立法,推进其他涉电地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从省乃至市县的层面寻求更多法律和制度以解决电网科学发展中的难题。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使其更了解电力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难点,能够更加准确处理相关案件。对电力企业电网建设施工受阻、电费被拖欠、电力设施遭到破坏、违章用电影响电力安全运行等事件,电力企业应主动联系司法机关,善于用诉讼等方式保障合法利益。协助行政执法。电力企业还要重视社会新闻媒体、公众行风评议、民间舆情组织等对于生产经营问题的介入和监督,既要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某些行为可能受到合法性社会质疑进行预控和化解,也要加大普法的社会化。通过拓展普法宣传范围、改进宣传方式,正面宣传涉电法律法规,消除公众法律认识误区,加强公众的守法意识,减少针对电力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优化内部法治环境。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加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分析、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风险,应该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完善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行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实行,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在使用管理中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较严重。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未能实现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4.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预算刚性不够,计划性、科学性也不强,这导致预算调整追加频繁,最终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经营风险的对策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体系,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单位防范风险的能力。

1.对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越来越具有复杂性。风险评估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首先,要树立风险评估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其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监控处理系统;再次,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状况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最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的风险管理,建立外部风险防范系统。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关注重点控制活动的风险控制点,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及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具体方式;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在以上五要素中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落脚点,也是应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做好以下控制活动。

(1)明确不相容职务,切实做好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要明确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各个机构和岗位和职责权限,使之不相容岗位和职务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严格执行授权审批控制。单位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单位应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并进行连续编号;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制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4)完善财产保护控制。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单位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进行财产保护控制。第一,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关键是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文件资料要留有备件。第二,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错误、浪费、损失现象,并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5)加强预算的管理和控制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预算管理的计划性,实行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改变传统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只与财务会计人员和部门相关的错误观念;严格预算考核制度、奖惩措施到位。建立一套适合本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预算管理考核制度,将预算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奖惩措施要切实落实,奖罚分明。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有独有的、一定的特点,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从制度、意识和人员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郭丽丽.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2(05).

[2]严友良.事业单位改革破冰:“顶层设计”出台[J].百姓生活,2012(05).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60-02

一个国家的电力产业是最根本的产业,电力工业的一些风险不但影响着自身,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及各相关行业的安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及人民的经济生活对电力的一些需求也随之提高。现在电力体制完成了分开模式,以后将向主辅分离方向发展,同样也显示了电力工业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技术管理业会出现一些全新的问题及相关的情况。文章中了个阐述了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电网设备风险实施评定,针对管理的几个大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而确保电力工业的良好进程。

1 风险理念的相关内容

1.1 评定风险

风险评定就是分析电力设备故障的出现,且评定事故出现可能性的多少与其造成的相应损失,分析的核心内容是风险鉴定及风险评定。风险鉴定指得就是对还没有出现的、隐藏的一些风险因素实施全面、风层次的评定、整理以及推断,且要整理分析发生事故的因素及过程,主要评定风险的原因、影响程度、及现象相关的未知性,它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风险的本质特点,要根据相关经验及比较。在针对事故所造成损失的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在进行概率统计等一系列措施对相关的不利事件出现的几率与风险事件所导致的损失做出评定的一个过程。

1.2 风险评价

指的是在分析电力设备风险分析的根本上,再将一些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损失程度的风险指标值结合成单指标值,用以显示该设备出现风险的概率与其损失状况,并按照确定的能够接受的风险指标实施对比,明确相关设备的风险程度,用以决定是不是要用一些风险处理措施。

1.3 风险的处理措施

风险的处理措施就是按照安全生产的标准及内容,在合理的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在出现风险时从采取的接受、测检、转移、降低及防范风险等一些具体措施中选择最科学合理方案的,它也是整个风险管理内容的基础。风险处理措施的核心任务就是按照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体系这一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从一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中选取最好的一套方案,或把一些风险处理措施进行地结合。风险的评定是上述风险分析环节及风险处理措施之间的一个过渡,之前分析的侧重点是风险事件的自身,此后就将中心转移到风险事件导致损失的情况上。

2 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准

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技术管理模式构建的根本。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其实也是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根本,是技术管理模式的构成分子。为了合理的控制风险,电力企业要针对设备及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进行明确的辨识,且评定风险程度,按照其相应的规程、方式、指标趋确定承受不了的风险。风险管理的理念就是危害辨识、控制以及评定。

3 技术监督

3.1 技术管理模式运行监督

电力企业相关管理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监督,是确保相应模式合理运行及持续发展的措施。

3.2 技术监督结构模式

技术监督按照需要构建几个主要的结构模式。1)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考核技术及监督全面工作状态,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供电企业,还有对监督服务的电科院。2)就是为技术服务相关的系统,对供电企业管理模式程序监督测检,又对相关人员实施考核及培训,还要全面开展实施设备跟踪评定,合理的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管理水准的提升。3)让领导重视生产运行系统,通过领导的重视,对各项危险以及潜在危害实施测检,领导还要按照监测结论予以相应的评价。

3.3 技术监督内容

在实施技术监督工作的时候要遵循,安全第一、超前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一些原则进行,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原理,构建及有效保障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运行,利用开展一些技术监督工作,全面的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

电力技术监督是技术管理模式的监督有力后盾,其监督工作基本包括管理体系性监督测检、试验能力的监督对比、运行设备的监督测检、设备处理措施的监督、

关技术内容的监督及强化等。经过合理的工作,深入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状态及分析评定设备,根据预试系统的周期性、按照指标的指向、仪器设的可运行性、人员素质的追准、实施测检的准确性、文件归纳的控制性,评定措施的完善性,分层测检供电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情况,对使用率较高的设备进行试验对比及直接的进行检测,按照明确的试验参数及运行值,合理准确的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定,要深入的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给出处理措施,跟踪测试处理情况。经过开展周期性技术监督测检,审核供电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在供电过程中是不是具有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可以进行年度审核及考试等措施,促进技术管理模式的完善,深化电网的安全运行体系。

技术监督工作要遵循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实施系统控制的措施,从采购、设计再到制作、施工一直到最终的运行,要完善好基础建设的过程,就要实施周期性的测检及审查,还要有全面启动调试的核心验证环节。目前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也随之一点点的开始运作,电力业务的全面拓展正在持续的进行深化,一些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变的尤为明显,之前的行政措施已经没有效果了,实施依法监督,强化相关机组的技术测检及输变电基础构建工程品质的技术测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样也是电网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之一。电网公企业要全面发挥电科院的技术装备及人才特点,对输变电设备与并网机组按照相应的技术指标实施设备检查,准确的参数,定量评定审核,减小隐藏的一些风险。

4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对隐藏安全事故模式所定制的,其由调度进行相应的预案及技术预案构成。调度需要做的预案涵盖了:对能够预见的以后会出现的事故情况所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以及运作程序,技术预案通常是隐藏在事故系统所挺像到的领域,其中处置涵盖了预算配备的备用材料、抢险用具、技术安全概念等。调度进行预案主要针对能够预见的事故,且技术准备预案可以给出处置的灵活性以及机动性,还可以防止预见之外的一些情况发生,几种预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通常应急预案是要随机应变的,要保持阶段性的堆砌进行改进及全面完善,要一直有保有良好的

状态。

5 总结

要快速的构建及完善一些电力事故的应急处理模式。电力是影响到公共安全的核心设施,且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利益问题,一定要从国家安全的层面,重视电力安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电力企业要明确风险管理理念,改善并完善体制管理,分阶段性的进行安全性评定工作,加强技术监督,深入的完善一些事故处理预案与电网崩溃后的一系列措施,阶段性的实施反事故演练,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洪搏.昆明电网客户侧恶性电气误操作事故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2010:106-107.

[2]方进虎,季克超.开展设备状态检修促进电网安全运行[a].第十六届(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197-199.

[3]严文欣,杨尹青.电力客户安全风险防范系统的技术策略以及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244-245.

篇8

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抵御风险、进行持续经营的不二法宝。很多企业的倒闭,比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赔款、美国雷曼兄弟、花旗银行的倒闭,通用公司的破产,中国三鹿集团的倒闭等。都是在亲身验证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失去控制,最终会走向衰败,即使能够实现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难逃灭亡的厄运。因此,加强内部控制,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战略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法人治理结构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因为它关系到企业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和整个功能的发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还应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企业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阶层所追求的目标利益不同,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就会出现经济利益矛盾,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建立好法人治理结构,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减少成本。除此之外,法人治理结构还能减少“内控人”的出现,它能够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关系。

2.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完善

现在有许多公司因舞弊案的发生而导致企业破产,比如南方保健公司通过收入备抵账户进行利润操纵;麦科特公司因虚构固定资产,倒置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造假;银广夏公司通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巨额利润等……这些公司都大部分走向灭亡,原因是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没有遵循最基本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连”。内部牵连的出现,在职员中形成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这样出错或舞弊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3.企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做的不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更大程度上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在现实工作中,许多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缺乏足够的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能从本质上把握风险,因此不具备与风险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现在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如果不能对这些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调整规划,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这些变化的环境反过来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4.沟通渠道落伍

我国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主要表现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带有灌输性、强烈性和层级性,缺乏充分的讲解和沟通交流。这样做起来,不但会造成信息传递缓慢,而且还容易造成信息歪曲和丢失,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而自下而上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还是依赖于制度设计好的定期报告制度,管理者对这样的信息反馈没有足够的重视,以及进行及时的处理。因此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沟通受阻。企业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往往不能实现及时交流和资源共享。企业各个部门大多时候都是相互独立的,这大大弱化了各环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达不到控制企业运行的功能,同时也无法实现对各业务环节有效信息的提取以满足管理控制的需要。

5.内部监督职责发挥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承担职责,其包括:审核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作出报告;指导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监督检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处理有关投诉与举报,督促企业建立畅通的投诉与报告途径;审核企业的财务报告及其有关信息纰漏内容;负责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沟通。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审计委员会职责没有相对具体的操作细则,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公司管理层等各相关主题的关系界定不是和明确,并存在与监事会职能产生重叠现象,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且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很大可能发现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漏洞。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1.完善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的理论的指导,进行企业管理同样也离不开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目前,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很多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鉴于不同政府部门工作重点也不相同,所以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着重点也不相同,这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从而企业被动执行,失去了积极性。

2.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严格执行流程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现内部牵连,然而内部牵连又必须建立在职责划分的基础上。因此,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先明确划分每一部门的职责,详细规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应有的授权。这样就能明确独立责任,无法推诿责任,降低出错率、减少违法作弊的企图及可能性。在职责范围内的事可以由自己负责并完成,不必请示上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组织机构严格执行流程制度,不能置于形式。

3.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系统

企业应立足于市场,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和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时防范和应对风险,增强风险应对能力。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经营者风险决策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以健全的奖惩体系为前提,鼓励经营者在公平竞争中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并享受风险经营的收益,同时,要确保经营者能够担负起风险责任,承担风险损失。其次,企业建立实施全面的、动态的安全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减少潜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将事故发生率减到最低,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4.完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

信息的最终目标在于使用,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但企业内部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内部信息传递不流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实施;内部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泄露商业秘密,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进行……因此企业应该信息传递沟通渠道。具体措施是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特殊传递机制,在建立时,一定要考虑到尽可能地减少传递层级。企业对内外部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类,然后再将这些重要的信息通过的传递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传递至相关管理层。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利益,降低企业损失。除此之外,企业也应该完善向下传递、向上传递、横向传递机制,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帮助自己工作的重要信息,明确职责。

篇9

1前言

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为其包括的工程项目比较多,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就要随之提高。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安全性能、工程的质量、经营模式、生产效率都受到项目管理的影响,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受到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工程的质量是关注点非常高,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之一就包括项目管理,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益会降低生产的成本,因此项目工程的有效管理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难题

建筑工程项目包括很多细节,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因此想要通过项目管理来提升工程的质量,前提就要弄清楚目前中国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面临着什么难题。

2.1合同管理方面的问题

合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常见,因为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上,建筑的质量问题虽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对于合同的管理并没达到高度的重视程度。企业的管理思维水平没有达到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的需求水平,同时市场的大环境对于合同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工程的后期施工就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占据主要地位的当前是建筑发包商,因此合同的制定往往是由其决定,但是因为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制定的合同存在的漏洞太多,合同的不公平性、不规范性、不合性明显的提高。其实关于如何制定合同,如何加强工程的合同管理是有指导性书籍的,但是被使用的非常不广泛,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还是可以看到这种专业性制定方案的,但是在小的施工项目中几乎很难见到合同制定参考文献。《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应用指南》就是以本由国际咨询工程联合会编著的建筑合同制定指南。在建筑项目工程合同制定时,通过有关专业数据分析得知,利益的重点方向在于发包商,但是承包商的利益却被忽视了。合同制定的不规范性不仅影响到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还使很多建筑责任不明确,工程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2片面强调工期

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进度管理工作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计划和安排项目实施的时间,以及对企业内外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既定的阶段性目标,最终确保工程按时完成。通过调查我们对当前建筑进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如下:(1)部分企业对进度管理工作重视不够;(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度管理工作执行力度太弱。

2.3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完善

建筑工程涉及到的细节比较多,导致人才流失、市场需求、产品质量都会使建筑工程面临很多的风险,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很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市场都认为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太过于激烈导致的建筑风险增加,其实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掌握专业的项目管理技能。很多的建筑企业一旦遇到问题就只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并没有高度重视,很多的防范工作都没有针对潜在风险进行探究,经济受到损失的直接原因就是在建筑风险发生时,没有及时的解决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3创新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相关建议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创新的方法去解决,而且在坚持建筑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考虑企业建筑和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实施新的措施就要施工企业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工程的配置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得到提升,社会的效益也会有所增加。

3.1创新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具备的特点就是包含的资源比较庞大,除了建筑资金、预结算、物力和人力以外,还包括建设周期的设置等问题,工程面临的困难比较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复杂的施工过程和较大的工作量。施工过程中,项目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和项目的施工重点都是需要提前进行保证的。责任制控制和成本控制是两个主要的解决问题切入点,项目经理在进行监督时就要注意当前建筑企业的责任制有哪些不足,然后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保证工程责任清晰明确。

3.2创新人员管理

社会活动的主体就是人,因此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创新人员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项目工程管理进行创新的基本原则,新的措施、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是进行创新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注重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创新人员管理的其中一个方面,明确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目标是另一个方面,第三点就是坚持依法经营,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除了上述的几种优化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发展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合理控制项目施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要对提前对工程的各个项目进行科学的预测,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是根本目标,也是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

3.3全面提高工期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实际工作中,企业要讲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并且可以适度的增加奖励与惩罚的力度,以便于消除员工的消极怠工心理,促使其团结一致、客服工作难点,从而保证在工期内完成建设目标。4结束语综上所述,虽然当前的经济压力确实比较大,但是还是应该将安全放在所有的建筑因素的首位,有效的控制建筑成本,合理的控制施工的工期,保证建筑的高质量是进行项目管理优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文素.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6):101~102.

篇10

事故分析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是为了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以消除事故或减少事故为目的,事故是具有规律性,可以把握规律,超前预防预控。2013年公司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与2012年相比,事故总数成上升趋势,为了在2014年有效的控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从事故类别、事故成因及受伤害人员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今后预防、控制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一、公司及工伤事故基本概况

北营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现有在职员工2.4万人,拥有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铸管、发电、公路、铁路运输完善的钢铁工业生产系统,现已具备年产生铁800万吨、钢坯850万吨、钢材1000万吨、球墨铸管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一大拉丝材生产企业、第二大球墨铸铁管生产企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建筑材生产基地。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及催化剂,很多具有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生产管线长且复杂、立体交叉作业等特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有些事故造成的后果引起的社会效应往往超过了事故本身。

据统计,2013年1~12月,公司共发生各类人身伤害事故30起,伤亡33人,其中轻伤事故26起、伤29人;死亡事故4起、死亡4人(临时工2人),同比事故增加3起,死亡人数增加3人。

二、工伤事故统计分析

1.按事故类别统计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现对公司2013年类别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见,在事故总数中,中毒和窒息事故最多,占25%,主要是煤气、氮气所致;其次是其他伤害(员工在行走中,上下楼梯发生的扭伤,跌伤及犬类咬伤),占事故比例24%;第三是物体打击伤害、车辆伤害各占事故比例15%;第四是机械伤害占事故比例12%。综上所述,控制人员的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事故是今后安全管理中事故预防、控制的重点,起重、高处坠落伤害事故也是我们注重防范的事故类型。

2.按事故原因统计

事 故 原 因 事故数量 事故比例

人的不安全行为

57.6% 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心不在焉 6 18.2%

缺乏安全知识、经验缺乏 2 6.1%

违反操作规程 7 21.2%

蛮干、忽视安全 3 9.1%

生理缺陷或迟钝、体力不足 1 3.0%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安全设施损坏或有缺陷 4 12.1%

管理上的缺陷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和指导 5 15.2%

物质堆放、整理不规范 1 3.0%

其它 意外 4 12.1%

由表可见,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占事故总数57.6%;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事故发生的也占较大比例。

3.按事故发生的时间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上午7:00~8:00、上午10:00~11:00和下午15:00~16:30。经分析,①7:00~8:00为交接班时间,接班后事务多,工作精力不集中,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薄弱;②10:00~11:00处于员工工作任务收尾,临近午饭时间,员工的精力分散,工作急躁;③14:30~16:00维修人员急于下班洗澡、赶车,不能专心工作,安全意识有所放松;而生产岗位也受维修人员活动影响,情绪波动,不安心工作。这三个时段是日常现场安全管理的控制重点。

4.按发生事故所在工种统计

工序 岗位名称 受伤人数 百分比

生产工序 轧钢工、放灰工、主控室、司机等 21 64%

维修工序 钳工、焊工、起重工 12 36%

从上表看出,生产工序工伤事故是维修工序的二倍。主要原因是作业环境复杂,危险因素多,人员大,年轻人比重大,安全意识低,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

三、预防事故控制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目标,认真落实全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管理原则,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履职能力,注重在人和物两方面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快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在日常的安全培训工作中,一些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培训经费和时间没有保障,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各单位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员工安全知识、危险源辨识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安全培训,也要将临时工纳入到正常管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使员工熟知岗位危险有害因素。人事、工会、团委等部门也要积极开展的相应的活动,定计划、严落实,而且要求必须常抓不懈。

2.狠抓班组安全管理,重点在于基层。抓住员工的 “五态”,抓牢作业前的“五确认”,抓实设备设施危的险源辨识和专项排查,抓紧措施落实和隐患整改,班组这个“点”落的实,作业区的 “线”画的直,厂的这面安全大旗才能屹立不倒。实行员工标准化作业卡制度已经开展多年,但随着工艺、设备的逐年完善和改造,还存在作业标准和工序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完善标准化作业需要向岗位和工序延伸,通过细化工序标准,达到明晰岗位标准,使员工自进入工作岗位开始,一举一动都有标准可依,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以岗位应知、应会、应作为重点,依据每个岗位的工序和流程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岗位和工序规范操作的标准流程,直接告知员工上岗后必须执行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步骤,具体到每一道小工序的工作内容、使用的材料工具、相关的图形尺寸、质量要求、安全确认事项,才能实现规范管理和规范操作。

3.做好风险管控,强化专项检查。结合2013年的事故发生规律,针对容易发生事故的有毒有害气体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检维修作业等危险作业及关键环节,重点排查事故隐患,对薄弱部位实行风险防范,针对问题和隐患强化闭环管理。各单位不仅认真落实公司每月的专项检查,同时还有根据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特点,制定安全检查工作计划,细化每项检查标准,落实责任人,查清事故隐患的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避免安全检查月月查,同类事故还时有发生。安全管理人员坚决杜绝浮躁思想,平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篇11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应急管理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2017年8月,我省制定了《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实施和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应急预案演练是提高应急预案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各村委会、各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抓好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切实加强对应急演练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的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达到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目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检验镇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安全事故救援应急情况下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应急工作,满足安全生产工作基本需求。

(二)检验镇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及各单位、部门专项应急预案编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指导日常安全风险防范。

(三)检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后,相关单位、部门的人员能否正确响应。

(四)检验相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在发生事故后能否按预案合理开展自救、互救,不因事故而造成次生、衍生灾害的再次发生,甚至于引发大的人身伤亡。

(五)检验预案启动后,相关联动机制是否正确有效运行,各级组织是否严格按照安全责任制的要求,正确有效地组织开展应急响应。

三、演练计划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全镇在4月份前完成相关演练前期准备工作,并根据各村委会、各部门演练方案统筹演练工作开展。

(二)根据我镇实际,镇内在5月份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工作,并于10月份开展第二次应急演练工作,演练结束后,上报相关演练工作开展汇报。

(三)各村委会、各部门(不含学校)、煤矿等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根据各自行业和职能特点要求,自行确定演练内容,并于2021年4月10日前将演练方案报镇人民政府,2021年6月份前完成演练工作,演练结束后,上报相关演练工作开展情况。

(四)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后完成消防(学生宿舍疏散)、防踩踏、地震、食品安全等内容的安全演练和教育,最大限度地确保师生安全,并于2021年10月30日前将演练方案报镇人民政府,演练练结束后,上报相关演练工作开展情况。

四、应急演练注意事项

(一)应急演练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应急预案规定。

(二)高度重视、科学计划。

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必须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给予资金等相应支持,有关领导应参与演练过程并担当与其职责相当的角色。

(三)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应急演练应结合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特点、潜在事故类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应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以提高应急行动整体效能。

(四)周密组织、统一指挥。

演练策划人员必须制定并落实保证演练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各项演习活动应在统一指挥下实施,参演人员要严守演习现场规则,确保演习过程的安全。演习不得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不得使各类人员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五)由浅入深、分步实施。

应急演习应遵循由下而上、先分后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应以若干次分练为基础,特别是学校应切实按分步预演到综合演练的步骤开展应急演练,严防演练伤害的发生。

(六)讲究实效、注重质量要求。

应急演练指导机构应精干,工作程序要简明,各类学习文件要实用,避免一切形式主义,以取得实效为检验演练质量的唯一标准。

(七)应急演练原则上应避免影响公众,如必须涉及有限数量公众,则应在条件比较成熟时择机进行。

五、相关要求

(一)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