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0-1

1 发现病情症状判断

1.1 苗瘟

发生在三叶前,但在吉林省很少发病,主要发病原因由种子带菌所致,未对种子杀菌处理的发病几率较大,病苗底部灰黑色枯死。三叶期后,病苗出现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危害也重。病斑形态分四种:

(1)急性型。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暗绿色圆形、椭圆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绿豆那么大和针头那么大小,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此类病斑蔓延迅速,为大发生的先兆。

(2)白点型。发生感病的品种嫩叶发病后,产生近圆形小斑、白色圆形或气候条件有利发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3)褐点型。发病植株的病斑褐色,针头那么大,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片上,若在适温、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4)慢性型。植株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红褐色,中间为灰白色,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两端有纵长褐线。在高温下,病斑背面产生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病斑恶化较慢。

1.3 穗茎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病情逐渐严重使穗茎部变褐,可造成白枯穗。发病晚的植株造成空秕谷,枝梗和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穗茎瘟对水稻产量影响非常大。

1.4 节瘟

俗称叶枕病,在整个生育期的抽穗期结束后开始发生在稻株下部节位上。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蔓延,发病病部逐渐变黑,轻轻一碰易折断或自然折断。叶枕病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环、叶舌、叶耳,刚刚发病时病斑呈灰绿色,后逐渐呈灰白色或褐色,出现气候异常多雨、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绒状,可引起病整个叶片死亡和穗茎瘟。

1.5 谷粒瘟

发病时期在抽穗后,发生部位为稻谷粒的内外颍上,形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可使稻谷谷粒逐渐变黑,护颍严重受害后变褐色,在成熟后会使种子带菌。

2 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2.1 发病条件

播种带菌的种子可引起苗瘟,在整个生育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微风、有雨、有雾、露水大的条件下利于发病,病菌在寄生中摄取足够的养分,快速繁殖,产生病斑,逐渐蔓延,以病斑为中心向四周传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2.2 防治措施

2.2.1 科学施肥 切勿盲目追求经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一般重施、偏施氮肥的稻田发病重,引起晚熟、籽粒不饱满、无效分蘖增多、穗底部空瘪率增多,稻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底肥增施硅肥,增施磷钾肥则以追施选用专用追肥为主(最好选择含钾和中微量元素的追肥),硫铵和尿素为辅的配施原则,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灌溉管理方法 长期深放水、放冷水,会造成土壤缺氧,会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机率。当温度大于30℃,小于15℃时,病害受抑制。吉林省在水稻抽穗期,遇到低温20℃以下,并兼有阴雨天气或天气出现雾天,易流行穗茎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染稻瘟病,可以说生长期发病低,生殖生长发病机率高。在吉林省种植单一品种面积过大也易发病。

2.2.3 选择国审和吉审的新品种 选用新审定高抗病品种。近年来新审定的品种有:吉粳808、吉粳510、通粳888、长白25、白粳1、白稻8、吉农大505、吉农大809、吉农大603、吉粳509、吉粳807、通科17、通科18、通科19、通稻3等系列最新审定品种。

在田间插秧时采用29.97cm×13.32~19.98cm(行、株距)方式进行栽植,采用群体增产的模式进行栽植,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及增施硅肥,施用追肥选择含钾的追施肥,根据苗的长势情况进行补肥,灌水应掌握不灌冷水,如是井水最好在晒水池停留24小时后再排出进行灌溉,返青和分蘖灌水是有讲究的、返青要进行田间漫灌,分蘖要灌花打水就是脚窝有水方式,待后期应浅水原则,良好的管理也是降低稻瘟病发生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99-01

近年来,兴国县充分发挥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该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始终将水稻种植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为更好地科学培植产业,实现农户增收,兴国县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县乡村三级干部定期到农户家里走访,调查水稻种植及收成情况,切实了解登记农户的反映及需求。随着地区水稻种植产业不断发展,水稻稻瘟病呈现高发趋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分析

1.1 田间真菌数量较多

田间真菌数量的多少是引起稻瘟病发病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水稻稻瘟病初期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带病种子和稻草,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整地深度不佳,或者不整地直接种植,导致田间每年都会发生水稻稻瘟病,连续多年种植使得田间致病菌数量不断蓄积,为第二年稻瘟病爆积累了大量的细菌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重复侵染水稻,使得田间水稻稻瘟病呈现中重度发生现象。

1.2 水稻品种问题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病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水稻稻瘟病发病的严重程度。长时间、大面积的种植单一化的水稻品种,导致品种性能逐渐退化,抗病形成逐渐丧失,稻瘟病病原菌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导致稻瘟病病害呈现流行加重的趋势。不同水稻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能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杂交水稻的抗病性能要优于常规水稻,籼稻的抗病性能更强于粳稻。水稻生长到3叶期、分蘖旺盛期和抽穗期最容易感染水稻稻瘟病。

1.3 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和水稻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着密切的联系,田间种植密度加大,通风透光能力较差,雨水过多,田间排灌能力不强,日照时数较少,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都是导致水稻稻瘟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在24~28度之间,田间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水稻表面有超过6~10小时水膜最容易诱发水稻稻瘟病出现。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雨水较多,低温寡照都有利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1.4 栽培管理不科学

水稻种植过程中,冷田、常规种植田发病率要远远直播栽培田。田间氮肥施入量过多,缺少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导致水稻徒长,茎干组织细弱,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增加会导致田间水稻稻瘟病发病率大大提升。防治时期选择不合理,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也是导致水稻稻瘟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分析

首先,水稻叶瘟病。叶瘟病主要发生在水稻3叶期到抽穗期。以水稻秧苗分蘖到拔节期发病率最高。主要分为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其中慢性性是叶瘟病常年的类型,患病初期在叶子上产生褐色或者暗绿色水渍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展成为梭型大病斑,外层边缘呈现黄褐色,内侧为褐色,中央部位呈现灰白色。在叶子背面会产生灰色霉菌层。急性型通常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在叶子正面和反面都会产生白色霉菌层。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现是田间稻瘟病大范围流行的征兆。白点型和褐点型主要在叶子上产生白色圆形小斑点或者褐色小斑点,主要位于叶脉之间;其次,穗颈瘟。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部,病斑初期呈现水渍状浅褐色小斑点,随后病斑进一步扩展呈现褐色或者墨绿色,当田间湿度较大时,会产生灰色霉菌层,轻者影响到水稻结实和千粒重,重者会形成白穗导致绝收。

3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3.1 x择优质抗病品种,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要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同时水稻种植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种植单一品种,应该科学水稻品种搭配,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搭配种植。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切实落实好田间发病检测工作,做好水稻生育期定期防治工作。强化病虫害监测,提高测报的准确率,为科学防治水稻稻瘟病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3.2 加强栽培管理工作

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可以选择使用菌线清、多菌灵按照使用比例科学药剂拌种,做好苗期稻瘟病防治工作。同时,还要科学处理好稻草,降低田间病菌的数量,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科学灌溉,同时还要做少科学施肥工作。控制好氮肥施入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确保水稻正常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3.3 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首先,对于叶瘟病发病初期使用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间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喷洒2-3次;其次,对于水稻穗颈瘟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富士1号1000倍液,或用2%春雷霉素水剂150倍液,或用25%使百克(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喷雾,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喷洒2-3次。

参考文献

篇3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病状,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病原鉴定

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集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3、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4、发病因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1栽培管理

①肥料: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别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②灌溉: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干湿湿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③密植程度: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4.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

4.3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5、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采取培育和应用中抗以上品种,以农业防治为主要措施,结合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技术。

5.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

5.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

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5.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

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肥。

5.4药剂防治

水稻栽后15~20天,每667平方米用20%稻脚青125-1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发病。

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掌握在分蘖末期当病丛率达10%一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10~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再次防治。对发病一般的田,掌握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施药防治,药剂选用5%井冈霉素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另外,每667平方米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克,加水50升喷雾。

发病较重时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130―150毫升,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克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

篇4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30-01

察布查尔县是新疆主要的水稻种植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包括兵团种植面积),稻瘟病是该区水稻常发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为叶瘟和穗颈瘟,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颈瘟,在流行年份一般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60%,甚至颗粒无收。

1 伊犁河谷地区稻瘟病发病原因

1.1 降水偏多,气候适宜

稻瘟病在年度间发病轻重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适宜是引起病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阴雨多、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水稻稻瘟病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可迅速蔓延流行,苗瘟的流行一般是因为育秧期遇到低温阴雨;叶瘟的流行是由于分蘖期遇到低温阴雨;穗颈瘟的流行则是由于抽穗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2010年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表明,5—7月降雨日数为15 d,降雨量分别为41.3、45.0、26.6 mm,最高温度为34 ℃,最低温度为4.8 ℃,月平均温度为18.8 ℃,多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菌滋生繁殖,为叶瘟的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乡镇6月17—20日连续2次遭到冰雹袭击,此时正值水稻拔节期,植株生长遭到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期退后,重新分蘖消耗营养和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施肥时间延迟,过量施用氮肥等也是造成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

1.2 存在大量菌源基数

病原菌可以在种子和稻草上安全越冬,成为秧苗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之一。病害再次流行侵染,主要菌源来自田间叶瘟。凡是叶瘟重,空气中孢子量大,形成穗颈瘟侵染源,一般后期穗颈瘟严重。

1.3 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品种抗病能力减退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导致稻瘟病大发生。如近年来,伊粳12号因成熟期相对早、产量高,而大面积推广,占总播种面积的70%。二是品种抗病能力减退。稻瘟病发生生理小种具有变异的特点,即使种植头几年具有很强的抗病力,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有可能变为感病品种。三是种子包衣率较低。近年来,种子市场开放,品种多、乱、杂,且为了降低成本,常不进行包衣,加上农户不重视药剂浸种,导致稻瘟病大发生[1-2]。

1.4 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以施肥和灌水最为关键。肥料是病害轻重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与时间,对发病影响最大,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贪青徒长,抗病力下降,诱发各种病害。高发区绰霍尔乡稻区因地势低洼水位高,稻田长期深水、冷水灌田,农户不重视晒田或部分地块无法晒田,使土壤温度降低,土壤缺氧影响植株根系发育、植株生长缓慢,抗病性降低。

2 综合防控对策

在防控策略上应抓住病害发生初期薄弱环节,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加强监测,早防治。

2.1 农业防治

2.1.1 选择抗病品种。建议在病虫防治水平较差的乡镇选用新稻27号、农林315等抗性较好的品种,并每隔3~5年进行轮换,是预防稻瘟病的最有效措施。

2.1.2 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撤水搁(露)田或烤(晒)田,抽穗后间歇灌溉、水稻中后期实行“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技术。二是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提倡配方施肥,追肥视水稻生育状况而定。三是将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割净,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2.2 物理防治

一是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泡24~36 h,清除种子上的病原菌;二是进行深翻冬灌,将害虫暴露于地表或淹死;三是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2.3 化学防治

2.3.1 加强宣传,科学预防。每年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稻瘟病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根据天气情况、品种、不同区位、水稻生育进程做好分类分片预测预报。

2.3.2 药剂喷施。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稻瘟病,应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结合发病、气象预报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每次可选用40%富士1号乳油450~750 g/hm2、75%三环唑300~450 g/hm2、爱苗225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在破口前2~3 d用药1次,每隔7~10 d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1次[3]。

2.3.3 组织引导。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解放劳动力,确保粮食安全,可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4],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实行“5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药械、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防治。

3 参考文献

[1] 朱训永.南京市六合区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水稻,2009(5):72-75.

篇5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综合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以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1.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2.1夏季气候条件异常

2005年以来连续5年为“凉夏”,雨水偏多,光照严重不足,加重了纹枯病的大流行。尤其是2009年在7月27日至8月17日出现持续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其为历史罕见,长期阴雨促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严重。

2.2高产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运用

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多为高产及超高产品种。据刘永峰、陈志谊等对江苏省2001—2004年592份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组合)纹枯病的抗性分析,表现为中抗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0%、46.5%、57.7%、59.5%;表现为感病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8.0%、33.3%、33.7%、21.1%;表现高抗纹枯病的品种较少,尤其是目前推广的多数粳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纹枯病发生危害极为严重[1]。

2.3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原因如下:一是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三是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4防治工作不到位

2.4.1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2.4.2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2]。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2.4.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3]。

2.4.4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2.5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对策

3.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控病抑病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促苗控病

3.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4]。

3.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3狠抓药剂防治,以药控病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3.1适期用药。水稻分蘖盛期纹枯病穴发病率达15%时应用药防治,尽量适期早用药。

3.3.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3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参考文献

[1]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篇6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7-01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2 发病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2.1 形态特征

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2 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2.3 生物学特性

温度:适温25~28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品种与菌源

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

3.2 天气条件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3 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生育期

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

4 防治技术

4.1 利用抗病品种

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

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4.2 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

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用80% 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粳稻浸3~4 d,也可进行药剂包衣。

4.3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天气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在稻株上部病叶率3%左右时开始喷药。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2次。常用药剂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井冈·蜡蚜菌等。

5 参考文献

篇7

1、发生因素

1.1 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 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 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 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千千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 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 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周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402抗菌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沏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篇8

1、发生因素

1.1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 402抗菌剂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篇9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3-0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花秆”、“花脚秆”、“烂脚病”。在我国,随着水稻矮秆品种及密植、高氮素化肥用量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为害日趋严重,1975 年水稻纹枯病被列入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目前为我国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我国水稻纹枯病年发病面积在 2.5 亿亩次,全国所有稻区均有发生,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受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一、Y状特征

叶鞘、叶片染病症状特点:如图1所示。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向上发展,形成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白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发病重时病斑布满叶鞘、叶片,影响根部吸收肥料、水分,导致叶片提前枯死。

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影响水稻营养物质积累,使水稻籽粒不饱满,产量降低。后期菌丝结成萝卜籽大的褐色菌核(图2)。

二、纹枯病侵染途径(图3)

纹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土壤,或以菌丝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下一年或下一季的侵染源。在水稻生长期,漂浮在田间的菌核,在适宜条件时萌发,从稻蔸基部叶鞘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在稻田通过 “水平”或“垂直”方向扩展蔓延,从而导致发病率升高和病害加重(图4)。

三、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1、与品种和生育期有关。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地域、不同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病性都存在着差异。籼稻>粳稻。株型紧密、矮杆阔叶、分蘖株多的品种较感病。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因此在种植水稻时要选用一些高产、抗病或耐病良种。

2、与菌源数量有关。菌源数量大,发病重。(上年田发病重,则田间遗留菌核多,当年发病率就高,相反,当年发病率就低。)

3、与气候条件有关。纹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发病温度18~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高温、高湿、多雨、田间郁蔽等条件与水稻易感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

4、与栽培管理有关。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而且易引起倒伏,致使病害发生更重,氮素过多也使稻株茎叶茂盛,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

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因此,从本田泡田到插秧结束,打捞菌核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连续三年大面积打捞菌核并深埋或烧毁,可减轻发病50%。

2、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减轻病害发生。③合理排灌。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前期浅灌、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避免长期深灌,增强稻株抗病能力。④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药剂防治

(1)选用药剂。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使用30多年来防效一直比较稳定。由于长期使用,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已出现抗性的病菌,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抗性并不强。近几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株对井冈霉素处于低水平抗性状态,但抗性呈上升趋势。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持效期一般只有7天左右,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减缓病菌对井冈霉素等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近年来生产上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与蜡质芽抱杆菌、三唑类等的复配剂,及三唑类如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单剂及复配剂。

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①5%井冈霉素水剂200-250毫升/亩。

②1%申嗪霉素水剂60-80毫升/亩。

③30%丙・苯醚乳油(爱苗)15-20毫升/亩。

④20%烯肟・戊唑悬浮剂(爱可)20 毫升/

⑤24%噻呋酰胺悬浮剂 20 毫升/亩。

⑥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

篇10

我国的水稻种植地区广,水稻种植区基本上遍布全国,尤其是东北三省,东北地区以其优秀卓越的黑土地特性产出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大米品种。而水稻的种植问题在东北地区也存在不少,水稻纹枯病作为世界水稻共同敌人之一,给我国的水稻种植带来了不少损失,当然,东北地区也不例外。水稻纹枯病危害大,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质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例,所以,防止水稻纹枯病势在必行,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 水稻纹枯病概述

要做好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是什么?发病原因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也不尽相同。染病时期为苗期至穗期,我们可以知道,水稻染上纹枯病的时期很多。如果是叶鞘染病,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期会渐扩大至呈椭圆形,也会出现云纹形,因此水稻纹枯病又可以称为云纹病。穗颈部染病后,不同的时期发病症状差别加大,穗颈部染病呈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水稻文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水稻的纹枯病应该是属于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的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最终导致水稻染病致死。这只是最基本的原因,另外,还有其他的诱导因素在其中,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说明。

2.1水稻品种的抗性差

现在市场上的水稻品种良莠不齐,真正抗性强的水稻种子需要细心挑选。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有着这样的规律: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如果农民不慎选错品种,在遇上合适的环境跳进,极易爆发水稻大规模染病的情况。

2.2菌源清除不彻底

菌源遗留在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大忌之一。水稻纹枯病本就是病菌感染性危害,若是没有清除干净病菌,就是给水稻留下了病菌,使水稻感染病菌的几率得到增大。

2.3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水稻纹枯病容易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在夏秋两季,温度会比较高,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且极易出现连阴雨等气候状况,若是水稻的种植密度较大,会使湿度更大。这样就更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传播。

2.4管理不当

不合理的灌溉和过度施肥都会加大水稻田发生纹枯病流行的概率。首先说不合理的灌溉,主要是过度灌溉,会加大土壤湿度。过度施肥则会是土壤的温度提升,这两种错误都会给病菌提供优渥的生存条件,最终加大水稻染上纹枯病的概率。

3.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的直接危害是让水稻的生长受损,最终使水稻穗上没有本应收获的水稻种子。间接呢,使农民收入损失,农业发展缓慢,最终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知道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

4.1选种要慎重,选抗病品种

正确的选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基本措施。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4.2彻底清除菌源

菌源的彻底清除是防止水稻纹枯病的最关键途径。清除菌源的方式有:深翻土壤,打捞菌核等。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4.3合理密植,改变水稻田的湿度条件

合理密植,就是不要把水稻种的太疏或太密。前者减少土地使用率,后者则会在雨量大时增加土地湿度。所以要合理密植,增加稻田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程度。

4.4科学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对田地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从而保证合适的土壤温湿度,降低水稻感染纹枯病的概率。

5. 结语

农业的生产本就是一个面临许多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所以在处理农业问题时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更是难上加难。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从选种到管理都要认真仔细,任何一个环节失误或没有注意到都会导致水稻田纹枯病的大爆发。所以,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要面面俱到,统筹兼顾。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好防治工作,总会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篇11

1.1 苗期发病 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呈枯心状。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1.2 分蘖期发病 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结实。

1.3 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水稻收获后,迁回冬小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3 灰飞虱的发生规律

3.1 1年发生5~6代,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塘边的看麦娘及游草上越冬。

3.2 在河南全境均可越冬。成虫和若虫常栖息于稻株下部,受惊时躲到稻株的另一面,甚至跳走或跌落水面。灰飞虱耐寒畏热,最适温度为23℃~25℃,夏季高温对其极为不利,成为虫量增长的限制因子。冬小麦种植面积大的稻麦轮作区有利灰飞虱的发生。大量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使稻苗生长过分嫩绿,会引诱成虫产卵(趋绿性),加重危害。

4 防治方法

4.1 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

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间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