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内部控制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决定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目前,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均将审计范围限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外的其他控制,通常是指为了合理保证除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资产安全外的其他控制目标的实现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审计产生的原因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要求CPA对企业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求CPA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在必要时测试内部控制。由于这两种审计具有相通之处,促使了两者的整合审计。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的要求:
整合审计要求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相互印证,相互利用。具体体现在:
(一)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CPA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结论时,应当同时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实施的、所有针对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测试的结果。
(二)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CPA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应当同时考虑内部控制审计中实施的、所有针对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测试的结果。
(三)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识别出某项控制缺陷
CPA应当评价该项缺陷对财务报表审计中拟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四)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CPA应当评价财务报表审计中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有效性结论的影响;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与该认定的关的控制是有效运行的;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CPA应当在评价相关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时予以考虑。CPA应当考虑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的错报对评价相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影响。如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等;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CPA应当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
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的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财务报表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财务报告控制审计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二)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了解内部控制是为了评估控制风险,评估控制风险是为了最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如果了解内部控制的结果表明预期控制运行有效,就要做控制测试去进一步证明了解内部控制时得出的初步结论。测试内控是为了再评CR,为了证明控制运行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按计划执行,如果无效需要修改审计计划;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的直接目的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三)测试范围不同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只有;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才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在其他情况下,CPA可以不测试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对所有重要账户、各类交易和列报的相关认定,都要了解和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
(四)测试时间不同
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一旦确定需要测试,则需要测试内部控制在整个拟依赖期间内的运行有效性。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并拟利用该证据,CPA还需要针对期中至期末这段剩余期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养的整个期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CPA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的内部控制,而需要测试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得出是否有效的结论。
(五)测试的样本量不同
纵观国外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效果,实施双重的审计制度,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大幅度增加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如何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是确保内部控制审计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现实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两种不同方式,但二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性质相同的业务,都是为了合理保证和鉴证责任方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参照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经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所提出的审计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企业的管理层认真认定报表中所反映的各项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及账户余额等事项,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认定和声明进行审计的过程,虽然高于管理层认定但却无法有效鉴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绝对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内控审计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企业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内容,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详细阐明清楚,科学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再经由注册会计师针对相关的内控认定和说明部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审计。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二)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内容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支持和有效补充,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审计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漏洞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优化和改变审计计划和程序。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控制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面临的风险。此外,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和进行的测试对两种审计活动都适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兼顾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共同利益的合理模式。
(三)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确定进一步应该执行的审计程序,并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控制测试来完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实施效果,从而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一个必要阶段就是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两者在审计程序上存在着相关性,相互融合,因此能够共同利用和分享工作成果。
内部控制审计中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对企业环境的证据及通过重大程序发现的具体错报等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错报,明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可以及时为内部控制审计更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提供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多途径的充分了解被审计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要想有机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必须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被审计企业及其内外部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明确出被审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这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有机整合的必要前提。此外还应注意,内部控制审计在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环境时比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更高。当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及控制手段类将指引分为三大类,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提供了可靠的参照标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指引分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可以被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在实施审计整合时,如果是由统一业务组来执行,在审计过程中只需要执行一次即可;如果是由不同业务组执行审计业务时,可以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来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充分地了解被审计企业及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情况,是有效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
(二)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程序是控制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提出要求,财务报表审计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尤其是在对重大错报风险急性评估认定时,或是当单一采用实质性程序无法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对企业在相关期间或时间内的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实质上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因此,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环节。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首先要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要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有力的支持。在测试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对适当人员进行询问、认真观察经营活动及对相关文件进行检查等。因此,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有补充控制测试的范围,以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所包含的两大内容。二者对于整合两种审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对认定的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主要适用于特定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细节测试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测试,能够直接识别出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的错报,采取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真实可靠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又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因此,当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只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时,财务报表审计就不必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应相应的采取细节测试。当内部控制审计结果证明财务报表层次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完全失效时,则不必再进行细节测试,可以直接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机整合,必须采用合适的实质性程序,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相互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两项业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者的结合既提出了必要性,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性基础和依据。两项工作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监督审计工作的过程,一个是对审计结果进行鉴证。企业各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只有熟知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将其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审计的终极目标,才能达到相互利用证据、相互印证结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审计效率。整合审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策略,因此,应加强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强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地位,并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相关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2]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
[3]李锦.论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商业会计,2010,(2):43-44.
[4]刘玉延,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10,(7):3-10.
[5]裘宗舜,周洁.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与启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3,(2):35-36.
[6]刘玉延.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008年7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总则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这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提供了依据。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可行性
整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应计划和实施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的测试,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意见,为财务报表审计做出控制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各种联系使二者整合具有可行性。
第一,两种审计工作存在重合。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获得内部控制在足够长的期间内运行有效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也需要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并在仅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实施控制测试。对于拟信赖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要测试其在整个审计期间内的有效性。因此,单独进行两种审计必然会造成审计工作的重复和浪费,若将两种审计整合在一起,相互利用,可以减少审计工作量并提高审计效率。
第二,内部控制审计与报表审计的结果相互补充与配合。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内控审计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形成相应结论时,应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中控制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若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表明相关认定中存在重大错报,而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则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利用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结果。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缺陷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的控制风险评估结论,进而影响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依据
(一)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第一个共同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方面;了解和评价的广度应以是否足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这一标准,注册会计师即可开始设计和实施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了解和评价的深度也基本限于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健全及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但其中不包括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确定;了解和评价的目的是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工作量,以及用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的目的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其范围涉及到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内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并且还需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三)两种审计在风险评估程序的整合要点
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了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将两者在此程序需要完成的工作整合进行,即风险评估程序中财务报表审计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所获得的更为广泛的信息,并从中取得进行下一步审计程序的充分依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进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三、控制测试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结论
(一)控制测试程序并非财务报表审计的必需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来决定是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设计的内部控制本身是无效的,或者设计是合理的、但没有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则不必实施控制测试,而是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所设计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即认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就进入了两种审计的第二个共同程序,即控制测试程序。
(二)两种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区别
在控制测试程序中,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三点区别:第一,内部控制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审计仅仅对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与风险评估程序相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控制测试的广度和深度仍大于财务报表审计所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第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能够证明内部控制有效的高度相关的证据,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较高,样本量较大且选择弹性较小;财务报表审计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测试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弹性。第三,两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也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仅需将内部控制测试识别出的缺陷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内部控制缺陷;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评定,将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类型。
(三)两种审计在控制测试程序的整合要点
注册会计师为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需要获取比财务报表审计更多、更广泛、可靠性也更高的审计证据。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可以直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甚至提供结论,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在控制测试环节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的充分利用,将使审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相互利用、相互支持
(一)财务报表审计
实质性测试程序对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影响经过控制测试,财务报表审计进入实质性测试程序。在这一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甚至重大错报,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是因为如果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这些错报甚至重大错报,就意味着在错报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将为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审查内部控制缺陷提供重要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
控制测试程序对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程序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能为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哪些交易和认定重点实施审计指明方向,因为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某项重大缺陷,则财务报表在相应的账户就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
可见,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是相互支持的,两种审计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相互利用,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
五、审计计划的综合制定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的审计计划制定是以对审计程序的整合要点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在分析了两种审计的审计程序整合要点之后,具体阐述如何根据整合要点综合制定审计计划。
(一)两种审计方式审计计划制定的重点
为达到充分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尽量由同一组审计人员实施,两种审计的审计计划也应共同制定。结合以上对审计程序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主要由内部控制审计完成,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中应详细制定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在财务报表审计计划中可以对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简化表述,但应重点对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计划详细编制。
(二)审计计划的持续修订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对总体和具体的审计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正。具体来讲,如果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审计人员应及时修正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计划。同样,如果在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也应该考虑该重大错报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的影响,考虑是否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程序,扩大审计范围,以保证审计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的重大缺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审计计划的调整和修正应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以保证审计计划能够对两种审计的整合进行起到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2 两项审计整合的重要意义
2.1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使企业转变了管理的理念,有效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在内部管理的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管理的提升。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降低了企业内部的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涉及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和业务流程,企业的高管层通过两项审计的有效整合更加了解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讲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了企业内部发生舞弊的风险;第二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促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有效展开,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业务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
2.2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促进会计师行业的有效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之后,有效的拓展了会计师执业的范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后,虽然在财务会计制度层面没有对内控审计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国有企业着手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整合。从此可见,未来企业的审计逐渐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逐步过渡到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融合。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接受两种审计整合的好处,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为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审计有效整合的同时,会计师在审计、专业人员等越来越多的方面也面临重要的挑战。
2.3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这两种审计形式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同的地方,这促使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为彼此提供审计所需的基础数据,有效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成本支出,提高审计效率。举例来说,内控审计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的方向,而财务报表审计的前提也是首先确定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企业的财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审计方向,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本次审计的方向,这样既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审计资源,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两种审计进行有效沟通后,会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
2.4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审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评估,并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时比内部控制审计的准确性降低,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提供准确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有效降低了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假设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出现了审计错误,该错误可以在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得以发现并纠正,这样企业在审计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提升审计的质量。
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致性目标
内控审计目标包括:通过内控审计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包括:通过财务报表审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具有一直性,两者均是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虽然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在审计的流程存在不同之处,但是目标一致,因此可以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有效的整合。
3.2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相同的审计模式
财务报表审计的模式主要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主要自上而下的形式,主要以企业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企业风险的因素逐一进行有效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确定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风险,以此来实施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内控审计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的测试,通过测试风险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此得出内控审计的审计思路,并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因此,从审计的模式角度来说,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均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且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3.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种审计程序具有相关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企业进行内控审计时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通过企业内部的审计程序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缺陷,进而发生企业可能存在的错误,有效的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而会计师通过对企业内部关键控制点的审查,发现财务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4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的策略
4.1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目标时,首先需要对内控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了解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充分的意见。同时,通过内控审计可以有效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更加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两种审计意见类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具体审计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为了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内控审计目标的一致,需要将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策略调整,使其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4.2 内控审计结果和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结合使用
2008年7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总则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这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提供了依据。
一、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依据
(一)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第一个共同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方面;了解和评价的广度应以是否足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这一标准,注册会计师即可开始设计和实施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了解和评价的深度也基本限于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健全及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但其中不包括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确定;了解和评价的目的是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工作量,以及用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的目的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其范围涉及到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内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并且还需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三)两种审计在风险评估程序的整合要点
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了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将两者在此程序需要完成的工作整合进行,即风险评估程序中财务报表审计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所获得的更为广泛的信息,并从中取得进行下一步审计程序的充分依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进而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控制测试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结论
(一)控制测试程序并非财务报表审计的必需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来决定是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设计的内部控制本身是无效的,或者设计是合理的,但没有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则不必实施控制测试,而是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所设计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即认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就进入了两种审计的第二个共同程序,即控制测试程序。
(二)两种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区别
在控制测试程序中,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三点区别:第一,内部控制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审计仅仅对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与风险评估程序相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控制测试的广度和深度仍大于财务报表审计所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第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能够证明内部控制有效的高度相关的证据,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较高,样本量较大且选择弹性较小;财务报表审计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测试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弹性。第三,两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也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仅需将内部控制测试识别出的缺陷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内部控制缺陷;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评定,将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类型。
(三)两种审计在控制测试程序的整合要点
注册会计师为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需要获取比财务报表审计更多、更广泛、可靠性也更高的审计证据。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可以直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甚至提供结论,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在控制测试环节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的充分利用,将使审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相互利用、相互支持
(一)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对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影响
经过控制测试,财务报表审计进入实质性测试程序。在这一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甚至重大错报,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是因为如果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这些错报甚至重大错报,就意味着在错报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将为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审查内部控制缺陷提供重要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程序对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影响
在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程序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能为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哪些交易和认定重点实施审计指明了方向,因为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某项重大缺陷,则财务报表在相应的账户就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
(三)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的整合要点
对于两种审计的整合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是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将两种审计在这两个程序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相互利用、相互支持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
四、审计计划的综合制定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的审计计划制定是以对审计程序的整合要点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在分析了两种审计的审计程序整合要点之后,具体阐述如何根据整合要点综合制定审计计划。
(一)两种审计方式审计计划制定的重点
为达到充分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尽量由同一组审计人员实施,两种审计的审计计划也应共同制定。结合以上对审计程序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主要由内部控制审计完成,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中应详细制定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在财务报表审计计划中可以对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简化表述,但应重点对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计划详细编制。
(二)审计计划的持续修订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对总体和具体的审计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正。具体来讲,如果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审计人员应及时修正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计划。同样,如果在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也应该考虑该重大错报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的影响,考虑是否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程序,扩大审计范围,以保证审计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的重大缺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审计计划的调整和修正应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以保证审计计划能够对两种审计的整合进行起到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财会〔2010〕11号
③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本主体”之一,其存在的必要性体现在监督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和贯彻上。结合实务来看,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协同发挥作用,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共同对董事会负责,确保管理层的报告质量是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体现;管理层自身也需要内部审计向董事会、股东鉴证和支持其受托责任的良好履行,财务报告的输出即其解释的内容之一;法律法规也鼓励外部审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引用内部审计的成果或结论。因此,内部审计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和企业财报重述的可能性。
随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中小企业板投资者权益保护指引》的颁布,中小板公司内部审计制度逐步规范化。本文将利用2008~2013年中小板公司的数据,试图探究内审负责人的性别特征对财务重述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经验支持。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审计文献回顾
以内部审计为整体,学术界对于内部审计是否能够改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张巧良和陈俊(2006)认为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和改进建议,提升效率和公司价值。耿建新、续芹等(2006)研究表明IPO公司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能获得更好的治理效果。更进一步,学者们把视线聚焦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人员特征等方面。程新生等(2005)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所属层次越高,但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显著影响并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王兵等(2014)研究发现当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时,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其他特征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没有得到验证。
(二)财务重述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财务重述的发生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展开。动机方面,曹强(2010)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是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管理层的盈余操纵、会计准则的模糊性和经营业务的复杂性。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分为财务特征和治理特征两类。张为国等(2004)发现当本期利润较往期出现降低、资产负债率高、公司规模小或者出现亏损时,企业错误将盈余高报的可能性越大。杨忠莲等(2006)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或独立董事的兼职数越少、或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时,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小。对于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魏志华等(2009)发现重述公告具有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具体如何则因重述公告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判断的严重程度而异。
三、假设提出及实证研究
大量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男性女性之间在决策过程、风险偏好、独立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在信息接受上,女性更具有宽泛性,全面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高。因此,在需要处理和整合大量数据和文字信息的审计环境中,当内部审计负责人为女性时,进行审计决策时会有比男性更好的表现。再者,女性有更高的风险厌恶程度,这种内生的风险厌恶性将促使她们选择更加可靠充足的证据来降低审计风险,尽可能准确的地完成每一项测试分析,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意见提供更有力的监督。此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有着更强的自身道德约束。女性内审负责人能够保持更高的独立性,恰当、公允地监督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当内部审计负责人为女性时,内部审计水平越高,企业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小。
本文以2008~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被选样本,手动检索内审责人的简历和重述公告,剔除信息不完整的样本,共得到1462个样本,其他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当企业发生财务重述时,被解释变量取1,反之为0。当内审负责人性别为女时,Sex取1,否则为0。控制变量方面,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现金流Cash等财务指标,选取独立董事平均津贴Salind、董事会规模Board、两职合一Dual、监事会开会次数Sup和股权集中度Herf等治理指标。建立如下模型:
Restate=α0+α1Sex+α2Size+α3Lev+α4ROE+α5Cash+ α6Salind+α7Board+α8Dual+α9Sup+α10Herf+Year+Industry+ε.
经统计,全样本中有69例发生财务重述,占比4.72%,可见中小板市场整体财务报告质量较高,重述情形并不多。性别Sex的均值为0.4501,表明样本女性内审负责人的比例为45.01%。单变量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内部审计负责人性别与财务重述负相关。此外,解释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386,均小于0.4,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进一步地,回归结果表明,内部审计负责人的性别在5%的水平上与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假设得到验证。除监事会开会次数Sup变量外,其他控制变量回归系数符号均符合预期。当公司的每股现金流越高、独董平均津贴越高、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监事会开会次数降低时,能在5%的水平上显著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减少企业重述报表(限于篇幅,相关系数矩阵和回归表格未列示)。
四、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财务重述切入,以新的视角检验了内部审计对财报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内部审计负责人为女性时,能够在5%显著性水平上减少企业出现财务重述行为的可能。此外,由于重述公告的类型多种多样,未来可以根据财务重述的类型细分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续琴,李跃然.2006.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审计研究(1):53-60.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全面提高了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全面系统的明确了配套指引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企业想要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有相关的文献作指导,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对此,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并有效的对两者进行整合、统一,是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对比
(一)审计对象的对比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对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存有差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财务报表的产生机制,而财务报表审计的对象则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现金支配等。
另一方面,财务报表审计也要审查财务报表的有效性,但是,在此期间不需要发表相关的审查意见。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有相同之处,两者都要审计财务报表的有效性。
(二)审计方法的对比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有关部门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由上到下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充分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其次,要充分识别企业层面控制的风险。再次,要明确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因素。最后,要合理的选择风险控制手段。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方法上,继承了财务报表审计的观念和方法,即风险导向审计法,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的对比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审查企业内部控制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体有效性,而财务报表审计则是首先审查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确定控制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程序与财务报表审计基本相同,两者都具有调查、观测、检验以及重新执行等程序。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
(一)了解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
依据风险导向审计法,财务报表审计首先要了解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对象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从而对审计对象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也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法,因此,也必须首先了解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了解审计对象所处的内部环境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比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更高。
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要对指引内容进行划分,把内部环境方面的指引、控制活动方面的指引、控制手段方面的指引明确的划分,使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即可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
(二)控制测试
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程序中,在对审计单位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之前,要进行控制测试。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则要对所有的关键账户、交易、列报进行控制测试。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进行控制测试是有前提条件的,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则是无条件对控制的有效性实施测试。
其次,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控制测试的对象主要是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等,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来实行的。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有效性测试范围比财务报表审计的控制有效性测试范围更加广范。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有效性测试完成之后,即不必再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控制有效性测试。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有效性测试结果。
(三)实质程序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程序主要有实质分析程序、细节测试程序两种类型。实质分析程序是通过对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来分析认定的准确性,实质分析程序适用于一定时间内具有可预期关系的大规模交易,其有效应用的前提是所采用数据的真实可靠,因此,一旦产生数据的机制失效,审计测试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由此可见,当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存在严重的缺陷时,财务报表审计可以采用细节测试程序,或者发表否定意见,从而避免使用实质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程序普遍用于对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审查测试,细节测试程序是对财务报表中是否存有严重错误进行测试,当细节测试的结果显示出财务报表中存有错误,或发现认定控制失效时,可以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进行检验。一旦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显示出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存有严重缺陷,或者已经失效,即不必再实施细节测试。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审计结果,从而节约了审计工作的成本投入,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深渊的意义,有效的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企业会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从而推动国民经济进步,促进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分析[J].管理观察.2010
财务预警产生的基础性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而这同时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设立的基础。风险管理理论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财务预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的COSO组织对风险管理作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该定义直接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在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把全面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相互联系的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营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可获取有助于有效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和提高资本配置的重要风险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业绩和盈利目标,并防止资源流失。
(二)财务预警: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的机制安排评价企业风险大小就可以评估其潜在的危机,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减轻或抑制财务危机的出现。为了防范和规避这种危机,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衡量,并详细剖析根源,寻找治理对策,而财务预警正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危机风险进行监测、诊断、控制与报警的一种技术。所以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财务预警是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而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
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所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这些利益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尤其是破产,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及时的财务预警会让利益相关者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损失,财务预警维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财务预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成为了保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控制机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务预警中不可或缺的提高预警效果的监控机制
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种新范式的特征是:内部审计关注整个企业的风险;内部审计的回应是协同的、实时的、持续性的监控,并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还要发挥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可见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审查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这种综合性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治理风险。
财务危机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各个环节,对财务危机的预警即是着眼于对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可能风险的监控、分析、诊断和控制,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如果仅仅通过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模型来预测,而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将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而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警系统及其环境进行监控评价并发现其中的缺陷,以保证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进行。
在财务预警系统中融入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预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财务预警过程进行审计,为治理层、管理层提供财务预警系统合理性、高效性的客观鉴证。第二,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帮助管理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整个财务预警系统。第三,帮助管理层完善财务预警系统的风险识别、衡量、管理和报警程序。
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整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风险管理理论是连接财务危机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间的桥梁。除了各自内部的发展变化外,在风险的作用下,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组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整体性的原理,要使整体系统发挥“1+1>2”的放大功能,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协同效应。
(一)协同的前提:两者具有统一的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直接相连,在创造价值的企业目标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了改善组织的经营并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财务预警的目标是关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风险,在及时发出警报的同时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这不仅可以降低发生财务危机所导致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公司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财务预警目标相同,两者具备协同的基本条件,共同协作配合,以减少不确定的环境,特别是风险对整合系统的影响,实现整合系统的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二)协同的内在动力:两者是有机关联、相互促进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使系统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功能,每个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对于内部审计对财务预警的
促进而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目标为基本标准来衡量预警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是否遗漏了对企业目标实现有影响的风险,是否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并且能否提出应对措施将所监测到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从而使预警效果可以得到强化。财务预警系统则又为内部审计探索到企业高风险领域,使内部审计所选择领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减少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所以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
(三)协同的外部效应:风险在严峻外部形势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会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而风险是造成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企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监控和对付风险。风险的力量作用于财务危机预警和内部审计,使两者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变化,以寻求与环境的契合。于是两者关注的焦点都转向了对风险的管理:第一,风险理念推动着管理层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稳定。而财务预警就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在事前对潜在有损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并及时向管理当局发出警示信号,以提示企业财务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财务预警系统是最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二,在风险的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转向了风险导向,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去识别风险,然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管理的恰当性作出保证。因此,在这两个子要素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成为共同要面对的环境,两者在应对风险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依赖,共同组成应对风险的机制。因此,风险成为促进两者协同的重要力量。
虽然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企业管理领域,后者属于审计领域,但共同的理论基础将两者连接在了一起。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共同目的,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动态中发展,其链接点在于企业的风险。在财务预警中融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提高了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而财务预警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反作用,从而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将两者整合为一个大系统,可以体现出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所以最终的目标是在两者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实现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实际上对于县级政府来说,想要保障财政资金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必须要进行财政的预算,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使用,合理的财政预算可以有效保障财政工作的执行。除此之外,在财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及时对于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有效增强政府工作的时效性。因此,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工作中必须及时正视并更正问题
就目前县级财政审计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审计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审计人员不仅仅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要具备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今后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重视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审计工作者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不能发现揭示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审计部门并不具备独立性,因此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些财政问题不能被发现,或者发现之后也没办法进行处理[1]。这就要求对于县级政府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要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且要加强异地审计的力度。
二、必须建设完善的预算执行管理系统
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只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审计工作系统才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审计组织结构的建设。对于县级政府来说要在观念上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政府审计机关应该成立工作小组,由审计机关领导来担任组长,负责县级政府审计工作整体战略的计划与部署,这样可以增强审计小组的权威,并且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
其次对于县级的审计机关来说,无论是在工作经验还是人员素质方面都与上级审计部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上级审计部门有义务对于县级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县级审计部门的整体能力。最后县级审计部门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审计工作应该统一部署,并且重视审计方案的设计与审计人员的工作分配,保证审计部门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必须学会统筹兼顾抓住工作重点
在县级政府财政分配与使用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审计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在统筹全局的过程中抓住工作重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侧重。首先在开展预算审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既要从整体上研究财政预算编辑是否科学合理,只有科学合理的预算编辑才能够保障财政分配的科学合理,除此之外还要看项目预算是否可以被细分,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等。
同时在预算分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还要重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审计,对于这两种预算分配途径的审计应该着重保障资金的投向正确,这样才可以保障财政资金不被截留、占用等,有效防止资金出现损失。审计工作开展时,应该对于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并且有专门的审计人员负责,这样一旦出现任何审计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责任的追究,有效减少财政损失。
四、必须重视工作效率的提升
想要增强审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就应该重视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应该将审计工作进行细化,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当中,这样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且各项审计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中,还要对于审计部门进行结构的优化,对于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工作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工作默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还应该重视专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对于县级审计部门来说,在常规审计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财政问题并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成立专项审计小组,就可以对于财政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找出责任人及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影响常规审计的工作进程,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五、必须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监督
审计工作本身也需要进行工作监督,这样才可以保障审计工作正常进行。进行审计工作的监督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内重视监督工作的开展,并且及时更正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外部工作监督系统,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还可以对于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监督,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向审计部门提出建议,这样才可以保障审计工作可以有效进行。在人民群众监督的过程中,审计部门需要将县级政府信息进行公示,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及时了解政府工作动态,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审计系统一定会更加完善,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我国审计工作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县级政府来说需要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效推动审计工作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文春.深化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途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7-8
[2]彭文先.强化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途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302
1.引言
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审计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重要方式,而资产评估则是估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可创造的未来价值并为其可能发生的转让、交易作价格基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平性、透明性将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评估和增值。因此,紧抓两者间的关系,寻找其共性,结合实际,找寻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密切关注的。
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2.1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独立,相互区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是为了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检验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评价会计个人能力而设置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册及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若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相关审计部门便予以确认,否则,便如实进行披露,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提出意见,总之,财务审计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报告依据财务、会计的相关准则,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历史成本。从资产评估的产生条件来看,其职能是对不同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形成的资产估算价值,为其可能的交易提供公允的价格依据,并且交易价格与现金是严格等值的,但由于物价上涨、资产价值上的变化等原因,资产实际价值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账面价值不一定相符。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职能,或者是服务对象来讲,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存在巨大差异。
2.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联系、互为依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可以完全取代资产评估,这种割裂资产变化与物价带来变化的做法是极其错误地。然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和共性的。首先,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是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价值以及其增值与否的重要手段。财务审计相当于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察官,通过审计工作能够检验会计从业人员是否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从而力求会计账册、报表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财产物资实际价值的目的。资产评估则是当行政事业单位发生重大变动时以中介人的角色如实地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现时价值,只有当会计核算的价值与现时价值相差无几时,资产评估的价值才能与账面面价值保持一致,会计记账时才可以以资产评估的价值为依据,此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托[1]。
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认识上的盲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性质及结果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行政事业单位对此也是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无力改变人们的错误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人们普遍无意识地认为资产评估的价值绝对不能低于财务审计的资产账面上的价值,假如高于此价值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二,资产的交易价格一定就是资产评估时产生的价格,倘若资产的交易价格低于其评估价值便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人们此种既定错误认识的影响,资产评估机构面临着非凡的压力,他们万不敢让国家蒙受损失于是自发地歪曲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来消除良心上的不安与惶恐,更有甚者,资产评估机构迫于事业单位利益主体的压力胡乱地、错误地估算资产价值于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2]。
3.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不够成熟
行政事业单位多履行一些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职能,其本身并非盈利性质,具有其特殊性。而现行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非针对其特殊的职能而设定。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粉饰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由于关联交易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财务审计完全估计不到致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其次,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审计仍未入账,譬如专利权等流失于账本之外,另外人们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争议较大,相关的审计工作基本无法开展;最后事业单位关于土地资产的账务处理也无统一的规范可以依据。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也是不够成熟,比如事业单位的整体价值评估、单项资产价值评估、资产评估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以及增产评估涉及的税收等等都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质量。
3.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庞杂,它们出自财政部、税务局、国土等多个部门,法案经过多个不同部门的整理重叠、矛盾的地方很多,某处规范似乎可以找到不同的法律来源因而其执法便遭遇莫大的困难。非但如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也涉及到一些管理和监管职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知法犯法甚至故意钻寻现有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膨胀的利益欲望服务盗取国家财产,法律的威慑力不足可见一斑。此外,政府部门也即是行政事业单位纵容甚至包庇一些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虚构财产、粉饰报表的行为,评估机构也为部分政府部门所控制根据其意愿对国有资产随意估价,此种行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难辞其咎[3]。
4.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质量的建议
4.1规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对其国有资产妥善管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已经成为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因为两者发挥出愈来愈显著的作用,规范其管理模式也显得特别重要。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严抓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的同时,大力拓展评估服务的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以其需求为切入点发挥审计和评估的力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要花大气力纠正人们对于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错误认识,在管理时要严格确保审计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因历史原因、行政挂靠、委托主体等不良因素干扰两机构的独立、自主运行而落入混乱的管理模式之中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创新管理模式已是当无之急,唯有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管理才能步入正轨[4]。
4.2加强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财务审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特色,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说行政单位的房地产,它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行政单位居住之便以使其履行事业单位的职能,它并不具有市场因素,在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时,资产评估机时边出现了许多急需论证的理论知识。置换行为的合法性、置换土地的性质以及其具体用途等等均需考虑且应严肃对待,类似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引起事业单位审计与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注意,他们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课题研究丰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5]。
4.3健全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一直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归根结底缺乏健全的健全的监督机制才会使其百病丛生。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首先必须以法律为依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其所遵循的法律体系庞杂,矛盾较多,相关部门应该化大为小,将宽泛、重复的条文具体到某一个审计或评估细节从而从细致处规范审计与评估从业人员的行为。此外,思想教育为辅的监督模式也得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之中,对于财务审计从业人员应晓以利害,敦促其知法守法、相互监督,对于评估机构则应三令五申地强调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流程和规范来处理事情。当然,健全的监督机制非朝夕之力便可完成的,相关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实践寻求更为妥善的方案[6]。
5.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承担着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增强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任,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毫无义务是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的有利武器,我们必须弄清两者间的微妙联系,深入实践中探究困难所在而后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质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国企改制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关系研究[J].审计与财务研究,2012(9)。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基本特征
(一)审计范围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方面垄断组织及跨国公司的出现,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及经营空间,逐渐行成一种财务审计范围迈向国际化的格局;
(二)审计领域扩大化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审计职能方面的不断扩展,使得财务审计的领域已经逐渐向管理经营、经济和绩效责任评价及审查等诸多方面延伸,继而也衍生出向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一系列的崭新审计领域;
(三)审计主体多元化
上世纪40年代时,突起的内部审计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实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主体开始逐渐增加一些全新的内部专业审计机构,再加上国家的资本和经济活动内容越来越向着公营企业的脚步方面发展和迈进,而相对应的一些国家政府的审计业务也就渐渐扩大化了,从而出现了多元化审计主体;
(四)审计行为规范化
上世纪30年代时,各国审计组织就已经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审计准则体系;到了上世纪末,国际方面一些审计委员也颁布了属于国际性的非常明确的审计标准,一些国际组织也公布了像《悉尼总声明》和《利马宣言》等这样的文告,通过这些文告而对所有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制约。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单位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同财务部门在一起,相应的审计人员也基本上没有配备。因而在审计的过程中会受到相关部门或人员干扰和制约,使其难以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客观性;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大多数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方面的,缺乏内部审计知识,导致对有关的经营管理知识经验不足,在发现问题时不能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探究,只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
再者就是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的积极性上不够专注,对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缺乏职业道德,导致将内部审计工作和其他财务工作相互混淆,列为相同性质工作来处理,而有的部分工作人员则是安于现状,不满意内审工作岗位,不能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财务知识去充实审计知识,因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以及工作力度的削弱;
(三)各项工作没有得到改善
在法律法规方面,相应完善的相关法规制度还没有在内审工作方面有所实施,而相应的法律建设不具有高等的法律级次,没有明确规定对操作的内容进行监督。所以导致在内审工作中往常的自身习惯和经验以及主观性意识成为了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践内容,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系数;
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是内审工作无法顺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内审独立性的高低直接受到领导机构的影响,独立性越强的内审则表示领导机构越高;
(四)内部审计内容单一,工作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工作内容还仅限于对财务收支的审查和记录,并且只是进行审计的事后监督,一但出现新问题时就很难对其提供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的经济发展需求;
当前,大部分财务工作都已经在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技术来处理,这样,虽然可以使其在工作中的差错越来越少,但是却同样给内审工作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目前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无法适应正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这就要求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能够不断的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以适应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三、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的认识
定期研究、考核、部署,适时调整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组成,为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调动内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摒除对立观念,加强沟通,树立和谐的服务观。在具体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中,要在彻底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妥善找出解决办法。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的规章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加强培训,熟练掌握内部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控制制度及责任制度,不断的规范内审机构和内审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审工作的严肃性;还应将该规章制度同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的结合,以便充分发挥这两种制度的激励及鞭策作用。
(三)提高内部财务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相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部门和单位领导应重视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不定期和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以增强他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那些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以此来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总之,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关的领导用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并且要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重视人才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