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风险管理及其防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很多大型集团以及上市公司都改变了其经营管理策略,逐步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步入了以财务为导向的新的企业管理阶段。如此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变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组成部分,备受许多国家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经济学界认为,当今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承受和面对的各种风险,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危害全都集中反映为企业现实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并且各种非经济损失同样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及程度都直接表现于企业的财务收支变化中,并且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收益的减少。由此可见,认真分析公司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当今社会企业所有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风险强调了风险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运用货币资金来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该观点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有关,如果没有债务,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在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离,进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指筹资风险,还应该包括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分类
财务风险通常包括企业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其中,筹资风险是指通过借入资金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因为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并不能满足企业当时所需要的支出而产生了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破产倒闭的风险;利率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的存在:
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是指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拥有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但可以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降低,还可以使企业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的价值增加。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债务资本所占比例过高,许多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在70%以上,如果不能按时偿债,企业便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另一方面,造成过度负债的内在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
投资缺乏科学性。由于决策者无法清楚准确地认识投资风险,导致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如果投资缺乏科学性,又使得企业的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率,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很多企业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系统的分析,大量的主观判断存在于投资决策过程中,加之投资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并不全面和真实,所以频繁发生投资决策的失误。投资项目无法获得企业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并且,很多企业希望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在现实中,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发生了严重财务危机正是因为采用了多元化经营策略。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财务活动的起点是资本的垫支,终点是利益的实现以及资金的回收。所以财务就是为了获得增量资本而垫支货币的活动,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都蕴藏着财务风险。若企业的资金回收策略不适当,应收账款将无法收回,进而增加了坏账风险。企业在债务融资后,需要保证足够的现金用以偿还到期的债务以及利息,若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差、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而无法保证企业持有足够的现金,则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潜在变为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是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况及措施
为了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当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应该清醒的认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运用科学的识别、分析以及控制方法,采取对企业有利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发生不利事件,使风险程度尽量降低。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一方面需要优化财务结构,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不仅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既定目标,还不能忽视企业的筹集资本所处的经济环境。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应当以认识和分析企业筹资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造成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尽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企业财务结构实现优化。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科学性。投资决策科学性,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各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领导者之间的紧密配合,对可行性进行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从而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性以及经济效益。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产生的风险程度要远高于过去。财务风险在给企业带来威胁和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应当对财务风险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应当具备监测风险的机制和化解风险的本领。企业只有具备认识及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良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良好发展,使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使企业走向成功。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87-03
引言
近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如河北金牛能源集团的杨军涛从引发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等方面论述了企业财务风险起因及其防范[1]。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黄飙从化解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前提、根本保证、重要手段、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化解和防范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探讨[2]。北京建材经贸集团总会计师刘凤海从适应性新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和理财观念,实现资本经营;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目标,实现资本增值;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等方面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的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3]。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的李媛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降低财务风险的有关措施[4]。还有周列平、吴利英、王全凤等学者或专家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行了研究[5~13]。本文将从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角度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研究企业财务风险概念特征,更清晰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依次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为企业财务人员理解财务风险的发生、后果和应对策略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因其产生在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政策突变、决策失误、管理不当、资金流动不畅、投资收益评估不准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本文只对影响最明显的外部环境变化、内部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是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是企业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涉及范围广,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活动却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企业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这势必会给企带来财务风险。由于企业缺少对环境敏锐分析和掌握, 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产生财务风险外部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 反应滞后, 措施不力。作为企业财务决策只能是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需要具备较好的发展能力。
(二)内部决策失误
企业内部决策失误对企业财务将造成重大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决策失误和投资决策失误。
1.筹资决策失误。(1)筹资规模不当引发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规模大小来确定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投资规模大则筹资就要多,投资规模小则筹资就要少。倘若投资规模大而筹入资金过少,企业就可能因此而失去良好的获利机会,或者使已投资在建的项目停建,企业无法获取预期收益,甚至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与此相反,如果投资规模小而企业筹入过多的债务资金,且企业自身不能合理充分运用和支配这些资金,就会造成资金闲置,不但不会增加企业的获利,反而会增加企业资金成本,引发财务风险,有时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8年1―11月份国有亏损企业的财务费用是532亿元,其中利息支出为517亿元,占全部财务费用的97%。国家在1998年曾三次降低企业贷款利息。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亏损企业的财务费用仍比1997年同期增长了16%。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负债太多,特别是长期负债居高不下,使企业包袱越背越重,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不断增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筹资风险上。(2)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如果企业筹资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当,将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偏差而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出现困难,甚至因不能偿债而破产。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亚洲许多国家的大企业纷纷破产,如日本的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世界著名的八佰伴百货公司、韩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公司中的大韩钢铁、中国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缺乏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即筹资决策失误。(3)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目前在中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股票发行、债券发行、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额外费用,减少企业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引发财务风险。如和记黄埔从1997年7月16日开始从香港出发,到欧洲、美洲、亚洲城市进行巡回推介债券。整个巡回推介过程中报告会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至推介结束,所收订单高达70亿美元。视此形势,和记黄埔也将最初发债10亿美元扩大为20亿美元。由于和记黄埔选择筹资方式和时机恰当,投资者反应热烈,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反巨人集团1994年2月破土动工巨人科技大厦,总投资12亿元。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 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 000万元。到1996年底随着保健品销售量的急剧下滑,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巨人大厦一期未能按期完工,建大楼时卖给国内的
4 000万元楼花按合同规定需要退还,并给予经济补偿,巨人集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而巨人集团投入巨资开发的华南第一高楼――巨人大厦,居然没有借银行一分钱,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很多人分析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筹资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4)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长短期负债的相对比重。债务期限结构的恰当安排往往被人忽略。若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就会加大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那么当短期借款到期时,由于投资的回收期还没有到,可能会出现难以筹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由此引发财务风险,甚至致使企业破产、倒闭。
2.投资决策失误。(1)投资决策随意性大。部分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由此引发财务风险。本来是为了更大发展,因投资决策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这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巨人集团在原有主业的基础上,未能有效运用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巩固和发展核心能力,而在1993年、1994年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将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房地产作为公司的支柱产业。在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尚未得到巩固的时候,巨人集团于1994年2月破土动工巨人科技大厦,总投资12亿元。冒然投入巨资,跨入一个自己完全生疏的行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存在。外加经济市场的变化,保健品市场下滑,造成巨人集团资金周转困难、财务危机,最终导致巨人集团走向破产。(2)投资评估不到位。很多企业在进行一项投资之前,往往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市场调研或到外地考察,发现在甲地此项目效益十分明显,未考虑本地环境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就认为投资该项目有一定可行性,未进行专业、全面的投资评估,在投资后引起财务风险,造成企业发展的危机。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评估得出投资该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3)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在决策时未能科学、准确地估计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按照主观臆断决定项目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这种现象在家族式企业更容易出现,企业所有决策由一个人说了算,又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研究,未进行投资评估就盲目上马,结果导致发展态势很好的企业,因投资决策失误导致破产或倒闭。
(三) 财务管理不当
1.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等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导致财务运转不畅,效率低下,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例如,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其与上级企业猴王集团之间存在着混乱的财务关系, 致使上市公司因猴王集团破产而出现严重财务危机。
3.流动资金等方面的管理不完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目前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 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还有很多管理不善的现象都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要将现有的财务管理内容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继续扩展,逐步成为企业管理核心。企业应自上而下形成重视财务预算、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 紧紧围绕企业目标,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2.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如订立担保合同前应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适当运用反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订立合同后应跟踪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 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3.建立完善的预算流程。预算流程包括预测业务结果的评估相关资源的需求,是业务目标实现的关键。战略目标通过“ 自上而下”的方式被分解到下层的业务单元后,预算将“自下而上”地逐层生成,下层单位根据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作出最佳的决策。
4.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尽力完善决策的流程,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主观臆断。
(二)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抽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 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 建立滚动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利润资产平均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三)加强筹资风险管理, 优化的资本结构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 企业在借入资金时, 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在资金安排上, 企业筹集的资金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匹配原则,即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偿还期必须与其相应资产的变现期相适应。短期筹资的资金(如:短期借款, 各种商业票据及贴现等资金)只能用于流动资产。而中期的长期的债务资金,(如银行基建借款、长期债券、融资租赁等)由于偿还期限较长, 可以用于长期投资或变现期较长的固定资产(如:一般的机器、设备、大型的工具、器具以及运输工具等)的购建。而权益投资(如: 实收资本, 优先股等)则最好用于变现期很长的大型固定资产(如: 房屋、建筑物, 大型运输工具,大型生产线等)的投资。企业之根据各种资金的偿还要求的不同, 将所筹善解人资金的偿还期与资产的变现期相结合, 既利于各种不同的资金高效利用, 又保证企业按期偿还资金, 是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够正常进行。
(四)建立防范财务风险的御险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 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首先,建立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门或全部业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 如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等。其次,建立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再次,建立风险应对决策机制, 降低财务风险。如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最后,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阶段性控制工作控制财务风险, 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 全过程予以监督考察。事前应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 作好各种预算工作。事中应加强资金使用意识, 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 确保投资效益, 实现资金结构优化, 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事后对于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 要建立风险档案, 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 应及时消化处理, 若长期挂账, 势必给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财务风险对企业而言是一柄双刃剑, 使用得当, 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增加股东财富, 反之安排欠妥, 它会加速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 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军涛.企业财务风险起因及其防范[J].财会与审计,1994,(4).
[2]黄飙.浅谈如何化解和防范国有企业财务风险[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刘凤海.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的转变[J].企业管理,2006,(3).
[4]李媛.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J].财务管理,2006,(6).
[5]周列平.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当代经济, 2007,(5).
[6]吴利英.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J].东方企业文化, 2007,(11).
[7]王全凤.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文教群论, 2007,(2).
[8]王德礼.中国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变革浅析[J].财贸研究,1993,(2).
[9] 陈西年.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如何发挥财务管理作用[J].中国建材资讯,2005,(1).
[10]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涵义
一般从广义的角度讲,主要指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筹资、投资、资金运用等财务活动中,对企业经营、盈利以及发展效益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从狭义的角度讲,主要指由于企业融资不当和资金结构的不合理,而产生了负债经营,最终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产生下降的风险,甚至还会引起由于不能偿清债务而导致破产。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存在问题
(一)利益的趋动导致资产负债率增高
基于房地产业资金投入量大、运作周期长以及回收周期长等基本特点,必然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以作为企业运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后盾。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主要来源为银行借贷或一些不当的融资措施,其贷款增长率远远超出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幅度。由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受到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一旦获得投资项目机会,并不经过财务预算考虑是否切实可行,而大肆地、盲目地进行各种方式的借债和贷款,一方面在增加投资成本的同时,也无形地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较大的负债规模和较高的资金负债率,而导致收益降低而丧失了偿付能力,势必增加了破产的可能。
(二)融资方式单一,导致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为了迎合房地产业的发展形势,虽然我国颁布了相关的资金使用制度,但仍未改变大多数企业在初期阶段为负债开发形式的事实,在资金结构比例中,自有资本所占比重比较低。一般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运作流程为,首先用自有资金得到土地征用和使用权,然后利用土地进行抵押通过银行借进资金,并利用借入资金支付项目规划以及各种费用支出等综合费用。据资料表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45%的项目开发资金均来自银行贷款,自有资金仅仅占2%的比重,由于融资方式的单一,资金结构失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于单一化的筹资风险,很容易使资金链产生断裂,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三)流动资金管理的不规范
目前房地产企业多存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弊病,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发生过程比较长,主要涉及到土地征用、拆迁补偿、规范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等诸多环节的开发和利用。将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开发全过程中,就是要对投资成本的各组成因素进行规划和控制,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存货产生了较差的流动性。由于受一种错误认识的影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普遍认为,只要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好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就能得达到对整体投资成本的控制,而完全忽视了加强决策、设计等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因而根本达不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一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促使工程早日立项,根本不对资金使用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资金使用只针对于单一项目的运作,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加强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风险意识和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房地产企业应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项目运行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同时制定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案等,加强财务财务管理的风险预测和防范工作。例如,进行财务管理的合理控制,必须具备完善的应对机制,这样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以减少筹资风险,同时可通过调整资金结构,以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加强内外环境的科学分析,并制定各种不同的应对措施和方案,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建立基本财务制度和流程规范
房地产企业应建立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用以指导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活动。第一,应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现金出纳、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预算、决算和实施工作。第二,努力构建基础核算的平台,通过建立准确、真实的财务数据以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第三,应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第四,建立合理、明确的业务授权制度,明确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权利和职责范围,合理确定各种财务活动的执行程序,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规范性,以达到减少营运风险的目的。第五,建立财务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整体活动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内外所有信息的资源共享,实施共享平台基础上的动态决策和管理。
(三)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全面加强投资管理
基于房地产项目具有投资资金大、开发周期长以及受地区经济影响大等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房地产项目是具有较高经营风险的综合性活动。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前,房地产企业必须认真做好全面的市场调研工作,科学合理预测项目的执行风险和可行性,严禁出现由于管理者的一己之见来决定项目的发展目标,力求将财务决策的风险性降到最低。另外,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财务管理风险的高低,因此,必须极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缩短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一方面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率,而且也减少了由于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四)拓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房地产企业应全面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科学合理利用自有资金,并实施多元化的融资方略,从过去过分依托于银行贷款转化为多渠道融资,比如,企业可通过信托计划、股权融资、投资基金融资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渠道,这样在有效保证资产负债率不增长的情况下,提高融资金额,节约财务支出费用,使企业资产结构达到合理优化配置。通过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负债的杠杆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将财务风险合理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有效促进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五)建立资金管理机构,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应建立以结算中心为主的资金管理机构,通过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将货币的流通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将分散资金进行合理的聚拢和利用。应认真审查和核实相关账簿,并将账簿进行细致登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合理地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查明问题的原因,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应重点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力度,做好存货、现金、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主要是依据国家相关的具体规定范围,控制好现金收支费用,提升现金周转率,合理把控现金的现有规模。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持双方交易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改变房地产企业过去的重销售业绩轻账户管理的基本状况,在日常管理中重点加强对所有客户的资信审查工作,增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做好应收账款规模的合理控制。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和银行的良好合作。
(六)加强财务分析与和监督,定期进行认真审核
在项目的实际开发中,房地产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基础做后盾,应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资金筹措,并做好投资的回收管理,以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提升。首先,应对项目的整体投资进行科学的风险分析,对现金收支、销售价格等综合财务指标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将企业的投资风险维持在最低的状态;其次,必须加强财务监督的力度,主要包括项目运行过程中资金的筹集、回收以及分配等方面的合理控制,力求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成本;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各种经营和经济活动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督和控制,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以维护企业利益作为财务监督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总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前,必须全面综合审查自有资金和所能筹措资金的资金总量,依据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合理确定的项目范围和内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力求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桂胜.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规避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9,(0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识别
首先从风险来源来看,最容易想到的是筹资决策,但它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和收益风险的唯一原因。其次,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包含更广 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的广泛范畴。根据财务风险的引起源头, 大致可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为三类: 并购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评估定价带来的风险、融资带来的风险和财务整合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成因的多方位分析(一)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进展方向,每个上市公司也有其自身依赖的体制,因此企业并购行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行为, 而是制度变迁和市场规律双重路径共同演进的一个结果。因而可能会在并购活动中出现了零资产并购这样的情况, 这自然给并购后的企业财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 市场机制发展的并不完善,这无疑也给并购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二)评估定价风险。
并购企业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在目标企业的估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若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估价预测不当,使得预测过高,就形成了并购公司的定价风险, 一方面由于并购企业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以至做出盲目的估价决策; 另一方面评估方式落后,不能迎合当前市场发展的估价需求,使得最终估价和公司实际价值又偏差。
(三)融资风险。
并购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及时筹集到足额资金,以用来支撑并购顺利的进行。并购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国内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多数以债务性筹资为主,其它筹资是比较困难的,而支付方式也多现金支付和以承担债务为代价, 短期内企业难以合理利用内部和外部资金筹集到所需资金,融资风险由此产生。
(四)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
许多企业在对目标企业成功并购后, 忽视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造成企业并购未能产生最初的预期效果。因为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在财务相关制度、财务的运作流程及财务操作规则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并购后的整合工作若未能正常进行,会使得并购企业方陷入财政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三、科学管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中财务的风险要从并购开始一直贯穿到并购后的整合。
(一)积极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
根据不同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可以对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制定相应的措施。
1、外部环境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影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法律制度和政府行为。因此除了要了解国家各种资源的使用状况, 完备民族习惯共有信念等信息外, 更关键的在于要了解当前政府的运作方式,活动趋势, 还要收集相关法律法规。
2、估价定价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未能全面了解并购目标企业, 导致并购方对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估计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并购之前就一定要全方位的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及其盈利的能力, 重点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财务报告附注,尤其要关注重大事项。
3、融资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首先确定融资规模,并购企业融资规模是指企业并购所需要资金的数量。科学合理地分析和预测并购资金需要量是合理并购企业筹集资金的前提。另外合理安排融资方式,并购企业首先应考虑内部积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诸多优点,但这部分资金数量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并购所需的资金量,必须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首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最后考虑的是利用证券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
(二)协调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合并后财务整合过程主要包括整合资产负债,整合财务人员和财务制度, 整合资金的统一管理等。并购后要对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资产进行分拆、整合、再优化组合。一般包括调整偿债期限结构、优化资本结构等。并购后并购企业需要委派新的财务主管去接管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机构, 同时需要赋予财务主管权利,去调整被合并企业的所有财务人员,优化财务人员分配层次。除了人员整合外,对资金流的管理制度、内部资金的审计制度、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等都要进行整合。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时, 应及时锁定被并购公司的账户, 及时让货款回笼, 并清理内外来往账款, 严格控制中长期融资。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
四、结论
由于并购的快速有效,目前企业并购成为市场上企业扩大规模、迅速占领市场的重要战略手段, 有着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优化资源的较佳方式的独特优势, 随之而带来的企业并购风险也是以后一个值得更加深入探讨的领域。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一、简述企业的内控管理
企业的内控管理作为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范被称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控管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环境的管理、风险评估的管理、信息沟通的管理、控制活动的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的管理。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考核资料等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内控管理把企业的职责分工到个人,各种工作程序和制度完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收入以及物资的保管、采购、销售和领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了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另外,企业的内控管理还有助于企业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与实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重要保证。
二、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内部压力不足,风险意识差。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越来越激烈地竞争,导致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当前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由于法人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且没有有效的内控制度,从而产生大量内耗,企业的营运成本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了。
第三,内控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乏力。为贯彻执行其指令,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批准、职责划分、设计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等。为确保实现控制目标,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
第四,信息流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我国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问题出了以后经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盲目扩张,想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但是企业的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其次,筹资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作用,没能够准确进行分析和预测,选用了不合理的筹资组合,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第三,企业内控管理不善扩大了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不强会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内控管理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就应该提高企业内控管理能力。加强了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作为企业内控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审计、财务监察以及其他的内部监督的方式对整个控制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适时地对控制流程进行调整。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等等,并且要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二)加强风险评估的管理
企业时刻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风险评估就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从而能够采用相应策略。加强对风险评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会计工作的风险进行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涉税风险三种类型。所以,要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就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核实和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第二方面,对资金风险进行防范。资金风险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资金链断裂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融资风险、资金支付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等。企业要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防范,就要对资金的投放和回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融资、筹资过程中进行准确地估测,保证好决策的科学性。
(三)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
控制环境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控制环境。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控管理的认识;其次要建立起与企业状况相符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再次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最后要在培养企业文化方面下功夫,形成重视内控、讲究程序的办事原则。针对于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制定年度预算方案、进行重大决策和签订重大合同时,应该实行集体决策。为防范风险,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严禁少数人或者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发生。企业还应该积极倡导正义、健康的企业文化。
(四)加强信息的沟通
任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都通过信息沟通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身的职责。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无论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还是采取合适的控制活动,都应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同时还应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也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从而能够把控制失效或者风险转移等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及时做出反映。
(五)加强对控制活动的管理
所谓控制活动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了防范风险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对于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成本管理,负责成本的预测和控制,负责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对于资金风险,企业主要应该建立几项重要制度:资金预算的审批制度、资金支付的控制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以及资金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上述制度加强对每一笔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防范资金的风险。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国的许多企业都存在有关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的问题,这将严重的阻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人员根据自身的不足,与我国的发展趋势相结合,不断的去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并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使自身的内部环境处于最佳状态,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健康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2]魏霞.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经济视角,2011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资金管理 财务风险 措施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倾向于只重生产不重管理,只重产量不重效益,而在对企业考核方面,只注重账面利润完成情况而很少关注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在这种考核体系及管理理念的支配下,企业形成一种怪现象:企业账面反映实现了利润,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却出现枯竭现象,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究其原因,一些煤炭企业受行业生产特点影响,长期实行粗放型管理。因此,有必要从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入手,规范资金运作,提高资金运管效率,有效盘活资金,合理负债,从而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保证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目前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资金管理方式及手段落后。近年来,一些煤炭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加大,现金周转量随之增加,财务管理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资金管理存在不少漏洞。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方式、核算原则、货币资金筹资和管理方面没有严格规范。煤炭企业普遍缺乏严格的程序和约束机制,从而造成应收、应付款项等沉淀资金膨胀问题,财务预算管理薄弱。
2、信息失真直接影响煤炭企业的科学决策。在实践中,煤炭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公司的资金流动。由于煤炭企业各部门之间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动,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和不集中,或者由于煤炭企业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导致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3、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少风险意识。个别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既不注意考察和研究合作方的资信程度、经营业绩及经营行为,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本企业的经营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导致资金的损失。有些煤炭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需要,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方向难以把握,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二、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风险。随着近几年煤炭供求矛盾的加大,煤炭企业的销量急剧上升,部分企业在注重销量的同时未注重货款回收,造成大量坏账损失的发生。
2、对外投资风险。目前煤炭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投资收益率低;二是管理部门不明确,存在职责不清、权限不清、工作程序不清、信息渠道不通畅;三是投资监管不到位,资本投出后,无人或基本无人考虑收益。
3、项目融资风险。一是金融机构为适应股份制改造的需要而采取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内控从严、规范运作、贷款审批权限上收等措施,都加大了项目融资难度;二是短贷长用,既加大了违约风险,同时也加大了融资工作量。
4、预算控制风险。一是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等监管力度的加大,煤炭企业大多存在维简投资超预算的现象;二是项目投资预算不全面,缺少项目资金的年度及分月实施计划;三是内部资金调控力度不够,自有资金集中度小,缺少适应矿井客观需要的发展型、平稳型和退出型等不同类别的资金分配办法。
三、加强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以积极规避财务风险。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是集团化集中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一条主线。监控住了资金,也就控制住了企业的财务,也就控制住了企业的大局,也就基本防范了大的财务风险。
2、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
3、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应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4、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预算范围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资金的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行。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5、建立投资回报制度,变“要钱”机制为“挣钱”机制。为扭转企业向集团总部要钱、花钱,却不计回报的现象,集团总部要逐步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凡集团投入企业的资金,包括项目投资、技改投资、固定资产更新投入、科技投入、安全投入等,都要按规定计算投资回报,计入企业预算利润指标。
四、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遵守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财务管理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树立崭新形象,而财务管理正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关系医药企业日常研发与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没有稳健的财务支持,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就难以实现正常运转。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力和水平,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特别是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大量国外药品进入国内市场,市场风险加剧,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为实现扩张和发展,企业必须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证。一旦财务风险转化为现实,如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成为坏账,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混乱。另外规范化制度化的流通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出台相应的医改政策,要求医药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增强内部竞争力。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在竞争中努力创造经济效益,还必须关注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迅速,但医药企业的改革进程却相对滞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不容忽视。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素质不齐都是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
第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医药企业很多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管理观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为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医药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占领市场份额,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其陈旧的观念己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企业本身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及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出现风险问题难以追究责任人,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有的企业在财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工作主要集中于有形资产的维护,对无形资产管理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缺少对资产的全盘管理,财务管理发挥的效能有限。
第三,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尤其是成本、费用、应收账款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医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市场营销环节投入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企业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药品价格因国家管控不断下降,科研经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力,应收账款比例较高,医院结账周期长,企业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第四,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是医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直接决定决策的科学性,甚至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基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大打折扣。例如企业的部分收入项目没有纳入应有的科目记录,导致资产和费用的核算不能依据真实的财务信息。还有的企业出于对外信息披露、争取贷款、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考虑,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夸大或缩减盈余,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决策的风险。
第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齐。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信息的记录,缺少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例如财务预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未有效开展。另外,当今社会信息化己经遍布各行各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但是受财务人员管理理念、计算机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医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尚不能深入开展,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实际只是应用其中的部分模块,财务人员素质与当前的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财务信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改潮流,实现新时期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一,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医药企业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将服务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转变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领导更要积极宣传财务管理理念,使全员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
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药企业应立足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环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版,规范财务流程,规避财务漏洞。而且为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企业应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与绩效考评关联起来,制定系统的考评指标,明确权责,强化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防止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医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稳步上升,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逐步走向深化,医药企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工作,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以及正常运营,积极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才能使企业稳健经营。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树立崭新形象,而财务管理正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关系医药企业日常研发与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没有稳健的财务支持,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就难以实现正常运转。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力和水平,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特别是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大量国外药品进入国内市场,市场风险加剧,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为实现扩张和发展,企业必须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证。一旦财务风险转化为现实,如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成为坏账,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混乱。另外规范化制度化的流通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出台相应的医改政策,要求医药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增强内部竞争力。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在竞争中努力创造经济效益,还必须关注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迅速,但医药企业的改革进程却相对滞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不容忽视。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素质不齐都是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第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医药企业很多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管理观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为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医药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占领市场份额,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其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企业本身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及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出现风险问题难以追究责任人,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有的企业在财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工作主要集中于有形资产的维护,对无形资产管理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缺少对资产的全盘管理,财务管理发挥的效能有限。第三,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尤其是成本、费用、应收账款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医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市场营销环节投入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企业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药品价格因国家管控不断下降,科研经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力,应收账款比例较高,医院结账周期长,企业财务风险随之增加。第四,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是医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直接决定决策的科学性,甚至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基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大打折扣。例如企业的部分收入项目没有纳入应有的科目记录,导致资产和费用的核算不能依据真实的财务信息。还有的企业出于对外信息披露、争取贷款、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考虑,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夸大或缩减盈余,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齐。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信息的记录,缺少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例如财务预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未有效开展。另外,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但是受财务人员管理理念、计算机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医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尚不能深入开展,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实际只是应用其中的部分模块,财务人员素质与当前的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财务信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改潮流,实现新时期的良性循环发展。第一,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医药企业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将服务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转变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领导更要积极宣传财务管理理念,使全员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药企业应立足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环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版,规范财务流程,规避财务漏洞。而且为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企业应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与绩效考评关联起来,制定系统的考评指标,明确权责,强化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防止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防范财务风险,确保日常运营具备充足的资金,医药企业应从预算开始,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应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系统规划下一年度各项投入,严格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实时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日常采购注意选择优质供应商,构建长期合作关系,尽量降低采购及物流成本。另外在应收账款控制方面,医药企业可创建用户信用评价机制,通过评估客户信用水平,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防止坏账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第四,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仅是医药企业科学决策的前提,而且能够为财务预警提供有效的支持。企业领导应当客观认识当前医药行业竞争的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科学管理财务信息,充分发挥真实财务信息的价值。为此,企业应规范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深入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各项财务信息记录纳入到规范化轨道,并从中选择可以准确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成本投入等方面的指标,以此反映企业运转的稳定性和风险性。第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医药企业应聘请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专业学历基础和相关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组建起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深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切实为企业稳健运营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确保企业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医药企业还应重视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财务管理技能、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拓宽视野,从而增强财务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海霞.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5(26).
1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11筹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筹资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主要方式,在进行债权融资时,由于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过高或者企业过度依赖短期负债,会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需偿付的利息过多,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产生偿付危机;同时在融资时采取的不同的债权融资方式,市场利率及融资规模在瞬息即变的市场中都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时,也会受经济整体大环境、行业周期、资本市场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不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应对,很可能会导致融资失败。
12投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投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外投资,另一种是对内投资。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如果决策者主观上没有风险意识或者客观上没有足够能力评估项目的风险,或者是在没有充分的对项目了解和调研,以及日后被投资方的经营状况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过大,甚至没有收益或亏损;在进行对内投资时,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或是投资研发新产品,如果不对整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预期收益的期望和标准差,都会使预期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13经营活动产生的财务危机
从原材料的购买到商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及资金的回笼,经营活动是企业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活动。部门之间不协调,没有高效的信息沟通途径,导致了生产部门虽制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市场无法消化,销售部门也无能为力,产品的积压产生了储存成本,资金也没法回笼,或者销售部门采取宽松的赊销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应收账款,纸面上的可观利润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现金流,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产生财务风险的宏观原因
这些宏观因素都是难以预测的,而且企业无法避免,只能时刻关注和企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去适应环境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①政治原因:国家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不同政治力量引发战争时或者国家遭受经济制裁时,对企业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②经济原因:经济周期的转变,行业的生命周期,货币政策及经济政策的改变,利率、汇率的变化都会加大财务风险。③社会原因:法律法规的改变,尤其是和企业密切相关的税法,微小的变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人口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加大人力资本的成本。④自然原因:自然灾害的发生,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失,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破产或死亡,都会对企业财务造成不同的影响。
22产生财务风险的微观原因
这些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与宏观因素不同的是,这些原因是可以被识别并且可控的,企业也应该重点针对微观因素进行改革调整,从而使宏观财务风险管理和微观财务风险管理组成一个高效有机的系统。①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位,监督管理机制没有有效运行,母子公司资金管理混乱,企业整体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根本没有可以生存的土壤。在大中企业中,尽管规章制度健全,但也不乏制度如同虚设的现象。②企业整体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由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能力薄弱,专业能力不强,决策靠主观经验,这样就导致了公司管理水平低下,现金流紧张,资源没有高效利用,经营效率不高的局面。③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在公司普遍多元化的今天,有些管理者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不同子公司协调不到位,资源分配不合理,反而影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适得其反;当企业取得成绩时,管理者往往会自我膨胀,因此要制订合理的决策制度,分散权力,相互制衡。④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由于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缺陷,一些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谋取巨大利益铤而走险,这种财务风险造成的结果往往比其他风险更严重,对企业来说更具有毁灭性,安然事件中世界五百强的安然公司和当时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一起轰然倒下了,但也催生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对保护投资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者造假的想法。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本质和目标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本质上是一个全系统多环节的管理过程,贯穿于企业的所有活动之中。因此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真正高效的管理系统应该集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于一体的。从融资到投资到资金回笼到收益分配,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就无法在竞争中存活下来。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利润最大化,因此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有消极和积极的管理方式,消极管理是面对风险采取回避,从而降低不确定性,显然这不符合企业的终极目标,因此企业需要也必须进行积极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主动去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降低企业的风险,在一定风险程度下充分利用杠杆,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保证高的资金利用率和收益率。
4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4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定性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面对宏观因素的影响时,要在风险管理制度下依靠风险意识较强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或者专家去做评估和应对,采取相应的金融工具去对冲风险;对于可以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要将一些财务上的指标,例如现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相关指标赋予权重,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预警体系,并编制现金流量预测表,在接近预警值时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并做出应对。对于评估出来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或者风险自担的方式。
42加强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
无论多么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都需要人去操作,因此加强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是管理财务风险的基石,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单独成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部门,时刻关注企业潜在的风险并对已发现重大风险进行评估并上报管理层共同应对。管理层也要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安排长短期融资项目,在投资时充分调研,并对多个项目采取组合投资,降低整体风险水平,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对存货等流动性资产做出及时的调整,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保证企业各部门高效一致的运行。
43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还需要多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中图分类号:F253.7;F25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一、基于风险防范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物流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服务设施水准并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并且我国物流行业相关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步伐太慢,高新技术的运用在物流企业并不常见,而且更新换代速度很慢,以此引发企业管理组织效率相对较低。
(二)物流企业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物流企业风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的认识并不全面,没有积极主动去研究企业自身潜在风险。
2.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对风险的考虑
最近今年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一直保持者两位数的增长率。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部分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现象。这些企业原本规模小,人员配备不足,管理者素质也是有一定的缺陷,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仅仅想着发展规模、怎么占领市场等这些粗略的问题,完全忽略了企业风险防范于管理的问题,加上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小,运营中出现不可控的风险,对企业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
3.企业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
我国物流企业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4.物流保险合同有缺陷
我国物流企业中一部分根本就没有签订过相关货物或人员保险,这增加了企业在出现货物损失或人员损伤时所承担的赔偿费用,这就是物流风险管理的巨大缺陷所造成的损失。
5.险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也没有得到高层的重视,成为闲置的机构,发挥不了作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任何物流企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各种环境的影响。
一是经济环境的影响,二是政治环境的影响,三是金融环境的影响。金融市场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直接场所,它不仅为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提供场所,而且为企业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筹资、投资和风险规避提供多种选择。金融市场存在的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将会加剧企业的外部金融风险。
(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固然重要,但是物流企业自身文化、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等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确立起到了直接作用。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转变。财务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是企业资源分散。物流企业,虽然数量众多,发展势头猛烈,但是,这些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可利用资源分散,进而资源整合后的综合实力较弱,很难承担高效抗风险中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
三、基于风险防范的财务评价指标设计
(一)风险防范下成本费用类指标
物流企业风险防范下成本费用类指标主要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
1.防范下设备费用:物流企业属于运输、仓储为主的企业,这两大环节对设备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要做好风险防范就需要及时淘汰并更换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设备,这就会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更新换代时间。
2.防范培训费用:物流企业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员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或者技能普及不到位,各项风险防范措施落不到实处,这就需要企业定期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不同程度的风险意识教育,普及风险防范知识,同时宣传企业风险防范制度、措施。该指标就是计量一定时期内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费用。
3.防范下利息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更换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设备以及对员工的培训费用都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就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利息费用。该指标就是计量物流企业一定时期内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通过外部融资所产生的利息费用。
(二)风险防范下运营质量类指标
物流企业基于风险防范的运营质量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净利风险损失量: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必然会导致风险损失降低,该指标主要计量一定时期内单位净利润中产生的风险损失量,即将企业一定期间的风险损失除以该期间企业净利润。每个期间将该指标与上一个期间和企业未进行风险防范期间相比较,以此来判断企业风险防范对运营质量的影响。
2.防范成效: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对于风险防范的效果,即风险防范所产生的绩效。该指标是用本期单位净利风险损失量减去上一期单位净利风险损失量,再除以风险防范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主要是设备、培训和利息费用)之和。
(三)风险防范下财务发展类指标
风险防范下物流企业财务发展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范创新投入:该指标主要计量物流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对创新的投入量,反映了物流企业对风险防范中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企业未来在风险防范中在创新方面所处的优势地位。
二、财务管理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的核心
获得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的最终目的,而其前提条件就在于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之一就是成本支出,国有企业既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支出措施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查看财务报表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可以综合分析财务管理情况来获取全面而具体的财务指标,便于及时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能够为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促使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有序、高效发展。
(二)财务管理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既可降低成本支出,又可增加企业的收入,兼顾节流与开源两个方面,这无疑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到一定的资金。
(三)通过成本信息来有效监督财务活动
国有企业可通过成本信息来合理控制、监督各项财务活动,既能够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又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各种资源,才能够实现“小投入、大效益”,并且还能够有效整治“五项”经费超标、“收支两条线”、挪用专项资金、挤占公款等违纪行为。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点
(一)规章制度存在问题
各项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有效完善国有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避免出现各类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管理层应该要制定出台可执行性较强、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目前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较为轻视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将规章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并未将其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人员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较为肤浅,在应用中会遇到较多问题。
(二)监管工作不到位
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管工作的作用极为重要。通过监管工作能够让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既能够增加财务工作质量,又能够提高预算工作结果的准确性。但从目前来看,较多国有企业往往侧重于经济效益,而轻于财务监管,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的财务问题,例如:利润与销售收入严重不成比例、销售费用与应收账款失控等,尤其是成本控制更是存在著较大的问题。
(三)成本控制手段单一、落后
成本控制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采取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手段单一、落后,严重影响到了成本控制效果。
四、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基于内容来看,国有企业财务规章制度中应该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财务管理遵循原则、财务管理鼓励政策等进行明确。国有企业管理层应该定期成本考核下属的各个部门及基层单位,并且还要在规章制度中对财务考核标准、财务考核内容、财务考核对象进行明确,一旦出现财务管理不当问题,那么首先要对责任认定进行细化,尤其是要对执行失误、决策失误、调研失误的责任内容进行有效界定,避免出现“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其次,按照责任划分情况,依照规章制度对违规决策情形予以追责问责。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若希望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了避免出现各类不必要的财务风险,那么就务必要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位,并且还要严格执行企业所制定出来的奖惩制度,切忌出现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此外,财务规章制度制度应该贯穿于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加大财务管理力度,这样一来,既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便于更好地予以完善和修改。此外,财务规章制度应该贯穿于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务必要加大对财务规章制度的利用力度,这样一来,既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便于更好地予以完善和修改,共同开拓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式转变,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二)加强财务监管工作
1.合理编制权力清单。国有企业应该以清单的形式来对企业运行流程、权责分类等进行列明,以便能够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制约与监督,避免出现“监管缺失”和“权力真空”的问题,尽量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而其关键就在于要对国有企业现有的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级结构及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权限范围,国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在授权范围内承担责任、行使职权,都应该自觉自愿地开展财务控制,将财务控制意识带到日常工作中。
2.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控制。若要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那么就务必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控制工作。首先,做好事前控制工作。事前控制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应该要准确地预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要合理规划各种措施。其次,做好事中控制工作。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有效控制国有企业正在开展的计划、实施过程等,主要包括:控制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国有企业的物料库存成本、控制国有企业的物料采购成本,这既是整个财务监管工作的核心,又是财务监管工作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有效开展定制管理与即时数据管理。再次,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的重点在于考核、总结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归纳总结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选择相应措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另外一方面,及时考核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并形成正式版本的财务控制文件,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三)改进成本控制手段
国有企业若要提供其成本控制效益,那么就务必要改进成本控制手段。一方面,国有企业可利用各种成本控制软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来信息化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耗费,以便能够对企业成本支出的动态信息进行准确掌握,这样一来,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节流减耗。另外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可应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对比分析形成价值链中的各个作业环节、各个部门的成本支出情况,进一步细分国有企?I的每项价值增值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支出。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售后服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都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成本控制反馈与评价机制,若成本控制出现问题,那么再第一时间内及时反馈、按时整改,并且还要评价成本控制成效,做到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提高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