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等职业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教师应以健康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亲切的教态和新颖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让他们信其道。
古人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使学生乐学,首先就要使学生亲师。即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向学生倾注满腔的情和爱,乐于并善于做学生学习的良师、生活的挚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还应了解其内心世界,寻找共同的语言,培养共同的情感,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自尊心一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也油然而生,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教师要善于表现自己。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他们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口语交际的方法、写作的方法等等。未来的社会“文盲”不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明天,科学技术会突飞猛进,这就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将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因此,从小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学习方法。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受益终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动脑,培养学生钻牛角尖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支配时间,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探求知识,锻炼学生在快乐节奏中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美国投资团来中国考察,对于中国教育这一块大为不解。他们认为中国其实并不缺少高等的理论人才,而现在中国最急需的应该是中等技术人才。然而虽然如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却并不乐观,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思考了。市场究竟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由于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现在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学生的就业也是逐年好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出了一大批工作在最前沿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职教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合理。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进人标准的竞相攀高和高校的扩招,使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例下降。据教育部统计,到2002年,全国一半以上省市普高与中职比例由原来的5.5∶4.5下降到6∶4,一些地方甚至已下降到7∶3。这违背了国家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另一方面也使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矛盾更加突出。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失衡。近年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竞相升格,一般省市升格学校都在30所左右,有的甚至多达60余所。一些省市70%以上的原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致使大批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中高级职教生比例失调。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它的发展,但是它的前景很是乐观: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与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高级蓝领”的短缺,已明显制约着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思考
1.激发兴趣。由于多种困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很困难。我们就应该想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听课的基础上,自己积极的思维,让教学事半功倍。
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经验教师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行为引导教学,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案例教学也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有趣的例子和故事,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课堂十分融洽。
2.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讲商务谈判时,经常会遇到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而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给学生补充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而对于扩充知识,不仅只是让老师一个人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搜集资料进行讨论,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学知识的效果更好了。
3.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作为技能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想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应会的知识,必须靠练习。而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毕竟我们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人员为职责的,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远远高于理论知识。同时我们的学生对动手的东西更是青睐,这样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完理论教授外,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而我们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应该掌握的技能练得得心应手。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就业,他们对于技能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也直接关系着我们学校自己品牌的创建。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的,是我们满足目前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唯一途径。怎样搞好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摆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周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继续教育,2006(3).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去教?这是当今中职院校学科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一、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科选择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整个学科设置不太清楚,不明白体系中各个关键课程的开设起到什么作用,更不要谈如何学好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因此,中职学生进校初始就是盲目的。
中职院校的学生背后是紧迫的危机感。首先从年龄层面上而言,中职学生大都是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生理、心理都还未成熟,他们又该如何选择今后的工作和要学习的专业。其次,传统的学科选择更多的是亲戚、朋友、老师等推荐的,或多或少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推理的,无法客观科学地预测今后五年、十年行业的趋势,对就业也就更是纸上谈兵。最后,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学科的选择可谓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方式,背离了主观的学习兴趣,因此最终整个学习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2.学生生活
中职学生远离了家人,远离了之前熟悉的环境,面临着适应学校生活、适应新同学的挑战,需要培养待人处事的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态度、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以上这些素质与能力不仅需要中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引导、教育,还需要学生自身的领悟。
二、中职教学改革的举措
作为培养现代技术人才摇篮的中职院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面对着成千上万花季般年龄的学生,如何指导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以学为重,如何让他们在相对较短的学业周期中完成所需的专业知识,是校方的工作重点。
1.学科的开设
学校一定要与市场接轨,尽可能多地请教行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让他们帮助分析整个行业中最稀缺的人才与职业,有利于学校做出卓有成效的选择与判断,为学科的开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科的选择
校方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首先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入校伊始,学校可以以多媒体、动画等丰富的现代化表现手法,展现某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把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当中去。把整个学科课程的设计逐一清晰明了地展现给各位学生,使其明白哪个时间节点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对整个学科框架做到一目了然。在教学的前期应该主打学生兴趣,因此课程教学的前期应多采取自主试听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什么课程适合自己,什么课程相对容易接受与理解。在半个月或一个月之后,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专业,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负责。
3.课程的设置
必须尊重科学归类,客观地进行设计。现在很多院校师资能力与社会脱节,不了解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学科的核心内容,不清楚甚至不了解前沿的技术及发展趋势,在课程设计上还是按传统办事,循规蹈矩。与此同时,相应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学生所学知识落后,更谈不上二三年之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顺利就业。作为校方应不遗余力让更多年轻、优秀的教师投入到工厂、公司等一线企业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加强学习,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要。
4.心理的辅导
学校,是成千上万家长寄予希望的地方,是学生梦开始的地方。对于学生而言,重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面孔,需要去适应,然而更多的还需要校方的理解、班主任以及老师的关心与引导。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个体汇聚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校方首先应从环境建设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譬如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就寝环境、餐饮环境及娱乐休闲环境,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其次,班主任责任重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学业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种种问题,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各种矛盾,例如打架斗殴、无故旷课,心理层面上存在或多或少解不开的心结,这就需要班主任这个贴心人去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加以疏导与教育。班主任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心灵深处的领路人,而学科老师更多的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方法,及时反馈信息给班主任,辅助学生做好工作。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去关注、支持,需要校方与企业的合作,以及老师和家长多方协作,共同鼓励学生的发展。中等职业教学改革之路虽然漫长,但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通过各方的努力,中职学生就业将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光明。
一、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闪光点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提到教育日程上,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还要有社会价值观、责任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教学来完成。因此,怎样构建完整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不但需要有计划的显性课程,还要有多样化的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的魅力
在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达带来了多样化的课程,课程是学校之灵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两大支柱,有各具特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笔者感受到书法、音乐和上机操作等课程明显受到学生的青睐。我亲自教授书法课程,书法的学习可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灵感源泉,笔者体验到学生从一无所知到孜孜不倦的热情,从基本的书法常识:买毛笔、墨水、纸张等,到横、竖、撇、捺、字、词的学习,最后形成整幅作品,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常常能看到学生大显身手的情景。通过一个学期一笔一画的书写,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常识,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摒弃了粗枝大叶、马虎等毛病。
另外,在计算机上机课前15分钟,每次都可望见密密麻麻的人堵在门口,拥挤现象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有时下课铃响许久,学生也不忍离去,宁可不休息,也愿意花些时间学习他们喜爱的课程。另外音乐、体育等艺术类课程,也深受学生欢迎。
2 隐性课程的精彩
隐性课程内涵与外延如此广大,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很精彩。首先,要通过教学手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学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教授学习知识;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教学生做人。而职业学校隐性课程的精彩还集中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上。
其次,开设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一是学术性的活动,如看新闻联播、读报、辩论、演讲、写作等。二是娱乐性的活动,如教唱、校园歌手大赛、春游、秋游等。三是体育性的活动,如篮球赛、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每晚收看新闻联播活动,学生可以从新闻联播中了解最新的新闻,得知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每周二、四、六的读报活动,把最新的娱乐、生活、科技等知识传递给同学,对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十分有益。每周一、三、五的唱歌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充当音乐教师,教授最流行、经典和古老的歌曲。这些活动,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学生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最后,学校通过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通过人性化的环境设置来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构筑有感染力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学校的校训、校歌、校风、优秀教师等来整合精神文化;通过校纪校规、校园制度来约束和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这些活动像清新的空气,弥漫在整个校园中,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像烂漫的鲜花,开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看似有组织,有计划,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
1 显性课程存在的问题
如英语、语文、数学等纳入教学计划内的显性课程,学生很排斥。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老师费尽心思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也只在短短的瞬间,望穿秋水般地等待铃声而心神不定、不断瞌睡寻找周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神游室外等情形屡见不鲜。如果说兴趣是影响学习的因素,那难道所有同学会同时喜欢书法、音乐等课程?事实并非如此,今日课堂,显性课程占有很大份量,而实践课程的学习确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轻松自由的课程,并非爱好。
学生排斥显性课程,是教师、学生、还是课程的问题呢?可以说,是三者问题的交织,是原本设计显性课程时就存在问题,没有跟上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这种课程设计原本就不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要求;所以显性课程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兴趣是最大的导师,像金庸写的《雪山飞狐》进入高中课本,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应该遭遇学者批判,我们要换个角度试着接受这种改变。职业学校,不要施加文化课程的压力,以免学生产生畏惧,而应开设更多有选择、学生感兴趣、对实际生活有意义的课程。教师也要提高课程意识,自觉加入课程改革队伍,使课程能赶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2 隐性课程申存在的问题
隐性课程是潜在课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赋予隐性课程更广博的外延与内涵,职业学校教师忽视教学,学生厌恶学习等现象是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融入社会的隐性知识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出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校给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更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学校也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市场、下工厂,支持学生与企业主动联系、主动交流。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技术人才很受企业欢迎。但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打起职
业教学的幌子,利用学生做劳工,送去工厂卖苦力,也美其名曰学习,同时,还打出优惠政策,学生上学不收学费,其实,不过是将学生送往工厂打工获得的廉价工资来抵作学费,更可恶的学校还从中捞取中介费。这样的学校是一块毒草,也是恶魔,既延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吞噬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没习得应得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让学生对本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怀疑。
这种隐性知识,学生不但毫无收获,还深受其害,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办学方针与理念,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声誉做昧心事,为利益毒害学生。
三、对解决职业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问题的对策
1 加强文化知识学习,规划显性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学习,轻视文化知识学习,学生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水平明显低于高等院校。但职业学校终归是一所学校,文化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也是一所学校应当要培养的。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上,中等职业学校远没达到职业学校的要求,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厌学情况十分严重。中等职业学校要规划显性课程,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教授学生知识的习得方法,这样,文化知识的传递才能绵绵不断。另外,对于学生的人品、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师所不能忽视的。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保证文化知识的获得。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可能加速知识的整合。
2 完善隐性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丰富多彩,中等职业学校不能把隐性课程局限在校园文化与课外活动上。教师是引导学生攀登成功的巅峰的第一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言行举止、人格信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长。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良好隐性课程的一条途径,学校可以让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研究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化的隐性课程建设。
另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灵魂的塑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入微,不断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显性课程之力来完善隐性课程。在显性课程中间接地传授隐性知识,通过显性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学校也可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是教育者的思想并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开发隐性课程,给师生创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氛围,使师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也可以通过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等隐性课程,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存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渊博的知识。
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
其次,教师还应有比较广泛的课外知识。因为现在的中专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能够提出形形、五花八门的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就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靠吃老本来教学生,再高学历的教师也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严于律己,应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人格,火热的感情,一言一行渗透着对学生、对事业的爱,要有责任心,能起表帅作用,决不能讲怪话,发牢骚,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应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切实做到教书育人。
三、教师应把爱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的主要责任有两个: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教会做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用爱心浇灌的教育是空洞的、残缺的教育。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我们教过的那么多学生,真正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感动的不是老师渊博的学识,而是老师是否有一颗炽热的博大的爱心。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法,又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完善,发展这种艺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教育好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往往会铭刻在学生的心中,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如果老师上课时情绪过于严肃、拘紧,必然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障碍,因为老师本身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上课前教师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境,满腔热情地面对学生进行教学。
四、教师应注意授课的艺术
一个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不错,但是要想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你的学生,更重要的还要注意授课的方式、方法。
1.即使教学任务再紧,也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他们的成长。我希望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强迫他去学习,中专生正值世界观形成时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多学生认为到了中专可以自由一下了,能考60分就行了,在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失去了理想和目标。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进行交流,既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严重,如果你不把道理说到他心里去,学习起来是不会有动力的。一般我会提醒学生作为中华儿女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要有报孝祖国之心,另外爹妈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养老送终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生活的幸福,要有责任心,要让自己的家庭快乐和谐。再结合当前就业的严重形势,提醒学生必须学会一技之长,靠技术吃饭,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日久天长学生总是在这种氛围下熏陶感染,会无形当中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渐渐地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态度就会有所不同,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另外,还时刻提醒学生在一招先的情况下,若有机会还应多学一些其他相关的技能,比如说男生有机会的话,学习驾驶技术,考一个驾驶本,女生利用心细、有耐心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字,使他们认识到趁年轻应多掌握一些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自觉去奋斗,去进取,最终成为一个栋梁之材。这样坚持几年学习的话,毕业后一定会在同龄人中走在前面,更好地适应社会。
2.多鼓励、多表扬
美国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现在学生自尊心很强,受到批评时自尊心很容易受伤害,所以最好是少批评多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我常在后进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我原来带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上课常打瞌睡。但我发现他的计算机水平很高,在课上我下意识地安排一些平时教师演示的内容鼓励让他做,结果做的很不错,我及时地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的学习热情慢慢地提高了,上课也不好意思再打瞌睡,期末成绩进步很大。这就是表扬学生的效果。后进生需要表扬,优生同样也需要鼓励,对优生的鼓励往往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1.教学受体(教学对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较短,应用写作水平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都经过3年初中教育,而初中多注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的学习,应用写作的内容较少,除请假条、板报稿、广播稿等会偶尔接触外,其他文体较少运用。在这种教学大纲设置下,学生对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写作接触较少,基础较差,对此学生需要一个适应、学习过程。而且中职学生参加工作的时间比高职、大学生要早3年以上,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量(包括语文课程)较少,文化素质积累不够。
2.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应用写作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偏重于专业课,认为专业课就是“主科”,用人单位也只是看重专业技术,所以觉得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就够了,可以“一技走遍天下”,因此将专业课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基础课程属于“次科”,甚至可有可无。同样,部分老师也持同样的看法,导致对应用写作课程不重视,照本宣科地完成课程,更谈不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了。在这种教学,授—受体都持同一观点的普遍心理下,一些没有偏科的学生也受到影响,在此门课程上用的精力有限。
3.现行教材求全求广,种类繁多,文体格式程式化,容易形成学生畏惧、厌烦心理
现行应用写作教材种类繁多,力求在面上“一网打尽”,如公文文体就包括了行政公文、法律公文等与一般工作、生活联系不大的文体。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人从事的岗位是基层和生产一线。这些文体真正应用得上、甚至接触的机会很少,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却占了实用语文教材较大的篇幅。这部分文体种类多,格式严谨、规范,缺乏感性和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由展开,也抑制了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独有的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容易陷入八股文式的窼臼。另外这部分文体在格式上类同,容易混淆,而且编排在课本前列,学生初接触应用写作便感觉枯燥无味和吃力,容易产生畏难、厌烦心理,不利于对其他文体的进一步学习。
4.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因为应用写作文体的共通性,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具有程式性的特点,通常是先介绍文体常式、格式和写法,然后是写作注意事项,最后是课后练习。不少应用写作课程仍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在教学上按上述教材编排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进行程式化教学,缺乏变化和趣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而有所侧重。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考核体制不完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当前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考核体制,但中等职业院校对教学效果的考评仍采用传统的考评方法,如教学督导抽样性质的听课观课,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习成绩、教师自评等,都是主观性很强的考评方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依靠教师的评改,而教师的水平、偏好等会影响到学习成效的评定,甚至为提高合格率而放宽标准。而机械、电脑等专业不但在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及评分方面实现标准化,在专业技能方面也通过实操及考取资格证书,或通过实习、用人单位的检验来体现教学成效。
二、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成效的方法
1.在思想上共同提高对应用写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应用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出一名中职生的素质与能力。一份有创意的方案,一份观点独特的报告,一段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我介绍,均可能创造良好的机遇,甚至对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中职学生在心智方面仍处于成长期,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指导。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社会不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在技术上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即“能文能武”。这样的人才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是更大的,也是择优录取的要义。在相同的专业技术条件下,口头表达、文字表述能力优于别人,用人单位的录取意向不言而喻。所以学习应用写作不但是学文体格式,更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生规划的准备,是另一种“专业技能”,能让人受用一生。
2.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可以制定针对应用写作的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包括制定考评标准和方式;制定标准化和主观性相结合的题库及答案;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价与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内部考评方式;对实习单位发放的实习评价增加实用语文方面的打分项;聘请大学的语文专业教授、专家现场参与听课评课、检查课件内容、抽查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组织教师参加系统内的教学比赛、专业刊物的投稿等,折算成分值。基于以上方式,形成对教师全方位的标准化考评体系。
3.整合教材,合理、有针对性地编排课程
就教材缺乏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把公文文体、司法文书、财经文体应用程度不高的内容删掉,或编排在课本末尾,只作了解;把常用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日常文书、求职信、简历、申请书、总结等按由难至易的程度进行编排、设置,并适当增加当下网络上流行的新兴文体进行介绍和学习,及时更新知识。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欣赏水平。掌握应用写作技巧不是实用语文的全部目的,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才是根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旧文体的比较和发展变化,以丰富的资料和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产生兴趣。如在教授专用书信一节课程时,可以选取文化名人的书信作品,从其称谓、落款、谦语、敬语、行文等来体味旧式书信文字之美;从信笺的纸张、图案、竖排书写以及书写介质—毛笔和墨汁等来体现格调之美、形式之美。通过类似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文体格式之余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眼光、增强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现时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包括情境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等,不一而足,采用的媒介和工具也十分丰富,包括PPT制作课件、视频、网络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视课程内容在方法、工具、内容等方面进行巧妙搭配,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例子作范文,从而打破传统的讲课方式;评改作业方面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QQ、博客的方式替代传统纸质作业,既节约成本,也提高效率。一种方法用到底,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成效。
(3)在班内或班级之间进行分组编制进行协作与竞争,提高写作水平。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的背景、素质、性格都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或竞赛,如在调研项目、讲演、辩论等活动中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整理、执笔等,通过合作取长补短,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4)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评改。改变现今主要由教师评改试卷的单一模式,适当由学生一对一互相评改作业,或成立小组集中评改。学生代替教师改作业的做法早已存在,但原因多是为了赶时间,或减轻工作量而采用的非公开手段。虽然表面上看来方法一样,但学生互评的目的和效果与之有天壤之别。对学生而言,改变身份、转变角度,能设身处地地对作业进行思考、评改,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对被评学生均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同时能弥补同一教师单一思维的不足。教师对学生评改作业进行质量监督和把关,对好的作业和评改进行公开的点评和表扬,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对改作业的学生而言,批改后的作业也成为自己的另一份作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在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启发,能起到教、学互长的目的。
(5)积极参与校园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可以与校内各部门、学生会、各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无偿为他们提供应用写作方面的帮助,由上述单位对此做出评价来检验教学成效,在全校范围内将应用写作应用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去。如班中的传达、汇报、请示等大小事项均要求以各种对应的应用文体来提交;与校广播站联系,开辟专栏,定期播报优秀广播稿作业;结合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为校内各项活动撰写通知、海报、启事、调研等,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形成对学生的责任心、公益观念等人格塑造。另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战能力,接受社会的检验,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提早做好准备。
(6)在校内建立应用写作园地及数据库,提供学习交流的园地。应用写作园地包括壁报栏、校内文学组织、校园网站、书馆数据库等,登载学生优秀作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利用校园内部网站或电子设备,将历届学生的优秀应用文归集建库,便于调阅、借鉴,也可以作为教学范文来使用。这一做法客观上也为校史校档建设留下有用的资料。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时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嗦嗦,颤颤抖抖,层次混乱,让人不知所云。如此的口语表达能力着实令人堪忧。问君哪得忧如许?我认为,病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戕害较深,“巧舌如簧”,“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少说为佳”等至理名言都是劝诫人们闭口不语或少语的,有人将此信奉为处事哲学,社会普遍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二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所致,以分数选拔人才的方式对学生的说话能力不做考核,教师满堂灌,学生懒于动口,中学语文教学便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还被笼罩在“中考失败”的阴影之中难以自拔,萎靡不振的情绪比较严重,意志消沉,郁郁寡欢,再加之发音不准,又缺少相互交流的情境,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等情况。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际联系的不断紧密,口语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技能外,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非智力因素,口语能力则是非智力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口语能力目前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介入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必备能力,如在应聘、推销产品、竞职、演讲、日常交流等场合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会使你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增加你事业成功的砝码。甚至西方国家把舌头、金钱及电脑并称为人生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口语能力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愈发彰显。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在几年的口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口语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实践,效果显著,具体罗列如下:
一、练“胆”为先,设法使全体学生都敢说
前文已经分析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敢说的原因了,不敢说才是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罪魁祸首。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战胜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打开学生语言的闸门。
首先,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胆量就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就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太阳,要勇敢地捅破窗户纸,拨云见日。其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从简单的口头自我介绍开始,教师可以事先交代自我介绍的要点,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要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再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不吐不快,适时实施口语训练效果必佳。最后,教师还必须大胆创新教学形式,采用课前演讲、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辩论会、朗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敢说创造便利条件。训练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训练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下经常和学生们谈心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谈发生在身边的趣闻趣事,引导学生对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力争使全体同学都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重塑超越自己的信心,敢于一吐为快。
二、多策并举,将口语训练进行到底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合而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联系,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实施口语训练。
阅读教学中有关朗读的内容决不可敷衍了事,教师应高度重视朗读这一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例如,在朗读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平翘舌音不分,于是对症下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强化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应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做好监督,还需把常见的平舌音或翘舌音用歌诀的形式让学生强化记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说话技巧的训练:一方面是语音和语调训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另一方面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这样,就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也同样可以纳入口语训练,教师提前给学生列一些阶段性必读书目,提倡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适时举办读书交流会,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平等地进行师生讨论及生生讨论,畅所欲言,三言五语、滔滔不绝均可,教师从旁策应,抛砖引玉,指点要津。欣赏优秀的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鼓励沮丧的学生使之奋起,引导自我封闭的学生实现“对外开放”,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之自信自强,赏识教育重在赏识和激励,对每个学生给予包容。这样,学生内心强烈的被认同感会大大激发出来,手不释卷、人人争先发言便蔚然成风,发表的真知灼见屡见不鲜,偶尔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因为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既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的中级财会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现状及原因
1.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一致。从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不同学校以及同类学校在培养会计型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是培养“会计师”,有的是培养“管理者”,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科学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整个会计教学系统就会茫然无措,甚至南辕北辙。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死板,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结构有失合理,体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因此这种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
3.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堂堂感到“爆满”,教师感到疲劳,学生也感到乏味,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的人才,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同步发展。
4.教学手段落后。目前,仍有许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和粉笔仍是主要的教学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仍无法在会计教学中全面展开。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而教师则“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会计教育处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断变革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而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5.薄弱的实践环节。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学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措施
1.设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目标。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结合起来。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所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能够成为的合格会计人才。合格的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理型,通用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财会人才。其核心是这种会计人才应具有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已经不能囿于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知识和信息爆涨使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呈几何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知识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打开已有的知识大门,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寻找打开未来新知识大门钥匙的方法和教会他们开门的技巧。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我认为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并要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数学,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网络会计等新兴课程,使学生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例,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会计教材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转贴于
3.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
4.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面临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课时却不能增加、有时还得减少的情况,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设备,通过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来解决。在会计教学中,经常需要画很多表格,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克服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避免既要做课堂笔记,又要理解教学的矛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强化会计实践,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透彻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因此,很有必要加快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6.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深入实际,接触社会,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工厂、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素描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的美术类相关专业中,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还是一门造型训练的基础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素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素描,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素描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其认识到开展素描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等职业院校开展素描教学的意义以及当下中职院校素描课程开展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具体应该怎样在中等职业院校实施素描教学。
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素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而中等职业院校开展素描教学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建立美术思维,让学生在素描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完成素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行素描教学时,会经常动脑去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描教学不仅会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素描的时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描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需要对美有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素描的学习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素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素描是一种很有趣的技术,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素描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会让学生逐渐对其感兴趣,久而久之,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中等职业院校中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死板根据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性质,对素描课程的设置还是沿用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院校教学专业性较强,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培养。首先,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的设置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其次,有些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的设置是模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两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和生源情况不同,因此当下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所以中等职业院校要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只为传授技能的目的,转变为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和思维的要求,充分发挥素描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基础与专业脱节在一些中等职业院校中素描教学只侧重于素描本身的学习,在某些方面忽视了素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比如,在素描课程的安排上,前半年课程比较集中,而后半年就越来越少了。作为美术教师,要知道素描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短期的学习无法塑造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培养的。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院校素描教学时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对素描课程设置有所偏重,要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
(三)学生对素描学习缺乏兴趣中等职业院校素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提起兴趣,感觉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对素描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素描课程是需要学生反复练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这就决定了素描的教学是个反复、长期的过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有些美术大家对学生的教育中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写生来教学的。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枯燥的素描课程的影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素描教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从提高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等职业院校素描教学实施策略
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上推行“三课三化”,即公共课程服务化、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实验实训课程现场化。注重公共课为学历提高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下力气精简传统教学门类及内容,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调整以职业技能考试大纲为准绳,根据考试内容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例如201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除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学、中医临床课等重点内容外还涉及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和传染病学。其次还应考虑就业需要。护理礼仪是护士工作的基本规范,而人际沟通适应于各种专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做到就业有路。
教学内容的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原则,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具有启发创新式的教学内容环节,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理解基础和临床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达到目标的兴趣。不追求科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围绕一个个的基本技能要求而展开。例如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中院外急救的方法、心搏骤停的判断与心肺脑复苏的实施、急性中毒的抢救等。中医专业推拿学中推拿手法的练习、美容推拿基本手法、面部按摩操等。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以致用。
教学时间的调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强化学生的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基础,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例达到2∶1则列为精品课程。例如基础护理学中强调无菌操作理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铺床法、标本采集、吸氧和吸痰的方法等。
二、积极创造实验实习条件增加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实验课摆脱了书本课堂的制约,通过学生自由分组,在教师领导下共同实施。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对学习非常投入,教学效果显著。例如解剖学的学习,应将教学的相当部分放在实验室完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标本、模型,增加感性认识。我校今年陆续配置了智能化高端医学综合模拟系统、全功能急救人、网络版腰椎穿刺模拟训练系统等实训设备。例如网络化急救医学情景仿真系统可以模拟ICU重症监护所有急救监护的措施和手段,模拟人可最大程度模拟病人的各种症状,能发出、咳嗽、求助、憋气等20多种声音,瞳孔对光反射可相应发生变化,额头可以流汗,做脑室引流可以自动流出模拟液体。通过这套系统模拟对各种病人的监护、抢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把课本上的知识情景化、现场化,最大限度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转变教学模式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学同步改革,更重学法。
其次,运用网络、多媒体、模拟演示技术等多种教学形式传授教学内容使教学直观形象,学生便于理解,从而彻底掌握。多媒体技术是医学教学良好的辅助工具。它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改革了知识传授方式,不但增加了信息量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的特点,并以随机、灵活、全方位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重点有选择的介绍新进展、新方法,真正授予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中职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目标和重点不在于对完整理论体系的逻辑论证,而是以知识的内化及践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为目标追求。目前,中职德育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联系实际,重知识学习、轻情感体验,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价的倾向和问题,突出表现为课堂说教性强,学生不感兴趣,“知”与“行”脱节等。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1.突出育德性
育德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抽象、教条的道德规范,而是在融合道德知识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内化规范、体验规范并且践行规范,从而完善人格。
2.突出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心理上对所认识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感体验,它的把握不能靠学习客观知识所采用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方式来实现,而是要靠情感的体验和领悟。突出情感体验,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真实想法,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自我间的对话与交流达成理解。
3.突出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中职德育课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内容为主线,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引导学生与未来职业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4.突出中职学生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制度、就业形势以及计划生育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与以往相比下降明显,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主要成分,与同龄人相比较弱,多数人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易冲动,不自信,自卑,经常感到前途无望,心理问题突出;因其年龄小,认识问题感知事物处于片面性和表面性,自我约束力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缺乏辨别能力。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水平与心理特点,要突出细节,培养习惯,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一言一行,都做出明确要求。要重视养成教育,反复地进行说服教育、行为纠正、心理矫正和德育引导。要善于用爱心和耐心,开启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二、促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
1.动脑
激发学生思考。要变传授为启发,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精心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哲学与人生》课中,通过情境教学法,设计“人生理想大拍卖”活动,并根据拍卖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是值得追求的,并通过讨论激辩,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
2.动嘴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自己怎样教,而应是学生怎样学。为此,教师要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说教者、灌输者转向学生德行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寻求让学生多投入、多参与、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形式,例如,课堂演讲、哲学小故事、德育故事会、法律案例讲评或新闻播报等,或通过课堂讨论方式探讨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语言组织能力。
3.动手
教会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动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后作业的完成;课堂活动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通过动手,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要求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前景调查,并结合自身条件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经济与社会》课中要求学生对家庭生活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家庭生活消费存在的问题,撰写调查报告。
4.动腿
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把握,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法律教育等,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和思考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可以布置学生就专业相关问题对任课教师、专业学科教师、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在中职生创业教育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创业环境的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5.动情
强化学生心理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得到感悟,最终内化。如,讲授《经济与社会》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搜集身边贫困家庭、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制作成课件,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通过他们深情地讲述,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其他同学,起到良好的课堂教育效果。
三、改进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学习评价,既要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也要考查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要把学生前后的成绩联系起来,“要把学生的考查成绩同其努力程度联系起来,要把认知同行为联系起来,综合评估学生”。
1.评价目标的科学性与评价内容的综合性相结合
中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指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包括知(理论知识水平)、情(思想道德觉悟)、行(道德行为表现)三个方面。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是看他的语言,也不只看他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为表现。评价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内容,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实践的考核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性与评价方法多样性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体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观思想,改变单一的德育课教师独立评价的做法。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评价主体,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在校园综合评价环节,要让相关任课老师、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参与进来;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环节,可以由教师设计详细评价表格,由家长评价、行业单位、甚至相关教师进行评价。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考核评价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这会使得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脱离,测试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的形成性评价,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小测试、日常行为表现等都要进行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