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1

目前,国家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市场竞争影响,高校对外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事务的开展也备受压力,且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不小。而高等院校本身更是一个人才输出、培养基地。如何将专业学术项目、办学讲学、人才塑造、社会服务等职能、价值发挥等熔于一炉对高校发展而言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分析了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与之提出了必要发策略。

一、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水准显著提高,国际间对外的交流合作事务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学术成果。但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事务开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滞后问题,面临的严峻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

在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问题炙手可热。特别是对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而言,其工作任务不仅是拓展校内资源优势、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参与学术项目研发等,更重要的是讲究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因此,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问题首要亟需解决,必须立足根本,将发展眼光、观念层次得以改善,否则必将阻碍高等院校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事务的建设进程。

(二)管理体系制度亟需更新

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及实践办学等一直以来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由校级单位统一包揽,而没有健全院系、以及教务职能体现的明确职能划分,这就导致了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负荷量加大,而在此影响下,沿用旧习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欠缺就凸显出来。而实际上,院系具体职能发挥,是保证专业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关键,一旦院系职能发挥不力,学术研讨、交流合作脱离院系支持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出成果,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教育工作团队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化交流、专业研讨合作的基础背景下,涉外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储备更是十分关键。对于目前地方高校涉外职能发挥的机构人才储备问题而言,必须要却确保人才的储备与专业学术技能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否则会影响对国际化对外合作等相关事务的开展,对交流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设经费投入需下放

高校教育事业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财力经费、人力管理、物资支持等。但就当下而言,不少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都非常单一,在投入程度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学术项目的研发经费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下放,因此,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现金设备的供给、完善问题就非常严峻,更别说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等的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了。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衡量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关系

区域化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走向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就现有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衡量才是明确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所谓区域化是指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高校社会教育职能而建立的学术、科研交流中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性质是固有的、地方性质明显的;而国际化则是以区域化作为一个发展单位、一个单元而逐步形成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中心,一般会系统指代不同国家的学术交流,跨国流性质尤为明显。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跨国流研讨与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的主要关系十分关键。

(二)改革管理体系制度

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具体到专业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模式,真正体现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意识,调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参与到全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交流、师资队伍交流、教务管理者相互交流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环境、氛围得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学生对外交流必须要确保到外校的积极融入,学习到生活经验及实践能力养成,以为今后学生在社会生存、立足提供充实资本;师资队伍交流必须明确派遣教务人员的进修、访学交流等基本对外交流的工作事务开展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术动态的及时更新,利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准的提升;管理者交流在不少高校将其混淆为内部管理优秀队伍建设问题,而事实上,专业和非专业课程的进修与调研就是衡量其国际化交流与养成管理理念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实国际化管理交流团队人才储备,必须要强化专业体系知识,或者尝试外聘管理支教等,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及成果等,以保证校内管理建设自成一系,辅助对外交流事务工作的开展。

(四)下放、增加建设投入经费

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建设经费是普遍经费下放的一个执行方式。而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术研讨、国际学术项目技术交流的组织机构,利用固有专业学术项目来获得对方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能实现与对方的资源互助与互补。

三、结语

高校对外国际化交流事务开展需要校内、校外资源的供给与支持。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本身也应树立国际化理念、强化开放性意识,以保证吸纳适合自身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提高自身院校在教育组织机构中的国际化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篇3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04-02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为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当前正是广西贯彻十精神,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立足当前,认真分析和正视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有开拓性和新亮点的策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够,但是这些不足对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说并非完全是不利因素。实际上,年轻的高职院校更容易摆脱传统办学思想的约束,通过合理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理念,依据地方市场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能够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策略。

一、彰显特色,提升优势,打造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

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与实际,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开展。广西与东盟各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双方人文关系与文化传统亲近密切,国际交流源远流长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受到重视,如2013年9月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教育部和广西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科技馆成功举办,旨在进一步促进广西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全面加快发展广西职业教育。广西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多个民族有着相近的亲缘关系,在文化认同、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方面极为相似。广西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侨乡,有200 余万广西籍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各个国家,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东盟国家学生理解中国的教育文化,接受广西高职教育的服务及产品。而广西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唯一水陆相交的省区,既有通往东南亚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路线,也有前往东盟各海岛国家的多个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双方的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广西的地缘优势是一种其他省份无可代替、引人瞩目的地域优势。此外,广西的生活消费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与东盟国家十分相近,这对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东盟各国而言无疑是非常契合的。基于上述优势,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出符合东盟各国实践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赢得这一重要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应进一步挖掘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同开辟新的交流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资金、区位、政策及学术积累等领域的条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广西高职院校应借助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的合作项目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办学,主动联系国外优秀高职院校,全面引进先进的教师、教材、课程计划、课程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标准等,选择有发展潜力与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载体。如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科学构建国际对话和合作的规则,重视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在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应清醒地看到,无办学特色就难以形成竞争力,特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利器与无形资产。广西高职院校在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种比优势、创特色的战略觉醒,以生机和活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准确定位,立足东盟,主动适应广西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策略,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

二、优化政策与战略组合,实现规范与扶持并举

政策与战略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在完善的法律规章的范畴内开展,因此,完善合作的法制环境,优化政策组合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求。即国际交流与合作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严谨的法定依据,不能违背国内和国际的相关法律、公约及协定。高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涉及学历、学位、学分的互相认可,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树立国际性标准观念,全面实现与国际通用标准及惯例的接轨,如各种职业的专业资格标准、职业教育质量准则,等等。参照已有的国际惯例,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种对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运行机制,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求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树立长期合作的理念,避免短期化倾向,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机制,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和竞争观念,完善淘汰机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大外籍教师和专家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到广西高职院校任教,促使国际化教师队伍管理新模式的完善。对于本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给予大力资助,为培养他们成为国家化师资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要严格规范,又要科学扶持,与新变化和新形势相适应,让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中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三、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加大国际宣传的力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高职教育逐渐被视为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出口产业,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广西高职院校应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通过建设先进的理念机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基础,树立“教育是服务”的办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将学校的各项工作打造成一条完善的服务链。深入分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学生看做服务的对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努力将广西逐渐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化高职教育服务中心。在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扩大广西高职教育在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例如,与广西毗邻的东盟地区可以作为广西高职教育输出的第一站,并逐渐拓展至其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国际推广,提高知名度,如开展一系列广西职业教育展、汉语考试介绍会、留学说明会,等等,利用各国传媒及华人华侨团体等资源来进行招生宣传。从邻近的东盟各国开始,逐步辐射到世界更广阔的范围。同时,还应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经济、有效的途径,加强国际招生宣传网页的建设和维护,为广大国际学生提供了解广西的有效平台,让他们加深对广西高职教育优势的了解,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认识到前往广西学习对其人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四、拓宽教育教学合作领域,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和规格,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广西高职院校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必须在综合考虑广西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人才需求及区域特色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合作成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发展形式,大力拓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合作管道,如在项目合作、特许(授权)办学、国外分校等层面,增加职业教育产品供给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力争在新的机遇期构建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优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高职教育结构,前瞻性引进国际上新的专业和成熟的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优化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招生就业体制,转换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调整和布局领域的探究,以培养面向国际,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不只是靠需求驱动的,更是依靠发展需求来驱动的,适应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是具有全球意识,熟悉WTO规则的人才。因此,除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应重视学生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增进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理解。

五、解放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西高职院校在过去20多年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和行业优势,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出了重要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006年开始,学校通过桂林市政府牵头,申请加入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成为其旅游教育类会员单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全球招标,选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作为项目执行方,具体协助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两个项目班,全面引进世界先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计划、互动式教学法和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相关数据显示,项目班学生在专业水平、外语技能和职场适应性方面全面超越非项目班学生。该国际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另辟蹊径,通过与世界顶级国际行业组织合作,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还全面提升了学校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充分说明了合作模式的创新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

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处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各高职院校应自觉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对外合作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合作领域,加大宣传力度,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全面提升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魁.价值链视阈下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

[2]缪秋菊.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3]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J].职教论坛,2012(33)

篇4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9-02一、艺术类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和意蕴

作为一种智性模式,艺术具有强烈的精神属性与人文倾向,长期以来使得艺术院校成为创造和创新的发动机。与全国一样,广西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属小众团体,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与特色。艺术类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加强了全球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制定持续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顺应时展,推动广西艺术类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开展

(一)形成持续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理念,解放思想,在学校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上力求与国际接轨。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双向互惠的活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选择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牢固树立国际化观念,善于师“夷”长技,导入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职业教学模式,推进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手段。应当看到,目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还不高,国际化发展理念尚未确立,这就更需积极倡导高职院校按照国际化的培养标准和服务要求。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采取分层次、递进式的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开拓创新,从局部走向整体,做好战略部署和中、长期规划,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持续性的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

我国高等职业国际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服务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的结构升级。拓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衔接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师生互换、导入国际课程、海外实习、国际培训项目、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质量认证、国际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国家间和地区性的职教多边合作等。这些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有校际间的交流,也包含与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长期与短期并举,形成教育、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从而大大增强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三)打造高水准的国际化管理和师资队伍

在国际化快速扩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跟不上已成为限制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须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层及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层次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管理队伍,尤其是国际化的“双师型”师资,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在招聘师资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以诱人的环境与条件吸引大量来自日、美、德、英等国家的高水平外籍教师,一些院校的外籍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0%。同时,为了让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资讯,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制订了完备的激励性机制,支持教师到海外访学、进修和深造。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逐步充实和壮大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及管理人才,也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吸引国际上高水平的教师到校承担短期的教学工作,如于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教师互访的交流机制,构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让教师们在专业领域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送出去让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到国外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学习世界上职业教育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如分批次派遣教师前往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进行参观与学习,多维度体验不同艺术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让教师成长为具有国际化思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的优秀教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管理队伍和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加大宣传和营销的力度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融入营销的思想,做大做强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国际目标市场,挖掘潜在的生源市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提供新的优势教育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对外宣传跟不上国际化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高效的宣传营销理念与技巧,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的进一步拓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宣传营销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展示自身的特色和形象的同时,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争取得到国际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完善国际宣传营销工作机制,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涉外宣传;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及时报送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做好二级网站的日常维护;深入研究受众的阅读兴趣,认真选题,精心策划,创新制作专题及纵深宣传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对外宣传效果。

(五)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只在外延上下工夫,修炼内功,构建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才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走向世界的根本所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以地域特色作为切入点,提升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提出,他将其概括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结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专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等五大特征,是积累、维持和增强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程度日益加深,两个层面的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更强的竞争压力,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高职院校的职能和特点,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基础设施为依托,艺术精神为支撑,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构成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要素。具体而言分为六个要素,即国际人才培养力、学术研究创造力、校园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贡献力、组织管理优化力与资源环境整合力。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性与合理性,重复率较高,在培养国际性的艺术人才方面难以形成突破。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切实依据自身特点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分散了教育资源,降低了专业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需要走特色的发展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广西地方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和艺术特点,发挥广西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打造出广西艺术职业教育的品牌。

三、结语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性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云.东盟背景下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思路[J].科技视界,2012(4).

篇5

1.扩大广度、挖掘深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向拓展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篇7

一、研究背景

为彻底贯彻十精神,实现广西的脱贫富民,更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年轻人学有所长,才能脱贫致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了广西在国家经济、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广西在国际交流合作上是必不可缺的。随着廣西教育领域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多,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固步自封,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化阶段途中,找出影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从而寻求对策。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竞争力较弱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职教规模,办学条件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广西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广西的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发展水平不均,欠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在广西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域,高职教育也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办学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够鲜明。

(二)对内外宣传不足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一些东盟国家的宣传不足,甚至很多学生都不清楚东盟有哪些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格局较小。很多广西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东盟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宣传较少,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了解到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广西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很少去到东盟国家的落后地区去展开交流合作,宣传面受到制约。广西的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网页建设比较差,很多没有国际交流网页板块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院校,在院校网页的国际交流合作板块上,也极少跟进国际上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发展不平衡

在现阶段,许多广西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定制了许多优惠政策,招收了很多东盟国家的高职留学生,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有着很大意义,但是“引进来”的各项工作完成得富有余力,“走出去”的发展情况就显得不如预期。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上来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比较容易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才,然而,中国的高职学生却较少“走出去”。

(四)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职业教育国家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比较浅层次、表面化。很多高职院校只将国际交流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只完成招留学生的教育任务,做一些表面的国际校际交流,没有将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国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合作浮于表面。

三、加强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资,提升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光是院校自己喊口号,对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西政府对广西职业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西高职院校有资金外能力进行宣传交流和合作。扶持广西高职院校打入东盟国家,增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层次。

(二)加大国际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宣传力度

深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外进行宣传,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中心,扩大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利用广西的区域优势,打造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交流平台

广西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唯一一个水陆相交的省份。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有着很好地政策优势,这都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领域更应该抓住这份难得的机遇,扬长避短,大力开发自身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产品,去赢得东盟国家高职教育市场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人才、区域、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越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大前提下,广泛全面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四)拓宽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广西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路上却屡屡碰壁,y因为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没有足够的国际化视野,领导干部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没有实践经验,形式化、平面化、片面化地展开和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广西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领导干部进行国际化视野的加强,多多外派,深入实践的去了解国际上的高职院校。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公派出国和进修的学习机会,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教师进行培训。

四、结语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是我国教育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势所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发展,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空间,加深高职院校的教育深度,全方面的拓宽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人才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婷婷.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 

[2]杨浩,王春龙,王琦.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8). 

[3]张小军,刘慧敏.“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5). 

[4]林圣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8). 

[5]赵晋芳.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特点与方向——以广东省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 

篇8

1 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1.1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历程

北京城市学院(下简称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创办于1999年,初建时是全国唯一一所开设西班牙语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班牙语专业升格为本科,实行二本和三本批次招生。在学校秉持“立足自我、走向世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西班牙语专业从建立之初,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已经与西班牙、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多个西班牙语国家的十几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学生交流、师资交流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已成为西班牙语专业的特色之一。

1.2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情况

1.2.1 学生参与情况

西班牙语专业的国际交流项目分为短期游学和长期留学项目两大类。其中长期留学项目又分为优秀生培养项目和专业拓展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自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西班牙语专业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至今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共有241人次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约占到总人数的74%。

1.2.2 师资参与情况

在进行学生交流的同时,西班牙语专业也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契机积极推进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都会派出1~2名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和访问,学习对方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截至目前,专业内100%的专任教师拥有在西班牙语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验,实现了教师队伍学习经历的国际化。

1.2.3 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拓展交流领域,深化合作,除派遣我校西班牙语教师到国外进修外,合作院校也会定期派遣教师到我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同时,各个合作院校还会专门指派教师指导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组织答辩。为了丰富西班牙语教学材料,合作院校也定期给我校西班牙语图书角捐赠原版图书和影片。

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

2.1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背景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教师人数日益增多,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国际交流的愿望迫切,教学材料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等,但是在原有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制约下,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若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势转变为成果,西班牙语专业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这一专业综合改革符合北京城市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得以顺利推行。

2.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在充分调研了同类型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学生需求、合作院校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西班牙语专业开展了综合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项重要内容。

2.2.1 课程设置改革

通过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可知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中听和说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学生亟待提高的能力。学生初到语言对象国,能够基本流利地与身边人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于西班牙语本科毕业生的最低要求也是听说流利能够无障碍沟通。改革前我校的西班牙语教学较多注重语法的教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训练不足,因此学生在交流中往往不敢说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我校对西班牙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程的比例,一年级上学期即开设上述课程并一直持续到三年级下学期,且所有口语和听力课程全部由外教授课。在所有专业课中,外教课的授课比例达到了50%,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氛围。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增设了词汇课,以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下系统学习生活中常用词汇。

2.2.2 授课内容改革

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授课内容也必然与之协同调整。为了更好地与国外合作院校授课内容进行衔接,除“基础西班牙语”和“高级西班牙语”系列课程依然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现代西班牙语”外,其他课程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Aula Internacional,Vocabulario,Escritura)或我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及留学需要自编的校本教材。

2.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是对教学效果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为了凸显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西班牙语专业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即由注重结果的期末考核改为过程性考核,增加阶段测试的次数,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单科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将听力、语法与阅读三门课程的期末考核综合为一张试卷进行测试,强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2.4 评价体系改革

在大规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之前,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主要根据学生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中的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DELE证书(西班牙语作为外语水平证书)也被纳入了评价体系。由于相对于重视语法知识的国内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而言,DELE考试更加侧重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日常交流沟通水平的测评,因此考取该证书是对参加各个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学生的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3 取得的成绩及展望

3.1 取得的成绩

国际合作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推动了西班牙语专业的改革,而后者又促进了国际交流的拓展与深入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开展以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于出国留学有语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便能提前做好规划,为自己设立好四年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为之努力。

由于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多、合作院校分布地域广、专业涵盖率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留学项目,因此在能够无障碍交流、适应国外生活、学习的基础上,每年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约5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在留学的院校挑选自己喜爱的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复合型双语人才。

3.2 今后工作展望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83―02

一、翻译教学对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包括合作办学、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在这个逐步深化过程中,要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充分开展交流与合作,英语翻译教学不容忽视。尤其是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课程都已实现全英语教学,从更的深层次看,要培养中西多元文化兼容,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具有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很强的英语翻译能力作为支撑。翻译能力是检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标准,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翻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大大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进程之中。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顺应时代需求,抓住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展的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突破英语翻译教学体系,将是加强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长远立足点。

二、翻译教学文化方面存在的欠缺和问题

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为导向,再加上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不重视翻译教学,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知识,认为只要抓好听、说、读、写就足够了。而作为教学对象,许多学生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片面以为只要读写能力跟得上,能够理解原文翻译就不成问题,不需要专门的学习。由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学生所谓的翻译就出现了词义堆砌、中式英语、欧式汉语、误译错译等情况。总体上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基本没有建立文化意识,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也有限,课外阅读量小而狭窄,尤其忽视富含英美文化的原版英语文献的阅读。可以说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正在于对文化的认识和体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词句并非难事,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再加上一本字典就能够完成,而原文中所涉及到的民族、历史、宗教、典故等文化信息,若没有长期积累就无法将其神韵和内涵翻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别。因此,许多学生无论是笔试还是口头表达都不错,对语法、词汇的运用也非常熟练,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时就会形成很多障碍,甚至闹出许多笑话就不足为奇了。

三、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明确翻译教学文化方向和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跨文化意识

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共同的文明渊源,又植根于各自的人文社会土壤之中,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风格。我国的高等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展国际视野,汲取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具体到翻译教学就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教学组织等层面融入跨文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英语翻译能力是译者的中英文能力、翻译技巧、思维能力等各种语言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教学时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语言跨文化背景的养成。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学生更应当对英美文化持广泛接纳的态度,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灵活的表达力。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于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翻译的核心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属于东方体系,英美文化属于西方体系,两者由于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的不同客观上形成很多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信息,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会有效处理异质文化问题,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可能性,真正提高翻译水准。翻译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制约,正如翻译学家谭载喜先生所言:“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翻译教学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国际化理念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尤其是东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熟悉英语形成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全方位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构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

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 而应该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然后再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换言之,翻译过程中若不参照相应的文化语境是无法做到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充分重视文化语境的存在,透视中、英文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将学生置身于语境的前提下,再系统地向他们传授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规律,逐步培养准确接收、转换、发出信息的能力。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语境却不能改变,一定会真实地呈现出来。美国跨文化学家霍尔(Edward Hall)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个层面,这种区分理论依据是文本对文化语境的依赖程度,而并非单纯的语内因素。对于高、低语境文本,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就需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考量,而采取相应的文化调适(Mediation)。调适的内容包括源语文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文化信息,调适的手段可以是文化信息的补增、减少或者横向的推演等,以协调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中,“翻译”被定位为“文化调适者”的角色,承载着帮助国际间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彼此理解与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的重任。翻译教学一方面应当克服传统教学的积弊,注重文本蕴含的文化语境,实现文化对翻译的调适功能,让学生从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将翻译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高等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让英语翻译学科步入一个黄金时期,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步伐,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必将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

[2]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05).

篇10

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与实际,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开展。广西与东盟各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双方人文关系与文化传统亲近密切,国际交流源远流长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受到重视,如2013年9月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教育部和广西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科技馆成功举办,旨在进一步促进广西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全面加快发展广西职业教育。广西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多个民族有着相近的亲缘关系,在文化认同、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方面极为相似。广西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侨乡,有200 余万广西籍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各个国家,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东盟国家学生理解中国的教育文化,接受广西高职教育的服务及产品。而广西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唯一水陆相交的省区,既有通往东南亚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路线,也有前往东盟各海岛国家的多个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双方的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广西的地缘优势是一种其他省份无可代替、引人瞩目的地域优势。此外,广西的生活消费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与东盟国家十分相近,这对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东盟各国而言无疑是非常契合的。基于上述优势,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出符合东盟各国实践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赢得这一重要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应进一步挖掘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同开辟新的交流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资金、区位、政策及学术积累等领域的条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广西高职院校应借助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的合作项目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办学,主动联系国外优秀高职院校,全面引进先进的教师、教材、课程计划、课程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标准等,选择有发展潜力与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载体。如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科学构建国际对话和合作的规则,重视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在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应清醒地看到,无办学特色就难以形成竞争力,特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利器与无形资产。广西高职院校在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种比优势、创特色的战略觉醒,以生机和活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准确定位,立足东盟,主动适应广西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策略,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

二、优化政策与战略组合,实现规范与扶持并举

政策与战略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在完善的法律规章的范畴内开展,因此,完善合作的法制环境,优化政策组合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求。即国际交流与合作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严谨的法定依据,不能违背国内和国际的相关法律、公约及协定。高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涉及学历、学位、学分的互相认可,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树立国际性标准观念,全面实现与国际通用标准及惯例的接轨,如各种职业的专业资格标准、职业教育质量准则,等等。参照已有的国际惯例,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种对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运行机制,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求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树立长期合作的理念,避免短期化倾向,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机制,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和竞争观念,完善淘汰机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大外籍教师和专家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到广西高职院校任教,促使国际化教师队伍管理新模式的完善。对于本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给予大力资助,为培养他们成为国家化师资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要严格规范,又要科学扶持,与新变化和新形势相适应,让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中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三、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加大国际宣传的力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高职教育逐渐被视为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出口产业,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广西高职院校应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通过建设先进的理念机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基础,树立“教育是服务”的办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将学校的各项工作打造成一条完善的服务链。深入分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学生看做服务的对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努力将广西逐渐 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化高职教育服务中心。在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扩大广西高职教育在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例如,与广西毗邻的东盟地区可以作为广西高职教育输出的第一站,并逐渐拓展至其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国际推广,提高知名度,如开展一系列广西职业教育展、汉语考试介绍会、留学说明会,等等,利用各国传媒及华人华侨团体等资源来进行招生宣传。从邻近的东盟各国开始,逐步辐射到世界更广阔的范围。同时,还应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经济、有效的途径,加强国际招生宣传网页的建设和维护,为广大国际学生提供了解广西的有效平台,让他们加深对广西高职教育优势的了解,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认识到前往广西学习对其人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四、拓宽教育教学合作领域,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和规格,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广西高职院校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必须在综合考虑广西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人才需求及区域特色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合作成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发展形式,大力拓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合作管道,如在项目合作、特许(授权)办学、国外分校等层面,增加职业教育产品供给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力争在新的机遇期构建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优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高职教育结构,前瞻性引进国际上新的专业和成熟的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优化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招生就业体制,转换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调整和布局领域的探究,以培养面向国际,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不只是靠需求驱动的,更是依靠发展需求来驱动的,适应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是具有全球意识,熟悉WTO规则的人才。因此,除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应重视学生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增进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理解。

五、解放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西高职院校在过去20多年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和行业优势,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出了重要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006年开始,学校通过桂林市政府牵头,申请加入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成为其旅游教育类会员单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全球招标,选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作为项目执行方,具体协助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两个项目班,全面引进世界先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计划、互动式教学法和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相关数据显示,项目班学生在专业水平、外语技能和职场适应性方面全面超越非项目班学生。该国际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另辟蹊径,通过与世界顶级国际行业组织合作,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还全面提升了学校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充分说明了合作模式的创新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

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处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各高职院校应自觉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对外合作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合作领域,加大宣传力度,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全面提升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魁.价值链视阈下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

[2]缪秋菊.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篇11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出国留学培训和接收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并导致了大量高中出国班的诞生。事实上,一个学校出国留学学生的人数、外籍留学生人数只是反映该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哪些影响。例如,是否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学生能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并带动全校学生加深国际理解。

(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引进国外课程

实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单纯靠引进一种国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升学发展出路,产生失败的教学成果是必然的,这几年的高中国际班已经由此导致了一些失败案例,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只有真正的用国际化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将中外课程融合贯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下降

这源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认识的惯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灌输模式,大多数的测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标建设的深入推进,测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国际教育中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渗入我国的教学评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优质国际教育模式,其差别在于对应试能力或者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侧重。最近几年涌现出的高分学生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压管理模式而闻名的“名校”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获得国际认证和创造学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认为学校获得的国际认证越多,在招生宣传中就越有优势,学校得到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办学者如果将获得国际认证、创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容易导致学校一味迎合国际机构的衡量标准,而不注重这种认证对学校的益处,进而影响学校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近来,更有一些国内中介机构为高中设立了没有内涵、没有标准的所谓世界名校联盟认证,遗憾的是几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五)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从教材、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甚至连教师都来自国外,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纯正的国外教育,同时带动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成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甚至家长素质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产物。如果上述因素还不能完全达到高标准,则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大风险,即使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也不见得就能为全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福利。事实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改进、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教育资源引进等等,都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

也有人认为“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诚然,外教更加适应和理解国际化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课程,但是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融合,创造适应中国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发挥中外教学各自优势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国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国学生,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几个误解,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就相对清晰了。教育国际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运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感官经历和对任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多种素质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多国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且兼具中国情怀的世界性人才。然而,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无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专家和教学资源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收取高额学费又会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在引进高素质教育专家,尤其是外籍专家和国际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请、考核机制及经费不足容易造成聘请的外国专家素质不高。另外,国际课程的学习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资源的引进,往往导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及教师对国际教育资源缺乏鉴别和搜集能力

很多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或老师是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临时受命,并不具备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鉴别和搜集能力,面对广袤的国际教育资源,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甄选。有时由于时间限制,挑选的课程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各学校单独行动,到国外考察耗费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负担,导致国际教育最终难以实现。

(三)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亟待培训提高,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果只是要求老师按照国际教育的要求授课,却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直接跨越到国际化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自己摸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兼具中国教育本质的教育国际化。

(四)缺乏专业人士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人员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导致学生需要花高额费用找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升学规划和服务。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很多留学中介在海外升学指导上并不专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学校指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非常必要。

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正是这一教学体系的核心。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合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个学会”理论为基础,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青少年核心能力标准(CCSS)”指导下研发的“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正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尝试,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 解决方案: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

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维度训练、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智能同步发展。该教育体系涵盖了国际多元素质教育示范校标准认证、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建设、国际多元素质训练系列课程、英文原版图书及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多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出国留学学术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海外升学指导、国际化师资培训、家长课堂等综合性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