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篇3

高中历史学科属于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承担着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情感渗透等多重职责,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好地进行备考。高中历史教师在制定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需要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的普遍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制定出符合阶段学生特点的一些方式和技巧,通过有效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虽然需要勤奋踏实,但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对历史学习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一定明确的认识,详细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适合自己学习进步的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包含有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在背诵中强调理解性记忆,实现高效记忆,历史科目中需要记忆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较多,学生面对大量的背诵内容如果只是单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很难将这些内容完全记忆下来,对于记下来的内容也容易混淆,导致知识点的错乱,因此,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缓解机械性记忆的枯燥。在分析方面结合自身平时的历史测验成绩综合分析,对于错题不仅需要掌握错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还需要针对与错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点在心中有一个梳理,找出自己不熟悉的内容重新进行巩固。在探究方面,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面,要积极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从各种书籍、电视以及网络中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时间,在了解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也能提高历史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总结环节中应该充分担任好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的经验,从而提炼出适合自身学习提高的最佳方法。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发现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去尝试。首先需要了解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到的知识点通过历史线索搭建框架,让学生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去看待每个知识点,历史应该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每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前因后果,只有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系统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将各个历史知识点完整结合,提高学习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利用课堂时间或者课后时间检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并穿插有关知识点的考查,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由于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习惯性地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自己并没有扩大思维范围,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第一步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目前最有效的课堂形式就是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个公开性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想法各抒己见,通过参与学习环节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互动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并扩大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其次,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诙谐的幽默语句生动地表述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根据本文的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并且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体现出学习主人翁的地位,通过一系列学习方法的改进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体验式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历史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特别是在文理分科的背景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集中主要精力在语数英上,久而久之,历史就成为他们眼中的“副科”,对历史学科的偏见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展开。与此同时,很多学生本来对历史学科就缺乏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对课本知识没有进行更多的拓展,更有甚者在课堂上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把课本知识念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总体而言,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理念陈旧、内容乏味、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意义

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内涵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来获得知识。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过程的体验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意义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体验式学习模式中的感知体验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有趣,从而通过问题情境在大脑中产生疑问的过程。通过学生大脑的直接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体验中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2.保证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受

体验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因此,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产生。

3.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经过了具体体验与观察反思体验后,学生进入到验证体验学习中,教师通过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亲身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高中历史体验式学习的策略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的魅力

当前,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都是分版块进行的,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版块的课程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进行文艺复兴的教学中,针对那个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人物发表他们的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历史的魅力。

2.让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实地参观增加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然而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课外也应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组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在历史博物馆中进行历史探究体验,进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体验法中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历史图片、诗歌、历史短片等进行教学,通过历史短片的观看,让学生在想象中去还原历史事件。比如,在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短片让学生观看,在重要事件时教师可以停下来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消化,以增强其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篇5

高中历史教材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地图和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插图,将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插图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性,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特定事实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插图,能够创设直观的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之中。

2.联系课文

苏教版历史教材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历史信息量大,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课文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教师配合教材中国家疆域的变化图,可以将古代至近现代国家疆界变化串联起来,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示意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疑问

传统历史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深层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提出疑问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历史现象,通过看图来“叙史”,然后“问史”。如讲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按照插图进行一问一答,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插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一幅人物插图也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时型、纹饰、服饰、街景、用品等等,充分地利用插图,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加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分析比较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直观地对比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在讲解《》签订图时,教师可以分析19世纪中外服饰的特点;通过对战国编钟插图的观察,可以分析战国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流宫廷音乐形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佐证史实

一些特定的历史现象仅以文字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信服或者理解透彻,而合理地利用插图有时可以印证史实,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珍贵的历史素材,并从图片中的细微之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来比较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政治根源,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感悟与审美的能力

历史教材通常配置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在讲授唐代瓷器珍品时,可以将唐三彩、青瓷、白瓷等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

五、利用插图可以帮助突破学习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尤其是重难点知识,不仅重要而且繁杂,学生记忆起来觉得较为困难,如果离开了插图则往往不能将重难点理解清楚。因此,运用插图可以配合文字呈现历史事实,将重难点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记忆

学生对图片的内容通常印象深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图片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

篇6

G633.5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新形势下,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正处于持续的开发完善中,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怎样更加科学的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还必须要依靠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也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方法予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拉近历史知识和学生的距离

信息技术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因为历史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来说较为遥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凭借信息技术视频、音频等丰富的表现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能力,因为信息技术压缩了时间与空间给学生造成的距离感,因此在学习时也变得更加容易[1]。

2.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在历史知识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情感,例如说中为国捐躯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理想而坚持的顽强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进。信息技术在表现历史资料等方面具备更强的代入性,借助于互联网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意思的内容。

3.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高中历史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而信息技术不但拥有海量的信息知识,同时可以更加快速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之下,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平台与资源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而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建构与重组[2]。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情境

因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知识量非常大且跨度较长,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态,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依靠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说我们在教的知识点时,首先向他们提问:天安门前的标志性建筑有哪些呢?学生们可能会回答:华表、纪念碑、天安门城楼等。

2.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反应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能够结合教材中每一课的知识点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把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内容转化成为课件中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把历史知识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学生容易造成混乱的知识点,我们可制作为图表,把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而更加直观的予以对比,帮助他们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

3.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中,课本带给学生的知识常常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我们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我们在正式上课前应当对需要进行教学的知识内容予以详细全面的梳理,同时和课本予以对照,如果发现课本中的内容存在不完善之处,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上课时传输给学生。另外还能够按照课本内容对教材予以合理拓展,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更精、更全的知识。尤其是学生对知识点存在疑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在教学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因为教材中的内容没有把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状况非常清楚全面的呈现给学生,也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给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合理选取课本内容后,借助于互联网寻找了非常多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资料信息,同时以图表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属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教师应当合理掌控。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应当对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予以反思,并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我们能够把课本中一些相对零散的知识点通过计算机制作为图表,再让学生填写,填写后学生自行保留作为未来复习时的资料。另外还能够结合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比如说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使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来绘制不同朝代的版图,学生在进行绘制时能够自己查阅资料,下面的学生进行指正。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能够让他们更熟悉的记忆一些朝代的重要地名和事件。部分作I还能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依靠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与知识进行查阅,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学习,给他们设置一些更加开放化和趣味性的练习,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高中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必须要努力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为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下),2016,09:30.

[2]王军.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J].情感读本,2016,29:49.

[3]孙然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71:139.

篇7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许多学生都反映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难度有所增加,题目不好解答,甚至觉得高考考的内容与教科书学的内容关系不大。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差异以及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不同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笔者也发现许多高考题依据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解题的难易程度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些高考题依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知识很难解答,甚至感觉到解题条件不足(笔者所在省份高中全部使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但是依据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什么与高考有较好的适应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就教于方家。

一、基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高考题解答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5题: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该题旨在考查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题干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信息,因此只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谈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土地兼并,并说“面对土地高度集中,政府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却没有提到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岳麓版教科书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提到“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另外,岳麓版教科书还提到了地主土地私有以外的自耕农私有土地,并说“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根据岳麓版教科书的基本表述,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D。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在此省略。

图9为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为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该题从汉唐地方管理行政区划变化入手,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正确解答该题,需要有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此,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没有丝毫的涉及。但是,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课知识链接部分提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另外,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解答该题也就胜券在握。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因此,也就成为历年高考的主干知识之一。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

图四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图见相应高考试卷,在此省略):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关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问题,只有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讲述,其他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涉及。因此,使用岳麓版高中教科书的学生解决诸如此类的高考题就容易多了。

另外,岳麓版教科书对《课标》必修部分确立的25个专题,在坚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下,对中外历史的编写顺序做了一定的灵活调整和精心处理,采取了中外混编、中外对应的编写原则,将中外历史放在同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体现。因此,在解决中西交往和中西比较的问题时,也就更具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0题第(2)问: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根据岳麓版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中,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比较的论述和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此外,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吸收史学研究新进展、新观念、新成果,紧跟历史学科研究的趋势。因此,在解读高考题中的一些新材料,评述一些新观点时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如果注意到岳麓版教科书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关于“14~18世纪,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的局面”的相关论述,特别是课本提到“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这些事实正好可以用以论证“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以上所举仅仅是近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部分试题,而分省命题的高考题中此类情况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适应高考,使用地区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有力的证明。对此,《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10年8月27日做了相关报道。

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原因探析

从上文分析来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对来说与高考确实有较好的适应性。综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科书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依据《课程标准》,但不刻板僵化。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全套教科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多视角,多层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面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二是以历史学科和史学研究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许多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著工作。如曹大为教授、赵世瑜教授、刘北成教授、曹文柱教授、杨宁一教授、郭小凌教授等。他们有扎实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有丰富的历史著作经验,熟稔历史学科知识,深谙史学研究动态。因此,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史学研究的的新进展、新观念和新成果。教科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努力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曹大为教授指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现代化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全球文明进程的宏观视野观察历史,特别是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重构现当代史的学科体系,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认同。”按照史学研究所达成共识的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轴,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就具体知识点来看,教科书引入了大量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一些史学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正好反映了当下史学研究趋势和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必修1中监察与谏议制度,五四精神等,必修2租佃关系的发展,司马迁的区域经济思想,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中国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新变化等。必修3中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破解“李约瑟难题”,等等。另外,教科书还以“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进入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让人耳目一新,求知欲激扬。

近几年,高考题大量引入的史学研究新观念、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自然就适应高考。

其次,参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不少专家本身还参与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另外,有多位专家还是国家或省级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教科书编著的杨宁一教授、曹大伟教授和李少兵教授还是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这就有效保障了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契合国家课程标准和高考理念,从而也就保障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还在于它所构建的学科知识契合高考考试测量的要求。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杨宁一教授特别强调高考中学科知识的测量,他指出“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而“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显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具有优势。基本知识点则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了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由于一标多本,一省多本,使得基本知识点的确定非常困难。命题时虽有变通的办法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确定,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建议“应该在新课标模块和专题的范围内确定基本知识点,而且必须经过有专家的论证。”很明显,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专家组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研究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意义考察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问题,普遍受到关注。研究教科书与高考的关系,有利于教科书革新、有利于高考命题、也有利于整个新课程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明确了课程改革中《课标》、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基本关系。高考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教科书又是《课标》的具体体现,因此,高考命题自然也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在“一标多本”局面下,高考命题需要在多个版本高中教科书中做出一定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选择某版本教科书的问题,而是选择各版本教科书中更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史学研究趋势的部分。当然,选择的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具体知识点,也包括能力培养层面的东西。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时要深刻领悟《课标》精神,要更好的适应《课标》。另外,教科书编写者也要研究高考,使教科书适应高考,体现高考测量的要求。试想,一部不适应高考的历史教科书怎么可能得到广大中学生和教师欢迎呢。当然,教科书编写在前,高考命题在后,起初高考命题会迁就教科书,但是如果教科书编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高考命题自然要弃教科书而去。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要建立起合理的修订体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改进。另外,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各个版本教科书要依据《课标》与时俱进,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一方面,要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需要,从而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大伟,赵世瑜,李伏媛.积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A].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8-02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篇9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历史教学任务存在缺陷。以当前的应试教育为前提,历史教学被忽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由于历史学科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内容,只是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至于该历史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很少涉及,缺乏详细的讲述,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认为历史的重点是记忆,将所学的知识记住,所以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背诵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人文学科中代表性较强的历史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这些综合能力打下基础,能协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只不过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任务都是将重点放到考试上去,重点追求如何背诵和记忆知识点,却忽视了理解这一重点,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标准高要求。

2.历史教材单一。现在我国的历史教学内容太过枯燥和呆板,进行所有的历史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满足考试需求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过分单一,永远都是老一套,老师讲解学生背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课本内容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去研究和学习它的兴趣和爱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乃至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走入了高中教学,可是现在很多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只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和一支粉笔”,并未把现代科技运用到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高中历史长久未受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由于需求方面的不平衡,导致历史学科出现边缘化现象,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也处于次要的地位。学校在进行学课的安排和重点规划时也是将历史等人文学科课时放到次要地位,节省时间为了强化数理化等强势学科的教学力度。所以,高中历史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客观上也就成为了副科了,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还因为高中的历史课安排少,历史老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由于该教学活动太单调,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厌恶,阻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议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关键,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在以往单一的教学环境下,老师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接受知识时如果出现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不能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以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文明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不断的变换自身的角色,改变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的身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会自发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还会自发的开办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发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能为培养其人文精神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符。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高中历史课题进行教学时也要积极认真的执行这一观点。比如,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内容这篇历史题材为例,应该先解释“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会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当时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历史意义等等。在学生自主的充分思考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讲解无疑更具有价值型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存在宽泛性,历史的教学和学习应突破课堂,不断鼓励学生学习思考,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比如课外阅读或者参观名胜古迹等方式来多方面的学习历史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较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将学以致用这一目的实现。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每面临一次改革都会对每一位历史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高中历史教师要做的是抓紧机遇,努力学习课改的实际精神,保持全新的理念,积极大胆的探索、实践精神,不断全面的推动新课标的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篇10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11

一.高历史教学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从某种程度而言,影像及图片相比于单一的文字性叙述,其表现力无疑更强,不仅拥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枯燥无味,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阐述,教材中少量的历史图片根本无法表现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一大作用在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在《戊戌》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渴望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希望能够瞻仰戊戌六君子的遗容,希望能够看到当时时代背景下清朝廷的状态。因此,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此时,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可以是当代的皇帝、戊戌六君子,同时图片的下方可以是每个人的简介。通过图片的形式,学生就能够将戊戌中的主要人物对应起来,感受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情操,这就能够突出历史中的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冲击,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历史自主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历史现象,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深化历史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比如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当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学生对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再现、梳理与反思,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制约发展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学,促成终身学习社会的进步要求构建终身学习的成长模式,这样才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借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与时俱进,成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制定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当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课程教授之前,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制定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前预习这项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还是为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做铺垫。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如若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部分,做下标记或提出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解决。

(2)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依靠文字或语言来讲述一段历史或说明一个事件是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了促使高中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问题思考和历史知识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历史问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营造直观的历史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疑惑的问题,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特意向当地电视台借用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资料和相关记录片,并从图书馆寻找了一些资料,做出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上,首先,历史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片;最后,在学生观看完记录片后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课程学习当中,还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问题作答,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惑。所以,在每堂历史课程的尾声,教师应当进行课程总结,说明历史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处理这堂课程的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当前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历史知识点的讲述,而是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出发,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述,辅助学生解答困惑、排出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真理解历史知识。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措施是利用问题教学法来代替传统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历史影像和图片的应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刘丽群.从结果到过程DD论知识观的转变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的建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3] 曾世旺.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4]朴春花.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